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细胞技术论文

时间:2022-12-09 01:25:45

导语:在细胞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细胞技术论文

第1篇

社会保险管理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建立起清晰、科学的数据库管理,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许多经费。社会保险管理事业中,以往的管理工作中非常复杂和头疼的就是对信息的收集非常复杂,信息采集的数量很大,一定程度上对于信息很难实行定时查阅,也不能够做到定期的更新工作。但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而且对于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使保险管理工作的数据处理技术明显提高许多,节省大量的工作时间。例如,对于某公司的入职员工的参保工作,其职工有一万名,首先要对公司的这一万名职员的信息对进行登记,而按照平常的工作效率,保险工作管理人员最少要花上几天进行信息的记录工作,按照每分钟一人的时间来登记的话,就需要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录入优势,仅仅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可完成任务。这种工作和以往的工作模式要先进许多,其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是成倍的提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针对其经济开支也有较大的作用,能够减少工作失误的情况和节约经济的优点。一般情况下,人工记录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失误,或者出现某种人为的错误,而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科学有效的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减少人工操作失误的问题,而且对于数据的输入更加精确。采用信息技术,按照计算机的操作步骤,对指定按照命令操作,可将失误控制在零范围内。目前的信息技术大都建立了完善的检测系统,能够对自身的数据进行科学完善的检测和自动更新。从而使得管理工作更加的节约经费,减少人工失误,且节省了物资消耗,降低大量的办公成本。此外,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对于保险的办理流程简化许多,使得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实现了新的改革,以往的保险管理工作的流程非常麻烦,要经过一系列的手续和流程,加上保险制度的各种制约,使得保险办理的时间和效率比较低下,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保险工作的办理和管理就简化了许多,使办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一半,且办理保险的时间缩短了,为参保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对于信息化的管理,也推动了制度的改革,使得国家新五险颁布出台,使得保险改革事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保障更多的民生,使大家享受到更多的实惠。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对信息及时的更新,加快查询的效率,随时更新数据,这种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工作人员工作的同时,也方便了参保的社会人员,使得政策的执行更加透明,不仅使居民可以对自身的个人社会保障信息进行查询,而且在出现某种情况下,有关人员还可对其进行维护权益,使社会保险工作的运行更加的阳光化。

二、我国目前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社会保险的业务系统不够完善,很多情况下都是政府在宣传,并没有实际行动。而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面对着千千万万的需要参保的人员和贫困人口的保障生活制度等的形成。但是,由于社会的保障体系建立不够完善,其运行管理的一体化程度达不到,加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很多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和残疾人的福利等各种福利事业也出现了各种停滞不前的现象,从而也限制了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管理中的应用。我国要实现有效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就会使得各项工作的实施寸步难行。对于信息管理的协调管理和各种监督管理等工作,都需要完善的信息化处理工作。其次,对于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信息化处理业务,没有与高层管理进行协调管理,使得公众的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实现。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保险管理的系统还没有完善的数据备份管理和存档,具有很高的安全漏洞系数。加上国家对社保的经费投入还不够,使得在信息化处理方面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对于信息设备的支出、对于原始资料和数据库的结合程度,以及各种问题的处理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管理和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最后,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面,缺少一些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社会保险管理只注重一些表面的工作和形势,对于信息技术的激励方面,和结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方面,还有待与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目前,我国的一些社会保障性法制不强,政府还没有提供合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险措施,已经出台的社会保障法对于目前显得不够全面,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比较困难等问题。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在社会的环境中对哥哥环节进行保障和风险、加上法制和各种关系的管理共同来联系和协调利用的。不过,对于社会保险的改革,还没有进行充分、广泛的征求意见和讨论,使人们对社会保险的知识得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人民的参与程度不高,运用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就起不到作用。

三、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信息技术的实践管理策略

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很多方便和管理。因此,要学会掌握信息技术管理与社会保险管理的相互结合,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服务。因此,要掌握社会保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使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管理。首先,要做好对信息管理中的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分类等工作,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文件的归档和管理工作要做好,这是社会保险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管理基本要求。不仅要对文件夹进行科学整理,还要对文件进行细化,并分析数据库中的有用文件的收集和管理。要对档案中的文件进行统一管理和安排,按照不同的管理和不同地区和范围的文件进行分类和细化,便于工作上的查找和利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检索,能够准确无误的查询出各种文件和资料。如果资料过于零散,没有一定的规律和层次,就应该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对其进行划分和归类,对其进行更新和管理,对于一些重要的资料和文件,要及时地批量更新和管理,使数据经常保持在最新状态。其次,要注重对保险工作信息收集,加强对原始资料的备份工作,使其和数据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和协调利用,使信息不失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时候工作人员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会发现信息技术的查询和利用非常方便,但也会出现一些真实性问题,甚至一些数据和原始材料不能有效的衔接,使群众对其真实性存在怀疑。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计算信息处理技术,和传统的记录资料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在具体的工作中,不具有考据性特点,使得民众对此信任度降低。要在数据信息和原始信息保持高度的统一,消除疑虑。要针对这几年养老保险的有关档案记录和信息录入在移交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针对多次移交的情况,一定要进行对比检查和分析,按照数据中的原始信息进行对照分析。最后,社会保险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文件和各种文档的保密工作,尤其是要注意个人性的社保档案的安全,严格保守秘密,时刻警惕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防止出现信息的泄密和遗失。同时,要加强计算机的网络安全,设置防火墙,还要安装一些漏洞补丁。对信息进行加密保护。此外,还要求社会保险工作人员要树立牢固的服务人民群众的公仆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掌握信息化技术。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字:大树养护水分移植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水平的提高,大树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特别是重点工程,往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绿化美化的效果,这就需要种植一定数量的大树。大树移植需要投入较多人力、机械设备和资金,同时,大树的再生能力较幼青年树明显减弱,难以成活。因此,新植大树的养护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新植大树的养护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两大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

大树,特别是未经移植或断根处理的大树,在移植过程中,根系会受到较大的损伤,吸水能力大大降低。树体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谢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是新植大树养护管理、提高移植成活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地上部分保湿:

1.包干:用草绳、蒲包、苔藓等材料严密包裹树干和比较粗壮的分枝。上述包扎物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和保温性。经包干处理后,一可避免强光直射和干风吹袭,减少树干、树枝的水分蒸发;二可贮存一定量的水分,使枝干经常保持湿润;三可调节枝干温度,减少高温和低温对枝干的伤害,效果较好。目前,有些地方采用塑料薄膜包干,此法在树体休眠阶段效果是好的,但在树体萌芽前应及时撤换。因为,塑料薄膜透气性能差,不利于被包裹枝干的呼吸作用,尤其是高温季节,内部热量难以及时散发会引起高温,灼伤枝干、嫩芽或隐芽,对树体造成伤害。

2.喷水:树体地上部分(特别是叶面)因蒸腾作用而易失水,必须及时喷水保湿。喷水要求细而均匀,喷及地上各个部位和周围空间,为树体提供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可采用高压水枪喷雾,或将供水管安装在树冠上方,根据树冠大小安装一个或若干个细孔喷头进行喷雾,效果较好,但较费工费料。有人采取“吊盐水”的方法,即在树枝上挂上若干个装满清水的盐水瓶,运用吊盐水的原理,让瓶内的水慢慢滴在树体上,并定期加水,既省工又节省投资。但喷水不够均匀,水量较难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树体,在抽枝发叶后,仍需喷水保湿。

3.遮荫:大树移植初期或高温干燥季节,要搭制荫棚遮荫,以降低棚内温度,减少树体的水分蒸发。在成行、成片种植,密度较大的区域,宜搭制大棚,省材又方便管理,孤植树宜按株搭制。要求全冠遮荫,荫棚上方及四周与树冠保持50厘米左右距离,以保证棚内有一定的空气流动空间,防止树冠日灼危害。遮荫度为70%左右,让树体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证树体光合作用的进行。以后视树木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逐步去掉遮荫物。

(二)促发新根:

1.控水:新移植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即可。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的会导致烂根死亡。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严格控制土壤浇水量。移植时第一次浇透水,以后应视天气情况、土壤质地,检查分析,谨慎浇水。同时要慎防喷水时过多水滴进入根系区域。第二方面,要防止树池积水。种植时留下的浇水穴,在第一次浇透水后即应填平或略高于周围地面,以防下雨或浇水时积水。同时,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处,要开排水沟,保证雨天能及时排水。第三方面,要保持适宜的地下水位高度(一般要求-1.5米以下)。在地下水位较高处,要做网沟排水,汛期水位上涨时,可在根系挖深井,用水泵将地下水排至场外,严防淹根。

2.保护新芽:新芽萌发,是新植大树进行生理活动的标志,是大树成活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树体地上部分的萌发,对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根系的萌发。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别是移植时进行重修剪的树体所萌发的芽要加以保护,让其抽枝发叶,待树体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时,在树体萌芽后,要特别加强喷水、遮荫、防病治虫等养护工作,保证嫩芽与嫩梢的正常生长。

3.土壤通气: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气性能有利于根系萌发。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中耕松土工作,以防土壤板结。另一方面,要经常检查土壤通气设施(通气管或竹笼)。发现通气设施堵塞或积水的,要及时清除,以经常保持良好的通气性能。

二、树体保护

新移植大树,抗性减弱,易受自然灾害、病虫害、人为的和禽畜危害,必须严加防范。

1.支撑:树大招风。大树种植后应即支撑固定,慎防倾倒。正三角桩最利于树体稳定,支撑点以树体高2/3处左右为好,并加垫保护层,以防伤皮。

2.防病治虫:坚持以防为主,根据树种特性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勤检查,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发生病情,要对症下药,及时防治。

3.施肥:施肥有利于恢复树势。大树移植初期,根系吸肥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个月左右一次。用尿素、硫酸铵、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浓度为0.5%至1%的肥液,选早晚或阴天进行叶面喷洒,遇降雨应重喷一次。根系萌发后,可进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伤根。

4.防冻:新植大树的枝梢、根系萌发迟,年生长周期短,积累的养分少,因而组织不充实,易受低温危害,应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一方面,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并逐步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以提高树体的木质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第二,在入冬寒潮来临之前,做好树体保温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盖、设立风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护。

第3篇

关键词:IT外包ASP电子商务

传统IT外包向ASP模式转变

实际上,IT外包不是新生事物,它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财务与运作领域的专业服务与设施管理服务。20世纪60年代,对外部提供商的使用局限于时间共享与服务处理上,因为当时的计算机既大又昂贵,大多数的公司依靠服务机构、系统商、以及其他专业公司提供设施管理服务。

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了标准应用软件包的概念。为了解决对IT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和IT专业人员的不足,管理者开始依靠合同编程,将企业应用软件的编程外包给第三方,这是20世纪70年代外包的主要形式;20世纪80年代,外包的重点开始转向IT支持的垂直集成。控制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的产品开发周期变得越来越重要,IT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内部功能。一般情况下,组织根据定制基础来管理信息系统环境,它们购买标准设备、系统与应用软件以及通信系统,并将它们集成进一种基础设施(对各个组织而言是独特的);20世纪90年代,外包重点在于网络与通信管理、分布式系统集成、应用开发与系统运作。90年代的外包提供商积极将其业务目标放在现场的设施管理上,IT人员由客户向提供商转移,一些提供商购买客户的大型机硬件设备,并现场管理客户的应用服务。当时的系统集成也是一个流行的外包市场,它涉及高度复杂的技术,包括网络管理与电信,同时还有相关的教育与培训。

上述这些外包模式尚未利用因特网或其他网络远程提供应用服务,因此一般被称作传统IT外包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网络成本下降、带宽增加、可靠性提高,通过因特网提交应用被普遍采用。ASP模式作为全球信息技术最主要的趋势之一,它通过因特网或专用网,以租用的方式,提供应用服务,它的应用对组织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ASP模式的内涵

许多学者在研究有关ASP的问题时,采用了美国ASP行业协会对ASP的定义,“ASP具有通过广域网,从一个数据中心为多个实体管理和提交应用服务的能力。”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IT外包模式,学者们对ASP定义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笔者从ABI、EBSCOHost、ACM、IEEE、JSTOR、SAGE等文献数据库所收集到的94篇有关ASP研究的文献中,发现有其他11种不同的定义。

通过分析上述定义所使用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ASP模式所具有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形成一个新的概括性、综合性的ASP定义,即:ASP是通过因特网或其他网络、以租用的方式、根据合同所确定服务级别,向客户提供应用服务的第三方公司;ASP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供客户选择,客户依据使用量或订阅情况付费,同时ASP集中管理并维护应用与数据,是客户的单一联系点,ASP与客户之间形成一对多的关系。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各种服务提供者都适合ASP的一般性分类。包括,管理服务提供商、网络服务提供商、存储服务提供商等,只要他们都能够通过网络提交有价值的服务,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包括:网络、系统基础设施、开发环境、应用、内容、流程支持、流程处理、顾问服务等。许多评论者相信ISP、VAR(增值经销商)和传统的外包提供商将合并到ASP领域。然而,ASP模式是传统IT外包在网络时代的自然演化和创新的结果,有与传统的IT外包模式所不同的特征。

ASP模式的主要特征

ASP与传统外包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交付方式:ASP是通过因特网或其他网络交付应用服务的,通常是“一对多”的方式;而传统IT外包提供商直接将所开发的软件交付给客户的,以“一对一”的方式交付。

定价方式:ASP模式依使用为基础进行定价,例如,按用户数、交易量、收入比例分成、固定费用等方式进行收费;而对于传统IT外包,客户需要为所获得应用软件付费。

应用所有权:传统IT外包的应用所有权归客户所有;对于ASP模式,应用由提供商提供,客户以租用的方式取得应用服务,所有权归提供商所有,或ASP提供商从软件提供商那里获得软件使用权。另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客户将自身拥有的应用软件托管给ASP提供商,提供商提供相应的应用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此应用软件进行维护。

应用与人员位置:ASP的应用服务与数据是通过一个中心位置进行管理的,不在客户所在地点,提供商的专业人员一般也不在客户所处的位置;传统IT外包的应用安装在客户所处位置,提供商的专业人员有些是在客户的位置,有些是集中在提供商的位置。

合同类型:传统IT外包的合同是高度定制化的,而ASP的合同一般是详细规定租用费用和最低服务保证的通用合同(针对ASP的大多数标准应用),但随着对ASP应用的定制化要求的增长,ASP的合同也会有更多的定制化。

客户基础:传统IT外包是在大型外包提供商与大型客户公司之间逐案协商进行的,其主要客户是大企业,而ASP市场的客户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但现在这种情况也逐渐融合,大企业也寻求使用ASP模式。

提供商特征:传统IT外包的提供商主要是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供应商;而ASP模式一开始的提供商主要是新投资成立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更多的是针对某一个缝隙市场,但原有IT市场上的大型提供商也正在进入ASP市场。

风险状况:ASP通过因特网提交服务,增加了可用性和响应时间的不确定性,但有些方面的风险更小,例如,客户减少IT投资风险。

组织际关系:传统IT外包的组织间关系比较简单,客户与提供商是“一对一”的关系,ASP模式的组织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提供商为了其规模经济性,对于同一个应用会尽可能向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提供商与客户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除此之外,提供商还需要与其价值链上其他方密切配合,才能向客户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应用服务。

然而,ASP模式与传统IT外包模式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商务模式是会快速融合与分解的,传统提供商(如SAP、EDS等)也提供ASP方案,以补充他们的产品,一些新兴的ASP提供商也正在赢得一些大客户。甚至以‘一对多’商务模式为特征的最初的ASP概念,也正在与‘一对一’的定制化方式融合,至少对ASP产品与服务的某些方面是这样的。

ASP模式的发展前景及研究视角

近年来,ASP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专家认为它将给软件行业与企业计算领域带来重大改变。著名商业作家Carr(2005)在其载于《斯隆管理评论》上、题为“企业计算的终结”一文中宣称:在对内部数据中心投入数百万美元之后,公司可能很快发现已经是要开始关闭这些数据中心的时候了,IT正在从“公司拥有的一项资产“向”公司购买的一项服务”转变。但是,未来ASP的发展仍取决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成本的显著降低、网络带宽供应的持续增长、以及网络传输安全性的进步等,是ASP外包模式得以发展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IT应用进行大量的投资,然而由于IT技术与商务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投资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通过ASP模式实现IT技术的应用,能够获得成本收益、有效地降低IT投资风险,有利于平衡资金预算,这也是驱动ASP外包模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

除此之外,IT已成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应用新的IT技术维持竞争力,这是驱动其采用IT外包的战略因素;同时,由于外包导致对提供商的依赖性,企业需要考虑与提供商的合作关系、彼此间的信任和协调,这是影响ASP采用的社会因素。因此,对ASP模式的研究需要综合性观点,总体来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视角。

技术视角:目前的IT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能否满足应用交付所必须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包括适应这种网络化应用要求的体系结构等。

经济视角:研究如何提供应用与服务,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可以应用交易成本理论、成本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加以研究。

战略视角:客户如何通过ASP模式,获得相应的IT资源,以建立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ASP提供商如何弥补客户的IT能力不足,满足客户需求等。可以应用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观、资源依赖理论等加以研究。

第4篇

1.1多媒体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指人们通过计算机对图片、文字、声音等节能型信息交换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强的控制性、交互性和集成性。国外的植物保护信息化建设较早,其成果比国内相对较好,国外用电脑演示了很多商品化或者即将商品化的先进的植物保护软件,对植物保护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使现代化的植物保护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对植物病理和植物保护的大量资料和文献进行有效的综合、保护和记录,使人们意识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先进的植物保护信息化技术能够通过植物病变模拟和植物病害诊断系统有效预防植物受到病害。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植物保护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使现代植物保护呈现出智能化、系统化特征,这植物病虫害的防护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国家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

1.2信息网络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现代植物保护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植物保护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实现了跨国界植物病虫远程监测及相关信息数据的即时反映,使国内外的植物病虫害预警效果良好,并有效控制、防治了植物病虫害情况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收益。目前,我国植物保护领域的信息网络化发展已经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植物病虫害防护初见成效。信息网络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有效实现了植物保护信息系统内相关信息的共享,大大提高了植物病虫害预防和预报的准确性、实效性,全国植物保护信息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将信息网络技术和植物病虫害预报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建立科学全面的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信息计算机网络传输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植物病虫害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利用率。

2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材料;施工技术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房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据有关的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的房屋建设规模堪称世界第一。目前,全国房屋数量有400亿m2左右,仅去年一年房屋竣工面积是19.7亿m2,这几年差不多都接近这个数字。而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19亿m2,其中城市171亿m2。然而截止到去年,我国节能建筑的总面积还只有2.3亿m2,在每年的房屋竣工面积当中节能建筑只占3%左右,也就是说有97%属于高耗能建筑,我国是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能源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筑节能就成为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矛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减轻环境污染,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推广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发展住宅建设的一项长期国策。目前,外墙保温技术已日益成熟,主要有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夹心保温等方法,下面就这几种方法进行论述。

2外墙内保温技术分析

外墙内保温就是在外墙的内侧使用苯板,保温砂浆等保温材料,从而使建筑达到保温节能作用的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对建筑外墙垂直度要求不高,施工进度快等优点。在2001年外墙保温施工中约有90%以上的工程应用内保温技术。然而,外墙内保温所带来的质量问题也随之而来。外墙内保温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结构冷(热)桥的存在使局部温差过大导致产生结露现象。

另外,在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的建筑中,室内温度随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幅度通常大约(10℃左右),这种温度变化引起建筑内墙和楼板线性变形和体积变化也不大。但是,外墙和屋面受室外温度和太阳辐射热的作用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外墙收缩的幅度比内保温热体系的速度快;当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气温时,外墙膨胀的速度高于内保温隔热体系。这种反复形变使内保温隔热体系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墙体基础上,在这种形变应力反复作用下,不仅使外墙易遭受温差应力的破坏,也易造成内保温隔热体系的空鼓开裂。内保温影响居民的二次装修,内墙悬挂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坏内保温结构。内保温在技术上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其它保温方法所替代

3内外混合保温技术分析

内外混合保温,是在施工中外保温施工操作方便的部位采用外保温,外保温施工操作不方便的部位做内保温,从而对建筑的保温的施工方法。从施工操作看上,混合保温可以提高施工速度,对外墙内保温不能保护到的内墙,板同外墙交接处的冷(热)桥部分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使建筑处于保温中。然而,混合保温对建筑结构却存在着严重的损害。外保温做法部位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内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相对较小,因而墙体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也相对较小;内保温做法部位使建筑物的结构墙体主要受室外环境温度的影响,室外温度波动较大因而墙体处于相对不稳定的温度场内,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相对较大。

局部外保温、局部内保温混合使用的保温方式,使整个建筑物外墙主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形变速度和形变尺寸,建筑结构处于更加不稳定的环境中,经年温差结构形变产生裂缝,从而缩短整个建筑的寿命。工程保温做法中采用内外保温混合使用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比作内保温的危害更大,该方法已很少使用。

4 复合夹心保温技术分析

复合夹心保温墙体,是在施工中将墙体分为外叶墙与内叶墙,中间填充保温材料,(一般为EPS板、容重18kg/m3~20kg/m3)一种施工方法。从施工操作上看,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保温效果可靠受温差影响较小,产生的温差变形应力也相对较小等优点,该方法可有效的解决保温墙体外墙装饰面开裂,装饰材料脱落等技术难题,同时相对于外墙外保温来说,建筑物的防火性能有显著的提高。鉴于以上优点,局部地区仍大量使用。但该技术同样存在一些缺陷,如建筑物细部、节点、保温处理难度较大;不利于建筑物后期维护,维修。就青海省而言,节能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而结构设计年限为50年,由于内外叶墙将保温层封闭,如夹心保温层老化达到使用年限,将无法替换维修,另外一点,内外叶墙之间靠穿过保温层的拉结件连结,抗震性相对较弱,抗震等级高的地区不宜采用该方法,。

5外墙外保温技术分析

5.1技术成熟,施工方法多种多样,适于各类建筑比较成熟的有EPS板及EPS模块外墙外保温技术,喷涂硬泡聚氨酯外墙保温技术,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保温技术及粘贴保温复合饰面板保温技术等,各类方法使用方法简便,可靠性高,同时有成熟的验收规范。

5.2适用范围广。外保温不仅适用于北方需冬季保温地区的采暖建筑也适用于南方需夏季隔热地区的空调建筑。即是用于新建建筑,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5.3保温效果明显。由于保温材料置于建筑物外墙外侧,基本上可以消除在建筑物各个部位的“热桥”影响。从而充分发挥了轻质高效保温材料的效能,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和夹心保温墙体,它可使用较薄的保温材料,达到较高的节能效果。

5.4保护主体结构。置于建筑物外侧的保温层,大大减少了自然界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对主体结构的影响。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温度对建筑竖向的影响已引起关注。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由于温度对结构的影响,建筑物外向的热胀冷缩可能引起建筑物内部一些非结构件的开裂,外墙采用外保温技术可以降低温度在结构内部产生的应力。

5.5有利于改善室内环境。外保温不仅提高了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而且增加了室内的热稳定性。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雨水等对墙体的浸湿,提高了墙体的防潮性能,可避免室内的结露,霉斑等现象。因而创造了舒适的室内居住环境。

6保温材料的选择总则

6.1墙体节能工程采用的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表现密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6.2粘结材料的粘结强度;耐碱玻纤网格布的力学性能,抗腐蚀性,必须达到国家规范及设计要求。

a.保温材料的选择。现施工的建筑中,保温材料的使用以挤密苯板、聚苯板、聚苯颗粒保温材料为主。挤密苯板具有密度大,导热系数小等优点,它的导热系数为0.029w(m.k)而抗裂砂浆的导热系数为0.93w(m.k)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32倍。而聚苯板的导热系数为0.042w(m.k)同抗裂砂浆相差22倍。因此挤密苯板与聚苯板相比抗裂能力弱于聚苯板。聚苯颗粒为主要原料的保温隔热材料,由胶粉料和胶粉聚苯颗粒做成。胶粉材料作为聚苯颗粒的粘结材料,一般采用熟石灰-粉煤灰-硅粉-水泥为主要成分的无机胶凝体系。该类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为0.06w(m.k),与抗裂砂浆相比相差16倍。b.增强网的选择。玻纤网格布作为抗裂保护层软赔进的关键的增强材料,在外墙外保温技术中的应用得以快速发展。一方面它能有效的保护层的拉伸强度。另一方面由于能有效分散应力,将原本可以产生的裂缝分散成许多较细裂缝。从而形成抗裂作用。由于保温层的外保护开裂砂浆为碱性。玻纤网格布的长期耐碱性对抗裂缝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c.保护层材料的选择。由于水泥砂浆的强度高、收缩大、柔韧性变形不够,直接作用在保温层外面,耐候性差而引起开裂。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用专用的抗裂砂浆并辅以合理的增强网,并在砂浆中加入适量的纤维。d.无空腔构造提高体系的稳定性。在采用聚苯板作外保温的设计中。保温层主要承受的是重力和风压。由于聚苯板强度的限制,使保温层开裂甚至脱落。为了提高保温板的强度,应尽可能提高粘结面积,采用无空腔以满足抗风压破环的要求。

7外墙体外保温施工要点

7.1施工工艺。当基层墙体施工并验收合格后,就可以进行保温层施工,其具体施工工艺为:清理、找平基层弹、挂控制线安装、找平底端托板檐材料工具准备配粘结胶浆粘结翻包网格布粘贴苯板检查校平填塞板缝打磨找平安装装饰线条(用苯板制成)或分格缝钉锚固定保温层验收。

7.2施工要点。施工工艺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十分复杂,在要求材料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对实际操作施工人员也要求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否则,将直接影响整个体系的质量。

7.3保护层施工要求。保护层做法一般为“一布二浆”。在有加强要求的部位为“两布三浆”。保护层施工时应先铺设翻包网格布和加强网格布,然后进行墙面标准网的施工,墙上容易碰撞的阳角、门窗洞口及不同材料基体的交接处等特殊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

8结论

虽然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产业规模、产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建筑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建筑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建筑业作为传统的劳务密集型产业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可靠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建筑外墙保温是近年来新兴的施工方法,由于内保温、混合保温等方法在设计中的缺陷,建议采用外保温,并按照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原则,选择材料及施工方法,以达到保温、抗裂的目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和更新节能材料,使外墙保温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从而真正地实现建筑节能。

参考文献

[1]外墙保温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张其英.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J].民营科技,2007,(07).

[3]贺斌,周栋.谈外墙保温的技术与材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

第6篇

【关键词】动物细胞工程实验 教学改革 研究型大学

【基金项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1年),宁夏大学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2009年)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4-02

1.引言

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西部重点建设的一所学校。为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推进产学研创新,尤为重要。而生物技术专业系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不仅仅是一门新兴学科,更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较强的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它充当了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桥梁[1],在生物医药、动物品种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全面深入掌握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但其内容繁杂,技术难度大,随着细胞工程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良现有生物品种以及培育新品种[1],所以,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最前沿为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特色。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方法等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要想使同学们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要领,以适应研究型大学的改革需求,培育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及时更新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于此,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2.教学形式

2.1实验方案设计采取项目申请立项制

在进行《动物细胞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时,结合实验需求,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方案。比如,在讲述完毕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课程时,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结合理论课程设计一个完整的动物细胞系的实验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及经费预算,细胞培养相关溶液的配置、细胞原代培养与传代、细胞生长特性的鉴定、细胞的冻存与复苏以及污染的排除,同时包括人员组合以及实验分工。培养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请的科研素养,以适应研究型大学的改革需求。

在项目申请中,除了要求学生理清技术路线外,重点要求学生凝练出项目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对实验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实验人员组合和分工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以及互助合作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所有实验器仪器和材料均由老师准备,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逐一模仿去做的单一模式的弊端。

项目申请撰写完毕,由教师修改指出实验原则的缺陷,督促学生加以改进,然后,结合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幻灯片制作,模拟项目立项申请答辩进行交流汇报,由同学和老师充当项目评议专家,重点指出实验设计上的不足,这样在讨论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更加明确,实验思路更加清晰[2]。

2.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通过模拟项目立项申请答辩通过后,经教师修改后即可进入实验操作。学生按组进行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包括对所需器具的清洗和灭菌处理。同时,按实验所需配制试剂,按照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实验。试验操作除了注意提高无菌操作意识之外,注意生物废弃物的合理排放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树立生物安全意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均采取开放式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以及记录观察等。

2.3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及问题分析与总结

实验报告论文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技论文的格式书写代替传统的实验报告形式。比如建立细胞系实验,在撰写科技论文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引言部分要求学生除了简单介绍实验原理和目的之外,重点比较动物细胞原代培养与细胞纯化的不同方法,同时写出所选方法的科学理论依据。其次,结果与讨论为重点部分,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2]。这种科技论文的形式取代传统的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实验、毕业设计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验结束后,对此次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出现问题中,比较典型的进行详细分析。

3.教学方法

3.1 加强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信息化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缺陷,是动物细胞工程实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动物细胞工程实践性很强,涉及的实验内容很多,如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传代培养以及冷冻保存技术、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动物克隆与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切割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等的一些基本技术操作,一一安排实验或者实践实习,在高等学校不切合实际。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非常重要,通过图片、录像、实验专题片弥补一些实验无法开设的缺陷,开拓学生的眼界。

笔者在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的教学中,积极收集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将新收集的一些图片、照片等添加到课件中,尽量多用图片或照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国内外新发表的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相关的论文、实验网站等上传到网络系统,供师生学习和科研参考。

3.2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和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动物细胞工程整合了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跟踪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教学难度较大,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必须有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重视培养教师的治学态度、授课艺术、实践经验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3 重视硬件和平台建设,注重学生动物细胞工程实验实际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科研条件的要求标准也在提高。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科研的重要技术支撑。所以重视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研究平台的建设,对于生物技术学科的发展及我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校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本满足现有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情况,开设了细胞系建立等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熏陶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4.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初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2-4]:

4.1教师授课的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教学团队不断壮大,教师准备充分,授课艺术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满意度也逐年增加,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上课听讲热情、上课跟随老师的反应、互动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细节等方面的观察,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4.2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除了对理论知识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实践过程中去,同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利用细胞工程的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比如在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立项申请的方式确定实验方案,人员比例以及经费预算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同时,必须理清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

4.3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必须充分应用理论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完成整个实验,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操作的步骤、仪器和材料的选择、人员分工的协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均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结题报告,训练了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功,为学生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4.4其他方面

通过对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开设,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自由组合立项申请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而在实验过程中各同学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团队意识增强。另一方面,这种立项申请的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涉及的知识面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

5.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5.1实验室配套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实验以自由组合的立项申请的形式开展实验,对仪器设备需求加强。

5.2加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力度

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与教师统一准备相比较加大了实验费用开支。因此,加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力度尤为重要。同时,科研和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科研内容又可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解释实验中的相关问题,使课堂与科学研究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更大重视。

6.结语

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真正上好实验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更要以极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赵会敏,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72-173.

[2]陈晓明,张建国. 动物细胞工程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10,8:23-24.

[3]周俊,刘明,曹海平.浅谈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07-108.

[4]韩宗先,方平,向邓云.《动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9):135-138.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术语,翻译,词义,辨析

中图分类号:H083;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6-0038-04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in vitro” and “ex vivo”

CHEN Jing

Abstract: Terms translation is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translation,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erms with similar meaning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ine, “in vitro” and “ex vivo” are often mixed up in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pape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rms from the aspects of word buildup, English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real context

Keywords: term, translation, meaning,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术语是“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1]。在科技语篇中,最大的信息载体是专业术语。因此,准确的科技翻译必须从准确的术语翻译做起。然而,与一般语言符号不同的是,科技术语的语义外延是根据所指的关系而不是根据能指的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对科技术语的理解往往要比其他语言符号更为艰难一些[2]。科技术语中存在的近义词进一步增加了术语翻译的难度。近义词的混用、误用势必给阅读者造成误解,甚至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in vitro和ex vivo这两个术语频繁出现在与生物医学相关的科技语篇中。在众多的网络词典中,两个词被归为同义词,均译作“体外”。在国内科研人员撰写的英文论文中,也未对这两个词严格地区分使用。然而,笔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发现这两个词事实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可替换使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对in vitro和ex vivo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辨析其差异。

一 词素解析 in vitro和ex vivo均源自希腊语,由不同的词素组成。vitro意为“玻璃”,因此,in vitro的字面意思为in glass(在玻璃中),即在玻璃试管或玻璃仪器中,引申为在体外。ex表示“外面,从……中弄出”,vivo表示“生命,生物”。ex vivo的字面意思为outside of the living(生命体之外),所以ex vivo也常常被译作体外。虽然这两个词均可表示体外这一含义,但是从词源角度而言,ex vivo更强调脱离了生命体而在体外,而in vitro更强调在人工环境(artificial condition)中。

二 英文释义解析 in vitro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those that are conducted using components of an organism that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ir usual biological surroundings in order to permit a more detailed or more convenient analysis than can be done with whole organisms”[3]。ex vivo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experimentation or measurements done in or on tissues in 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organism with the minimum alteration of natural conditions”[4]。从英文释义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均是在体外进行实验或测定,不同之处在于in vitro使用的是有机体的组分(components),而ex vivo使用的是有机体的组织(tissue),并且ex vivo强调“minimum alteration of natural conditions”(尽可能少地改变自然条件)。

三 真实语境中的使用差异 具体语句赋予词汇特定的“语境”,使之具有确定的“所指关系”。确定词义不仅仅是通过翻检词典来直接选取词义,而是通过审读原文来斟酌词义[5]。真正的词义辨析应建立在真实的语境和语料中,只有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才能准确地把握词义。因此,笔者从爱思唯尔(Elsevier)数据库中搜索标题包含ex vivo或in vitro的科研论文。为了尽可能确保所选论文中这两个术语使用的正确性,笔者从中筛选出20篇SCI索引指数较高并且由母语是英语的作者撰写的论文。通过对这些论文中ex vivo和in vitro所涉及的具体实验和测定过程进行研究,从上下文语境和专业角度对这两个词的词义进行辨析。经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两个术语的使用语境有以下差异:

(1)ex vivo通常涉及使用直接收获自生物体的器官或组织,即从活体取材。常见的例子包括皮肤、脑组织、小肠、心脏等,有时也会使用细胞、血液等。而in vitro通常涉及使用更低一级的生物材料,例如细胞、酶、核酸等。这些生物材料不是直接获自具体的生物体,往往是可商购的(commercially available)、低温保藏的或经过转化、筛选、永生化、纯化等人工处理。例如低温保藏的癌细胞系、病毒转染的细胞系、可从美国标准生物品收藏中心(ATCC)或欧洲细胞培养物保藏中心(ECACC)购买的细胞株以及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酶试剂盒等。

例如,G Cervando等人[6]在文章中提及的用于冷冻消融术中肾断裂的ex vivo model实际上是从猪获取的肾脏。S Messager等人[7]在论文中描述的对数种消毒剂抗菌活性的ex vivo test使用从接收整形手术的患者获得的皮肤组织。

P Garberg等人[8]在其论文中介绍了许多已广泛使用的血脑屏障的in vitro model,这些模型均是各种细胞系,例如bovine brain endothelial cells(牛脑内皮细胞)、human primary brain endothelial cells(人脑内皮细胞原代细胞)、SV40 immortalized rat brain endothelial cells(SV40永生化大鼠脑内皮细胞)和immortalized mouse brain endothelial cells(永生化小鼠脑内皮细胞)。虽然这些细胞也来自于具体的生物体,但并不能直接获得,因为需要进行若干人工操作步骤才可能从生物体的小血管分离出内皮细胞,而且在后两个细胞模型中还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了永生化处理。又如John RHadcock等人[9]在文章中介绍了对选择性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的“in vitro pharmacology”,其中使用的细胞模型就是用人CB1或CB2受体基因转化的、购自ADCC的human embryonic kidney293(人胚肾细胞)和Chinese hamster ovary(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ex vivo涉及的生物材料直接来自生物体,而in vitro中使用的生物材料通常会经过较多的人工处理,对“人工环境”的依赖更为明显。

(2)ex vivo有时会涉及从体内到体外(全部或部分实验在体内完成,然后从活体或处死的动物取组织、器官、细胞、血液等进行分析),或者从体外到体内(在体外进行研究的生物材料最终被输回至活体内)的过程,而in vitro自始至终都在体外进行。

Wang Zhixia等人[10]在论文中描述了ex vivo测定可卡因对单胺摄取的作用。其过程大致如下:向大鼠注射可卡因,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大鼠的脑组织并测定其中的单胺摄取。该测定的前半部分即给药过程是在活体中进行,而分析过程是在取自动物的脑组织上进行,整个过程是从体内到体外。又如, Cecilia Erison等人[11]在论文中研究了用慢病毒载体转导的大鼠星状细胞中的转基因表达,所述 ex vivo研究的过程基本如下:用包含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导大鼠星状细胞,然后将转化细胞移植到大鼠脑部的纹状体中。将移植后的大鼠喂养数周后,取其脑组织进行免疫化学研究。该过程事实上是从体外到体内再到体外。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那些既包含体外步骤也包含体内步骤的操作而言,通常使用ex vivo来描述。

四 汉译的讨论 in vitro译为“体外”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而ex vivo的翻译却存在一些争议。在道兰氏英汉医学辞海中,ex vivo被译为“在活体外”[12]。在英汉汉英医学词典中,ex vivo被译为“活体外、先体外后体内、半体内、离体”[13]。根据笔者的调查,在翻译实践中,ex vivo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译为“体外”,有时也被翻译为“离体”。也有学者建议将其翻译为“回体”[14]。

术语翻译标准化已得到学术界和翻译界的广泛认同。术语的单义性是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所谓单义性指术语只能在一个意义上与相关概念相对应,或者,反过来说,一个概念只能对应于一个术语[15]。如果将in vitro和ex vivo均翻译为“体外”,将有悖于单义性原则,造成概念模糊。基于上文对这两个术语进行的词义辨析,笔者认为对于ex vivo而言,翻译为“离体”较为合适。因为,“离体”一词中的“离”恰恰反映了脱离活体、从活体取材这一概念。而对于“回体”,只有在操作中真正涉及将体外培养物输回至活体的情况下才适用。例如在基因治疗中存在两种基因转移途径,即,ex vivo和in vivo(体内)途径。所谓的ex vivo途径是首先在体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体外培养细胞,然后将重组受体细胞输回患者体内。在这一情况下,可考虑翻译为“回体途径”。

五 结 语 in vitro和ex vivo虽然是含义相近的术语,但是从其词素组成、英文释义,特别是语境中的使用,我们均可以洞察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术语翻译是科技翻译的基础,而含义相近的术语的辨析更为重要。因此,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提高专业素养,“咬文嚼字”,才能实现翻译的准确性,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参 考 文 献

[1]王翠叶对术语学理论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科技术语研究,2005,7(1):14-15

[2]樊才云,钟含春科技术语翻译例析[J]中国翻译,2003,24(1):57-59

[3][EB/OL][2013-05-03]http://enwikipediaorg/wiki/In_vitro

[4][EB/OL][2013-05-03]http://enwikipediaorg/wiki/Ex_vivo

[5]冯国华语境通观,随便适会——在具体语境中把握词义[J]中国翻译2002,23(1):76-81

[6]Cervando G,OrtizVanderdys,Mohamed H Etafy,et alEx vivo model for renal fracture in cryoablation[J]Urology,2012,80(4):953,e15-953,e19

[7]SMessager P A,Goddard P W,Dettmar J Y MaillardComparison of two in vivo and two ex vivo tests to assess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everal antiseptic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4(58):115-121

[8]Garberg P, Ball M, Borg N,et alIn vitro models for the bloodbrain barrier[J]Toxicology in Vitro,2005(19):299-334

[9]John R Hadcock, David A Griffith, Phillip A Iredale,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pharmacology of CP-945,598, a potent and selective cannabinoid CB1receptor antagonist for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0(394):366-371

[10]Zhixia Wang,Gregory A Ordway,William WoolvertonEffects of cocaine on monoamine uptake as measure ex vivo[J]Neuroscience Letters,2007(413):191-195

[11]Cecilia Erison,Klas Wictorin,Cecilia LundbergEx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 of transgene expression in rat astrocytes transduced with lentiviral vectors[J] ExperimentalNeurology,2002(173):22-30

[12]白永权道兰氏英汉医学辞海[M]28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13]王晓鹰,章宜华英汉汉英医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第8篇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二、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三、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四、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五、其他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小孢子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pp. pekinensis)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种大白菜亚种,-是我国重要蔬菜之一,栽培面积与产量均居首位。大白菜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品种或自交系间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国内外白菜的优良品种大部分为一代杂种。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是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是以营养器官为食用产品的大白菜等蔬菜杂种优势育种的理想途径[1]。因此利用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种质资源,克服不育细胞质单一的脆弱性问题,是国内外育种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关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雄性不育的花药发育细胞学研究,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按花药受阻的时期和方式可将雄性不育系分为无花粉囊型、花粉母细胞败育型和单核花粉败育型3类败育类型[2]。梁燕等[3]对结球白菜波里马胞质不育系的花药发育进行细胞学研究,发现其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时期。杨晓云等[4]研究不结球白菜波里马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发现其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生物论文,没有孢原细胞分化,没有形成药室,属于无花粉囊型败育。杨光圣[5]对甘蓝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宜3A花药发育进行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败育发生于花粉母细胞阶段,属于花粉母细胞败育型期刊网。黄邦全等[6]研究紫菜薹oug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特点,发现该不育系兼有无花粉囊型和单核败育型的特征。田福发等[7]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对红菜薹波里马胞质不育系和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发现pol CMS受阻于孢原细胞阶段,而ogu CMS 花药败育发生于小孢子母细胞时期或四分体时期。

本研究采用的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6w-9605A是以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hau CMS为不育源[8,9],以大白菜DH系6w-9605B为轮回亲本,通过种间杂交和连续回交,获得遗传稳定的BC8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w-9605A。通过对该不育系的花药发育进行细胞学研究,并结合田间进行育性鉴定,为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育种以及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开展大白菜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w-9605A和大白菜保持系6w-9605B。6w-9605A是芥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hau CMS与大白菜保持系6w-9605B经过种间杂交和连续回交代8代获得的,由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育性鉴定

2009-2010年于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w-9605A盛花期调查其不育株率和花器官形态;选300个单株剥蕾套袋自交,收获时考察结荚率和不育度。育性分级标准采用柯桂兰[10]制定的方法。

1.2.2 石蜡切片

于植株盛花期上午8:00~9:00取不育系6w-9605A和保持性6w-9605B主茎顶端整个总状花序,按花蕾的着生顺序分类。卡诺固定液固定24小时,70%酒精保存。

常规石蜡切片程序制片:抽真空、爱氏苏木精整体染色、逐级酒精脱水、逐级氯仿透明、浸蜡、石蜡包埋,花蕾横切,切片厚度为10μm,蛋清甘油粘片、二甲苯脱蜡、透明、加拿大树胶封片[11]。Olympus CX41显微镜观察,Mshot MD30摄影。

2 结果与分析

2.1大白菜不育系6w-9605A花器官形态观察及不育性鉴定

通过对大白菜不育系、保持系以及原始芥菜不育系的花器官观察,发现大白菜不育系花器官开放正常生物论文,花器官大小,颜色以及雌蕊等方面均与保持系比较接近,只是不育系花药干瘪,无花粉;保持系的雄蕊上花药饱满,有很多淡黄色的花粉(图Ⅱ:G, H);而原始芥菜不育系花器官比两种大白菜的稍小,花瓣较细,雄蕊退化成花瓣状(图Ⅱ:I)。

2009年3月和2010年3月在武汉对大白菜不育系6w-9605A的300个单株进行了不育株的调查,同时对3000朵花剥蕾套袋自交,收获期进行了结荚率统计。结果表明不育系6w-9605A的不育株率为100%,不育度为100%,育性级别为0级(表1)。

表1 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w-9605A的不育度和不育株率的调查

 

材料名称

Accession of materials

总单株数

Total individual plants

可育株

Fertile plants

不育株

Sterile plants

套袋小花数

Flowers covered with pollination bags

角果数

Silique numbers covered

不育株率(%)

Sterility rate

不育度(%)

Sterility degree

6w-9605A

(B.compestris)

300

300

100

300

300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