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活与健康

时间:2022-06-09 03:18:32

导语:在生活与健康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活与健康

第1篇

胡大一简介: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

心理对心脏病有多大影响?

记者:胡教授,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都在报道您在国内比较新的、也是最早提出的一个词,即“双心”门诊,这个“双心”门诊具体指什么?

胡大一:“双心”门诊指一方面是我们要关注心血管健康,躯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要关注精神心理健康。我想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是身心全面健康。而我们过去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大家把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都用在解决患者的躯体疾病上,而忽视精神心理的健康。而大量心理的问题,比如说焦虑、抑郁都存在于综合的科室,比如说集中在心内科、消化科。而这些科室的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对精神心理的问题,一不关心;二也缺乏这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大量的焦虑、抑郁都被忽视。很多患者花很大的成本,做了支架、搭桥手术。手术是很成功,但术后依然很痛苦。甚至比做前痛苦更严重,而医生千方百计在躯体上找问题:是不是支架又堵了?或者是搭桥的血管又堵了。实际上是大家忽视了心理健康,如果既关心心理健康、又关心身体上问题,如果能注意这些问题,就会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医患矛盾,使医院和患者之间更和谐。

记者:您在以往的临床中,发现心理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胡大一:我遇到有三种情况:

一种情况,患者完全没有器质性心脏疾病。比如说中青年女性,经绝期前,没有高血压、没有冠心病家族史,但是在晚上容易憋醒,但是大家很容易想到心脏病,很恐惧这种疾病。有一些医生对患者解释不够,或者解释不是很科学、很合理,就说她是心脏缺血、是冠心病,使他们心理感觉很恐惧。

我曾经有一个患者,30多岁时被医生长期诊断为心脏缺血,之后就长期住院,在接近50多岁时已经转了20几家医院,最后到我这里来,是坐轮椅来的,我确认她没有任何冠心病的情况。我经过解释,用一些辅助的药物,现在完全好了,现在可以爬长城。

第二情况,心脏器质性疾病不是太重。因为不了解他这个病情的愈后的情况,精神负担很重,另外也没有解决精神负担的场所,他自己认为患的心脏病,因而不会去或不愿意去安定医院、北医六院等专科医院看病,他并不需要心血管方面的特殊治疗,但是他心理负担很重。

第三种情况,他的确有严重的心脏疾病,但除了他躯体上受到创伤,他心理创伤也很大,但是医生没有及时识别这些问题,本来手术治疗很成功,但是术后患者并不满意,有很严重的症状。

例如,有一位老医生,80多岁做搭桥手术,搭桥之前有心绞痛,而搭桥后感到比做前更痛苦,而医生认为我们手术很成功,你为什么还不满意?这个老医生知识面很广,他说你不要在这个躯体病上找原因,他说,我认为是抑郁证,用合适方法进行治疗,后来就完全好转了。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量存在于综合科室门诊和病房。

记者:同时是不是也说明,我们国家普通门诊也就是非精神科的医生,比如说我们心血管科、内科、外科医生对精神问题识别的能力不是很强?

胡大一:是的。

第一,如果是重症的精神心理疾病,应在专业精神病医院治疗。

第二,社区也有精神门诊,也有这种服务,轻中度患者,他们不去精神心理、_诊,你也不可以把这个患者转到心理门诊去,其实我们在日常门诊病房工作中,经常见到这些轻重度焦虑、抑郁患者,因为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认为这些科室是治躯体病的,跟我心理没有关系,所以也没有关注精神问题,这方面有待于提高。

记者:我曾经采访过回龙观医院和北医六院,有些很有名的专家认为是医学院培养的问题,医学院不重视,学时很少;而且特别优秀的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到精神科或精神商医院工作,他认为,我做换瓣手术、换心脏手术才有出头之日,才体现我自身的价值。

胡大一: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缺乏大健康和大卫生的观念,仍然灌输传统生物医学的模式,我认为这不是唯一的问题,即使将来我们为他们增加精神心理上的学时,但是如果他被分到消化科、心内科后,他看他老师们都忙着做支架、搭桥等大手术,而对心理方面视而不见,他自己也就慢慢忘了。

为什么我要建这个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双心”门诊,或者“双心”查房。如果我们医疗实践中,心内科、消化科都能够一方面关注躯体疾病、一方面关注心理健康,那么最后都会按这个“模具”来做,我想这个“模具”非常重要,如果你这个“模具”是单纯的生物学模式,他在学校读再多的书,而他老师不是这么看病,他老师就是这样放支架、看胃镜,这个学生永远不会学会关注心理健康。

记者:您的“模具”是什么?

胡大一:我是在日常的心内科日常医疗实践中:

第一个阶段,我请医院的一些医生和我一块出诊,一块查房。我来看躯体方面的疾病,但我看躯体不能够完全解释病情时,我请精神心理医生在同一个诊室来进行互相沟通,这是一个启动、过渡,这不是最终的目的。

第二举措,我最终希望这种联合坐诊的方式可以联合互动、我们的知识和认识都可以互相渗透。同时要派一些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医疗骨干去学习,将来回来后,他就有双重本领了,他回来后,既会看躯体病还会看精神上的病。

第三举措,心内科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的科学普及,要学会基本的常识,可以区别出来什么是中、轻度的焦虑和抑郁症。所以是三大方面的内容。

记者:现在做这种事情时,是您自己在做,还是要求您周围的医生和您科室的医生都这样做?

胡大一:我认为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心内科医生、护士都要这样做。你必须要识别这种疾病,轻、中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就地治疗,不能把轻、中度的患者直接转到精神病医院,应在心内科内部消化掉。要提供一个全面的医疗服务,不单是治疗躯体病,还要治疗精神心理疾患。

记者:有没有别的医生有什么看法。比如说有没有人觉得挂一个主任医师的号14块钱,要两个主任看;大夫认为我收一份钱,做两个医生干的活。他没有意见吗?

胡大一:在开始时,因为心内科非常需要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指导与帮助,有一个过渡,来一块坐诊、一块查房,来做知识渗透,一旦心内科自己的医疗骨干在专业培训,拿证上岗后,既可以看躯体疾病,又可以看心理疾

病时,就不用别人一起来坐诊了。我们的医生不是只管躯疾病、不管精神心理疾病。

有些心脏病是“吓出来的”

记者:有个读者是一个机关干部,在医院测血压时就是高血压,但是爱人在家里测是正常的,只要不去医院不面对医生就正常。这是为什么?

胡大一:这叫“白大褂高血压”,有的患者到医院测血压就高,回家测就不高,你可以做个动态血压看一下,完全在日常生活中,吃饭、走路按自己原来的生活节奏作,而不在诊室,看24小时的血压是不是正常。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胡大一:可能是因为比较紧张。记者:您说过,有一些“心血管病”是吓出来的?

胡大一:我刚才讲的,有一些患者胸闷症状根本不是冠心病,而我们医生、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够,没有认真解释,甚至是错误的解释。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年轻人,女性比较多,有一些早搏:有一些心电图的改变。医生就说早搏就是心肌炎、找不到证所说心肌炎后遗症。

记者:为什么医生要这么说?

胡大一:一个是目前医学教育一些方面比较过,大家讲一些很陈旧的观点,不是按新的观点讲。

第二是把风险说大不说小,害怕以后出现医疗纠纷。是一种消极的防护。我认为这个不利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和谐。所以把一些事情说得过分夸大。

今天上午我看了 个患者,是一个发改委31岁的男性青年,某医院说他有早搏,他曾在北京一个三甲医院看,一位女大夫说你这个早搏要做“造影”,他说我不愿意照,这个大夫就说,你不做的话你知不知道高秀敏这个事7你不造影这就是你的下场,我很难理解医生为什么要对患者说这种话,吓得这个患者六天没敢下床,躺了六天,今天实在受不了了,他就跑到我这里看病,我说你根本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告诉他你这个早搏是非常良性,他今天就下地活动,的确有很多病是吓出来的。

记者:在医生诊疗过程中。不管是用语还是方式有一些要改变一下是吗?

胡大一:有些医生有很大的误解,内科医生的工作是开药外科医生是开刀,内科医生现在多加个东西是做导管,我认为最主要的工具是语言,不管得的是良性病还是轻中度的病,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既把病说清楚,让他正确治疗,又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惊恐和焦虑。

因此我们医生有时一方面,用现代化,成本高的现代技术治疗躯体疾病,另外一方面又用不经意的语言制造心理、精神上的紧张和创伤。我认为很多的“医源性疾病”,都是因为医生不解释,错误的解释而导致新的疾病、使症状加重。本来一个早搏的患者预后很良性,因为一个医生的不正确解释,使患者非常紧张。

手术“售后服务”不如汽车

记者:您一直有一个观点想促进各学科交叉和融合,在治疗同一个病种上,您提的一句话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内科医生只管开药、外科是只管动刀?这个最大弊端是什么?

胡大一:病人是一个整体,疾病是一个系统,不可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比如说冠心病很多患者他同时有肾功能衰竭,有糖尿病,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患者也常常有其他的疾病。常常是共存的。 他不仅仅有躯体上的痛苦,而且有心理上的痛苦,我们不能只针对一个具体病变,认为搭桥就可以了,就管这个一段,前后都不管。一个是,没有病前预防,患病后,如何要综合管起来,康复谁来指导?如何合理饮食?如何戒烟7如果控制血糖。不可能说,糖尿病医生管糖尿病,戒烟门诊管戒烟,运动医学管运动,一个患者如何看病,我想这方面要落实到社区,因为大医院是分科越来越细。

记者:有的朋友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他有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但是经常是要看心内科,肝病科,内分泌科,看几个科,有的医生之间说的和药物的作用之间互相矛盾,不知道听谁的。

胡大一:是的,有的做影像学的也独立看门诊,根据我这个设备,针对局部一件事来说,忽略了病人是一个整体,疾病是一个系统,一个患者、一个整体被分解很多块,就很象瞎子摸象,同一个病,摸着耳朵就像树叶,不可能及时抓住疾病的本质,在表面现象上来回推诿,搞不清楚疾病的实质。

记者:这种医院和医生还有自己的理由,分科后我更加专业。比如我专门做心脏外科,我去美国学了十年也是做心脏外科,这一项上发表很多的论文…他有这样的理由。

胡大一:这种人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一个患者怎么可以给他看?比如只会搭桥别的不会。肾脏出了问题,发烧都不会处理,这病没有办法看。现在我们医学教育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医学生,硕士、博士连读,直接跳心内科、心外科,没有大内科、大外科的实践。我看了一些读完本科直接读研究生,我说你为什么要选这个导师,他说,这个导师是胸腔镜做得很漂亮,说那个导师支架做得非常漂亮,绕过了内外科训练,直接上来跳到三级学科,又从这里连着又跳到具体的一项技术,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其实他只是一个管道工,因为他对疾病没有整体概念。

所以有三段,一个是人、一个是疾病,一个是病变,现在的学生,如果直接跳到病变,而不了解疾病和患者的身心整体,患者不可能满意。

记者:有些这样学生的成绩会很好。

胡大一:是的,但是患者的病绝对不只是一个病变。

记者:一个人从没得病之前到得病,有一个什么过程?

胡大一:我说的话,可能大家认为有一点片面、过激,但是我认为至少我们现在的模式,大医院很像“大修厂”,直到得了心肌梗死时,你才大修一把,修后你就不管了,三个月、六个月又梗死时,又进行大修。

这还不如汽车的售后服务,比如说,汽车售后都有一个磨合期,小的零件坏了可以调一下,但是人的健康维修、维护不可能得大病才去看。现在患者好不容易花很多钱去做搭桥,但是“售后”没有服务,怎么指导患者把胆固醇、血压降下来。主动维护健康,不可以总出现一年后,血管堵了、又长血栓了,你才去治疗。大家满怀希望做手术,但是又出现问题,这时患者就会产生无望感觉,他们会想“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又得大病”?越活就会越没有希望。

记者: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够。不但预防不够,其实还存在有了病之后,有一点病后过度治疗的问题。

胡大一:我认为过度治疗是目前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趋利”的状况确实存在,就导致一些见利忘义的现象,不恰当的诊断、治疗,过度使用一些成本高、创伤技术,去治疗日常疾病,导致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想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年轻女患者,41岁,最近两个星期,在夜间常常憋醒,到医院看病时,患者既没有高血压、血脂异常、也没有糖尿病、父母都健在,都没有得过心肌梗死,当然做一个心电图不会太贵,但是出现一些变化,那么这个患者如何处理?

我不敢说是大多数医院的情况,但也不是很少数的

情况,有可能有人会动员患者去做“冠脉造影”。因为他们认为我买了一个设备,就想让患者做。就像马克吐温说的一样,“手里拿锤子的人看到什么都象钉子”都想砸砸。女性在经绝期前,如无其他危险因素,她不太可能得冠心病,我们临床医生首先应想到,他首先不大可能是冠心病,主要应该做一些解释,如果有一些焦虑心理是需要一些这方面治疗,这种情况很少需要做“冠脉造影”,不用再花这五千多块钱。

但是就是有这种情况,非要做“冠脉造影”、做“CT”有些医院,说我用高科技给你“摘帽子”,其实我认为用常规武器就可以做到了。为什么一杆步枪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发一个火箭々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医生如何进行规范行医,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不该做的事情不做。我认为过度医疗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每个医生都可以规范行医,不做价格很高的检查,我认为医疗成本会下降,而且医疗水平会可以提高,不会降低。

第一、认认真真问病史

第二,体格检查。望、触、扣、听。

第三,心电图、胸片、血尿常规检查

第四、运动心电图、超声。

最后,是CT、造影。

应该是这么一种顺序进行。现在医院是本末倒置,问诊三句半,比如,症状是胸疼,就造影了,现在至少我在评审高级职称会议上,居然看到一些少数医生很自豪说,他最近十年,都没有带过听诊器,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当的心脏科医生,大家都忽视最基本的东西,这部分做得很不够,大家都关注尖端部分,使用尖端技术来解决常见病,把疑病留给精密的仪器。

记者:我在采访中遇到过度诊疗的医院,一个人肚子疼,住院很多天最后结果出来,没有什么事,或者只是一个感冒就花了几千块钱,医生还有自己的道理,他会说,我如果不让他做价值五千块钱的检查。他万一出什么事,谁来负责?像您说的,他看的0电图似是而非,不能确定是完全没有问题,还是有一点问题……

胡大一:这种说法我不可以接受。花五千块钱,其实你花五万矛盾会更大,不是说别的,关键是病情。比如一个女患者实际上没有危险因素,第一男的不生孩子,第二她不得冠心病,这个是非常有把握的事,还复杂吗?还用五万块去做?

我认为有两种情况

第一、目前我们医生的培养出现问题,大家没有按部就班,认真走完“三基”,“三严”的科学方式来进行教育,是把尖端技术看得份量过重,而对常规的技术、常规武器却不会用了,这是他们认知的问题。

第二、由于医疗上出现了一些和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呼应的“趋利”性,因为医院认为,我这里有经济指标,今天买这个设备,明天就要把这个设备成本要回收,并且要定期回收,这个直接牵扯到医院的直接收益。牵扯科室奖金,牵扯每个人的收入。

当然在我国60、70年代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这些情况,而今天完全不一样,我认为两个原因造成:一个是医生本身的培训。他认为胸疼就要造影,他认为不造影就会出现医疗纠纷。就会担责任。二是趋利性。

“白骨精"该怎么维护健康

记者:下面我们说一下老百姓生活的问题。我有一组数字,15年中,北京市35--44岁的l心梗死亡率增加了156%,在全国每年,13秒钟有一个人被,心脑血管病夺去生命,您在接受这段采访时说,如果不注重生活方式等预防疾病的问题很可能人这一辈子挣的钱有三分之一花在治疗心脏病上,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我们如何做?

胡大一:因为心肌梗死是生活方式病,实际上是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危险因素,比如说,吃得太多,饮食过度,还有缺乏运动,必然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就有多种危险因素,在这些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会出现动脉硬化,出血栓导致心肌梗死,如果大家都等到最终则到心肌梗死再做支架或搭桥之类的治疗,我们有多少钱来解决这方面的疾病。而且这个成本很大,救治结果如何々如果你得了很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你就是花了金钱,效果也不一定好。

大家知道冠心病是由于18岁以前就开始起病,经过十几年、几十年毫无症状,突然发生病态,有的临床表现第一次就是猝死,大家都很熟悉的古月、高秀敏都是这样,所以我认为这个疾病无论怎样强调预防都不过分,不要有侥幸的心理,说我可以等,我不舒服时再治,可能这时你根本没有机会。很多人出了意外的事情,并不是死于无钱,而是死于无知,不重视健康,不知道如何维护健康。

北京市84年~99年,也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最剧烈的15年,北京的男性的35~40岁的年龄段的男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增加154%,这些人我可以说是北京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这个高端核心团队人,出现这种非常危险的状况,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人到底多少人意识到自己是危险人群,如果你等到情况发生时,你如何做?既然心肌梗死是

一种生活方式病,要从源头进行治理,从年轻就培养自己的健康习惯,第一步戒烟,吸的赶快戒掉,第二是管好嘴,吃八分饱、合理搭配。第三是迈开腿,多走路。去爬山不实际,游泳也要有条件,但是走路可以。一个是戒烟,还有一个是“饭吃八分饱,日行万步路”,那么体重控制了,没有肥胖,血压正常、血脂正常就可以。

记者:他这个危险因素18岁以前就开始了,是不是年轻人需要做检查?

胡大一:不是要花钱做CT,但是要定期测量血压,中年人要查一下血脂、血糖,查这些危险因素,他不是马上得病,关键是干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这时不是查有没有冠心病,而是查有没有危险因素。

怕脂肪拒绝任何鱼肉“很危险”

记者:有位读者说他今年50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同时是慢性乙肝病人,很害怕吃控制高血压的药物,因为它有很多的副作用会,损害肝脏,该如何处理?

胡大一:治疗高血压很多药不同程度都会对肝影响,但是只要肝功能不是很差,多数常见治疗药物可以用。不是说所有的高血压药都不可以用。比如说,两三百人之中,出现一个副作用大家把这个副作用看得过重,夸大这个副作用,真正好的药物,副作用在说明书上描述的非常具体,这是厂家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比如说有一种药副作用写半页纸,有一个患者就用红笔都划出来,实际上这个企业是非常负责任的企业。

记者:有的药物很贵,有的药物很老。十年前就有,在控制高血压效果上会不会有明显的区别,越贵的药物越好吗?

胡大一:如果药物都停留在60年代的药物,那么最近年代的药物就没有用了,药物试验结果显示,钙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优于阻滞剂和利尿剂可以明显减轻心血管死亡,还可以使新发糖尿病的减少,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大家目前在治疗支付能力上,还有很大差别,是不是60年代的药都没有效果,比如说复方降压片很便宜,它可以把血压降下来,我想就是好药,我并不否定过去药的成就。享受这个科学技术新成就有一个过程,包括国家、个人、医保以及每个人情况。

记者:因为高血压是病程很长的慢性病,您认为中医中药在这里作用大吗?

胡大一:我认为控制高血压药物主要还是西药。只要把血压降下来,完全不吃降压药物,完全吃中药,我想很难达到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效果。

网友:我有高血脂有脂肪肝,有个大夫半开玩笑地说“你平时别吃肉、鱼,吃一年玉米面和咸菜你这个高血脂和脂肪肝就好了”,对吗?

胡大一:我认为这个医生说的是非常缺乏科学依据的玩笑,包括一些糖尿病患者,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吃肉,关键是总量控制。不在于你完全吃什么,不吃什么,在于我讲的八分饱。热量够了,下一顿有饥饿感,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同时注意营养搭配。

我认为人是需要营养的,你天天吃过多的大米白面、吃过多的粗粮一样的不行,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互相转化的,你过量吃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成脂肪。那个大夫的说法不只是不合理,而是很危险。

我认为人肯定需要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即使有糖尿病也要吃碳水化合物,不可以一点不吃,我认为饮食是一种平衡、综合管理。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12-0058-04

自从上世纪初H.Seley提出应激的概念以来,关于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就成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特别是Lazarus和Folkman的应激—应对理论[1]提出之后,相关的研究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在生活、学习中遭遇的各项生活事件被认为是中学生最主要的应激源。现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与高中生的焦虑、抑郁[2]等问题情绪,以及网络成瘾[3]、自杀[4]等问题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关系。与此同时,应对方式也被研究者所关注。不过,对于应对方式的作用机制却莫衷一是:现有的大部分研究、模型将它作为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1],也有研究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自变量[5],部分研究已经开始挑战应对方式的调节变量的地位[6]。因此,应对方式真正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考察。

本研究深入考察了高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学业成就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应对方式在作用过程中的真正机制。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在湖北省两所普通高中分别随机抽取高一、高二年级各一个班,共有学生258人填写相关量表。经整理得到有效数据241份,有效率93.4%。其中男生191人,女生50人;高一120人,高二121人。卡方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性别构成不存在明显差异(χ2=0.081,P=0.450)。

(二)测评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7],由27个项目构成,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他六个因子。在实际分析中多采用事件发生频率和总应激量两个指标。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在这次测试中采用“三个月”的时间限度。

2.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8],该量表由36个项目构成,分为“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两个分量表,前者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地合理化的解释三个因子;后者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四个因子。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3.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9]由60个项目构成,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和心理不平衡十个因子,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评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测试之后最近一次统一考试的成绩为学业成就指标,在班级内部将学生按考试成绩划分为两类:高于平均分为优秀组,低于平均分为一般组。卡方分析显示:不同学业成就组的性别构成不存在明显差异(χ2=0.730,P=0.244)。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整个过程避开考试,在半个月之内实测完毕。收集到的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基础统计,并使用AMOS17.0进行路径分析。

二、结果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测试结果

如表1所示:青少年生活事件六个因子均分最高的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两项,对高中生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该量表上的得分仅在事件发生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15.21±4.90)vs.(13.56±5.23);t=2.096,P=0.037],其他因子的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学业成就的高中生仅在发生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优秀组更少遭遇生活事件[(14.07±4.53)vs.(15.66±5.33);t=-2.491,P=0.013]。

(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测量结果

应对方式的七个因子和两个分量表的得分如表2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应对方式在寻求社会支持、否认/幻想两个因子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更少寻求社会支持[(16.71±4.49)vs.(18.66±5.21);t=-2.639,P=0.009],更多使用幻想/否认[(9.94±3.22)vs.(8.48±2.30);t=2.962,P=0.003]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36.12±7.28)vs.(33.78±5.96);t=2.090,P=0.038]。不同学业成就的高中生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三)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量结果

测量结果如表3所示。高中生在这十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三个为学习压力、焦虑和情绪波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男生仅在强迫症状上的得分高于女生[(2.34±0.58)vs.(2.11±0.62);t=2.489,P=0.013]。优秀组在焦虑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一般组[(2.62±0.84)vs.(2.37±0.73);t=2.490,P=0.013],但在适应不良因子上的得分较低[(2.17±0.59)vs.(2.36±0.59);t=-2.452,P=0.015]。

(四)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统计

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检验发生频率、总应激量、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和MMHI-60之间的相关水平,结果如表4所示。除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外,其余四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中生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性别差异主要存在于发生频率上:男生会遭遇更多的生活事件,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类似[2]。同时,学业成就的一般组比优秀组更频繁地遭遇各种生活事件。这暗示着一般组的学生遇到了更多的事情,这让他们难以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但是,很难说明这种关系的性质和方向。

调查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显著,其中对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只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类似[5][10]。这说明,帮助高中生以正确方式面对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非常迫切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为了了解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研究中使用AMOS17.0,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数据进行了路径分析。经过检验,所有变量都符合路径分析的正态性要求。在设置路径时,我们采取了两种思路分别拟合,第一种思路是将应对方式作为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变量,第二种思路是将应对方式作为独立的自变量,和生活事件一起作用于心理健康水平。在设置路径时,依据先前的分析结果将性别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协方差固定为0。

按照第一种思路得到的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各项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整个模型对MMHI-60总均分的解释度达到了52%。各项拟合指标如表5所示,只有RMR和PGFI不达标,但从总体看来,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按照第二种思路得到的路径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的各项路径系数也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各项拟合指标如表6所示,相对于第一个模型,虽然对MMHI-60总均分的解释度没有明显的提升,但该模型的χ2、RMR、RMSEA、NFI、CFI均有所改善,因为增加了两个协方差的相关,简约拟合度指标PNFI和PGFI都出现了下降,说明该模型比第一个模型更复杂。从总体上来看,这个模型拟合效果更加理想。

路径分析是为了建立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方式模型,进一步明确应对方式该模型中的角色。一些研究、模型当中将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11],实际上是混淆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这两个概念[12]。在路径分析的过程当中,对比考察了应对方式分别作为调节变量和独立自变量时的路径图,结果显示:将应对方式作为独立自变量时,路径图的拟合效果更加理想。也就是说,在平时的研究中,应对方式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自变量进行考虑。

四、结论

这项研究再一次验证了高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还进一步证明应对方式并非是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变量,而是一个独立的自变量。目前,在绝大部分理论模型里,应对方式都被作为中介变量来对待。为此,积累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应对方式作为自变量,或者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对理论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改,是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Sharon M.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In Irving B. W.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J].Hoboken, NJ: Wiley.2003,(9):51-74.

[2]马伟娜,徐华.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3):303-305.

[3]周丽华.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11):1372-1373.

[4]喻彦,彭宁宁.上海市高中生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水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1):38-40.

[5]何晓燕,赵国秋,曹日芳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10):745-748.

[6]Andrews G. Tennant C., Hewson D. M. Life Event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78, (5):307-316.

[7]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1):34-36.

[8]陈树林,郑全全,潘建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211-214.

[9]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15-21.

[10]I Seiffge-Krenke. Causal Links Between Stressful Events, Cop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Symptomatology[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0,(6):675-691.

[11]Ralf S. & Ute S.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Irving B. W.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J].Hoboken, NJ: Wiley.2003,(9):27-49.

第3篇

【关键词】 健康促进;护生;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临床实习;横断面描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R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3-0210-04

Healthpromoting Life Style and Perceived Health Selfefficacy among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Clinical Practice

HONG JingFang1, LI Zheng2

1 An hui Medical College, Nursing Department, Hefei 230061

2School of Nurs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100730

【Abstract】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erceived health selfefficacy among nursing students during their clinical practice period. Methods: The research design was a 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study.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424 clinical nursing students who were practicing at the five tertiary affiliated teaching hospitals of medical universities in 2005.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perceived health selfefficacy profile,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pondents. Result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rsing students had relatively poor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with the mean of total score at 67.4with standard deviation 14.8. The nursing students performed best in the safety of working place, but worst in exercise. The mean score of overall perceived health selfefficacy was 77.3 with the standard deviation 15.5. Among the four subscales, the health responsibility scored highest, followed by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nutrition, the exercise dimension scored lowes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perceived health selfefficacy (Pearson correlation was 0.54, P

【Key words】 health promotion;nursing student;lifestyle;perceived health selfefficacy;clinical practice;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study

健康促进是当前卫生专业人员所共同关注和努力的课题。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指引领个人、家庭、社区及社会朝向增进安宁、幸福及实现健康潜能的行为,即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健康与安宁幸福的目的所采取的任何活动[1]。护理人员作为卫生专业成员应该高度关注她们自身的健康,才能成为社会群体实际的角色典范 [2]。

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执行健康行为能力的一种判断。Pender在健康促进模式中提出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作为一种认知知觉因素而影响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其他有关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如Stuifbergen等研究残疾人群[3]、Kwong 等研究社区老年人[4],Gillis研究青少年均得出了类似的结论[5]。

然而,目前中国内地针对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仍明显缺乏。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我国临床实习护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将来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在上海、福州、合肥、内蒙古及湖南5个城市5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550名实习护生。抽样方法为便利抽样,在教学医院给临床实习护生集中讲课时,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及填写问卷方法,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抽取样本。实际回收问卷468份,问卷回收率为85.1%。其中资料填写不完整有44份,故本研究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24份。

1.2方法

1.2.1 工具

1.2.1.1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量表 为台湾荣总医院宋素真主任授权使用的其在原Pender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基础上修改的中文量表[6]。总量表共保留36个条目,其中包含5个分量表。问卷采用正面描述,计分方式由“从来没有”至“都是如此”分别给予0至3分,总分为0分至108分,得分愈高代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愈好。

1.2.1.2 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 源于Becker等人发展之自评健康行为能力量表 [7]。1997年台湾中山大学黄毓华等将其译成中文,并进行了信度、效度检测[8]。本研究在得到原作者和黄毓华教授授权后,使用该量表作为测量护生执行健康行为之自我效能的测量工具。本量表共有28个条目,其中包含4个分量表。问卷采用正面描述,计分方式由“完全没有能力做到”到“完全有能力做到”5个选项分别给予0至4分,总分为0分至112分。得分愈高代表自觉执行健康行为的自我效能越高。

1.2.1.3 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1.2.2资料收集方法

首先与各选定医院护理部或教学管理科取得联系,说明本次研究目的与意义,取得对方配合。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由医院分管教学老师协助现场发放量表并当场收回,以保证问卷回收率。没有填写结束的同学可以在2周内投放指定的地方。

1.2.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 相关系数、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研究工具的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量表总量表Cronbach α值为0.91。5个分量表Cronbach α值分别为:自我实现为0.85,运动保健0.90,均衡饮食0.81,职业安全0.91,人际支持发展0.79。自觉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总量表Cronbach α值为0.92。4个分量表Cronbach α值分别为:健康责任为0.85,心理安适为0.87,运动为0.84,营养为0.85。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量表KMO=0.89,自觉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KMO=0.9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样本的得分进行最大方差正交转轴,以特征值大于1.00且因素负荷量大于0.4为条目选取条件。结果发现所有条目均符合入选条件且各因素内涵与原量表相同。因此,仍使用原量表的因素名称。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量表中五个因素累积贡献率为54.1%。自觉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中四个因素累积贡献率为58.7%。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2.2实习护生人口学资料

所有实习护生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7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为21±1。受教育程度:大专护生占51.4%,中专护生占25.5%,本科护生占23.1%。

2.3实习护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得分情况

实习护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量表平均得分为67.4±14.8。36项条目平均得分为1.9±0.4。以每个分量表的平均总分除以该分量表的条目数后得出各个分量表的平均得分,结果以职业安全最高,其次为人际支持发展、自我实现、均衡饮食,运动保健方面得分最低。自觉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的平均得分为77.3±15.5。以每个分量表的平均总分除以该分量表的条目数后得出各个分量表的平均得分,结果以健康责任自觉效能分量表得分最高,其次是心理安适和营养,运动效能分量表得分最低(见表1)。

2.3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量表及分量表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总量表及分量表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0.16-0.81)(见表2)。

2.4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的线性关系

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为因变量,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为自变量,可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得分=0.75 + 0.41 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平均得分。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可以解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29.3%的变异量(R-Sq = 29.3%)。

3讨论

3.1临床实习护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

本研究临床实习护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量表各条目平均得分为1.87,明显低于WaiHing研究中香港地区护生得分(2.24)[9]、Sung研究湾地区护生得分(2.06)[6]、黄毓华研究湾地区大学生得分(2.56)[8]。其可能的原因是与其他发达国家或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内地目前尚缺乏对健康促进领域足够的重视。目前实习护生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现状与大众所期望的角色模范之间的差距值得关注。

3.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自觉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个体的执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两量表总得分Pearson相关系数为 0.54, P

本研究结果与Stuifbergen等研究117名残疾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结论一致[3]。Gillis回顾了23篇有关文献后报告了同样的发现[10]。Pender[11]等调查589名工人后也指出了自我效能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重要性。Nosek MA等调查386名社区残疾女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行为后发现:在所有心理、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因素中,自我效能是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12]。另外Kwong 等针对中国香港地区896名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自觉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及女性共可以解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变异量的38.4%。研究者建议将来针对健康促进行为的护理干预应该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及自觉采取健康行为的益处[4]。

此外,一些证据也从相反的方面证实了同样的结果。Skutle调查203名嗜酒的中青年人发现自我效能得分均相对较低[13]。Cusatis等调查影响青少年饮食习惯的因素也发现:一些学生不能采取健康饮食是因为他们感觉可以选择健康食物的自我效能低下[14]。

自觉自我效能是个体感觉他们能实现一个特定目标的能力。自觉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执行健康行为能力的一种判断。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出:个体是否会采取某种行为取决于他们是否感觉自身有能力去做而不是取决于行为的重要性[15]。自我效能主要来源于:个体看到自己能够成功地执行某种行为;发现他人可持续性地成功地执行某种行为;他人劝说自己有能力参加某种活动;参加某种活动时获得的正向体验[16]。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如何从这些方面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而促使她们采取积极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Pender NJ, Murdaugh CL, Parsons MA.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5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37.

2 Mary AS, Juanita MW, Sally V. Caring for self while learning to care for others: A challenge for nursing student. J Nurs Educ, 2005, 44(6): 266-270.

3 Stuifbergen AK, Becker HA. Pridictor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Res Nurs Health, 1994, 17(1): 3-13.

4 Kwong EW, Kwan AY. Participation in healthpromoting behaviour: influences o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people. J Adv Nurs, 2007, 57(5): 522-534.

5 Gillis AJ. Determinant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adolescent females. Can J Nurs Res, 1994, 26(2): 13-28.

6 Sung SJ, Huang JM, Lin LY.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clinical nurses and students nurses. Rong Zong Nurs, 2001, 18(2): 147-158.

7 Becker HA, Stuifbergen A, Oh HS, et al. The selfrated abilities for health practice scale: a health selfefficacy measure. Health Value, 1993, 17(5): 42-50.

8 黄毓华,邱启润. 高雄地区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预测因素. 中华公共卫生杂志, 1997, 16(1): 25-35.

9 WaiHing CH.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of undergraduate nurses in Hong Kong. J Prof Nurs, 2002, 18(2): 101-111.

10 Gillis AJ. Determinants of a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 integrative review. J Adv Nurs, 1993, 18(3): 345-353.

11 Pender NJ, Walker SN, Sechrist KR, et al. Predicting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s in the workplace. Nurs Res, 1990, 39(6): 326-332.

12 Nosek MA, Hughes RB, RobinsonWhelen S,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al behaviors of wom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Womens Health Issues. 2006, 16(6): 323-333.

13 Skutle A.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lfefficacy expectancies, severity of alcohol abuse,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from drinking. Addict Behav, 1999, 24(1): 87-98.

14 Cusatis DC, Shannon BM.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eating behavior. J Adolesc health, 1996, 18(1): 27-34.

15 Mary JS, Patricia RL. Middle range theory for nursing. New York: Springer, 2003: 51.

第4篇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太原市环保局戈新文副局长作客“健康之旅”,从1990年起他曾先后三次东渡日本,并在日本姬路市生活了半年,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颇有感触。

饮食以清淡为主

在日本工作时,我曾多次受邀到当地朋友家做客,他们的饮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清淡”,省去煎炒烹炸、不见四起油烟,多是清水煮熟,然后加少量调料入味,这种低盐高蛋白的饮食结构,大大减少了日本人患中风的几率,虽然在口味上无法和精妙的中国饮食相提并论,但这种方式烹调出的食物留住了材料最大的营养价值。

日本人十分钟爱海鱼、大豆、蔬菜、芝麻、绿茶之类的天然食物,这些低脂肪食品能有效预防动脉硬化。其中,鱼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EPA,还可使血液不易形成血栓,有效地预防中风及心肌梗塞,这些都是日本国民长寿的原因。

全国上下重视环保

日本人很注重保护自己生存居住的环境,在日本,生活垃圾是不能随意倒掉的,政府规定每周有四天可以分类倒垃圾,比如周一、周四扔可燃垃圾;周二扔不可燃垃圾等。如果你在规定倒垃圾时间前没有倒掉垃圾,就要把垃圾拿回去,等下次收同类垃圾时再扔。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虽然这种垃圾分类的方法有些麻烦,但大部分日本人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能够自愿地按规定扔垃圾。

日本政府也很注意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在各种商品的包装上,都印有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在啤酒罐上,除了印有提醒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字样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是铝制品,请您配合回收”。就连人们平时使用的名片都印上了“这是用再生纸印制”的字样。

重视体育锻炼

在日本,每天清晨或傍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奔向运动场、旷野,从事慢跑、打网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运动。日本人还喜欢步行上街,若上班则乘地铁,这样在转乘地铁时会增加步行锻炼的时间。到了周末,很多平时坐在办公室的职员就会拿着工具到乡下或是自家院子种植一些蔬菜,并不一定能供家人食用,主要是为了享受劳动的过程,既锻炼了身体又令心情愉悦。

只抽半支烟

日本人爱抽烟,但绝对不会给周围的人“让烟”,哪怕边上站着的是朋友,因为他们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劝别人做损害健康的事是不礼貌的,所以不能随便“让烟”。另外,很多日本人抽烟只抽到半支就会把烟扔掉,不论手里的烟昂贵还是低廉,这样做可以减少一些吸烟带来的危害,是一些担心烟草危害健康又很难戒烟的人常采取的办法。

掀起强劲的 “吃醋”风

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以调味品身份出现,但目前日本零食业也被酸醋风席卷。酸醋冰淇淋、酸醋蛋糕、酸醋果冻……吃醋成为日本人最时尚健康的饮食方式。

我们都知道醋具有杀菌、抗疲劳和增进食欲的功效,对健康很有帮助,当越来越多的人青睐醋的保健功效时,精明的商家开始在传统食品上大做“醋文章”,为自己的食品添加健康筹码。

面对如此强劲的酸醋风,日本某食品公司的经理表示,现在公司里生产的食品只要跟醋沾上边的都比其它口味销售得好。

白领偏爱“卡通”

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应付方式;留守初中生;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1-0796-06

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以亿计的进城农民工。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1]。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当今另一特殊群体――2300万农村留守儿童[1]的心理健康研究却少见。并且大多研究中没有使用客观信校度较好的量表,只使用了自制调查问卷或是通过一般访谈即得出结论。即使在使用量表的文献中,对量表的选用各不相同,有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2-3]、周步成等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4],还有的选用了SCL-90[5]。这造成报道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异。高的达到30%[5],低的不到10%[4]。已有研究主要从家庭环境因素包括亲子教育的缺失和代养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社会学校因素两方面考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大多数研究认为父母应和孩子多沟通,带养人和学校要多关心孩子,但对于具体注意哪些、怎样沟通却没有依据,如留守儿童留守后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何、他们如何去应对、 这些生活事件及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什么影响等。本文对其进行探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以往留守中学生相关研究[3-4]进行统计学样本估计后,从重庆市教委所属农村中学中,据学校学生档案选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的留守学生超过50% 的学校按整群抽样法抽出3所,再按照分层抽样法,将初中各年级(一至四年级)作为“层”,从每层中简单随机抽取班级2个,共抽取348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48份,其中男生156人,女生192人;平均年龄11±3岁。将被试分为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其中留守组的纳入标准为留守年限大于半年小于5年,区分出留守学生246名(父母一方外出的163名,父母双方外出的83名),非留守学生102名。

1.2工具

1.2.1自制学生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父母外出情况、留守年限、对留守生活的看法等项目。

1.2.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6] 共100项,含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效度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如果得分在7分以上,则可认为该受测者是为获得好成绩而作假,测验结果不可信,应对其进行重新测试。8个内容量表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有焦虑倾向;根据8个内容量表原始分之和查表得出总焦虑倾向标准分,总焦虑分在65 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该表重测信度为0.663~0.870, 与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的相关系数大于0.76。

1.2.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7] 共27项,主要为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以调查日期前一年为限。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六个因子,未发生选0,已发生视影响程度用5级评定(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度)。

1.2.4应付方式问卷[8] 共62题,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因子。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归为积极应付方式,其他为消极应付方式。

测试前四份问卷装订成册,测试者与被试班级班主任进行沟通,得到其协助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试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试说明填写要求。被试签知情同意书后在课堂上统一完成测试,当堂收回。

1.3 统计方法

调查表回收后,再次核对。然后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

2结果

2.1 农村留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留守学生MHT总分高于65分的有15人,占留守学生的6.2%,单项心理问题中占前五位的依次为学习焦虑(130名,占53%)、过敏倾向(21.6%)、身体症状(14.8%)、自责倾向(12.7%)、对人焦虑(9.7%)。

表1显示留守组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组。

表2显示留守组不同类型的留守学生只在自责倾向、孤独倾向两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亲戚同住的学生自责得分高于与祖父母同住的学生(t=2.78,P

2.2 留守组与非留守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得分比较

表3显示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及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均高于非留守组。

2.3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线性相关分析

表4显示,留守初中学生MHT总分与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和健康适应因子与MHT各因子均呈正相关;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与MHT各因子呈正相关,退避因子、合理化因子均与MHT的大多因子正相关,而解决问题因子与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求助因子与MHT总分和各因子均无相关。

2.4 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MHT的总分和8个因子为应变量,以生活事件的6个因子和应付方式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对MHT总分和各因子影响不同,其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积极应付方式只进入了学习焦虑因子的回归方程,消极应付方式进入了四项的回归方程。其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最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最有预测力(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学生留守组与非留守组MHT得分除学习焦虑外,前者各项均高于后者,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国内已有研究认为留守导致了留守学生生活环境与非留守学生不同,从而导致留守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 [2,9-10],但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的作用,也有个体自身因素(先天素质、个性特点)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心理的形成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自身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应激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的状态下,会造成对身心的损害[11]。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心身健康问题,除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性质、强度和频度)外,还受制于个体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的认知与行为的努力过程[12]。心理疾患特别是神经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个体遇到心理刺激后应付失败而导致的[13]。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良好、成熟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14]。因此本研究从留守学生经历留守应激事件以及留守后的负性生活事件情况和他们如何去应对的角度去探讨留守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本研究只就留守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单独研究,但井世杰等[15]通过对初中生的应激过程进行模型验证后发现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并不是相互独立地对焦虑和抑郁起作用,而是整合在一起协同作用,Larams[16]等人也提出应激交互作用模型,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可进一步研究负性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到留守学生除遭遇留守应激事件外,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方面的生活事件多于非留守组,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17]在高应激状态下,若缺乏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是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同样的生活事件,不同的应付反应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反应。本研究提示留守学生正是倾向使用消极应付方式。同时已有的研究中大多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较多,把“留守”作为一种负面标签,过多关注 “留守”给儿童造成的困难,这些都会影响留守儿童对留守的正确认知。过分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会使“留守儿童”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过分突出“留守”对儿童的负面效应,无形中会加重家长对学生的负疚感,在家长解决办法不多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有进一步走向畸形的可能,如像很多学者所提到的家长对子女的“金钱补偿”的简单做法,就是与此心态密切相关,这在以后的研究中都应注意。有研究表明个体应对方式的发展和形成,与其自幼成长过程密切相关[18]。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是否在留守前后有较大改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种训练时他们的应对模式有何影响,可进一步进行前瞻性的研究。

本研究样本仅由某市农村的3所中学的348名初中学生构成,所得结论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后可扩大样本量,还可进一步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情况。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5,(1):29-36.

[2]王东宇,林宏. 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21-522.

[3]黄爱玲. 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351, 353.

[4]岳慧兰, 傅小悌,张斌,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研究, 2006,(10):4-6.

[5]李宝峰. 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 教育探索, 2005,(5):82-83.

[6]周步成.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7]刘贤臣.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5(1)34-56.

[8]肖计划,许秀峰. 应对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9]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10]田小兵,杨正伟.托管人对外出打工者子女个性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5):671-673.

[11]Phillip L. Rice stress and health[M].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1992:220-221.

[12]黄希庭,余华,郑涌,等.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 23(1):87-91.

[13]赵耕源,黄铎香. 医学心理学概论[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 62.

[14]李茹,张志群,王育强. 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 12(2):165-166.

[15]井世洁,乐国安.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不良情绪的结构模型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l2(3):256-257.

[16]Lazarus RS.From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ooks[J].Ann Rev Psychol,1993, 44: 2-19.

[17]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J]. Psychol Med, 1982, 1: 385.

第6篇

[关键词] 一般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护生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c)-092-02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为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心和能力,它属于人格中的自我层面,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本研究拟在护生这一特殊群体中,探讨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及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便为护生的性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湘南学院2008、2009级在校护生128名。其中,本科生67名,专科生61名。男护生17名,女护生111名,年龄17~23岁,平均(19.51±1.06)岁。113名(88.3%)家庭来至农村,15名(11.7%)来至县城或城市。42名(32.8%)担任学生干部。

1.2 工具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2]进行测试。

1.3方法

利用自修时间进行团体测试,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然后按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整套问卷。问卷填写均采用无记名方式,整套问卷完成约需45 min。本次参与测试共130名,回收有效问卷128份,问卷应答率为98.5%。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方法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在校护生自我效能感

在校护生一般自我效能得分为(2.52±0.41)分,男性(2.51±0.32)分,女性(2.52±0.42)分,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低于我国男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常模[2]得分,为2.69分(t =-2.20,P0.05),女性与常模女大学生得分差值为2.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在校护生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得分为(9.68±1.92)分,分与全国大学生常模[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在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校护生存在心理问题者(量表总分200 或因子分≥3的有15名,占11.7%。在校护生显著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焦虑、恐怖。SCL-90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因子极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标准[3],强迫、焦虑与精神病因子极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标准,恐怖因子显著高于于全国青年常模标准,总均分与其他因子差异不显著,具体情况见表1。

2.4相关性

2.4.1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两者呈极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338(P0.001)。

2.4.2自我效能感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分析 表2表明自我效能感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强迫因子呈极为显著负相关,与总均分及躯体化、名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敌对、恐怖及精神病各因子分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2.4.3 生活满意度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分析表3表明生活满意度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均分、强迫、抑郁、恐怖及精神病因子呈极为显著负相关,与躯体化、名际关系敏感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男护生一般自我效能低于我国男大学生常模,女护生与常模女大学生常模接近,以至于男护生护生与女护生自我效能没有显著差异,这与王才康[4]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与男护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有关,可能是由于历史原因,护理名员队伍中男性很少,男护士的社会地位较低,以至于男护生对自己专业发展没有信心。因此应该对男护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其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其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校护生生活满意度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接近。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与全国青年常模接近,但强迫、焦虑与精神病因子极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标准,恐怖因子显著高于于全国青年常模标准,在护理教育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这些方面的心理辅导。

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两者呈极为显著正相关,说明自我效能感强的护生生活满意度也较高,由此可见,护生自我效能感提高了,生活满意度也会相应提高。护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护生自我效能感较强,由此可见,促进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提高护生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侯永梅,郑江敏.医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4,13(1):70-72.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187-188,420-423.

[3]赖水香.120名大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3):121-123.

第7篇

【关键词】 生活质量;家庭;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23-03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WANG Cuiling*, WU Jiangnan, ZHAO Wenheng, et al. * Department of Medical 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Th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841 pupils in Guangzhou, by using 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 (PedsQL 4.0).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the total scale were 89.0±12.3,80.1±13.1 and 82.3±11.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most patient group and patient group, mean score of less patient group of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 reduced 4.8±1.6-12.2±2.0(P<0.05). Similar association of parentschildren communication or parent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scor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dimensions was found. Conclusion Sound family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schoolaged children.

【Key words】 Quality life;Family;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

随着健康观的转变, 患病率、治愈率等疾病频率指标很难全面和准确地评估人群健康状况。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是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健康评价指标,它可以综合地评价人群的生活状态。学龄儿童作为一个处于迅速生长发育中的特殊群体,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国外已有较多关于一般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1]。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站,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旨在评价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探讨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广州市郊区某小学一~六年级全体学生,年龄6~13岁。共发放问卷841份,回收823份,回收率97.9%,其中有效问卷778份,有效率为92.5%,男生403名,女生375名。

1.2 方法

1.2.1 学龄儿童生活质量量表(家长调查问卷) 采用“儿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4.0”(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TM Version 4.0,PedsQLTM 4.0)[2],从躯体(8个条目)、情感(5个条目)、社交(5个条目)和角色功能(5个条目)4个维度,调查学生过去1个月内的健康状况。所有条目均按5级评分,即0=从来没有,1=几乎没有,2=有时有,3=经常有,4=一直有。所有条目权重相等,均按反向记分,然后转成百分制(0=100分,1=75分,2=50分,3=25分,4=0分)。分别计算量表各维度评分、心理(包括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和总评分,评分越高表示主观生活质量越好。各评分理论上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计算方法均为所含条目评分之和除以所含条目数。

1.2.2 家庭环境调查表(自编) 包括儿童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和反映家庭环境的5个因素(父亲的教育态度、母亲的教育态度、父亲与子女的交流、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及父母关系),按4个等级进行评定,即很耐心、较耐心、不大耐心、易打骂。

统一发放问卷,由学生带回家请父母填写,并于规定时间内交回。研究者核查问卷,对不合格问卷请家长重填或修补,仍不合格者按不应答处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问卷由双人双份录入,经核对无误后进行整理分析。缺失值>20%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其余的缺失条目评分用所属维度的均值代替。用分半信度法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评价PedsQLTM信度;用各条目与所属维度的相关性考察PedsQLTM的内容效度。用协方差分析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条件下,分别探讨单个家庭环境因素与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均数间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所有分析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学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 结果

2.1 PedsQLTM4.0信度和效度评价 本调查PedsQLTM 4.0 躯体、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个维度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的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80,0.85,0.83,0.91和0.93;4个维度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9,0.79,0.81和0.75;4个维度的内容效度系数的分布范围依次为0.53~0.74,0.65~0.78,0.73~0.77和0.56~0.79。以上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学龄儿童躯体、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4个维度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9.0±12.3)分、(79.8±16.6)分、(84.9±15.6)分、(75.4±16.2)分、(80.1±13.1)分和(82.3±11.9)分。

2.3 家庭环境与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表1所示,父、母对子女教育越耐心,父、母与子女间交流越多,父母关系越好,其子女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好),大部分指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线性趋势。在控制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人均收入的条件下,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耐心”、“较耐心”组相比,“不大耐心”组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的校正均数(标准误)降低了(4.81±1.57)~(12.22±2.03)分(P<0.05 )。母亲对子女教育态度各等级间的差异更明显。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及父母关系与上述3个维度有类似联系。

3 讨论

该研究评估了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与家庭环境的联系,结果显示学龄儿童的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9.0,80.1和82.3分。Varni等[3]评估了健康儿童(平均年龄10.8岁)的生活质量,发现其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8.0,82.3和84.3分,与本研究结果接近。经文化调适的PedsQLTM普适性核心量表,在英国8~18岁儿童青少年中的调查结果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5.0,79.0和81.1分[4],略低于本研究结果,可能与该研究中包括少数患病者(如糖尿病、哮喘等,共占总人数的31.4%)有关;也可能与该研究人群包含青少年,平均年龄较大有关。

在控制性别、年龄等潜在混杂因素后,家庭环境越好,学龄儿童在情感、社交和角色3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其中母亲对子女教育的耐心态度与这些心理健康指标联系最密切。原因可能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料者,与儿童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其态度对儿童心理影响较大。家庭是学龄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良好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家长良好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及父母间关系可降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5]。有研究表明,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儿童,其心理指标均优于其他家庭类型者[6]。

本调查采用的PedsQLTM普适性核心量表4.0各维度分半相关系数和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均大于0.70,内容相关系数均大于0.50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该量表在本研究人群中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Varni等[3]在18所小学、4所中学和3所大学的在校学生中开展调查,结果显示PedsQLTM 4.0 普适性核心量表完全适用于学校人群。有研究表明亚洲儿童和西方国家的儿童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理解存在较大程度的共识[7],说明PedsQLTM 4.0同样适用于亚洲儿童。

鉴于学龄儿童阅读与理解能力有限,很难正确地判断自身的健康状态,因而本研究采用PedsQLTM 4.0家长调查问卷。国外有研究表明,家长报告和儿童报告存在较高的相关性[3]。本调查所有对象均来自同一学校,由于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教育方式均可能影响儿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同时不同家庭环境儿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得本研究所得到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外推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内目前尚无PedsQLTM 4.0的全国常模,因此,无法将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从2000年开始国家提出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区优秀学生有机会到内地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获得跨越式发展[1]。对新疆地区的学生来讲,到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接受教育既是难得的好机会,也必将受到生活事件的应激。由于内地新疆班这种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如难以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敏感、对自我不自信、对学习和生活感到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本质上都源自他们内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健康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生活事件作为客观因素,是指人们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社会应激。Nadia等[4]认为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们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体对身心可能出现的危险或风险的一种预感,以及个体应对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安全感是人类心理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安全感能够帮助人们调动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安全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开展面向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陕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温州市的8所中学的新疆班,共发放调查问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为97.38%,有效问卷为501份,有效率为93.64%。具体分布:汉族学生80名,少数民族学生421名。少数民族学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预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评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该量表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7[6]。②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该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65~0.86,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10[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与安全感的总体状况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感、情绪不稳定、焦虑、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适应不良、敌对、和心理不平衡。见表1。

表1 内地新疆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x¯±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内地新疆班(n=501) 全国常模(n=2446) t P

学习压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绪不稳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虑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强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际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执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适应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敌对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学习压力 2.09±0.62 分、人际关系 1.88±0.60 分、健康适应 1.79±0.54 分、丧失 1.57±0.80 分、其他应激 1.46±0.41 分和受惩罚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情绪安全感因子得分为 0.60±0.26 分,人际安全感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为 0.55±0.31 分。

2.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总分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见表2。

2.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响?生活事件是否通过影响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这还要进一步检验。首先调节效应检验。建立假设: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见图1。

表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项目 人际关系 学习压力 受惩罚 丧失 健康适应 其他应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强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执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敌对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际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虑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学习压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适应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绪不稳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图1 安全感的调节作用示意图

按照温忠麟等[9]2005年建议的方法,对安全感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见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步骤 自变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归系数达到了显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也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即研究数据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调节效应假设。

3 讨论3.1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总体状况分析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可看出,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是轻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较高的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首先,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迥异的内地求学,这一群体学生首先要面对来自学习的挑战,如学习的难度加大、跟不上进度、无法顺利完成作业、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等。其次,他们远离父母,脱离原来的人际关系,在新环境中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也会累积起心理压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优于常模,这说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进一步访谈发现,他们的焦虑心态、学习压力感与情绪不稳现象需要引起关注。此3类心理都是应景性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绪不稳,为学习困难、考试不顺而感到焦虑,体会到较重的压力都是正常的。

关于安全感的调查发现,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数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差异与相关分析

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民族、性别和年级变量的主效应与交互效应的检验发现,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汉族、男生和低年级学生。按年级来讲,高年级学生的生活事件压力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他们需要面对数量更多、强度更大的应试(特别是高考)挑战,由此导致心理问题的比例升高,但是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还是应景性的,教师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女生在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包括人际交往、学业任务、健康适应以及受批评、惩罚等在内的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响源,引发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适应、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问题。

3.3 内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调节效应分析

根据本研究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安全感具有调节作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 结论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对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较轻,这一群体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内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调节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而安全感则是保护因素。

参考文献

[1]马真.异文化环境下民族学生的心理引导——以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学生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吴倩倩,赵生玉.内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调查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4):63-67.

[3]何安明,万娇娇,惠秋平.青少年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生活事件,学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韩磊,许玉晴,孙月,等.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情绪管理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颜菲.农村初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7]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13(4):15-20.

第9篇

每到高三学年初的时候,各班都会组织学生制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并张贴在班级的励志墙上,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现理想。但不难发现,有不少同学的定位太高,非一本重点不上,甚至还有厦大浙大清华北大的,与自己的真实水平完全背离。世界物质性原理告诉人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因而要求人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教师可以由此告诉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确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得以实现。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拔高,导致目标难以实现而产生挫折感,甚至由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也不能定位太低,自我放松。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要引导学生全面评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应有的上升空间和存在的潜能,把学习目标确定在“最近发展区”,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而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品尝到胜利的果实。

二、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

当每次重要考试结束后,通常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功或不足之处,以利于今后的学习。但笔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考试失败、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怨天尤人,把原因归结为各种外在因素,如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好、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家庭的学习条件太差等等,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人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让学生知道纵然考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想想学习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动力是否充分发挥。学生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积极寻找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三、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慢慢地形成了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与同学交往,不知如何与老师交流,不仅妨害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对今后走向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不仅存在于不同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是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与人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占20%,情商(EQ)占80%。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交往的情境,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各种情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从而敢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在集体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进取心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的学生天资聪颖、领悟能力极强,但在学习上却懒惰不用功,上课似听非听,作业应付了事,导致成绩上不去,始终在中游徘徊。也有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上课极其认真,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但成绩始终不理想,最终导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放弃努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这要求教师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做好准备。所以对前一种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从每一件小事、小处、小细节做起,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份作业,才能在成绩上不断突破,不断进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针对后一种学生,教师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坚定其信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勤能补拙”“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定能成功。同时,辅之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不断取得成功,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五、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克服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