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换宿舍申请书

时间:2023-02-06 10:46:29

导语:在换宿舍申请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换宿舍申请书

第1篇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与骨干,是班主任的“影子”。俗话说,一个班的班风不好,首先是班干部不好,一个班的班干部不好,首先是班主任的眼光不好。如果一个班的班风、学风不好,这个班的班级管理根本上无从谈起。所以接到一个班,第一步就要挑选好班干部人选。

在这方面,笔者一般采用“摸着石头过河”与“人格结构七因素”来挑选。首先,选定三个学生,在两个星期内由他们来负责班里的各项工作,这期间仔细观察他们的综合表现,同时采用“人格结构七因素”(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来鉴别他们的精神面貌。接着再由他们各自推荐三名同学,把班里面的工作详细列一个清单,给他们讲清楚相关工作范围,由他们自主选择。

再经过一段时间,同样采用“人格结构七因素”来鉴别所推荐的九名同学的精神面貌,然后再按人格特点与岗位互补的要求略为调整。最后按这个方法选定的十位班干部中,果然有九位相当合适,这一点让笔者感到很欣慰。每当遇到重大的任务,就从班干部里成立一个五人特别行动小组,采用抽签的方式来组成,这样每个人都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第二步要注意班干部的指导与培训工作。笔者在摸清班里面每个同学的性情、风格、脾气等人格特点后,告诉班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说话与安排工作。特别是遇到难处理的人和事,几个班干部要先相互商量,实在处理不了再告诉班主任老师。同时,凡是老师安排和交代的工作一定要及时汇报,凡是关系到班集体的事情一定要请示(在时间来得及的情况下)。每个月每个班干部都要上交一份工作烦恼书,一方面引导他们正确的宣泄自己的烦恼和情绪,一方面又为他们有针对性的出谋划策。

二、注重“合情合理”的管理艺术

我们经常说中庸,其实中庸就是合理。在中国的文化中,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道理是变动的,只有合情才能和谐,只有合理才是道理,班主任更是要把握好“合情合理”的管理艺术。

笔者所带的班级中女生较多,女生经常会为了一点小事情闹别扭。比如赖某某三天两头的要调换宿舍,而调宿舍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于是,笔者先让她再坚持一个星期试试,并且这个星期要表现好;第二个星期笔者主动找宿管阿姨了解实际情况;第三个星期要求她取得所要调入宿舍中全体同学同意的签名,等到她拿来签名书已经是第四个星期,差不多一个月了,这时可以看出来她是真的想换。笔者找来所有签名的同学,当着这些同学的面要求她在签名书上写下:保证遵守宿舍制度并与同学和谐相处,如果不遵守,就马上调回原宿舍。其他同学都拍掌叫好。可见,做事只有做到合情合理才会被学生所接受。

三、让爱心长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谈班主任管理,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灵魂。班上的冯某某有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逃课。曾经有一次私自逃课三天不回校,后来发短消息给笔者,请求原谅她,笔者答应了她的要求。等她回校后,找时间和她进行了两次长谈,她终于主动承认了错误。在笔者的要求和监督下,她开始坚持写日记,慢慢发展到开始要求上讲台带领全班早读,还写了入团申请书。这一切的变化都让人从心底里觉得高兴。

当代教育家周国平说过:“爱是一盏照亮迷途的孩子归家的明灯。”有人说,没有爱心不配做班主任;没有激情,不能做班主任;而没有方法则做不好班主任。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遵循人性,恩威并用,宽严有度,持经达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

活动目的:为了让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新年,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各部分之间交流与沟通,也为了庆祝英语四级考试的结束,我们材料学院五大部分及团委特策划举办此次化妆舞会。

时间:xx年12月24日 18:30到21:30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主办单位:学生会文艺部

承办单位:学生会个部分、团委个部分

赞助单位:、入党申请书

活动地点:老干部活动中心

会场布置:圣诞树放在显眼的地方。

所需物品:a、背景红布(内容:钟式图标、圣诞老人宣传画 晚会名称)

b、装饰灯光(旋转舞灯,闪光灯及其它装饰灯)

c、汽球、彩带棒、荧光棒

d、音响。 晚17:00 工作职员签到,开始布置场地,调试灯光音乐,18:30准时开始。具体由学生会同一落实。

具体活动内容:

1.进场时间:18点10至19点10分

进场要求:凡进场者均能自带一份包装好的小礼物。不带者,将取消晚会中抽奖活动和一些大一点的活动的参加资格。前20名进场的职员,可得到一个化装面具。

2.进场之后,每人都可以在圣诞树前许愿,有专门的工作职员回在圣诞树前发笔,纸等。参加晚会的同学都可以在次许愿。并且,每人都会发一张带有数字的卡片,用于游戏。

3.18:30 0至18:45:主持人公布当天活动的相关事宜(即当晚的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到场嘉宾、乐队以及舞会中要留意的事项)

4.18:50到20:00:舞会将以交谊舞为主,有平四、快三快四,慢三慢四,自由舞,伦巴,恰恰,兔子舞等多种同学们喜欢的舞曲。

第一、恰恰舞,选择旋律为轻快节奏的音乐。可安排一到两名舞者在舞池里面领舞。

第二、伦巴舞,选择快节奏的音乐。

第三、可选择一首比较抒怀的音乐,方便大家跳集体华尔兹。

第四、快舞(兔子舞),蹦d时间控制15分钟左右,穿插在舞曲中。

5.20:00至21:00为游戏时间。游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寻找partner。参加者必须手上有一张我们特制的卡片。游戏规则如下:有参加者根据卡片的提示找到他(她)的partner。最先找到的三对为本次舞会的幸运之星。我们将每人发一个纪念品。

第二部分:分两组来进行比赛。一组由在第一个游戏中找到partner的人组成。另一组由场内无卡人士组成。游戏规则如下:由主持人提出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回答正确的题目数最多的一组获胜。其中,题目有历史题、智力题、常识题等组成。获胜者将获得一份小礼物。(每组6人)

第三部分:佳人何处寻

内容:由于不需要任何繁琐的预备工作,都可胜任愉快,轻松尽兴,所以这个游戏,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每位参与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道出对方背后贴着的名字,进而联想自己背后的名字。

道具:纸,笔,透明胶带

方法:

(1)男女双方人数一样,合计10人最为恰当

(2)事前,先在纸上写着诸如“罗密欧”、“朱丽叶”;“王祖贤”与“齐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对佳偶的名字。

(3)将这些已写好名字的纸中的男性名字贴在男性的背后,女性名字贴在女性背后。同时,不可让所有参赛者看到彼此背后所贴的名字。

(4)一切停当后,所有出场者,个个竭尽所能,说出他人背后的名字,然后推想自己的背后的名字。倘若读出了所有职员背后的名字,就不难推出自己背后的名字了。

(5)联想出自己背后的名字后,要赶紧与自己搭档的对象凑成一组,互相挽胳膊。

(6)到最后没有成对的人,就是负方。

重点:本游戏的重点,在于寻觅的过程,所以都应相处得宜,相 互配合,以期找出彼此的最佳拍档

6.21:00至21:20为派送礼物时间。在晚会中,带礼物来的同学就可以相互交换礼物。

7.21:20—21:30主持人进行总结。

工作分配:

1.派4到5人负责在会场进口处收取参加者的小礼物和向他们分发特制卡片。

2.派专门职员负责当天的音响。调控舞会放音室由一名专门的工作职员负责音响及音乐碟的换放。

3.主持人两名。

4.场地租借由体育部负责。

5.20份面具由外联部负责采购。

6.海报由团宣和学生会宣传部负责。

宣传方案

1、制作5宣传海报。海报分别贴在,第二教学楼,学生宿舍楼 、校园的交通要道。

2、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此舞会的活动信息。

3、做好后期宣传:将舞会详尽内容上载,进行简讯报道。

4、通过外联寻找赞助商,并进行条幅的宣传。

经费预算资金预算

用途金额(单位:元)备注

舞台设计布置300元

海报10元

宣传横幅200元

晚会现场横幅120元

服装费50元

奖品300元

场地布置150元

彩球50元

节目单20元

荧光棒50元

邀请柬50元

道具100元

vcd制50作元

化妆品50元

小礼品150元

矿泉水100元

物资预备

(饮料特色水果、糖果、花生、瓜子等):100元

总预算:1900元人民币。

资金来源

赞助商家及金额:、合肥旅游网

另附: 工作安排与分配

(1)第一项目组:节目组

组长:

任务:a、完成节目收集、筛选及后期的排练、彩排工作

c、主持人的选择、形象设计及台词审核;

b、负责节目的编排及晚会全流程的衔接

d、预备好晚会所需的一切服装道具;

(2)第二项目组:宣传组

组长:

任务:

a、利用海报(包括手绘和喷绘海报)、横幅、网络、广播、传。单等方式开展宣传

b、现场摄影及dv摄像

(3)第三项目组:公关组

组长:

任务:a、负责联系商家以及完成承诺给予赞助商的服务工作。

(4)第四项目组:礼节组

组长:

任务:a、确定晚会邀请的嘉宾并且及时送出请柬;

b、到校礼节队确定礼节队(人数待定);

c、物品购买及卡片制作:包括晚会小礼品及请柬、

d、晚会当日预备好会场服务物品,如水杯、茶叶等,并接 待好领导及老师

e、联系媒体报道、记者、及摄影职员;

(5)第五项目组:舞台组

组长:

任务:a、监视并确保舞台的搭建

b、晚会期间舞台灯光设备、音箱设备的安装,化妆室。

(6)第六项目组:机动组

组长:

任务:晚会期间,负责会场纪律维持、会场后勤保障以及处理紧急情况

第3篇

以我和周先生的过往关系,没有泣下沾巾,清泪如雨,却是怔怔地坐了好长时间。说黯然神伤,说悲从中来,是准确的。叹息着所认识的文化大家中,又失去了重量级的一位,我又一次感受到“逝者长已矣”的悲伤、失落和遗憾、怅惋。

我与周先生虽然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但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尽管居处楼对楼、窗对窗,却相识较晚,来往也说不上密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便都从分散的住房迁入新建的宿舍小区。当时我还在职,早晚赶班车直来直去。离休后出入小区,也是独来独往。春节时走动一两家,记得亦不曾去过周先生那里。那时周先生视力、听力尚可,有时由女儿周伦玲女士陪同,经常也独自在小区内绿地散步,迎面遇到当然会打个招呼。

直到1999年底,晓航到文化部领取他的《西厢记集解》获得的文化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同时与会领奖的周先生于众多获奖著述中,独独青睐这一部,从后排特地踱步过来找傅晓航,问:“傅先生,可否送我一本《集解》看看?”晓航忙说:“当然,一定。”回来即请我帮他办理。

我向来是轻易不愿去打扰老先生们的,因此没有登周府门送书,而是把书包装好,放在收发室待分发交换。时当1999年12月31日,是为世纪之交的新年除夕,因随书奉上贺卡一张,便笺一纸,以示对长者的敬重。

就在次日——2000年元月1日,新千年肇始之际,我接到收发室知会,拿到了周先生亲笔写就的信件和他的大作《胭脂米传奇》_J部。信封正面写:“本楼傅晓航、张宏渊先生”,背面则用红笔端端正正书出“恭贺新禧”4字寸楷,是聊代贺卡之意。信内上款写的是“张宏渊女士”,右下角注有“惠札31日览”字样。忙看落款,竟是“盲人周汝昌”,时间为“1999.12.31夜”。就是说,周先生在收到我们的书信后,当即写了满满3页的回复文字。先生费力书写的情状很难想象,作为晚生后进,真是始料不及。

周先生在信中“感谢”了“美丽贺柬”之后,对晓航的书作了评价:“傅先生的《西厢记集解》功力深厚,风格典雅,我很喜爱这样的书。”晓航看了自是高兴。

信中又说:“我的拙文集除《晴影》外,还有一本叫《胭脂米传奇》。您有便来小斋赐访,十分欢迎,当嘱家人拣寻存书,如有即奉赠求正。”信中还附有周伦玲一短函,说是送来此书。那是因为我前数日从报刊书讯上得知周先生又出《岁华晴影》一书,从书名上看不出内容,曾向伦玲表示过很想拜读。

周先生在信中道及:“燕大校友编《人物志》,曾一再来信函索要简传,我忙乱中疏忽未能及时回信——所以连《人物志》也未见到。”又告我:“最近拣齐了拙著23种,赠与燕京研究院《校友文库》,正在等待来取。”这也有个前因,是我获赠燕京大学校友会主编的《燕京人物志》,遍找目录及正文,未发现有周汝昌先生小传,曾专门电询过周伦玲。

至于周先生信中所谓“承您告诉我很多津门情况,我愧不知”,说实话,此事我今已记忆不清,想不起当时跟他说了些什么。出于习惯,我见到有关天津的书一般都会购下收存。原天津市委统战部周部长曾特地赠我天津市政协编纂的《天津文史参考资料简辑》之一《天津“家”及其后裔》、之二《北洋政府人员在津后裔情况》,我五外公梅贻宝先生所著《天津梅氏的来历》等资料我处皆有存藏,近年才复印给别的天津籍友人,此前似乎未曾复印过,也不记得将其中相关内容告诉过谁。周先生信语所指为何,再三思量,终究无法确知。

其实周先生来信的重点是忆旧、怀旧、叙旧。他祖籍天津,青年时代就读于燕京大学,是时任燕大文学院长、哲学系主任(抗战时期在成都曾任燕大校长)的五外公梅贻宝教授的学生。知道我是津门梅氏家族后代,老先生触动了真情,深有感触地表示:“天津梅氏出了很多超众的英才……梅贻宝先生是我恩师,抗战胜利后我重返燕大,正是梅先生任文学院长,他见我所写的奖学金申请书,夸奖我是‘才子’。我一直怀念他老。”走笔至此,周先生忽然感慨起来:“住在一处为邻,未能早日拜识,以至于今——还要靠笔墨,思之令人‘不太相信’。”随即注明寓所电话,称:“您可随(时?意?)拨动。”

读至此不禁汗颜。久闻周先生为人谦和,热情提掖后进。此言恐不只是怪罪我不去主动“拜识”,或者还有些许自嘲之意。我当然深感不安和自责,咫尺为邻,屈指已有十余载,竟未曾移步前去拜望老先生,哪怕只是礼节性的,真有点说不过去。

当然这也是有缘故的,有件事使我印象深刻甚至是受到震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奉公派搀扶大外婆、梅贻琦夫人韩咏华女士出席清华大学建国后首次纪念梅校长的活动。在工字厅会场外迎候的人群中,一位年近八旬的资深名教授在口称“师母”深鞠一躬后,复又躬身称我一声“师姐”。我时年40出头,对这一声“师姐”毫无准备,一时竟不知如何答对。这件事使我了解了那一代人的尊师情结,以往讲“天、地、君、亲、师”,把“师”提到与天、地、君、亲并列的高度,对师门的阿猫阿狗也不敢轻慢。老清华人自不必说,和燕京学子黄宗江先生、西南联大杨毓珉先生等过往时也大抵如此。自此后我对待这类事情愈发谨慎,三缄其口。未能尽早拜望周先生,多少也与我这种心态有关。

为了弥补这种不恭带来的缺憾,此后一段时间,逢年过节我都会记得问候一下周先生。再次在小区遇到时,周先生的耳、目已愈来愈差,听不到声音,看不清来人,我只得和一旁扶持的周伦玲打个招呼,算作对先生的问候。而伦玲女士在周先生出新书时,有时也记得送我一册。以此我保藏有八九册周先生的大作,虽然早年的很少,也没有大部头,但却弥足珍贵。每获赠一部新作,我都会放下别的书刊,即时细读。周先生渊博的学识、深邃的见地、广采深索的精神、平易而亲切的文字风格都令我深为崇敬,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前面提到的那封信中,周先生特地问道:“您对《红楼梦》有兴趣吗?”这个问题我不知如何作答才算恰当。没兴趣怎么会转业到艺术研究院来?大约八九岁的时候,我已经懂得蹬着梯子从书架高处取下线装的《绣像金玉缘(或“良缘”)》,把绣像插图小心撕下来用线单独装订成册私下里自己保存——毁了一个不知什么版本,然后把“袭人”念作“龙人”,开始生吞活剥地读《红》了。小孩脑子好,章回目录、诗词倒背如流,人物、故事情节如数家珍。之后我读的是大达书局供应社版,之后对红学研究的人物、动态、新著,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着、追踪着,提起来绝不陌生。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两次与红学研究专业失之交臂。这些我能跟周先生去说吗?以我的业余爱好水平,絮絮叨叨地和红学大家谈专业,岂不是扫老人家的清兴?既是不可说,那也就不必说了。

但我还是去“拜识”周汝昌先生了。两千年后的一个春节,我到东岳庙逛民俗文化庙会,在后罩楼上发现有位画家出售的作品中有一幅钢笔速写的“燕京大学校门图”(其实即今北京大学校门),感到似曾相识,颇觉亲切,当即购下。没下后罩楼即已决定,此幅画与其自己保存,不如赠送周先生更为恰当。于是配了个不错的镜框,择日登门,送到对面二楼周府。约好时间,报门而入,在那书房客厅合一、亦客厅亦大书房的一间见了面,我微笑致意,伦玲向周先生比比划划大声说明。先生抚摸着画框,很明白、很喜欢的样子,随后又请女儿找出新书签名相赠。

或许这便是我仅有的一次拜望。

惊闻周先生仙去,怔坐半日之后,第一个念头便是翻找周先生写给我的信。还好,在应该存放它的地方找到了,保藏完好,没有散佚。

重睹此信,再次认真辨读,体会出周先生当年书写时已是相当吃力了,一下笔写上款即不成字形,“张宏渊女士”的称呼在旁又重写了一遍。信文则是后行挤向前行,下字重叠上字。最后先生自己说明:“目坏甚,难多写,务谅。”幸而绝大部分文字我都能辨识,虽然周先生耳目失聪,却头脑清晰记忆超群,一封信几乎囊括了与我的主要交往和对我的全部印象。我当时读毕即备受感动,特将信妥为收藏,以“文物”视之。

翌日清晨我致电周伦玲女士,请她节哀,并表示要送花圈。伦玲说:“谢谢!父亲没有什么明显的疾病,只是老了。平时不肯看病,一直坚持工作,直到最后头脑都很清楚。遵嘱不举行仪式,不设灵堂……”

我黯然无语。人固有妍媸贤愚,天分、智商、机遇可以大不一样,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应该是相同的。周汝昌先生以惊人的毅力,毕其一生做着自己想要做、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研探有得,辄欣然忘倦,不锱铢计较于琐屑得失,乃至浮云生死,坦然面对大归,这是读书读通了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吧。周先生的成就固然令人高山仰止,他的精神却更值得学习。

又一位大师陨落了,象征着过往时代的大家纷纷离我们而去,令人情何以堪!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