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纺织专业

时间:2022-06-22 09:14:22

导语:在纺织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纺织专业

第1篇

Abstract: Post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factor i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talents educating. The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on flexible management of textile speciality.

关键词: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柔性管理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post practice;flexibl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59-01

1柔性管理理论

柔性管理是一种当代的全新的管理理念,近几年来在理论上不断完善并在实践中广泛应用。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它是21世纪提高管理成效的一种有用的管理方法,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指“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柔性管理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则能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发挥其潜能。同时柔性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作出超常的工作成就。柔性管理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有利于对种种失范现象形成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升华。使其不仅20世纪通行的管理模式,如著名的泰勒管理模式。泰勒管理理论就是将人看作“经济人”、“机器的附件”,强调组织权威和专业分工。人本主义的管理理论,首先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运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即是一种人本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员工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而不是纪律的强制和物质的刺激。

从实际效果来看,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各有所长。刚性管理易于维持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易于对员工进行量化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主要在于不是依靠权利影响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依赖于每个员工内心深处激发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

2现阶段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学院缺乏对顶岗实习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管理,有的甚至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责权利不可能完全对等,顶岗实习的学生权利难以保证,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面临这种的状态,研究顶岗实习柔性管理成为提高实训质量的必然要求。

3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系统管理顶岗实习

3.1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需求的柔性管理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企业以效益为要务,效益以质量为保障,企业需要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顶岗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操作之前就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解决的预案,以使产品质量不受影响或者质量比以前更高,因此这样的学生企业是很欢迎的。但是,从院校直接走上操作岗位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比较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差距,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学生个性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适应空间。

3.2 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高端的校内外顶岗实习基地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与企业共同制定有一流水准较为完善的纺织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基本文件,主要有顶岗实习计划,实纲,实习指导书,顶岗实习协议,形成独具特色的顶岗实习体系。另一方面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3.3 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让和院校合作良好的企业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以提高合作企业的主动性,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准确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的顶岗实习在考核评价环节上普遍存在问题,大多仅以实习小结等形式考核学生,实习小结一般由带教老师或师傅写评语、盖图章。方式形式单一,方法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整个实习环节的实践技能训练状况无法实现实时跟踪,不能对过程进行考核评价。通过构建企业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综合评价机制,将素质教育纳入学分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 加强学生导师制的研究实践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氛围为满足学生即时的指导要求,需要考虑给学生有导师一样的指导,具体措施:学院聘请企业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行业导师,给每位学生有行业导师作指导。受聘任课的全职教师都应该有义务、有机会担任学生的导师,优秀高年级学生甚至也可以担任导师。导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方向、选课,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减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盲目性,为顶岗实习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一标,单强.试论高职院校的柔性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6,(27).

第2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第3篇

一、是改变中国纺织行业整体水平落后的软实力

高等工程教育兴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而来的。中国工程教育体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培养的合格工程师质量和数量相对较少,人才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据调查,中国目前有210万左右的工程师,但符合全球化需求的仅有16万,占不到总数的1/10,而同是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符合标准的工程师占到总数的70%左右,中国要想改变“世界最大加工厂”的现状,就要发展科技含量高、拥有自己真正品牌的产业,就要努力提高工程师培养的质量。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发展不景气,很多小企业面临着倒闭或者被吞并的现状,更多的企业也将海外工厂关闭,这些现象更加催生了纺织行业技术人才的出现,纺织行业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应运而生,它的发展没有模式可以照搬,只能靠改革、靠创新,一方面要面向世界应对共同的挑战,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寻求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扎实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科技革命,朝着“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的方向培养合格的纺织专业工程师。

二、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证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力量,在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长久以来都将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对教育的投资也是国家的重要支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孕育了不计其数的世界杰出人物。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变革时期,中国在这个特殊时期也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壮举,中国梦寄托着14亿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优先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提高现代化水平,消除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化深入发展所引发的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因为前期发展所引发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改变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将会有力地改革中国目前教育的弊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工程师。

三、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激发探索人的潜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健康、持续进步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美好愿望。100多年前,创始人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使人类的美好愿望变成一个科学体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不断提高,更是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可能会被遗忘,有些能力可能会退化,但是自身所拥有的素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对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探究新时代如何提升人才素质,探究产业不断升级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模式、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对策。

四、是现实条件下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思想和理论上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时代和社会背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是时代潮流下教育改革的产儿,担负着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二者在此基础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学者经常将人才成功必备条件归纳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并重的,甚至于素质教育要在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新的时代条件下,针对工程教育的特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卓越工程师何以“卓越”的问题。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知识积累,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更加卓越。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人才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实践能力,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从这个层面上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而同时,素质教育的开展应该以卓越计划为参考模式,并适时调整,使其具有普适性,广泛在中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贯彻实施。

第4篇

学校: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系别: 纺织工程系

班级: 商检___班

时间: 20__年-05月-23日---20__年-05月-29日

姓名: ** 学号: ______

实习单位: 项城市纺织有限公司(原棉实验室)

单位评语:该生在调查过程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勇于一线,发现问题,并积极调动脑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踏实求效,勤奋自律。

人人都说大学是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为了充实自己,更好的了解社会,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大学的第一个社会实践实习里,我走出校门,调查了纺织方面的情况,作此报告。

公司把我安排到了原棉实验室实习,和他们交流学习中发现我国棉花检验的方法是:以感官检验为主,仪器测试为辅。品级、长度、异性纤维和棉结以感官检验为准,马克隆值、回潮率、杂质和短纤维率以仪器测试为准。检验的顺序是:取样—检回潮率—检含杂率—检品级—检长度—检马克隆值—检异性纤维—检棉结—检短纤维率。

接着我由指导员带着深入第一线,了解纱线的生产过程,流水线.由此我总结之:

几种常见的功能性纺织品的加工整理方法

1、抗静电织物

获得抗静电织物的方法主要有嵌织导电纤维法和织物表面整理法。采用嵌织导电纤维(与金属丝共织)的方法可增强织物的抗静电性,而且效果持久,同时还能改善织物的吸湿性以及防污性等; 织物表面整理法是对合成纤维织物进行抗静电树脂整理,这些抗静电剂覆盖在织物表面,通过吸湿增加纤维的导电性能。

2、防水透湿织物

防水透湿织物的开发主要有高密度织造、织物涂层和微孔薄膜层压复合3种方法,其中以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湿层压复合加工最为典型。由于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具有一定的接触角和微孔半径,故有一定的耐水压和透湿性能,采用双向拉伸聚四氟乙烯微孔薄膜生产的层压织物具有防水性、防风性和透湿性等功能。

3、抗菌防臭织物

抗菌保健织物可采用共混纺丝法和后整理加工法进行生产。共混纺丝法是在聚合阶段、聚合终了或纺丝喷口前以及纺丝原液中将抗菌剂加入纤维中的方法;后整理加工法则是将抗菌剂热固在纤维上,从而达到抗菌防臭的目的。

4、阻燃纺织品

通过将阻燃剂单体与高聚物共聚或在聚合体中加入阻燃剂经混溶加工制成共混纤维,再织成阻燃织物;另一种方法是将阻燃剂用喷涂、浸轧或涂层的方法对织物进行处理,当遇到火种时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阻燃效果。

第5篇

我国是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国,纺织服装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年平均从业人员为26.37万人,每年平均有0.71万从业人员退休,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退休岗位两项相加,全国每年平均需增加3.08万纺织服装出口的外贸人才。但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一个模式,缺乏针对纺织产业特性的国际贸易人才培训。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根据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应根据各自条件,为我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应用型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

我校属于传统的纺织服装类高校,纺织学科是我校的强势学科。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纺织业对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我校的强势学科——纺织学科,充分利用我校的纺织资源,在师资队伍、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规划、一三三课堂联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在主要流程中凸显了纺织贸易特色,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同时,纺织贸易特色方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教师业务发展定位,优化了专业资源,实现了教材、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将理论和实际、行业和区域、学校和企业、一课堂和二三课堂、模拟和实战结合起来。下面以我校的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为例,谈一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方向建设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针对纺织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发挥传统优势,为纺织业输送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问题进行了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一是紧密结合学校的纺织特色学科定位,大力推进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师资、课程、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建设, 突出服务纺织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特色;二是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师资队伍,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三是构建并实践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保证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相比,纺织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通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识类课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特色教育中强化素质、提升能力,达到“在通识中夯实基础,在特色中寻求创新”的培养效果,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3)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

通过在师资、课程、实验、实训、实践、竞赛、就业、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突出特色方向并在各环节间实现结构性的有机对接,形成专业特色知识集群效应,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与方法:

1、修订实施体现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教学计划中增加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二是将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三是在专业课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分析,四是设置纺织贸易前沿专题讲座,五是考虑到我国纺织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增加英语课和双语课比例,开设韩语课,鼓励英语论文英文答辩等。

(2)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模拟实验室,二是新增纺织外贸类教学软件,三是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货运等原有教学软件中的纺织案例内容,四是增加纺织类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五是新增纺织企业实习基地,六是规定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纺织贸易有关。

(3)第一、二、三课堂体系的一体化。如开展中国纺织进出口贸易的分析研讨会、纺织贸易经济沙龙、纺织贸易辩论赛,纺织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形成立体化大课堂体系。

2、构建与实施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1)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校内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同时在纺织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成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每年举办如 “国际贸易实务大赛”、 “纺织贸易模拟博览会”等;二是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如“大学生纺织外贸跟单职业技能大赛”等。

搭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平台。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尤其是纺织类科研项目。

(2)课程支撑平台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实务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纺织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海关业务等15门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教研、科研成果、企业业务进课程,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3)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第6篇

在专业市场貌似被“边缘化”的同时,则是在各个产业集群内部崛起的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凭借幕后的资本推手,部分市场盲目扩张、规划失当、空置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投资商铺”还是“经营商铺”?选择做“商业地产商”,还是“纺织服装贸易商”?在利益的天平面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面临着非常现实的抉择。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与那些“表面的繁华”有本质不同的是,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并不缺少已经成功的鲜活案例。这也使得我们必须用两分法的客观标尺去衡量所谓的“专业市场消亡论”――到底“怎样的”专业市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随着零售业态的操作界面不断更新,倘若专业市场真的是“在夹缝中生存”,那么,属于它的那块蛋糕到底在哪里?它必须实现哪些方面的功能扩张?它又如何借助“品牌经济”培育新的后发优势?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已经站在了“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

专业市场的角色之争:“升级论”取代“消亡论”

关于专业市场的概念界定,业界引用较多的定义如下――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或若干类具有较强互补性和互替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

“现货批发、集中交易、同类商品”,不管这个定义是否偏于中规中矩的“学术味道”,依然不妨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对专业市场的认知与情感。

1978年至1984年,在国家提倡和鼓励集体经济及个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个体商业多种业态开始交叉经营,并呈现地摊式服装批发市场的初级形态。1982年,《人民日报》刊发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经验值得重视》社论让批发市场崭露头角,风头十足。

可以说,汉正街拉开了中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当时的汉正街有个体商贩200多户,经营110多个品类、两三千个规格花色的日用小商品。它把14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企业生产者和武汉周围农村消费者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的小商品流通渠道。

这篇写于1982年的社论中透露出这样的信号:彼时,商品流通渠道的革新已经得到主流舆论的明确鼓励,国营商业“一股独大”的模式开始松动,与之伴随的是民间创业精神的涌动――“中国有近十亿人口,城乡市场十分广阔,国营商业独家是不可能包下来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只要不冲击计划渠道,不搞歪门邪道,我们就要允许小商品经营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鼓励他们各显神通,生财有道。”

自此,汉正街作为示范样本的效应迅速扩散,专业市场以最初的“农村集贸市场”面目出现,又区别于今天那些经营商品多元化的综合市场,成为了计划经济缝隙下的产物,也成为了后来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专业市场以雨后春笋般的成长速度不断涌现,并且从诞生之初,似乎就与纺织服装产业结成了某种“天然联盟”。在浙江义乌、沈阳五爱、重庆朝天门、江苏常熟等小商品市场中,纺织服装产品常常占到其中2/3左右。以汉正街为例,如今75%的商户也都在经营服装,即便在70年代,它和自动伞等商品都还在被列入禁卖的“小商品”黑名单之上。

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专业市场会与纺织服装产业形成这种“天然的联盟”?在笔者看来,专业市场较早地以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面貌出现,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如下:

一方面,专业市场的发展,必须依附于特定的产业结构成长,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夹缝中发展,以现货批发为主,并且成功地把“农村逐步实现工业化”作为了基本驱动力。

另一方面,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渐成气候,很大的原因在于其产品的特性与渠道之间存在较高的匹配度,并由此形成了“供给、流通、需求”三者的自发协力。在专业市场的发展早期,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适合专业市场经营,当时的纺织服装产品大多依附于邻近的“作坊经济”,生产速度、生产规模、生产价格都能与渠道消化的容量、渠道辐射的半径,以及渠道消化的速度相匹配,再加上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可以令类似于纺织品在特定的交易场所内快速集聚、快速消费。反之,那些高度加工化,高附加值的产品无法流入略显狭窄、个体化的流通渠道。不同类型的产品,在专业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与目标赢利区间不同,导致了产品渗透进入渠道的速度与容量不同。

在笔者看来,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引人深思――如果说,早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壮大,主要是基于纺织服装产品附加值较低以及现货批发的功能,那么,现阶段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它是否依然只能为那些“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搭建舞台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理念的升级与消费行为趋于理性化,以及脱胎于批发市场的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加快建立自主营销渠道体系以替代进驻专业市场,在主客观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退出历史舞台也许为时不远。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尚在90年代末,学者罗卫东就曾预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专业市场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只是一种与工业化初期、中期相适应的交易方式,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改革的深化,大部分专业市场必将被其他更现代化的交易方式所取代。

学者亦认为,我国在体制转轨时期所存在的体制灰区在很大程度上对专业市场的发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区域之间发展专业市场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体制灰区”势力的日益缩小,有利于专业市场扩张的政策优惠也将减少并趋于消失,这对于那些主要以低税收维持低价格的专业市场无异于釜底抽薪。

即使是在专业市场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主流业态之一的今日,类似“专业市场消亡论”的观点依然屡屡见诸报端,而其主要质疑点则聚焦在专业市场的批发功能逐步弱化之上。安杰智扬营销策划机构CEO方钟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服装批发已经走到了服装行业的尽头,批发模式必将淡出服装行业。他认为,批发模式是服装行前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服装市场有限的原材料资源、有限的加工资源、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终导致资源整合和资产优化的时代,批发模式也将以新型的品牌集成平台所取代。

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从“马路市场”,一步步地请进“类百货公司”的商厦,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那么,在成本驱动型的通胀时代,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真的会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吗?

笔者认为,中国纺织服装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作为从诞生之初就依附、脱胎并给予其反向作用的专业市场而言,同时也在发生着涅。根据统计,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中有96%以上都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与利润率相对较高的优势企业结合成为了混凝土,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这96%左右的产能,急于寻找到与自身定位相匹配的通道,另一方面,百货业渠道价格虚高的定价体系,也令中国消费者基本与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绝缘,产业环境与商业环境的现实使然,令批零一体化的专业市场依然拥有着较高的活跃指数。

因此,所谓“专业市场消亡论”,不如换作“专业市场升级论”。从目前专业市场的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形态:

(1)集贸市场。这是一种初级的、较原始的商品交易方式,它和生产、消费直接相联系,主要采取现金、现货、现场交易方式,参加主体是农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买者和卖者都是流动的,市场内货物种类较多,交易数量较少,以零售为主。

(2)区域性批发市场。相对于集贸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现金、现货、现场和合约等交易方式共存,但仍以现金、现货交易为主,卖者有固定的场所,市场内销售相同商品聚集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交易数量增加,交易市场的功能不断完善。

(3)专业化交易中心。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市场内销售同类产品或相关、互补产品,现今、现货、现场交易减少,以签订合同和长期合约为主,买者和卖者开始对品牌重视。

(4)国际化贸易中心、时尚中心。它是专业市场一种较高级的形态,以远期合约交易为主,市场功能完善,物流、展览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都已具备,具有强大的商品集散功能,己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商品交易中心。如美国纽约的 SeventhAvenue及美国洛杉矶、达拉斯等城市的贸易中心。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纯粹意义上的集贸市场比例将呈现下降趋势。现阶段,我国专业市场主要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专业化交易中心为主。而像义乌小商品城、柯桥中国轻纺城,基于其强大的外贸辐射能力与价格导向能力,已经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采购商“反应堆”,开始向国际化贸易中心的高级形态过渡。

因此,专业市场的命运出现分叉,本身就说明了并非专业市场的业态本身应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专业市场的现有功能是否足以释放足够的辐射力与整合力,这才是决定某个专业市场是否应退出历史舞台,抑或主宰历史进程的关键。一个基本判断是,以现有产业为依托的特色专业市场,依然拥有继续发展的空间。那些满足当地需求型的销地型批发市场仍能适度生存,一般小型无特色的中间集散型批零市场则面临着萎缩乃至淘汰的危机。而那些真正能够整合国内外采购商资源,产业链配套体系完备、实现一站式采购服务的专业市场,则是真正具有长远竞争力,前途无量的业态。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拥有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万平方米以上)683家,市场经营总面积5546.47万平方米;商铺总数86.05万个;经营商户总数72.35万户;市场成交总额1.15万亿元。各项指标年均增长幅度均超过10%,专业市场仍然是一个生命力持续增长的业态。而另一方面,从2006-2010年的新开业市场来看,伴随着在震荡中呈上行趋势的开业数量、经营面积扩张速度却在逐渐放缓,对规模体量的过度追逐,被功能内涵的深度扩张所取代,专业市场对自身业态的反思与调整也在持续的进行当中。

造势还是造市?成也资本,败也资本

笔者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目前全国有655个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还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也许,正是为了与这样的主旋律与大基调相吻合,曾经在纺织服装业界轰轰烈烈掀起的专业市场“造城运动”,也令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一度陷入欲抽身而早已深陷泥潭的“资本秀”。

对于专业市场而言,资本的厚爱本无可厚非,且能如虎添翼。一方面,资本的垂青,证明专业市场与商铺资源依然有其显著的商业投资价值,另一方面,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为专业市场做大做强,营造商圈,扩大商贸辐射的半径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问题是,资本介入与退出的时机,是否与专业市场的经营周期与经营使命相吻合?对于一个新专业市场而言,最幸运的即是能够达到“资本意志”与“市场意志”的高度融合,以及“造势”与“造市”的殊途同归。而最不幸运的,则是专业市场在手戴资本魔戒之后,混淆了自身的角色――“商业地产商”,还是“纺织服装贸易商”?造市的目的,是“投资商铺”还是“经营商铺”?纵观业内失败的专业市场运作项目,很多都是在资本一鼓作气、漫天铺地的广告宣传面前迷失了阵脚,结果用“地产开发的快速资金回笼”形式运作,替代了“持续不断的商业化经营”道路,资本的短期意志得到了满足,而经营层面的专业化管理却如蜻蜓点水,甚至造成专业市场有场无市、大场小市的空壳、半空壳市场形成。

位于无锡的“巨无霸”级别的“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如今呈现的是一片萧条的局面。2004年,该纺织城的投资商深圳新世界国际斥资40亿元,意气风发地从深圳北上无锡,并打出了“2年免租,借船出海做全球生意;3年6个亿巨额推广费用快速做大做强做旺市场。”的诱人广告语。2007年,被冠名为“中国纺织服装一级批发总站”的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正式开业。而如今,商城里的近6000多个摊位中,超过四分之三是空铺,深圳新世界集团正在为当初类似地产商的开发思路付出惨重代价。

据坊间传言,深圳新世界集团在深圳的一幢50多层大厦的所有商业物业收入利润基本“补贴”给了无锡新世界国际,数目接近一个亿。而新世界高层对此的解释则是,专业市场需要5-8年的培育期,总投入计划是70个亿,实际投资了28个亿,每年运营费为1个亿,“不能以亏损来算,而是投资,分段管理与分批建设。”

亿元级别的赛跑,在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潮起潮落间并不罕见。据《华夏时报》的披露,除了总投资40亿元的新世界国际外,同期开张的无锡东方国际轻纺城是一个两倍于柯桥中国轻纺城的轻纺城,再加上海苏通国际轻纺城、上海杨浦国际家纺城、上海枫泾服装城、吴江国际纺织城、常熟国际服装城、苏州相城国际服装城、高邮黄氏国际服装商贸城,目前长三角刚建完或者还正在建的“轻纺城”项目已有数十个,投资总额已逾300亿元,占地面积近万亩。

资本本身不是魔鬼。可怕的是仅仅用地产商的思维去运作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流通项目。在笔者看来,新世界国际纺织服装城的虎落平阳,与资本的盲目扩张不无关系。超越当地工业基础的巨无霸体量,产品的定位不清晰,价格体系混乱,专业服务不到位,相当一部分业主投资商铺的利益动机远远大于经营商铺,缺少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周遭常熟服装城、中国轻纺城等成熟专业市场强大的气场压迫,以及采购商难以在短期扭转的采购习惯,都令无锡新世界国际陷入了不依赖“活动营销”就很难汇聚人气的尴尬局面。大量资本流向了对规模与体量的追逐,却忽视了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内涵式增长,结果反而令资本本身成为加速其衰落的诱因。

相比较而言,北京百荣世贸商城称得上是资本铸就的一架较具战斗力的“航空母舰”。百荣世贸商城一、二期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巨大的体量和空间,与新世界国际不相上下,但其资本扩张的流向却存在质的不同。

在笔者看来,百荣在借力资本的过程中有两个亮点:一个是“立足商圈的差异化定位”,百荣世贸在规划之初定位的是一类市场,目标定位“华北地区最大的品牌集散地”。在整个木樨园商圈中,相对于其他市场的“低价量贩”,“品牌”第一次浓墨重彩地出现在了百荣世贸的招商手册里。但是,百荣世贸的很多商户却并非就买“品牌”的账,都把当下的生意好做当成硬道理。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到品牌的原产地寻求合作,仅仅从百荣周边的市场打散货来做零售,缺乏长远的经营策略,这样既无价格优势,相当于三、四级批发商,另外也无法得到品牌的信任,无法实现完整化、体系化的产品线供应。针对商户的这种短期行为,百荣的做法是,利用“堵”与“导”的双轨制管控方法,首先出台政策禁止商户去周边市场打散货。另外,鼓励商户去品牌原产地洽谈事宜,路费均由百荣报销,这样一来,资金、优质的商铺资源开始有意识地流向了有心做大做强的经营商户,经营氛围更加活跃,“品牌集散地”的定位也就日渐表里如一。

另一个则是“跨界的业态混搭”,如此庞大的体量,仅靠单纯的业态和产品结构是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在笔者看来,百荣采用了一条依靠充裕的现金流,实现“跨界”延伸的资本运作,以此来反哺专业批发零售贸易的发展路径。

这样的做法,同时也符合专业市场向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扩张的升级趋势。在专业市场兴起的初期,往往是由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的,这个阶段的专业市场,具有鲜明的产地市场的特征,其渠道价值主要体现商品和信息的集散。随着专业市场的发展,以市场主业为核心进行的向产业链上下游,甚至产业链外部进行延伸,成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核心价值的主要趋势。从百荣世贸的流通链延伸来看,它既不是单纯的批发也不是绝对的零售,批发零售、品牌加盟、国际名品折扣广场、品牌孵化试验区、休闲娱乐等一应俱全,而目前商户的构成,也从先前的散户、个体工商户,慢慢地升级成为了由具备相当经营规模和品牌价值的公司化经营为主。随之带来的盈利模式由放在收取租金,经营商户需求的被动满足,转变成为了主动向经营户提供各种配套服务,重视经营商户的调研与开发,从而形成了租金和配套收入收益并举的收益来源。

可见,对于巨无霸式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而言,资本的角色能上得天堂,亦能下得地狱。重要的是理性地把握资本投放的方向。在任何时候,投向经营户的培育与管理,要比投向没有生命的商铺扩张与倒手要来得可靠,其回报也更值得期待。

二次创业:专业市场的价值扩容

笔者认为,伴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与品牌贡献率的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将由此进入“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目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数量增长,依然呈现出非常火热的直线上升趋势。单纯的产地型市场因为其有限的辐射半径,渐渐地呈现出功能退化的趋势。而兼具资本与规模实力,并且已经拥有稳定采购商客群的专业市场之间,必然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不限于单体市场或品类之间的竞争,而是集中表现在不同商圈之间的竞合与互动。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专业市场以其特有功能,凝聚了与之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既包括前向的产品销售区域,也包括后向的产业支撑区域,以及由此形成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因此,专业市场能否通过“二次创业”塑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的是整个产业链全局的兴衰成败,其应当承载的使命,决非“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应当加速实现功能与价值的扩容,更好地对接、服务、引导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

一个基本的趋势是:凭借独特的集聚功能,专业市场将利用其核心地位,营造出“大商圈”的概念,而在市场与产业互动、提升的过程中,这一商圈必然会超越传统交易市场交易功能的范畴,由简单的商品采购和供应发展为更为复杂和高级的网络结构,并进而由此带动以其为核心的城市集群的发展。因此,“二次创业”的基本落脚点,必须对市场的功能体系、形态结构、运作流程、交易模式等进行再造,推动市场向品牌孵化、信息集成、电子商务等复合型方向拓展。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在专业市场的“二次创业”过程中,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挥品牌孵化的平台作用,提升产品结构本身的溢价能力。

从整个产业链条看,传统纺织专业市场大都走的是一条以制造为纽带的“推”式产业链,这其实是一种“不断拿货”的库房模式,而依靠“采购链”与“商贸链”等需求拉动的效应非常薄弱,品牌运作的动力与能力不足,结果造成了散货、杂牌、低档品大行其道。而随着上游劳动力、原材料成本等刚性成本的显著上升,许多专业市场中的经营户无法提升产品售卖的溢价能力,再加上专业市场的交易成本与进入壁垒较低,大量同质化产品正面拼杀,造成产品在批零销售阶段的“淤积”,结果要么是造成大量库存的风险,要么随即陷入低附加值空间的恶性循环。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品牌与散货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较强的成本消化能力,是否具有稳定的出货周期,是否具有核心的概念诉求,以及是否具有产品提价的话语权。虽然低廉的价格优势是专业市场与百货业态竞争的一张“王牌”,但这不应当成为阻碍专业市场提升产品架构,改变产品定位同质化、价格趋同化的不良局面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对标准普尔1500指数上市公司的平均损益的研究,在总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每提高1%,营业利润将增加8%,这比原材料及直接人工成本等可变成本每下降1%所产生的影响高出几乎50%,而销售量必须提高18.7%,才够抵销降价5%对利润所造成的冲击。可以预见的是,一旦专业市场能够成为品牌孵化的强势平台,原料成本上涨的风险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利润的空间将得到持续提升,不失为一条长远而又有效的解决路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让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成为“成长型品牌”的孵化器?以下做法值得借鉴:

为扶植自主品牌,常熟天虹服装城每年都举行四季新品会,邀请众多的采购商前来。其次,通过持续、立体化的宣传推广方式,从策划内刊、网站传播、举办品牌对接会等方面多管齐下,推介优秀品牌的品牌文化。目前,天虹拥有一大批的自主品牌,如伊俪佳人、雅各卡路、好莱坞、酷芭芭等,众多品牌在江苏范围内都有自己的加盟店,渠道网络遍及江苏、安徽和山东,部分自主品牌年营业额超过亿元;

海宁皮革城在积极培育品牌的同时,也引进了诸多知名品牌,并造就了自身的品牌效应。目前为止,已有蒙努、雪豹两个品牌成为中国名牌

自2007年起,先后有阿迪达斯、耐克、彪马、卡帕、金鸡、李宁、安踏、361°、乔丹、特步、贵人鸟、花花公子、鸿星尔克、鳄鱼恤、苹果等国内外一线知名运动休闲品牌进驻百荣,实现了百荣运动休闲服饰跨越式发展,体现了百荣对品牌资源、消费资源的深度整合,同时也打破了一些国际一线品牌不进入专业市场的堡垒。

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 2008 年已完成了 56 个自主品牌注册工作,比如宝波拉、金熹、泽惠姿等,其中自主品牌泽惠姿已初具生产规模,同时,在销售渠道拓展方面,更是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发展区域经销商超过89家。

品牌孵化器的功能定位,正在成为专业市场发力“二次创业”的最佳切入点。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的粗略统计,东部产地型专业市场已经成为成长型品牌及创业型品牌聚集地。在东部产业地聚集型专业市场中,面辅料品牌占当地经营商户的90%左右,大多采取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方式,专业市场中的店铺即为其营销中心,品牌总数约达4万余个;服装自创品牌占本地经营商户的50%以上,品牌总数约达7万个。在中西部地区,郑州、株洲、重庆、武汉、沈阳等批发集散地市场中,大多因为有强大的品牌营销能力,聚集了大量省级总类的实力经销商;另外,这些区域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夺得先机,成为新一批品牌的聚集地,该比例已达本地经营商户的10%左右,约有2100个。

从这个过程中,各地专业市场的交易、信息、服务、渠道拓展、展示的集成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是由品牌运作的基本规律决定的,也是由品牌价值实现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

第二,与品牌会展达成战略联盟,扩大专业市场本身的辐射半径。

笔者认为,周期性的交易会,对扩大专业市场的商贸辐射半径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而从目前来看,全日制市场与周期性贸易展会进行“滚动营销、联合推广、资源共享”的方式,也成为了许多产业集群采用的有效做法。

中国小商品城即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97年,中国小商品城首次遭遇了发展的“寒冬”,交易总量骤降了23%。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此后几年,中国小商品城交易规模的势头明显放缓,辐射范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与此同时,由中国小商品城举办,经国务院批准的日用消费品类国际性展会“义博会”却异军突起,交易规模逐年递增。

随着“义博会”的迅速崛起和本地贸易公司的兴起,中国小商品城进入了以周期易会为重要市场组织的时代。业界有学者认为,周期易会与全日制市场从辐射形式上看,周期易会是跨越地区式的辐射,而全日制市场则是“由点到面”式的辐射,在此过程中,中国小商品城中的传统专业市场与“义博会”作为不同形式的贸易业态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但二者间的互补关系远大于竞争关系。如:贸易主体的互补性,贸易公司以参与各类交易会接单为主要贸易手段,同时以全日制专业市场为基地稳固巳有的业务关系;而专业化商人以全日制专业市场为依托,通过“义博会”拓展业务、谋求更大发展。

从国外专业市场的运作手法来看,与专业展会相结合的做法也很普遍,例如美国达拉斯的MakretCenier,每年定期举办60多次展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40多万买家,并配有多条专用的航线。

不过,笔者同时认为,展会与专业市场要充分地释放“捆绑效应”,还在于两者定位的匹配度,正是定位的匹配度决定了资源的共享度。有些地区的区域型展会一味追求大品牌与龙头企业的品牌形象展示,中小企业与成长型品牌却缺乏足够的展示舞台。而属地的专业市场,又常常是中小品牌的主流战场,这就势必造成两个平台之间的脱节,很难形成实质的商贸成果。因此,注重策展过程中不同展商的配比,有方向性地锁定专业采购商,将实现品牌专业市场与品牌展会之间的双赢。

第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令有形专业市场与无形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郑勇军曾表示,按照传统的老套路,专业市场有两个难以摆脱的缺陷,一个是被动等待销售,一个是现场采购带来的高成本。与实体市场大规模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96万亿元,同比增长39.4%。

北京信索资讯同时也显示,国内各行业领先的430家专业市场,其中超过80%的专业市场自建网站,超过65%的商户希望获得有效的电子商务服务。聚焦至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领域,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的调查,专业市场着手大力建设与发展电子商务,会员单位中13家自建电子商务平台,9家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纷纷实现了线上线下交易规模的增长。

在笔者看来,对于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下一步战略规划而言,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法门”。换个思路来讲,这对于那些正在规划与培育中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而言,也不失为培育“后发优势”,抓取年龄层次偏低,采购习惯尚未被实体渠道所固化,对新兴网络渠道接受度较高的采购商群体的一种有效方式。

电子商务渠道的不容忽视,与已经涅的市场模式与商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新兴的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在发生转变,相应的,传统交易手段也在向成本更为集约化、快速反应能力响应度更高、对消费需求更为现代的营销手段转变。

笔者发现,这股电子商务风,带着某种“居安思危”的气息,已经在一些国内较为成熟的专业市场先行先试。

四季青服装网是全国第一家由服装批发市场官方出面开展网上批发交易的服装网站。网站自 2005年开展网上批发业务以来,影响力日益增长,目前处于全国服装行业网站排名 10强,服装交易类网站第 1 位。2007 年批发客户通过四季青电子商务平台交易的成交额为 3000万元左右,2008年这个数字上升至 7000万元,参与商户达到 2000多家,2009年,网站批发和零售的比例为 8:2,平均每天能接到 100-200 个订单,订均单价为 1000 元左右。

北京雅宝路天雅大厦在前期投入 2 年,投资 3 千万元之后,yabao365 网站于2009年初正式上线,结合雅宝路天雅的经营特色,网站也以对俄、中东等俄语系的国家与地区的服装贸易为主,目前网站共有 200多家商户,上网产品 1

万件以上,产品销往 30多个俄语系城市。

与此同时,中国纺织重镇绍兴县亦提出大手笔建设“网上轻纺城”的举措。“十二五”期间,绍兴县计划投入20亿元建设“网上轻纺城”――集纺织行业资讯、贸易信息数据库、产品及企业大全、网上纺织服装交易、公共信息化服务于一体的全球最大的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将覆盖绍兴所有纺织企业和经销商及国内外150万纺织行业专业会员,意味着将服务全球60%以上的纺织企业。

根据现有的研究,电子商务在专业市场运营的模式可归结为以下三种:

专业市场自建电子商务网站,市场与网站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一般由专业市场主办者自行建立与专业市场相配套的电子商务网站,其基本功能是为市场内的客户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化的网上交易平台。这类网站的建立主要是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为专业市场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流,提高专业市场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力促专业市场与无形市场联动发展,如“童购网”网站。

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网站分开经营,市场与网站互动发展。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专业市场自身不建网站,而是依托与本专业市场经营商品紧密相关的社会化行业(专业)网站,借他人之力实现信息交易平台的扩张,社会化的行业(专业)网站也往往以特定的专业市场为依托开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对专业市场产品供求信息进行整合,直接参与专业市场的交易过程。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电子商务网站已不局限于为专业市场提供信息搜寻、、交流等服务,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市场交易过程。

笔者认为,综合来看,单纯的信息流与纯粹意义上的品牌推广门户网站已经明显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应有之义,很容易陷入有“电子”,却并不“商务”的运作误区。而依托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从目前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尚属新兵的专业市场而言,不失为一种比较讨巧的做法。这主要是借势庞大的会员数量来形成采购商的储备机制。但如何甄别有效的,专业的、诚信的采购商组成,需要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网站形成利益、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最后一种方式,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对专业市场供求信息整合,直接参与专业市场交易,可以说可以在线下实体渠道达成深度互补,但如何避免介入过度,引起线上与线下的冲突,也是在定位与交易过程中必须着重避免的环节。

另外,在专业市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运营过程中,首先必须克服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以及信息不真实的风险。

第7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纺织行业

一、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源于科学管理,是衔接工程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及技巧,研究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等组成的工业系统的效率及其发展。与通行的企业管理相比,工业工程是运用工程师的手法,透过工程途径,应用科学上及工程上的方法与技术,考察人员、机器、设备、制造、方法、时间等因素来解决管理环节的问题。自从1992年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率先设立工业工程专业以来,工业工程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该专业受到了高校、企业以及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其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以及缓解我国均GDP产值能耗比较高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工程学院位于河南郑州,成立于2007年3月,源于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与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升本合并成立,自成立以来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一贯立足紧跟时代,突出特色。我院综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以及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决定在2010年向河南教育厅报批三个新本科专业,其中工业工程专业列为首选,计划在2010年正式招收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长处,吸取我国现有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少走弯路,从专业设立之时起就打好专业的根基,为后续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专门成立了工业工程专业课题组,全方位探索专业设置的各项问题,本文将主要就如何结合专业特色搞好实践教学做深入的探析。

二、通行工业工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构成

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原因在于该专业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角色——工业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工业工程师在工厂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有:设计和改善工作方法,计算与分析生产成本,设定相关操作的标准时间及物料标准用量,管理和修订生产计划、产能计划,进行物料管理和品质分析,制订工作评价与奖惩制度等等。这些工作决定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对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教学、金工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构成。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在基础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现场和体系架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获得对企业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基本的工程概念,建立初步的工程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

IE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完整的实验教学系统,模拟创建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或提供一个Minifactory(微型工厂)。使学生以此为平台综合应用学习的理论知识。IE的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IE实验和现代IE实验。基础IE实验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的全部实验(如动作分析、时间测定、方法研究)、生产管理的生产线平衡实验、人类工效学的全部实验;现代IE实验主要包括物流综合实验、现代制造中心实验、第三方物流实验、ERP仿真实验。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老师指定一组课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完成一定的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IE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或自选题目进行社会调研,将自己在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在实践中调研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五)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是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若干机械部件指定零部件的加工,涉及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造、钳工等工种,让学生将机械工程知识综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目的。

(六)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通过在企业一定时期在生产现场的实习,深入了解所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IE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的规划、设计、评价及创新等问题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生产实习的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现场管理、生产类型及其生产空间组织的方式与方法、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质量管理及其运行体系、制造瓶颈分析、物资采购与供应业务、营销策划及管理、企业管理组织及制度等。

(七)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IE实践教学体系最后一个环节,是在专业所有课程完成后,采取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推荐课题及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做课题三种形式,通过课题的开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课题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应用科学技术资料的能力及查阅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囿于传统教育观念、经费投入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其它形式教学的现象是我国高校IE专业的普遍现象,专业设立之初的教学目标及定位难于落到实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旧有的一些实验条件更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这些都迫切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或加大投入进行解决。

(二)实践教学的各环节缺乏有机联系。突出体现在各自为政,相对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缺少衔接纽带,IE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或课程群,从而由浅到深、由中项到综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创新等方面能力。不同的是,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内容、安排、方法等有所差异,由此也造成这些环节自成一体,但前后项之间、横向之间却缺乏联系。

(三)工程类课程比重偏低。工业工程的培养计划中,人文社科、经管方面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高校IE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该部分课程比例偏大是普遍现象,对比国外表现尤为突出,这就使得IE专业工程性的特点难以体现,IE专业毕业生良好的工程基础难以培养。

(四)实习环节的失控现象较为突出。我院工业工程专业课题组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得知,由于实习单位没有像学校管理实习生的制度,造成他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习生,实习期刚一开始,即将实习报告写完,甚至实习鉴定已签章离开实习单位,这就造成了实习形同虚设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也给部分偷懒学生搭便车提供了方便。

(五)学生实践中的领导能力培养不足。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部分院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多年后,仍停留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从事的基本是基础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和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领导意识、领导能力的灌输培养的缺乏。

四、我院新设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对策

(一)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学院对于新设的工业工程专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学院及系部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各个环节的工作,学院为此特设工和教育类项目以资助该专业相关实验室的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也在学院资助的基础上,给予1:1的配套资金,加紧组建工业工程专业必需的人因工程实验室、工业工程集成实验室和ERP及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从而尽快补足实验教学环节的短板,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二)突出纺织行业背景特色,加大相关专业课力度,切实体现工业工程的纺织特色。新设的工业工程专业方向课按纺织机械与服装系统工程两个方向设置,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纺织机构方向开设纺织概论、纺织机械原理、企业过程再造、财务管理、纺织成本控制、计算机绘图等课程;服装系统工程方向开设服装工艺、服装结构、服装工业样板与推板、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成本控制、计算机绘图等课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及将来就业打好专业基础。

(三)优化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和前后协调,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吸取他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点—线—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校内实习主要是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开展各项基础的工业工程实验,特色主要体现在校外实习上,为突出工业工程的纺织行业背景,从金工实习开始即按专业方向进行划分来进行,如纺织机械方向的学生所有的校外实习均到纺织机械企业实习,服装系统工程方向的学生到服装企业实习,使实习与自身专业方向实现有效的整合。针对实践环节可能的脱节,决定在进行生产实习前先派出指导老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以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实习,并与实习单位共同管控该环节的进行,尽最大程度的避免此环节的疏漏。

(四)加大与地方相关企业及产业园联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整合多方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手段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运作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煤炭和纺织两大行业曾是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重要基础,两校曾与煤炭与纺织行业及相应的企业联系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有郑州煤机集团、平顶山煤机集团、郑州纺织集团、金蝶国际软件、华润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用友软件公司、郑州日禾股份软件公司和白象集团公司、郑州煤电(上市)、豫光金铅公司(上市)、义马煤业集团公司、焦作煤业集团公司等近20个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企业资源,充分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广章,刘源.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商业经济,2009,(9):20-21.

[2]张忠,杨蕾.基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09,(3):195-196.

[3]高广章,刘源.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47-148.

第8篇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校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多数都是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中职校教师,而是研究型人才。这就使得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缺少中职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一毕业就进入中职校教书,缺少纺织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纺织工程实践背景。所以,很难切实了解纺织企业的现状,对于许多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不了解,导致教学针对性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课程安排上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大,而且抓不住重点。许多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纺织工程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低,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中职纺织工程专业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新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协作讨论型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我省近年来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大家尝试和进一步探索。

(2)强化学科基础建设。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材料学、组织化学、机织学、针织学、管理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还将涉及更多的新兴学科。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加强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断拓宽专业面。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开设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教师自身来说,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虽然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机器不断被运用到纺织行业当中。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也应该为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纺织企业的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第9篇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 纺织CAD 数字化教学

一、引言

“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一种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目前,各有关艺术设计类院校已逐渐认识并着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坚持以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纺织CAD技术由于在纺织行业中的普及和重要应用也被纳入了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并作为培养学生在该行业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工作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如何设置、实施艺术设计专业的纺织CAD教学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纺织CAD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纺织CAD系列课程(如印花CAD、纹织CAD、绣花CAD等)主要内容是专业软件的操作和应用,教学中直接可用的资源只有简单的操作手册,任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软件操作的理解和经验给学生讲解。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方法。尽管是计算机应用课程,但纺织CAD系列课程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课,学生按步就班操作;教学中过于强调软件的菜单、工具、滤镜、特效的使用和一些简便的操作技巧,而不是从更深的层次去引导学生如何利用CAD软件的特点去进行结合行业动态、有创意的设计。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培养。

3.课程体系。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纺织CAD系列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型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或纵向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课时数分配和时间安排存在不合理。

三、纺织CAD教学改革

纺织CAD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1.改革教学内容:专业化的纺织CAD教学研究。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特点。同一种CAD软件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如工具和技巧的使用等)是不同的,因此教学内容(如例题、习题、案例分析等)应该根据专业量身定制。CAD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因此在教学中盲目脱离专业进行教学不可取,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CAD技术来表现艺术设计,使技术服务于艺术,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2.改革教学方法:构架基于Web的纺织CAD教学互动与知识共享数字化教学平台。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与CAD课程的有效整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良好环境。

3.改革课程体系。从专业及行业发展出发,建立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在低年级完成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学习,在高年级将综合设计性的专业课程与CAD课程合理穿插结合,形成一体化、三层次(基本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型、创新型实验)、多模块的CAD课程体系。

四、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下的纺织CAD数字化教学

通过上述对艺术设计纺织CAD教学的分析,我们认为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1)资源建设的主体:有各自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2)资源建设的途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下,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扩大资源来源。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删除陈旧、繁复的内容,吸收新兴的实用技术,将企业流行的领先技术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通过网络搜集专业资料,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资源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会更明显。

2.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平台按照Browser/Server模式,将传统的浏览器/WEB服务器的两层体系结构扩展成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这种模式采用多种标准的协议和技术,适合于任何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纺织CAD数字化教学平台必须遵循现代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该平台应包括用户登录、网络教程、交流模块、资源模块等基本模块。网络教程模块包括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师信息等)、教案、课件、习题等;资源模块包括素材、课堂视频(操作示范)、企业现场视频、知识链接点(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行业动态、国内外站点等)等;交流模块以Email、论坛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给教师提供一个能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的空间。

五、结语

纺织CAD数字化教学的实现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个性化、自主式和“任意时间、零距离”交互式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纺织CAD数字化平台去触摸行业,实现教学与实践的互动,从单一的教学到教学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建立高校与企业互动共赢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