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消化道出血护士长总结

时间:2022-12-10 02:43:46

导语:在消化道出血护士长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消化道出血护士长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肝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57-01临床路径是一种具有循证医学、整体护理、质量保证的诊疗方法,而临床护理路径则是在临床路径在护理实践中的一种护理模式,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护理,和其他护理方法相比,其能使患者更快恢复[1]。本研究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对1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作以下分析及总结。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1年9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把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9-74岁,平均(30.8±20.1)岁;病程7-35d,平均(15.5±6.8)d;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12例,专科30例,本科28例。实验组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6岁,平均(32.5±19.4)岁;病程8-34d,平均(16.8±8.7)d;文化程度:小学9例,中学14例,专科33例,本科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均>0.05),可比性强。

1.2方法给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临床路径给予实验组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以下为具体措施。

1.2.1制订临床护理路径与培训在相关专家及医生的指导下,组织医护人员成立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根据患者心理、需求及临床情况制定科学而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然后根据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对其进行业务培训,以加深其对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的认识,并使其掌握相应的实施要点[2]。

1.2.2对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实施根据制定好的临床路径对实验组进行护理,以下为具体的护理方法:①责任护士结合制定好的临床路径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病情进行合理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护理。②把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及作用向患者作详细讲解,以使患者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标准对患者的需要及执行的内容作记号,并签名。③当发现患者的病情发展没有按照路径方向实施时,也应作相应记录,并及时向护士长报告,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分析处理。④患者出院前,把其疗效和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成效指标进行对比评价,以对路径作不断修正,从而使工作更有效[3]。

1.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教育达标情况(住院须知介绍、治疗前检查、治疗护理知识、用药知识、营养等)、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病房环境、医院收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等)等内容。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0.0软件对患者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使用χ2对患者健康达标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检验,使用t对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费用进行检验,P

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5±10.6)d,住院费用为(2.2±1.7)万元,健康教育达标39例(48.75%),57例(71.25%)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4±8.2)d,住院费用为(1.8±1.4)万元,健康教育达标69例(86.25%),74例(9.2.5%)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由此可知,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教育达标率、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明显(P均

和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临床路径能对预期结果及实际结果间的差异进行快速而科学的识别,它能使护理服务更加规范,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使医院的经济效益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的同时,也能使患者的住院费用减少到一定程度,从而可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一定提高。

本研究中,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余时间则对患者进行随机健康教育指导并结合治疗进行护理,在此过程中,责教育内容比较模糊,从而会使患者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进而会对治疗及护理产生不良影响[4]。而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的护理方法,其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其不仅能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积极,而且还能使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中。传统护理中,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主要以护理目标为教育准则,其内容不够明确[5]。而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则比较详细,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途径中制订的相关内容对患者进行时间性、顺序性、规范性的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患者和护理人员有更多交流,可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进而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中,给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临床路径给予实验组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教育达标率、护理工作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明显(P均

[1]张俊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基层医论,2010(12):114-115.

[2]陈凌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5):101-103.

[3]李金莲,陈齐凤,林翠珍.临床护理路径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0(03):110-115.

第2篇

XXXXXX院肾内科是一个团结、和谐、创新管理、与时俱进的医疗团队。在医院的领导下,肾内科室医务人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温馨的医疗服务,赢得了领导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汇报如下:

努力钻研业务,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科室负责人XXX主任特别注重加强科内医护人员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及业务技能的训练,要求大家要做到知识更新、技术过硬。本着这一目的,科里定期进行业务学习,规范业务查房,科主任带领大家严格按照查房制度,有针对性的分析疑难、危重病例,认真讨论诊疗方案,总结经验,每周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及讲座,并积极为医生及护士提供修及参加各种学习的机会,经常组织全科人员参加各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肾内科的整体医疗及护理水平不断提高。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为病人提供全程的伏质服务,按照院领导的要求,肾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严格执行优质服务规范,做到了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化了;服务过程更加方便化了,服务对象更加满意化了。塑造了良好的行业行象。肾内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所以我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不但有一种团队精神,更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工作中他们不怕苦和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在科里医护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主任、护士长带头值班,遇到危重病人时,医生护士都废寝忘食地工作,常年节假日都得不到休息。尤其是血透室护士经常是半夜被叫到医院参加急性药物中毒,多脏器衰竭等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一切为病人着想是全体医护人员的心愿。他们在工作中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做到了主动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他们言语文雅、举止文明、仪表整洁,从不收取病人的红包、不吃病家饭。在肾内科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尽职尽责地完成着白衣天使的使命。由于全体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勇于奉献,使得各项工作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全科无医疗差错、责任及技术事故的发生,无患者的投诉,并经常收到患者的表扬信或口头表扬。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科室管理的命脉,科主任、护士长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责任重于泰山。以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是肾内科管理的核心所在。确保病人安全,消除安全隐患,需要科室人员同心协力,人人参与。多年来,上至教育引导,下至跟踪督导,科室医务人员培养出了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动脑筋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全科医务护士已形成了共识。狠住核心制度落实,尤其是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人抢救制度等大大避免了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发生。

破旧立新的领头雁,敢想敢干是肾内科一贯的优良作风。细化工作流程,完善岗位职责,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努力钻研业务,注重人才培养,本着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高素质的原则,强化高年资医生和高年资护士对年轻医护人员的传、帮、带,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技术培训,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使肾内科业务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心肺复苏、心肌梗塞、各种心律失常、尿毒症脑病、休克、上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上。今后,更要履职尽责,提高服务,创新务实,创病人放心满意,医生护士倍感欣慰的优秀科集体。

第3篇

【关键词】护理;创优;床边工作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39-01

深圳市西乡人民医院通过在原有的制度化护理管理基础上,以人本理念为思想原则,自2010年来进行全院各科陆续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经过三年的组织实施,现总结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的难点及对策收到明显的成效。

1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的难点

1.1护理模式的转变病区护理创优服务主要是护理模式的转变:由功能制护理模式到责任制护理模式转变,再由责任制护理模式到床边工作制护理模式转变。一个新型的护理模式的建立,意味着要打破传统,具体的实践中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和性质的问题。

1.2护理收费价格低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流于形式;廉价护理劳动体现不出护士的价值;科室成本核算的绩效计算方式限制护理人员;以床护比配置的护士人力资源。

1.3护理模式支持系统不到位部分护长、护士观念转变迟缓,导致护士长管理不到位,护士带着抱怨、抵触情绪工作;绩效分配未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辅助支持系统不到位,护士做了许多非护士工作。

1.4责任护士工作观念、工作方法责任护士只对病人当班负责,对病人缺乏完整连续照顾;没有人对病人真正“负责”;护士在病人身边的时间少,观察病情不到位,硬件配置不到位,很多时间用于走廊来回跑;床边工作车在病人身边,护士不在病人身边,护士离开床边工作车写护理记录,人车分离,依赖病人呼叫,床边工作车上放置有多瓶用来接瓶的静脉输液液体。

1.5护士长管理不到位排班体现不出连续性与小组责任制;缺乏专科内涵,缺乏高品质的有特色的专科护理。

2针对护理创优服务难点采取的对策

2.1护理改革方向护士按岗位设置:将大部分护理人员即95%安排在临床护理岗位,小部分即4%安排在护理管理岗位,很小部分1%安排在其他岗位;护士的配置:基于患者病情、护理工作量,考量的因素:患者数量、病种及治疗护理量、病床使用率等。配置原则:采用护患比、以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度进行分类、人力调配的弹性度;护士的考核:考核项目有工作业绩考核、职业道德评定、业务水平的测评。根据不同护理岗位,将绩效考核的重点放在护士护理患者数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程度等要素上,并作为护士分配、晋升、评优的主要条件。

2.2落实床边工作制的对策

2.2.1尽快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营造创优氛围根据各科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创优难点、误区,找出对策。以科学的数据向上级领导争取人力资源,反映护理收费价格。将实施方案分阶段落实,求真务实,从我做起。

2.2.2责权利一致,绩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制订与质、量挂钩的激励机制。按护士的层级、岗位进行分配。结合护士一、二、三级指控考核。改变过去做好做坏一个样局面。

2.2.3辅助支持系统的完善组建运送中心、物资网络配送、消毒供应中心、静脉药液配制中心、口服药自动摆药机的使用、改革棉织品管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2.2.4直接管病人,层级扁平化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科学安排,弹性排班,不断探讨排班模式,相对固定,减少轮班,扁平化管理,无建立静脉输液配制中心的,可设立药疗班和文员班,床边工作车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以确保管床护士不离开病人。护士长分配床位时,尽量让护士的管床与医生的一致,每天早晨大交班实施护士长对危重病人三级查房后,管床责任护士跟随主管医生查房,与医生及时沟通,护士贯通医生诊疗意图更清晰,更彻底。开展个案积累与疑难病例讨论。护士长对护士持续性教育训练,提高护士专业能力。运用护理临床路径,让护士知道每天跟病人说什么。务实基础护理,细化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制订内部考核―日常护理质量,形式: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专项检查。方法:病区―三级质控、全面质量检查,护士―职责流程落实。外部考核―患者满意度:管理程序:每个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对患者意见及建议进行汇总,通过护士会议反馈给各位护士,护士长组织分析,进行整改,护理部每季度调查评价。

2.2.5护士观念的转变由被动去做,转变成主动去做。让护士走进患者心里,护士要心系病人。正确的评估病人,良好交流,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相结合,自动自发,勤于观察,走在红灯呼叫前,做在病人开口前。加强管理病人意识,提高工作责任感,改善服务模式与服务态度,增进护患关系,改善病人的结局。

2.2.6塑造专科护理品质―“一病一品”“一病一品”专科特色体现整体护理理念:康复、预后、全程。高品质的专科护理不可或缺是优质内涵。挖取专科的“珍珠”串成疾病护理的高品“项链”。如消化内科“一病一品”的专科护理特色:上消化道出血:健康伴你行;乳腺科“一病一品”的专科护理特色:乳腺癌:早期行动计划等。护理专业内涵建设的三维度:院内护理(内展)―院外护理(外延)―品质护理(提升)。

3实践病区护理创优服务的效果

实施病区护理创优服务成效一病人、医生、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基础护理落实率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隐患明显下降;执行治疗及接瓶及时率明显提高;护士在病人身边的时间明显增多;病人呼叫铃响频次明显减少;护士的专业能力明显提高;书写护理记录的时间明显减少,有效调到里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让护士回到病人身边,让护士的层级价值体现;优良的护理服务,病人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老年精神疾病;躯体疾病;护理方法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再加上患者已步入老年,患者发病时常有思维紊乱和认知上的偏差。再加上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疾病的药物,各种感觉有迟钝表现,患者对自身躯体不适不能准确表达,有可能造成其病情得到不到及时治疗[1]。因此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加强监护,以便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护理该类患者情况,做以下总结性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40例老年精神疾病为观察对象,其中29例为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60~76岁,均龄为(65.2±7.9)岁;病程1-5年,病程平均为(3.2±8.6)年。

1.2方法

为了保证护理质量,避免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风险事故,我院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等,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1.2.1护理监护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对其自身身体不适反应不敏感,并且也表达不清自身身体状况,护理人员护理这类特殊患者时,加强了护理干预,密切关注其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是否有疾病,并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高脂血症和心电图异常,以及糖尿病和低钾血症等症状。

1.2.2慢性疾病护理

由于部分精神分裂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加上患者年龄偏大且病程较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以及需要使用抗精神疾病的药物等因素,会增加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护理人员在护理时,通过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如何变化,并做好定时巡检工作,做好预防风险事故的安全护理。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当前病情发展状况,以正确把握患者当前精神、躯体症状、

2 结果

上述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其合并躯体疾病,该40例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种类包括: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反应各有12例,高血压和急性心肌梗各有6例,另有4例急性肺炎。经过相关治疗护理以上40例患者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临床护理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由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反应不够灵敏,对自身躯体不适等症状不能够清晰表述,使得其他人不能及时发现其自身躯体疾病[2]。为了及早发现该类特殊患者的躯体疾病,我院采取了加强护理干预的措施,来预防安全方面问题并及早发现患者精神、躯体等变化情况。护理人员首先加强定期巡回监护,使得生活不能自理和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均在护理人员监护范围内。

在慢性疾病护理时,本组患者一方面有精神方面功能障碍,认知力减弱再加上抗精神疾病药物作用,可能会导致其出现并发症等现象。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病情及加强监测,对其测 T、P、R、以及BP等生命体征变化加强关注。对患者的异常表现及时处理,若需转院治疗的则做治疗前准备,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同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询问患者过往病史以及在院外是否有冲动行为等,做好定时巡检工作。本组中消化道出血和低血糖昏迷患者,均是在护理人员巡检过程中发现的,这也说明了对该类患者巡检的重要性[3]。

在给患者护理前,我科室还加强了风险预估,并制定了常见安全性事故预防计划。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专人观察护理定岗定责,并由护士长定时巡检护理人员执行任务情况,通过每天晨会对护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护理人员对于本组40例患者,通过仔细、耐心询问患者及家属,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精神心理症状后,对其病情作出专业评估,并给予了针对性较强的动态化护理,护理人员还注意观察患者行为、举止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娴熟的精神疾病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妥善处理患者异常反应。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并将理论学习融入到临床实践操作当中。对患者的病情做到了早发现,并且为患者后续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护理期间,由于护理人员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了本组6例心肌梗患者,患者当时发病时意识忽然消失,面色紫青,联系医师进行了心肺复苏术,使得患者病情没有进一步恶化。由于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本组患者中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为需转入其他科室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方便。

由于护理人员从精神疾病特点出发,加强了护理干预,及时掌握患者治疗和病情发展情况,并做好了详细记录。为医生诊断和后续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细心、专业的护理,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使得患者躯体和精神疾病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具备学科护理知识,加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定时巡检密度,并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其做好健康宣教,还通过视频和宣传画册等形式让患者了解自我管理,并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预防意外的安全意识,进而改善了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本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经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其自身合并躯体疾病均被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并采取了相关的治疗护理,改善了患者精神、躯体症状。

可见,对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在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促进对老年精神合并躯体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增值,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加惠.观察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6):4433.

第5篇

关键词:护理路径;应用;肝硬化护理;临床效果

肝硬化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在我国大多数肝硬化患者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与病毒性肝硬化患者[1]。本文观察了护理路径应用于肝硬化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晓情况下参与本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实验室检查以及内镜检查等确诊为肝硬化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中有2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11±4.22)岁,平均体质量为(69.52±20.12)kg,平均病程时间为(3.25±1.36)年;文化程度:15例专科以及专科以上、25例高中以及高中以下。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护理路径干预方法,实验组中有2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02±4.39)岁,平均体质量为(70.11±20.05)kg,平均病程时间为(3.45±1.25)年;文化程度:14例专科以及专科以上、26例高中以及高中以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基础护理;②基本病情观察护理;③合理用药护理;④饮食护理;⑤心理护理。在基础护理阶段中,护理工作人员应该预防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长期卧床的肝硬化患者需要注重其口腔清洁以及被褥的更换;在病情观察阶段,护理工作者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呕吐物与大便颜色、形状等,倘若患者出现嗜睡以及昏迷等症状时需要立即报告医生;在合理用药阶段,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饮食护理阶段,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为肝硬化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帮助患者更好地吸收营养,及时的排除新陈代谢物,让患者能够多食牛奶、鱼类以及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在心理护理阶段,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密切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最为亲切的举动来回答患者的疑问,降低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

1.2.2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法,实验组患者在住院之后,由责任护士以及床位医师等对肝硬化患者的情况进行具体评估;基于此,制动有针对性地临床护理计划,责任护士长根据肝硬化患者的具体病情作出适当调整,具体实施步骤如下:①在肝硬化患者住院的第1 d就通过合理的沟通了解肝硬化患者的基本病情、心理状态等,提高护患以及医患关系;②在肝硬化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期间内,由护理工作人员详细向患者驾驶临床路径的基本内容,尤其要向肝硬化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讲述饮食、用药以及休息的重要性,让患者能够充分重视自身的病情,让患者的家属也能够按照医嘱帮助患者早日康复;③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恢复状况等,适当的调整临床护理计划表。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实验组护理前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参数分别为(104.12±36.85)U/L、(105.11±55.03)U/L、(32.65±11.05)μmol/L、(27.66±3.10)g/L,对照组护理前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参数分别为(105.33±35.89)U/L、(106.30±55.54)U/L、(33.01±11.63)μmol/L、(26.85±4.03)g/L,两组患者护理前肝功能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参数分别为(55.18±22.33)U/L、(63.01±21.65)U/L、(20.36±5.84)μmol/L、(43.39±4.52)g/L,对照组分别各项肝功能指标参数分别为(73.11±28.03)U/L、(77.14±33.39)U/L、(30.18±6.95)μmol/L、(32.67±4.28)g/L,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早期肝硬化疾病患者无显著临床特征,后期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2-3]。肝硬化疾病给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李玉荣,王蓉.护理路径应用于肝硬化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1(32):259-259,260.

第6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安全;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44―02

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或事故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式下如何规范护理行为,强化质量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是摆在每一位护理人员面前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对本院临床常见护理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总结如下。

1 影响护理安全的常见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护理人员是患者护理措施的实施者,在患者住院的全过程中都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照顾,因此,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和意识直接影响着护理安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1.1.1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消极,不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尤其是一些核心制度。比如有的护士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消极,有厌倦情绪,对患者缺乏爱心,服务态度生硬,缺乏与患者的沟通,这些都是造成护理差错的根源;

1.1.2护理技术水平低,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力,缺乏预见性和主动性。有些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不能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于因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失去对病人抢救的最佳时机,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些低年资护士不懂装懂,业务生疏,又不主动请教有资历的护士或带教老师,常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2];

1.1.3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淡薄。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患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造成医疗纠纷。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我们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因缺乏有关法律知识,对潜在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一方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因忽视患者的权利而对患者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引起患者的投诉,而另一方面护理者本身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当医疗纠纷发生时,无法在“举证倒置”的制度下提供有效的医疗证据,使自己陷于困境[3]。比如入院时间、手术时间、死亡时间等与医疗记录不一致,对抢救时间和措施不能及时记录,记录时遗漏关键内容等;

1.1.4忽视病人的行为、情绪的变化。在我们消化科,一些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如重度的克罗恩病人、反复腹水肝硬化患者和肝癌晚期患者,因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常有厌世和轻生的念头,如不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患者异常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业务繁忙常忽视患者异常行为和情绪的变化,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1.2 医院管理因素

护理管理制度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或者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等都是造成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院护理安全三级制,即护理部、科护士长和护士长,周末培训制度化、非惩罚性上报机制和各科室护理安全规程的制定等措施的实施,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增强,护理安全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对出现的不良事件能及时有效处理,缓和了医患矛盾。

1.3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是护理人员的护理对象,护理活动的开展有赖于双方的密切配合,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因为患者心理素质和对疾病的认识及承受能力不同,易产生焦虑、恐惧、烦躁等现象[4],甚至不信任医护人员,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不遵循医嘱规范治疗,擅自做主。这些也是造成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对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要求绝对卧床休息,即便护理人员已经与患者进行了告知和沟通,但仍有部分患者不听劝阻,寻找各种理由私自下床活动,因再次出血而发生意外,还有些年龄大、病情重的患者因不配合治疗有潜在压疮、跌倒、各种导管脱落的危险。

2 加强护理安全性的措施

2.1 增强责任心、树立安全意识

责任心的问题是反映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的问题,每个护理人员都要摆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这既是对个人的负责也是对集体的负责。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防范意识,永远将患者的护理安全放在第一位,营造良好护理安全氛围。

2.2 加强医患沟通,增进互信

医护人员与患者有效的沟通,能减低患者的抵触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其依从性,减少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患者自身的权利,杜绝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主动提供人性化的护理,以增进患者及其家属的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最大程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3 增强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护理人员通过有关法律的学习能准确辨明是非,明确双方各自应有的权利,积极主动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形成依靠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和医院正当权益的意识,避免粗暴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现行的医疗护理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我院通过发放相关法律书籍《医院管理法律法规选编》并组织学习以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将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2.4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减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前提。随着大量高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以及患者对医疗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医疗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以更新护理理念和知识结构。为此,我院将每周护理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常规化实施,并通过理论知识和技能竞赛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我院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从根本上防止了因操作失误而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2.5加强护理文书记录管理

目前针对医疗行为引起的诉讼采用“举证倒置”的办法,而“举证”的依据主要是护理记录。医疗护理记录作为住院病历的一部分,具有明确的法律意义,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关键证据。我们医护人员应用法律的思维意识来书写护理记录,及时、客观、准确、完整地记录医疗护理行为和措施,禁止主观推测、随意涂改护理记录。我院对一些有创的操作及时向病人告知,并当场签署各种护理措施风险知情同意书,从而避免因不良事件发生时带来的举证难问题。对一些收费较高的项目应提前向病人告知,征得病人的同意,减少护理安全差错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2.6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监控力度,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建立以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为领导,护理部、科室护士长和护士长为主体,全体护士共同参与的护理安全检查体系。除委员会定期对各科护理安全督导和考核外,科室内部亦每周常规自查,并鼓励无惩罚性上报。针对一些特殊时间比如节假日、疾病高峰季节等,和特殊人员(比如行为或情绪异常、危重、躁动等患者)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和督查措施。(比如我院备有防范患者跌倒(坠床)记录表、防范压疮记录表等;还备有腕带、防坠床、防管道滑脱、防误吸各种标识卡)。制定多种安全应急预案,对相关人员进行预防性教育和监控,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尤其是对新上岗尚未取得注册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更要注重其岗前培训,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完成护理工作。此外,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值班时间和值班人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防止因人员分配不合理或工作繁忙而出现的护理安全差错。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管理、监督制度,使安全意识融入到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真正提高护理人员处理护理安全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得护理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已经成为患者选择医院的重要条件之一。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内涵和基础,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5]。作为护理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增强责任心,树立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进护患互信,及时上报不良安全事件。同时,不断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减少各种安全隐患,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把护理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避免护理安全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才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才能保证医院护理安全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 现代护理管理学[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49.

[2] 谢遗俊, 张桂芳. 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7(7): 190.

[3] 郝小鹏. 谈护理安全与医疗纠纷[J].中国医药导报, 2009,6(9):155-156.

第7篇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6例机械通气需院内转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100%患者均能实现安全转运,无发生死亡病例。转运途中出现的意外均能得到有效应对。结论:通过转运前预见性护理、转运中严密监测和转运后反馈等措施,可确保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关键词 院内转运;预见性护理;安全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17

机械通气是利用呼吸机代替、控制或改变患者自主呼吸运动,可纠正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缓解呼吸肌疲劳,防止肺不张,稳定胸壁。对于需要持续监护和机械通气维持生命体征的ICU患者来说,院内转运对连续性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巨大风险,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还可导致死亡。为加强ICU机械通气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确保患者安全,我院在转运中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需院内转运同时行CT,MRI等检查和专科治疗的患者126例,男86例,女40例。年龄27~82岁。气管插管91例,气管切开35例。患者转运途中均采用便携式呼吸机,其中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116例,容量控制模式10例。

2预见性护理

2.1转运前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因此转运前需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和正确的预见性分析,以先预防为原则,将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处置计划,确保安全转运,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1.1风险评估患者转运受益和风险并存,医师和护士需把握和全面评估转运指征,严格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瞳孔、

作者单位:541001桂林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张源慧:男,本科,主管护师

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以及存在的风险等,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下尽量避免外出诊疗,而任何有可能引起心跳呼吸骤停需心肺复苏者禁忌转运外出检查。对于无法转运者,如需进行协助诊断,必须予床边检查,请相关科室科内会诊,如床边B超、床边胃镜、床边X线等,以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建立标准化的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告知制度、危重症患者转运工作流程、危重症患者转运风险应急预案、危重症患者转运记录单、危重症患者交接记录单等。此外医护人员需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将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告知家属,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签署外出转运风险告知同意书,实现风险分担,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1.2转运准备(1)转运需由经专科特殊训练的临床经验丰富的ICU医师和护士共同评估,医师负责呼吸机的运转管理和病情观察,护士负责监护仪观察和输液管理。(2)转运前需电话与相关部门(电梯组、放射科等相关专科)沟通,告知患者的诊断、神志、管道、急救物品等,确保科室做好接收或检查准备,实现无缝衔接,尽量缩短患者外出等待和滞留的时间,必要时开放绿色通道,提高转运效率。(3)重点评估患者呼吸道情况,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转运前建议常规吸尽痰液,并固定好人工气道,检查插管深度和气囊压力,避免因改变、颠簸等导致气道痉挛或气道堵塞,必要时需对人工气道加强固定。(4)检查输液通路、尿管、胃管、引流管、中心静脉导管等管路是否妥善固定,并清空各引流袋内容物,对于躁动患者需进行适当的约束和保护。(5)评估便携式呼吸机电源,正确链接便携式呼吸机管路,检测呼吸机是否正常运行,并根据预测所需转运时间准备足够氧气的氧气瓶,必要时可增加携带10 MPa氧气瓶。(6)评估多功能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简易吸痰器、微量注射泵等仪器的性能,确认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如PEEP大于0.981 kPa,为防止患者肺泡塌陷, 转运前有计划下调PEEP至0.490 kPa[1]。(7)药物准备。急需外出检查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准备血管活性药物,休克患者需准备扩容液,烦躁或躁动患者准备镇静剂如咪达唑仑和地西泮等。(8)其他。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选择安全合适的,尽量抬高床头15°~30°,对于特殊疾病者,如颅脑外伤患者有脑脊液耳漏者头偏患侧,有颈椎脊髓损伤患者需颈托固定等。掌握患者安全搬运法: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搬运前需双钳夹闭导管,脊柱损伤者四人搬运切记拖拉推扭等,出发前再次告知相关科室,并做好途中如有意外及时就近按抢救流程处置的准备。

2.2转运时(1)确保便携式呼吸机与患者无人机对抗,对氧合指数不佳的患者适当提高氧浓度,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95%以上[2],提高转运耐受。各抢救仪器和管道合理摆放;各监护仪器屏幕面向医师,医师负责呼吸机的运转管理,对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心率进行观察。护士站于患者头侧和输液侧,以便能随时遵医嘱予应用急救药品和物品,并需随时注意避免管路打折、受压、扭曲、脱落,防止插管不慎滑脱,如呼吸机出现报警时能及时、迅速、正确处置,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呼吸机障碍可人机分离改用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以保证有效通气。(2)转运时患者头部在前,注意转运车的速度和安全,尽量保持行车平稳,避免不必要的震荡和继发性损伤,如颅脑损伤患者上下坡时头部需始终位于高处端。对于应用镇静、肌松药物的患者还需观察是否会引起呼吸抑制等情况[3]。(3)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有效沟通,适当安慰,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和支持,体现全程人文关怀,以提高患者和家属遵医、遵护的依从性,并注意保暖。如患者转运途中突发病情变化,应保持沉着冷静,积极处理,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解释,安抚患者及家属,努力消除不良情绪,有条不紊地操作和配合,根据情况选择是否继续护送、就近抢救或者结束护送,并及时做好转运护理记录单的填写。(4)到达转运目的地后,与对方详细交接班和共同安置患者,做好呼吸机、监护仪的连接等,如病情需要,需医护人员穿防护服在旁守护直至检查结束,无需陪护可通过透明窗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和呼吸机运作情况,并做好随时处置的准备。对于转运过程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者及时汇报科主任和护士长,及时就地抢救并寻找急诊科急救援助。

2.3转运后转运结束后需按规范完善记录,在转运记录单上详细记录转运前、转运途中和转运后的诊断、病情、生命体征、药品和物品备用、药物使用情况、引流液等,要求转运医师和转运护士共同签名,交科室存档备案;对于转运途中下达的临时医嘱,医师补充后护士需及时核对、记录并签名后,空安瓿方可丢弃。对转运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总结和反馈,由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对有关制度、流程、规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3结果

126例患者转运时间最短25 min,最长62 min,全部成功转运,无转运死亡病例。在转运过程中,5例患者因痰液堵塞导致SaO2下降,经吸痰后呼吸困难症状缓解;2例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突发烦躁出现人机对抗,遵医嘱予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后缓解,并能完成检查。

4讨论

预见性护理又称超前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前以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以提高护理质量,是实现由被动救治向主动救治的转变。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转运的主要目的是诊断和治疗,但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需医、护、患三分共同配合和相互支持的动态过程。

通过预见性护理,护士更多地注重患者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之前,将易发因素、隐患等进行排除[4],将转运风险降至最低,杜绝了不良护理安全隐患。经验丰富的转运队伍,运用自身具备的技能和技术,恰当、正确、动态的病情观察和护理,保证了人工气道通畅;经高效训练和成功转运,激发了护士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养及自身素质[5]。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运用预见性护理思维,经全面准确评估、严密监测和有效应对,注重护理操作流程规范、应急预案等细节管理,对转运的全过程、任何时间和任何阶段的护理风险采用动态、连续、全程有效地超前护理干预, 100%患者均能达到安全、成功的转运,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更安全的转运护理服务,为患者赢取了最佳的救治时机。

参考文献

[1]申小侠.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7(2C):490-492.

[2]叶向红,陈岚,汤秋芳,等.采用呼吸机转运危重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7):61-62.

[3]骆洁,何煜.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安全护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4):430-432.

[4]彭习兰.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71-273.

[5]荣再香,李雪英,李艳华.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8):42-44.

第8篇

沈晓琴: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分组护理

沈晓琴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见性分组护理,包括术前评估、心理护理、环境、饮食护理、护理、药物治疗、功能锻炼等。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94%。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实施有针对性的预见性分组护理措施,能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分组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19

Predictive grouping nursing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SHEN Xiao-qin(Dongtai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of Nantong,Dongtai2242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fter hip replacement.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8 patient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o targeted the predictive grouping care,including preoperative evaluation,psychological care,the environment,diet,postures,medicines,functional exercise,etc.Results: The group of 68 cases,2 cas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the rate was 2.9%.Conclusion: I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mplement targeted the predictive grouping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eep vein thrombosis.

Key wordsTotal hip replacement;Deep venous thrombosis;Predictive grouping nursing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各种髋部疾患的终末治疗手段。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40%~70%[1]。DVT轻者可以致残,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为预防DVT形成,我们对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预见性分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41~78岁,平均56.5岁。病因: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头坏死25例,骨性关节炎6例。2例患者手术后24 h患肢胀痛持续加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证实为DVT早期,经积极处理缓解;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有针对性心理辅导需THR手术的患者一般年龄偏大、反复就医、病程长或意外创伤,常表现为焦虑、烦躁、顾虑重重。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家属当面交谈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及基本情况,消除其紧张陌生感,安慰鼓励患者,向患者和家属讲述手术的必要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

2.1.2综合评估患者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初步评估手术的危险因素,术前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及动态变化来制定规范化的预防干预和及早控制其他伴有的原发疾病。并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高危险组和低危险组。高危险组是指:女性,年龄≥65岁,BMI≥25 kg/m2,甘油三酯≥1.7 mmol/L,总胆固醇≥4.0 mmol/L,“O”型血,输血总量>800 ml,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患者、全麻患者、手术时间大于90 min、使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假体的患者。

2.1.3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相关知识,介绍下肢DVT形成原因及预防方法,提示高危患者在规范化的预防性治疗下,仍有1/3患者发生DVT[2],讲解DVT的高危因素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帮助患者去除不良生活习惯;告知患者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内膜损害,因此,嘱患者术前2周应戒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而导致的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讲解主被动功能锻炼对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2.1.4指导患者学会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检查患者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外展肌肌力,包括深呼吸运动,踝关节内翻与外翻活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的方法,训练床上大小便,为术后的功能训练做准备。

2.1.5避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因为下肢静脉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一般选择上肢静脉给药。对长期输液或静脉给药者,统一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尽量稀释或用生理盐水冲洗,严格床头交接班,及时给予患者指导。

2.2术后护理

2.2.1低危险组术后平卧,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抬高15°~30°,下肢垫软枕,但应注意避免将软枕直接垫于腘窝下,以免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丁字鞋固定患肢足部,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两腿间放三角枕,术肢垫软枕,使患肢高于心脏20~30 cm,膝关节屈曲15°,使小腿肌肉处于松驰状态,减少小腿肌肉受压,利于静脉回流,必要时足跟可垫4 cm厚的小毛巾垫。麻醉清醒后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5~10次/h。6 h后指导患者进行伸足背、屈踝等动作,并进行下肢肌肉被动按摩。24 h后逐渐过渡到主动足踝运动,用力背伸、跖屈踝关节。第2天后做跖屈、背伸足踝部及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的主动运动,每个动作练习10次为1组,每4 h练1组,同时避免屈髋>90°;1周后以主动活动为主,同时注意上肢活动及变换,5~7 d可在床上取坐位,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 min,训练时强度标准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术后24 h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 IU皮下注射,1次/d,持续10 d,是预防下肢DVT的根本措施。注射部位在脐部下U状区域轮换注射,避免在一个部位重复注射。注射时轻轻提起皮肤,形成皱褶,垂直进针,注射完毕放松皮肤,治疗过程中严格床头交接班,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术肢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血管充盈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2.2高危险组高危险组在低危险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如下干预:

2.2.2.1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不仅使显示出的静脉结构更清晰,而且能直接反映出静脉内血液流动的状态和血流方向。彩超检查对有症状的近端DVT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危以上的患者在术前12 h,术后2,4,7,10 d均做此检查。作为这类患者DVT的监测、筛选用,总的敏感率、准确率理想[3]。

2.2.2.2合并症患者护理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要求将血压控制在160/95 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患者要求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5 mmol/L以下。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血栓脱落。

2.2.2.3药物治疗患者手术前12 h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IU皮下注射,术后12~24 h(硬膜外腔手术前导管拔出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 IU,以后1次/d,一般用药7~10 d,必要时可延长[4,5]。发现血栓的患者改为每12 h给药1次。用药期间注意皮肤、黏膜、齿龈有无出血现象等,同时还要监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如有异常现象立即停止使用。

2.2.2.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休息,适当活动,睡觉时患者以平卧位为主,可适当抬高患肢,保持大腿后侧肌群放松,避免患侧卧位使患肢受压,以免影响患肢血液循环。加强营养,饮水2000~3000 ml/d,保持大小便通畅。术后3个月内,每半月复诊1次;6个月内,每1个月复诊1次。按医嘱正确服用抗凝药物,监测出凝血时间和凝血谱。有下列情况及时就诊:患者下地后有下肢沉重、胀痛感等;服药期间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消化道出血等。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主要患者是高龄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血管壁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机制,高龄患者常伴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下肢浅静脉曲张及损伤等形成DVT的高危因素。而且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6,7]。但创伤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由于缺乏肯定的证据而没有一个治疗的标准。我科试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分组护理,本组患者68例,仅2例患者手术后24 h患肢胀痛持续加剧,经彩色多普勒诊断证实为DVT早期,经积极处理缓解;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因此,在预防DVT的形成,预见性分组护理流程的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刁连娣,黄妙华,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及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109-110.

[2]Altintas,F,Gurbuz H,Erdemli B,et al.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xis in major orthopaedic surgery;A multicenter,prospec- tive,observational study[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08,42(5):322-327.

[3]TheodorouSJ,TheodorouDJ,Kakitsubata Y.Sonography and venography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for diagnos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J].Clin Imaging, 2003,27(3):180-183.

[4]马骊,王欣,蒋丽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因素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9):1677-1680.

[5]李明,王志萍.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32(3):158-161.

[6]马俊,沈彬,杨静,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3):965-969.

[7]毛美娟.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