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动物生理学论文

时间:2022-11-10 09:32:44

导语:在动物生理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动物生理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55-02

动物生理学是从整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研究健康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中的主干基础,也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重要地位。在动物生理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将基础理论与水产养殖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对动物生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对培养适应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1]。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动物生理学实验是动物生理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科生生命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锻炼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因此,在探索和改革动物生理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我们将动物生理学实验单独设课,这既有利于考查理论教学效果,又可以促进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上海海洋大学在水产养殖、生物学等学科的特色及优势,基于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行业的发展,将实验内容与不同学科有效协同,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是影响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既是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2]。上海海洋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青年教师是教学的主力。这有利有弊。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易于接收新事物,同时也易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存在实际教学经验欠缺,对课堂的教学环节掌控不足等问题。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身需要有一桶水。与理论课的教学相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除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需要对实验项目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解析,使实验教学过程灵活、深刻。因此,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是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青年教师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参加网络课程培训等方式,学习各类教学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的实验课教学实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掌控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实验报告的批阅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能力。首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每一位青年教师在进入实验课课堂之前,认真做好预实验,这既可以熟悉每个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对阐述实验现象涉及的理论进行充分准备。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需切合实际,因才施教。如,与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水产养殖、动物科学等专业的学生解剖学知识相对薄弱。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的标本”这一经典实验中,在剪除蟾蜍躯干上部、皮肤及内脏时,未采用教材及视频中示范的从背侧直接剪断脊柱,而是将蟾蜍固定于蛙板上从腹部进行解剖,便于学生对蛙类神经及腿部骨肉的识别,进而避免剪断坐骨神经,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第三,重视实验报告的批阅。批阅实验报告是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师的学的过程。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后,可以认真了解学生进行实验的情况,清晰地知道学生的想法和思路,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的加以纠正,正确、有新意的加以鼓励和表扬。

二、结合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涉及专业广,授课学生多,学生所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各有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虽然是同一门课程,同一本教材,但授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各有所侧重。在兼顾专业培养要求的同时,坚持从简单到复杂、从验证到创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目前,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动物生理学实验基本实验方法及实验技术介绍、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骨骼肌收缩特性观察、反射弧的特性分析、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分析、离体心脏灌流、鱼类血细胞分析、环境因素对不同食性鱼类消化酶活性测定等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动物分别为两栖类(蟾蜍)、家兔、鱼类(包括鲫鱼、乌鳢、团头鲂等)。水产养殖与动物科学专业均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偏向理论且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动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到动物生理学在水产养殖中所起的作用。因此,针对水产动物饲料的研发中,开发优质价廉的水产动物饲料蛋白源,是水产养殖业摆脱困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课题[3]。对水产养殖、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不同食性鱼类水消化酶活性测定的综合性实验,并要求学生以“环境因素对不同食性鱼类消化活性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实验设计。上述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不同食性鱼类消化生理的特性,也为其在后续的水产动物营养学、配合饲料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学教学中,所教知识具有高深性、前沿性和探索性,教学与科研结合十分紧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学习已知与探索未知的统一[4]。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著名的或经典的动物生理学实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一项最重要的软性工具,决定着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效果。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前者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后者包括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之一。郭沫若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很显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传统和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验证性实验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则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即教师课前设置问题、学生预习、操作实验、教师在课堂设问、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寻找答案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设计性实验则根据学生自愿和课程组教师负责指导的原则,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从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实验汇报等全过程。考核方法则在实验技能、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设计,进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实验”为例,实验前先提出问题,即“环境及理化因素是否会影响小肠平滑肌的收缩特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实验过程中,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示范或观看视频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同时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做好相关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NaOH、HCl、肾上腺素、乙酰胆碱、CaCO3等因素均可引起平滑肌收缩发生改变的实验现象,这解决了实验前的问题。此时,教师提出“环境及理化因素是如何引起平滑肌收缩频率及幅度的变化?”启发学生开展相关的探究和讨论。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与预设结果不符的实验现象,如NaOH和HCl既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肌增强,但也可能获得与之相反的结果。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理论知识,查阅相关文献,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针对学生讨论出的结果,教师不是简单的回答对与错,而主要针对他们在分析思考问题时表现出的对概念和原理不清楚部分,简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引导学生弄清楚问题的实质。通过上述方法,一方面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动物生理学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动物生理学实验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持之以恒,教学内容需要随着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同教学方法的合理综合运用仍需不断探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本,根据动物生理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二、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作者:刘利 赵红梅 王洁 蔡行 纪美静 黄帅 单位:长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地方性高校实验经费使用中突出存在着实验设备、用具重复购置,使用率严重偏低,不重视低值易耗品经费的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实验教学管理者需要了解整个学校的设备用具需要和经费使用的详细情况,建立校、院级实验中心,构建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运用网络管理常用设备和低值易耗品,协调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实验经费使用效率的目的。

实验经费是保障高校进行正常的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的经济基础。作为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高校,学科设置较多 ,专业分得过细且彼此间的内在联系较少,严重缺乏资源共享,加上地方政府下拨 的教育经费有限,因此常规 的实验经费不足一直 困扰着地方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而物价又快速上涨,导致许多实验室感到有限的低 值易耗 品经费难以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合理安排使用实验经费,是目前地方性高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

1 地方性高校实验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经费紧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量大中专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虽然地方政府对高校的经费投入有 了长足的增加,但每所高校的办学 经费还是有很大的缺口。近些年来,在教育部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鞭策下,地方性高校开设 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骤然增多,实验室实行 了开放管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如 “挑战杯”)也蓬勃开展 ,这进一步加剧了实验经费 的紧张程度。同时,学校往往对实验室体制架构与建设方法、教学和科研与实验室建设的关系等缺乏详尽的统筹规划,导致“有 了一顿充,没有敲米桶”的现象普遍 。相对于扩招后学生数成倍增 长和各种材料 价格的飞速上涨,实验经费的增长却较为缓慢,使实验教学 中低值易耗品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国新建的大学城多远离市区,购置实验教学用 的低值易耗品,特别是鲜活材料时 ,增加了运输费和差旅费,导致采购成本增加 ,资金使用效益降低 。

1.2 实验设备、用具重复购置。使用率严重偏低

地方性高校长期以来以课程为单位设置的实验室带来的弊端,在短时期 内还难 以从根本上解决 。这些功能单一的实验室 ,一般都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各种实验资源存在着“小而全”的状况 ,即使是 同一个学院(系)下属的各实验室 ,设备 、用具也严重重复。各实验室均以 自己为 中心,只考虑 自己方便,怕麻 烦 ,相互借用设备用具都很不情愿,这样就不利于资源共享,而不 同学院之间 的设备、用具就更加难以资源共享了。如我校实验室 ,局部仍存在重复建设 、“小 而全”的现象 ,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 优:体育学 院的人体解 剖实验 ,以往 由生命科学学 院开设 ,现在体育学院也建设 了自己的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为了开设生物化学实验建设有生物化学实验室,但化学化工学 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实验 室也开设 了食 品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 ,添置 了相应 的仪器、用具和试剂;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室都购置 了气相色谱 、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都有原子吸收光谱 。蒸馏水器在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的几乎每个实验室都有,不少实验室还不止一 台,若建立一个纯净水中心就可 以节省几十台蒸馏 水器 ,既可降低设备经费投入又可减少管理成本。生命科学学院的可见分光光度计也是生物化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必备的设备 ,但使用率都很低。小到剪刀镊 子 ,植物学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学实验室、动物生理学实验室 、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等都有配套。由于一些实验课程一学年中只有一个学期开设 ,导致这些实验室的设备 、用具每年仅使用一两次 ,使用率非常低 。

1.3 部分有保质期的药品和实验材料浪费严重

部分易挥发、易变质的药品 ,市场上是固定份量包装 ,而某个 实验室用 量甚至不到其,因为不 能共享 ,造成剩余药品浪费,同时还要增加保管和以后废弃处理的费用 。对于生命学科实验而言,每学年需购买大量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鲜活实验材料,一方面品种多、规格杂,实物管理难度大,另一方面 ,实验材料浪费较大 ,例如一批学生做动物学 实验时每人需一 只青蛙做解剖实验 ,另外一批学生做 细胞生物学实验时每人需一只蛙 的胸骨做活体染色 ,还有遗传学实验每人需用一只蛙的股骨做染色体观察 ,倘协调使用 ,就可以将 1元钱当 3元来用 了。

1.4 部分实验经费管理混乱

由于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维护使用上 ,往往不重视低值易耗品经费的管理,致使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大。个别实验室办公材料、维修 、开发创收等 占用 了部分 实验经费。此外,地方性高校对本科生实验教学、毕业论文 、师生 的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实验经费投入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和相应的拨款 ,造成部分实验经费的非正常流失 。

2 合理安排使用实验经费的方法与对策

2.1 成立全校性或学院级实验中心,统一协调安排

地方性高校将现有的实验室整合成跨学科、跨学院(系)的实验教学中心,是提高实验经费使用率的有效途径。南开大学建立了统一的实验大楼 ,全校所有的专职实验人员和中心管理人员集中在一个大楼内上班 ,人员和资产 也是 由中心统一管理 、安排 、调配、使用 ,而不是院系管理 。其中,资产使用以功能划分,实验人员随设备资产而配备 。这样所有的人员和设备资产都是在为全校服务 ,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用具的使用率,减少了设备、用具的重复购置 。厦门大学实行教学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每个学院建一个实验教学中心,下设若干功能实验室,面向整个学院的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乃至科 学研究。我们也成立 了学 院实验教学 中心 ,但还有待于对实验室的布局 和功能进行实质性的整合,如将植物学实验室与植物 生理学实验室整合为植物生物学实验室,将 动物学实验室与动物生理学实验室整合为动物生物学实验室等。

2.2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

地方性高校应该巩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的成果 ,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切实将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有机融合,按照生命科学 的整体思路来设计 实验教学体系 ,并以实验技术 和方法为主线构建实验课程体系,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并通过开设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来代替部分验证性实验 ,从而减少根据课程设置实验室和实验内容的弊端。随着地方性高校高水平人才的引入和科研氛围的浓厚 ,应该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引进实验教学 ,开发体现地方性高校优势和特色的实验 内容。

2.3 普通设备管理以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

普通设备应由实验中心根据全校或学院现有情况统筹购置,主要采用集 中放置、集 中管理、集 中使用的模式 。对 于像电冰箱、培养箱等使用频率特别高 的设备 ,可采用集 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 的方法 ,以方便正常的实验运作。

2.4 常用实验用具应细化管理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使用 的剪刀 、镊子 、解剖针、放大镜等常用工具 ,可借鉴华南师范大学的经验 :由学生本人 向实验 中心凭学生证每人借领一套 ,待实验课程结束后返还,如有损坏按章赔偿。建筑设计学科的有机玻璃尺等用具也可按类似情况安排 ,没必要让每个相关专业课实验室都重复配置 ,增加实验经费压力 。

2.5 小型设备和用具集中管理。实施网络化管理

实验中心设设备存取中心 。设备存取中心就像学校的图书馆一样 ,将部分共用 的小型设备和用具根据学校所需的数量进行集中管理 。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网上查询,然后根据相关规定和权限借用。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提前通过网络上传 自己最近所需借用的设备、用具的名称 、型号、数量、借用时间等信息 ,设备存取中心根据库存的情况,做好合理分配并及时回复。这可以大大节省小型设备、用具的购置,提高使用率。有 了设备存取中心 ,各分实验室除存放极少量常备 的设备 、用具外 ,不允许再“小而全”地拥有大量存 货 ,既节省了实验室的空问又节省了管理的成本 。

对于有保质期,易挥发、易变质、可以重复使用的药 品和材料,要按规定通过网络提前 向设备存取 中心申请使用,以便中心统筹安排 ,最大限度地提高使用率。

3 加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3.1 加强经费使用的计划性管理

实验经费的使用要严格遵循计划审批制度。各使用单位要按有关规定提前做好 年度采 购计划,经相关部门审批后统一采购 ,不能采用“大锅饭”的做法,先到先得,也不能采用“撒胡椒粉”的做法,大家都 “吃”得到,又都“吃”不饱,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和科研。

3.2 加强实验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感

充分利用目前硕士、博士充裕的人才市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层次,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要对相关实验人员加强规章制度学习,让节能减排深入人心。人人争做责任心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乐于服务的主人翁,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达到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浪费 。

3.3 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地方性高校的设备处、实验中心等有关管理单位要认真负起管理职责,深入基层调查,走出去考察和学习,力争对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实验等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专业了解,对实验室运行经费、投入机制进行改革,保证实验教学经费投入,评估实验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加大实验室的资源调配权限,重组资源 ,避免使用率低 、重复购置等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赵青,王骝.本科生教学实验设备经费的量化分配 及管理 [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21(4):137 139.

[2]张坚亦.高校实验经 费合理分 配的设计 与实现 [J].实验技术 与管理 ,2000,1 7(3):136 139.

[3]张桂英,胡秋娈.浅论高校实验经费的使用和管理[J].河南大学学报 ,1995,35(5):101—105.

[4]张思群.建立综合实验室是缓解经费紧缺的有效途径 [J].实验室技术与探索,I991(4):34 35.

[5]张洪飞,衡耀富.管好用好实验经费 [J].天中学刊,2000,15(5):49 5O.

第4篇

一、引言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细胞生物学主要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以及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生长、分裂、分化、遗传变异、运动和兴奋、传导、衰老和死亡)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来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和个体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一起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并广泛渗透到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和农业、医学、生物高新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1]。

目前,国内已有过百所高校开设了细胞生物学专业,细胞生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简史和前沿领域,又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受到基本科学思维训练,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开拓可获得知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及各细胞器间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掌握和了解细胞生物学的热点课题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命信息流和细胞信息网络的研究、信号传递与细胞识别、神经活动的细胞及分子基础、蛋白质的加工与分选、发育的分子机制及遗传控制、细胞增殖、调控与编程死亡等,使学生对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强烈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善于从生命现象探求其内在规律,能够运用现有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去研究生命科学中与细胞生物学有关的课题。”[2]当前,许多高校开设的细胞生物课程,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同时,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本文针对本校细胞生物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学校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探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优化细胞生物学教学体系,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

二、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细胞生物学》的内容涵盖植物、动物、细菌等多种生物,并且与其他学科内容交叉渗透广泛,因此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主线不清晰,层次紊乱,内容繁杂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较为牢固的细胞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网络,这就要求在一线教学的我们更多地考虑授课的内容。

(一)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到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和普通生物学等学科,这些专业课的内容在授课的时间上不一致。为了有效避免与先行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出现重复,并且游刃有余地突出本课程在此知识点上特有的重点,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每个章节的内容与哪门课程的知识点重复;其次应了解与此知识点重复的课程的授课时间是否早于此知识点。若是,则在教授此知识点时,与细胞生物学不相关的内容则一带而过。若否,则建议在传授此知识点时,即使此内容与细胞生物学的内容相关性不强,但为了方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此知识点,则应简单介绍。比如在介绍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个章节的内容时,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是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因此,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若学生已经具备了此知识点,则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简单提及此知识点,而重点阐述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其上蛋白的定位、代谢自主程度,核基因对其控制及其起源等。又比如细胞核与染色体章节中,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内容中,都重点阐述了此部分内容,因此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仅做简单介绍即可。这样,使本学科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紧密衔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内,将重点内容最大化地传授给学生。

(二)贯穿前沿内容,贴近时展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而我们的课本却并不能时刻地更新以顺应科学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细胞生物学的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只顾及课本的基础知识点。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并将此动态转化为知识点的内容,及时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吸引其注意力。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细胞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例如今年的奖项颁发给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赞扬其在细胞的自噬作用方面的卓越贡献。当我们在传授“溶酶体的自噬作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将此例先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加以阐述,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牢固。

(三)启发引导,对知识点适当延伸

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僵化做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时,我们教师应该多用“问题导入法”来引出知识点,并让学生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解释。这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细胞的大小及体积恒定”这一小节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人和小鼠相应的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比如心、肺、脾脏等,但是人的这些器官都比小鼠大很多,那么这到底是由于细胞的数量造成的,还是由于细胞的大小不一造成的?另外,每个知识点发?F过程的背后都是有很有趣的小故事,在传授这些知识点之前,我们教师不妨先讲述一下这些小故事,从而激发起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学生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在慕课和微课逐渐发展壮大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整合网络上优秀的资源来进行授课。虽热目前慕课和微课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涵盖整个细胞生物学的所有知识点,但部分已经成型。在上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先对知识点进行预习,通过上课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教师“填鸭式”的授课让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惰性”。在上课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学―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以及探索的热情。

四、改革考核方法

??下,各个院校最常用的考核方式局限于期末考试,这样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就算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只要在期末前几天突击一下,也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当改变考核方式。考核应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之中,如布置课程论文就是一个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在部分知识点或者章节讲授完成之后,给出一个研讨题,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查阅相关的文献,最终以PPT或者以课程论文形式进行专题交流研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论文查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对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73-03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6年,2010年刚申请了该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的授予权,它有别于传统的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生物技术专业是建立在动物科学基础上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既要掌握动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通俗地说,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就是培养服务于动物科学领域的生物技术人才。目前,动物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尚不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严重重叠交叉现象,所以,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规范建设和创新研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我们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综合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对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的建设策略如下:

一、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一)组建教学团队

加大力度将其他核心课程组成课程群,如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微生物学》等核心课程组群,同时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每年各教学团队均提交详细的中期汇报和年度总结。如:《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为珠江学者艳教授,该团队由4位青年教师(副教授和讲师)和一名高级实验师组成,该团队已建设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课程教学管理负责人制

随着学科发展和教师开设课程积极性的提高,本院开设了一批动物科学类的相关课程,出现了课程内容部分交叉重复,同时由于学院以系为管理单位,传统教研室取消,造成课程管理一度困难。为此,学院组建专业课教学团队,每门课程由1~5位老师组成,其中推选一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资深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的任务是组织该课程授课任务分配、修订教学大纲、组织期末命题、考试和阅卷、负责教改研讨等工作。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课程管理一度混乱的现象,搭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的平台,授课老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建立《课程负责人更换制度》,保障教学团队的稳定,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革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

在教师培养方面,制定了完备的“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跟踪培养制度,每位青年教师进校后由学院安排资深教师结对指导,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听课、授课和参加教研室工作等,使青年教师在团队带领下迅速成长。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其他优秀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优化年龄结构,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在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下,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师资梯队,同时提高引进人才和外聘人员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以保证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一)制定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

课程建设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借鉴其他院校课程改革成果,制定该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必须完善并达到的标准: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趋势修订课程教学大纲;②选用适合教学内容的中英文教材和参考书;③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案和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⑤建立严格的课程考核评定体系。

(二)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三部分并重的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是从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职业导向进行考虑,从而进行合理组合。如包括核心课程群中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课程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知识的深入合理设置;包括课程群内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避免不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包括教学实践环节的统一安排;包括课程群整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心理的树立、创造技能的掌握等。构建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等3部分并重的创新课程体系。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核心,以分级建设、注重实效为支撑,遵循“合理选择(整合)、梯度深化、有机组合”的原则,实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根据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专业课平台三阶段的创新型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

提倡选用近三年的优秀教材,或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或国外高水平原版英文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设立“教材建设项目”,支持教师编写教材和出版等工作。鼓励购买原版英文教材,购买教材费用由教学经费支出。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精品课程培育方案》,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程和“精品课程网”的建设,及时更新精品课程内容。

(四)加强选修课建设,促进专业拓展教育

一是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把一些前沿性强、体现文理交叉渗透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列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能力选修;二是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国内外大型竞赛开设一些相关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选修课;三是着力从相近专业(兽医专业)主干课和重点课程中选择开设出一批选修课。通过对此类课程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一)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网络资源库内容缺乏吸引力,缺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等。针对网络资源的不足进行改革,扩大利用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和老师进行实时沟通,促进师生共同进步。逐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网上运行并及时更新网络平台的内容,使课程的网络平台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辅助工具。

(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为本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构筑四大实验平台,包括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专业课实验教学中心、各学科教师科学研究实验室、生产实验场和教学实习基地。四大平台分别从基础理论、专业实践技能、学科研究前沿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基础课主要依托学校开放的公共实验课程平台,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1~4年级本科生可利用假期到生产实验场和教学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这些措施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动物科学人才提供了保障。

(三)开拓校外优势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

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校企联合、与国内外名牌大学和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吸纳优良的国内外教学网络资源和书籍等,加强协同开发,促进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拓宽教学视野。

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场所来培养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才,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可以将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社会调查、课外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每年11月份举办一次校企合作论坛,积极与企业探讨校企产学研合作、本科人才培养等问题,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培养创新型适用人才。

利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如2+2培养)培养学生,可以利用国外的教学资源,开拓教学视野,培养优秀的学术型人才。如本专业2010年与西澳大利亚大学签订了“2+2”联合培养人才的协议。“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本专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本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同时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购买优秀的国内外教材、参考书籍及一些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

四、加强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在现代畜牧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物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为了培养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学以致用,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理论教学方面,强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教学内容。①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吸收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有生命力的经典内容与科学前沿的系统成果的辩证统一;②将教师科研内容引入理论教学,把自己科研课题的构建思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讲授给学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更了解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③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突出宏观内容的教学,讲授突出重点、要点、难点,着重介绍动态的、发展的内容和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

第6篇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教育 导师“双责制”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29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Implementing Tutor's Double Accountability

TIAN Yanyan, WANG Cuiq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Abstract Graduate student tutor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the graduate student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xplored and implemented the tutor′s double accountability in working practice, and realized an optimized model to encourage academic guidance and thought leading. The "double accountability" has shown evident representation to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Key words graduate stud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tutor's double accountability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和研究生结成了长期、稳定而密切的导学关系,导师言传身教,研究生耳濡目染。导师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治学态度有非常大的影响,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而且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的模范、人生道路的领航人,在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研究生培养大多采用导师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客观机制不健全或主观认识不清楚,部分导师“重业务、轻德育”思想严重,业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脱节,使得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整体质量下降。鉴于此,为加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2006年起,探索实行了研究生导师“双责制”,收到良好效果。

1 导师“双责制”产生背景

近年来,在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研究生入学后,班级概念不明确,他们的活动基本以学科和实验室为单位进行。同一年级的研究生相互之间也不太了解,甚至不认识。但同一学科、同一实验室的研究生,即使是不同年级,了解得也比较深入。研究生的言行尽在导师眼中,行政管理人员、研究生辅导员难以全面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导师和研究生相处时间最长,发挥着直接的教导引领作用,为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科研学术能力同步发展、提高,学院于2006年实施了研究生导师“双责制”,明确了导师必须肩负学术、科研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重任,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教书”和“育人”双重职责。

2 导师“双责制”实践模式

2.1 以党建促德育,发挥“传帮带”优势

为深入落实导师双责制,学院党委调整原来以年级为单位的党支部设置,建立以学位授权学科为单位的学科党支部,即一个学科中的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同一个支部。每一个学科党支部的书记均由学科主任或教师担任,支部的教师与研究生每天在一起学习工作、进行科研创新和党建活动。研究生党支部以专业为依托,不会随着年级的毕业而消失,它成为整个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和政治核心。学院党委以此为切入点,认真促进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深入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在研究生党支部内,党员导师参与本专业研究生党支部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比较高,党员导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对研究生党员进行科研指导和思想引领,全力督促研究生党员在思想、能力和行为等各方面取得长远进步。

学院党委及时关心与监督各学科党支部的工作,每个月至少与各支部书记、研究生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全面沟通一次,交流探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政治教育情况,与导师一起帮助学生排忧解难。

近年来,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和科研教学工作做到了“三个同时”: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同时总结。学期初期,安排布置工作任务,学期中期,检查跟进工作进展状况,学期末期,及时进行总结表彰。通过这些典型做法,学院的党建育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达到了密切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2 以全程化培养为引领,促进研究生综合发展

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导师就要求从思想政治、人生价值、科研态度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教育,逐渐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科研作风、文明修养、利益观念等相关情况并给以积极的指导。近年来,研究室学术讨论会在各科研室已经形成制度,成为师生学术研讨和思想交流的良好平台,在学科组每周一次例行讨论会中,导师不仅要了解、指导研究生的科研进度,而且要与大家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及时释疑解惑、给予帮助,并及时表扬先进典型、批评不良表现,树正气、纠偏差,促使研究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健康发展。

2.3 以导师组共同教育为依托,拓宽研究生教育途径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一般是一对多的关系,在实际指导中,略显势单力薄。为了更好地凝聚教育力量,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学院在各学科内部建立了以一人为主、多人为辅的导师组团队,明确研究生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对研究生都有思想教育的责任,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群体辐射效应,达到凝心聚力、共同培养、人人受益的效果。

2.4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升导师师德水平和教育责任感

为加强导师的师德建设,提升导师管理和引导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学院会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认识,不断促进导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师德育人理念;学院在每月的月末都会举办研究生导师师德作风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交流会,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有力可行的措施,加大对优秀典型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激励导师们主动认真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后备人才。

3 导师“双责制”实施效果

3.1 畅通交流平台,提升培养质量

由于研究生年龄普遍偏高,自立的心情比较迫切,所以他们承受着恋爱、经济、学业、就业等多种压力,导致研究生产生种种困惑。研究生不良情绪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其学业。导师“双责制”的实施,促进导师利用更多的时间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思想引领,按照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最终,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优秀的高水平人才。近年来,学院历届研究生在学校各种评选中获奖人次和就业质量位居前列。

3.2 提升思想素质,推进教学科研水平

若要成功,思想先行。导师与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师生业务水平的提高与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学院近50名业务教师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获得重大突破(图1),研究生、博士生的科研成果也是硕果累累。SCI论文数量逐渐递增(图2),其中有近90%的论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2008年,曹颖同学以第一作者在植物学顶级杂志Plant cell发表影响因子10.0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有20余名同学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过影响因子6.0以上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导师和研究生合力编写《人体组织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进化生物学》和《生物资源学》等高校本科生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习题集,这些教材已经被国内多所高校选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八门。同时还出版了《细胞信号转导》、《河北植物志》、《河北省高等植物名录》等一批研究著作,对于国内的相关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感染下,各学科党支部充分发扬学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扩大研究生在本科生中的影响力和示范性,促进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思想水平。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引领指导下,陆续在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获省级特等奖四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五项;获国家级一等奖一项,国家级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4 导师“双责制”不足分析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导师“双责制”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积极改进。

(1)研究生对导师依赖程度增加。导师“双责制”下,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更加全面和细致,与辅导员相比,师生双方在接触时间上最为充裕,空间上最为接近,情感上最为亲密。导师的尽职尽责滋生了研究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惰性,对导师搀扶式的帮助产生了依赖。

(2)导师压力增大,激励机制还有所欠缺。当前,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是很多导师的工作重心。导师“双责制”的实施,更加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学院定期的督促和考核无疑增加了导师的工作压力,怎样让更多的导师认识到研究生人才培养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长期坚持履行自己的育人义务,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进行持久鼓励。

参考文献

[1] 楚永全.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二题:职责与机制[J].中国研究生,2011(9):48-50.

[2] 罗广.研究生德育中导师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1-26.

[3] 丁江,丁鸣.发挥导师育人优势,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105-108.

[4] 王群.依托专业平台,探索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