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1-31 01:59:39

导语:在数学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

要: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本文重点阐述了教学反思的类型、内容及新课程标准下常见误区的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总结;类型;内容;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240-01

数学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再认识的良好途径。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而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此外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

一、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

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心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2、“周后思”或“单元思”

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月后思”

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如:月考后质量分析。

4、“期末思”

即通行的期末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末考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总结成功的经验

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

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益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4、捕捉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5、保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6、做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新课程标准下常见误区的反思

1、只要“情境”,不讲“数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情景创设几乎成了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好似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没有情境的课就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但我们在处心积虑绞尽脑汁创设情境的同时,更要考虑情境的创设是为了什么?有没有价值?

2、只要“合作学习”,缺乏“组织引导”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 合作学习与课堂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与过程没有进 行认真的设计,讨论的目标不明确。更多的是“合坐即合作”的“动中学”的学习活动,其外在形式多于内在 实质。动口、动手与动脑脱节,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有讨论却没有反思。在发言时教师随便叫几个优生说说,以优生的 “表演的才艺”掩盖绝大部分学生的思考,很难形成认知冲突,提升思维水平。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过程,而且也是小学生自己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活动。由此可见,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让他们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以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小学生自觉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运用实践进行操作,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还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善于站在小学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小学生真正养成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认真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引导小学生融入数学教学的情境中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是比较现实的,小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到数学知识,然后再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和他们已经学习的知识出发,尽量让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对此,教师要积极认真地创设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充分激发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自觉地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当我们在进行有关统计的简单知识教学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准备去批发一批商品进行销售,但又不知购买哪种的商品容易销售,所以他打算做一次调查。教师引导小学生想方设法进行统计,并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或者调查到的结果,为他出谋划策。这样,小学生就会带着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和情境进行学习,也在不经意间激发了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拉近了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引导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

其实,小学生的智慧都在他们的指尖上。因此,只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实践,就可以使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想象更为丰富,而且还能够让他们获得直接的社会经验和亲身感受,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可见,对于小学生而言,积极引导他们动手操作与实践,无论是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或者态度上,都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学习小学数学的乐趣。比如在进行有关正方形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等方式把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同正方形的边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与学习

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与学习,是搞好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之一。一般而言,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种对知识的需要与渴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求知者、发现者与探索者。实际上,当小学生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惑时,他们自主性探索与学习的欲望就极为强烈。比如当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学生对自己的玩具等感兴趣时,他们一般都会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但是,那不是在破坏,而是在进行探索与研究,那是他们求知欲望的表现。学习小学数学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索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教师要积极创造一定的环境与氛围,合理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学习与探讨,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探讨数学。一般情况,对于小学生是自己发明、自己创造的东西,那么他们的理解和认知就更为深刻、透彻。比如在教学有关比的性质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习过的知识,对及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自主分析、探索,然后通过举例、证明等方式,不断总结规律,进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四、引导小学生运用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引导小学生运用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清楚,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将为学生今后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这就是说,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就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必然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及运用数学,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与自身成长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问题,让他们用身边的事和物,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有关知识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来进行,看谁算得准,算得快。这样,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进而深刻体会到小学数学的价值,进而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3篇

目前,中学大部分的教师都来自师范学校,他们接受了一般教学理论和技巧的培养,经历了短暂的实习,一毕业就承担起了繁重的教育任务,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教学单调而常规,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实践和理论的严重脱轨导致教师演变成了操作性的教师,依赖固有经验教学,日复一日,缺乏对教学的诊断、调整和纠错的能力,很难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形成反思的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从而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挣脱束缚,常教常新,从操作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对数学观的反思

要反思数学观,首先要认识数学。数学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鲜有教师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认真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明确的解答,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观作为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效果。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不仅直接影响他在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讲授中叙述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在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小细节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数学观的形成。所以,一名数学教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思并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主动地将现实教学中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反映论数学观转变成为动态的、全面的、辩证的模式论数学观。

二、对教育观的反思

不同的数学观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言堂”确立了教师权威的地位,在教学中,眼中、心中无学生,只是机械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认知性;“满堂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对数学的全方位认识以及对数学价值的体验。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懒惰和麻木,不爱问、不想问、不敢问,不知道问什么,思维被束缚,创造性被禁锢,最终造就的高分低能者。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除了有正确的数学观,还要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并尊重学生,不单纯依靠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将来,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数学发展过程,发现学习数学科学的方法,体验数学精神,从而养成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精彩的课堂,需要有充分的备课,就像动听的歌曲,要有唯美的词曲,就像感人的戏剧,要有动人的剧本一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备课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没有备课的必要。殊不知,教材虽看似简单,但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地探索和挖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发展方面也有质的飞跃;有的教师认为备课费时费力,不如多看写教案书,摘抄备课就行了。这样虽然也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但是一味地模仿,对于课堂上活生生的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实用。所以只能是借鉴,而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创新和实践。有的教师觉得年年教,年年写,没必要,就一直沿用旧的备课案例;有的教师只是图省事儿,就在书上圈圈点点,就算备课了等。所以,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备课观,重新认识备课的功能和重要性,转变思想,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2.反思课堂设计

第4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反思 教学 学生

传统的数学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重复记忆、题海训练、强化储存,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一个称职的初中数学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

一、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好课堂,只有好的设计才有可能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二、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教学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的转变:⑴由过去重“教”转变为现在重“学”;⑵由过去重“结果”转变为现在重“过程”;⑶由过去重“问答” 转变为现在重“对话”;⑷由过去重“讲解” 转变为现在重“引导”;⑸由过去重“程式化” 转变为现在重“个性化”;⑹由过去重“强记” 转变为现在技能的拓展。总而言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察学生学会和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三、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本节课后,我们倡导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了解旋转在动力方面的应用,向物理老师请教有关旋转方面的其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对旋转现象进行更广阔的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复杂的问题,可以当作一次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课后完成,但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用合作的态度和他们一起解决,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得到发挥。

四、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中反思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还有,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反思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对于我们学校,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

(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

(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

(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

(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

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建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真正促发展。

五、对习题、试卷评讲的反思

第6篇

【关键词】培养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健康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世纪期盼具有健全人格、较高文化素养、会创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相适应,现代数学教学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发现以下方面值得注意。

1.数学课堂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好每一门学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具有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恒心。

要培养学生置疑问难的习惯。个别学生因自卑心理作怪,当有问题时不敢提出来,这样知识的领悟就有了障碍,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帮助学生消除"羞于启齿"的心理。要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在笔者所从教的四(一)班中,笔者比较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入手:①每一部分知识当师生一起探索、研究到重点、难点、关键部分的时候,我就自然地提醒一下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②让学生边学、边听、边记。把自己从教师、同学中学到的、自己听到的、看见的、或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③教师在课堂中千万不能只顾自己"表演",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表情,如果发现部分学生学习表情淡漠,就要注意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教科书虽然只是教学的一个文本,但它是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之一。数学课也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课本的训练,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发现重点、难点、提出疑问,然后师生一起共同讨论研究解决。要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数学离不开计算,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与数学成绩时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耐心地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仔细检验的习惯。

2.数学课堂要注意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课的好坏,作为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把握好:目标的制定要准确;导入要新颖、别致,有吸引力;教学过程要清楚,在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既要兼顾双基知识的训练,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数学课堂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是主体性、活动性的体现,小学生发展过程多元化评价应注意:

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力。为此,教师、学校要像阳光普照大地一样关注每一位学生,既不偏爱"白天鹅",也不歧视"丑小鸭",以一颗公允之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展。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便是发展的资源,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争取在自己的雕琢下,让每一块璞玉都各放异彩。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为此,在平时的数学课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交往等各方面都获得发展。

4.数学教学要重视教学反思

第7篇

关键词:大学数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大学数学属于高校的基础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不论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数学教育。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学生思维锻炼十分重要,对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但是随着高校生源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重新去审视大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重新考虑大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内容①。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以及教师教学不注重教学思想的介绍,学生无法理解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等。希望根据调查显示的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当代大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数学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最突出的就是思想态度的问题、教师教学的问题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问题,这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当引起重视。

(一)观念态度的问题

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体现态度。21世纪以来,数学对于高科技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应用和各门学科的进步都要做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是人们对于数学的认识较为落后,想当然的运用传统观念认为数学都是理论性的大量计算,忽视了数学在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数学科学现状和未来方向委员会主席茹伟德曾经说过:“只有很少人认识到能够被如此称颂的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②。这说明了世界各国对于数学的理解都是有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意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而在我国尤其如此。现在我们对于数学的理解更偏向于数学的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了数学在培养人身心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教学的问题

当前数学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法。教师的上课方式有一整套惯例:课前备课――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引入新课――讲解本节重点内容――提问、分析、总结的模式进行③。这种依次循环的枯燥式教学方式,不仅单调乏味,缺乏活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下降,学习自觉性也很难激发。如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无法和从前媲美。现在的学生普遍娇生惯养、缺少的是迎难而上的精神,对待数学难题选择放弃或者抄袭,没有钻研的习惯,问题稍微复杂一些,计算稍微繁琐一些,学生就会出现畏难退缩的情况,学生就等着老师来做,依赖教师的心理比较强。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心情浮躁,计算过程稍有迟疑就不愿意继续进行,不注意思想方法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大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反思大学数学教学问题的形成及内容,深入了解大学数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查缺补漏,提出一些科学有效的大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态度

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从数学教师入手。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态度应该端正,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程学习及课堂学习效果④。其次教学理念上,其一,教师要明确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还原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密切关系。其二,教师应该将数学教学思想渗透学生学习的点滴,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理性的数学逻辑思维去考虑问题。其三,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当中都能够活学活用。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大学数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还不够重视,要帮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数学的学习,才能够帮助数学老师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其一,强调数学学习的重点在哪?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重点,才能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习起来才不会盲目,才能有计划的去进行重点知识的学习。其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三、小结

大学数学教师责任重于泰山,课堂上不仅要使得学生明白基础知识内容,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教会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明白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懂得数学的应用于生活的许多方面。端正学生数学学习的态度,使得学生真正用心去学习数学,数学教师在这条数学授教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明哲.试论大学数学教学的效率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2]肖树铁,曹之江.大学数学教育与新世纪人才培养[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2)

第8篇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

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3.教学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4 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 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 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 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 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平,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5 两点说明

第9篇

一 、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新一轮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反思教学实施过程,看到学生学习的显著变化,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体会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喜悦.但是,也有一些问题的处理总感到不尽人意.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得较慢,处理新课程与高考的关系不理想,对高中数学新增内容没能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反思、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新课程从片面追求知识的掌握,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该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新课程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在教学中全面落实新课标,根据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让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为培养新时期劳动者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 、教学反思的领域

1.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完善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辅导者.教师要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观念,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勤动脑筋,多实践.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提高思维能力,抽象、归纳和创造能力等.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程数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注重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领会知识和技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3.新课程对高考影响的反思

新课程的目标发生了变化,选修课的开放,教材的衔接,以及教师的观念等,尤其高考成为最大的改革难题.新课程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形成课外互助学习小组,共同研讨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新题目,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复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提高解题的能力.新课标强调数学的应用性,在数学与现实问题联系中考查素质与能力.加强数学应用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考试题的设计来自社会生活的实践,符合考生特点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选择例题时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点进行知识交汇处的练习.

三、教学反思的价值与意义

1.教学反思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观念的改变

对于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数学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与时俱进,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走出“经验教学”的圈子,变“教书匠”教师为“科研型”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来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充分体现数学的情感、价值观,能够更新教育观念,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发展,不再只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2.反思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反思能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让教师知道新形式下怎样改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不要把数学课变成习题课.教学反思不单指向个人,它也可以指向备课组.像说课、听课与评课这种集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等活动,都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对教师以后的教学很有帮助,最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