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1 19:33:56
导语:在小学教学案例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常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趣味体育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如,三人两足、花样跳绳、拔河、运球跑等趣味体育活动已成为我们课上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充分发掘花样跳绳对学生健康与合作能力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间的合作创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与练习中。除了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外,还侧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跳绳的健身功效扩大化。本节教学内容,作者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将其分为四个课时,第一课时为课程导入介绍,第二课时为基础动作训练,第三课时为分组花样跳绳比赛,第四课时为花样跳绳样式创新。
1.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n时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有趣的导入,让学生产生学习花式跳绳的想法。第一节课为室内理论课程。课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玩过吗”。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主要器材――跳绳,询问学生利用这一器材健身的经历,问同学们“玩过吗”。因为场地条件允许,在学生陈述完之后,还请了几名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跳绳的技艺展示。第二部分“会玩吗”。在学生进行技能的展示之后提这个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已经展示过了,为什么还需要问会不会玩。在我国,跳绳是一项全民性的趣味体育活动,普及度很高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跳,但是“花样跳绳”又与我们理解的“跳绳”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个追问主要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三部分“怎么玩”。这一部分就是主要通过影音教学的模式向学生介绍“花样跳绳”的定义。通过观赏别人的表演视频,激发学生对这一趣味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2.分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第二课时主要为基础动作的训练,让学生通过课程掌握:单摇、垫脚跳、速度跳、单脚跳、剪刀跳、弓步跳、走路跳、移动跳等在内的基本跳绳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也便于学生在课上进行动作练习,在授课时主要采用的是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进行分组学习,分组课堂互动形式更加丰富,也更便于组织课堂比拼,可以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3.分组比赛,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这一课时开始,让学生迅速以分好的小组为单位进行排队。老师统一布置比赛动作,将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形成一套有难度的花样跳绳动作,给学生统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之后迅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可以有效巩固理论课程和练习课程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状况。
4.集体创新,“花式创新”玩法汇报表演
有了第三节课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做铺垫,第四课时的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和学习。让学生选取三个以上的基本动作,在老师编制的动作套路启发下进行“花式创新”和练习,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进行汇报表演。
【讨论分析】
1.重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更多的是师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因此,新阶段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不被教案所局限,而是根据大纲或教学主旨预设出需要学生完成的课堂任务。例如,在本案例中四个课时就是相互紧密衔接,积极引导学生完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由此预设单课时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此外,老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自主练习和自主创新的机会。本案例中,第四课时整个课时的时间都作为一堂总结课,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对我们司空见惯的跳绳进行玩法的花式创新。我们的学生有七个小组提供了一种以上的创新动作套路,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练习自己对花式跳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引导学生开启心智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2.以课堂教学带动学习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练习惯
新课改之后,我们更重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究,因此,提倡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与体验的机会。本案例不论选取的教学器具,还是整体的课程思路设计都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开展,旨在让学生由被动的“要学”变为主动的“想学”。
关键词:数学错题 资源利用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5-01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错误伴随始终。长期以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往往更多地费尽心思地去纠错,害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其实,学生这种犯错的现象既是一种知识点没有全面、透彻理解的反馈,也是小学生独有的认知特征的一种体现。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去促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 小学错题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1 利用错题资源再学习和辨析
把错题整理成一种学习资源,不但帮助学生跨越自身的学习障碍,而且也给教师提供了教研资料[1]。错题的可贵价值不是在其本身,是通过应用它的人发掘、思考得来的。面对学生做题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要摆正态度,及时的改正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对于经常性犯的错误,可以将错题分类整理到纠错本上,时常提醒自己,避免经后的做题出现同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错题情况,再反思教学上的缺失,通过特定的课堂上讲解错题,完善自己的教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1.2 利用错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是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每个阶段的学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过程,更何况是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小学[2]。对于认知能力受限制的小学生,教师应当宽容对待学生的数学错题,要肯定学生的错题,鼓励学生摆正良好的心态去错题中吸取教训,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教师应当抓住这个要点给学生制造个轻松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和学习积极性。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育经验,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提倡三个准许:准许学生错了重答;准许学生对不完整的回答重想;准许学生辩论不同的解答方式。
1.3 利用错题完善教学和设计教学案例
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数学错题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自己教学的疏忽和不足,从而针对错题资源设计与完善课堂教学。造成小学生数学错题的原因,往往是对关键的字词句理解不到位,审题能力的欠缺是小学生数学的主要阻碍[3]。为解决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把数学题干规纳出来,尤其是重要的细节字词的意思,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错题中表达数量关系的词句反复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它们的真实意义,帮助学生有效的解答数学的题目。如果错题是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势造成的,教师可以采用正面迁移的方法去弱化负面迁移,即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的分析方法,这种知识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对比分析新旧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解题能力。
2 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的教研案例
2.1 案例描述
如果课堂中出现错题,教师将其疏导成为亮点。同个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时间,即使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出现的状况也会不径相同[4],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充分做好教学假设,当学生的错误出现时好延迟评价,对错误进行巧妙疏导,从而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训练思维,使“错点”成为“亮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练习中笔者发现有这样一道题:0.65÷2.5=?学生当时给出了三种解法:(1)6.5÷25=0.26;(2)65÷250=0.26;(3)65÷25=2.6。基本上学生运用的都是算法(1)式,只有少部分学生运用算法(2)式,但也有几个学生没有理解好小数点的变化规律,错写成了算法(3)式。面对课堂上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笔者是先提醒学生对解出的答案进行验算,并没有马上给出评判。通过验算0.26×2.5=0.65,2.6×2.5=6.5学生很快判断出(1)(2)式是正确的,(3)式是错误。很明显可以发现,使用(3)式方法计算的学生是把除数和被除数都当成了整数,而忽视了商具有不变的性质;用(2)式的学生虽然考虑了商不变的性质,但同时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100倍,使其都变成了整数还是不够简化。教师利用这次课堂出现的现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技巧。
另外,巧妙的运用错题资源,将学生的错题内容分析比较,让学生经过对比前后内容,在矛盾比较中学习,加深数学解题思路,促进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掌握。例如,笔者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700÷400=1……3,59÷6=9……5,49÷8=5……9。列举了242÷(22÷2)=242÷22÷4,0.048÷0.2=0.024等除法运算。列举了125×32×25=125×8+25×4,125×32=(125×8)×(125×4)等运算定律出现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出现的错题,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再设计辨析练习,通过比较分析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弄清原因,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2.2 案例反思
小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做错题是正常现象,或者说做错题也是小学生的权利,面对错题现象,我们要以正面的态度评判,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掌握解题能力。同时数学错题资源是教师案例利用与开发的宝贵资源,因为现代的基础教育正在大力改革倡导开发和利用错题资源教学。错题是帮助学生学习在数学的理解学习过程中具有珍贵孩童特性的一种动态的“利教研学”资源。教师应当善于抓住“错题点”,针对问题分类辨析,寻求对策,一方面进行改错、再研究错误,将其成为亮点反败为胜;另一方面,运用正反对比,反思教案,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小学生思维训练提高和认知知识的发展过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这个不断改进与完善的教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好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以及特有的年龄特征,利用错题资源,将错点化成亮点,巧妙的正确运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在提升教学课堂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把学生的犯错过程转化成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的解题能力。
3 结语
简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过程,数学错题资源教学是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有效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也是教师反思教学,不断完善教法和创新教案的重要过程。根据错题资源创设出符合教学内容的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特定的数学改错情境中,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错题反思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芳英.利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实效[J].教法研究,2011(17):34-35.
[2] 沈巧英.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利用”的教研案例[J].现代阅读,2012(10):110-11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实物中蕴含简单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实物总能给人一种启发,产生联想。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教学的发展,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利用案例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但探索和创新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质疑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习的基础。所以从以下几方面谈案例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大胆放手,利用案例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权利,拥有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整理与复习、自主练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1利用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知识难度不大,运用知识的迁移就可以解决的内容时,教师只须作点拨,在探索学习中掌握新知。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到的几何形体,就很容易引起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利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入新知接着创设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的学习活动,在充分感知这些形体表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实物感知,以及到抽象感知,从而顺利的实现将学生形式化的教学中,体验数学化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用平面图形设计的,哪些物体时用立体图形设计的,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应用到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中,最后利用多媒体呈现所学的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激发学士自主探索的欲望,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1.2自主整理与复习
课程结束后,对每一个小结,每一个单元,组织复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整理与复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的新授课后,组织学生复习圆的知识时,让学生回忆圆的特征,以及有关圆的个个知识点,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出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并画出图形圆,图中标出半径直径,写出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半径与周长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梳理复习,有利于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培养。
1.3自主练习
练习是对知识点的巩固。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智力拓宽知识面的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自主练习,只有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油桶需要多少材料,是求六个面的面积,而求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四个面的面积,求火车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是求长方体的容积,求出后自己去练习,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练习题可以由教师设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有坡度的练习题,也可由学生自己设计。设计练习内容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科的特点,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紧扣学习内容,练习要独立完成,掌握技巧,注重练习过程,以及练习结果的准确率,对于一些计算题、简单应用题的练习,一定要放手给学生自己设计,在设计练习中内化,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滚筒成长的过程。
2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中 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实践出真知”。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实践有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转一转,移一移,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等形式的操作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取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的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弃伪存真地辩论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再把剪下来的三个角拼在一起,量出拼起来的角的度数,学生就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利用剪、拼、量等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再如:学习《图形与位置》,可以选取教室,操场,学校的建筑物以及桌子上摆放的东西还有家里床、沙发、茶几等作为学习的背景,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位置,谁在谁的那边,由于学习环境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这样使学生有了较强的好奇心,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了数学。再如:上有趣的测量这个内容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石块和一个容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实际测量,方法一:学生汇报,将长方体容器盛入一定量的水,先记录下长方体容器长、宽、水面的高度,将石块放入容器中,再次测量水面的高度,用第二次的高度减去第一次的高度,得到水面上升的高度,用容器的长乘宽乘水面上升的高度,就得到石块的体积。师问: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的体积,生:因为石块占据了容器的一部分容器,于是水面上升,所以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方法二:将长方体容器盛满水,把它放在一个空的较大的容器内,这时把石块放入盛满水容器中,会有一些水溢出来,把溢出来的水倒入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师:为什么水会溢出来,生:因为石块占据了容器的一部分体积,所以水溢出来,溢出来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因此案例分析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最有效的方式,通过以上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了圆的周长,知道了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自己测量,计算、验证进一步理解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亲自动手操作学会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方法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课堂已不再是简单地背教案、跟着老师走,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了解学生的爱好,知识基础、思维能力,预设各种可能性。这样才能使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互相协作,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因为它会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教师根据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处理,从而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一念之间,灵感产生了,一个好方案瞬间诞生。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措施
引言
我国的小学教育制度以及小学教育目标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逐步地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长久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就被认为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难点之一,原因就是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等等。本文根据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不愿意听讲、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等实际问题,提出了以下具体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旨在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1. 优化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一直强调的是“师道尊严”“严守师训”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扮演的只是一台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要想改变这种课堂现状,就必须优化其师生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改变师生不平等的关系,要优化师生关系,从而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受教师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其次,教师要放下“师尊”的架子,要和蔼友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下都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变自己课堂主体的角色为学生的引路人,进而让学生变“教师家长要我学”的被动式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式学习。
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要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这样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也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2. 实施趣味化导学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举一简单的例子: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3. “变”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而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学生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例如,在加减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朋友坐公共汽车为场景,图中汽车上原有8人,到某站时下车3人,上车6人,请小朋友算算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又例如,在乘法运算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场景中指出超市糖果架上有5排水果糖,每排有6盒糖果,请小朋友算出超市糖果架上一共有多少盒糖果。通过这种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热情。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欠缺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
4. 重视作业设计,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但教师布置作业,也需考虑一些作业的特征。只有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作业,才能尽可能地发挥作业的最佳作用,达到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我认为作业的设计应注意以下以下几点:
1)注重作业的系统性。一般来说,知识有深有浅,但它是发展的,有本身的系统性。根据这个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反映出来,作业也应如此。如果布置作业时忽视这个特征(如随意调动,挑选一些作业),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掌握和巩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注重作业的复杂性。知识是复杂而多样的,学生的智力层次也是多样的。因此,设计出的作业也应是复杂而多样的。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大纲要求设计出形式多样、类别多样的作业,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一般来说,教科书中的练习是基本的、普通的,适合中等生;优秀生则在完成基本的练习以外,还可另加一些较深的题目;对于学困生,教师可在作业上加上说明提示,指导解题。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3)注重作业的独立性。系统性的练习在课堂上完成,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但要巩固知识点,只做这些还不够,教师应设计独立完成的作业,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作业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应注意:
(1)不布置课堂上做过的作业,这种“复习法”死板,缺乏新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应在家里做,不能让学生在校与同学商量着做,应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
(3)对优秀生可少留点基础作业,给学困生布置的作业偏向基础的应多点,但不应打分,发现有进步的学生可及时鼓励,使其更积极学、自觉练。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十分重要,它为以后初中数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学家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是短期内就能做到的,它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计划,同时它还需要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切实地做到了以上的几点措施,逐步地规范数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小学数学课堂质量才会提高,整体的数学学习质量才会提高,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营销;合作学习;学生
我是一所中职学校的教师,《市场营销原理》是我担任教授的课程之一。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她们的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自学能力较低。而本门课程主要涉及市场营销的原理知识,内容比较枯燥难懂。结合学生及课程的特点,为了能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
在讲到第三章《市场营销调研》时,我用了六节课给学生讲授了基本的原理及知识。本章的内容不会很难,但如果要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并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光靠讲授是远远达不到的,那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最合适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实操,亲自参与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于是我决定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和探究式学习方法。具体如下:一、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个人。二、每组成员设计、打印出调查问卷,然后进行营销调查。三、每组成员根据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时间规定:一个月。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很快就分好了组并开始着手准备接下来的工作。一个月过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最后的成果――调查报告交了上来,通过批改调查报告,我发现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而且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锻炼。本章的教学能取得成功,主要是采取了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针对中职学生基础差、学习缺乏耐心的特点,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注意搭配:学习成绩好搭配成绩比较差的,性格活泼的搭配内向的。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让弱势学生得到帮助,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一)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90后孩子有着鲜明的特点与时代个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懂得分享与分担。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了以组长为带头人,组员间互助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要完成市场营销调研工作,从调查主题的确定、到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再到统计数据、撰写调查报告,这一系列的任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果光靠个人的力量去完成,对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偏大。而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的职责都很明确,既有明确的分工,也有必要的合作,有利于集思广益,各尽其能,让学生有信心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勇往直前。
(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小组合作方式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问题、去跟小组成员以及老师讨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获取相关度的信息,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四)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生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增强了集体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情谊。
二、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也称研究性学习或项目式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对于本章的内容,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是最合适的,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商品进行展开调查,从而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主动地位,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及帮助,这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本次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增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与口头表达能力
在营销调研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要把自己的想法及意见跟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胆量的考验,经过一系列的调查走访,让学生丢掉了在陌生人面前腼腆、害羞的胆怯心理,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把上次活动拍的照片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吗?同学们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想把它放到我们的黑板上,为了美观一些,可以把它的周围用彩带给围上,那多漂亮啊!那我们需要多长的彩带呢?
生:大约需要6 厘米长的彩带,但是有4条边,需要四六二十四厘米的彩带。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上下两个边是6 厘米,左右两边是3 厘米,一共是18 厘米。
师:要想知道这条彩带有多长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周长。
在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在活动上的照片,通过美化照片入手。
这样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我们说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节课的导入是有效的 。
环节二:讲授新课,认识周长
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学习后,通过教师的反思我们发现,班级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周长的内涵。
在“认识周长”这一环节中,讲授“什么是周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归纳出什么叫做周长,具体解释这个定义中个别词语的含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差。
环节三: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周长
我们说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对话中学习”,本节课老师设计的测量物体周长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漂亮的不同形状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1 分钟,小组同学再交流一下。(同学讨论时间为4 分钟)
师:将你们讨论好的汇报一下。
环节四:测量物体的周长
师:我们下面来实际的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注意测量的结果取整数,
采用四舍五入法。
(学生用直尺测量教科书上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教师深入学生中进行指导,并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方法写到黑板上。两种方法分别是:2×2=4cm 1×2=2cm 4+2=6cm;1+1+2+2=6cm 这时下课铃声已响)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投入,教学相关知识的辐射越多越好。但是,并不是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渴望尽可能多的完成教学内容,在下课铃声响起之际还在讲授“如何测量物体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每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其实很短,教师在铃声响起后还在讲解,以下的学习效果将是微弱的,乃至是负面效应。
二、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教材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接着教材呈现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学习周长的需求;讲授周长的内涵,并且在生活中感受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寻找测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探索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小结。首先,教材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感受周长的含义,形成对周长含义的感性认识。
三、反思与总结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现在应该不断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以此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业务提升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与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行为的历练阶段,这种不自觉的自然进展、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内力,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祝新宇.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0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案例分析;“引导探究―仿真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78-03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 必要性
以高职学生需求为导向。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更加多元化,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为满足就业、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深造等需求,因而在学习中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虽然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及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认识肤浅,但多数学生对如何应用管理理论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目前,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生产线托管、模拟市场等创新教学方式也在积极摸索实践,但是相当部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仍需要在校园和课堂环境内实现,采用案例教学可满足学生走向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物流课程特点使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如果只是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理论空洞抽象,难以理解,而开展案例教学,把物流管理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却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
1.2 特殊性
(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上,物流案例分析课程与一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提供一个完整形式上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照这个理论体系进行讲授,教学目的也就能达到。而物流案例分析课并不是这样,案例分析更注重实践,教材提供系列物流案例,教师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案例从头讲到尾,它需要教师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最终形成书面文字报告,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相应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但案例分析课并不是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案例教学法是用引入案例的方法为阐述的理论服务,即运用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来说明某一原理,让学生能够理解。很明显,案例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注释器”而已,而对于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最具价值的功能却远远没有发挥。案例分析课程正是瞄准教学案例这一最具价值功能,不再是为说明一个原理对某一个案例的偶尔应用,而是面对实际,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串联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熟悉和学习,从案例模拟的情景中认识物流企业或部门的资源要素及其变化的规律,从中体会管理原理、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艺。
2 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
2.1 教学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活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案例分析课是在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储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对有关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现在是通过大量、系统的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从实际的运行规律上去认识和把握那些物流企业管理原理、发现新的知识和萌生创见。很明显,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经验总结,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远比从事某一孤立的实践活动的收获要多得多。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自身特殊性,物流案例分析课程的设置应该定位于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服务,在必要的知识传授基础上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考虑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问题的本质,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物流管理意识,增强实际操作技能。
2.2 教学思路
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物流案例分析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技能需要的“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对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进行管理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教材中的案例选择和高职培养目标一致的物流管理专业动态技能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
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练”逐步转变为“导演”,再逐步转化为“评委”。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
3.1 教学内容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教学内容也以此为依据。物流案例分析教材中案例较多,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为例,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有61个,涉及物流战略与规划、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以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众多层面,若要以传统的“教材导向”教学逐一讲授,面面俱到,教学任务一学期无法完成。根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理论知识配套、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近的案例进行教学,突破教材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物流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根据调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岗位,依此可将教材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宏观物流战略规划和微观作业管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后一部分。微观作业管理主要包括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内容。案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确的分析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一个对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机会,此外,案例分析可让学员通过扮演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其他各种重要角色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在企业组织中关键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权力解决企业各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3.2 教学实施
(1)精心设计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案例分析课堂。接触案例分析,学生经常感到很无措、知识点比较凌乱。这主要是因为案例多是跨学科综合反映实际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物流活动,反映某一管理情景真实而全面的情况,将有关信息几乎都包括在内,往往掺杂多余无关信息,而且有关信息还不完整,其基本问题与理论表现得也不是很清楚,既有浅显的,也有深奥的,有可能清晰,也有可能混沌,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去找出问题,理出思绪,分清主次,即“梳理辫子”,然后利用找出的机会,拟定各种备选方案,权衡决策。采用“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观察视角,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由于案例较多,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时,必须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规划、企业变革、作业方法、经验特色以及技术水平等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主要案例为:海尔供应链约束下的流程再造实践、一汽大众的“零库存”、国美电器的物流体系、联邦的两种连锁和物流配送、中铁货代业务操作信息系统、UPS的物流服务及美国耶路全球公司在华扩张的反思7个案例。
(2)积极开展以“仿真创新”为主的主题探索。传统的案例分析将别人现成的经验教训和做法和盘托出,从教学方法论本源上说,本质上是式的学习,与课堂讲授如出一辙。从教育的目的和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来看,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案例应是物流案例的主体。问题待决型的案例,要求学生找出问题、诊出“病因”、开出“处方”,并在比较各项备选方案优劣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仿真”解决管理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其能力培养功能远大于已解决问题型的。可见,案例的重点与主体应是待决型。
将上述想法应用于案例分析,以本土企业为材料,分析特定假设场景下物流作业流程管理,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这种主题设计很难,教学过程中常选择既包含已解决问题,又包含未解决问题的案例为主体内容,如先描述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然后将以后新出现的或扫尾、遗留问题的解决任务交给学生。如根据安庆市现有路网,分析连锁企业万家旺超市的配送管理问题。
(3)教学组织与实施。“引导探究―仿真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主要实施方式为引导探索,仿真创新,再引导探索,仿真创新。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中短篇、有现成的方案与计划案例,介绍某一管理事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评价,指出其长处与高招,同时也点明它的疏漏与不足,要求以所学的理论作为论证依据陈述其评价的理由。其次,选择情况描述中隐含一些问题的案例,要学生把这些问题发掘出来,分清主次,探究原因,拟定对策,最后作决定。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工作能力,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最后,结合本土企业,自由选择主题,独立完成该专题的策划,资料收集,组织整理,表达演示与辩论报告等。如此展开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案例分析,从而使得分析者的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4)教学实施效果。“引导―探究―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思路与传统的“教材导向”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选题,选择身边的企业,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收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组学生只掌握物流管理部分业务管理知识,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4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由于案例分析课程的独特性,其成绩评定与一般专业基础课也有所不同,它来自教师评定(70%)和学生评定(30%)两方面。教师评定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10%)、讨论发言(10%)、技能展示(40%)、期末考试(40%)四部分构成;学生评定主要反映小组学习情况,一般由学习态度(20%)、小组讨论(20%)、团结协调(20%)、小组贡献(40%)四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拟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题目以案例题为主,主要包含基本知识应用考查(30%)、物流背景常识考查(20%)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出现的物流问题能力考查(50%)三部分。
总之,物流案例分析的教学,不论是案例分析的引导,还是探究创新案例的总结点评,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惠英,金家祥.实施案例教学主体角色定位研究[J].基层后勤研究,2009,8(3).
[2]应宏.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9(14).
[3]尚立云.需求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4]罗勇,芦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针对性不强。在保险营销案例教学中,要求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是与所上的课程章节内容一致,与教学目的相符,案例要能起到便于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的作用。有些教师由于对教学内容把握得不够准确,所选择的案例显得随意,不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借鉴了外国发达国家的经验,因而有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照搬外国的案例,比如拿外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我国保险营销市场的运行方式,而没有考虑到国内外营销市场环境的差异性,甚至有些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不是实际案例,难免与教学内容相背离。(二)保险案例教学过程中互动性不够。案例教学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开展互动环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与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保险营销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但是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够,只是较为单纯的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够多,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探讨,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保险竞争优势分析内容中,有的教师仅仅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了举例分析,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针对不同的生命周期该如何选择不同的战略,不注重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三)对案例进行评析不够。案例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案例进行评析,教师在讲授案例后要对其进行点评,指出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呼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们思维的创新性和推理的逻辑性。但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时,对案例没有进行深入的评析,只是简单的进行讲解,这样不能使学生对案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未能更好地使学生学到保险知识和思考营销问题,学到解决保险营销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比如在营销市场调研内容中,一般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做调研作业然后进行演示,但是在学生的演示中没有针对每个学生作业进行详细分析,深入讨论,只是简单点评,没有指出学生作业的不足及亮点,其实每份学生作业就是一个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保险营销中成功运用的关键环节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案例教学在保险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针对性不强、互动性不够、评析不够的问题,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提出解决的措施:(一)建立数字化案例教学资源平台。为了使教师能够快速简捷地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合适的案例,保险教研室可以建立数字化的案例教学资源平台,由保险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对有关理论进行专研,对案例进行精心甄别、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并且适合课堂讨论和教学的案例,进行整合,提供给授课教师使用,一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案例来源的问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案例,熟悉案例相关背景,有利于加深对案例的理解,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起创新性思维;三是保持数据的及时更新,为案例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保险营销》案例教学要达到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师生之间要加强互动流与沟通,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讨论可以说是案例教学中的核心部分,能否做好这部分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一般来说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并将各组的讨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部分,最终纳入学期成绩考核当中,这样便能引起学生高度的重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学习及竞争氛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好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授保险营销策略时,可以要求每组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各组之间进行讨论,互相评价,教师则负责进行引导并记录各组学生的表现。通过这种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掌握了保险营销教学的理论知识,开拓了学习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高学习的兴趣。(三)加强对教学案例的评析。在师生互动环节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评析,对学生的案例思考、案例讨论进行点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指出学生的讨论存在的问题及亮点,指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更好的对案例进行分析,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讨论过程中的氛围如何,取得的教学效果,讨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等。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效的评析,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做到营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此外,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案例教学过程进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方法与技巧,不断为提高授课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作为《保险营销》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实用,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营销的方法和技术,提前为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保险营销做好实践准备,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作者:李 瑾 黄 静 单位:1.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教师2.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基PBL的《保险学》案例式教学应用分析.江苏科技信息.2014(22).
[2]周紫哲.保险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4).
[3]郑玉华.浅析案例教学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4]孟德锋.高校新教师运用保险案例教学法分析.教育在线.2011(5).
[5]刘子操.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6]袁毅阳.浅析保险案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教育教学.2008(1).
关键词 教学质量 档案化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03
Abstract Teaching is the current marke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 in the context of a work,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s the focus of education reform effort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niversitie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is a management model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but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issues, this paper makes the appropriat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Archives" management mode, for reference purposes only.
Key words teaching quality; archives; management strategies
0 前言
所谓教学质量档案,是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内容,属于教学档案的一个分支。传统意义的教学档案往往更注重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具有着较强的客观性,而教学质量档案则更侧重于“人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合理利用教学质量档案,不仅可促进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同时也可实现教学效率的稳步增长。
1 “档案化”管理的相关概述
1.1“档案化”管理的概念
所谓“档案化”管理,是指在对个人或单位从事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进行记录的详细过程。基于档案化管理的真实性、实效性、可靠性、长期性、完整性等特性,在对个人或单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有效实现管理及约束的目的。除此之外,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可对过往的档案记录进行查询,并从中总结出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
1.2 “档案化”管理的重要性
(1)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起有效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可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首先,在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档案化”管理可对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次,在实施“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学活动、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平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有利于实现高校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2)完善教学体系。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对教学体系的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档案化”管理能够以更全面、客观的角度对高校的历史做出不同形式的记录,同时对高校教学工作及教学质量做出真实的评价,并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反馈,由此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3)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档案化”管理模式可有效起到重要的监督及指导作用。在实施“档案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可将教学档案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对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1.3“档案化”管理的要点
(1)规范“档案化”管理。在规范“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观念的革新,做到与时俱进;其次,应当开展合理化的教学评估工作,以维护其规范性;最后,应当确定教学档案的主导地位,以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优化“档案化”管理。在优化“档案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实现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化及归档自动化;其次,应当通过教学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来促进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教学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全面提升;最后,应当进一步落实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3)坚持“以评促建”。在坚持“以评促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对各项教学指标的定量化分析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有效掌握教学质量、教学效益等内容,不仅能够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可实现高校工作特色的进一步体现。
2 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相关原则
2.1 全过程管理原则
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因此,为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档案管理的真实性与实效性,在“档案化”管理过程中首先就应坚持全过程管理原则,即对教学全过程实施管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档案管理工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