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时间:2022-12-19 04:45:48

导语:在灾后重建工作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第1篇

来,我镇文化广播站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真抓实干,务实创新,充分发挥新闻宣传阵地职能,围绕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就兴隆镇广播电视站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宣传工作

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十七大”精神和灾后重建工作,举办了专栏节目。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镇各项事业建设发展成就为了使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积极向上级党报、党刊、电台投稿,大力宣传发展建设中的兴隆镇。

二、事业建设

重视灾后重建工作,认真整改广播主、支线,更换老化陈旧杆线,全镇有3个村有广播室,共有60个25w的高音喇叭。根据广播电视发展规划,积极争取上级主管局的支持,在广播村村通的基础上,同时为了保证村广播电视正常播出,我站及时到村维护线路。

三、行业管理

全年能够按时完成各种报表、统计、总结及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无迟报及漏报现象。无播出事故及责任事故,播出稿件按文书档案装订成册。

四、存在的不足

1.由于我镇事业编制严重缺编,无1人专职从事农村广播电视工作,影响广播电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2篇

20__年来,我办统战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委统战部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全县灾后重建创建大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在重建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思路,做到了凝聚力量,发挥整体优势,为促进全县失地农民安置和移民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高度重视,积极营造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我办始终关心和重视党的统战工作,把统战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实行目标管理。并纳入到全办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调整和充实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的统战工作的领导体小组,加强了退休人员中统战经验丰富人士的作用,建立了党外人士联系信息库,掌握了各方面统战对象的基本情况,把培养和推荐党外干部的工作落到实处。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统战工作任务。

二是坚持统战理论学习。党组十分重视统战理论的学习,把统战理论学习纳入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机关学习中。大力倡导理论与调研相结合,一般学习与撰写理论文章相结合,学习政策与钻研业务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振奋精神状态,想事、谋事、干事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目的,不断扩大统战理论的学习培训面。

三是广开言路。党组在重大问题决策前,总是主动倾听统战人士的心声和建议。党组每年研究统战工作不少于5次,对涉及本地区统一战线方面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办上下形成了人人重视统战工作,人人关心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宗教工作领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宗教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十分敏感的工作,既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又要消除其消极影响。因此,发挥统战人士的作用,执行党的宗教政策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年初,我办将宗教事务条例纳入宣传范围,加强了对宗教政策法规的学习,并主动在全年工作中加强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其力量推动受灾群众安置,保证了灾后重建有序推进。

第3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顺利完成沼气建设项目工作,乡政府专门成立了乡政府安居工程沼气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乡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财政所会计,乡农技推广中心,包片领导等为成员,同时还成立了农村沼气建设办公室,抽调乡农技推广中心人员专职负责项目实施工作,对建设任务,建设质量安全以及建设进度等进行监管,同时负责上报相关数据的统计和上报工作。各村由村主任对各项工作进行负责。全乡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落实。乡政府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二、广泛宣传,发动群众

针对今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我乡对沼气建设进行了全面检查,对灾后重建农房的农户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组织沼气生产工;对农户进行宣传,在新修房屋的同时,修建沼气池,以利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和新农村工作的发展。印发了沼气池日常安全运行管理技术资料350份,沼气池安全使用注意事项375份,开展培训会6期,参加培训375人次;向农户广泛宣传沼气池建设的好处,它是一项安居工程,有利于环境美化,减少疾病,循环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等,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为群众主动和广泛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三、精心组织,确保质量,保证沼气池建设安全

为了切实抓好这一安居工程,民心工程,让群众满意。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每个环节,确保技术指导到位。坚持科学指导,从建材到施工,从模具到灶具配备,都严格按照县农业局规定的建设标准执行,坚决杜绝偷工减料和违规操作的行为发生,保证了沼气池建设的质量安全,确保建设1口,使用1口,达到了节能环保,永续利用的目的。同时还注重了沼气池的日常维护,操作,使用等的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全乡现有能正常使用的沼气池365口。

四、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县农业局下达我乡的32口建设任务,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开会进行了研究,将任务分为两个建设区,第一区为村,完成26口,第二区为村7口,第三区村完成2口,第四区村完成了6口。

第4篇

一、灾后重建有力推进。一是进一步明确挂联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了全县所有项目局领导、股室和直属单位挂联包片、包校责任制,协助、指导学校重建工作。二是加强建筑工地安全管理。严格督促施工方落实安全制度,完善安全设施,加大安全防范力量,确保了平安施工。三是强力推动重点项目学校建设进度。逗硬落实领导挂联责任制,挂图作战、工期倒排、限期完成,强力推进教育灾后恢复重建。对26所重建进度较慢的学校实行重点监控和帮扶。四是强化资金监管。严格规范教育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逗硬落实工程建设各项制度。五是狠抓工程进度。截止6月底,全县337所学校已全部开工,完工272所,完成投资66754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6%,占到位资金的59%,累计支付资金53013万元(占到位资金47%、占完成投资79%)。已新建校舍486栋、549644平方米,完成投资57694万元。

二、教学管理突出实效。一是教学常规管理更加有效。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依据课程设置标准,开足开齐了课程,严格“六认真”要求,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在长赤片区召开教育教学管理现场会,深入探讨灾后重建完成后,学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二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法;切实做好普通高中新课改准备工作;成功组织全县初中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在4月19日至20日巴中市举办的2010年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中,我县下两中学的刘志敏老师荣获全市一等奖。三是教科研工作进一步强化。进一加强了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指导。3月8日,教育局在赶场中学召开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现场会,为扎实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语、数年会,以赛促研,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涌现出了一批教学能手。

三、教育质量实现突破。一是巩固两基抓质量。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强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全县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督查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层层落实了从局班子成员到学校教研组、科任教师等相关人员的教学质量工作目标责任制。二是强化管理抓质量。不断推进全县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举措,完成了新一轮的学校管理常规督查,在全县学校形成了抓管理、重质量的良好氛围。三是高考成绩创新高。2010年,我县共4597人报考,各类本科一次上线1062人,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全县理科最高615分,文科最高612分。

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一是为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作好调研工作。组织专人深入调研,为县委县府制定《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攻坚战略的意见》和《南江县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攻坚的实施方案》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二是狠抓中职招生。协调召开全县职教攻坚大会,通过县政府与乡镇、教育局与学校签订送培目标责任书等形式,力争完成今年4600人的中职招生任务。三是大力推进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作。小河职业中学、县职中灾后重建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县职中顺利通过省重评估验收。四是加强学校管理,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坚持以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和提高教学水平,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充分赋予中职学校校长办学自,由学校自主探索和建立职业教育管理和发展新模式。积极作好逐步剥离职校初中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标。一是抓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采用远程方式组织全县学校校长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四川地地震灾区爱心学校校长培训”,派出长赤中学,南江镇二小校长赴成都参加省级地震灾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校长培训,成功组织实施2010年度校长及中层干部任职资格考试。二是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与人事局联合赴大专院校新招聘了100名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教师轮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测试,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赛课、教学研讨、学科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六、德艺体卫工作突出实效。不断强化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全县学生健康成长。一是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广泛组织开展了“除陋习、树新风”、“四个同行”等各类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组织开展了全县教育系统为玉树受灾同胞献爱心捐款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二是科学开展体育工作。切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效果。成功举办了南江县第22届中小学生田径暨篮球运动会,充分带动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三是艺术教育成果丰。成功举办了“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大会暨文艺演出活动。南江中学等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充分展示了我县各校艺术教育成果。四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配合卫生、防疫等部门做好疫苗接种、疾病防疫、食品卫生等工作。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五是组织开展争优评优活动。2010年春学期,共推荐评选出市、县“三好学生”138名,省、市“优秀学生干部”86名,市、县“先进班集体”47个。

七、教育惠民工作落实处。一是落实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县财政安排798.6万元,按照小学生均250元/期、初中生375元/期的标准足额兑现2010年上半年25051名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其中小学贫困寄宿生11266名、初中贫困寄宿生13785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名额按寄宿生55%的贫困面,实行本人申请,村、乡审核,学校评定,张榜公示确定。生活费发放由教育局派员到学校现场监督发放,财政、教育组成巡查组巡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及时获得补助。二是抓紧校舍维修改造。元潭乡字库村小学维修校舍500平方米,改造运动场200平方米,现已全面完成,概算投资12万元。东榆镇槐树村小学维修校舍580平方米,新建厕所和添置设备等,目前已基本完成,概算投资60万元。

八、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一是建立健全各种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关学校收费、民办教育、招生考试等有关规范办学行为制度。二是加强监督管理。教育局成立规范办学行为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全县规范办学行为大会,与县纪委监察局联合发出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并与校长签订规范办学行为目标责任书,组成督查组不定期深入学校进行暗访督查,确保了全县学校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九、学校安全工作常抓不懈。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保卫、住宿管理、饮食卫生等各项安全制度,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安全教育。通过上安全课,开展法制讲座,发放各类安全教育宣传资料等活动,切实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增添安全防范措施。配备专职保安人员200名,兼职保安93名,民办幼儿园自筹经费配备保安人员40名。37所义务教育重点学校安装视频监控系统38套,民办学校安装视频监控系统15套(含高完中安装套数);各学校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购置了钢叉、橡胶棒等防范器具。成立教师巡逻队、高年级学生护校队和低年级、幼儿园家长义务巡逻队,大大充实了学校安全工作队伍,极大的提高了学校治安防范能力。四是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通过学校自查,挂联股室督查,与卫生,公安等部门联合查,由各乡镇人民政府牵头查等方式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及周边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所有查出的校园安全隐患建立了台帐,落实了整改责任主体,及时进行了整改,杜绝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继续抓好学校灾后重建工作,特别是抓好竣工项目验收工作。

二、做好各类招生工作,确保完成中职招生任务。

三、做好普通高中新课改各项工作。

四、抓好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和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

五、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坚决治理教育“三乱”行为。

六、做好教育系统、安全和维稳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5篇

也是落实我市四届四次党代会精神之年,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乡工会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乡党委、市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依照市总工会的总体要求,充分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充分依靠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会员,努力开展了各项

积极探索工会工作思路,工作。半年来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工会交办的各项任务,现将我乡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市总工会会议精神

传达贯彻了市总工会会议精神,年初召开了全乡基层工会会议。重点学习了2011年工会工作目标、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会宣传,以及经审工作要点,会上要求基层工会要以市总工会的工作要求为指导,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卓有效果的工会工作,做到与广大职工贴近,与实际更贴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根据我乡情况对村支两委换届人员变化,重新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2011年工会工作要点和目标考核意见,维权机制建设帮扶困难职工,创新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工会工作宣传力度。

通过标语、板报、有线广播等形式进行了大力宣传,乡工会积极做好了劳动法》工会法》宣传工作。有力地推动两法的深入贯彻使两法深入人心,同时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了进企业”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大力建议教育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文明、健康、有序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争做保洁员、监督员,充分营造“参与、出力、分享”良好氛围。

三、积极开展好帮扶工作

只有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工会才干显示出它应有的社会地位,为此乡工会充分发挥困难职工帮扶站的作用,每当职工遇到困难,都能及时送去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半年来我乡工会共帮扶困难职工8人,送去资金4000元,特别是范正芳在失火和学习期间钱物被丢的情况下工会给予了协助。同时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帮扶,送去种子、肥料等折合现金1000元。根据市总工会的要求,乡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对“7.17洪灾严重户进行了积极涌跃捐款、捐物,使帮扶工作深入民心。

四、积极组织基层工会开展各类活动

进一步加强工会的宣传报道工作,乡工会以抓好重大节日活动为重点。三八”妇女节组织职工观赏了万源陈列馆、邱家坪新农村建设,增强了职工的工作信心、工作方法,为庆“五一”迎“五四”乡工会组织职工参与了黄钟片区组织的文艺汇演活动,有力地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5月17日组织部分职工参观了5.12地震区汶川的灾后重建工作,同时结合我乡开展了维护国家利益卫生月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清扫垃圾15吨,河道清理1.5公里,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时加大了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了工会的影响面,有力地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工作激情。

乡工会能够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工会和乡党委、政府的文件精神,回顾半年以来的工作。积极履行基本职责,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上半年的目标任务。但我工作与其他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异,需要我更加努力工作,以确保全年任务目标的实现。

下半年工作重点:

第6篇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对小(一)型水库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保障水库下游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水库下游区域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小(一)型水库下游危险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小(一)型水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所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重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害,危及下游沿河两岸区域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人为的群体性和人为的爆炸、人为的其他破坏等事件。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周密部署,科学处置。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来划分,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按照《国家总体应急预案》附件包括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分级标准,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为适应小(一)型水库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处置要求,小(一)型水库发生“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人为的、人为的爆炸、人为的其他破坏等事件”活动引发的水库垮坝对下游地区发生死亡三人以上列为报告和应急处置的重大事项。小(一)型水库发生“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人为的、人为的爆炸、人为的其他破坏等事件”活动引发的水库垮坝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加强情况报告并提高应急响应等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小(一)型水库发生对下游地区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本预案指小(一)型水库在发生“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人为的、人为的爆炸、人为的其他破坏等事件”活动引发的水库垮坝对下游地区危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1.5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减少除害: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能,保障水库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中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防范与应急相结合,认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分级负责,协调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首长责任制,充分发挥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坚持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6预案体系

本应急预案:是指小(一)型水库发生“洪水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枢纽工程设施和各机械设备事故,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人为的、人为的爆炸、人为的其他破坏等事件”活动引发的水库垮坝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规范和加强管理。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与水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防洪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公布实施。同时报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备案。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小(一)型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小(一)型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机构。

2.2办事机构

小(一)型水库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是小(一)型水库应急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县小(一)型水库管理站,由小(一)型水库管理站站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综合协调大海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监测、报灾、防控、抗灾、救灾、援助”六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具体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办理和督促落实有关应急的决定事项,并负责组织实施。

2.3工作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的协调机构,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作为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承担相关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工作,指导和协助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2.4专家机构

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工作机制

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机制,不断地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1预测与预警

应急办及相关部门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和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及时开展工情、险情调查、分析,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报告、及早处置。

3.1.1预测预警系统

由公安、水利、气象、地震、环保、交通、安监、供电、卫生、农业、信息等部门和单位,认真做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整合监测信息资源共享,依托相关网络,逐步建立时段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

3.1.2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及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严重程度和发展势态进行划分,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要及时、准确地报告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性和严重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单位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相应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和通报

若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急管理机构、水库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按照相关预案和报告制度的规定,在组织抢险救援的同时,要及时调查、了解汇总相关灾情信息,并迅速报告灾情信息。一旦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接到报告后一小时内分别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口头报告,在两小时内分别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书面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同时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一旦遭遇特别重大或特殊情况,必须及时报告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

应急办要与相关单位、部门加强协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等信息通报、协调机制,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范围较大,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协调等工作。

3.2.2先期处置

若水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2.3应急响应

对先期处置未能有效地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县人民政府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派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开展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应急指挥机构,配合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进一步恢复灾区的正常生活、生产、工作秩序,修复水毁基础设施,尽可能地减少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对实施紧急处理的事件,要做出专项的工作总结和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水库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法律援助。县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卫生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县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会同事发地单位和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县人民政府提供调查评估报告。

3.3.3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水库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县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对灾区受灾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的资源,要进行科学规划,正确评估后,要认真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确救助程序,规范捐赠管理,组织恢复、重建工作。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各新闻媒体要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做好信息的采集和工作,并做好现场媒体活动管理工作。

4应急保障

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供电、通信等保障工作,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队伍保障

由公安、医疗卫生、气象、防汛、水利、农业、林业、环境监控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乡镇人民政府、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驻巧武装部和武警中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2经费保障

主要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日常运作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所需经费,请求上级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市政府给予支持。

县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评估及审计。

4.3物资保障

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到灾区,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应急管理机构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认真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等。

4.5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灾区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部门负责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工作,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灾区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公安或灾区派出所负责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灾区社会治安稳定。

4.8人员防护

驻巧武装部和武警中队或灾区派出所负责对人口密度的应急避险场所,制定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紧急撤离措施,明确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灾区人民群众。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电信、广播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确保灾区灾情及时、准确报导工作,保障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4.10公共设施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电力、交通、物质、水源的供给,以及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4.11科技支撑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的科学研究、分析;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的投入,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为灾区尽快恢复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5监督管理

5.1宣传教育和培训

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民众的防护、宣传、教育,组织编写教育培训教材和通俗读本。宣传、教育、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片、报刊、音像制品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不断地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等要求。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灾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2演练

应急办应当定期组织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各职能部门组织相应的专业应急演练,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深入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普及减灾知识和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4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县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属地的乡镇政府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5.5本预案修订

县应急办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在实施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及时组织修订本预案。一般修订时间为3-5年。

第7篇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责任落实

局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将该项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政委、副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各派出所、汉旺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年初制定了工作计划,做到了将该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并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将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考核奖惩逗硬,从而建立了长效的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

二、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队伍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中

(一)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略)

(二)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基础管控

积极应对当前治安环境的复杂变化,以人口、场所、组织、网络、公共服务管理为重点,着力推进“民心、创意、效能”三大勤务,探索社会治安管理创新。

一是拓展“七大警务”。着力基础建设,完善防控体系,广泛吸收社会成员单位参与社会控制,推行小治安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完善“岗亭警务、社区警务、农村警务、校园警务、内保警务、物管警务、特业警务”等“七大警务”,切实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增强基础防范的实效性。在警务推行中,不断扩大社会参与面,增强社会治安管理的实际控制力。

二是打造“三支队伍”。建立情报大队,实施“大情报战略”,服务稳定工作,服务治安控制。充实社控中队,做实基础“社控”经营,改变对场所和行业无人管无人理现状;抽调50名民警成立公安特勤大队,集中管理,全时空运作,常规与机动勤务相结合,开展武装设卡、机动巡逻、集中清查、查缉捕控、应急处突等多种勤务,强化边际设卡、重点时期管控和夜间巡控,采取逢疑必查、动态巡查、蹲坑守候相结合的手段,增强对城区及卡点的震慑和控制力,提升集中打压能力。

三是加强人口管理服务。认真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户口整顿暨流动人口清查工作,入户核对224499户516833人;清理人户分离人员29390人;常住户口待定人员457人,暂住人口15510人,外出人员25077人;境外人员9人;漏登户口25人;重登户口7人;应销未销215人(其中死亡未销212人);户口变更及更正项目1716人。

四是加强公安安全管理。立足保障灾后重建、服务重点项目,监管责任措施到位,确保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监管事故。全面排查整治重点地区、场所、部位治安、安全隐患824处,下发整改通知书189份。加强枪爆管理,共销毁炸药6608.25公斤,普通秒导爆管雷管5978发,火雷管37915发,电雷管2815发,导火索2700米,组织收缴、销毁非法枪支14支,弹药75发,管制刀具55把,查处涉枪、涉爆违法犯罪案件8起,打击处理涉枪、涉爆违法犯罪人员10人。

五是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建设,完善道路畅通基础设施,新增红绿灯71处,道路交通标识标牌460处,安全固定、流动卡25处;规划停车场55处2500个车位,引进市场化运作管理,有效解决城区拥堵和停车难问题。

六是加强消防管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先后开展了公共聚集场所可燃易燃装修材料消防安全、高层和地下建筑消防安全、消防产品、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消防安全排查、创建示范学校等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工作,召开现场推进会,全面部署安排,签订目标责任书,更高程度提升社会火灾防控能力。1-11月,共开展消防监督检查180次,下发《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45份,行政处罚案件办理40件,罚款总额为12900元;全市共发生火灾4起,无人员伤亡,直接财产损失21650元。

七是加强出入境服务管理。克服没有办公场所、经费短缺和警力不足等诸多困难,正式恢复公民因私出国(境)受理业务。1-11月,共受理中国公民因私出国(境)申请业务1535件,登记境外人员临时住宿290余人次。

(三)坚持公正廉洁执法

以提高民警执法执勤质量、提升执法公信力、减少执法过错、降低涉法涉诉案件为切入点,确保规范、公正、廉洁、文明执法。今年以来,无无罪判决、无国家赔偿和行政复议案件。

一是规范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全员培训和警种分类培训,明确民警岗位职责和执法工作标准。增设一线办案民警日常执法执勤资格考试准入制,提高勤务准入门槛,最大限度规范执法执勤,全年共举办综合法律知识培训班四期,受训人数达900余人次。

二是严密流程管理。依托执法信息化建设,完善执法管理体系,健全流程管理、奖惩激励和执法标准体系,坚持执法检查、案件合议、审核案件等制度,完善落实网上办案审批管理、公安机关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追偿。

三是加强执法监督。注重执法安全跟踪监管,执法办案严格实行“五级审核制”;组织开展专题治理,确保涉案非正常死亡案件“零发生”;加强执法延伸监督和纪律督察,确保实现执法质量零差错。

(四)深入推进严打整治

针对灾后治安走势,及时调整重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行动,主动高压打防,严防产生违法犯罪“洼地”和“集群”效应。

一是打击效能提升,实现四个转变。立足于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依托信息化平台,转变打防思路,积极适应治安新形势,努力实现从“只管破大案”向“兼顾破小案”转变,从“被动破案”向“主动防范”转变,从“以案到人”向“结合以人到案”转变,从“使用传统手段破案”向“注重依托公安信息系统破案”转变。

三是打重点控热点。抓大不放小,严打严防重特大恶性犯罪,密切关注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财犯罪和热点问题。立足“多破案、多打击、多追赃、多深挖”,开展“缉枪治爆”、“打击涉车违法犯罪”、“二环路沿线治安整治”、打击“三电”违法犯罪、打击涉及援建违法犯罪、“沙吧等歌舞娱乐场所整治”等专项行动。

四是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积极联络各相关单位、部门配合开展打击假发票专项行动,清查场所210多所(次),收缴各类假发票3000余份;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制假售假,共捣毁生产销售假冒剑南春酒的制假窝点4个,印制假剑南春包装材料的地下工厂1个,立破假冒剑南春刑事案件5起,抓获涉案人员25人。

五是严厉打击犯罪。继续保持对犯罪高压打击态势,年内共破获涉毒刑事案件12起,查处行政案件45起,抓获吸食新型36人,依法收缴海洛因25克,**768粒/75.8克,冰毒120.62克,氯胺酮625克。依法列管易制毒企业67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检查152家。

(五)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

坚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警务效能的重要手段,着力把信息化应用固化为民警工作常态,增强了打防管控核心战斗力。建设中,配合德阳市公安局加强应用系统建设,增配计算机,完成350M应急无线通信基站建设。同步做好应急指挥中心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规划。安装旅馆信息系统85套,其中50床位以上安装率100%。“天网”工程延伸至新建集镇,已在孝德镇建成7处高清监控点位。信息采集总量达到110506条。初步建立起三级情报信息研判处置机制。现已通过信息化手段破获抢劫出租车系列案,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近70名。

(六)深度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坚持把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作为巩固创新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和化解矛盾的坚实基础。

一是突出抓纪律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五个严禁”承诺书和“一岗双责”责任书;以“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作风和观念,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二是突出抓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警用车辆和涉案车辆专项治理工作,清理出扣押暂扣机动车411辆,并落实专人负责进行管理;认真开展公安机关防止执法过程中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落实对涉案人员采取强制措施报督察部门备案制度。

三是突出爱民实践。实践中,切实做到与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相结合;与惠民实践、重建帮扶、特殊人员帮扶相结合;与抢险救援彰显为民本色相结合;与保障民安相结合;与大走访相结合;与公正廉洁执法相结合;与形象创建相结合等“七个结合”,帮民困、解民忧、暖民心,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今年以来,为群众捐款5万余元,结对帮扶绵远镇枫树村群众15户。

四是关注民生民愿。通过大走访、“百警进村”、重建帮扶、联系基层活动等方式,把基层派出所、警务室、民警建成民意枢纽,注重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在群众中的威信、声誉和影响力;紧紧围绕问计、问需、问效、问安“四问”,开好恳谈会、特殊群体联系会、座谈会、坝坝会“四会”;组成灾后重建工作组、移民工作组、重点人员工作组、留守儿童工作组和遇难群体工作组,掌控、疏导特殊群体及重点人员;把握舆情,及时改进工作。

五是落实从优待警工作。解决派出所所长进镇乡党委班子问题,解决29名民警正科级待遇,70名民警副科级待遇。提高民警住房公积金标准,落实民警加班补助金,畅通民警诉求渠道。

六是着力推动公安宣传。深入挖掘工作亮点,精心打造公安品牌,利用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宣传平台,全面展示广大民警开展治安防范、打击违法犯罪、保护灾后重建成果和服务人民群众等做法、经验和成效。全年各类报刊上稿共计130余篇,各类网络及电视台正面报道约130余次。

(七)全力参与应急抢险救援

在“8.13”清平泥石流地质灾害应对中,公安民警第一时间发现灾情、第一时间因地制宜组织疏散、第一时间向山外报告灾情、第一时间传送受灾图片信息、第一时间传递救援需求、第一时间提出抢险救援决策建议、第一时间全面启动预案、第一时间提出安置恢复稳定评估。“八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在快速反应、应急通讯、组织应急疏散、稳定保障、生命线畅通保障、治安大局控制、决策参谋等方面的专业作用和优势,为全市整体应急救援赢得了先机。目前,清平派出所及民警陈涛成为和公安部宣传典型。

(八)推进公安机关恢复重建

公安系统纳入灾后重建项目正在推进。目前,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大楼主体已封顶;市交警大队(含车管所、机动车检测中心)重建项目进入设计阶段;看守所(含武警中队)及行政拘留所建设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武警营房主体工程完工;派出所建设项目中5个所已完成建设,其余派出所在建或作前期准备。

三、认真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

按照我市《文明行业创建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健全了工作制度,建立了运行机制,狠抓文明行业细胞工程建设,创建活动经常化。对单位内部的文明科、所、队、室,坚持定期检查考评。坚持不懈地搞好片区共建工作,巩固和发展了我局多年的共建成果,使创建工作取得了实效。今年,我局有七人被分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十佳”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全局继续被命名为**市级文明行业等荣誉称号,并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交警大队车管业务中队、城南派出所继续被命名为“文明窗口”示范单位;局机关、看守所、城中所、城南所、西南所、汉旺分局继续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交警大队被评为德阳市级文明单位。

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更加规范化

在德阳市公安局的指导下,结合近年探索“警校共育”具体实践,采取多种措施继续扎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继续贯彻公安、教育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大力开展“警校共育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工作的意见》,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全面推行“警校共育”,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全市各大中小学均要建立规范的警校共育机构和校内保卫组织,从交警、巡警、消防和派出所民警中选派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统一规范“警校共育”门卫值班登记表、内部治安巡逻工作登记表、学校重点部位治安防范隐患自查登记表、“问题学生”帮教登记表、“六进校园”活动情况记录、“三防”措施落实情况登记表、巡逻民警签到册、征求意见表等基础台账,做到制度上墙、簿册上案,做到“警校共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1、继续落实“见三警签到”工作措施。在原有工作基础上,为使驻校民警工作深入校园,工作落实,由交警、巡警、派出所负责,实行民警签到制度。在学校上学放学高峰期、高中毕业班早晚自习时间、开学放假和高考中考期间等特别时段,科学调配警力,加大对校园周边的执勤巡逻力度和密度,坚持做到“三见”,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预防案件和事故发生。

2、落实隐患排查整改。组织国保、治安、刑侦、网监、禁毒缉毒、消防、交警等部门和基层派出所民警,对全市各类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复杂场所、主要交通路段等存在的治安、消防、交通安全隐患进行集中滚动排查,加大对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场所的排查整治力度,清理整顿出租房屋;会同教育、文化、卫生、工商、城建等部门,对校园周边文化、餐饮、娱乐等场所进行清理整治;完善校园及周边消防、交通安全设施,整改消防隐患。

3、完善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派驻专职保安,使全市114所学校保安派驻率达100%。在全市学校重点要害部位全部安装了防盗门窗,有条件的学校安装联网报警技防设施。在城区设立治安岗亭,加大校园周边治安巡逻,密实治安巡防体系。

4、大力开展“六进校园”活动。把“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治安工作、禁毒宣传教育、交通管理、消防管理”送进校园。定期不定期到校园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开设“知心信箱”,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教活动。在学校和幼儿园的周边道路设置“红领巾通道”,人行横道线、限速、警告等交通标志,相关警种组织民警积极配合学校,对师生开展安全防卫常识教育、安全防卫技能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继续推行爱心行动工程。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加大对唆使流浪未成年人犯罪的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积极配合市文明委认真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各项迎检准备工作,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迎检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公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我局将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奋发图强、扎实工作,为**经济社会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2011年工作打算

(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公安队伍建设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树立新时期人民公安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整体形象。

2、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在抗震救灾中生华的“**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继续成为广大民警的自觉行为。

3、强化公安队伍管理,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竞争激励机构,充分调动广大民警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发挥“110”报警服务台的作用,自觉接受群众投诉和监督。加强党委、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4、大力倡导“知荣耻、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新风尚。

5、以一线执法办案民警为重点,强化警务技能训练和实战技能训练,有计划地举办新警初任、警衔晋升培训和各类业务培训,鼓励民警参加自修、函授、电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民警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善学历结构,全面增强民警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进一步广泛开展“讲文明、树立新风”活动

1、进一步巩固创卫成果,不断探索公安精神文明建设新思路,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2、认真落实好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各项考核指标,积极参加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

3、广泛开展集中整治、脏、乱差现象,为迎接建国六十周年营造一个欢乐、祥和的氛围。

4、狠抓文明行业的细胞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创建文明单位资料归档及组卷顺序》的内容归档及组卷,年终将对单位内部的文明科、所、队、室认真组织检查、考评。

(三)继续认真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

1、狠抓文明行业的细胞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创建文明单位资料归档及组卷顺序》的内容归档及组卷,年终将对单位内部的文明科、所、队、室认真组织检查、考评。

2、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治安大队、交警大队、消防大队、各派出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切实搞好安全防范,不断增强驾驭社会的能力。

3、加大公安执法力度,对特种行业依法实施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公共娱乐、复杂场所治安动态的调查和掌握。对、聚众赌博、制黄贩黄等治安案件要坚决依法查处。

4、强化交通管理,保证道路安全、畅通有序。要继续强化路面控制,做好事故预防工作,重点抓好“春运”、“十一”等客运高峰期的安全管理和事故多发路段的整治,遏制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杜绝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要严格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严厉打击制贩假车辆、假驾驶证件、假车牌照的违法犯罪活动。

5、不断改进消防监督管理机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加强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预防和灭灾救援能力。加强对公共聚集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的重要场所、部位的消防安全检查,确保不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和群死群伤等重大责任事故。

(四)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1、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按照上级的要求和部署,不断提高全体民警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广大公安民警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继续推进社区(责任区)警务建设,积极开展警校共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整治力度,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第8篇

一、园林绿化

行道绿化。为配合*市创建“全国文明城”的步伐及*市民生工程的开展,努力营造和谐优美的绿色环境,根据创建要求,结合园林绿化工作的特点,以带状道路绿化为骨架,在我区打造完整合理又富有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一是绿化改造工程。为了配合*市民生工程的开展,打造我区绿化道路精品工程,我局完成了对章江路、子固路道路绿化改造工程,倒伐淘汰枫杨26株,移植女贞等乔木50株,种植银杏等乔木76株,铺设护树花板55套。二是创建“国家文明城”。在此次创建活动中,为提高我区行道绿化等级标准,达到全面绿化的要求,我局共完成50条区管道路的补栽任务,其中道路补栽灌木42000株,乔木557株,草皮260平方米。三是灾后重建工作。面对百年难遇的低温冰冻雨雪灾害,我局及时启动了抗冻工作应急预案,及时抢救因恶劣天气导致破坏的辖区内园林设施和城市行道树。园林工人奋战八个昼夜在60余条道路中处理受损树木6000株,清运断枝330车,修剪冻伤灌木20余万株,及时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截止*年10月底,我局已栽植乔木2252株,栽植灌木110983株,铺草5560平方米。南北湖更换护墩15个,护链30根,*行政服务中心门口翻新花坛12个。

加强辖区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制定长效管理机制,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实行绿化管养新体制,实现分管道路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标牌化,切实落实辖区行道树、绿化、花坛等日常养护管理。建立了24小时绿化服务回应制。加强了新栽行道树的维护管理,及时做好浇水、抗旱、扶正、新栽树木捆绑竹桩等养护工作;对爱国路、二经路等路段的绿化带花坛进行整形修剪;加强了行道树、花坛、绿化带的抗旱灭虫工作,及时清除了铁线湖公园的卫生死角,保证公园的卫生保洁,并做好公共安全设施的检修,使园内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另外,今年我局还处理各类突发应急事件40余起,主要是自然灾害、树木虫害、树枝触碰高压线、树枝折断、树龄老化、树木高大等现象危急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交通安全事件。

加强义务植树和大面积绿化工作。规范行政收费程序、依法行政。根据《江西省公民义务植树条例》的规定,我局共向辖区单位下达义务植树通知书1800余份,对已履行义务的单位实行了建档制度。对因特殊原因不便履行绿化植树义务的单位依照规定收取义务植树绿化费,上半年我局收取义务植树费共60万元。

组织参加花卉展览。*年,我局在辖区内摆放造型花卉32320盆,同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市首届“杜鹃花”花卉展,获得了二个二等奖及一个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环境保护

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年是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关键之年。我局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全区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发动,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调动了积极因素,为普查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促进了工作开展。今年,我局完成了对全区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的清理登记和上报工作,全区40个工业污染源(其中:32家有危险废物排放的工业源,8家一般工业源),773家生活源,共计813个工业源、生活源纳入了普查,为科学制定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提供了依据。截止至5月30日,我局已全部完成入户普查和普查表的填报工作,同时为使工作情况得到及时反映,我们编制了五期工作简报。10月份根据数据录入及汇总审核质量的核查要求对我区的普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审核,编制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报告。目前该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

加大排污整治力度。一是按照*年度区级污染源监管名单,强化对辖区内污染源的执法检查,每季度对污染物防治设施运转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二是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引进了高科技油烟治理设施,重点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高空排放油烟等问题,树立了永外正街19O号熊记民间瓦罐汤店、*萍乡风味餐馆等一批典型,为“六小”行业整治提供了示范。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区共安装油烟净化设施近60台套。三是在声环境方面,针对辖区内大型酒吧晚间噪声超标问题,于*年6月开始对辖区内所有大型酒吧统一安装噪声监测仪,利用高科技监控手段,依托执法办对辖区娱乐场所等噪声污染进行监测。经过几个月的的运行,辖区内噪声问题明显减少。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完成酸雨、降尘、环境空气的例行监测。完成了2007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工作。完成了2007年度的环境统计年报工作,编制技术说明。全年共为辖区内“三产”行业提供废水监测报告590家,组织召集排污单位参加培训共计880余人次。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我局在区属13所小学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组织策划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参加*年*市高考“绿色护考”行动,对*内各个考点安排专人维护,制止噪声源。

认真做好群众环保事件投诉处理工作。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高度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建立健全群众投诉应急的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及时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保投诉45起,处理率达100%,其中答复人大建议5起、政协提案1件;省级投诉2起,处理情况得到群众的好评。

三、八一公园管理

今年我局紧紧围绕提升八一公园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创收两大中心任务做好三个加强:一是围绕创建工作,加强了园内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做好陆地设施和湖面的卫生保洁清扫工作,做到了“日产日清”,加强新植树木养护管理,清除垃圾广告3000余处,全面粉刷基础设施,更换、维修园内景观灯、墙灯400余盏。二是加强园内生产养护管理。今年公园管理处共对全园花灌木、绿篱修剪6遍,花灌木施肥2遍,冷季型草坪锄杂草5遍,加强新植树木浇水、修剪、扶正等养护管理,花坛换花及园内摆花3次;补栽麦冬约30㎡,繁殖荷花品种82个。今年,八一公园还被评为*市“四星级公园“荣誉称号”。三是加强公园安全生产和综治工作。我局联和七个单位共同组成*整治八一公园治安秩序工作组,自2月28日至4月底在八一公园开展为期二个月集中整治行动。与百花洲派出所联合整治晚间游园秩序,清除处理各类不安全隐患90多人次。抓获偷盗园内设施的犯罪嫌疑人和损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嫌疑人各1名。继续采取宣传教育与堵疏相结合、白天与晚上打击相结合、重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坚决予以清除园内的非法演唱活动噪音扰民、非法摆摊设点等不文明现象,阻止自行车入园1220余次,电动车260余次,各类汽车40余次;驱赶小贩、乞丐约1000余人次;取缔非法演唱摊点130余次;劝阻在园内睡觉、打赤膊等不文明行为420余次;救助迷失儿童7人。驱赶制止促销广告人员180人次,收缴商业传单3600多份。劝阻园内吊树、损绿、摘花现象620余次。

第9篇

【关键词】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

玉树藏族民间文化是玉树地区广大藏族农牧民及市民所创造、实践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它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藏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与居住格局、语言与文字、民族工艺与艺术、生产与生活方式等,也蕴涵着藏民族的心理、民族感情、民族信念、民族意志和民族自尊心等深层次的文化概念。玉树藏族民间文化植根于藏传佛教的基础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一,自发性。从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无章可循,即兴而作,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作品的源头都是无证可考。有些作品形式喜闻乐见,就容易被口耳相传的延续下来。第二,传承性。民间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传承形式就是口耳相传。比如民歌、传说、谚语等。藏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格萨尔》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具备了传承性的民间文化。第三,实用性和娱乐性。民间文化都是群众自发创作的,用于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但它又从精神上维系着民族情感,所以它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藏族民间文化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带着宗教特色的民间文化深受国内外群众的喜爱。

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整体,当经济结构变异时,这一趋向必然反映在文化形态上。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及外来文化的传入,尤其是三江源移民工程和玉树4.14地震的发生,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物质文化层面古风渐衰,时尚渐进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通过了《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议案》将“民间文化”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有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其形式包含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工艺美术、建筑及其他艺术之中。民间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组合。当文化变迁发生时,首先伴随着的就是物质文化的变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是一个特定群体关于衣、食、住、行等的综合性反映。

(一)服饰的多元化、时尚化

藏族服饰向多元化、时尚化方向发展,藏服在城镇文化面前逐渐成为非主流,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更为舒适和时髦的外套,尤其是年青人以西服、夹克、休闲服等代替了传统的藏袍,偶尔也有和藏服“混搭”的穿戴形式,年龄较长的移民较喜欢穿藏袍,小孩以学校校服为主,偶有改良过的时尚藏服出现。因此,身着时尚外套的年轻人,正成为玉树大街上的一道风景。除了节日,很多年轻人不再穿传统的藏族服饰。这一变化也促使传统藏族服饰本身发生着变化,如不同藏区间的服饰更加注重相互交流、结合,取长补短,以适应现代社会人群的不同需求;为赢得市场,在生产和销售上更加注重规模和品牌等。在结古镇已经形成了一些藏族服饰的品牌,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高。

(二)饮食结构和方式的复杂化、多样化

伴随着外来文化和经济收入的影响,玉树地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以酥油、糌粑、肉类、奶类为主的饮食结构逐渐多样化、复杂化。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更多地出现在藏族家庭的餐桌上。川菜、粤菜、湘菜、西餐等餐饮模式分布在结古镇的大街小巷,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显著特征。

(三)居住空间的稳固化、规范化

由于三江源移民工程和玉树震后重建,玉树地区许多藏族的居住方式由原来的草原流动转变为城镇定居,居住空间由牛毛毡房转向砖混结构的房屋。尤其是结古镇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城镇布局更趋合理、规范、美观,房屋的保暖、遮挡风雨、安全、饮水等功能大大增强。但由于对现代文化的抗拒与对原来生活的怀念使部分藏族对现有的文化状态有一种疏离感。

(四)一些古建筑所蕴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受到破坏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打乱了玉树藏族传统文化存在的格局和前进的脚步。据青海文化部门核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禅古寺90%倒塌,新建的大经堂倒塌。结古寺受损相当严重……玉树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都有确定的宗缘关系。在特定时期,它是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周边信教群众发生着经久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地震对这些宗教场所、古建筑的破坏,无疑对宗教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制度文化与现代社会更趋契合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在协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证社会的凝聚力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显著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玉树地区藏族的制度文化变迁在地震后也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生产方式的变迁、社会组织制度的改变、婚姻礼俗嬗变以及教育方式、内容的变化等方面。

(一)生活收入日趋多元化

地震后部分牧民离开草原,家庭收入方式发生变化。调查显示,玉树地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以草场和草场上的生产为主,占被调查者的57.2%;有明显的区域特点。靠采摘虫草的占18.8%,经商人员收入发生的变化比较大,占31.4%;这说明变迁的方式与地震后的建设以及国家政策有关,灾后重建促使很多居民开始经商,以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组织制度及社会活动日趋丰富、多样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也叫社会团体(socialgroup),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玉树地震后,新的聚落形式使得很多居民在新的区域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形式,使之更具有次级组织的特点。这种新的聚落形式也使得当地居民的社会活动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社区生活进一步丰富。再加上康巴艺术中心、地震遗址纪念馆、玉树州博物馆、文成公主纪念馆、格萨尔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成,更加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传统婚俗习惯变化明显

玉树地区藏族的婚姻制度及习俗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开始重视结婚的呈现,一般都会首先去登记,之后办婚礼。婚俗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除了着藏族婚礼服饰,还经常穿着汉族或时尚婚礼服饰,兼顾传统与时尚。婚礼仪式也吸收了很多城市现代婚礼中的元素,如酒宴、主持人、烟花等,现代气息和传统文化符号平分秋色。

(四)教育方式和内容发生变化

一段时间内,由于与外界接触的急剧增多和年轻人到外面发展的需要,玉树地区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比较强,以至于许多藏族年轻人只会说藏语,但不会书写藏文。“4.14”地震发生后,一是地震期间语言交流的障碍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双语人才的重要性;二是地震对当地藏民族民间文化的破坏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藏语言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些综合因素引起了当地政府及老百姓对藏语言传承和发展的高度关注,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开设藏文化课程,积极推荐双语皆懂的优秀学生参加藏汉双语大赛,政府要求街道门牌使用双语,与内地教育机构联合培养藏汉双语师资……

三、精神文化受到冲击,进一步强化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碰撞激烈

帕森斯认为,“人类后天习得的个性因素中最稳定和持久的即是价值倾向模式。这些模式在儿童时代就是定型的,而且到了成年时代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藏族的传统观念基本是“重视宗教、重牧轻商、重义轻财、轻商贱利、同时又有着宗教消费较大的伦理”。当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价值判断上的冲突与混乱。在现代文化观念的影响下,以及发展经济需求的推动下,年轻一代虽然也在传承本民族的民间文化,但是其中参入了诸多的随心所欲的改编和再创作,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原初风格、传统特色、原创形式惨遭破坏和肢解,其完整性不复存在。

(二)心理归属感受到挑战

玉树震后,由于城镇的扩张发展,突破了原有的格局,将更多周边居民纳入了城镇的运行轨迹中,如一定数量的三江源移民、结古镇附近的牧民,这些人在经济地位上明显处于弱势状态,在社会地位方面,处于一种“特殊公民”的尴尬境地;就业、福利保障等其他方面由于受原有政策的局限,得不到与城市(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很容易使这些群体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有一种失落感,甚至是被剥夺感。加之原有的城镇居民对他们也缺乏实际的认同感,使得他们在适应城镇文化生活方面显得被动而无奈,表现出对将来生活的犹豫、迷茫,缺乏归属感。

(三)在多元文化交汇面前充满迷茫与惶恐

玉树地震前,该地区的民间文化形态基本上属于单一的藏文化,但是在地震后,由于重建的需要,大量的人口进入玉树,原有的文化环境一下子从比较单一、均质跳跃到多元与异质。在城市(镇)社区不仅有藏文化,还有汉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这种急剧的变迁,使原有的居民来不及转换社会角色,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大降低。在来不及消化的多元文化前,会觉得恐慌、失落与疏离。不断扩张的现代城镇生活改变了藏族原有的在牧区时的游牧生活传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改变着他们的社会交往需求与交往取向。为适应新的生产、生活场域,原有的居民需要立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调整交往取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起社区新的社会关系。

(四)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强化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种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其有的文化属性。人类历史至今的历程表明,灾难和宗教一直与人类社会相伴随,特别是在人类陷入灾难时期,宗教的社会功能尤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灾难必然导致人类的,处于苦难中的人们需要有的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这种情况在玉树表现得尤为突出。一直以来藏族人的思想观念中宗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观都贯穿着佛教的内容,致使人们不仅在寺庙中学习佛教哲学,而且这些佛教思想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也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同时也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然而,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其实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不能不认识其信仰。”玉树属藏族聚居的全民信教区,藏传佛教于此地的传承已有800多年的时间,又因历史上地处中原通往的唐蕃古道上,因此,以藏传佛教为中心的寺院颇多,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在玉树4.14地震之中,灾区民众大量物产遭毁,无数生命丧失,这给在地震中遭遇不幸的人们的心理和情感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与伤害,人类的与情怀受到了巨大的激发,震后牧民的比例反而比震前有所增加。

四、城镇文化变迁显著,牧区文化变迁较缓

从本次的调研中,我们看到玉树藏族民间文化变迁在城镇变化较显著,而乡村的变化则较缓慢。以结古镇为例,由于结古镇是玉树州、县、镇政府所在地,又是玉树重建的重点区域,镇内居民中有相当高比例的机关干部和事业企业单位的人,他们是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是当地文化消费的引领者,因此,结古镇在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化都比较大,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交融,成为城镇在藏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典型代表。

与城镇文化变迁相对应的牧区,则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在文化变迁方面则显得相对迟缓。如比例相对比城镇高,文化生活多围绕着进行;饮食还比较传统,变化较少;服饰还倾向于传统藏族服饰等。

五、其他民族文化元素不断熏染,多元并存

文化整合,即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青海地区本来就是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被欣赏、体悟,并被不同的民族文化载体所共享,玉树也不例外。不同区域的重建者、支援者和旅游者纷纷进入玉树,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群携带着不同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他们在参与到玉树重建或在玉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与玉树原有居民的个体和群体发生交流,接触,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样,多元文化便与玉树原有的藏族文化发生接触、传播或借用、涵化甚至对抗,文化整合现象日趋增多,从而引起文化的变迁。

六、文化设施增多,队伍建设加强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震后玉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重建玉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为止,35个项目已经竣工、验收、而且大部分已经在交付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增多,将有助于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将有助于藏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玉树是青海省内唯一的康藏区,具有鲜明的特色,虽然各个藏区同享一种文字,共同信仰藏传佛教,但是无论是从服饰、饮食、民间文化上,玉树都与安多藏区有着很多的不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玉树灾后重建的收官,随着玉树县改县建市进程的加快,加强对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开发措施,对于玉树藏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超.民间文学艺术在中国的法律保护[J].中国专利与商标,1997(1).

[2]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总结 [R].2010,4.

[3]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 社会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网[EB/OL].2011-03-19.

[5] 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6]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 曹辉林,.宗教对灾难的回应――以玉树“4.14”和日本“3.11”地震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11(3).

[8] [美]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 ・导读[M].刘安云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