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博士研究生论文

时间:2022-07-05 23:27:23

导语:在博士研究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博士研究生论文

第1篇

据报道,正在政大历史所博士班就读的张孟珠,在中正大学历史所攻读硕士期间,以探讨贞节作为清代及士大夫世界所力倡的道德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落差,成为社会控制工具,并据此研究结果撰写《清代贞节的实践及其困境》论文,取得硕士学位。

报道说,张孟珠毕业后,考入政大历史所博士班,在查询研究资料后赫然发现,东吴历史所居然有一本硕士论文和她的论文内容雷同。另外,林姓女博士生发表的单篇专文《赋性宣:清乾隆朝案之解读》内容,更是撷取她的论文精要。

张孟珠指出,她获悉论文遭盗用抄袭,透过关系要求林姓女博士生更正道歉,但林姓女博士生却毫无道歉、反省,还试图阻挠她追究此事,甚至宣称学术之路漫长,希望张孟珠有“智能”放手,不要因此弄得“头破血流”。

第2篇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的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第3篇

1.导师负责制下护理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构建

2.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3.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护理研究生在读期间压力的质性研究 

5.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初探 

6.护理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负责任研究行为的培养 

7.造口专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专家调查研究  

8.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地区差异研究 

10.护理研究生对老年人及老年护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

11.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

12.临床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13.我国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护理研究生择业意向调查 

1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龄差异研究 

15.护理研究生实践过程的管理探讨 

16.案例教学法在护理研究生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17.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

18.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非智力影响因素分析 

19.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年级差异研究

20.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21.护理研究生导师实践角色自评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22.护理研究生双语教学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23.面向21世纪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探讨

24.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特点 

25.护理硕士研究生共情和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6.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7.护理硕士研究生循证护理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8.护理研究生科研训练中的指导要点

29.护理研究生团队导师制建设 

30.美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31.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33.护理研究生在临床科研中的角色和作用 

34.成人学习理论在护理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35.基于临床核心能力专业型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探索

36.试论我国护理研究生社区实践的必要性

37.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自我概念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研究

3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研究状况的文献分析

39.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认知的比较

40.重视护理研究生培养 狠抓实践过程管理

41.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象学研究

42.加强国际合作,培养高质量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介绍

43.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4.泰国玛希隆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45.“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论在护理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46.韩国忠南大学护理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其借鉴

47.护理研究生科研活动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8.基于核心能力的高等中医院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

49.培养高素质护理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50.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的研究  

51.护理学研究生教育设置专业学位的调查研究

52.中韩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比较 

53.天津市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择业效能感研究 

5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55.交互性教学模式在护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56.男性护理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质性研究 

57.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调查

58.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方向的分析

59.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60.探讨高等护理教育体制与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1.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启示

62.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3.发展以角色为基础的护理研究生教育

64.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期望与需求研究

65.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与就业体验的质性研究

66.护理研究生职业期望与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67.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68.论艺术教育与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性

69.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

70.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的质性研究

71.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

72.导师指导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问题的分析

73.澳大利亚护理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关系的介绍 

74.中美护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75.护理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76.以临床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探讨

77.护理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信效度评价

78.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方式探讨

79.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80.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职业信息收集能力研究

81.目标设置理论在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8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83.临床能力考核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84.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8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评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

86.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体验与应对的质性研究

87.我国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路

88.护理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及AGIL模式指导下的建设研究

89.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90.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91.中美护理研究生课程比较

92.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93.两年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94.我国护理教育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95.导师组制模式培养护理研究生的实践 

96.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7.国内外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98.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99.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00.护理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的探讨  

101.晋京两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绩水平和设定目标能力研究

102.我国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103.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循证护理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0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探索性研究

105.提高培养质量,加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管理 

10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107.护理研究生实习中所面临的各种人际关系及伦理决策 

108.护理硕士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定性研究 

109.护理研究生ICU临床实习模式的探讨

110.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 

111.德尔菲法构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2.知-信-行认知理论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113.在实践中培养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教学能力

114.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对硕士教育现状的评价研究

115.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期望调查 

116.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7.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参与专业课程资源共享体系的学习体验

118.Delphi法构建护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研究

119.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分析与建议

120.护理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1.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 

122.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关键要素的构建 

123.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展

124.对护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125.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的SWOT分析

126.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127.就业双方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认知

128.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第4篇

不能走路也要读大学,高位瘫痪女向命运挑战

1970年2月9日,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副教授,母亲叫徐孔镕,也在该学校行政部门工作。1981年5月9日,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医生诊断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不见效果。之后转院到一家中医院,治疗30多天,未见好转。郭晖再次转院,到邯郸市一家较大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风湿性关节炎,采用激素治疗,不见好转,身体开始浮肿。父母把郭晖转到峰峰矿区总医院。总医院的化验显示,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腰部等部位,导致胸部以下部位瘫痪。

10月初的一天,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滚来滚去,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郭晖竟然不知不觉地尿到了床上。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说着,就用头撞墙,母亲拼命地将她拉开。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1983年1月,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坐不住,妈妈上班前把水、收音机等准备好,她不敢多喝水,因上厕所实在不方便。一次,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她再一次想到了死。

1984年年底,父亲听到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会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郭荣茂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却是异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

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了,母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在床上自学了4年终于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

1988年12月,郭晖突然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1990年9月的一天,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搞翻译工作。这对郭晖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儿。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三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1991年6月,21岁的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1993年6月,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1993年10月,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她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的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郭晖很争气,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1997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详细询问,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真心求职遭拒,瘫女孩奋力攻读北大博士

1998年6月,郭晖考试失败。进修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授课,郭晖靠个人的努力孜孜不倦的学习,这次还选择了学习一门法语。2001年,由于试卷搞错了的原因,郭晖没能通过考试。2002年6月,郭晖终于以7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她为了这个硕士学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2年7月,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院方说:“郭晖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领悟到找工作不容易。

2002年12月7日,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取得英语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

2003年,郭晖又通过考试,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导师也钦佩不已。

北京大学,郭晖更是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会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2002年12月1日,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藉资料。

2003年3月19日,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是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2003年3月26日,5门课程考试结束。2003年7月3日,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未名湖畔留下独特的风景,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她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维持生活。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一个单独宿舍。2003年9月7日,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由于每次上课下课都得坐轮椅,经常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

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为应对大小便失禁,每次上课时,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等在教室门口。每到课间休息,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同时,她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并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丛书分册《战争与和平》。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师生们见到她时总会投以赞许的目光。2007年,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郭晖先后获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2008年11月,郭晖受聘加入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

2012年3月,郭晖获悉河北教育厅全额资助优秀高校教师赴海外留学的消息,她是河北开展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以来,第一位申请的残疾人。2012年8月11日,郭晖的申请获得了国家公派留学评审委员会专家全票通过。

第5篇

实验室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一个运行良好的实验室不仅需要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制度、操作规范以及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技术人员队伍。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处速发展阶段,先进研究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常规的研究手段,逐渐有更多单位引进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更先进的研究平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研究平台,而反过来高水平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申请到更多研究经费,从而推动实验室的平台建设。目前有不少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单位,特别是医院的临床科室根本就没有完善的实验室。研究生只能联系去其他有条件的实验室短期做课题,很难去专心完成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同一个导师在研究方向上的连续性很难保证。一些大型医院虽然建立了中心实验室,配备了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设备,但是也存在一些如人员拥挤、仪器使用需要预约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审核的过程中,管理部门更应该加强对实验室基础条件的考核,对于完全不具备研究条件的单位,应当暂停招生。另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始终放在实验室管理的首要位置,在每位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和制度宣讲,了解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等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危险。

2研究生招生和导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是医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吸收高质量的生源报考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工作,对学科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越来越多的单位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形势下,各个院校、医院间同样存在竞争关系。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应当努力去发现和吸引优质生源,通过多种渠道开拓生源和主动联系学生报考。每年暨南大学针对在读本科学生设立数百项本科生创新科技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通过参与这些创新项目,可以早期接触到科学研究,对实验研究形成初步认识,也通过跟指导教师做实验产生科研兴趣,成为将来潜在的研究生报考生源。另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面向重点医科院校在读的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大四学生举行夏令营,介绍医院和专业的基本情况并与导师见面座谈,对获得保送资格并通过面试考核的学生直接录取为免试研究生。目前已经有不少院校采用这种模式吸引免试生报考,收到不错的效果。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要打破以往对研究生导师的错误认识,导师是一个工作岗位,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体现。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导师的遴选,应当更加注重科研素养和基础研究工作经历,保证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得到导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只从事临床工作的导师,可以转为专业学位导师。暨南大学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颇有成效的改革,为科学学位导师的遴选制定较高的科研业绩标准,打破了导师终身制,改为定期审核制,实施动态管理,只有通过审核的导师才能进入招生目录,获得招生资格,极大提高了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研究生课程安排与设置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应用性不强的问题。许多研究生在入学阶段选修的课程只是为了满足学分的需要,而进入研究工作后会发现所学课程用处不大。因此,针对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实用性,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必须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文献管理技能,应该给予格外重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对报考生源本科专业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为适应卫生部关于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的要求,暨南大学自2012年起要求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无论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本科所学专业必须是临床医学。这一规定也逐渐在越来越多的医科院校实行。这一规定带来的结果就是将来生物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将不能攻读临床医学研究生。尽管临床医学本科生具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但由于本科课程设置的缘故,绝大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接触的实验课以形态学和动物实验为主,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实验技能方面比较欠缺。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更应该侧重实际操作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掌握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并且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为了能及时了解最新研究进展,跟踪最新研究技术,文献检索、管理和阅读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一技能,才能在海量的科研文献中快速找到相关结果,为科研选题、研究方案设计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开设公选课的形式帮助研究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在专业的医科院校或者医院,则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实现。暨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每个学期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Endnote软件操作等培训班,开通了著名的文献出版机构汤森路透的在线教程,并且提供了许多培训教程PPT下载,使研究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科学研究的指导与过程管理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导师主要来自医院的临床医生,也有少量导师来自大型教学医院中设立的研究所。根据笔者观察在研究生指导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临床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指导学生。许多导师担任临床科室的主任或者副主任,每天门诊、病房以及手术等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可能几个月都没有时间跟学生深入交流研究课题,指导就无从谈起。②科研经历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很多研究生导师本人在读书和工作期间一直从事临床工作,未曾接受过正规的科研训练,没有建立科研思维方式和掌握常用的科研技术方法,因此很难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③责任心不强,指导方式欠合理。有些学术成就较高的导师,本身有行政职务或者很多学术兼职,经常开会、出差等,而且同时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很多,为了省事就采用了博士指导硕士,师兄指导师妹的方式,这样无疑使学生失去了接受导师直接指导的机会。因此,在提高导师指导效果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建立定期交流和指导的机制,比如每周举行课题组的周会,讨论最新的相关领域研究进展,汇报实验结果和总结经验教训等。其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同一课题组内可以将常用的实验技术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减少在技术摸索上需要花费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对于以临床工作为主并且缺少科研经验的导师,可以与基础研究的教师建立导师组联合培养和指导研究生。最后,要注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在读期间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外语、文献检索、统计分析、生物学软件等必备技能,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跨学科的学术沙龙、国内外著名学者的专题演讲、前沿研究热点以及最新实验研究技术的报告和讲座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开拓视野,有助于启发科研思维。

5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

2013年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同时也要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这表明教育部已经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到了重要位置。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二是科学实践的能力;三是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中占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内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也提高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鼓励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有的单位甚至把发表SCI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京大学首先将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后,现在SCI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每个被SCI收录的期刊有对应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它是通过对期刊引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数值,将其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项指标。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表明该刊物对其学科领域越具影响。尽管SCI作为一项学术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是同时它在推动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是目前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之一。当然,应该抛弃唯SCI论的观点,在学术评价中考虑具体学科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论文的引用情况、期刊的特征因子等其他评价指标等,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学校或者院系层面设置适当的奖励措施对于提高研究生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常见的方式有设立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和优秀毕业研究生奖等。暨南大学研究生院在鼓励和推动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根据中科院学术期刊分区,对于以第一作者发表一区论文的研究生,给予高达5万元的奖励,同时给导师提供10万元研究经费。

6结语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奖学金;奖学金评审体系;制度再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01-02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是指,国家和学校为奖励成绩优异的研究生,以规定一定的金额数量作为奖励形式颁发给研究生本人,据此形成关于奖学金评定的一系列规则和运行模式的总称。奖学金制度是为了规范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过程而设立的调整机制,是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资助体系的其他子系统(研究生助学金、研究生贷款制度等)共同存在,相互影响[1],X大学自2010年实施浮动制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以来,激发了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提高了研究生的学术积极性。由于种种原因,新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在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一、现存的问题

奖学金制度的推行,是国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更多学子努力提高科研能力,然而由于奖学金制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还有各种因素制约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的顺利施行,本文将对X大学为例对该问题加以探讨。

1.奖学金额度低。奖学金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奖励学业表现优秀,督促后进,对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完整意义上的研究生奖学金是指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所有奖学金资助,本文所指的奖学金是指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类奖学金。该校目前研究生培养经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付的研究生培养经费、导师科研经费资助和研究生缴纳的学费三个部分组成,而来自于企业的奖学金比较少,由于奖学金来源渠道的单一,缺乏其他渠道的投入,导致研究生奖学金额度有限。该校奖学金评选类别分为综合优秀奖和单项优秀奖,比如X大学研究生手册规定,“校三好研究生标兵”占参评研究生生总数的0.1%,而“校优秀研究生干部”、“校三好研究生”、“单项优秀奖”分别为2%、10%和6%。其奖励的金额依次为2000、1200、1000及400元。由此可知,各类研究生奖项比较单一,金额比较少,再者评奖条件要求比较高,从产生条件上说,若想评上校三好研究生标兵,必须从校三好研究生或校优秀研究生干部中产生,其次,评选条件要求较高,除了要有科研能力突出、学业成绩名列前茅,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够达到该条件的学生数量有限,能获该奖的研究生占研究生总人数中比例很低,很多同学宁愿选择去校外实习,也不愿意为了获得金额较少的奖学金而专心于学术。再者该校研究生基本奖学金设置覆盖比例不合理,具体比例为一等基本奖学金占班级50%,二等和三等分别为30%和50%,通过访谈得知同学们反映各个等级之间的额度相差比较大,奖学金的奖学金覆盖面不够广,再者学业助学金的额度比较低,每月仅为240元。

2.奖学金覆盖面小。奖学金同样存在着覆盖比例小的问题。虽然,国家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设立了奖金额度达2万元的国家奖学金,对研究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鼓励性,但是由于评选条件高,国家奖学金名额有限,覆盖率必然下降,也会影响到受惠学生人数;据有关资料显示,从总量来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项名额占研究生比例只有2.9%,使大约97%的研究生被排除在获奖名单之外。硕士生名额只有3.5万人,只占硕士生总数的2.7%,由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覆盖面过小,纵使奖金十分丰厚,由于获奖几率过低,能起到的激励作用也将大打折扣。

3.奖学金评审尺度不一。现行的奖学金评比中,学校负责制定一个指导性的政策,各个院系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定制标准,给予各院系充分的自的同时,也给奖学金评定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普遍存在“重绝对成绩,轻相对进步”的倾向。目前X大学研究生综合测评基本由四大部分组成,即德育、智育、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而各个部分的权重各个学院都是不同的。

二、评审制度产生的负面影响

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设立在现实中也确实对一些研究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实行过程出现了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贫困生经济负担加重。“在原有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下,绝大部分研究生是不需要交纳学费的,而且还可以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数额虽然不是很高,但是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3]。然而,研究生奖学金滚动评定制度后,提高了研究生的学习和就业成本。尤其是对应届贫困研究生来说,部分同学放弃毕业后直接工作而选择读研,如果没有获得奖学金则需要在课余时间赚钱以支付高额的学费以及生活费,这样会影响贫困生最终学习效果,有可能导致在下一次的滚动评比中处于不利地位,依然拿不到奖学金的局面,使这部分学生经济压力更重。第二,学习更趋向功利化、工具化。在奖学金评比过程中,评分指标以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为导向,获得奖学金就成为学习的唯一动力,有些同学为了急功近利,获得高的课程成绩托关系找任课老师,或者通过考试作弊来提高考试分数,也有些同学通过不诚实手段比如花钱买文章、抄袭他人文章等手段发表一些低劣论文,给论文质量监督埋下隐患。“学术研究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年冷板凳’的苦功,急于出成果是违背创新规律的。”[1]因此,要刹住这种不良学风的蔓延。第三,同学关系紧张。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奖学金作为稀缺资源,就必然有众多同学的追逐导致激烈的竞争”。[4]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女生因评定奖学金过程中出现同学关系紧张的概率比男生高,女生之间防备心理比较强,“平时都尽量回避讨论奖学金,也很少讨论自己的学习和学术进展情况,生怕别人比自己多考几分或者多发几篇论文”[2],以免降低自己获得奖学金的几率,因此导致宿舍气氛压抑,同学关系紧张局面的出现。

三、对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构建的建议

1.拓宽奖学金来源,提高奖学金额度。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保障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基本条件,“激励因素”是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条件。因此,若使研究生安心于学术研究,首先须提供维持其生活基本的保障的“保健因素”,即物质因素,国家和学校要加大对研究生学业助学金的投放力度,使研究生生存得到保障;其次要拓宽奖学金来源,开源才能节流,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为提高奖学金额度提供保障。同时,要降低奖学金等级差别,扩大获奖的覆盖面,使更多的研究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学金,减轻其经济负担。“比如一等奖学金可以抵免学费及生活费,二等奖学金抵消学费,三等奖学金抵免一半学费。这样一来,即使获得三等奖学金也不会因此感受到太大的经济负担”。[5]最后,改善以的数量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向以注重研究生论文质量导向为主。同时对于优秀的贫困的研究生,要建立特殊奖学金制度。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审指标。第一,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研究生设置不同标准。同一指标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应该有不同的权重。研一要增加课程成绩的权重,降低的权重,但是也不能以课程成绩作为唯一指标,研二的评审体系应更多增加科研论文的权重。第二,要根据考虑不同学科性质设置不同的标准。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在不违背学校评比标准的前提下,制定不同的评比标准,对论文的权重不能采用“一刀切”、完全一样的模式。第三,通过公开民主的方式确定本学院的奖学金评定标准。

3.减少研究生导师在奖学金评定中的介入。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本身是对研究生本人在某一阶段学业的评价,更应该体现研究生在其中的自主性。研究生本人要有主动的意识,遵循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导师共评相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加强对导师的监督,制约导师“膨胀”了的权力。比如要合理设置导师评审所占的权重,科学制定学术论文的评审标准。其次,注意评审体系的灵活性。一个制度的实行成功与否,要通过制度实施的受体的认可度来体现,因此学院领导要注意倾听研究生本人对评定细则的反馈意见,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对评定细则进行适度修改,并广泛告知全体研究生。

总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作为其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使奖学金评定更科学合理有效,才能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对进一步全面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丹.对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4).

[2]陈亚丽,奖学金制度下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刘哲,刘青.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彭娟.研究生滚动式学业奖学金制度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1.

第7篇

关键词:  量表 中医诊断 疗效评价

量表学方法是指应用量表解决社会、心理、医学等领域中需要定量化研究的方法。量表学方法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心理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如用于人口调查、经济普查、企业管理分析,及用于心理研究的记忆量表、抑郁量表等。在现代医学领域,量表的使用越来越多,如用于评价生存质量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近10多年来,中医研究领域也逐步开始探索运用量表学方法,如对证候客观化的研究以及疗效评价研究等,但存在使用不当或被错误运用等问题。笔者试对中医研究中量表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1 中医研究中使用量表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医诊断的对象是主观的症状及定量较困难的体征,因此,对诊断标准的把握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等,都面临如何使其客观化、准确化的难题。于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借鉴在现代医学、心理学中运用较多的量表方法,以使诊断和疗效判断量化表述[1]。这种研究方法确实适合中医的实际情况,且在中医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越来越多运用量表的研究课题(尤其是研究生的课题)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存在不少量表使用不当或被错误使用的问题。

1.1 量表设计随意在有些申报的研究课题中,设计中提到量表方法,但大多数并未提供设计量表的具体思路;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课题的量表,无论格式,或内容结构、问题设计、评分赋值等都较混乱,甚至不合理,不具可行性。这都说明研究者对量表的设计与制作较随意,主要表现在:(1)内容结构不完善。有的观察研究,从始至终竟然换了几个格式或内容不相同的观察量表;有的观察项目内容欠推敲,模糊不清,或重复设问,或遗漏重要信息,或有阳性指标却忽略阴性指标,或未考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对量表结构顺序的考虑、编排存在不足等。(2)条目设计和评分赋值较混乱。条目设计和评分赋值是量表编制的技术关键,常见的问题是患者自评量表的条目难理解,或有歧义性,或观察量表内容含糊,易致不一致的判断结果等。这其中既有条目的语言表述不当,也有条目分解不合理等原因。评分赋值中常见的问题是评分等级不一,或不协调、不对称,或对等级判断的解释混乱,解释内容不能反映等级差别,甚至有的等级的解释内容与问题脱节,表述内容与问题含义不一致等。

1.2 信度、效度评价及总结、统计欠缺制定量表的要求是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问题,通常需要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但这个环节在很多中医研究课题中,均未得到足够重视。在研究生论文或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中,很多都不提信度、效度检验,或没有信度、效度检验的数据结果,或检验方法不准确。常见的问题还包括研究样本量少,研究结果难以重复,以及上述各种表格设计的错误等,这是导致信度不高及效度低的重要原因。

量表总结是研究工作的收尾。在对量表进行总结时,应对资料数据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核对。但这项工作,很多研究者不重视,有的怕麻烦,干脆交给熟悉统计的其他无关人员去整理总结。这样就容易导致数据脱落、混乱,或对调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或信息取舍错误,或选择的统计方法不恰当等。常见的问题还包括总结的结果与量表内容不一致,符合研究结果的就取,不符合的就弃,甚至有的随意修改量表数据,使总结的结果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研究情况。

统计问题也不少,主要是选用统计方法不正确。中医量表指标多为定性或半定量描述,且经常既有定性(不能分级)指标,又有半定量(可以分级)的指标,因此,统计处理时选择方法很重要,有的尽管是同一个问题,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处理。常见问题是简单模仿或套用别人的统计方法,或输入计算机后,用软件方法,但又不能对软件处理的结果进行准确客观解释,或对软件不熟悉,随意使用,对数据随意取舍等。

2 中医研究中使用量表的对策

随着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开展,量表学方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问题也更多地暴露出来,由此提示中医科研人员必须重视量表学研究,尽量完善量表,使之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为中医临床及相关科研服务。

要用好量表学方法,首先,要保证量表内容的全面和完整。在中医研究领域,量表主要用于诊断和疗效评价。诊断方面,要考虑诊断的阳性指标,兼顾阴性指标;要有证候的指标,有时还需兼顾疾病的指标,这些内容在量表里都不能遗漏。又如疗效评价,既要考虑能反映疗效变化的指标,同时还应注意治疗效应发挥的特点,以及是否有疗效之外的效应(包括副作用等)。这些都是内容方面的要求。内容设计很重要,内容错漏的失误常常是难以弥补的。其次,要按量表学的要求和方法编制量表。包括条目设计和信度、效度检验等。设计条目时,对条目的表述应尽量应用通俗的语言,避免语言的歧义或模糊难懂,以及避免问题重复或遗漏,并且应该注意问题呈现的方式和顺序,以保证信度和效度。

在使用量表时,要学会使用统计方法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使用该量表进行本项研究的可靠程度,即评价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若同一套测试(量表)在对同一测试对象(即受试者本身无变化)进行数次测试中,受试者分数忽高忽低,说明该测试缺乏信度,通常用相关系数表示,相关系数越大,则信度越高。信度系数可以用重测法、交替形式法或对半法计算,对中医的很多研究,重测和对半法都可以选用。

测试效度亦称测试的有效性,即一套测试(量表)是否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及要测量的内容,包括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编制效度和经验效度,当然也可以计算相关系数,或用差异显著性检验来判断。影响中医研究效度的因素包括:量表内容、量表的表述、测试过程及量表资料总结与分析,因此,提高效度是一个综合、全面的问题,需严谨的科研思维来保证其效度。

第8篇

关键词:贸易利益分配 机制 转变

传统分工与贸易中的贸易利益分配

古典贸易理论在严格的假定前提条件下,尤其是假定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的前提下,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与贸易利益分配。由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只要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即根据自身拥有的要素禀赋特点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和出口本国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本国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就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增加产品总产量,给国内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扩大消费选择范围,从而通过本国的要素禀赋获得贸易利益。因此,国际分工与贸易对贸易国双方都是有利的。

新古典贸易理论通过建立H-O模型将李嘉图提出的单要素模型扩展为包含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双要素模型,并提出,在技术水平相同和资源禀赋不同的条件下,如果参与分工与贸易的两国都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那么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将得到提高,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两国都能获得贸易利益。不过,各国国内的两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贸易利益是不同的。根据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会使出口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即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收入提高,而使进口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即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

新贸易理论突破了古典贸易理论中机会成本不变、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机会成本递增以及两者共有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条件限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不完全竞争、机会成本递减、规模经济及垄断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提出了即使两国生产和需求条件都相似,规模经济的存在也能够提高国家福利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上升,使贸易对双方有利并可以继续进行。

虽然传统贸易理论对传统国际分工与贸易的阐述不尽相同,但是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具有以下几个共性:第一,贸易国之间的贸易对象都是最终产品,国际分工形式表现为产品分工。如果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那么最终产品可能分布于两个国家的不同行业,即初级产品行业与制成品行业。第二,国际贸易能够增加世界总福利和各国福利,不过各国国内的贸易利益分配表现为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分配。第三,贸易国对于贸易产品可以获得完整的贸易利益,不需要将其中的一部分利益分配给贸易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章丽群,2009)。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的贸易利益分配

随着全球分工的发展和细化,实际的分工与贸易状况也在不断变化,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逐渐替代传统分工与贸易形式,成为当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流。在这种形式下,贸易对象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各个工序(或生产环节)生产的中间产品,国际分工不再是产品分工,而是工序(或环节)分工,相应的贸易利益分配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曾铮,2009)。

(一)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以价值链上价值增值为依据进行利益分配

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贸易利益的分配不再仅仅依靠各国自身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进行分配,而是以工序分工中价值链上价值增值为依据进行利益分配。正如价值链中所描述的价值增值曲线或“微笑曲线”一样,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创造出等量的价值,只有某些特定的工序(或环节)才能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在工序分工形成的价值链中,朝上的两端体现出更多的附加值,也就是说处于技术环节和市场环节的工序能产生更多增值,相应的要素收入或获利最多;而处于价值链底端的生产环节,附加值最低,即处于生产环节的工序产生的价值增值最低,相应的要素收入或获利最少。

随着全球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发达国家逐渐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技研发与品牌营销等具有较高价值增值的环节,控制产品的核心技术与经营技巧,把加工制造等价值增值较低的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通过生产链上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外包,把本国相对缺乏的低技能劳动力转移到国外生产来降低其生产成本;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核心品牌,只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环节的转移,通过劳动密集型环节的生产参与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处于价值链中增值较低的环节。因此,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一种产品的价值中可能包含了多个国家多种要素的价值,产品生产不再完全是国内生产要素的函数,贸易利益不再是整个商品的获利都归一国所有,贸易利益的分配将更加复杂。

(二)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贸易利益的分配呈现非对称性

由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能够通过跨国工序分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中的比较优势(如低廉的劳动力等),而使发展中国家仅仅从事如加工、装配等价值增值较小的环节的生产,在全球形成了跨越多个国家的价值链和贸易链,所以,贸易利益的研究较从前更加微观化,更加偏重于工序分工利益,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各参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具体表现为在全球价值链中各阶段的增值,贸易利益的分配呈现出更强的非对称性。

第一,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获得高额的贸易利益。由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掌握着资金、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控制着整个产品价值链的生产和分工,掌握着更多经营信息,因此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能够通过利润的内部转移和歧视价格等手段获得较高的垄断利润。

第二,对于参与工序分工的其他国家而言,主要可获得税收收入。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对生产和分工具有极强的控制力和更多的内部信息,一般可通过其内部贸易的方式,运用转移定价等手段逃避税收,吞占参与国的部分贸易利益。

第三,参与工序分工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对分工与贸易的控制力,这些企业在技术上一般难以与之抗衡,只能参与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的高工资、高待遇造成的本地企业人才的流失,本地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面临着极大困难。因此,本地企业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第四,参与工序分工的其他国家的就业者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资收入。外资企业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为了竞争得到更优秀的人才,一般给出的工资要比同行业公司的工资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国内就业者的工资。

有关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近年来虽然一些参与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数量大增,但是只能获得出口利益中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贸易利益都被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获得。原本由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说明的本国丰裕要素通过贸易能够获得较高报酬的说法,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却成了本国稀缺要素由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在本国获得较高收益。比如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技术,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在本国进行生产,本国丰裕要素—低廉的劳动力只能参与加工工序生产,获得最低的价值增值和要素收入,而跨国公司自身的资金和技术却可以参与微笑曲线两端工序的生产,获得丰厚的回报。

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转变

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要素是不能在国际间流动的,各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相应产品并参与国际贸易,因此,贸易利益是贸易国通过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获得的。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条件下,随着分工的深入和细化,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可以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实现全球流动和全球配置,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发生了极大转变。此时,贸易利益的分配标准不再是销售额,因为一个产品的销售额中涉及到多个国家和企业,销售额并不能代表各自的利润所得,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才是此环节的分工与贸易利益,因此,贸易利益表现为各国在全球分工工序(或价值链)上的位次,具体表现为各产品工序中的价值增值。

(一)利益分配的前提发生改变

传统分工与贸易中假设要素不能在国际上自由流动,而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放弃了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前提,认为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可以通过跨国投资的方式实现全球流动和资源配置。

(二)利益分配的内容发生改变

随着国际分工形式由产品分工转向工序分工,贸易对象也随之由传统的最终产品转向工序分工对应的中间产品,所以,原本根据最终产品的一站式贸易利益分配也不再存在,贸易产品中开始包含多个国家或企业的价值贡献,利益分配的内容更加复杂。

(三)国家获得的贸易利益发生改变

在传统分工与贸易中,贸易国可以凭借自身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获得完整的最终产品的贸易利益,不必分配给贸易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而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由于贸易产品由多个国家或企业的多个工序生产,产品的价值本身就包含了多个国家多种要素的价值,因此,此时的贸易利益或产品生产收入不再完全是国内生产要素的函数。

(四)要素获得的贸易利益发生变化

在传统分工与贸易研究中,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表明,本国的丰裕要素可以通过贸易获得较高的回报,这是因为H-O模型告诉我们一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要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本国原本丰裕的要素其要素收入会相应提高;而在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本国丰裕要素并没有获得较高报酬,本国的稀缺要素由跨国公司通过国际投资的方式在本国获得较高的收入,比如中国丰裕的劳动力在国家开放的经济政策下依然只能获得较低的劳动收入,而本国稀缺的技术和资本是中国引进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回报。

(五)贸易利益分配的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传统的凭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获得的互利互惠的贸易利益形式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转变成在工序分工与贸易中以工序(或价值链)上的分工位次和价值增值量为分配标准的利益分配形式。上述转变可以由表1清楚地展示出来。

基于以上贸易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中国呈现出出口贸易数量大增、但出口利益并不理想的局面,国内技术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仍有待改善,建立在此贸易利益分配机制上的绝大部分贸易利益都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直接获得,贸易利益分配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对称性。

参考文献:

1.曹明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代中强,梁俊伟.分工与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中国经验[J].当代财经,2007(9)

3.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梁碧波.工序贸易及其影响效应—一个基于工序分工的贸易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国际经贸探索,2011(12)

5.罗琳.国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曾铮.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研究—基于新兴市场国家视角的理论和中国经验[D].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第9篇

关键字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活化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生活的表现

(一)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理想。

高职学校教师常运用理想的眼光去教育高职学校学生,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生中应该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最终进入理想的境地,但是,实际结果却导致教育工作脱离实际。在高职生素质培养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容易出现理想化的弊端,高职学校教师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毫无瑕疵的完人和圣人,但是学生并不需要也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把完人和圣人作为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之中中却时时透露出这种倾向。比如,为了向学生宣扬“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经常引用那些因带病工作而死在岗位上,或者因工作繁忙而无法照顾并重父母的事迹。我们不否认这样的事迹很感人,并且值得宣传,但是如果高职学校教师把这种圣人标准用在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那么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脱离亲情和爱情的束缚而做到大公无私。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注重知识的教授。

知识化的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人们只要掌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知识,就会成为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使得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纯地成为了传递知识的过程,高职学校教师认为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传递给学生之后就完事大吉了。这就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凌驾于生活至上的教条,学生不是作为人接受教育的,而是作为接受命令的工具接受教育的。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之中盲目服从教师安排,阳奉阴违、做事浮皮潦草,或者在面临人际关系危机或者感情纠葛时难以适应、仓皇失措。

(三)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具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忽视了高职生的作为人的价值,而是过度重视其社会工具的价值。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对社会绝对服从,而学生个体在生活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完全被忽视。虽然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个人和社会没有真正实现过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工具性的一面。但是作为一种生活哲学,其本质要求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的教化,它也应该秉承这样的精神追求,把提升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品德作为一切工作的目标。如果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个体的生活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当作工具来培养,显然就脱离了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现实。

二、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方法

(一) 确立立足现实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才能使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的基础,那种忽视学生的理性的圣人教育模式必须被摒弃。我们要把高、大、全的抽象主义的教育目标转化为现实可实现的教育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标准被降低了,而是贴近了生活,考虑到了高职生的现实情况。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要做到从少数先进的精英回归到广大学生,广大的学生是学生群体的大多数人群,他们构成了学生的主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和标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设定不可单一,要体现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层次性取决于高职生的思想水平和受教育水平。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社会存在时复杂和多变的,社会意识出现了多层次的现象。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从生活获取来源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教什么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导高职生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人生观念的过程,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依据就是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经过生活检验的真理和科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持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取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接受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僵硬的概念和教条。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行动和动力,因为那种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或者工具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践

思想政治的教育,仅仅通过知识的学习或者机械的学习时完全不够的,学生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感悟体验并获得自身的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流于形式。体验具有启发心灵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到达高职生的心灵,就必须体验,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没有亲身的体验,往往难以认同和理解,有了亲身体验,学生可以产生共鸣,教育就容易在学生的心中驻扎。体验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验催化了认知的内化,它将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学生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使主体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事物。

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生活化,需要高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紧贴生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主义的问题还需要高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院系中的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凯.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博士研究生论文,2007

[2]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3]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