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

时间:2022-04-14 11:47:56

导语:在初中数学师德考核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数学师德考核

第1篇

1、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之交所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和策略有以下六项:一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二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三是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四是倡导建构的学习;五是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六是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来设计,并把课程结构作为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具体作法是依据国际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了课程结构,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其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看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2、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需要

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呢?一方面,由于我们普遍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基于前述原因,数学教学内容“窄”、“难”、“深”的倾向(特别是“窄”)十分突出,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统计、概率、视图等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上仅是作为“点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这种不合理的倾向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由于“窄”,教师就不得不“深挖洞”,人为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下降,我们2003年曾对学生所喜欢的科目进行过调查,数学排在倒数第一位,有74.5%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没有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由于学习情绪的低落,加之教师教法陈旧(其责任也不完全在教师),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数学被异化为面向极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基于上述状况,数学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形式上,甚至是育人理念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六点:一是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三是满足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四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五是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六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前述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足以支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是现实情景的仿真,最适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数学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是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磨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充实、完善、提升和发展。因此,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分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展开,但有所超越。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在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设置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并不局限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所罗列的内容,在活动中它将进一步增强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生成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大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另一目标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它不是纯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仍是数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规定,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与学科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独特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补偿性,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它的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当然,它与学科领域不是完全割裂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的因素与层面

一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筛选、构建数学模型,探索数学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切入点。

二是采取何种模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2篇

关键词:赛考结合 外科手术学 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27-01

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重视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但是考试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现行学校一成不变的考试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瓶颈”之一,使得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难以达到应有的目标。经常表现在如下几方面: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单一的考试方式,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落后的考试管理,难以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依据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达到考核的既定目的,关键是命题。可依据章节教学课时,来确定各个知识点所占比例,可增加综合性试题,选择灵活的考试题型搭配。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进行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考察重点。为此,我们在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努力探索考试形式改革的策略和途径,研究适合高等医学院校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力争综合、全面、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为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适合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提出意见和建议。

传统的临床考核以理论知识为主,以笔试为主,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常常不重视实习,其结果是缺乏实践的能力,只注重临床理论的框架,从而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背道而驰。考试是教育向前发展的各项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工具和检测成果的主要手段,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考试的目的、方法、内容来指导,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和学生的思考方法与学习方法,所以要改进考试方法是当务之急。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体现实践性、客观性,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临床能力评估系统,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和临床能力的提高。依据“卫生部高等医学院校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办法”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充分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吸收了“临床综合考试法”和“客观结构临床考试法”的优点,初步制定了一种适合现实情况的评估临床能力的医学生赛考结合的考试新模式。

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标出发,记忆性知识方面的考题应在高校课程考试逐渐减少,增加一定量能力测试和复合型知识的考题,把更大的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自由发挥。

本考试改革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外科手术学考试中,打破原有其固定单一模式,取消或减少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改为临床技能竞赛模式,根据竞赛结果评分,最终归入总成绩,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同学们对平时成绩的依赖及轻松过关的侥幸心理。将外科手术学的各核心理论及操作转变为各个竞赛单元,同学们在预先未明确比赛项目情况下,有限的时间内,紧张的气氛中,激烈的竞争环境里完成操作。

该考试方法成功实施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同学们以临床操作为主的综合素质,包括临场应变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全面的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使得参赛人员能初步确切感受到一名优秀的临床外科医生应具备的扎实的基本功及深厚的理论知识。

该考试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难点有两方面:(1)如何引导参赛人员在特定的场景下充分发挥平时学习中所掌握的内容,以及与他人的竞争中激发更大的潜能;(2)如何做到客观公正的评分。

实施方案、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1)将原有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计30分,改变其固定单一模式(如考勤10分、作业10分、操作考核10分),改为临床技能竞赛模式,根据竞赛结果评分,最终归入总成绩;(2)效仿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多站式考核流程,将外科手术学的各核心理论及操作(如外科打结技术、洗手穿衣戴手套、消毒铺单、缝合术、清创术、剖腹探查术等)转变为各个竞赛单元;(3)以班组为单位,通过抽签等方式,明确项目后,在同学们之间展开广泛竞赛;(4)建立比赛评估考核体系:如邀请学校院系专家督导团的老师们作为评委,以考试大纲为准则,根据参赛人员赛前报告、比赛中情况及记录、赛后心得体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5)项目进行后,发放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反馈,及时改进,确保项目成功完成;(6)本项目完成后,以上一年教学为对照组,分析总结成文,申报教学成果。

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2)进一步强化了外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强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被动学习转化为自觉研究、模拟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项目实施范围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及七年制和八年制专业,受益学生为我教研室教学学生。本项目完成后将1~2篇,逐级申报院、校、省级教学成果,并逐步加以推广。

本考试改革方案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率先以国家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核内容为导向,改革手术学考核方式与模式;(2)符合目前提倡的学生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针;(3)减少了记忆性题目,增加综合能力分析题;(4)有利于培养目前学生最缺乏,但也是最重要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5)有利于学生加强外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6)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了学生的能动性,为同学们今后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希望在深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考试改革的途径和策略,建立一个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实践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的临床能力评估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第3篇

由于学校受地域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文化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差异,而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同,也是造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差异很大的原因。因此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施行切合实际的教育,使每一个体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遵循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即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教学。

2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基本模式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及借鉴其它学科分层教学的模式,将信息教学的基本模式分为学生的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任务的分层、课堂教学评价的分层。

(1)学生的分层: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在设计分层教学之前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只有明确学生的情况,才能确立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任务的分层、课堂教学评价的分层。

(2)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哪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在教材的知识点,实践操作方面及能力目标上确立每个层面的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同时课堂教学也是分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即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合作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各得其所。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4)课堂教学评价的分层: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要热情地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创造一种讲进步,讲成功,积极向上的氛围。分层评价重在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起点前进,力求有可比性,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有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3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经过不断的实践,课堂分层教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了解差异,学生分层着眼差异,目标分层面向差异,施教分层针对差异,任务分层根据差异,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基本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在分层练习阶段实行的分层辅导,让每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关爱、同学的情谊,分层评价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肯定自己的价值。

4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游戏;数学教学;教学价值;实施策略

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入数学游戏和收获体会等几个方面,并结合若干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合理运用数学游戏,挖掘和发挥数学游戏的作用,将对优化数学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数学游戏的这一界定,明确了数学游戏必须既是数学问题又是游戏,同时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一本很好的数学游戏选集能使任何水平的学生都从自己最佳的观察点面对每一个题材。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的内容,而且还体验到了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今后一生对待各种数学问题的整个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数学游戏的教育价值不容置疑。

一、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数学游戏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方法。因为游戏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今后必须学习的内容作准备。例如折纸游戏: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进行折叠,纸片上留下折痕会揭示大量的几何知识:全等、对称、四边形的性质、相似……如果纸片能够一直折下去,当对折30次后,它的高度比珠穆朗玛峰高度的10倍还多。通过计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算不知道,数学真奇妙”。还可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具有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的作用。比如,在研究“视图”时,可引入游戏:先在桌上放一个茶壶,各小组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把观察的结果画下来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试着去解释。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集体评价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通俗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鉴别、分析能力,根据直觉用笔画出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世界、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表达、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2.数学游戏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精神。数学游戏作为智力游戏的一种,在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游戏看似复杂,用常规方法也许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但若能放开思路,打破常规,灵机一动,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就可能事半功倍,得到一种简洁而优美的解法。这种思维方式是解决数学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数学游戏也锻炼了人的这种思维能力。

3.数学游戏还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游戏是培养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这是由游戏的性质决定的――趣味性强、令人兴奋、具有挑战性等。好奇心又为探索数学现象的奥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就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高级的心理追求和精神享受,充满了乐趣。许多数学家开始对某一问题作研究时,总是带着和小孩子玩新玩具一样的兴致,先是带有好奇的惊讶,在神秘被揭开后又有发现的喜悦。另一方面,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创造的研究态度。

二、数学游戏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在引言、绪论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对于教科书的第一节课,每个学期的开始,每一章的开始,一般都可以安排一节绪论课。例如七巧板游戏:它是我们祖先运用面积的分割和拼补的方法,以及有相同组成成分的平面图形等积的原理研究并创造出来的。七巧板作为一种平面拼图游戏,它还可用于儿童启蒙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别图形的能力,因此它可作为平面图形一课的引例。再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数字1与字母x对话的游戏可作为求代数式的值一课的引例。

2.在新概念的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比如在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中,可以通过将一个正方形沿着它的几条棱剪开后,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多剪几个,然后观察一共可以剪出几个不同形式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从而得出平面展开图的有关概念。

3.中考题中融入数学游戏。在近两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出现了以游戏为背景材料的题目,这类题目将数学问题置于常见的游戏中,使问题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扑克牌游戏。

小明背对小亮,让小亮按下列四个步骤操作:第一步:分发左、中、右三堆牌,每堆牌不少于2张,且各堆牌的张数相同;第二步:从左边一堆拿出2张,放入中间一堆;第三步:从右边一堆拿出1张,放入中间一堆;第四步:左边一堆有几张牌,就从中间一堆拿几张牌放入左边一堆。这时,小明准确地说出了中间一堆牌现有的张数。你认为中间一堆牌的张数是多少?简析:此题把列代数式及代数式的化简等知识融入扑克牌的游戏之中,让考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设第一步后每堆牌的张数是x,则第四步后中间一堆牌的张数是x+2+1-(x-2)=5。

当然,课堂数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游戏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旨在鼓励和推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为纯粹的娱乐而在数学课内做游戏。在游戏中或游戏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原理或方法。游戏结果要评比,要总结,可以实行一定的鼓励措施,或与平时成绩或小组荣誉挂钩,让学生产生成功感、愉,并增强竞争意识。数学游戏教学要注重“有趣”和“实用”相结合,不能只停留在游戏的表面。只是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游戏的精神,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江兴代.探寻成功的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

[3]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雪燕,钟建斌.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的原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第5篇

关键词:兴趣;以人为本;创新

一、加强趣味,激起兴趣

数学是一门学问,是比较深奥的,但并不是说它就是枯燥乏味的。数学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初中数学对学生以后学习复杂的高中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初中数学做基础,高中数学学习将无从下手。因此,初中数学教育应该多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感受其中的玄奥之处,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从而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而不是过多的强调数学的理论性,使学生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对数学产生一种惧怕感,导致学生对其的排斥。因此初中的数学教育应该注意多培养学生的兴趣。那我们又不禁要问: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学习数学,感觉数学的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在学校里已经很普遍了,相比较传统的以黑板为基础教具的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能把抽象的具体化,便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再者,信息化也是一种趋势,学生可能很早就接触了电脑、网络等信息多媒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还按原来传统的方法去理解,这样有可能误导了学生,不如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把教学和现代化信息产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从而产生好奇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人而异,以人为本

新课改推广以来,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做到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在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中,教师教了什么,学生才能学到什么,比较局限,因为它是偏重知识传递的一种单向交流形式,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教师所传授的方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也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及时加以纠正和弥补。采取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得学生自身的能力得以发展,还能让教师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种教育新模式下,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特点并加以分析,从而修改和完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风格,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想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就要多和进行交流。和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新模式下的师生关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当教师成为学生亲密无间的良师益友时,一方面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三、开发思维的创造性

现在的21世纪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而创新又代表着第一生产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所以现在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数学是我们一直在学的一门学问,它对我们的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这其中就有创新能力。经历了小学的启蒙阶段,在初中的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显得格外重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第一,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数学说理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提出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而拟出合理的解题思路,在这之后总结出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解题的规律,把握其中的基本法则,使得学生对数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第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般标新立异的人更容易产生创造性,但这里的标新立异并不是盲目追求个性,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产生的创造。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围绕课堂上所说的内容进行糅合,这种问题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完善学习的方法,也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并采取因人而异和以人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新形势下,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学方面也不例外,如何为国家培养出出色的人才,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出适合时代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谢谦云.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下),2011(03) .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师生合作学习;开展;实践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955

美术教学是实行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一方面,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审美和想象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一方面,美术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作用,甚至起到净化心灵、调节心理的作用。此外,美术还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激发学生潜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下面围绕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师生合作学习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初中美术课堂中开展师生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当前很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多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却没有注意到学生个体所具备的艺术素养和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艺术不同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进而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带绘画工具上课,或者在美术课堂上完全不听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师生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则将一部分影响学习效果的责任落到学生自己身上,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最后,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调整和变革,在教学的具体实施方式上倡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乐于探究,获得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将教学定义为一个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一同发展的过程;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人。这些都显示出师生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师生合作学习开展的误区

第一,很多人仅将合作学习看成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合作学习本身也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和创建的,想要应用师生合作学习提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必须在教师和学生间首先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保障师生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将教师和学生组合到一起就可以。

第二,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那么简单,而是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小组,真正发挥出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用[1]。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注意规模的合理性,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以5-10人为宜,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同时,教师要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切实发挥出师生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三、师生合作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实践举措

能够对合作学习效率和效果乃至教学质量起到直接影响作用的是师生间的关系,可以将合作学习看做看师生关系的一种合作模式,且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进行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协同合作,最关键的就是尊重和合作。

(一)在师生间创建一种互相信赖的和谐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先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和信服之感,让师生彼此信赖才能保证在师生间营造出和谐轻松、民主平等的合作气氛,有效调动师生合作的积极性[2]。

(二)创设良好的师生合作环境

其一,将座位排列成月牙形或采用环绕一圈的座位排列方式,在方便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做好合作者、参与者,拉近师生距离。

其二,在教室内放置一些艺术品、壁挂和鲜花植物、盆景等,营造艺术氛围。

其三,将教室内某一固定区域作为展示美术作品的空间,且由教师同学生一同商定选取哪些名家画作,或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

(三)教师要适当进行调控

在师生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除了要对师生合作的学习目标和整个过程进行思考和合理设计,还要对实施过程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发挥出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倾听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以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用。

首先,教师要在自己对合作学习本质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与小组学习目标间的紧密联系,并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正确看待他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以及如何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3]。比如在介绍写实作品的《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们直观展示西方一些人物画、风俗画、风景画等多种传统绘画作品,吸引学生的关注,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讨论,同时教师要在一旁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启发:“画面中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属于哪一画种”“联想下创作背景”“试着从画面的色调、构图和选材等方面入手分析下”等,帮助学生更好表达自己理解的同时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进而合作概括出西方古典绘画特点。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艺术没有对错,要学会接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欣赏和感受一件美术作品。

最后,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公正、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力求让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进步。

结束语

综上,师生合作学习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摒弃存在于传统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但在实践中要以创建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前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开展的教学环境,切实发挥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健玲.如何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J].考试周刊,2014(29):172.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 人文素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易・贲》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做人的基本良知,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更自由。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数学专业知识,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拥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体现在: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 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自然和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和热情。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进行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因此,推进课程改革,重心就落在如何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基础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它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等,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数学教师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教师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关怀人类,逐步养成健全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以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为自己毕生事业的归宿。因此,发展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是培育优良师资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知识狭窄,缺乏较深厚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师成长(培养)中的缺失,是造成若干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1 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诸多要求。然而,这些人文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数学学科能否在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中学数学教师是否有高度的人文素养,这是一个重要前提。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主导倾向上的偏颇,使数学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特征被淡化了,功利性和工具性色彩则过于浓重了,这便造成了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观念落后

相当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于教学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变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依旧按陈旧的方式方法教学,只注重基本知识传授,忽视思想方法的讲解分析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升学考试的主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为了应对考试,获得好的优秀率与成功率,数学教师不得不把追逐分数作为第一要务,由此而牺牲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了第二位。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不少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所学知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知识,很多教师感到上课比较吃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基本上是不读书。这可能是数学新课程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

1.2 视域狭小,缺乏创新

研究发现,就数学知识的内容而言,初中数学教师有一定认识和了解,但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外界事物的联系,认识还不够深入,致使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高等数学知识与初等数学知识缺乏联系。由此造成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教学的照本宣科甚至断章取义。数学有着浓厚的人文背景,任何数学知识都能在历史长河和实际生活中找到其根源。如几何中圆与线的相离、相切、相割的复杂关系,我们可以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唯美的画面来诠释,既形象地刻画了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又让学生欣赏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在古诗高超的艺术境界中,学生情感完成了升华。

1.3 人文知识欠缺,教育、教学缺乏人文关怀

从近几年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调查研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了数学专业知识,而在包括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美学知识的综合考核中得分不多。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在教学中意味着对学生德行、品格与性情的熏陶培养,大力主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协调合作、积极向上的融洽关系和氛围,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理解、信任,以发展他们的最大潜能。但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严重缺乏人文情怀,课堂授课照本宣科,一人满堂灌,不给学生展示的空间,惟我独尊,对一些学生的独到见解亦或随意否定,亦或打击、讽刺,如此又如何能够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呢?优秀的数学教师特别擅长与学生的沟通、互动,注意倾听课堂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中学数学中有非常多的“一题多解”的例子, 在一次中学调研中,一位数学老师牺牲了他的教学进度,让学生给出了一道几何题的14种不同解法,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教师失去的可能是当前的小利,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为学生建立了自信,营造了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良序竞争的和谐氛围。

2 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剖析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亟需一大批综合素养高的数学教师来推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使得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组织与使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导向等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呢?这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行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教师自身素质

从我们对100名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来看,第一学历为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为44%,学历对教师素质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教师综合素质的决定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存在高学历低水平的教师和低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因此学历不代表能力,而真正影响教师能力的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对于学科授课能力的把握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文素养。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在教育中是否有积极进取的责任心,是否具有对教育的人文情怀。视野狭小,缺少终身学习的信念,缺少与人合作的勇气与诚意是形成数学教师优秀人文素养的关键。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全国范围的师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关怀,其次才是严格和负责任,问卷结果令人担忧,只有四成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虽然有些初中数学教师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但缺少必要的内化和积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用心”,是对所有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评价体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中考仍然是指导大多数初中教学的指挥棒。为了追求高的优秀率与升学率,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放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忽略了数学教学与学习的人文内涵。调查发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单打独斗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缺少与其他数学教师的合作与沟通,与其他学科任课教师更是老死不相往来,为保证数学所谓的主科地位,总是在向学生强调本门学科独一无二的重要性。

2.2 职前学习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中文理分科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数学教育的人文性,在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知识分文、理,而文化却是一体的,因此数学教育从文化层面来看,已不再仅是“数学知识”了。作为文化赖以形成的初级形态所面对的文、理知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文化水平的形成与提高。文理分科也是造成理科生人文知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大学专业分化过细,师范院校数学专业人文学科课程设置偏少,部分学校为体现其所谓的数学特色,在课程调整中大量删减人文课程,连教育学、心理学都被缩减到了36学时。教育教学中强化未来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注重。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轨,除数学课程外,还应添加数学思想方法论、数学史、数学文化等方面内容,使未来教师能够从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历史与文化角度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

2.3 职后学习流于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80%的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下的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专升本和函授等形式修完了本科。针对这种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模式,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内涵和授课方式值得商榷,学习过程中自身能力提高不明显。目前在我国初中缺乏促进初中数学教师终身学习的评价机制,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数学方面的进修和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性被激活,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出现了学生质疑问难与教师学科知识缺失的同步增长的情况。改善初中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状况与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本人对学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教师从心底产生学习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数学教师除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外,还应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数学知识基础之上而形成不分文、理的总体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性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与提高数学教师的文科尤其是传统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职后的学习与培训注重形式更要注重质量,要关注教师数学知识的解释性和联系性,全面发展教师知识维度。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理性,感受数学人文;通过数学的学习,领悟数学思想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人性发展上朝着全面发展的人更迈进一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数学教育是一个由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而组成的统一体,担负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比提高其专业素养更为重要。

注释

郑葳,王大为.教师十大素养①人文素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54~63.

汪会玲,刘晓玫.中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8(6):52~55.

第8篇

一、制订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初中数学的教与学。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要综合学生各次考试的成绩、平时的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特别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使数学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真实有效。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发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发学生智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效果。

四、关注学生的情绪表现

课堂情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交织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学生一种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潜意识的显现,属于感情的东西。学生的课堂情绪受到学生内外部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影响学生课堂情绪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指来自教师情绪的影响。我的方法是一要让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要让学生能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配合教师调控自己学习的消极心理;三要让学生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四要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五、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反馈,是为了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正确认知过程和结论得到及时的强化,使不正确的认知和结论得到及时的矫正。控制论中的信息反馈理论告诉我们,要使信息反馈达到预期效果,除了保证实现预期的正、负反馈的正确之外,反馈信息的相位(或时间延迟)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学生课内练习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调节课外练习的数量和难度,避免机械重复。形成性测试的信息及时反馈,可使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整教学要求,制订补救方案和措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教与学两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数学内容,让学生全面发展。

第9篇

一、现阶段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评价方面较多地倾向课本知识、考试分数

(1)评价标准、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过分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试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观念的方法和手段。这种单一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等尤其缺乏重视。

(2)在课堂教育评价上出现主体“错位”:评价主体多为单一源,而忽视了评价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结论,而忽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

因为有中考的存在,各个学校的成绩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农村初中为了“提高效率”拼命的赶进度,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之中。教师上课也是“压缩”,新知识的探索一带而过,忽视学生在其中的参与。试想在这种模式下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索精神,学生又怎能不对学习产生厌恶?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应永远是学生,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教师应想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参与对新知识的研究。

(三)枯燥的业余生活,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欠缺,学生在校的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教辅书也很少,有好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说学习枯燥,比如钟日记中体现他们的生活单调乏味。有学生形容学校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式”也就是除了学习就是吃饭,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学生如果整天就是这种生活规律,又怎能不对学习失去兴趣呢?

(四)片面的家庭教育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

地处农村,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笔者与班级的家长交流,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学生将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放松要求,认为学生在校只要混个毕业,将来也能混出个名堂(赚到钱)。所以这部分学生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缺乏学习的目标,失去学习的动力。

(五)教师忽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以题讲题

农村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很差,学校没有阅览室,学生平时也很少看书,在家得不到良好教育。课堂上教师尽量放手给学生阅读,在老师指定时间和范围带着完成阅读,教师在教室里进行巡视,了解阅读进度,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但有些学生阅读时不认真,不仔细,草草阅读后就立刻做题,结果错误很多。于是应该采取措施,在"启"上下功夫,提出一些悬念,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后,弄清楚例题中的条件和所求分别是什么,应用了哪些概念、公式或法则来解决此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初中教学要学校,家庭,教师各自完善自己,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二、学校需要给有效教学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制定恰当的评价机制

(一)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农村学校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业余生活是多么重要,他们既没有计算机,也不知道网络,唯一可做的就是每天24小时埋头课桌旁,这是将是多么的枯燥乏味,我们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广阔的平台和舞台,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形式可以是:

(1) 组建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校可根据学生的特长组建各种小组,选派固定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业余兴趣,争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2)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学校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可分班进行活动,每天安排不同种类的活动,不同的学生做领队。从而锻炼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具体荣誉感。

(3)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利用“六一”“五四”“建队日”进行团史,队史教育,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利用“元旦”“国庆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珍惜幸福生活,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利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立志成材,报效祖国。还可通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朗诵比赛”、“作文大赛”等多种形式,纪念节日,表达心声。

(4)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作用:学校可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少先大队的作用,由他们牵头组织活动,学校老师负责指导协调,比如:“内务整理大比拼”“班干部座谈会”等。这些活动学生组织参与,民主气氛浓、团队意识强,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变单一考试评定教学效果为多形式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新课改的办法与实施,强调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分析,学校要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教”。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要努力做到 :

(1)面向全体学生。一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处理基础和提高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的能力普遍提高;二要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要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必需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

(2)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几方面都获得发展。

知识――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基本的知识概念、思维方法。

能力――要提高学生抽象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应用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情感――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二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本领,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做法去学习。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师要做学生有效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条件下对教师的重新定位。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教师。要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教师,要有高效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而付之于行动。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

(一)努力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教师要用自身的行为,用人格力量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同时,我们一定要常修为师之德,做一个有风格的人、有风度的人、有风骨的人,做一个道德高尚,正直无私,富有爱心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言行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教化学生。

(二)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适应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抓住机遇,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措施,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精神,敢于创新,多学习,多思考,勇争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开拓者,甚至领路人。

(三)钻研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教育能力。专业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的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现代社会飞跃发展,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不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专业理论,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教育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及时传递新的信息,并用新的教具和新科技手段辅助教学。

(四)加强教法研究,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加强教法研究,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总之,学海无涯、勤能补拙,一个教师不甘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定会有所建树,为素质教育锦上添花。

四、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儿童在这里生活着、成长着……”,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农村家庭恰恰这一点做得比较差,许多家长把学生往学校一送,自己一身轻松,外出打工。怎样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我想就农村家庭来说由于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不可能向城市家长那样教育孩子。但至少应做到下面几点:

(1)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

(2)要跟孩子多交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助孩子适当买一些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