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03 14:27:40

导语:在地理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

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随着高考的改革,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所以,地理教学也越显重要。教学质量的好与差对学生的成绩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可轻视。因而,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写好教学反思更是必不可少。下面以八年级内容《聚落》一课为例,谈谈个人对教学反思的看法。

一、关于对地理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师自身的表现

(1)思“成功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会有“亮点”,也就是成功之处。如有效的课堂组织、活跃的课堂氛围、默契的师生配合、经典的师生对话、巧妙的问题处理等等。在《聚落》一课的教学当中,由于“聚落”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为了更多地突出地理学科以图析文、以图促思、以图明理的学科特色,我在多媒体课件中选用了大量的图片,再加上课堂的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堂课气氛很好。

课堂的另一个“亮点”是:当讲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当时课件上给出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让学生讨论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当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之后,在我做小结之前,突然一个“灵感”冒了出来——我何不利用本地的素材呢?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我们遂溪的农村还有很多瓦房,那这些瓦房又跟我们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这样的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更热烈了,把课堂推向了。

所以,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新情境的出现,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的启迪产生瞬间灵感,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这时如果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问答等,对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确有很大帮助。

(2)思“失败之处”。即使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的某些环节,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败笔之处。如教材处理欠当、课堂组织欠妥、教学演示失败、语言表达不准、出现知识错误等等。

在《聚落》一课的教学中,一大败笔是在“课堂导入”部分。我设计的导入是这样的:“进入八年级以来,我们学习世界地理,了解了世界上许多不同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目录,看谁能用‘不同’说一句话,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串起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从而引入本课内容。在前面的章节中安排了海陆分布、气候、居民、语言和宗教等内容。因为海陆分布不同,气候类型也就不同,在不同的气候环境里,生活和居住着不同的人种,这些不同的人种都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信奉着不同的宗教。

另外,在比较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的差异时,我原来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各抒己见,学生没有想到的,我再进行点拨。但实际授课时,为了省得多费口舌,我不但直接用图片对比的方式,而且还设置了相关的内容(如下表)引导学生准确、直接地得到答案。现在想来,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反思这些“败笔”“病例”,可以帮助自己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

2.反思学生的表现

(1)思“教学效果”。备课的最终目的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节课下来,我们应认真从每一位学生上课的表情、上课的反应、课堂作业、回答问题以及教师的课堂观察等环节反思本节课的实际效果如何,做到心中有数。

但是,在课堂上,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出现了“一窝蜂”“人云亦云”等现象,导致有时课堂会出现短暂的混乱。在讨论环节,有些学生不认真讨论,而是做其他事等等。这样的话,课堂效果就不会很好。

(2)思“独到见解”。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总会有“创新的灵光”出现,这种源于学生的独特理解,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

在前面提到,在课堂上,我突然问农村的瓦房跟我们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的时候,其中一位学生说:“因为遂溪穷!”也许是学生没听清楚我的问题,我强调的是“自然环境”,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见解的回答,学生回答了“人文环境”方面的原因,而这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想到的。

另外,在讲到“城市的类型”时,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城市包括工业重镇、文化之城、商贸中心等。图片上并没有出现“义乌”字样,只是有几栋楼上挂着“袜业”“五金”等广告,我知道如果让学生猜是哪个城市的话是很难的。但我还是尝试地问:“谁知道这是哪个城市吗?”教室里一片安静。“义乌!”是一个女生的声音!我点了点头。这学生太厉害了!这时教室里一片哗然。那女生解释说“广告牌上有‘袜业’等字眼,而义乌是我国著名的小商品贸易城。”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感受自尊。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

二、地理教学反思要坚持的原则

1.要“趁热打铁”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后做出的对教学过程中得失情况的反思。所以,写教学反思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地记录有关情况,不要拖拉,不要留到有时间再来慢慢回忆,这样效果会大打折扣。

2.要“持之以恒”

写教学反思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做到“节节思,天天记”,才能“积小流,成江海”。

3.要“注重价值”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一、引言

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促进了自身监控意识的有效提升,同时也为其课堂教学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仅要加大教学理念的创新力度,同时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考研究能力,才能实现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

二、学生地理素养培养生活化反思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地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本身的学习和实践的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冲破以往的记忆知识的怪圈,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才能达到将其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的目的。比如,教师在地理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运用了《46亿年之恋》这部电影的名字,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46亿年这一奇怪的限定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学生通过深入的学习地理知识后,知道了原来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这种将具体实例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与地理知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而更加注重知识本身的学习和实践的应用。

三、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的反思与创新

以往教师所采取的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种被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也呈现出逐渐淡化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教师必须积极地进行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地理课堂实践过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反思,才能确保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四、教学过程反思的目的

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反思大多针对的是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比如,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准确、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恰当、重点知识的讲解是否到位等。经过这样的反思过程,将其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另外,现阶段大多数教师所推崇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也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五、教学方法反思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必须对这方面的内容予以充分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地进行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同时,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充分地激发出来。虽然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在教学操作上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反馈反思的目的

教学过程是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那么要想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学生理解地理课堂知识讲解的程度,就必然会涉及教学的反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及时地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和不理解的知识,同时还要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地分析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估。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另外,新的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学科,这几方面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紧密配合,同时还应该通过课堂练习以及作业练习等方面的及时反馈,才能确保教师全面详细地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况。另外,作业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练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过程。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知识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其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才能实现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目的。而学生则在积极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海英.浅谈“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398.

第3篇

首先,合理的教学反思要求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重展示、重设疑、重建模、重人格魅力)的认识和掌握还不够完善,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行为还远未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的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音乐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以“中国交通运输业中的铁路运输”(《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铁路运输图”,引导学生开展连线竟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南北线称为纵线,东西线称为横线。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阅读课本(《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3页内容并结合24页图1――30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找出四条东西铁路干线和六条南北铁路干线并识记铁路干线名称。

第二轮:不看课本,按地理方位(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的排列在练习本上画出四横六纵铁路干线并标明铁路线名称。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可以看课本,以小组为单位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在黑板的挂图(教师制作)上连出四横六纵四铁路干线。(用不同颜色的笔,横用红色,纵用蓝色)如图一所示:

图一: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简图

第四轮:根据刚才画出的图找出重要的铁路枢纽站名称。

第五轮:快速记忆:

中国铁路干线长,六纵四横汇成网

哈广京九贯南北陇海兰新东西向

京包包兰黄河北,宝成成昆西南方

京沪太柳是两纵,沪昆相连一横畅

[教师点评]成绩居前三名者,可以获得奖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不难看出,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一堂课中举足轻重。

其次,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联系: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水资源)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歌诀法:如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名称可用此方法: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内重台海福吉安,

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再如,《中国的民族》这节课的内容也可以用歌诀记忆:

中华民族五十六,人口最多是汉族;

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人口最少是珞巴族;

汉族分布遍全国,主要集中中部和东部;

西南,西北和东北,少数民族广分布:

各族杂居和聚居,平等团结又互助。

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起点,指出了教育的终点,规定了教育的内容,确认了教育的整体性,是当今深入开展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科学知识不如培养科学素养,素养的形成我从培养兴趣开始。

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由于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几年来收到了一些效果,我教过的历届学生都很爱上地理课。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我还时时用问题做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常常处在兴奋的状态。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而且也只有通过应用地理知识,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正确性与重要性。因为,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经实践验证的知识。在应用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加深理解,并巩固、扩展知识,形成多种技能。也只有在应用地理知识中,才能真实地验证学生是否已真正掌握了知识。

2 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3 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也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样才能更合理的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和研究能力,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展开教学、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第5篇

【关键词】地理 运动 教学 中学

一、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 信息技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在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每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把学生很好地引导到新课题上,跟随老师进入教学的意境中。

2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有关地理空间概念的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和画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但是语言的描述和平面图的绘制,都较难帮助学生建立起立体空间的概念。而此时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利用电脑的三维立体动画,就可以方便地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三维立体的地理事物,从而更清晰地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运用信息技术展现地理事物变化的过程。地理学科中涉及大量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有些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有可能是瞬间发生的,如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等。也有一些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形成的,如青藏高原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等。有些地理事物是微观、小尺度的,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而有的地理事物是宏观、大尺度的,无法观察到其全貌。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再现事物变化过程,学生得到的信息是静态的,无法表现这种动态变化及其与时间的关系。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河流地貌形成》一节中,教材提到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这个概念许多学生感到很陌生,很难以理解。此时在教学中运用Flas模拟这个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河流上游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这个过程,同时运用动画使这个在现实生活中缓慢演化的过程加速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更强的直观感受,更好把帮助学生破解这个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

4 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地理事物之间往往有众多复杂的内在联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想要把这些纷杂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而通过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困难。信息技术可以把影响一个地区的诸多因素进行层层叠加,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掌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具体。

5 运用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根据时间的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而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快从网络等渠道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更新,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更适应时展的需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借助动画、图像、解说、音乐等多种信息,使学生通过电脑信息的手段,让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反思

1 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要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而不能喧宾夺主,或只限于形式,内容却不够科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为了赶时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

2 在信息技术使用中要不断进行调整、更新。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必然造成教学过程事件的非可预见性。往往有不少老师喜欢从网上下载课件,不加任何修改就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这样看似节约了不少时间,但是是对教学的极大不负责任。要把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可能的反馈纳入课件设计过程中,同时根据上课之后学生课堂的反应在课后对课件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综合素质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必须接受并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首位。高中地理教育的关键不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地理思维习惯。

一、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我国中学地理教学逐渐向国际化趋势靠拢。但目前教学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的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与育疑问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二、如何改进地理教学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而且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革除一切不平等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

2.丰富教学内容

地理要体现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着力体现其内容的开放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活动课,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仅仅让学生简单地到课本上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不再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课本之中和狭小的课堂之上,而是转向更广阔的社会和更美好的大自然。在制定活动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内容的乡土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并根据地方自然环境的典型特点,当地突出的人与环境存在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等,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来确定活动内容。活动内容应该切合高中学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的观察与实践。例如让学生调查本地的某一条河流,以水位变化、含沙情况、有无冰期、侵蚀和沉积的作用与形态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感性材料,更重要的是提高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创造和实践能力。

3.进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多样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强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指导学生向权威挑战,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思想,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再思考,运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思考问题。同时,教学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超越常规的大胆想象、猜测,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更新意义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发散性。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人类无节制地盲目开发使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高中地理教学一定要渗透环保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结合一定知识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由于当前人类活动不当而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负面影响,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环保意识的渗透,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确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逐渐养成积极的参与意识。

5.改革评价机制

在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业方面成绩,而且关注其学习能力的多种表现,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发展。教育评价必须关注教学评价改革,建立综合性评价机制,使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表明,针对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突破点。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以及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尽管综合性评价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完善尚待时日,但课改实践中的一些新变革已颇受学生欢迎。例如,推广激励性的教学用语;学生作业、作品档案袋的建立与定期展评;在学习评价中吸收小组评价意见;减低笔试分数的比重;采用口头表达、绘制图表、地理小论文、过程表现及态度等综合方式评定学生的成绩,这些富有新意的尝试有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促进每位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加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6.完善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有重要的榜样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要致力于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学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修养的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这一点尤为重要。身处高科技时代,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高科技,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另外,教师还应具备模范的职业道德,成为一个无论是知识还是师德都让学生敬佩的老师,让学生找到一个学习的榜样,更好地投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和钻研之中。

参考文献:

[1]柴占学.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蒙古教育,2004,9.

[2]朱慕菊.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潘竹娟.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新教材的探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11.

[4]张晖主编.新课程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第7篇

一、丰富语言,调动热情

要想营造一个浓烈、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激情。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着呆板、沉闷的气息,那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氛围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松、欢快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如果想给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动起来”,用充满热情的语调、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热情。

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偶尔会来一次“人来疯”。笔者会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摇头晃脑、四肢并用地大声演唱歌曲。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开始系统讲中国各个地域的相关知识,笔者就为学生演唱了《彩色的中国》这首歌:“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神州处处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由于学生初一年级音乐课上已经学过这首歌,便纷纷跟着笔者哼唱起来。就这样,还没正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便被笔者带进来。

二、引入生活,情景构建

笔者在和其他教师同仁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次数很少,也很少开展课堂活动,甚至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单一的按照教材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这似乎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的今天有些落后了。笔者认为,一名好的地理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地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者说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地理与当今时事的结合,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国内外的焦点、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和学生共同探讨。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中,提出经济发展中的不当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引入雾霾问题,然后与学生探讨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加重空气污染,带来负担。并结合国家做出的战略调整,引发学生思考哪些企业要做出整改,如何整改,有污染的企业所设地址的风向、风口的选择,以及对人们生活、身体的危害等。偶尔还会设置诸如“防雾霾口罩真的管用吗”这种小型辩论赛让学生自主思考,闪耀智慧。如此,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爱上地理。

三、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为了老师和爸爸妈妈?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当然不是。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生活实际中有所帮助。因此笔者认为,能让学生信手拈来,随时随地拿来运用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不能应用的知识只是死道理,这样学习的学生也只是个“书呆子”。

第8篇

关键词:集体备课;高中地理;教学方式;问题情境

一、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团体共赢

集体备课能够将学生们的思想和观点聚集起来,显示出集体的优势,将个别人的不足得到弥补,达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通过集思广益能够共享资源,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构建友好和谐的地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快乐学习。在收集大家的想法时要通过分组进行,随后根据学生的想法构建一个大众的教学模式。为了促进活动的开展,小组组长要有责任感,在活动中要积极参与,起到表率作用,将自己作为小组的桥梁,有效协调小组成员的关系。

二、利用图像教学

在地理学科中,由于它研究的地域范围较大,知识内容较复杂,有些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像教学。图像比较直观,一目了然,能够确切地表达内容,将各种地理现象和一些地貌特点和规律表达出来。它是学习地理比较常用也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图像教学能够灵活掌握地理范围较大的事物特点和分布,能够对不同地域进行对比,比文字叙述更具有说服力。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图像教学的重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新课改的教学大纲,教师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几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讨论解决。同时,还能勾起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教学灵活掌握地理学习的思维与学习规律,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差,为地理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尝试,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来展现集体的优势;通过创设地理情境和图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第9篇

探究性学习 经验建构方式 审美因子

一、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一般初中学校对于课程的开设,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由于初中升高中不考地理,对于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了初中毕业生地理知识相当贫乏:掌握基础知识的面不广;基本概念不清;对地理原理缺乏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笔者曾对当地一所初中的地理会考成绩做过调查,参加会考的学生总数为564人,平均分数为48.4分,及格人数为193人,及格率为34.2%,其中80分以上的有49人,占学生总数的8.9%,30分以下的有156人,占学生总数的27.7%。所以,当他们踏入中师的门槛继续学习系统的地理知识时,往往出现思维障碍,再加上初中学不好地理的心理暗示,学生很容易陷入地理课――“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境地。针对这种情况,如何使学生摆脱厌学情绪,让学生爱上地理这门课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使学生摆脱厌学情绪的若干途径

1.拉近师生距离,架设和谐的情感沟通之桥

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初中没学好地理的心理暗示,要使学生摆脱这种心理,首先必须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新一轮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者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由此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

作为一名教师,很容易被传统的师道尊严所束缚。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放不下架子,从而导致课堂中“无人捧场”的现象。随着对新课程教育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开始认识到这一方面的缺憾,并有意识的加以弥补。当我在与学生接触两个周后亲手把一本本作业准确无误的交到每个学生手中时,我听到了一片惊呼:“老师居然这么快就认识我!”我真没想到这一举动对我们师生关系的影响:课堂上有哪个学生调皮捣蛋,我只要一个眼神,学生立刻停止了动作,因为他知道老师认识他,老师在关注他。而学生对我的认识也由高高在上的“教师”转变为他们身边的朋友,学习活动的好伙伴。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的教学气氛成了我和学生更好学习的无限动力,而我也终于找到了师生密切配合的感觉。

2.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验建构方式,使教学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问题

关于探究性学习,它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强调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以此为背景进行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活动”。但是在探究过程中如何调整学生的经验建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比如,对于“时差”一部分的教学,以往我是这样设计的:为了实践探究性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给学生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我们中国球迷观看美国的NBA职业篮球直播,一般在一天的什么时候?几个平日喜欢看球赛的学生显得很是兴奋,大声嚷着:“老师,我经常看,是在上午。”这时就会有学生神情迷惘,在下面小声嘟囔着:“他们好像是在晚上比赛呀,为什么我们看直播却是在上午呢?”由此自然引出来时差的概念。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这种引入方式很恰当,却忽视了一个教学细节:相当一部分学生眼神空洞,对这个问题表现麻木。为什么?我仔细一想,明白了!中师的孩子大部分是女生,对球赛是不感兴趣的。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探究是不是忽视了学生经验建构的过程呢?我陷入了沉思。有一天,女儿在饭桌上跟我的一段交流使我茅塞顿开。女儿告诉我,她最近在网上交了一个网友,这个女孩子是中国人,居住在日本,相当厉害。我问她:“有多厉害呀?”女儿不服气地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优秀了,可是她更优秀,她说自己只有10岁,都已经上初中了,而且过了钢琴十级,电子琴十级,你说她是不是在撒谎?”我借机问:“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测谎呢?”下一次聊天,晚上8点钟的时候,女儿装作不经意地说:“有点晚了,妈妈催我休息了。”对方回道:“才8点钟就要休息,太早了吧。”女儿当即戳穿了她的谎言:“现在的日本时间不应该是8点吧?”对方无言以对。女儿因为自己想办法戳穿了对方的谎言有点兴奋,同时又为交了这么个不诚实的网友感到懊恼。这段小插曲让我对如何开展探究活动反思了很久:长期以来,很多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为了“探究”而探究,流于表面形式,却忽视了学生经验建构的过程是要看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什么,经验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是建构主义非常强调的。如果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把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使教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问题,是不是会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摆脱厌学情绪呢?

3.充分发掘地理课程资源中的审美因子,使学生在愉悦的认知体验中突破思维障碍

《地理教育国际》的序言指出:“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而从审美意义上来认识这个世界,正是我们现今地理教育所缺乏的。

地理这门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优势,只要我们善于发掘课程资源,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成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活动,便可使学生在愉悦的认知体验中突破思维障碍。比如,对于《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课程资源,动态地展示地球的运动的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事物有序的运动美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再如,对于《旅游业》这一部分的教学,除了利用一些个音像资料,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旅游经历、情感做为课程资源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体验生命律动美的同时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