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1 13:36:30
导语:在企业自主创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由广州广晟数码公司开发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被行业采纳,成为国家标准,这是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的成功尝试。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非常重视这一标准的颁布,不但亲临会现场,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来支持标准的制订,以标准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是今年信息产业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标准的颁布,恰好体现了今年信息产业部标准体系的大方向。
标准出台并不顺利
我国数字音频核心技术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我国音频产品相关企业每年要向杜比、DTS以及MPEG等国外企业和组织交纳的数字音频技术许可费用高达数亿美元。随着数字音视频产业的飞速发展,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DRA技术是广州广晟数码公司开发的多声道音频信源编解码技术,已申请了两项国际发明专利和12项国内发明专利。然而,其从研发到形成标准的过程却历经坎坷。
2006年7月份,媒体曾经报道,广晟数码研发的DRA数字音频技术在成为广东省的地方标准之后,也将成为我国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国家标准,但此消息一直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确认。
在此之前,为了推动标准的申报进程和促进项目产业化应用,广东省曾经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为组长的广东省数字音频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动此事。2006年7月,该技术规范获准开始进入标准报批稿公示阶段,正是这个时期,媒体开始披露此事。
而在当时,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在DRA数字音频技术方面的研发已经进行了5年左右的时间,5年以来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都相当庞大。
2006年8月21日,《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报批稿)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网开始公示,业内各大设计音频的硬件与软件厂商十分关注。经电子行业标准管理部门审核编制之后,今年1月20日终于正式为“中国数字音频电子行业标准”。
据了解,本次的音频标准能保持24比特以上的采样精度,可支持的声道设置除了常见的立体声、5.1环绕声、6.1环绕声和7.1环绕声之外,还为未来的音频技术发展预留了空间(最多可支持64.3环绕声)。 从技术角度上看,这一标准已经十分完善。
标准执行仍需推力
“DRA技术被确定为行业标准是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做好产业化工作。” 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极其赞赏广晟数码的勇气,他说:“在音视频领域中,世界上敢于独创的企业并不太多,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困难,这项工作不仅在技术上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具体研发,还有巨大的产业支持和市场实现的难度。”
王联同时指出,确定为国家标准,并不是意味着这项工作的结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项工作的开始,“标准通过后,这个技术和标准能否取得市场上的成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近年国内呈现出一种‘自主标准’ 制定过热的情形下,大家对于新出台的标准不免有一些质疑。因此,广晟数码下一步将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
王联认为,这些挑战包括:一,改善这项技术和应用环境的适配,比如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适配;二,与节目的数字传输、音视频存储介质等的适配和融合;三,和播放终端的适配和融合;四,为了达到产业化的目的,和播放终端的芯片的适配和融合,这些大量的工作都是今天标准颁布以后需要做的努力。事实上,从目前应用实验来看,广晟数码也确实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的产业化过程中,广晟数码的DRA技术与我们自主标准衔接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同时,广晟数码也表示,他们将会在下一步推进中,把更多精力用在如何加快DRA与各种新的数字广播系统的衔接和配合上。
应该引起关注的是,标准制定工作广晟数码已经承担了,那么当标准已经成为行业规范以后,后续工作是不是或者说还应不应该由广晟数码来独自承担?
“以企业为主体参与标准的制定,其前提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某业内标准化专家指出,“标准制定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一个标准会涉及到其他相关行业,单纯一个企业是无法站在这样高度的。”这位专家说,虽然在国外,政府已经完全退出了标准化工作的舞台,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和法制的不健全,对企业行为的约束相对而言较差,因此政府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标准制定中占主导地位。
他同时指出一个问题,他说,“中国企业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大企业,是不可能出现像奔驰与克莱斯勒那样的强强联合的。他们更习惯于自己干自己的。尤其当涉及到企业的自身利益时,更需要政府将其联合起来,通过工作组或产业联盟的形式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标准产业化尚存挑战
华录集团公司是DRA技术产业化的第一个实践者,其董事长陈润生告诉记者,该项标准在技术层面已经取得成功,但下一步是如何在产业链上取得成功,还面临很多挑战。
“在产业化上,政府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但可以从两方面推动,即政府采购和税收政策。”业内人士张先生提出了建议。
张先生认为,产业化其实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只能通过支持引导、加大投入、整合力量、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给予扶植和推动。“例如,为了吸引外资,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就比内资企业的低,不管是成本还是对人才的吸引,国内企业都略逊一筹。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企业有利益驱动,才有动力和能力去创新。”
而韩俊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主创新的好处是减少了专利费带给企业的负担,但自主创新也要让企业赚到钱。”他说,发展基金的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树立一个模板,让众多企业看到自主创新的企业是赚钱的。
但是让企业对“依靠自主创新赚钱”畏难的,还包括我国目前的一些专利管理模式,一位专家特别指出,例如AVS专利池的管理模式,会拖慢产业化的进度。他说,AVS“1块钱”的专利政策,“能够让很多企业少交很多专利费,按说应该有企业蜂拥而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他的观点是,由于专利池是开放的,有很多企业将“垃圾”专利放进去,购买了专利的公司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分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这不仅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也间接导致标准推出难。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此类问题的出现还是有准备的,娄勤俭表示,信息产业部将和有关部门一起,在行业规划、标准制定、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继续向创新企业倾斜,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联合体系。据悉,这次广东省就已经着手将数字音频标准与已经推出的数字视频标准相结合,以整体推进产业应用,目前在设计和应用开发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评论:有水好好游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将标准的制订比做鸭子划水。水,是政策环境,鸭子,是标准制订的主体,就是企业。标准推进的快慢不是取决于水,而是鸭子的划行。
[关键词]自主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20-03
[作者简介]王福祥,南阳理工学院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河南 南阳 473004)
目前,企业界有一种共识,就是企业最需要转变的是观念,最薄弱的环节是经营,最差的能力是创新,最需要加强的是管理。观念的转变,经营和管理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创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自主创新更为重要和关键。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1.自主创新的内涵。熊彼特说,创新活动是在经济活动本身中存在着的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创新是企业经营者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如企业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生产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新资源,实施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生产要素的结合或组合有5种情况,营销与管理更是如此,因为他们随时要适应新的市场变化。杜拉克说,“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生产能力的活动,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这种理解比较偏,笔者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创新主体自己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不只是技术创新,还应该包含产品创新,营销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
2.自主创新的内容。自主创新分为营销创新与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把社会需要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的各种机会。它涉及到企业的各项活动,因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创新。它包括营销观念创新(文化营销、知识营销、全球营销、绿色营销、形象营销、整合营销、情感营销、合作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创新(互动营销、网络营销、定制营销、关系营销、权力营销等)、营销手段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营销组织与管理创新、营销方式创新)。
3.自主创新的方式。自主创新的方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
二、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企业的进步。
1.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一是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快。谁先采用新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领先,最先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但是,新的关键的技术是靠自主创新获得的。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就有可能被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抢先。二是产品的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产品的寿命周期会越来越短。企业如果不加快自主创新,就会无法及时满足消费需求。三是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高。消费需求发展规律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企业如果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就会失去顾客和市场。四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逐步放开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不只是在国内,而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较量。企业如果不进行全面的自主创新,就难以降低成本,难以提高效率,难以优于竞争对手,就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对手打败。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
2.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意义。一是可以调动企业的各种资源,促使企业不断地发展。企业以观念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先导,不仅可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创新,而且还能调动和有效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可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社会,持续盈利和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的持续发展要建立在产品的竞争力上和顾客的满意度上。产品的竞争力来自于技术的自主创新,顾客的满意度来自于管理和服务的创新。三是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企业摆脱其他企业的最有力的手段。根据企业的营销类型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把企业分为生产型企业、推销型企业、营销型企业、创新优势型企业。在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所造成的物资短缺而引起的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企业属于生产型企业:企业以生产为主,把精力放在生产上,注重产量和生产管理。一旦顾客没有这种产品的需求或需求下降转移,必然会造成产品积压。在商品经济时代,由于产品供过于求,导致大量的企业成为推销型企业:卖生产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开始以顾客利益为中心来进行营销。产品能否卖出去,不是企业说了算,而是顾客说了算。靠推销产品已不行了,此时企业转变成为营销型企业: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生产和销售能卖的产品,并以营销手段和技巧进行销售。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是创新优势型企业,以创新来实现差异化,以创新来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如海尔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南阳烟厂通过技术创新生产绿色香烟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四是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几乎所有有实力的国际企业,跨国公司都盯着这块肥肉,并迫不及待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各大企业竞争的焦点,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企业如何进行自主创新
1.企业经营理念创新。企业经营理念是指导企业营销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人类社会的每次重大的变革和进步,总是以思想观念的变更为先导。无数事实说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营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一要善于竞争和拼搏。不要等、靠、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是在优惠政策的保护下生存和
发展的,而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2)要战胜自己。首先同自己竞争,战胜自满、自卑、习惯、自私;其次,再与人竞争。不要认为自己小、弱就不敢想不敢干,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3)搞好企业的关键是市场,企业的一线是市场销售而非生产。领导要抓市场,组织要倾向销售(市场部、企划部等),分配政策要倾向销售。(4)不能再以销定产,要以需定销,以需定产,以销定产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观念。(5)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化经营的观念。信息技术使生产、经营、市场、消费等出现国际化趋势。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未来的必选经营战略。起码要树立大市场的观念。(6)树立创新竞争观念,培育创新能力。新的竞争不是进行同质性的恶性竞争,而是展开创新竞争。(7)树立信息化、网络化的观念。知识经济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智能社会,未来的一切人类活动要靠智能进行。(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创新能力取决于学习能力。彼得・圣吉:“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是未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据调查,人的知识和能力42%来自于挑战性工作,22%来自于重要人物的影响;20%来自于困境;7%来自于培训和教育;9%来自于其他。所以要主动地学,要利用业余时间学,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学,要有针对性地学,要从失败中学。
2.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因素对市场营销发挥着“无法预期的影响”,它能轻易地创造或摧毁一个市场,所以,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的开发和研究费基本上都占其销售额的10%以上。在营销领域,技术创新可运用到很多方面。如,产品开发与改进、成本节约、促销等。科龙空调研制的用异丁烷代替氟里昂技术,填补了国际技术的空白。他们从1991年开始研制(因为他们得知2005年要全面禁用氟里昂),新研制的冰箱噪声小、更省电、制冷更好。
企业要充分运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运用好人才,运用好外部更优秀的人才。要运用创新思维和有效的创新方法,重点进行原始创新,必要时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要紧盯领先的科技,提高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
3.企业产品创新。产品是企业满足顾客的唯一手段,顾客关心的是产品给其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因此,产品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1)产品创新应具有特定的销售对象目标。由于消费者群体的明细化,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必须在一开始就进行某种有针对性的设计,同时要求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弹性,这一切都取决于科技水平。(2)产品创新要在品质上精益求精,追求国际化标准。没有好的品质,是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的。海尔无论在何时都坚持三个不打折:“质量不打折、价格不打折、声誉不打折。”(3)产品创新要保持速度领先。时间是企业的成本,也是金钱。要加强开发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善于运用最先进的科技。在营销领域,第一胜过更好!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4)产品创新要有效地控制成本。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品质,往往会增加成本,但也不一定,有时还会降低成本。(5)敢于进行风险投人,要有足够的开发费用。世界著名的企业都注重产品开发投入。(6)充分发挥开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美国的3M公司曾可以同时生产4.5万个品种的产品,这与重视开发人员的创意是分不开的。凡是研究开发成功率高的企业,都有一套激励办法。如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允许自己支配时间和费用,并保证其研究费用;允许有10%的时间用于自己想研究的其他项目。(7)创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快乐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人们精神和能力上的最大浪费是由于组织不良产生的”,要做到1+1>2。据调查,61.8%的不快乐来自于工作。所以,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
4.企业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指一切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便利顾客的新举措(如增加项目、改善态度、变更方式、改进设施等)。服务是软产品,弹性大,又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服务不周,不到位不行,过分服务也不行,服务既重要又难做好。要根据顾客的具体要求和需求层次,一方面不断地创新服务项目和方式,另一方面向顾客提供适宜的、满意的服务。
5.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管理人员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方式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进行重新组合,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获得更大效益。
当前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一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在新的经济技术和竞争形势下,管理人员要树立以下新的管理理念。营销重于管理的理念;不断创新,快速应变的理念;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教育培训是投资的理念;职工不尽职尽责,责任在于领导的理念;无“过”就是过的理念;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文化胜于制度的理念;知识等于财富的理念;二是以人为本。当今国际管理的最新趋势之一是以人为本。企业发展兼顾员工发展,通过制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方式,以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双赢”的格局。企业的实践证明,要“以人为本”,“人才强企”,关键在于抓好3支队伍的建设。(1)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2)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3)优秀的技术工人队伍。三是协调发展。适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新课题。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协调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拓宽了管理创新的领域,改变生产方式,整合资源,减少对土地等资源占用和浪费;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协调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公众和学校等)的关系;讲诚信,树立企业的信誉,使之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四是国际化经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已达到30%多。在国际化经营中实现管理创新,已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生存竞争的、现实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国际上贸易摩擦增加,对我国反倾销和措施调查也逐年成倍增长。知识产权市场和技术壁垒也呈上升之势。我国已加入WTO,企业必须学习运用贸易规则规范自己,有效地保护自己。五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在当今的战略竞争年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做出充分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树立战略思维是管理创新的灵魂和核心。
参考文献:
[1]潘承烈.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中外管理,2006,(3).
泉州市鲤城区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应对国际严峻经济形势和贯彻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按照鲤城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要求,以科技创先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为途径,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创新为保障,促进自主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全面渗透和融合,加快创新型城区的建设步伐。
引力――政策引导。鲤城区于2006年在全省基层地方政府率先出台《鲤城区鼓励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暂行规定》和《鲤城区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2008年 5月对《鲤城区鼓励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同年也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鲤城区培育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暂行规定》,进一步为鲤城新一轮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动力――项目带动。在科技项目管理方面,鲤城区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优化鲤城产业结构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有明显拉动作用的高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为着力点,引导和带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效明显――2008年,2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计划,共获得367万元上级经费支持;下达2008年鲤城区科技项目64个,下发科技三项费用1000万元。
助力――产学研合作。成功引进国家级科研所和高校到鲤城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现零距离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区与电信四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三十所、信产部无线通信产品质检中心、国防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单位共同建立了九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近两年来,由区内企业投资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发展迅速,目前有30多家科技企业与全国50多所院校结成了对子,多家重点企业已成为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中试场所,鲤城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累计签订54个科技合作开发项目,11个重大项目实现技术转让并已转化为生产力。
三力助推下,鲤城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08年获得授权专利297项,其中发明专利11件,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以光伏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4.38个百分点,比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传统产业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6月鲤城区电子信息产业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等评为“中国产业集群50强”、“最具竞争优势奖”,是福建省惟一入选的产业集群。
[关键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6-0040-02
一、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企业无意创新。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脱颖而出,走在了自主创新的前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创新动力依然不足。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小型、微型企业,大中型企业比例很低,维持生存是企业的第一任务。还有不少企业受现实利益诱惑,经营追求“短平快”,而创新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较弱。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表明:截至2005年底,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私营企业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只占13%;而发明专利中,多数又是近几年才申请的。
2、人才和技术的缺乏,导致企业无力创新。人才、技术和资金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与条件,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严重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目前,民营企业主及其雇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大多数是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国家统计局对1413家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只占17.86%,民企总经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3。实际上,这也是造成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管理人才和自主创新技能人才三方面缺乏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多数民营企业在薪酬、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的缺乏,也给技术人员造成对企业未来“不稳定”的预期,难以保证技术研究队伍的稳定性,容易造成技术人员的流失,造成研究项目的失败和知识产权的外流。一些民营企业中已经出现了“挖人才――流失――再挖人才”的恶性循环,未能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3、资金匮乏,导致企业难以创新。民营企业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就是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新中都会遭遇融资瓶颈。当前,政府科技投入体制还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很少投入企业,而投入民营企业的则更少。我国民营高技术企业也很难通过外源融资渠道获得融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差、寻保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在民营企业费尽周折取得了一些成果之后,按照现行税制,民营企业在缴纳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往往又要多缴不少钱。一头是少给甚至不给资金,一头是多征多收税费,这种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状况,极大地挫伤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捆住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手脚。
4、风险太大,导致企业不敢创新。一方面,对很多冒险投入巨资研发的企业来说,由于知识产权无法获得有效保护,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那些研发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与大量成本低廉的仿冒者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时。产品从实验开发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既需要充足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作支撑,同时还需要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咨询、风险投资,需要各种中介机构来共同完成。而我国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体系的缺失,一方面造成科研机构与高校大量的科技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又使大多数民营企业苦于没有适用的技术开发项目与技术开发人才,客观上形成了产学研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相互联动的阻碍,加大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和难度。
二、推进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1、培育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动力。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市场力量的驱动,即使是政府号召、舆论推动,企业也不会甘冒失败的风险,主动投资去创新。因此,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创新的价值也只能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国产高科技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进口产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育市场更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公平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在中国建立起来了,但是还很不完善,一个公平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还远未形成。很多地方政府通过控制土地批租、进行行政垄断、实行地区保护甚至干预司法,掌握了大量创新资源配置权,扭曲了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的效率,从根本上妨碍和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影响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打破包括行政性垄断在内的各种垄断,营造公平而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切实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金融和资本市场融资、外经外贸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在技术改造、科技进步、人才引进、新产品申报与试制、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资质评估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效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育企业自主创新人才。一是确立人力资源管理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促使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二是建立适合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和政策环境。包括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纳机制、竞争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各尽其能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科学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和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等等。三是形成有利于员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推动知识共享,鼓励跨部门、跨学科合作研究,开发创新思维。四是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包括实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创新。五是加强人才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六是根据创新型员工具有的较强获取知识、信息能力和开发新技术能力较强的特点,对员工实行分散分层管理,激励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3、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创业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瓶颈,必须建立一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体制。要鼓励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信贷的比例,在成本核算标准、利率、税率上采取政策,支持银行完
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推动社会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的标准、评级、公示等方面的制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逐步解决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贷款担保抵押品的问题;设立科技银行或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建立健全促进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加速建立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提供支持,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给予优惠贷款;完善自主创新的投资法律体系等,为更多的科技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4、发展民营企业自有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民营企业要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道。努力在价值链的高端寻求高利润。当今社会已进入全方位竞争的时代,价值链中创新活动(研发)和品牌(营销)两个高端分配了产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环节。但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制造环节,产品与服务过于同质化,企业间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因此,广大民营企业应当逐步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轨道,把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紧密相连,把自主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经营,在品牌经营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在培育自主品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形成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与工商、文化、公安、法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完善专利信息平台和专利预警、服务系统,加强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建立健全专利指标评价体系和专利统计制度,使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专业化、国际化。
关键词:自主创新;财政政策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义
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自主创新是为了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做到不被市场所淘汰,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切实把握技术研究的主动权,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将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打造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推向市场,形成以科技为主导地位,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市场竞争理念,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抢占市场份额,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的高水准。
在当前改革开放,市场化充分竞争的大背景下,协调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尽快打造好“政府――企业,企业――市场,市场――政府”的良性循环,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支持,竭力发挥出政府在配置资源中的优势,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进程加快脚步,争取走在世界各国前列。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
在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是技术创新的启动者、引导者、推动者,为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当前企业还没有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政府还承担着培育市场的任务,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无疑财政政策将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完善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的引力,政府是企业的坚强后盾与领头人,必须做到位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技术创新发展企业的体现,企业并不完全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同样承担着为企业培育市场,给予各方面的财政政策支持的作用。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对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模式的企业给予各种经费上的支持。包括对企业研究过程中研发技术所产生的经费投入,对完善企业周边基础设施,提供企业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财政资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影响深远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支出。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各项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给予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减小企业的开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依赖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具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具有明显效果的正外部性。企业所产生正外部性必然会对市场的进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通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给予补贴,使得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成本与费用都能够有效地控制,降低了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投入资金的风险,降低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门槛。
2.降低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给予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资金补贴必然可以减少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资金风险。
对企业的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研究新型生产技术需要各方面的投资,该项投资具有了高风险,投资规模大,投资时间长,回报不可预期等特征,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成功与否与资金的投入没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的资金越大,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就越高。对于能够产生如此正外部性的工程,政府必须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必须对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在于能够在长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势必愿意承担更多科技投资风险,但是,为了降低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也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扶持。
3.引导更多的企业加快自主创新的进程。带头自主创新的企业对于其他企业具有模范性,政府必须对具有领导意义的企业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作为政府考虑,为了提高率先开展自主创新企业的标杆作用,引导地方产业转型,制定区域经济方向,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可以吸收到更多的社会上的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事业的投入,将企业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势必能够加快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代表性,模范性的高新科技地方经济,并保持地方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形成以财政支出推动自主创新进程,以自主创新进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以科技与创新的国家竞争力,对地方GDP与国内GDP做出突出贡献。
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的必要性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JJD790012);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徐传谌(1953-),男,山东东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有经济研究。E-mail: xcc54186@163.com
张行(1985-),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理论与产业政策研究。E-mail:148041807@qq.com
(1.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在此阶段国有企业的发展对我国顺利实现经济转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是关系到经济转轨的成败。虽然我国国有企业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动力,然而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制度方面的制约,阻碍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更是放慢了我国经济转轨的脚步。因此,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消除相关的制度约束。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因,在动力充足的前提下寻找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缓慢的原因,从而引入制度约束的影响,最后针对当前我国国企面临的制度约束提出化解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制度约束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4-0110-07
一、文献综述
创新理论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初研究的重点围绕着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逐步拓展研究领域,开始注重对创新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丰富、深化创新理论。熊彼特[1]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的本质目的在于获取潜在利润,这种潜在利润的获取依赖于技术革新,通过技术革新满足市场上新的需求进而促进整个产业发展。他在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进一步完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具备组合特征的系统,不仅涉及技术性创新,还包括非技术性变化带来的创新[2]。196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施穆克勒将创新的驱动因素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打破传统技术主导企业创新这一观点,提出市场需求对创新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决定着创新活动的速度与方向。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等则将市场需求与技术革新结合起来进行创新活动研究。日本学者斋藤优从N—R瓶颈驱动论的角度对创新理论进行理解与分析,认为技术创新的根源在于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对立,从而寻求一种突破的创新活动。
相较于国外,国内学者对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更多的学者从国内企业自身出发进行研究。李响和吴虹[3]在关于企业创新研究中发现,企业内部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企业使命、企业家精神以及员工的高参与度。梅永红[4]在创新研究中结合国家利益,指出企业自主创新对国家发展有积极地正向作用。苏屹和李柏洲[5]在研究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时发现,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本质原因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即原始创新能力低下。李政[6]认为,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转型发展的需要。李敏等[7]指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激励不足问题,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许萧迪和王子龙[8]认为创新能力与激励、约束机制是分不开的,机制不健全是技术创新的最大阻碍,并提出完善政产学研的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张寿正[9]提出注重人才的保护、加强产学研结合以及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国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因分析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源泉,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现形式,其自主创新活动对整个产业乃至国民经济都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和促进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只有站在价值链的顶端,才会对整个行业、领域起到引领、推动的作用。
(一)国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一般性动因
熊彼特[1]提出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更具有活力、富有效率从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是一种自发性的突破,打破和替代现有均衡实现新的均衡。简单来说,经济发展就是“创新(有利可图)打破均衡产业革新,行业改组(经济发展)建立新的均衡创新”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一过程揭示了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创新的重视将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与进步的源泉,综观创新的主要动力包括:市场驱动、目标驱动、政策驱动以及企业的特殊性质。
1.市场驱动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日益加剧,这不仅提高了人们对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更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市场作为企业经营的载体,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说,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需要通过革新技术来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理念从而增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达到增强自身实力的目的。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企业也要时刻应对市场需求及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从而调整产品供给。在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产品更新换代、推陈出新来保持创新性,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换来并保持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给予企业的并不仅仅是载体,更是一种推动力和牵引力。这就要求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加大研发力度、壮大研发团队、吸纳创新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升,提高产品质量。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创新活动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保证创新活动稳定、有序、有效地开展才能使企业获得利润。
2.目标驱动
目标驱动可以从集体与个人两个层面来理解。从集体层面看,熊彼特认为创新能够创造价值。国有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其改善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推出新品的有效途径。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追求的目标就是获取利润,创造新的价值。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创新的动力源于对利润的渴望。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企业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取得独特的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从而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增加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同时,企业通过创新活动,还可以降低自身成本,以价格优势、规模优势等占领市场份额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从个人层面看,熊彼特[1]并不认同马歇尔对于企业家是一名“普通管理者”的定义,他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是一个特殊阶层,能够给企业带来质的变化。他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企业家最为重要的特征”。德鲁克[10]也进一步表示,作为企业家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新精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精神等同于企业家精神,这种创新精神虽非经济的一部分,但是其存在的价值却足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诺思以及赫希曼认为企业家还应该具备合作精神;奈特则从风险的角度对企业家精神进行了考量;韦伯提及了关于敬业精神也是一名企业家精神应具备的品质。很显然,要想诠释企业家精神不能单纯从一个角度出发,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在于创新,是企业家超越自我、追求成功、敢于拼搏冒险的一种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与外界影响因素相结合后,会激发企业家创新的决心与动力,在企业大胆的尝试,保障企业创新的顺利进行,为企业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所以说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家是绝对不可分割的。
3.政策驱动
创新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对中小企业来说,持续的研发活动不仅成果收效慢,而且容易引起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造成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在没有相关政策扶植的情况下,大多数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安于现状,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动,安于现状的中小企业也就渐渐失去竞争力。为了自身的发展,企业往往对创新、研发表现出浓厚兴趣,一旦政府对创新、研发给予一定的鼓励、优惠和奖励,就会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起到积极地激励和引导作用。
(二)国有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特殊性动因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功能相对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有一定的特殊性,既要有市场经济要求下的一般功能,又要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下的特殊功能,即保持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以及保障社会公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国有资本正逐步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集中。这些行业、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非国有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根源在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以及为了在恶劣市场条件下生存、竞争并发展,但国有企业不仅要应对这些压力,还要为执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完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这种双重功能也赋予了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特殊动因,这种特殊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有企业作为各自行业的排头兵,需要在这些行业、领域做到引领创新、引领研发,这并不仅要求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达到领先,更要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制高点,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然而反观当前,国有企业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如:“神九”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辽宁号”舰载机起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等。但是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薄弱的,不仅缺乏自主品牌,而且核心技术、成套设备和元器件方面多数依赖国外进口,这样无法应对目前我国双重转型的需要。而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并购这些外在力量来弥补自身欠缺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还有可能使国有企业陷入更深的技术依赖泥潭,继而忽视企业的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高达50%以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是30%以下,日本仅仅只有5%左右,过分的技术依赖既限制了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凸显出差距。要清楚地认识到单凭借助外力,国有企业始终无法实现行业内领先,就更无从谈起“超越”了。所以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才是实现“超越”,实现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二是国有企业仍然有大部分分布在传统产业,不少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战略新兴产业比重较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却消耗着世界18%的能源,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看,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5月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不到OECD国家的50%,与拉美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科学院部分报告也指出,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甚至和印度相比都有差距,严重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企业整体运行质量不高,国有企业中也出现高消耗、高投入、低回报的情况,对行业、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国有企业提高发展质量,而自主创新是解决这一困局的有效途径。要想转变发展方式,就需要在生产环节提供更多、更强、更好的设备、材料、技术等来支持和改造原有产业。因此,国有企业需要在自主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做好自主品牌的策划与推广,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保障,为国家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实现国有企业自身的价值。
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制度性因素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合理、有效的制度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运行、提高运行效率、促进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生产要素功能的基本机制。无论是自主创新的一般动因还是特殊动因,都意味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突出都反映了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存在障碍的本质——制度约束,即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种种制度不完善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弱化了自主创新的动力,使提升自主创新的主观意愿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约束
诺思[11]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作用无所不在”。同时他指出,经济增长、技术革新与进步都与现代所有权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目前正处于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双重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实现形式,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就需要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根据诺思的分析,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是企业焕发活力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制度的创新和制度的变迁作为保障,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的成果将无法巩固,也就不会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结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弗里曼[12]进一步指出:“在不同时期技术领先国总是在不断变换,这一局面的形成不仅是源自技术创新,更是制度设定、组织创新的结果,同时说明良好的制度设定是提高创新效率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在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即国有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制度约束。具体说来,制度约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行政垄断问题依旧突出
当前我国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依然很不完善,市场发育也不健全。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和行政垄断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市场和利益驱动下,国有企业本应进行不断的自我创新,增强自身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并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国有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少,却依然能够保持市场势力。R&D投入强度是用来评估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若R&D含量低于1%,企业会因创新能力低而无法生存,2%则勉强维持,5%以上的企业才会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以中央企业为例,表1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创新投入,从表1可以看出,中央企业科研经费从2006年的1 244亿元上涨到2010年的3 07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5.4%;研发经费从2006年的70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 91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5%;但R&D投入强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R&D投入强度应该超过5%,世界500强企业的R&D投入强度一般在5%—10%[13]。然而,我国中央企业的垄断势力众所周知,即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很低却依然能够形成垄断。这种垄断地位的获得并不是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渐形成的经济垄断,而是政府赋予的行政垄断地位。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凭借行政垄断获得的市场势力,使得一些国有企业不需要创新也同样可以通过垄断获取市场份额,减少了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使国有企业无需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也同样可以持续保持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润。而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导致一些政府部门过多干预国有企业的经营,相关政府官员为维护其在国有企业中的利益,反对国有企业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科技研发中,这样便于他们从国有企业中攫取更多的垄断租金。由于投资受到干涉,也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科研人员对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滋生了政府的行政干预行为,对提升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不利。
(二)产权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改革是重中之重。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产权依然不清晰。例如,国有企业大多数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齐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实际上,公司治理结构基本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而监事会无法真正起到监督作用。对企业高管的激励与约束不到位,企业内部分配也不均衡。而这些问题都会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缺乏对国有企业人的制度约束和激励,这就直接影响国有企业高管发挥作用的程度。人力资本属于私人资本,激励不足则不会发挥应有作用,不同的产权制度对人力资本的激励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激励与约束制度不完备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无论是高管还是员工的工作热情都会大打折扣,直接导致缺乏对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其次,产权制度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成果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技术创新成果比财产更加难以保护,技术创新活动中会面临更严重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14]。因此,产权制度不完善,不仅会减少国有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预期收入,甚至会使自主创新的前期研发成本难以收回而面临严重亏损,加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最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投资以及科研人员不断的努力,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的下降还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下降都会导致自主创新成果受到影响,而这种长期的投资行为是依靠制度来决定的。因此,完善的产权制度对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国有企业高管选拔和任命机制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而这些企业家大多任职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中真正的企业家屈指可数。究其原因,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大多由政府行政任命,而并不是从职业经理人市场聘请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是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前,国有企业高管大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有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也是具有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因此,对于国有企业创新,他们缺乏动力。一方面,创新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创新又具有不确定性,如创新未能成功,则之前投入的所有人力、物力、财力都将成为沉淀成本,无法收回,风险较大,为了规避风险,国有企业的高管一般会选择保守的经营策略,维持现有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双重身份”,国有企业高管往往并不追求企业的长期利益,他们往往担任高管一段时间以后,便可以调到政府部门担任行政职务。作为人,他们并不拥有国有企业的剩余所有权,因此并不能获取创新成功所带来的收益。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吴祖垲等认为的那样,国有企业高管任期过短会导致其偏好短期效应,从而选择技术引进忽视自主创新。与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高管的任职时间过短,任职周期一般四年左右,而日本等国家企业高管任职周期一般在二十年左右,使得在日本等国家,高管十分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眼光更具前瞻性,也更倾向于对企业自主品牌的打造和研发。此外,由于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完善,缺乏对职业经理人的业绩和声誉的客观评价,使得我国国有企业高管并不在乎其自身对企业的贡献,更不在乎其在经理人市场中的声誉。这些原因造成了国有企业高管不愿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主动去创新,而面对上级下达的指令,也只是敷衍了事。
(四)缺乏自主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
一个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企业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对产品销量的绩效考核可以引导企业努力扩大自己的产品销量,而对利润的绩效考核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控制成本并提高利润。同样地,若要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自主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而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来评价各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的只是单纯从专利数、创新投资金额方面的记录。缺乏自主创新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能引导国有企业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引导国有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增加资金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也不能够形成对国有企业高管就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激励和约束。
除了上述正式制度外,目前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非正式制度建设也相对滞后。例如,从企业内部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并没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一些国有企业上到高管下到员工没有忧患意识,不注重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自主创新积极性不强,安于现状,自然不利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企业外部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于创新的意识也有待加强。国有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的交流互动,普遍存在产学研之间技术创新联系松散、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15]。因此,提升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完善我国的制度环境,加快我国关于自主创新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建设,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促进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四、突破制度瓶颈,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市场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但由于我国特殊国情,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这就制约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同时,在要素市场上存在着行政垄断的现象,导致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价格不能反映出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因此,必须要让市场说话,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当前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的问题让市场自已解决,政府辅助进行调控,保障各所有制经济能够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打破现阶段国有企业不合理的垄断优势,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在竞争中让自主创新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发挥政府在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企业自主创新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成功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一定风险。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首先,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在制度层面减少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分担企业风险,减少自主创新的后顾之忧。其次,政府还应该为企业自主创新搭建一个平台,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整合行业内、产业间共性技术的开发,通过共享机制,分享公共资源、数据和信息,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宏观创新环境。再次,政府应继续起到引导、推动的作用,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研究所建设的各级实验室,将企业与高校、研究所有机联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转化成生产力;或是国家立项重大课题,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采用公开投标的方式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最后,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需要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对科研人员劳动成果的保护也是对科研人员的一种尊重,更是维护市场公平的一种体现。有效的保护措施,会对科技研发、技术创新起到积极地刺激作用,提升科研人员的热情,防止矛盾冲突,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市场环境。因此,政府需要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符合各行业的准则与法规,将保护落到实处,对侵权者从严从重处罚,彻底杜绝这种不正之风。
(三)培育企业家精神,推行国有企业经营者市场化选择
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在于创新。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就是企业创新的灵魂。借鉴现代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笔者发现,企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离不开企业家不断地摸索,结合现行市场的发展与规律寻求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过程,就促进了创新观念的产生[16]。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会十分重视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创新战略得以实施。归根结底,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系以及一套公平、公开的选拔机制,可以将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业绩、创新水平联系起来,推动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职业化,营造出一个适合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
(四)加快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打造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国有企业传统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已经不具备诱惑力,加上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大肆高薪挖墙角,很容易造成国有企业研发人才的流失。因此,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多条腿走路。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注重企业自身对于人才的培养,建立符合自身的培养方案和制度,而且要多给员工创造学习、进修的机会,保障员工与管理层沟通顺畅,鼓励员工表达想法,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创意和构想以及在研发、创新方面做出贡献的员工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薪资制度,使员工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逐步拉近,并给予研发人员更多的尊重和保护。国有企业在研发人员薪酬方面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相比并不具备优势的条件下,必须将薪酬激励和情感激励相结合。鉴于创新研发周期性较长,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多地给予研发队伍肯定、支持与鼓励,使之形成使命感与归属感,确保人才不流失。另外,还要注意对人才的引进。积极从外部引进创新型人才对于研发团队实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高精尖人才不仅自身具备较强的实力,而且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对创新队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帮助很大。
(五)加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促进协同创新
技术合作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我国国有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单一的国有企业自身实力毕竟有限,国有企业要扩大自身实力、获取外部资源、实现知识转移,必须加强同民营企业的合作,加强协同创新。虽然在很多领域,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但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中国企业,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协同创新,可以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甚至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并不仅仅局限在同一产业内,不同产业间合作达成的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促进新技术相互的融合与扩散,更易形成产业竞争优势[17]。整合国有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建立“协作、共用、共利”的创新联盟,搭建一个研发资源共享平台,有效地推动与促进区域内彼此的合作与沟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解决行业内共性难题,突破瓶颈。国有企业研发能力强、创新资源丰富,而民营企业为了发展与生存敢于冒险、勇于尝试且思维发散,将二者充分结合,既可实现横向的产业链模式,也可实现纵向的同行模式,从而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且通过彼此间的合作,既能节约交易成本,又有助于分散风险,对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要知道在国际市场上,只有“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却不分国有还是民营。
五、小结
厉以宁[18]曾指出:“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都依赖于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国家控股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各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只要它们有自主经营权,就都承担着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任务和责任”。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担负着重要使命。尽管国有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种种的驱动因素,但由于受到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使得其在自主创新方面也受到了一定制约。因此,为了加快提升我国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层面要给予大力支持与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创新环境,为创新活动构建一个平台。而国有企业自身,也要继续加大对于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投入力度,注重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张培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9-113.
[2]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 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2-108.
[3]李响,吴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4):397-400.
[4]梅永红.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J].中国软科学,2006,(2):6-10.
[5]苏屹,李柏洲.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12):120-127.
[6]李政.国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与驱动机制[J].学习与探索,2013,(7):106-110.
[7]李敏,杨建梅,欧瑞秋.中小企业集群的横向合作与技术创新激励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64-68.
[8]许萧迪,王子龙.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3,(8):16-20.
[9]张寿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6):10-11.
[10]彼得·德鲁克.管理大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蔡文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07.
[11]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 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12]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张宇轩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0.
[13]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会. 2011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10-111.
[14]王晟.技术创新制度研究述评与理论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156-160.
[15]任庆伟.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约束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 (7):10-13.
[16]樊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2002,(3):51-53.
[17]Dosi,G.Sources, Procedures, and Mi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88,(3):1120-1171.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3-0082-02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中小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群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年,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但其发展的过程也反映出中小企业是一个缺乏个性的群体。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中小企业家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足
部分中小企业家对自主创新的认识有偏差,对自主创新存在着“畏难”情绪。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大量增加,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热的宏观背景下,多数企业不存在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威胁,企业产品不愁销路,自然自主创新的压力不大。自主创新动力不强。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是粗放经营,以数量扩张为主,以价格竞争为手段。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式的,生产要素供给对企业的外在制约较弱,资源供给充足,得来容易,而且价格成本较低,企业不需要依靠自主创新就能获得高额利润,做强做大。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仍然是处在铺新摊子、上新项目的发展初级阶段,导致企业只注重项目及固定资产的投人,对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新技术等兴趣不大。部分企业即使有提高技术水平的冲动,也只倾向于选择市场反应能力迅速、利润回报见效快的直接引进技术方式。
(二)企业内部缺乏自主创新所必需的制度和机制
一是缺乏完善的促进自主创新的相关制度。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不少企业主缺乏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错误地认为企业技术水平低点没关系、只生产初级加工的大众性产品也没关系,只要能抓住市场机会就照样能够发展起来;没有自主品牌关系不大,没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也照样能够发展。有的企业至今没有制定过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制度;有的企业缺乏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等规划,技术合作制度、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等基本制度也不完善。
(三)经济全球化及管理创新趋势对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增长已明显减缓,经济增长进一步放慢,全球性经济疲软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较大。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发生变化时,真正可以支撑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是再生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市场开发的能力。目前,国外跨国公司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中国,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局势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自于自主品牌。品牌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存亡兴衰。现在我们有些中小企业在品牌方面也有一些误区,认为经济全球化,品牌也是全球的。中国中小企业的品牌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广泛的市场被凝聚着巨大无形资产的外国中小企业所主导,丰厚的利润在诸多的环节流失,所以,中国不能创建和打响自己的自主品牌,将逐渐失去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财富优先分配权。二、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需要对中小企业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中小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对指导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具体可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企业文化应当倡导和促进管理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授权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往往只注重向员工硬性灌输统一性、一致性的思想,而忽视员工的个人创新意识和能动精神,使企业陷入一种僵化的统一和沉闷的管理状态中。真正能够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一赋权管理。所谓赋权管理是指企业员工在很大程度上获得自,具有独立性,并能灵活地依据情况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赋权管理模式下,企业需要一种文化为支撑。它要求企业家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式的禁锢,对员工的个性充分尊重,对员工的能力充分信任,向员工赋予一定的权力。并提供其施展才能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和环境支持。更重要的是,企业家还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角色的更新和转变,将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并通过绩效考核促使员工工作的全面创新。
(二)提高中小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人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妥善处理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行动计划。制定有关技术转移和创新的财政政策,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促进企业之间交流与合作,降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资助从创造发明一直到新产品和服务及营销等各环节的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中介机构合作,为企业跨国技术合作活动服务促进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与国外同类机构间的跨国合作,加速相关产业技术转移和创新提供技术创新经费和信息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载体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针对当前科技中介政府创力、多、服务面窄、服务能力弱的问题,应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企业孵化、科技评估、科技咨询、人才培训、技术交易和专利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加快推进科技中介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科技中介机构的职能和定位,通过改革将中介机构推向市场,发展金融、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技术服务、人才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提高技术转移和技术产业化的效率。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资质认证制度,促进科技中介机构规范发展,提高执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科技园区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公共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重点建设以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
参考文献
[1]洪德良,李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道求实,2008,(6)
关键词:自主创新;内部;外部;途径
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本文分别从内外部因素来分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部途径
(一)提高创新认识,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都伴随着创新型文化的大繁荣。在影响中国当代企业自主创新的众多因素背后,文化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而往往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因素。塑造创新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企业创新价值观。“以创新为荣、以平庸为耻”,如果一个企业重视创新的价值观经反复宣传、灌输和强化,使企业员工对此产生高度认同,那么就会对企业成员的行为产生明显的导向作用,创新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强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如创新所需工具、设备、创新实验的条件、信息沟通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等。软环境指企业内部的创新氛围,良好的群体创新氛围会使员工努力创新,争取创新成果。
第三,塑造创新典型人物。创新典型人物对群体创新文化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群体创新文化的推进器,加大对创新先进人物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有助于全体员工的学习和模仿。
(二)加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因素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企业应通过合理的培训策略、沟通策略、激励策略和危机管理策略,有效吸引并留住创新型人才,以此促进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三)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快速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较少,大部分的核心技术都是在对国外核心技术的模仿或引进改造后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导致了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应用到实践,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和能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获得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这种技术优势能使得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减少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也可以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四)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企业普遍的绩效评价水平还不高,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绩效管理理念上,一些创新型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型员工的作用有了认识,但在具体的管理策略上,还更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和思路,没有对员工绩效计划改进进行指导。绩效评价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对既定目标的控制上,过于重视历史和现实表现以及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对人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较少。创新型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其内部管理有其特殊所在,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亦有其不同之处。如果对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价直接套用非创新型企业绩效的评测方法,而忽视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得出的结果肯定无法真正反映创新型企业的绩效水平,难以促进创新型企业正确实施绩效管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过度依赖传统财务指标,缺乏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缺乏反映人力资本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的指标。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一些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比如: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率、新技术开发能力、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评价指标,以建立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途径
(一)政府应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法制和市场环境
营造社会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应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二)创新投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目前我国的国家科技投入体系还不成熟,研发比例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研发强度低于1%,技术研发处于使用技术阶段;研发强度介于1%—2%之间,技术研发处于技术改进阶段;研发强度超过2%,技术研发才进入技术创新的阶段,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第二,更加注重发挥私募融资的作用。私募融资是定向募集方式,包括私募股权融资和私募债权融资。与公募融资相比,私募融资的契约机制灵活,投资者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而且投资的专业水平高,对企业的监督能力强,有利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第三,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不仅仅向企业提供资金,还要能够为企业提供战略、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增值(孵化)服务。
(三)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税收激励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税种的纳税对象的选择、税基的确定、税率的变化以及征收范围的调整等来实现;二是通过税法中的一些特殊法律条款,给予特定纳税人或特定类型活动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以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以及刺激投资意愿。具体到税收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由于税收工具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企业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这样,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收益和成本,并最终影响到创新活动的预期利润,从而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税收优惠政策是一种激励型政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从人才、投入和机制等方面创造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大局,支持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激励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表明国家的鼓励意向,能使企业更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我国税收激励政策的制定应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需要,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促进集成创新,积极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参考文献:
[1] 万君宝,刘明顺. 企业文化竞争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兆廷,李吉栋.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 魏景柱,刘晶,林向义.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26(5):27-31
[3] 牟建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设计[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
【关键词】 企业自主创断;税收政策;政策建议
中国的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维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由之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企业日渐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体的背景下,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已成为政府的一个理性选择,税收政策则对企业自主创新有着最正面、最直接的激励作用。
一、运用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机理浅析
(一)“市场失灵”要求政府介入企业自主创新
技术创新经济学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自主创新的源动力和驱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超额利润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保持技术的领先地位甚至垄断地位是获得超额利润的最优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渐被市场机制平均化,又出现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再被平均化,如此循环往复,自主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上述市场机制失灵的现象,即企业常常有机会主义行为,并不总是热衷于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由以下的三个特征所造成:
1.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早期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创新者并不能独自占有研究与开发话动所产生的全部收益。如非创新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来分享创新收益,这对创新活动会产生抑制效应。由于基础研究的效益不能被研究者所独占,研究将在低于最优的水平上进行,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资源就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政府必须介入。
2.创新过程的不可分割性。自主创新是一个长期探索甚至充满痛苦和曲折的过程,从基础研究到中间实验再到产业化,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前功尽弃,影响创新成果的诞生,这就需要外部环境的宽畅与宽容,以从失败中发掘成功。企业如果不能从外部(主要是政府)得到连续的有效支持,就很容易将创新活动终止在某个环节当中。
3.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自主创新通常具有风险投资的特征,投入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都是不稳定,虽然在一定时期自主创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在另一时期,企业也有可能因自主创新的失败而承受巨额亏损。如果没有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诱导,一般企业很难有创新的欲望和动力。
(二)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
税收政策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科技投入的要素、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来直接影响纳税企业实际运营中的成本支出和利润水平,如减少研发人才的投入成本,降低创新研发的投资风险,增强创新投入的预期收益,通过税收力量来有效地矫正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性效益内部化。在企业层面看来,与正常税负相比,相当于得到一笔补贴而增加收益。综合来看,企业的研发成本会因为税收的优惠而降低,在企业研发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了,税收政策由此就激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据验证,我国企业的研发支出与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有激励作用。
二、现行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繁杂、散乱、级次低,不成体系
我国现行税制中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法规主要集中于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各种通知、暂行规定、补充说明,这些政策主要针对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几十余项。这些政策繁杂,散乱、级次低,缺乏系统性、严肃性和稳定性,致使地方政府在执行上出现偏差,企业难以享受到全部的税收优惠好处。临时性、针对性、限制性、特惠性的扶持政策多,制度性、全面性、开放性,普惠性的扶持政策少。现行的许多扶持政策多为针对科技发展中具体情况而出台的解决个案问题、指向特定企业的措施,许多扶持政策附加了限制性条件,且标准不一,重视身份特征,忽视内在属性,不能使所有的科技项目、所有的创新项目普遍得到扶持,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性规定,往往是一段时期有效,长期则作用弱化,激励不足。
(二)在税收优惠环节和对象确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期,鼓励的重点倾向于科技成果,对研究开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导致“三多三少”现象:用技术研究的优惠政策较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引进先进技术的优惠政策较多,吸收消化特别是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优惠政策较少;企业、科研成果的税收优惠较多,对科技开发项目、科技开发环节的优惠较少。
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擞励作用下,企业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书,实际是针对结果的优惠,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
从区域看,现行的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和外企,对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外的企业税收优惠支持力度不够。对软件,集成电路、互联网站和医药行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的,其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其他高科技行业则没有此项优惠。总之,能够享受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企业在我国所有有科研开发项目的企业中,只是极其傲小的一部分,因此现行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也只能是微不足道的。
(三)现行增值税税制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
首先,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高新产业的税负重。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对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进行扣除,实际上形成了对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双重征税,在客观上起到限制企业投资的效应。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创新性的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一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税负明显高于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小规模纳税人,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使用发票的税额不能抵扣,不被客户所接受,业务发展深受限制,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
三、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通过制定独立的《促进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法》使政策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解决现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繁杂、散乱和级次低等问题,应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出太一个独立、集中的《促进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法》,在全国颁布实施。税收优惠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等重大问题有明确规定。制定税收优惠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消除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法律之间的重复和改变当前各地区自行出台多种低效率的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加大税收支持提高企业自卞创新能力的宏观调控力度。
(二)改进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逐步扩大税收优惠对象的范围
1.注重对研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在技术研发期一成果转化期一初步产业化―规模市场化的纵向链条中,税收激励效应越是向前移动,其驱动效应就越明显。激励扶持的重心后移,忽视前期基础研发,可能导致技术“空心化”现象,一定要加大对研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建立与分享利润和损失相对称的所得税制,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于税前提取研发风险准备金,允许企业将当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全部于税前扣除;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允许加速折旧;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大规模投产阶段,允许提取准备金或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融资,投资于创新活动;对其取得的投资收益,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对企业转让技术和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以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生产。从税收政策角度建立起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补偿机制,消除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削弱补不确定性,增加其收益的确定性和保障性。
2.提倡进口替代的税收导向。拟淡化进口设备优惠而强化自主创新内涵的税收优惠待遇,将原用于进口设备的税收优惠支出,调整为对国内企业自主升发、生产设备的税收优惠支出。在国家确定的重大技术装备范围内,对国内装备业自主开发、制造重大装备所需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给予一定的进口税收优惠;对相应的进口设备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原则上停止实施进口整机的免税政策。
3.注重以研发项目为标准确定税收优惠对象,逐步扩大税收优惠对象范围。我国目前税收激励主要瞄准高新技术产业,似乎宗旨明确、对象清楚、操作简单,如何界定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判断高科技产业的成熟程度则成为两大难题。从某种意义上看,对哪些项目进行鼓励和支持应更容易界定,不论其是否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只要其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就可享受税收优惠,这种确定税收优惠对象的方法能使优惠政策更有效率,值得采用。税收优惠对象的范围应该逐步扩大,让更多参与自主创新的企业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使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三)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先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为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负担,解决自主创新投资重复征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分年度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税款进行抵扣,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
为了消除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地位对其开展业务的不利影响,建议降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属于鼓励之列的这类企业年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即确认为一般纳税人,以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福仁.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石学静.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