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03:16:56
导语:在有线传输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有线电视,有线电视网络规划
随着有线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网上新业务的增加,早期建设的以同轴电缆为主干线的城市有线电视网的更新改造成为有线电视的建设重点。建设一个宽带双向多功能综合信息传输网,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城市有线电视分配网络规划除常规的A ,B平台、链路损耗、“光发”、“光收”等参数设计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多设分前端组成环状+星状的拓扑结构
网络用户的增加和综合业务的发展,都要求城市应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自愈功能的有线电视环状网络,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系统性。在环网上可多设几个分前端,分前端与有线电视中心构成环状(可多环) ,并形成以分前端为基点,向各光节点传输的环状+星状的拓扑结构。这种结构组网简洁、施工容易,以后升级方便;多设分前端,光纤用量减少,可靠性提高,
敷设熔接方便,减少光功率损耗,可降低分前端的光节点数,这样分前端可使用小功率光发射机或光放大器,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论文参考网。
2.光节点覆盖尽量控制在500 户以内
GY/ T131-1997《有线电视网中光链路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要求:目前每个光节点覆盖2000户左右,下一步的目标是每个光节点覆盖500户左右。因此,在当前的建设中就要预计下一步的发展,对光节点的设置作出恰当安排。光节点的覆盖用户尽量控制在500户以内,这样不但避免了光节点到用户之间的多级电放大器的串接,有效地解决反向信道噪声干扰和漏斗效应,而且为今后有线电视网络开展数据传输、因特网接入、视频互动点播等多功能业务提供良好的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光节点到小区甚至到楼栋,将光节点覆盖用户控制在200户左右,最好通过光接收机直接将信号分配到用户,不用电放大器(光接收机本身电放大除外) 。
3.采用1550nm光传输
很多设计是联网或传输距离在40km以上采用1550nm光传输,城区分配网采用1310nm光传输,即有线台用1310nm传送至分前端,在分前端用光接收机接收后再将射频信号送至1310nm 的光发射机上,进行下行分配,这种办法使系统指标降低,而网络的总体造价并未降低。光网规划可统一在1550nm平台上,在环网上传输,在各分前端利用光放大器作分配输出(区域比较小的县城可在有线台用光放大器放大后分配送至分前端或光节点),一直传到每个光节点上,优点是光纤损耗小,可直接进行光放大, CTB ,CSO几乎没有影响,系统指标高。论文参考网。实践证明,随着1550nm光传输设备的价格下调,当城网光接收点超过40个时,1550nm系统无论投资效率还是系统指标都超过1310nm系统,采用1550nm平台,以后系统升级投资少,为多种业务开展提供基础,同时减少运行中的维护工作。
4. 光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强度
运用光放大器一般要求光输入信号大于3dBm。光输入信号在3dBm时,一般光放大器CNR
劣化2dB左右,输入光信号在6~7dBm时, CNR 劣化在1dB左右。如果城网分前端较多就要求有线电视中心的光输出信号较强,有人担心会引起SBS 效应导致系统CNR劣化。SBS 是发生在入射光功率超过某一阈值时的一种物理现象,即入射光在光纤中被转换成后向散射的斯托克斯(Stokes)光,使前向传输的信号光被非线性衰减,而后向传输的光可能返回发射机引起输入光功率的波动,形成噪声,是一个光波与声波的参数作用过程,SBS是在1550nm光纤长距离传输中积累起来的。城网中有线传输中心与分前端距离一般在20km之内,当SBS还没有积累时便对功率进行分配,不会导致系统CNR劣化,有资料表明20dBm输入光纤可传到15km,25dBm输入光纤传到5km再进行分配以小功率入光纤是可行的。论文参考网。
5.光缆干线部分CTB 与CSO 指标不宜设计过高
很多规划设计认为光缆干线部分的设计值比较容易满足,在设计中将环网和星网的光传输部分的分配比例K定在30%以下,根据CTB光=CTB设计值-15lgK,CSO光=CSO设计值-15l gK(系统的CTB, CSO 国标为54dBc ,设计值一般采用富裕1dBc方式定为55dBc) 得出,K =25%时CTB光,CSO光为67.4dBc;K =28%时CTB光,CSO光为63.3dBc。在城网建设中,前端、一级环网(或一级光缆) 、二级星网(或二级光缆)、电缆分配网之间的分配比例K 要设计适当。光传输部分CTB,CSO设计过高对整个系统贡献不大,没有必要,但要达到这一指标,就要严格控制光传输设备的分项指标。在光发射和光接收器件中,国内很多厂家生产的设备(性价比较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大多数国产光设备CTB≤-65dBc,CSO ≤-63dBc),不能使用,而能达到这样指标的进口设备价格很高。如果在设计时将光传输部分的分配比例K 值定在30%,CTB光,CSO光为62.8dBc,光传输设备的选择范围就较广。
6.要充分考虑地埋管道的建设
目前大多数中小城市的有线电视城网干线,主要依靠供电或电信部门的架空立杆进行线路附挂,也有很多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广电架空杆路。但随着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美化,光缆、电缆线路入地是必然趋势,广电必须建设自己的城市地埋管道,其好处一是光缆、电缆下地后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提高,二是可摆脱城网干线依附于人、受制于人的状况,三是可以出租和转让管道的富裕部分而获取利益。地埋管道可以独立建设,也可与其他通信部门共同建设。
7.光纤损耗的具体计算
城网设计时,都会遇到光节点之间距离较近的问题,特别是单位用户和居民用户集中区,光节点之间距离仅几百米,若遇到光节点就将光缆打断熔接,一则增加了光纤的熔点损耗,二则增加了光纤的故障点,特别是干线段,光缆纤芯多,不宜每隔几百米就打断熔接一次。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按路由图上的距离来进行光纤的损耗计算,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统筹综合考虑,将有些光节点从上一个节点或下一个节点引出返回到接收点,按实际距离计算光纤损耗。另外,因城网光纤接续较密,链路损耗不能按1310nm 0.4dB/km,1550nm 0.25 dB/km 进行计算,应按1310nm0.35dB/km,1550nm 0.20 dB/km再加上实际光接续数乘以0.05计算实值,以确保规划与实际建设指标的一致性。
8.光缆芯数要有充分的预留
有线电视规划都建立模拟和数据A,B两个平台,考虑到新业务的开展和城市建设的不确定性,规划设计时主干环网上光缆宜采用24芯,城区光节点宜在6芯以上,乡镇联网光节点宜在4芯以上,光缆纤芯要有充分的预留。有人认为随着DWDM技术的应用,光缆芯数的多少不会影响业务量的增加,然而DWDM的传输设备比较昂贵,加之DWDM中光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插入损耗均为-4.25dB,其插入总损耗将达到-8.5dB,这就要提高光发射机或光放大器的功率,因此在有线电视城网改造中,地、县级城市网络预留一定的纤芯更为合理。
9.系统的综合指标
城网规划不但要计算前端、光缆网络和同轴分配网的各项指标,而且要计算整个系统的合成指标。对于电放大在计算出N 级放大器的级联指标后,还要考虑电缆在恶劣环境下,温度引起系统指标的变化。在HFC中,光链路是与射频部分和其他光链路级联的,在工程设计中两个分系统级联后的技术参数可由两个分系统级联的相应参数按S = -K(10-S1/K +10-S2/K) 计算得出, 式中S1,S2 分别为两个系统的CNR 或CTB 或CSO, S为级联后的CNR , CTB , CSO , K 值由下面表1 给出:
表1
【关键词】 数字电视 网络传播 传输种类 发展趋势
1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分析
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可以分为有线传输网络模式、卫星传输网络模式和地面传输网络模式这三个方面。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上,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地面传输网络模式分析
地面传输网络模式是当前电视传输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也是最成熟的一种电视传输网络技术。数字电视在传输过程中,地面传输网络模式借助于占据海拔高的位置设置天线实现信号的发射和对接,电视终端用户与电视台之间通过天线传输与接收方式实现目标。地面传输网络模式的应用,在信号传播范围方面要比其它模式更加广阔,周边环境对传输的制约性很小,并且能够兼顾性能突出的可控性以及抗打击性。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山区,地面传输网络模式能够体现出它具有的优势,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快速传输电视信号,满足终端用户的需求。
在地面传输过程中,数字电视传播所受益的群众覆盖面比较广泛,数字电视噪音的影响比较明显,无法实现对脉冲干扰因素的有效控制。为了确保接受信号的有效性,接受天线尽可能的安置在室外的环境下。
1.2 有线传输网络模式分析
有线传输网络模式传输所需要的媒介主要分为光纤传递媒介以及同轴电缆传递媒介这两个方面。在此种传递模式的作用下,不需要针对传输过程中的同一频率进行差异性规划处理,也不需要对信号传输波段进行规范性的规定。在有线传输网络模式的正常运行过程当中,
每一个地区所对应网络数据能够结合自身对于点数数据差异性需求,可以建立与地区相适应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系统。在有线传输网络模式的作用之下,实践应用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灵活性,有线传输网络系统终端客户通过防止机顶盒的方式实现对数字电视信号的有效传输处理。在当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通过DVB-C标准向DVB-C2标准转变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有限传输网络模式作用之下的传输容量利用效率,综合效果极为显著。
1.3 卫星传输网络模式分析
卫星传输网络模式是高科技在电视传播技术上的应用,在卫星传播网络模式中,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方式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将数字化电视信号转化为微波信号方式,再将微波信号传输到卫星中,有卫星再次对信号进行处理然后传递数字电视传播网络覆盖的用户区域范围之内。在数字电视的卫星传输网络模式中,终端用户通过使用卫星制式机顶盒以及卫星信号接收天线的方式实现数据信号的有效转换与接收处理。对于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地域比较广阔的农村来说,地面传输网络模式和有限传输网络模式的运用并不能完全解决部分用户对数字电视信号的多方面的需求。通过卫星传输网络模式的应用,是这部分地区的电视收视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兼顾对传输效率指标的显著提升。DVB-S模式是卫星传输网络模式在运行中所采用的标准的传播模式。DVB-S模式在通讯业务模式不断激增的背景下,所呈现的短板问题比较明显。因此,卫星传输性能在DVB-S2的应用下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强化,从而为DVB-S模式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2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在当前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在三网融合方面做得更加的优秀,我国现阶段有关DTMB宣传持续推广,有关数字电视传输的发展上形成了一个系列的服务过程。我国在城市已经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在移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电视传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字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性比较严重。这将导致国家许多资源的浪费和巨额的经济损失,资源没有很好的被利用。因此,数字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进行前期的规划和设计,数字电视也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着眼于构建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无线网络的三网合一的数字电视传输模式体系。
现阶段我国电视行业的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始终存在一个频谱使用效率的低下的问题。为了这一问题的可靠解决,通过应用高阶段调制技术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应用高阶调制技术的方式无疑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应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发射功率指标数值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下,接收机工作的数值所呈现出的上升性趋势将导致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所对应的覆盖范围呈现出明显降低,由此也可能表现出相对于干扰因素以及噪声因素的敏感,从而可能导致高阶调制技术的应用质量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削弱从现阶段的实践应用角度上来说,在实现高阶调制技术与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在确保使用效率显著提高的同时,强化其覆盖率的有效性,从而保障传输的安全与可靠。
3 结语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认识到,在电视传输系统安全性及质量维护的过程中,传输系统运行质量的有效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到的是:只要确保了传输系统维护性能的稳定性,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确保电视节目播出质量以及播出效果的高效性,应当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军,韩猛,门爱东等.新一代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MB-T的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01(4):62-65.
[2]鲁业频,任玲芝,陈初侠等.欧洲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发展对我国的警示[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10):132-135.
[3]王琎,潘长勇.大规模可编程器件在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研究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06(1):36-38.
【关键词】 有线数字 电视网络 路权管理
前言
随着国家有线数字电视快速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获得了快速的推广, HFC网络运营者迫切需要功能完善、安全可靠 、支持各种型号的HFC设备的网管系统来加强和提高对网络的管理能力, 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的可靠性,降低整个网络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本文针对目前有线数字电视设备管理的需要,提出一个的基于SNMP协议的有线数字电视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模型,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支持HFCO备的SCTE/HMS标准, 具有高可扩展性和重构性。
一、概述
我国的有线电视逐步从模拟向数字转移, 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有前端、HFC网络和客户端即我们生活常见的机顶盒三大部分组成。 HFC网络主要负责将数字电视信号从前端传输个终端用户,现有的HFC网路一般为环、星、树结构,它只有一个总前端,所有信号都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向下传输,可靠性不够。另一种采用两级光纤链路级联的环、星、树型的拓扑结构的总前端和各个分前端多采用用光纤组成的SDH型自愈网,这种结构的网络接口统一,设备的智能化程度高,有较强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并且能够提供最佳的路由选择,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
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技术
2.1前端电平调整技术
有线电视的前端包含数字和模拟两种信号, 而且数字和模拟信号对电平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当电平信号低于一定值时,数字信号的接收就会中断,数字电视就不能观看, 会出现马赛克或无信号现象。 而模拟信号低到一定程度时,电视节目还是可以勉强观看的。只是受电平信号好坏的影响,节目会出现雪花、网纹等现象,图像难以保持清晰。在前端的电平调整时,首先,要考虑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的兼容性,确保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稳定输出。由于他们输出的电平标准不统一, 且数字电视将几套节目(一般为4~8套)压缩在一个电视频道中传输, 所以要区别对待两者的电平调制方式。数字电视的宽带频率集中在±3.5MHz,模拟电视则集中在8MHz附近。在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者差异和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调试,一方面确保模拟电视信号不被数字电视信号干扰,确保模拟信号传输的稳定、清晰。 另一方面确保数字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与接收。
2.2电缆分配网络放大器工作电平调整技术
在传输网络中,信号电平的调节主要受载噪比限制(最低值)和放大器工作限制(最高值)。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环―星―树拓扑式网络结构传输,由于电网的损耗, 电平将越来越低,当低到一定值时,就会影响电视信号的传输, 有线数字电视就会出现马赛克或无信号现象。 因此,只能使用放大器提高电平,以确保传输信号的稳定性。传输过程中大多数网络采用550MHz的宽带,实际传输值与理论传输值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放大器输出电平降低1dB,交扰调制比就提高2dB。 传输干线上的总交扰调制和放大器的台数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干线放大器的增益都控制在20~27dB之间。实际也证实放大器的输入电平过低会影响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此外,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的载噪比也存在一些差异,前者为19dB,后者则要达到43dB。要满足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的正常接收,就要将三次差拍比调到50dB左右,结合模拟电视信号输出质量再进行调低。
三、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系统的路权管理模型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达的北美地区, 数字网络早已全部覆盖,平且成为了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调节经济发展平衡和文化艺术传播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我国各县级广播电视局基本都有了自己的HFC有线电视网络,全国上下通过HFC有线电视网络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大型广播电视网络。
路权管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设备的应用, 一方面解决了有线电视网络中物理层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很好的解决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手势维护费用的收费管理。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3.1按用户端对上行通道实行管
路权管理的终端控制器可以对单个用户实现5 ~860MHz全通、5~869Mhz全断和87~860MHz部分开通三种控制模式。特别地,当控制状态出于87~860MHz部分开通状态是,可以实现对该用户的上行通道的关闭管理,体现了管理的个性化。
2.2按单元对上行通道实施管理我们通常用到的集线器(即网管型路权管理终端控制器), 在单元内各用户汇聚后的公共通道上可以设置权限控制开关。通过前段的路权管理软件实现对整个单元通道的开通和关闭功能。这种按单元实施管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2按区域对共享通道实现管理
对共享通道实施管理需要两个部分:楼道单元和光工作站。首先,楼道单元的集线器放置在用户单元内,可用来代替原有网络中的整栋楼放大器和串接分支分配器。
然后,是光工作站在网络管理功能的光工作站内,可以单独调整各端口送来的上行信号的幅度,同时可以实现开关的控制。
四、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检测维护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数字电视常用技术指标,其故障现象远远少于模拟电视,数字电视信号的信道功率、误码率、调制误差 频谱图和星座图都决定着数字电视传输的好与坏。
数字电视信号则不同,如果低于了一定程度那么就不能够进行收看,会产生“截止效应”, 依然存在一些常见故障:马赛克、静帧和蓝屏等。通过多年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和检修经验的总结,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来谈谈数字电视的检测和维护。
4.1入户电平的检测
现今的数字场强仪还不够成熟,价格过高,但是模拟场强仪依然可以替代检修。一般的模拟电视的电平入户的国际标准是大于58db,在这个范围内的用户可以正常收看电视节目。
而测试数字电视的电平大于35db就可以正常收看。 由此,当数字电视的入户电平大于35db时,然后再测前面的模拟电视的入户电平, 就可以推算出数字机顶盒正常收看时,该地区的网络设计准入电平。
4.2机顶盒搜索信号问题
一般的搜索可分为自动搜索和手动搜素,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搜索时都必须将机顶盒恢复出厂设置。用自动搜素时需要将电源切断,然后等上半个小时再开机,可以解决一般性的故障,如机顶盒的时间不准,搜索的频道数量不改变等。用手动搜索时就不需要切断电源,在手动搜索时将每个传输频率储存好即可。
4.3机顶盒的升级更新问题
升级更新同样可分为自动升级和手动升级。自动升级是用户将机顶盒之余开机或者是待C状态,数字电视公司的前端会自动发出升级指令。而手动升级升级是将机顶盒设 置到在线升级,然后等待500分钟即可。 这两种升级更新方式都必须在数字电视公司的前端安装了不同机顶盒的配套升级软件。
五、结束语
如今,有线电视网络的技术维护是电视信号可靠、稳定传播的前提。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数字化成为了业内的共识,是有线电视的必经之路。在逐步实现数字信息化的道路上, 在有线电视网络技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提高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使用的效率、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姚贵林.有线电视网络管理软件及机顶盒故障的综合分析.现代电视技术,2011.2
[2]基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获取网络信息的系统和方法..现代电视技术,2011.4
关键词:小区;无线宽带接入;WLAN;WIMAX;LMDS
近些年来,宽带网络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宽带应用也随之越来越多,尤其小区用户对宽带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种小区宽带接入手段也就应运而生。目前小区宽带接入手段主要是以xDSL、以太网、光纤接入、HFC等有线接入为主。但是随着拥有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个人用户越来越多,人们在期待享受宽带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可移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显然传统有线宽带接入手段不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而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正好弥补有线宽带接入的不足。无线宽带接入技术与传统的有线宽带技术相比具有安装简单、易扩展、易管理,以及当网络覆盖的范围内用户数量增加时,只需再部署几个无线接入点AP,而不需进行重新布线,因此建网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小区无线宽带接入可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适合于实现小区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LAN、WIMAX及LMDS等。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WLAN、WIMAX及LMDS三种技术在小区宽带接入网中的应用,并分析它们适用的场合。
1 WLAN技术在小区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1.1 WLAN简介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 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目前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有IEEE802.11系列、HiperLAN标准及HomeRF等。WLAN因其组网灵活、安装便捷、易于进行网络规划和调整及易于扩展等特点,在无线宽带接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WLAN在小区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1.2.1单AP接入
一般来说室内依托于大楼内敷设,供电条件好及用户集中,实现无线覆盖相对于容易。室内无线覆盖工程通常采用单AP (Access Point,无线访问节点、会话点或存取桥接器)接入的方法。而小区室外环境场景差异较大,且需要的覆盖范围较广,单AP 接入时,为了能够扩大覆盖半径,经常采用较大发射功率的AP 连接天线方式。现在移动终端一般仅支持802.11b/g/n协议, 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天线发射功率不大于27dBm。 一般单AP接入的信号覆盖半径最大可至300m。如果超过300m且覆盖范围不大的,并且周边楼宇已具备无线室内信号覆盖并功率有冗余的,可对冗余信号进行耦合以扩大覆盖范围。具备这样条件的场景主要有:大楼门厅、商场外的开放区等。
1.2.2 Mesh方式接入
当室外目标范围较广,且不具备对冗余信号耦合的条件时,可以考虑采Mesh接入方式。所谓的Mesh故名思意是一种网状网,其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用户终端通过网关节点接入骨干网,各路由节点不仅为本地用户提供接入服务,还负责为其它路由节点转发分组,通过相邻的其他用户节点,以多跳方式实现到骨干网的连接。 新用户可以通过它周围的其他用户节点很方便地接人到网络中。网络中可有多个网关节点,数据包可根据链路条件接入骨干网。
这种接入方式具有快速部署和易于安装、网络的健壮性强、带宽高且能够实现非视距接入等优点,因此在室外小区覆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Mesh方式接入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兼容性不好,这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1. 3总结
WLAN技术因其组网灵活、安装方便成本低、易于扩展、终端支持率高且使用频段免费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将移动终端接入到网络中,作为有线接入的一种延伸。但因其覆盖范围有限、安全性不高,因此不适合于小区覆盖范围大,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建议小区比较小的物业公司建立无线接入网时使用。
2 WIMAX及LMDS在小区无线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2.1 WIMAX简介
WiMAX技术是基于IEEE802.16和ETSI HiperMan标准体系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技术的核心是OFDM/OFDMA,最大贡献是引入了对非视距和移动性的支持、提供更高的频谱利用率,以实现无线接入的宽带化。WIMAX技术的信号覆盖范围可达三十英里,这种技术可以在50公里以内的范围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数据通信。在安全性方面,WIMAX通过在MAC层中定义一个保密子层来提供安全保障,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城域网解决方案。
2.2 LMDS简介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是一种提供点对多点通信的固定式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其工作频率在20 GHz以上。LMDS系统可以采用的调制方式为移相键控PSK(包括BPSK、DQPSK、QPSK 等)和正交幅度调制QAM(包括4-QAM)。目前可以提供16QAM、64QAM 等大大提高频道利用率的调制技术。在数据编码方面,LMDS 采用了一些数字图像的编码方式和纠错方式,有利于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容错能力。可在3~5 km范围内提供数字双工语音、数据、因特网和视频业务,组网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支持ATM、TCP/IP、MPEG2等标准,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宽带固定无线接入解决方案。
2.3 WIMAX及LMDS在小区无线宽带接入中的应用
WIMAX及LMDS技术因其覆盖范围广,安全性高、业务容量大,在小区无线宽带接入中主要是和WLAN相结合,构成WLAN+WIMAX和WLAN+LMDS无线宽带接入解决方案。其中WLAN技术主要负责将移动终端接入到网络,而WIMAX和LMDS主要作为接入点和网关节点间的无线传输技术。由于二者使用的频段受限,设备昂贵,因此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的小区,由电信运营商组建的无线宽带接入网络。
参考文献
[1] 刘洁.周胜源. 浅谈几种宽带接入技术优劣. 科技视界[期刊论文], 2012年第5期
[2] 殷芸 . 小区WLAN无线接入方案. 建设维护[期刊论文],2009年1期
【关键词】 远程抄表 数据传输
一、概述
远程抄表系统是指由主站通过传输媒体对多个电能表记录的电能信息实现远程自动抄读的系统,也就是实现对电能表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传输的系统。远程抄表系统主要由电能表、采集器、集中器、数据传输通道、主站系统组成。常见的远程抄表技术主要分为有线抄表技术及无线抄表技术两大类,其中,有线抄表技术主要包括总线式抄表技术、电力线载波式抄表技术;无线抄表技术主要包括掌上抄表技术、基于无线网络的抄表技术。
二、远程抄表技术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析研究
2.1总体情况
截止本文的检索时间,在CNTXT数据库中以“远程抄表”为关键词对中国专利申请进行检索,从申请人类别看,企业仍是申请的主力,高校、个人也提出了一定数量的申请,还有部分申请由企业与高校联合提出;从申请人地域看,申请量在前5位的省份是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上述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对新兴技术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较强,促使了较高的申请量。从2002年起,远程抄表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量保持在每年30件以上,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9年起,申请量增长极为迅速,从2009年的111件,到2010年的174件,再到2011年起每年保持300件以上,这很大程度上与通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并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有关,同时也表明我国对远程抄表技术的关注与发展正在持续升温。
2.2 技术热点
2.2.1 针对远程抄表系统的改进
在远程抄表技术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针对电能表、采集器、集中器、主站系统的改进。
发明专利申请CN201510782526涉及一种反遥控窃电的智能电表,该发明提出的反遥控窃电的智能电表,在现有远程抄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反遥控窃电的功能,当窃电现象发生时,不但可以跳闸以保护电能,还能利用远程通信模块、载波模块向电力公司发出报警。
实用新型申请CN201220279934涉及一种自适应的电能表采集器,其具有自适应电能表的通信波特率的功能,能够自适应电能表通信规约,自适应各种通信模块,抗干扰能力强,不需另外布线,不需现场抄表,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发明专利申请CN201210350568涉及一种远程抄表系统中的集中器,其保证了集中器中提供的时间精准可靠,时间计时不会存在误差,为新型的分时计费等涉及到时间的电量统计和费用计算提供了保障。
发明专利申请CN201210070176涉及一种电能计量自动化系统监控主站,其能够实现不同电能计量自动化主站之间的电量信息共享,提高系统灵活性,为业务的开展提供指导。
2.2.2 针对数据传输方式的改进
在远程抄表技术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对电力载波线、总线、GSM、GPRS、蓝牙等数据传输方式进行改进。
发明专利申请CN201410575920涉及一种电力线载波的低压智能抄表系统,其以电力线为通信介质,结合扩频技术的原理,具有成本低、电路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发明专利申请CN201410689808涉及一种基于RS485总线通信技术的小^智能电表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组网简易,避免了小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抄表,极大的降低了小区物业的工作量,并且实现了小区的智能化管理。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CN201220722646及一种基于GSM网络的自动抄表系统,该系统将直读式抄表技术与无线传输技术相结合,利用无线通讯网络传输仪表数据,实现远程无线自动抄表。
发明专利申请CN201310004675涉及一种基于GPRS与物联网的远程智能抄表系统,该系统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和功耗,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有线抄表系统布线施工带来的问题,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发明专利申请CN201310082058涉及一种基于WiFi的远程抄表数据采集系统,由于WiFi网络传输质量高、覆盖面大、费用低,该发明具有抄表数据传输准确、速度快的优点,而且运行成本低。
三、结束语
本文在对中国专利申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远程抄表技术的专利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远程抄表技术在中国专利申请中的技术热点进行了介绍,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远程抄表技术。
参 考 文 献
在音频(audio)、视频(video)、数据(data)三大类信息业务中,除了传统的电话经过数字化后仍作为基本通信方式外,随着计算机普及,数据联网通信的数量近年显著加大, 而图象和电视的信息业务也开始蓬勃发展和急剧增长。
二、通信扩大建设对光纤技术发展的原则性要求
2.1光纤无拘束地延长至需要的传输距离
光纤之所以被认为是理想传输媒介,理由之一是它每公里的损耗远小于铜线。尤其是单模光纤工作于长波长1.3Lm和1.55Lm,损耗低至0.35~0.2dB/km。对于长途光纤通信线路,今后倾向于采用最低损耗波长1.55Lm的窗口。传统1.3Lm光纤线路为了延长传输距离,每隔一段距离需设置再生中继机,使电脉冲得到放大和重新整形,并不让噪声累积。
2.2分阶段加大光纤承担传输的容量
按照信息业务增长的规律,分阶段加大光纤承担传输的容量。在一根光纤上加大容量的传统办法,是提高调制信号的数字速率,即提高发送激光管输出光载波强度的调制速率。
2.3已设光纤容量的利用和新设光纤设计的选择
已经埋设光缆中未用的光纤应该发掘利用其潜在容量,而计划新设光缆则应考虑使用适合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新型光纤。事实表明,10a前埋设的光缆,包含一定数量的常规单模光纤,其零色散波长为1.3Lm,其中一部分已经实际运用的光纤就是工作于波1.3Lm。
2.4加快研究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技术
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技术关系到整体光纤通信系统的前进步伐,并且对系统的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快积极研究和开发。在光子器件中,以有源器件为主要,特别是激光管,它是光发送机的核心器件。
三、光纤通信新技术近年研究实验和应用的进展趋向
进入90年代以来,确实有几项光纤通信新技术的研究与实验得到显著的突破,而且有些已经得到实践证明,发挥了很大作用,为长距离、大容量数字光纤传输系统铺平道路。
3.1光纤放大器
早期曾经研究过半导体光放大器,取得了一定的结果,能够对光纤通信的工作波长提供一定数量的增益,但效果还不够理想,未能应用于中、长途光纤线路作为沿线每隔一定距离的中间放大器以替代原有的再生中继机。
3.2密集波分多路
为了充分利用单模光纤在1.55Lm或1.3Lm窗口的潜在容量,光的波分多路(WDM)也即光频分多路(OFDM)被认为是妥善有效的方法。即一根光纤在1.55Lm附近几个互相隔开的不同波长,同时传输n路光载波,总的传输速率将是一个光载波传输速率的n倍。
3.3非零色散光纤
在近年对光纤放大和波分多路结合一起进行研究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有意义的和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3.4高性能光子器件与集成
四、光纤通信在各种通信网中应用
1、骨干网。对于各种通信网的骨干网,包括长途通信网主干线和重要分支线的骨干网,市内通信网局间线的核心网和有线电视网台间线的核心网,主要的沿海岸和越洋海底线路,以及各大单位专用局域网的核心网,按照现在通信建设趋势,无疑地都应选用光纤光缆作为传输线路,主要是单模光纤工作于长波长1.3Lm或1.55Lm。
2、接入网。市内通信网中从交换局(CO)或远端站(RT)连接至它们各自周围众多用户的线路,组成现时常称的接入网(access network)。使用通信的用户大致可以分为单位用户和住家用户两类。企业、工厂、机关、学校等用户属于单位用户,单位有大有小。
3、有线电视网。近年来,有线电视广播业务(CATV)正在普遍发展,用户收看有线电视的质量优于无线电视。现阶段有线电视仍是使用模拟电视信号,依靠副载波频分多路(SCM)技术,电视台同时播送很多频道的电视节目,由住家用户挑选收看。不久以后,有线电视广播将率先使用压缩编码的数字电视,估计收看质量比前更好。
4、专用区域网。一个单位在自己的大楼内或厂区内建立专用通信网,称为局域网(LAN),在城市或郊区内较大的自有地区建立专用通信网,称为城域网(MAN)。
5、海底通信线路。国际通信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海底线路的传送。自从光纤通信开始在陆地通信线路应用成功后,很快就敷设海底光缆以替代过去的海底电缆。特别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越洋海底光缆,光纤通信系统已有几次更新换代。
五、结论
论文摘要: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和播出手段主要有微波、卫星、光缆3种,本文简述了的广播电视移动接收的制式及技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广播电视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移动接收的进展却不尽人意。即使是调频广播,在汽车高速行驶中的接收也往往遇到困难。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引起广电界的重视。
一、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制式
众所周知,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目前有多种制式,除了国外正在使用的几种标准外,还有我国自己提出的若干种制式。这些制式总体上可以分为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两类,美国用的ATSC是单载波的,欧洲的DVB-T是多载波的。国外主要有三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欧洲的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美国的ATSC(AdvancedTelevisionSystemsCommittee)和日本的ISDB-T(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BroadcastingTerrestrial)(综合业务数字广播)。
ATSC采用的是单载波调制方式(VSB),抗多径干扰和抗多谱勒效应能力差,难以建立单频网和进行移动接收。ISDB-T虽然支持单频网和移动接收的应用要求,但是该技术应用较少。从世界各地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的采用情况来看,DVB-T标准较ATSC和ISDB-T更具优势。DVB-T是欧洲DVB系列标准中较新的一个标准(此外还有有线数字电视标准DVB-C,以及卫星数字电视标准DVB-S),也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此标准是1998年2月批准通过的。DVB-T标准的核心是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编码,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Coded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调制方式,适用于大范围多发射机的8k载波方式。为高清晰度电视(H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支持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为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信号传输提供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并能在车速移动条件下支持移动接收。具有单频组网能力。目前采用DVB-T标准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西班牙、挪威等欧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它国家。其中新加坡和德国等国将移动接收和手持设备作为主要方向。欧洲的DVB-T标准最初是为便携和固定接收而设计,它采用的是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其调制参数(如星座图、编码率、保护间隔等)可调,可提供120种常规模式和1200种分级模式。随后,针对DVB-T(DigitalvideobroadcastingTerrestrial)在移动接收中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一种DVB-H的制式专门用于移动接收,而原有的数字音频广播(DAB)也发展到播出多媒体。DVB-H(Digitalvideobroadcastinghandheld),通过地面数字广播网络向便携/手持终端提供多媒体业务所制定的传输标准。该标准是欧洲的数字电视标准DVB-T的扩展应用。和DVB-T相比,DVB-H终端具有功耗更低、移动接收和抗干扰性更强的特点,因此该标准适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计算机等小型便携设备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接收信号。也可以说DVB-H标准依托DVB-T传输系统,通过增加一定的附加功能和改进技术使手机等手持便携设备能够在固定和移动状态下稳定地接收广播电视信号。DVB-H采用时分数字多媒体广播带宽、以脉冲方式发送各频道的数据。一般情况下,除接收所需频道的数据外,调谐器电路在其它时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可有效减少耗电。DVB-H的基本商业要求是用电池供电的小的屏幕移动终端。它应该能够在手提式的,移动的和室内的环境中,使用单一天线接收多媒体业务。目前看来,数字移动电视非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莫属。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于2006年8月18日颁布(GB20600-2006),并自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简称为DTMB-DigitalTerrestrialMultimediaBroadcasting。较早时也称为DMBTH)。DMB-TH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这种独特的先进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DMB-TH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较好地支持移动接收,高清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组网。
三、小结
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作为当前的技术热点,尽管它的市场前景和受众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它的技术还在发展中。它还有着信号衰落、多普勒效应、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所以要说哪一种制式最适合移动接收还为时尚早,因为每种制式都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进其技术,从而改善其移动接收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都研美,刘峰.浅谈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J].广西轻工业,2007(05).
关键词:RFID 航道监控 数字监控 太阳能 风能
中图分类号:X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how to channel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mprove the navigation safety, improve waterway traffic speed and prevention channel along natural disasters has been difficult and important channel management, based on this demand design based on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video th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f inland channel digital monitor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field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annel system method.
Keywords: RFID channel monitoring digital monitor solar wind power
引言
随着航运交通的发展,内河航道的管理成为我国内陆河道管理最为重要的内容,根据《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内容,对航道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航行安全,提高航道通行速度,保护水域环境及预防航道沿线自然灾害等一直是航道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给航道管理带来了便利与效率,建立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了沿线监控管理,特别是重点区域的实时管理与保护。
一、总体介绍
某航道起于杭申线航道,止于长山河口,全长41.598km,采用四级航道标准建设,为了更好的保持航道有序、通畅,建立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特在整个重要航道点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覆盖整个航道全程线路。
本系统设计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内容包括:网络监控系统、电源供给系统、防雷接地系统、艇载视频监控系统、RFID读卡器系统、沿航道线路及管道建设等。
二、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数字网络模式和传统模拟视频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吸收数字与模拟的优点,由前端摄像机进行视频采集,采用视频光端机与光纤点对点相结合方式将图像传送至电信IDC机房内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图像存储,并接入港航局VPN网络(舰载监控系统通过VPDN接入市港航局内部网络),由综合监控平台软件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港航局(省局、市局、县处)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对航道视频监控图像进行监控、转发、市局指挥中心备份存储、历史记录查询等功能,其他授权用户根据不同的级别权限实现不同访问功能。
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共安装20个视频监控点位及1套艇载视频监控系统。并能与省港航管理局、市港航管理局设备相兼容,传输视频影像能够被省港航管理局、市港航管理局解码显示,可通过港航局内部网络系统进行24小时实时监视航道情况。
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结构图1
三、系统前端设计
航道改造工程航道监控管理系统工程需覆盖航道全程,共安装20个视频监控点及1套艇载视频监控系统。
监控点位
根据各系统现场实际情况,考虑系统的设备安装,通过对现场勘察及实体拍照,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设备安装,对信号通信、设备防雷接地及电源取电点进行合理的规划。
某大桥系统设备安装示意图2
前端监控点设备包括CCD透雾摄像机、日夜型长焦距变焦镜头、重型变速云台、室外一体化双视窗防护罩、防雷和电源供电系统。远端指挥监控中心,通过控制键盘对云台左右、上下旋转及镜头变倍、聚焦控制,可远距离大范围监控,也可通过调节集中进行近距离目标精细监控。
航道流量特别大的河域或河道岔口,前端摄像机搭配远红外热成像夜视仪,可实现黑暗无光、雨雾天气红外成像,任何视野内的目标都能清晰反应在视频画面上,且与CCD摄像系统实现白天夜间自动信号切换,白天后台监控显示CCD成像画面,夜间自动切换成红外热成像画面,并且CCD成像作为辅助视频叠加至红外执成像视频上以画中画显示。
监控系统正常工作状态在白天可对半径2-3公里范围、夜间1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做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及录像存储。
艇载视频监控系统
本次艇载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取证主机、目标摄像机、液晶屏幕、手控器等组成。由取证主机发射的3G无线信号通过VPDN接入市港航局内部网络,由综合监控平台软件对视频图像进行管理,本系统高度集成了视频监控系统、成像记录系统和高精度云台控制系统,实现现场指挥系统和远程调度系统等功能。
四、信号传输系统
信号传输系统是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外及远郊的信号传输一直是监控系统中一个比较难处理的环节,考虑多种传输方式,结合本项目的现场环境特点,本次信号传输部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电路租用传输系统、有线线缆传输系统、无线3G传输系统及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
4.1电路租用传输系统
光纤通信部分采用租用电信营运商光纤方式,租用期限为三年。通过市港航管理局已租用的20条中国电信VPN网络,实现省港航局、市港航局、处、站等多级网络互联,并纳入省交通厅内部网络规划。
4.2有线线缆传输系统
摄像机与光端机视频图像传输采用SYV75-5(128编)视频线;摄像机供电采用RVV2*1.0 电源线;球机控制信号采用RVSP2*1.0屏蔽线。通过光纤传输至控制中心。
4.3无线3G传输系统
基于3G网络传输、GPS卫星定位而设计的单卡4路无线视频服务器,采用先进的优化H.264视频压缩算法、超低码流视频处理技术,同时把4路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图像,经视频压缩编码,通过3G无线网络,把实时动态图像传输到远程客户端。通过计算机、PDA和监控中心监控实时图像,并可随意切换任一画面或多画面显示。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位置查询、实时监控、轨迹回放等功能,实现了视频数据的编解码、加解密、交互、发送/接收和实时位置跟踪、远程控制等功能。实现省港航局、市港航局、处、站等多级网络互联,并纳入省交通厅内部网络规划。
南郊河口无线3G传输系统建设示意图3
4.4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
航道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严格按照《杭嘉湖船舶综合监管射频识别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系统采用航道一体化射频读卡器,配置一套RFID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采集过往船舶的ID信息,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服务器,完成数据采集全过程。系统由服务器、航道RFID读卡器(太阳能板、蓄电池、CDMA模块)、光端机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二大部分组成。
总体框架如图4
航道综合监管RFID射频识别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航道RFID读卡器
航道读卡器作为船载电子标签的数据采集设备,采集过往船舶的ID信息,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数据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上层数据采集服务器。
(2)数据采集服务器软件模块
航道读卡器通过VPN/VPDN接入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采集服务器子系统接收多个接入航道读卡器的数据,并可下发指令实现两者间双向通信。数据采集服务器子系统负责对接收数据的预处理、数据库存储和数据。
(3)航道读卡器管理模块
航道读卡器管理子系统负责航道读卡器基本信息和部署信息的手工录入、查询;航道读卡器在线/离线状态显示;航道读卡器设备故障诊断。
(4)数据库
包括:船舶动态数据库、航道读卡器数据库和船载电子标签数据库。
系统组成图5
(5)实时通航数据采集、传输功能
船舶通航数据的采集,基于RFID技术,通过航道读卡器和船载电子标签共同实现。RFID船载电子标签拥有唯一的ID号。在电子标签发放时,该ID通过RFID船载电子标签管理子系统与船舶名信息绑定。用户使用时,船载电子标签安装于船舶内,其ID号作为船舶身份证用于识别该船舶。航道读卡器通过对电子标签定时发送的ID信息进行识别,实时采集船舶数据。
考虑船舶密度带来的信号碰撞因素(假设10艘船舶同时航行,最大读取时间间隔为发射频率4倍,实验测试数据),则可以将电子标签在读卡器范围内的发射频率设为2-3秒之间。
航道读卡器通过VPN/VPDN网络接入数据采集服务器,数据采集软件的数据接收组件完成多个接入航道读卡器的并发和双向通信。
航道读卡器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完成航道读卡器基本信息(例如:部署位置经度,纬度,类型,分配IP,所属航道,所在辖区等)的手工录入、修改、删除操作。
航道读卡器实时状态监管,通过航道读卡器心跳信息,实时监测航道读卡器的工作状态,并实时显示其在线/离线状态。
五、电源供给系统
现场监控管理系统设备前端设备电源供给在确保电压稳定的基础上,采用就近接入原则,建设单独的配电管理机柜,做好防水、防雷及防盗措施。
当周边无建筑及供电线路时,河岸监控点选择风能、太阳能供电系统。根据航道沿线的地理特点,系统共设置6套太阳能电池板,2套风力发电系统,4套蓄电池系统。根据电源的储能效果,每个太阳能电池板及风力发电设备配置一套蓄电池系统,用于储存电能,供设备24小时用电。
六、防雷接地系统
航道沿岸多为郊外,很多区域周边建筑物较少,由微电子器件构成的视频监控系统有可能遭到雷电的损坏,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防雷技术措施,以减少和避免航道视频监控设备遭受雷电的危害。
雷电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危害形式有直击雷、雷电电磁脉冲侵入、雷电侵入波、雷电感应、雷电反击、球形雷等多种形式。
防雷接地系统严格按照防雷规范设计要求,满足雷电防护分类、分区、分级的要求。立杆顶端架设避雷针,接地系统电阻应小于4欧,垂直接地体采用电铸铜专用接地棒,与设备连接采用BVR6线缆。在现场摄像机及监控总箱内分别安装浪涌保护器及信号保护器。
七、电信IDC机房
电信IDC机房主要用于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托管及网络硬盘录像机与市航港局VPN网络进行互联,现实数据交换和图像上传,传输方式采用光纤传输方式和3G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另外,每台网络硬盘录像机配4块2T容量的存储专用硬盘对前端摄像机采集的图像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为30天左右。后期航道监控线路的扩充,可采用大容量的磁盘阵列进行存储。
八、水上交通指挥中心
以市局水上交通指挥中心为核心,在航道沿线等地设水上交通指挥分控中心,市局水上交通指挥中心主要配备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一级流媒体转发服务器、图片存储(对前端视频录像进行备份)和综合监控平台软件,管理中心对整个航道进行监控管理。在水上交通指挥各分中心配备应用服务器和综合监控平台软件,对各区域进行控制管理,软件管理通过权限设定管理级别。
指挥中心通过解码器将图像还原后显示于监视器,对航道所有前端动态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分中心对管辖范围内监控点进行监控。
融合RFID识别数据的大规模视频服务器平台软件图7
结束语
目前航道数字监控管理系统已经成功在航线运行,在此基础上,“港航地理信息系统”、“航道360度全景摄像系统”等数十项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的软硬件信息成果应用于港航管理,实现全智能化“数字航道”,航道8小时以上堵塞时间由以前的每年约1000小时下降到目前已无8小时以上的堵航。
并以此系统为建设基础,可扩展建设航标动态、水位变化、水质情况、污染控制、应急救助等系统。
参考文献
[1]N.Bierbaum,“MPI and Embedded TCP/IPGigabit Ethemet Cluster Computing”,Proc.of the 27thAnnual LEEE Conference on Local Computer Networks2002,PP.733-734,Nov 2002.
[2]袁毅.基于嵌入式web服务器的网络视频监控[J].电网技术,2000,24(5)
[3]官振伟.基于GPRS的数字图像采集与传输系统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张晓东、马礼、高媛.基于视频服务器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 2008(1)
[5]彭懿涛、夏惊涛、穆道生.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期刊论文]-兵工自动化 2006(4)
[6]赵宝会.天津港集团视频监控系统改造[期刊论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
[7]李心益,裘正定.基于MPEG-4 标准和嵌入式技术的数字监控系统[J].中国多媒体视讯,2003,(l)
[8] William Gatliff.The Linux 2.4 Kernel`s Startup Procedure[M].2002 Embedded System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 Mar.2002,56-89
[9] 胡杰.基于ARM 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终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余宁浙
出生年:1979年
籍贯:浙江慈溪
在公司职位:电气经理
专业系统:电气
【关键词】论文;信息化;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18-01
目前,世界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信息化、电子化、自动化、全球一体化、瞬息万变”的新时代。计算机已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它同样也对消防工作产生了新的影响。消防信息化最早缘起于火灾统计的计算机处理。纵观我国的现状,各个产业的信息化程度都在大跨步前进。在现代化信息建设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发展基础的今天,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发达水平的标志。作为应该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消防事业,目前迫切需要尽快步入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而我国消防部队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
一、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高度信息化时代,灭火救援的信息仅靠单一的语音传输,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化加强,在灭火救援中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集中信息是夺取火场信息优势的前提,而信息优势则是决定成败的主导因素。
1、由于国家没有一整套消防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对各地区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要求也就不是太明确,许多领导便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都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所购置的设备或软件都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和升级等方面,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从目前全国各类消防软件的开发数量看,是比较可观的,但其中重复开发、滥竽充数的产品太多,功能上也只徘徊在低水平上,缺少升级的余地,各种高技术装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3、各类软件开发的功能有余,实用性不强。在每年开发的消防软件中的确有一些功能强大的产品,能够满足我们提出的功能要求。但由于开发人员缺少消防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之功能强大的软件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二、消防信息化系统的构建
结合现阶段我国消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放眼未来消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在消防部队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信息传输是实现综合信息利用的桥梁和纽带,按照"有利信息快速流动和有效控制利用"的原则,在有线、无线语言传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线、无线、网络和远程图像传输的功能,在广阔火场空间上形成纵横交织的信息网,对提高灭火救援的成功率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该系统应实现四网融合(即计算机数据网、传统的电话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之间的融合)的综合信息系统。从消防工作的实际出发,涵盖消防通信指挥、办公自动化、消防监督执法等方面的功能。
1、消防通信指挥系统。(1)调度指挥系统。系统分为火警受理指挥调度系统、移动消防指挥中心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综合信息显示控制系统、路况监控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几个部分。这其中火警受理指挥调度系统具有GIS地理信息、数字火警录音、网络命令传输等功能。路况监控系统和GPS卫星定位系统,通过与公安交通部门道路监控系统联网,实现接警出动道路最优化选择和车辆位置时时监控。有线、无线通信系统具备最基础的三级组网形式,实现火场通讯顺畅,具备远程遥控指挥等功能。(2)城市有线、无线报警系统。利用公众或专用通信网络实现起火单位在短时间内向城市消防通信指挥中心报告火警,配合119接警中心实现火警识别和火警受理,利用系统资源对火场及灾害事故现场的消防地理信息、消防水源、基本情况等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和分析,为消防部队提供灭火作战计划,实现资源共享。同时,119接警中心还可以通过有线报警系统,对单位的各种自动灭火设施工作状态进行时时监控,对各种联动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2、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基于目前正在全国建设的公安网络和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光纤链路来实现。通过建立自己的消防网站和办公楼局域网,实现公文上传下达网络化,数据传输数字化,辅助工作信息应用自动化,还可以方便、快捷的知晓国内、国际各类重大新闻。利用有线电视网或者电信管线链路,召开全国、全省、各市地区的电视电话会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消防监督执法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地方政府、消防监督机构和被检查单位之间建立网络。网络以支队级服务器为核心,建立服务器到消防监督机构终端、当地人民政府终端、被检查单位终端的三条链接,同时三者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链接。消防监督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对本地区情况进行统计,向社会公布相关的消防法律法规、工作制度,也可以在监督检查之后,将检查结果、隐患整改等情况录入系统,同时将存在重大火险隐患的单位或者一些基础资料上报给当地政府。地方政府通过网络对本辖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可以采取政府令、办公会等手段推动各项监督执法工作深入进行。各类单位则可以通过网络,在终端计算机内录入本单位各类防火档案、总平面图、水源图等相关信息,对各种变更情况进行及时更新,为防灭火工作提供便利,还可以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反馈,提出复查申请等,提高消防监督机构工作效率。
三、消防信息化系统的结构
根据我国消防实际工作中对各 类数据库和其他资源的共享级别、要求,系统应建成部局、支队、中队的金字塔形结构,以部局、支队、中队为三级网络核心,即部局和支队之间为一级网,支队服务器和部局各部门终端除了与部局服务器建立链接外,相互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直接链接;支队和中队之间为二级网,中队服务器和支队各部门终端除了与支队服务器建立链接外,相互之间也可以直接链接;各中队之间则为三级网,建成枝状网络。根据权限各个层次之间对相应级别的资源实现有权或无权访问。在资源共享时,支队间既可以通过部局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又可以通过网状网络直接访问;省内各支队间通过总队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状网络直接访问;各中队则是以支队为网络核心,通过支队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
总之,消防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消防业务信息化系统,我们的消防工作在此系统建成之后,就可以真正称之为“数字消防”,不仅能提高报警设施的社会覆盖率同时也有效地推进了消防社会化,消防部队作为社会重要抢险救援力量的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中国消防网消防系统基本原理及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