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3:54:02
导语:在孔子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严格控制,人口年龄结构却发生了峰谷交替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从我国人口发展的这种态势来看,大城市平均领先于全国约25年[1,2],且其教育资源又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因此,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同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就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过去对此问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3],使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协调。因此,在强调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解决人口与教育的协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我国各大城市与上海市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及其相位差
上海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城市中均属最低水平,1993年起户籍人口整体出现自然负增长(-0.8‰),率先跨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行列,其人口年龄结构如图1所示[4,5]。
附图
图1上海市1996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等大城市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具有相似性,只不过在年龄或时间上有所先后,即存在相位差。例如北京波动相位差比上海滞后约5年,人口自然负增长滞后约15年,如图2、3、4所示。
附图
图2北京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3上海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4我国各大城市相对上海市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相位差估算示意图
我国37个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者)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于上海的相位差滞后0~10年不等,而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则滞后6~40年不等,如图4和表1所示*
加权平均相位差24.85注:以上数据以我国人口第四次普查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发展的态势为依据近似估算得到。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发展态势基本相似,但存在着相位差,上海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二、上海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上海从1993年起,抚顺和沈阳从1999年起都已发生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他30多个大城市也将紧接着相继发生类似情况,因而相应的协同不但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更有局部性和全国整体性。因此,有关政策的研究可在上海先行试点,而后逐步推广。
1.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对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影响
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必然导致学龄人口数的峰谷波动。1982年前后,出生人口数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每年出生人口数一般在15~20万人,但近几年出生人口数急剧减少,1995~1999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数只有6.61万人[5,8],形成低谷,对教育冲击极大。这样,1~3岁入托的人数和4~5岁入园的人数也就相应出现峰谷交替,因而原先适应15~20万幼托人数的教育资源严重多余。目前上海市的小学生源急剧减少,约为10万人左右,如图5所示[4]。而原有教育资源却能适应15~20万人的生源,从而也导致了严重的多余。但按照上海人口规模目标的要求,15~20年之后的生源又将逐步回复到15~20万人的等级,因此,对多余的教育资源又不该任意搁置与浪费,应予更加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附图
图5上海市2000~2020年小学生源人数与可容纳量预测
上海市高中教育的调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初中毕业生人数1998年已达最高峰值21万人,从1999年开始有一个小幅回落,2001年又将回复到较高水平,如图6所示[4]。
附图
图6上海市1996~2020年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招生能力预测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民办学校,在特殊运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民办学校的意义。要纠正“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即私有学校”等片面观点;(2)民办学校要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3)抓紧政府立法,大力加强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4)政府应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支持、资助和监督[9,10]。
范县高码头镇丁大寺小学
史占龙
2012年11月1日
10月27日,我有幸在文体馆参加了由范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教育局共同组织且为期一天的《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领悟常运领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我感觉自己对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堪称收获颇丰,现将学习后的一点感想总结如下:
一、通过常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了解到了进行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我认识到教育科研不仅仅是教育家的事,更是我们普通教师的事。教师参加教研可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研究资料的能力等等。
二、通过本次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撰写学科论文。
常运领老师告诉我们,论文写作应抓住一个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这个选题上写深写透,这样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选题也就是选择课题,包括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这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有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在教育科研课题完成之后进行的,论文可以整个研究课题的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一致的;论文也可以以研究的部分成果作为题目,这时科研课题和论文题目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此,科研课题的选择制约着论文题目的选择,选定了科研课题,也就确定了论文的题目和大致内容。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要确立教育科研课题以及撰写教学论文,这是是一项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们研究的教育课题。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一是教育理论问题。当然,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研究时有所侧重而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教育实践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可以扬长避短;然后再逐渐向理论深度发展。一旦确定选题后,接下来的工作是查阅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这是研究的基础,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关于教育论文,不论是选题立意、组织材料、遣词造句、谋篇构思,还是逻辑推理、层层论证、以理服人,写作过程本身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为了把自己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活动变成有形的文字表述,我们就需要反复地推敲,通过写作论证的过程,使自己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深入,更加系统化。撰写学科论文,能促使我们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本次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创作有价值的学科论文:1、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在研究和思考中有所感悟;2、掌握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学习,我认为教学实践是一座丰富的宝藏,经常反思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获取写作资料的有效途径。
要通过反思教学实践去收集写作资料,必须做到:
首先,要勤于学习。平时要注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便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
其次,要勇于实践和探索。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具有价值。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往往是善于把学习到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在
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丰富和发展理论。
再次,要敏于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说:“吾日三省吾身。”都表明思考对于学习、对于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不思考,不能把握理论的实质;实践不思考,不会有新的发现。只有经常对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进行反思,才会不断有所收益和创新。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育德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讨和加强中学生的道德,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思想道德的研究似乎还显得较为薄弱。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一般是学业后进者,这里聚集了大量问题学生,所以,中职生的道德现状更应引起大家的担忧和重视。
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课堂,依托课本,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着手,加强情感投入,从而起到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完善人格的效果。在这里,笔者想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实际,谈谈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它的育德功能。
一、加强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德
审美能力的高低制约着人整体素质的高低,自然也关系到学生品德的好坏。教育学认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进行美感(即审美)教育,“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这是“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之一。学生只有认识到什么是美,才能更好地抵制丑。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以美育德、以美育人,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沉浸郁,含英咀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
通过《荷塘月色》(苏教版,以下皆同)《富春江上》《黄山记》等文章的欣赏,学生可以认识自然之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通过《边城》《受戒》等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人性之美,认识到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另外,《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伟大而高尚的灵魂;《〈论语〉七则》让学生体会到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仁”学;《鱼我所欲也》教会学生舍生取义的精神;《送东阳马生序》教导学生要勤于学习,乐于学习,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赤壁赋》《滕王阁序》引导学生树立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屈原列传》赞美了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让学生感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尊严。这些都是蕴涵在课文里的美的东西,语文老师应注意将它们挖掘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去体味,去欣赏,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二、加强爱心教育,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以情明理
部分中职生之所以出现道德的坍塌和人格的裂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爱。中等职业学校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爱心去抚慰学生的心灵。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欲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所以道德教育,攻心为上。语文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语文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较长,容易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础,因而应该自觉担负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死板说教,简单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中职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借助课文所营造的特定氛围,灌注适当的情感,加以道德教育,拨动学生颤动的心灵琴弦,使之更好地接受自己所要灌输的道理,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在讲授《荷花淀》一文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篇小说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在孙犁的笔下,我们找不到战争留下的痕迹,这儿有明朗的夜月、凉爽的清风、银白的湖水、薄薄透明的雾、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舒展、美丽。当学生沉浸在这淡雅疏朗、诗画般的意境中时,老师可以做这样的提问:“家乡是如此的和平而美丽,我们能不能容忍侵略者对她进行蹂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人民的热情,很自然地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的育德功能
适当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亦能起到良好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借助集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多重元素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比如,在对第四册剧本欣赏单元进行讲授时,我让学生欣赏一系列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在看电影《》时,学生完全被鞠躬尽死瘁、而后已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当看到总理临终嘱咐这一段时,很多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另外,电视片《壮丽的三峡》可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丰富的讲解词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电影《城南旧事》则通过英子明亮而纯真的眼睛让学生感受人性中的真诚、善良。这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得到了升华。如果只是就文论文这样简单的课堂讲授,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好的效果。所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很好地增强语文教学中的育德效果。
四、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绝大多数中职生毕业后将走上社会,参加工作。由于人生阅历的欠缺和认知能力的不足,他们对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走上岗位后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并不是很清楚,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根据这一情况,职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这样对学生和社会都有裨益。比如,在讲授《敬业和乐业》一文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梁启超所阐明的“敬业”与“乐业”的职业精神。语文老师还应结合时代精神,阐释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敬业”和“乐业”的时代意义,教育学生参加工作后做到“乐业、勤业、精业”。同时,还可结合第一册第二单元《青少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的深邃思想,教育学生树立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奉献自己,报答社会,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回报社会”的职业观。
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渗透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老师应将这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中职生在盎然的兴味中得到美与道德的陶冶,促使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论文关键词: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每个人与课堂关系就很密切,而每个课堂是由若干教师和几十名具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生组成的有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来说,它肩负着实现课堂管理目标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引导、整合众多学生的行为,使其符合课堂目标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仅仅是管理技术或是管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为,包含着伦理价值;课堂不仅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更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的价值,其间时刻发生着具有伦理道德的对话和冲突情境。正是在充满伦理性意义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育人”价值更加得以凸显,教师的道德导向作用更加得以发挥。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就必须具有伦理意义。
一、课堂伦理管理的背景
对于教师课堂伦理管理的历史考究,可以追溯到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伦理管理思想主要有:
1.课堂学生的组成上
针对当时“学在官府”的癖习,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胆实践之。孔子的课堂上学生组成是五花八门,不分贵贱和国籍、年龄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而且对于以前名声不好的人,他也可以吸收。
2.教师的德育观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作为我国最早专心致力于教师职业的代表人物,师德精神依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他的师德的第一个要求是乐道敬业、热爱学生。他形象地把乐道敬业说称之为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待学生真诚无私,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在传授知识上“吾无所隐尔,吾不行不与二三子者”。师德的第二个要求是终身学习、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的精神,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仍然在学习《易》;同时认为教师“诲人不倦”是仁的表现。师德的第三个要求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强调教师以身作则,身正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够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一生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而且以其以身作则的人格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开始反思教育被日益赋予的工具理性和教育主体论、学生能动论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管理理念,课堂管理开始进入伦理管理时代。
二、课堂伦理管理的意义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学者们阐述了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管理的复杂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可能发生诸多教师想象不到的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着手进行解决,远非人们想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挑战,这就是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课堂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整个课堂空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课堂管理不可能只是刚性的、效率最大化的,课堂管理应该是道德的、伦理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可能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管理”。引介到课堂管理过程中,课堂管理不可能仅仅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或艺术的活动,课堂管理必须具有教育意义,富含伦理价值。
2.伦理对课堂管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管理不仅仅是遵守成人而形成的游戏规则,道德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对处理某些课堂管理事件更有效,更合乎动态变化课堂的需求。伦理管理可以进行全域性覆盖,它的力量可以伸张到课堂管理的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促使单纯的技术管理充满伦理性、教育性。道德管理将谋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契合点,维护管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从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升管理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伦理道德可以帮助解决课堂管理实践中的道德两难和道德困境。总之,课堂管理伦理将顺应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变化,变管制规训为主转向服务课堂主体为主,凸显教育的价值性和生动性,师生在新的管理理念下获得教育的重生。
3.我国课堂管理伦理缺位现状
审思我国课堂管理现状,教师和学生均没有体会到本应属于充满生命意义的课堂的幸福感,人性内心深处的伦理性诉求处于一种极度缺乏的状态。教师在课堂空间内人性关怀的缺位,有时导致学生选择极度对抗的方式,结果师生均处于痛苦和困惑的状态。在现实的课堂生态中,快慢分班导致的信心压抑,教育贿赂导致的人性扭曲,分数至上导致的竞争压力等促使课堂生态日益恶劣。总体上,我国课堂管理伦理出现的缺位,体现在对公正的侵害、对尊严的践踏、对生命意义的漠视上等。
4.课堂伦理管理重新配置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盛行的工具理性、主体异化现象被人们逐渐反思。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意义、追求内心幸福的场所,伦理管理将指明课堂发展的方向,促使教师课堂管理同时追求效率和人性关怀;伦理管理将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因为马斯洛的人性需求学说指出,物质层面的追求是最基本的诉求,而内心幸福感是人性发挥潜能获得自我认同的完美体验,这种自我认同的价值感从深层次上体现出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追问。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对伦理的追寻将使教师和学生获得终极的幸福关怀,具有“内圣而外王”的社会与主体双重价值。
三、课堂伦理管理的内容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的内容,有的学者从宏观维度研究了伦理管理内容,还有学者从微观的维度研究了具体的伦理内容,但是不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我国对课堂管理论研究还远不成熟,目前依旧处于片段化、零碎化的阶段。下面将简要总结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转贴于
1.课堂制度管理伦理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老师借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认为,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指向制度的设置合乎道德性、伦理性;伦理制度化是将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度化,形成制度规范。如同《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郅老师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包含两个方面: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本身应合乎德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它运作的有效性上,而且表现在它的性质的先进性上”。规章制度本身所体现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是衡量规章制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规章制度要真正保持先进性,必须要做到其中所蕴涵的道德的先进性。如尼布尔在《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一文中指出,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正当性有问题,导致人们的认知模式出现偏差,因为“制度为个人行为提供了一种激励系统,同时它还为个人提供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认知模式,个人按照制度指引的方向和确定的范围出选择”。所以,对现有的课堂制度进行案列剖析可以发现管理制度本身的是否合乎正当性,将对未来课堂管理的效度和价值引导具有深刻的意义。
2.课堂管理理念的伦理
在我国,关于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管理理念伦理的研究文献发表得比较多,这些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而课堂伦理主要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且常常发生在交往密切的课堂,所以,需要研究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伦理理念和行为,伦理精神和道德的渗透也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
在郅庭瑾老师所写的《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书中,她认为教育管理理论首要构成要素是管理思想和理念,而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确立是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理念的大环境中完成的,其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往往受到其所处更大道德生态的影响。深度反思目前社会道德生态,打破教育道德生态孤岛的惯性思维,运用系统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对于构建健康公正的课堂管理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也有学者从教师自身应该具有的内在教育伦理角度指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基点;和而不同的学生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关键;情理相融的课程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核心;宽严有度的精神环境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保障。
以上提供了一条提高课堂管理伦理的思路,对于形成课堂伦理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课堂管理伦理标准的提高,不仅仅要求道德个体,更需要道德社会的系统重建,为道德个体的价值认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课堂管理者道德水平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建设和培养,形成育人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鼓励育人者充分发挥道德主体性,自觉地辨别真善美丑,通过教育系统的道德坚持去达到社会道德结构化的改善,教育主体性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3.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
如果说前面论述是内隐性的,内隐在教师内心里秉持的一种理念的话,课堂管理方式的论往往就表现为外在的、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一种伦理。
在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一些原则,如“热情、公平、因材施教”“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宽严有度”“引导启发”。也有学者就伦理道德和课堂管理方式的关系做了探讨,并且解释了当前教师课堂管理忽视伦理道德的表现,对课堂管理伦理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教育管理伦理学科建设、构建教育管理伦理法律框架、健全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机制、制定教育管理者的行为伦理准则、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此外,还有些学者指出,构建道德的课堂,除了课堂管理理念合乎道德、规章制度合乎道德等因素,还要求教师将道德意识融入常规课堂管理过程,经常用道德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学生的自主权,是否合乎道德。从中可以判断: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需要尊重学生自主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积极性的场所;让日益僵化的课堂变成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中有意义的动态课堂。
4.课堂课程内容的伦理
在《道德的课堂:问题与思考》一文中,郅庭瑾老师提出一个案例: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和教育,结果在沪港两地学生反应是大相径庭。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被泛化的文以载道,能带来的只能是道德的沦丧和虚无。“在很多时候,文以载道一旦失去了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所谓的道不过是教师的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在这样的课程内容渗透道德价值理念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以后的课程内容中,改变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学生互动、争取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将间接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相结合。
还有学者认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教师应以“庖丁解牛”的方式,深度挖掘课程的伦理价值。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材为基准点,按照学科演进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阅读、情境描述、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之变成沟通校内外的伦理渗透的桥梁。华东师范大学的胡东芳老师还提出运用“金庸效应”,其核心思想就是借鉴金庸小说中的很多能深深拴住人的眼球的写法。另外在传授课程内容上,教师可以采取“三化”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即:学科性知识生活化、高深知识浅显化、枯燥知识幽默风趣化等策略。
总结前面学者的建议可以看到,在教师课堂课程伦理管理中应拉近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受课程的伦理价值。让学生陶醉与教学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或许就是胡东芳老师倡导的“金庸效应”的魅力所在,也是道德课堂的真谛所在。
四、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除信息能力外,信息素养还应包括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过程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内容,这也是每一个信息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社会的认识、态度与参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规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也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应采取的方法。根据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中小学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主任;理念;方法
【Abstract】Nation to education of medium long-term programming in, to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of education practice make stronger and exaltation of principle.How exaltation is the quality of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demand exaltatio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form master of work level.The writer think the character which promote form master, emphasize to want from the thought liberation and promote oneself scholarship cultivated manners and management level;Returning in the meantime should to form master work do a reasonable of evaluation with urge form master work of further development.
【Key words】Form master;Principle;Method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0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2003年)、《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5年)等教育政策的出台及2006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通过) 进行的修订,基础教育开始由全面普及转向更加重视提高质量、由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我国中小学入学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在世纪发展之初的十年期,我国政府对教育进行调研后,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为了国家的教育振兴计划提出实质性的纲领性指向。在此规划中,2009年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出台,对于确立班主任的专业化地位和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班主任工作要有一定的研究,以便我们更好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一个探讨。
1.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何?
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应当作为学校的工作的目的所在,那么班主任在这过程中又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勒?也就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何在?既然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天然职责,可是为啥作为老师的班主任与其它教育工作者又有不同勒?这是由于班主任老师虽是学校一成员,但是他的工作的实践不同于其它的老师。班主任不但要承担平时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校实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工作。可以讲,他既是一个被领导者,又是一个领导者。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学生,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好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班主任的工作的目的就是很明显了: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学校的工作安排,发挥科学的管理技能管理组织好学生,靠自己良好的师德和知识去引导学生,服务好学生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2.如何实现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2.1 加强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人的素质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人的素质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素质,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核心。因为思想品德素质相对于其他素质更能在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因此,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核心,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教书育人,德为先。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派的思想作风、出色的班级管理、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务实精神,是做好一名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良好品格的班主任,他可以通过自身的潜移默化行成对学生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影响是非常持久和深远的。一个良好的品质的学生这样更会容易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更好的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2.2 不断与时就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世界无时无刻都是在运动的’,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观念都不断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还用十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教育观念来指导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不断更新的学生思想上。不正是应了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一个班主任还单单以分数来看待人才的唯一标准,那么若干年后,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很多人才并不是那些高分的学生。现实中,由于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如果还拿许多年前的棍棒教育方式来简单处理学生的犯错问题,那可真是缘木求鱼。所以有的老师说‘现在学生真难管,真难教”.为了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我们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在思维方法和观念上不断学习和改进,一定要适应新时期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为此,新时期中我们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因材施教,用爱感动学生,要对学生有正确的、正面的评价,有正确的人才观。世界上的工作,如果跟机械或其它物的概念打交道,不管是多复杂都是相对简单的。其实所有的工作中,跟人相关的工作相对来说,那具有非常的复杂性。只有自己本体的主动性越强,才能对客体的控制越强,我们班主任只有自己在比较好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够应付日新月异的新情况。
2.3 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就是德性’。我们班主任要在学生中有一定的权威必须要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学习。一个学识高的人才能成为师,老师之所以为师就是因为学识是内在之规定性。我们强调的权威是来自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一种仰慕和尊敬,而不是来自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威权,更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迫和管制。那么要实现这样一种持久的力量的建设,作为导体的班主任只有加强自身的学识建设才能使自己的能量辐射每个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是学生的优秀任课教师。这样的一个优秀的正面的形象肯定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敬。一个有好的形象的班主任老师这可是在工作中一笔无形的财富和力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班主任水平的高低。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连接部分,他主要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事情,同时又是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人。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当个传声筒的话,那就无所谓班主任专业化这一重要国家层面的决策了。可见班主任的专业化是班主任的核心,专业化专业在那勒?在笔者看来,专业化的本质还就是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班主任是这一组织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全班学生的带头人。其工作性质与一般任课教师不同,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又担任着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成长的重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性,要管理和带领一个优秀的班级必须在工作中讲究艺术。我们现在管理的学生情况与以前更是不同了。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甚至是世纪宝贝的多,他们生活在一个较以前可要优越很多的年代。他们都具有自身的一些时代特征:像个性主义,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富有理想但不甘平凡、渴望同伴友谊但矛盾较多、喜欢学习但负担较重、亲近教师但对教师要求偏高。我们只有对要关注的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主流定位,才能不偏离目标,才不会作出错误的决策。对这些学生的时代特征有个大概把握后,我们应当研究对策并作出相应的机制和方法。笔者认为如何专业化管理,我觉的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人格平等但地位不平等。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自然人,无所谓谁高谁低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关系,因为相互的需要才结合在一起。无师则无生,无生则无师,他们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所以从本质上说,师生关系应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合作力量,而非一组矛盾力量。但是从表象来看,很多师生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但究其根源来说,还是老师未能很好的定位自己。有些是非学生独特的行为要求,而班主任过多干预。而且有种现象,老师把自己的定位高于学生,依靠一种天然赋予的权利去做不是权力之内的事。例如,有的是家长制作风,一言堂这种管教方式。我们强调人格平等,但是不强调地位平等。老师相对学生总是处于一种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老师在层次上应跟学生是不平等的。在这里我用地位这个词来表现,不是强调人的贵贱,出身的地位,更多是一种中性词。做为班主任一定要有主导权,应有一定方向的控制权,这是工作的要求也是工作进行的保证。在某些地方,有个别老师放任这个基本原则,造成教学混乱,学生无所顾忌等行为,像‘摘帽门’、‘板凳门’。。。这些事情的出现就是未能把握好平等与不平等的关系。
(二)因材施教,严格管理。施教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要理念和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这种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相结合。学生中的个性差异不同,班主任应当要结合实际,有的放失。《论语》中保存下来了大量重视学生个性的材料,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偏激),由也(莽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些都是孔子实践个性化教育的有力例证。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个性发展理论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可以更好的培养各样的国家需要的人才。严格的管理是促使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保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的深沉的爱,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娇惯放任是坑害。”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思想上从严,培养他们积极进取、诚实正直的思想作风;学习上从严,培养他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风; 纪律上从严,培养他们严守校纪、法纪的自觉性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等。
(三)创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作为班主任更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教师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温顺的绵羊,而是培养一批批积极进取的虎豹之才。我们在平时的管理中要注重学生才能的挖掘,激励,使用。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促进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去打压这种兴趣和行为。所以,班主任老师应当在一个班级里要有自己的目标,机制,去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怎样才正确?
“十年育树,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隐性的工程,它一下子是难以看到结果。有很多成果都有滞后性,而不是一下就有明显的成果。那么班主任工作的成果是靠啥来评价?预期的跟实际的是否相符?现实的跟将来的是否都是正面的?这就不得不谈到我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我们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健康,科学发展。苏联时期,他们对班主任工作水平分三级:第一级,水平最低。其特点是班级工作和思想工作主要是班主任自己来做,又是有个别同学参加,无积极分子参加,无全班同学参加。第二级,中等水平。班主任工作能依靠积极分子参加,但全班学生没全部参加。第三级,最高水平,其表现是全体学生都能自觉参加各项活动,由班级体自觉管理自己。我国很多都继承了苏联时期的评价体系,笔者能力有限,主要是参考郭书林同学的《中学班主任评价标准研究》一文。其认为评价方法主要为经验法、定量分析法、专家评定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英国在对传统的教师评价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方法上作了发展性教师评价与传统教师评价的比较,总结吸取了传统教师评价的合理成分,构建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框架,该框架由13个部分组成:(1)实施范围;(2)评价周期;(3)评价标准;(4)确定评价者;(5)前期准备;(6)评价过程环节;(7)学校董事会作用;(8)资金和时间;(9)教师评价的预期效果;Q0)教师评价与学校发展计划;Ql)教师评价过程的监控;曲协调a3)评估,即对评价实施全过程的评估。经过实践检验,这些评价机制促进了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当然也包括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我们国家现结合国外的一些经验,都在做积极的探讨。
总而言之,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教育的发展。我们不管是那种有益的尝试,都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辩证的去处理一些新的教育问题,这样才会更好的完成我国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郭书林 :中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刘莉,任强 :专业化,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必由之路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10月第22卷第10期。
[4] 彭慧珍: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 何长辉,秦裕芳:陶行知教育革新观探析。[M] 安徽史学 2002 第4期。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 本文试从诚信教育价值选择的角度入手,论述中国传统诚信观、和谐社会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对当代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意义,以在思想上对高职诚信教育建设作出有益探索。
诚信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诚信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要求,对当代高职生而言,诚信也是一种人格品质和信用资本。高职诚信道德建设,对提高高职生的道德水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诚信教育的价值和效果,就必须重视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科学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对于诚信教育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只有把握了诚信教育价值选择的规律和方向,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实践产生出实效。高职诚信教育的价值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追求真善美,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则是为了实现道德至上。在当前“诚信缺失”和“诚信危机”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要求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能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指导、以和谐社会建设为平台和目标和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一、回归传统: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指导诚信教育
在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中,诚信思想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诚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古代的各派学说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关于“诚”,《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不自欺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是说,只有内心真诚才能达到明晓道理,这叫做人的天性。
关于“信”,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并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称为“五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信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孟子要求“朋友有信”(《孟子·藤文公章句上》),《吕氏春秋》中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吕氏春秋·贵信》)
总之,古人对诚信观及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在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中,应提倡思想回归传统,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古代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传统的诚信资源,对于在高职生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手段,以传统诚信思想渗透进当前诚信教育过程中。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教育者在发挥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必须敢于创新,善于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感。高职院校在加强诚信教育过程中,可以建立专门的诚信教育网站,扩大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可以开设网络诚信教育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对某些诚信缺失问题向学生做出解读,还可以采用讲座、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诚信教育相关信息,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教育状况。
第二,构建高职院校诚信教育体系,通过“两课”教育与诚信教育专门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诚信校园文化氛围。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现状,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解决学生在诚信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走出诚信“误区”。构建诚信教育体系,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诚信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平台。诚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名胜、弘扬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三,加强对诚信教育者的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教育者的诚信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诚信教育者是推动诚信教育建设的主体和实施者,教育者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传统文化素养等,对诚信教育接受者具有示范效应。只有通过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才能实现并坚定高职生的诚信信念。
二、关注生活:以和谐社会为平台建设诚信教育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憧憬和追求的美好理想和目标,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它对高职生的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高职生诚信教育的价值选择过程中,应该基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以和谐社会建设为平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转贴于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和谐社会”蕴含着人文、人本、人道等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高职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尊重他们的人格价值,尊重他们的合理需要,尊重他们的能动性、多样性和创造力。诚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坚决反对“管控压”的教育方式,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正确地引导他们诚信思想的发展,使其具备社会所需要的诚信品德和人格素质。
第二,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高职院校是对高职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实际载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对高职生诚信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必须在校园中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在和谐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职生更容易培养出和谐共处、讲诚信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观念。
第三,培育高职生和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包含了塑造“和谐人”的理念。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和谐的心理是接受教育的基础,诚信意识是形成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的人格心理又造就完善的诚信意识。诚信教育也必须重视在“和谐人”理念下,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塑造和人格教育。
三、启迪人生: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诚信教育
科学发展观呼唤一个诚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的诚信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当前诚信教育所遇到的危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诚信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科学发展观有两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发展,这其中包括了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包含有社会秩序、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方面。在全民中形成普遍的“诚信意识”,形成一种“诚信至上”的社会公德,诚信教育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也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人的发展不仅包含了人的活动及其能力的发展,也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素质、品德的全面发展。诚信教育以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保证,也是提升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基本保障。
第二,诚信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诚信教育应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首先,诚信教育要讲究统筹协调。高职生诚信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高职院校这一主阵地中进行,还必须使教育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因而不仅要统筹协调诚信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还必须重视协调家庭、社会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
其次,诚信教育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这要求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使教育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使学生保持可持续发展性。要保证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发展,根据社会的实际,不断在诚信教育的理念和观念上革故鼎新,在教育的方法、内容、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总之,只有立足于高职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诚信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伟平.论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合理性[J].湘潭工学院学报,1999,(1).
[2]朱永新,徐艳,秦燕编.诚信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发展的进程也随之不断推进,在这个创新的世纪,更加倡导尊重个性、弘扬个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建构是个可贵的尝试,更是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有关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的研究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尝试着分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理论,并从学生角度对当前现状作浅显分析,以期取得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应实施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个体差异性、多样性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形式。因此,探索小班额个性化教学方式建构的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小班额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个性化教学正是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的趋使下,为学生选择的一种理想化的学习方式。所以个性化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而人既是生物社会的机体,又是历史活动和认识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班额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特征。心理学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智力、情感、气质和世界观等方面,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个性的内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个性具有整体性,智力、情感、性格、兴趣等这些个性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个性的整体性,过于偏重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对学生的培养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二)哲学基础
哲学的主要使命就是揭示人的本质。当它把人的本质作为自己的对象时,不能不同时也把个性作为自己的对象。个性恰恰是人的本质在具体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人的一般本质的个别形态,表现为人的社会特征。个人是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却在于个人的发展、完善、解放。从中可以看出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个人发展的合理性。因此,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关键——以个人的发展为推动力,有其合理性。
(三)教育学基础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注意到了教育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他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或因势利导,把他们培养成某方面的人才;或采用补偏救弊之法,促进学生正常发展。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中指出,“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导,教师的任务在于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虽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教学工作从未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再提因材施教,则是大势所趋。
二、建构小班额条件下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受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服从”式教育在今天的中小学依然随处可见。那种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好学生的标准,以服从意识为主导的教育,不知扼杀了多少具有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个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树立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实现从“服从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向“独立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从“专制型”的管理模式向“民主型”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的自觉性来源于教师正确的学生观。
(二)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就个性化教学而言,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才能使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期待和愉悦的情感,树立不断追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使其不但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自身需求,主动投身于认知探究的过程。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的效果,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力保证。现代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只有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他们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构建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较多的自由思考、想象和创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允许学生提问、议论,表达创造性思维。要将课余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索,不要使其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有。其次,要重视对话与理解。对话与理解为个性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对话使教师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精神整体进行交往,也使学生理解了教师,师生双方都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着对方,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真正理解和沟通。再次,要给予学生爱与平等。爱与平等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两大基石,也是个性化教学所需求的。最后,要经常进行角色置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需要、自由、情感等各种感受,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持一致;同样,学生也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理解教师的意图、目的、动机和情感,真诚地回报教师。
(四)课程个性化
课程作为教师个性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中枢连接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个人发展的掘进器”。因而课程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要求:(1)课程目标多元化。我们以往制定的课程目标局限于知识传授的单一标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人为本,把人所有的本质内容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不仅有认知方面的目标,也包括情感的、心理的、道德的目标。(2)课程设置人性化。为了使个性化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进行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安排。将课程设置分为学术性课程、创造性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3)课程表现形式多样化。将丰富的课程内容用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有利于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其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视频、音频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感官的综合刺激,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和学生获取知识。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理念越来越显现出来。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具有重要价值。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寻求以“自由个性”为内核的“全人格”内涵,这就使得当前的教学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小班额的个性化教学也应得到广泛推行。本文提出个性化教学存在的现实性的问题,并考证当前的教学实践的现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探索,为我国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2]林良夫.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2).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中的学生自由论[J].外国教育资料,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