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11:35:06
导语:在小学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2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前言
教学设计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目标、过程等的一个大的总体规划,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教学手段,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虽然说好的教学设计不能保证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成果,但是不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绝对无法上出好的课,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我们实行新课改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以学生为本也更加凸显出来,这就需要老师联系实际,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教学设计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加贴近实际,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生活氛围中培养数学意识。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探究,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真实的探究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了“克与千克”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家里每天要买多少千克的菜,每千克菜是多少钱等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秤,称一下手边的东西,熟悉克与千克的用法和转换规律,再比如,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制作年历,在年历上把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都标出来,看看自己制作的年历,跟家里的年历有什么区别,有没有错误的地方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运用,而且能够把数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无意识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从简单到复杂,但这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起步阶段,在小学数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时候,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第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出问题。现在有一个高20厘米的圆柱形水杯,它的半径是5厘米,那么它的侧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先来进行自主探究。根据课本上的公式,学生会解出答案,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已知它的半径是5,那么底面周长根据公式是底面半径×2×兀,也就是10兀,再根据侧面积公式计算也就是10兀×20=200兀。那么,为什么说底面周长乘以高,就能得出侧面积呢?第二步就是要解决问题,要证明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我们首先要把圆柱的侧面拆开来看,一个圆柱状的纸筒,如果拆开的铺平的话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面积=长×宽,再把它折起来会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体的高,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也就印证了前面的分析推理,经过再次类比推理,多进行几次验证,最后可以进行归纳,统一公式,也就是S侧面积=Ch=2πrh。这个推理验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一步一步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课堂教学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强师生互动性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复杂而且比较难的心智活动,由于数学本身逻辑性就比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无聊,不想学习,这个时候轻松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轻松的感觉,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积极地投入学习,而且这种轻松的氛围还能够融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例如在学完“统计与概率”之后,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题目,一个商店里有蓝色、黑色、白色还有花色四种衬衣,假如老师是这个商店的老板,想要调查一下几种衬衣的销售情况,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收集数据,以某一天为例,看看那天哪种衬衣卖的最多,哪种卖的最少,假如这天蓝色卖了15件,黑色25件、白色27件、花色10件。为了更加直观的比较四种衬衣的卖出的数量,我们最好是做一个扇形统计图,通过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哪一种卖的好,在下次进货的时候就可以优先选择那一种。紧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题目,要求必须要用到统计的知识,要有统计图,题目表达要清楚,要有创意。老师可以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问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四、重视德育的渗透教育
新课改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也要注意德育教育的渗透。例如给学生讲讲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数学成就,如秦汉时期著名的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数学成果比西方国家领先一千多年;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利用割圆术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也就是在3.1415926?c3.1415927之间,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再比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数论、典型群上做出的卓越贡献;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通过这些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
前言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需要事前规划的实践活动,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做好计划和具体的安排,这种规划会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为实现高效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教学设计的概念
新课标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学设计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在教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进行中必须要坚持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首要目标。现阶段学术界对于教学设计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都包含着目标、内容、学情等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只有各自发挥出最佳的效果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2现阶段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教学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很多老师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对目标的界定不够明确,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难以落实。还有的目标设计仅仅将教学目标停留在知识领域,并没有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系统的总结,这会导致目标的可操作性降低,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无法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2.2教材分析没有联系实际
教材并不是只指教科书一种类型,而是对教学产生指导作用的一系列材料,教师对于教材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似甚至雷同的情况,这都是盲目照搬教材导致的,并进一步导致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下降,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3学情分析以偏概全
学情分析主要是指对学生群体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对学生加强了解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喜欢程度和重点点问题上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防止出现不科学、不严谨的情况。
2.4教学活动内形式单一
教学活动在实现教学设计有效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趣味性的要求,也导致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没有实现合理的激发,难以实现最佳的教学目标。
3提高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方法
3.1教学目标明确化
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离不开内外结合法,这种表述方式可以同时兼顾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兴趣的培养,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推动教学目标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双重实现。
3.2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分析
首先教师应该对教材的理念有着系统的把握和认知,其次是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化分析。比如不同版本的教材实际上具有不同的例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把握住不同教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分析,帮助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3.3结合实际,对学情进行合理的分析
对于学情的分析决不能太过随意,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调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合理性,才能帮助教师制定出效果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这里所说的科学方式包括很多种,其中问卷、访谈等等是较为常见的方式,通过调研将获得的结论和教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学情。问卷一般情况下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行为表现特点自行设计,而访谈则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自由沟通,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观察也是可采取的方式,包括对学生课上表现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课后练习的批阅频率,这些方式都有利于实现学情分析的科学性。
3.4坚持数学教学本质不动摇,展现特色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出数学教学的本质和特征,创造性地实现知识、思想和具体活动的有机结合,防止形式化教学的出现。教学设计应该坚持调动学习主动性为目标,充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来,积累学习经验并在经验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验、证明、推理等都是数学教学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几种活动来实现教材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同时也要兼顾艺术性,必须要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同时也应该充分展现出学生自身的特质,实现素质教育和个人特长的展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数学教学的课堂活动可以给设计的进行带来灵感,而教学设计也可以实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光明,康玥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教学设计
关于长文的概念,目前说法较多,虽然对长文的字数尚存在争议,但通常还是指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左右、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视作长文。小学课本中也存在长文。所谓长文,是指篇幅比较长、文字比较多、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这类文章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大都是名家所写,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尹雪海)。宋秀金认为,“长文”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上的长文,即文章篇幅较长的文章;另一种是因文质兼美、含义深刻而被教师教“长”了的文章。余映潮老师认为,有时候,长文也是难文。长、深、难这三点可说是语文教学中长文的基本含义。何为“短教”?“短教”是相对于“长文”而言的,是精选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取得富有效率的、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对长文课程功能的认识,基于对长文教学内容的特点的认识,长文的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设计理念:
一、长文短教需要整体建构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课程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而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里有特定的所指,它以确指的“定篇”存在。所以作为“长文”,无论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方面,还是在表达方面,都需要整体建构。整体建构,主要指教学内容的确定须着眼于定篇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来确定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整体建构相关语文经验的教学内容,进而设计教学方案。整体建构应从三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二是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学习情境的整体性。从内容的整体性思考,就是从课文的整体意思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要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课文整体内容,因为忽视整体性就是忽视定篇的课程功能。从整体出发,符合人们的实际阅读规律,可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什么说,说出了什么意思,我们对此的看法如何。过去我们为了让学生“学透”,往往背离这一阅读规律,习惯于从局部出发,从某些被认为是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生长点出发,这造成了盲人摸象式的教学;从学生作为完整的主体性思考,就是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情况,主动进入课文,主动地感受、体验、发问、解疑。而从学习情境的完整性思考,是指由于长文的内容有深刻的思想感情,需要让学生在接近于真实的情境中感知和体会,接近真实的情境有助于学生自动地进入语境,进入课文的语言环境,有助于他们调动语感,进行感知、想象、思考等一系列思维活动。2014年,杜小文在《高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曾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内在建构并不断发展的。它强调的是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当然,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体裁,选择内容整体性的点也不尽相同。比如小说,我们应该根据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进行整体建构,在抓主干的时候,应该把最感动人的、最难忘的、最有意思的情节串联起来。而在讲解散文时,我们应该以画面为主体进行整体建构,让不同的画面感承载不同的任务。在讲解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想象为主体进行长文教学。“长文”信息非常充分,教学时不仅在内容上要整体建构,也应让学生作为完整的主体主动感受文章的内容与表达。如《凡卡》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应把凸显人物主题的要素都关注到,引导学生既关注信的内容、回忆的内容,也要关注到作者的写作背景,包括细小的画面描述,如“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这句话其实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环境的悲惨和人物生活的不幸。教师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来,才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长文短教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程功能能否落实在设计中并不完全取决于教材提供的材料资源,更取决于对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需要,以及对发展的阶梯的把握,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经验是有道理的,教师必须立足于学情才能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够完善,不善于将知识植入到头脑中,对所认识的问题不够深刻,缺乏系统性,思想信马由缰,这是一方面,但同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这些都应该成为设计长文短教教学时考虑的因素。总体上,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中长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将儿童的思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年龄为0-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年龄为2-7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年龄为7-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年龄为12-15岁。其中,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应是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思维结构发展中,应充分关注到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长文”教学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这一特点。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教师一方面要在设计时照顾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例如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设计长文就应关注到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如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们应充分让学生体验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把内洞和教室进行比较,多少个教室可以组成内洞;孔隙到底有多窄,什么是“贴着”。只有充分地体验之后才能够让学生对双龙洞的特点有更深刻的认知。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正在成长的事实,例如在讲解六年级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我们可以抓住六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演讲稿,指出演讲稿的定义是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其次,让学生揣摩这篇演讲稿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学生经过初步阅读后就会发现,作者在一自然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第二至四自然段写的是这片土地如何神圣,也就是作者在说明事理;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是作者发表的见解。再次,还应该让学生感知与理解。因此,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掌握演讲的三要素:提出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二)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长文短教”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还要考虑到小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属于学龄初期或小学期,儿童进入学校,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儿童入学后,在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下,口头言语进一步迅速发展。这主要表现在:(1)言语发音朝着普通话的语音方向发展。(2)口头词汇更加丰富和深刻。(3)独自言语逐渐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到四年级以后,书面言语的发展会慢慢变化,书面言语与口头言语达到一种平衡。而阅读是书面言语的一种重要形式,培养阅读能力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写作是书面言语的高级形式,它在高年级逐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部言语是无声思维的载体。儿童的思维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与其内部言语的发展直接相关的。进入小学以后,学习的要求需要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促使他们的内部言语逐步发展起来。基于上述儿童语言发展特点,我们可以感知到,在小学三四年级,“长文短教”教学可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四年级之后,“长文短教”教学可侧重于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比如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触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暗。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这段话是作者所写的日记中的一则,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触景生情的写法。发现了规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触景生情的写法进行写作,学生通过“明月”“落叶”等景物,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内心世界。学生这样写道:“我仰望天空,只见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星星在它旁边眨着眼睛。啊!星星都有月亮陪伴,而我无依无靠,我是多么希望母亲能陪在我身边啊!”正是考虑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长文短教”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书面语的表达,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所有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依据,语文的长文短教教学设计也应遵循这一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在的应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长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为学生提供“长文”教学内容,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激发学生潜能。
三、长文短教应落脚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长文教学不可只重人文而忽视语言学习的内容,它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可偏离学习者语言发展这一方向。那么,长文的教学内容设计和确定应提供学生语言发展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使这些内容得到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并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指向的是语言的运用,而人文性指向的是思想内容。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所以,长文所承担的任务尤为重要。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讲解长文的时候,重视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人文熏陶,使人文性巧妙地渗透在工具性中,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做好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能够体现出核心价值观。所以“长文”更应该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其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杜小文.高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
[4]张龙.触摸作者的情感世界[N].中国教师报,2015-4-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教学设计呈现差异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一特点既是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又从现在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说明小学科学教育应呈现差异化。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时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方案。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社会与家庭的影响下,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热情奔放,有的沉默寡言,有的遇事开朗,有的则顾虑重重,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的。我在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一棵大树》一课时,环节安排是先观察一棵大树的图片,看能发现什么?再带学生到操场观察一棵大树,看又能发现什么?第一个环节先让学生观察后相互交流,全班好中差都交流。在实地观察一棵大树时,我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对思维较好的学生从观察的维度和细度作了明确要求,有学生就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叶片,但颜色和形状也有差异。对思维一般的学生只是从观察量、观察要求上作不同的安排。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从不同的角度都体验了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展现生态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场所,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唤醒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教学环境的创建上等,要有生态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动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自然生成,能力形成,情感养成。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我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乌鸦喝水》的场景,激发思考:“乌鸦为什么要用小石头而不用其他材料?”一问激发起学生兴趣,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集中到了对物体的沉与浮的探索上来了。这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课,在小组实验时,我提供了学生常见的20多种物体,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充分获得经验,学生在汇报时显得兴奋而充实,这时,我问学生怎么能让沉在水底铁制材料的物体也能浮在水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点燃,我先用视频播放造一艘铁船的过程,这时再出示欣赏现代舰船图片。我再用学生常玩的橡皮泥做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验证,体验了过程。在这个学习生态环境中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了,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三、教学形式实现互动化
【论文摘 要】古代行军讲究粮草先行,意思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上课前也要做好充份的准备。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转贴于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①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②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③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④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⑤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⑥分针圈至几圈等情况。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应付自如。
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动脑筋、想办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
问题数学是学生小学阶段重要的启蒙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掌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学科内容和知识点,有效设计学科教学,坚持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突出教育目标,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1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重要课题。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学科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意义。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反映出教学实践的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中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关键。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状态,缺乏成熟的设计能力和理论水平。许多教师都是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水平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教学应用上比较牵强,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问题和矛盾如下。第一,不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出现较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教师不予理解和重视。没有认识到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因而就不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凭借过去的教育经验去教学,使数学教学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的方向性。第二,部分教师一味的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实施形式化、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课堂教学过于单调呆板,知识点难以走进学生内心,教学效率极低。第三,教学设计水平低。部分教师能够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愿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和尝试,但缺乏正确的导引和方向。例如:教学目标概念含糊,设计方案空泛模糊,文本研读不仔细,情景设置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无法针对问题展开深入剖析等等。教师缺乏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和学习,设计能力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问题的改善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态度是一个主要因素。数学教师应秉承对职业的热爱、对数学学科的喜欢和对教育的欲望去工作,探究数学教学的方向、目标和本质,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相互探究,形成数学的逻辑意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量一量》时,教师全面发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的实践数据为积累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动手测量、合作帮助、分组交流、总结规律等几个环节的进行,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量一量”这一数学思维,找出问题的本源: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提出问题、设计方法、动手实践、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的整个思维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学习,通过细致详实的教案文本阅读,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培训等,不断调整、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应具备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的系统性,通过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钻研意识,实现课堂教育内容的延展。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制定出课堂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概念知识目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达到能力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建起了日常生活中体积单位的常识意义和实践经验,最后实现情感目标——可以顺利地用这些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编写教学设计时融入更多的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元素,选取较好的切入点,创新的分析讲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相应的练习,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感,内容更简洁鲜明。同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关注思维的拓展。例如,在编写《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论点展开设计,循序展开、逐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领悟这一知识点。教师先让同学观察图形,找到特殊平面图形的特点、规律,推断结果。将由等长线段组成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置于同一个平面,让学生理解这些等长的线段3条、4条、5条……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想象将所有的正多边形站成一列,第一个是正三角形,第二个是正方形,第三个是正五边形……由此分析得出结论——圆是最终极的那个图形。这样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实现教学的趣味性。
4结语
教学设计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能够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对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质人才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数学教师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同时,既要有一定的开拓创新,也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李玉雅 单位:广东省惠州市联和小学
参考文献:
[1]宋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72.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自控性较差,多数时候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为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学生容易无所谓,容易心不在焉,容易纪律松散。因此,教师要有意设计一些易吸引学生的素材,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题目书写时可将重点、难点处的颜色设计得鲜艳点,呈现方式也可丰富一些,可以化静为动,可分步出示,也可以加入必要的故事情节,如帮小鸭找妈妈、给下面的花配上叶子、啄木鸟治病、抢占高地勇夺红旗等。如此创设情境,既组织了教学又使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参与到练习中去,受到较为理想的练习效果。可见课堂上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游戏实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长知识,“玩”中增长才干。
2弄清课堂结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练习课是“以练习为主”,“适当指导”,做到“导、练、议、评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掌握学法。而在练习课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体现在教师的精心设问和巧妙导语上。教师应当做到:(1)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2)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3)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4)在易混知识处设问;(5)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6)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7)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
3练习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调动学生的情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智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课中,让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主体,营造丰富的、生动的、真实的数学学习氛围,赋予数学学习鲜活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不但会感觉到数学的亲切,更会对此产生兴趣。练习的内客设计要从学生的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习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数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际应用,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让实践“占据”课堂一席之地。
4基本练习,寻找缺漏
本环节要求教师要选择或设计一组基础练习题,练习题应与教材例题紧密结合。这一环节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结对交流,帮助下游学生寻找知识的缺漏之处,及时帮扶。
5综合练习,拓展提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选择或设计一组综合性的练习题,练习题应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一环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思考也会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想法,这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积极深入小组中间,了解各组解决的情况和遇到的不同问题及难点问题。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法或问题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或提出疑问,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引发师生间学生间对主问题更深入、更热烈的交流探讨。在集体展示和合作探究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适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改错,并进行反思,寻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加以纠正。在纠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总结同类题型的规律,加深学生的认识。
6检测反馈,评价反思
关键词: 新思考;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一、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部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没有体现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解。设置内容不能由简单到难,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无法确保弱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2.教学目标把握不明确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这节课教学的结果。它约束着教学的进度,影响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完成是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共同实现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分析学生的情况。制定的教学设置不合理,没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3.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没有调查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需求的是什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规划和步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和资源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随心所欲,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想怎么教就怎么讲,只要能教会学生就行的思想。
二.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新思考
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有把握好这些内容的实施,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山东教材为例,,运用观察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况进行了实际考察,并根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要求,,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复杂的工作,本研究只是对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新看法。对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下面是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了解学生,做好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首先要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地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的有效性。如:教师可以制定学情反馈表,设计几个问题,从学生疑惑的问题中,教师就能够很清楚的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难点,再根据学生的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设计的问题中还能发现哪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哪些是不感兴趣的内容,只有学生对知识掌握了,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通过反馈表,教师能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为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避免了教学设计的随意性,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
2.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设计的向导,是教师在上课前要明确达到的目标。因此,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最主要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体现,也是达成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教材,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重点,如:学校每学期应在开学初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分析教材的重难点、了解整个课程以及每个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顾忌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知识点。
3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传统教师的角色任务就是领会设计者的意图,遵照设计者的意图设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理念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材的权利。教师要合理地利用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不要固守成规,要学会创新。
案例分析:如呈现(Presentation)
Step1: T:What’s this?
S: It’s a …
S:What color is it?
S: It’s …
S:Do you like it?
S: Yes,I do./ No,I don’t.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老师提问,学生来提问,学生来回答。锻炼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4.设计活动学习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要设置有效的语言场景,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形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pair work,,role play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让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种真实的情景。在设计活动中,要先从易到难,要使学生有信心,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如 Unit 7Lesson 1 How many...?.一课教学活动设计部分
Practice 练习环节
Play a dice game 扔筛子游戏。
4人小组轮流扔骰子,根据摇到的点数在纸上圈出英语数字,最后每局比较点数大小,确立获胜者。
在记录的时候ABC3人齐问: How many? D: Four.
获胜者做手势:V
(设计意图:扔骰子游戏,练习了How many…?核心句型,强化练习数字单词,避免枯燥无味地机械重复读单词,突破了单词认读的难点。在记录时考查了学生认英语数字的能力,同时在游戏情境中渗透了字母V教学,提高了学生参与面和英语兴趣,提升了互助合作意识.)
5.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实现好坏的根据,是对教学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的考验,使教学设计更加完整。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包括教师评、学生评、自己评等,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创设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多表扬,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将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学评价可分为:
语言评价:授课中老师用Welldone,clever,excellent等表扬孩子。物质奖励:在扩展环节走迷宫成功的学生,领取字母大礼包卡片奖励。小组评价:扔骰子以及走迷宫活动中,小组成员内部通过记分、语言、表情等相互激励评价。网络评价:通过一起作业网互动课堂给表现优秀学生加学豆,进行网络同步评价。
总之,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喜欢学习。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设计教学,让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肖惜,2002.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萍,苏晨杰.2007.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