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音乐欣赏课

时间:2022-08-25 23:33:24

导语:在音乐欣赏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欣赏课

第1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听;唱;看;想;动;议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33-02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明确地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的第一位,这就为我们上高中音乐欣赏指明了力向,高中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丽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是“别的学科不能代替的”审美教育。我在上高中音乐欣赏课时,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做了一些努力,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1 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的一切实践活动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欣赏教学的核心。音乐欣赏课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聆听音乐,在精神上进入音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听赏活动,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精诚专一的听赏习惯,使学生真正去感悟、体验每首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和丰富情感。

2 唱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这种主动操作的方式,也是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体验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音乐主题更要安排学生演唱。因为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把握了主题,也就把握了整个作品的灵魂。其中,组织学生听前唱主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别出主题的再现或变化再现及其发展,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的风格、特色和内涵,使欣赏从“悦耳”走向“赏心”的境界。

3 看

在欣赏教学中,不但要听要唱还要看。“看”是音乐欣赏的一种启发诱导

的手段,它将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结合起来接受音乐知识或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我们要向学生提供直观图象。特别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来实现,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联结视觉来感受美。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教学效果和课堂美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建立音乐形象。

当然,音乐欣赏并不直接培养学生视觉上的能力,但可以借助视觉上的优势来启发诱导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情景。

4 想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根据音乐主题展开联想、想象和思维。感知与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只有焕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才能达到启迪理智、愉悦情感的审美效果,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作品的种类多种多样,有舒畅、欢快的美;有悲伤、沉郁的美;有明亮、轻柔的美……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并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情绪作出判断: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进入平静凝思,在丰富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指导学生用语言和行动表现艺术形象。

5 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节奏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所以,音乐欣赏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使学生不仅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而且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在教学中,可根据欣赏内容,选择节奏性较强的乐曲,让学生运用简单的节奏律动方式来感受、体验音乐,随着音乐动起来,用形体语言去阐述对音乐的理解,使音乐融入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6 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217-01

一、精彩导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创造想象的意境新课教学前,如果有精心地进行导课,把歌曲简明地介绍给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兴趣的培养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我在指导学生欣赏前往往借助画面的形象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如欣赏《阿细跳月》时,结合多媒体画面,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彝族的民间舞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然后让学生猜猜刚才欣赏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给予肯定或订正,在学生对这课题感兴趣时我又设计一个走进彝族的环节,让学生对彝族及它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如:

“彝族主要居住我国西南地区,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西南红河地区的彝族支系。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火把节。阿细:彝族的一个支系。“跳月”是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在学生对彝族有所了解后,带学生进行下一个环节节奏训练如:今天我们要乘着音乐的翅膀,凭借你们丰富的想像,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请大家跟上老师的节拍,一起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掌握了《阿细跳月》的典型节奏。并问学生:“这部作品中都有哪些乐器?你们听了这段音乐后好像看到了什么?”让学生随着音调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进行联想。我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想象,另一方面用生动的音乐基本形象词加以小结。通过对画面的指导观察、彝族风俗的简述,诱发联想的提问,学生会感到音乐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一种有趣味的“活动图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样的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可分为初步聆听、理解聆听、评价聆听三个阶段。为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平常先让学生听一些直接模拟的音响,这些音响学生容易在头脑中引起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听一些形象鲜明的音乐,尤其是活泼轻快地旋律,如《劳动最光荣》、《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这些形象音乐儿童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受。初步聆听是初步感知阶段,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三、由浅入深.教学方法要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在儿童对音乐基本现象有一定感知后,根据声乐、器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按实际教学的需要和不同对象,一一介绍给学生以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根据实践经验,一般是先声乐再器乐,先民族音乐再外国音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特别是器乐曲欣赏,在分析其作品时先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激情。把自己融入音乐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从而产生共鸣。如在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时,先让学生辨别演奏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的音色,然后介绍民族管弦乐的阵容及排列,再将主题音乐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唱几遍,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的画面,让学生看屏幕的画面听音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当学生理解了音乐形象。被优美的乐曲所陶醉时,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也同时得到升华,而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继承弘扬民族、民间音乐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3篇

一、强化音乐欣赏课的设计,充分发挥音乐疗法的作用

所谓音乐疗法是用音乐陶冶性情、调整心境的心理疗法。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凸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通过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疏导,帮助学生减轻来自于外界与内心的双重压力,使之更加积极乐观地走向社会、面对生活,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中,加入音乐疗法的元素,恰恰是全面素质教育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我国古代对音乐治疗的作用十分重视,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调节人的情志和身体功能。现代研究表明,乐曲的不同旋律、节奏、音响、速度、音调、音色,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如欢快的旋律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则可以平稳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以降低神经张力,令人轻松愉快;神秘的音响效果,可以提高注意力,令人精神集中等。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把握音乐的特点,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选择乐曲就不再是无的放矢了。就能很好地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生活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接人待物消极懒散等不良现象,因材施教。具体曲目不再一一赘述。笔者在教学中将此环节放在每节教学内容的第一环节,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往轻视音乐欣赏课的观念,学生不再只是为拿学分而进入课堂,由被动上课变为主动。从某种角度讲,教师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思维的不断更新,才能紧扣时代脉搏,适应形势的需要。

二、以民族音乐为根本,发挥音乐育人的整体效能

一节生动的音乐欣赏课,作者的调、曲、创作意图、背景等,最终只能通过音乐教师的介绍传递给学生。教师如何将无生命力的东西,变得生灵活现,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传播能力和作用呢?那就要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由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的全盘设计。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所谓中华民族的音乐,就是以中国人民熟悉、了解,喜爱母语文学以及音乐语言,来表达民族的思想、内涵、感情的音乐,就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所以,教师首先自己要了解并且重视这一点。

当然,各民族特定的音乐风格的不同,是由语言、民族审美习惯决定的。是由演唱特色、伴奏乐器以及表演时演员的面部表情、体态律动、肢体动作等不同所组成的。怎样使学生了解本民族以外其他民族音乐风格,使民族音乐在当前“洋为中用”的音乐生物链中不被淘汰,才是音乐教学的根本。例如:学生听《珠穆朗玛》马上就知道这是风格;听《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知道这是蒙古风格等等。为达此目的,要教会学生一方面从听觉上辨别,另一方面从视觉上学生可以通过民族服装、肢体动作来辨别。至于民族综合音乐知识就歌曲来讲,其歌词和旋律音调都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听懂《梁祝》,也应该能使学生听懂《蓝色多瑙河》。笔者认为,在与世界音乐接轨的情况下,在大力推广普及大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前提下,更多的应以本民族的为根基,只有在继承、弘扬民族音乐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学习到西方音乐的精髓和优长。

三、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发挥音乐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代的青年学生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通过消极的影、视、歌、舞的影响,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开始不求上进,生活懒散、追求享乐,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正确的道德观。“以德治国”战略方针的提出,足以证明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它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高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标,不是要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形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创造思维的人。德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耐心的心灵建设工程,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它所赋予人的应是高尚的情操和美的心灵,它可以体现德育的精髓,是人类升华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捕捉学生心灵的敏感点使之受到启发是高职院校设置音乐课程的重要决策。

第4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提高素养;激发兴趣;学科渗透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通过探索适合高中学生音乐课的上课方法、教学模式,要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学到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恢复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它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学生一般比较重视升学学科,往往将音乐欣赏课视作放松课。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逐渐使他们对音乐欣赏课有兴趣。

1.鼓励学生根据作品形象进行即兴表演和即兴创作

许多音乐作品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象即兴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锻炼学生的即兴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比如,在介绍德国作曲家韦柏曲、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改编的管弦乐作品《邀舞》时,由于作品开头和结尾有两件乐器分别代表着两位不同人物,长笛代表着女士,大提琴代表着男士,作品引子部分的演奏,犹如两位人物在友好对答,而结尾部分又犹如在跳完舞之后,男士礼貌地将女士送回座位,并以示感谢。于是,我启发学生将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了解作品的内涵,也使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勇气上台表演的机会,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当然,并不是每介绍一部作品时都要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再有意地介绍作品,学生将会更有兴趣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内涵。

2.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宽松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放松精神、减少拘束感。

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室中摆设着可以移动的椅子,可以按照每一堂课的需要自由移动,或者让学生围成几个组,或者可以围成一个圈,让学生进行表演或介绍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还可打破传统课堂学生站着回答老师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坐着回答,使他们有一种轻松感,与教师产生默契感,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3.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是鲜为人知的事。利用电脑软件制作音乐课件,给音乐配上相应的画面,能够在视觉上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将视听相结合,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让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些音乐知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对一件事物感兴趣之后,他们就会加倍地去学、去感受;同时,不断地调整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即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下节课将欣赏那类作品,让学生回去找寻一些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与介绍,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比如,在欣赏民间流传而成的音乐作品时,可分组让学生课后找寻更多的民间流传的音乐作品,在下一节课中交流或演唱。这样不仅可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民间音乐知识,也可促使他们自觉地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又如,在讲到《音乐与人的社会》时,提到了应用性音乐即“实用音乐”,在让学生了解了何谓“实用音乐”之后,我启发学生找寻生活中不同的“实用音乐”,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介绍。我们的学生不仅找到了不同的实用音乐作品,还以小品、话剧、诗歌等不同形式介绍和表演了音乐作品,将“实用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同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学生自己设问,提问其他学生,掌握了课堂主动权,更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实用音乐”作用的认识,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比如哪些学生会什么乐器、哪些学生会舞蹈、哪些学生特别喜爱唱歌。这样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邀请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展示他们的才华,同时也可以使一堂课有序地进行下去。

通过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第5篇

关键词:欣赏;创新;兴趣;想象力;多元素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23-01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也能从中学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是初中音乐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吸收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是我们音乐老师一直很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去探寻的。

根据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

1.建立适合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真正的懂得欣赏,提高审美力

纵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以下几个程序:组织教学〈导入〉――介绍作品(引入新课内容)――初步整体欣赏〈简听〉――分析结构〈以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分段欣赏――进一步讲解作品内涵――深入性完整欣赏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模式,是否能让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呢?比如,一次学生们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学生初听开头就窃窃私语了,都说太吵了,不好听。我立刻关掉音响,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由我先讲述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它独特的韵味。当我讲到唢呐运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多种鸟鸣后,学生们立刻回应要好好的听完。从这首曲子,学生体会到了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魅力,也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显地显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

2.创设情境,培养美的感受能力,灵活巧妙地用好课本教材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习音乐,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听觉感知能力,采用最佳的音响(作品内容、演唱演奏水平、音响质量)进行教学,以使学生获得音乐美感的启迪和享受。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发重于解说,教师要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诱导,将学生领入音乐的情境之中来感受音乐。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在《进行曲欣赏》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中国人民进行曲》作为开场白。在雄壮的进行曲中,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国庆阅兵时波澜壮阔的动人场面:蓝天下,战机呼啸而过,战士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通过检阅台……,同学们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音乐之中,许多同学跟着音乐的节奏划起了拍子并高声歌唱。这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进行曲的节奏,介绍进行曲的基本知识。这样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根据所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欧洲风情》一课欣赏时,学生对《友谊地久天长》、《伏尔加船夫曲》较熟悉,也容易理解,但对《爱的罗曼史》的理解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中以欣赏《友谊地久天长》或《伏尔加船夫曲》为重点,《爱的罗曼史》的欣赏教学只要根据《实践与创造》第五题的要求,让学生说出演奏乐器的名称及乐曲所表现的音乐情绪即可,不必作过多的要求。

3.营造氛围,视、听并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他能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同时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同时进入"倾听"音乐的状态,其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活动中,以培养学生音乐听觉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在"倾听"音乐后,教师再介绍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应用多媒体、图片,从视觉到听觉,让学生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初听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作品是什么风格、情绪如何?等等,让学生谈对作品的总体感受。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为了进一步听懂音乐,再进行后面的逐段赏析和重点聆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本要素上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视、听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好地体现音乐作为人文科学的特征。

在欣赏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马头琴演奏方式,感受马头琴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万马奔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

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这首小提琴曲时,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在明朗热烈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山峦起伏的苗族山寨、百鸟在晨曦中婉转鸣唱;芦笙高歌、青年男女旋转于清水河畔的情景。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闻其声,如见其人,大大地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审美体验被推向。

4.音乐欣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过去的音乐欣赏活动,语言几乎成了表达、交流音乐感受的唯一工具。这种欣赏教学方式,仅能满足一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的需要,却往往让另一部分更善于运用其他表达方式的学生明显地处于"技不如人"的窘境。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将对参与音乐体验的表达活动缺少兴趣,丧失信心。在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途径,如:表演、绘画、歌唱、朗诵、编讲故事等方式,这其中也包括语文表达。并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林丽.浅谈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体会[J].成才之路;2010年11期

[2]余立峰.关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3]杨培金.让情感与音乐和谐共生[J].考试周刊;2009年05期

第6篇

如何上好职中生的音乐欣赏课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欣赏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是学生欣赏音乐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进行音乐欣赏。

1.在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结合点,以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地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的实践中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结构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刻觉得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时而穿插启发性提问,时而组织活泼热烈的讨论,时而组织饶有兴趣的对话,时而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范唱、范奏等,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欣赏欲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也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特别是具有新颖、形象、直观等特点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创造别样的教学情景。如在欣赏《长江之歌》时,可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从发源地到出海口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有动有静,加上播音员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长江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象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歌”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为长江而歌。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当课堂充满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要上好职中生的音乐欣赏课,必须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教师必须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把他们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发学生自身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励进步是尊重学生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即使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有任何伤害学生自尊人格的语言与表情,应用善意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去鼓励、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生活在希望之中。

2.师生合作、共同参与

音乐欣赏是通过学生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感悟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因此,对于学生正在参与的音乐活动,教师不应是裁判官、局外人、旁观者,而应把自己置于参与者和服务者的地位,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在“学”的活动中,有心做学生的领路人和合作伙伴,有心做一位观众,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亲近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敢说、感想、敢表现,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

3.活用语言,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欣赏教学语言可有音乐语言、有声语言、无声语言,音乐语言应贯穿于整堂课,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的气氛中。教学中不能用音乐和动作进行表达时,就采用有声语言,教师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情”,使学生“动心”,达到欣赏的目的。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贵在音乐教师的创造性妙用,以达到欣赏教学的效果。如采用“闭目法”能消除视觉上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采用“竞赛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情绪会异常的高涨激烈,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课堂教学由此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教学上的艺术性

一堂欣赏课有教学难点、重点,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课前应精心构思、周密设计,作出详细的安排。如采用什么方法入题?设计什么细节启发?如何突出重点?怎样化解难点?音乐教师有时要像一名演员,要演得活灵活现;有时又要像一名故事员,要讲的动听感人,要讲清音乐理论知识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能否生动地讲解,并让学生动情地领会它、掌握它。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要求学生也这样诠释音乐作品,这是不对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音乐,而不要去框架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将教师的偏爱强加于学生,尤其是对一些外国著名音乐家的作品,绝对不能苟同于一些音乐作品的介绍文字。教师不能用行政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学生,诸如:“这是某某大师的杰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多好听呀!”等等语言威慑学生,这样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音乐不像文学,它没有具体形象的描写,大都为抽象的理念。因此,教师不能误导学生,音乐是描绘什么什么的,音乐的可感形象就欣赏者而言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情感的投入,教师丰富的情感,是激发学生情趣的精神力量,如果缺乏了这一投入,即使有过硬的演唱演奏技能,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如欣赏《二泉映月》,教师如果自己心灵都没有受到情感上的震撼,怎能让学生感受如泣如诉、悲怆愤恨的情感?因此,教师只有以情感投入时,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提高欣赏的效率。

四、写音乐听后感,提高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

职中生正处在成熟前期,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趣味变异迅速,但又缺乏审美判断力,如不加以指导,很容易成为各种“新潮”音乐的趋奉者,糊里糊涂地成为“追星族”。在教学中,一些旋律优美、思想性强的作品,我让学生写听后感,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得到理性上的提高。例如:欣赏《黄河》时,我在介绍作品的有关背景之后,放一段万人演唱《黄河大合唱》的录像,让学生从乐曲中,深切地感受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那富有震撼力的旋律,深切的情感,号角般的歌声,一次次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临下课时,我布置了音乐听后感的作业,并强调:这节课同学们热情非常高,因为每个人都是怀着深厚的爱国之情来聆听的,也许这种感觉是伴随着音乐存在的,但是爱国主义精神是永恒的,让我们把瞬间的感受化作永远的记忆,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看了他们写的音乐听后感,那些发自内心的话,使我感到学生的思维已能从音乐外在的旋律美,深入到音乐的内涵中去,能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认识到真正的美,认识到艺术的价值,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驰骋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用优美的辞藻、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第7篇

【关键词】合理选材; 展开相像;采用方法;鼓励表扬 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学生欣赏音乐,不仅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特点等有所了解,而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要细心倾听,细致地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正确地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我在工作中十分关注的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结合音乐新课程改革,就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我有几点感悟:

1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多媒体、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1.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1.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我必须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小猫钓鱼》,高年级的《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红星闪闪》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2通过欣赏歌曲丰富想像

和所有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和声的欣赏来激起孩子们的想像、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对于低龄儿童尤其如此,因此在上欣赏课中,我努力创造各种意境,让他们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像。如《白雪公主》中,通过熟悉小矮人在劳动中和劳动结束回家路上的两段主题音调,及教师语言的引导,从而让孩子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完整的演绎故事情节,并能深刻的理解小矮人在劳动中、回家路上的欢乐场面。此时,想像便架起了心灵与音乐的桥梁。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创新意识始终贯穿其中,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欣赏教学

3.1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我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第一步让学生聆听音乐并思考:这段旋律表现了哪一组小动物呢?第二步问为什么你会认为是这组小动物呢?此时学生会根据他平时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大象的腿很粗,它走起路来很笨重,所以它的音乐听上去很强也很沉重,而乌龟呢,它爬得慢,但身体没有大象那么庞大,所以音乐听上去很平稳,而小兔子呢是一蹦一跳的,所以音乐听上去很轻松,也很活泼,第三步让学生聆听音乐模拟这一组动物走路的情景,我再次播放音乐时,孩子们都快乐的表演起来。

3.2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小猫钓鱼》时,我编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3.3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猜调》,我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猜调》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我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4多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多鼓励,多表扬,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挺开心的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百鸟朝凤》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我就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第8篇

关键词 课程教学 音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音乐欣赏与多媒体相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手段更为丰富、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如欣赏管弦乐《动物狂欢节》的教学, 用不同乐器和音乐语言来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而单靠聆听,小学生难以理解音乐。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设计森林背景图或将电视片《动物世界》中的狮子、大象、天鹅等镜头进行剪辑,在音乐背景下播放出茂密森林里别开生面的动物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聆听+动画+想象,逐步领悟音乐之“妙”。

再如欣赏《彼得与狼》音乐作品,这是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故事情节是: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好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音乐中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笔者在教学中运用课件教学,每到一个故事情节都配上相应的图片,这样让学生通过聆听+图片+想象,逐步领悟音乐之“妙”。

2音乐欣赏与表演相结合

欣赏教学的重点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了解抒情与叙事结合的特点,并通过表演表达出乐曲,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地理解乐曲。

如欣赏《听妈妈将那过去的事情》歌曲,先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既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的叙事性歌曲,是几代儿童久唱不衰的优秀作品,歌词优美抒情,情境交融的描绘,全曲感情细腻真挚,表现了妈妈(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历尽苦难才盼来新社会、新生活。

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并熟悉歌曲后,指导学生表演歌曲,选取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扮演妈妈、孩子、地主,选一部分学生扮演大树、谷堆、月亮、乌云、雨,再选一位学生旁白,老师负责音效。歌曲为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新社会农村的夜景,明月当空,孩子们围坐在丰收的谷堆旁,倾听妈妈讲故事。曲调柔美、宁静,节奏较舒展。第二部分叙述了旧社会的痛苦生活,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音乐把人民又带回了现在。学生通过表演,感受音乐,聆听+表演+想象,逐步领悟音乐之“妙”。

3音乐欣赏与奖励机制相结合

课堂奖励,是教师们惯用的课堂激励手段,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欣赏《瑶族舞曲》,这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合编的同名管弦乐曲改编而成的。作者充分发挥了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魅力,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表现了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学生在对主题旋律有深刻印象后,尝试提问学生“引子部分的演奏乐器有哪些?”并激励说:“回答正确有奖励。”那么,学生在欣赏时,听得就会很认真。生1:“中阮、大阮。”生2“大胡、低胡。”生回答正确后,全班鼓励,老师送给他们一份精美的小礼物,鼓励他们,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踊跃发言。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乐曲第一主题:第一遍高胡主奏,第二遍竹笛、笙、低音喉管主奏。第二主题:第一遍管弦乐合奏,第二遍弹拨乐器合奏。这样让学生通过聆听+奖励+想象,逐步领悟音乐之“妙”。

4音乐欣赏与生活相结合

第9篇

【关键词】高职 音乐欣赏课 通感审美效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53-02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和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现状不容乐观。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高职音乐教育是一种普及型教育,其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音乐基础较差。由于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只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去选修音乐欣赏课,开课初期往往热情高涨,可时间一长,随着一些较抽象的音乐专业知识的出现,他们的学习兴趣便有所减退,无法达到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真正目的。在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如能把音乐欣赏中的心理因素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将“通感”这一独特的文学修辞手法引入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之中,让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引导学生实现音乐欣赏时的“通感审美效应”,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作品,拓展音乐审美领域,提高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欣赏课学习目标。

一、将“通感”引入音乐欣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是一种感觉的交叉转移和融合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又称“联觉”。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一门“听”的艺术。千百年的音乐审美实践表明,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绝不仅仅是靠“听觉”感受。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就有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的琴声唤起了钟子期的视觉通感,触发了视、听的多觉形象,在音乐中感受到了高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瀚。作为印象派代表的作曲大师德彪西,他的作品就十分讲究色彩感觉。在他的《月光》、《水中倒影》、《大海》和《焰火》等作品中,作曲家以其天才的构思和独到的笔触,展示出奇妙的光影和五光十色的色彩视觉效果。在音乐中,我们借助“通感”,发挥想象,“听声类形,以耳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通感”成为了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和心理学基础,这并不是人们不切实际的奇思异想,而是符合人的音乐审美心理活动规律的。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写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正是通感的这种特性,成为将通感引入音乐欣赏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音乐欣赏课“通感审美效应”的实现

“通感审美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种感觉的交叉转移融合现象,频繁出现于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

(一)视觉移借的通感效应

与绘画离不开色彩一样,音乐中音色、旋律、和声、节奏、调性、音区等,都能与各种色彩联系起来。奔放、喜庆的音乐是热情的红色;轻盈欢快的音乐是活泼明亮的黄色;清新优美的音乐是生命的绿色;宁静雅致的音乐是深邃的蓝色;神秘迷幻的音乐是高贵华丽的紫色;庄严肃穆的音乐是圣洁的白色;悲伤沉痛的音乐是庄重沉稳的黑色……牛顿在研究色谱的同时还得出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恰好相当于C、D、E、F、G、A、B七个音。有许多音乐家则把音色与颜色相比拟:弦乐、人声――黑色;铜管、鼓――红色;长笛――绿色;竖琴――蓝色;双簧管――黄色;单簧管――玫瑰色;小提琴――紫色。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鲜明、温暖、暗淡等感觉。如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第四乐章《篝火》,作曲家就利用了弦乐(黑色)和大鼓(红色)的音色描绘了风声呼呼、篝火熊熊的景象。在音乐家的眼中,不仅每个音都有自己的颜色,每个调的也有自己的色彩:C大调红色或白色、D大调黄色、E大调浅蓝色、F大调绿色、G大调亮黄色、bA大调紫色、A大调玫瑰色、B大调铁灰色,大调式明朗,小调式暗淡,等等。通过对色彩的直观的感受去理解较难把握的调式调性,学生也就豁然开朗了。当然,对音乐的色彩感受也是因人而异,并不是绝对的。

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为音乐作品配上自己认为适合的颜色,例如:《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绿色;《春节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红色;《圣母颂》、《少女的祈祷》――白色;《月光奏鸣曲》、肖邦的《bE大调夜曲》――蓝色;《天鹅湖》、《天方夜谭》――紫色;《晨景》――黄色,等等。又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轻柔的长笛和明亮的双黄管吹奏出了清风、丽日、绿草、红花的阳春景色,在独奏小提琴婉约优美的音色中,呈现出了紫色的梦幻般的爱情主题。在德彪西的《焰火》中,作曲家运用了多种印象派音乐创作的手法,如用高声部中八度及二度音的闪现,比喻夜空中的点点星光;用气势磅礴的旋律线描绘五彩缤纷的烟花竞相怒放,还利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闪烁着的音响效果,将幻想中的盛大庆典焰火晚会上的声音、光亮、色彩、气氛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绘。教师视听同步结合的教学手段,可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感官,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析音乐中音的强弱,音量的大小,音的时值的长短,不同旋律、节奏、音区、和声、调式的变化,音色的运用,感受光、火、色、影、大小、远近、长短、浓淡、明暗、深浅、肥瘦等视觉的典型对象。如用音的强弱代表事物的远近,如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音乐主题由弱到强,给人造成一种商队由远到近的联想。《春江花月夜》中乐曲速度由慢渐快,乐器由少增多,力度渐强,生动地刻画出渔船由远处归来,而尾声中旋律的渐弱预示着小舟的渐渐远去。《图画展览会》中“牛车”的主题以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变化,给人以一架笨重的牛车由远而近,又渐渐走远的感觉。又如在音乐中用长时值的音符描写开阔、空旷的景象,比如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开始部分,弦乐的长音给人以一种既静谧又空寂辽阔的感觉。用音的高低,音色的浑厚和浓重,描绘出景物色彩的浓淡和深浅,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水深云际》。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想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能更深刻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象。视觉移借的艺术魅力,不胜枚举。

(二)触觉移借的通感效应

触觉的典型对象有:轻重、冷暖、刚柔、软硬、滑涩。在对音乐通感效应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音越高,感觉物体越小,重量越轻;音越低,感觉物体越大,重量越重。音越强,感觉对象越重;音越弱,感觉对象越轻。如《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和“小鸟”的描写:低音提琴奏出大象笨拙沉“重”的步伐与滑稽可笑的舞步,长笛表现小鸟“轻”盈飞跃;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使用小提琴高音区的跳音,表现小精灵们轻盈的形象;《梅花三弄》中用低音区形成一种肃杀的“严冬”音色氛围,用实音演奏表现梅花所处的艰苦环境和梅花不为之屈服的“刚”强性格,用徐缓的速度,沉着有力的节奏,坚实的音响,增强了音乐的刚毅和苍劲之感。钢琴曲《水草舞》中,轻柔的弦乐配上流水般的钢琴声,宛如翠绿的水草展开那“柔”软的手臂,随着海浪,翩翩起舞。格里格的《致春天》,旋律热情洋溢,仿佛久候的北欧之春终于降临,冰雪消融,大地复苏,到处充满了一派生机,暖意融融。中段安插了略呈晦暗的部分,仿佛阴风刮来,春“寒”料峭。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懒洋洋而又变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鹅绒般的圆号与木管声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竖琴声中。乐队的色彩纤丽而细腻,弦乐分声部奏出轻轻颤动的震音。整段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让人昏昏欲睡。

(三)嗅觉和味觉移借的通感效应

用音乐作品来描绘味道的例子并不多见,德彪西的《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就是其中“耳朵可以听得见香味”的一个例子。德彪西在《鉴赏家反对者克罗什先生》中说,只有音乐能表现“树叶的瑟瑟声和花儿的芬芳的奥妙结合”,作曲家用断断续续的音调,大量的不协和和弦,不对称、零碎自由的发展短句为我们描绘了辽阔的夜空、柔和的晚风、若有若无的飘荡着的声音和香味。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曲《美丽的罗斯玛琳》,以轻快的手笔,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罗斯玛琳活泼的性格、美丽动人的神态和婀娜的舞姿,透过清新优美的旋律,使人仿佛闻到绽放在春风中的鲜花的阵阵清香。

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当通感审美效应在音乐作品中展现,其实就是学生的一次潜能的挖掘、审美的创新。将通感引入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当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 通过聆听、感受、联想、体验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使音乐形象富有完整感和立体感,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手段,增强教与学之间的顿悟艺术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感悟音乐的美。

【参考文献】

[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尹红,张友刚.大学音乐[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