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10:50:43
导语: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版画艺术 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创造出带有其内容喻意的各种艺术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艺术见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版画艺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及丰富的艺术内容,版画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以它独特的艺术性和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形式,展示着它无穷的艺术魅力。
1 版画的发展新趋势
在如今的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版画的渗透,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文化镜子,有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趋势一改以往的传统创作方式,越来越趋向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科技的进步丰富版画的制作方法、艺术内容和时代艺术价值。
2. 运用科学技术与版画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桂林说过:“过去照相只为我们开了一扇窗户,而现在电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里面的路很长,不知道路通向何方?”在版画艺术利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版画艺术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是否具有艺术性,而不是科技性,科学技术只能是作为版画艺术的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直接喷绘的“数码版画”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很便捷,但是俨然已经失去了版画艺术传统的艺术特色。虽然数字技术的介入让绘画艺术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其摆脱了技术条件制约。但是过分地追求视觉刺激效果,题材越来越脱离生活,对技术的追求过度,甚至单纯来炫耀制作技术,失去人们对现实、对人生的感受,丧失了人们对事物的思考,也就使艺术创作离日暮途穷不远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版画艺术带来新的发展土壤,也很容易使版画艺术畸形发展走向偏离艺术的轨道。版画艺术需要科学技术的辅助,但科学技术不等于艺术。在多远化的社会背景下,科学促使版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人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具有广博深厚的文明基础和理性精神,从而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和自我延伸的能力。
3 版画的创作需要文化的积淀
中国文化底蕴很深厚,我们中国文化历史很长,积淀很深,我们需要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化为人格气质,并作为台阶,使社会一步一步走向文明最高顶点。文化的积淀,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版画艺术创作的土壤中,吸收养分、储备能量,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开花结果。一幅有灵魂的版画创作要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积淀,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反映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现代中国版画界“卓绝之天才”古元的创作表现了国家对新生活的极大热情,他的版画创作中就有探索摆脱现代科技的痕迹,巧妙地将画面黑白进行处理,刀法严整而有旋律感,并且向民间版画创作方式学习,向中国传统绘画学习,努力探索版画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在版画的创作中走自己风格的新道路。木刻版画《江南小镇》中让我们感到的就是情真意切、朴素生动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劳动人民生活景象,以崭新的脱离高科技的新艺术面貌,确立了作品的艺术地位,在版画艺术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4 生活是版画设计的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创作版画还是写文章,都要有现实生活作为背景资料,不能空泛的去创作。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能供人去思考,去启发灵感。有人说:“我生活的世界是很单调的,无聊的,没有什么例子去引用。”其实就算每一天都过着同样的日子,那也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点。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认真的,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留意身边发生的小事,就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单调中创造不单调。例如清代的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所画的竹子让世人称奇,他的竹子无论是样式、形状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让欣赏者拍案叫绝。他之所以能有这样旷世绝伦的创作都是因为平时细心的观察。据说,板桥在空闲时就站在竹林里,默默地观察竹的一举一动,看竹的傲对冰霜,看竹的迎风送雨。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才画出如此神韵的竹子。在生活中发现版画的艺术,在版画的艺术中创造生活。生活和版画艺术相互联系,版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平时多注意留心去观察,去感受,这样才能创造出精美的版画艺术作品。
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科技对艺术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怎么样利用这些现代高科技,融入到版画的创新中,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版画的发展需要更加概括简练,并紧跟时代,在现代艺术中提升版画本身的价值品格。其实,版画艺术创作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使命感”,它是关于自我微观世界的沉醉也是对历史的宏观思考。鲁迅那个时代,“版画是刀子和匕首”发挥了不容置疑的作用,现如今版画艺术只有向艺术本身回归,回到人的主体本身,这才是版画艺术真正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简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版画艺术之关系[J].新美术,2005(26).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思政课;运用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中流砥柱,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为了能够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能够好好活着,创造了多种技术,比如石刀、坎砸器、钻木取火以及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出现,都让我们的社会在一点一滴的进步。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岁月,走过了原始社会时代,走向了信息化时代。一个充满科学、重视科学、重视创新的年代,包括自动控制、智能控制、过程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工业技术,让我们的时候能够脱离繁重的劳动而用各种器械来完成我们的工作,而我们人类则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让我们学到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服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而学习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们,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只有拥有渊博的学识、广阔的事业,才能找到被淹没的金子,揭开蒙在新星上的黑布,让我推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最激烈的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科学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正在以空前绝后的深度与广度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分,与他们密切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使生产过程可以不再依靠劳动者,可以依靠机械自动化实现,提高了自动化程度,使劳动趋向智能化,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力方式,同时也让产业结构发生了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让学习不再是为了应试教育才去学习,而是为了自己学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原本昂贵的手机、电脑等奢侈品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而其功能、外观等也越来越趋于普遍,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如果没有网络,我们要怎么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亲友见面、谈天说地,随时随地都能够知道他们的近况,科学技术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文化。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为了改变课堂中单一、枯燥的上课方式,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学校,大到学校的基础设施,小到课堂中的运用。比如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教室、视频教室、网络教室等,这些原本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的设备,在一些学校却变成了“宝贝”,怕被损坏,便把它珍藏起来,不让老师用、也不让同学们用,只有等上级领导来视察时才会用,借以表示学校的先进。教师不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思想上就会懈怠,时间长了,就会对其显得陌生,仍然使用传统教学,不能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美融合,学生接触不到新技术,就不能够拓展视野,无法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虽然有很多学校都在使用多媒体上课,但是课件的质量却无法保证,为了让课堂顺利进行,计算机老师必须要在,否则老师对多媒体运用不够熟练,就会影响课程的进度,而且老师也无法迅速解决,耽误了学生们学习的进度。学校应该开设培训班,让老师熟练掌握课件视频的制作,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引用,不仅能够充分开发、组合以及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同学们的学习空间,让理论知识不再如此苍白无力,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的教学课件是根据从网上搜来,让课堂来配合课件,老师在讲课时被视频牵着鼻子走,完全偏离了教学目标。将视频引进课堂,能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让知识不再虚无缥缈,让原本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帮助同学们理解记忆。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都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即人教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在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
(一)网络教学
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开课,他的教学方式应该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该抓住思政课的特点,制作一些切合实际,让同学们感兴趣又能学到知识的,轻松愉快地学习。在制作视频时,老师应该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以及视频最终要呈现的内容,充分了解同学们学习的习惯,知道哪些知识点是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哪些是陌生的,然后再收集资料,做一些能激发同学们兴趣的教学视频,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想象力、创新能力。也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把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比喻成爱情的忠贞不渝,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也可以转换教学模式,让老师变成同学们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同学们。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克服了教师自身的局限性,而且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学视频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深情并茂、生动形象,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活动着的真实图像表现出来,并且效果逼真、形象鲜明,让同学们能够快乐的学习,自主地学习。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科学、实用、艺术的视频来配合上课的内容,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也可以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上课同学们也不会走神,彼此都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施教、学习,也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实现减负。为同学们搭建起一个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对思政课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支持课题教学、案例研究、视频教学等,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用哪种方式进行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教师数量有限,出现了很多同学不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现象,而是在网络中搜索答案进行复制粘贴,因此网络教学平台中可以加入防复制、粘贴功能,这样就算是抄,也必须自己输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在大脑中思考,留下印象。思政课的教学离不开案例,老师可以做一些趣味性较强的视频资源上传,让同学们能够主动学习。还有的同学喜欢玩网络游戏,深陷排名制中不能自拔,所以在教学平台中可以实行竞争制度,让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时间、测验成绩等都量化为排名,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让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受打击。例如:云班课的实施。云班课是指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智能设备开展互动教学的云服务平台,老师在云端创建班群和班课空间,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课程订阅、消息推送、作业、课件、视频和资料服务。帮助同学们实时学习。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往的课堂是教师的主场,而翻转课堂则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讲授知识。学生们醉心于各种项目的学习,通过观看视频、电子书等提前学习课本知识,然后再将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由老师解答疑惑,以达到强化、巩固、拓展知识的教学效果。不仅如此,还能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讨论,互相学习,不论什么时候,都能够去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学生们能够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节奏,而且能够培养自己个性化学习风格。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更是融入学生,成为学生们中的一分子,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互动,互相促进学习,取长补短。翻转课堂能够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每个同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进行学习,并且根据学习速度匹配相应的作业,不会为了赶进度而不认真完成作业,让同学们能够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翻转课堂不仅在教学中互动性较强,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而且教学内容明确,流程较清晰,最重要的是其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老师一直在讲,同学们也只是听讲,这样的课堂过于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及兴趣,并且只是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深度,只是教,不注重同学们的学。而翻转课堂的引进,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真正受益者,能深层理解所学知识,能够让同学们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学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从而达到共同进步,提高成绩。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特长,根据每个人学习水平的不同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深浅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也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兴趣。学生们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准确判断。老师也可以把有相近疑惑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与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理解思路,确认他们需要帮助的点事什么,然后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当学完一个单元,老师要进行课堂测验,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然后设置一个分数段,没有超过分数段的同学要对以前的知识重新学习,直到通过测验。不仅如此,老师要随时抽查,保证每个同学都跟上了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孙杰远,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9-120.
[2]解月光,等.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
[3]冷余生.大学教学方法若干基本问题简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31.
[4]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71.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90-02
安全生产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和运行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最大限度遏制并减少伤亡事故,是当前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特种设备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涉及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锅炉每年消耗掉全国煤产量的70%,是工业生产的“心脏”;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其附属设备的投资额在石油化工项目中,约占项目设备投资总额的40%~50%;起重机械、场(厂)内机动车辆作为现代生产资料的主要搬运设备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力、港口、建筑、制造业等各个领域,其拥有量和配置已经成为上述产业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特种设备的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特种设备的数量及其安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其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其安全状况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管理水平。
迁安市特种设备主要分布在工业比较发达的镇乡、对市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产业。其中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电梯四种特种设备超过100台的镇乡有9个,总计3000多台;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三种特种设备约2000台。
“十五”以来,迁安市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管理手段,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实现了连续多年零事故的目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从“十五”初期基本情况的台数不清、涉及企业数量不清发展到初步实现了微机建档、动态化管理;安全监察范围从简单的锅炉、压力容器拓展到现在的大型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游乐设施等各种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从以执法为中心发展到以为使用单位提供各种优质服务为重点的全过程安全监管;逐步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重大隐患报送制度、事故预警制度、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制度,建立了责任较为明晰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但是,迁安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面临着安全管理水平偏低、手段落后、科学技术装备不足、社会环境不理想、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差距。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政府财政支持不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基础和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
二、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特种设备安全
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符合迁安实际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控制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1.构建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和社会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检验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责任、安全监察部门依法监管责任的三方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政府安全监管主体意识,建立覆盖全市的政府部门、镇乡政府的行政监督体系;在适当时机申请建立迁安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高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和检验效率;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社区基层组织以及社团组织对特种设备安全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2.构建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为主导,企业特种设备管理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镇乡政府为辅导,覆盖全面、反应实时、运行规范、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3.构建特种设备信息网络体系。构建重点监控对象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基本情况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数据库、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重特大事故档案数据库。建立涵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质监和安监等部门、镇乡政府、企业的业务网络系统。
4.构建特种设备危险源监控及安全评价体系。建立市、镇乡两级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中心和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定性准确、分析量化、评定科学、监控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
5.构建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和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共享、预案齐全的特种设备应急预防系统。结合实际,依托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组织网络,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市、镇乡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综合性、专业性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专业救援队伍。
6.构建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国内外特种设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整合特种设备管理科技资源,适当时机建立具有一定水准的特种设备管理技术支撑机构或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机构,逐步构建起满足特种设备管理需求的技术分析、检测、咨询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7.构建特种设备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各种教育机构,逐步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相配套的全方位特种设备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8.构建特种设备安全服务体系。建立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运作、优质高效、诚信规范的特种设备安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业提供特种设备安全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培训、认证等服务,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9.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体系。制订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诚信管理制度和诚信等级评估标准,建立诚信评估体系和诚信数据库,形成企业特种设备管理诚信信息采集、和失信惩罚的安全信用机制,为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动态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促进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自律。
三、采取的保障措施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的安全,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是实现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1.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投资计划,使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投入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建立特种设备管理、研究基金,改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运行状况。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拓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资金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和保险参与的多元化特种设备管理投入机制。
3.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大力实施特种设备科学管理战略。加强科学技术与特种设备管理运行的紧密结合,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关键性技术难题列入有关科研计划。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科技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科技队伍。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相关专业,着力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特种设备管理专业人才。
4.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抓基层、抓基础为切入点,大力加强特种设备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完善市政府、主管部门、镇乡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机构,保障各级特种设备监管机构、人员、装备、设施、资金投入等到位。
5.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把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严格执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6.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渠道,不断加强与先进地区、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特种设备管理、科技、教育、培训、人才的交流。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语
通过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对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了透彻的认识,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阎同喜.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论[J].机械管理开发,2004,(5).
吴林,男,(1982.07-),四川江油人,本科。重庆通信学院通信战术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通信指挥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蕴含着深奥的魅力,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进步功不可没。然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负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生存危机;负面效应
自然的和谐孕育了万物之灵――人。人猿揖别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物质、精神统一体,人就在不断地为自身的解放,为自身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开辟道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技术,经由古代的手工技术、近代的机器技术,演变成与科学联姻的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人类卓有成效的生存工具。
19世纪末,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论述到:“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流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过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里呢?”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使人能够重新创造人类和一切生命;太空技术使人移居外星空;纳米技术能在原子层次合成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冷冻术、智能信息化技术等使人以及人脑的永生和精神的不朽成为现实,所有这些,都使人感到,“科学已经上帝成为一个指导性的观念,或者二者已经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明开始成为可称之为“纯粹科技理性”支配下的单纯科技文明,“技术至上命令”冲决了人性内在的一切约束。
但在科学技术被推至极端后,人类也陷入了技术的乌托邦,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的确,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今天或许还处在一个蛮荒时代,但是我们在欣赏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美丽“光环”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效应并非总是完美无缺的。
科学技术的负效应体现在诸多方面,从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这一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人具有物质与精神二重属性。一个完整的人既需要物质性存在也需要精神性存在。二者均统一于人的生存方式。而人的生存方式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是人类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人类的生存方式,源于自然必然性与人类创造性的结合。因此人的生存天然地蕴含一个矛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加剧了这一矛盾。
从远古时期到近代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是自然生存――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资源和人的自然能力生存。大自然的资源,包括阳光、土地、江河、矿产,尤其是生物资源。人的自然能力,即人的体能,包括体力和身体技能。为了使自然界适合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发明工具以改造自然。工具扩展了人的体能,工具更使人得以利用自然力。比如,为了利用水的动力,人类发明了水车;为了利用蒸汽的压力,人类发明了蒸汽机,如此等等。工具赋予人支配自然界的力量,通过工具,人给自然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记。手工技术的使用,使人的主体性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作为实践主体,人将自己的目的、需要、愿望灌注于大自然。中国的都江堰,法国的葡萄园,意大利的新古典主义园林等等,都是人造自然景观的典型。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创造着新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无损于自然界的价值与尊严,因为它们都是在自然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内进行的。在自然生存时期,人与自然相得益彰,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明显。
近代以来,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机器技术取代了手工技术,工具与知识实现了双重飞跃。于是,机械能取代了动物能,技术物取代了自然物。到了现代,出现了与科学联姻的高技术。现代技术逐渐脱离人类的控制,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与扩张。技术疏离了它的初衷,背叛了自身的逻辑。在技术生存步入极端之后的今天,人类对于大自然不是善待,而是虐待;不是关爱,而是征服。人类无情地否定大自然的价值与尊严,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面临崩溃。人类的无限扩张和无度索取,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垃圾堆积,废气弥漫,废水染黑了河流,废渣充斥了土地,土壤沙化,湖泊干裂,植被毁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灾害频发。此时的人类,越致力于开发大自然,其所遭遇的生存危机就越深重,其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就越异化。
二、人自身的异化,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人的能动性的丧失。
当人类应用科学技术造福社会时,技术应用的目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技术应用的结果指向有利于人类福利的一面是容易理解的,被人类视为当然的结果。但在技术的应用中,伴随着造福人类的有益结果或正效果,某些事先未被人们注意的负效果或消极影响也随之而来,出现了一种事与愿违的现象。经典理论家用“异化”这一概念来表达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事物的性质慢慢被这种性质本身所带来的结果所改变。
马克思把异化理论和资本主义现实结合起来,提出有四种异化:(1)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成为奴役和统治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2)劳动活动的异化,即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3)人的本质的异化,即把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变成与人异类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4)人从人那里的异化,即劳动产品为他人所占有。通过异化理论,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发展趋势,指出通过不断克服异化现象,使个人全面发展和回归自由个性。其异化理论,在今天仍然有重要意义。
梅纽因曾感慨地写道:“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和理想。”技术知识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给人类带来精神快乐,反而变成一种异己的力量束缚和主宰着人类,使人处于异化受动之中。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进展是一种悲喜交集的福音”;叔本华第一次大胆说出人的欲望、痛苦构成人的本质;柏格森强调“生命之流”,指出直觉通向实在之路;弗洛伊德揭示“无意识”是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他们否认理性与科学具有认识实在、把握世界的绝对权威,呼唤失去的人性、自我,把人从抽象的思辨的“理性王国”拉回到现实人间。
在这一点上,马尔库塞的论述最为合理与精确。他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借助科学技术进步所提供的巨大物质财富,西方资产阶级得以宣扬消费主义文化和生活方式,控制人们的内心需要,使人们沉醉于只追逐消费这种异化的生活方式,而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能力。他认为科学技术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的方式是“非政治性”的,即它是借助于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通过对民众进行补偿,自动地获得民众自下而上的忠诚而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的。
总而言之,现代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带来各种享受与物质上的完满时,也消逝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人成为了自己手中所持有的物,被异化了。
虽然科学技术为人来带来了新曙光,带领人们远离蛮荒、享受现世的物质生活,并充满希望地展望将要到来的更加美好的新世界。但是,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地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待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并不表示悲观技术论调,而是希望能够认真思索所处的困境,试图寻找新的思维方式。(重庆通信学院;重庆;400035)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已与国家的经济命运、资源的开发、国家建设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问题。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当代社会设计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设计也已成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根本战略和有效途径,作为经济的载体,设计是国家和企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重视与推进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已成为关系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把握。以人为本的智能化生存方式已经逐渐改变了我们以往习惯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人性化设计是对这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好的艺术设计往往体现了科技人性的一种外化与内涵,因此,科学与艺术的合作与对话就有其更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设计的重要社会价值,从艺术设计是生产力的角度予以关注和扶植,艺术设计就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艺术设计的经济价值
艺术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也是一个“循环经济”时代,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资源高效利用除物质方面的还有知识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不断地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容之一。
设计是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两个部门的市场竞争中,需要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而设计便是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提供了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的制造者是生产厂家,它们的目的很明确: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新商品而言还必须有巨大的市场,不管是设计的还是制造者,驱动他们开发新产品、提高设计质量的最终目的都是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市场。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明确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艺术设计作为生产力与市场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设计具有科学的属性,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的增大则发展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技术学科、美学、经济学、环境学、人文科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创造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决定了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紧密联系,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
市场原理认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艺术设计与商品的生产一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品的设计质量、生产质量的好坏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市场及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艺术设计的一处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艺术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艺术设计推动市场竞争,联结技术和市场,创造好的商品和媒介,拉开商品的差别,创造高附加值,创造新市场,促进市场的细分,降低成本。现在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是全方位全层次的,不再局限在技术创新,形象创新上,而是进入了设计创新的时代。谁把握住了设计潮流,谁就掌握了市场,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设计的竞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计人员将越来越成为构成利润链不可缺的一部分,好的设计工作越来越被认为是市场中产品的区分者。市场竞争中单单凭借质量取胜已经不够,还要加上出色的设计,设计能够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拟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多增加一个媒体要素,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或者灌输给学生。普遍存在问题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然而,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推广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认为,有必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和信息化处理,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学理论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是创设学习情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根据心理学提出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声情并茂,协调学生多种感官的接受能力。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验,使教师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有关理念。
2、使学生能较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学习。
3、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型学习方式。
4、通过研究实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新授课教学:目前主要研究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教学)构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探究验证――合作交流――应用”新型教学结构,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生动、有趣、开放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氛围。
四、研究方法
1.整合教学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性质确定学生取向的数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介人数学课程领域,可以通过新旧数学教学模式的整合促进新数学教学模式的生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价值取向。例如,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个基本事实的教学而言,利用计算机,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三角形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再如,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自己决定进度,针对自身情况逐步深人地复习己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提高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模式也有了变化,通过主页浏览、E-mail双向异步交流、聊天室双向同步通话、BBS双向同步讨论、同步多媒体环境的虚拟数学教室等数学活动方式,可以让远方的专家、数学教师替代计算机有针对性地帮助数学活动主体,让他们通过交互讨论、合作解决有关复杂的数学问题并在交流活动中使各自的数学能力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2.整合课程内容──从时代性、技术性、教育性出发适时适度地推陈纳新,并有意识地防止无用信息及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泛化和异化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内容并正确反映现代的数学观念,例如,不少国家在其有关文件中提出要减少算术计算的份量,把数学课程中计算活动的侧重点转移到重视运算的意义,恰当的应用、对运算结果合理性的判断以及合理步骤的选择上去。当我们削弱和改革偏、难、繁、旧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论证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取消学生的代数练习和几何论证,而是要突出基本数学技能训练,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基本数学思维、基本数学方法,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泛化表现为滥用信息技术,造成数学课程内容无端庞大,造成学生数学能力实质性下降等不良后果。防止泛化和异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不能就内容谈内容,还应结合课程结构考虑课程内容的改革,例如,就几何课程内容改革而言,可借助于信息技术作如下必要调整:尽早地引人解析几何的思想,减少平面几何中有关的教学内容,并突出函数图象和关系、坐标与变换、分形几何等方面的内容等。
最后,教育要现代化,数学新课程改革必须要现代化。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也影响着数学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必须在数学课程中体现,而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必将是未来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新课标。
参考文献:
[1]章建跃.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DB/OL〕.人教社 网.http://.on.
现代自然课堂教学,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又动脑,并凭着志趣在课后进行后续研究,本文谈了在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擦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胆量等方面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明确研究目标。
二、化解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三、抛砖引玉,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然教学,能使教师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下面,我就谈一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压缩空气》一课中的运用。
一、激发兴趣,明确研究目标
这是创新教育中培养创新兴趣、创新意识的阶段,也是创新教育的启蒙内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地活动。他们易为内容新颖、方式方法独特、活动变化多样且变化激烈的事物所吸引,产生兴趣,同时,自己也会因事物、环境的新奇而产生独到的想法,别出心裁的见解!
《压缩空气》这一课中培养能力的知识载体有1、空气可以被压缩;2、压缩空气具有弹性。这些知识点的内容是新颖的,它与固体的压缩与弹性有相似点,但更抽象,更能以理解。所以在教学引入的方式方法上,必须从他们喜闻乐见的现象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望。
本课开头,我利用录像资料,播放一位叔叔骑瘪轮胎的自行车,费力而难以前行,然后叔叔用气筒打气。发出冲气时“哧哧”的声音,轮胎气充足后,转动轻巧而有力,这样通过熟悉的、直观的轮胎形状的变化,充气时形象的声音,进而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时,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纷纷想到了体育课上打篮球,气充足时拍起来轻松、弹性好,而且落地有声;当没有气时,费力而弹不起来。还有顶气球活动:饱气球用头轻轻一顶就蹦得很高,而瘪气球用力顶还直往下掉。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录像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再现于课堂,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整理了头脑中原有的信息知识,进而又明确了研究目标,进入迫切想解疑的心理状态,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也为后文的创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意识状态。
二、化解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往往是关键性的知识,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如果难点不突破,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标,而且也会影响学习信心,降低学习热情。
在《压缩空气》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如何压缩的,压缩后是什么样的,又如何会有弹性呢?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在用实物在进行探究时是观察不到的,为了全体学习能够理解这一抽象的知识点,为后文的实践应用、创新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空气分子画成形象可爱的小人头,当没有压缩时,它们自由自在地在空间中活动、游戏;当被压缩后,它们满脸愁容地被挤在一起,你挤我,我挤你,恨不得冲出去,由此一旦有空隙,它们就奋力往外冲,这也就是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当学生通过媒体展示,见到这一形象的情景时,他们情不自禁地说:“真好玩,我也是这样想的,但说不好!”也有的惊讶地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就像我们人挤公共汽车一样,许多人挤在一起很难受,当到站下车时,便从车门中冲出去,感觉很宽敞……”多么精彩的比喻。通过以上活动使同学们把实验、感性认识与抽象认识溶为一体,切切实实从搜集、整理知识过程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并从中享受到了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乐趣。
三、抛砖引玉,培养创新精神
关键词:水库;病险;加固;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697.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47
1 我国中小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的农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促进了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为防洪抗旱减灾及保障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现有的各类水库中,绝大部分都是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限于当时的人力、财力、物力水平,这些水库的建设标准普遍偏低,施工水平差,工艺落后,而且工程投入运行后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很多工程难以进行及时管理养护,导致一些工程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另外由于管理不到位,人为的破坏也给水库工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工程设施被毁坏或盗走,这些都给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隐患。水利工程建设都有其预期的运行寿命,这些水利工程已经运行多年,很多都属于超期服务状态,其工作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已经远远达不到当时的设计性能,更无从提起满足现在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多数工程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很多是带病运行,一旦遇到大汛很可能发生重大的事故,给周边的群众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对于这些病险水库必须要及时进行除险加固,确保其安全运行。
2 关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建议
2.1 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充足
在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落实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首要的问题,这是各地区在水利工程治理及管护过程中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病险水库的加固工程是一项投资规模较大,治理周期较长的项目,虽然社会效益显著,但是资金短缺始终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应当以公共投入为主,采取多层次、多渠道融资的办法,确保除险加固资金的保证。资金的来源仅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的,必须要进行多元化融资,建立投资体系,确保资金的多渠道来源,对于一些小型水库,可以以地方为主,国家给予适当的补贴确保资金来源。另外要从政策层面对小型水库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理清权责,这样利于水库的管理和资金明确。对于一些水库的管理,在明确防汛抗旱责任的前提下,可以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比如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总之,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力、物力等条件,采取综合措施,确保水库除险加固资金的保障。
2.2 做好水库大坝的安全鉴定
水库大坝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险情,有的用眼观察便能发现,有的隐藏在水库大坝的内部,需要专业的工具进行勘察才能确定。所以在病险水库加固之前要做好勘察鉴定工作,要提前请水利工程安全鉴定的主管部门相关专家,综合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资料、数据,对水库大坝进行详细的勘察,找出存在的各种险情隐患,实事求是确定水库的安全级别,从而制定科学的加固方案和治理措施,做到有目标的除险,有标准的进行加固。通过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水库病险情况进行详细的掌握,特别对于一些隐蔽性强的险情,要一并找出,找准隐患部位,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处理措施。做到不漏一险,确保一次性治理到位,避免虽经数次处理,仍未能彻底根治的情况发生。
2.3 加固时要考虑增容和恢复库容
除险加固的同时要把增容与恢复库容一并考虑进来,这样可一举两得,节省工程施工成本,避免分开施工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很多水库带病运行,汛期往往通过降低水位确保水库安全,导致调蓄能力大减,而有些水库年久失修,淤积情况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对于这样的病险水库在除险加固时,可以进行一次性规划施工,同时完成增容和恢复库容的工作,既除去了病患险情,同时也恢复了水库应有的功能,提高水库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提高病险水库加固的科技含量
病险水库多数都是很久以前修建的,这些水库由于当时的设计水平、施工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仅能满足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加上这些水库的长期运行,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水利的需要,所以在除险加固过程中,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用现代思维和现代标准进行设计施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力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经济性,提高加固的科技含量,不但要加固而且要提高,并要与技术进步相融合。同时要与综合利用及管理设施的改善相结合,应考虑增设防汛指挥调度网络系统及通信预警系统、水文水情测报自动化系统、大坝监测自动化系统等先进的管理设施。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给新时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创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新时期科学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地选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视频等多方面的功能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更高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科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简要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点收获与体会。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科学学习更高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声形并茂,突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动感性直观性强,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科学学习快速高效。曾执教的《神奇的水》一课,探究水的毛细现象这部分知识中,笔者出示科学小制作“自动饮水鸟”的视频短片,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出示关于死海的视频片段,学生犹如置身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近而探究出在水中加盐可以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中,课前利用百度平台搜集许多动、植物和人的极富生命力的图片,配以适当音乐,制成动感相册用于课前播放,这些被学生所忽视的平凡事物,立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更高效。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的科学原理及概念,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完美呈现其内涵主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知识的呈现更加丰富立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其教育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相比的。四年级科学《骨骼与肌肉》单元,五年科学《人体“司令部”》单元,六年科学《进化》、《探索宇宙》、《我们的地球》单元,等等类似知识的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彰显了它无法替代的教学魅力。通过运用各种声音、影像、图片的展示,给学生带来犹如身临其境般的求知感受,前所未有的震撼,在这种直观形象的教育手段面前,任何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不仅使科学课堂丰富多彩,知识的传授也更形象有力。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科学课堂更高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地让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现代信息技术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影音结合,图文并茂,更具感染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四年级科学《一切都在运动中》时,笔者制作了多个互为参照物的FLASH小动画,水藻中自由穿梭的小鱼、飘荡在水面的竹筏、高速行驶的公共汽车、自由行走的游人等,授课时,生动形象的小动画的播放,立刻使学生理解了参照物的概念,并能在小组合作中列举很多类似的例子。另外,我校最新引进的SMARTNotebook交互式白板软件的使用,也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了可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下,学生充分体验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无限乐趣,效果事半功倍。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突显科学课堂的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限兴趣。因此,课堂知识的设置,绝不能把学生束缚在书本、教室这些狭小的空间,上下课的铃声也绝不应该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广阔的网络信息资源去主动探究科学,学习科学。《消失了的恐龙》一课,课前准备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搜集恐龙的资料信息,课堂展示交流。《登月之旅》一课,出示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的短片,学生立刻振奋精神,对我国探月工程及神秘的月球产生浓厚兴趣,此时笔者及时鼓励学生“课后可以利用百度图片,或视频来搜索更多相关信息,会有很多你感兴趣的知识在等着你!”等等。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时刻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自学的能力,更加突显了科学课堂的开放性。总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科学课堂教学,努力创建高效科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对广大科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形成“开放式教学”、“终身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好地在科学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更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