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学生考试总结

时间:2022-06-06 21:01:31

导语:在中学生考试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生考试总结

第1篇

二、地点:礼堂

三、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四、主持人:

五、程序:

1、主持人宣布总结会开始。

2、副校长对学生半学期思想及学习情况小结。

3、颁奖:对期中考试前六名、前三名、进步奖学生点名表扬;重点对五星少年及金星少年颁奖。

4、校长讲话。

5、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6、各班主任组织学生在班中进行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小结,包括期中考试情况小结、半学期思想学习情况小结、颁奖等。

五、会议要求:

1、会议期间师生要保持安静。

2、会议期间学生不得随意离开座位。

六、后勤保障:

1、会场布置。(负责人)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创新教育体验式

1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兰生,金向阳.试论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第3篇

摘要: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其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目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及其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缓解考试焦虑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考试焦虑 影响因素 调控

一、引言

关于“考试焦虑”的界定,目前还没有得到统一。曼德勒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萨拉森主张,考试焦虑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想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我国学者杨明均认为,考试焦虑是学生主观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具有某种威胁时产生的一种紧张害怕的内心体验。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不难发现,考试焦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状态,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到个体认知评价的影响,所产生一种不良情绪反应状态,同时伴随着身体及行为反应。

国内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研究十分看重,中学生过度的考试焦虑不但会影响中学生的考试成果,甚至对个性及人格的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考试焦虑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学者杨骏[1]等采用特质焦虑量表调查发现中学生在考试前的确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随着考试结束,考试焦虑亦逐步恢复正常。由此可见,考试事件是直接引发中学生考试焦虑最直接最大的因素,那么考试焦虑的发生究竟与其他因素有关吗?哪些隐性的因素加速了考试焦虑?

二、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关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从宏观上来说,家庭教育及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明、王洪礼(2002)[2]提到,家庭教育失误容易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这其中家长期望值过高、缺乏民主的管教方式等等家庭教育失误对孩子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伤害是十分严重的,不仅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加剧他们的“闭锁”或“逆反”心理,他们很可能采取逃避或者转移的方式,保持心理平衡。(2)学校因素。长期以升学率为奋斗目标的学校无疑将分数、成绩的重要性扩大,过分的看重考试的作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分数决定智商、高考决定命运的想法,这种不合理的认知进一步促使考试焦虑的产生[3]。(3)社会方面的因素。肯来提(1990)[4]提出,中国学生的考试焦虑是明显高于英裔或欧洲种族背景下的学生,是因为孔子的伦理观念在亚洲文化的渗透,亚洲国家强调学术上的优秀,以成就作为孩子献给父母的最好礼物,因而往往成绩促成学生考试焦虑。

从微观上看,郑日昌提出,考试焦虑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考试 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起来发现:

(1)考试认知评价。即个体对自我和眼前的考试情景的认知评价。当一件事情被知觉为威胁性时,就会引起焦虑。肖琼、王淑兰通过对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考试的认知评价的相关因素发现,13个因素及总分与考试焦虑均有极显著的相关[5]。这一结构和情绪的认知理论相吻合,即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核心[6]。

(2)人格特质及个性特征。一个人焦虑与否与其人格特征有联系[8]。由于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他们的神经类型的强弱也不一样,神经系统强型的人比较敏感,容易激动,较多地体验到焦虑情绪。再者,有些学生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如“焦虑型人格”等。这种人格特征会成为一种较为持久的潜在心理因素,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当遇到考试,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就会紧张焦虑、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 因此很难顺利通过考试[9]。

三、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控

(1)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应该来说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人格的形成与稳定大致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并不完善,在此阶段,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能有效的应对考试焦虑。于肖楠、张建新[10]认为帮助个体度过逆境甚至产生积极效应的心理品质包含热情、乐观、好脾气、敏捷、积极行动、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在积极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纠正不合理的考试认知评价,掌握学习技能

考试压力是考生的主观认知在客观条件下作用的结果。因此, 主观上要帮助考生改变对考试和考试焦虑之间关系的错误认知,使他们意识到自我认识和评价是造成压力的关键,帮助他们认识到考试只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正确对待考试结果,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 同时,不要把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因为它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另外,引导学生适当地调整期望水平,使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水平相适应,可达到缓解心理压力和克服考试焦虑的目的。

(3)调节考试焦虑的心理方法指导

合理情绪疗法由allis创立,这一治疗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及信念,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我们用此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的具体方案如下:在心理诊断阶段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学生已有的问题并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助他们搞清楚原因并解释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之间的关系,领悟阶段则要帮助学生认识他的非理性信念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刘琪瑾,林文岳,广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M] .武汉: 武汉出版社.1997, 425.

[2]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J].心理科学.2002(25)

[3]何蔚.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4) .

[4]叶秀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其调控[J].基础教育研究.2006.05

[5]肖琼,王淑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考试认知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

[6]施建农,蒋长好.学生心理治疗[M].中国税务出版社, 997,27-31

[7]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48-151

[8]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 J ]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8) .

第4篇

一、中学生诚信状况

我曾对中学生诚信状况进行过调查,从中不难看出,中学生普遍认为诚实信用是人的最重要品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这说明他们已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论文百事通但69%和64.7%的学生曾分别又考试作弊,向家长隐瞒考试成绩的不良行为,这说明中学生诚信状况不容乐观,70.3%的学生普遍认为诚实信用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缺乏的品质,这又可以看出,中学生渴望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看来,在中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二、当代中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探究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到了学校。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和短期行为,因而必然出现背离诚信的思想及行为。学生们在座谈中列举了当今社会中的背离诚信的一些现象,如各种考试中“”的出现,社会上假文凭泛滥等,并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说明了这一点。

2.社会上诚信意识遭到了扭曲。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当今许多人认为“老实人吃亏”,“实在在做事不如坑蒙拐骗来得快”等,很显然弱化了诚信的基本要求——真实。

3.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首先,学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把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通过黑板报、报栏、广播、网络等校园文化传播工具以及召开主题班会、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学生强化诚信意识。也可通过举行专题报告,结合现实生活中反例子分析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懂得:诚信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借鉴了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诚信使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行为的基本精神,我们积极发扬诚信美德,以诚为本,为人为学。

其次,拓宽渠道,强化德育功能。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道德教育工作的渠道,关键在于挖掘内在潜力,强化德育功能。从德育角度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而各学科的教学都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本学科特点,如语文课可借助古今中外诚信名言及相关事例,政治课可利用教材中“劳动者职业道德”、“市场交易原则”等基本知识区分析诚信的重要性。同时,各处事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渗透诚信思想,让诚信真正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精神和着力点。

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交流;策略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每个国家都很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这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但是在我国传统的中学生教学当中,老师在课堂上讲知识点,学生在下面听,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但在我国教育改革以后,新课标实施,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只有加强课堂上的学习合作交流,才能m应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一、关于中学生数学教学交流现状

笔者通过对中学生的调查、访问和问卷等方式对中学生数学教学交流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四点问题:

其一是学生对数学交流没有很大的兴趣。在访问的200名学生中,对数学交流讨论有很大兴趣的学生有35个,兴趣一般的学生有69个,对数学交流既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学生有85个,不喜欢数学讨论的学生有11个,通过访问得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占17.5%,对于学生上课提出问题的现象是非常不乐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课堂交流的兴趣会逐渐的减弱。大部分的学生对数学交流都没有兴趣,只有一小部分喜欢交流,但是这样的交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并没有较大的效果。其二是阻碍学生数学交流的原因有很多。学生在数学课上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可能是老师的表达方法有问题,或者对于老师讲课的教学方式不够吸引学生;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可能是学生之间不能清晰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或者两方考虑问题的层次有很大的差别。其三是在某些数学教学方面欠缺互动性。在数学课堂交流中50%学生不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课外也很少提出问题于老师一起交流,15%的学生只听老师讲只有在自己不明白的时候才问老师;15%的学生喜欢和老师交流探讨问题;10%的学生喜欢自己讲,不明白的时候才问老师;10%的学生希望老师给出答案和结果就可以。其四是对数学交流的效果各自持不同的观点。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只有24%的学生认为数学交流能很在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学习并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数学学习成绩;38%的学生认为有帮助但作用不大;而剩下6%的学生认为学学交流对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

二、提高中学生数学教学交流的措施

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革:

其一、将数学的交流方式进行转变,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转变数学的交流方式从以下几点考虑:①丰富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剖析,同时还要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与现在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②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数学问题,老师提前准备好有内容数学题,在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采用“疑问”、“问题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交流;③课外作业除了常规的以外,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开放性课题以此,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其二、提高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意识。要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就要有提问的意识,同时也要营造交流的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思考,同时还能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三、对学生的质疑、合作交流能力进行培养。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对常规的问题提出新的疑问,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去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积极的鼓励学生与同学或教师之间共同探讨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提高学生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其四、淡化考试而提高素质考试。素质考试是一种学生与书本的交流,不能刻意的去注重考试结果,数学素质是对数学知识、思维方式的学习,所以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考试而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交流探索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真正的意义是着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在数学交流中存在没有兴趣、对数学成绩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交流缺乏互动性等诸多问题,只有改变数学的交流模式,提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意识,才能使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大大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也促进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学永.职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与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培训2016,07(24):180.

第6篇

关键词: 中学生 思想教育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学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提高人才素质、保证教育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时生了变化,社会在转型时期出现了多元的思想和声音,各种社会现象齐集涌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高远的人生目标,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为保证人才教育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学的思想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现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的思想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教育本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成绩、强调升学率,导致了思想教育的弱化,相应的,学校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的说教,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材内容僵化,老师教得没有趣味,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考试形式也不外乎机械地背习题、背教条,把本来很深刻的思想教育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变成衡量学生背功的一门考试课。

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逐步改进教学的方式和考试形式,比如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但是,这种考试和考查毕竟只是两种不同的空泛的形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思想教育脱钩。学校的思想教育都是专门的,是系统性的,虽然这些教育内容看起来很教条,但实际上都很崇高,确实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想修养,例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但家庭中的思想教育则很琐碎,是潜移默化的,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更强,有一些甚至是消极的和损人利己的,比如,很多家长总是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管好你自己的事,集体的事你少操心,也轮不到你操心。”等等。因此,家庭思想教育与学校思想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使这些思想不成熟的中学生左右摇摆不定,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学校的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大环境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学校的培养目标总是朝着最好的、最优的方向努力,因此,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才兼备、尽善尽美。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总是想方设法净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公正和谐的氛围,以期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使得很多人丧失了良知和道德底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抢劫偷盗、贪污受贿、贪图享乐,类似的这种道德滑坡和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学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极易扭曲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危害极大,也是导致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净化社会大环境,成为解决中学生思想教育的一大难题。

4.中学生自身的弱点也是影响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生理上渐趋成熟,身材、体力和体形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要求独立和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稍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改变多年养成的良好品质。因此,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而逆反心理也极强,是最好引导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最难教育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性差、自私、爱耍小脾气、不善与人交往等,也都是他们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同样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因此,为了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1.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应加强对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使班主任深入班里,不仅做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且要把这些案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共性的问题。同时,集中一个年级所有班主任的智慧,使他们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发挥德育处和校领导的作用,使他们从全校的层面上考虑这些问题,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交流经验,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共同协商,制订出相应的课题研究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针对中学生思想变化较大的情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设置一些课题,资助和支持教育教学研究者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当下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用教育学的原理和规律对其进行探析,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并进行理论的指导。

3.在上述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之所以不被中学生所喜欢,主要原因是脱离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社会现象,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感情得到升华,品德修养提高。而现行的教材往往只编写正面的事例而摒弃反面的人物,事实上,正反对照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加强烈地崇敬伟人而鄙弃坏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编排。同时,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纳入到教材中,精心设置一些,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相信这种方式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起到辨明是非的作用。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有机结合。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等,让学生家长理解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家长认识到思想教育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缩,也不能因为私利而不顾集体,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损人利己。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教育才不至于有所偏差,才会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

5.呼吁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将出现偏差,而他们本身也必将成为这种偏差的受害者。这是每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媒体等,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断净化社会大环境,为中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意志坚定,奋发有为,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6.教育中学生要加强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要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困难,通过激励、反馈、树立榜样等方法,逐步提高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自觉、自立、自律、自强。同时,通过多方面的教育途径,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对社会的责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而言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

参考文献:

[1]孟庆新等主编.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

[2]王玄武等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

【关键词】利用课堂 多种层次 循序渐进 小组互助合作 带着问题听对话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英语是一种语言,要想能游刃有余地运用它,不仅要会写,更要会说,不仅要看得懂,更要能听得懂。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已经没有市场。同时,我们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与日俱增。近几年上级也加大了对中学生英语听力的考核力度,听力已经成为英语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势在必行。

农村的孩子平时遇到英语对话的情境很少,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更是几乎为零。他们在小学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英语基础通常很薄弱,英语听力更加薄弱。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孩子刚进入中学时根本不敢张口说英语,甚至连最简单的日常用语都听不懂。

根据专家总结的经验,听力训练应遵循由慢而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音素――单词――句子――短文”的顺序不断深化加强。面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摸索了一套适合农村中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多种层次、循序渐进的方法。而且,我一直采用的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听力训练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听力训练中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课后训练他们的英语听力是不方便的,也没有条件,因此我们只能利用课堂来训练他们。我设计的听力训练是利用课堂,多种层次,循序渐进的。

首先,上课的时候尽量讲英语,尤其是一些常用的课堂用语都用英语来表达,这样来给学生创造英语的语言环境。刚开始讲英语的时候需要边讲边用汉语解释,慢慢地讲的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听懂了。一般情况下,最多到初二年级的时候,就完全不需要解释了。教师可以很流畅的用英语来说,大部分学生也可以很轻松地听,基本的课堂用语都能听懂。实践证明,基础较差的农村中学生的听力水平是可以通过长时间训练提高的。

其次,在检查英语单词、词组和句子的同时,我会有意识地训练一下学生的听力,按照“音素――单词――句子――短文”的顺序对学生的听力进行强化训练。我们英语教师都知道,每节课学生都要有一部分重要的单词、词组和句子要掌握。因此,我在上课前总有一项必须的内容,就是检查上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单词、词组和句子。在这个时候,我就注意训练一下学生的听力。如:默写单词、词组和句子的时候,有些单词、词组和句子我是读汉语,而有些是读英语,读汉语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单词、词组和句子,而读英语则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实践证明,循序渐进训练听力易于被学生接受,效果很好。

第三,我上课时通常都会专门设计一些听力内容,以训练学生的听力水平。如在Reading 部分,我会根据Reading 方面的内容,仿照中考听力题型来设计题目,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听力。尤其是Integrated skills,我会设计大量的听力题,对学生进行听力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

到了初三,首先要面临的是英语听力口语考试。为了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口语考试能取得好的成绩,一方面:我针对中考英语听力考试的题型,我对学生进行听力专题训练。另一方面:我继续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地去听去说英语。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听力口语训练,无论哪一个组都不甘示弱,他们时刻都处于竞争的状态中。有的老师问我“你是怎么把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如果回答是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就过于简单了,因为只有实际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并坚持下来才会明白,真正的小组互助合作不是说的那么简单。我是这样做的:在考试前的两个月,每周集中训练听力大约两节课,每一部分都抽一部分学生检查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高的组就会得到比较高的积分,并对全组同学予以表扬。学生都很兴奋,听起来也很专心,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听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而到了考试前的一星期,我会加大听力训练的强度,几乎每天都听,并检查他们的正确率,这就要求学生更加认真更加专心。而且学生也意识到中考的重要性,能够不甘落后,主动学习。因为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听力水平,立足实际,采取多种层次、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是有效的。通过小组互助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能极大地增加学习效果。把这些方法组合在一起使用,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确实能取得显著进步。

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根据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长期的训练。

参考文献:

第8篇

作为初中生,你应该学会如何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如果你不懂得如何撰写自我评价,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范文一:时光如流水,转眼间,初中的生活已过了一半,不知道自己是否满意现在的我,分析一下吧! 似乎在别人的眼里,我不认真吧。其实,我一点也不清楚自己是在什么状态,真的是好迷茫好迷茫,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在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每个星期天晚上都告戒自己,这个星期要好好努力了,可是到了星期六才发现,我有迷糊了一个星期。

现在我只能苦笑了,不,我连笑都笑不出来了,因为发现了自己实在是很差劲,想要努力,却总是没毅力,不能坚持下去,真的好恨我自己的没毅力,不优秀,想成功,想优秀,可是却又是自己让自己放弃了。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所剩下的初中生活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逐渐变短,这次考试虽然比上次有些进步,可是这离我想考上一所好的高中还相差甚远,我认真分析了原因:

1、在考试前我并没有深入复习,只不过是看了看书。

2、临阵磨枪,突击英语,平时不善于积累。

3、复习没有重点。

主要拉分的是英语。

其实,英语一直是我这几科中最不理想的科目,我对此也非常的着急,所以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重视英语学习。 数学一直是我的强项,可这次发挥的不是令自己满意,虽然及格了,但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总认为数学没什么,靠自己的功底完全可以应付,但是事实与自己所想的是完全相反的。

经过这次考试,我也明白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在不断的增多,我以前学的那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所以,数学既是自己的强项,就更不能落下,就更应该跟着老师好好的学。在语文方面,我还应该加强阅读训练,使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努力,是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字眼,但这两个字就够一个人做一辈子的了,而且它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我更应该珍惜时光,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范文二:本学期在忙碌中就这样度过了,放假的时候肖校长让我们每人写一份工作总结,梳理一下本学期的工作。说句实在话我属于那种不太会整理工作的人,工作不太细致,不过工作态度还算可以,关键时候也不会掉链子。

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初二上学期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本学期在忙碌中就这样度过了,放假的时候肖校长让我们每人写一份工作总结,梳理一下本学期的工作。说句实在话我属于那种不太会整理工作的人,工作不太细致,不过工作态度还算可以,关键时候也不会掉链子。

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乐于帮助别人,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初二上学期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范文三: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一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一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初一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一年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一年的初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但是,通过一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第9篇

1. 农村初中生:我们这次调查研究的农村初中生是指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7到9年级的在学校学生。具体点,就是指宿迁市宿城区中扬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

2. 心理问题的基本概念:这里的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方面的,也包括消极方面的。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我们认为初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质上也就是他们存在的心理疾患。

3. 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压力低、意志薄弱:思维贫乏、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考试焦虑;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闭锁、情感饥渴、缺乏自信;等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考试作弊,早恋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等行为异常的举动。

4.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研究:是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探究等方法,探索初中生心理问题表现的轨迹,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对广大初中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里疏导,积极解决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过程。

二、 调查研究的原因

青少年伴随着身体、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却产生了日益显著的矛盾与困惑。这些矛盾与困惑,个人如不能加以正确对待,家长、学校又不能及时予以调控和疏导,就容易造成初中学生的心理起伏不定,并进而形成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占大多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未来。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负担,而且严重的时候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农村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重在逐年攀升,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三、 调查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从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入手,依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供心理学老师和其他老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参考,也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帮助。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健康发展。

四、 调查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目标

(1)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打开他们心灵之窗,解读他们稚嫩而又迷惘的心灵。

(2)建立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档案”,构建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问题网络,释怀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3)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共有的心理特征,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和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方法。

2. 主要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年级、家庭住址、通信联系、电话号码、兴趣爱好等。

(2)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家族遗传病史、身体健康状况等。

(3)家庭状况。主要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工作、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等。

(4)特殊事件的影响。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家庭成员的立功受奖或者违法犯罪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等。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目的与方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的诊断,考试心理,优化学生的心里等。

(6)在校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人际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受批评情况等。

(7)学习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开发与训练;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学习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及社会实践能力如何等。

(8)人格特征。指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及思想品德特点等。

(9)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怎样进行教育及矫治等。

(10)心理障碍的成因。主要包括内部成因分析(内心愿望实现和达成受挫、是否产生屈辱感以及程度如何等)和外部成因分析(正面因素的主体引导、社会沉渣泛起的撞击、物欲横流所带来的不良诱惑的刺激诱导等)。

五、 研究方法

1. 参考借鉴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条件下初中生心理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收集文献资料,不断给我们专题研究植入新鲜活力。

2. 跟踪比较法。在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研究,并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不断跟踪和瞄准国内外初中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动态。

3. 调查探究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了解初中学生随时随地出现的新的心里问题,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及时采取对策,化解矛盾,构建和谐校园,并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六、 调查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并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选择测试和调查的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对课题的理性认识。

2. 实施阶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调查的资料和信息;建立心理问题档案:进行个案分析调查及文献资料论证;积累阶段成果,撰写教育随笔、调查研究的论文等。

3. 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举行论证和成果展示,结题;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汇总、上传达相关机构,以便接受成果鉴定。

七、 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一)外在原因。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是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外在原因形成的主导因素。

1. 家庭因素。 这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风向标,一个幸福、温馨、和谐的家庭无疑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也更能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甚至能够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1)家庭教育不当。一方面,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压力过大,令孩子不堪承受,产生了畏惧和逃避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这样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追求,容易产生没有激情、得过且过的心理问题;还有一方面,父母没有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没有在子女面前树立品行高价洁的正面形象,孩子就养成撒谎、自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2) 家庭环境不良。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充裕的物质条件使他们没有经历更多的生活艰辛,因而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有的家庭,父母因经济困难或者因性格不合、经常争吵或者 父母离异、家庭发生其他变故等原因会给学生带来低人一等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家庭,是重新组合的,家庭磨合期长,家长疲于调解气氛,缓和关系,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去和他们交流,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家境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农村孩子既争强好胜,又有些自卑失落,也促成了他们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基地。可是学校的各种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学习与考试。有的学生因为智力因素或者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负担逐渐加重、学习内容消化理解不了,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速度,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学习效果收效甚微。也有的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尽管很想认真学习,但感觉无从下手,因而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时就紧张,考前吃不好睡不香,经常生病,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大脑一片空白,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我们通过调查认为,这是几乎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的状态,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而学业进步缓慢,反过来又加重了学习负担,进而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们考试的有些行为已完全扭曲考试的本来意义,分数成了学生获得自尊的重要砝码,将评价人发展的手段变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因此,初中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恐惧情绪充斥他们的心灵,从而导致了行为上的对抗性,减低了他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2)人际关系。这是初中学生没有正确对待、处理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而造成或者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心浮气躁、内心间产生强烈的交友矛盾。农村初中学生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到位,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心理问题。也有不少学生片面或者盲目的看待老师的批评,认为老师总是不公平的对待自己、或者对自己评价不当或对自己人格不够尊重、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因而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上紧张或者扭曲的心理问题。(3)学校的管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中有关“衣物穿着、发饰、梳洗打扮”等仪表方面的规定持有异议,还有学生对不准“私自外出、沉迷上网、谈恋爱”等方面的规定阳奉阴违,这就是在行为中张扬个性与学校正常管理的规章制度之间造成矛盾冲突,因而形成逆反等心理问题。

3. 社会因素。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社会因素中的假、丑、恶成分把初中学生中一点点可怜兮兮的纯洁善良的本性也染黑了。他们中的意志薄弱者,喜欢接触和崇拜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媒体、舆论、网络中的不良诱惑,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追求一些虚无、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幻想,而发生了心理扭曲,过分热衷于追求钱财、女色、地位等等。这部分学生往往因为无知,而显得狂妄、骄横、狠毒、。他们的心里其实非常空虚、变态。

(二)内在原因。这主要是初中学生个人因素造成的。他们的性格差异或缺陷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他们中争强好胜不懂谦让者有之,封闭自我心胸狭窄者有之,我行我素目中无人者有之。他们有的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伤,有的心理日趋复杂、伪装骗人。

1. 自我感觉差。他们的内心世界、自我评价全靠别人来肯定,他们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的赏、贬。他们或因外貌长相、生理方面的缺陷,或因话不投机、事没做好遭到别人的耻笑、奚落,或因家庭变故、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因素而自我肯定不足。因而,他们的自卑心理非常严重。这样的人生活的非常痛苦、生活的压力非常大,他们一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自己瞧不起自己,容易导致挫折感、屈辱感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2. 自我失败感强烈。他们往往因为在家庭里经常遭受暴力,在学校里学业与考试比较差、常常违反纪律或者搞恶作剧而经常遭受批评、训斥、惩罚,在社会上备受冷落,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偏激和自我评价不高的心理倾向,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演变成不良的情绪,并且会慢慢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初中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这样的人,因为屡屡碰壁,所以产生十分严重的失败心里,他们极容易走向极端、报复社会。

3. 个人成就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喜欢过“人上人”的日子,这有实现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但自我成才的目标要求过高、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得失成败很在乎。因此,他们患得患失的心理问题很重。

4. 自负心理非常高。90后的孩子,生活条件太优越,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缺少更多的艰苦磨练。他们非常主观和自以为是的认为,别人就都应该听我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都不应该管我和阻拦我。社会上一些丑恶和黑社会性质的东西,对他们极富有吸引力,而这些又偏偏为社会各种规则所齿冷。因此,他们常常同学校纪律、社会法律相碰撞,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