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8 06:55:45
导语:在体育教师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生物化学教学;PBL教学法
所谓的“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也就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应用该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在高职院校生物教学中,生物化学知识是医药学生所必需的素质,但是受到生物化学学科的限制,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是很难把握的,应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一、“基于问题学习”理念在高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应用PBL教学模式,我们要就生物化学工程的应用特点展开分析。该课程的教学主要集中于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模块和生物体的分子结构及其应用功能模块,这是医药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随着生物科学界知识体系的健全,生物化学知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也愈加复杂,这加大了日常教学的难度。为了满足高职现阶段教学的需要,展开“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我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小组,以此提升该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阶段生物化学教学的需要。
在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基础医药知识学习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相结合,并针对相关发病机制问题、疾病防治问题等展开分析。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生物化学的教学要把握好不同基础课程教学及其临床学科教学的协调,就要积极做好基础理论课程及其临床应用技能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结合具体课程的临床实践知识,运用以疾病问题探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需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该环节中,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组成以导师引导、学生探索为主的知识探讨小组,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病例进行诊断、剖析,提出疾病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假设,确保论证环节的正常进行。对上述教学环节的协调,可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医学病例解决技巧,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高职生物化学课堂PBL教学模式的完善
高职生物化学课堂上,教师在应用PBL教学模式时,积极做好相关的课程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该课程各个章节的学习中,进行基础课程与临床技能实践课程的交叉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化学知识。在每一具体章节结束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PBL教学法的基本应用原则,实现与学生的积极讨论,对整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1.PBL教学模式要讲究病例设计与问题设计模块的规范性、真实性
在高职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抓好病例设计环节是保证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做好准备,确保病例设计环节的内容与生物化学具体知识的结合,应该保证在病例设计环节中提供明确的线索。在临床问题探讨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进行基础教学方法的优化,保证生物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设计病例时,教师要进行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串联,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应用知识及病例设计经验。
应用此教学模式,仅仅进行高质量的病例设计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做好生物化学相关难题的设计工作,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根据生物化学相关章节的知识,展开重点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做好相关的问题反馈工作,从而有利于串联该课程不同章节的知识,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
2.利用好课上时间、空余时间,提升学生应用生物化学知识的能力
应用PBL教学模式,教师要提前将病例资料及其要研究的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进行具体问题,组成讨论小组,进而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各个小组要选出一个组长,配合导师进行问题解决方向的探讨。课上,教师要就病例资料展开简单的介绍,并且要让学生代表进行病例问题的分析,要针对课前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在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之后,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点。此外,教师需要就一些应用难题进行讲解,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融洽课堂气氛,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病例问题的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反思,巩固专业知识。
三、结语
运用PBL教学模式,教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进行生物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朱裕生,袁光建,任云青.高职高专教育“案例教学”应用探索[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立体化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郑晶(1979- ),女,浙江宁波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翻译学。(上海 2014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60-02
纵观教育史,每一次教育传播媒体的革命势必引起轰轰烈烈的教育变革:专任教师带来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第一次转型;文字的发明和普及推动了第二次教育革命;印刷术的发明迎来了第三次教育革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推动了第四次革命浪潮。信息技术引入英语课堂,也必将引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为了使人才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要求,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下文简称《课程要求》)。文件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倡采取以网络化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鼓励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大学英语教学朝个性化、自主式方向发展。这一新模式向传统“书本+粉笔”的单一授课模式提出了挑战,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呈现了积极探索、成果林立的改革局面。本文在全面总结成功经验并科学分析实践误区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配套教材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总结
1.成果一:教材媒质构成的革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自1986年问世以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多次予以修订和改编。新版本汲取以往教材的精华,推陈出新,不断改进。现选取2000年后出版的三套广泛使用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配套媒质构成做出统计(如表1所示)。
2.成果二:教学技术效果的提升。自《课程要求》出台至今,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两大环节都运用了新型教育技术,使得“教”和“学”都体现出生动、清晰、便捷、互动等特点。现就演示技术、音频技术、视频技术、自学平台等方面的技术效果做出总结(如表2所示)。
3.阶段性成果总结。表1、表2显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相比,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确取得了不少进步,努力向《课程要求》所提出的“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要求迈进。新教材主要利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信息化。王志强等学者指出,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符号、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信息,把多媒体信息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并呈现在屏幕上,然后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可见,教学技术信息化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又是教学效果全面提升的硬件保障。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几大误区
1.误区一:立体式英语教材=纸质书本+电子版本。大学英语教材在多媒体方面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配套光盘。但是,目前的不少配套光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读写教程光盘往往将纸质书本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即仅提供了电子版本的课文和练习,或者在此基础上补充了配套的PPT课件和练习参考答案。虽然能够方便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课文讲解和练习校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既没有实现“量”的突破(在“量”上仍然与纸质书本保持同步),也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在“质”上没有改变“教师讲授+学生笔记”的传统授课模式)。这就造成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主要依靠纸质书本和教参开展教学,配套光盘形同虚设。可见,立体式英语教材≠纸质书本+电子版本。
2.误区二:信息化技术教学=课件投影+光盘播放。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演变为两种模式:读写教程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投影设备将教材配套光盘可见或自制电子课件投影至大屏幕,用以分析语言难点和语法重点;听说教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依靠播放光盘(包括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开展听力练习,然后分小组讨论或编对话操练口语。虽然这种投影演示技术和音频、视频数码播放技术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磁带”的方式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信息技术的强大教学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主要依靠“课堂面授”,缺乏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可见,信息化技术教学≠课件投影+光盘播放。
3.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平台=练习软件+自动评阅。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正在努力搭建多媒体教学平台,为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技术支撑,但目前的实际情况表现为教学平台无法真正推动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例如不少平台推出在线配套练习软件和自动评阅系统,鼓励学生上网完成练习,然后自动得到回馈,即自动评阅得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平台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遭遇冷落:一是没有师生即时互动环境,学生缺乏动力;二是传统习题使得任务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缺乏兴趣;三是自动评阅体系虽然提供评阅结果,但是无法真正完成“解惑”,尤其是翻译、作文等主观习题,其评阅信度本身就存在质疑,效果难以保障。可见,多媒体教学平台≠练习软件+自动评阅。
三、积极构建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
1.构建方案一:搭建课堂自主建构框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这一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陈坚林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营造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境,充分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有效实现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和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相结合,帮助学习者积极建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前者即机辅教学,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运用于外语教学,其作用主要是以演示讲解为主(图形、动画、仿真等);后者即机辅学习,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广泛地运用于外语教学,主要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工具、资料、答疑、计划等)。据文秋芳等知名学者所述:“教育要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标,学生一旦具备自学能力,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挑战和承担新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增强自我责任感、效能感、成功感以及维持奋发向上的动力和永不退缩的激情。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薄弱环节即如何更有效地推动机辅学习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设计者、鼓励者的作用,从任务、协作、资源、服务、测评、趣味、动机等方面入手,努力实现CAI与CAL相互配合、高效运作,协助学生自主建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2.构建方案二:打造高效网络协同平台。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学平台即配套练习软件和自动评阅系统。作为机辅效果的主要体现,这类软件一般只用来强化现有知识,例如语法重点、习语搭配、词汇用法等,有利于对书本内容进行较好的理解和消化。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开始质疑死记硬背式教学方法的价值。Morrison和Lowther等研究人员指出,由于缺乏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协作,缺乏相互沟通和竞争的学习情境,这种较为机械而单调的学习软件显然不适合学生建构新知识。顾君忠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学具有协同要求,协同教学是由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和促进学习的合作环境。因而可以通过丰富教学任务形式的方法努力打造一个高效网络协同平台,例如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所学重点词汇或短语编写英文故事、按照特定主题寻找英文报道并排版打印小报、就特定社会问题开展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等等。李香敏等学者指出,教育手段现代化意味着高速传输的信息化网络,以及构建适应个别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因此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要求。一方面,教师事先设计学习任务并将相关信息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在整个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参与咨询、监督和评定角色;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依托学习平台开展一系列诸如“领取学习任务”“协同分工合作”“搜集相关资料”“完成各自任务”“课堂汇总报告”等课后学习活动,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又有助于他们自主建构拓展新知识。
3.构建方案三:开拓学术英语教材方向。为了适应上海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能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13年3月推出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指令性文件――《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作为上海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框架》精神,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即为上海高校学生专业学习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服务。《框架》明确了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以学术英语为导向,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通用学术英语水平和逻辑思辨推理能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提高作为21世纪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现代大学的概念,来自英文“University”,该词汇的前身即拉丁文“Universus”,其中“Unus”表示“一”,“Versus”表示“沿特定方向”。因此,“Universus”的字面上的意思即“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现代科学技术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新世纪的大学生的期待:具备专业知识、具备自学能力、具备钻研精神。因此,有必要针对高校低年级学生开展通用学术英语教学,积极开拓学术英语教材,在打通“大文类 V.S. 大理类”学术壁垒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新学术英语教材不仅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提高人文修养,而且有利于文科学生把握现代科技动态,培养现代国际视野。同时,也能够协助学生顺利完成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转型与衔接。
四、小结
正如陈坚林教授所述,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计算机功能的高端时代,使得计算机在教学上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突破:计算机不再仅仅局限于完成演示、播放等辅助功能,而是能够全方位、立体式地提高教学效果。面临时代新挑战,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广大一线教师应当从自己的教学体验中汲取经验,不断从理念框架、教学方法、配套教材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J].外语电化教学,2006(12).
[2]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3]顾君忠,贺墚,王河.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游戏运用 情境设置 提高技能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于体育课中运动技术传授、运动技能提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同。但如何在创造宽松学习环境的同时不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技术传授和技能提高?如何将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运动技能传授进行有机结合?这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不但要让学生学有所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达到相互融合的最佳效果。
一、体育课堂中技术技能教学现状
部分体育老师认为运动技能技术可以淡化,只要学生学得“高兴”就可以了,甚至认为只要课堂上不出事故就行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放羊”。进行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传授所占的时间甚少,大部分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造成活跃的课堂低效收获的尴尬局面。其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该完整的还是应该完整,该系统的还是应该系统,如排球教学中的扣球教学,一定要按助跳―起跳―击球―落地顺序教学,既要完整又要系统,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扣球概念,只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过于细化,因人而异。
二、情境、游戏的优势和利用
情境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方法,一改枯燥、单调的技能教学,使体育教学具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下面是一位老师的快速跑的教学实录:上课之初,老师先吹泡泡棒,让学生去追赶小“太阳”,在学生快乐的笑声中完成了准备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同学们,空气有没有阻力?”老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学过自然科目的学生轻而易举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利用空气的阻力练习快速跑。”老师取出一只塑料袋,贴在胸前,做着快速跑的示范动作,塑料袋贴在胸前纹丝不动。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散开来,朝着规定的方向,各自独立地进行着尝试、体验着快速跑的感觉。有的学生在跑动练习中塑料袋总是滑落下来,老师让大家帮他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塑料袋会掉下来呢?”适时组织学生分组尝试、体验、讨论,寻找答案。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速度慢下来的时候,空气的阻力作用就小了,塑料袋就掉下来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兴趣。在巡回观察中,老师提示大家“用前脚掌着地”、“注意两臂前后摆动”、“跑直了,上体稍前倾”。只见塑料袋掉下来的次数越来越少,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却越来越高。最后,老师发挥了比赛的杠杆作用,把学生练习快速跑的热情再一次推向新的。“塑料袋不仅可以练习快速跑,还可以用来做其他游戏和活动吗?”……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学生始终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活动,在欢歌笑语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游戏的同时也进行技术的学习,知道只有在正确的动作技术下才能跑得更快,从而促进技能技术教学的开展。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预期
我们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运用,对推进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学校教育服务的品质,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高投入,营造一流的信息化环境;高标准,造就一支具有信息素养、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高质量,为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我校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特色: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学校特色,对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两建设”、“两学会”、“两促进”的战略预想。
说明
“两建设”:一是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两学会”:一是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养;二是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促进”: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我们的认识:观念前瞻是提升学校教育服务品质的前提。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们以全新的观念,确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从2005年到2006年,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加快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1)抓好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目前,学校内部校园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品牌电脑已超过150台;建有校园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标准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两个;全校教室和实验室都已安装了具有3000流明的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一线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已初步达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环境要求。
(2)抓好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
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学校注重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了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与学校课件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配合,共同研究开发契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先后购买了大量的教学软件及电子音像制品,录制了一批影像资料,建成音像交流中心库;同时进行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等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经过全员培训,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用信息科技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校园网站已成为在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的师生互动平台。一支完备的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支能在学习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队伍正在形成,学校正稳步向着实现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方向发展。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学校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充分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3.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互联网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需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面对未来的几点思考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资源
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将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
关键词:技工院校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技工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计算机英语成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机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为摆在技工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工作。下面进行简单探讨。
1计算机英语教学目标及现状
1.1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旨在为该专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网络安全及管理等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计算机英语课程的开设,正是围绕着这一目标,通过专业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培养学生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快速准确地获取最前沿的计算机科技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
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历史,决定了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的行业语言。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开展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可以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支持;丰富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知识,必然会促进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提高。相对普通英语来说,计算机英语专业词汇冗长难懂,内容更加枯燥,专业性强、实用性高、交互性广。
1.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学生方面:技工院校的生源,决定了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成绩普遍不佳,学习信心不强,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学习目标模糊不清。教材方面:由于针对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英语教材不多,许多学校不得不选用普通大专院校的教材,这类教材的难度远远超出技校学生的水平:文章篇幅冗长,生词充斥段落,句子晦涩复杂。这些都让英语基础薄弱的技校生无所适从。有些针对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英语教材,尽管降低了难度,看上去“高大上”,但往往和技工院校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联系脱节,并不实用。师资方面:技工院校的计算机英语任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能力强,但计算机专业知识缺乏,对计算机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要求了解不深,教学模式陈旧。对涉及到一些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内容,常常照本宣读,一带而过,没有做到和专业的衔接,更别说英语对于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1.4一体化教学在技工院校的应用实践
当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经被众多技工院校采用,成为技校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之一。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将各个技能模块嵌入到任务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这样,教师从传统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变成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导师,强调对学生的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上分析来看,计算机英语教学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已经为我们在计算机英语教学中开展一体化教学打开了一扇大门。
2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2.1“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根据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教材及师资方面的问题,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要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如下: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围绕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教材的选择尽量做到难易相当,剔除枯涩难懂而又不实用的科普阅读,以学生未来岗位中常接触的英语为教学的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专业技能、经验和兴趣。教学模块设计方面:要为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项目和任务,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设计,要结合专业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克服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
2.2“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原则
计算机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一方面,计算机英语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词汇、语法、阅读能力的教学必不可少,仍然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反复练习。同时,要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把英语教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3计算机英语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3.1遵循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步骤
计算机英语“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参考其他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的步骤,一般可包括确定项目、自主学习、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检查评价几个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等几个环节,将老师变成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导师,强调对学生的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用英语来构建教学,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来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计算机英语也不例外。对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能够掌握计算机方面的英语专业词汇并能阅读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科普文章即可,但是如果离开了英语的氛围,单纯的记忆就会变得枯燥。教师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用英语来进行讲解和指导。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先用中文讲一遍,再用英语进行强调,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学生通过眼看、嘴说、心记,在英语环境中切身体验感受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构建模拟的工作环境,将实践所知归于实践
计算机英语的一体化教学更要注重实用性。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实模拟环境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素养,积累更多的经验。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大概的讲解,然后重点分析需要应用到的技术,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的是辅助和引导作用。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直接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主解决,适当地重点提醒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理论体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经验和知识,进而运用到下一个实践过程中。
关键词:自身特点选项学习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04-01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改的出现更是使得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久以来,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教材都是部门指定教材,缺乏因地制宜的特点,缺乏对教材使用学校的科学调研及分析,这也就造成了学校体育教师缺乏主动性,只是按着教育部门的安排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的主动性。也就造成了学生们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足,造成了学校体育气氛的下降,有悖于新课改的初衷。
2实验过程
2.1研究对象。
将我校2010级的一班和二班的学生为实验组,合计学生98人。同时以三班和四班的学生为对照组共计98人。同时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男女比例和人数都相同,而且教学设备器材及教师都相同,测试周期为两学期。
2.2测试工具:两组做采取的测试指标和要求均为同一指标,且测试环境相同。
2.3实验组和对照组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实验组改用选项学习方法,而对照组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3.1周期划分:将每学期平均分成两个周期,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第一个周期内容设置如下:
田径:短跑:50米、100米(必选)中跑:800米、1000米(必选)跳远、立定跳远(必选)、原地投掷垒球(必选)。体操:鱼跃前滚翻(男)(必选)、远撑前滚翻(女)(必选)、双杠(必选)。球类:篮球(必选)、羽毛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其他:跳绳、踢毽子、游戏。
第二个周期内容如下:
田径:接力跑:4100米、4200米(必选)。中跑:800米、1500米。跳高、立定跳远(必选)、投掷实心球(必选)。体操:鱼跃前滚翻(男)(必选)、远撑前滚翻(女)(必选)、双杠(必选)。
球类:篮球、羽毛球、排球(必选)、乒乓球、足球。其他:踢毽子、跳绳、游戏少年拳(必选)。第三、四、五、六、七、八周期类似于第一、二周期,内容可以变动。
2.3.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及特长,在一个周期内任意选三项内容,但必选内容必须在两学年内全部选择学习。班内学生分成多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按所选内容进行课上练习。
2.3.3每一个周期结束后,再重新设置内容(可重复),学生重新选择(可重复)进行练习。
2.3.4教师起帮助、指导、督促的作用。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选择的内容、身体素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必要的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完成课的任务。
2.3.5及时评价课上练习情况,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
教学中,通过及时准确地课上情况小结,总结评价各小组学生的练习表现,设立拼搏奖、进步奖、十佳体育明星奖等。通过对所练习项目的测试和技术评定等形式及时地反馈学生练习的结果,逐步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实验结果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记录实验数据,本实验已进行了两年,实验期间为保证无关变量的有效控制,各班情况(包括任课教师)均无变化。通过实验达到了如下结果。
3.1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运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发现:实施选项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进行练习。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并能由对该项目的兴趣转移到其它项目中去。
3.2学生身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比分析,实验班学生的机能指标和各项素质比对照班提高幅度大。
4讨论
4.1通过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借助多媒体教学器材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让学生可以持久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更好地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以更加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更好地记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4.2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现代技术纠正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的错误动作,提高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过程中的效率。由于体育运动本身都含有竞赛的特点,教师适当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如篮球、乒乓球的教学比赛,跳绳、踢踺子比赛,立定跳远比赛等等。因此,选项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的内容、性质和恰当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以激起学生去做更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某些意志品质。
4.3通过网络搜集先进训练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身体素质去选择内容。通过练习,在动作的质和量上会有较大的提高和增加,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会认为我能行,坚信只要努力就有进步,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高难内容奠定自信的基石。
5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的发展,一味依靠传统的教学观念难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优势多去挖掘教材的一些内容,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体育课真正变成学生的“快乐体育园”。
(淄博市周村区南郊中学,山东淄博255302)参考文献: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基金项目主管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教务处,课题名称:东华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310100124
G642;O61-4
化学是一门研究性试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根本,实验技能是保障化学实验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必要能力[1,2]。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一直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实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以实验实践教学为重要环节,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进入21世纪后,受招生规模扩大和对教学投入相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滑坡,通过对一些代表性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毕业生普遍存在基本操作能力不强、操作不规范、缺乏发展后劲等不足。通过对我院原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着重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师授课缺乏有效约束,难以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要求;
由于实验课安排比较分散,实验批次较多,教学灵活性较大,再加上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导致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不到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十分有限。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较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师责任心不强、课堂管理和指导不到位、以及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等诸多问题,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要求。
2.学生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难以监督管理;
根据教育部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化学专业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实验教学时数要占专业教学时数的52%,确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3,4]。与理论课程有严格的考试规范和监督不同,实验课程往往难以进行考核,教师通常仅以课堂表现或某一个实验的操作、实验报告等作为考核内容,容易以偏概全,难以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做出合理评价,造成实验成绩没有区分度,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也会打消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和办法,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理论课,同样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优化建设
1.建立实验课程教师授课规范;
实验课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场,为确保实验课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做出明确要求,真正发挥实验课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5]。一方面,加大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先对老师从严要求,要求上课的老师对上课的实验很了解,教授正确的操作,灌输正确的实验理念。以无机化学课程为例,要求所有的授课老师集中学习,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示范教学,年轻教师现场学习动手,老教师现场答疑解惑。对一些年轻教师出现的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进行纠正。做到上课前所有老师都能很好的掌握实验内容和操作要求。这样在教授学生时能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加大实验教师的教学文件检查和管理,包括预作实验的要求、板书的要求,讲授课件的要求、学生操作期间指导的要求、实验(预习)报告批改的要求以及授课过程中的纪律要求等。以期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促使教师对实验课程的更大投入,提高实验课的授课质量。
2.引入多媒体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授课都是在黑板上把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板书出来,然后讲解,让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做,课堂上很难深入。针对这些不足,引入多媒体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将授课内容制作成40分钟左右的PPT,对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目的,尤其是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重点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实验的内容对仪器和设备的使用进行讲解。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入视频、图片等资料,具有清晰、 美观、 生动,信息量大的优势,能对粉笔加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表达清楚难以讲完全的地方做清晰的展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6]。
3.制定实验课程操作技能考核办法;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7]。因此,必须对实验课程的考核做出具体要求,不但要考核实验的一些基本理论,还要考核关键的基本操作能力,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咨询和了解,用人单位希望我们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尽快达到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为此,制定了动手能力或基本操作技能过关考核办法,首先调整无机化学实验操作部分考核分数的比重,突出实验操作考核;其次,针对每个实验项目,制定实验操作技能评分标准;最后,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结合实际,贴近生产生活。以无机化学中的常见的酸碱滴定实验为例,把实验项目由原来的溶液配制及酸碱滴定,改为食用白醋中HAc浓度的测定(如附1)。将整个实验项目考核分数分配由原来的平时成绩(3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30%)改为平时成绩(20%),实验操作(60%),实验报告(20%)。突出实验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如表1。评分标准覆盖了实验项目所要求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能够全面的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有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加强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
4.重视实验习惯和科研态度的培养
以往,这一块的教育容易忽视。比如实验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仪器药品的归位,试验后仪器的清洗,实验台的整理等工作,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规范和实验卫生习惯,应该在平时成绩中加入这一块的考评。是否有端正的科研B度,应该作为课程要求的一部分。
三、结语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几点改进,改变了学生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实验结果,轻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的观点。制定实验操作技能评分标准,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过关,使学生尽早尽快达到或接近用人单位要求,实习后能快速上手,提高了学生就业成功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岳送,马力等. 基础化学实验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2(1):60-61.
[2]崔洪珊,熊言林.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85-88.
[3]董晓宁,顾水英等.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的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85-88.
[4]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大学化学[J].2005,20(6):3.
[5]刘云海,等.建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 6): 174-175.
[摘 要]对于教师发展的关注已经从“教师的个人发展”转移到“教师的共同发展”。教师共同体为达到促进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目的,需要以平等且互利的方式运作,并基于“对话”展开活动。
[关键词]对话;教师共同体;教师发展
一、引言
教师共同体,是指由一群热爱教育、具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的教师为了追求发展自愿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群体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通过读书、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充分地交流信息,自由争论、相互切磋,并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1]。教师共同体各成员间可以通过多种接触通道和互动方式来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信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正如帕尔默所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2]。
教师共同体内的“对话”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话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直接会话的生活情景之上的,但无论从世界观还是方法论的角度看,它都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3]。他认为对话思维是一种无法自足的思维,它承认和尊重自身之外还存在的平等的他人意识。认为人与人是一种相互依附而又各自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对话性的[4]。
因此,教师间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应该基于对话的场景,充分尊重彼此的意见,相互倾听,才能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初中英语学习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1.制定共同遵守的原则
2015年,笔者与几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一起,创建了一个基于对话的教师共同体,并探索了其合作方式,经过商议制定了以下共同遵守的原则:活动仅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涉及政治等其他领域;每学期活动2~3次;活动地点轮流在各自所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茶吧或其他地方;活动经费AA制;每次活动主题通过讨论确定;可用上课评课或主题沙龙等形式;活动由教师自己主动申请,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一学期的活动计划;活动中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分享的前提是教师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交流不可伤及他人的人格;未经反思,不要肯定自己正确。
2.创造平等交流的环境
教师共同体需要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环境,以便大家对话交流。对话需要有话可对,有话可对必须要形成一个畅所欲言的对话群体,畅所欲言的前提是教师之间的信任与接纳。在交流过程中,不可能任何话题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相反,可能更多的是观点的碰撞。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的发展恰恰是由这样的碰撞引起的。对话中的不同观点也许就是另一个世界,而跳出自己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案例1】我是如何学英语的?
B老师刚从英国回来,建议大家周末去他家活动。于是大家约好了一起去。B老师的家非常干净整洁,据本人说,那是前一天晚上特意打扫的。
大家就坐后,B老师开始谈他在英国的见闻,他的口语进步程度让大家感到惊诧。于是B老师分享了他的学习方法:一是给自己录音,然后反复播放录音找出自己的问题;二是与一位说英语的“老外”约定,纠正自己的发音。
H老师表示很有同感。他在学校负责与外教沟通。因此,听力进步很大,但口语的“准度”始终不能让自己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教不会主动帮他纠音,因为外教只关注语言内容,而不是语音语调。H老师坦言,以后得请外教关注自己的发音问题。
聊到增加词汇量,W老师说自己曾在考试前创下一个月突击记忆两千单词的记录,大家惊叹不已。D老师的观点是,突击记忆的确对于考试有好处,但单词掌握得不扎实,阅读时常常反应不过来,用法更无从谈起。于是大家开始讨论教学中能否让学生用突击记忆的方法。
Z老师觉得可以让学生试试,毕竟词汇量增加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W老师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杀鸡取卵的恶果。
最后,B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自己存储了大量英语影像资料的网络硬盘,并耐心讲解了如何购买、安装、管理和使用家庭数据库。
3.坚持反思与行动
很多教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忘记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意义,大部分时间处于经验状态,于专业成长不利。教师应经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一定得这样做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问题。反思会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角度,从而跳出原有的思维束缚。如果觉得某种教学行为有问题,教师就要尝试改变,行动是变革所必须的。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思考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
【案例2】课堂上该不该说汉语?
H老师邀请大家去听他的一节八年级阅读课。整节课H老师都用英文组织教学,学生们很紧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后,大家来到学校的茶吧,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始探讨这节课的问题。
H:我这节课上得不好,问题很多……
W:整节课很完整,只是气氛显得弱些。
D:这节课是下午的课,学生好像很累。
Z:不过阅读的设计很有创意,我就想不到用图片串联的方法让学生复习阅读材料。
H:大家多提意见吧,我要好好向大家学习。
D:这节课设计的很好,老师素质也很好,唯独感觉学生不是很积极。
H:他们平时都很活跃,可能没见过这么多老师来听课......
W:我隐约觉得,也许是学生们听不懂。
H:平时上课我会说一些汉语,今天没说。
Z:突然不说汉语,学生不适应了!
W:这个很有趣,会不会是学生听力相对较差的缘故导致课堂气氛不好?
D:老师的教学用语其实难度挺大的。
Z:是啊,有很多专业术语,而且H老师讲得也很快。不过语音很好听!
H:谢谢,可惜学生听不懂。
D:我在大学时英语基础不算好,上课听教授说英语,真的要睡觉。
W:上课听不懂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Z:英语课上用汉语,不是不利于学生英语习惯的养成吗?
H:我也是这样想,但平时上课还是会说些汉语。今天因为你们来听课,怕大家说我汉语说多了,影响学生听力的提高。所以我也很困惑。
W:那么我们应该上学生听不懂的英语课,还是上学生能听懂的英语课?
H:听不懂效果就是零,至少听懂些也好。
W:我记得旧的教学大纲里就有说,用英语组织教学,但也要适当使用母语。适当用汉语,对教师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还得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如果发现他们理解有困难,就要调整语言,甚至使用汉语。
第二天,H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在另外一个班重新上了一遍,与前一天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关键环节都辅助以肢体语言甚至汉语解释,教学效果很好,与前一次完全不同。
4.贯彻理解与尊重
教师共同体的本意是通过团队的力量促进成员专业素养的共同提高,但交流与对话绝不是相互阿谀奉承,更不是相互贬损。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定发自内心的坦诚,但坦诚交流也并非口无遮拦,无话不说,而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心灵的对话。尊重不是表面的彬彬有礼,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间需要相互理解,“本是同根生,更需心相依”。在活动中,共同体提倡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事实上,这样的氛围已经延伸到课堂,即由教师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辐射到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案例3】学生为什么不积极?
S中学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Z老师是这个学校里深受学生喜欢的英语老师。在一次重要的公开课之前,Z老师很兴奋,也很紧张。于是请大家一起去听她的课并提些建议。
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的“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十年后你将在哪里生活)”。上课开始,Z老师先通过幻灯片展示了本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图片,然后问学生“What’s the name of the school”,学生说不出,于是她告诉学生“It’s the best school in our city”。接着,她又问“Where will you study in three years”,学生们反应不活跃。接下来,她呈现了深圳、上海、北京的三幅图片,问学生“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课堂更加沉默。课后,Z老师很沮丧。学生们平时跟Z老师关系那么好,这节课怎么这么“不给面子”?
评课时,大家对学生不积极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有的说可能是学生下午情绪不高;也有的说可能是全英文上课,学生听不懂……这时,W老师问道:“你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S中学的老师们反映:这里的孩子在家没人管,基础差,缺乏上进心……
H老师问:“每年有多少人考入重点中学?”
Z老师说:“重点中学不可能!能考上普高就不错了。”
L老师问:“用重点中学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是不是不感兴趣?”
W老师说:“有可能,学生看不到希望啊!”
Z老师也插话:“我们学校的孩子真可怜。”
L老师补充:“是啊,没户口,只能在这里读书。”
说到户口,H老师很感慨。她的姐姐一家在上海经商,没有户口,孩子参加高考都有困难。
“这样看来,学习英语句型时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例,怕是会让学生伤心。”W老师这样一说,其他老师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Z老师调整了课堂设计,改用学生的家乡举例,在正式公开课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对话式共同体为教师发展作出的贡献
1.教师共同体成员发生明显改变
教师共同体成立以来,团体内成员都觉得自己发生了变化:有的是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更能为学生设想;有的是信心提高了……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案例4】你们都是我的师傅
Z老师邀请我们参加某个周五下午她的校内公开课。Z老师是我们团队内年龄最小的一个,参加工作时间短,专业基础与教学技能相对较弱。刚认识她的时候,我甚至误以为她不是教师。周五听课后,大家都评价这节课很好。课后聚会,我们聊起了这两年的感受。
W:Z老师,很久不见,真是刮目相看了。
Z:谢谢,是大家指导有方。
W:实话说,和上学期比,真是判若两人。
Z:这么明显啊!不过我也感觉不一样了。上学期那节课自己都觉得在梦游,今天感觉很顺利。
W: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Z:我很好学!所以真的很感谢在座各位。
W:看来我们这顿饭没白吃啊!
Z:听得出课堂录音里的两个人是谁吗?
W:我也很想问你,这段录音是哪里找来的?
Z:女声部分是我,男声是B老师!
W:不会吧?那几乎都是英式语音啊!
Z:我拜他为师啊!
W:天哪,这进步简直太疯狂了。
Z:对话的设计,是受到H老师的影响,把学生对话改为开放式的,效果也比较好。
通过相互学习,教师们都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应该说,教师共同体所起的作用很明显,这种以“对话”为基础的研讨方式很有实效。
2.教师共同体产生了辐射作用
当初成立教师共同体,就不是要把它建成封闭团体,相反,我们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能够加入,使大家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共同体成员在各自的学校开展活动时,都得到了本校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参与。例如在某中学进行了三次活动,每次该校的英语教研组都会参与研讨,有时校长和教学副校长也会参加;有的中学得知教师共同体前去活动,热情接待并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有的学校还会主动邀请共同体成员教师去开课、讲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愈来愈多,但交流内容愈来愈窄。教师的共同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探索一条新的“主动、合作、非功利”的发展之路,教师之间的交流,应该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核心则是思想的交流。参与本课题的教师通过思想碰撞产生了智慧,又通过对话使这种智慧得以传播,惠及更多的教师,同时也意味着惠及更多的学生,可谓教育之幸事。
参考文献
[1]张子好,陈智峰.组建“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考试:教研版,2009(10):36.
[2](美)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关键词】模块化 环境设计 实践教学
目前,全国已有5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每年毕业学生约3万人,但大部分高校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如何把握住国家当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机遇,破解就业难题,构建多元化、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是当前环境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环境设计实践串联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而提升教学质量成为破解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教学发展。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实施和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运用模块化理论,建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实践类课程,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和评价体系,极大丰富了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模块化理论研究
模块是一种能够独立地完成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具备可重建、可再生、可扩充等特征。模块化是指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模块,通过信息交换对子模块进行动态整合,各模块兼具独立性和整体性。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模块是教学整体系统的子系统,在具备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受整体系统的制约。“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模块集中与分解可以生成无限复杂的系统,因此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型。“教学模块”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具有有机生长性,可从子模块中归纳共同点并形成新的模块,还可以从子模块中分裂出若干新模块。在模块化理论的指导下,把原来破碎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成一个系统,各子模块之间相互渗透、共生共融,具有动态性。各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设置模块,形成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模块化教学体系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完善。
二、实践教学内容研究
按照模块化理论,先将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分离出基础实践教学、体验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设计实训教学四大模块,再按照这四个大模块去设计更多的相关子模块来构成整个实践教学系统。这些子模块根据需要可增、减少或更新、升级。基础实践教学属于基础铺垫阶段,通过实践进一步夯实知识体系,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体验实践教学属于认知体验阶段,通过实地研习经典设计案例和调研设计企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促进学生设计价值观的形成;专业实践教学则属于设计思维形成阶段,学生参与设计的全过程,加深对环境设计方法论的理解;设计实训教学属于素养具备阶段,通过前三个阶段地积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素养,通过这个阶段升化、提高,使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更加契合社会需求。专业在实践过程中,艺术与科学的手段贯穿始终,使学生认识与环境设计息息相关的自然、人工和社会环境,为培养复合型的环境设计人才奠定基础(图1)。
(一)基础实践教学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实践手段,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其了解具体的设计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其专业基础素质。此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来实现,属于基础铺垫阶段,包括通识类和设计基础类课程。在进行基础实践教学时,应结合社会需求及经济发展,跟踪科技发展变化,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培养学生洞悉变化的能力。基础实践教学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主,按照“三位一体”的模式即艺术实践、生态实践、人文实践来进行(图2)。
(二)体验实践教学
该环节在基础实践教学结束后开展,属于认知体验阶段。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重大设计活动,调研各种类型的环境设计作品以及深入优秀的设计企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视野,深化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设计企业运作和最新的设计资讯,培养设计责任感和设计伦理感,促进学生设计价值观的形成(图3)。
(三)专业实践教学
在完成基础实践教学和体验实践教学后,就进入到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该阶段属于设计思维形成阶段,教学模式开始以专业实践教学为主。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学生可以作为个体或加入团队,从前期的现场调研,到设计方案和设计项目的实施,再到项目的社会评价,亲身经历设计的全过程。专业实践教学并不是孤立地开展,而是与理论学习相互融合、相互穿插,使得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按照环境设计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分为城市环境设计、建筑内环境设计和乡村、风景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三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又分成更加微观的子模块(图4)。微观子模块可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整,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紧跟时展。
(四)设计实训教学
设计实训教学需要学生深入设计行业第一线,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研究,把握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动态,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市场观。在设计实训中,不仅要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以及使其熟悉施工流程与管理,也要培养学生的设计伦理,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设计实训教学的方式主要有工作坊(Studio)和实践基地模式。
1.工作坊(Studio)模式
在高级职称教师的带领下,以专业教师为骨干组成环境设计工作坊,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设计团队中,把实践教学过程渗透于实际项目中。可以与国际、国内知名设计院校联合开展工作坊,通过不同的文化、理念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探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设计特质的挖掘,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以设计竞赛为导向,鼓励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国际、国内的设计竞赛,在与兄弟院校的交流竞争中提升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
2.实践基地模式
与知名设计机构合作,共建设计实训基地。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处于设计行业的第一线,通常承担重大设计项目,且项目类型多样化,实习的学生接触的项目较为丰富,通过在项目组的耳濡目染能较快地提升设计技能。为保证实习效果,可建立双导师制,即设计机构设计师与本校教师组成联合指导组,形成校内与校外实践的无缝衔接。
(五)实践教学评价研究
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实践教学更加契合社会需求,同时对于培养优秀的环境设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保障体系和社会评价四个因子组成。教师教学评价可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学生学习评价可从理论知识的掌握、创新,设计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保障体系评价则从师资建设、实践设备和基地建设、经费支持、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社会评价可从实习单位和工作单位评价等方面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构建模块化的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贯穿整个设计教学的四大模块,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通过基础铺垫、认知体验、思维形成、素养具备等阶段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同时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动态反馈机制,通过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和不断吸收最新行业资讯,不断更新完善实践体系。在实践课程中强化学生对美学价值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掌握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了解设计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具备良好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环境设计人才。
(注: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140;第56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4M562074)
参考文献:
[1]邹阳,陈飞虎,邹峻.整体观 体验化 开放式――中美两校设计实践交流活动启示[J].装饰,2011(4).
[2]廖启鹏.“三位一体”模式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