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4 06:47:51
导语:在职业学校毕业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日本,某些就业情况较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其录取分数甚至高过本科院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主灵活、小而精的特色办学模式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外,日本高等职业学校的设置主体主要为国立公办(占学校总数的95%左右),这一点与我国高职高专以地方公办院校为主(人数规模上约占80%)的办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类似性。本文将以日本高等职业学校为例,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把握,总结其小而精、学制灵活、立足地方、高就业率的办学特色,并分析其最新改革动态,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概况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应对经济复苏带来的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日本产业界向当时负责教育政策咨询工作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增设高等教育机构的要求。[4]根据该项提议,新设的教育机构“以战前旧制工业专科学校为模板”,以中级技术人员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5]高等职业学校于1962年正式开办,法律依据为《学校教育法》第十章“高等专门学校”(1947年3月31日法律第26号制定,1961年6月17日法律第144号修订),办学条件则依据文部省颁布的《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1961年8月30日文部省令第23号)。高等职业学校的制度概况见表1-1.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制通常为5年,通过对初中毕业生实施一贯制(不需要参加高考)的职业发展教育,为制造业等企业培养中坚技术人员。[6]学科当初仅限于“工业”领域,以做到从制度上区别于门类多样的短期大学。而从课程设置来看,教学内容分一般教育和专业教育(工学、技术类),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原则上不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高职与四年制大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其中,专业科目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增多,到了高年级甚至达到与大学工学院系相当的水平。从课时量来看,其5年期间的总课时量,远远超过普通高中与短期大学的总和,甚至稍多于大学工科学院专业课的总课时。[7]除此之外,重视试验、实习、毕业研究等实践教育,也是其课程设置的重要特征之一。专业、实用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据日本文部省各年度的《学校基本调查报告书》显示,到1965年,日本共开设高职学校54所(其中国立43所),而当时全国共有大学317所(其中国立大学73所),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制度的建立为日本战后高等教育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短期大学(1964年)以及专科学校(1975年)制度的相继确立,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66年的16.1%迅速增长至1976年的38.6%,增加了2.4倍。与四年制大学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由于在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因此其毕业生从一开始便受到产业界的普遍欢迎。高等职业学校制度也凭借其明确的人才培养特色,一直在日本战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二、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据2011年版《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日本全国共有高等职业学校58所,其中国立51所,地方公立4所,私立3所。如表2-1所示,在校学生总数为59,542人(其中本科55,827人,专科3,629人,其他86人),教师人数4,373人(不包括行政人员2,555人),本科招生10,936人,毕业生10,126人(其中就业5,219人,升学4,661人,其他246人),女生比例约为15%.
日本的高等教育形式多样,主要有四年制普通大学、两年制短期大学、专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的四、五年级。在众多的教育机构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十分有限。从2010年度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来看,大学为778所,学生2,887,414人;短期大学为395所,学生155,273人;专科院校为2,904所,学生564,640人。与此相比,高等职业学校四、五年级在学人数为21,774人,仅占所有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的0.6%.
但是,在办学规模上与普通大学相比,平均每所高等职业学校的在学人数为1,026人,不及普通大学平均3,711人的30%.其次,从师生比的角度来看,高职每位教师的指导人数为13.62人,相比大学的16.56人低了20%.较小的规模使日本高等职业学校得以发挥办学自主、学制灵活的优势;而较低的师生比,则使其教育的个性化和指导的精细化成为可能。“小而精”,可谓日本高等职业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在日本社会人口减少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化(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达79.5%)的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凭借其鲜明的办学特色,依然在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8]
三、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除了前文提到的5年一贯、实施注重实践的专业教育之外,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学制灵活、立足地方以及就业率高等办学特色。
(一)灵活的学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条件为初中毕业生,但普通高中毕业后也可插班编入高职四年级。同样,高职三年级学生可参加普通大学(四年制)或短期大学(两年制)的入学考试,也可在毕业后经过考试转学升入大学本科(一般为长冈、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或国立大学工科学院)三年级。1991年以后,高职毕业生可获得“准学士”称号,升入同年在各校开设的“专科”继续学习。专科毕业后可获得与四年制大学相同的“学士”称号,拥有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资格。具体可见图3-1.初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后,在读期间能够选择考上本科院校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若顺利完成5年课程则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可选择升入本校专科或“专升本”继续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专科毕业后还可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
实际上,高等职业学校(本科)毕业后,不少学生选择升学或插班继续学习。论文格式日本文部科学省各年度《学校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991年以后,升入高职专科以及四年制国立大学(三年级插班)的毕业生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例如,据2011年版《文部科学统计要览》统计,2008年的10,160人毕业生中,共有中4,306人选择升学,占毕业生总数的42.38%.其中,升入专科的有1,605人,升入大学的有2,701人。
升入专科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选择了就业。但随着在读人数的不断增加,考入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也有一定增加,2001年以后这一比例一直维持在30%以上,具体见图3-2.这一事实说明,高等职业学校的灵活学制为毕业生提供了继续深造最终获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机会。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高职院校能够发挥其“小而精”的特点,及时根据产业界及社会需求不断进行制度改革的能力。[10]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职院校在原先以工科为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商船(1967年)、电子信息(1975年)等学科院校,1991年以后更将学科领域进一步开放,还在原先5年学制的基础上增设了2年制的专科。在全球职业教育趋向高等化的背景下,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凭借其自由连接中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灵活学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交叉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二)鲜明的地方特色。
目前日本全国58所高等职业学校中,有51所隶属于独立行政法人国立高等职业学校机构。加上少数公立和私立院校,几乎所有县级(相当于我国省级)行政单位都设有一所或多所高职院校。相比其他专科院校或四年制私立大学,高职的全国分布较为均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也是日本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特征之一。
首先,从招生考试办法来看,所有国立高职院校采取同时、使用同一套试卷进行全国统考。由于各院校考场均设在本校,该项措施大大缓解了地方学生大量涌向个别大城市的现象。加上部分地方公立高职还将报考资格限定为本地(省级行政单位)居住者,通过上述制度设计,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向大城市的过度集中,从而保证了地方院校的生源数量。另外,在各地公立学校举行中考的当天,高职院校通常会召集已录用者到校集合,该项措施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参加普通高中的入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证生源质量的效果。
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一贯重视与地方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工作。在“制造立国”的口号倡导下,高职院校依照“一县一校”的规划原则,从诞生之时起就肩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任务。[12]近年,伴随着教育社会化以及学习终身化的热潮,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面向社区、社会开放的改革措施,进一步拉近了学校与地区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不仅通过外聘地方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还专门在校内设置“地区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研究。[13]另外,为了应对人口减少带来的理科渐受冷落现象,各地高职院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初中学生交流活动,力图从根本上确保工科学习人口的数量。
最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后的去向调查也显示,历年都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在本地企业工作。据2002~2007年的统计结果表明,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的比例大多超过30%,而另一项针对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则显示这一比例高达近40%.[14]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该比例是在高职毕业生深受包括大量上市公司在内的用人市场热捧的条件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个数据说明了高职在为本地尤其是中小企业输出人才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论\文\网 LunWenData\Com]
综上所述,日本高等职业学校无论在招生制度上,还是在教育过程和毕业导向上都十分重视与学校所在地域的联系与沟通。较为均衡的全国分布状况,使得高职学校成为地方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同时也为各地学生提供了较为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由此可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特点之一,同时也最终成为高职在众多高等教育机构中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高就业率。
据2008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对不同规模企业关于高职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企业对高职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较高。相比四年制大学毕业生,高职在从事第一线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均表现出色。[15]
对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高度评价,不仅来自利益相关的用人单位,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由第三方实施的学校评估结果,也对高职的教育目的、教育成果以及学生服务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针对高职毕业生本身的问卷调查也显示,高职教育虽然存在着英语能力偏差的弱点,但是毕业生对高职教育整体的满意度高达90%.[16]
1967年3月,第一批毕业生走向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全部在大公司找到工作。往后,无论高职扩充还是经济形式变化如何,超过36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近100%,同时维持超过10多倍的就业职位求供比率。[17]毕业生在求职市场深受热捧,反映了产业界对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评价。
日本的高等职业学校对初中毕业生采取5年一贯制的职业教育,由于入学后没有高考压力,高职在校学生似乎拥有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而寄宿制度的采用以及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每年一度的全国高职院校的机器人、程序设计等比赛,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才能的重要舞台。加上灵活的学制,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多样、自由的选择空间。以上因素都是高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各界欢迎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与展望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始于1962年,到2012年刚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在这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日本社会经历了战后重建和经济高速增长、泡沫经济破灭以及人口减少和老龄化不断显现的经济全球化等考验。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五年一贯制教育、注重实践实习、灵活的学制、立足地方等特色,都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保持和发扬。在日本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制度中,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动手能力较强、具有创造开拓能力的技术人员,成为支撑日本产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当初,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的中层骨干技术人员,但是随着产业技术的急速发展,不少拥有良好技术和工作热忱的优秀毕业生逐渐成为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从技术开发到现场操作,毕业生的出色表现也大大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教育价值。无论日本经济盛衰何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一直深受热捧,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其教育质量的高度评价。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等职业学校规模普遍偏小,也因此带来社会知名度偏低等现实问题。尤其是近年日本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如何保证足够生源、确保考生质量,也成为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存的重要现实问题。加上由于高职制度建立已久,国立院校中建筑年龄超过25年的校舍设施高达75%,实习工场也有半数超过25年,对老朽设施实施翻新、改造工程所需巨额费用,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要看学生的就业长景和就业的稳定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严重缺乏,高级技术工人更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职业教育教学切实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如何使从职业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能尽快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提高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职业学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学生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生(应届、往届、有的尚未初中毕业),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为了有学上,才不得不选择上职业学校。因为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度很差,把他们挡在了普通高中的大门之外。到职业学校学习,新的学校,新的环境,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如果这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制度没有让其感兴趣的地方,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一如上初中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不仅会使其头痛,听不进去,刚刚有的一点自信心也会很快被风吹走,所以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
二、教学及教师存在的现象
目前职业学校基础课课堂教学还未彻底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束缚,教学特点、教学形式不够突出,还带着浓厚的普通学校的教学特色,教师对教学改革思想认识上尚不到位,职业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缩手缩脚有所顾忌。
三、对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的产物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他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有很好的效果。国家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上明确指出,为了我国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与市场充分接轨,不再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做过硬的规定。所以基础课老师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集体备课研发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大胆改革,不拘形式。如:汽修专业,从让学生看会汽车使用说明书出发,安排英语教学;园林专业从让学生爱不释手的园林景观设计,令人陶醉的园林植物、花卉的配置选择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等;测量专业从学生测量、放线、招投标标书的要求去改革,合理安排数学课教学等,都是很好的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改理念,都要大胆坚持改革。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到教学大纲、教学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通过集体备课都会出现许多新的探讨、新的尝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础课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加强思想教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稳定职业思想,对就业的稳定性有帮助。
素质教育要贯穿在整个基础课教学始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认识必须到位,观念必须转变,敢于打破传统,对着不同的专业班要进行不同的备课,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同时要重视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重平时,重实用,重综合素质的考评。
2.加强听课制度,互相学习与制约
听课是对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的监控,通过听课,加强教师自我反思,对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有好处。如实地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与教师交流反馈,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教师及时整改。这对基础课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和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听课,大家都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律性也加强了。
3.注重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及时修改教案。
职业学校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既要一往无前大胆的往前走,又要及时定期、不定期的坐下来好好总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信息的反馈对我们教师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课堂,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必不可少 ;同时对于师生感情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大有好处的。对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学生每年学校要进行走访、座谈、总结经验,修正偏差,使教学与市场需求更好接轨。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主要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直接培养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学校,这既是职业学校的特色,也是职业学校的立足之本。除此之外,职业学校还要承担大批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承担大量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关键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却很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包括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共有11 712所,招生526.2万人,专任教师63.27万人,按师生比1∶15计算,需要87.06万教师,目前尚缺20多万教师。而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教师至少缺额60万人[1]。
1.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文化课教师比例过高,专业教师比例过低。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由表1可以看出,中专和职高2类学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过高,其中中专为56.76%,职高为61.20%;而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年教师比例过低,中专为26.96%,职高只有20.67%。教师队伍年轻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但中老年教师所占比例过低,势必影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因为年轻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实践经验,只懂一些书本知识,年轻教师数量越大,技能教学问题就越突出。三是职称结构失调。由表2可以看出,中专、职高高级职称比例过小,分别为17.92% 和9.93%,初级职称比例过高,分别为31.56% 和49.81%,这反映了职业学校普遍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1.3“双师型”师资短缺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技能强的教师。从目前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短缺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来源渠道单一;二是师资培养与企业配合不够密切。目前,学校师资主要来源于新毕业的大学生,从行业、企业调入或兼职的极少,而且这些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不符合“双师型”的要求。
1.4教师队伍不稳定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大都有一技之长。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利益的驱动,他们有的下海经商办企业,有的被企业高薪聘用,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据2001~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统计,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68.86万人,比2001 年减少8.64 万人[3]。另外,在被调查的教师中,37.79%的教师表示愿意调离教育工作岗位,26.14%的教师认为教育工作岗位待遇差,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职称晋升难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削减了职教队伍的稳定性[4]。
2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教师岗前培训
有关资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66.6%的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3]。这些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一是对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从事职教的师资进行培训。这些毕业生,受过师范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既有职业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理论,也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没有掌握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因此,要将他们送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半年左右的生产实践,让他们了解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从而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对企事业单位来的、从事职教的师资进行培训。企事业单位来的师资一般是生产、科研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有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基本功。因此,这部分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必须进行半年左右的教育实习,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使他们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精通教学法,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三是对普通高校毕业的、从事职教的师资进行培训。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专业理论比较扎实,但缺乏实践,不懂教育规律,没有师范教育所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培训要参照以上2种方式,既要安排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又要进行教育实习,二者缺一不可。
2.2加强教师在岗培训
教师在岗培训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学历达标,二是短期培训。首先在学历达标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目前,我国还有20 多万教师没有取得合格的学历。取得学历的途径比较多,如函授学习、脱产学习及自学考试等。学校要根据教师本人的意愿和教学岗位需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其次进行短期培训。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为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对在岗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其适应能力。
2.3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近年来,一些地方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这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对于创新和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5]。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好处有4点:一是有利于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有利于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不断改进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及专业设置。
2.4大力加强职教基地培训工作
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工作任务,至此,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设工作[6]。此后,确定了52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6个全国职教师资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24个省(区、市)相应建立了110个省级基地,这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支撑平台[7]。十一五期间,为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文《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央财政决定安排5亿资金,专门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一是到2010年培训15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二是开发80个专业的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完善培养培训项目体系,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三是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推动教师队伍的制度创新[6]。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安徽省唯一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多年来一直承担着职业学校各方面师资的培训任务。如2003年4月,举办安徽省首届职成干部培训班,参训人员99人;2003年6月、2007年10月,分别举办安徽省首届、第二届职业高中英语教师基本功竞赛,参训人员181人;2003年11月,举办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首届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参训人员48人;2005年10月,举办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师培训班,参训人员50人;2007年7~10月,分别举办了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园林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参训人员133人,每个专业为期2个月。每次培训都精心组织,受到学员一致好评。
3参考文献
[1] 吴薇,张景书.中职教育的师资问题及解决途径[J].职业时空,2006(22):8-9.
[2] 周燕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55.
[3] 谢勇旗.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18):45-46.
[4] 刘淑娟,孙学芳.职业教育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3):25.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J].云南教育,2006(11):25-26.
[6] 钟慧笑.5亿元打造中等职教师资[J].中国民族教育,2007(6):21-22.
【关键词】职业学校 物理教学 小组合作
随着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然而职业教育的学生却受到企业的欢迎,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良机。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教师纷纷加入科研的行列,从各个层面探讨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的水平。本文主要是把小组合作的理念引入职业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中,目的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一、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在职业学校物理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详细的讲授,没有实验室的操作,这种物理课堂是不成功的。然而在实际的物理课堂上,有些物理教师出于省事的考虑,还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形式短期内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确保物理课堂的顺利进行,易于教师掌握课堂进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目标,更不利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操作能力。
将小组合作融入职业学校的物理课堂是职业学校物理学科的内在要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职业学校物理小组合作教学的可行性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也较为熟悉,懂得了物理实践的重要性。另外,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明白了很多事情光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道理。所有这些知识的储备是开展职业学校物理小组合作的前提条件。
三、职业学校物理课堂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的艰难性
尽管条件成熟,但是在职业学校课堂上实行小组合作教学还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物理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好合作前的指导工作不可或缺,合作过程中的提醒工作也必不可少。
首先,物理教师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少的职业学校物理教师认为,物理知识对于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授课方式就是尽可能地讲解,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如此,认为学生基础较差,合作起来也只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花时间多背诵和记忆。另外,对于实验教学,学生只是按照顺序来到实验室机械地完成相应的步骤,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实地感受实验过程,也不能获得物理知识的价值。
其次,物理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充分的备课。要顺利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教师要对教材、教学工具、教学过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物理教师需要掌控好整个进程,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再次,教师要对小组合作主体进行充分的了解。虽然职业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地了解,不能只熟悉几个比较突出的学生。
四、职业学校物理课堂小组合作教学过程分析
(一)小组组员要分工合理,全力以赴
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不同的角色组织在一起,要有争强好胜的,要有认真负责的,要有沉着冷静的,各种角色相互搭配、取长补短,这个团队才有战斗力。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各自特征的情况下,再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保证小组合作能正常运转。
(二)要把握住小组合作的时机
小组合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学习工作模式,用在学习上,小组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不能滥用。
1.对物理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教学
物理课程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有些内容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也有些内容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生动有趣的内容就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那些抽象的部分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果单纯进行讲解,学生难以接受,教师就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在实验室做实验时采取小组合作
在物理教学中,做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习热情的有力武器。通过做实验,学生可以感受物理世界的魅力。教师在实验室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教学效果就会有明显的提升。合作内容包括:实验前的知识点小组讨论;实验中的小组分析讨论;实验后的小组总结讨论。
3.知识归纳总结时组织小组合作
总结是教学的重要步骤,物理知识总结可以由物理教师单独完成,这就不需要学生动太多的脑筋;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难以独自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完成对知识点的总结。
(三)小组合作后的讨论总结
关键词:中职教育 就业指导 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目前全国中职生在校已突破1800万人,创历史最高,如何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样一个年龄小、社会经验、阅历不足的群体进行就业教育,以完善的职业指导课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就成为了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创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觉得目前就业指导课不够实用。他们认为,学校就业指导课只是形式而已,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在就业指导上缺乏个性化指导,针对性不强;消息渠道不全,学生并不了解就业市场,教师指导不符合实际。一些学生甚至总结出就业指导课"老三篇":先强调形势严峻,增强紧迫感;然后调整心态,对工作不要挑三拣四;最后提出本专业往年就业率高,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不少学生却昏昏欲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内容空洞。现行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材自2008年发行以来,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基本上是再版,这样一来内容不免陈旧。再者,在教材使用中,我总觉得教材教学内容有些空洞。比如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理论阐述,理论联系实际太少,这也决定了教学过程过于简单,枯燥无味。
2、教学形式简单。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毕业生工作、心理、法律、形象指导、求职技巧、社交礼仪、创业教育等,但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停留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统一上课,统一内容,无法满足毕业生的不同需要。就业指导课除了讲述理论外,还应引导学生去进行模拟训练,如可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讲述应聘技巧,也可以带学生去公司或宾馆及商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掌握工作流程和从事工作的技巧。这就是说,教师要想办法创设情境,让教学切近实践,给学生传授实用技能和技巧,让学生有更多能力体验机会。
3、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课,但大学并没有将这门课形成公共必修课,这门课在大学里只是专业选修课。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就业指导课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现在承担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德育课老师组成,并非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因此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就业信息,指导老师自己也没有实践经验,辅导方法很简单,就业分析不全面,大部分没有进行过就业市场调查,无法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讲授。
由于上述情况的影响,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大大减弱,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措施,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实效性。
二、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
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这一规定为深化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加强相关课程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近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入学后分层次开设《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系列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第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特殊性,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教师。例如,我校结合中小企业创业培训班教学,将课程分为若干部分,分别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及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任课,弥补不足之处。
(一)创新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同。就业指导课老师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效性。
1、案例引导法。①在就业指导课中运用案例引导法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是引用本地、本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实例,可使学生体会到真实感,从而更加关注。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老师举例,设置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先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教师适度引导,分歧较大时可不必下结论,让学生思考。如在讲授"面试的方法与技巧"这一内容时,我以"细微之处见功夫"为例。某职业学校推荐小张、小王和小李三名毕业生与某公司人事主管见面,该公司拟从三个人中招聘一人为总经理办公室的职员。他们三人同时走进人事主管办公室。此时,办公室门口地上有一页文件,小张、小李进门后,依次坐在了为应聘者准备的椅子上等待提问,只有小王走过去把落在地上的那页文件捡起来,很有礼貌地交给工作人员,然后才落座准备应对。或许是这个细小的行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王被录用了。为什么小王会被录用?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一问题。有鲜活的教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理论用之于实践,避免理论架空的现象出现。
2、场景模拟法。针对本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的模拟训练。如我们组织了模拟应聘的现场,在课堂上安排模拟考场,从学生的站、走、立、行、问候、如何回答用人单位的提问等各个方面进行训练。训练方法是分角色进行表演,部分同学当考官,设置问题对应聘的同学进行考查,其余同学则进行评判打分。实践证明,模拟训练作为联系就业理论和择业实践的中间环节,在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真正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参观讨论法。"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创造实习和实践机会。加强校企沟通,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根据一项调查,许多求职的毕业生对其所选择的行业和职位一点都不了解,甚至对公司都不了解,就开始提自己的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职位完全不了解也去就业。为此,我们组织了学生到企业和人才招聘市场参观,亲自体验,以增强其感性认识。参观带有明确的目标,绝不是走马观花。如参观人才市场的招聘会现场,我们首先研讨参观目的,确定问题,提出问题:本场招聘会有多少招聘单位,各单位招多少,应聘者需带哪些证件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有侧重点地去实地考证。回来后让各小组进行分析归纳,介绍各自的见闻,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总结,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应聘者,我行吗?我还差在哪些方面?应从哪些方面做起?这些深层次的思考,常常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好专业,培养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紧迫感。
4、个别辅导法。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了广泛意义上的"双向选择",行业壁垒、区域壁垒也相应地被打破,毕业生择业的自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择人权得到切实的确立。但在各种形形的求职择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事例。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同样的就业条件,经常导致不同的就业结果。那么如何针对这种差异,有效地提供不同的的咨询呢?主要方式是就业指导老师与前来咨询的毕业生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气氛往往都是很友好的,指导老师平易近人,被指导者也很放松。指导老师一般要询问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择业的技巧与方法,个人对职业的要求,个人的职业计划,个人在职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
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一般来说长于德育课教学,这也是进行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必备条件。但光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教学能力还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自学了解就业理论,把握就业动态,经过实践学会进行就业指导。这对于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任课教师应多学习就业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等知识,最关键的是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以教学实践和创新精神推进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另外,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一个显著弊端就是课堂上讲知识点,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中评知识点,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片面的考试评分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终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纪律、作业、课堂演讲、课余学生收集的资料以及课堂讨论。②期终考核以调查表的形式,避免过去以客观题为主的形式,抛弃死记硬背的教条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最后写一个总结性的报告,这样既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注重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总之,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就业形势下,中职毕业生中出现就业困难群体将是无法避免的。能否使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将会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③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应当拓展思路,积极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使学生觉得这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业指导课,从而自觉和乐于接受就业指导甚至主动要求就业指导。
注释:
①芦京昌、 徐明、徐乐蔚、邹大东.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8(11).
②朱珍葶.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2).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衔接教学;组织;管理
物理学科是一门伴随着实验而进行的学科,同时,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于普通学生,其在心理感受、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们普遍对枯燥的文化课没有兴趣,所以对这类学生的物理教学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物理衔接教学就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一个难题。
一、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物理教学中,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是需要一种顺应和同化的。顺应主要是指“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经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而同化是指“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模式之中”,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扩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中学毕业之后就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而他们在初中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因此,很多时候,学生仅凭着主观感受和想象就能够总结出正确的物理知识,但是,职业学校所涉及的知识相对要抽象,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这就需要职业教师做好物理知识的衔接教学,要进行物理知识的顺应和同化,这也是教师把学生原有的旧知识同现有的新知识进行衔接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当中,教师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清楚,并根据现有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导课的方式顺利地实现新旧知识衔接。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
基础教育中的物理教材同职业教育的教材是显然不同的,基础教育的物理教材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很多知识的语言表述非常通俗易懂,而职业学校中学生培养方向是职业技能,也就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所以,面对着两种重点不同的教材,职业学校物理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教材的衔接工作。
职业教育中物理教材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每堂课的知识点内容较多,教材语言严谨简练,表达方式比较抽象和概括,所以理论性相对比较强。对知识的描述也会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文字表述是比较常见的,除此之外,还有公式表述、图像表述。这种多元化的知识表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教材中物理知识的理解。由于职业学生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判断推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空间思维等能力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在面对职业学校的新教材时,一时会很难接受。
因为职业学校物理教材具有这种特征,所以需要教师做好物理教材的衔接,而这部分工作也是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完成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物理的直观性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没有想象的简单;物理现象模型的建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材衔接方式,其能够通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实验教学,让学生把教材中的公式、图像等用实验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感受。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对于物理知识来说,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方法通常比较直接,而职业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把知识变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推理和演示。
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演示推理,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减少他们心理上的恐惧感。比如,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收集、总结、分析、概括等能力,进而为实验的成功收集更多的可用资料,最后,把实验的过程总结出来形成实验报告并上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选题、分析、制订方案、结果分析最后实验报告都会伴随着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拓展了学生物理知识解决的思维和能力。
知识的增长需要稳固的基础,对于职业学校物理知识来说,要想保证学生能够具有长远发展的未来,就要根据学生、教材、教法等的实际情况做好衔接教学,为学生打好稳固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本文只简单地对该部分知识进行了论述,还望对学生物理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珍国.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9(0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
(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这类学校以招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传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级技术人员、治理人员和小学教师。改革开放以来,非凡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
(2)技工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
(3)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年和四年的。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4)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这类学校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在职人员为主)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由于形势的变化,其招生对象已经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年或三年。
21世纪后,传统的这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也日益接近,国家已决定通过改革、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逐步打破部门界限,推动它们走向融合。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和教学现状的分析
(1)学生现实状况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其原因,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点: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1999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滑坡。据统计,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由1996年64.7%下降到1999年的33.4%,尤其是1999年比1998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更为严重,很多职业学校报名人数不及计划招生的一半。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严重,中专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观念保守,毕业生就业困难,到今年为止,此种状况仍未有一个明显的改进。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方面:
首先: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其次: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部分学校教学状况
职业学校,非凡是职业入学校中相当一部分中专学校,教学方法、内容上,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职校学生的德育。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办学指导思想还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非凡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熟悉,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2)师资队伍还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熟悉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非凡性熟悉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科学的完成这项任务,是保证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上述种种情况都说明,如今的中等职业教育,非凡是德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面,笔者从学生和师资两方面,谈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一)德育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该包括以下部分:
1.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身心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工作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学校各部门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德育工作品牌”的工作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良好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高素质”的新型技能人才。要认真总结本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打造属于本校德育工作品牌。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治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治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治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奇、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3.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把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次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熟悉。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熟悉,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关键词]新时期;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018-01
一、新时期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新时期的职业学校美术教育已兼具了普通高中学生考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双重性质。每年职业学校学生考上高等院校的比率都在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当今社会对高学历的趋同,然而考不上高等院校的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专业能力和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几乎是不具备独立从事与美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到最后大多是改行从事与美术专业不相关的其他职业,这显然与职业学校美术专业办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从现阶段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状况来看,有些学生中考成绩和普高录取分数线接近,而自己却很想继续念书,但有的学生为了逃避这么小就面向社会就业而选择了进入职业学校再继续读书。为了能更好地研究与分析职业学校美术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本人对所职业学校的部分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并且从这次调查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三种结论:
(一)从学习目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美术专业的目的是为了拿职业学校毕业文凭将来好就业,只有少部分职业学校美术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的愿望是为了参加对口高考考入高等院校;
(二)从专业学习角度来看,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因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美术专业,大部分学生是家长或初中老师参谋选择的,就这样来看,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美术专业概念的认识非常的模糊;
(三)从职业学校美术学生素质的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自觉性、行为习惯和思想素质普遍比较落。
二、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职业学校美术教学应该明确目标
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初级的美术技工,另一方面又要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无疑具有职业学校教育与学科基础知识教育的双重任务,因此,应立足学科本位,明确培养目标。而职业学校学生文化成绩普遍偏低、早期专业理论知识几乎没有接触过,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受教对象。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思考、去探索,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成功,让考上和没考上高等学府的学生尽可能都成为有用之才。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设置教学内容
提高职业学校美术教育质量,首先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具备改革教学内容的能力,美术专业教师除了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绘画技法外,还需具备先进的教学理论知识。要求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必须在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教材抓起,对于有些职业学校院校的教材,从美术专业内容来分析,缺少实用性,教材内容都比较概括粗略,缺少职业学校美术的针对性,导致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这些问题来看,职业学校美术教师应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情况把教学内容适当增减,构成和谐的知识体系。
(三)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手段
明确职业学校美术的教学目标,根据职业学校美术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接着就是研究、探讨美术绘画教学的特点―直观性。直观可以使绘画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记忆理论知识和掌握技能、技巧。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范画、示范教学等都是直观性教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改革美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吸引职业学校美术学生的注意力,能提高职业学校美术学生的学习专业兴趣;实物教学能使学生辨认事物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范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悟性,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范画开阔学生的眼界;示范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授课方式,特别是教师在创造性绘画演示过程中,使学生直接领会教师作画方向与步骤,明确重点、难点,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归纳、概括能力。
(四)提倡职业学校美术学生的绘画个性发展
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每个职业学校美术学生的个性特点、潜在的专业优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色彩水粉《静物写生》课,就会涉及到学生一定的专业绘画创作能力的发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绘画特点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各种绘画方法、绘画技巧,让他们观察静物写生对象、感受静物写生对象、表现静物写生对象。不断寻求自我的个性表现、在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中,提倡创作绘画,也正是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构图、想象、创造和表现等能力,提倡创作是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怎么教,怎么画,学生就学什么,画什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专业产生厌烦心理,感觉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性发展的创作力。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学校美术创造实践活动
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定期举办作品展览,展览规模形式可大可小,这种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也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之一。对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了好的学生习作,随时挂到画室前边展览,有学生习作突出的就装裱在画框里,这样鼓励了该同学又启发带动了其他同学。教师也可结合学生平时习作展览搞讲评,效果会更加的好,讲评形式可以先让学生逐个发言增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教师最后总结讲评。教师在讲评中除了有个别重点,有代表性的讲解外,还要注意要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的作品全讲,每次上新课前可以用大概5―10分钟的时间总结一下上次学生习作也是很有必要的,讲评学生的绘画习作对于学生来说等于复习一遍专业知识,能够巩固和加深所学专业知识的技能,还能使学生了解个人学习专业绘画上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之处,逐步提高鉴赏、审美能力,从而明确个人的专业努力方向。
三、结语
总之,在职业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才不但可以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也可以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美术工作者,为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问题;措施
职业学校有着职业性的特征,而针对其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因而需要重视体育教学活动在职业学校中的实施效果。鉴于此,笔者选择无锡市30所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并总结了本文。
1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伴随的几点问题
1.1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就职业学校而言,不论是其办学理念、还是其办学特征抑或是其社会责任,和其他学校教育都有着差异。如此,也就决定了其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和一般学校有着差别。然而,当前很多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学目标及任务依然和一般学校教学类似,并没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开展,如此,自然难以体现出自身学校的职业特色。这样一来,不但和素质教育要求向违背,久而久之,也将会影响到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效果。
1.2教学内容组织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调查中,笔者发现,无锡市82.3%的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一般学校相比基本类似,基本集中于田径、足/篮球等几个项目的教授上,难以将自身的职业院校特色体现出来,更没有和职业学校专业特征进行充分结合,这样难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很显然,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组织有待进一步合理化。
1.3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灵活化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无锡市近9成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仍然采取教师讲规范,学生听和模仿的模式,如此不仅难以将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主动性发挥出来,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女生相对较多,笔者在体育课中发现,绝大部分女生对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活动存在排斥心理,而如果再继续采用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得她们更加反感体育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体育素养也难以通过体育课得以提高。
1.4教学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无锡市81.6%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均采用单一的身体素质考核方式,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实际表现,诸如进步实际、创新表现、努力大小等较好体现出来,如此,评价结果就难以全面综合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2相应措施
2.1结合学校职业特色,科学进行教学目标及任务的调整
就职业学校而言,其大多学生都是毕业之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而需要有着较好的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因而,在开展体育教学时,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以及就业方向来确定,如此才能使得其可以在后续教学活动得以更好的贯彻。
2.2结合职业学校实际,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
组织教学内容时,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编写职业学校体育教材的时候,要将其学生体育教学特征凸显出来,不能再和一般院校的教材基本雷同,而是要结合学校的职业特色和学生未来发展趋向,将适合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材编写出来。比如,可以结合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实际,在编写体育教材的时候,将预防职业病的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穿插,从而引出对其进行预防的体育运动,如此也就使得职业学校体育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以保障。第二,就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者而言,在进行自身教学内容组织时,也应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针对我班女生数量较多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选择了女生较为适合的健美操以及各类小游戏等内容,笔者发现,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得到了大大加强,而在学生身心综合素质得以锻炼的同时,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2.3结合职业学校实际,灵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就职业学校而言,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重视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因而需要结合职业学校实际,灵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点入手:第一,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转变。就教育教师而言,应该选择能将学生主体作用和自身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方法,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充分凸显出来,进而更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要摒弃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习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诸如小组合作教学、动态分层教学等,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及效果得以保障。
2.4结合职业学校实际,重视教学评价方式的丰富
就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考核内容而言,不但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考核,也要和学生平时表现及运动技术结合起来,另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其在组织管理方面体现出来的能力。因而,体育考核标准应该摒弃以往的单一评价模式,向着丰富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转变,应该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将学生的进步实际充分反映出来,将以往“关注体育成绩结果”向着“重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的方向转变,从而客观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如此,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及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更好的激发。
作者:华晨 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