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时间:2022-05-26 05:42:55

导语:在教育理论学习心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第1篇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机整合的必要性出发,两者有机整合的方法与注意问题,较为全面地解决了整合教学活动平台中的实践操作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教学的日渐普及,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面对信息社会到来所造成的强烈冲击,初中地理教学也应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走在时代的潮头。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教育正在发生转变,逐步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进而构建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它的教育内容从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正日益成为推进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各种信息的积淀。通常我们对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各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但其却庞杂繁多,数不胜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检索功能,使广大师生拥有浩如烟海的地理资料及快速查询资料成为可能。

2.《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地理学科教学新的内容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地理学习如何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其核心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变教师教学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

3.地理教学同样担负着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会,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更新,很多知识在我们尚未认识清楚的时候,它却已经被新的知识所取代了。地理学科教学以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对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判断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方略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前,地理CAI教学课件的商业化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演示学习探究过程

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辅助教学。这类课件可以是线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学顺序来组织各种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既可按顺序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主菜单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学习内容或重复同一内容。

2.高密度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文字板书应用

这类课件多用于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代替教师的口授,它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

3.创设信息情境,让学生主动完成意义构建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提供一个由教师预先创设的信息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将声、光、电等多种信息资源构建成学习地理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园网等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由于客观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套较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学配套的电子材料出版发行。要经常性的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就必须善于积累地理电子教案、分类电子地图、地理CAI积件,构建自己的地理数字化素材库;就必须善于积累图象、声音处理经验、动画制作经验、课件的制作经验,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局域网,使之与相对成本较低的卫星电视互联,教师、学生既可以共享通过卫星电视互联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料,又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局域网实现交互式教学,防止出现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教育现象的产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

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抛开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束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对多的关系;网络教学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地理课堂,这里提供了优秀的地理教师设计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可将学习情况及时地提交给教师,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以此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四、中学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角色的多元转换

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思想是否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的实际需要,不断转换自身角色,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占有量大的特点,提供给学生地理学科领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2.地理教学方法的转换

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地理教学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注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的CAI课件及网络教学为学生的独立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转换,注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注重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

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多元而广阔的教育平台,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也要落实我们的最终教育目标,重视学生多元素质的和谐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钟万书.《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2009

[2]刘玉冰.当前地理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08

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方法和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以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1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 1焦虑心理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动作结构复杂,容易造成失误和受伤而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

1. 2恐惧心理

恐惧是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状态。当运动的难度接近学生的运动能力时,就开始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怕完成不了任务.容易没有信心,不敢去尝试。尤其是遇到失败和伤害时,这中受伤带给他们的刺激会使他们有强烈的恐惧感.引起大脑的反应变慢,降低神经活动的兴奋性,从而导致了运动失调,破坏了动作的正确完成,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1. 3体育课堂氛围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体现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如果学生的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他的心理就会平静,紧张就会消失,练习的劲头就会很高。相反,如果氛围不浓,学生心理就有压力,对练习没有积极性,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1. 4学生个性的差异

一般的来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大相同,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对外部的刺激有兴趣,容易适应这种环境,而相对心理能力承受差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刺激不易适应,这种学生对体育课就非常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 5动机障碍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过低的动机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导致发挥不出来,而过高的动机则会引起学生的兴奋性太高,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不稳定,从而造成技术动作质量的下降。

1. 6教法陈旧.缺乏创新

教师的传统观念很深,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进取心不强,工作效率又低.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接纳新心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掌握动作技能,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人格。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2. 1安排合理的运动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就必须有适合的运动量.首先,要依据学生的生理变化来安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童的安排要从小到大.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运动量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减轻了生理上的不适,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盆过大而引起学生的心理障碍。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于他们发展的运动负荷,使学生能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运动的心理障碍.再次,要注意练习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过长的休息时间,使学生做着就不想动的感觉,没有兴趣了。而过短的休息时间,学生的身体负荷还没下降到一定的高度,就再次练习的话,容易产生厌烦,而产生了心理障碍.

2. 2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可以调节和排除心理障碍。在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对上课的要求,以及对体育课的态度,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从而安排相应的方法,制定相应的防范心理障碍的措施,还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呼吸调整法.可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深呼吸,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自由活动法.在课间时,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事,从而进行转移,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心理障碍的危害性,从而自己主动的去克服消极情绪,努力培养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要求,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去向更高的方向进发.

2. 3提高教师的讲解示范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切基本动作的传授,都是通过讲解与示范的协同活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的概念.引起人体运动条件发射的结果.所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质量的高低,就会对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消除心理障碍有相关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第一教师应根据授课任务,有计划的选择讲解内容,使学生明确动作的难点,较好的掌握动作要领。第二教师讲解示范要正确,教师应经通教材,熟悉各个身体练习的动作要领.动作正确的讲解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身体练习姿势,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第三教师在讲解示范时,应注意时机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进展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讲解和示范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4活跃的体育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起到克服学生的恐惧,紧张等障碍的作用。第一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氛围优化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做指导,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氛围;第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恰当的组织教学等可对整个课堂的学生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第三创设多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一种心理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里进行体育活动,鞭策他们的情绪情感;第四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适应和遵从集体的规范要求,服从教学集体的要求,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集体和体育课堂氛围。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以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探索信息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认为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江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在自身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建构知识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将知识转变成自己的内部表述(李其维,1999)。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因此,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context)的体验,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学家们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何克抗,1998)。

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信息)和媒体(教学环境)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教科书、板书及其它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输出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介人,尽管许多外语教学课堂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新的媒体仅仅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新的媒体的介人使“书灌”变成了“电灌”,新瓶装老酒,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Dr.Micheal D.Williams,2000),如下图所示: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J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祝智庭,2000)。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技术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张屹,1999)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三、信息化教育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启示

“英美文学史”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美两国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通过指导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增强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基于认知主义学习论,教学主要是靠教师事先的安排、控制来达到教学目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发起、运行、评价的,学生只是教师的控制对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英美文学发展史,评析作品主题思想、内容梗概、主人公形象、语言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介绍作品的欣赏方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教学材料基本是以教材为主,很少涉及其他教学资源。这种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英美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知识点的繁杂,从中世纪到现代几百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涌现了繁星般灿烂的文学巨匠及无数的优秀作品,这些巨匠与作品受其所处年代历史、文化、宗教等影响,分属不同的文学流派,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复杂的思想性,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很难得其精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尽管被文学史生动有趣的内容及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所深深吸引,陶醉于教师的讲授,但在课后,往往被那些复杂的外国人名、作品名、人物搞得晕头转向。有些学生则将学习重点放在识记大量的知识点上,对于作品的理解、分析、欣赏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些都是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对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然而,长期困惑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两个问题是:一是课程内容的改革限于在文学史范围内进行修改;二是认为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手段不象其他实践性强的课程,难以做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化,在思想上人为地限制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其实,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师不应该以传播知识与控制学生为主要任务,要求教师以‘导’代‘教’、提倡对话性教学”,这一教学原则同样适应于英美文学教学,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蓬勃发展为本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英美文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先进性、现代化、多媒体化相联系是完全可能并可行的。

四、信息化教育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教学目标。引人信息教育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单一讲授英美文学史知识的模式,在跨学科的平台上整合课程内容,把电影改编、美术、音乐歌剧、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各种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按照文学发展规律重新建构英美文学史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学科整合知识点,主要内容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思潮、文体分类、重要作家、作品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讲授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课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上的资料和自己从其他资源收集的资料,进行深人的学习,并以撰写论文和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形式来呈现其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学知识变为具体的图像,使隐含的思想变为直观把握;把枯燥呆板的文学史资料变为生动活泼的视觉、听觉艺术;将“视、听、读、写、做”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精彩纷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视:充分利用根据英美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觉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觉资源,以及中国文化视觉资源,将传统文字的英美文学史教学转变为视觉英美文学史教学。听:充分利用音乐、诗歌朗诵、歌剧改编、戏剧等视听资源,改变传统英美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艺术殿堂的氛围。读:按照英美文学史的演化规律,阅读经典名著,把握英美文学精髓,掌握其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写: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英美文学论文,为深人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准备。做: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制作多媒体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素养。

五、结论

(一)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我们强调的是“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因此,应该很好地将这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勇于尝试,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推动外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本文尝试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预防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下一代,是每个国家的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决定了国家将来的兴衰。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基本成型,说明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是全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实际问题的需要。本文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三个层面讨论如何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预防

(一)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

1. 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预防工作网络

参照互联网的网状结构,建立并逐步健全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平台,由学校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及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由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为在校大学生讲授相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们具备认识自我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方面为院(系)辅导员和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课程,帮助他们提高管理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及时与辅导员进行磋商,就某一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探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是他们具备初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知识,更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意识,既可以减少因教育和管理不当产生的问题,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来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给予初步的心理支持,并及时反馈给院(系)辅导员对其持续跟踪。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筑起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道屏障。

2. 充分发挥主动性,抓住大一入学教育关键期,完善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繁忙、紧张的学业中,而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限性也造成了大学新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对于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加上进入大学后,目标的暂时缺失、大学生活的丰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因素使得很多大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有的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整个大学生活。

如果能抓好大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期,完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为大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健康的基础。完善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以讲座或班会的形式向大一新生介绍简单的心理健康常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学校可利用的心理健康资源等;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让陌生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帮助新生更快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消除新生的孤独感;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与新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帮助新生尽早地了解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尽快树立新的目标;以游校园的形式带新生游览校园,熟悉周围的环境,让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等。

3. 引导、支持学生心理社团开展自我学习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宣传辅助系统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共同的理想、自愿组成的、履行社团组织审批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目前,社团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大学生心理社团是一群对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希望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自我成长并能帮助身边同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因此,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学习和宣传是可行而有效的。

对心理社团所开展的活动,诸如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茶话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学生心理剧及朋辈咨询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在专业上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及专业性,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同时,心理社团也是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力军,他们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形式协助学院进行各项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宣传面,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即能在一定时间内最大范围地传播基础的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地增加,而学校辅导员和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心理健康课程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正常的学生,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品质,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讲授大学生最为关注和需要的积极适应、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应对挫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第一,举办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每次宣传周可以围绕某个心理健康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大型现场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心理专家答疑、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学图片展和以班为单位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有利资源,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第二,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论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专题讲座,如为大一新生开展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主题讲座;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学习和考试心理、爱情观的讲座;为大四学生举办就业心理调试、缓解压力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常识,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己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以文章、图片、视频、问答、留言等方式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为同学们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还可以利用QQ,建立QQ群,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共享,也使心理健康教师与班级心理委员之间、心理委员与本班学生之间及班级心理委员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及时。

二、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咨询相结合

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而言,它更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对解决个体的心理困扰和问题有独特的效果,能达到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心理咨询,不仅能直接解决困扰来访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而且能间接地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做出改变,从而提高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一)坚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

个体心理咨询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开展:预约咨询和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

预约心理咨询是有需要的学生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预约的咨询方式。

基于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的个体咨询则是根据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筛选出一类和二类学生,先由经过培训的辅导员老师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主动找学生进行约谈,如发现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学生,则建议该生到心理咨询中心。

(二)积极开展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知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大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多为发展性问题,而且他们大都住校,过的是集体生活,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尤其适合。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可以开展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时间管理、两性成长、职业生涯规划等团体心理咨询。

(三)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活动

由于咨询需要提前预约、安排,因此不能立即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而校园心理热线的特点则是能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予帮助。朋辈咨询的优势在于,朋辈咨询员们也都为在校大学生,他们和求助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因此,他们对求助学生的问题更能理解和接纳,同时,由于朋辈咨询员是经过专业训练和督导的,这就保障了他们咨询的有效性。因此,开通校园心理热线和开展朋辈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深一步走入学生的生活。

三、 建立、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高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由分管学务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务处处长、教务处处长、院办公室主任及保卫科科长为成员,下设办公室。

建立班级、系(部)、学院三级预警机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班级为一级预警,由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骨干组成,负责广泛深入地了解同学、帮助同学。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同学要立即上报给系(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院(系)为二级预警,各院(系)领导、全体教师、宿管员、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成为学生心理支持力量。当发现有危机可能的学生时,院(系)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措施,立即干预,并迅速上报给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办公室。学校为三级预警,当经过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后,根据当事人不同情况及时采取危机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彭浪. 高校大学生社团文化功能浅析[J]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1): 57.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设:122.

[3]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第5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估 终结性评估

评估是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有利于顺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评估,教师能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而改善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质量。而学生通过评估也会适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而言,教学评估都是一剂强有力的促进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估的具体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大多数课堂仍然使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估体系,以考试作为唯一的手段,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情感、态度等其他因素,得出的结果过于片面化,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终结性评估体系的实施结果更是差强人意,因此建立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导,多极化的评估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形成性评估的特点

形成性评估给评估者提供的是一个动态的评估环境,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尚在进行中的每一项教学活动给予相应的价值判断,通过得出的结果调整教学活动,最终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形成性评估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它更注重学生语言学习过程,并非语言学习结果。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估方式,不仅要评估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取得的成绩及由成绩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等,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这种评估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将每个评估对象的完整性、情感性及个性充分考虑在内,也就是说,这种评估方式包括除知识以外的其他难以量化的因素,通过评估这个过程使评估对象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远大的方向前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形成性评估多以描述性为主,它充分考虑到了评估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建构过程。因此它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纳入教学计划中,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洞察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发性思考。

2.从评估主体方面讲,形成性评估的做法和以往把评估对象排除在外的评估方式截然不同,它的参与者更全面,已不仅是评估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是参与评估进程的所有人。

3.形成性评估给评估者提供的是一个自然情景。在这个自然情景中,评估活动的参与者通过不断的协商、讨论,最后达成一个共同认识。和传统由教师一人控制整个评估过程的终结性评估方式相比,形成性评估强调评估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将质性评估与量化评估合理结合起来。

总体来说,在教育领域,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评估目的上。不以区分评估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对他们进行等级划分是形成性评估的主要特点。而在终结性评估过程中,不仅要对评估对象进行考核鉴定,还要在考核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做出一系列决定,如教育资源的分配等。而从评估对象这一层面来说,也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形成性评估的过程中他们具有参与的内在动机,因为形成性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学。在终结性评估过程中,学生的动机是外来的,他们只以完成学习行为为目的。

二、形成性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如上所述,形成性评估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估方式,那么具体到外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评估,更要对影响其他外语技能形成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的学习情感及学习策略等。从评估手段方面来讲,形成性评估不完全以考试测验等为唯一依据,其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形成性评估对于外语课堂来说意义更显著。

1.形成性评估的动态性与外语学习过程的持续性

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随之进行的,因此它的评估内容更多样化,可以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包括学生的课堂活动情况(包括发言次数和质量),作业完成情况及参与课外活动的程度和表现等。而与此相呼应的正是外语学科学习具有的独特性。与其他通过一次笔头考试就能或多或少衡量出学生该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一张外语测验卷的成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外语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外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如口语方面的、听力方面的、词汇方面的等。因此将形成性评估引入外语课堂,教师就能够更及时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2.形成性评估方式的多样化与外语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外语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不同,注重的不单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是将目光放在学生在各种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上,如情景口译中的表现,小组展示情况等。而形成性评估的评估方式所具备的灵活多样化的特点正好与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需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多样化的评估手段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评估与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评估转变成为评估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这样能有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培养自身交际能力,同时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但是在形成性评估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其有效性。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形成性评估考量的一个方面,如何减少消极情感对评估的影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同时形成性评估鼓励学生互评,鼓励师生共同评估,那么在具体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参与度究竟有多高,学生对互评同伴的学习态度是否持认可接受的态度,以及师生之间信任感的建立程度,都是影响评估能否顺利进行的因素。

在实施形成性评估之前及当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找到相应的对策。

三、建立多极化评估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外语教学评估都是单一的由教师个人承担的。然而课堂是一个综合性场所,多样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仅靠教师一人,很多重要信息难以捕捉得到,如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和风格等。因此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必须将评估主体多极化。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一个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目标,调整学习方向并且检查自己学习效果的过程。因此自我评估培养的是学生为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它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自我评估的开始阶段,学生可以只从学习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估,然后慢慢形成一套完整的自评方法和技巧。教师应时刻记住学生的自我评估不是独立完成的过程,而是需要随时引导,并给学生提供优秀的范例,让学生知道完善的评估标准是什么样的,如学生在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时,教师可提供如下范例:

(1)写作前能够制订计划,统筹全篇。

(2)所描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3)文章结构完整,包括开篇、中段、结尾。

(4)可以用完整的句子写作。

2.同伴互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伴互评正是一个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过程。在其进行过程中,同学之间需要培养信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伴评估可以通过简单的活动实施,如对话、两人小组活动、多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等。在评估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贡献。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优秀的范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以下问题达到让学生评估其同伴的目的。当然,这些问题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

(1)请再现同伴的一个工作场景。

(2)你认为这个场景展现了同伴的什么品质。

(3)请说出你认为同伴在这个工作场景中值得表扬的地方。

(4)请说出你认为同伴在这个工作场景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师生合作评估

在实施过程性评估的过程中,师生共同面对学生的成长。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他们的学习,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他们对待自己学习成果的态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师生合作进行评估,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通过共评,教师也得到了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给学生提供更有意义和有用的指导。师生合作评估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学生档案的建立,学生档案是学生一个阶段学习成就的收集。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档案中的内容,学生有机会不断回顾学习内容,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向学生提一些引导性问题。

评估是日常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应把有形的评估行为化在学生参与的学习情景中无形进行,如通过观察学生的一项活动或已完成的一项任务,观察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学习兴趣等。创新和完善后的外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应以形成性评估为主,评估主体应尽可能多极化。这样才能既服务于教学又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尔英.外语教学实施形成性评估的实践[J].沈阳教学学院学报,2007.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走上科学化,就必须不断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组织体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良好状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信息管理已成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中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保证他们的思想安全,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在高校中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属于特殊的管理活动。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而在西蒙看来,“管理就是制定决策。”彼得・德鲁克则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是一种器官,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文化。”而我们公认的管理是法约尔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定义的:“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有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在同一组织、面向同一对象开展的活动。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实现整体的培养人的目标即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环境具有同一性,都是在一定高校中进行的,同处于校园的内外环境的影响之下;职能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史管理的基础,是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重要方式,管理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证,没有严格的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流于形式;资源具有共享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都是通过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实现育人目标的。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张耀灿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1]在大学里,则是校园内部的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管理人员通过管理手段对校园内外环境及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 信息管理的内涵

信息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任何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的主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在当前,携带各式各样信息并以迅捷著称的网络正在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延伸,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查阅相关信息,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给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乐趣。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加大,信息性质也就变得复杂了,如果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不主动选择积极有益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影响。真实、及时、适量的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础,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当的信息量能促进个人的发展,科学管理必须有足够有用的信息量而不是一切信息,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 信息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等其他媒体中精选出有针对性的最新的事实材料、理论研究成果、典型事例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境界,来实现全球信息共享,充分调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和求知欲,自觉地努力学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知识的海洋去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更好地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自发地做好准备。如果没有信息管理,就会因为网络信息的庞杂使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信息涌入学生的头脑,其中包括一些人故意传播的错误思想和主义的论调会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不能坚持社会的主流思想,不能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同时,网络宣传内容与教育者所宣传灌输的信息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会增加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障碍。

其次,信息管理可以丰富信息资源、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崭新开放的环境和广阔的教育空间。现在许多教育者都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信息的方式引导加强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专业前沿研究的分析能力,及时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面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加上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垃圾的污染等负面影响,不少学生思想浮躁,急功近利,对理论的东西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对社会存在消极态度,这就需要信息管理制度来保证学生的政治观念、民族意识、道德意识不动摇、增强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信息管理可以对信息资源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广泛存在、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进行深入了解,为以后开发新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网络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五花八门的信息资源,包括各个国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大量知名研究学者的最新学科动态,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有利于教育主客体、内容、方式、评价等各要素的创新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因此,注意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保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只有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是学生真正把学到的东西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才能保证“文明型国家”的和平崛起。(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蔡丽华著:《网络德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第7篇

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期,这一阶段要让学生把握信息生活,增强信息能力,理解信息文化,双机制学习理论给我们一个启示: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与学习有关的两种机制的改善。因此,师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即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承,不可偏废的。我们既需要学习具有信息意义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需要选择同时具有智能意义的内容进行学习。实际上,理论知识、抽象知识或有联系的知识要比事实的、具体的或孤立的知识更具有智能意义。高中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以抽象思维为主,自学和自制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借助选修课程,我们可以增加专业技术性强的部分内容,如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等,使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层次特征,对信息技术和文化的认知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使学生在技术的掌握与使用过程中,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即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选择促进学生机能发展的材料和教学活动。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思维或认知能力的发展从出生到青少年期间一般经过四个质的变化:即从动作运算思维到前运算思维、具体运算思维和形式运算思维。因此,我们应抓住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有利时机,向他们提供的学习材料逐渐从以信息意义为主过渡到以智能意义为主、以信息意义为辅,或根据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诊断其哪种机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各时期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这样几个原则:第一,针对学生认知特征与发展需求实施教育;第二,使所习得的能力满足学习后一个适当阶段中应用的继续需要;第三,要有一定的预期发展空间,也就是容许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后的数个学期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深化信息文化的习得。

三、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即有意识地采用相应认知策略来促进双机制机能的发育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那种具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机制或操作方式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维特洛克提出发生式策略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形成有自己特点或意义的认知方式来学习知识。运用该策略时,教师可在完成了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有关的方法和技能后,以上机考试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信息处理的相关任务,提交电子作品和说明文档。时间可以是2~3周,或更为充分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内、课外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在选择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任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照猫画虎”。仅仅在教师展示“任务”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这类学生基础较差或比较懒,只能达到基本教学要求。二是“举一反三”。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并进行简单的创作。在完成自创“任务”过程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提高创新”。选择的题目有特点、有创新、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尝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学生在理科实验班中表现充分,文科实验班学生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方面有不少优秀的表现,普通班也有部分学生达到了这个水平。

第8篇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我认为本模式应有以下表现形态: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以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

2、主题式阅读: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三、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

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也就完成了“换笔”‘(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1)活用“电脑”语言

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三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2)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标新立异,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3)熟练使用交际语

网上文章交际性强,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运用交际性和论证性的常用熟语,显得也很重要。如要善于运用“我认为……”、“我的做法是……”、“我的观点是……”、“我看……”,“总之”等把握全文的篇章结构。

4、培养学生语文中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1)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视野,以及获取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开拓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就必须煞费苦心的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教会学生面对陌生领域去寻找答案的方法。而现代教育基础就恰好具备了大容量存储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的丰富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发掘其创造的潜能。

(2)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9篇

论文摘要:在高中阶段,重点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以外的能力。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书本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处理社会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应尊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并且应用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高中阶段,重点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谓获取信息,就是要求学生积极的、主动地去探求,去发现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的获取方式,通过自学、预习以及教师讲解后学生深刻领会,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社会知识包括方方面面,道德方面的,人性方面的,行为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方面的等等,而这些知识可以通过与教师、同学、周围的人与环境、电视、网络传播等方式来获得。由于各种各样的信息的传递,在学生中间形成了无数种信息,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信息并加以利用,才是使学生正确成长的关键所在。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叙述一下:

一、处理书本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第一,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在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他们才能主动地、自觉地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当学生获得了书本知识的时候,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另一方面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升入大学的必经之路,所以,处理好书本知识是必须的,并且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地应用好书本知识。

第二,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品质才会随时随地把握各种机会,学会观察、分析、综合、类比,才会熟练地发挥知识的作用。

第三,从课本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往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学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进取心与事业感,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类比能力、转化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让学生多练习,在实践中成长,通过多做易错题,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社会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第一,让学生多实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学会观察、分析与综合,应向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东西,比如,学生看戏剧,只观察到王家小姐的着装很是华丽,可以告诉学生除了为漂亮以外,身上的玉片还有其他的用途,是为了约束走路的速度,以显示封建社会的思想。类似这样的好多问题,会让学生激发灵感,遇事多个心眼,多问个为什么?

第二,让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观看军事演习等等,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社会发展的速度,了解人际关系等社会综合知识。

第三,各种信息来源很广,有好的,有坏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而有的人成为人民的千古罪人,原因在于他们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不同,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而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时期,正确引导他们将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网络、媒体上的大量信息必须经过认真的处理,严格的筛选,才可以“洋”为中用,所以,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取其精华,取其糟粕,通过各种形式,比如班会、集体谈话、个别谈心、有益的活动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应尊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处理问题

第一,采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课中,某同学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是他发散思维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个体经验的积累与交流,为学生搭建个体经验交流的平台,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加以指导和培养。

第二,教师应捕捉创新信息,提炼学生独特的见解,学生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眨眼的声音“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完全对。”“老师,我有补充。”当然也有内向学生的自言自语,小声嘀咕,期间有很多有价值教学思想,这时我们要把握启迪学生思维契机,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介入课堂,放大亮点,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充分肯定学生,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其次,学会耐心,鼓励学生自由畅想,课堂上出现了非预设的生成,这正是A同学积极思考的结果,我们教师不能急于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价,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把学生引入误区,我们要耐心等待延迟判断,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并努力想办法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做,一方面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教学更具有生命的活力。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

第三,善待以外,让学生掌握“猜想、验证”。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风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猜想作为合情推理的一种方式,受到了普遍关注。其实在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入手,引导他们进行验证,让学生在争论中“释疑”,学生也在研究、验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也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