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

时间:2022-02-17 11:59:34

导语:在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

第1篇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小猫钓鱼》时,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猫、老猫、蝴蝶、蜻蜓和麻雀等小动物,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小猫钓鱼是这样的三心二意,最后的结果是一条鱼也钓不到,由此使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又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会慢慢升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要学习它遇到困难勤于思考的精神。一些写景文章更适合运用有形、有声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并未真正到过桂林,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桂林在祖国的位置,在结合课文朗读,观看漓江水的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漓江水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漓江水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

二、在对比教学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高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又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本课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对比,知道了爱是无价的,要时刻能够回报父母,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扩大学生视野,提高思想觉悟。市面上的书有良莠之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在语文综合活动中渗透教育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58-01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 体、 美的和谐发展。 ”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语文教学, 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自我, 在心理、 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 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那么, 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观察画面,感受意境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图文并茂的课文,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等,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使学生装如临其境,感受意境美,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如《桂林山水》,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感,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二、熏陶感染, 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 “渗透” 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 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 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 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叶圣陶先生说: “最要紧的在多比较、 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 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 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 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情思, 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三、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洁白的荷花。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四、感情朗读,表达情感美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潜移默化;方法

很多的教师认为在教学时只要让学生背背生字词,引导他们阅读文章就足够了,这种认识是比较肤浅的。其实语文的教学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培养要从小开始,要从小学生就开始进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同德育结合起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德育的渗透,让小学生从小就受到德育的熏陶。小学语文课堂中德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课前预习,得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道理

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目标,不至于教师讲课的时候自己还在云里雾里,跟不上教师的脚步,这是学生预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小学生之所以要进行预习,就是为了能够让他们在自己独立阅读时得出一些结论,这样有利于他们德育观念的形成,教师在教学时更容易引入德育的话题。比如,在进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在前一节课就布置任务,告诉学生课下要预习这篇课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查阅一些有关鸟的图片,感受自然的美,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后预习这篇课文,认真阅读关于鸟的这篇课文。学生在阅读时就能够感受到鸟给天空和自然带来的活力。同时感受到,如果没有鸟的话,课文中的那棵大榕树一定会非常寂寞,就像巴金老先生第一天和朋友见到的那样,湖面没有活力,榕树旁边也一片静谧,丝毫没有生命力与活力。但是有了鸟之后,整个湖面和榕树以及天空都变得与众不同,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观赏的愉悦,还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出自然中的生命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爱护这些小动物,让他们更好地装扮我们的自然。这样通过预习,小学生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些道德观念,教师在教学时能够通过学生得出的这些结论把主题更加深化,让学生在德育观念上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如果学生在学习时还像以往一样等着教师引导自己阅读,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出这些结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所以教师只能教一些简单的德育观念,学生的印象也不会很深刻。学生提前预习了之后,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更有利于教师自然地引入这个话题。通过学生课前对于鸟的了解,能够让他们对这种小动物更加喜爱,教师在上课时学生也会更加认真听,体悟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道理之后,自己的印象和感触也会更加深刻,他们的德育观念就会根深蒂固。所以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得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的第一步,这一步一定要走好,因为这是之后教学的基础,必须打稳根基。

二、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地告诉学生一些德育观念

学生课前预习之后,教师就要开始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教学。还是拿《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为例,小学生虽然在课前进行了预习,对于这篇课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他们所得出的一些道德观念还是比较浅显的,并没有认为自己应该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句句阅读,在读到“……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在读这些关于描写鸟的天堂的画面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放映一些鸟的图片,让学生能够仿佛身临其境,然后再让他们看一些关于我们人类捕杀鸟的图片,学生在看到这些对比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人类太残忍了,鸟类是对我们有益的动物,我们不应该杀害他们”;也有的学生会说,“自然才是鸟类的天堂,我们不应该禁锢这些鸟类”。这样学生就有了具体的想法,懂得自己在道德面前应该如何做,然后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我们之所以捕杀鸟类是因为捕杀他们对我们来说有利可图,而且有的人捕获鸟是因为自己实在太喜欢鸟了,希望它们能和自己在一起。学生就会开始反对教师“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能杀害他们”“喜欢他们为什么要禁锢他们”等等的说法。教师就可以趁机问学生,“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就会自然地说出要保护鸟类,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能杀害一些生命。这样学生在这篇课文中所学到的道德观念就不仅仅是第一步所学到的那么浅显,他们能够有具体的方法来实施这些观念,是很大的进步。

三、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如果德育教育做得不好,学生就无法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文君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镇耿家小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文精神;渗透与培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和探索求真等生活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安全感、主动探索中的团体合作与交流、在思想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1. 激发人文情感

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说,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但并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他才能很好体现这个世界上一切之与人的意义,才能充分感受生活的趣味,才能推动他去感受与人于己都有意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适时适当地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类的科研和科技成功,或及时地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材料,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关注自身生存,关注自认后社会,关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如教学圆周率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品,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世界高峰的思想,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这里所说的数学恐怕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宁可说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一位教师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他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得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方法。这样,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圆柱体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

3. 有效地渗透数学文化

面对教材内容中人文性材料偏少的现状,教师可以挖掘这些内容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气息,并适当拓展,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如刘徽与“割圆术”、欧拉与“七桥问题”,当代数学泰斗华罗庚与“优选法”,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等。这些蜚声国际的数学故事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就勤于并善于数学文化的渗透,如教巧算的时候,我通过介绍国外数学家高斯在读书的时候善于思考,喜欢巧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只要学生很投入地学习,就会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并一定会有所收获。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激励学生向数学家学习,鼓励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作用非凡。

4. 创设人文环境,是构建人文课堂的根本保障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85-01

1.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是人类以其独特而又深刻的思想不断地对客观现实世界进行的高层次抽象的一种创造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活动体现了人类精神创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所以,从文化的本质和数学的本质来看,数学就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除了遵从文化系统的属性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特性,拥有其独立的思维内涵。黄秦安学者认为:"数学文化是超越(扩大并包含)数学科学范围的数学观念、意识、心理、历史、事件、人物与数学传播的总和。"

笔者借鉴黄先生的观点,并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数学文化以其极强的创造力,深厚的社会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数学文化,它的广泛应用与传播旨在改进人们行为观念,完善公民思维方式,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数学文化也受人类社会的影响,自身得到相应的发展和丰富。因此,数学的知识性成分(显性)和观念性成分(隐性),数学辐射到社会各领域的相关因素以及社会各领域反作用于数学并且沉积在数学文化中的相关因素,连同超越数学自身的意义,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

2.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

2.1在欣赏中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开始认识数学,用一颗稚嫩好奇的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欣赏数学文化的美。通过这种视觉的转换,让孩子们从繁杂的数字中解脱出来,从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去比较,去发现数学的奥秘。通过总结,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正是数学的完美体现吗?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其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又一代人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引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感受数学的魅力,去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2.2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真谛。"数学史"的引入,包括数学发展中的趣事轶闻、古今中外数学的辉煌成就、数学名人故事、一些数学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以及与数学相关诸如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领域的知识,仅只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欣赏、去感受数学之美,去经历去体验数学探索的过程,去领略去感悟其背后深层次的数学文化价值和观念。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课堂中,紧紧围绕"在假设中排除","在想象中转化"展开,学生一次次地观察、推测、想象、排除,不断的修改,不断的完善。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绝对是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更有用,更有价值的知识。这节课,学生不仅仅是学到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更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数学方法,体验了数学文化的"生命"。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甚至是对人生的掌控。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文化这一生命延续的文化,这样充满数学文化的课堂才是润物无声的教育。

2.3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尽量多的给学生机会,让他们经历丰富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探索,多一分研究,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学-把握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在《分扣子》活动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扣眼数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比较乱……

师:这么多的纽扣,怎样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样的纽扣。

生:把同样的放在一起;把纽扣分一分……

师:怎样分纽扣才能更清楚,跟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大小分;按扣眼数量分(师适时板书)

师: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法动手分一分。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相互的交流,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使学生的不同思想方法得到充分有效的交流。

但是,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进行分类?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可能过于深奥,但是他们通过对比扣子分类前和分类后更清楚了,更条理了,正体现了数学美。对于分类的教学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归类是数学抽象的直接基础;而不同类别的区分,需要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地去开展研究。这也正是在培养孩子们用数学家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4在应用中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堂应该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数学的火花不断喷发,学生交流中深深体会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思想。在教学中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数学文化在课堂中的体现。

例如在讲授"平均数"的课程时,通过图片、人物等探讨平均身高、平均寿命等应用课题,真实的生活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与老师形成激烈的碰撞。学生不仅意识到了平均数的"欺骗性",还能提出它是个"假数"。由始至终,学生的脑子在动,思维在动。由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的应用设计的练习,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并用新的数学知识加以解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很深的数学思考,层层递进,学生思维达到了一定深度和高度。

3.结语

当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应局限于学生在课堂中对于数学文化的感悟。应该把数学文化延伸到课堂外,让数学教育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留下更多的沉淀和积累,使数学文化成为其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块基石,帮助他更理性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育需要"数学文化"。正如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不仅要认识数学文化,更要将数学文化深入进课堂,延伸到课外,真正将其落实到实践。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渗透;语文学科

【中图分类号】G54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105-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彩集中体现了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美育渗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美育素养

教师自身美育素质的高低对美育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观念要从改变教师的审美意识观念入手。国家教师聘用管理部门应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入行起点,将有实际能力与学识的人才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来。在教育工作中为了确保美育质量,学校还应配备精干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这些艺术教师不仅有较好的素质还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可发挥骨干带头的作用,并可以定期为学校各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在学校教学之外,必须以硬性指标定期为教师提供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将一些实用技巧和理论传递给老师,促进教师有源源不断的美育资源注入语文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余时间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必要的,让教师的内心活跃起来,以此去带动学生活跃起来,从而更好地实施美育。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掘美

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如美术大师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海上日出》《趵突泉》等,展现的是一种令人陶醉、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卖火柴的小女孩》《燕子》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齐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有的若家常叙事,娓娓动听。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无论诗歌还是散文,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题材和体裁,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质朴清淡、或飘逸洒脱、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但是真可谓称得上美轮美奂、多姿多彩。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善于发掘教材,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学要素,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三、通过朗读,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道德美

现代汉语语音响亮,和谐协调,加上特有的四声声调,便回响起合辙押韵的乐音、抑扬顿挫的声韵和参差错落的节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诗歌韵律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音乐性,还可通过排比、对偶等句领略音节协调匀称。融音乐和情感于一体的表情朗读,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慈母情深》中,“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挣钱。学生在朗读时,可从语调、语势等形成的情境中能体会到母亲挣钱这样不容易,还给钱让我买书,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的感染。让学生与作品产生了共鸣,从而受到教育——要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孩子。

四、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依据文本,加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维再创造,在加工过程中,获得美的感悟、美的享受。现行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知识积淀缺乏,识字数量偏少等客观因素,在教材中安排相当数量的插图,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船长》一文中写道: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一段落过于抽象,学生无此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光靠文本描述,学生头脑中无法显现意象,无从谈起美感。教材加上插图后,效果就不一样,插图把哈尔威威武高大的身材、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形象地表现出来,着力表现哈尔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

五、开展课外活动,在大自然中去感受美

课外活动是教学环节的自然延伸,也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美育价值的课余活动,如安排学生观赏自然美,观看影视录像等等,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同时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各种形态美的熏陶。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此时,如果能把孩子们带到野外,他们就能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金秋时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其实,大自然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六、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创造想象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美能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加情节进行铺叙”、“添加角色进行叙述”、“续写故事”等等,让学生在创造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第7篇

一、解读英语《课程标准》,确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新《课程标准》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并且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里透出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视,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要明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将新理念实践于课堂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但要重视英语课堂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重视知识达成的过程与方法,还要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渗透,将三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统一和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解读文本,挖掘教材中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关联的内容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我们一线教师做的工作就是在理解《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后,深挖教材,找出结合点,恰当融入课堂教学。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大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材料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所选内容在组织编排形式上,活泼多样,生动有趣。学习halloween这个秋天的节日时,可以引入中国的秋天里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Mid-Autumn Day进行对比学习,在学习西方的Christmas时可以和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Spring Festival 对比学习,通过这种对比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民风民俗民情,而且通过对比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使学生对社会上“洋节崇拜”有了清醒的认识,尊重文化差异,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和弘扬祖国的文化。这样的结合点还有很多,需要老师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三、合理开发利用多种资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有了教材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后,要想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还需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小学英语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一群认知水平不高和生活经验不足的孩子,光讲一些空洞的理论,很难保持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英语教学中要讲究艺术,除了通过英语教师自身的基本语言技能和课堂掌控等素养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英语老师还应该紧扣教材,合理开发利用多种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设计教学内容。

第8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 激发兴趣 积极引导

在课堂教学这个问题上,老师与学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同个性的个体围绕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老师和学生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就构成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关乎教学的实际效果。人文教育是这个复杂系统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职校就业班的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教育缺失比较严重。

一、人文教育缺失的体现

人文教育的缺失首先体现立为学生的厌学情绪。现阶段,由于生源流向普高,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方面的弱者,语文基础差,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厌学情绪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听讲、不思考。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进行,人文教育的缺失也就在所难免。

人文教育的缺失还体现为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两难境地。在中职技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思考几乎不在一条线上,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未必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教与学的背道而驰,也使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更加严重。用通俗的话说,在中职技校的语文课堂上,认真的老师讲得很辛苦,甚至还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强调课堂纪律,而学生们不管学与不学都过得很痛苦。一方是想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方是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对立,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找回人文教育的方法

只有切实缓解或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载体。也只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了人文内涵的滋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厚重,并且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解决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中职的学生尤为重要。以笔者任教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篇要求阅读与欣赏的文本,分别是梁衡的《壶口瀑布》、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壶口瀑布》之前,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旅游景点的宣传片,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的形象直观展现,使同学们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在单元复习时,笔者又为同学们播放了《鹰之重生》等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方面的视频,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主题。

2.明确教学层次

在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教学层次的选择。对于学生,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人文教育的引领与渗透更多的是基于学生主体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一个终极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具体工作。面对教材,面对学生,教师有必要让教材文本的目标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有水平。

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们完成一副对联的填写。上联——“痛并快乐着”,这句话同学们都很熟悉,但是当笔者把问题抛给他们时,所有同学都没有找到答案。笔者随后给出下联——“烦但不闲着”,同学们都不懂,接着,笔者给出横批“苦日子好过”。这时,同学们好像有点明白了。顺势,笔者继续解释:“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烦恼、很多苦闷,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呢?像苏轼一样,在经历屡次贬谪之后,词人依然拥有积极乐观与潇洒豪放的气魄。”这样讲解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第9篇

一、创设情境,以情唤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真诚的笑脸、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真情的流露,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非常重视教学开始富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教学实物等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课文《三亚落日》时,教师边播放三亚风光的录像,边动情地描述三亚的迷人情景。由于学生对三亚的认知是陌生的,老师通过播放录像和语言描述,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达到了音与画的交融,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对“落日的美妙绝伦”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精读品析,以情激情

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个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儿童,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贫乏,世界观及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教材获得的情感体验比较单一、浅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感知作品美的欲望,力求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最为感人的场景是爸爸妈妈在病房里相互关爱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当作者推开门一看,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教学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静静观察画面,然后说说感受,并以不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掀起学生爱的涟漪,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爱的强烈冲击。此时,我让学生静听歌曲《爱的奉献》,边听边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当音乐结束,学生从回忆中回到课堂,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已完全从文本走进了生活,他们的内心正被汹涌澎湃的激情激荡着,正被感恩的情怀浸润着。

三、感悟体验,以情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学时我们应借助课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领会语言的意蕴美,体验语言的情趣美,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生命桥》一文,描写了一群被逼至悬崖边的羚羊,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不得不用牺牲老羚羊的方法来摆脱困境的壮举。猎人们被这个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看了这个故事,学生的内心有怎样的感触呢?对羚羊、对动物、对所有的生命在面临绝境时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又有怎样的理解?教学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学生此时的内心:有的看到羚羊被狩猎队追杀而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为人类的不光彩行为感到惭愧;有的为羚羊未来的命运担忧;有的看到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做“桥墩”,为年轻羚羊架起生命之桥时,被羚羊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所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在感悟体验中生发,与作者、文本产生了共鸣,从鲜活的语言文字中,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和教育。

四、拓展升华,以情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