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自查总结

时间:2023-01-14 14:42:31

导语:在大学生自查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自查总结

第1篇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权重;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471(2016)02-0159-08

自1985年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六部委先后共同组织了6次全国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10年的调研结果虽然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但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仍存在诸多问题[1].作为此次调研的主要群体对象———高校大学生,其身体素质下降幅度虽明显减小,但仍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体质与健康水平极度不容乐观.面对高校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这一严重局面,党和国家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颁布和出台了多项政策与举措,逐年加大高校各项教育投入,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不升反降,笔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式研究.关于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问题,国内众多体育专家学者积极展开了多项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9].目前国内体育界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从教育制度、课程体系、社会、学校、家庭等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或从学生体育健康测试所反映出的动态变化进行科学分析,但针对高校体育投入及学生在校内外、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投入评价指标量化结果进行分析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进行研究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式的研究,才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评价指标中各构成因素实施不同程度的有效干预,准确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学生体育投入的界定

学生体育投入是群众体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群众体育投入的界定与内涵,学生体育投入是以促进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目标,学生(非体育专业)所进行的包含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智力、意识等投入要素在内的多种形式体育行为及其参与、增强、强化、益于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过程总称学生体育投入[10].

2研究方法

在确定高校学生体育投入评价指标过程中,选取36名相关领域的体育专家、学者为访谈对象,通过访谈征询对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的认识及评价中所涉及的投入范畴与主要内容.经过三轮专家问卷调查,确定了高校学生体育投入的评价指标.调查对象选取了全国部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和省属高等学校体育专家50名,高校体育教师300名,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41份,有效率97.43%.在350份调查问卷中,本研究剔除了9份赞许倾向过高或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指标的构建

3.1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咨询相关领域专家的基础上,拟定了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初始指标72项,分别构成高校体育保障、高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育投入、学生体育实践4个子问卷,并请相关领域专家运用特尔斐法对问卷中各题项进行赋值,按“非常认同、认同、不一定、不认同、非常不认同”5个等级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最终计算出各题项的加权平均值.经向相关专家咨询,选定各题项中加权平均值大于4的指标共有67项,构成研究最终正式问卷.

3.2各子问卷因子分析

高校体育保障投入子问卷主要用来测量高校为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所开展的体育赛事、体育群体活动以及场地器材、相关经费投入等内容.为了表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运用了R型因子分析方法(KMO值为0.803,p<0.01,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子问卷各题项之间存在较多共同因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因子分析过程中,选择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默认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选取方差极大正交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及图1所示.由表2可知,高校体育保障投入子问卷因素分析过程中,共萃取4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4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量的69.290%.从图1碎石图的结果可以看出,1~4个因素的连线呈现陡峭的曲线,而第5个因素后面曲线较为平坦,说明高校体育保障投入子问卷因素分析抽取4个因素较为合适.表3为转轴后的因子成分矩阵,由表3可以看出,在因素1、因素2、因素3、因素4上都有载荷较大的题项,与学校运动竞赛相关、与学校场馆设施、器材方面相关、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健身培训活动方面相关、与学校体育经费方面相关,并分别命名为运动赛事、体育设施、群众活动、体育经费.对高校体育教学投入、学生体育投入、学生体育实践投入3个子问卷因子分析过程中运用了同上的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重新命名.依据分析的结果,高校体育教学投入主要包含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教学态度4项二级评价指标;学生体育投入主要包含体育认知、学习效果、体育消费3项二级评价指标;学生体育实践投入主要包含体育实践类别、体育实践控制两项二级评价指标.

3.3二级指标因子统计分析

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确定二级指标各因子的题项构成,并依据各因子各项问题的得分,以及普通高校体育专家、高校体育教师对该因子各项问题评分的均值和标准差,通过分析得出竞赛类别、赛事影响、等37项三级评价指标.

3.4指标权重的确定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将每一层次的各种要素进行向上的逐级比较,从而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以及相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层次单排序得到各层要素相对于上一层某要素的重要性排序,自上而下用上一层各个要素的组合权重为权数,对本层次各要素的相对权重向量进行加权求和,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各层次要素相对于系统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采用1~9尺度来表示两指标重要程度的比构建比较判断矩阵[11].于是,得到第一级指标(第二层C1-C4)关于评价总目标层Z的比较判断矩阵Z-Ci一级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及其一致性检验,利用“求和法”计算得出:矩阵Z-Ci的权重向量和最大特征根是:ωZ=(0.293,0.412,0.187,0.108)T,λZmax=4.037.一致性检验计算得出CRZ=0.027<0.1.矩阵Z-Ci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所以得到C1,C2,C3,C4关于Z的权重分别是0.293,0.412,0.187,0.108.同理,可得出二级、三级各项指标权重.

4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的闭环评价模式

结合目前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及大学生在校内外、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投入状况,依据只有闭环管理才是有效管理的基本管理学原理[12],提出了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闭环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分为高校体育投入闭环评价模式和学生(个人)体育投入闭环评价模式两种.前者由“学校体育投入自查自评———学校教职工、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综合反馈”4个环节构成;后者由“学生随机抽样评价———教师评价———院系评价———综合反馈”4个环节构成.

4.1以学校体育投入自查自评为根本

在对学校体育投入评价时,学校应本着对学校体育发展、学生体质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身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也是自我发展、完善、激励的过程,是从根本上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为学校赢得持续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4.2以学校教职工、学生评价为主体

高校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投入力度的大小、保障的优劣、标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职员工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投入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因为他们是学校体育投入成果的见证者和直接受益人,能亲身感受到学校体育投入的成果是否能惠及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所以他们的评价结果更真实、可靠,更具说服力,他们的评价才是“闭环评价模式”中真正的核心和主体.

4.3以同行评价为参照

受邀前来评估的同行基本都是上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各兄弟院校的资深体育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体育理论功底,还具有多年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他们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对评价指标的内在把握和理解更加准确,在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更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参评对象,消除了教职工、学生评价中可能由于缺乏专业眼光和水准而出现评价上的偏差,充分体现了尊重学校体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4.4以学生随机抽样评价为主体

高校大学生在校内外及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投入状况,其自身都会有一个正确评价和度量,如他们每周参加活动的次数、每次活动持续的时间、强度等.用于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课内外学习的效果、体育实践状况等投入评价信息要更能满足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但应注意在学生抽样中的面要广,被抽样学生的学科、专业、性别要全面,且忌抽样仅限于一个院系或一个班级,抽取的样本要更能充分地反映学生投入总体的情况.

4.5以教师、院系评价为依据

无论是学生从事学校群体性体育活动,还是参加各综合或单项体育竞赛,各院、系(部)是为学生提供体育投入保障最基层的教学单位,各任课教师及辅导员是学生进行体育投入的直接指导者,正是他们把学生体育工作和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他们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最了解,所反映的信息是最全面、直观的,完全可以作为学生体育投入评价的依据.

4.6及时综合反馈

通过及时反馈将评价信息传递给学校及学生,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整改与完善,使学生体育投入更加科学、合理.对学校及学生体育投入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从事校内外、社会体育体育活动投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校、院系、教师有针对性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评价指标中各构成因素实施不同程度的有效干预,从而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合理方法和有效途径.

5结论

1)依据高校大学体育投入评价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因素相对于总指标的相对权重.2)提出了一套从以往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新的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分为高校体育投入闭环评价模式和学生(个人)体育投入闭环评价模式两种.前者由“学校体育投入自查自评———学校教职工、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综合反馈”4个环节构成;后者由“学生随机抽样评价———教师评价———院系评价———综合反馈”4个环节构成.加强了对高校体育工作评价的监控力度,便于调查和了解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投入状况,有利于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0.

[2]郭震,吴广胜.高校学生体质现状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05-106.

[3]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4]易军,冉清泉,付道领,等.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9):189-193.

[5]张靖,司虎克.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以上海高校学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80-82.

[6]陈凤英,冯岩,刘威,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165第2期罗孝军,等:高校大学生体育投入评价指标的构建与评价模式研究85-88.[7]杨秀君,贾洪刚,张力伟.黑龙江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2):121-123.

[8]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87-91.

[9]冯海.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66-69.[

10]孙文琦.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8):117-123.

[11]孙文琦.我国群众体育投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9-10.

第3篇

在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的历练,怀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与期待,大批学子步入了高等院校的大门。大学是成就优秀人才的熔炉。所谓人才既要专业素养强、道德情操高,更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大一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及时掌握新生心理动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刚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同学,面对新的校园环境、新老师、不同地方的新同学以及不同于高中的教学方式等都有很多的不适应,因此要及时发现同学的心理动态并尽快疏导同学的困惑疑难。开展相关的经验交流会、社团活动、文体娱乐活动等深入到同学生活学习中多了解同学、多关怀同学。

(二)开展好心理测评工作。心理健康测评有利于摸清心理异常状况、及时排解心理疾病、疏导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既可以充实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引导健康良好的心态。

二、加强品德素质教育,优秀的人才必是德才兼备

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但要传授学生博学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的高尚品德的塑造。国家未来的栋梁不仅是精通知识的通才更是具有人格魅力的全才。当下社会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有褒有贬,有说法认为是“创新的一代”或者“敢作为的一代”也有认为是“道德滑坡的一代”。面对种种言论,我们不能不认识到品德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素质教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养成。

(一)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结晶,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通过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观的重新学习,从思想上加深对高尚品德观的认识。

(二)树立身边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来达到心灵的感化。通过周围同学中的典范,以道德模范的力量来感染周围的同学。大学生正处在学习和成长的最佳阶段,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以身边的真人真事来树立典型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产良好的学习效应。

第4篇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院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构建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提升和强化同学们的精神文明素养,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我院积极落实学院开展文明创建月的要求,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 成立院“文明创建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江长华

副组长:汪选合

成 员:何新喜 白兰 夏晓峰 陈小娥 简炯章 谭文军

二、活动内容

以争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标兵”为主要内容,以“诚信、守纪、和谐、卫生”为主题。具体考评内容为:文明学生标兵突出个人行为表现。如:遵纪守法、个人卫生、课堂纪律团结互助等。宿舍以整洁、卫生、美观、无违纪行为、邻舍和睦相处为主要评定考核项目。班级以整体的班风、学风、课堂纪律、早操晚自习组织纪律、班级出勤率、班级卫生、板报宣传、班团主题活动为主要考核项目。

三、活动具体时间安排:

活动从4月1日开始,4月3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时间为4月1日——4月10日)各班级召开 “文明创建月”活动动员会,宣传学院组织“文明创建活动”的目的、任务,同时提出活动的具体要求,利用橱窗、班级板报宣传 “文明创建月”活动。

(2)落实学院在三栋学生宿舍全面建设星级文明寝室标准,制定《机械学院关于早操秩序的暂时规定》,重点对学院三栋学生早操、晚自习中存在的问题,严抓学生行为规范、晚自习纪律,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卫生教育。

(3)举办“争当文明大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签名活动。

(4)发扬我院优良传统并不断开拓创新,组织学生开展第四届“机械杯”篮球赛;

(5)继续深入开展第四届“雄风杯”辩论赛

(6)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承办单位:机械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心理素质拓展部、心理健康咨询室。

(7)开展文明礼仪知识讲座,承办单位:机械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8)召开学生工作座谈会,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各班级开展一院列主题鲜明的班团会,并做好会议记录。加强班风、学风建设,使分院里学生精神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

第三阶段:自查和验收阶段(时间为4月25日——4月30日)

各班级班主任根据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自查总结,并将结果上报学生科,然后由学生科统一向学院文明创建领导小组集中汇报。同时对本次活动中表现出色的班级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文明创建月”活动是我院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全院师生应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各项活动要主题突出,责任到人,严密组织,精心实施。

2、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通过活动,在全院学生中形成比学赶争超的良好氛围,各项工作有新的起色。

3、活动期间要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在全院掀起一个活动的。

本次活动机械学院表彰拟在五月初进行。

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建设文明班级!

第5篇

1.1 从时间和空间上看

大部分高校均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要么是辅导员常住学生宿舍,要么是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轮岗值班。可以说,早至晨读,晚至关灯,辅导员基本都与学生在一起,即使周末假日,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的组织举办将辅导员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辅导员自然具备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优势与学生交流、恳谈。他们能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疑惑和困难,量体裁衣地为学生的进步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路线。

1.2 从年龄和专业上看

高校选聘辅导员多面向刚刚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或院系专业教育方面进行考虑。学生更愿意对自己的同龄人敞开心扉,他们相信年轻的辅导员能够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另外,刚毕业的辅导员们,能够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提炼出社会对当前毕业生的新的要求,告诫学生对生涯规划或就业准备进行及时调整。

当前,很多高校开始试行“双师型”或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过硬、能力较强、优势突出的辅导员队伍;或是鼓励辅导员通过学习和考试,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学习,获得诸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资格或等级考试证书,突出了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优势。

2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渠道概述、就业技巧浅谈等内容都是操作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辅导员队伍具有的先天优势决定了其在对以上内容进行讲解时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学生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辅导员增长了经验与才干,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教学相长,既有利于切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也有利于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完善发展。

2.2 日常教育管理

(1)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思想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疏导,在意识层面开展就业指导。如召开以“敢问路在何方”为题的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引导同学制定经历高考厮杀顺利进入大学之后的人生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分析职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寻找解决方案,鼓励学生正面挫折,感谢风雨,期待彩虹等。

(2)主题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与贷免互补”等主题学习活动,向学生介绍政策性和程序性较强的就业途径,帮助学生理清应届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途径有哪些,每一种途径要求具备的标准和条件是怎样的,如何拟定计划达到目标等。也可以召集已成功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让在校学生直面已经毕业就业的“前辈”,解疑答惑。

(3)日常接触和教育。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对于就业政策的了解和把握、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感受、就业选择的立场和观点、就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都可以通过日常和同学的交流得以体现,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树立。

2.3 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

实习实训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起到检视学生专业学习是否牢固的作用,更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职场预演”。如果说课堂上的就业指导更近乎于纸上谈兵的空乏的话,实习实训则是真刀真枪的就业实战,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主动参加实习实训动员会,积极参与实习实训中途管理,善于进行实习实训总结归纳,并尽可能对学生所在单位进行意见收集和调查,以期对今后学生的教育培养和就业指导进行调整和完善。

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已获得普遍认可,辅导员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无论是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无论是校园内的勤工助学还是校园外的打工兼职,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校园外的打工兼职活动,辅导员应加倍给予关注,谨防出现学生安全事故。

2.4 技能竞赛和就业竞赛

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民办高校,都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能力型人才作为目标,辅导员可以结合所在院系的实际情况,开展如针对师范生技能的“课堂教学比赛”、针对计算机网络类专业的 “计算机装机大赛”、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电子商务竞赛”、针对旅游服务类专业的 “中西餐宴会服务竞赛”、针对设计规划类专业的“招贴画设计比赛”等。

近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类竞赛的组织开展,包括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模拟面试比赛等多种形式。这些就业类竞赛,对参赛选手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学识水平、写作表达、临场应变、职业素质等能力都有相当大的锻炼,不啻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可以在所属院系、所带班级中开展以上竞赛,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高一级就业竞赛的方式树立典型,逐步推广。

2.5 做好就业服务

服务就是教育,服务就是管理,辅导员可以在服务中渗透其管理手段和教育内容,依托全面到位的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指导。

第6篇

8月底,“长江新里程计划”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终期总结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残联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管委会和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办,黑龙江省残联承办。李嘉诚基金会项目领导李玉光、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强、中国残联长江新里程计划项目管委会主任杨津惠、黑龙江省残联副理事长肖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永功出席会议。

会议通报了就业项目的总体完成情况,听取了项目第三方专家关于就业项目终期总结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点评指导,部署了李嘉诚基金会2011年项目专项检查迎检及各项目执行省市的自查互查工作安排。

“长江新里程计划”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15个项目执行省(区)和30个项目执行市(含4个直辖市)项目负责人,中国残联计财部计财处、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培训处及黑龙江省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同志等共约70多人参加会议。(孔德伟)

江苏沭阳:残疾人当上项目经纪人

连日来,沭阳县残联根据县委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三来一加”发展的有关要求,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全县残疾人创办“三来一加专业示范点”百日会战活动,让许多残疾人当上了经纪人,引领广大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

所谓“三来一加”,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农副产品包装加工。这些项目不占用增量土地,投资小、无风险、用工多、无污染、收益快,非常适合残疾人等弱劳力者经营,既可避免外出打工的诸多不利因素,又能实现挣钱守家两不误。

在沭阳县扎下镇胡道口村,重度残疾人胡成林和先天性面部残疾的妻子胡艳,当上了“三来一加”项目的经纪人,在自家设了玩具加工点,买了几十台机器,召集几百口人进行玩具加工。如今,他们的玩具加工厂越办越大,范围也拓展到周边的乡镇,并拥有4个加工点。胡成林夫妇不仅自己实现了做老板的梦想,还当上了经纪人。

目前,沭阳县像胡成林这样的“三来一加”的残疾人经纪人有20多人,他们创办的“三来一加”项目超过50个。

(章杰金 庄恒亮)

福建:专业测评,促进就出

8月,福建省残联、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联合举办“福建省第三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关爱残疾学子福乐就业牵手行动”。

招聘会举办前,省残联邀请部分参会用人单位代表召开岗位对接座谈会,介绍参会残疾人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特点、残疾类别等基本情况,以及录用残疾人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将参会学子资料与用人单位进行先期匹配。有的单位根据座谈情况即时更改了招聘条件并增加了招聘岗位。

主办方对参会残疾人大学生通过电脑答卷进行了在线职业能力测评,并聘请中国残联就业指导中心、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会专家进行专业解读,以便给予正确引导。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招聘会进行顺利。68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400多个用工岗位。约120名未就业的高校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参会,有113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25人更是当场签订劳动合同。

本次招聘会利用专用测评系统,在考虑残疾人功能障碍的同时,掌握残疾人大学生职业兴趣、人格和心理特征等,进行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这对于帮助残疾人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残疾人大学生成功和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闽联)

浙江松阳县举办残疾人来料加工培训班

为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帮助低收入残疾人就业创业,9月15日,浙江省松阳县残联举行了首期残疾人来料加工培训,来自全县的32名残疾人参加。

培训班上,县残联邀请了残疾人来料加工经纪人徐跃进、郑秀娥夫妇为大家传授来料加工业务知识和手工技能,手把手地指导残疾人扎花、穿珠,所有参训残疾人都很认真地学习。玉岩镇的周国伟,早上8点就来到了培训会场,他高兴地说,举办这种培训班,能够让我们掌握一技之长,像我这样行动不便的人,在家里就能就业和创收,还能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强不息的信心,来料加工真的非常适合我们残疾人。

培训会上,县残联工作人员还对该县去年底出台的扶助残疾人就业创业暂行规定进行了讲解,该政策明确规定了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来料加工业的各方面扶助措施,进一步鼓动了残疾人的积极性,培训当天就有20余名残疾人要求领料加工。

(曾伟英)

安徽黟县集中发放“千元就业”扶持资金

为实施好残疾人“千元就业”工程,黟县残联认真摸底,严格把关,规范程序,最终确定25户残疾人为今年的扶持对象。县残联还及时与扶持对象签订了协议,这样一来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了资金用途。通过提供1000元的扶持资金帮助了他们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修理等行业,使他们实现自食其力,尽早的脱贫致富。

9月5日,县残联通过集中发放的形式将2011年残疾人“千元就业”扶持资金2.5万元全部发放到位。(黟联)

湖北宜昌市“定向培训”探索残疾人就业新途径

8月30日,由宜昌市残联、宜昌锦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残疾人定向培训班”开班,首批录取的50名残疾员工通过一个月的“定向培训”后,将直接上岗。

第7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第8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机制;管理工作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工作。2007年7月,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进入滨州技术学院。领导分配我担任中级班班主任,面对这些个性的孩子,当时的压力很大,但我深信任何优秀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点滴养成。班主任是一项繁琐、细致、长期性、持久性的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具备较高的素质,扮演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在近四年的工作中,教学成绩、班级管理等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现浅谈一些我在学生管理中的工作经验。

一、始终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日常管理之中

日常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简单的对事的管理。班主任主要是管理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要靠教育、靠引导、靠转化和调动。而我们技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有高有低,有的缺乏理想,意志脆弱,娇骄二气十足;有的虽有理想,但不能脚踏实地;有的自感优越于他人,目空一切,唯我高贵,对学校里的一切横挑鼻子竖挑眼……所以,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应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摒弃过去的那种管、卡、压的管理模式,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工作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把理想、目标、纪律、公德等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完善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着力净化社会环境,健全长效机制

善于把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心要坚持整治整改和建设管理“两手抓”,自查迎检和持续推进“两结合”,着力净化社会环境,健全长效机制,切实把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抓紧抓好。要紧紧围绕落实重点工作专项工作,总结经验,由点到面,营造氛围,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加强领导、分工协作、务求实效,切实形成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合作。通过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技能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和敬业精神,做好踏入社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准备。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

教育环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并对人的教育产生一定影响的外部环境。而班级、寝室的文化氛围无疑是微观和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在四川大地震的日子里,我班学生通过制作宣传板、征文、班会、团会等形式各异的活动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感,不断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它也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和谐、健康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这种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优美清新的学习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整齐清洁的居住环境可以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班级、寝室文化氛围对学生有一种价值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做好任课老师与学生的桥梁

与任课老师相比,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状况有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作为辅导员,要想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要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把全班学生对学习方面的需要和愿望及某些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出身,最近有哪些学生有思想波动等及时反映给任课老师以便利用教师群体力量,全方位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希望班主任及时掌握并适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配合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我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去征询任课老师的意见,另一方面又要耐下心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多做疏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顺畅,更为融洽,进而激发起任课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极大乐趣。

五、善于分析和不断总结

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第一线的班主任,只要细心去观察,全面分析,摸清特点,抓住规律,注重经验和理论积累,善于分析和不断总结,重视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成果或学术成果,是能够把工作搞得按部就班,有条有理的。

总之,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广泛的爱好、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具有宽广的胸襟、自我控制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做到自信、乐观向上、宽仁博爱。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进行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立学.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3-4).

第9篇

项目简介:本课题为“2012年浙江省青少年工作重点研究立项课题”资助项目。

摘要: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者,是党和国家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本文总结近年来高校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的现状与成效,分析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年者培养工程;现状;探索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01—02

2007年5月,团中央、全国学联正式启动了“青年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按照团中央《“青年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各省市相继启动“青马工程”。五年多来,各地“青马工程”不断积极探索,深入实践,整合各界资源,逐步建立培养体系和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青马工程”在实施中也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在培训结构、培养期限、培训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有待优化。

[HTH〗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状与成效

(一)优化顶层设计,构建完善培养体系

五年多来,各地“青马工程”重视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培养对象范围,建立专项领导组织,制定长效培养计划,设计培养反馈机制,建构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

各地“青马工程”紧密围绕《纲要》的部署,将重点培养对象确定在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范围。各地多数高校应时而动,开办了校、院、系多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班),形成学生骨干培养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同时,各高校还成立了由“青马工程”有关指导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此外,各校还设立培养反馈机制,主要在两个方面开展,一为集中培养期间的考核,二为集中培养期后的跟踪培养考察。针对培养对象的不同维度,在培养考核中,除了常规的定性定量考核外,个别高校还邀请相关专家制定了“自查自评表”,要求学生骨干每月自查一次,跟踪培养情况,适时反馈自查结果,并根据自查自评发现的问题,适当进行个别辅导和重点培养。同时,应《纲要》要求,各地在实施“青马工程”的过程中,纷纷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为培养对象的成才发展提供帮助。

(二)理论结合实践,呈现丰富培训内容

“青马工程”以培养和提升培养对象的“信念、品格、视野、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分类培养、阶段培养、发展性培养三结合的培养步骤,树立“大教育、大培养”的理念,注重工作的优化整合和有序推进,形成工作合力。

在培训内容上模块化特征明显,比较典型的是专题理论培训、成长对话、理论研读、特别课程、社会实践等模块:一是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理论培训;二是通过聘请的成长导师团,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在职业生涯、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创新与调研、文体工作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三是通过一定的师资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马列经典理论的研读;四是以重大纪念活动、时事热点等为契机,设立特别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五是依托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活动等方式,组织学员开展社会实践锻炼、对外交流、志愿服务等,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三)集中重点培养,讲求科学培训方式

高校青马培训主要以校院两级形式展开。校级层面的培养集中了主要资源,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在培养对象的选拔上也更为严格,往往成效更为显著。各高校对“青马工程”的学生骨干进行培训时,多采用集中参加培训班和训练营的方式,以选拔、培养期数为单位,组织学员定期听取报告、开展讨论,并在集中培养后汇报心得,相互交流。突出重点集中培养,为院系级层面的培养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指明了开展工作的方向,有利于“青马工程”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学制受限,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纲要》指出,“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青马学员培养期一般为1-2年,在培养期内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少则一两周,多是采用为期几个月的轮训,而且普遍是利用每周的半天或双休日,培训时间难以保障。高校青马学员在毕业后,也缺乏相应的跟踪培养考核机制,无法反馈学员毕业后的发展情况,使青马学员的继续培养受到限制。

(二)忽视内部差异,培训结构有待优化

高校在“青马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扩大培养规模,培养对象涵盖校院两级学生干部、社团骨干,又将党员、积极分子以及在某些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纳入培养对象。如何保证规模扩大后的培训效果,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培训结构上,目前以普遍培养为主,忽视了培养对象内部的差异性,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这也与集中培养的方式有关,集中培养将师资等分配在同一单元,无法为学员提供针对其自身的个性化培训内容。具有不同特点的培养对象,各有所长,却接受着无差别的培养,长此以往则不利于培养对象各自特点的发挥和优势的强化。

(三)倚赖集中授课,培训形式有待创新

高校“青马工程”培训内容丰富,但缺乏对情感态度、信念信仰和行为能力的关注。培训模块上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方面,但在志愿活动、对外交流、课题研究方面还需加强。在培训形式上,不少高校仍然沿用以往学生干部培训班或是团校集中授课的形式,培训以单向授课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与交流。在培训载体上未能很好地利用网络及其他新媒体,没有把握新时代青年的常用交流方式,这样势必会影响培训效果。

三、进一步推进“青马工程”的思考与探索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育人目标,分类引导,稳步推进

高校“青马工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改进工作。第一,推动高校中院系层面“青马工程”工作的推广力度,让校院两级的培养层次更加完备。第二,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选课制度,在现有的“模块化”的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在各个模块上设置符合实际的课程数量,引进“必修课+选修课”制度,供培养对象自行选择。第三,推动设置培养对象导师制,避免普遍培养模式的弊端,帮助培训对象自身发挥所长。第四,加强“青马工程”管理指导领导组织的建设力度,安排专人专门负责日常工作事务。

(二)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培养长效机制,统筹兼顾,扩大成效

面对集中培养期较短,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欠缺的问题,高校“青马工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改进工作。第一,建立“青马工程”培养预备学员制,预备期为半年,预备期满考核优秀者可优先录取为正式学员。第二,开发建立“青马工程”学生骨干种子库,注重跟踪培养,为优秀学员建档立册,动态反映培养对象的基本信息、思想动态、培养历程和成长过程,形成集记录和考核功能一体的学员电子信息档案。第三,建立“青马工程”档案,将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制度资料、学员档案资料、培养考察记录等整理收录,为今后的培养实效评估提供可靠的资料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尊重主体,引领风尚

高校要以“青马工程”为抓手,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认清国情、理解国情。要促进学生从情感层次的政治认同转变、发展为认知层次的政治认同。要通过鼓励政治参与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度,通过强制灌输获得政治认同,转变、发展为青年学生通过自由沟通获得政治认同。在思想引领方面,要在实践中大力推广“同伴教育”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1]郭超,李廷宪.系统思维:“推进实施青马工程”的思维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6).

[2]杨晓慧,周明亮,蔡有柱.“青马工程”:高校党团联动的新载体[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