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0:59:19
导语:在高中生物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的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C:理解)。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C:理解)。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2)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
细胞膜内外物质交换的主动运输方式。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内容的教学时间是6课时,其中讲课4课时,学生实验2课时。讲课与学生实验应该有机结合,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对本节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应该充分运用示意图、模型、照片等直观教具。在认识方法上要求:①注意把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与细胞结构建立起联系;②注意分析细胞各部分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性;③注意讲述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通过本节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化合物的功能的认识具体化、结构化:使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物质化(达到分子水平)。
通过本节前言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下列认识: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细胞中以一定的方式有机地构建起来,因此才能表现生命;②细胞的种类多种多样(用备好的示意图逐一呈现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显微结构),但是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或拟核三部分,教材中将以真核细胞为主来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高中生物课将主要从亚显微结构水平上认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关于本节前言部分的教学,时间不宜太长。
关于第一小节中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剖析;①用纯净的细胞膜(红细胞的膜)为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已经知道细胞膜三层结构的化学组成主要是蛋白质和磷脂(看教材中的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表);②建立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对模型的分析深度可依据学生的条件而定,但要突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③如果学生条件较好,可讲述有关细胞融合实验的结果和有关细胞内外物质浓度的差异等知识,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对物质进出有选择性的特点。关于细胞膜外表的糖被,只要结合教材中的例子简要说明就可以了。
关于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的教学,重点是分析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两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可从具体的事实分析入手,归纳出两种方式的特点。例如,可用示意图显示细胞与组织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差(分压差)与扩散趋势,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气体通过细胞膜时遵循扩散原理,进而推导出这一类物质的过膜方式。又如,通过对轮藻细胞中K+(或其他离子)和环境中的K+(或其他离子)的浓度差等具体事实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一些物质进出细胞并不遵循扩散原理,而是由细胞膜主动运输的。在这里,教师应注意讲出主动运输需要膜上某些载体蛋白质参与。主动运输具有选择性,需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
关于内吞和外排方式的小字阅读材料,可使学生了解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关于细胞膜的其他功能,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酌情处理。关于细胞壁的知识,可在前言中结合介绍各种细胞时讲述。
五、参考答案
复习题一、1.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2.选择透过性。
二、1.(D);2.(D)。
三、
出入细胞的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的高、低(如物质进入细胞)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自由扩散
细胞膜外浓度高
细胞膜内浓度低
不需要
不需要
进入红细胞的K+
主动运输
细胞膜外浓度低
细胞膜内浓度高
需要
需要
旁栏思考题这是细胞的内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六、参考资料
病毒细菌还不是最小的生物,比细菌还小的生物是病毒等。19世纪末期,有人首先证实烟草花叶病和牛口蹄疫的病原体非常小,它们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细菌所不能穿透的瓷滤器,于是把这类病原体命名为“滤过性病毒”或“病毒”,以区别于其他许多种疾病的病原体──细菌。一般说来,病毒比多数自由生活的细菌要小,直径是0.08~3μm[1μm(微米)等于10-6m;1nm(纳米)等于10-9m。]左右。较大的痘类病毒(0.20μm以上)刚好可用光学显微镜看到,但不能对它进行细致的观察。较小的病毒,如鸡瘟病毒(70~100nm)、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0~30nm),只有依靠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它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才能进行代谢活动和繁殖后代。
病毒可以根据它们寄主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动物病毒,如寄生在鸡体组织细胞内的鸡瘟病毒;二是植物病毒,如寄生在烟草叶细胞内的烟草花叶病病毒;三是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Φ×174噬菌体。所有的病毒都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它们的结构主要是外面有一个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壳内含有另一种物质,叫做核酸(图21)。病毒在寄主细胞内依靠它们所含的核酸,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造成对寄主细胞的危害。在现在所发现的三百多种病毒中,大部分都是引起人类、动物、植物或细菌发生病害的病原体。
图2-1烟草花叶病病毒结构示意图,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核酸2.蛋白质
后来,科学家发现一种比病毒更简单的生命形式,叫做类病毒。它的大小相当于病毒的1/80,身体只是由小分子的核酸构成的,没有蛋白质。已经有人发现它是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原体。
近些年来,科学家还发现了朊病毒,这是只含蛋白质而无核酸的分子。朊病毒能侵入寄主细胞,在寄主细胞中繁殖,致使寄主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而死亡。例如,引起疯牛病、羊瘙痒病的病原因子。关于朊病毒的繁殖和致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分析仪器,在科学研究和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已经日益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我国在1965年试制成功20万倍电子显微镜,后来又研制成80万倍电子显微镜,它具有分辨率高(可以看清两个小点间的最小距离为0.144nm,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2×10-7,已经达到可以分辨单个分子和原子的程度)、放大倍率范围宽、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并配有自动照相装置。
电子显微镜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波的一种显微镜。目前最常用的是通用式电子显微镜(图2-2)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现在,通用式电子显微镜的直接放大倍数可达80万倍左右,分辨率一般是0.2nm,用它可以看到病毒、单个分子以及金属材料的晶格结构等。除上述两种电镜外,根据不同的成像原理,还有发射式电子显微镜、反射式电子显微镜、镜式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类型。各式电子显微镜广泛地应用于金属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微电子学、生物学、医学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膜的化学组成根据对细胞膜和细胞中其他各种膜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来看,膜主要含有脂质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质约占30%~80%。各种膜所含的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较旺盛的膜,其蛋白质含量较高(表2-1),因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还含有约10%的糖类,但是糖类都和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整合蛋白(又称内在蛋白)普遍为糖蛋白。
表2-1各种膜的基本组成(质量分数/%)
成分
髓鞘
红细胞
细胞膜
肝细胞
细胞膜
心肌
线粒体
叶绿体
片层
大肠杆菌
细胞膜
蛋白质
总脂质
磷脂
糖脂
胆固醇
其他脂质
22
78
33
22
17
6
60
40
24
微量
9
7
60
40
26
13
1
76
24
22
微量
1
1
50
50
6
20
24
75
25
25
膜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磷脂约占总脂质的55%~75%,主要有卵磷脂和脑磷脂,其余是鞘脂和糖脂。各种脊椎动物细胞的胆固醇与磷脂的比值不同。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没有胆固醇。胆固醇有降低液晶态脂双层的通透性和脂分子运动性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动物细胞膜的韧性。
蛋白质是生物膜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根据蛋白质和膜的结合程度的不同,蛋白质分为整合蛋白和边周蛋白(又称外在蛋白)两类,整合蛋白约占膜蛋白总量的70%。各种蛋白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膜蛋白不仅有机械支持作用,而且在物质运输以及受体、抗原和酶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外结构和细胞外被细胞膜并不是细胞的最外边界,各类细胞在细胞膜外还附着有细胞膜外结构。细胞膜外结构在结构、成分和功能等方面,因生物物种和细胞类型的不同而异。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例如,血型抗原、鱼类和两栖类的卵膜、哺乳动物卵的透明带、基膜、动物软骨细胞间的基质、肠上皮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植物细胞壁,以及原核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菌荚膜等。细胞外结构根据来源、性质和同细胞膜的关系,可以区分为细胞外被、表面黏着物质和外在结构三类。
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糖蛋白构成的外被,称为糖被或糖萼。糖被是细胞表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某些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因此对糖被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颇为活跃的领域。糖蛋白分子的种类很多,分子大小悬殊很大,相对分子质量可从15000到106以上。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在细胞生理活动和细胞间期相互作用方面有许多重要功能,主要是分子识别、免疫反应、神经冲动的传导、激素受体和CAMP的代谢调节作用、血型抗原和酶。
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关于膜的结构,从20世纪开始一直到现在,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和模型。下面举几个比较流行的模型加以说明。
1.单位膜模型。这种模型于1935年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加以修正,随后经罗伯特桑(Robertson)的电镜观察加以完善。这种模型表示,细胞膜由脂质双分子层及在其内外两侧各覆盖一层蛋白质所组成。脂质分子相互平行,与膜垂直。蛋白质是以β折叠形式结合在膜的内外两侧,形成网状。罗伯特桑于1959年指出,所有生物膜的厚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三层结构的膜普遍存在于细胞中,他叫这样的膜为单位膜。但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应用了一系列新技术,科学家证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也有蛋白质颗粒,并证实膜蛋白主要不是β折叠结构,而是α螺旋结构等。科学家根据这些事实,对生物膜的单位膜模型理论提出了修正。
2.液态镶嵌模型。这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进展之一。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不是静态的,而是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都能自由运动。这种模型叫做流动脂质—球蛋白镶嵌模型。这是个动态模型,表示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着的球蛋白分子组成的,有的蛋白质分子露在膜的表面,有的蛋白质分子横穿过脂质双分子层。这种模型主要强调的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连续体,而蛋白质分子像一群岛屿一样无规则地分散在脂质的“海洋”中。后来,不少实验都证实膜脂的“流动性”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性之一,因此这种模型比较普遍地被大家所接受和支持。但是,这种模型也有不足之处,它比较忽视了蛋白质分子对脂质分子流动性的控制作用,以及其他因素对脂质分子运动的影响。
3.晶格镶嵌模型。由于液态镶嵌模型有上述不足之处,沃利奇(Wallach)于1975年提出了晶格镶嵌模型。他指出:生物膜含有“流动性”脂质是可逆地进行从无序(“流动性”)到有序(晶态)的相变;在大多数动物细胞的膜系统中,这种“流动性”脂质呈小片的点状分布,面积小于100nm2左右。沃利奇认为,“晶格镶嵌”模型比“液态镶嵌”模型更能代表膜的真实结构。晶格镶嵌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代表某些膜的真实结构,但是并不能作为一般膜的通用模型。
4.板块镶嵌模型。1977年,Jain和White进一步发展了沃利奇提出的晶格镶嵌模型,提出了板块镶嵌模型(图2-3)。这种模型学说认为,在流动的类脂双分子层中存在许多大小不同、刚度较大的、彼此独立移动的类脂板块(有序结构板块)。这种无序结构区的板块和有序结构区的大小、形状、寿命、运动性、交换速率、板块内组分的留存时间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很大。分布于膜内两半层的板块彼此相对独立,呈不对称性,但是某些板块也可能延伸到全部双分子层。
图2-3板块镶嵌模型
上:图的中间部分是液晶态,两侧是晶态
下:表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的板块镶嵌分布
板块内各种组分之间的疏水力相互作用,蛋白质和类脂两者也可能形成另一种不同性质的长距离的有序组织(一般超过几百个分子大小)。因此,膜平面实际上是由同时存在的不同组织结构和不同性质的许多板块组成的,它的变化主要由板块内组分的构象和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所决定。膜功能的多样性,可能与板块的性质和变化有关,这就可以解释所谓细胞内“区域化”的问题。细胞中“区域化”的特点,使细胞内各种错综复杂的生化反应能够彼此不受干扰,有条不紊地进行。
事实上,晶格镶嵌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及液态镶嵌模型并没有本质差别,前二者只不过是对膜的流动性的分子基础作了解释,因而是对后者的补充。目前所流行的关于膜结构的基本观点仍然是流动镶嵌模型。由于膜的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目前看来还没有一个模型可以作为所有生物膜的通用模型。
膜流动性的控制机制所谓膜的流动性,包括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膜脂的流动性随温度不同而有变化,或处于固相,或处于液相。当缓慢提高温度时,脂质双分子层可由晶态(凝胶)熔融为较为流动的液态,发生这一变化的熔融温度即相变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脂质处于液晶态。膜脂分子具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绕化学键旋转、左右摆动、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作左右旋转运动、沿膜平面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由一个单分子层倒翻至另一层。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膜脂的流动性,其中脂肪酸本身的不饱和程度起着主要的作用。膜的流动性对膜的功能活动,特别是酶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膜蛋白的运动性,指膜蛋白在不同情况下都可以发生位置的变动。膜蛋白的运动方式有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等。膜蛋白的运动要受其周围的膜脂性质和相态的制约,还要受细胞内部结构的控制,它在膜中的运动并不是随机性的“漂流”。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细胞膜作为细胞的内外边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它的主要功能如下:(1)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2)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除,其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3)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跨膜传递;(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6)细胞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按照热力学基本定律,溶液中的分子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就像物体沿着斜坡上移(图24),必须由外部供给能量。在细胞膜的主动运输中,这能量由细胞来供给。
图2-4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区别
(图示分子可由高浓度处自动向低浓度处扩散,而分子由低浓度处移向高浓度处则需另外供能,正如滑雪者可由高坡自动下滑,而上坡需要人体费力一样)
主动运输是与被动运输相对而言的。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属于被动运输,其特点是在这样的物质运输过程中,物质分子进行顺浓度梯度的移动,而与物质运输有关的膜或细胞并无能量消耗。但是,被动运输并不是与能量转换完全无关,而只不过是物质运输所需要的能量是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包含的位能而已,就像位于斜坡高处的物体可以靠位能自动下滑而不需要另外供给能量一样。
在细胞膜主动运输的问题上,最重要的而且研究得最充分的是关于钠、钾离子的主动运输。很早以前就知道,包括人体各种细胞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钠、钾离子浓度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这些细胞的细胞膜上普遍存在着一种“钠钾泵”的结构,简称为“钠泵”,它们的作用就是能够逆着浓度差,主动地把细胞外液中的K+移入膜内,同时不断地把进入细胞的Na+移出膜外,因而形成和保持了K+、Na+在膜两侧的正常浓度差。大量事实证明,“钠泵”实际上是一种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质,它可以被Na+、K+和Mg2+等离子所激活,可以分解ATP以获得能量,同时可以将膜外的K+移入膜内、将膜内的Na+移出膜外。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生物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一直在不断革新,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时能够积极交流,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是指紧紧围绕学案,运用导学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师策划的学案,仔细去阅读课本,了解讲述的内容,并对照学案上的要求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合作完成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传统模式,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这就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学根深蒂固,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所以要想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学校把学生成绩看做教师教学成果,如果用新模式改革了,却不能达成期望的目标,就会对学校教师的绩效评定产生影响。
从古至今,学生的学习要依赖老师的教学,改革就会使学生a生一些问题。如果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有效结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压力。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学案导学模式也不例外。刚开始,一些老师赞成改革,但也一些老师会反感。因为生物教学是一门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花费资金购置一些硬件设备。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会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的过程。
三、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1.设计学案导学
教师在教案的设计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层次设计出学生有能力完成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把预习和探究联系起来,对那些基础还不牢固的学生要复习以前的知识,这样才能继续学习新知识。
我们拿基因这个较难掌握的问题举例,从最先的初步学习到后来学习基因工程知识,这就有前后相继的关系。学生很难直观地去区分DNA和RNA,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提示,学生自己把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然后分学习小组互相探讨,最后老师再给出标准答案。这样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互相讲述交流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改变遵照课本知识进程教学的传统方法
教材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刚刚跨入高中校门时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容易的知识点,然后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加深变难。这种设计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学生在后期学习比较难的课程时,可能记不起来以前所学的简单知识点,容易造成边学边忘的尴尬局面。
为了实行学案导学新模式,高中教师在做教案时要勇于创新,把高中所有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划分为几个版块,让学生逐个模块学习,如此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知识,并加深记忆。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挑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权威,必然会受到多方面的反对,因此老师还应该努力融入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得到学校的理解与支持,从而顺利开展全新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3.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完备的软硬件设施
生物学习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理论式教学,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所以学校应对这方面的建设给予重点关注。比如,单细胞与多细胞的分裂这个知识点,只靠学生的想象就难以弄明白,如果借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教学,就能更加生动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进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个能够联网的虚拟网络平台,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能运用它进行教学或提问并回答问题,学生可以下载老师上传的教案,并且搜索相应的学习资料等,此外老师还要与学生在线保持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学案导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想把它更好更广泛地运用到高中教学上,还需要不断努力去继续研究和试验,把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广泛吸取各方的智慧和意见,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新式教学模式,帮助他们更轻松更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冯素琴.导学案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9(14):88-89.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学案
新课标的理念主张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这一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也由“教案”变为“学案”。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案的应用极为活跃。下面是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供同仁们参考。
一、学案使用中要考虑的三个关系
学案与教案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而教案则是教师教学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两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在传统观点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则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学习只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素质难以提高。要提高学生素质,就要从学生出发,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教学方案”转变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即以 “学”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案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内由专家编制的教学典型案例。学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大纲中的学习目标。所以,学案的内容要紧扣大纲,同时要注意不局限于教材,使内容更加充实,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大纲是核心,教材和学案都是我们用来完成大纲规定内容的手段。
学案与教辅资料 学案中可以适量编入习题,但由于题量少而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所以,在利用学案的同时要有一本高质量的资料供学生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学案使用中要避免的两个误区
学案替代教案 由于学案与教案各具特点,因此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学案当作考卷 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将学案当作考卷,提前较长时间发放,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完,再进行批改,这是不妥的。因为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考卷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作用不同,使用方式也不能相同。
三、学案的编制过程、分类与体例的探索
学案的编制,应该由备课组集体完。组内老师先集体讨论,由骨干教师主笔,接下来进行组内评价、审议草稿,定稿。定稿之后印发给学生;最后由首先使用的教师反馈课堂效果,为其他人授课的改进提供建议。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学案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使用时机分为新授课学案和复习课学案;根据呈现形式分为填空式学案和问题探究式学案;根据使用方式分为单纯的学案和教案学案一体化等。
学案的体例。一般来说,学案包括以下内容:(一)学(复)习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德育目标体现在配套的教案中。(二)知识结构 使学生通过分析,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一点在高考复习中尤为重要。(三)重点、难点 使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有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四)主要内容 通过设计问题或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相关知识。(五)学(复)习札记 这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六)习题 用来巩固学生学习的效果。
四、明确使用学案的作用
1.突出环节,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在编写学案时,通过设计学习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列出,使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知道了学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重点,使学生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通过设计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上课重点听什么,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提示;通过设计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本节内容与哪些生物学知识密切联系,使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网络和联系,以便用旧知来学习和理解新知;通过设计教法选择,根据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选择适宜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知道如何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设计学法指导,参照历年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预习时反映出的问题,建议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新知;通过设计课堂小结,使学生知道课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设计填充式学案的详略,来体现生物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参与到生物学教学的全过程中,知道课前、课上、课后都要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等问题,真正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听课、复习和练习,体现了“先学后教再练”的原则,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2.指导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通过教法选择,使学生知道如何对知识进行理解,利用讲述法、比较法、归纳法、比喻法等教学方法加以理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指导类比法、谐音法、歌诀法等加以记忆和掌握;通过知识复习,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联系,指导学生把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知识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生物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通过设计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使学生知道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掌握,通过知识复习、课堂小结、问题讨论、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的设计,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结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减轻负担,使学生轻松学习
[关键词]学案教学 主动学习 要求 思路
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教学单向性,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更多的考虑讲课是否精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封闭,即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的,没让学生参与,学生课前无法了解教学意识,上课只能被动地学习。而在当今课改中,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搞得“轰轰烈烈”,却没有一点实效。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为此笔者在生物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尝试,借鉴新安一高的学案教学法,实践证明设计生物学案进行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进行学案教学的目的
1.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传统模式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专心听讲,努力接受”的被动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上只是机械的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学案教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有意义的是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终生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由接受现成知识变为自主探索知识
学案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的学习活动,即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依据教师所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进行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假设推论、实验证实,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学习过程。这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发生变化――由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索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深化了学习的目标,而且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紧密的与实践相结合,把学生的创造能量释放出来,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挥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学案教学抓住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培养方式,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交流、学会反思、学会概括,使学生对知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广阔性。
4.使学生学会反思
学案在交流、讨论、评讲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就会自觉的进行学习反思,通过反思学生会由对生物研究方法的粗枝大叶的了解,过渡到较为全面地掌握并会应用一些生物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对生物思想的粗浅感知过渡到较为清晰的理解。这样学生就会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案教学对老师的要求
学案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理念上要更新,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学案教学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既要备课标,又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从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层次的安排所研究的内容,它还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既从教学大纲出发,又不拘泥于大纲,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要把主演的位置让给学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已知的知识外,还应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标新立异。
三、学案的内容
学案,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其设计重在“学生的活动”上,学生依据学案开展学习活动:包括阅读、观察、记忆、对比、思考、讨论、整理、联想、推理、师生交流、归纳总结等。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为主线的是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课前预习、例题、变式训练、归纳总结、达标练习组成,而贯穿这些组成部分的要素是知识线、能力线、学习方式和创新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生物;集体备课
一、高中生物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1.集体备课被简单当做教案叠加
很多的学校将生物教材内部的具体章节和内容按照学校生物老师的数量平均划分给任课老师,老师独自进行相关章节的教案编写工作,然后统一地规划交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将编写完成的教案进行装订,将这种方式当做集体备课,片面地将教案整理当做集体备课。
2.网上资料简单整理
部分学校的生物老师为了降低备课工作的负担,充分体现自己的自由,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特长,各个老师在网上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然后互相交换资源。老师们简单地将相关网站上的教案进行下载整理,当做集体备课。
3.集体备课中过分重视个人
不同的学校经常会依据学科和年级对生物老师进行分组,并挑选出组长进行管理,在备课整理工作中组长掌握了整个的流程步骤,过分突出自己的主导性地位。
4.集体备课过于固定模式化
很多高校的生物课堂上重复性过高,不同的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和课堂语言几乎一样,在课堂上提出相同的问题,讨论一样的课题,教学手段一样,这就是所谓共同备课产生的模式化结果,导致教学失去活力性,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失去原有的意义和作用。产生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学校以及老师对于集体备课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片面性地将集体备课的定义统一化,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材内容等的分析形成统一的教学方式,将这种错误观点引入教学中。
二、新课标下高中生物集体备课的对策
随着国内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新课标实施后对高中生物教学要求进一步提升,如何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率受到多方面的重视。
1.更改集体备课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课标要求下对于教学目标要求逐渐提升,想要提升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观念。多年来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先进有效的课程教学理念。理念是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的前提,实践是对于理念的一种体现。在新课改要求下,学校和老师应该对生物课程有新的定位和理解。生物教学要以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思维发展方向为核心,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2.集体备课关注重点和难点
生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是展开教学的基础。合理地掌控教学内容的关键重点,结合学生的水平进行分析讲解,控制课堂节奏的关键环节。学生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环节中应该分析学生的实情,在掌握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课时,分析教学重点,保持教学密度合理科学性。
3.学习方式
高中生物老师在进行集体备课工作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的实际分析讨论其中学生可以自行控制学习的部分,划分出重点讲解研究的部分,讨论教学深入程度的划分,分析学生可能疑惑的内容,采用何种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
4.集体备课中关注作业问题
合理地控制作业的数量,让学生通过作业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关键点,必要的时候可以依据不同的水平安排必做作业和选作作业,满足不同水平的需要标准;此外,集体备课时要关注作业的质量,这也是集体备课中关注重视的问题之一。集体备课中要确认作业的题型,确定作业能够合理反应知识点内容,且和教材紧密结合。内容要在具有基础性的条件上兼顾发散性,并且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三、高中生物老师集体备课的方式
1.进行具体的集体备课讨论工作前,生物老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相关的文件内容,在集体备课时候,针对自身的教材内容讲解说明,表达自己教学的思路和目的,详细教师教学过程和方法。所有参与集体备课的老师进行合理的讨论研究,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完成教案的优化。
2.参与到集体备课中的生物老师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实际分析讨论,有针对性地展开具有个性化的复背,在集体备课中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符合实际应用的个性方案,避免方案和实际教学条件的不符合,控制统一化的教学方案。
3.参与到集体备课中的高中生物老师要定时地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进行教学研究理论的研究学习,所有成员定时开展教学总结工作,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思考,结合实际教学后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及时调整集体备课的方向和手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整体的集体备课水平。让集体备课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避免过于形式化。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目的要求下,高中生物老师应更改传统错误的备课方法,运用科学的集体备课手段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解决现今高中生物学习中师生共同面对的实际问题,慎重地选取集体备课老师成员,保证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关键词:学案教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生物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教师应该引进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显著的提高生物教学水平。因此,文章针对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案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
学案教学是近几年产生的新名词,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再研读大量的书籍,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而编制的教学方案。学案教学模式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编制教学方案的目的在于辅助自己教学,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学案并不是随意编写的,而是教师阅读大量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同时掌握学生的实际状况,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学习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
二、高中生物教学应用学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核心为“教、学、做合一”,即教、学、做应该相结合,从该角度出发,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融合了教、学以及做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将学案教学模式应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由学生们自由的交流和尽情的展示,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的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的增加了考查学生生物归纳、总结能力,深度分析生物知识和问题,显著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因此,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知识理论水平,同时基于学生的兴趣,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案,通常采用经常性讨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相互 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框架,在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解决,或者遇到问题时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解决,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1.2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常采用实验的方法,先由教师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1.3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生物图片、视频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动物图片,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
1.4在制定学案时,还应该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群落和种群之间的结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思考他们之间的区别,多方位的思考以及探究式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2实例分析。以有性生殖学案为例,该学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受精作用的概念、有性生殖的概念、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以及高等动物有性生殖的意义,其案例设计表现为:(1)前置性补偿,让学生们讨论镜子、卵子形成过程的联系以及区别;(2)探究教学和执导,提出以下问题:受精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受精过程是什么?受精结果是什么?受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有性生殖的定义是什么?被子植物体发育过程是什么?高等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是什么?(3)形成性检测,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行检测与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显著的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水平和效率,对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值得将学案教学模式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李红云.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10):98.
一、学案教学法的产生
学案教学法是在2004年课改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地方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三案一体,四段八步” “三三六”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等。这些在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作为经验进行推广。我省进入课改不久,对课改还在不断摸索之中,教师的思想也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网上的资料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理论化,让教师在实践中难度较大。也有的过于繁琐,实际操作性不强。所以,我们试着通过这两年的摸索和理解,主要从实用性,可操作性出发,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于我省的学案教学法,以解决现在教师所面临的困惑。
二、学案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
自主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案教学法就是通过编写学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转变。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三、学案教学法的设计与技巧
(一)设计
1.模块设计:分为三个模块,课前预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
模块设计应每一节都一样,即严格的格式要求,程序化,这样学生才能习惯。分为课前预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名称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
课前预习模块:
分为预习目标,预习内容,疑难反馈三个小板块。
课前预习模块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怎样看书,抓住重点难点。
“预习目标”就是学生预习要达到的要求。“预习内容”指学生预习要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应对本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整理出知识点和概念,引导学生看书。“疑难反馈”是指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的内容。
课堂学习模块:
分为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当堂检测三个小板块。
课堂学习模块主要目的是告知学生这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教师上课要问哪些问题,使学生心里有数,并提前进行思考,以便上课能节省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学生的疑难点。同时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也是课本编排的主线,能让学生知道课目这样编排的目的,更好地理解课本和概念。
“学习目标”就是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学习过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串,而问题串的设置体现了课本编排的主线,也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包括归纳法,假学演绎法等。“当堂检测”就是例题。
课后复习模块:
分为概念梳理、自我检测、拓展提高或知识迁移。
“概念梳理”就是画概念图,或者知识网络图,就是让学生理清各概念的逻辑关系。这个不是每节都需要,可以在每章最后节进行安排,这个内容在课本的章节后的自我检测已有体现。“自我检测”就是课后作业。拓展与提高或知识迁移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2.课时设计:现在有两种设计法,一种是以课时为标准,一节课设计一张学案,这样设计比较严谨,在一节课中各教学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适用于公开课或示范课。另一种是以章节为主线,以课本的一节设计一张学案,这样做的好处是逻辑性强,易操作。
(二)技巧
1.在进行课前预习案的设计时,内容应和课堂学案设置的问题相联系起来,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问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基本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教师所要做的是通过问题将这些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和概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也避免出现冷场的现象。
2.课堂学案问题的设置是设计学案的关键,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涉及到学案编写的好坏。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小节标题,这样不至于迷失方向。问题的设置为几个问题串的连接,层层递进,原则是前一问题解决的同时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逻辑上的联系。二是设置问题不能过细,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就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回答,在上课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产生新的问题,同时又不能离题,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3.如遇有实验时,如《生物》必修II P6有一个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这时学生要进行分组实验,应将统计表格设计在课堂学案中,这时,学案兼具实验报告册的作用。总之,课堂学案也不要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根据每节内容的形式安排相应的形式,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4.当堂检测可根据每节出几道本节比较重要的考点就行,课后的练习题就可以作为当堂检测的例题,同时又达到及时处理课后练习的目的,最好有相应的变式训练,也可以将变式训练作为课后复习学案的内容,但选题要精,有代表性,毕竟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5.根据生物这科的特点,题目不外乎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填空题,如果用作业本进行练习,学生抄题的时间较多,做题的时间少,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学生书写整洁度不同,给教师的批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果用资料,一是现在的资料的题量大,重复内容多,二是在收来批改的时候难度较大。所以,用学案代替练习册,精选题目,可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6.概念梳理可以放在课后复习案中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也可以放到课堂学案中作为总结来应用。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考核方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可续额,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实验教学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动力的实验考核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挥生物实验课程的优势,充分发掘学生生物学潜能,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首先,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未来的国际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化为科技的竞争。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将来适应这一形势,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会操作的学生,就必须通过严谨的实验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装置实验仪器,掌握操作步骤和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
其次,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中生物学科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实验手段可以讲知识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把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科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注意从事理论讲授,会影响、抑制学习兴趣,而运用实验手段,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会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学生接受知识时看到的比听到的印象深刻、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比较,会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深入推进生物实验课创新教学。
实验课教学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课前准备,教师讲解,正式操作,教师讲评,课后整理。课前准备就是教师预先准备并检查实验所用仪器。材料、试剂、标本等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实验课的前提保证,通过这一环节明确学生的雪情,制定出应付的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讲解示范即老师边讲边示范,在此环节中教师要讲清实验目的、原理,使学生把握实验条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对步骤的讲解,要抓住重点。讲试验方法步骤的关键处及操作要领,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组织实验室整个实验过程的核心环节,最好分组进行,并选出小组长。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随之纠正问题,杜绝大撒手,以免产生事故。
总结讲评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的简要总结,有助于让学生明确自己实验的标准率,并启发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课后整理,是收尾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好器具,并放回原处。
三、把握生物实验的原则并明确试验考核。
本文认为,对生物实验课的把握要明确原则:要有目的性,实验应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还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制定可靠的实验预期效果目标。要让教师做好示范,学生的能力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教师的示范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协调,为学生的模仿做好榜样。要强调直观和实践性,实践证明,直观的刺激。可见度大,易于学生接受。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做实验不是看实验和听实验。要以教为主导,操作位主体。试验中,教师要做好点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实验中,还要不停地巡回指导,发现并纠正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尤其重视对实验的考核。那么如何实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本文建议,在高中会考中可以将生物考试的题目氛围两个部分,即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是显微镜的操作技能,选考部分是洋葱根尖装片制作及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及质壁分离,观察根对矿质元素例子的交换媳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对显微镜操作的考查可以采用单人限时考查。从拆箱到复原装箱,全过程限时八到十分钟完成,每位老师可以用四台显微镜同时考查三个学生,这样每一位老师每堂课可以考15人左右,四位老师一节课就可以基本完成一个班的考查,实践证明,此部分的考查与理化同时进行,能够有效减少学生时间的损耗。
对选考的内容应当主要采用结果考查法。本文建议把实验室氛围四组每组设置一个考题,由一个老师主考。主考只看学生的实验结果,依据结果推断具体操作正错判断合格不合格。比如洋葱根尖装片制作,如果装片中有大量气泡则盖玻片操作不合格;如水滴外溢说明滴水不合格;如果根尖离散不佳则压碎根尖不合格;如果根尖不离散或者盖玻片破裂,说明没有压片或者操作错误,则压片不合格。
成绩综合评定中,本文认为,必做部分除高倍镜调清晰外,其他操作均正确方可合格或者基本合格。选作部分必须获得二分之一以上合格方为合格或者基本合格,对选作和必做须两部分至少都基本合格,总成绩评定为基本合格或合格。若存在一部分不合格,都必须参加该部分的补考。
另外,本文认为,实验课应当以任课老师为主,实验员为辅,但是要互相配合共同负责。实验室的制度,不但学生要执行而且教师也要执行。过去有的任课老师兼任实验老师让一些无故损坏仪器者赔偿时,常为学生说情,不考虑对制度的执行。为提高仪器使用的完好性,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周严.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3(03)
[2] 郝荣军.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17)
[3] 唐志哲. 初探新课程下高中生物实验的创新教学[J].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2(02)
[4] 陈卫红. 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16) [5] 葛学文.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4)
[6] 徐依群.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3)
[7] 顾明远. 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07)
[8] 李欢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探讨[J]. 中学生物学. 2006(10)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特点;措施解析
教育部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到: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倡导探究性学习也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项基本理念。所谓的探究性学习,是指由学生在学习与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并通过自主探究、搜集、处理信息,展开讨论,最终获得问题解决方法,同时养成自主探究、创新意识与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毫无疑问,在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得到加强,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且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据笔者所致,目前我国各大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学习还是不尽如人意,故在本文中就如何创建高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完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尽绵薄之力。
1 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学生的自主性。在探究性教学中,要求学生自主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现象,并通过探究过程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科学的学习过程中。
重视过程、阶段性明显。探究性教学旨在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即科学概念,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的认识发展都必须要有一个从感性思维升华到理性思维的过程。而且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而对某些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掌握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发问。此外,探究过程中要求独立操作和思考,但也不缺乏必要的集体分析讨论,这不仅让学生有了独立思考与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为学生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完善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措施
2.1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要实现高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教师首先就必须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将设计教案的过程转变其探究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教案时,应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搜集整合相关信息资料——了解学生的思维与认知情况——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能力发展、知识呈现方式以及探究方式三个角度进行入手,通过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者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造相关的问题情境,如此一来,就有利于学生从问题出发,借助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层次的联想,衍生出各种类型的新问题,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拥有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生物学习效果。
2.2 营造一种探究的课堂气氛。开展探究性教学工作,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只有在开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会有实现探究性学习的可能,但这并不是说让学生一味的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的调节,做到收放自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内心想法,并引导流畅的表达,学会沟通,让学生更有动力和信心投入到生物的探究性学习之中。其次,对于课堂上学生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只要他们有自己的合理思路,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给予表扬,即使有些学生的问题偏离了整个的教育教学目标,也不能够加以绝对地否定,可以建议其在课后的时间里展开讨论。最后,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的加以思维指导,可以尝试降低问题的台阶,或者设置一个相对较低层次的探究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总而言之,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努力营造适合探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得以开展并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2.3 完善高中生物教学的评价体系。现在很多高中的生物课程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和完善,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进而保证探究性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改变原有的单一考试定成败的局面,换之以笔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察方式。除传统的笔试外,教师应增加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测试,材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的测试以及实验能力测试等方面的考察内容。二,采取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师生互评以及学生互评等等,并根据一定的比例来确定最终的成绩,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全面发展,提升生物探究性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探究性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讨 李绪彬《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1年10期
[2]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李敬《考试周刊》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