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8 09:57:59
导语:在化学成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年来,由于教学改革,分析化学课时逐渐减少,教师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往往采用满堂灌教学,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部分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远离现实生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几年,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不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据调查,目前我们院很多化学专业的学生在高考时都没有选化学作为考试科目.他们在高二小高考结束之后便完全不接触化学课程,导致很多学生化学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整,甚至出现了化学知识断层,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化学课程无从下手.同时,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现阶段大部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教学耗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佳.现在的实验课基本上是由实验员准备妥当,教师在实验课上先讲一遍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只需照着实验步骤做一遍,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很少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到做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时,部分学生对于导师选定的课题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更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2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2.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分析化学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知识零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远离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容易使学生觉得该课程难以致用、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平淡地介绍分析化学课程的定义、性质、分类、任务等,会让学生觉得整个课程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该门课程的实际用处,难以提升兴趣.如果教师适当融入现实事例进行介绍分析,如食品安全领域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环境领域水质、空气污染等监测问题,学生将通过身边发生的事例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远比教师多次口头强调该课程的重要程度、考试的严格程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为了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项目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设定了一些趣味性强且贴近实际生活的实验项目.如“食醋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方山地区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实验.在自来水硬度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水的硬度包括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暂时硬度可以通过加热煮沸来消除,而永久硬度却无法消除,而饮用硬度超标的水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如果硬度过大,饮用后对人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如:用硬水烹调鱼肉、蔬菜,就会因不易煮熟而破坏或降低营养价值;用硬水做豆腐不仅会使产量降低,而且会影响豆腐的营养成分等.[1]随后即让学生利用络合滴定法来测定自来水的硬度,看其硬度是否超标.这些实验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密切相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到实践其实就是一步之遥.
2.2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传统的分析化学授课方式通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讲授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该方法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然而这种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难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灵活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注重师生互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例如,在《分析化学》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述”的教学内容中,几乎全是抽象的概念、定义等,如:标准溶液、基准物质等,在往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向学生一一讲授相关定义和原理,但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一些基本定义和原理的理解并不透彻.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像以往一样唱“独角戏”,而是通过巧妙设疑,和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互动.通过提问,学生经过思考,适当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将会自己得出一些定义和概念,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先向学生提出问题1:“如何测量某种酸的浓度?在早期没有现代的测量手段时是如何完成的?”可以先启发学生酸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经过思考会指出酸会使某些物质变色,酸会腐蚀金属,通过观察酸对金属的腐蚀程度来确定酸的浓度.但这只是对酸进行了定性分析,而我们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定量分析.若要知道酸确定的浓度,我们必须找到更准确的方法.假定有一种标准碱,这时学生会想到酸碱会发生反应,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反应呢?紧接着要解决这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如果只是把两种物质进行简单地混合,这样产生的误差会很大,学生会自然地想到采用“滴定”的方式.这时引入问题3:“如何确定反应终点?”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反应,有的反应会有颜色的变化,通过颜色的变化来确认终点,有的反应会有沉淀和气体生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确定反应的终点,而有的反应没有任何实验现象,如酸碱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这样的反应又如何确定终点呢.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在酸碱滴定过程中会有哪个物理量发生变化,学生会想到溶液的pH值,这时可以提出在《无机化学》中用过的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为什么可以指示酸碱反应的终点?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酚酞、甲基橙等这些酸碱指示剂的颜色会随着溶液pH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样就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在整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都贯穿了提问、思考、启发、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整堂课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同时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对整个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几章具体的滴定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采用类似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2.3理实一体,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的学时安排为理论课程50课时,实验教学56课时,虽然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时间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但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同时开设《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这样课程设置有优势,但也有许多不足.[3]首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的,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中的全方位把握;其次,容易出现理论课和实验课衔接问题,导致某些知识点重复讲、漏讲等问题;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使学生难以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特别是这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有的实验在理论授课之前进行,学生对所用原理一知半解,只是重复实验步骤,得出简单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耗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同时,在这两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重视实验,没有主动性,虽然会要求学生预习并写预习报告,但多数学生只是把有关内容抄到报告上面,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用该试剂,为什么称取这么多,用什么精度的天平称取,为什么用该种指示剂等等,而且在实验项目进行之前,实验课教师为实验做的准备工作过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一些药品如何配制,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验证,可对为什么那样做却不甚了解.如果可以将理论和实验统筹安排,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实验项目,穿插提问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布置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进行预习.理论授课后,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路整理随即进入实验室,针对讲解用实验来验证理论,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对现象的记忆和对操作的熟悉.如果能实现同堂教学,将相关理论和实训技能放置在同一教学单元中进行,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随时停下来观察实验现象,或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学生最想弄明白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和学生处于整体性教学区域中,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这样将会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3]在同堂化教学中,也可以把一些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实验时设置一系列问题由学生回答,比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可不可以采用直接法配制?称取氢氧化钠应该用什么精度的天平?可以利用哪些基准物质来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称取基准物质的质量范围应该如何确定,又采用什么精度的天平进行称量?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讨论和交流即会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这样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会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融入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分析化学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现代分析化学的使命已由单纯提供分析数据,发展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其他学科提出的新任务.所以教师在阐明经典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根据分析化学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发展动态融入到教学中,引入各个领域中分析化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使得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这两门基础课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基础”,而是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学科的方向和未来.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学科,不仅使分析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4]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到自身的科研项目中.教师可将自己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子任务,详细给学生介绍课题背景,讲解要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课余时间和假期耐心指导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验计划的组织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科研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科研活动,亲自参与科研实践,可使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将会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强化,知识面不断扩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结语
本人长期为事业默默无闻地探索着,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始终以那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无私地奉着,并在本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近几年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其中“运用检测手段分析降低原料消耗增加企业利润的途径”获省级一等奖;“浅议烤烟四十级标准烟叶的化学成份与烟叶质量的相关性”获省级二等奖等。最近“浅谈烟叶主要化学成份与卷烟配方的相互关系”一文刊载在《中国发展探索世纪优秀文库》一书中,并获一等奖。由于自己在平时工作中不断努力,通过了高级化验员考核,并取得了合格证书。自学了科技日语并达到一定水平,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及各仪器的操作技术。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写出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获奖。
在平时工作中,个人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努力探索本行业新路子,自己的劳动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是决定烟叶内在品质的因素之一。现在已发现烟叶和烟气中各种化学成分已达5259种。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烟草科研工作者,均想从烟草化学上来探索出一种用化学成份表示烟草质量的方法。近几年来,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的分析仪器的应用,只能够说明烟草的主要化学成份对其质量的影响,但还不能完全用化学成份的含量来表示烟草在“吃味”、“香气”方面的特性。
从长远来说,对烟草所含更多的化学成份的探讨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研究课题。从目前卷烟生产对烟叶的要求来看,我们必须掌握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和特性以及对烟草质量产生的影响,为设计卷烟配方提供参考。
一、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及特性
1.碳水化合物
烟叶中的碳水化合物有可溶性的糖和不可溶性的多糖。
(l)可溶性糖有单糖和双糖。烟叶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属于单糖,蔗糖和麦芽糖属于双糖。因为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CHO)又称醛糖,果糖分子中含有酮基(-C=O)也称为酮糖,醛基和酮基在碱性溶液中都能还原酒石酸铜,所以在烟草化学分析中,用这一性质来检测烟叶中单糖含量,烤烟单糖含量一般在10%—25%之间,单糖含量的高低是衡量烟叶优劣的重要因素。
双糖属非还原性糖,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成单糖之后,才能与酒石酸铜在碱性溶液中发生还原反应。
(2)不溶性的多糖属于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烟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等,多糖与单糖双糖不同,它即不溶于水,也无还原能力,但在酸性条件下和酶的作用也能水解成单糖,但数量很少,所以在烟叶中起的作用也较少。淀粉在成熟的烟叶中的含量为10%—30%,在于制和发酵过程中转化为单糖、双糖及糊精,所以为提高烟叶内在质量,烟叶发酵是一个重要步骤,发酵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淀粉的转化率。
纤维素是构成烟叶细胞组织和骨架的基本物质,烟叶中含纤维素的量一般在11%左右,它随着烟叶等级的下降而增加。
果胶在烟叶中含量为12%左右,果胶影响烟叶的弹性韧性等物理性能,由于果胶的存在,当烟叶含水份多时烟叶的弹性韧性就增大,含水少时就发脆易碎,果胶分子结构中还含有甲醇,影响烟草吃味,因果胶分子易水解,烟叶在发酵过程中在酶的催化下,果胶发生水解便可除掉甲醇,提高烟叶质量。
2.含氮化合物
烟叶含氮化合物较多,主要有蛋白质、烟碱和游离碱。
(1)蛋白质:烟叶中的蛋白质对烟叶质量影响较大,在燃烧时产生一种臭鸡蛋味,其含量在5%—15%之间,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含量为16%,在检测烟叶化学成份时不直接检测蛋白质,而是通过测得的氮元素来换算出蛋白质含量,从烟株部位来看,中部烟叶含量低于上部烟叶.它随着烟叶等级的下降而增加,以顶叶含量最高。
(2)烟碱:烟草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植物主要是因为含有烟碱,烤烟含烟碱在0.5%-3%,而晾晒烟含量在5%以上,从烟株部位来看,上部烟叶含量最高。烟碱容易和酸进行化学反应,与草酸、柠檬酸作用,生成草酸盐和柠檬酸盐,与硅钨酸作用生成烟碱硅钨酸的白色沉淀,用此法可检测烟叶中烟碱含量。在50℃左右烟碱与水反应生成水合物,并具有和水蒸气共同挥发而不分解的特性,利用此性质可提取烟碱。
(3)游离碱:烟叶中还有一种游离碱,虽然含量很低,但对卷烟质量影响很大,卷烟在燃烧时,挥发碱受热进入烟气中,对人的感官产生一种辛辣刺激,但烟气中还必须有一定量的挥发碱,用以中和酸度较大的烟气,使烟气丰满,吸食后感到舒适。
3.有机酸
烟叶甲含有机酸在200多种以上,大部分为二元酸和三元酸,其中以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琥珀酸含量最多,这四种酸占烟叶中的有机酸的70%,虽然含量高但不是挥发酸,所以对卷烟香气元明显影响,但对卷烟的吸食品质影响较大。它可增用烟气酸性,中和游离碱降低烟气的辛辣、呛喉现象,使烟气变得甜润舒适,所以在卷烟生产中,经常加入有机酸来调整卷烟吸味品质,尤其对用那些含糖量低,含氮量较高的烟叶,在生产中加适量有机酸更为重要。
4.矿物质
烟叶中的矿物质种类繁多,一般含量为10%上下,从烟株的部位来分,以下部烟叶含量较高,其中对烟草影响较大的有钾和氯。
烟叶含钾高则燃烧性和阴燃持火力都较强,烟灰也好。氯离子在烟叶中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烟草的燃烧性,若含量在1%以下可使烟草柔软减少破碎,若超过1%则燃烧性较差,当氯离子达到1.5%以上时烟草就熄火,以上是一种概括的说法,确切的说要看钾氯比值,二者比值在4以上燃烧性就好;阴燃持火力强,若在2以下则烟草熄火,所以应把钾氯比调制到适当的比例。
二、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对卷烟质量的影响
卷烟质量分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外在质量是指卷烟各种物理性能指标,如硬度、吸阻、重量等,这些指标受卷烟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影响。内在质量是卷烟在燃烧后,所产生的烟气中的各种化学成份含量及比例关系,对人的感官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一个总的反映。近一二十年来烟草企业都将烟气分析做为衡量卷烟质量的重要依据,卷烟烟气的质量优劣主要是由烟叶所含的主要化学成份及比例关系的协调性决定的,所以在设计卷烟配方时,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指标.是选评烟叶优劣,确定各等级烟叶比例及卷烟烟气质量的重要依据。
为了设计出一个优质卷烟产品或保持卷烟内在质量的稳定,就应以烟叶的主要化学成份为依据,结合配方师的经验来设计卷烟配方。
1.总糖量对卷烟质量的影响
烟叶的含糖量一向被认为是体现卷烟良好吃味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含糖量高则卷烟的品质好,由于糖在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呈酸性,可以中和烟气中的游离碱(氨),消除烟气产生的辛辣和呛喉的刺激。
烟叶中的蛋白质对卷烟是一种不利因素,燃烧后产生一种使人不愉快的气味,为了调节好烟气,苏联专家施本克教授寻找了用糖和蛋白质的比值来说明卷烟吸味品质和
烟叶品质,
称之为施木克值,比值高表明卷烟含糖量高,含蛋白质低,卷烟档次高品质好。
糖的存在对卷烟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认为糖是决定卷烟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更不能认为烟叶含糖越高越好,蛋白质含量越低越好,各自应有一个适宜范围,糖一般在18%—25%为佳,蛋白质一般在5%—10%为好。而且两者应有一个比较适宜的比例关系,所以施木克值也不是越高越好,一般掌握在2~3之间比较适宜。糖是卷烟的有利因素,但在卷烟中不能单独发挥其作用,还必须和烟碱协调起来,才能使烟气丰满、醇和、吃味甜润、舒适。若糖高烟碱低烟气无劲头,吸味平淡,香气不足吸食后不过瘾;若烟碱高糖低,烟气劲头大、不醇和、吸后无舒适感。为此国内外的卷烟配方师们,又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寻找出糖和烟碱适宜的比例关系,称为糖碱比值,此值一般在10:1—15:1为准。
2.烟碱含量对卷烟质量的影响
烟碱俗称尼古丁,是烟草特有的植物碱,是影响烟叶质量的重要化学成份,具有产生兴奋的刺激作用,同时也是卷烟产品质量稳定的主要标志,所以控制卷烟产品中的烟碱含量是卷烟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配方师在选择烟叶拟定配方时,必须掌握住各等级烟叶的烟碱含量和配方烟丝中的烟碱含量,一般要求烟碱含量控制在1.2%—2.2%之间比较适宜,但这不是硬性规定,配方师可根据设计产品的需要和当地消费者的口味来确定烟碱的高低。
现在卷烟生产方向为中焦油和低焦油卷烟,但降低焦油的同时烟碱也会降低。配方师必须采取措施保证烟碱在低焦油卷烟中的含量,或者说烟破和焦油之间要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经研究和实践认为10:1至15:1适宜,也就是说每支烟含焦油10~15毫克含烟碱1毫克,配方师在设计卷烟配方时应特别重视这个比例关系,而且要保持它的稳定性。
烟叶除了烟碱外,还含有一种挥发碱(游离态烟碱)它的含量高低不决定烟的劲头,而决定烟气是否辛辣、呛喉。为了控制挥发碱的含量,引用了一个尼古丁值来表示,此值是烟叶中的总烟碱被总挥发碱除所得的商值,称尼古丁值,此值越大表明挥发碱含量低,烟气就显得舒适平和,此值越小烟气就越加辛辣、呛喉,由此可见尼古丁值与卷烟质量呈正相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此值越高,卷烟档次越高质量越好。
三、加强对烟叶化学分析,为卷烟配方提供依据
1.1课程设置改革
首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故选择叶芬霞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教材。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和环境化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确定选取容量分析(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仪器分析(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计划,理论环节50学时,实验环节22学时,实验分别设计入门项目、验证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获得整体行动能力,同时注重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衔接和渗透,真正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后续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1.2理论教学改革
在分析化学的理论教学中,既要讲授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严格树立起“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能力。又要将新发现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巧妙的融合到经典分析化学中,如介绍分析化学在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等课程方面的应用,特别是环境污染治理、生命科学在分析化学方向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不应重在讲授,而应重在“授之予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提出能够涵盖课堂教学所有知识点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去预习,既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又可让学生发现自己遇到的难点。然后,通过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挖掘每个问题所涵盖的知识点,并引导其掌握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解决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不但帮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所学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比如新课前先留下问题水中Cl-和CrO4-同时存在,缓慢加入浓的AgNO3哪种离子先沉淀呢?实验现象又如何?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习分步沉淀的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小组设计实验,理论课前可以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原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解答问题情况讲授新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灵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对比方法,包括将有关同类滴定分析方法原理知识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几种常规容量分析法的相似点不同点、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异同点、三种银量法的异同点等,又如如何选择最适的指示剂,重点讲根据酸碱滴定曲线中滴定突跃选择指示剂,而配位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而且滴定分析重在应用,加以案例分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本方法的用途,进而开展实践教学。
1.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现阶段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多数是老师为学生准备好试验水样、土样、药品试剂等,学生仅按照试验步骤依次操作即完成实验,这并不能满足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我对分析化学实践教学做如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强调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组织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同时提倡让学生参与试验的布点、采样、试剂配制、试验耗材准备等实验整个过程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工作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分配表,包括试验样品的选取、实验药品用量的计算和配制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注重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小组筹备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引导学生查找分析问题原因,注重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分析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整个实验过程,不仅提高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教学中工作任务的设置应注重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相结合,如基础项目、验证性项目、自主性项目、综合性项目等多种层次的8个实验项目来反复训练学生。基础项目的选取以学生基本操作规范、实验常用仪器使用方法为主。如天平的使用、基本仪器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等。验证性项目则在规范操作基础上,与课程教学大纲相结合,学会如何着手解决工作任务,教师给出概要的指导性问题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的途径,学生通过实验过程记录现象和课后查阅资料分析现象,形成总结报告,教师根据结果用部分课堂时间予以点评,如开设水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硫代硫酸钠的标定、EDTA的配制和标定等等。自主性项目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分工合作,引导可以选择食用米醋酸度的测定、食用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自来水中总硬度的测定等。综合性项目为设计研究跨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如草溪河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等,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和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写出设计方案,在教师论证其可行性后筹备实验,完成实验,写出实验小论文。
1.4改革考试方式,推行全面而科学的考核方法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为目标,考核采取全过程考核,考核方式有闭卷笔试、实验操作、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60%,实验部分占总成绩的30%,考勤占10%,共100分。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点和灵活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2成果与展望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能更本质地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发掘出中医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以探索复方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复方是一个有层次和结构的有机整体,其作用和化学成分并不是单味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成分的综合效果[6]。因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组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并指导临床实践是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材料与方法
1。1 中药选取选亳州售中药饮片,经副主任中药师鉴定。配对见表1饮片经常温干燥,分级粉碎2遍,过80目筛,防潮保存。
1。2 样品制备称取单味中药生药粉10。0 g,”对药“中每种成分各取10。0 g,用纱布包扎,分别放入250 ml烧杯中,加入150 ml二次蒸馏水,放在电热套中加热,沸腾后调节温度使之微沸,60 min后停止加热,将溶液过滤后分别得中药单煎液及药对组合的水煎液 表1 对药组合与对照组合的药物组成”对药“组合[7,8]对照组合苍术、白术 苍术、钩藤砂仁、白豆蔻 砂仁、茜草紫菀、款冬花 紫菀、土茯苓黄芪、甘草黄芪、苦楝皮天门冬、麦冬天门冬、钩藤羌活、独活 羌活、蒲黄半夏、天南星 半夏、蒲黄。
1。3 测量方法取30 ml上述中药水煎液于50 ml烧杯中,室温下测其pH,然后分别用0。1 mol·L—1NaOH溶液、0。1 mol·L—1HCl溶液滴定,每加入0。1 ml酸或碱测定1次pH,共加入3 ml酸或碱。计算加入一定碱液或酸液后溶液的pH,并计算溶液缓冲容量β(mol·L—1·pH—1)。
2 、结果
【关键词】金针菇;挥发性成分;气相质谱-色谱联用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essentialconstituentsextractedbysteamdistillationfromFlammulinavelutipes.MethodsThechemicalconstituentswereseparatedandidentifiedbyGC-MS.Therelativecontentofeachconstituentwasdeterminedbyareanormalization.Results30peakswereseparatedand6constituentswereidentified,whichaccountedfor54.36%ofthetotalcontents.Themainchemicalcomponentsoftheessentialconstituentswerelinolenicacid(32.74%);Palmiticacid(6.41%)andEthylpalmitate(4.96%).ConclusionTheessentialconstituentsofFlammulinavelutipescontainsthelinolenicacidwhichisrich.
Keywords:Flammulinavelutipes;Essentialconstituents;GC-MS
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又名朴菰、构菌、冬菇、毛脚金钱菌,为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金钱菌属Flammulina菌类植物[1],是著名的药食两用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金针菇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6.3%[2]。医学证明赖氨酸可以增强记忆、开发智力,对幼儿成长十分有益,故金针菇被誉为“增智菇”;金针菇所含的多肽、多糖有显著的抗癌作用[3]。金针菇干品具有独特香气,然而尚未见有关其芳香成分研究的报道,为此作者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
1器材
1.1仪器岛津GCMS-QP-5000型气质联用仪。
1.2试剂乙醚、无水Na2SO4(均为AR)。
1.3药材金针菇样品由广东省蚕桑研究所提供,经该所所员刘学铭研究鉴定,为白蘑科菌类植物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药材切成约1.5~2cm的段,取约80g,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馏水800ml,加热4h,收取挥发油提取器中油层和部分芳香水层,乙醚萃取,萃取液用无水Na2SO4脱水后备用。
2.2GC-MS分析
2.2.1色谱条件GC: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为氦气;流速1.3ml·min-1;柱压80kPa;分流比10∶1;进样量为1.0μl。升温程序:初始柱温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质谱条件EI源(70ev),350V,双灯丝;质量范围m/z40~45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1.0s。检测电子倍增器电压1.4kV。检索谱库名称NIST。
3结果
依法操作,得到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扣除乙醚溶剂本底后分离得到30个组分,对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进行质谱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标准谱图对照,鉴定出其中的6个组分。以扣除溶剂峰的色谱图的全部峰面积作为100%,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见表1,总离子流图见图1。表1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4讨论
从GC-MS总离子流图及GC-MS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以亚麻酸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32.74%。亚麻酸具有增长智力、延缓衰老、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5~7],是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应进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亚麻酸(32.74%)、软脂酸(6.41%)、邻苯二甲酸异丁酯(5.23%)、软脂酸乙酯(4.96%)、邻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4.36%,但还有24个组分尚未能鉴定出其结构,可能是由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属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检索谱库,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0.
[2]魏华,谢俊杰,吴凌伟,等.金针菇营养保健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92.
[3]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7.
[5]王威,闰嘉英,王永奇.紫苏油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83.
【关键词】高良姜化学成分
高良姜RhizomaAlpiniaeOfficinarum别名良姜、小良姜、贺哈,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因出于高良郡(今广东省湛江地区的茂名市一带)故名,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为姜科山姜属(Alpinia)植物高良姜AlpiniaofficinarumHanc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区。本品性热味辛,归脾、胃经,具温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1]。
随着研究的深入,高良姜不再仅仅作为调料或配药使用,其药用价值进一步表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高良姜资源,本文就其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作简要总结。
1二苯基庚烷类
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1,7-二取代芳基,以庚烷骨架为母体结构的化合物总称。高良姜中的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均呈线性,在C-4位存在双键,其特征为芳基取代位置在庚烷骨架的1,7位,芳基上取代基为羟基或甲氧基,位置在间位、对位;在庚烷的母体结构中,至少在C-3位上有酮羰基、羟基或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存在。此外,在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中还有存在双键,位置在C-4位。目前国内关于高良姜中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研究不多,日本学者[2~6]从中分离了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其结构见图1。
2挥发油类
作为辛温类药材,辛香气味是判断其质量优劣的一个指标,2005年版《中国药典》以桉油精为对照品作为高良姜的控制指标。高良姜中挥发油含量较高,其中主要的成分是1,8-桉油素(1,8-cineoleoreucalyptol,C10H8O),其次为β-蒎烯(β-pinene,C10H6)、茨烯(camphene,C10H16)、α-松油醇(α-terpineol,C10H18O)、樟脑(camphor,C10H16O)和葑酮乙酸盐(α-fenchylacetate,C12H2OO2)等[7,8]。结构式见图2。
罗辉等[9]采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从高良姜根、茎、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4,21和16种化学成分,其中有13种成分为3个部位所共有,但根、茎、叶的含油量及同一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异较大,以根最为丰富。
罗辉等[10]采用GC-MS-Computer联用技术从鲜品和干品高良姜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7和23种成分。高良姜鲜品与干品挥发油的组成及含量无明显差别,说明高良姜挥发油有较高的稳定性。
林敬明等[11,12]对高良姜采用SFE-CO2萃取挥发油,解析釜Ⅰ挥发油分离出62个成分,解析釜Ⅱ挥发油分离出172个成分,并且应用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分别确定了其中27个和111个化合物。用SFE法萃取的挥发油成分比用水蒸馏、乙醇、醚等提取的挥发油成分多。
罗辉等[13]采用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从湛江、汕头和梅州3产地高良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2,30,32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在所鉴定的组分中,有22种为3产地高良姜挥发油所共有,且占总量的比例也较大。周漩等[14]对广东徐闻、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各原产地的高良姜进行挥发油含量测定,发现广东与广西产的高良姜比较相似,而福建与海南产的比较相似,云南产的与其它地域的差异较大,应该是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所决定的。产地不同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也不完全相同,说明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其种植的土壤及气候环境有关。
3黄酮类
黄酮是一类多酚类化合物,结构为含15个碳原子的多元酚化合物。安宁等[15]从高良姜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高良姜素(Ⅰ)、高良姜素-3-甲醚(Ⅱ)、山柰素-4′-甲醚(Ⅲ)、山柰酚(Ⅳ)、槲皮素(Ⅴ)、乔松素(Ⅵ)、二氢高良姜醇(Ⅶ)、儿茶精(Ⅷ)。化合物Ⅵ和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构式如图3。
4糖苷类
安宁等[16]通过大孔树脂、聚酰胺和凝胶柱色谱分离得到2个糖苷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4''''-羟基-2''''-甲氧基苯酚-β-D-{6-O-[(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吡喃葡糖苷(Ⅰ)和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Ⅱ)。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高良姜苷A,结构式见图4。化合物II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日本学者Ly等[17]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MS/NMR技术分离鉴定了新鲜高良姜根茎的甲醇提取物中的9种糖苷类化合物,包括(1R,3S,4S)-反式-3-羟基-1,8桉树脑-D-葡萄糖吡喃糖苷等3种已知结构化合物和1-羟基-2-O-D-葡萄糖吡喃糖基-4-烯丙基苯、去甲基丁香酚--D-葡萄糖吡喃糖苷等6种全新结构化合物。结构式如图4。
5苯丙素类
日本学者Ly等[18]从新鲜高良姜根茎中分离出7种苯丙素类化合物,包括(E)-β-香豆素醇-γ-O-甲基醚和(E)-β-香豆素醇等2种已知结构化合物和(4E)-l,5-双(4-羟苯基)-1-甲氧-2-(甲氧甲基)-4-戊烯立体异构体(2a和2b)、(4E)-1,5-双(4-羟苯基)-2-(甲氧甲基)-4-戊烯-1-醇等5种全新结构化合物,7种化合物全部为首次在高良姜根茎中分离得到。
6微量元素
罗辉等[19,20]对不同产地的高良姜及高良姜不同部位无机元素含量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湛江、汕头和梅州3产地的高良姜均含有Ag,Al,B,Ba,Ca,Cd,Co,Cu,Fe,Mg,Mn,Na,Ni,Se,Si,V,Zn,K,P,S等20种元素,湛江产的高良姜大多数元素的含量要高于其它两地。其中Zn,Mn,Fe,Cu等几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而对人体危害较大的As,Pb,Cd等元素在高良姜中未被检出或含量极微;高良姜根,茎,叶3个不同部位均含有Ag,B,Ba,Ca,Co,Cu,Fe,Mg,Mn,Na,Ni,Se,Si,Zn,K,P,S17种元素,其中Na,K,Mg,Ca的含量最高,其次是S,P,Mn,Zn,Fe,Ni,Ba,Cu,B。Al在根部含量较高,但在茎、叶却未检出。绝大多数元素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要比地上部位低,其中Na,K,Ca,Mg,Mn,Ni,Se,B,P,S的含量分布是根<叶<茎,只有Co,Cu的含量分布是根>茎>叶,这可能与植物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有关。
7结语
高良姜在我国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省区,亩产可达1500~1800kg。目前国内关于高良姜化学成分的研究多为挥发油和黄酮类。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高良姜资源,应加强其中其它化学成分及相关药效学的研究。产地不同,高良姜中挥发油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说明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积极探求药材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相关性,以寻求道地药材的形成规律。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2.
【关键词】茄茎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
茄子为茄科植物SolanummelongenaL.,营养价值极高,具有清热、活血、消肿等功效,除了富含各种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外,还含有生物碱、甾体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其中维生素P(芦丁)的含量较高。芦丁(rutin)又名芸香苷,有增强人体细胞间粘着力的作用,可防止毛细血管出血,具有降低兔和人血胆固醇的功效。茄子的果实被人们广为利用,而对茄茎中化学成分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仅对茄子的地上茎进行初步化学研究,为茄茎部分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一、仪器与材料
1.1材料茄茎(10月份采集于长春郊区)。
1.2仪器和设备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00可变波长检测器(VWD),Agilent1200数据站,P/N-7725i手动进样器,G1354A四元梯度泵及G1316A柱温箱系美国Agilent公司产品。分析柱为Kromasil5-C18柱(250mm×4.6mm)系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煎煮设备,回流装置,抽滤装置,旋转蒸发仪,离心机,层析柱。
1.3药品AB-8大孔树脂(D-101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雷氏铵盐、丙酮、氯仿、硫酸银、乙醇、硅钨酸、碘、碘化钾、次硝酸铋、盐酸、镁粉、α-萘酚、浓硫酸、氧化钙等均为分析纯,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二次蒸馏水。
二、方法
2.1茄茎中各种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2.1.1提取分离取洗净干燥粉碎后的茄茎1200g,按照如下工艺进行系统提取分离。
样品A:
样品A用1%盐酸水溶液溶解,除去不溶物后,通过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用水洗涤除去杂质,用2%盐酸水溶液对树脂进行洗脱,洗脱液碱化到pH10,用氯仿进行提取,提取液回收氯仿后得粗制结晶A1,氯仿提取后的水溶液或不溶物蒸干后,用乙醇回流提取,趁热过滤,滤液经浓缩后,冷却得粗制结晶A2。
样品B:
样品B回收乙醇后,用1%酸水溶解,得酸水溶液,然后向酸水溶液中加雷氏铵盐,滤集生成的沉淀,用少量水洗涤后,溶于丙酮,滴加饱和硫酸银水溶液到溶液中至不再有沉淀生成为止,滤除沉淀,得丙酮溶液,回收丙酮后即是样品B。
样品D:
样品D乙醇溶液回收乙醇,用5%的碳酸氢钠溶解后,通过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树脂风干后,用乙醇进行洗脱,洗脱液回收乙醇后得一粗制黄色结晶。
2.1.2鉴定
样品A1和A2的鉴定:分别取样品A1和A2少许,加1%盐酸水溶液溶解后,各分成3份,分别加入碘-碘化钾溶液、硅钨酸溶液和碘化铋钾溶液,均有沉淀生成,说明样品A1和A2中含有生物碱类成分。
样品B的鉴定:取样品B少许,加乙醇溶解后,分成3份,分别加入碘-碘化钾溶液、硅钨酸溶液和碘化铋钾溶液,均有沉淀生成,说明样品B中含有生物碱类成分。
样品C的鉴定:①取样品C约0.2g,置试管中,加10mol·L-1的盐酸4ml,在沸水中加热40min,移置蒸发皿内蒸干,残渣加水约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1滴滴于层析滤纸上,风干后滴加茚三酮丙酮溶液2滴,凉干后呈紫色。剪取此色斑部分置试管中,加硫酸铜溶液2ml,振摇,溶液逐渐显粉红色;另取样品C约0.2g,置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加福林酚试剂,生成深蓝色,说明C中有氨基酸和蛋白质。
②取样品C少许,置试管中,加α-萘酚混合后,沿试管壁滴加浓硫酸,界面出现棕色环。说明样品C中含有糖。
样品D的鉴定:①取本品少许,加乙醇溶解后,pH试纸检查显酸性。②在滤纸上滴一滴上述溶液,用溴甲酚绿试液喷洒出现黄色斑点。说明样品D中含有机酸类成分。
样品E的鉴定:①取样品E少许置于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水浴上小心加热溶解,滴加浓盐酸2~3滴,再加少许镁粉,溶液由黄色变为樱红色。②取样品E少许,加水溶解后,加入α-萘酚混匀后,沿试管壁滴加浓硫酸,界面出现棕色环,说明样品中含有糖或苷(芦丁)。③取样品E少许,加乙醇溶解,按照下列条件进行纸色谱鉴定,并与标准品对照,记载Rf值进行比较。
展开剂:正丁醇-醋酸-水(4∶1∶5)上层
显色剂:氨气熏
结果表明:样品和芦丁标准品均呈棕色斑点,而且Rf值一致。说明该样品中含有芦丁。
综上,样品A1、A2、B中主要含有生物碱;样品C沉淀主要含有氨基酸或蛋白质和多糖;样品D中主要含有有机酸;样品E沉淀主要含有芦丁。:
2.2茄茎中芦丁的含量测定
2.2.1色谱条件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1%冰醋酸(32∶6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7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20℃减压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1.2300mg,加甲醇溶解稀释至10ml溶液。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定茄茎细粉、粗提物细粉、分离纯化提取物细粉各约0.5g,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40kHz)4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滤过,取续滤液经0.45μm滤膜(上海兴亚净化材料厂)过滤后备用。
2.2.4测定方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2.2.5结果
样品测定:按照“2.2”项方法分别测定茄茎细粉、碱溶酸沉法得到的粗提物和纯化后的提取物中芦丁,含量分别为0.011%,0.205%和2.62%。
回收率测定:精密量取芦丁对照品溶液,加入到一定量已知含量的样品溶液中,按“2.2”项方法测定,平均回收率是98.5%,RSD=0.71%。
三、结论
本文仅对茄茎系统提取物中的各部分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定性研究,对其中含有的芦丁作了定量分析,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还需要对每一部分中的成分进行结构研究和定量分析,特别是以活性为指标,进行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筛选和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茄茎粗提物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因此,经过深入的研究,茄茎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并将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792.
【关键词】小叶榕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Abstract:FicusmicrocarpaL.f.whichcontainsterpenes,flavonoids,poundsandsteroidshasbeenusedforthereliefofcoughsandasanexpectorant,plateletactivatingfactorinhibitorandanti-inflammatoryagents.Thephyto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researchprogressinFicusmicrocarpaL.f.,includingthechemicalingredientsandthepharmaceuticalactivitieswerereviewedinthispaper.Atthesametime,themainproblemsatpresentandtheresearchdirectionforthefutureonFicusmicrocarpaL.f.havealsobeenputforward.
Keywords:FicusmicrocarpaL.f.;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
小叶榕为桑科植物榕树FicusmicrocarpaL.f.的叶,异名落地金线(《本草求原》),全世界有八百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榕属植物约100种,属热带雨林的关键种类。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和浙江等地,为当地的主要植物品种之一。入药主要用其叶(FoliumFiciMicrocarpae),有研究表明小叶榕叶中主要含黄酮、三萜类、齐墩果酸、脂肪族化合物和甾体化合物等。用小叶榕浸膏作为主要成分的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药咳特灵胶囊已收载在部颁标准中。其中药用成分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抗炎、抑菌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1,2],民间早有使用。其中黄酮类和内酯类等有效成分对治疗冠心病、老年性痴呆、脑血栓、神经系统疾病和消除自由基、抑菌、抗癌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无毒副作用,并以此开发出多种药品和保健食品。近几年来,有关小叶榕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从中得到了一系列的新化合物。笔者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报道作一概述。
1化学成分研究
1.1国内的研究现状检索国内文献未发现有对其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研究方面的报道,仅见有对其总黄酮进行分离报道:
叶荣科等[3]报道采用比色法对小叶榕叶中总黄酮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比例醇沉结果进行比较,用芦丁为对照,比色法500nm处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50%~60%醇沉含量最高。该结果对于生产工艺的改进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夏杏洲等[4]报道用水、石油醚、乙醇分别从榕树叶中提取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着重研究醇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60%,固液化1∶30,在70℃下浸提2h,效果最佳。
龙光锦等[5]报道采用纯物理的工艺流程过程和分光光度法从榕树叶中提取黄酮类物质,并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该工艺流程为:将烘干的小榕树叶,粉碎,烘干,加蒸馏水煮沸。冷却后进行粗过滤,对滤渣用上述方法进行再浸取2次。将3次滤液合并,滤液用高速离心机分离。并进行加热浓缩。浓缩冷却后加入乙醇,放入冰箱冷却,再用离心机分离,过滤得到滤液滤渣,丢弃滤渣,对滤液进行蒸发浓缩,将浓缩液置于真空干燥箱干燥成疏松固体,粉碎后得到最终产物。测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C=8.36%。回收率为97.9%,其纯度和产率均较高。
黄锁义等[6]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从榕叶中提取黄酮类物质,对所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测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C=2.660mg/ml,回收率为100.2%,其纯度和产率均较高。该方法采用全物理过程,无任何污染,是提取榕树叶黄酮类物质的有效途径。
1.2国外研究进展检索国外文献发现,已经有人陆续从小叶榕的叶、须、干、果、树皮中提取其化学成分,并对其活性作了一些相关的报道。
早在1987年,Higa,M等[7]就从小叶榕的叶子中提取分离出了脂肪族化合物(pds)、甾体化合物(steroids)、羽扇烯乙酯(lupenylacetate)、无羁萜(friedelin)、粘霉醇(glutinol)、表木栓醇(epifriedelinol)、蒲公英醇(taraxerol)和石竹素(oleanolicacid)等化合物。不过,后来未见有任何对其叶子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
1996年,Higa,M等[8]报道了从小叶榕的果子中提取分离了:β-香树素乙酯、β-香树素、谷物混合物酸、2α-羟基熊果酸、石竹素(oleanolicacid)、β谷甾醇和3、4-二羟苯甲酸等化学成分。
1997年,Kuo,Y.H.,Li,Y.C.等[9]从小叶榕的树皮(bark)中提取分离了2个异黄酮和其他28个化合物。其中2个异黄酮为新化合物。它们的结构为:
1998和2000年Kuo,Y.H.,Li,Y.C.等[10,11]又分别报道了从小叶榕的树干(heartwood)提取分离了一种单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一种木酚素和γ-内酯。1998年,YEN-CHENGLIandYueh-HsiungKuo等[11]从小叶榕的树干(heartwood)中提取分离了3个新的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如表1所示。表1小叶榕树树干中分离出的化合物结构(略)
从小叶榕的须中提取和分离的化学成分相对较多,在2002年Yi-MingChiangandYueh-HsiungKuo等人[12]报道从小叶榕的须中提取分离了3个新的三萜类化合物(1,2,3)和2个已知化合物(4,5),结构分别如下:
在2003年,Yi-MingChiangandYueh-HsiungKuo等报道了[13]从小叶榕的须中提取分离了2个新的化合物,分别命名为α-tocospirosA和α-tocospirosB,还有一种维生素E(tocopherol).他们的结构分别如下1,2,3:
在2005年,他们又报道了[14]从小叶榕的须中提取了6个三萜化合物和9个新化合物。它们的名称和结构见表2。表26个三萜化合物及9个新化合物名称及结构(略)
2药理作用
2.1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韦锦斌等[15]对小叶榕水提物和醇提物止咳平喘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小鼠制作动物咳嗽模型,采用浓氨水喷雾致咳法,以咳必清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小叶榕水提物、醇提物的止咳作用;以豚鼠制作动物哮喘模型,采用磷酸组胺喷雾致喘法,以氨茶碱为阳性对照药,观察小叶榕水提物、醇提物的平喘作用。结果表明,水提物、醇提物均有明显的止咳、平喘作用,且醇提物的作用稍强于水提物。
2.2抗肿瘤和其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小叶榕含有大量的三萜类成分,其中一些三萜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16~19],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anti-plateletactivity)[14],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镇痛、免疫调节、降血糖、治疗骨质疏松、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等作用[20~22]。
3小结
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国内对小叶榕的化学成分研究还很缺乏,只是对其总黄酮的提取有个初步的研究,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任何有关小叶榕的单体化合物的研究报道,相对而言,国外对小叶榕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比较多,特别是对其须、干、皮、叶等部位的研究较多。另外,国内外对其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进行活性追踪的研究报道还相对缺乏。
小叶榕在我国南方地区有极其丰富的资源,用小叶榕浸膏作为主要成分的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药咳特灵胶囊已收载在部颁标准中,入药主用其叶,然而,到现今为止,仅仅只是从小叶榕中叶子中提取分离了6个萜类化合物,并且在小叶榕浸膏质量标准中没有详细的质量控制方法,仅仅是检查其水不溶物和测定其浸出物,这样的质量标准不能准确地反应其量-效关系,因此,深入系统研究小叶榕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并建立准确的质量标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也将会为天然资源调查及小叶榕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2529.
[2]国家中医药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2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495.
[3]叶荣科,张德志,周宏兵,等.小叶榕树叶总黄酮水提醇沉工艺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19(4):330.
[4]夏杏洲,张辉,魏传晚.榕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2,23(5):35.
[5]龙光锦,黄晔,姜林华,等.榕树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及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425.
[6]黄锁义,刘海花,黎海妮.超声波提取榕树叶(小叶)总黄酮及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5):398.
[7]HigaMatsutake,Yogiseiichi,HokamaKozo.studiesontheconstitutentsofFicusofmicrocarpaⅠ[J].L.f.Bull.Coll.Sci.,Univ.Ryukyus1987,44,75(Japan).
[8]HigaMatsutake,YokotaKeijiro,OgiharaKazuhito,etal.studiesontheconstitutentsofFicusofmicrocarpaⅡ[J].L.f.Bull.Coll.Sci.,Univ.Ryukyus1996,62,45(Eng/Japan).
[9]Yen-ChengLi,Yueh-HsiungKuo.TwoNewIsoflavonesfromtheBarkofFicusmicrocarpa[J].J.Nat.Prod.1997,60:292.
[10]Li,Y.C.,Kuo,Y.H.AmonoterpenoidandtwosimplephenolsfromheartwoodofFicusmicrocarpa[J].Phytochemistry1998,49:2417.
[11]Li,Y.C.,Kuo,Y.H..Fournewcompounds,.cusal,.cusesquilignanA,B,and.cusolidediacetatefromtheheartwoodofFicusmicrocarpa[J].Chem.Pharm.Bull,2000,48:1862.
[12]Chiang,Y.M.,Kuo,Y.H.NoveltriterpenoidsfromtheaerialrootsofFicusmicrocarpa[J]..Chem,2002,67:7656.
[13]Chiang,Y.M.,Kuo,Y.H..Twonovelalpha-tocopheroidsfromtheaerialrootsofFicusmicrocarpa[J].TetrahedronLett,2003,44:5125.
[14]Yi-MingChiang,Jang-YangChang,Ching-ChuanKuo,Chi-YenChang,Yueh-HsiungKuo.CytotoxictriterpenesfromtheaerialrootsofFicusmicrocarpa[J].Phytochemistry2005,66:495.
[15]韦锦斌,黄仁彬,林军,等.小叶榕水提物和醇提物止咳平喘作用的比较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6,29(4),58.
[16]Baglin,I.,Mitaine-O.er,A.C.,etal.Areviewofnaturalandmodi.edbetulinic,ursolicandechinocysticacidderivativesaspotentialantitumorandanti-HIVagents[J].Mini.Rev.Med.Chem.2003,3:525.
[17]Lee,S.M.,Min,B.S.,Lee,C.G.,etal.CytotoxictriterpenoidsfromthefruitsofZizyphusjujuba[J].PlantaMed,2003,69:1051.
[18]Sakai,K.,Fukuda,Y.,Matsunaga,S.,etal.Newcytotoxicoleanane-typetriterpenoidsfromtheconesofLiquidamberstyraci.ua[J].J.Nat.Prod,2004,67:1088.
[19]Chang,C.I.,Kuo,C.C.,Chang,J.Y.,etal.Threenewoleanane-typetriterpenesfromLudwigiaoctovalviswithcytotoxicactivityagainsttwohumancancercelllines[J].J.Nat.Prod,2004,67:91.
[20]华光军,郭勇.黄酮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1999,9(4):9.
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表皮。蟾皮最早记载于《本经逢原》,是蟾蜍去蟾酥、去内脏后晒干之物,经方入药目的多为以毒攻毒。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蟾皮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1],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咽喉肿痛、痈肿疔毒等病症。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2]。现就它的化学成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代丽萍等[3]从其水提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4氨基3羟甲基环辛酰胺骈四氢n呋喃酮(蟾蜍环酰胺B,I),蟾蜍环酰胺c(Ⅱ),蟾蜍噻咛(Ⅱ),去氢蟾蜍色氨氢溴酸盐(IV),辛二酸(V),丁二酸(VI);张英等[4]从中华大蟾蜍皮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胆甾醇(cholesterol),棕榈酸胆甾烯酯(palmitaticacidcholesterylester),蟾毒它灵(bufotal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嚏根草配基(hellebrigenin),嚏根草配基3辛二酸半酯(hellebrigenin3hemisuberate);有报道[5]分别从日本产的台湾蟾蜍BufovulgarisformosusBoulenger,绿蟾B.viridisLaur,台湾产的曼谷蟾蜍B.bankorensisBorbour及国产中华大蟾蜍B.bufogargarizansCantor皮中分离出以琥珀酰、己二酰和庚二酰代替辛二酰的精氨酸酯类化合物及硫酸酯类化合物;而且又从北美产的蟾蜍(B.americanus)和台湾产的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皮中分离出I-组氨酸、L1甲基组氨酸、L3甲基组氨酸代替精氨酸部分的蟾蜍毒素类化合物。赵大洲等[6]研究发现蟾酥及蟾皮中的二烯内酯成分大多数相同,但蟾酥中的种类少而含量更集中;吲哚生物碱类有4个主要成分相同,另一吲哚生物碱脱氢蟾蜍色胺,在蟾皮中的相对含量较高,而蟾酥中很低;且初步判断蟾酥中甾醇类主要为一谷甾醇,而蟾皮中主要为胆甾醇和胆甾醇棕榈酸酯。徐乃玉等[7]测得中华大蟾蜍皮粉中含有钙、镁、钠、锰、铁、锌、铜、磷、硅及银等元素,其中以钙为最多,其次为铁和镁。
2临床应用
2.1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张爱霞等[8]用华蟾素(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组有76例,其中胃癌28例,大肠癌25例,肝癌13例,胰腺癌10例,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4.2%,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5.8%;对照组分别为44.7%和26.3%,两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刘明等[9]采用口服华蟾素注射液配合中药辨证治疗22例中晚期食管癌,晚期食管癌的吞咽梗阻、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5个主要症状明显减弱;治疗后瘤灶变化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轻微疗效(MR)7例,无变化(NC)9例,进展(PD)4例,有效率(RR)40.90%;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为:提高≥10分13例,稳定±10分5例,降低≥10分4例,提高稳定率为81.82%;治疗后生存期观察为治疗后半年生存21例,半年生存率为95.45%,1年生存l5例,1年生存率为71.43%。郑英兰等[10]应用中药制剂华蟾素注射液配合化疗及内镜下注射治疗Ⅲ、Ⅳ期胃癌80例,配对分为4个组:1组单纯用化疗,2组用化疗加华蟾素,3组化疗+内镜下局部注射顺铂,4组化疗+华蟾素+内镜下局部注射顺铂和华蟾素5ml/次。结果2组的生存质量和化疗耐受性高于1组(P<0.05),4组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和生存期明显优于其他组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2、4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无明显下降,1、3组治疗后白细胞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张志强等[11]将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0.9%氯化钠250ml,1次/d静脉滴注,同时羟基喜树碱5mg+0.9%氯化钠100ml,周一至周五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采用羟基喜树碱5mg+0.9%氯化钠100ml,周一至周五静脉滴注,两组均用3周,结果两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19>0.05),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83.3%、生活质量评分增加18.6分;对照组疼痛缓解率为43.3%、生活质量评分增加9.3分,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杨学峰等[12]用鲜蟾皮外敷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28例,治疗结果治疗组28例中,部分缓解(PR)者2例,无变化(NC)者22例,进展(PD)者4例;对照组26例中,部分缓解(PR)者4例,无变化(NC)者11例,进展(PD)者11例。治疗组瘤体稳定率为78.57%,对照组为42.31%,两组比较,治疗组显示较好的稳定瘤体作用(P<0.05)。曹宇华等[13]为观察华蟾素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32例病例均为Ⅲ期患者,既不能手术切除,亦不能耐受全身或局部化疗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治疗同时给予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结果使用华蟾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在控制肿瘤方面,病情的恶化率较低(18.75%);在生存质量方面,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较高(78.13%);在肝功能方面,用华蟾素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有明显下降。
2.2治疗肺癌据有关文献报道[14]华蟾素注射液用于治疗肺癌并能不同程度地防治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孙瑛等[15]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32例临床观察,联合组华蟾素注射液联用诺维苯+异环磷酰胺(NVB+IFO,NI)化疗方案治疗NSCLC有效率为53.1%,对照组NI有效率为3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皮肤癌左小东等[16]曾报道用华蟾素治疗老年性皮肤原位癌10例,8例临床痊愈,皮疹消退,只有少许暗褐色沉着,其中1例愈后活检,组织学上已无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增生及异常核分裂等,3例2年后随访无复发。
2.4治疗癌性疼痛张树梅等[17]用华蟾素治疗癌性疼痛,采用前瞻性任意选择法分为3组,即华蟾素常规剂量组(A组,79例)、华蟾素大剂量组(B组,64例)和美施康定组(C组,63例)。结果A组显效47例,有效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4%;B组显效43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C组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9%。卢文娜等[18]用华蟾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32例,结果完全缓解(CR)7例(21.9%),部分缓解(PR)13例(40.6%),轻微疗效(MR)6例(18.8%),无效(NR)6例(18.8%),有效率(CR+PR)62.5%,止痛时间最早4h,最晚8d,一般2~4d出现骨痛缓解,停药后可维持15~30d无痛。施俊等[19]用华蟾素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疼痛17例,方法取双侧足三里,每侧1ml穴位注射,隔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为64.7%;而对照组(穴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总有效率为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5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张军等[20]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患者术后应用华蟾素注射液连续14d,配合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身体状态,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治疗组的发热、术后腹水、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小便不畅等胃肠泌尿系反应及白细胞下降到正常水平以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6治疗男科病朱树宽[21]用干蟾皮配合其他中药治疗男科的前列腺炎、精囊炎、精索静脉曲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7治疗小儿厌食症[22]蟾皮为蟾蜍之皮,味辛性凉无毒。本品内服可消积杀虫,煎剂用量为4.5~9g,丸散用量为0.6~1.2g。由于其具消积之功,故消食健胃作用较好。目前,小儿饮食多以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为主,过食“膏粱厚味”势必导致湿热中阻,脾胃功能健运失调,而致厌食。
2.8治疗顽固性皮肤病朱树宽等[23]用干蟾皮治疗带状疱疹、荨麻疹、黄褐斑、银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2.9治疗白血病左小东等报道[16]用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现:加用大量华蟾素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粒细胞的数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化疗组则差异显著;加用华蟾素后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显著减少,并且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缩短。提示该药有助于减轻恶性血液病化疗时对骨髓的抑制,对骨髓正常造血细胞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且能预防联合化疗时感染的发生,并增加抗生素抗感染的效果。
2.10治疗乙型肝炎李萍等[24]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名,两组患者均用常规治疗方法,仅治疗组加用华蟾素穴位注射,2次/周,3个月1个疗程,观察2~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乙肝病毒病原及基因学、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正常及乙肝病毒HBV及HBV-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11治疗其他疾病曾经有人将蟾皮外用治疗痈疽疮疡、腮腺炎、骨髓炎、乳腺炎等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讨论
蟾皮的化学成分比较多,目前对其活性成分的研究探讨较少;蟾皮的临床应用中,应用功能有很多方面,但很多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蟾皮制剂主要是华蟾素注射液(中华大蟾蜍皮的水制剂),可以根据临床疗效开发适合各种临床应用功能的新的剂型。
【参考文献】
[1]杨立宏,金向群.中华大蟾蜍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4):292.
[2]张绍杰,刘诚进.浅谈蟾蜍的药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0):1397.
[3]代丽萍,高慧敏,王智民,等.蟾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7,42(8):858.
[4]张英,邱鹰昆,陈继勇,等.中华大蟾蜍皮的化学成分[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8):484.
[5]冯秀娟,陈大健,李忠生,等.蟾蜍的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J].中兽医学杂志,2007,3:36.
[6]赵大洲,陈继永,秦勇,等.中华大蟾蜍蟾酥与蟾皮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J].天津药学,2006,18(4):21.
[7]徐乃玉,顾振纶.中华大蟾蜍皮无机元素初步分析[J].中成药,2003,25(9):748.
[8]张爱霞,耿桂香.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近期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6):678.
[9]刘明,褚玄仁.口服华蟾素注射液配合中药辨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22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50.
[10]郑英兰,马宝华,杨风.华蟾素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2007,39(4):260.
[11]张志强,汪岩,荣大庆.华蟾素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