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16:31:33
导语:在医学影像实习生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顶岗实习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 影响 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向来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大基本问题,尤其是专科毕业生。每当毕业季来临,专科毕业生便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如何使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青睐,如何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岗位,已经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学院采取顶岗实习这一政策,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和综合素养为目的,更好地适应市场目标人才的发展需要。
一、从不同角度分析顶岗实习目的
(一)从教学角度分析
1.教学质量考核。商务英语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是学以致用。考核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只知道学知识而不会用知识,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充分发挥。根据商务英语本身的特性及市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学院扩大实践考核比例,通过安排顶岗实习这一实训课程,将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把实训过程与实训结果结合起来,从平时的课堂讨论、实践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等方面评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考察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2.人才目标培养。根据调查,社会对素质较高、专业能力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商务人才求大于供,衡量标准主要是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这表明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商务应用人才。在职业知识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三位是: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财务与金融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在职业技能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五位是:英语听说阅读能力、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技能、文书写作技能、信息与档案管理技能、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需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前四位是: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发展潜能、中外文化修养。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知识与进出口业务流程,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设备,能熟练运用外语独立从事一般的进出口业务,以及其他与外贸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这个目标人才的培养过程,是学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完成的。
(二)从个人角度分析
1.尽早接触社会定位自我。大学就是个象牙塔,一直处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状态的学生,对未来的想法大都是茫然而不知所措,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尽早地接触社会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为以后的发展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2.提高工作能力,明确择业目标。顶岗实习,就是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地积累经验,提升工作的能力,为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多个行业的尝试,看看自己喜欢什么行业,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哪方面更具有潜力,从而更加明确自己择业的目标。所以说,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来学习岗位知识,累积经验,从而提高工作能力,使学生的择业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二、商英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顶岗实习的确让学生学到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得到的实践锻炼、能力积累及适应并投入新环境的经历,提高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但同时,顶岗实习使学生经历了学校的学生角色与职场的社会角色的迅速转换,由此伴随的关于专业学习、心态调整等各种不适应现象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试。
(一)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衔接不够
在顶岗实习中,学生会慢慢发现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的衔接不够,书本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专业学习中所涉及的行业知识技能还远远不够等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应该碍于面子,要学会不懂就问,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巧。例如通过积极参加商务技能培训,与有经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在工作过程中慢慢掌握并熟悉应用行业知识技能,这样就可以弥补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不足。
(二)心态需要进一步转变
走出校门,踏入职场,不同的环境使学生很快意识到大学生活与职场生活的重大差别。学校三点一线的生活,是简单而相对轻松的,但是在工作当中就不同了。在工作中,学生要考虑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怎样处理与上级领导、周围同事的关系,如何应对工作中的诸多突发事件及环境转变,这些都需要他们以一颗平常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及时地转变心态会让他们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因此,摆正心态,及时转变是更好地工作的关键。
三、商英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及意义
(一)对个人的影响
1.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顶岗实习,通过在具体岗位上的“真刀真枪”工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还拓展、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促进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个人的心态也得到改变,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遇事不慌,从容处理,从而为个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顶岗实习,学生身临企业生产第一线,熟悉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体验了企业文化和经营流程,了解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客观地认识社会,并在实习过程中缩小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形成比较客观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
3.奠定了坚实的求职就业基础。顶岗实习的经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从而掌握就业信息。另外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并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把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获得适应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经历。从一开始的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到后来总结出自己的理论并用其指导实践,这些都为学生的求职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商英专业教学设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1.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是学以致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是单一地传授知识,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创造一些活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例如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专题研究法、组织竞赛法,以及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型、体验型、案例型、问题型等,积极开展“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应多安排多媒体课程教学、网络教学,充分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方法方面的资源,为英语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在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英语人才。
3.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在专业教学组织上,以教材为依托,以案例分析为契机,以问题为本,创设仿真情境,将商务英语语言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工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将大学所学付诸实践,提高就业竞争力,更能让学生了解到工作的艰辛,了解到责任与团队的意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客观认识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更好地完成自我目标定位和人生观的塑造。同时,学院可以根据学生顶岗实习中的不足进一步改进专业课程,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目标人才。
参考文献:
[1]谭利娅.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02).
[2]陈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2010:20.
[3]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论文关键词:高中英语;学困生;需求分析
一、引言
研究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经常忽视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师们不太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教与学严重脱节,致使学困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我们谈的基本是如何教外语,很少关心学生是如何学外语的。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热衷各种各样的所谓新的教学法,热衷这样那样的教材和辅导书,而很少研究学生实际的需求,很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制定教学计划”[3]。然而学习需求分析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动机等,并帮助他们认清学习目的,使他们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学习需求分析的含义及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主观与客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使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Hutchinson&Waters在1987年对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做出以下定义:“学习需求不仅仅是局限于目标与的需求,他们从必要性,缺乏和需要来分析。必要性的需求由目标环境的需求所决定,也就是说学生之所以学习语言就是因为需要在目标环境上让其得到应用。”从内容上看,Hutchinson&Waters (1987)又将需求分析细分为: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s Analysis)和学习情景分析(Learning Situations Analysis )两个方面。目标情景是指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它是根据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实际应用情况决定的。学习情景是指学生当前的目的语水平、学习环境、个人愿望、个人信念、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与学习有关的事物。很明显对于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保持好这两个方面的平衡,偏向于任何一方都是无益的。
(二)国内外学习需求分析的研究成果
语言教学中的需求分析理论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领域,主要关注目标情景下学习者的语言需求。随着着眼点从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到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转变,需求分析理论开始被应用到通用英语教学领域。从关于学习需求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的研究已较为广泛深入,成果颇多,而国内的研究却较为滞后,在过去几年里,我国对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不同需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如:王斌华(2003)对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管春林(2005)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可趁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学习需求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余卫华,2002),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比较少见。基于此,本研究试着将学习需求分析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研究对象限定于学困生,以便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明白自己学习英语的优势,端正学习英语的态度,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受试予这次试验的学生共100人,他们是来自郑州市3所中学,高一的学生。从调查问卷得出这些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大都是被动、温顺的听众,不敢随便提问,唯恐自己提出的问题受到别的同学的嘲笑,更不敢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诘难。在考试中他们认为这些检测根本起不了作用,考或不考一个样,依旧是不会,因而每次考试都是乱写一通。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探讨分析,决定先把孩子们从恐惧心理、消极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笔者参照了Hutchinson和Waters(1987)的理论框架,Oxford(1990)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和文秋芳(2001)的问卷设计,及结合教育部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设计成的。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第二部分是这些学困生对当前英语教学现状的看法。为了统计方便,除了5个开放性问题外,其余50个问题全部采用量表选择题,每题设5个选项,学生需要从五个选项中挑选一个切合自己的答案写在问题后面的括号里。
(三)研究问题
该项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高中英语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
2、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这些学困生英语学习需求之间有多大差距?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数据分析
1、从这些调查问卷中发现:92%的学困生很少体会英语成功的滋味,他们渴望获得成功体验的需求,哪怕是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给予正确的回答也可以,因而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想学习英语;84%的学困生觉得英语单词记不住,记住又忘了反反复复没有恒心,让他们以为自己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67%的学困生认为在课堂上引起不了教师的注意,使他们丧失自信,英语成绩越来越糟糕;从需求角度分析,学生注重较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表现的需要、认知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
2、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这些学困生英语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对英语教学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无法与教师在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对话与交流。这种单面向的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甚至彻底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学习好的学生受到教师的重视,而成绩差的学生会有被忽视的感觉。这种状况更严重伤害这些学困生的自尊心,挫伤对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建构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是学困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关键。《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交际的语言应用能力”[4]。
3、从个别访谈中发现,学困生认为英语词汇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首要障碍,其次是英语听力方面的困难,而英语阅读中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困难所导致的。学困生对这些困难的形成大都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对或因失败而导致的学习信心的丧失。
(二)讨论及启示
从调查问卷及个别访谈里得到,这些学困生普遍英语基础差,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较弱,在英语学习方面自我评价低,这与对英语的期望有直接关系。V.H.Vroom(1964)的VIE理论(Valence-Instrumentality-Expectancy Theo-ry)认为,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最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对于学困生来讲也就是说,他们更多的是好的成绩能否带来积极的结果,如果他们认为达到的目标可能性越大,他们的动机强度就越高,反之,即已然。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认识疾病的过程,是全面训练业务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培养医学实用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到住院医生的必经之路。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直接影响了医学生专业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向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而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医学生是未成熟的医生。因此,探讨和消减影响医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对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与服务质量都非常重要。
1 临床实习质量影响因素
临床实习过程是医学生实现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重要里程碑,它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医生是否能够担负起明天治病救人的责任。对教学医院而言,确保实习生的质量事关重大,必须针对其影响因素找出对策,以提高实习质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院因素、实习医院因素、社会因素、实习生自身因素4个方面。
1.1 院校因素
1.1.1 院校对实习医院选择不严格 由于各个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数量的扩大,三甲级医院相对较少,无法承载数量众多的实习学生;而学院自身的附属医院又难以消化扩招后带来的庞大实习任务,因此只好选择其他非附属教学医院,这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专业性。而医学专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临床实习阶段实践性和科学性很强,如果选择的实习医院硬件及软件跟不上教学医院的水准,势必影响到学生实习质量[1]。
1.1.2 学校管理因素 一般情况下,学院与实习医院之间的管理沟通不够,主观上因学院和实习医院非本系统附属医院,对实习医院学生的实习质量无法考核。因此,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医院的带教质量都有所放松,客观上完全依赖于医院。医院方面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临床教学考评机制,对各科室及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质量缺乏经常性的检查与评估[2]。
1.1.3 教学计划方面的因素 重点专业实习时限太短,而专科多,许多专业技能无法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顺利完成,属于自学状态。而教学计划安排个别地方不切实际,与临床有脱节。二是招生数目急剧增长,虽然医疗教学资源在增多,但为数众多的却是小型私营医院,不具备教学能力,而条件好的三甲级医院并没有增加很多,根本跟不上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此外,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不足,许多科室学生打堆,带教老师的人力、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应对数量较多的学生,所以不能按实习内容完成大纲要求。
1.2 实习医院的软、硬件因素
1.2.1 医院的师资力量 实习医院师资力量薄弱,那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就会影响实习质量。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水平和带教经验。这与教师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临床教学经验、敬业精神和态度相关。由于教师的水平、经验学历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学质量。特别是在床边教学中,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和规范示教。其次,对实习学生缺少强化训练,使得知识技能巩固不够。
1.2.2 示教资源缺乏 医院没有专门的训教室,许多创伤性操作无法进行真人训练,医院没有功能完备的教学科目训练室,如无医学模拟人进行急救复苏、穿刺等;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群众对医院的不信任、群众法律意识的提升,不让实习学生对自己进行各项服务,造成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各项医疗操作;同时,患者对实习学生表现出的抵触情绪,使实习生对许多基本操作技术望而生畏,无法真正体会;而教学实习医院又没有特殊的医学模拟设备,就造成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1.2.3 带教水平不高 医院教师队伍中存在总体学历偏低,部分学科职称结构比例失调,学员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未参加与教学相关的学习、进修机会少。特别是在床边教学中,没有系统的临床思维和规范示教;其次,对实习学生缺少强化训练,学生看完之后老师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地训练。实习老师对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把对实习教学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教学管理制度规定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师对学生网开一面,考试制度形同虚设或出科考核项目不严格、不达标。
1.2.4 考评机制不严格 医院实行定编定岗,许多带教老师忙于医疗工作,缺乏对学生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培训与指导;医院在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素质等方面与医学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医院没有制定长期的教师培训规划,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资培训,临床示教方面功夫较弱,自身“打铁不硬”。而与此同时,医院没有很好地进行考评和选拔带教人才,只是按人头分任务,使得带教质量下降[3]。
1.3 实习生自身因素
1.3.1 求职择业给医学生带来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南方某医科大学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309人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实习教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实习教师的相关问题”、“实习医院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实践操作动手练习机会不足”、“社交活动过多”、“与教学无关的集体活动过多”、“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这些影响因素对实习教学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上的干扰,因而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实习过程[4]。
1.3.2 客观影响 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影响实习因素包括“实习教师的相关问题”、“实习医院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实践操作动手练习机会不足”、“社交活动过多”、“与教学无关的集体活动过多”、“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7个方面[5]。这些影响因素有其普遍性,同样制约着教学医院的实习质量。最多发生的是学生因复习考研,因而无暇顾及实习过程的认真完成,将主要精力用于此,无心钻研临床实用技术及临床思维的积累。
1.3.3 学生对临床学习的兴趣发生改变 虽然有个别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但大部分进入临床产生好奇心和动手操作兴趣,愿意随老师进行实地操作或上手术台,然而在多次遭到拒绝后,积极性受到挫伤;有些学生经常遇到带教老师的无情训斥,因此学习兴趣逐渐减弱;甚至于带教者的自身水平有限,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因势利导,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动力。
1.3.4 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医学课程相对较难,课程内容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自觉性不强,不能认真总结和系统地掌握知识,基础就会相对薄弱。因此在临床实习中的适应能力差,因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怕与带教老师交流,存在明显的自信心不足[6]。
1.4 社会医疗环境因素影响 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医院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少医疗纠纷,带教老师不敢让学生动手,加之患者阻碍实习生为自己服务,造成学生的动手机会较以前大大减少,不正常的医患关系同样给临床医生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阻力。由于医疗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学生们在医院实习中亲身经历了医务人员遭遇的伤医事件后,对医生职业产生了动摇,个别学生放弃了临床学习钻研的热情,临床实习质量有所下降[7]。少数学生毕业找工作时选择了非医疗职业。
2 对策与想法
2.1 改变学生的实习态度 态度决定行动,对学生们的实习态度和想法,负责实习工作的教师要及时掌握,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因势利导。学校和实习基地都要认真引导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多从正面去引导,以优秀的医生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实习热情,另外,可经常让学生们投入到实习医院的医德教育活动中去,如优秀医务人员巡讲、人文医学培训、知名医院教授精品课程演讲活动,都积极要求学生们参加,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和感染,以端正实习态度,找到做人的榜样目标。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习医院要选择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责任心强的医师担任实习学生的带教老师,以保证实习生在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在实习中可以采用导师制的形式,一对一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指导学生,使实习阶段知识学得扎实而稳固[8]。
2.3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尽可能多创造动手机会,强化“三基”训练,让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去学。引导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及技能,提高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医院-教学部-科室三级考核体系,专人负责临床实习计划的落实、检查、评估、考核管理工作。各科室确定一名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强的医生担任教学秘书,负责考勤与考核标准的落实;严格实行出科理论考试和临技能测试,避免考核上给学生宽松照顾。
[关键词]学习方式;大学生;大学生学习方式问卷
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学习状况在一定的意义上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直接影响学习状况的就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是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40多年来,学习风格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论、课程论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别差异的主要表现之一。同时,学习方式与学习质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它是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心理学依据。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现代教育理论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但在过去的多项研究中,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对象几乎局限为基础教育中的各级学生。其实,对于心理与社会构成日益复杂的大学生来说,认识和分析他们的学习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何谓学习方式,心理学界至今尚未形成一致定义。有学者将之与智力、人格并列起来,看作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个体差异的指标之一;有学者则将之与认知方式、认知风格等同起来,看成个体习惯于用一套相近的策略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正如德贝罗(DeBallo,1990)所指出的,“有多少理论家就存在着多少种学习方式的定义。”在此,我们比较赞同将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相并列的看法。即: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学习者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也就是说,它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活动形式、程序和定势,它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其中,学习动机是学习方式中的动力部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志向水平上的综合反映。因此,从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众多的研究者分析学习方式时常以学习动机代替学习方式来进行单维度研究。我们认为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对于心理与社会构成日益复杂的大学生来说,应从其4个构成要素出发,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因而,我们将从学习方式的4个要素对大学生学习方式性别和年级差异及其对成绩的影响进行考察,以其进一步为大学生的学与教指导提供心理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借助相关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本研究选取方便样本(Convenience sample)作为研究被试,其主要从南京市几所高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选取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参加问卷调查,最后共收取有效问卷307份,被试选取具体情况,见表1。
1.2研究工具在与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基础上,我们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然后结合在相关研究中具有0.7305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和0.7039的结构效度的《中学生学习方式问卷》(赖昌贵),编制了《大学生学习方式问卷》。
该问卷是结合大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并根据学习方式的理论模型编制的,共含有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考试方法等4部分。其中,学习动机部分反映的是激发和维持大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使之导向一定学习目的的内部状态,它包含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志向水平;学习方法部分是大学生学习活动中行为层面的反映,是外显的。如:记笔记、听课、作业、提问等;学习策略部分则反映了大学生学习活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知加工的一种内隐的技能;考试方法部分则是对大学生面临考试时所具有的心态和所表现的应付策略和技术的综合反映,它包括考试紧张、考试压力、复习方法和考前准备等内容。这4部分的问题都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按5个等级进行评分。并且为避免答题定势的影响,量表中设置了16个逆问题。
1.3研究程序
1.3.1问卷施测和数据收集。一方面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一方面收集被调查大学生在当学年期末考试中的专业成绩和公共课成绩。
1.3.2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使用SPSS100.0 for Windows版本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反映[4]。它的形成和发展必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性别、认知水平、教育方式及相关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此,我们主要考查性别和年级差异(认知水平差异)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2.1学习方式的性别差异研究为了考查性别在大学生学习方式及其4个结构成分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及其结构成分进行了性别差异的f检验,见表2。
由表2可知,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其中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P<0.01),而学习动机和考试方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2.2学习方式的年级差异研究学生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虽然它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个体认知水平的高低对其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以学生的年级差异代替认知水平的差异来加以考查,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年级差异上已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年级的增长有较显著的发展。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学习方式得以发展与改变的主要动力因素。从我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年级差异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动机水平显著增强。学习方法作为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其年级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在学习方法上并没有显著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不是对所学知识或经验的简单印记,更重要的是在已有知识
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获得的知识或经验进行重新的智力加工和组织,这种加工和组织的技能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表3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在年级差异上也同样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即年级越高,由于所获知识与经验的增多,对新知识与经验的加工与组织技能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考试方法是学生内部所获知识与经验转化为外部客体的行为手段,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考试方法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学生的考试方法的发展速度是缓慢的。
2.3学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比格斯(Biggs J.B.)在其3P(Presage,Process & Product)模型中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认为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将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即使学生面临相同的教学环境,由于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说,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把学习方式总体水平及其构成成分与大学生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和总成绩等进行了相关分析,考察大学生学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2.3.1学习方式总体水平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见表4。
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方式总体水平与大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学习方式总体水平与公共课成绩和总成绩之间的关系显著(P<0.05),而且与专业课成绩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对专业课成绩的影响大于对公共课成绩的影响。
2.3.2学习方式各构成要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见表5。
由表5可知,在学习方式的4个构成要素中,学习动机与公共课成绩之间关系显著(P<0.05),与专业课成绩和总成绩之间的关系极其显著(P<0.01);学习方法与三类成绩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学习策略与专业课成绩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极显著(P<0.01),与公共课成绩和总成绩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考试方法与公共课成绩之间关系不显著,与专业课成绩和总成绩之间的关系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构成要素中,除了学习方法对成绩的影响不大以外,其余各构成要素对学习成绩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讨论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而学习动机和考试方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由此可见,在当前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可能都不太明确,而且男生和女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差异不显著;另外,很可能由于当前高等学校各门课程的考试方式单一和考试内容单调,从而导致大学生考试方法的差异性别差异不显著。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差异,很可能源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所导致而成。从研究结果看来,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水平在年级差异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升,但学习方式内部的4个要素在发展上表现出不平衡性和不等速性,其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2个要素的发展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表现出极显著的提高,但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随年级的增长变化得不太明显。这种研究结果,仍然可能源于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本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等。毕竟,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它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情境因素自然构成了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年级差异上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但这种学生内部心理状态的显著变化到底是由于学生的内在原因。如: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强烈兴趣以及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多对学习动机的反作用等所引起的;还是外在原因,如:学习活动中所尝到的某些甜头以及有效的教育成绩等所导致的。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尚不能加以确定,因为在调查问卷中,大学生在兴趣、理想、坚持性等问题上答题的倾向与在奖励、抗诱惑等问题上答题的倾向没有明显的差异。当然,这也可能表明,有些大学生动机水平的变化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有些大学生则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大学生在考试方法上的发展比较缓慢,年级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观念较淡薄而引起他们对考试不够重视,或许是高校教师忽略了对大学生考试方法本身的教育,忽略了对大学生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素质的教育,抑或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中所采用的这种传统的考试检测方法本身就束缚了学生在考试方法上的发展。当然,真正的原因还有待教学科研人员和实践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构成要素对大学生的成绩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对专业课成绩的影响最大。这可能与学生对待各门课程的态度有关,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对待公共课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这种差异同样反映于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其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组织行为
大学生在接受、体验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满意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视角对高等教育进行剖析,通常忽略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此,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大学生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体验高等教育之后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来源于期望、过程和收获之间的相对关系,体现为一种价值判断。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其独特的个体感知,同时学校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不同学生个体和教师群体构成的组织,因而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去分析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 学生个体因素是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内部导向。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受益者,也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随着对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增强,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育质量。
1、 大学生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剖析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将学习动机分解会自身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价值观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产生了某一行为的动机,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且细化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作为学习的四大支柱[1]。因此,对学习持有积极态度的学生,会更主动去学习,并且具有较高的学习满意度。
2、 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任务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不同的专业要就学生运用不同的智力能力,所以大学生必须完全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其劣势。同时,能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以及应该所具备的能力。
3、 学习兴趣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的教育已不像高中教育的模式一样,而更多地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当代大学生大都具备自我判断能力,能够对大学生涯整个过程、对所属学校、对所体验到的教学、对所参与的学习以及自我成长都能够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判断,从而完善自我的发展。如果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势必会降低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满意度。
(二) 学校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学校因素可以细分为教学引导和学校环境。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体验的活动,所以教学引导是大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虽然学校内的环境以及周边环境存在于接受高等教育个体之外,但无论是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都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行为产生了引导性。
1、教学引导要素中的具体指向。在教学引导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引导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是否充分这几项内容[2]。另外一方面的内容则主要涉及教学关系,具体说来主要由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在上课期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给学生学业的负担量大小这几项来体现。
2、 学校环境要素的具体指向。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这两大要素。
首先,学校各种设备及资源配置构成大学生学习的硬环境,其直接影响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体验和感知。
其次,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软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满意度可以反映出大学学习体验在制度上的感知与期望之差,构建出一种制度性指标。大学生对软环境的满意程度会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影响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社会环境影响是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外部导向。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细分为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会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直接作用,如果社会对大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大于大学生的供给,那么大学生会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积极态度,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满意度。
二、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是由参与大学学习的诸多方而组合形成,而这些具体活动、事件、过程形成的体验通过一定的逻辑相联系,构成大学生满意度的结构。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如图1的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图1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结构模型
三、 提高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建议
1、 学生方面。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对学习进行感知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学习满意度会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首先,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应该对自己进行深入的分析,特别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要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因为每个专业开设都有它应有的价值,只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大学生才会有足够的主动性。其次,在进入大学时,大学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大学生想进入某家企业或某个行业,那么大学生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比如:从业资格证、学分绩点、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最后,在学习期间,大学生应该利用好学校的资源,特别是图书馆资源,这样不就可以减低学习单位学习成本,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学校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以提高其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第一,学校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以帮助大学生制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目标;第二,在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特别是评奖评优和处罚制度,一定要做到三公,这样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习满意度;最后,在教师教学方面,不仅要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同时也要做好教学反馈,在课堂上多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社会方面。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社会劳动力。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期望,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来刺激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首先,应该促进就业的公平,提高就业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补贴,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去实习以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6-88.
[2] 文静,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要素与结构探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3(12):87-9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调查,以及对我院学生的体质状况分析,表明目前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体质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但在促进生通过业余体育锻炼来发展体质方面的影响不够明显。
公共体育课程是我院非体育专业学生整个大学四年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我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学院体育教育的唯一手段,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对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调查
1.1公共体育课程授课学生分类:
目前我院将非体育专业学生分为三个群体形成公体课课程的教学对象。第一类适合大多数健康学生(gtl)。第二类,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gt2)。第三类,身体有缺陷、疾病等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gt3)。
1.2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公共体育基础课。该门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共计54学时。其内容包括体操、球类、田径、身体素质、基础理论。
公共体育选项课。该门课在大学二年级针对三类学生开设,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与习惯。共计64学时。gt1学生教学内容涵盖球类、体操、田径、户外运动、武术、方面的十一门课程,gt2为高水平运动员提高课,gt3体育保健。
1.3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现状
1.3.1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与实施
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将基本体育技术与技能结合,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充分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发展学生的体质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公共体育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与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在大纲中在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上有系统的安排,涵盖了身体素质的全部内容,并明确做出了教与学的双边要求。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身体素质、运动参与情况方面的考核占有较大的比重,一年级公共体育课身体素质占30%,运动参与20%。二年级选项课根据项目的特点,身体素质占20%-40%,运动参与20% 。
1.3.2公共体育课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公共体育教学受学院自身条件的影响较大,学院在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器材明显不能满足现有的两个年级近5500人的教学。我院公体课授课教师保持在24人左右,教学班级保持在100-120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50-55个教学班,二年级55-65个教学班。目前学院每周用于体育教学的课时一年级为9课时,二年级为4课时,每课时90分钟。学院平均每个课时的授课人数一年级在300人左右,6个教学班,二年级700人左右,超过14个教学班。二年级的公体选项课,教学时间集中在周一到周五的7,8节课,且个别项目学生人数较为集中,用于教学的场地较少,教学拥挤。在每课时的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分配中,技术、技能的教学平均占50%,学生活动20%,组织学生身体素质训练20%,10%的时间用于课堂常规。
1.4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现状
由于受学院整体教学的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天的第八节课完后和周末进行,目前学院学生的业余体育锻炼可用的场馆也只有3-4处,晚间多数场馆闲置。通过一周实地调查,学生业余锻炼主要集中在篮球、乒乓球、足球这三个项目,参与的学生中男生较多,锻炼时间集中在5:30-7:00,周末的下午参加锻炼的学生较多。其中篮球、足球活动人数平均不足300人,乒乓球、羽毛球不足120人,其他活动平均不足30人。对参与者的随访,多数学生的业余锻炼时间较为随意,每周超过3次业余锻炼的人员较少。可以看出我院学生中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项目单一,与我校是上万人的大学是不相称的。
2我院学生体质状况与分析
2.1我院学生的体质水平现状分析
本年度按教育部的要求,组织实施了我院2003级、2005级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的测试。对我院学生体质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其中,身体形态指数中2005级学生营养不良的男生为4.2%,女生为7.6%,超重男生为4.2%,女生为1.9%,肥胖男生为4.8%,女生为1.4% 0 2003级营养不良的男生为2.2%,女生为8.4%,超重男生为4.6%,女生为2.1%,肥胖男生为5.9%,女生为1.5%。肺通气功能指数中不合格2005级男生为14.8%,女生为17.1 % 0 2003级男生为11.5%,女生为13.2%。速度、爆发力指数中不合格2005级男生为4.8%,女生为8.1%0 2003级男生为6.7%,女生为10.8%0 2005级男生肌肉力量指数不合格为0.2% , 2003级为0.2%。女生机体柔韧指数2005级不合格为0.5% , 2003级为0.8%。心血管机能指数不合格2005级男生为1.2% ,2003级为2.5%。
2.2学生体质状况与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前在全国大专院校实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停止实施,但从两个标准的比较可以看出:
两者的指导思想有明显的区别。《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标准,是学生身体健康的基础评价指标。《达标》是促进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质状况,是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评价指标。
在参加我院体质测试的2005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两个教学自然班,其中男生45人,女生51人,对学生《标准》测试的部分成绩与《达标》的标准进行比较,比较见表2。
2.3比较结果与分析
目前我院学生的体质状况总体良好,合格率在99%以上,有个别学生体质状况在某一方面有缺陷。通过对2005级学生的抽样成绩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标准》与《达标》的评价结果有较大差异。男女生在《标准》测试中的台阶指数评定中全部能合格,但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达标》的测试,且《标准》评价的优秀、良好的等级明显高于《达标》的评价。将男女生的立定跳远、50米跑的《标准》测试成绩与《达标》的评定标准对比,结果相同。这说明学生的体质水平与身体素质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目前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进行训练是必要的。通过体质与身体素质的相关联系与实验比较说明,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必然对学生的体质产生影响。
3结论
就目前学生与学院的现状看,影响学生的体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公共体育课,另一方面为学生的业余体育锻炼。
我院的公体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明确,做到了针对性与区别对待,结合课堂与课外,基础教育与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教学内容全面,能满足系统的体育教学与体育指导,对学生的体质影响较为明显。
[关键词] 科技创新;创新教育;现实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04-2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和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取胜的关键。科技创新已成为不断占据和获得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何激发与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在学业和随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科技创新,已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现状,我们在给予正面评价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创新的足够兴趣和动力,从而导致整体创新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对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的分析,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具有影响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仍和客观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由于客观因素和主题选择的内化所造成。首先或许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所造成,当然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即从内涵上来说,文化无论是从动态还是静态上说,都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层面、价值表达和趋向,而作为个人则并不对文化的多方面全部接纳和保留,对同一文化具有某种个人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也可能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
如科技创新精神首先需要具有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是与西方主客二分的分析视角以及数理分析方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主要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思维方法,重整体宏观思维而轻视个体分析思维,重性质分析而轻视数量分析。另外,非常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个人的思维指向主要是人类社会,尤其是指向社会的道德领域,而西方思维方式主要指向自然界,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活动试图主要实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则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竞争,体现为人对自然的一种征服和战胜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与科学理性精神具有共通之处,科学就体现为一种对现实物质世界和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并在认识基础上体现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征服、改造和利用。所以从文化的这些方面的特质来看,西方的文化思想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实现。
从大学生所受到文化的影响来看,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主要体现为一种隐性文化的影响,隐性文化是与显性文化相对的,显性文化只是露出水平面的冰山之一角,而位于水平面之下则是更为大量的部分即隐性文化,当然,传统文化也只是隐性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隐性文化,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等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隐性文化的巨大影响。当然,如上所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隐性文化并不完全具有消极的或者对理性因素限制或者制约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的人因为个人生活实践、经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所具有的主体选择性和倾向性,从而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从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传统科举制思想的影响,或者说,目前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城乡二元制文化的分割,在乡村观念中,无论是父母,还是中小学教师,一直把培养学生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认为只要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就意味着功成名就,意味着美好的前途,所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专家一再推进和呼吁素质教育,而相当多数家长和学校却在仍然实行着极为严苛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在高中,高强度的学习和前所未有的高考精神压力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升入大学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不再继续努力,甚至会具有较大的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下降。
另外,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保守而缺乏开拓性的一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就需要一种开拓精神,正如所揭示的现实物质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个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应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相符合,应该以个人不断地发展去应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少一点保守,多一点不断发展的开拓精神,敢于去迎接现实和未来的困难与挑战,在人生中不断实现一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摆脱应循守旧的窠臼,去为自己不断创造精神财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受到了传统的学习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只是服从老师的讲解与安排,认为老师讲的都是考试要考的,这会导致对老师的绝对服从,从而完全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做,从而往往造成在学习中只是循规蹈矩的学习已有的知识,而缺乏对新知识的探索和追求的兴趣,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缺少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对于新知识、新方法、新领域探索的能力,在学习中往往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被动的做法,学习中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简单的思考,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养成。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我们很难说谁先谁后,或者改变目前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的状况,就需要做出一种改变,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品质与创新能力,以不断提高其所具有的科技创新意识,实现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科技创新。这其中主要包括观察与思考的敏锐性、持久性和深刻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定向性,同时,也应积极培养与发挥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育与现实影响因素分析
除了上述文化与思想因素之外,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还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若干现实因素。不容否认,当代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和创新热情的,若要充分调动、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就要排除各种障碍因素,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保护和扶持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当然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对大学生加强科技创新教育,以不断鼓励、扶持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不断实现大学生本人的发展,也由此实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取得。
不断对大学生加强科技创新的教育,这事实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从教育内容上来说,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既应该包括大学生创新所需要的极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应该包括各学科创新所需要的前沿知识,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和掌握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扎实的知识储备。其次,创新教育还应该包括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是基础,而方法和能力则是创新的关键,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并高度重视创新方法、能力与知识、现实的契合性,决不能使两者脱节。最后,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情商的培养,使大学生既具有科技创新的热情,不断激发与实现这种热情,同时又具有较大的意志力和在科技研究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对于当前的大学教育和课程设置,无疑我们应该给予充分正面的评价,大学在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部分高校也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关于创新引导与实践较为缺乏等等问题。更多时候,大学一年级作为中学与大学过渡时期,以基础性课程为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向原有知识,而缺乏创新性,这当然也是由大学一年级的教育阶段所决定;大学二年级则以英语、计算机考试等过级考试为主,甚至英语学习因为考研和出国对英语要求而造成了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以相当多的时间在学习,从而对其他方面的学习时间挤占较多;大三、大四则开始忙于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及其他招考为主,大四除了参加各种招考外,还要准备和应对各种招聘等等。这样在大学生疲于应付的情况下,其创新意识、创新空间和创新能力出路都较为狭窄。或者说在当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一开始入学就接受到了极为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心理预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从学科属性上来说,大学所设置的各种学科对应的科学研究,应该分别从属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所以针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所对应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因材施教,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设置不同的成才标准,如基础学科应多鼓励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而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则要多鼓励学生多与现实领域的实践相联系,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注重在现实中的运用,以实现现实的创新,对应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则对应着基础研究创新、应用创新、开发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创新彼此之间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而大学生也应依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更好地实现创新。
与此同时,在当前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文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科研的主动性相对较强一些,而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学术研究氛围则相对较差一些,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太多学习的主动性,有一些高校的学生逃课相对较多,以混学分拿毕业证为主。同时,学校院系等组织的一些学术讲座、报告,除与社会热点结合较紧密的一些讲座外,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报告甚至听讲者甚少,而在一些高校,甚至听学术报告都成了一种任务,往往是以通知的形式让某一专业的学生参加,长此以往,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被动性。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但就其影响力来说,其内在影响大小来说,文化的内在影响,远远大于外在的影响,因为文化往往会形成个人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并深刻的影响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方方面面,而这种影响力的排除既需要社会思潮的引领,也需要个人的文化反思,反省与自觉。而对其影响的现实因素,相对与文化因素虽然处于显性层面,但由于其多元化和复杂的表现,其消除与解决也是复杂和长远的。
参考文献:
[1]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一、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鲁南地区3所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问卷1082份,回收率为94%,剔除个人基本信息不全、问题回答不完整的问卷38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044份,有效率为96.5%。
2.调查方式及数据分析
采用自编的择业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该调查表包括一般项目、择业意向、他人意见影响等内容,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调查显示,高职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发展前景、个人兴趣,选择服务社会的仅占4.8%。具体结果见表1。
2.择业时的区域意向
由表2中的调查结果可见,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沿海发达城市(40.7%)和内地大城市(39.6%),愿意到西部及生源地的较少。表明了高职学生不愿到艰苦环境工作的倾向。
3.择业时的专业意识
在回答是否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放弃所学专业这一问题时,有65%的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传统的专业对口观念已有改变,学生择业变得更加务实灵活,这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
4.他人意见的影响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除受主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对这些因素也进行了等级评定,也分为1~5个等级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表3的结果显示,受家庭父母的影响最大,其次考虑社会的评价,学校的影响分别处在第3位和第4位,这与文献中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存在明显的不同,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明显降低。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阶段有关,高职生平均年龄比中职生大1至2岁,阅历比较广,思想也比较成熟,独立性也明显提高。而高职生思想还不够成熟,独立性还比较差,对家庭的依赖性还比较强。
三、讨论
1.择业意识中的消极观念
(1)过度追求“热门”“时髦”的职业。“热门”“时髦”的职业是职校学生普遍选择倾向。在考虑职业时,学生更关注职业的声望,如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发展前途等,很少有人关心职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这种片面追求职业的外在特征而忽视职业对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特征等具体要求的择业观念,势必会影响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2)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期望值太高。职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早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职校学生已开始初步形成了对自身和对社会的认识,但是,他们对自己身心特点及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还较模糊,没有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能用长远的眼光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没有认清未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的职业往往脱离实际。
(3)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职校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青睐于“挣钱多”“体面”“轻松”的职业,而对于艰苦的、工作环境差的、待遇低的职业很少有人问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职业趋热而另一些职业趋冷的情况。学生把经济因素当作选择职业的惟一尺度,有的甚至想通过对职业的追求来实现对金钱的追求。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职业观念必定会干扰其职业的正确选择。
(4)依赖心理较强。一些学生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对职业选择,也存在着依赖思想。他们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总想依赖学校和老师、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这种依赖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等靠心理,即等学校给自己推荐,等待用人单位找上门,等待父母、亲友给自己找工作,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时,又怨天尤人。
2.引导高职生端正择业意识的主要措施
(1)加强择业指导工作,完善择业指导体系。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指导是大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做好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稳定发展和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才干的职业。
(2)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健康的心理是形成正确择业意识的关键,因此应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形成健康的择业心态,才能顺利就业。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普遍过高,而与社会外界对其的评价认可相矛盾,其心理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较大。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心理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从而培养起一种健康的择业心理并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3)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对每个毕业生来说,在择业时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个人的发展前程,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人需要而排斥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也是不合理的。现实生活中就某一职业而言,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时会很尖锐。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实现个人利益时尽量要与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同时还要自觉地把个人利益的实现统一到国家需要中去,自觉进行择业价值观念的理性调整。
总之,应引导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使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把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以及自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
关键词:视障生;学习困难;分析;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目前英语以一门重要的学科进入了国内很多盲校。对于这些视力有缺陷的特殊群体来说,掌握英语能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全球化意识,跟上时展的步伐。英语教学正日益体现出其重要性。
一、视障生英语学习困难及其认知因素分析
1.视障生认知发展阶段特点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视障生学习语言主要通过听觉模仿,凭借记忆积累词语。对许多事物缺乏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视障生在学习中常常用多次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而不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因为视障生认知主要依靠的是听觉。他们借助声音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通过口头语言来与他人交往,通过口头语言来接受教育。利用听觉进行感知,这在视障生的童年最早期就开始了。即使是不能明了意义的语句,视障生也能靠死记硬背记住其内容。
2.视障生的认知风格
视障生自身的视力障碍和不自信致使在接触英语时会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学不会,害怕说不好,甚至因为“崇拜”别人能流利地讲出“第二种”语言时而担心自己做不到,从不敢相信自己也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即使学得好的学生也羞于在别人面前开口。因为他们看不到老师的口型,也就很难把握自己的口型。而且,在对视障生的教学中这些利用视觉信号的教学手段对于他们几乎失去了意义,而这些东西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比如运用挂图、光盘、电脑和多媒体等诸多教学用具及设备和手段等。学生的想象力和潜能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开启。但这也正是教学的困难所在。
二、解决方案
1.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英语课堂
发音,在视障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个比较难克服的困难,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都看不到老师的口型,所以很难将音发得很标准,而且老师也很难让学生用手去触摸自己的口型,所以只能口述发音要领,让学生一步一步按照要领去发音,教者要一步一步纠正,直至掌握。当然,这种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费时。在给学生做现在进行时的一课的课件中,我运用了Flash& PowerPoint等软件,并把自己的声音和做出各种动作的声音都录在课件中,这样全盲的学生就可以猜出正在进行的动作,并用现在进行时进行正确表达。还有对有关颜色的一些单词教授本来可以用一些图片就可以简单了事,但是对于视障生并非如此,相反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运用了实物,并且让他们去猜他们的颜色,比如用一些水果和其他的物品,这样他对他们的另一种补偿。
2.创设语境培养视障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明确的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英语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师再结合生活事例阐述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和兴趣。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计划,克服迷茫。此外,教师还要创设情境,增加视障生说英语、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支持学生大胆使用英语,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对于回答错误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包容学生,积极解决问题,学生的紧张情绪降到最低,轻松地学习英语。教师还可多组织一些英语方面的活动,比如,唱英文歌、做英语游戏、读英语幽默短文、练习口头对话、单词竞赛等。时间长了,学生懂得多了,就有了兴趣,当然,学习起来就有了动力和欲望。
3.要克服心理障碍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放松
最好在课前几分钟和视障生用英语交谈,并要以视障生感兴趣的题目为Topic才行,让学生放松心情,并且尽力不去纠正一些语法错误,让学生放开思维。在课堂上,多采用对话式教学,鼓励学生多开口,多动脑。即使出现错误也要用和蔼以及委婉的方式纠正其错误,切记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因为犯语法错误而对学生大肆批评。课程进行过程中,抽出几分钟来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知识,在这里我选用了《英语学习》的“smart talk”里面的内容,因为这里的内容从词汇角度来看,学生大都能接受,而且比较感兴趣。
教师语言技巧的合理运用对于视障生的学习有极大影响。例如,视障生回答问题正确时给予“真好”“比过去有进步”等赞赏的话,或者在平时交往中,有意无意抚摸一下视障生的头、拉拉手等都会使视障生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有利于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提高。
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视障生英语学习的质量。作为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切从视障生实际和需要出发,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实践中努力创新,探索出更多适合视障生英语教学的路子,以求提高视障生英语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