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2 20:50:28
导语:在贸易经济专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关键词]国际贸易研究方法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与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27-03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每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是开展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1]根据秦大河院士的提议,《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基础》将2020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纳入“十三五”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民科学素质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而科学素质对于人们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及社会事务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肩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科学素质培养、求真精神塑造的重要基地。[2]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其科研训练的过程可以说正是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2001)在其著作《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指出,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的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3]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因此旨在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的研究方法类课程,尤其是在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训练过程的早期开设此课程成为必要。[4]本文将以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如何满足学生的科学与求真精神的培养。
一、国内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现状
与国内国际贸易学专业普遍开设此课程相比,通过整理“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提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招生专业的数据可知,2012年全国共有748个[748个专业招生而非748所院校,例如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实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与丹麦合作)”分别招生,记为两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贸易经济”两个专业下分别招收本科生,也记为两个。因此与冷柏军教授提出的“我国高校中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超过580所”不矛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多数院校的专业名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部分院校称作“贸易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贸易”等,此类也计入统计。)招收本科生,其中普通本科高校设置的该学科的招生专业518个,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24.23%。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冷柏军教授统计,截止到2010年,开设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的高校达到120所,培养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达26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类课程仍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国际贸易学排名靠前的学校如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开设此门课程。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其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2004年针对博士研究生开设国际贸易实证研究,该课程开设较早,当时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主要讲授某一国际贸易理论和与研究领域对应的实证文献及相应的实证技巧;国际贸易学专题课程分专题讲授国际贸易经典理论及最新发展前沿,可使学生掌握国贸领域文献体系以及切入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变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理经济学等课程作为数量基础课模块开设,为学生掌握实证工具和方法奠定基础;另外,还开设经贸论文写作,为学生介绍科研伦理、写作规范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
二、“三位一体”的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实证研究的过程可以类比为蜜蜂的采蜜和酿蜜,阅读文献、收集数据等准备资料的过程好比“采蜜”,研究的目的是写出好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这个结果好比已经酿出了上好的蜂蜜。采蜜不是蜜蜂的目的,蜜蜂的目的是蜜,而蜜蜂要酿出好的蜜就必须采到好的蜜。因此要“酿”出好的研究报告,前期“采蜜”的基本功就是必不可少的。采蜜-酿蜜-上好的蜂蜜产品是“三位一体”的过程。
类似地,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是国际贸易学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程,知识体系同样为“三位一体”(见图1),即系统地为已经具备国际贸易与计量基础的研究生介绍进行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所必需的写作规范、文献基础与计量工具。通过国际贸易实证研究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国际实证论文的基本规范、相关文献搜索及阅读技巧、国际贸易数据搜集技能、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提供给学生将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包括计量、调查、投入――产出分析、模拟以及实证的一般均衡的方法,用于培养研究国际经济学(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理论的能力,并介绍每一种研究方法的STATA软件及其他常用软件的应用。该课程的先行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和中级计量经济学。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发展
1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平台的现状
中国海关从1978年开始实施无纸贸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三大系统。在贸易管理部门,贸易许可证通过网上申领的比例已达到80%以上,电子产地证的签发率也已经达到60%。通过EDI方式传输的l8种电子报文无论在交换的信息量方面,还是在整个集装箱运输过程的单证数量方面都已超过80%。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据商务部(2004~2005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在外贸企业与政府的B2G业务中仍有22%的企业通过服务申办,而在货代企业中也仅有45.7%的企业可以直接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电子报关,报检,申报等相关手续。
我国政府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的成熟与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稚嫩即产生如此鲜明的对比。政府各外贸部门电子商务化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各部门之间仍然各自为阵,数据未做到充分共享,总体电子商务化程度不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使政府所有国际贸易管理机构连接到一个整体的网络平台中,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一个真正的一站式外贸平台。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
3电子商务为我盲目际贸易发晨带来新的优势
3.1显着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鼠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明显。另外,由于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务活动,交易费用显着下降。交易效率显着提高。
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对企业来讲,在传统条件下,提供每周7天、每天24d"时的客户服务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7×24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问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电子商务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可使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为出口企业带来更多的订单,并且可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3.2减少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因特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彻底消除了地域的界限,对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和无形壁垒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网上做生意,没有了宗教信仰的限制,也没有了种族的歧视,甚至公司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差别都显得不再重要。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电子商务达成的国际贸易免征关税,这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业务量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更快地向前推进。
3.3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旋的依赖。传统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用房、仓储设施、产品展示厅、销售店铺等。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若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则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要小很多。整个销售环节,从研制开发、订货、付款到产品的交付都可以在网上实现。
4总结
关键词: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影响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意义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给全球工业化带来了飞跃性发展,网络建设已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力,它使企业产品的各项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通过 INTERNET互联网络均可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纷纷建起的网站,并已进入了电子商务阶段,使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迅速转变为全球性网络化的电子商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也建起了网站,然而,这些网站大多是在网上一下产品信息、政府消息而已,而能在网上实现在线即时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海关申报、货物保险等的网站还为数甚少,距离网络化商业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这一更高水准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最先进的经营模式,将为企业大大的节约金钱、时间和资源,并将对整个行业的商业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比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所能节省的资金大约是营业总额的5%~7%以上,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甚至能超过15%。
交易费用降低:电子商务免去了一切烦琐的手续,所有的商务活动均在网上一气呵成,诸如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保险、货运方式、费用、货物保险、合同签署等都能在网上完成,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为企业减少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
三、电子商务带来网络贸易的优势
网络贸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
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
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总之,全球化的结果形成了地球村,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地球村各个不同成员间之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贸易为电子商务之驱动力量之一,而电子商务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易与信息传输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琳纯.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一、财经类院校经管法融合发展的特色化战略
经济、管理和法学等财经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特色,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校在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融通的同时,难免感到学科面的支撑不够,难以为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保障,这是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发展时面临的共同困境。同时,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获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没有相应的优势。
经济发展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也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了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职能,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高校的生命线,内涵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高校已经从规模扩张的补偿性发展阶段进入了稳定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必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同时,生源的减少、高校间竞争的加剧,也要求大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1]首先,要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保持和强化财经法等传统学科的优势,重点办好现有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同行业或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其次,要促进学科的融通。学科结构犹如生态结构,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一两个优势或特色学科,而是整体学科水平的高低。财经类院校法学学科点的显著特色在于学科方向凝练方面也注重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支撑。财经类院校应以优势学科为原点,分层次建立由其发展衍生的线性学科群、由与其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相关学科群、与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群,使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2]构建政、校、企联动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平台。再者,应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层次化,形成“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大平台、一体化、多层次、强能力”的实验教学框架;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经管网络实验室,将相关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拥有主流技术、先进管理体系、全面教学支撑的网络实验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经管法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经管法专业综合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内容重构
专业综合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问题的关键,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3]学校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校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以面向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经管法类人才实践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机制,实现经管法融合,解决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下列举措:
1.构筑跨专业经管法的知识平台。拓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的学科共同课,构建经管法文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筑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培养经、管、法融合渗透,“懂经济、会管理、知法律”的“商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持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管工结合的专业群平台。基于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立基于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专业群。
3.建立经管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
4.建立金融与财政公共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财政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公共管理专业群。
5.建立经济贸易专业群平台。基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学、统计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经济贸易专业群。
学校可通过现上述专业群的构建,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对分散的经管法类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完成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配合经管法综合实践中心、商业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服务于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计划
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主干,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的思路,全校课程体系按专业教育过程,构架“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4]实践板块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论文)、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
要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提倡学生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撰写论文、创新设计、科技竞赛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大力提倡“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用人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实际需要的特色培养方案。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全部教学环节;构建了兼容科学、文化、道德、经济、环境等诸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熏陶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学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课程实验环节为基础,以单独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为纽带,以课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核心,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为支撑” 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积极组织经管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对经管法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以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指导的专业实验中心的格局。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把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实践训练体系、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创业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四部分(见表一)。
三、以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保证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实施考试方法综合改革支持计划,构建“教”“学”“考”有机协调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以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为脉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分解,纳入考试方法综合改革系统,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校应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创造开放实践条件和环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团队学习、团队实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6]
以法学为例,若欲培养“脑瓜子、标杆子和嘴巴子”三位一体的精通经济管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方法上应引进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纯粹的法学理论传授者的角色,使教师自身成为陪同学生进行法律现象探索的导游者,采用由理论到实践,由启发到独立思考的方式,用简单的语言、结合具体生动的法律现象和民法实例讲授复杂的法学理论,通过对这些案件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特定的民法理论。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转变为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律文书修改、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此外,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注意突破所授本专业内容的藩篱,对该专业相关的法学内容及其关联性予以阐释,并注重该法学知识背后的常理、哲理和法理的揭示。其次,教学内容据立法变化适时更新和补充,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方面注重两点:一方面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立法内容强化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反映迅速发展的法学理论和不断涌现的法学家新的观点理论;两方面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最后,在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方面,不断引进鲜活的法律实例以补充课本上的理论教学,并将教师自身学术研究方面有益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上,并通过其它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拓展。
(二)全程掌控实验教学过程
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加大实验课程改革,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应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并适时与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自行开展实验。教师依据学生文献综述、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7]经管法类各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动员、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保证了实习和实训的顺利进行。
学校应把实验(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暑期实践与三下乡、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文体竞赛、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
(三)协同创新按需养人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按社会需求、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设计,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企业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按需育人。经管法各专业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技术+管理”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企业的“学习实践工作”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提高了专业的就业率;法学专业成立学生法律援助工作部,受理社会案件、提供免费义务咨询、无偿各类法律文书、调解法律纠纷等;财政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现场实训与仿真模拟实训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河北省经济 应用型英语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河北省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消费、投资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我省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步增强。
由于河北省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 原先那种单一英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 已经难以满足实际运用的要求。从工作的实质看, 英语的应用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可以说, 应用型充分体现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特点, 体现高等教育英语培养的目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的标志是具有坚实、宽厚的语言基础, 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应用能力, 以及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应用能力和从事各类外语职业的适应能力。河北省对外贸易经济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河北省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河北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缺乏是影响河北经济的主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良好,尤其是对外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对河北省各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河北省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英语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授,还要使英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新闻、法律等相结合,使学生成为经济市场所需要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对这种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来完成,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是现代化社会的轴心,是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的基地。目前河北省各高校的外语教学虽然针对河北省的经济需求有所改变,比如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发展商务英语专业,由单纯的教授英语知识到教授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的有机结合,但是这种改变还远远不能满足河北省经济特别是涉外经济需求的发展。
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缺乏还表现在河北各高校英语毕业生对国际经济和商务规则的不熟悉。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该真正了解和熟悉世贸规则,并且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等知识,要了解并熟稔相关的技术、法律,可以帮助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勇敢接受国际市场风浪冲击。所以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全面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晓国际贸易和商务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拥有国际市场的战略思维。对这种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河北省各高校的重要目标,也是许多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著名学者朱萍就说过“如何建设合格的外语复合应用型人才, 是外语专业在发展道路上首先遇到的挑战”(朱萍,2007)。
河北省各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一方面是大量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只能在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做着传授简单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工作,甚至有些人被迫放弃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河北省及周边省市的涉外企业又找不到自己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高素质的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缺乏影响着河北省的涉外企业更快的发展与扩大,从而影响了河北省经济更快的发展速度,因此以河北省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研究日趋重要。
三、以河北省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主要模式
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河北省各高校教育实践的影响至关重要,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旗帜。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商务合作与交流加强和国际贸易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我省各高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与时俱进,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业能力。曾经河北省各高校培养的英语毕业生是知识型的,缺乏综合素质和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研究者开始意识到以河北省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是河北省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是加快河北省经济整体发展的的重要因素。我省迫切需要创新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帮助涉外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最优化。所以河北省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英语高等教育必须反映河北省经济市场尤其是涉外经济对英语人才的实际要求, 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的规律。必须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良好地英语知识和用英语流利沟通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还要时刻关注河北省经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变化, 从而培养出符合河北省经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新型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基本能力是英语, 不论采取何种教育观念, 英语专业人才都应以精通英语为基本目标,同时掌握更多的商务、财经、金融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掌握一门以上专业知识之后, 如虎添翼, 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汪家树, 2002)。
河北省各高校的英语专业如能利用学校多学科的优势,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的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沟通的能力、改变思维模式的创新能力和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可以充分体现河北省各高校教育改革基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河北省各高校培养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不仅能从事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 还能够从事新闻媒体、人事公关、公司国际宣传、贸易业务等工作, 满足河北省经济对创新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河北省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河北省各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就要该进教学方法,使高校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术和培养的能力比传统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扎实和厚重。在改进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强调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能,培养个性鲜明的人才,从而满足河北省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河北省各高校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河北省经济人才需求多元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认真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戴炜栋, 2005),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引导法、视听法、头脑风暴法, 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河北省各高校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 开展针对个人的个性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各种适合学生本人的能力。
3.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培养高素质应用性英语人才至关重,河北省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经过认真研究和谨慎论证。针对河北省经济尤其是涉外经济对英语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各具特色, 河北省各高校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综合与英语相关的专业师资, 合理设置各种课程, 使教学内容符合河北省经济对人才的特色需求,培养出具有不同能力的个性人才。经过对河北省各涉外企业的大量调查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 建议河北省各高校应该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综合利用学校一切师资和其它资源, 从教学内容入手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设立多个方向。
河北省各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在学生入学之初根据学生各自的爱好和不同特长确定学习方向。大一大二两年应以英语语言基础课为主,同时为日后的不同方向的学习做出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准备。 大三和大四在开设语言和文化课程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世贸规则、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律等专业课程。以商务英语方向为例,大一大二在学习英语语言基础课的同时可以开设商务英语基础课,比如开设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阅读和商务英语听力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高年级可开设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法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等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课程。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除了商务英语方向,还可以开设医学英语方向、财会英语方向和法律英语方向等。通过对专业方向的合理引导和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 河北省各高校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河北省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用英语进行流利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的应用型英语人才。这些应用型英语人才将在不同的领域例如:翻译、教育、国际贸易和科技研究等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满足河北省经济各方面的需求。
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属于典型的“金字塔”型,课程类型一般是四分法:公共基础课程(或称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实践课程一般为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总体上传统课程设置强调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缺乏体系。(杨贤玉,2009)而适应河北省经济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英语人才必须具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有机统一的综合能力。“金字塔”型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河北省经济的多元化需求。河北省高校满足河北省经济的多元化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英语人才必须要优化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既要充分反映高校英语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又要体现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达到实践性、应用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的教育在保持和发挥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从单纯的语言和文化教学逐渐实现向具有专业特色性和职业定向性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教学转向。优化课程体系应该以河北省经济发展需求为风向标, 以河北省各企事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为标准, 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教育差异和个体需求, 探索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可行性。根据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目标和办学方针, 合理确定应用理论教学和英语实践教学、英语文化基础课程和英语不同方向专业课程、英语必修课程与其它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比例,形成结构最优化的课程体系。
5.加强专业实践
人才培养必须考虑市场的需要,让用人单位尽早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黄源深(2001)说过,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呈多元化态势,以往那种掌握外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英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经济呼唤口径宽、适应性强、有相当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必须让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河北省各高校应该更好地了解河北省企事业的用人信息及要求,加强和河北省企事业急需英语专业人才的单位沟通,让学生在学好和掌握英语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的同时,尽早尽快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实践活动不应该局限于在学校的实践模仿,而是让学生深入到用人单位去实践。通过在用人单位的亲身实践,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能力的人才,从而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之处。这种在专业实践中的自我认识激发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自己的知识掌握和能力素质要求会不断提高。学生会积极主动的钻研和思考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主动适应河北省企事业单位用人的要求,逐渐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四、结论
河北省经济的纵深发展对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提倡实验教学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河北省各高校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河北省各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英语人才以更好地满足河北省经济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素英,张燕等.人力资本与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1)
[2]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
[3]黄源深.21 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4]刘毅.英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2001(5)
[5]夏纪梅.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6]杨贤玉.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7]于连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6)
[关键词] 服务贸易 逆差 竞争力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9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1345.67亿美元.1985年~2004年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2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7.21%,进口年均增长19.30%。1985年~2003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为8.59%,我国的增速要远远高于世界水平。到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世界排名已上升到第7位,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服务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贸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有所增长,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量上看,我国服务贸易及出口总额在总体的国际进出口额市场占有率上一直比较低,维持在2%~4%,仅为美国的18%,英国的38%,日本的54%。而当今世界上发达工业化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75%以上,仍然是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大国,因此,必须认识到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无论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低下,贸易逆差继续加大
衡量一国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般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测算。贸易竞争力指数,是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贸易竞争力指数越高,说明竞争力越强。
我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起便从顺差变成逆差,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小于0,2000年~2003年连续为-0.08,到2004年达到-0.07。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其竞争力仍然较低,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中国服务贸易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规模增长较快,但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和国内对服务的旺盛需求,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增加迅猛,贸易收支一直不平衡,进出口总额年年逆差,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逆差额更是逐年增大。同时,在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中,除了旅游与其他商业服务项目外,其余项目基本上每年也都是逆差,1997年的服务贸易逆差为56亿美元,2000年服务贸易逆差67亿美元,2003服务贸易逆差86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服务贸易逆差达到了93.91亿美元,这8年间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在总额上还比较小,不足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的格局。但是随着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主动调节出口发展战略,货物贸易不断出现巨额顺差的难度在不断增大。因此,服务贸易的逆差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新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在我国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占据较大比重,而金融、保险、咨询、邮电、航空运输、专业服务等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重不足。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传统服务贸易比重较大,现代服务贸易相对滞后。
1997年~2004年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基本锁定在31%~43%之间,2002年以前旅游出口在服务贸易总出口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就是在2003年因受SARS影响,比重降到31.94%: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以下;运输业伴随着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从1998年的17.92%到2000年一直增加到21.17%,之后连续几年一直维持在22%以上。运输和旅游合计占服务贸易进出口的77%。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像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占比很小,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0.4%、4%和2.15%,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其他行业变化不明显。2004年金融、保险、通讯和计算机信息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17%、4.83%、0.68%、2.15%,合计为7.83%;而2002年美国这四项合计比重达54.77%。这说明我国新兴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比重偏低,有待加强。
3.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增长缓慢,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作为现代的新型交易方式的电子商务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服务贸易领域中,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市场结构和商业贸易形式。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以企业到企业交易方式 370家,企业到顾客677家,提供商620家,前年企业到企业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企业到顾客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并且存在有各种不同交易方式的商业模式和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呈现局部性、自发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的缺点,整体规划和统一的规范缺乏,有很多网站并不适应中国实际国情商业模式,只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并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另外,不同网络、不同行业之间不能相互联通,网络结构复杂,各种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网络实际操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企业落后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真实现状。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若干对策
1.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
应把调整服务贸易结构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中之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保险、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收入靠新兴服务行业上来,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从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均衡我国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比例,从而整体提高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2.完善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都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的后盾。而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保证服务贸易能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我们应学习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理顺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使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相互协调,规范市场、开发新产品、消除市场制约,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打破条块分割,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服务贸易市场。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促进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3.保持优势产业,加大新兴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由于投入成本低,劳务和旅游这两个方面一直是我国优势服务产业所在,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两方面总的来说科技含量比较低,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我们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也要加大这两方面的科技投入,提高劳务输出素质,要改善旅游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势。另外,我们也要优化服务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让新兴服务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对服务贸易的认识和创新也决定着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克服服务贸易中陈旧僵化的思想,正确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潮流,尝新服务贸易的未识领域。电子商务靠网络技术所拥有的特别优势,大力发展中国的网络事业,建设统一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是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全球化时代的电子商务”专题会议的召开,为全球电子商务专家研究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机制、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要大力推广和应用。
4.加快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扩大规模化经营,培育竞争优势
我们应有选择、有步骤、有条件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因为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把外国的先进的管理经验纳为己用,摒弃那些不好的,在国际竞争中主要加大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更新系统的管理,以超强的实力与跨国公司相抗衡。再者,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变挑战为机遇,在竞争中学习和提高。另外,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实力。
5.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目前,我国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要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各高校也应该加开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课程,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建立服务业人才基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健全人才政策、防止外资过程中国有服务企业的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金锐:中国服务贸易新发展[J].中国经贸,2006年,第6期;10~16页
[2]阎红梅王成云: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论文期刊网;2006年,第8期
[3]高焰:中国服务贸易现状探析[J].中国论文期刊网;2007年,第1期;22~24页
[4]牛宏莉: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6期;总第471期
[5]李怀政: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国家竞争优势战略[J]
[6]薛荣久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7]王绍熙王寿椿: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8]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1997年新编本)[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和外贸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的符合现代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嘉兴广播电视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开展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实践。将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与相关学科知识、职业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行业标准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学术
学术
一、引言
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和外贸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嘉兴市外贸企业抢抓机遇全力拓市场,全市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根据市155家重点联系企业的监测,有近八成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增长,其中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的企业占48.7%,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1.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40家机电类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的占57.5%,54家纺织服装企业在手出口订单同比增长的占46.3%。外贸出口队伍不断壮大,有出口实绩的企业3276家,同比增加394家。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嘉兴共遭遇了来自印度、土耳其、美国、欧盟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32起贸易经济调查。涉案金额4708.69万美元。主要涉及玻璃纤维、紧固件、纺织、轻工等行业。在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符合现代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商务英语应用人才。
因此,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的构建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工作逻辑为主线,将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与相关学科知识、职业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行业标准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进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项目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我国,对“项目课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和局部实践西方的能力本位课程,然而当时只关注如何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重新选择课程内容,没有深刻认识到依据工作任务重新设置课程,确定新课程结构的重要性。这些课程只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只让学生获得一项项孤立的技能,而无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的培养。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能力即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任务时,才能具备职业能力。因此,项目课程应该以其鲜明的职业性、综合性、人本性,融知识训练与能力训练于一体,代表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的实施中,要防止市场的短视性、逐利性和盲目性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扎实推进电大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地方经济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经贸英语人才。
三、“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嘉兴广播电视大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一是校企合作开展项目提高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多方面实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战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合作共建,共促发展。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有协议、有合作地组织开展项目训练。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做实习指导教师,并且在人员的数量、素质、结构、责任感要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比如,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到外贸企业——学校的实践基地进行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外贸函电、进出口业务与单证、国际结算等单项训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进出口贸易的综合实训,使学生能够将各个单项训练的内容和技能联系起来,相互融通,提高综合技能。这一系列商务实践模拟活动,力求以真实的素材、先进的手段与方法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中学生们积极性高、不怕脏累、干劲十足,实训效果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在岗实习的工作指导还不够深入、细致,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业务档案不完善等。我们应该加以改进,建立详细地记录学生实习的单位、工作情况,以及教师跟踪指导的具体资料,转变教师笼统分派指导任务的管理方式,实现有效的教学监督。
二是模拟教学模式。嘉兴广播电视大学模拟企业经营实训以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为背景,采用把企业搬进课堂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实训室可以步入另一个工作环境,同时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边说边做,使整个企业融为一体,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到外贸函电的传递过程,熟悉单证的种类,在逼真的环境的环境中提高应用能力。
四、“项目课程”教学项目的开发和设计
商务英语“项目课程”的设置要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培养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努力开展项目合作,推动区域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发展。学校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改革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式教学,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分解、转化,组合成教学单元与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加强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实训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效性。针对开放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从事外贸的特点,在项目课程设置时要立足商务,向进出口贸易发展,培养进出口贸易单证员,报关员等,强化如单证英文识别,运输报验,托运,投保等英文实践操作,从而培育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适应全球经济需求的高级商务人才。
在“项目课程”教学项目设计上,必须围绕着岗位技能训练展开。在项目设置上,根据开放式商务贸易技能训练的要求,其训练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单项训练为第一阶段,比如:进出口业务与单证、商务谈判等单项训练;综合训练为第二阶段,比如:通过模拟外贸公司等形式开展综合实训,将学员学习的各单项的技能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当今外贸企业的用人要求。最后,基地训练和顶岗实习训练为第三阶段。即让学员深入企业,在实战中检查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的效果。锻炼应用能力。当然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岗位落实后,教师的实习指导工作要细致,不能流于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具有相应专长的教师给予指导。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参与,跟踪辅导,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关商务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准则,扎实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
总之,在“十二五”的开局年,嘉兴广播电视大学要充分发挥开放教育的综合优势,形成多功能的社会服务网络,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商务英语服务团队和校企合作商务研发团队,积极实施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实现电大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几个关键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3]曾莲英,黄新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探讨——以《商务接洽》课程开发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0,(06).
[4]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