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时间:2022-03-02 16:55:48

导语:在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家庭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48-02

1 引言

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它代表了校园精神,是校园整体环境以及文化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也是根植于校园中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的结合,对校园内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1]。自“九五计划”以来,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成为我国顶层战略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之一,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城乡差异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我国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在各个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农村的小学教育是必须要关注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使得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尚未能做到同步发展,存在一些不足。笔者结合多年在一线农村小学执教的经验,就如何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2 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性不强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关乎是否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些年,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始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很多农村小学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是,很多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过于纸面化、形式化,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农村小学虽然也开展一些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无法与校园、学生、教师很好地融合,使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活动成为与农村小学校园格格不入的舶来品,不仅没有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以及成长环境,还浪费了公共资源,所以,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联系农村小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持续性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单一 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比较单一,只看重物质文化层面,忽略了人文精神层面,一味地追求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忽略内涵[2]。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常会采取文化墙、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文化墙的设置大都是悬挂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等,但这些内容中有很多并不符合小学生成长的实际;主题班会会选在重大节日时开展,而主题班会的开展过于形式化。这些形式单一的活动无法让学生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除此之外,似乎也找不到其他更为丰富有内涵的有关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形式单一是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参与度不高 在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多为教师骨干,或者是学生班干部等,而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多处于旁观者位置。这样就使得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无法真正融入、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也难以促进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意义的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参与度不高是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又一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只有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应有的效果。

3 改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别为政府方面、社会方面、校园方面以及家庭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强规划和指导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政策或者制度来规范和推进。相关部门应通过实际调研对校园文化建设制订出适应当地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形成具体方案和指导意见,将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程;要建立监管体系,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

学校方面 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是主体。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学校的主体责任没有完全兑现。农村小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首先应从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好本校规划和实施方案,这一过程应最大限度引导、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将这一过程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过程要注重引导师生广泛深入参与,同时对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发现,联系实际及时修正,要突出校本特色;鼓动、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提升农村小学师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才能使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真正的作用和效果[3];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形成自我评价机制,有较完整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动员社会方面参与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与政府和学校相关,社会广泛参与对推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样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要加强社会沟通,争取重视和支持,包括社会公益组织或社团组织,在很多情况下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缺乏资金的,这就需要动用社会公益的力量,给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帮助;其次,社会上的一些公益组织也可以加入到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以和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一起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拧成一股绳,会给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力量;最后,社会方面应当在各个方面都配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并通过我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调动家庭积极性 在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家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全方位健康发展,部分家长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认识,不支持、不鼓励,学校要积极通过组织家校共建活动方式,打消家长顾虑,引导积极参与,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会丰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如此,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然.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1995(6):35-37.

[2]杨爱华.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09(11):24-26.

[3]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16-17.

[4]李乃仁.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3):59-61.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农村校园文化;关系

农村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农村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研究,这对于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农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比较少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比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2.校园文化内容过于单一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相比,存在和信息滞后和经济条件差一级人才缺乏等许多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农村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宣传阶段,或者简单地通过办黑板报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3.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脱节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特别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结合没有任何的努力。很多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硬件管理上的简单投入,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本文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首先,初中历史课堂所教授的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味和感悟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另外,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历史人物的影响,从而使他们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这对于弘扬正气的校园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其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通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灌输,那样只会使学生丧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相互结合,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竞赛活动来增长自己的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这对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帮助。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而言,农村的风景和自然环境与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风情以及名胜古迹,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对于学好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大的帮助。另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这对于学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比较少、校园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脱节等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此我们要努力处理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崔勇,齐卫东.新建本科高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3-24.

[2]李婧竹,柯棽元.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外部空间[J].西北美术,2015,01:42-44.

第3篇

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界定

中小学可以说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学习氛围,作为一种潜意识下的教育力量,对于提升学生素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认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对于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讲,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内硬件条件的改善,更是一种积极向上、求知若渴的学习风气,是一种培育人格、塑造人格的良好校风。

教育理论界对于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有几种不同的观点。首先,有些教育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属于校园环境中的一类亚文化,它并不隶属于正式的文化范畴。其次,有些教育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群体性质的文化,是由群体性关系所建构的一种文化类型,是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学习交往和日常互动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再次,部分教育学者也将校园文化的各类影响因素看作一个整体,将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等都划归为校园文化的概念之中。最后,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它将学校教育进行了完善,使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之中有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各中小学不仅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运用教书育人、风气塑人等多种教育形式,尤其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心理素质等内在素质的培养。同时,很多中小学也都在致力于校园的美化程度、学校的建筑设计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目前,各中小学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鲜明特征,便是注重从多个方面、多个主体、多个层次来进行教育,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步发展,注重用环境来影响师生的意志、行为、心理等。

综上所述,从学科研究成果和广义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校园文化指的是在中小学校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h境的背景下,研究学校领导者、学生和教师等各类主体的文化环境和文化结构,并且这种文化是在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展开、形成的。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趋于表象化。有研究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只是一种单调或是表面的活动,并不具有实质上的价值和意义。从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来看,学生受当前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负面价值观念的侵害,受网络文化中多重文化形式和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当前的中小学生经常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逐渐限于自己窄小的小世界中,而不去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可见,校园文化还未能完全深入人心,改变学生生活状态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足。虽然我国在极力倡导推行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等多种原因而导致其进展缓慢。许多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重视不足,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中小学的教学课程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不仅没有完全呼应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和追求,有些学校甚至是只重视学科间的竞赛和考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著名教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而目前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还不能完全让学生拥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的心灵,同时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很多课外作业也影响了学生开展学习以外的校园活动。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较为松散。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面地去整合各类因素,共同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但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还没有达到整合各方资源的水平。究其原因,部分可以归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没有完全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的最终目的还不太明晰,缺少文化自觉性,没有完全意识到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种意识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能很好地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的。再加上资金不能周转、学校场地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活动场所缺乏等因素,有的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陷入困境。布局不合理、考虑不周全、艺术性不强等问题,都是校园文化建设松散的后果。

四是校园文化欠缺人文关怀。目前,有的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较为欠缺,对于人格和品性的培养还较为不足。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去明白社会的秩序和规范,去适应这个社会所规定的制度和法律。当然,教育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力量,感受到教育对伟大人格的塑造,这也是我们一直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原因。例如,在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方面,学校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将社会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传授给学生,把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教育的重要追求之一,但是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校园文化还需要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尊重,获得人生的准绳和理想。所以,对于目前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人文精神的欠缺仍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是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和深度。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趋于表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明确,未深入。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将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学生当作客体去教育。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在“填鸭式”地灌输教学计划中所需要教授的知识,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独立思考。由于教学过程的单一化,才使校园文化的最终作用者――学生没有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精神,没有体会到求知若渴的文化精神。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不仅需要学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去赋予教学一种创新性和生命力,更需要学校领导去加强学校文化活动开展的意义性和时代性。

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校园精神是学校内的成员经过长期熏陶而内化在心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而校园文化优秀传统形成后,必然会感染每一位师生。因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各中小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如国外中小学会设立专门的校史陈列室,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除此之外,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他们不仅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更是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和提升校园文化质量的中流砥柱。因而,提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他们有效配合,也需要校方领导的足够重视。

三是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多重因素。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的积极发展也不是短期之内就可以顺利构建的,它需要整合多方因素,釉毖校的各种力量,并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开展文体活动、完善校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参与校园文化的研究。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它需要一种科学、冷静、客观的研究精神去探究。统筹和整合各方因素,不仅需要校方将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有机结合,更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去实现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4篇

1.1创造新的校园文化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从而促进的就是新文化的产生。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校园文化。这种新的校园文化更加强调个性发展和公平正直,有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会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1.2培养学生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同时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环境就是一个推进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工作的一个契机,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抓住的机遇。高职院校需要借助新媒体环境,对学生进行新媒体教育,在教育中不断渗透正确的媒体应用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和综合素质。

1.3缩小知识鸿沟

由于行业和历史原因,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及其他重点院校比较起来差距较大,高职院校起点较低、文化积淀较少、再加上投入少等原因,造成了学生素质普遍不高,知识鸿沟逐步增大。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全面推进新媒体文化建设能够为高职院校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够使得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先进的知识文化也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学生借助多媒体环境,能够逐步提升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提高知识素养,这样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步的缩小。

2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2.1革新文化建设理念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为了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和借助新媒体力量提高建设水平,首先就需要在文化建设理念上进行改变,依照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新媒体文化的发展需要革新理念,树立以信息传播为核心的观念,加强信息的传播,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范围。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革新文化建设理念:第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逐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更多的关注我和听取学生普遍关心的文化信息。第二,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价值,高职院校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新媒体和媒介手段,用QQ、微博、微信等媒介工具将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互动交流式的团体。第三,要认识到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和学校的关系是平等和交互式的关系,应该做到信息共享,除了要结合校方信息反馈之外,还要更多的听取学生的反馈,以便发挥新媒体的最大价值。第四,新媒体环境之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学校和学生必须要对文化信息有共通性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彼此的认同感,避免出现文化信息曲解甚至难以传播的情况。

2.2发挥新媒体利用价值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媒体工具产生,其功能也越来越齐全,并且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就必须要将新媒体工具应用到文化建设中来,找到学生热捧新媒体的原因,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工具,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微信是学生普遍使用的社交工具,也会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那么高职院校就可以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工具,将其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媒体平台。例如,高职院校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开立官方微信平台,并在这一微信平台上校园文化和其他学生感兴趣和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信息,并在这一平台上及时回复学生的求助问题,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能够传播学校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建设成为每一位学生感兴趣和乐意去做的事情。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利用QQ群和微博对高职校园的文化进行传播和发展,用学生熟知和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工具,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使用价值,并为学生素质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3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是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开展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媒体发展的必经阶段,能够逐步实现媒介的一体化和多功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且逐步丧失了媒介传播的优势,为了保证传统媒体能够在逆境中生存和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和新媒体合作,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确保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同样要将新旧媒体融合为一体,在发挥新媒体的利用价值的同时,也要将传统媒体应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学院校报、校园广播以及校园网站融合起来,优化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方式不能一味的强调某一种文化传播媒介的官方地位,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满足学生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例如,学校网站可以新建一个新闻模块,用新媒体传播传统媒体的内容;可以将学院校报和校园广播等文化信息电子化,将新旧媒体融合起来,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

2.4表达新媒体的符号和意义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信息文化建设,而这些信息是符号和意义构成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要用符号以及意识形态来表达和承载校园文化。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利用新媒体工具和新科技设计出能够彰显校园文化的符号、标识,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将这一符号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形式感强的符号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新媒体的价值。另一方面,意义即意识形态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凝练出能够表达校园文化精粹的意识形态,并利用新媒体将学校的主流意识进行广泛地传播和发展,全面提高文化建设水平。

3总结

第5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孙天才(1959-),男,重庆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003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24-02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成效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大多数高校的管理者们,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既迈出了成功的步伐,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在一些院校、一些层面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这些缺失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制约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研究和探讨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就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这对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促进高校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认识错误,工作难于启动

一些学校的校园人(师生、员工),没有对校园文化的理论知识进行必要的学习,以致对校园文化概念和意义的理解出现错误。他们仅凭直觉,望文生义地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传授的科学文化。他们没有认识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一些活动,而多开展一些活动或少开展一些活动都影响不了学校的大局。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边缘的位置,工作难于启动,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成效了。

(二)目标不明,运作艰难

一些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总体的设计和布局,定位不准,目标不明,计划性差,随意性大,导致广大师生员工无所适从。这样一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活动,既没有系统性,又缺乏连贯性,只是漫无方向,东鳞西爪地进行。因此,在这类学校中,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秩序混乱,运作艰难,收效甚微。

(三)内容片面,效果不佳

一些学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性,把物质文化建设当成硬任务,把精神文化建设当成软任务,重“硬件”设施而轻“软件”建设,并且对制度文化的建设也不到位。这种偏颇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功能的整体发挥,效果自然不佳。

(四)缺乏创新,发展缓慢

一些学校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单纯、盲目地模仿他校,一味地“拿来”“苟同”,不能“求异”“创新”,结果如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反而自裹手脚,导致发展缓慢,工作没有起色,效果很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认识是基础,目标定位是关键,完善内容是重点,探索创新是核心。校园文化建设的任何缺失,都会对这四个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阻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校园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探讨研究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二、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一)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迈出步子

要解决“认识错误,工作难于起步”的问题,就要在学习理论、提高认识方面深下工夫。

1.加强对校园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所谓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的环境中,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正确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五点:一是实施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二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环境中产生的;四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包括教育、学习、科研、生活等;五是校园文化不是先天的,而是校园人后天的创造。

2.了解校园文化的功能,懂得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它的诸多功能中得到认识。(1)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打造的物质环境,比如,校舍、场地的整洁布局,名人名言和肖像的合理张挂,学校布告、通知字体的规范和得体的张贴等,处处都在影响校园人的言行。校园文化营造的精神环境,比如,良好的校风,教师的师德风范,时刻都在陶冶着校园人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面貌,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控制功能。校园文化是依靠制定规范的规章制度、营造正确的集体舆论等来对校园人施加约束和控制的。这种控制功能,规范着校园人的行为,促进他们努力去实现工作目标。(3)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既能为校园人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广阔的文化活动平台,又能为其施展才华、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一定的条件,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精神受到鼓舞,从而产生动力,积极工作,努力学习。

校园人正确理解了校园文化的概念,了解了校园文化的功能,懂得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能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提高,使校园人产生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从而为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二)确立目标,准确定位,高效运作

目标是管理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和成果的统称。它既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活动的灵魂,始终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具有指向、调控、激励和检测评价的作用。因此,要解决“目标不明,运作艰难”的问题,就要做好总体设计,准确定位目标,科学构建目标系列并有效实施。

1.确立目标,层层定位,构建系列。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是一个系统,要层层做好定位,构建系列。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目标,属于全校性的战略决策,是校园人要实现的远期蓝图,一般以三至五年为期;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项目标,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目标的阶梯,是校园人中期性的行动纲领,一般以学年或学期的时间为期;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分项目标,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总项目标的指导下,各部门、各组织制定的专项目标;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具体安排,是校园人近期的行动指南,比如校园文化建设活的周日程安排等。

2.实施目标,遵循轨迹,分步推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要按照所构建的层次系列,在总项目标的统领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先从单项做起,再向多项推进,然后扩展到全局。即从初始的、低级的项目开始,向基本的、中级的项目推进,再向高标准的、高级的项目发展,遵循轨迹,实行积极、稳妥的分步推进策略。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成功,就能把目标蓝图逐步变成校园文化建设一个个现实的成果。

学校确立了目标,做到了层层的准确定位,构建了科学的目标系列,就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实行目标管理,引领校园人按照目标要求去工作,使校园人为了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这样就能增强校园人工作行为的目的性和程序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实现由运作艰难向高效运转的转变,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内容,功能效应,整体发挥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要改变一些学校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片面化做法,发挥整体的功能效应,做到“三管齐下”,实现三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校舍建筑(教室、办公室、宿舍、运动场)和校园生态环境(园林、草木、坪坝、自然空间)等两大方面。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校貌”,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是实现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搞好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就要在校园建筑的合理布局、校舍内部陈设的优雅布置、校园生态环境的绿化美化三个面下工夫,做到精心规划、精心设计和精心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在物质基础方面的作用。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公约准则等方面。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校规”,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绳,是实现学校发展的制度保证,也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要搞好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重在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公约准则,做到认真执行、依法办事、按章操作,以充分发挥其在制度保障方面的作用。

3.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体系等方面。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校魂”,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风貌。要搞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对学校精神的培养。学校精神是校园人在长期教育实践和管理中积淀起来的反映学校价值观并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和核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之中。因此,培养学校精神,要着力抓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三风建设,以充分发挥其在精神力量方面的作用。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和“外壳”,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和“内核”,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只要我们三管齐下,做到三个方面和谐的发展,就能改变一些学校重“硬件”而轻“软件”的片面做法,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效应,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四)探索创新,超越模仿,形成特色

学校要解决“缺乏创新、发展缓慢”的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他人与走自己的路的关系。

第一,对于他人(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不能单纯、盲目地模仿,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办学条件(师资、生源、设备)、管理模式和校园人群体素质等,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促进自己的发展。

第二,在借鉴他人(校)经验、取长补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超越模仿,敢于求异创新,打造自己的优势和强项,走出自己的路,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就要求树立创新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大胆进行改革和试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陈出新,构建新的合理的运作模式,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只要认真研究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的途径并付诸实践,就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就能大大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素明.校园文化刍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4(6).

[2]方铭林.“学校精神”浅析[J].中小学管理,1996(10).

[3]孙建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6(4).

[4]郭英,郭安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4).

[5]李荔.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重庆图情研究,2007(3).

第6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校园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目标,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创建和谐的各行各业。建设和谐校园是这一创建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校园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以人的生命和价值体现为本,以实现学生自身价值,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和谐校园与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校园是我国高职院校校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它是教学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就是要使高校中各种有利于发展的要素间形成一种协调均衡的和谐状态,其中主要体现为校园各组织之间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校园文化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1932年在其著作《教学社会学》中提出的。目前,在国内,对校园文化虽然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以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为主体不断创造并共享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结合体。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内涵建设,所以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三、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

1、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全面,定位不准

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文化活动,注重开展丰富多彩,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而对校园精神的的培育和影响重视不够:有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文化,甚至只是学生的课余文化、社团文化,比较重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而较少注重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缺乏个性

虽然很多高校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思想和目标,但相当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述多为求实、创新、奋进,趋同化比较严重,缺乏风格独特的个性。

3、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不突出,辐射力不强

这突出表现在比较注重物化环境的建设,而对营造具有文化深度和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人文环境研究不足,校园精神的核心地位不突出,凝聚、感召、教育功能不明显,一些文化活动品位不高,学生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不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示范作用发挥有限。

四、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一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在我国迅速传播,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二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崇尚物质生活、轻视精神生活,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忽视政治方向和人生修养等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师生价值取向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观念、就业观念、人生规划也发生重大变化;三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手机的普及,知识、文化、信息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这三大变化对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去分析、研究、解决。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通过校风建设,可以使全校师生树立全心全意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及不怕困难艰险、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宝贵资源,并结合学校实际规划,在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师德教育,进一步规范师德管理,在学生中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和优良教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以完善的人格和优雅的气质去感化和影响身边的人,只有这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才能担负起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对于学生必须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形成努力学习、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优良学风。

2、大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比如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环节和手段,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邀请名人名家到校讲学,作报告和讲座。通过这种高品位的人文氛围可以潜移默化的滋润学生的心灵,在这种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是学生们的视野开阔,使之思想和心灵趋于成熟。同时,高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过一些传统的艺术进校园,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还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在丰富第二课堂的基础上,拓展第三课堂,让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热爱、向往、参与艺术的激情 ,另一方面走出校门,让高雅艺术服务社会。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也有利于营造特有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对培养符合一定教育目标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把德育、智育、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文娱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境界得到进一步升华。还可以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国庆节、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提高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利用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实践活动为契机,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和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开展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建设一批精品网站,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通过平台,让师生通过互联网交流思想,探讨发展,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对他们要加强引导,确保校园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请优秀校友到学校中对学生宣讲其成才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来激励大学生励志成才,借助于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军训、毕业典礼、各种荣誉的颁发仪式等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活动,激励大学生求实、奋进、和谐、创新。对于诸如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馆等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学习环境,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高校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建好校史陈列室,让学生认识学校的历史、办学思想和理念,从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现实中,优美的校园景观往往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所以,可以在诸如教学楼张贴名人名言或师生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场所布置内涵丰富的浮雕、雕像、书画等文化作品。让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绿化的设计、建设、命名及管理中,一方面不仅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的改善中,使师生的思想品德、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六、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通过对一些高校的取证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还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而忽视了师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促进师生成长简单的理解为环境与人的关系而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在不同程度上误导了校园文化的实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利害关系,这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1、要建设好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要切合实际的进行创新发展,继承是基础,创新发展是生命力,没有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其实,这是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东西方文化、不同国家、名族的不同文化、有益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全校师生就必须在思想上达到共识,在建设中始终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贯穿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并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共同进取的精神纽带。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师生员工作为校园文化的共同建设者,必须正确对待他们在建设中的角色,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时刻把道德素质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而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更要志存高远,潜心育人,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水平和工作效率,把教育育人落实到实处,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学风建设既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又对第二课堂教育具有促进作用,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由此可见,处理好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结合学风建设和专业特点来开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系一节一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比如外语系可以开展“外语文化活动周”、艺术系的服装专业可以组织服装文化艺术节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培育良好学风,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4、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在关注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把精力放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最终通过提升精神内涵达到育人的效果和实现物质文化建设的教化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成才,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和谐发展。所以在文化建设中,即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在团队活动中磨练成长,还要关注贫困生、弱势群体的成长,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通过开展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知识、技能、道德、学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热烈推广,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得到重视。本文结论经过对实地调查研分析,整理得出一系列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优缺点,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开展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措施,来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进程,以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制度化 专业特色

当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国家也加大对中职教育办学的支持和投入,中职学校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好时期。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阵地,是体现特色职业教育和培养职业精神的主战场。本文通过对本市几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发放问卷、随机采访和现场参与的方式得到一些有力的数据。数据来自本市共6所中职学校,涵盖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两所,行业学校两所,及民办学校一所。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424份,收回419份,有效问卷414份,有效回收率为97.6%。

一、统计情况

二、现状分析

1.主要成就

(1)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理解更深。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学校师生已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国家教育的一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首先,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素,可以支撑和补充学校管理板块,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其次,校园文化实际上是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标准的体现,在制度上提供了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促使老师和学生的行为看齐社会道德的主流标准,从制度的约束力提升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最后,校园文化制度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教与学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技术与道德之间交往互动的准则和通道,让各种关系得以协调、和谐。

(2)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形成共识。对调查数据综合后发现,有90%以上的学校各级领导和 85%以上的教职员工认为, 中职学校要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客观上说,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陋习。校园文化可以渗透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在教学的同时也育人,这是保持校园稳定、办出专业特色、具有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在这方面中职学校的教职员工感触尤为深刻。

(3)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已经彰显。一是学校指定相关部门分工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到了五有: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经费、有验收。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 学校结合各自情况,每月都安排有重点活动, 师生参与踊跃。三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对学生有益的讲座和讨论会,得到学生积极的响应。

(二)存在的问题

1.重视经验性忽视专业性

调查研究中发现,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常囿于传统,多是老经验、老办法。如校园歌手比赛、体育类比赛、黑板报等等,不能根据当今时代化、信息化特征和新元素思考新问题、创新新思路。由于高质量的、有吸引力的、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和项目少,加上缺少有目的地引导,形成的真空往往由诸如选秀比赛、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所填补,发现问题后再去一味地堵禁,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策划出新的校园文化模式和形式显得极为迫切, 对活动创新的呼声引起学生共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期望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更体现其专业特征,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樱细化专业内的相关竞赛项目,以赛促学的形式受到学生欢迎。校园是各专业学生展示自己专业才能的第一个舞台,也是综合性中职学校展示多元化教学水平的有利平台。把校园文化活动方案分解成各专业展示风采、汇报成果的“活动月”,传统的综合性活动穿插在当中进行,将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到重要地位,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2.呈现碎片化缺少系统化

同时我们注意到,职业学校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 从而忽视了文化这个层面。由于缺少计划、规划和策划,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往往欠佳,并呈现出随意性,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的“碎片化”。调查中发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大多依赖于校学生工作处 、团委及教务处,基本都没有主管的校领导,成为这些部门可有可无的“附属、附带工作”, 成效自然也不明显, 就更鲜见亮点,也更谈不上系统化建设了。

3.抓硬件“硬”抓软件“软’

提及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看重物质文化看轻精神文化,通常想到的是建设“硬”的方面,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软”的方面:一是忽视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上去了,工作也布置了,只是得不到制度的有效保障,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流于形式;二是计划难以落实。学校在校园文化日常建设方面重视不够,缺少分管领导,“代管”形同不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部署无验收、有形式无内容、项目多经费少,等同于没落实;三是不注意经验借鉴。学校间少有相互交流,往往走自己的老路,落后于时代。四是“以不变应万变”。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一旦完成,便束之高阁:图片不更换,网站不更新,活动多雷同,年年似相识。五是缺少宣传推广。一种普遍性认识是: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附带性、非主流性工作,没有将其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中,通常是布置了不做,做了也不宣传,宣传了也难入心入耳,更不注重推广、交流,使得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取得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凸显。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已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考察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必须考察其文化实力,看其是否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是否掌握其先进文化的主导权。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领域、多学科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使其不断生成特色鲜明、品质高雅、生机盎然的高层次文化形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即物质校园文化物质条件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设备、设施、建筑、环境等,这是校园文化的实体存在,它透射出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方针、价值观、人才观、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

二是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校园制度文化,主要规定了学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各项工作和学习制度、责任制度等校纪校规,这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次,是对学校师生员工和学校组织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三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校风学风等。

以上三个层次的校园文化、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大书特书。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社会公平、城乡差距、干群关系等问题逐渐凸显,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崭新的外部挑战。多元生态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而各种消极的社会因素,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高校中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出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了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校园文化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在物竞天择中被淘汰和扬弃。

(三)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不够

网络应用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在社会方面的侵蚀文化、颠簸政权和弱化法律,在组织方面的入出不平、网络依赖和监督困难,在个人方面的权利侵犯、身体伤害和网络沉溺等。据广州日报报道,原点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表明,广州大中学生上网人数超过8万,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的占35%,由上网而对其他事物减少兴趣的占36.2%。专家预见由网络带来的心理疾病正登陆广州校园,成为新世纪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最大障碍。广州现代教育科研中心心理研究部主任傅荣副教授认为,过分迷恋网络将给网民的生理、心理带来负面影响,长时间面对电脑会影响食欲,产生疲劳,影响消化功能、肠胃功能,大脑血流量减少。心理的表现是兴趣产生偏离,对网络依依不舍,排斥其他事物,精力长时间过分集中在一个方面,会对其他学科了无兴趣,发展下去会影响正常人具备的思维和想象。因此,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存在亡我之心,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文化渗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坚持以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是非标准,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其次,必须坚持以促进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为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助广大师生开阔新视野、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校园文化才能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用文化。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只有主动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关切,并自觉地融入到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去,校园文化才能日益显现出其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二)用独立批判的精神构建校园文化

独立最根本的是思想、见解和人格上的。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核心标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对知识分子作为独立思想者的最有力的高度概括。换言之,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形下,知识分子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立场、独立的判断,不轻易受外界的影响;永远与现实保持距离,保持永不妥协的精神。大学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学术圣地,各种学术思想应该在这里充分自由展现。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教育过于单一化,而对多元的、多种思潮并存的社会,就应该允许各种思想的碰撞,使学生在认识、了解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批判,从而形成独立的思想。与这种独立相关的,是一种冷静的批判,甚至有人感觉为一种反叛。大学本就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批判的场所,而目前,在我国的大学中,这种精神还需大力培养。大学应该培养的是具有独立批判意识的思想家型的人,着眼于民族的、人类的长远利益,培养为未来国家、人类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思维的思想家、人文学者。使学校师生在多元化文化充满矛盾、争执乃至冲突中,产生真正的文化创造力。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在学校内部产生影响,而且对社会也会形成一种积极的辐射。从逻辑结构来讲,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包容关系,而从文化建构角度看,校园文化并不是社会文化的附庸。学校不但可以在知识、技术方面影响社会,而且在树立标准、展示理想、坚定信念方面也可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事实上,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思想、口号都是在校园首先亮出,而后深入社会民众之心的,比如“五・四”运动与1989年的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其性质来说,是区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反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示范性、高层次性等基本特征,使之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院墙文化”,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热点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能够在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此外,学校与学校之间,乃至学校内部的院系和不同学科之间都有着文化活动的相互影响,通过辐射、渗透和传递,形成共振的校园文化热点。人才流动也是校园文化辐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社会活动以及毕业后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也都会对周围的个人或群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

人类文化可划分为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两大领域。人类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认识自然,从而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即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人类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逐渐萌发出最初的科技文化。人类为了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认识和调整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人类在萌发出科技文化的同时也萌发了最初的人文文化。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充分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首先,深刻理解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人文性,从而深刻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应当看到,科学与人文一样,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也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次,理解“自然的发现”与“人的发现”的一致性,科学家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同科学家对内心世界的追求的一致性。应当看到,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再次,将科学技术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与创造者个人的价值三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这三者之间的完美统一,不仅表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而且也是创新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

(五)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学生干部;胜任力;校园文化

一、胜任力的定义

胜任力(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国外对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早,胜任力之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二、学生干部的胜任力

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强弱,体现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要遵循优秀学生的标准,不仅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工作业务能力强,普通学生较为信赖。一些特定的岗位需要具有特长的学生干部,比如宣传、信息、体育等部门,都需要具备一定特殊才能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培养或提高不是阶段性的,贯穿于选拔、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学生干部胜任力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学生干部在校园建设中举足轻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创造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这就对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提出了挑战。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强弱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学生干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思想意识、文化涵养等可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平稳运行。具备较强胜任力的学生干部,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概括来说,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内容的创新。1.有利于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是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学生干部首先要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熟悉流程只是开展工作的一个前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需要对工作进程进行合理安排。优秀的学生干部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能够以自身的优势条件及技能,促进工作进程的有效完成。这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当然,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不仅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还需要向普通学生展示自身的领导能力以及价值观。2.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提升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干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需要由学生干部进行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高,就意味着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见解。学生干部的文化涵养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也将会获得提高。3.有利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创新学生干部胜任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可以影响校园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胜任力的学生干部起到连接校园和社会的作用,使校园文化与先进的社会文化发生交融。学生干部也会把这些新理念带给普通学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四、学生干部胜任力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学生干部胜任力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差以及校园文化突破性发展进度慢三个方面。学生干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如果没有令人满意和信服的胜任力,则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胜任力弱的学生干部难以处理好相应的工作,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1.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是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工作。一旦基石没有打好,后续工作就难以进行。组织能力是学生干部外在的综合表现,胜任力显著不足的学生干部在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时,可能不会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学生干部的胜任力不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导致工作无法快速开展。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求学生干部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打造属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品牌。高校学生干部不仅要会学、会思考,还要会创造。如果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胜任力存在不足,缺乏创意与思考,那么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就会较低。学生干部缺少创新意识,工作死板,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势必会阻碍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即使学校有很好的创意,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阻碍。3.校园文化突破性发展进度慢学生干部不仅要实现自我突破,提升思想、能力、素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要提升自我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破除陈旧、落后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学生干部需要有耐心,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胜任力。但胜任力弱的学生干部往往执行力较弱,缺少工作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时,容易产生逃避的想法,导致校园文化的突破性发展进度慢。

五、提升学生干部胜任力的优化措施

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考虑,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是胜任力强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极其重要的。1.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是关键(1)正确的思想引导正确的思想素质是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条件。通过思想教育,学生干部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正确的思想方向,多平台、多层次、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干部的胜任力。(2)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教育培训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干部的视野,还能提升其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及胜任力。2.改变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是途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选拔机制,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这是建立一支胜任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的前提。在选拔机制中,要重点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宣传动员、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这三个环节。(1)充分宣传充分宣传的目的在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关注选拔,这样才有可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高校要在适当时机,运用适当的渠道,对各层次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形象宣传。号召每个学生自己选择岗位,自荐参加各层次的学生干部的竞选。(2)严格标准高校要严格按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干部队伍标准要求进行选拔。在胜任力的评价筛选时,可借助科学的胜任力量评价表对参选的学生干部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初选的必要程序。(3)严控程序学生干部选拔的程序依次为:岗位—报名—审查—培训—竞选—公示—任命。在选拔的各个环节,务必确保信息公开并传达到位,通过竞选、公示和任命为当选的学生干部提供获得认同感和荣誉感的有效途径。3.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育是方向通过学生干部的选拔,高校要尽可能筛选胜任力强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加强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后续工作。应对选拔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进行科学规划,不能“一把抓”,泛泛而谈,这样不仅没有针对性,且会阻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育。

参考文献:

[1]张继东.学生骨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2]李燕燕.地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的现状调查及其启示———以xx学院的调查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3]宋林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