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5 16:02:57
导语:在结核病防控日常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机制
自《传染病防治法》实施以来,为了切实做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区卫生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2013年度全区卫生工作要点》,与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签定责任状,明确传染病防治的工作责任。同时加大了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参加市级及区级的各类业务培训。
(二)落实措施,切实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1、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和季度例会制度
为加强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加强中心与基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联系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中心制定了《绩效管理考核标准》,细化分解各项评估指标,严格考核评估。同时每季度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季度例会,由中心对上季度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并针对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知识培训。
2、加强疫情报告管理
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网络。我中心把传染病防治网络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近几年逐步完善区、乡、村三级防病网络,全区传染病防治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37号令)要求,中心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设置,完善了传染病报告和监测网络,明确各疫情网络直报单位的责任人,使我区疫情的监测、报告和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我中心安排2名工作人员全年无休负责网络直报的卡片审核和预警处理工作,确保疫情报出后2小时内及时审核。
为发现和掌握急症传染病人就诊后未依法报告的数量、病种和其它信息,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进行了传染病漏报调查。为加强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质量今年上半年我中心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日常传染病防治督导共20余次,检查其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告和管理制度、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等工作。在我中心与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各医疗机构报卡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疫情追访的工作效率;疫情报告数量得到保证,促进了传染病监测工作的开展。
3、开展各类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我中心高度重视手足口病、肺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对某些重点防制的病种进行定期、定点的监督,研究掌握该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我中心加强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核实以及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每天安排专人对辖区内每一例手足口病疫情进行调查、核实,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并对每一起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调、采样等处理。对达到停课标准的托幼机构下达停课建议通知,通知一并通报区教育局,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2)结核病防控工作。今年至今共接诊肺结核确诊肺结核病人23例,共发现、治疗和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2例,无结核性胸膜炎病人。中心对目前登记肺结核病人进行了督导管理,共督导5次,访视病人30人次,电话督导人115余次,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奶牛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检测;监测;控制;净化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3-0046-02
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是分别由布鲁氏杆菌和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农业部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该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是一种慢性疾病。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为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保障人们饮用奶及奶制品的安全,保障放心奶工程的顺利实施,控制奶牛“两病”的扩散和传播对促进奶牛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病”对人类健康、畜牧业安全生产、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均有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对“两病”的防控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任务。现就奶牛“两病”的主要危害、防治现状和对策措施作一浅析。
1 奶牛“两病”的主要症状和危害
1.1 奶牛布鲁氏菌病
奶牛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主要症状是流产、不孕、炎、关节炎等。怀孕母牛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阴道内有恶臭分泌物。潜伏期一般为14~180 d。病牛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是主要传染源,污染饲料、饮水、环境、土壤、用具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或皮肤、黏膜传播。人接触病牛流产物、引用病牛的生乳或制品均可感染本病。
1.2 奶牛结核病
奶牛结核杆菌多侵害肺、和肠,因侵害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不一样。肺结核病牛病初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才逐渐显露出来。一般表现为日渐消瘦、精神不振、咳嗽。在早晨,运动及饮水后症状会更加明显,有时流淡黄色黏液或脓性鼻液,食欲减退,被毛粗乱,听诊肺区常有音。结核病牛较多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或有凝乳絮片;肠结核牛多见于犊牛,表现为消瘦,持续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常带血或脓汁。
2 当前奶牛“两病”的检测状况
2009年,南宁市共检测奶牛结核病3 076头,隔离复检结核病可疑牛157头,检出结核病患牛1头。奶牛布病检测3 373头,其中检测出布病牛4头。
2010年共检测3 348头奶牛布病,检出2头阳性牛。共进行检3 041头奶牛结核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011年共检测3 373头奶牛布病,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共检2 928头奶牛结核病,其中检测出2头阳性奶牛。
2012年共对3026头奶牛进行“两病”检测,检出布病阳性牛1头,已按照有关动物防疫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上检出阳性病牛头数逐年减少,说明我们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成效,同时说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奶牛养殖业管理及防疫措施的日益科学化,奶牛的布病和结核病正在逐渐减少。
3 当前奶牛“两病”的检测、防疫存在问题
3.1 奶牛结核病检测方法
当前奶牛结核病检测方法主要是牛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发存在高阳性率、低可重复性的问题,检测出现的阳性牛数量过多而且检测的结果也不切实可靠。因此,该方法的可信度不高,不能为政府制定行政措施提供技术支持。
3.2 责权不清
奶牛场按照有关属地管理的规定,应由县、区疫病控制中心管理,但由于多种原因,本单位近年来一直对南宁市辖区的奶牛场进行“两病”监测,并未能及时将检测任务交给县、区疫病控制中心。因此出现了本中心进行“两病”监测工作,具体监管、扑杀处理等工作却由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来执行,责任没有分清,存在着检测出的结果难以及时执行等问题。
3.3 注射针头重复使用,造成误差
进行结核皮试时使用的是金属针头,已经重复使用多次,针头锋利程度不够,注射时容易引起创口过大,产生肿胀,直接影响结果判断,引起误差。
4 奶牛“两病”防制的对策
奶牛“两病”危害着奶牛生产和牛奶的安全,更危害养殖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对奶牛的“两病”的防控高度重视。坚持预防为主,同时采取检测、检疫、捕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为规范奶牛管理,确保鲜奶质量,保障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促进南宁市奶牛业健康发展,特对奶牛“两病”防制工作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4.1 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综合考虑各场的奶牛存栏量、所处地理位置及其他因素,及时制定南宁市全部奶牛场(小区)开展两病检测的工作安排表,下发给各大奶牛场的管理人员,使之安排好牛群的驱虫及口蹄病免疫工作时间不与“两病”检测相冲突,而且能在本中心实施奶牛“两病”检测时能抽调出足够的技术人员予以协助。并做好参与奶牛“两病”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4.2 严格按照国标进行奶牛“两病”的检测,净化牛群
奶牛的结核病和布病的检测分别严格按照GB/T 18645-2002、GB/T 18646-2002的操作规程进行。严格按照国标操作,做到各奶牛全血样品、奶牛编号一一对应;结核病的检测:术前术后由同一人同一游标卡尺对同一牛只进行皮厚测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及时作出奶牛布病的检测结果判定并及时出具检出阳性牛的检测报告,及时扑杀检测阳性牛,按照早、快、严的原则扑灭动物疫情,为市民的饮用奶源安全及搞好本市的动物防疫工作做贡献。均采用合格厂家的生物制剂进行奶牛“两病”监测,所有用具、耗材的选择、使用及废物处置均按照动物防疫、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进行。
4.3 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牛场、牛舍的设计、建设及设施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严把奶牛引入关,外出购牛时,请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到异地进行现场检测,决不购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奶牛,购入后隔离观察一个月以上再进行检疫,阴性才能合群。定期检疫,新建牛场和检出阳性的牛场,每半年检测一次;对以往监测结果阴性的牛场,一年集中检测一次。严格消毒,奶牛场可根据自身条件建立相应的卫生消毒制度,每年进行3~5次彻底消毒,同时应经常性的对场区、设施、用具、饲料、饮水、垫料及粪便等进行严格消毒,其中圈舍、场区、车辆等可选用10%石灰乳、2%烧碱、10%漂白粉等有效消毒药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分泌物作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及时隔离,饲养人员要注意观察牛群,发现母牛流产或从阴道流出灰白色或棕红色、恶臭的分泌物,胎衣滞留、子宫内膜炎、炎、关节炎、久配不孕;公牛发生炎、附睾炎、关节炎等带有布鲁氏菌病特征的症状时,及时将疑似病牛隔离。牛舍应建在下风口处,远离人群及健康牛舍和交通要道。
1 奶牛养殖概况和相关疾病介绍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重心已经逐渐从“温饱”转换为“品质”。正因为此,奶牛的养殖产业才在近十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尽管对于我国来说,对奶牛养殖业的相关规范、技术指导已经接近完成,并且随着国家在宣传、推广的力度不断地扩大,其一些行业标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地区还是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问题的。例如对只重视饲养管理而忽视了疾病防治,只重视奶牛所产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其基本生活环境的改善。
奶牛布病和结核病是奶牛的饲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我国疾病监控部门与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监控的对象,也是对奶牛的饲养危害较大的疾病。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参考文献来综合谈谈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的诊断及预防工作。
2 奶牛布病的相关防治工作
奶牛布病之所以在奶牛的饲养中被高度关注,是因为其在一定条件下会传染给人,因此值得养殖户朋友在生产活动中高度警惕。其通过奶牛的皮毛、排泄物以及流产的牛胎、羊水等物质进行传播,因此,在接触奶牛的时候,切记不能将皮肤破损处暴露在外,不管是屠宰还是饲养,都有可能在这一阶段中感染奶牛布病,但是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因为可以奶牛布病的病原除了通过接触传染外,还可以通过消化道等方式感染。
在感染奶牛布病的初期,一般不会有特别的症状,医学上将这一时期成为“潜伏期”。一般来说,潜伏期的时长为2~3周,潜伏期过后,具体的症状开始逐渐显现,其最主要的症状为奶牛的生殖系统受损,奶牛出现不孕不育、流产等症状,严重的会生殖器官中分泌出有异味的液体。如果牛感染了奶牛布病,其免疫系统对外界疾病的抵抗能力会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对奶牛布病的防治措施基本如下:首先,对于已经出现过奶牛布病的地区要高度重视,对地区内的疫苗接种工作要大幅度、大范围地展开,对于刚出生的牛犊,要进行两次接种,一年内两次,一次半年;其次,要对奶牛进行抽检工作。在对奶牛进行疫苗接种后,相关的防疫部门要指派相关的专业人员对奶牛的身体特征、日常行为等作出评估,同时对其是否患病进行判断;
接着,要净化奶牛的生活、饲养环境。第一,要对奶牛的牛舍进行全方位的打扫,对其在牛舍中所产生的粪便、皮毛等每天都进行打扫、清除。在放牧的时候对牛舍进行消毒,例如紫外线灯照射或者化学试剂消毒,第二,对奶牛的饲养作出严格把关,禁止给奶牛喂养不合格、劣质的饲料。最后,对接触奶牛较多的工作人员的行为作出规范。由于奶牛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因此对人的防治工作也要纳入整个防治体系。首先,要求工作人员都有相应的健康证明,无不良疾病,同时要对养殖、屠宰、烹饪三点完全分开管理,这样避免了感染的传递性,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以防其将奶牛布病的病菌带入或者带出,危害大众的身心健康。
3 奶牛结核病的相关防治工作
同奶牛布病一样,奶牛结合病也是在饲养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奶牛病,也会在人畜之间大面积传播。
感染奶牛结核病的原因较多,例如牛舍阴暗潮湿、不通风、采光条件差或者饲料、饮水被污染等等都有可能,另外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等途径,但是总结起来就生活环境质量较差以及缺乏营养等。值得注意的是,奶牛结核病可以通过空气、粪便等传播,令人防不胜防。
奶牛结核病的发病过程较其他病症来讲十分缓慢,而且如果受感染的部位不同,其发病特征也会略有区别。在结核病感染初期,奶牛的体重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下降,始于开始减退,肺部有罗音,后期,其乳汁的质量与数量都会直线下降,而且其粪便中往往也混杂着不明物质。
对奶牛结核病的防治措施基本如下:首先要明确一点,对于已经感染的奶牛,业界的一般做法是不治疗,及时扑杀。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疾病的传播。其次,要做好牛犊质量的选取以及疫苗接种工作。具体来说,牛犊的身体健康程度的好坏对奶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牛犊要选取那些父系以及母系强壮、无不良疾病的,同时,对牛犊开展大面积的疫苗接种工作,从根源处减少奶牛结核病的发生与传播;其次,在整个养殖区域内实行严格的消毒、检疫工作,对奶牛所经过的地方、居住的地方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尽量避免无关人等接触奶牛,以防其将病原代带入或者带出,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奶牛的饲料、饮水以及在次过程中用到的器具都在每次用餐前进行严格的消毒,杜绝“病从口入”的情况发生。同时,对检疫工作也不能掉以轻心。要经常性地对地区内的奶牛进行高密度的抽检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防治牛结核病的发生。
4 总结
经过以上的介绍,可能一些养殖户朋友会觉得养殖奶牛是一件高风险、低回报的工作,其实不然,随着我国检疫部门对动物疾病的越来越重视,相关疾病的检疫、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行,我国的相关防治技术与理论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在全国各地都推广开来。
总而言之,防治奶牛布病与奶牛结核病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做好:首先做好对牛犊的疫苗接种工作,让奶牛在牛犊时期就对疾病有较强的免疫能力,从而不至于养殖户“竹篮打水一场空”;其次,对于奶牛的日常生活环境要作出一定的改善,安排专人定时、定期的地进行消毒管理工作以及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的清理工作;接着要做好对相关疾病的监控工作,及时将疾病的传播扼杀在萌芽之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相关的从业人员要提高思想高度与认识,正确认识到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的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规范操作流程,才能杜绝人类感染这两类疾病。
参考文献
[1]曾伟,方绍华. 奶牛布病 结核病防控[J]. 四川畜牧兽医,2013,12:56.
关键词:公共卫生监测;疾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在近几十年的公共卫生监测领域里,国内外的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例如:美国的CDC和WHO研究机构,着重于单一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的监测分析,运用趋势化的网络监测平台,基于互联网系统进行监测采集、分析和风险评估,以网络实验室与流行传染疾病相结合的监测系统,实现网络资源下的医学信息共享,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评价。本文在对公共卫生监测进行概念阐述的前提下,分析不同的公共卫生监测技术,重点对流感和结核疾病的公共卫生监测应用,有效地实现传染疾病预防控制。
一、公共卫生监测及其指标的概念
所谓公共卫生监测,即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中,设置有针对性、差异性和敏感性的医学指标,实施连续性的、特定方法之下的采集和分析,用医学指标和数据作为依据,以人群、实验室、医院、高危人群为监测对象,进行全程的、分系统的反馈和监测过程。这些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已形成了网络,例如:SARS、疟疾、疯牛病、出生缺陷等。公共卫生监测的指标有三大部分:其一,是生活饮用水的污染;其二,是公共场所、室内环境的污染源,诸如:化学成分的甲醛、有毒有害的放射源污染等;其三是新型、衍生的污染物。例如:在新型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一些新型合成的建筑装修材料。
二、公共卫生监测技术的疾病预防应用
(一)公共卫生监测中的信息采集技术应用。伴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从传统向先进转变,我国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之中,已经成熟地在医学领域,借用了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的功能,使用Web采集技术、RSS技术等,进行疾病症状的采集和监测,研究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推进了公共卫生监测领域的先进化,我国在2008年开启了疾病应急处理互联网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包括卫生官方网站、谷歌和各大论坛,通过这些网站,可以实现实时的公共卫生播报和预警,为疾病预防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渠道,有力地支撑了公共卫生监测体系。
(二)公共卫生监测中的信息分析技术应用。首先,在对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断上,主要采取实验室检测技术,其实验室内的具体检测方法,是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检测及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其次,在传染性疾病的症状监测中广泛应用筛选分类技术,分为人工、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数据分类技术。还有,公共卫生监测中的风险评估,是及早发现和识别突发的公共卫生风险的有效方法,在科学的理论验证过程中,逐渐确定出几种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即:德尔菲法、风险矩阵法和分析流程图法,这几种评估方法各有所长,主要运用了描述性、推理性和预测性的分析方法,对流行疾病的预防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公共卫生监测中的评估技术应用。公共卫生监测评估其核心内容是流行疾病的预防及完善,其评估具体步骤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评估过程中强调利益方的参与,并对评估监测系统进行描述和设计,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搜集重要数据,最后进行综合性的陈述和定论。
三、重点探讨公共卫生监测在疾病防治中的控制与应用
(一)流感的公共卫生监测防治控制。据现代医学研究得知,流感病毒存在变化和不确定性,其在基本的状态之下会发生新的变异,公共卫生监测即是要对变化的流感病毒进行标本采集,筛选并鉴定毒株,开展医学环境之下的抗原性分析,培育出预防流感的疫苗,其目的是尽早发现变异的毒株,避免病毒大流行。流感的监测主要是以实验室为基础,开展病原体的监测,尤其可以确定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免疫水平的监测分析,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医学防治干预措施。
(二)结核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监测控制。结核传染病的监测是采用常规或特殊的方法,对局部或全部人群进行调查,运用结核病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并在各项指标的不同指征上,进行结核病的防治策略调整,通过概率的推理性监测,实现以少窥多、以局部测整体的最终目标。鉴于结核病传染的特殊性,其公共卫生监测突出已发疫情的监测和未发的防治监测两类:对于已发疫情的监测,运用年感染率和活动性结核病人登记率、死亡率等监测指标,进行重大疫情信息反馈与报告;对于未发疫情的结核病监测,用“涂阳肺结核”发病率、一岁以内婴儿卡介苗接种率为监测指标。重大结核病的公共卫生监测要采用专项调查的方法,指定结核病人的专用登记卡及专用监测报表,医院等部门要设立专职的人员对监测病人进行各种记录,并详加核查,以季度或年度的形式进行汇总上报,并在日常监测过程中为结核病人提供药品、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三)公共卫生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应急机制。首先,要改善医院实验室的环境和条件,以公共卫生疾病监测指标为基准,增添监测分析装置及设备,同时,要配备与现代科技手段相适应的通讯及交通工具;其次,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救治体系,形成涵盖各级急救中心、急救站点、中毒救治的城乡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治网络;再次,在公共卫生监测的信息机制上要加强建设和构筑,用信息化、网络化的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平台,连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制定重大紧急情况下的公共卫生预案,实现统一、高效、权威的公共卫生指挥体系。
四、结束语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长期的、整体的社会性整治工作,为了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需要完备而可操作化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发现和搜集可以危及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危险信号,以科学的监测手段,对疾病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信息评估等内容,进行规律化的认识和把握,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构成及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尽早对发现的疾病苗头进行干预和防治,预防公害疾病的爆发,将危险的因素对人类的健康影响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孙卫,孙中海,刘利钊.创新疾病监测预警――利用区域健康档案数据建立疾病监测预警系统[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05)
[2]徐夏娟,胡晓云.公共卫生舆情监测与风险研究综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05)
[3]胡明霞,赵科福吴思远.12320电话信息分析及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中应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0)
[关键词] 养牛场 主要疫病 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27-02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规模化养牛场的快速兴起,无论是养牛的标准化与产业化水平还是养牛生产的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虽然养牛的数量和规模都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养牛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牛场疫病的控制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处理牛场的疫病问题,寻求有效的防控措施,早已成为养殖户的重点关注问题。
一、牛场主要存在的疫病
黑龙江省的牛场规模较大,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像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牛场的防疫制度不健全以及牛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等,都有可能导致牛场疫病的发生。牛场中存在的主要疫病可以分为传染性疫病、产科病、寄生虫感染以及通疾病四种。
1.传染性疫病
如今,牛场中主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有口蹄疫、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和巴氏杆菌病等,这几种传染性疾病对于养牛业来说危害是最大的,其中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的是口蹄疫和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和巴氏杆菌病造成的损失相对而言会比较小。
黑龙江由于其独特的养殖条件,发生牛口蹄疫的几率不大,但是因为牛口蹄疫发病快、传播广,所以只要牛场内出现牛口蹄疫病例,就有可能导致牛场的大部分牛感染上这种病,并且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因此饲养人员尤其要注意牛口蹄疫病的防控措施。另外,由于近几年黑龙江的牛养殖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导致牛结核病的阳性率高于往年,并且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产科病
如今,黑龙江地区的牛的人工配种技术使用的越来越广泛,加上现在牛的冷冻保存也越来越方便,黑龙江的大部分养殖户都选择人工进行配种。但是由于很多农村的饲养者的人工配种水平并没有达到专业水平,并且消毒的也不够彻底,很容易造成牛的生殖道细菌感染疾病,此外,饲养者的用药意识薄弱,对药品也不够了解,当发现牛生病时只是盲目用药,这就加大了牛的产科疾病的发病率
3.寄生虫感染疾病
黑龙江的养殖场大部分规模都比较大,牛的相对密度也比较大,这就增加了牛患上寄生虫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对养牛业来说,寄生虫病是会造成较大危害的疾病之一,其中比较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有吸虫病、缘虫病和线虫病等11种。产生寄生虫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驱虫程序的不合理和驱虫药物选择错误,这两个问题不仅会影响到防治效果,还会降低牛的生长速度,这容易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4.通疾病
黑龙江的天气变化较快,冬季漫长且寒冷,这就会对牛的饲养有很大的影响。牛群会由于天气突变、饥饿寒冷等情况容易出现感冒、肺炎以及胃肠炎等。而且会降低牛的抵抗力,这就容易引发传染性疾病,最后造成养牛业的损失。
二、牛场疫病的防控措施
1.对养牛场地进行消毒
在一般情况下,对养牛场地的预防消毒主要采取的措施时,先进行清扫,清扫过后,定期使用一些消毒药进行消毒,通常使用的消毒药有百毒杀、菌毒敌和生石灰乳等。有些养殖场的地面是水泥场地,消毒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对于水泥场地应该用清水进行冲洗,再用消毒药水彻底消毒。
2.坚持牛舍的消毒
要防止牛场疫病的产生,就需要对牛舍进行彻底的消毒,防止病菌的存在。消毒可以分为三种。首先是预防性的消毒,黑龙江的气候比较特殊,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而春秋干燥凉爽,所以消毒方法、消毒的次数和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季节的不同,牛的生理、生长阶段和饲养环境来进行选择,在一般情况下是10~15天进行消毒一次。
其次是养殖场内发生疫病之后需要进行消毒,如果养殖场内发生疫病,场地会被细菌芽胞所污染,要想彻底杀死细菌,需要先用1%的漂白粉溶液或者其他有杀菌作用的消毒药液进行喷洒式消毒,再将养殖场地挖一层土,在上面撒上一层干的漂白粉,让土与漂白粉混合起来,最后将土埋起来就行了。
最后是紧急消毒,是指当养殖场发生传染性疾病时,需要先喷洒有效的消毒药物,再进行清扫,要将养殖场清扫干净(包括垫草垃圾、粪便等),最后用消毒药物进行彻底的消毒。
3.对牛场进行定期驱虫
在春秋季节黑龙江的天气比较干燥,在这个时候养殖场需要进行全体牛的驱虫工作,通常使用的驱虫药有丙硫咪、别丁和吡喹酮,其中丙硫咪主要是针对牛新蛔虫、胃肠线虫和肺线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而吡喹酮是对血吸虫具有杀灭作用。为了获得更好的杀虫效果,需要对养殖场定期进行驱虫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杀灭病菌。
4.做好日常检疫工作
日常检疫工作对于牛场疫病的防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日常检疫工作主要是要对牛进行定期的疫苗注射,时刻注意牛的身体状况等一些日常工作。要做好牛场的日常的检疫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对养殖场内的牛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只要发现饲养的牛存在不正常的地方,就立即进行处理。养殖场内日常检疫的病主要包括炭疽、破伤风以及口蹄疫等多种疾病。
常见的日常检疫的疾病,以炭疽为例进行叙述。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造成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对于牛来说杀伤力非常大、发病快且死亡率高。由于该病对人类和牛的威胁都比较大,所以工作人员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对养殖场内的牛进行定期的预防,主要的预防方式是每年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份为牛注射炭疽芽孢2号疫苗,以皮下注射进行注射,注射14天后牛就能产生免疫力,一般能持续一年。
三、总结
黑龙江的养牛业早已是养殖户们的重要经济来源,很多养殖户依靠饲养牛群生存,然而养牛在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较大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牛的疫病问题,所以牛疫的防控早已成为养殖户的重点关注问题,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牛疫的防控措施,希望能对养牛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利雄.牛场疫病的防控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2013,02:141+191.
[关键词] 结核病;预防;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 R8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062-02
对结核病强阳性患者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预防潜在性结核病发病,是减少发病数的重要措施。传统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单独服用异烟肼6~12个月预防结核病,但是单独服用异烟肼有用药时间较长、副作用较多、人群接受性低的缺点。所以结合结核菌的特性及抗结核药物的药理特点来开发新的预防结核病强阳性的药物是当今医疗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中,笔者对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的联合用药后的疾病恢复情况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2年来本院进行体检及结核病门诊中所发现的一些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按标准规定即硬结平均直径≥15 mm,或有水泡及溃烂)患者,进行全身检查排除活动性病灶病变,未见心、肝、肾等部位病变及其他并发症等。选择符合以上所述标准的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3000例,遵循随机原则分为3组,分别为A、B组和C组。
1.2 判断标准
结核菌素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标准的确定:观察对象均在前臂掌面作皮内结核菌素试验,并于72 h后查验患者的反应情况,同时测量并记录硬结的直径。硬结直径
1.3 治疗方案
A组:同时给予异烟肼、利福喷汀,每周2次顿服,3个月为1个疗程。B组:同时给予利福喷汀、吡嗪酰胺,每周2次顿服,2个月为1个疗程。C组:单独给予异烟肼,每日顿服,6个月为1个疗程。
药物用量:异烟肼用量为15 mg/kg,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300 mg,次日每次最大剂量不超过600 mg;吡嗪酰胺用量为40 mg/kg,吡嗪酰胺不应超过2000 mg;利福喷汀用量为40 kg以下者300 mg,40~50 kg者450 mg,50 kg及以上者600 mg。
1.4 观察项目
观察患者对结核病预防治疗的接受性、能否坚持完成全部疗程、服药后的副反应发生率及2年内结核病的复况。
1.5 数据分析
所得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3组患者对预防性治疗接受率的比较
A、B组和C组患者数均为1000例,3组方案接受服药者分别为836、876、625例,3组方案患者的接受率分别为83.6%、87.6%、62.5%。患者不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原因:认为用药次数多者占26.7%,认为连续服药时间长者占35.1%,考虑副反应者占16.1%。
2.2 3组患者完成全部疗程的比较
A组:完成疗程743例,完成治疗率为88.9%;B组:完成疗程827例,完成治疗率为94.4%;C组:完成疗程395例,完成治疗率为63.2%。
3组患者完成全部疗程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3组患者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副反应发生率:A组为7.8%,B组为9.2%,C组为6.4%。3组患者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3组患者2年内结核病复况的比较
A、B、C组患者完成全部疗程治疗的人数分别为743、827、395例。跟踪调查显示2年内患者复发数分别为7、6、4例,复发率分别为9‰、7‰、1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结核病的现状
2000年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全年龄组结核感染率为44.5%,城市成年居民的感染率在60%以上,农村感染率更高[2]。结核菌耐药者的出现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急速散播,结核病发病率的明显回升,逐渐成为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急需对结核病高危人群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潜在结核病发病率。近半个世纪,预防性用药一直是结核病预防及控制工作的热点问题[3],其中对结核病高危人群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潜在的结核病是降低结核病疫情的关键之一。
3.2 结核病药物治疗及发展的现状
目前异烟肼用于预防和治疗结核病的良好效果已众所周知,使结核病的发病率降低50%~80%[4]。但是临床应用中发现异烟肼也有较多缺点,其中包括异烟肼用药次数较多、持续用药时间较长而难以到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报道称使用异烟肼6~12个月预防结核病的完成治疗率仅为30%~70%[5],所以开发新药新用及老药联合应用于治疗老药难以治疗的疾病的研究有其必要性。由于国内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以及多耐药结核菌的出现,急需医疗工作人员改进现有的结核病治疗及预防方案,以应对逐渐棘手的结核病发展现状。
随着物质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注重疾病的治疗,忽视了预防的重要性。目前影响人们系统连续用药的因素主要为用药次数多、持续用药时间长、用药手段复杂以及药物的副反应较多等。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在逐步提升,像以前一样认为感染结核菌无所谓,认为没必要用药的人逐年减少。因此,目前医疗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求一种短程、高效、方便、副反应小的化学预防治疗方案。
3.3 预防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发病的用药前景
利福喷汀和吡嗪酰胺都具较强力的杀菌效果,利福喷汀是在20世纪末推出的一种新型半合成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对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以在已发生感染尚无活动性病灶的人群中使用。可杀灭处在半休眠状态中的结核菌,对降低复发率、缩短疗程、提升疗效有较明显的效果,且多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治疗[1]。吡嗪酰胺有杀灭细胞内缓慢生长的结核菌的作用[6]。在此理论基础上,对两药联合用于预防结核病的效果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利福喷汀联合吡嗪酰胺组、异烟肼联合利福喷汀组的患者接受率及完成全部疗程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异烟肼组,且2年内发病率基本相同,毒副反应基本一致。因此,异烟肼联合利福喷汀、利福喷汀联合吡嗪酰胺的用药组合在今后的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的预防服药研究中有较明显的优越性。在未来结核病预防及治疗控制工作中,亟需开发有效且服药时间短、便捷、可接受性强、可操控性强的预防用药方案。
本研究还发现,患者坚持预防治疗对减少发生活动性肺结核也有利,因此在长期研究预防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发病的同时也应该做好结核病的预防治疗宣传工作[7-8]。在预防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发病的治疗过程中强化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也可以很好的保证预防治疗的效果。经过系统、长期研究发现,利福喷汀的长效作用,在预防服药过程中有较显著的优越性,且单独服利福喷汀可以预防结核病,也可以显著减少服药次数、缩短用药周期、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显著提高患者的可接受性,还可以保护结核菌素强阳性患者发病的高危人群,其在整个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值得在结核病防治日常工作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高三友,王友谊,何家荣.含利福喷丁方案对结素强阳性患者预防性治疗效果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4):185-187.
[2] 肖东楼,赵明刚,王宇.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
[3] 崔帷,靳鸿建.根据结核菌素反应强度界定学生预防服药标准的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4):467-468.
[4] 宋文虎,肖成志,宋礼章.结核病学进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354.
[5] Camins BC,Bock N,Watkins DL,et al.Acceptance of isoniazid preventive therapy by health care workers after skin testconversion[J].JAMA,1996,275(13):1013-1015.
[6] 马丽萍.联合用药预防结核菌素强阳性儿童发病的临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5(18):371-372.
[7] 吴碧彤,谭守勇,蒋篷,等.老年肺结核免疫治疗状况分析[J].现代医院,2012,12(2):6-9.
2019年上半年在市卫生建局的领导下和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具体实际,制定了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认真做好本乡镇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要求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免疫规划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村村卫生室人员负责本村业务工作及疫情检测,具体分管预防任务,做到层层分工,落实责任到人。根据需要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及应急预案等,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随时动态监测可能发生的疫情,确保了无大疫情的发生。
二、加强培训
我院对全体职工及所有村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开展传染病例会1次,结核病知识培训1次;特别强调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危害,疫情发现及登记管理,随访等工作,掌握治疗原则等,确保发生疫情能及时得到控制。通过培训,加强村医对传染病知识的防治及管理工作。
三、加强宣传
提高群众的防病知识,充分利用村卫生室的健康教育宣传工具,学校及周围群众讲座的方式,大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特别宣传以防为主的目的,让群众更进一步认识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还利用各种会议等进行有效的宣传。并在我院门前LED屏、宣传栏、微信公众号做传染病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卫生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加强四季常见传染病知识宣传,杜绝传染病的发生。
四、加强监测
每月按照上中下旬的方式对医院门诊登记、住院登记进行传染病监测,查看有无传染病,相关登记是否规范。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及时进行整改。2019年1月-6月我院共接诊46940人,共登记上报传染病6例,卫生院上报6例、村卫生室上报0例。其中手足口病2例、水痘3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每年不得少于两次次传染病督查工作,共督导1次,要求村卫生室做好疫情监测的同时,开展诊疗的村必须做好门诊登记,发现传染病及时上报,不定期对村卫生室门诊登记进行查询。对督导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村医整改。全年无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发生。
五、重点传染病工作
截止2019年6月底,传染病办公室继续搞好日常结核病管理工作,共计患者11例,其中涂阳患者0例、涂阴11例。搞好重点传染病管理工作;共随访指导手足口病患者33名,流行性腮腺炎2例;处置调查聚集性疫情一例,及时摸底调查,做好消毒防控指导;开展我镇部分学校传染病相关知识讲座,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防控指导;我们对所有发现的传染病病例,都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疫情处置工作,把很多传染病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控制了各类传染病疫情的扩散蔓延,保护了全镇人民的身体健康。
六、存在问题
1、个别医生工作上不重视,门诊及住院相关登记不完善,不规范,存在缺项、漏项等情况;
2、村医对传染病知识认识不够,不能及时发现传染病,导致传染病得不到有效控制。
3、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老年人对传染病知识认识不够,小孩玩耍时常接触不干净地方,导致小孩患病,防治意识差。
4、对传染病患儿随访力度不够,传染病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我院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加强村医培训,让村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加强传染病知识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掌握更多知识,做到以防为主的方针。尽管我们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继续努力,使我镇以后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加强疾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的管理机制建设,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符合规程、规范要求。
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疾控中心工作的重点,我们狠抓了疾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的管理机制建设,重新修订了相关应急工作预案,完善了相关的技术方案,并在年初将我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装订成册,下发至每个科室。结合疾控机构绩效考核标准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相关业务工作要求,疾控中心每季度集中组织一次业务学习,以掌握专业知识为重点,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为目标,对全体职工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应急预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对应急小分队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了全体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适时组织开展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免疫规划的“五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要达到90%;扎实推进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
按照上级工作部署,我区开展了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接种15种以上疫苗。同时今年是我国实施免疫规划30周年, 为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向公众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根据哈尔滨市卫生局、市CDC关于宣传活动的要求,我区于4月25日前后开展为期一周的预防接种宣传活动。围绕“预防接种——健康的保障”这一主题,采取了集中主会场和社区卫生保健站点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利用宣传活动前后一周时间,对辖区内儿童开展免疫规划内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10月13日至20日,我区抽调计划免疫专业人员29人开展了计划免疫综合评估工作,检查覆盖全区30家社区中心站(包含其分站)及乡镇防保站。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免疫规划管理与督导、档案资料的管理、预防接种的实施、冷链与疫苗管理、计划免疫接种率监测、流动人口管理、传染病管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和经费的落实与使用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督导检查,我区免疫规划的“五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要达到90%;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得到较好落实,各单位都安装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卡片录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目前,全区预防接种门诊只有朝阳乡防保站未开展儿童预防接种卡片录入工作。
(四)2010年中央转移支付(全球基金)疾控项目经费
2010年免疫规划和结核病专项经费足额到位,支出使用合理、规范;2010年免疫规划和结核病防治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支出使用合理、规范。
(一)2010疾控中心中央转移支付(全球基金)疾控项目启动,在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较好的落实了项目经费的使用,保证支出使用合理、规范。
(二)2008年我区的计划免疫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支出使用合理、规范。区疾控中心在预防接种工作补助经费上,积极配合区卫生局,做好计划与发放标准,争取第一时间放到基层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各接种单位都有详细的经费发放明细,基本能够做到计免经费专款专用。
(五)县级以上医疗单位和乡镇卫生院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县级以上医疗单位死亡病例报告率达到80%以上。
(六)所辖地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妇幼保健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率和自愿咨询免费检测系统服务人次数逐年提高。
(七)制定本地区疾控机构应急队伍基本防护和物资储备标准,完善日常管理,开展应急演练。
为继续推进疾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为提升**区疾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区疾病应急队伍基本防护和物资贮备标准。同时建立***区医疗救援、卫生防疫、执法监督卫生应急专家库,成立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及卫生防疫应急队伍。
根据《黑龙江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项中应急物资储备注明,目前国家、省没有相应标准。鉴于实际情况及上级要求,经过中心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借鉴以往的黑龙江省市(地)县(市)两级防护人禽流感消毒药械和防护用品储备标准,制定**区疾病应急队伍基本防护和物资贮备标准。使我中心从人员、应急储备等方面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九)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并逐步提高检验能力(A类项目)
(十)根据季节特点实施的部署、开展流感、麻疹等呼吸道和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针对防控措施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由于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过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存的白喉、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我国已达到无脊髓灰质炎区的要求。2002年又进一步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中,使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2006年6月1日起,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开始实施。条例要求“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条例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做好记录。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儿童预防接种,从而提高儿童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开展,程序逐步完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扩大的儿童免疫规划,按照计划预防接种的疫苗如下:
1、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由于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传播。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40%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产后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95%会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状态,而成人仅为10%左右。因此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染,并且效力持久。
2、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结核病是一种起源很早、流行很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结核病发病率递减速度慢,甚至有回升趋势,结核病的控制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力武器。
3、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时各口服脊灰疫苗(液体)1剂次,4周岁时再口服脊灰疫苗(糖丸)1剂次。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糖丸采用直接口/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疫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目前,中国是无脊灰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为止。
4、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三联制剂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病。百日咳、白喉分别是由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外毒素所致的疾病,以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
5、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可以预防白喉和破伤风。
6、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初种时间为8月龄,复种时间为18~24月龄。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麻疹发病最初表现为发热、结膜炎、流涕和咳嗽等,第3~7天开始出现红色斑疹,首先是面部,而后遍及全身,持续4~7天,出疹前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手段。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几乎每个儿童都难以幸免感染。我国广泛使用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大幅下降。但在部分地区仍有麻疹病例暴发。及时地全程接种麻疹疫苗,能有效预防麻疹的感染。
7、麻腮风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24月龄时接种。这是一种联合疫苗,可以同时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种疾病。
8、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时各接种1剂次。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和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失语、肢体瘫痪和痴呆等。
9、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8月龄2剂次,第1~2剂次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时各接种1剂次。
10、A群流脑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6~18月龄时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为3个月。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它是由脑膜炎球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后,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炎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重者威胁患儿生命。流脑疫苗预防注射后,保护率可达90%。
11、A+C群流脑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3周岁和6周岁时各接种1剂次。第一剂次接种与A群流脑疫苗第二剂次接种间隔时间应大于12个月。
12、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时接种。在部分试点地区使用甲肝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甲型肝炎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水和食物如毛蚶等是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甲肝减毒活疫苗注射一次,免疫预防作用可持续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