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古代诗词鉴赏

时间:2022-12-27 18:43:15

导语:在古代诗词鉴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古代诗词鉴赏

第1篇

培养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概括归纳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言志”,因而考查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一类考题最多。

例1 广州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问题:“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案及答题提示】这一题从意境、作者情感表达方面考查。答案是: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喜爱)的心情。情感分析要从情景分析入手。作者处于星斗满天的夜晚,感到暖气袭人,昆虫从蛰伏中醒来,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例2 杭州市2012年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送人之松江

[宋]俞 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题目:请赏析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答案及答题提示】前诗通过写“西风”“烟雨”等环境和借酒消愁,来表达诗人离别时沉重、悲伤的情绪;后诗通过劝慰朋友天下到处有知己,来表现诗人离别时乐观旷达的胸襟。分析前诗情感要抓住“西风萧瑟”“暮烟”等让人伤感的意象,以及“离愁”“酒满缸”等词,就能准确作答;后诗抓住三四两句,这两句把朋友、知己的范围扩大了,与前诗愁伤的气氛截然相反。

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呢?

1.从标题和诗中的重要词语来分析。标题往往会提供许多答题信息,或显示诗歌的写作内容,或介绍作品的写作缘起,或透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读标题,能知其思想感情的大概。例如上述例2《送人之松江》、《别董大》,抓住标题中的“送”“别”两个字,两诗表达的都是离别的不同心情。诗中的“萧瑟”“离愁”“莫愁”是关键词。有的分析要求准确寻找“诗眼”。

2.从作者人生经历来分析。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联系课内外学过的作者经历,知人论世。如:

菊 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陶家:陶渊明的家。

问题:(1)有人说这首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元稹喜爱的什么品格?

【答案及答题提示】(1)一、二两句写出了在深秋围舍绕篱的平凡淡雅、独自开放之态,三、四句抒发了作者对品格的赞美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2)清新淡雅,岁晚仍荣,傲立风霜,卓尔不群。

答好这两个题,要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联系我们在初中课本中读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以及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回忆学过的陶渊明志趣和追求,尤其是《饮酒》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是更好的注解。

3.借助注释来分析。命题者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注释,以帮助阅读者理解诗意。解题时,参考注释可以迅速把握诗作写作背景、地点、写作缘由和内容。如上述元稹的《》诗。

二、培养分析鉴赏诗歌语句中妙词妙语的能力

练字是古代诗歌的突出特点,唐代诗人贾岛写诗时“推敲”词句的故事众所周知。诗歌讲究用词凝练准确,生动形象,不落窠臼。“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可见古人写诗时炼字的辛苦。诗歌用词的凝练准确,生动形象,也就成了常考点。

例 成都市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题: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好处。

【答案及答题提示】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早梅”,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诗歌语言表达准确,从情形来看,“早梅”的特点及个性必定是“早”,一枝独开,不同寻常,如果用“数枝”,则与情形不符,也违背了诗人要表达的“傲然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主题。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

三、培养分析概括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并从意象中分析作者情感

例 长沙市2012年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题:

使 至 塞 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题: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及答题提示】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凉、悲壮、雄浑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相交织的复杂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感情。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选取景物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有些物象,还有其较普遍的意义。例如“月”这个意象,常表达愁思、思乡、思人情感,如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常表达送别、留恋之情,如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雁”,常表达思乡、思亲、孤愁情感,如唐代王勃“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宋代蒋捷“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虞美人》),宋代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

四、培养分析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使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相生、以动衬静等方法。

例1 2012年昆明市学业水平考试诗歌鉴赏题,要求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答案及答题提示】此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赏析”类题看似简单而不易答好,答题要具体。划线的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例2 2007年昆明市中考题:品读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本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答题提示】诗人病卧孤村,雨夜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见铁马冰河,为国奋战疆场是虚写,诗句中“风吹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本诗的后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忧国忧民、渴望收复河山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题中要求“简要分析”,就要联系诗歌内容作答。

再如,“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以动衬静,写出了乡村的静谧。

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赏析的常用术语,如语言风格及感情基调方面的:压抑、沉郁、欢快、委婉、含蓄、自然、风趣、平淡等。

第2篇

一、理性评论与感性领悟的适度分离

鉴赏是指包括了对于审美对象的理解、感受和评判,教学应该以其中的感受和理解为主。我认为诗词鉴赏的大忌是急于给出理性的评论。诗词鉴赏不是以应考为最终目标的,而是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获得审美体会。教师应当以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为目标,而不是让他们写出一段出色的评论,更不是去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如果把古代诗词比喻成一棵大树,诗词鉴赏的目的则不是去判断这棵树应该是什么科目,也不估量它适合做什么,也不是分析它哪里生长得旺盛,哪里的叶子稀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是要眼睛盯着树,心里面想着树,感受着它剪秋裁春的气势,为它喝彩,为它倾倒。对于古诗词,一下子就思考它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语言怎么样,应该怎样去评价等,越过了审美的过程,表面上看好像“鉴赏能力”是很强的,实际上却是一种失败。

但是诗词鉴赏也不能离开理性的评论,这的确是考察一个人鉴赏水平以及表述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的要求。我们虽然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语文的教学,但也不能特意回避理性的评论,去逃避应试。诗词鉴赏时理性的评论技巧是很强的,有一定专业的术语进行使用,有固定的套路去遵循。也就是说,学生只要把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的本身理解正确,在感性的体悟基础上总结出理性的评论并不困难。教师也应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最后一环指导学生写出理性评论。但是课程要准确定位,不能让应试目的支配教学。

我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在于两者适当的分离。在鉴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去体会诗词的优美,不要时时刻刻地想着去做作出评论。理性的评论应该放在感性的领悟之后,可以安排在最后,或者利用特定时间进行应试强化训练。

二、学生与教师的紧密配合

教师要清楚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中学生是诗词鉴赏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鉴赏是教师的任务,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鉴赏。如果在一堂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自己讲得非常投入,而学生们却不接受,甚至教师代替学生总结,把最后的评论交代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掌握住去应付考试,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成功的。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我认为,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诗词的相关背景,自己对诗词的各代重要注疏也要提前了解。西方学者认为,作品问世后就具备了它自己独立的生命力,作者的本来意思并不是诗词所表现出的唯一蕴意。但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特别追寻作家的原意。《孟子・万章下》中,“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出的理论是“知人论世”,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观点,直到现在也仍然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则。

我认为,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是要增强他们的感悟理解能力。对于古诗词,先不要着急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应该先掌握已经成为定论的那些解释,或是几样被学术界已经通任的解释。教师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字、句意思的解释要有依据,不能单凭自己的理解和任意想象。这种依据,应该来自于历代著名注疏。一名没有读过诗词的相关注疏就上讲台的教师,恐怕是没有太大自信心的吧。

其次,教师还要有能够沟通诗词内外相关知识的水平。我国古诗歌的意象、题材与主旨经常都会有很深刻的文化底蕴。例如悲秋,教师必须说讲明白古代人对秋天那种特有的情怀,才能使学生们真正理解“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的诗词。再如在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时,我联系了《古诗十九首》中的“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和《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还有范仲淹《苏幕遮》里面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然后又联想到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让学生去体会在“草”上所赋予的情思,明白这里的“草”已经不只是一种植物的存在,而是赋予着“思乡”“怀人”等情感的文学意义上的存在。

最后,教师自身应该能进入到审美的情境中,对诗歌产生自己的共鸣和感悟。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能沉醉于诗词中,如何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如果教师都没被诗词所感动,如何能希望学生们被感动呢?

另外,教师指导鉴赏时的话语必须要有感染能力。面无表情的脸孔、抽象的理论,这都是学生们不愿看到和听到的。

三、静思与朗读相结合

古诗词中的美感其中一部分来自它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因为言语的变化,对仗押韵等形式特点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已大大减弱,但是直到如今,这形式美还是人们审美愉悦的主要来源。体会其美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教师可以自己朗读,也可以请学生朗读,还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或音频文件。

但是只有朗读还是不够的。古诗词不但要读,读出其韵味来,还应有非常强的想象能力去再现古诗词中的意境。教师这时可以使用引导的语言,使学生静心去体会。

四、生活意境与诗歌情景相结合

古诗词的魅力与生命力就在于能够穿越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直击我心,触动人们的灵魂,不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诗词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个场景,忽然间某个古人的一句诗词浮上心头时,学生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此时情景中的滋味竟然已经被古人写到了,这时他们才真正明白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从而产生对古诗词的强烈兴趣。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的鉴赏是教学中最难的一点。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古诗词教学注重背诵和方法,轻视鉴赏力和能力。为了改变这种现实,教师必须改变他们的教学意识,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因此,本文分析了古诗词鉴赏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鉴赏古诗词的培养策略。

中国古代诗歌可以体现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是长期以来优秀学者思想和情感的智慧结晶。高中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是学习高中语文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能力的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是一个必修课。诗歌鉴赏对学生意义重大。但是,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学生无法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导致考试成绩严重下降。为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古代诗歌的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为了让学生体验作者当时创作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教学之旅中使用角色扮演。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多媒体教学法,设置教学情况情景设置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这三个方面种实用教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在用短短的几个十字上就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诉求,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意境大多是“只能用文字才能理解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技术来创建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有更多的画面感,增加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并增加了学生对诗歌教育学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以古诗《登高》为例。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是七字诗,也是杜甫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它对子孙后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生应该学会鉴赏这首古诗中的诗词。融合场面的宏伟气氛和艺术特色。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会利用课下时间准备相关的片段短片,将学生带入天高风急,猿啸声声的无限的悲哀中,感受孤洲沙白,天地之间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的孤寂。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感受雄浑苍凉、深邃悠远的意境。然后我向班上的学生正式讲解:“我们知道唐朝是最繁荣的诗歌时期,有很多代表人物。比如李白、贺知章、王长岭、王伟等诗人都在唐朝鼎盛时期,但有一位诗人不一样,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时期。安史之乱是唐代繁荣兴衰的标志,也是唐代文学的写照,这首诗的转折点,使得诗人做出此其杰作的意义是什么?“通过短片,学生可以了解这首古诗的历史背景。通过背景资料,通过多媒体的渲染,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这首诗歌的情境中,再辅之以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鉴赏这首古诗,并培养学生的提高鉴赏能力。

2.建立情境教学法

在高中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他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它还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古代诗歌实际上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对诗人背景资料的认识。如果在古诗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会感到简单有趣,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改善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会更有热情。

例如,以陶渊明古诗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这是陶渊明的诗。这首诗主要表现达作者归隐的无穷乐趣和乡居的安适心情,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艺术的意境美。了诗人厌倦了公务生活,喜欢田园风光和乡村风情。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的心情以及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为了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我会事先准备与古诗有关的背景音乐,然后邀请学生上台,让学生阅读古诗和着演奏的音乐。在正式讲解的过程中,我再向学生讲解的同时播放了相应的音乐,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相关的图片和动画。尽管教学环境有限,但可以使用有限的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师经常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背诵也能使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重现古诗的境遇,可以更好地恢复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对古诗的理解,产生情感,产生意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以古诗《短歌行》为例。这首诗是汉末政治家兼诗人曹操写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他的热切思想和感情以及统一世界的雄心勃勃。因此,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人的抱负,我将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我将用20 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本诗歌的内容,然后再给学生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构筑宴会现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解释自己对诗歌的感想。在角色扮演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训练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灵活多样地使用教学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带来了多种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鉴赏环境。

例如,在学习《声声慢》一诗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音乐,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悲伤和孤独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推荐一些与自己的发展相适应并能给学生带来良好影响的古诗,并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他们可以使用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5.重视学生的学科地位

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辅助角色,而不是完全控制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鉴赏古诗时,应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完美的教学,应适当增加学生的自学比例。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比较和梳理与他们最近学到的风格相似的古诗,研究古诗的语言,风格和主题的异同,防止学生遗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以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体验古诗词中某些对象所隐含的情感,并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鉴赏古诗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并且在使用各种方法和技能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技能。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境介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理清科目种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根据教材的内容建立合理的教学方法,正确地指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鉴赏古诗的能力,这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很好的作用。此外,教师必须精进自己的教育经验,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婧. 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探究[D].洛阳师范学院,2019.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反复诵读;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7-01

我国是诗的国度,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他们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热情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以及鉴赏古代诗歌能力的重要一环。随着近几年高考对考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必须涉及的教学内容。并且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简要谈谈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几点有效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妙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是语言艺术之精华。诗歌鉴赏只有对其语言反复咀嚼和品味,方可得其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朗读、背诵,首先可以让学生熟悉诗歌,感官上受到刺激,琅琅上口、心情愉悦。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品味诗词,达到对诗词深层意蕴的把握。看看诗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和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又如:杜甫《蜀相》一文"映阶碧草自暮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春色"、"空好音"形象地写出了碧绿的春天,花开烂漫但无人欣赏,鸟鸣婉转而无人听闻的情景,作者以闹写寂,以乐景写哀情,表现安史之乱后祠堂的荒凉、凄清。

2.抓住关键字词,直解古诗词

要想古诗词鉴赏得好,首先要弄清楚诗词当中的典故、史地、事件等深层知识,此外更要能准确地理解诗词的字面含义,能够抠出关键字词在诗句中的正确意思,这样才能扫清理解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古诗词讲课当中,对字词可以采用直解的方法,把字词意义最准确直接地翻译给学生。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是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唐诗。切入诗题时,就有字词与深层知识要讲解。比如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而"山居"是指王维终南山的辋川别业,"暝"是指"夜晚",诗题其实就是讲述"终南山别业秋天的夜晚",学生就明白易懂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的关键词语直解出来,才能把王维禅那静思后空澈洞灵的状态点明等。因为单单详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妙处,是无法把水月明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展现给我们的学生,更难理解诗人情怀的自然生发。

3.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词的语言鉴赏可进行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既可横向比较也可纵向比较,纵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横向以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例如,同写诸葛武侯,陆游《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抒发的是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收复中原之志;而《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抒发的是杜甫痛惜之心和壮志未酬之愤。又如同登岳阳楼,孟浩然则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而杜甫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样的手法,却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使学生在反复吟诵和推敲中发现,原来诗词的语言魅力带来的是异曲同工的气势美和无比的震撼力。再如豪放派的"大江东去"和婉约派的"晓风残月",理论上人人皆知,但是如何才能够品味出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换位朗诵,即以缠绵哀婉之语气吟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在阵阵诵读声中,学生整体把握,体验感悟到两大古典词派独特的语言神韵。

第5篇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

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

高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接受文化洗礼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高中生要深入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化,享受古诗词带来的审美体会。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星辰,我们要让学生站在中华优秀文化这座高楼之上,含英咀华,领略诗词之美,吸收其精华,从而使学生在充满诗意化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我国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的数量数不胜数,有相当多的作品值得我们对其进行鉴赏和研究。然而,目前对古诗词的鉴赏是在一定的文学层面基础上的,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鉴赏却是少之又少。在这个问题上,语文教材专家也不可否认,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缺乏研究。

2.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在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感兴趣,觉得古诗词枯燥乏味,很难理解,背起来很费劲,还得看书下的注释才能勉强看懂内容的大致意思。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古诗词不及学习现代诗歌有趣,现代诗歌多以白话为主,简单易懂。还有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没有什么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几个古诗词进行默写,根本体会不到古诗词中美的所在,觉得那些生活与事物离自己很遥远,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些东西。这些想法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1.通过意象体会诗境。

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觉得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这种不好的现象继续下去,有效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意象体会诗境。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课前准备的幻灯片,将诗词所描述的景象与意境通过幻灯片的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在配上凄凉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放幻灯片前给学生一点提示,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带着寒蝉、骤雨、凝噎和暮霭这四个词投入到幻灯片的观看中,让学生在观看幻灯片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古人作诗时的意境和心情,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将学习与实际相连接。

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觉得古诗词离自己的生活较为遥远,与现在的生活不搭边而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将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与实际相连接的方式改进教学。例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将这首词所描写的天姥山和现实中的天姥山相联系。在教学时,我们可先让学生阅读诗词,感受诗人笔下的天姥山,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介绍天姥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景色。这样通过比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觉得古诗词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还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写作风格,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内容与意义,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第7篇

一、感悟意象

与欧美的古典诗词对比,中国古典诗词的民族特点很强,最喜采用意象的写作手法,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个人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多的诗词“意”和“象”都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比如见“柳”则依依惜别,望“月”则思乡怀远等。

同时,诗人在创作自己的诗词时,一般都会通过自己内心的想法来创作,进而创作出事物,即将“意”融入到“象”之中。所以,诗词中所选之物象都是浸透了诗人丰富情感的意象。在古典诗词鉴赏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创作背景对意象进行具体解读,并准确引导学生解读出诗人的情感特点,从而带领学生赏析诗歌先从意象入手去读诗悟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反复朗诵

古人喜欢朗读诗篇。诗人在创作时,也会与音乐相融合,所以,人们在朗读诗歌时会感觉到音律感特别强,这就是那些朗朗上口的古典诗歌广为流传的原因。学生朗读诗歌的过程也是净化心灵、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过程,所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旋律,富有感情地朗读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朗诵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对诗歌的韵律和音律的把握,所以,教师在教授诗词的过程中,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读。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万里悲秋常作客”这一句,要重读“常作客”这一词,因为“常作客这一词让诗人触景生情,传达出作者这一生的悲惨遭遇。

三、熟悉诗人

诗人创作的作品是诗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因此,在学习古典诗词之前,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个人背景是很重要的。教师为学生讲述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兴趣爱好,有助于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比如,在学清照《声声慢》这一课时,如果学生不能清楚地了解李清照所处的时代和她的创作风格,就很难了解诗人孤独、凄凉的情感了。

四、引入音乐

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将音乐引入课堂可以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因为相对于古代文化而言,当前高中生更喜欢流行音乐,他们会在课余生活中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也说明了高中学生并不是对古典诗词没有鉴赏能力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选取带有古典风韵但是又不乏现代激情的流行音乐,并与古典诗词相结合,通过视与听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琵琶语》这首民乐曲子。曲子中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韵味,而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句,描绘一下当时的画面,通过情与景的结合来表达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情感。

五、触摸意境

为什么有些人读不懂诗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想象和联想。中国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却意蕴无穷,真可谓是“小身材大思想”,我们要透过有限的字眼读出诗人所寄寓的无限情思。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联想相关事物,想象相关文字所描绘的详细的贴切的情景,进而感知这种情景在读者心中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就是诗歌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意境”。触摸到诗歌真切的意境,境即情,其实也就触摸到了诗歌的思想。

六、仿写诗词

读诗,读懂诗,不仅可以怡情,还可以涵养高雅的人格。写诗则是高层次鉴赏能力的体现。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会激发学生将赏析他人诗歌所获得的经验积累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在快乐的创作中不自觉地就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语文教育

一、赏“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明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二、赏“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比如王维,他不仅能写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

三、赏“意象”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抓住作品的意象,是读透作品的关键。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代的诗词作品。

四、赏“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惆怅、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溶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

五、赏“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常言道:“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六、赏“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典故的复习要力求避免艰深难懂,但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第9篇

一、古典诗词,情美志远

中国古典诗词中,由感觉的经验层次与精神的超越层次所构成的情与志,是诗词的精魂。她常常与事、物、景妙合无垠而成为鲜活的生命体。

从内容上有为公、为私之分,形式上有情显志隐和志显情隐两种。从外部观照诗词,有耽溺于人事和纵情于自然两种情怀,相应便生出“入世”和“出世”

的不同志向,即儒道二家为主的人生价值体系。抒写与人事相关的情志,为公则是对国民命运的喜与忧,对王事政治的美与刺,经行历史和人生思考,如咏史诗,感怀诗等。

为公的情志,从《赤壁》《泊秦淮》《示儿》《春望》等都是反映爱国精神,忧国忧民情怀和推己及人的责任心的典范。透过心怀天下,悲悯苍生之情,我们体会的是洋溢着“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执着的儒士是志。

为私的情志则多表现为游子羁旅,离愁别绪,乡思情重,亲恩难忘之类,在诗词中表现世化,人间冷暖悲欢的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朋友至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兄弟情深,“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晖”的母子情浓等等,这些送别诗,羁旅诗在相思的愁苦中反映人间真情的美好和温暖;儿“蓬头稚子学垂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等等表现日常生活小事,描写生活小景的诗词则反映出浓郁的生活情趣,人情韵味,表达出个体生命平凡朴实的志趣。

二、人格教化,诵辩结合

首先谈谈以诵体情。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段提出了对“诵”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中学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通过对诗文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们可以通过老师的示范、指导,让学生动情地读,动情地品,读出诗境,品出诗韵,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再说说“以辩明志”。

“辩”是一种双边的阐说。在品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阐说。在教与学的双边交流研讨中,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难以言说的感悟逐渐明了化,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情节的空白处想象着“说”,如学习《雨霖铃》下片想象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启发学生去进一步想象那种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也可以在学完诗后总结性地“说”,如学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引发的对全诗及诗人的认识。这些阐说理所当然地就成了语言和情志的结合点,都能使学生从诗词最动人处领悟诗歌蕴含的情志,收到刻骨铭心的感化。

三、写好诗评,归于情志

在中学古诗词鉴赏中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那就是无论是鉴赏形象,鉴赏语言特点,鉴赏艺术手法,还是鉴赏结构技巧,最后一个答题点都会归结到古诗的情感上。可见,领会古诗的情志是诗词鉴赏过程的必要环节和落脚点。

下面分类列举答题步骤

(一)赏析人物形象:1.写了一个……(性格)……(身份)的人。2.结合诗句分析怎么写的。3.分析诗人在形象中寄寓的情感或哲理。

(二)赏析景物形象:1.描绘了一幅……(时间)……(地方)……(特点)的景象。2.结合句子分析。3.分析诗人在景中寄寓的情感及原因。

(三)炼字:1.释字义。2.描述所在句中的景象。3.点出此子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语言风格:1、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表达技巧:1.指明技巧。2.分析该技巧是如何运用的。3.点明此技巧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或哲理。

在给诗歌写诗评时,很多同学意识不到“诗词赏析归于情志”的规律,大多只是问技巧答技巧,问形象答形象,导致整体把握不够,鉴赏过程不完整。

怎样从诗歌中领悟作者的情志呢?

首先,借助背景动机,把握诗人的内在情感。诗言志,词缘情,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基础。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而懂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其次,品味语言意象,领会景物蕴涵的情感。意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捷径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

再其次,剖析结构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梳理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作者的感情变化。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怀念古代英雄孙权和刘裕,这是切合题目的,下阕却写到“北伐失败”“扬州烽火”“神鸦社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似箭互不关联的事,抒发的是虽有雄才大略却不被重用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