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时间:2022-02-13 17:50:15

导语:在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林业专业技术水平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方案;战略分析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需要相关人员保持严谨的态度,这样才可以保障工作质量,提高我国林业的生产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力度的提升,原有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策略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将林业调查、林业规划、林业设计统一起来,从战略大局出发逐步提高地区林业生产能力,使其在生产过程中既能保证林业生产效率,又可以确保当地生态环境,真正达到“双赢”,为我国今后林业长久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1林业生产中调查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对调查规划设计认识不充分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容易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做好充分认识,这样才可以确保工作质量。但现实中,许多部门和人员对工作认识不充分,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导致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到未来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

1.2规划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人员应具备专业的技术,确保林业资源质量。而实际许多地区的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比如,队伍不稳定、队伍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制定的林业生产方案无法与实际发展状况相符,降低了林业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不利于林业的长久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发挥自身作用,经常出现懈怠、偷懒现象,导致调查数据失真,进而影响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利于整个林业生产的进步。

1.3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环境较差

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环境较差是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许多员工因为工作环境较差不愿意呆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通常情况下,这些技术人员要长期在野外进行高强度工作,作业面积不仅广阔而且难度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但得到的回报相对较少,从而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1.4受经济和社会双重条件制约受经济和社会双重条件的制约,导致林业生产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质量不高,主要是因为这些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和政府拨付的资金无法保障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再加技术设备落后,得到的数据与实际差距较大,制定出的规划设计达不到未来战略目标,降低了林业发展水平。

2提高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的战略方案

2.1提升调查规划设计的重视度

在开展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时,首先需要提升对这些工作的重视度,相关部门要给予他们政策上的支持,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岗位上发挥自身作用,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然后从本地区的林业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推动林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林业生产中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待遇,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可以积极参与数据搜集整理以及整个方案的规划设计,并利用好现有的林业资源,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最终实现我国林业生产的可持续、生态化发展。在制定调查规划设计方案时,还要广泛征求意见,从市场角度看问题,提高这些岗位的待遇,增强对技术人员的吸引力,比如,为他们配备专业的通讯、测量设备和劳保用品。

2.2增强调查规划人员专业素质

要想提高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战略方案水平,就要增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在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搜集和整理更多精确数据,找到科学发展林业生产之路,最终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做好相关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设计方法,拓宽他们的设计规划思路,按照国家发展要求进行规划创新,从整体上提升林业生产水平,增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活力。其次,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比如,如何使用测量仪器、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如何开展数据分析等。培训过程中保持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让调查规划设计人员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放松身心,提升培训知识的吸引力,以达到培训目标。最后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工作过程中充满责任心,确保工作质量,为今后我国林业生产发展提供帮助。

2.3创造良好的规划设计环境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强度较大,工作环境相对恶劣,未来发展中相关部门应改善现有工作条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调查规划设计环境,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满足感,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就要从他们的工资待遇入手,比如,设计科学的薪酬体系,增加他们的福利,提高人身安全保障度,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林业部门还要转变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确保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帮助规划设计人员制定出完善的林业发展策略。比如,采用3S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后期数据处理技术等,实现工作的系统化、流程化,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节省人力物力,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4提高林业生产规划设计投资

林业生产中的调查规划设计工作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确保林业发展质量,扩大我国林业面积,拉长林业生产产业链,增加相关产品的附加值。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做好林业生产预算资金划拨工作,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拨付计划,给予林业部门充足的发展资金,这样才能达到林业生产目标。比如,积极更换调查规划设计中陈旧的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调查方法和规划设计策略,并结合本地区实际状况调整发展方案,降低林业产业市场发展风险。林业生产部门内部也要合理分配相应资金,做好科学的生产投资计划,提高整个部门的待遇水平,调动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开展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时,相关人员要增强对这些工作的重视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从林业长远发展角度思考问题,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方案,推动我国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也要增强调查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更多专业技术,适应林业生产实际需求,提高林业生产质量。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创建良好的调查规划设计环境,提高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投资力度,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我国的林业资源,明确未来我国林业生产发展方向,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农业,2015(15)

2巫丽珍.探析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园艺,2015(18)

3杨玉清.在林业生产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

第2篇

1.1毫无节制的采伐

林业在美化环境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很好地防治水土流失,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消除空气污染的危害。然而,面对原本就稀缺的林业资源,人们仍然不加节制的进行砍伐,不顾后果的开采,导致采伐与森林培育比例严重失调,不仅使后备可采森林资源急剧减少,质量下降,还使现有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难度加大。同时,逐渐变少的林业资源,在限制了生态效益的发挥的同时也削弱了后续产业的发展基础,使得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计划化为泡影。森林资源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不但会导致生态系统出现很大的问题,还会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很大的威胁。

1.2政策上的疏忽

面对林业资源,只有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政策给予有力的支持,才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然而,在林业发展上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资源改革力度仍然较低。

1.3产业结构和布局上的漏洞

对于林业产业的结构和布局而言,一方面,我国林业产业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而且还呈现出零星分散的情况,另一方面,主导产业不够明确,没有区域优势和特色产品,而且“名、特、优、新、特、尖、精”产品还不突出。同时,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不够准确,在良种、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产后加工、销售的市场等方面表现出疲弱的状态。另外,林业产业的管理机制不够创新,经营机制也不够灵活。

1.4落后的科技水平

之所以会出现树木成活率低、树种单一、纯林多、针叶林多、林分结构配置不合理、混交林少、阔叶林少的情况,就是由于在造林技术方面不够科学,不讲究植树造林的技巧性,存在粗制滥造、造林不开沟、苗木假植、精品地块不浇水、生产中标准化实施的力度十分薄弱等不良现象,而且,即使在使用一些技术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终究因为高新技术引进和应用滞后的问题而使得一切成效成为空谈。与此同时,由于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不长,加工粗放,产品附加值低,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一些产品也出现科技含量低的现象。所以,不得不强调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在技术上做出巨大的改革,在技术上做出巨大的创新,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来解决现如今存在的问题,进而争取从根本上遏制不良事态的蔓延。

2相应地解决方案

2.1调整产业结构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进行转型,及时的进行转型,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才能不断地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林业的资源优势成功地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提高林业经济的竞争地位,建立出更加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做到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步,就必须将森林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高度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林业经济在不断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好的建立节约型发展路线,增加林业资源能被更好的利用的可能性。另外,还要强化布局调整,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推进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要继续调整林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林业复合经营模式,积极发动群众科学发展林业产业,不断提高经济林产业的基地化和标准化水平。相关部门也应该注重对林业经济的发展,对集体林权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天然的森林保护工程,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一定要注意,要严格遵循限额采伐制度,把对森林的砍伐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超过限制的滥砍乱伐的违法行为要进行惩处。

2.2政策的大力支持

要想发展好林业经济,政府就应该在政策上对林业经济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而政府对林业经济的支持不仅包括资金方面的支持,还应该包括制度方面的支持。那么,政府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去逐渐实现对林业产业的帮助呢?首先,政府要想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就应当认识到资金保障的重要性,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一些项目投资,尽可能的争取更多的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项目,同时,给予林业经济建设经费上的帮助,让林业经济快速的发展。或者,政府也可以建立林业奖励资金制度,对于那些做的比较好或者是林业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奖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激励他们更好的发展。此外,加强政策支持还表现在建立一些制度来进一步保障林业经济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实行放宽政策,允许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根据市场行情自主经营,这对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也可以很好的提高森林的数量。而对于那些由于林业分布不均导致的林业产业分布不合理的情况,政府应该要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合理规划,根据当地的地形、气候、经济情况等方面对林业产业的布局进行详细的计划,保证产业能够规范化发展。

2.3依靠科技力量崛起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新型时代,科技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似乎已经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林业经济,我们必须强化科技力量,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加大对林木良种选育技术的研发,不断挑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不断研发有关林产品加工转化、病种害防治、条件寒冷地区造林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集中解决重大研究课题,最终促进我国林业经济更好地发展。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不断开展科技兴林这一政策,坚持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在大力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否则,人们则根本无法为林业建设及林业科技研究做出保障,更无法提高林业经济的发展速度。

3结束语

第3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精神,通过建立特派员工作站、选派科技特派员,围绕进一步培植壮大我县林、茶、菌、药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新型产业,建立一套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培养锻炼一批科技创业型人才,培育出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支柱产业,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为我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该工作实施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科技特派员现状

我县共有107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来自农业、林业等部门具有初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达95%,有一技之长,相当于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乡土拔尖人才有5%。主要职责为: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林、茶、药、菌等优势和特色产业进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培训帮扶、推动实现农科对接和扶持发展合作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

我县还建有两个省级特派员工作站:祁门县祥源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祁门县祁红茶业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8人。祁门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16年3月,工作站单位为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有驻站科技特派员7人。两个工作站主要以企业现有产业化为基础,利用我县祁红产业、中药产业等优势资源,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各高等院所技术支撑,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力量,在新产品开发、基地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实现企业增值增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扎实开展科技扶持工作

1、抓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与创业辅导。

一是科技特派员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开展“家门口学堂”送科技等活动,每年举办特色产业专题培训班,开展特色产业种栽植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2017年,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95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95人(茶叶生产50人、肉羊生产50人、淡水池塘养鱼50人、中药材生产45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00人(农资经销员50人、电商人才50人)。培训特色种养业贫困户1781人次、新型经营主体280人次。

二是邀请专家授课。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做《祁门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代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质量》专题讲座,编印常见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2000余份,发放给农民,引导农民种植中药材。

三是开展科技扶贫宣传工作,科技特派员携带中药材种植宣传展板、宣传单页,利用晚上时间,开展“农村小课堂”活动,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中药材种植技术。

四是依托特派员工作站开展培训。2017年中药材组织培育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期次,培训贫困户、专业户、种养大户农民共150人次,开展科技特派员实地科技服务100余次,发放最新中药材种植技术资料1500余份。祁红茶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组织专题培训5场,受益300人次,培育农村新型技术人才20人,进一步提升了现代农业操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

由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牵头组织实施了茶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红茶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皖南道地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等项目、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及人才团队项目4项;推广《祁门红茶清洁化初制厂建设规范》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全县已经新完成30家村级茶叶初制厂改造;推广中药材白芨、石斛、金线莲等3项新品种及其组织培养新技术的应用,共生产白芨组培育苗1500万株和石斛组培苗20万株,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特派员+农业专业协会(基地)+农户机制,促进了茶叶和中药材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3、创新服务机制采取有效的扶贫措施。

一是完善特派员工作机制:我县年初下发《关于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助力扶贫工作的通知》,选派一批县级科技特派员赴31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并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开通服务热线,定期到田间地头服务指导。开展科技培训帮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设施的运用,培育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技术员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推动实现农业与科技对接,扶持发展合作组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推进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的同时,通过跨村跨乡服务,扩大先进适用技术的覆盖面,使基地的示范典型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158名农技人员联系服务1580名科技示范户;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现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选择和培育一批优势明显、基础较好、带动性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家庭农场28家、专业大户15户。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336家(联合社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4家,市级示范社12家;家庭农场110家,其中省示范农场8家,市级示范农场3家;专业大户265家。

四是通过产业化联合体带动:祁红茶业公司于2015年3月份牵头成立了祥源祁红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成员户有12家,其中龙头企业1家、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10家,建立起了紧密的产业、要素、利益联接机制。联合体通过对组织内成员和农户进行培训,提高高效生态茶园建设管理水平。

五是通过整合资源带动:通过“流转”经营管理形式,祁红茶业公司在祁门县箬坑乡石舜村完成2000余亩荒山流转和道路占地征用合同签订,以及历口环砂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并优先吸收贫困户参与基地建设。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时,峰源科技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劳务,优先租赁贫困户的土地。

六是合作经营利益联结:祥源公司除了流转经营之外,还采取了与农户合作经营模式,主要是在茶园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与农户签订统防统治管理协议,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高于市场行情价格优先收购,并同时实行二次返利政策。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茶叶品质,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户收入和积极性。

三、取得的成效

祁门为安徽省第一林业大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丰富。由于历史的传承,加之多年来的培育,特别是近年来的科技推广,形成了一批品质优、市场广、效益好的特色农林产品。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1、茶产业:茶叶生产较快增长。我县2017年生产茶叶6530吨,实现产值6.99亿元,同比增长10.86%和31.01%,均为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茶叶收入4721元,比上年增收1093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茶叶品牌持续扩大。“祁门红茶”公用品牌以27.35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第8年荣膺十强品牌,入选“2017年中国茶叶最具带动力三大品牌”等。祁红种植标准化进一步改善。2017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150亩,有效认证有机茶园0.89亩,全县累计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茶园达11.9万亩。4万亩茶园实施了茶园绿色统防统治示范建设,1.5万亩茶园推行机械化采摘。生产清洁化继续推广。5000亩茶园完成标准化生态高效茶园改造,30家初制厂通过清洁化改造验收,切实从源头保障了茶叶加工的卫生安全和生产效率。

2、林业产业。着力扶持发展林业特色种养。2017年以来,全县共打造油茶、香榧、毛竹等示范基地10个,发展木本油料及特色经济林。全县56个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

3、中药材产业。林下经济复合经营。坚持科学发展,提质增效,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立体复合经营。新建新安镇2000亩道地中药材、2000亩杜仲林低改、塔坊镇1500亩油茶林下黄精、大洪岭林场2000亩杉木林下黄精等千亩以上示范基地4个,以及闪里镇瓜蒌药菊、平里镇白芨、凫峰镇覆盆子、新安镇前胡等百亩以上示范基地15个,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60.5万亩,实现产值29.28亿元。培育优质药材种苗。培育良种壮苗是中药材种植规模发展的基础。峰源公司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开展白芨、祁术、石斛等名贵中药材苗木培育,新建育苗车间3000㎡、苗圃地100亩、驯化大棚22个,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智能恒温无尘控制育苗,已经生产白芨继代组培苗700万株。仙寓山公司在安徽省中医药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新建苗木基地50亩,利用野外自然条件培育祁术、黄精等中药材苗木,为中药材大规模种植提供优质种苗。

4、贫困农民增收。2017年完成全县特色种养业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村21个、产业发展达标贫困户1640户、“一村一品”专业村9个。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13058个,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总资金5580万元,实现31个贫困村项目、资金全覆盖。全县有25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带动贫困村31个、贫困户4358户。全县通过苗木栽植、生产用工、山林土地入股、扶贫贷款补贴等措施带动645个贫困户发展林业特色种养业。促进贫困户自主创业,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早日脱贫目标。一是峰源公司在平里镇贵溪村建立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30亩,为贫困户脱贫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祥源公司完成2000余亩荒山以及200余亩低产茶园流转,合作茶园面积达1万余亩,涉及面覆盖8个乡镇,为保障农户收益不减,公司采取流转费按年分期支付,优先用工的长效扶持方式。全年共支付流转费、物资补助及劳务用工费达百万余元。

四、存在问题

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科技特派员大多数为机关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福利待遇较低,无额外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2、农技人员的知识有待更新,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了解不多,跟不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

3、工作创新机制还有待完善,信息化程度低,服务的方式、方法有些滞后,工作成效体现不明显。

4、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实质性政策和措施支撑。无激励机制,相比和企业外聘的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

5、科技特派员项目经费不足,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影响特派员工作迈上新台阶,建议加大资金扶持。

五、下步措施

1、完善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激励政策,提高工作积极性。

2、完善科技特派员团队管理制度,及时掌握科技特派员工作动态,总结经验,树立典型。

第4篇

关键词:富顺县;退耕还林;后续政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林业产业强县、助农增收,富顺县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出台了《富顺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整合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省残危项目、移民扶持项目、民政农房改造项目、以工代振道路建设项目、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国土治理项目、县财政“五个一”工程等10余类项目。其中,退耕还林工程是富顺县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效益,更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富顺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实施以来林业收入已经成为退耕户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人均林业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16.36%。95%的农户对后续产业的实施表示支持,并且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发展特色经果林,不仅生态效益良好,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农民普遍认为后续产业项目是继退耕还林之后的又一惠农、富农政策。富顺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主要以竹产业、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产业、花椒产业、甜橙产业以及林下养殖业等5大产业类型。

富顺县在近些年的后续产业发展过程中,特色经果林、竹林等得到良好发展,在甜橙、花椒上着力打造品牌,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农户的林业收入水平,从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仍存以下几点问题:林业用地尽管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经营管理还不完善;后续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全县的产业发展方向偏离了最初的规划目标,农户发展意愿得不到体现;基础设施滞后,开发利用困难,林业产品开发的成本过高,导致本地或外来企业投资受阻;农民丰产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投工投劳高,但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率低。

2 富顺县后续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

发展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不能只关注林草问题,而是需要多层面地采取措施。通过分析自然经济状况,结合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就富顺县后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政策:针对富顺县林业用地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充分了解林地立地条件和树种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施肥、中耕等抚育管理措施。积极组织和培训农户,提高其管护技术水平。

针对后续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提升传统种植业的产量和质量。适当提高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发展规模,以满足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富顺县目前森林经营的产品较为单一,可考虑发展林下养殖(蓄禽养殖、养蜂、养蛋等)和林下种植(种药、种菌和林农复合种植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产品输出而提高收益。

针对富顺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偏离了最初规划目标,农户发展意愿得不到良好体现等情况,建议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政府、部门、专家和农户对后续产业实施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后续产业具有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尊重农户意愿,对退耕农户开展摸底调查,统筹平衡,自下而上编制规划并落实到户。优先安排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困难及在退耕地上没有收益或收益较小的贫困退耕农户。

针对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开发利用困难的问题,建议结合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修道路,完善灌溉蓄水排水设施,以减少林业产品开发的成本,排除本地或外来企业的投资障碍,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

针对农民丰产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投工投劳高,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民进行适时培训,积极发展当地专业合作组织,以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为主力军,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改变一些传统的不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

考虑到富顺县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但并未得以充分开发利用的事实,建议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观光业,充分利用富顺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形成生态旅游热点,通过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3 后续产业进一步发展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一项得益于当前,惠及子孙后代的长效工程,发展后续产业是解决退耕还林(草)区农民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广泛深入地加强对此项工程重大意义和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宣传,消除农民的依赖思想和传统保守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退耕还林(草)不仅是生态建设工程,也是生产习惯、经营模式和思想观念的一次变革。只有让农民与工程建设互动起来,才能让农民从中获取最大效益。后续产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把此项工程列入全盘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调服务,落实制度措施,取有力措施加强林草管护,巩固和发展好退耕还林(草)成果。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总结、借鉴和推广各地成功的经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后续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靠广大基层千部群众的热情参与和共同努力,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

3.2 认真实施,确保质量

根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政策规划,积极组织退耕农户参与后续产业发展,加强对项目区农户的技术指导。严格按照设计的施工方案实施,并建立由县级主管部门组建督察组,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及进展情况实行监督检查。项目完成后,镇(乡)、村2级要做好自查和县级复查等检查验收工作,并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保障后续产业效益。

3.3 落实经费,保障实施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涉及范围广,实施工作量大,必然会产生一些必要的开支,为此当地县级财政每年得配有一定的工作经费,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有序开展,才能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石大强.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研究[J].中国林业,2010(21).

[2] 宋小玲.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0.

第5篇

关键词:更新造林;质量;因素分析

更新造林是提高森林覆盖率、搞好后备森林资源培育、保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几年,三岔子林业局的每年更新造林完成面积都在3000hm2以上,森林经营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一些单位忽视造林质量,给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造成隐患。

1 影响更新造林质量的若干因素

1.1 没有严格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造林树种单一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是广大林业工作者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造林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单位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造林理论知识,因而对造林的技术指导不力,没有对造林地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规划,造林时只凭经验,从而导致违背这一原则的情况屡屡出现,不论何种地类、土质水分条件怎样,一哄而上都栽植同样的树种,很少考虑树种的多样性问题,造林质量难以提高到较高水平。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是森林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的的表现。目前,在三岔子林业局的幼林地中,人工纯林仍然占绝对优势,这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低下,有多方面的弊端。如容易遭受病虫危害和森林火灾,森林的生态效能也难以正常发挥,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因此,造林树种选择和林分组成,是形成健康森林结构的基础,是关系到森林质量提高的前提,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树种选择,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进行营造林,才能不断提高林分质量。

1.2 人工林经营管理粗放,普遍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现象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植树造林的资金投入,但是,有些单位对新造林地存在“重造轻管”的思想和做法,对造林质量认识不足,只重视栽,不重视管,经常出现造林时人山人海,而后期管护时却不见人影的现象,以致有人感慨“年年栽树不见树”。由此可见,对新造林地“重造轻管”,已成为影响我局人工林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造成“重造轻管”现象的主观原因是:有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主动管护意识淡薄,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更重要的客观原因:一是幼林抚育管护投入大、成本高;二是林农矛盾突出,林木极易遭受牛羊牲畜破坏;三是有些单位对营造林过程技术指导不够,管理上放松,再加上农民对森林的作用认识不够。从而产生造林后抚育不及时或不进行抚育,管护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等问题,导致造林成果难以巩固,严重影响了人工造林质量的提高。

1.3 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苗木使用率不高

应用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苗木造林,可以快速稳定地提高人工造林质量,也是贯彻国家林业局提出的“科技兴林”的有效途径。三岔子林业局在实际造林中的良种化程度不高,应用水平还较低,还停留在“有什么种子育什么苗,有什么苗木造什么林”的粗放经营阶段;致使苗木良莠不齐,使小班成活率受到影响;还有一些造林地块成活率虽然达到合格标准,但苗木长势不佳,必然会影响到林分质量提高。

2 建议

2.1 搞好造林规划建设,严格贯彻“适地适树”原则,增加混交林造林比例

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是施工的依据,搞好规划设计是提高造林质量的前提。规划设计是根据当地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基础上,按照新修订的《造林技术规程》的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为贯彻“适地适树”打好基础,为造林施工提供科学依据。要重视发展乡土树种,特别要大力发展乡土珍贵树种,提倡大力营造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的混交林,逐步改善林种、树种结构,切实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火灾能力。

2.2 加强对造林地的抚育管护,切实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林地生产力

抚育管护跟不上是制约林分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是造成“造林不见林”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对造林地的管护意识,首先要加大爱护林木的宣传力度,真正树立“爱护林木、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其次林政部门要制定相关管护措施,做到严格执法,对滥砍乱伐破坏树木者实行惩罚,以达到保护林木的目的。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普及推广新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四是从思想上树立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摒弃“重栽轻管”的思想,把对造林地的科学管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进行林灌、林草、林药间作试验,搞立体开发,提高林地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实行以短养长、以副养主的新模式。

2.3 加大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力度,推广普及应用优良种苗造林,提高良种使用率

第6篇

关键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标准化;现状

Abstract:Elaboratedtheforestryplantquarantinestandardizationwork’sfunctionandtheimportance,briefedandsummarizedourcountryforestryplantquarantinestandardizationworkpresentsituation,theexistencequestion,proposedstrengthenedtheworkthesuggestionandthecountermeasure.

keyword:Forestryplant;Quarantinestandard;Standardization;Presentsituation

前言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对林业植物检疫的全过程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活动。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1作用

1·1·1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1·3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2重要性

1·2·1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1·2·3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现状

2·1·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2存在的问题

2·2·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2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

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

2·2·3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4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3·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

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第7篇

1·1作用

1·1·1可补充植物检疫法规的内容,推动林业有害生物依法治理的进程标准是国家法律法规在技术上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是依据《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1·2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1·3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节省工作经费,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1·2重要性

1·2·1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2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以适应国1·2·3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自《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国务院各部委(局)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a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现状

2·1·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1·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这是从事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工作的组织,负责全国植物检疫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式立项国家标准17项,完成国家标准1项;召开了3次分委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4项国家标准;同时在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培训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2·2存在的问题

2·2·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a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工作不连续,公布标准数量少,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2新标准制定滞后,已制定标

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但尚未公布。

2·2·3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2·4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不一,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2·5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3·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

动标准的普及,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及区域化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等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植物检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采标、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国际交流活动等,不仅可以了解国际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还可以国内的相关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甚至可以把我们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从而反映我国整个林业植物检疫行业的要求,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环境。

3·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林业标准化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油荼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油茶又名茶果树、茶油树,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它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是喜光的阳性树种,种植区域应选择开阔的阳坡、半阳坡,幼树具有一定耐荫性。油茶根深叶茂,四季常绿,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寿命长,油质好。是一种适宜山区种植,营造水土保持林、生物防火林带、绿化美化环境,不与农作物争地的木本油料树种。

茶油色清味香,是最好的食用油,胆固醇含量低,耐储藏,被誉为“油中之王”、“东方橄榄油”的美称,是目前市场前景看好的有机和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茶油也属于不干性油,耐储藏,不易变质,是重要的工业和医药原料,它是肥皂、人造奶油、蜡烛、护发油、凡士林、机械油、机械防锈油及机油的代用品;医药上是用于制作青霉素、链霉素油剂的好原料。发展油茶产业对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以及绿化河山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状

1.1老油茶林现状及改造情况

1.1.1老油茶林现状。据丘北县2006年二类资源调查,原种植的油茶面积由于生产管理较粗放,基本上是“人种天养”,除了家庭式小作坊加工外,没有加工企业,大量的茶籽都被外地客商收购,加之近年荒芜的油茶地逐步被杉木、桉树和其他速生用材树种所取代,致使原种植的面积逐渐减少,仅保存191.4hm2,零星分布于12个乡镇,5个森工林场和一个森工局,普遍都是低产低效林。其形成原因如下:一是条件不适,生长不良;二是管理粗放、缺乏投入;三是林地荒芜、杂灌丛生;四是树龄老化,老残林多。

1.1.2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情况。油茶的低产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因此,在改造前首先要调查和摸清现有低产林的立地条件、林分年龄、结构、密度、品种(类型)和组成、林地现状等基本情况,找出形成低产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某种或综合改造措施,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油茶总体改造方案是:三砍(锯)五剪,三施肥,一垦复,劣换种,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其方法如下:一是砍杂、除灌;二是深翻垦复、提高土壤肥力;三是蓄水保墒(土);四是调整密度;五是整形修剪;六是增施肥料;七是病虫害防治;八是更新技术。更新主要采取萌芽更新、截干更新、切枝(干)更新和劣株换冠等方式,以提高油茶品质和增加产量。

1.1.3新种植现状。按照《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丘北县规划发展油茶基地建设2万hm2,主要种植品种是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广南油茶研究站培育,经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的5个优良品种(云茶油3号、广油4号、广油9号、广油13号、广油14号),品种的适生范围在海拔2000m以下,尤以海拔1600m以下区域长势最好。到目前为止共种植9400hm2,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原因,都还没有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1.1.4加工现状。目前,丘北县的油茶主要用于加工茶油,加工水平基本上是小作坊式加工,存在油茶加工技术水平不高,出油率低,无法作为高档食用油上市交易,资源综合利用不高等现象。一是由于加工技术落后,既降低出油率,又影响茶油质量;二是油茶生产仅限于利用单一的茶油,大量的茶壳和茶粕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致使宝贵的油茶副产品资源白白浪费,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发挥,综合效益得不到提高,制约了丘北油茶产业的发展。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品种混杂,良种不足

全县20世纪60~70年代种植的油茶林,由于种源不足,种子多数是外调,受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良种签定,使良种推广应用处于停滞状态,长期以来造成了对油茶无性繁殖技术(嫁接、扦插、组培等)的研究和开发滞后。

2.2管护机制不健全,管理粗放

丘北现有的油茶种植面积,虽然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但由于原始的种植习惯和生产方式,视油茶为天赐之物,不抚不育,油茶种植处于“重栽轻管,人种天养,任其自生自灭”的状态。

2.3扶持力度不够,缺乏资金投入

由于丘北县贫困面较大,油茶新造林地前期一次性投入较高,当年造林投入约1000元/667m2,后5年的抚育管护费1500元左右,加之油茶回收期较长,给种植户带来的资金周期压力较大。

2.4种植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由于丘北县基地种植规模不大和加工的科技含量不高,多数是原始的小作坊进行木式土榨法,出油率较低,且茶油色重易产生沉淀,无法作为高档食用油上市交易。

2.5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支撑不够

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丘北县缺乏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进行产业服务,许多种植大户虽然积极性较高,但由于缺乏油茶种植技术,大都是边摸索边种植、边积累经验边总结教训,给规模化种植带来很大风险。虽然经过了几次省州培训,但由于所学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不多,许多技术员是转岗,难以全面掌握技术操作要求,致使服务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修剪和病虫害方面,远远不能满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3加快丘北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定发展目标

结合丘北县的实际采取在上级资金扶持,林农自筹,信贷,引进造林大户建基地等方式,利用10~20年时间,实现全县油茶基地造林总面积达3.3万hm2,建高产、高效油茶林面积达2万hm2,年产油量达1.2万t以上,产品精深加工率达70%以上,实现油茶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丘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一大支柱产业。

3.2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成立油茶发展专项基金组织,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加大项目的资金整合力度,基地建设可结合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国家造林和其它项目整合资金投入,金融部门放宽信贷政策,降低门坎,扩大信贷投入,鼓励采用以奖、以补的方式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投入,以扩大融资渠道。二是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产业主体龙头企业,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设油茶产业原料林基地,确定重点扶持对象,培育典型,培育示范户,成立油茶种植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充分发挥种植大户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激发广大林农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依靠科技支撑,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广南油茶研站这一有利条件,加大对新品种、优良种苗的培育和利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强种苗生产与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油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向优良品种要产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依托林科院、林业项目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户,健全油茶产业发展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集中推广普及种植发展优良品种和丰产技术。

第9篇

为认真贯彻**会精神,根据国家人事部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要求,为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开发农村乡土人才,实施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我们制定了《*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意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农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在我市是一项新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重,各有关单位接此通知后,应按照本通知的安排部署,根据"试行意见"中的条款,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评审工作。

二、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采取"先搞试点,后全面推开"的方法步骤。*年为试点段,取得经验后在全市逐步推开。

三、对确定评审的试点单位,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周密安排、指定专人负责、收集资料、总结经验、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四、*年试点单位安排如下:

大通县2-3个乡;湟中县1-2个乡;城北区1个乡(镇),具体试点乡(镇)由县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后上报我局,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试点工作。

实施时间步骤安排如下:

1、6-7月确定试点乡(镇),学习文件,部署工作;

2、8-9月申报、审核材料;

3、10-11月组建评委会并实施评审工作;

4、12月总结、认定评审结果、颁证。

五、申报所需的有关表格请和市职改办联系。

*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市人事局

二0*年*月*日

抄报:省人事厅、省职改办,市委曲青山副书记,政府郭汝琢副市长。

抄送:本局各局长、各科室,市职改办(6)、存档。

*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意见(试行)

为认真贯彻**会精神,根据国家农业部、人事部有关文件规定及1997年12月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精神,职称工作要向多种所有制成份延伸,要把开发农村乡土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人事工作。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是开发乡土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做好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发挥和调动农村乡土人才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在农村、服务在农村的农民科技队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科技兴市、科技兴农服务,现就我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提出如下试行意见:

一、评审范围和对象

在我市农村一线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农村能源、水保水管、林业技术等行业的农民技术人员符合本试行意见规定任职资格条件的可申报评审农民技术职称。(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另行规定。)在农业第一线工作而属于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不得参加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

农民技术职称初、中级职称称谓与社会评价相应系列一致。根据农民技术人员所从事技术工作的性质,在职称后注明专业类别。

二、申报评审条件

农民技术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农业、服务农业,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积极钻研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勇于改革创新,努力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服务。评审农民技术人员技术称职必须以工作实绩、技术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文化程度和专业工作资历,各级职称的任职条件是:

(一)对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任职资格的确认:中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聘任为"员"级职务;大专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聘任为"助师"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聘任为"助师"级职务。

(二)对相当学历的其他人员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评审农民技术"员级"职务:

1、具备中专以上学历;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即"绿色证书")者;初中毕业从事农业生产实践二年、高中毕业从事农业生产实践一年以上工作,且累计参加300学时以上系统的初等农业(含林业、畜牧、水产下同)技术教育取得结业证书,并分别经过二年、一年以上生产实践,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工作,初步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者;

2、在科技人员指导下能进行群众性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操作工作,能解决试验、示范、推广和生产中的一般技术问题者;

3、在本专业岗位的技术工作实践中成绩明显者。

(三)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评审或晋升农民技术"助师"级职务。

1、取得农民技术员级职务、具有本专业中专学历、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四年以上,在本专业岗位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者;具有本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一年以上者;初、高中毕业累计参加600学时以上系统的初等农业技术教育并获得结业证书,分别经过六年、五年农业生产实践者;

2、能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向群众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技术示范指导或一般的技术咨询者;

3、能参与制定试验、示范和技术工作的小型计划、解决试验、示范、推广和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撰写工作小结者。

(四)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评审或晋升农民技术"中级"职务:

1、取得农民技术"助师"级职务五年以上者;具有本专业中专学历、获得农民技术资格证书,从事农业技术工作九年以上者;具有本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六年以上者;

2、能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承担并胜任本专业工作,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经验者;

3、能解决试验、示范、推广和农业生产中某些技术难题,并能撰写技术工作总结,可以指导初级职称人员开展技术工作者;

4、能配合农业科技人员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制定实施方案,并能对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者;

5、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实践中成绩明显,获得过县级(含市的局级)以上的奖励和表彰者。

三、申报评审程序

凡符合任职资格条件人员,自愿申报,经基层单位推荐,须填写《农民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审表》,一式三份,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1、现任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复印件)。

2、各种培训证书(复印件)。

3、学历证书(复印件)。

4、奖励证书(复印件)。

5、技术工作总结。

6、发表的论文、论著。

7、其它有关材料。

各种证书、证件、刊物等在上报时携带原件,经核实后退回。

农民技术"中级"职务申报材料由区县劳动人事局核定后连同《申报评审----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情况登记表》一式三份,统一报市职改办审核,符合条件的交评委会评审;农民技术初级职务申报材料由区县劳动人事局审核后交区县评委会评审,评审结果报市职改办备案。

四、评审组织:

各级农民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一般由十一至十五人组成,在相应职改领导小组指导下工作,中级评委会挂靠市农牧局;初级评委会由各区、县劳动人事局负责组建并实施评审。

(一)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原则上每二年进行一次,不受申报数额限制。

(二)评定或晋升农民技术人员技术职务,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确保质量。对于在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中营私舞弊或打击压制农民技术人员的,视情节轻重建议有关部门严肃处理。对于谎报成果、弄虚作假、骗取技术职称的人员,取消其技术资格。

五、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