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时间:2023-02-23 15:42:32

导语:在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第1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本节内容包括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根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组成器官,了解它各部分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的一生,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特征和树立环保意识非常重要。

3教法分析

教师应力求创建平等、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形式,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的生长部位及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主要功能。

(2)探究根生长部位及原因。

6课前准备

(1)根的多媒体课件。

(2)实验准备:放大镜、显微镜、根尖纵切玻片标本、萌发的小麦种子。

(3)由于实验室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实验部分可在讲解之后,在下节课作为巩固。

7教学过程

7.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都有生长现象。对植物来说,我们平常更注意的植物地面以上部位的生长,实际上植物地下的根与地面部分同时进行生长。

生:地下也在长?长的快不快?

学生表现出较大兴趣,教师先不给出答案,而是演示多媒体课件:一株树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同时生长。

师:通过课件可以看出,植物的根是很发达的,比如一株苹果树根系发达,分枝总数达5万条之多,而树干的分枝却不超过10条。可见,根系的生长、分枝能力比树干大得多。(学生惊讶,进而开始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师:①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长。根是如何生长的?引出课题。

②这么多根对植物体有什么用?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课件演示,创设一个探究式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7.2讲授新课

引出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萝卜是根)。

师:刚才已经提到,根有重要作用,有很强的生长能力,那么是不是根所有部位都能生长?根的生长与根的什么部位有密切关系?

生:根尖。

师:对,根的生长与根尖结构有密切关系。根尖是指根的哪一部位?

生:答案不一,教师注意听、评。

师:我们把根的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它是根生长以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根尖的结构。(下节做显微镜观察植物根尖的纵切标本实验。)先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取镜;②对光;③安放标本调焦;④观察;⑤放回。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多媒体演示:一条根的根尖部分放大。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看多媒体图片:同学们观察到的结果就是现在多媒体演示的情况:根尖纵切模式图:

师:请同学们首先记住根尖由尖端向上四部分的名称。这四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各部分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的不同。

师:各部分细胞各有什么特点呢?

生:答案不一。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0页图5-3根尖模式图。同座位讨论,尝试完成61页表。然后请同学回答。注意比较各部分细胞在大小、形状上的差异,如表1所示。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3 min,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根尖结构及相应部位细胞结构特点知识点较多,学生易混淆,用表格归纳效果较好。)

师:在学习前面的内容时,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通过学习上述4部分结构特点,加上刚介绍的根的作用,你能推出根尖这4部分结构的功能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3min。)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小结(课件演示表2):

根冠:细胞较大,排列在最,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细胞小,排列紧密;有很强的分裂作用。(关键部位)

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成长方形,有一定吸收作用。

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形成,扩大了吸收面积,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那么根尖的什么结构和根生长直接有关?根生长的部位在哪里?提示:其实前面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我提到过生物生长依赖于2方面:①细胞数目增加;②细胞体积增大。结合今天学习的根尖结构相关内容,根尖哪一区域与数目增多有关?

生:分生区。

师:对,体积增加与哪个部位有关?

生:伸长区。

师:对,请看课件。多媒体演示分生区细胞分裂、伸长区细胞伸长使根生长。

师:多媒体演示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这个实验可以验证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教师大概介绍一下实验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第二步作出假设;第三步实验;第四步得出结论。具体步骤:取幼根长2 cm的红豆幼苗,划分根尖各部分标志线,并测量各部分长度。24 h后再测量各部分长度。根据长度变化可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根尖的结构,知道了根生长的部位和原因。那么同学们知道根生长有什么特性吗?

学生讨论得出近似答案。

多媒体演示根的向地、向水、向肥性。

师:说明3种特性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设计意图:本节知识点较多,易混淆。通过归纳、实验、比较、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相对清晰地掌握根尖的结构和生长的相关知识。)

7.3巩固练习(略)

7.4迁移、升华、总结

师:根在植物各器官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移栽植物时一定要保护好根的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讲一讲移栽植物时的方法和原理。

生:移栽植物时要带土。这样可以保护根毛,保证植物移栽后的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

师: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所学知识保护好身边的绿色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根的相关内容,发展学生迁移思维能力,进一步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8教学反思

(1)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特别关注身边常见的实际问题,比如植物生长等,但是相关知识比较欠缺,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渴望在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为这节课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内在基础。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一些观察、实验方法,但是由于探究能力还有欠缺,需要及时引导。

(3)本节课知识点清晰,但也相对较多,尤其根尖结构与相应部位细胞特点容易造成学生掌握上的困难。为了突出重点,较好完成各教学目标,需创设探究性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机能。

第2篇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生物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新课标内设的对生物教学的要求等等,设计恰当的、具体的案例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说调查、思考、分析、讨论、表达等等,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以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产生良好效果,同时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

2 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案例教学再现了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教学案例,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对各种案例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允许学生形成不同见解,这一方面为学生展示自我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为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激发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思维创造能力。第三,突出了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围绕教学主题,结合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物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交流,相互合作,共同研讨,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增强了班级群体的凝聚力,使学生体验到相互交流和合作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都是以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来进行集中式授课为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教材知识是个“标本”,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通教学方式就是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师灌输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不过现在,随着课标的修改,有部分教师正在努力对这种以讲代导、以灌代启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逐渐加以利用。虽然生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的开放度依旧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等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无论如何,教师还是没有走出引导学生朝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钻,变相地将教学参考答案及教师个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怪圈,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独到见解,令其无法学会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

4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

4.1 教学案例的选编

案例教学的准备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及教师的施教准备,而教师的施教准备主要以选编良好的教学案例为重。一个好的案例是决定整堂课质量好坏的条件之一,因此,案例最好要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只有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案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精心地选编那些高质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而实质上案例教学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借助分析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4.2 对教学案例的运用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有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提出讨论的基本要求,很好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讨论,才能达到它的效果。

4.2.1 讨论基本要求的提出

案例是丰富多彩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讨论不同的案例要有不同的要求,而对教师来说,一些基本要求的提出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要由教师设定一些底线,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活动。比如说学生必须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能够在平和的气氛中展开辩论等等。

4.2.2 教师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

一个良好的氛围,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社会现实性问题,教师不应该回避,要勇于面对。

4.2.3 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很关键

在现实当中,讨论之大忌,比如少数学生包场或大家针锋相对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点拨,即使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教师也切忌发号施令,进行指责、批评。否则会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对问题的深入讨论造成影响。

4.3 改变传统生物教学案例的总结和评价方式

第3篇

初中物理是初中阶段教学中的重要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物理教学发生改革,导学案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主要是以全体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是结合素质教育提出来的,符合初中物理改革需求,对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结合日常教学经验,对导学案概念和初中物理导学案在编写方面的特征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了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导学案;初中物理;特征;应用

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促进了教学体系的优化,实现了对教学资源的充分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认真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但是通过研究可知,当前大多数物理教师没有掌握导学案的使用方法,学习效果不显著。本文通过对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为物理教师合理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

一、导学案概念

导学案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是教师共同参与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共同探讨和共同研究的过程,能够制定出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的一种学习探究方法,充分的展现出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导学案教学法主要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还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给学生营造了交流和发展的空间,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给予学生指导性的作用。

二、初中物理导学案在编写方面的特征

第一,贯穿教学全过程。初中物理导学案的编写需要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需要对物理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教师需要将课堂提问,课前、课后作业布置体现在导学预案中,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紧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对物理导学案进行合理的统筹,突出设计重点。将教学重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有侧重的凸显出来,展现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引性的作用。第三,培养探究意识。初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充分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将具体的物理现象纳入到导学案教学中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物理课程教学向着备教和备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提高了物理课程的教学有效性[1]。

三、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个人和集体力量相结合进行备课

导学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制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在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之前,需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需要结合个人和集体的力量促进导学案制作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作为导学案制定的基础和前提。例如,教师在讲述《透镜及其应用》一课时,对于透镜的成像规律认知不足,无法理解正确的涵义,不能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教师需要以此为前提,对导学案进行合理设计。其次,教师之间需要展开交流,分享导学案设计经验,确保导学案的完善合理制定。导学案的制定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展现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提高导学案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2]。

(二)组织学生进行预习

教师需要运用导学案进行备课,需要学生的配合来完成,在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之前,需要将导学案上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以确保导学案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一课时,教师们通过研讨之后,进行导学案的制定,将制做完成好的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中规定的内容开展预习和复习工作,要求学生对电荷、电流和电路、串联和并联、电流的强弱和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等知识点进行掌握,再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对教师留的导学案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对生活中的电路知识进行了解,在正式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导学案收回,教师通过学生的备课笔记能够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和存在的不懂问题,以便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讲述。通过组织学生备课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准备效率。

(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收获,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需要意识到课堂主体的重要性,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和思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沟通和讨论。例如,在学习《力和机械》一课时,主要考察学生对弹力、重力、摩擦力的理解,让学生用手掌在课桌上进行摩擦,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手掌的摩擦力,简单游戏的形式,能够使学生合理判定摩擦力大小和桌面的粗糙程度[3]。

四、结论

导学案是当前物理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方便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地方,但是通过教师的不断实践和不断总结,有助于推动初中物理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春兰.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5,06:53.

[2]李创.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5,13:31.

第4篇

关键词:初三物理;用电安全;教学策略

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例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电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的诸多便利,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危害。而电学是物理知识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对用电安全教育的有效渗透。

一、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低,对新鲜事物有着较重的好奇心,在自身物品保管方面粗心大意,时常存有侥幸心理,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较低[1]。所以在教学中对安全教育进行有效落实,可以让学生对不安全因素所具备的危险性产生深刻认识,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危害形成的原因,注重对各安全事项的详细了解;懂得怎样对危害进行预防,并积极地进行宣传;懂得自我保护与求助的方法,显著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推动安全知识的社会普及

每个家庭都会在子女身上投入更多的关心与呵护,而家庭又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所以对安全教学的开展,可以由学校向着家庭以及社会进行拓展,进而使社会安全意识以及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只有学校对安全教育进行充分落实,才能够通过学生教育带动家庭,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三)构建安全防范队伍

通过有效的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对安全防范工作所具备的重要性进行深刻认识,从而为我国的安全防范事业培养有用人才。在良好的安全教育下成长,学生未来必定会成为一个支持、参与安全防范事业的人,以促进我国安全防范事业的良好发展。

(四)满足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而目前是否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已经成为对人才进行评定的重要标准。安全教育地开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不断提升,并且可以为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创建良好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稳定、可靠、有序的条件保障。

二、初三物理教学中的用电安全教育策略分析

(一)对教学原理的确切分析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不只是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更应该让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原理进行确切掌握,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2]。例如:每个人都知道,在有人触电后需要利用塑料或者是木头实施救助,而不能直接接触触电的人,这是因为人体是导体。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电已经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能源,没有了电简直不知道要怎样生活。虽然电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相应的安全隐患,如果不依照相应的规范、要求操作就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在《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一章中,对怎样用电才安全进行讲解时,让学生知道在人体内流通的电流大于30mA时,人体会感受到剧痛,甚至出现神经麻痹、呼吸困难的状况,会危及到人的生命;而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100mA时,只需要十分短的时间,就能够让人出现窒息、心跳停止的状况。此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不能接触低压带电体,同时不可以接近高压带电体,不要用手与各种带电体的裸露处进行接触,不可以用带水的手接触电器的开关,不能在电线上晾晒衣服,不可以利用湿的抹布擦拭处于工作状况的电器。

(二)注重对实例的有效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想要对安全教育进行确切落实,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开展安全教育,收效甚微[3]。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实例的有效应用,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按照相应的规范要求操作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利用血与泪的教训,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例如:某个学生为电器充电时,在一个裸露线头损坏的插头上接线,并且导线十分的不规则,同时还从床铺低下穿过。因为线路短路,几个小时之后引发了火灾,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却造成了学校、学生财产的严重损失。再如:新疆克拉玛依所发生的悲剧,让325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需要注意对用电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同时在假期外出游玩时依然需要注意用电安全,不靠近高压电,在雷雨天气时不要在树下躲雨等。通多对新闻实例的有效引入,可以使学生警钟长鸣,从而让安全教育得到充分落实。

第5篇

一、 概述学案教学的基本内容

常规来讲,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式教学法,它以建构、稳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基准,所坚持的基本教学理念为素质教育理念,其凭借一套独特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范畴内站稳了脚跟,而且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十分可观的成效,归结此法的根本教学目的,即为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课堂效率。关于学案的具体编写对象,如今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但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该由老师编写,不过针对的对象则是学生。

学案教学的教学目标并不固定,哪怕是以学生为培养对象,其教学目标至少也可以分为三大种:一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二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与意识为目标,三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于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理论四种,同时以现当代某些心理学研究理论为辅助理论,共同形成了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以《变阻器》为例详谈学案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具体实践

《变阻器》是初中物理学科中的一节课程内容,其对于学生学习电学、了解“欧姆定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变阻器》一节为例,设计出如下学案:

1、学习目标

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了解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运用所学解释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并动手操作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2、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原理。难点:连接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正确分析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方向与引起电路中电流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3、课前复习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作用的大小(2)决定电阻大小的三因素:____、_____、_____。(3)依照图1连接电路,让夹子在铅笔芯上滑动,观察灯泡的亮度,灯泡的亮度___,为什么?回答:因为连接入电路的铅笔芯长度发生变化,即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____来改变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大小,使灯泡的亮度也改变。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制成_____。

图1 图2

4、新课学习:滑动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阻线的____来改变____,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2)结构:如图2,用电阻率较____的合金线制成,电阻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绕在____上,两端分别接在两个接线柱A、B上。C、D 是____,电阻几乎为____。P是___:紧压在电阻线上,电阻线与滑片接触处的绝缘漆已刮去。(3)请画出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____________(4)提问: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怎样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

5、小组讨论

(1)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暗,此时电流最___,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有”或“无”)改变。

(2)当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两个接线柱时,灯泡亮度最亮,此时电流最___。左右移动滑片P___(“能”或“不能”)改变灯泡的亮度,电流大小(“有”或“无”)改变,即电阻____(“有”或“无”)改变,变阻器的电阻最___几乎为___。

(3)滑动变阻器接在___、___、___、____处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接在___、___处不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6、小结

(1)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____,可以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____大小,使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2)滑动变阻器要____联接入电路。(3)____ (“能”或“不能”)同时接上面C、D或下面A、B接线柱,此时(“能”或“不能”)改变电阻,因此,要采用“一______一______ ”的接法。(4)判断滑动变阻器电阻的变化:关键看____面所接的接线柱与间电阻线的长度变化。(5)电路在使用前应将滑片移到电阻最____的位置,以保护电路。(6)探究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 请写出。

以上即为初中物理《变阻器》一节内容的具体教学学案,其主要分为确定教学目标、复习已学知识、学习新课、探究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小结归纳这几个步骤,其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了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上课效率和课堂利用率,对于整个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兴趣;应用;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96-01

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案例式教学的地位,以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兴趣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引入案例教学

导入式教学,是教学中一个基础性环节。导入式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消除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要完成生物教学导入环节,一是要创设悬念,二是所创设的悬念要与课堂内容相一致,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两个要求,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课堂的内容有充分把握,而且对学生的兴趣偏好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解“人体器官构造”一课时,教师可以两人病症相同、华佗却开出不同药方为例,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带着这样的悬念,学生进入正式的学习过程。学过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再具体向学生讲解华佗做法的原因。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既完成了对理论知识的教授,同时又在问题中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种主动的探寻中,了解并掌握人体器官的构造和各个器官的功能作用。并且,这一生动的教学案例,还能够让学生养成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结合学生特点,创设案例体系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初中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一个以他们的性格特点为基础,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导向的、科学的生物教学方案。另外,生物课本身对于初中生来说就属于新鲜事物的范畴,所以,在实际的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的生物学习平台。或者根据初中生好胜心比较强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竞赛性质的生物实践活动。但应当注意的是,竞赛的主题必须明确,其竞赛的内容既要达到巩固学生现学知识的目的,又要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生物能力的目的。不论是网上学习平台,或是生物竞赛活动,这些形式既能完成阶段性的生物教学计划,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式,构建案例教学

1.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相对于传统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来说,能够让学生摆脱枯燥的形式,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同时,实验实质上是实践活动在课堂中的延伸,它可以丰富、活跃课堂,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既实现生物教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的教学目标,同时又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实验室中所存储的草履虫,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这样的一种形式,既弥补了生物课本只能展示图片的缺陷,同时也以一种形象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到草履虫结构,对于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有非常大的帮助。

2. 增进师生情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着,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指导学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学生对于教师依然存在着极大的依赖,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好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情感,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具有极大的帮助。要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应当主动亲近学生,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让学生加深对教师的信任,这对于深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其生物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带动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3. 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一门科目都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并以服务生活实践为目的,生物这门学科也不例外。生物与其他科目联系也相当密切,因此,在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本着生物最终服务生活的目的原则,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切忌只是为了单纯解释某一种现象而进行教学授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生物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以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在讲解DNA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其基本的构造形式,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直观印象下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当其知识储备充足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如果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情况,人的身体机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物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本身的内容决定了它与生活必定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当重视生物教学,注重生物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而且,还应当以正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对于引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提升他们的生物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新型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及时和同学探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满足了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基础.另外,案例教学中,往往同一个案例具有多种解题方法,并不设立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对题目分析的透彻有道理,那么就会予以肯定.这就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为培养创新能力做了铺垫.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案例教学中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学习过程中和身边同学进行知识沟通和交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学生的自身观点得到肯定.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和身边同学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状况,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导演”的作用,能够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进行进行更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和教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为提高学习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课堂开头巧妙选取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要选取案例进行知识讲授.案例选取是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具有创新性,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与教材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在生动真实的气氛中大胆质疑,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二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案例:美丽的可可西里,早晨起来一位老人习惯性的去狩猎,在帐篷的一角他发现了一只羚羊,于是老人拿起猎枪准备开枪,而那只羚羊并没有和往常狩猎中的羚羊一样慌忙逃走,而是慢慢地对准枪口跪了下来,并且流下了热泪,老人没有多想就开枪了,但是死后的羚羊却仍然保持跪下的姿势,很难拉起来,最后老人用刀子刨开了羚羊的肚子,发现原来羚羊的肚子中有一只小羚羊,此时的老人什么都明白了……学生看完后都产生了很大的震撼,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了,通过这个案例的观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讨无疑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恰当运用课后案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的运用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案例的运用时间和案例内涵,课前采用案例教学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本章节知识,而课后运用案例则更多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案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设立课后案例的时候要将本章节所学内容涵盖在内,让学生通过案例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能力.例如,在学习第五单元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时候,教师在讲授完教材知识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以动物世界作为案例,将课前做好的多媒体播放出来,多媒体上显示多种不同类别的动物,让学生进行动物分类,找出不同动物的不同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动物和人的特征进行区别,允许同学之间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思考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较好地巩固了教材内容,为提高学习效率贡献力量.

三、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意义建构;任务驱动;分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19-02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学是以学案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导思、导读、导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学案导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为我们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学案导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对学生的分层练习,为物理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在着眼于学生阅读“学案”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克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做到学有所成,本文将对“学案导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分析,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学案意义建构,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因此教师要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和灌输者。“学案导学”过程重视知识的自我探究和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以“深其身,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为原则,设置科学、精炼、又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中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利用学案实施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这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中,在学案中设计让学生讨论分析的情景:大家骑自行车上学需要力,不用力后车慢慢会停下来,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类似现象得出“运动需要力维持”的结论,大家讨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由于骑自行对每一位学生都非常熟悉,学生非常有兴趣地讨论,大部分都会认为此结论正确。学案中再进一步提出另一情景:自行车运动后,不踩踏板,这时人没有对自行车有力的作用,但车仍运动,提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让学生再进行讨论,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认为生活中这么简单的实例,却出现完全不同的两结论,而且两种说法都像有道理,学案再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学生带着以上疑问进行后续的学习,兴趣昂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案中多通过设疑等方法来创设情景对激发学生兴趣效果明显,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物理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学案任务驱动,集中学生注意力

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就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法、发现法去获取知识。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任务的轮廓、所蕴含的目标指向和目的意义,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以及任务完成后,教师还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使这种认识更加清晰化和深刻化,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曾经在全国八个城市所做的全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显示,仅有58.8%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能持续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的比例则更少,只有39.7%。如何让学生注意力更多集中到课常上来?学案导学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案导学的设计中,从预习、新课进行、练习等都进行任务驱动,新课一般都设计前几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来预习新课,在学案设计中,阅读时间也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填写,在新课进行时,教师的版书也在学案中以填空的形式陈现,实验过程的报告也在学案中体现出来,练习也在学案中体现,这些部分因为比较容易操作,使接受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在上课有所为,这种任务式驱动能让部分容易走神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能更集中精神来听课,达到让学生集中精神上好物理课的目的。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的作用,我国亦是如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育系统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科的设置与教授过程更加贴近生活。初中物理学科是基础教育理科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何能在新课程改革中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实现有效教学,这是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说明初中物理教育者应改变传统应试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切实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为做好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而奋斗。

一、精心备课,促使课堂效益最大化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每节课的内容,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难点,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选择突破难点的方法。合理安排好每一环节的衔接和时间安排。要对教材进行再处理。把平淡的课设计为热烈,把枯燥的课堂设计为生动、妙趣横生、趣味十足、引人人胜,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在备课堂练习方面,要精选习题,做到难易适度,体现出一定的梯度,以达到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目的。

二、改革课堂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物理是一门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科,有许多的物理理论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应注重改善课堂气氛,改变授课形式,使得物理课程是形态丰富且吸引学生注意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形式

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不直观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多加运用。比如在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刚接触天平的学生对各个部件的用法和名称掌握起来有困难,可以先放一段介绍天平用法和结构的视频,然后让某学生模拟操作,其他同学判断该学生是否操作正确,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这样既可明白的让学生接受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利用多种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看不见摸不到的物理概念,在对这类知识进行传授时应改变以往只是强加灌输给学生的做法,要充分利用多种感官的体验对其进行认知[2]。比如在讲到“压强”的概念时,准备一支一边削尖的铅笔,让学生两只手食指分别按向铅笔两头,随着力度的加深逐渐感受到了手指的疼痛,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受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利用这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更大的兴趣去探索知识。

3.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将理论融入学生生活

教师的任务不能只是将理论知识告知学生,停留在书本与试卷上的知识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课堂上让同学们抬头看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上会沾上许多的灰尘。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一现象并问原因,引出扇叶在空气中摩擦从而产生静电吸附灰尘的现象,从而引出有关静电的理论。

三、改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师生之间不应该是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教师通过指导与点拨,确认学生优质高效的进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的模式,教师可以提出某一个知识点与范围,让学生先进行自主的探究,学生通过日常观察与试验等手段得出结论后教师在加以点评与总结,传导正确的结论[3]。比如在学习物体漂浮、悬浮等概念时,让学生们分组自制小型潜水艇,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如何构建艇体才能达到潜艇悬浮、漂浮的状态,然后教师将各组所制结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通过实践结果引出气体造成物体上浮、下沉的理论。

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培养学生向素质教育方向全面发展,这要求教师应注重教授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不断突破、有所创造。在这个方面,学校和教师可多组织一些竞赛或者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并通过运用现有知识发明创造、自主思考,这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未学领域的探索。

五、结语

以上列举了一些可以增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方面。回首新课程改革从提出到推广直至现在的过程,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效果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进。因此,应当继续按照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切实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运用的灵活运用,想方设法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青.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J].魅力中国,2014(6):147-147.

2.杨大万.新课程初中物理的教学问题及对策[J].课外阅读:中旬,2011(11):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