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流体力学论文

时间:2022-02-24 13:43:23

导语:在流体力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流体力学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分析了该专业技术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和主干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了“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思路。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

“工程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气体)处于平衡状态和流动状态时的力学规律、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一门科学,是力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水污染控制工程”是关于控制水体污染途径以及各种废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等)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及设计计算的一门科学。“工程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这两门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重要的相互理论关系。

“工程流体力学”是水利、环境、能源、土木、机械、动力等学科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纷繁丰富,其特点是理论性和综合性比较强,概念抽象,难于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与“工程流体力学”内容结合相对比较紧密,如城市排水沟道系统、各种污水处理构筑物等的设计计算,以及在构筑物中的生化反应、化学絮凝反应中水力条件的控制等均是工程流体力学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应用。目前,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方面,“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正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课程内容趋于复杂和广泛;另一方面在课时量逐渐压缩的情况下,“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彼此脱离。由此形成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衔接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内容枯燥,概念抽象;而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不能够熟练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解决水污染控制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状况,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配置、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提出“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改革教学内容

对“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重构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对该课程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优化设计,紧密结合后续专业课“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内容进行改编,为“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讲授奠定基础理论知识。“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两部分,其中在理论教学内容部分,如“工程流体力学”中涉及到的流体粘滞性、流体内摩擦定律等内容,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的流态所需要的雷诺数内容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静力学”中绝对压强、相对压强、真空度等概念、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虹吸滤池、脉冲澄清池以及沉淀池、污泥浓缩池重力式排泥所需要的静水头压力等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运动学中基本理论对“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数学模式的建立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流体动力学”中压力损失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水力计算,水射器理论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计量作用、加药作用、射流曝气作用为实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等。其次,“工程流体力学”实践性教学内容部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除验证性实验之外,增加工程应用性实验,如文丘里流量计、三角堰流量计、巴氏计量槽、毕托管测速仪、虹吸管、孔口与管嘴的工程应用等内容,既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包括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强调“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污水沟道系统水力计算、水处理构筑物中水力参数的确定、污水在构筑物中的最佳流态、各水处理构筑物之间高程布置、混合反应池中搅拌强度的确定、过滤池中配水系统的设计及其滤速确定等一系列涉及工程流体力学问题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工程应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理解“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既掌握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应用设计方法、设计原则、计算方法等知识,也加强了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在水污染控制实际工程的应用。在实践性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工程性应用实验教学内容,从不同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区采集不同的废水水样,根据化验所得废水水质,确定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并通过实验验证在各种废水处理工艺中所选择的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参数,基于“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废水处理工艺水力参数的合理性。

二、改革教学模式

“工程流体力学”特点是理论性、综合性、系统性较强,概念抽象、逻辑结构严谨。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授—受”型单一模式,尽管在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仍没有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工程实例为背景,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两个部分。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和流体动力学三个基础理论部分,采用形象化的多媒体演示、软件模拟、小型实验相结合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在实际工程应用教学部分,如孔口管嘴、有压管流和明渠流部分,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适量的实际工程图片,丰富教学信息量,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使抽象、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水污染控制工程”特点是实践性、工程应用性强,因为不同的废水水质达到处理要求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处理工艺不同;即便相同的废水水质,如果污水量不同,所采用的处理工艺也不同;一个废水处理工程,即废水水质、水量数据相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和处理工艺,工程流体力学参数的选择是确定不同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式、启发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开放性的实践性实验正确选择工程流体力学参数,并通过实验研究对参数的选择、废水处理效果等进行科学验证。通过工程实例和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学生既对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优化师资配置

师资队伍优化,一靠资源,二靠制度,师资队伍优化也是一个相对的渐进过程,优化的标准和措施与所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和学科特色有关。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要求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质量可靠。“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本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两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这就对师资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工程训练,要求讲授“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两门课程的教师对两个学科均有一定的研究,或者承担一定量研究科研工作,洞悉当前“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发展的最新前沿理论和技术;其次,在师资配置方面,要求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有一定的研究或承担相关科研项目,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师对“工程流体力学”有扎实的理论研究或承担相关的科研项目;第三,建立教师研讨会制度,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和讲授“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避免两门课程的讲授内容出现彼此分裂现象。如果在师资配置中,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毕业于力学专业,即使讲授“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师对力学有很高的造诣,对该门课程的讲授有声有色,但如果该教师对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工程知之甚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不能够将“工程流体力学”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师资配置,必定不是最优化的师资配置。

四、改革考核方式

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教育理论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述,学生易于接受,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探讨疑难问题。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而言,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记忆。然而传统式教学主要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对信息的接收,对学生的眼、耳等器官进行多重刺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流体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工程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动力工程和流体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固体的运动规律相比,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诸如激波、接触面间断、两相流体之间相互掺混等复杂现象。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直观、清晰地观看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增加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大。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主要靠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利用了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授课的信息量明显增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理论教学部分包含大量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一些复杂的流动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这样既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某些基本概念和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流动现象的理解。

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课程始终。现行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法单一,同时,还受实验老师较少、实验课时有限以及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的范围极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学生可以灵活地改变实验条件,演示各种实验现象。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结合学习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变化和流体力学知识体系的学科跨度大以及对数学基础知识要求很高的特点,分析了流体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大量采用实验模型和实例教学以加强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理解对提高流体力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前言

流体无固定形状,即使受到的剪切力再小,只要持续存在,其变形便会随时间持续增大,不像固体那样,一定的受力只能产生一定的变形。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非常严密,描述流体流动现象的数学方程非常复杂,高度非线性[1],因此学生对流体力学敬而远之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由于因特网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各种虚拟现象泛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接触和感受实际发生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的机会大大减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弱。很多学生在接受流体力学教育之前所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2],学习只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对给出的试题做出接近正解的答案获得高分,这种教育具有多大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疑问[2]。只有直面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诞生真正的学问和研究。笔者基于对本科和研究生的流体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指出了重视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对提高流体力学的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

学生从小利用电脑打电子游戏的玩耍时间和机会大大超过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道具及模型的体感玩耍时间,通过体感玩耍接触和观察自然现象的机会大大减少。

因特网的普及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或实时获得信息成为可能,近年来出现学生过度依赖因特网的倾向,疏远了纸质图书及相关文献这些知识比较系统逻辑性也有保证的传统信息载体。但因特网上除了正确的信息外,还有很多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即使是正确的信息,各信息段之间也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仅通过因特网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的。

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也使得学生们在实际问题时,不是自己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而是直接利用手机询问他人求得答案,这样很难培养独立制定计划,对可能事态进行预测,独立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对一个未来走向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的必经的磨砺之道。

(二)流体力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流体流动的力学模型及其运动的物理意义难以理解[3]。流体粘性产生的模型与牛顿粘性定律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最好的一个例证。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使用牛顿粘性定律进行计算,但对运动的流体为何会产生粘性却不能正确的理解。的确,对于涉及到流体力学的某些技术或产品设计,只要懂得一定的计算即可,但是对于开发和设计全新的产品,如不能准确把握所涉及到的相关流体流动的物理本质,有时会产生完全错误的设计结果。

流体的运动状态繁多,流体力学融合领域广,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预备知识,尤其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使部分学生觉得流体力学是难以接近的一门课。同一流动现象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容易使学生产生混乱。比如对翼型的流体力学工作原理,可以从流体流动的动量变化、伯努利方程、压力积分、流线的曲率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解释,解释方法之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混乱,但每一种解释方法都是正确的,解释的都是一个本质,只有完全理解各种解释方法所依据的理论,才可以解除认识上的混乱,将学到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描述流体流动的数学方程高度非线性化,数学上求解比较困难。描述流体流动的纳维斯方程和能量方程是否可以求解以及数学解的唯一性的证明需要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多元积分等很深的数学功底,但近年来学生的数学和力学基础存在下降的趋势。

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以考试成绩自评学习效果的认识根深蒂固[4]。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往往没有单纯的标准答案,有时甚至存在多个解,重要的是抓住流动现象的物理本质,系统的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方法对应

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笔者认为只有从流体力学教学上,直面涉及流体的各种现象,使学生准确的把握物理本质。为此在流体力学课堂上,广泛采用流体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增加学生观察理解各种流动现象的机会,唤起他们对本门课的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形成为探究流动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进行思考的习惯,这对解决流体力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

使用电吹风斜向上吹一个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气球模型,没经验的学生会意外的发现气球会向斜上方飘起。这一流体流动现象可从风从气球上部通过时,由于气球表面的影响风的流向会产生变化,也就是流线产生弯曲,根据风的动量变化必然产生使得气球浮起的升力得到解释,还可以从物体绕流边界层效应得到解释。从这一简单的模型教学,还可以解释飞机的机翼通过改变空气的流向进而获得升力的流体力学上的工作原理。

在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内分别放入密度大于水和小于水的钢球和泡沫小球,然后放在一个可移动桌面上,使桌面等直线加速运动,可发现钢球运动较慢留在瓶底,而泡沫球运动较快停在瓶嘴附近。观察这一个现象引导学生:泡沫球运动得较快是因为等加速运动瓶内流体的静压在运动方向上递减形成压力梯度,小球的前进方向的压力大于等加速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因此小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前运动;而作用于钢球的前进方向的静压力虽然与泡沫小球相同,但惯性力大于前进方向的静压力,因此钢球相对于塑料瓶向后移动。这一模型教学比一般教科书上关于流体等加速直线运动流体的静压分布的例题更容易使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习惯,使学生体会到透过流体流动现象来正确观察和理解把握流体力学基本规律的乐趣。

经常使用立式洗衣机的人都知道,洗完衣服后,衣兜总要被翻过来,假如原来兜里装有硬币等硬物,也会被掏出来[5]。把这个实例在课堂上讲出后,学生们甚有兴趣,追问其中的奥秘,当教师根据伯努利定律做出解释并介绍伯努利这位集物理学家、数学家、力学家及医学家于一身的瑞士的大科学家的基本情况后,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科学家充满了崇敬之情,通过大量这种实验模型及实例教学,学生们对学习流体力学这门课更有了兴趣和信心,教学效果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结语

本文详尽的分析了计算机、因特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普及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由于流体力学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这种影响产生的负面问题很多,尤其是教授成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走入大学的学生,更需要转换认识,改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植入实验模型教学和实例教学,让学生直面实际存在的各种流体流动现象,通过实际的流体流动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达到生动及形象的把握这些流动现象背后的流体力学的基本定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通过简单实验模型的制作还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对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的优秀技术人员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雏形磨砺。

[参考文献]

[1]黄卫星.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李丹,杨斯瑞.应试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9,25(2):180-185

[3]向文英,程光均.流体力学教学与实验创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21-26.

第4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伟锋(1976-),男,湖北麻城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峰(1971-),男,山东文登人,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03-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的话一针见血,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创新性不足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为此,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对欧美发达国家为何比较薄弱?相比较而言,中国式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解题能力,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教育侧重于知识获取和掌握,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侧重于创新能力培养。这种教育的结果导致中国学生的知识量大、解题能力强,弱点在于不善于“质疑”和“提问”,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能力较差。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改革高等教育制度之外,也需要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去面对。

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建设为例,抛砖引玉,介绍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流体力学”课程而言,基本任务和要求是老师完成知识的讲授,学生完成听讲、作业及考试。但是,这些要求对创新能力培养而言还远远不够,为此对华东理工大学“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创新实践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到了近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在国家执政方略和企业管理等方面有了新内涵和新发展。高等教育在教学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知识为本?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国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大学采用的是“我在上面讲,你在下面记”的教学方式,这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因此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而大学生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2]

具体到“流体力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当今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将来一部分成为热能工程领域的工程师,一部分会进一步深造读研或者攻博,成为科研工作者。对于这两种学生,除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之外,前者渴望了解流体力学在工程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如何让书本上的流体力学知识成为将来工作中的工具和技能;后者渴望获取流体力学的科学研究思路及方法,如何利用现有的流体力学知识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等。为了解决学生的需求,依托我校煤气化及能源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对“流体力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改革。授课过程中,除了基本的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动量和能量)以及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讲解外,还着重对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和科学研究进展进行补充讲解。比如,我们加大了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进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学科中哪些已解决,哪些尚未解决,困难在哪里?哪些老问题有了新进展和新思维?在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流体力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投身科学;在实践性比较强的部分,通过展示本团队在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建设的工业装置上各个环节中流体力学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容量大、学有所用。

二、引入探究型授课方式

我国以往的教育体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上,学生对知识被动地接受或吸收,因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大学教师在教授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创新。[3]在“流体力学”课程授课方式的改革中,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引导和培养。

1.从教师提问转变为学生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学生对讲课接受程度的一个有效手段,能强迫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思考,但是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我们在授课中,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和课间提问,也鼓励学生课后采用电话、短信和邮件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是任何和流体力学相关的,对于这些提问,我们都给予详细的解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原创思维,哪怕是很幼稚或者明显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予以肯定并进行委婉的引导。

2.引导发散性思维

“流体力学”课程的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比如河流、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和海啸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内的生物流体力学现象等。在讲授流体尾流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火车和飞机运动时的阻力形成的原因以及减小阻力的措施;在讲到流体输送机械和流体阻力时,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内血液和细胞液的输送和流动;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自来水输水管网的铺设方式和阻力分布特点,进而让大家思考我国正在实施的“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等大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难点。通过诸如此类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到流体力学知识不光是书本上枯燥的公式和推导,而是和自己的身体、生活、生产实践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些发散思维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投身科研的热情。

3.引导学生质疑

大学生们思维方式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任何知识都喜欢抱着“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就是真理”的观念。殊不知,这些观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大敌,科技创新需要一股质疑知识、质疑权威的观念和勇气。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告诉学生有些流体力学知识也是不完善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需要包括在座的各位同学在内的众多科研工作者去继承、去发展、去完善。比如,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在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公式和理论,但是近年来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这种存疑方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和经典的意识和勇气。

三、全面实施创新实践环节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是重要的一环,是创新能力培养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每年开展各种级别(校级、上海市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并进行一定的经费资助和跟踪管理。为此,我们每年开展多项流体力学相关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这些课题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完“流体力学”的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自拟的课题;另一类是教师从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中挑选流体力学相关的小课题来供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资料的查阅到课题的立项,从项目组成员的组建到经费的管理,从实验装置的搭建、实施到数据处理,从撰写创新实践论文到项目检查和答辩,都是由学生来实施完成的,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协助的作用。学校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主要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比如项目的立项答辩和筛选、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答辩以及经费使用的监督等。在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几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淘汰制,防止有的学生走过场、片面追求创新学分而不注重实效。通过实施这些创新实验项目,学生巩固了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和举措。在课程建设中,应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树立知识、能力和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探究型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质疑和提问,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环节。通过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 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19-21

第5篇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建设;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1-03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高等教育也在走向国际化。高校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决定了其吸引国外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的能力[1],进一步会影响到所在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形象。因此,全英文教学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2],并有制度化和常态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石油类高等学府,已将国际化办学提升到了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3],相继出台了聘请外教、接收来华留学生、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推动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环,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大力推进下已作为该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开设起来。计算流体力学被选为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的第一门全英文课程与其学科特点有关。该院的油气储运工程、热能工程等专业无论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都或多或少需要用到计算流体力学,且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出国联合培养等涉外科研活动日益频繁。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否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毫无疑问地取决于研究生是否能够用英语无障碍地与国际同行就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甚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交流,包括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甚至更高级的英语思维能力。

然而,用英语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尤其是我国学生长期处于单一汉语教学语境中,到了研究生阶段早已习惯了十几年的汉语教学。这使他们进入科研工作后也不由自主地倾向于阅读中文科技文献、撰写中文科技论文,大大局限了研究生的视野、局限了原创性成果的传播范围,也使他们在开会、毕业、出国、就业等压力下不得不使用英语表达其科研成果时,往往“张不开嘴”、“下不了笔”,即使勉力为之也经常词不达意,难以清晰准确地体现其科研成果的精髓,影响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效果。据笔者调查,大多数硕士生会用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博士生中能够自如地用英文撰写科技论文的人数也在少数,即使一些研究生通过了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但是当其在生活和科研中使用英文时仍然感觉格格不入、困难重重。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教学、科研环境是全汉语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概念、原理、定律等都只用中文讲授,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先入为主地把知识与中文绑定了,不知道这些知识地道的英文表达是什么。另一方面,学生为了通过各种英语水平考试所进行的是泛泛的英语训练,由于缺乏应用背景,往往是考试结束没多久学生就把所记的词汇、语法忘光了,不知道如何把英语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形成综合的英语能力。总之,学生在教学、科研、英语这三项活动中做的几乎是互不相关的三件事。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把专业知识的教学环境改变为全英语,把英语有针对性地用到教学进而科研中[4]。因此,以“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学生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特色全英文教学之路,切实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英语的全面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其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本文针对第一次开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优化该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二、“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课堂教学分析

为了切实分析出“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初次授课得失,以利于后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仅从教师本身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第一手反馈资料。因此,从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学材料的难度和组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4个方面对学习了该课程的37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项间可以多选)。调查是采用网上下载问卷匿名填写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研究生课程与其他阶段学生的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要求在第一年即修完所有课程,为后两年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其中大部分课程均集中在第一年的第一学期。新开的“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的时间安排,实质上体现了与已有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学习者的切身体会去了解最为真实可靠。因此,问卷调查首先从课程的时间安排入手,结果示于图1中。45%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时间安排得太紧凑但是有利于锻炼英语,也有20%的学生认为时间太紧而影响学习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该门课程目前的授课模式是从国外大学引进外教来讲课,外教在国外大学本身承担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只能根据其空余时间来华集中授课(2周),因此授课强度高。但是凡事皆有正反两面,集中高强度授课对于汉语课程或许不适宜,但是对于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课程反而会因为高频度的语言刺激而使学生较快掌握专业英语。这一点从45%的学生的正面评价即有所反映,从教师课堂上的观察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即从第2堂课开始学生已基本摆脱了第1堂课的完全听不懂的状态,掌握了基本的专业词汇,从第4堂课开始已有较多学生能和教师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的简单交流。另有15%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一学期较好因为有利于集中学习,20%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二学期较好因为需要一些知识准备。这两方面其实也是各有利弊。安排在第一学期可以和绝大部分研究生课程同时学习,减轻后续学习和科研压力;安排在第二学期可以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张量、数值传热学等汉语环境的课程后有较为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助于提高全英文环境下的学习效果,毕竟对于外语来说,内容本身越熟悉越容易听懂[5]。

在教学内容难易度方面(图2),绝大多数学生(96%)反映教学内容偏难偏多,感觉课堂上应接不暇(25%)、课下需要较多时间消化吸收(43%),还有一些学生希望围绕几个难易适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话题来展开(28%)。就这些问题,经过与外教的交流,发现外教已经降低难度并减少内容来授课了,这一调查结果恰恰反映出中外学生英语能力差别悬殊。在后续开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差别,做到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另外,由于外教的学科背景与修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一致,导致了学生觉得讲授内容偏理论化,不知如何应用于工程。这一点在本校接手该课程后可以着手改善。

在教学材料适应性方面(图3)主要反映了2个问题:(1)目前的主要教学材料依靠记录老师板书而获得,既熟悉了英文(39%),又部分影响了听课效果(27%);(2)给学生提供的参考教材虽为国外教材,但都是面面俱到地介绍计算流体力学知识,没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也不紧密(21%)。针对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重新组织,挑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材料。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组织形式(图4)和语言环境(图5)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目前的授课形式比较满意,认为引入了国外的授课模式后课堂氛围轻松,更有利于对知识的吸收(41%),每堂课开始前先让学生用英文总结上节课内容,既复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口语(43%)。这说明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模式是认可的,并不是仅仅将中文替换为英文的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具体到语言环境上,39%的学生认为强制全程使用英文,虽然感觉不适应但是避免了对中文翻译的依赖,直接用英文学习知识更有收获;26%的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边讲课边书写的形式,因为听与看结合起来更易于听懂和理解教学内容;28%的学生希望遇到陌生英文词汇时教师能用较浅显的词汇进行解释,这样更便于从英文角度直接掌握知识。从图4和图5反映出的学生对于提问和强制使用英文的抵触情绪,教师一方面应坚持原则,另一方面应多鼓励学生直接使用英文学习与交流,疏解学生的紧张畏难心理。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图6),压倒性的意见(占92%)认为目前采用大作业形式来考核很好,并且大作业题目本身比较灵活,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强化了学习效果。也有少量呼声要求在期末大作业之外增加平时小作业(3%),以及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5%)。可以考虑以后的考核方式多元化,增加学习过程考核,可能会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计算流体力学”全英文课程建设初步意见

基于以上教学调查结果,将学生的反馈意见与教师的授课经验结合,分析得到了以下课程建设意见:

1.课时安排应紧凑适度。总体上该课程应安排在数值传热学、张量基础等课程之后,使得学生在中文环境下预先掌握一定的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向全英文环境的过渡。具体课时安排应既不太紧也不太松,以平均每周3次课,每次2课时为宜,使得学生既能跟上课程进度又不会因为上课间隔太长而遗忘已学的专业英语。

2.教学内容应精挑细选。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以本专业工程中的典型案例为背景,围绕难度适中的常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进行讲解。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针对性强。建议在完善教学PPT的基础上编写专门用于这门课的讲义和教材。

3.教学方式应去中入西。正因为中国学生长期习惯于中文课堂的讲授式教学,不需要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较多的交流,甚至讲台和课桌分别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堡垒”,才导致容易将这一模式带入到英文环境的课堂学习中。然而,这一带入是极其不利的,因为学生面对的是英文和专业知识的双重困难,如不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交流,学习效果非常有限且专业英文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必将陷入“英文阻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反过来阻碍英文的学习”这一怪圈。只有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放弃传统中式课堂的“上下级”教学模式,引入西式课堂的“平等式”、“开放式”授课模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英文答辩等形式,才有可能让学生乐于在英文环境下学习专业知识,全面培养专业背景下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培晶,陈红,胡泊.非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全英文授课硕士生培养项目现状比较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2]马吉平.专业课全英文教学探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3).

[3]林伯韬,林青,庞惠文.石油工程专业材料力学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1).

第6篇

为婚姻家庭带来立法关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以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家庭和谐,使家庭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中明确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从强调尊老爱幼、子女孝悌,到倡导夫贤妻惠、互谅互爱,再到崇尚家和万事兴等理念,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早已铭刻在人们心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法律的生长、完善,离不开其所处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民法典将树立优良家风确立为民事法律领域的一条基本原则,不仅具有重大社会意义,也充分彰显了民法典本身的中国特色,对于世界民事领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视的财富和经验。

家庭文明建设事关个体幸福,关系世道人心,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民法典对家庭以及构成家庭的夫妻、子女和其他成员,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确规定“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还重申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婚姻制度,明确禁止重婚、家庭暴力等行为。这些婚姻家庭编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一系列婚姻家庭立法理念的法律宣示,更是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有力依据和有效手段。“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呵护好每一个家庭,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法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将更加牢固。

家庭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民法典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尤为重视,在继续强调父母抚养子女义务的同时,将原婚姻法规定的“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修改为“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同时规定“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民法典还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充分落实到收养工作的法律规范中,按照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更新了相关规则。保护好未成年人就是保护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不仅着重体现在婚姻家庭编之中,而且贯穿民法典的始终。

第7篇

2、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地基与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制图、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专业实习或生产实习、结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40周左右。

4、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试验、土质试验等。

第8篇

[关键词] 力学 学科 发展报告

福建省力学学科在广大的省内力学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下,通过与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相互学习,以及不断从国内外引进优秀力学人才,近十年来取得不少成果。目前,虽然总体上在国内还无法处于先进行列,但在某些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准,国内影响也日益增加。但是,福建毕竟是力学小省,从事力学研究的队伍很小,真正从事力学理论、基础研究的人才更少。迄今,我省高校还没有设置力学专业,更没有力学或航空航天学院。正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力学研究队伍,我们的研究成果不够系统,也无法形成国内外影响力大的研究团队。力学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非常快的一个学科,是众多工程技术的基础,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先进的航天航空技术、舰船技术、兵器技术、尖端的建筑领域、车辆技术、机器人技术、高速精密机床、电子技术、防震救灾等等。力学学科强的省份,其工程技术各个领域普遍也强。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福建省同其他一些省市一样,对力学等基础学科重视不够,导致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是很高,研究后劲不足。除了高层建筑、大型桥梁、水库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项目外,很少见到生产企业借助力学寻找疑难问题的答案,或开发设计新产品。为此,总结力学学科发展,不仅仅是有助于本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力学对工业进步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可以帮助年轻的力学工作者、力学爱好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更快更好了解我省乃至全世界力学发展动态、应用与存在的问题,促进力学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虽然我省力学人才数量与培养机制在国内处于劣势,然而,力学学科也同其他学科一样, 有能力、也期待在海西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得到更快的发展。

目前,我省力学学科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机械动力学与控制、细观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等方面。研究内容既有理论方面的,也有许多工程实际应用的,还有关于力学教育的。本学科报告将根据上述7个领域展开。

1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研究变形固体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湿度等)作用下受力、变形、流动、断裂等。包括杆件及理想弹性体变形和破坏;变形固体塑性变形与外力的关系;细长杆稳定性理论;杆系结构、薄板壳以及它们的组合体;裂纹尖端应力场、应变场以及裂纹扩展规律。复合材料构件的力学性能、变形规律和设计准则。固体力学不但促进了近代土木建筑、机械制造和航空航天等工业的进步和繁荣,而且为广泛的自然科学提供了范例或理论基础[1-2]。大到桥梁、航天航空器、核动力结构,小到计算机芯片、生物组织以及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微/纳米机械等都需要借助固体力学理论和方法。

1.1 我省固体力学研究现状

1.1.1 断裂与疲劳方向

通过三点弯曲疲劳试验,分别跟踪监测了40Cr钢及它的两种表面处理试样疲劳损伤过程,得出了40Cr钢经过两种表面处理对其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有显著影响的结果,提出了对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测量的一种新方法[3]。根据材料对称循环持久极限和静载强度极限,导出任意循环特征下材料持久极限的估算公式。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橡胶―钢球支座的橡胶层与钢球粘结界面上及橡胶中间层在扭转载荷作用下存在中心裂纹和环形边缘裂纹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撕裂能与裂纹尺寸、载荷和橡胶层厚度的关系曲线[4]。针对抽油机井常用油管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断裂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在实测油管载荷谱与应变谱的基础上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法计算油管螺纹内的应力应变场,并进行了有关的疲劳实验,以得到油管的疲劳强度。

* 第一执笔人:严世榕,福州大学车辆振动与电子控制研究所所长、教授。

1.1.2 板壳、薄壁杆件及复合材料方向

利用群论方法提出周期区域的分片正交多项式连续函数,在周期区域内利用正交分片多项式逼近位移函数可以大大地降低计算量[5]。推导了一般各向异性板弯曲的积分方程,运用加权残数配点法求解了正交各向异性板弯曲的积分方程。提出了两种新的近似基本解加权双三角级数广义各向同性板解析形式的基本解和加权双三角级数的叠加。根据Timoshenko几何变形假设和Boltzmann叠加原理,推导出控制损伤粘弹性Timoshenko中厚板的非线性动力方程以及简化的Galerkin截断方程组;然后利用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数值方法求解了简化方程组[6]。假设翘曲位移及切向位移的分布函数,考虑剪切变形的影响,利用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了单位均布畸变荷载作用下的薄壁杆件畸变角微分方程[7]。采用一般解法对该畸变角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并推导求解的初参数法。采用加权余量法提出一个简支工字型梁在横向荷载作用下临界荷载的计算公式;利用这个式子算出的值与试验结果以及其它数值方法等得到的结果吻合得很好,说明文献[7]提出的公式能迅速、有效地计算薄壁杆件的横向临界荷载。以均布荷载下的抛物线钢管拱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双重非线性的有限元分析基础上,提出纯压钢管拱稳定临界荷载计算的等效柱法[8]。提出了基于杆件连续分布的结构优化方法,优化结果不仅更接近理论解,而且克服了理论解的非均匀各向异性材料的制造困难,也完全避免了各种数值拓扑优化普遍具有的数值不稳定问题[9]。

1.1.3 弹性动力学方向

分析了一般粘弹结构特征值问题的特点,建立了一般粘弹结构的模态分析方法。与粘弹结构已有的模态分析方法相比,该方法通用于更一般的粘弹结构,在形式上不涉及粘弹本构关系项,并只涉及一种模态向量[10]。导出了时间步长内计算扰动的确定方法,并进一步采用同步计算消除计算扰动效应和后续步计算消除计算扰动效应,两种途径抵消其不利影响。基于Distorted-Born Iterative方法,提出了一种求解弹性波强非线性逆散射问题的迭代方法。在数值模拟运算时利用矩阵法进行离散处理,并采用正则化原理避免求解病态矩阵方程。应用多重尺度法推得从平方非线性振动系统势能井逃逸的时间。近似势能法用于克服非线性带来的困难。推导了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结合系统动量及动量矩守恒关系得到的系统广义Jacobi关系为系统惯性参数的非线性函数。证明了借助于增广变量法可以将增广广义Jacobi矩阵表示为一组适当选择的惯性参数的线性函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系统参数未知时由空间机械臂末端惯性空间期望轨迹产生机械臂关节铰期望角速度、角加速度的增广自适应控制算法。在高速公路刚架拱实桥动测及单车荷载作用研究基础上,建立多车荷载激振模型,发展了研究刚架拱桥车激共振特性的可视化仿真方法,探讨刚架拱桥在高速多车荷载作用下的共振条件,分析车距、车速和车数对竖向瞬态振动峰值的影响,编制运行多车荷载下振动仿真分析可视化程序。提出了基于压力传感器的汽车重心实时监测机理的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能实时监测汽车的整车重量、重心位置,提供安全装载和安全车速监测与报警,可为汽车安全系统提供可靠的重心计算力学模型,为研制汽车重心实时监测系统提供了必要参数与依据。论述数值计算中新的小波基无单元方法,即用小波基函数取代传统无单元方法中的幂级数基之后,使无单元法具有了小波变换的局域化和多分辨率等优良特性,并能有效地克服有限单元法的网格敏感性和单元之间应力不连续现象,从而不但拓展和丰富了无单元法的理论内容,也为其工程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11]。

1.1.4 工程应用

推导了T型截面梁的弯矩-轴力-曲率关系,提出了分析大偏心体外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和梁弯曲性能的通用方法。比较荷载作用前后,转向座和锚具的变形差,计算出体外筋的应变和应力。因此这一方法考虑了体外筋的变形协调条件,同时自动地考虑了体外筋偏心距的损失。以B样条函数结合配点法直接求解框剪间有限个作用力与力矩,导出的递推公式对任意水平荷载可直接应用。采用动力特解边界元法在时域内求解坝-水-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特性,研究了坝体、地基和系统阻尼对坝体的动力特性、动水压力、动力放大系数及稳定系数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求解柔性多体系统控制方程数值方法,在每一时间步,利用Newmark-β直接积分法计算迭代初值,基于控制方程及约束方程的泰勒展开,推导出Newton-Raphson迭代公式,对位移及拉格朗日乘子进行修正。引用Blajer提出的违约修正方法对数值积分过程中约束方程的违约进行修正。提出了地震作用下摩擦耗能支撑参数优化的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在给定的几条地震波作用下,在满足框架的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下,框架各层安装的耗能支撑刚度之和最小,从而实现安装较少的耗能装置而能达到相同的抗震要求[16]。

1.2 与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对比与不足

整体上,我省还没有建立起几个系统、稳定的固体力学研究方向。与国内外比较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研究水平。许多研究领域尚处于空白。系统性、原创性研究成果就更少了。

1.3 国内外固体力学发展趋势预测

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向跨尺度和复杂性方向发展;研究手段以跨学科、交叉性和系统性为特色。 其基本理论以研究力与热、电、磁、声、光、化学及生命领域的相互作用,实现从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到纳米结构、细观显微结构,直至宏观结构的多尺度关联理论框架的建立。固体力学可以将地震、边坡失稳、泥石流、矿井崩塌等自然灾害提炼成为具有群体缺陷、裂纹和裂隙的不连续、非均匀介质的力学演化过程,预测和防范突发灾害的发生。固体力学在陆地和海洋石油勘探采集和输运、核电技术、风能技术、高坝技术和高功率水力发电技术、大型工程结构的选址等重大工程中也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集传感功能和驱动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材料和结构蕴含着许多与传统领域不同的力学问题。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多场耦合力学,包括力-电-磁-热耦合场基础理论与体系、破坏理论、智能结构性能等是固体力学领域充满生机的研究方向。 利用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来设计材料与器件将极大地冲击整个工程界、生物界和医学界。

1.4 我省固体力学发展对策

目前普遍强调工程应用的大社会背景对力学这门基础性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鼓励自由探索,促进系统性、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是促进力学学科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固体力学作为影响广泛的重要基础学科,需要长期、稳定地投入。自由探索和基础研究是科学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重要源泉。需要以全面发展的观点长期稳定地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需求的关系,营造在各方面都鼓励创新的环境。

(2)人才培养,特别是充分发挥优秀人才作用是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源泉。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长期、公正、公平、合理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力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尤其要避免急功近利。各高校在力学学科的建设上不能以其能否直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取舍的依据,而要以现有人才和研究基础为依据。稳定、扎实的力学学科人才培养可以直接惠及众多相关学科的发展。

(3)从固体力学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需求来看,目前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前沿领域主要有:微纳米力学、多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和计算、新材料与结构的多场耦合力学、生物材料与仿生材料力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与软件、仪器设备研制及实验力学新技术与新表征方法。国家建设需求的重要支撑点和应用发展方向主要有:固体强度与破坏力学、计算力学软件、固体力学在国家安全以及航空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与工业装备的力学问题、爆炸与冲击力学、环境与灾害关键力学问题等。

2流体力学

2.1 计算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流体的运动以及流体和其它介质间相互作用和流动的规律。流体涉及面广,它可以是气、水,也可以是油或其它流变物质。流体力学在气象、水文、石油勘探、船舶、飞行器和工业机械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流体力学数学上的描述是著名的Navier-Stokes方程及其各种变化。

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针对空气运动问题的一个分支,也是流体力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20世纪初,飞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航空器的研究需要了解飞行器周围的压力分布、飞行器的受力状况和阻力等问题,这就促进了流体力学在实验和理论分析方面的发展。20世纪中后期,流体力学开始和其他学科互相交叉和渗透,形成了新的交学科,如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磁流体力学等。

流体力学研究的手段主要有三:实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是根据流体力学基本方程,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定量和定性结果。由于流体运动的复杂性,实验方法在流体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流体力学就是在纯理论的古典流体力学与偏重实验的古典水力学结合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实验对于验证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测定经验参数,解释物理现象均有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高效计算方法的发展,使许多原来无法用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的复杂流体问题有了求得数值解的可能性,形成了“计算流体力学”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飞行器和其它相关工程的设计中,开始大量采用数值模拟,使得数值模拟成为与实验和理论分析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并正在成为流体力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数值模拟方法特点如下:

①给出流体运动区域内的离散解,而不是一般理论分析方法所关注的解析解;

②它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直接相关,因为复杂的流动问题要求大计算量的运算;

③若物理问题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则可在较广泛的流动参数(如马赫数、雷诺数、气体性质、模型尺度等)范围内研究流体力学问题,且能给出流场参数的定量结果。

厦门大学在计算流体力学学科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在数学、海洋、化学、材料、物理机电等院系,并建立了多套高水平的大型计算服务器。特别值得一提的工作是:数学科学学院在可压和不可压粘性流体数学模型的理论探索和高阶数值模拟的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下面几个重要方法:

2.1.1 谱方法(Spectral method)[17-19]。该方法是一类高阶方法,它利用整体高阶多项式逼近偏微分方程的解。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从弱形式出发的Galerkin谱方法和从强形式出发的配点法,它们都可以认为是加权残差法的特殊形式。其中配点方法更像差分法,它要求在配置点上满足原方程,与差分法不同的是:它用高阶多项式的准确求导代替了导数的差分逼近。Galerkin谱方法与有限元方法在原理上类似,都是先将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转化成与之等价的变分形式,然后通过试探函数和检验函数的选取来逼近解,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试探函数和检验函数的选取以及高维情况下基函数的构造。谱方法的收敛速度取决于解的正则度,当解无限光滑时可以达到指数阶收敛,即比任何代数阶的收敛速度都快,这是谱方法相比差分法和有限元法的一个主要优点。

2.1.2 拟谱法和谱元法[20-21]。拟谱方法(Pseudo-spectral method)是一类准谱方法,可以通过从弱形式出发的广义Galerkin谱方法构造,也可以由强形式出发的配点法得到。两者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是等价的,但对绝大多数问题,配点法无法导出简洁的弱形式,导致理论分析十分困难。现在配点法正渐渐淡出研究人员的视线。基于广义Galerkin方法的拟谱方法的构造分两步:首先构造问题的Galerkin谱方法,然后利用高精度Gauss型数值积分近似弱形式中的积分。有别于标准谱方法中使用的正交多项式基,在拟谱方法中,基函数通常选择基于数值积分的Lagrange多项式基,这给计算,尤其是非线性问题的计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于Gauss型数值积分的高精度,在大多数情形下拟谱方法的收敛速度与谱方法相同。传统意义下的谱方法对于复杂区域的处理能力极其有限,这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谱元法(spectral element method)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谱元法结合了谱方法和有限元法各自的优点,既能处理复杂的计算区域,又有谱方法的高精度,它在不可压流体的计算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如今已是计算流体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谱元法与hp-有限元方法很相似,但两者在发展的初期有许多不同点,hp-有限元使用的多项式阶数不高,所使用的基函数也与谱元法不一样。不过随着两类方法的发展,它们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共同点,有些学者已把两类方法归结为同一种方法。由于谱方法还具有低耗散,低色散的优点,如今它已成为湍流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

2.1.3 湍流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 [20-22]。 自然界中的流体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层流(laminar) 和湍流(turbulence),层流是指流动时流线相互平行的流动,而湍流则是无规则脉动的,有强的涡旋和掺混性。目前一般的看法是:无论是层流还是湍流,它们都服从Navier-Stokes (NS)方程。由于湍流运动特征尺度的多样性,一般来说,直接数值模拟(DNS)仅局限于湍流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湍流大涡模拟(LES)是介于DNS和雷诺平均NS(RANS) 之间的一个折衷方法。LES需要的网格点数比DNS大大减少,这使得它能够应用于许多实际工程计算中。LES仅计算大尺度部分,而亚格子尺度运动(SGS)通过附加模型实现。目前广泛使用的SGS模型有1963年Smagorinsky 提出的“涡粘性” 模型及其变种,如“尺度相似性” 模型,“动力学模型”,“代数涡粘性”模型和“重正化群”模型等,这些模型均在某些特定的情形和适当的假设下适用, 且跟所选择的数值方法相关。较新的LES模型包括速度估计模型以及无(显式)模型的单调积分LES(MILES)和谱消去粘性(Spectral vanishing viscosity, 即SVV)LES。MILES的基本思想是借助非线性高频限制器来限制高频波段上的能量振荡,可以起到与显式SGS模型同样的效果。而SVV-LES是在谱元法框架内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引入线性高频粘性项来抑制可解尺度量在截断频率附件的震荡。与其它LES方法相比,SVV-LES简单且无附加计算量。

3计算力学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力学这个力学和科学计算的交叉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60年代后有限元法及其相应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力学这个新兴学科迅速渗透到土木、水利、机械、航空、电子及生命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E)的重要核心内容,也使得力学这个传统的学科焕发了新的强盛的生命力。在当今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科学计算已经成为与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并行的重要科学方法。2006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了《基于数值模拟的工程科学》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计算力学和数值模拟在工程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省科技工作者在计算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方面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在计算力学方法方面,我省学者系统地发展了土木水利、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常见的梁板壳结构的高效无网格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整体坐标建立板壳无网格近似,不仅简便直接,适用于任意复杂形状的壳体,并且可以避免参数变换,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同时该方法利用稳定节点积分构造离散方程,兼顾了稳定、效率和精度,为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设计这种类型结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值工具。同时,针对福建省暴雨天气常见的土质边坡失稳而产生的滑坡问题,建立了暴雨条件下土质边坡突发失稳的大变形高效无网格模拟法,该方法可有效模拟失稳剪切带所引发的边坡非线性大变形损伤破坏全过程,实现边坡失稳的高效无网格法全过程仿真分析,可为暴雨条件下边坡工程的设计施工、滑坡灾害的预报、预防和加固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工程意义。另外,在杂交元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基本变形模式的正交化单元构造方法,不仅概念明晰,而且由于不依赖于材料参数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并且,在拓扑优化方面提出了类桁架结构连续体的拓扑优化方法,有效地避免了棋盘格问题。这些计算力学方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引用和认可。

在工程应用方面,我省学者对汽车减震及管道密封橡胶构件的受力断裂行为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和无网格分析和模拟,提出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大型土木结构例如大跨桥梁、大坝与深水进水塔以及深埋特长隧洞等结构,应用有限元法进行了动力抗震抗风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提供了有效的工程服务。另外,应用从微观第一原理到宏观有限元无网格计算的多尺度高性能计算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材料微观设计。

虽然我省计算力学研究与应用已经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国内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表现在原创性研究偏少,参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不够。当前我省相关科研工作者应抓住海西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大科研力度,争取在高性能计算方法、大规模工程问题数值仿真分析、灾害条件下工程机构性能的计算模拟及评估预防、先进的汽车仿真方法与应用以及高性能材料计算设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密切联系实际,切实提高解决海西建设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4机械动力学与控制

近年来,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等在机械动力学与控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省的机械动力学与控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

4.1 机器人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的研究

福州大学在单臂、多臂、柔性臂空间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规划、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他们研究了载体姿态无扰、末端爪手障碍规避、机械臂关节受限等不同目标要求下的多种运动学规划方法。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分别给出了单、双臂空间机器人关节空间轨迹及末端爪手惯性空间轨迹跟踪的非线性反馈控制、变结构滑模控制、Terminal滑模控制、模糊变结构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复合自适应控制、终端滑模自适应控制、鲁棒自适应混合控制、自适应Backstepping滑模控制、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动力学控制、基于速度滤波器的鲁棒控制、模糊小波神经网络控制、模糊基函数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补偿控制、模糊神经网络自学习控制、神经网络前馈控制及闭链双臂空间机器人基于内力优化配置原则的滑模变结构控制、RBF神经网络滑模补偿控制等一系列相关的控制方案[23-35]。在柔性臂空间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方面,给出了各类期望运动的Terminal滑模控制、Backstepping反演控制、于奇异摄动法的Backstepping反演控制、关节运动自适应控制及柔性振动的快速实时抑制、运动模糊控制及柔性振动主动抑制、运动鲁棒跟踪控制及柔性振动主动抑制等多种控制方案。其成果以150余篇论文形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与交流。此外,福州大学还开展了爬墙机器人安全系统的控制研究,对其提出了变结构控制方法、模糊控制方法等[36-37]。

4.2 机械系统动力学研究

福州大学针对立井提升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摊铺机和振动压路机动力学分析、以及汽车底盘动力学控制[38-42]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分析了影响提升设备动力学特性的有关结构参数、运动参数,提出了减少其工作过程振动的变结构控制与模糊控制方法;针对高等级道路建设中重要设备――摊铺机的国产化改造与开发设计,系统研究了其工作原理、动力学特性等,建立了相关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影响整机正常工作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为消化吸收并赶超国外先进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开展了系统的汽车底盘总成的动力学与电子控制技术的系列研究,其研究成果有助于相关新产品的问世或改进。福州大学还对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控制进行了多种控制方法的研究[43-46],其成果可用于指导相应产品的开发设计。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迄今,还没有系统地将机械动力学及其控制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产品开发与产品的更新换代中。目前,国内急需高精尖机床的开发技术与动态分析优化技术等。我省目前是工程机械大省,但还不是强省,进一步提高相关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我省的工程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如集成优化、计算机智能控制等)、工程机械新产品开发设计与分析、汽车整车集成优化与设计分析、新型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开发设计、高速设备性能分析与改进、机械设备计算机智能故障诊断、微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等等,均以力学的分析研究为其成功的关键。

为改变这个落后局面,尤其是海西经济建设中更好发挥力学的作用,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更积极主动地对重要机械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产品与汽车等开展机械动力学分析研究,对相关进口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或早日开发出自己的专用机械动力学分析软件,以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与开发速度。同时增强完善实验能力与手段,实现对重要机械产品开展动力学特性实验,以确保产品性能稳定与可靠性。积极利用国内外的动力学研究成果,开展重要设备、大型设备、危险设施或设备的动态故障诊断研究,确保这些设备、设施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

5细观力学

细观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大分支,即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分析具有细观结构的材料的力学问题,是固体力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对固体力学研究层次的深入以及对材料科学规律的定量化表达都有重要意义。

前几年我省在细观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多,近几年来才有所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PZT和PLZT铁电陶瓷的电致疲劳机理,微观电畴原位观测,应力、高温、腐蚀性环境介质等耦合作用下固体材料的微结构和变形断裂行为的演变规律等几个方向:

①根据铁电材料自发应变与自发极化不唯一性,以及晶界的不同取向,提出自发极化过程中材料能量密度是变形梯度和电位移向量的非凸函数,从能量角度出发,导出铁电铁弹材料的自极化稳定构形所应满足的必要条件,利用两电畴的Gibbs 自由能之差作为畴变方向的判据,由要求板的Gibbs 函数最小来确定畴变量的大小。②进行了PZT 铁电陶瓷四点弯曲试样在交变力、交变电场及机电耦合疲劳作用前后的微裂纹和电畴的观察,获得裂纹扩展与极化方向,加载类型之间关系。③发展了一种原位XRD观测电畴系统,对电疲劳过程中PLZT铁电陶瓷试样表面X射线衍射峰随疲劳次数的变化进行了原位观测。同时,利用SEM观察了疲劳前后试样的断口形貌,并系统地进行了电场特征和温度对PLZT试样电疲劳性能影响的实验观测。④基于Raman散射原理,建立原位观测电畴翻转的Raman测试系统,对三种不同预极化处理的PLZT试样在静电场作用、电循环作用下的裂纹尖端的畴变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原位Raman观测PLZT材料在准同型相界附近的相变过程。⑤系统进行牛皮质骨在拉伸、剪切、撕裂三种载荷类型下的裂纹起裂韧性研究。研究了皮质骨中矿物成分对皮质骨动态粘弹性性能的影响,发现皮质骨中的矿物质成分存在将降低胶原纤维的可动性,增强材料的粘弹性特性。⑥对牙齿等生物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牙齿具有很明显的压电效应,压电性能与湿度和细管的分布密切相关。⑦研究在不同保护气氛中,不同退火温度对碳化硅纤维的材料断裂强度的影响,揭示了微结构的演变和宏观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2004年3月29~31日,张颖教授于厦门组织召开了全国细观力学会议,清华大学,中科院力学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众多教授、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细观力学和微纳米力学在全球、全国范围内正在迅速扩展和深入,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强烈特征,国际竞争非常激烈。我省学者在细观力学方面和微纳米力学方面的投入较少,今后应该在非线性,动态,多物理场,跨尺度、尺度效应,微纳米力学和器件等方面加大研究投入。

6实验力学

1991年,福建省力学学会成立了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挂靠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为更好开展实验力学工作,经过多年多方面努力,我省实验力学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6月福州大学“工程结构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被批准成立,2008年与台湾大学联合成立了“福建省海峡两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土木工程本科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福建省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拥有土木综合实验馆、工程结构实验馆、岩土及地下工程实验馆、水利工程实验馆等场馆,总面积超过1.7万多平米,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6000万元。其中装备的美国MTS大型结构加载系统价值超过1280万元,共有7个作动器,具备静载全过程、疲劳、多维拟静力和多维拟动力试验功能。此外,正在建设的“福州大学地震模拟振动台三台阵系统”(价值2500余万元)包括三个振动台,其中中间为固定的4m×4m水平三自由度振动台,两边为2.5m×2.5m可移动的水平三自由度振动台各一个,三个台在12m32m的基坑内呈一直线布置,其中边台最大可移动距离10m,可实现多台同步或异步地震输入,拓展了地震模拟实验的空间,该台阵系统将于2009年12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该台阵系统的建成将使福州大学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的单位之一。

7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建筑工程、结构工程、道路工程、桥隧工程、水利工程及地下工程等。一方面它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成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为增强基础教育并提高结构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高校兴起结构力学教学法研究热潮,把结构力学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结构改革,将结构力学教学内容归纳为基础型、扩展型和研究型模块。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龙驭球、李廉锟等教授主编的统编教材的同时,在结构动力学部分,融入结构抗风、抗震、车激振动等学科前沿知识,增加了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内容,补充和修正了传统教学内容中关于“伴生自由振动”的相关结论,实现了与学生原有知识的有机融合;有两项重要教研成果:阶梯形变截面梁“图乘贴补简化”计算方法和刚架拱“考虑二阶效应影响线”问题引入课堂讨论,更新了教学内容。

上世纪90年代末,我省结构力学平面教材和多媒体立体化教材建设取得突破,先后出版了《结构力学解题与思考》(陈,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2007年该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修订再版)、《广义结构力学及其工程应用》(陈,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结构力学》(祁皑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等。

正如王光远院士所指出,结构力学学科呈现出“从狭义到广义,从被动到主动,从确定到不确定,并与结构工程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力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在应用软件的研制方面落后了一大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寥若晨星。结构力学作为专业基础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体现现代结构力学教育思想;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国际教学交流是当务之急。根据工科专业特点,面向能力培养、面向工程实践、面向信息时代、面向一流水准,应是我省结构力学研究与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 力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6-2007力学学科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3] 吴维青. 40Cr钢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测量[J]. 应用力学学报, 2003, 20(3): 141-144.

[4] 杨晓翔, 刘晓明. 橡胶-钢球支座在扭转载荷作用下的断裂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09, 26(1):176-180.

[5] 林福泳. 板弯曲问题的群论方法[J]. 计算力学学报, 2004, 21(4):459-463.

[6] 程昌钧, 盛冬发等. 损伤粘弹性Timoshenko梁的拟静态力学行为分析[J].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6, 27(3):267-274.

[7] 王全凤, 李华煌. 薄壁杆件侧向稳定的近似闭合解[J]. 工程力学, 1996, 13 (2):24-33.

[8] 韦建刚, 陈宝春等. 纯压钢管拱稳定临界荷载计算的等效柱法[J]. 应用力学学报, 2009, 26(1):194-200.

[9] 周克民, 李俊峰. 结构拓扑优化研究方法综述[J]. 力学进展, 2005, 35(1): 69-76.

[10] 童昕, 顾崇衔. 一般粘弹结构的模态分析[J]. 应用力学学报, 2000, 17(1): 67-75.

[11] 周瑞忠, 周小平等. 小波基无单元法及其工程应用[J]. 工程力学,2003, 20(6):70-74.

[12] 黄庆丰, 王全凤等. Wilson-θ法直接积分的运动约束和计算扰动[J]. 计算力学学报,2005,22(4):477-481.

[13] 方德平, 王全凤. 框-剪结构剪力墙可中断高度的分析研究[J]. 工程力学,2007,24(4):124-128.

[14] 叶荣华. 框―剪体系无连续化假定的简化算法[J]. 工程力学, 1994,11(1): 52-59.

[15] 陶忠, 高献. FRP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J]. 工程力学, 2005, 22 (4):187-195.

[16] 施景勋, 林建华. 重力坝与水、地基动力祸合系统地震反应的时域分析[J]. 工程力学, 1994, 11(3):99-108.

[17] Mejdi Azaiez, Jie Shen, Chuanju Xu, and Qingqu Zhuang, A Laguerre- Legendre Spectral Method for the Stokes Problem in a Semi-Infinite Channel , SIAM J. Numer. Anal., 2008, 47(1): 271-292.

[18] Roger Peyret, Spectral Methods with Application to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ow, Springer Verlag, 2002.

[19] Chuanju Xu, Yumin Lin, A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outflow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spectral element simulations of incompressible flows , Commun. Comput. Phys., 2007,(2): 477-500.

[20] R.Pasquetti, Chuanju Xu, High-Order Algorithms for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incompressible Flows, J. Scient. Computing, 2002, 17(1-3): 273-284.

[21] Zhijian Rong, Chuanju Xu, Spectral Vanishing Viscosity for Large-Eddy Simulations by Spectral Element Methods , 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2009, 41(2): 1-7.

[22] Chuanju Xu, Stabilization Methods for Spectral Element Computations of Incompressible Flow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2006, 27(1-3): 495-505.

[23] 郭益深,陈力.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coordinated motion of a space rigid manipulator with external disturbance[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acs, 2008, 29(5):583-590.

[24] 陈志煌,陈力. 漂浮基双臂空间机器人姿态与末端抓手惯性空间轨迹协调运动的模糊滑模控制[J]. 力学季刊, 2008, 29(3): 399-404.

[25] 唐晓腾,陈力.自由漂浮双臂空间机器人基联坐标系内轨迹的一种增广变结构鲁棒控制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19): 2278-2282.

[26] 洪昭斌,陈力.双臂空间机器人关节运动的一种增广自适应控制方法[J]. 空间科学学报,2007, 27(4): 347-352.

[27] 陈力, 刘延柱. 带滑移铰空间机械臂协调运动的复合自适应控制[J]. 高技术通讯, 2001, 11(10): 78-82.

[28] 陈力. 参数不确定空间机械臂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混合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4, 21(4): 512-516.

[29] 梁捷,陈力. 具有未知载荷参数的漂浮基空间机械臂姿态、关节协调运动的模糊自适应补偿控制[J]. 空间科学学报,2009,29(3): 338-345.

[30] 洪昭斌,陈力. 基于速度滤波器的漂浮基空间机械臂鲁棒控制[C]. 中国航天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宇航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北京, 2008

[31] 郭益深, 陈力. 漂浮基空间机械臂姿态、末端爪手协调运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J].工程力学, 2009, 26(7): 181-187.

[32] 郭益深,陈力. 基于RBF神经元网络的漂浮基空间机械臂关节运动自适应控制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2008, 19(20): 2463-2468.

[33] 洪昭彬,陈力. 漂浮基双臂空间机器人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自学习控制[J]. 机器人, 2008, 30(5): 435-439.

[34] 黄登峰, 陈力.Neural Network Feed-forward Control of Free-floating Dual-arm Space robot System in Joint Space.The 59th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 Glasgow, Scotland, 29 September 3 October 2008.

[35] 郭益深,陈力.漂浮基柔性空间机械臂姿态与关节协调运动的Terminal滑模控制[J].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09, 7(2): 158-163.

[36] 严世榕,S.K. Tso,A new suspension-type maintenance system for tall buildings and its mechanical analysis, Proceedings of IEEE mechatronics and machine vision in practice, Perth, Australia,2003.12.

[37] 严世榕,S.K. Tso,爬墙式机器人安全系统的动力学变结构控制研究[J].机器人,2002,24(2): 122-125.

[38] 严世榕,刘梅,等. 双容器提升系统在加速过程中的动力学控制研究[J]. 振动工程学报,2001,14(3): 322-324.

[39] 严世榕,闻邦椿. 摊铺机压实机构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2000,13(3): 123-126.

[40] 严世榕,林志伟. Study on a new safety control method for a vehicle, Proceedings of IEEE ICAL 2009, Shenyang, 2009.

[41] 严世榕,苏振海. Dynamic control of an electric steering vehicle, Proceedings of IEEE ICAL 2008, Qingdao, 2008.

[42] 管迪,陈乐生. 振动压路机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24): 5809-5811,5817.

[43] 张伟,陈立群. Vibration control of an axially moving string system: wave cancellation method.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2006, 175(1).

[44] 张伟,陈立群. 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的自适应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06, 42(4): 96-100.

[45] 张伟,陈立群. 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控制的Lyapunov方法[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6, 23(4): 531-535.

[46] 张伟,陈立群. 轴向运动弦线横向振动的线性反馈控制[J].应用力学学报,2006,23(2): 242-245.

[47] 向宇, 程璇, 张颖. PZT 在机电疲劳作用下的微裂纹和畴变[J]. 厦门大学学报,2001,40(1): 74-80.

[48] 张颖. 关于铁电铁弹材料的自然构形[J]. 力学学报, 2000,32(2): 213- 222.

[49] 张颖. 外加电场作用下层状铁电多晶材料板的模拟[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3): 396-402.

[50] Zhang S, Cheng X., Zhang Y., Recent progress in observations of domain switching in ferroelectric ceramics,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34:31-36 Suppl.2 SEP(2005).

[51] Zhang S, Cheng X., Zhang Y.,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observation for domain switching of ferroelectric ceramics,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2005,41 (6).

[52] Chen ZW, Lu ZY, Chen XM, Cheng X., Zhang Y., Effects of electrical characters on electrical fatigue behavior in PLZT ferroelectric ceramics, HIGH-PERFORMANCE CERAMICS, 2005, 1 (2).

[53] Zhang Y., Chen ZW, Cheng X., Zhang S, In situ XRD investigation of domain switching in ferroelectric ceramics PLZT during an electric fatigue process,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2004, 40 (12).

[54] Chen ZW, Cheng X., Zhang Y.,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electric fatigue behaviour of PLZT ferroelectric ceramics,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04, 33 (8).

[55] Chen ZW, Cheng X., Zhang Y., Mechanism of electric fatigue in PLZE ceramics,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2004, 40 (3).

[56] Ying Zhang, Xuan Cheng, Rong Qian, Fatigue behavior of ferroelectric ceramics under mechanically_/electrically coupled cyclic load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351 (2003):81-85.

[57] Ting Wang, Zude Feng,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rtical bone: The effect of mineral content, Materials Letters 59 (2005) 2277 2280.

[58] Zude Feng a,), Jae Rho b, Seung Han c, Israel Ziv, Orientation and loading condition dependence of fracture toughness in cortical bon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11 _2000. 4146.

[59] 冯祖德.皮质骨在拉伸型、剪切型和撕裂型加载条件下的断裂韧性――纵向断裂和横向断裂的比较[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 14(3): 199-204.

[60] Liu Y. X., Cheng X., Zhang Y. Phase transitions near morphotropic phase boundary in PLZT ceramics observed by 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y,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2008, 44(1):29-33.

[61] ZHANG Sa, CHENC Xuan, ZHANG Ying, In-situ observation on domain switching of PLZT via Raman spectroscopy,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6, 16:638-642.

[62] Siwei Li, Zude Feng, Hui Mei, Litong Zhang, Mechanical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Hi-Nicalon Trade Mark SiC fibers annealed in O2H2OAr atmospher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487 (2008):424-430.

[63] Yao R. Q., Wang Y. Y. Feng Z. D., The effect of high-temperature annealing on tensile strength and its mechanism of Hi-Nicalon SiC fibres under inert atmosphere,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2008, 31(9):777-787.

[64] 陈.工程力学教改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8, (1).

[65] 祁皑,陈,陈贞钜.在《结构力学》课程中融入前沿知识的尝试[J].力学与实践,2005, 27(4): 70-72.

[66] 陈.贴补法对图乘计算的简化[J]. 力学与实践,1996, 18(2): 58, 62.

[67] 陈, 等.考虑Ⅱ阶效应的刚架拱影响线[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1): 20.

[68] 陈.结构力学教学改革十年回顾[J]. 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教育专辑.

[69] 张建霖等.土木工程专业力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增刊.

[70] 陈等.箱梁现浇预应力组合桁式膺架体系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4,(11): 9.

[71] 周克民, 胡云昌.利用有限元构造Michell桁架的一种方法[J]. 力学学报,2002, 34(6): 935-944.

[72] 陈, 唐意, 黄文机.多车荷载下刚架拱桥车振仿真可视化研究[J]. 工程力学,2005, 22(1): 218-222.

[73] 陈,陈五湖,祁皑.结构力学网络教学综合系统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4, 13(4): 75-77.

课题组成员:

1、严世榕,福州大学车辆振动与电子控制研究所所长、教授。

2、周瑞忠,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本文顾问)。

3、周克民,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4、许传矩,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5、王东东,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教授。

6、陈力,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7、周志东,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

第9篇

1.美国高校。仅为大四学生开设顶峰(又译高峰)体验课程,基于工程学开设,绝大数高校(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是(专业)必修课,从3学分到分,学生自行选择,有的甚至长达三个学期,学分也从分到18学分不等。还有课程属于选修课,通常能拿到3~4个学分,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答,不要求写毕业论文。教学的模式是接受(Receive)—联系(Relate)—反思(Reflect)—提炼(Refine)—建构(Reconstruct)。接受指教学内容和方法。打通学生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壁垒。科目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主题,整合经验。专家评估后,编写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考核方案等。

2.德国高校。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偏重于应用,毕业设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提供经费、制定法规和优惠企业的政策,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1)本科生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般为两年,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和淘汰。第二阶段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的学习任务,还要完成规定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实习和毕业论文,第五学年,学生花3~6月时间写毕业论文[5]。(2)毕业设计选题。①大企业在网站或报纸杂志上贴出课题信息,学生申请企业选择是否录取。②小企业由校内相关部门企业需求信息和课题内容。③一些校内课题信息。(3)毕业设计管理方式。①一旦学生被企业选中,企业就会派一名工程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包括给出具体的课题名称、任务要求、课题截止时间、预期结果等。②学生在设计课题一段时间后,要找导师审查课题。(4)毕业设计基本要求。①大约100页的文字材料、论文格式、需要的图表说明。②对于论文的质量控制,坚持应用为本。即使课题未能完成,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获得通过。(5)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五分制评定。毕业论文分数加上专业考试分数而得出的平均分数是毕业的总分。评定毕业论文原则上有两位考官,其中一位是毕业论文题目的指定者,另一位(教师或毕业设计单位工程师)由考试委员会主席委派。两位考官在评定毕业论文中发生意见分歧时,以地方性考试规则的评分办法为准。成绩由学校教授给出,毕业设计单位不参与成绩评定。

二、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及实践

提出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管理,对毕业设计全程质量监控。

1.时间安排。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基本都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16周,每周5天,要求学生每天必须保证8学时,学时总数是640学时,便于集中做好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学生。缺点是学生没有充足自由安排时间,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暑期期间,重点学习冶金工艺、相应重点设备结构、传动原理及零件或材料加工机理。大四上学期,基础知识学习、夯实及拓展专业知识、研究及设计工具掌握。如本课题组研究重要方向之一,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就需要学生学习流体力学、传热学及材料相关理论,并且熟悉研究及设计工具,如流体仿真软件Fluent、有限元软件ANSYS、设计软件CAD二维或三维等掌握及熟练应用。大四下学期,进入学校规定的毕业设计阶段,重点是研究及设计方案的创新。

2.结合生产实际或者实验室建设任务,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本专业选题绝大多数仍然以冶金行业中课题进行设计及研究。作者所在的“金属材料控冷强韧化”研究团队,分为钢板、钢管、棒材及型钢等方面控冷题目的设计或研究,根据品种规格,在一大题目下,分若干小专题。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下,有几小专题“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影响因素研究”、“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上料装置设计”等,这样选题能对学生进行流体力学、传热学、液压传动及机械等各专业的综合训练。对于已经明确就业意向或者是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来讲,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在就业时的选择以及需要设计相关的毕业课题,如准备读研学生分配做论文(研究)类题目,拟到公司就业学生分配做设计类题目。

3.借鉴国外高校做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如“浸入式钢管淬火装置研究与设计”题目的几个专题,研究题目可以为设计题目提供设计合理结构参数,设计题目又可为液压设计或研究题目提供合理结构模型。

4.国内设计成果主要有二类:设计类提供图纸,设计类课题的设计图纸工作量,一般控制在4~7张(折合A1);机类专业学生必须有用计算机绘制的图纸;研究类提供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使用计算机打印。将毕业设计成果多样化。只要能反映学生的创新成果,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成果形式均可。

5.采取“专题讲座”、“学术汇报”、“个别辅导”、“科研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指导方式指导学生。第三类是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提高设计质量。但必须组织得当,在校企联合中“以我为主”,坚持学校主导作用。

6.毕业答辩时,一般会根据专业大类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单独答辩,答辩组对学生的态度、能力水平、论文质量及应用价值给出评定意见,给出成绩。以答辩组成绩为最终成绩。建议还是建立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组共同给学生成绩较为合理,当然可以给答辩组成绩更高的权重,有的高校达到50%。作者所指导本科生中,优良率一直较高,尤其是在设计方面,图纸规范,结构合理,较好地传承了我们工科院校对本科生进行良好设计综合训练的传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