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6 00:58:46
导语:在我的网络生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十一小学五(六)班
作者姓名:邬雨庭(10岁)
张老师妈妈家教室
指导老师:张寿泉
网络,是一把具有好与坏的双刃剑。
——题记
前不久,我们家换了一台新电脑,上网可方便了。不过网络也是有它的两面性。
一、好的一面
说起好,它的好处也有许多。比如:可以网上购物,可以发送文件,方便查资料……所以,这台电脑也是我们家的“抢手货”——爸爸需要用它查阅有关历史和军事方面的文章;妈妈需要用它打文章、写报告;而我就需要用它查我学习资料,聊天。
每当傍晚时,我总是第一个抢到电脑。而这时,爸爸就会来唠唠叨叨,说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些国家大事。没办江,为了耳朵的清静,我被迫退下了QQ。吃过晚饭,妈妈又说需要写报告了。你说爸爸会怎样?他当然败下阵来啊!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
二、坏的一面
虽然网络的好处有许多,但是它的坏处也不少。相信你也知道吧?如果小学生沉迷在网络里,不仅学习会下降,视力也会逐步下降。而且,关于因网络引起的事件也很多,大多数都是家长不给小孩钱玩网络游戏,小孩就把他们杀害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这坏的一面,不然就害人害己。
我—网络—生活,看似没有什么关系,但他们都亲密无间,而正是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
起因:N年前,偶从friend那儿知道了网络这个东东,于是引发了偶的好奇心,也在此时我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
动画——
最初,动画是我最喜欢的,《灌蓝高手》,《多拉A梦》,等多部日本动画片,让我领略到日本动画技术的高超;同时,《宝莲灯》,《西游记》等一系列国产动画片又让我看到国产动画发展的迅猛。
音乐——
音乐是我在网络世界发掘到的另一个宝藏,借网络这个平台,我可以尽情的在《珊瑚海》中畅游,偶尔在《挪威森林》玩一下《野蛮游戏》,无聊时客串一下《海盗》,不时还要防备随时刮来的《龙卷风》,一不留神《蓝色风暴》会把你卷到九天之上,闲暇时,我可以和朋友哼着《夜曲》,站在《台》上,看一场浪漫的《玫瑰花的葬礼》,last,但愿我《YoungForever》。
书——
是我三大宝藏的最后一个,但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
它让见到了陶渊明的朵朵点缀的南山,感觉到龚自珍的片片落红化成的春泥......
它不仅让我领略到古人的文采,又让我畅游于《哈利.波特》,《指环王》的世界中。
而《文化苦旅》则又让我体会到别样的人生,让我知道生活道路上的坎坷。
结果:
网络带给我无穷多的乐趣,让我交到更多的朋友,学到等多知识,也让我见识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它犹如黑暗中的启明星,让我知道,成功并不遥远;犹如湍流中的踏脚石,让我知道彼岸就在前方.
旺 仔
网易邮箱是很多人的首选,近期网易邮箱升级到了3
>> 我的网络生活 我的大学网络生活 用网易邮箱帮你书写范文 我们家的网络生活 网易邮箱,邮件字体我随意变 网络生活价值榜 母亲的网络生活 网易邮箱:做懂生活的极客 网络生活怎样走向伦理生存 网络生活,需要好玩 80岁老人的网络生活 新一代网络生活 WOW!整治混乱的网络生活 网页游戏:网络生活新动力 明星与富豪的网络生活 不会泄密的邮箱等 网易邮箱侵入桌面 我用邮箱聊QQ 老板不让用?我用邮箱聊! 新版网易邮箱技巧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页面,等待网页Flash加载完成后,单击“开始探秘”,将会打开活动介绍。
步骤2然后单击“开始探秘”,再点“继续探秘”。此时会展现出一个小房间。里面有很多物品,点击一个物品就会弹出问题。
步骤3下面最省事,为大家提供每项物品的答案。
1 便签(窗户左边)选D动态验证码:
2 光盘(窗户左下角)选B网盾安全软件;
3 电脑显示器(不废话了)选A招商银行网上个人银行专业版;
4 键盘(显示器下面)选B密码安全控件;
5 手机(显示器右边)选B帐户变动即时通:
6 钱包(黄色的存钱罐右边)选D限额控制;
7 词典(植物左边)选C五彩优KEY;
8 日历(时钟下面)选A保护期。
当8个问题都答对以后,旁边的盾就会全部变成红色了。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教育
网络当前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各种思想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有效地拓展了青少年的知识面。网络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现实与虚幻功能,能给青少年提供一定的精神慰藉。特别是当前社会人际关系淡化冷漠,各种拜物教思想横行,网络成为青少年抒发个人情感,逃避现实孤独的“逃遁之路”。但网络归根到底只是一门科学技术,毕竟不能成为青少年生活交流的绝对载体,虽然网络带给青少年精神上的安慰,但同时也带给青少年文化和伦理上的危机。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其缘由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实质上是现代性危机
简单将现代性进行归纳可以将其主要特征界定为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外在表征,设定了人这个主体对客体的绝对征服。但当前出现严重的现代性异化,主客体的价值秩序移位,在主体心态中,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性转换,愈来愈成为主体动机结构中的支配性标准和尺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失范导致价值虚无,工具理性的张扬带来的是价值理性“沉没”。网络的蓬勃发展更是加速了“沉没”的速度,导致社会秩序结构的解体。当代诸多不利影响――如享乐主义、拜物教思想等,混于网络之中,并逐渐成为主宰网络的力量。原有的个体独立性文化在网络中被打入冷宫,失去文化滋润的网络世界成为经济利益的工具,货币和权力等充斥其中,向青少年展示的是一幅冰冷无情的面孔。长时间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青少年在网络中也成为“机械的人”,人生的意义没有了追逐的方向。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源是网络文化的特性
1、超越时空性与新殖民性并存。人们长期在不同的地域生活中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网络带给青少年是一个没有边界的社会,地域的隔离被突破,语言的不通被克服,不同的文明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交织,以体验不同的文化。文化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被溶解,地域文化的生存条件被取消。民族和国家自治权力的衰弱或减弱,新的社区(网络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将导致感知经验变异的全新网络人类。掌握信息主动权的国家通过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他国文化不断地进行的侵蚀。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面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侵略只能“望洋兴叹”。由于网络上也涉及某些教育价值偏颇等诸多原因,使得青少年在与全球互联网交往的过程中,仅仅以移植、搬运为手段,尤其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容易造成‘家’的迷失和身份忘却,造成个体人格的分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危机。青少年在这种被动的接受中逐渐被殖民化。看如今青少年所关注的洋节,所吃的洋食品,所穿的洋品牌,都在无形中加速青少年被殖民化的过程。
2、平等性与专制性并存。网络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青少年在网络生活中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和平等。传统文化的掌控群体主要是精英基层,通过大众传媒从信息的起始端以点带面地控制着大众的思想,牢牢地把握了话语权。网络的产生打破了这种“垄断”,每个青少年在网络上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接受者,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成为民意的汇集地和舆论的放大器,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反思和法律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的流行也带来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对传统文化的压抑。网络看似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实则使得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单一。网络成为青少年精神生活的唯一载体。图书、电视逐渐远离青少年的视野,特别是文字,更是成为直接的受害者。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被削弱,网络语言的更新和发展,无需概念的准确和逻辑的严密,只要能表达其意即可。青少年生活中的种种活动如书写、交流和获取信息等都严重依赖网络,青少年的思维也逐渐呈现“计算机”式。计算机成为青少年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日渐冰冷。很多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沉默寡言,在网络上则是呼风唤雨,网络的另一端成为青少年感慨、倾述的主要对象。
3、个性化与多元化并存。网络使青少年脱离传统社会的秩序范畴,增加了网络交往活动的自由度。青少年的性别、相貌、民族和社会地位等现实属性特征在网络中被隐蔽,相互间的平等交流极大地催生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随意个人的想法,在博客、论坛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展示个人风采的“无边界舞台”。网络文化里充斥了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网络伦理规范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网络的开放性更是加剧了这种文化交织的速度。每一种文化都能在网络中有自己的存在空间,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报纸、广播、电视、书籍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展现,使得网络文化在表达上更具有多样性,价值更加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还处于文化接受的生长期阶段,文化多元化促升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网络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成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的诱因。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质是网络文化危机
1、青少年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匮乏。网络本质上就是网络文化的场域,必须通过网络文化赋予网络的价值意义。网络生活本应是通过文化力量,方便青少年生活的同时守卫着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但如今,网络文化遭到青少年无意识的冷落。解决网络文化问题,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技术、或是从经济、又或是从法律的维度,关注的往往是非文化的,能够在短期产生效应的手段。网络生活因为失去了文化的滋润而略显空洞,失去了文化的滋养而略显颓废。无论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的“网吧整治”还是“文明上网”活动,都无法以文化的途径施展,缺失以文化为主的价值内核。
2、网络文化异化对青少年的侵蚀。网络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包裹之下处处隐藏着颓废的文化气息。“一夜激情”等强烈视听信息及一系列暴力游戏无不在青少年本就已经迷茫的心灵,导致青少年精神的庸俗化。在青少年眼里,网络成为逃离学校和家庭约束的“天堂”,本应具备的青年精神转化为工具理性。工具带来的是功利主义的盛行,渐渐地消解着青少年的交往理性,扭曲着青少年的交往价值。文化被置换为货币,价值关怀转换成物欲。在青少年眼中的网络伦理已经与现实的伦理价值相距甚远,其不合理性必然带来网络文化异化对青少年的侵袭,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在这种异化土壤的滋养下日益壮大。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网络空间的公共治理――文化自觉
青少年的网络危机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的文化系统并没有对其提供本应具备的行为动机意义。光靠政府方面的行政力量是不能解决危机问题的,必须通过社会文化系统才能“有所作为”。一要通过被隐藏在深处的网络道德实现文化自救。网络文化是青少年生活世界的一个子结构,可以凭借其积极健康的文化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发挥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将不同的网络和人联系起来,为协调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青少年提供一个新的认知平台。要以文化为中介,摆脱普遍的利益压制,理清交往行为,减少利益纠葛,凸显出网络生活的美好价值和意义。“以网络文化价值理性夺回被工具理性占据的统摄地位,以实践理性的意志自觉摒弃物欲心态、感官享乐主义的侵蚀,抵制网络交往的纯目的性和技术性的单面价值观,改造网络生活的品质,实现网络文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二要明确网络利益获得的前提――网络道德理念。当前“经济人”概念甚是流行,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其理论的合理内核。没有利益相关联的网络道德是无法长久生存的。以往我们所强调的“文明上网”等观念关注的更多的是“无利益”方面,这种“无利益”的强调在事实上证明是无市场的。当前,道德已成为一种经济资本并在经济生活中得以充分显现。道德和经济并不是矛盾的双方,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道德也并不是否定经济的存在。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原则的诱惑,那么道德进步就可以借助利益引擎来推动,通过特定的制度社会秩序给出适当的约束条件,道德行为就会成为青少年一种理性的选择。网络开发商和网站公司要以青少年的道德建设为基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对此关注,明确规定网络公司在获益过程中要确保以青少年获得教育为底线。
(二)网络主体的转移――青少年精英化转向青少年大众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不再是青少年精英的专利,更多低教育的青少年加入到网络中,并逐渐成为网络的主体。这些新增的网络主体导致网络的特点也在不断地改变,呈现大众化和世俗化的特征。网络主体的位移既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机遇。青少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发生冲突,这也是网络文化危机的根源之一,但同时也拓展了网络文化的空间结构和群众性激发,网络文化的重构有了得以实现的现实可能。网络文化的重构关键还是要看网络主体中人数占优的青少年大众阶层,这就涉及到青少年精英文化的转型和解构。青少年精英文化要舍弃原有的普遍意义的文化原则,从推销自我价值理念转向为青少年大众文化提供传播和交流的平台。维护思想文化价值的多元性,捍卫思想的自由、平等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这是现代网络文化存在的根本,也是网络文化本体特征的使然。网络文化是不同社会群体理性和价值观的矛盾统一过程,要在确保网络文化不恶意传播的基础上尊重网络文化多元化;确保非殖民化占有的前提下发挥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如果还是单方面的青少年网络精英文化坚持只会导致网络文化更加混乱。青少年网络文化多元化虽然带来了道德上的危机,但这也是青少年网络文化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阶段。正确对待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共存和相互交流,否则,任何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式的努力只会带来自我的毁灭。
(三)网络教育新增的关注点――青少年的网络文化建构
青少年是网络生活的新增群体,也是网络道德危机的多发人群。一年之计在于春,对青少年的网络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挽救成年人。网络文化建构要兼顾青少年的价值视野,创建一种青少年所能接受和喜欢的网络生活方式。当前,青少年的网络文化教育多停留在道德方面的约束,出发点是对的,但效果却不显著。网络价值观是青少年深层内在的精神结构,道德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没有共同的生活基础的条件下成年人以自我的视角对青少年进行约束和教育,必会导致青少年被迫的选择,在厌倦中无奈的接受。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中并没有这些约束,于是青少年人纷纷逃进网络世界寻找自我做主感觉的实现,将本就被动接受的约束转变为对网络的疯狂痴迷。如果总是以成人的观念和感受支配青少年的生活世界,忽视青少年自身所具备的主体思想,掩盖青少年的生命之音,忽略青少年的现实感受,必将带来青少年网络教育的乏力。要重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生命体验,让青少年能够自我引导,为青少年找到拓展理性思维的空间、升化理想的路径,而不是改变网络,更不是改变青少年的心灵。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2012年8月31日,八年级学生报到,班上转来个男生,家长告诉我:“我家吴晨(化名)上网已经痴迷了,现在根本不谈学习。刚读初中时,他在班里前15名,现在已经倒数了。听说你们学校管理严,我就慕名把他转过来了。请班主任严加管教。”送走家长,我在班上立下几条规矩,第七条是禁止在校学习期间上公共网吧。当天晚自习,吴晨没有到校,第二天被找到的时候,他用家长身份证在公共网吧打游戏。吴晨的妈妈又急又气:“老师啊!不让他在家里上网,他就跑到公共网吧。他爸叫我不上班专门管他,这该怎么办呀?”我一时也颇为恼火,但已经有太多的事实证明,想给学生的网瘾找到“药到病除”的良方只是一种幻想,步步为营才是上策。我找吴晨了解了相关情况,制定了“‘堵’伴‘引’舞唤生归”的“校正”方案。“堵”,治表;“引”,攻心;“唤生归”,希望学生回归理智上网;所谓“校正”,学生喜欢上网不一定是坏事,如果放任自流可能走上歧路,引导得法则会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做信息时代成功的学习者。
“堵”弃网吧
9月7日16:30休第一个周末,计划开始实施。当天下午,为防吴晨放学后再去网吧,我请吴晨的妈妈来接他,并请她提前到我办公室。我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生上网,有些网虫将大部分时间用到玩网络游戏和聊天上,这的确既影响学习又给生活带来不利。网络是把双刃剑,虽有不利一面,主要还看个人的自制力,不能因为我们家长的主观因素而否定客观上网络的诸多好处。家长要融入孩子的网络生活,能够表现出对孩子上网要求的赞许态度,进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诚心诚意地拜孩子为师,与孩子一同上网,孩子就会慢慢觉得家长是自己上网的良师益友,是最好的网络生活同伴,才能达到科学引领孩子网络生活的境界,堵住孩子的‘网瘾’。”最后,我告诉家长:“我问过吴晨,他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迷恋网络,最多只能算个网络爱好者。请你们放心,我会尽力让吴晨从你们认为的‘歧路’走上‘正道’的。但是,今天把吴晨接回后允许他在家里上网,星期天也不能给他零花钱,你看行吗?”家长算是同意了。放学后,我找到吴晨说:“教育部明文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而且我在班上规定禁止在校学习期间上公共网吧,可你到我班第一天就违犯了。但是,念你初犯,只要你答应我一个条件,这次我就不追究了。”“啥条件?”“这个星期天不去公共网吧。想上网就在家里上。能不能办到?”“能。只是……”“其它的事情你不要考虑。我看你说话算不算数。”吴晨默默地走了。星期天返校后,我听家长说,孩子放假两天在家上网玩游戏,想陪他聊聊天他不理,作业一个字都没写。家长感到很无奈。吴晨没去网吧玩游戏,说明还有治,我感到很欣慰。
“堵”弃游戏
一次没去网吧还不能说明问题,需要趁热打铁。又到星期五。中午,我叫吴晨到办公室,问他上个星期天在家上网玩游戏的感受,不管怎样问,他总保持沉默,我只有来点迂回包抄:“前不久,我在网上看《新乌龙山剿土匪记》,里面说到湖南西部的赶尸风俗,还说是未解之谜。我一直想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却没有时间。想请你帮帮忙,这个星期在家里上网查查‘湘西赶尸之谜’, 星期天到校后告诉我。好吗?”吴晨答应了。吴晨离学校后,我打电话给他妈妈:“吴晨今晚回来后不会打游戏了,请放心让他上网查资料。”
星期天,吴晨主动给我讲起“湘西赶尸”:“那是早些年代,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小客店投宿,极有可能看到死尸走路。当天亮之前,小客店前摇摇晃晃地走来一列尸体,尸体都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看着吴晨略带神秘而又兴奋的讲述,我说:“自习课时,请你给同学们讲讲‘湘西赶尸’的事。”吴晨高兴地答应了,还说他可以把“湘西赶尸”的材料发到我邮箱里,看起来很方便。他妈妈也对我说:“孩子当晚回来没有打游戏,还让我和他一起看‘湘西赶尸’的视频。”
之后,我的不少教学、生活上的“疑问”,都是“没有时间”才请吴晨帮助解决,咱俩也有了点朋友的感觉,我当然得再给他“压”点重担,他给我帮忙也感到值得,尽管少了许多在家玩游戏的时间。
看到吴晨在变化,家长和我都高兴。后来,我对吴晨说,每周一下午的班会活动,次次都小结上周工作太单调,不如来点有情调的东西。商量结果是由他利用星期天,用一首好听的歌加上一个励志或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制作成小课件,作为班会的第一项议程,很受同学们欢迎,这种做法一直坚持到现在。
【关键词】网络 学生 健全人格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你关注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太阳,让我感触颇深。在经济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所面临的是一群有思想的年轻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不了和网络接触,如何让网络这种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的服务,为我们教育工作着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一、利用网络为学生的生命健康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教育首先是人学!”确实,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力,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因此,教育理应承担起让生命飞扬、让生命七彩的责任。然而,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多变的年龄段,他们天真善良、热情,但极其容易受到周围事情的影响而在极短的时间做出冲动的决定,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让他们充分的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价值。其实我们的孩子天真善良,正是这影响到了他们对事情的辨别能力,他们把一切都看的很美好,对自己身边的危害毫无察觉,网络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他们的大环境,让他们在这里更真实的认识他们所生活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学会关心他人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我充分的运用网络这个广阔的空间为自己的教育服务。在网上搜索到这样的案例,让同学们真实的了解他所在的生活环境,因为有很多问题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能也回避不了的。网络是一个资源,可以在这个广阔的田地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思考。青春的花朵在风中飘落。
曾在报刊上查阅到这样一组信息:1997年,北京市一初三男生因考试成绩不好,从12楼跳下身亡;1998年,吉林省长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而卧轨自杀;1999年,福建省福州市一初二女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而割腕自杀;2000年,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而上吊自杀……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在风中飘落!自杀的多米诺骨牌正悄然启动。2005年10月上旬,为了了解现代青少年成长的心理轨迹,我走到了一所某高中一年级和某大学一年级进行过两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50%以上的学生曾有自杀意念,其中近40%的学生曾做好过自杀准备,88%的学生采取过具体行动,除一部分特殊情况外,其产生自杀动机的时间多集中在重大考试前后。也许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孩子们真的成了学习上的傀儡,在繁重的脑力和心理压力面前,他们选择了逃避和放弃。
震惊!心痛!遗憾!呼唤!思索!我深深的思索做为教育工作者我能够为孩子做些什么的同时,学生们也对这样的事件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他们所收获的可能就是对自我的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接受挫折的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在信息高速发达的现在社会,教师可以在这样的网络世界中让学生更多的认识社会生活和自我,进而对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我曾经在网上对学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对全班学生的上网情况做不记名的真实调查。结果如下:
你在休息日一般上网多长时间? A.1~2小时 B.3~4小时 C.半天
68% 20% 12%
你平时上网是干什么的?(多选)
A.聊天 45
B.玩游戏 48%
C.看新闻 59%
D.查学习资料 68%
E.听音乐、看影视 56%
F.其他 28%
有了这样的准确而真实的素材,我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讨论和交流: 1.表格反映了什么现实情况?2.如何正确认识表格所反映的情况?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同学们清楚的明白:只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免受伤害。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从而尽情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三、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健康的交往
在教育和社会都极其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和从前的孩子不一样,他们的思想很丰富,情感很细腻,但家庭当中的小皇帝思想客观的形成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很多孩子的心理世界中只有自己,甚至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我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展开这样的教育.
我曾经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网络,走进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在可以找到的小故事中给他们以启迪和引导.让他们明白,要想让别人发自内心地喜欢你,你就得发自内心地喜欢别人。因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怎样对待你!一朵花不是灿烂,一个人不是人间.世界可能因为你而多一份鲜艳,世界却不一定因为缺少你而失去一份光彩。在看重自己的时候,不能轻视别人,更不要排挤别人,因为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你我他才五彩缤纷。信任和尊重是友情之花的根基,交流和沟通是让友情之花保持芬芳的阳光雨露
四、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里的一些想法和发展动向他们可能面对老师的时候难以启齿,而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心理话,但我们又必须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倾吐心声,我采取的是在网络上和同学们真诚的交流,我发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中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倾听和理解,信任和支持,每当我打开他们在信箱中给我的信的时候我的心灵就会被孩子们震撼,我要更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一切,成为用我的真诚和经验给他们最好的引导,成为他们健康道路上的领路人。塑造健康的心灵,培养健全的人格,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永远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学校文明上网倡议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改变。如今,Internet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便捷之处。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是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中,还生活在由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网络世界中。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与快乐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列繁杂的问题。我们徜徉于这个虚拟世界中的时候,网络文化环境会对我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有义务维护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让互联网及其相关网路信息载体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为此,校团委提出如下倡议:
1、以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内容为荣,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
2、坚决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不随意在网上公开个人真实资料,在网上友好交流,但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以及其它网络信息;
4、不沉迷网络游戏,不迷恋网络世界,学会正确使用互联网;
5、不利用网络侮辱他人,不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利益,不利用网络违法犯;
6、积极推广网络资源共享,促进先进网络文化的交流。
维护文明的上网环境,活跃积极的讨论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健康绿色的发展起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培养起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基本素质,强化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让网络世界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这些文明规范需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当代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网络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网络志愿者正是这其中的弄潮儿。在这里,我们倡议全体师生坚持网络志愿服务,为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分享你的资料。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加入到网络志愿服务的行列,将方便和快乐带给更多的人。
我曾结交过许多的朋友,现实生活中的陈好好,和网络生活中的“舞雪”(是我最好的姐姐和朋友)!
一次,我上学,没有带伞,我看见四年级时的同学陈好好,我想她是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想和她和一把伞,可有说不出口,我便故意的走到她面前,谁知,她连看也不看我一眼,气死我也,在四年级的时候,我把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全都告诉,甚至有一次,我还当了她的“替罪羊”,而如今,她就知道和旁边的女生谈笑风生,我不知道你和她之间的友谊是否超过了我和你之间,你可知道,那时,我的心都碎了,没想到自己也属于“痴情派”的。难道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友谊……
舞雪是我最好的姐姐和朋友,在我的心中,对她的评价非常的高,不知道她也是否这样的对我???我第一上聊天是就和她聊天,说实话,我很羡慕她,别的不说,只要她一在先就有许多人和她聊天,作文字数多,又优美。虽说,我不知道她长的是否漂亮,但我敢肯定,她一定是聪明,善良。就在昨晚帮我加了一个黑涩的支持者群,我谢了谢她,我似乎已经听见她亲切的说:“不用谢,我衷心的希望她:“学习进步,天天快乐!!”
友谊并不是花言巧语,真实的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