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5 12:40:44
导语:在高中学习计划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数学有代数运算、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其中函数的综合应用、平面几何(圆与圆锥的方程)、立体几何结合平面向量的计算比较难。
高中数学要记一些公式,暑假可以加深初中数学的公式。顺便说一下,大学的高等数学与极限、导数、复数和概率的方面多一些。
2.语文:首先要背熟古文还有现代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拼音和成语的意思。高中语文会结合一些关于 古诗古文的常识,还有判断语句的逻辑结构是否有错误,需要较多的语文知识点。高中作文大多以议论文为主,暑假可以收集一些材料。
3.英语:高中英语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会增多,要加强语法。暑假可以锻炼听力、加深初中的语法知识还有加快阅读速度。英语作文可以适当地看一些范文,一些常用的词组要记牢。
4.物理:与初中的物理有些关联,暑假可以看看物理公式。高中的物理关于力方面的分析较难懂,并且占较大部分,还有关于电方面的学习,也结合了力的分析。要记住一些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和结论。高中物理比较难学,要做好准备。
5.化学:与初中化学有较大关联,高中化学要被较多的知识点,还增加了有机物的学习,暑假可以看看一些反应的公式。高中化学有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溶液和胶体、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卤素、氧族元素及环境保护、氮族元素、谈族元素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碱金属、几种重要的金属、无机推断(从卤素开始都是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要记住元素的周期规律),接下来就是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合成材料、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高中化学还要做好实验,有些考点会结合实验,暑假可以看看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一、捕捉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信息技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使用方式,能够发挥的效用也有各种不同的体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捕捉到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捕捉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有很好的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认知.学生对于实验的整体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捕捉之上的,然而很多实验现象却不容易清晰地呈现出来,这些流失的实验现象往往会成为学生实验学习中的缺失.而利用信息技术,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完善.有些常规状态下不容易操作或者演示的实验,可以透过信息技术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有更加清晰的观察,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做“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时,通过实物投影可以呈现传统演示实验中学生不易观察到的现象,阴阳两极产生的小气泡可以清晰地得到呈现,阳极产生的淡淡的黄绿色气体,学生通过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阳极有氯气生成;实验结束后在阴极附近滴入两滴酚酞溶液,阴极区域溶液颜色变红色,学生容易得到结论,阴极附近有碱性物质生成,从而使学生对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有直观的了解与感受.实物投影在实验现象不容易捕捉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发挥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获知这些实验现象,而且能够让学生推导出相应的结论.
二、对于视频影像的灵活使用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视频影像可以发挥辅助效果.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有些危险的实验,不仅不能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具备实验演示的教学条件.然而,有的实验非常重要,有必要让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有较好的观察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与认知.对于这样的实验教学内容,可以发挥视频影像的辅助作用,教师通过将实验操作流程制作成相应的视频影像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实验流程工艺,进而深化对于相关实验原理的理解与体会.例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操作步骤和所涉及的实验仪器较多,课堂教学中一般难以演示.为了弥补这一教学缺憾,教师可以把相应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剪辑后在课上播放.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工作者的艰辛,从而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操作方式与工艺流程.又如,在讲“石油的炼制”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去炼油生产企业进行现场参观,而学生又想象不出石油化工工业生产的情境.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石油化工生产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学生能直观地认识这个实验过程,也能领会其中涉及的一些化学原理.
三、发挥动画模拟技术的辅助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谨逻辑性的基础学科,因此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在有限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为培养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社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已经从依靠黑板与粉笔转换到有效地、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其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数学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的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概念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的教学实验环境,灵活地进行变式教学.例如在椭圆的性质的学习中,以前是教师或学生用“描点法”粗略地画出椭圆的大致图像,从而得到椭圆的性质,甚至有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感到画图比较费时,就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强大的作图功能,画出不同参数下的图像,学生清楚地看到由于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的图像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概括出椭圆的相关性质,让学生真正理解参数对图像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质疑探索性地研究椭圆的性质、获取知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易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能使学生对此堂课的重点及难点很好地把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某些环节上能更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更加深刻.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减负提素”的目的.
例如重点方面,在讲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有限个值,观察各种情况时的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几何画板》则可以非常形象地分别改变三角函数的φ和ω,而拖动点A则改变其振幅,图像的变化过程丰富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在教学时既快速灵活,又不失一般性.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课堂训练,发展学生思维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或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时会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我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现场制作空间四边形图形,现场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直观图,从而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决其他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绘画图形、解题板书、演示操作等教学过程,所以常常要用到较多的小黑板、模型、投影仪等,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有时这些简易的图像、演示操作不能直观地反映出实物的本质,对学生的帮助不大,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接收新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源整合、操作方便、交互性强,可以使一些教学环节占用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今,在新的高考政策下,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已成为参加高考的一块敲门砖,所以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如果我们教师不转换教学理念,仍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教学,让学生每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如果仅仅是班级人数少了,教师教学观念不转换,那就不能称之为“小班化”教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操作的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和合作,能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价也应围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组织,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化、灵活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
2科学分组,动态座位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上课地点不同,信息技术课一般安排在微机房,我们给学生安排的座位也与教室里不同,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动态安排座位。根据教室的布局,我们将教室计算机安排成4纵列,将学生分成4小组,每组当中的成员先由学生自由组合,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微调。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2.1按学生兴趣进行分组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将知识和能力等程度不相同、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图文混排》这一章节时,教师不像以往按照教科书上采用的“绿色家园”为主线,让学生按照这个主题完成作品,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组自选一个主题,然后学生根据所选的主题,主动进行素材的搜集,版面的布局等。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互动频繁,基本上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令人满意的作品。不少作品主题突出,图文混排合理,色彩搭配较好,每幅作品都闪耀着集体的智慧。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爱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被激发出来,小组合作的优势充分彰显。
2.2按学生自身素质进行分组
由于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和自身的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在学习中的表现也不相同。大多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地融入各种教学活动,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因为胆怯、羞涩和不自信等因素,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所以,教师尽量做到将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这样一来,相互之间会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一般来说,给每组安排一位具有一定组织能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安排一位学习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学生。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修的内容(Word、Excel部分)特别是Word这部分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得很到位,极少数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有些遗忘,这时如果教师还像介绍一款新软件那样从基础开始传授,会浪费大部分学生的时间,而且也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该种互帮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对这部分内容学得较好的学生来帮助辅导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比完全通过教师来讲授,教学效果更显著。我们的座位并非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学生会对固定的分组产生抵触情绪,我们也会根据课程的内容更换组员。这样,学生在新的小组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因材施教,促进学生间协同合作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仅是单独的个体,我们生活在大社会中,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生存的基本要素。学生在学校里不光是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会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应有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
3.1明确教学目标,精心备课
教师在教学之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备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一定要有层次性,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设置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在设计合作环节时,也要预算好小组合作所需的时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Excel表格的图形化》这一章节,笔者是通过这样几个环节来给学生分配任务的。首先大家观看几张不同类型的图表,总结出常用几种类型图表的特征,然后根据具体的题目要求选择相应的图表类型进行图表的制作,接着自己摸索如何对图表进行修饰,最后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通过以上4个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慢慢掌握本节的教学内容。
3.2明确学习任务
一节成功的授课,并不是教师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教科书上的内容,而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掌握到什么。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本次的任务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经常不听清教师的讲解和要求,只顾忙自己的事情。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千万不要通过口头的方式传递下去,这种方式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完全记住。所以,一般情况下,笔者都是直接将任务转换成文字描述,任务内容尽量细化,并发送给每个学生。如果有对任务不清楚的,会让学生再次描述一次,加深对任务的理解,这样确保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之前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对小组合作学习极为重要。如在《认识数据库》这一章节,学生很容易简单地认为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即可,但如果仅从这一目标入手,学生很难有效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所以笔者将这节的任务进行了细化:①先观察两款软件(Excel、Access),指出两款软件的区别(从图标、扩展名、软件基本要素,软件的功能及表之间的关联这几个方面);②了解“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③通过家庭的族谱图来了解Access中表与表之间的关联问题。
4注重过程性评价,采用多元化、灵活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一般采用书面考试与上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书面考试比较便于操作,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习的掌握情况,通过一定形式的书面考试还是挺有必要的。书面考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也是给教师提供教学效果反馈的一种直接方式。但信息技术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在试卷测试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相应的操作测试。上机测试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测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机测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考核项目,规范地独立完成,因此也比较直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但上机测试仅仅是检测学生的操作能力,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整个教学活动,甚至对学生难以给出一个全面的评价。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用信息科学的观念来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逐步树立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评价观,确保评价对教学“全过程”的促进作用。
4.1作品评价法
作品评价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完成相应的作品,根据学生所提交的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技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还是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能和情感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的操作技能,每一章节都需要学生能独立或通过合作完成相应的作品。教师应重点鼓励一些有创意的作品,在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给学生展示作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点评或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记住评价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评价只是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地学习,一次评价不仅是对这次作品的总结,更是下一次完成作品的导向和动力。通过多次的作品制作,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念来处理和解决问题,制作的作品也将越来越优质,教师也可以通过作品来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
4.2成长记录袋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化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
近两年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已经慢慢的走进了课堂教学,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需要改变了。多媒体已经渗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所以对我们老师来说,要了解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是必然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多媒体就应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集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下去接受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容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展现给学生,给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学习绪言时,让学生观看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突出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化学和我们自己的关系,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多媒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计算机控制各种媒体,可把书本上、语言上难于表达理解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从中间接地获得准确的感性知识。“百闻不如一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三、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分层训练
传统课堂训练中一般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即不管学生的层次都做同样的练习题。结果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而运用多媒体的分类显示屏就能很好地克服这一弊病。如在教学后,可以在后进生分类屏上显示基础题,中等生分类屏上显示部分基础题和少量拔高题,优等生分类屏上则显示少量基础题和部分拔高题。这样便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结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对象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合的阅读训练教材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先决条件。对教学对象掌握语言能力层次、教材的深浅度进行分析、定位,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效运用多媒体。
四、化学教学中,多媒体不能喧宾夺主
虽然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视、听、读、写功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制作一个多媒体,就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了。那如果在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都完全使用多媒体,甚至是复杂、用时过多的多媒体。那样的教学就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与否或多少,应该似课程内容而定,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
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同时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具教学,而不是撇开传统教学。比如对模型的使用是不可以丢掉的。在上课的时候,把准备的模型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也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如必修2有机物教学中,展现出甲烷、乙烷等的球棍模型,从而说明其分子结构及成键特点,分析其性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我们也知道现在大多数学生对空间结构的理解比较难,思考或者说是想象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在他们面前把模型展现出来,这样不就很形象了吗。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了,同时也可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应避免的误区
教师为了达到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教师;学生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材中的知识和及拓展的内容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师轻松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学生化学的兴趣
高中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其中具体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保持浓厚的兴趣下和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图文和声音,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同时提出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比如在授新课前播放相关的录像,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让学生产生兴趣;或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展示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及仪器正确使用的动画,以供学生借鉴。
二、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热化学、分子运动、溶液的密度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温室效应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此外,现阶段的考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认识的提高;有助于促使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已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整合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这一点必须明确。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小学阶段,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从属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有“三个不宜”。
1.不宜替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取代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只要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有的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千姿的文字等,可谓十分丰富。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
2.不宜取代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多媒体模拟,也是可取的;或者实验中涉及有毒气体的,我们可以事先做好实验的实录,到时再播放。
3.不宜照搬别人
多媒体教学要以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使用现成的教学软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千万不要图省事,照搬不误。最好是根据教学情况、学生实际和教者风格自己制作课件。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本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由小编为您整理,仅供参考!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要求
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是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2.准备采取的相关措施
(1)强调基础知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
(2)注重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堂中注重讲练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4)以实例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为主线,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除了部分理论在教室上课外,其余的时间到机房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还可以利用上课时用大屏幕播放最新的高科技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他们学习高科技信息的兴趣。
(5)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
(6)灵活运用教材。就信息技术来看,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是没有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学生在认知和学习水平上的差异的,有些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不能完全把照教材中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讲,因此在教学时在内容上要有所删减。
三、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粤教版)》教材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以“信息技术与处理”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分散到各章节中,与具体内容的学习紧密结合。每节都落实了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具体包含以下这些环节: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等,为方便学生学习,正文旁边设置了一些提示、建议,另外还有一些旁注,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计划高一学年度系统学习了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掌握程度较好。本学期主要做好复习工作,迎接12月份的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工作。
教学目标:
1、本学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完成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工作,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习的内容,为201x年12月的学业水平测试准备。
2、继续保持实验优势,为课改实验积累经验,为今后的信息技术课开展做好准备。
重点工作
1、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训练
2、信息技术特长生培养
教学策略
1、突出上机操作,精讲多练;
2、把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
3、充分灌输21世纪学习的核心理念:合作与交流,不但要给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还让他们把加工好信息以各种形式输出过来;
4、作业布置适量,难易适中,有针对性,及时反馈,做好总结。
5、在上学期基础上,将继续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技术技能训练、规划设计能力培养、技术思想文化理解等方面重点实施,整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课堂学习效率。
7、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特长学生,鼓励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通过课外培训等方式吸收特长学生参与活动。
8、精选历年考试内容,做成网页,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
教学安排
1、继续实行间周分组上机、上课的模式;
2、探索小组网上合作学习的新模式;
3、坚持考勤,做好学习情况、作业情况的记录。
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备注
1-----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Word专题复习一)
1课时-----2-----文本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Word专题复)
1课时-----2-----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习一)
1课时-----3-----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
1课时-----3-----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模块复习(Excel专题复习三)
1课时-----4-----网页制作模块复习一
1课时-----4-----网页制作模块复
1课时-----5-----HTML、javascript、CSS样式表等代码设置
1课时-----6-----国庆假期-----
1课时-----7-----网页代码、IIS、IP设置测试
1课时-----7-----网页代码、IIS、IP设置测试二
1课时-----8-----必修理论梳理
1课时-----8-----必修理论梳理二
1课时-----9-----选修理论梳理-
1课时-----9-----模拟练习一、讲评
1课时-----10-----模拟练、讲评
1课时-----10-----模拟练习三、讲评
1课时-----11-----模拟练习四、讲评
1课时-----11-----模拟练习五、讲评
1课时-----12-----模拟练习六、讲评
1课时-----12-----模拟练习七、讲评
1课时-----13-----模拟练习八、讲评
1课时-----13-----模拟练习九、讲评
1课时-----14-----模拟练习十、讲评
1课时-----14-----模拟练习十一、讲评
1课时-----15-----模拟练习十二、讲评
1课时-----15-----重点题型、易错题型评析;各班级针对性补差
1课时-----16-----各班级针对性补差练习
1课时-----16-----理论巩固
1课时-----17-----学生学业水平测试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有的放矢,特制定如下计划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出现了另外一种网络,那就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和通信结合的产物。现在,它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生产、流通、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特网的普及和持续发展使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如虎添翼。因特网已成为一个连接世界各地亿万人的通信系统。而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必将使计算机网络真正无处不在。
一、学生情况分析
现在学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较多,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而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计算机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能和其它课程一样上课,而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重点,把计算机作为本门课的工具,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来处理日问题,可让结合其它学科来学习,并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加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完成上级和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
三、教材分析:
由于上学期已经学完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学习完选修课程(网络技术应用),并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好成绩。高中信息技术必修部分的内容主要由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网络是如何工作的、新建主题网站、动态网页制作这五部分组成,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而建立主题网站和动态网页制作是难点,在考试中也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花大时间,大精力来学习和练习。对于网络能为我们做什么、因特网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只需要做几个专题练习就可以了。根据各班情况,适当给学生分类讲解一些难点。
三、教学措施:
1、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采取知识题目化,任务驱动的方式,把各知识点以练习题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2、并在学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关注后进生。
4、加强学生上机纪律管理,完善机房管理条例,约束学生不良行为,严肃处理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组织优势生辅导后进生上机实践操作,实现分层管理、分层教学。
四、时间安排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即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故在保全基本模块的情况下,适当引导拓展模块,做如下安排
第一课时讲解学好信息技术的方法、本学期课程计划
第二课时了解计算机网络
第三课时了解校园网
第四课时网络中的数据通信
第五课时局域网的构建
第六课时通过校园网访问因特网
第七课时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第八课时网上交流及讨论
第九课时因特网的应用领域
第十课时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
第十一课时静态网页与动态网页
第十二课时创建新的网站
第十三课时制作动态网页
第十四课时动态HTML效果的运用
第十五课时网站的
第十六课时复习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Senior School IT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Research
FENG Z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In 2014 the NMC horizon report,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s predicted to be widely used technology within one year in the futu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re concern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 from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in senior school IT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in project teaching, the impacts on students and the impacts on teachers.
Keywords: learning analysis technology; Senior School Project Teaching; feasibility analysis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引入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活动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提倡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以项目成品为导向结合小组协作的形式设计项目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达到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的。
项目化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设计和向导的作用。为了及时把握教学进程,教师需要设计很多表格,学生填写表格,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们引入学习分析技术,以更好地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研究。
学习分析技术是一个综合运用合适的分析工具促进学习的新兴技术应用,学习分析以学习数据为分析对象,结合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教师知识,以定量的结构性分析作为研究线索,结合了质的研究并提供了意义理解,将情境细节丰富化,在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之间建立了关联。
1 学习分析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从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15岁~18岁)特点来看,他们有逐渐加强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勇于探索并能很快地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内心强烈希望和别人不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在学习中就是希望按自己的意愿探索知识以摆脱控制,但是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基本技能的掌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学生兴趣爱好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比较熟练。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才第一次使用计算机,基本不会操作计算机。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根据学习差异和需要,实施学生分层、施教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和学生分组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另外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反馈,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总而言之,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的这种新型思维、方法、形式,在教育教学中必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 学习分析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分析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各环节中可用于分析以下几个内容:项目主题、学习情况检测、学情记录、阅读资料数、项目完成进度、课后作业提交情况、测试结果以及精华作品数等。
(1)选定项目。在项目教学中,项目主题的选定很重要,它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步,也是项目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不能把某个项目硬塞给学生,而是可以预先提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多个项目主题,然后学生进入调查页面投票选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主题来进行学习探究。
(2)制定计划。项目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和活动计划。相关的计划安排由学生自己制定。此阶段教师在线提供课时安排表、小组任务分工表、任务安排表并对学生制定的计划给予指导和评价,方便教师对学生整个项目活动进度的掌控。学生在线制定任务计划,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填写好小组分工表等,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调节活动进度。
(3)活动探究。该阶段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持续时间较长。在整个活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有步骤有条理地完成相关工作,学生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活动进展、活动的感想做必要的记录并进行相关活动反思。教师在此阶段,主要给学生提供完成项目任务所需要的学习资料,对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包括学生课堂学情检测比如说监控学生在学习页面的停留时间,学情记录比如说记录学生学习各阶段的得分,查看学生阅读资料数,发现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作品制作。项目教学区别于一般活动教学的典型特征就是制作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这一阶段体现了杜威“从做中学”理论。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图片、录像、幻灯片、网页等。作品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所获知识的直接反馈,也是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信息技术每完成一阶段的作品,学生均要上传自己的电子作品以让教师了解项目完成的进度以及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
(5)成果交流。项目成果的形成是项目教学区别于一般教学的重要特征。项目教学模式注重阶段性与最终性成果、个人与小组交流、自我与他人交流的良好结合。在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制作出的作品就是一个项目成果。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项目过程记录资料。
对于作业成果采用自评、他评和师评等方式,结合学习分析就能得到作品得分。精华作品应当堂展示作为榜样,欠佳的作品可以由全班师生探讨改进,共同进步。
(6)活动评价。活动评价是对学习参与度、作业情况、测验成绩的综合测试结果评价。学习分析作为非常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它可以清晰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过程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与过去只关心评价的结果不同,它是考虑到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方式。当提交最终学习成果后,学习分析给予学生一个最终的成绩等级评定,履行了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学习分析兼具基于表现和价值追求,显示学习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以及基于成果激励,对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评价的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具有极强的教育指导意义。
3 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影响
(1)学习分析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反馈信息。它通过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成绩、测验成绩等资料,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单独的学习档案,创建个性化的学习报告,这样就可以分析了解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其提供学习支持。
(2)学习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考力。学生将自己的项目成果展示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项目作品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作品鉴赏能力,尤其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能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他人评价自己的作品时,也能够促使自己进行反思,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提升自我。同时,学习分析将可视化的学习表现结果反馈给学生,有望使学生利用这些数据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者。
(3)学习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如: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以肯定他们的价值和努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完善最终项目成品的期待;利用分组教学、在线测验的形式组织学生作品竞赛或进行作品的演示和投票,以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作品的积极性;通过评选最佳作品,树立学习榜样,以达到增强学习动机的目的。
4 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1)学习分析有利于教师管理数据的自动化。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包括学生项目完成进度的记录与教学管理,比如说,分数管理、奖惩管理等。可想而知,记录和统计这些数据的过程是相当持久的,手续也是相当繁琐的。学习分析技术使教师从原始数据的记录、统计以及繁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学习层次,便于教师管理及开展因材施教的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学习分析有利于教师追踪学生学业成就。教师不仅可以了解个体和整体学生学习进展状况,还可以获得包括学生对主题讨论感兴趣程度和参与程度等一系列活动状态在内的容易理解的、可视化的报告。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危机学生进行识别、警告和干预,也可以改进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学质量。
(3)学习分析有利于减轻教师评价的工作量。由于项目教学大部分都是在自我或者同伴中获得评价。所以,在最后的评估阶段,教师只需根据学习分析平台生成的详细的研究报告,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项目活动实施的效果,任务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概括化的评述。并按照评价结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即可。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
在时展的带动下,将信息技术融入化学教学中,可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化学概念进行掌握。对于化学规律的形成过程可以直观地体会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复杂的化学反应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协助老师更好地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实现课堂的教学效率的高效性。与此同时,对于学习方式的改善,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化学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升华为化学现象的研究,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几点方案以增进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以实现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的渗透,在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方面有积极意义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将那些比较抽象的化学定义、化学现象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可促进复杂的、静态的化学反应环境向动态转化,将化学过程由无声转化成有声,这不仅仅使化学的表现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激发有一定的作用,进而推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一般情况下,在对化学知识进行讲解之前,老师可在备课环节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是视频、图片,尽可能为化学知识的形象直观、生动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也可以在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将实验的标准操作流程、仪器的使用知识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来参考。比如,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教学,老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将人体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再如,在“金属材料”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视频播放古代青铜器、铁器、现代新型金属材料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在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协调好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生创新精神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受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化学常识、庞大的化学反应进程,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也许有助于学生对化学常识更好地掌握。比如,在对《乙酸》这章实施学习的时候,老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分子结构对乙酸的化学性质实施掌握。在备课环节,老师可借助信息结束制作一个Flash课件,对球棍模型实施模拟,将键的极性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突显出δ键与π键的键能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进行理解。
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的教学资源实施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成功地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化教学,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他们只是制作一些课件,要想在教学全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先进的、丰富的资源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借鉴优秀的教学资源,协助老师构成一个有特色的教学体系,进而推动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
四、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事项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整合,我们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把握:1.增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实行整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借助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可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教学功能。2.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课题选择要适当在信息环境中教学不是全部的课题都适合,有些需要学生对手的实验课,如溶液的配制、酸碱中和滴定等就不合适。一些用不用信息技术都可以的课题,我们最好不要用。教学成效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综合其效益进行考虑。另外,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很有必要性的。老师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计算机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充分发挥其教学效果。但是,老师要清楚意识到,以往的那种教学模式下的媒体是不容忽视的,更是任何先进技术都取代不了的,如板书、板画等。所以,媒体选择,首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将媒体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其次,在教学效果一样的情况下,还要综合考虑,选择的媒体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可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师红民.高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理化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