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16:37:44
导语:在大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年农民,参保意愿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同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展开试点,2010试点覆盖面已达到20%,预计今年达到60%的覆盖面,2020年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民作为新农保制度的参保对象,他们的意愿将对新农保制度的实施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中年农民是不久将面临养老问题,并且当下还有足够时间为自己的养老做不同安排的群体,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反映敏感的一个群体。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一批试点地区河南辉县的中年农民。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1.调查对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45岁以下是青年,45~59岁为中年,60岁为退休年龄。而我国民间约定俗成地将35~45岁之间的人们定义为中年人。我国目前统计的平均寿命是71岁,人口中位数为35岁。因此,结合我国人口寿命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把35—60岁的农民作为中年农民。
2.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7—8月对新乡辉县11镇9乡进行的《河南中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3个乡镇,每乡镇根据经济状况好、中、差随机抽取3个村,每村随机抽取20户。在样本地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份,有效率为84%期刊网。
3.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是由我们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对试点地区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料收集时除由农民自己填写外,还采用问答和访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以及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基本特征、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与参与意愿等方面的信息。问卷调查调查所得资料经审核后,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
二、调研数据
1.中年农民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男性有143人,女性有109人,比重分别为56.7%和43.2%。
(2)年龄状况:35-40岁有54人,41-45岁有95人,46-50 岁有62人,51-60岁有28人;分别占样本的21.4%,37.7%,24.6%,11.1%。
(3)文化程度:文盲有36人,小学有112人,初中有67人,高中或中专有24人,大专及以上有13人,分别占样本的14.2%,44.4%,26.6%,9.52%,5.16%。
(4)婚姻状况:未婚的占样本的14%,已婚的占86%,已婚有子女的占82%,已婚无子女的占4%。
(5)职业:以务农为主的仅占29..2%,其它情况如经商、打工等占70.8%。
(6)儿子人数:无儿子的占样本的31.3%,一个儿子的占57.6%,两个儿子的占10.5%,三个或以上占0.6%。
(7)年人均纯收入:5000以下的占38.6%,5000—10000的占46.2%,10000—20000的占12%,20000以上的占3.2%。
如表1 样本基本情况
变量
百分比
样
本
基
本
情
况
变量
百分比
性别
男
56.7
职业
务农
29.2
女
43.2
非农
70.8
年龄
35-40
21.4
儿子人数
31.3
41-45
37.7
1
57.6
46-50
24.6
2
10.5
51-60
11.1
3及以上
0.6
文化程度
文盲
14.2
收入
5000元以下
38.6
小学
44.4
5000—10000元
46.2
初中
26.6
10000-20000元
12
高中及中专
9.52
20000元以上
3.2
大专及以上
5.16
婚姻
未婚
14
已婚有子女
82
已婚无子女
4
由于老农保中途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以至于很多中年农民也心存疑虑,担心政府挪用资金或者这些钱是否能够如期发放等;并且48.1%的中年农民也担心所缴纳的费用在未来贬值,不能保证老年基本生活费。这些担心使中年农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折扣,导致未来是否会继续投保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政府一定要健全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基金管理。
四、加强新农保建设的建议
我国新农保工作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农民思想认识上还不到位,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管理模式仍是个雏形,操作中往往是利弊伴生。因此,只有坚持边研究,边改进,才能走出一条实实在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新路子。
1.加紧立法和制度建设,为新农保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和法制准备工作明显落后于实践,农保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一方面觉得任务迫切,另一方面感觉没有有力的法律依据,而农民自己也觉得心中没底,对这项政策不放心。我们应该在总结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出台一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基本法律,使这项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各地在此基础上做好制度方面的准备工作期刊网。
2.坚持广泛宣传发动,着力扩大覆盖面,充分体现新农保的普惠性、全民性
宣传工作始终是推动农保事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推动工作的永恒主题。试点地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报纸专栏等多种形式,对新农保政策的普惠性、全民性进行全方位地的宣传,让农民清楚了解社会养老保险的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尤其要让农民像了解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那样明白缴纳养老保险金的预期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到社会养老保险是政府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所办的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实事。
3.提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倡导孝道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目前的新农保只是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保障部分,仅靠这个还远不够,不能为了推广社会养老而轻意否定了家庭养老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养老模式是儒家文化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赡养老人是儿女的责任,在推广新农保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向农民说清楚社会养老保险是对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危机慰藉方面又具有无可替代性。要大力提倡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对农民进行感恩教育,要赡养父母,及时行孝。
4.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政府信任度。
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农保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新农保的本质特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公开透明地处理每件事。一是加强基础管理:各地采取了拉网式的调查摸底,使得全市应保人员全部纳入基础数据库,对参保人员及时输录数据,加强核对。二是坚持阳光操作:乡镇、村要把享受参保补贴待遇的对象、条件、标准等,均做到上榜、上墙公布,接受监督,真正让农民群众投上 “放心险”,让农民群众都清楚明白自己履行了多少义务,可享受多少待遇,实行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
关键词: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理科;医学检验专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14-03
我国于80年代初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能够胜任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了培养方式多样化、层次和学制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如三年制的大专、四年制的理科和五年制的医科培养模式等[1]。四年制的理科培养模式由于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的条件限制,在学科建设和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课程多、学制短和任务重等问题,使得理科医检专业学生的医学素质受到了影响。为此,结合我校四年制的理科医检专业教学情况,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和尝试,成功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教学效果好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提高医检专业学生医学素质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的需要和培养医检专业人才的专业要求。
一、当前我国理科类医检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更新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领域中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临床检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医检专业所用的教材更新速度慢,跟不上新型医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步伐,某些已经在临床上淘汰的技术和方法依然在理论教材上存在,而某些新型的、先进的科学检测方法却没有写进教材,这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显得陈旧,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新型技术的敏感性。同时,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落后。医检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实践应用型学科,不仅仅要学习医学检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修订教学大纲,与现代检测技术发展相适应。
(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不相适应,某些实验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理科类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受其学科性质和学制等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学时少,授课内容多,学习任务重的情况。由于课时紧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某些课程相当一部分内容无时间讲解,学生处于“走马观花”的境况,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验课中,实验内容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综合性、连续性实验较少,多数实验仅仅为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存在不协调的情况,理论课所讲的知识点没有在实验课中得以实践,而实验课的项目内容严重滞后,与临床检验工作需要脱节。在实验课上主要学习的是一些的手工操作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的操作、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的准备均有实验指导教师完成,学生只是在机械性的重复过程,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验教学效果差。同时,实验室内学习的实验操作方法被近年来出现的自动化电子仪器设备所代替,学生对于这些新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没有得到锻炼,造成了学生“学而不能用、用而没学”的局面,素质培养受到了影响。
(三)受学科建设的影响,实验开出率低,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
由于理科医检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科建设的因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配备跟不上,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方法简单,实验条件无法与大型医院检验科条件相比,造成了许多实验内容无法实践,学生动手机会大大减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检专业技能。同时,实验教学经费紧张和优秀实验师资缺乏也制约着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下拨的实验经费不足,使得实验开出率不高,造成学生锻炼实践机会少。实验教学工作中缺乏临床优秀的指导老师,实验师资队伍梯度不合理,这些因素大大制约着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建立综合性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结合理科类医检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无论理论课教学,还是实验课教学,教学效果均较好,现将具体的实践措施阐述如下:
(一)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结合理科医检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新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理论课的授课与实验教学衔接起来,使实验教学成为巩固和吸收理论课知识的过程,同时把理论课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分单元,与实验的教学工作紧密连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在保证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调整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增加实验课时,力求二者比例接近1:1,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此外,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场景录像和远程现场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素材和视听工具,最大化的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验课上,加大外部具有丰富临床检验经验人员的聘请工作,增强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将实验教学转移至临床检验工作中,在检验工作中学习实验技能
医学检检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学工作必须和临床实践工作融为一体,在实践工作中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学习[2]。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有意识的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学习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医院现有的大量的样品和病料,使学生将临床检验工作变成实验课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是大有用途的,不仅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没有出现在学校实验室条件下,无心轻率、应付实验学习的情况。将实验教学工作转移到临床检验工作中,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大程度上提高了检验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社区服务检验工作,拓宽学生实践渠道
利用我校三个附属医院对不同社区提供定期服务的活动,积极引导医检专业学生参与进来。针对不同社区、不同人群,我们分批、分阶段的开展了不同项目的检查服务,包括传染病的普查(乙肝、艾滋病)、血糖检测、血型的检测和三大常规的检测等内容。利用这些服务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科学正确的解释社区居民的各种疑问。社区服务活动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提高了学生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养成了“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的真情服务医学品质[3],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工作关系打下了工作基础。
(四)凭借指导教师的课题支撑,增设实践学习的第二课堂
除在临床工作中、日常生活中增加学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外,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情况,增设了实践操作学习的第二课堂[4]。不同任课教师具有不同的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部和各类省级课题项目,任课教师积极的把学生纳入到本课题的实验活动中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不仅延长了学生的实验学习机会,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科研创新的优秀素质。在实验学习的业余课堂上,不仅在时间上对学生开放,更重要的是在空间和实验内容上也要开放[5],使学生敢思考、敢动手。与此同时,在第二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还注重学生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培养,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操作技能。
(五)抓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衔接好学生身份的变化过渡
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过程,该阶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工作业务能力,巩固专业思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6]。为此,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八学期,重点抓好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勤学好问,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虚心的向指导老师和优秀的检验工作人员求教。在教师的传、帮、带引导下,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检测技能,还要重视学生严谨工作作风和高度医学责任感的培养,做好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渡工作。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开题,如何进行科学设计和研究、如何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等,所有指导工作皆在为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
三、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医检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作用分析
(一)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
采用已经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方法,连续三年对我校2007、2008和2009级医检学生进行了比较研究。每个年级设立两个班,每班人数相等,其中一班为常规的教学班,该班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另一班为改革班,该班的教学采用已建立的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进行,在期末考试后,进行理论课成绩和实验课成绩的统计比较。在分析理论课学习效果时,统计两个班的学生成绩,计算各个班的优良率。通过对两个班理论课成绩优良率的比较[7],改革班的理论课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其优良率提高了约10%百分点(如表1)。
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实验成绩的提高更为明显,实验成绩的计算采用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上课成绩相加[8],经过比较分析,改革班的实验总体成绩较普通班成绩提高近25%百分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如表2所示),医学专业素质得到了明显的增强。通过与学生的座谈交流,学生一致认为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二)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下,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从事科研的浓厚兴趣。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的检验知识和技术方法外,而且还养成了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进行专业研究论文的写作水平和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医检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现代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医学检验杂志》和《临床检验杂志》等专业性的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三)全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将实验教学工作与实际临床检验工作结合,使得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科学谨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和抓好毕业生论文设计工作,培养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养成了踏实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日常的社区服务工作,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提高了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多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运作下,不仅使学生加深加快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且着重提高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创新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满足实际临床工作需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对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1,14(4):19-21.
[2]黄辉,郑峻松,邓均.医学检验专业开展系科结合模式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4):393-394.
[3]陈莉.开展社区老年医学服务,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3(26):400-401.
[4]林丽,任安经,袁文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医学生素质与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20-421.
[5]周盈,周祖寅,尹益民.开放性实验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2(23):333-334.
[6]聂继盛,牛侨,田琳.抓好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专题实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6):60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