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4 09:15:55

导语: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第1篇

每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充分发掘文本的潜在价值,解读其负载的文化思想内涵,善于把握作者语言特点和运用语言的特色,把握文本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取文本中的养分,与教材拉近距离,与之亲和,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接近,产生共振共鸣,这样才能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把以学科旧有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回归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应使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丰富的情感,养成良好的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育资源有基础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两类。从基础性资源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有的语文基础(已经认识的字词篇章等)、生活经历、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语文文本,都应该也可能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输入量。作为教师来说,也应该对之进行一定的精选和再组织,以提高其质量。这样,生活、课外读物、自己的感受与遭遇,都成为语文学习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这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进行教学设计的资源准备,一般包括:

1、教师对学情的分析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

2、信息资源的准备

要选择新鲜、及时、活泼,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资料,比如,从网上下载。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或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语文实践,储备网上的语文资源,为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3、教学媒体的选用

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播(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根据这一定义,印刷的课本、录音磁带、训练器材、电视节目、教师的演讲以及很多其他物理手段,均可视为教学媒体。最优化的媒体选择,往往是针对一节课内的具体目标确定的。

4、情境设置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这就要求教师设定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充分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体验与感受,从而陶治情感,感悟语言文字。如有位教师设计《威尼斯小艇》一课时,在课前让学生制作小艇模型,使学生形象、切近地掌握小艇外形的特点,贴近了课文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板画、动手操作、口语交际等手段,使情境得到延续,逐渐丰满,学生由学习者变成了旅游者,课文由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环境,威尼斯由千里之外变成了萦绕身旁,小艇由书中画面变成了一会儿握在手中,一会儿游弋在眼前,一会儿置身其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了语言文字,体验到了情趣。由此可见,只有带学生走入情境,课堂才会紧紧吸引学生,富有人性的光彩。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检测;学习效率;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45-01

课堂检测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教学,课堂检测反馈不到位,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有检测意识,及时对学生进行检测,掌握学生学习的现状,并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如何通过课堂检测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呢?

一、紧扣学习目标,合理设置检测题

语文课堂检测一般分基础能力检测和关键目标检测。如,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家与牧童》一课的教学,学习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会认13个生字,重点书写好“抹、批、挤、拱”这4个字;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是通过品读“……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等词句,体会画家高超的技艺,并进行说写训练。教师在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抹、批、挤、拱”这4个字的书写要求,然后落实第一个目标检测:在田字格书写生字各两遍,教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画家戴嵩画技高超的句子,品读体会。在学习“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观赏”一句时,练习设计为:用“……一……就……”练习说话。在指导朗读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教师又设计这样的练习:“请你也来夸一夸戴嵩的画,可以用上这些好词:活灵活现、精美绝伦、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这样的练习,既照顾学生年段的特点,又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检测,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层层递进教学,落实检测三环节

一般来说,一节课应落实三个检测环节,分别是课始检测、课中检测和课末检测。课始检测 ,一般是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或前一节学习知识的情况。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课始,教师可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威尼斯有哪些了解?请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自学收获。”课中检测,就是围绕某个关键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的检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点拨、引导。如果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这一关键的知R点,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补缺补漏。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在学习老人爱海鸥这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体现老人爱海鸥的词句,写体会;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感悟表达方法;最后,进行感情朗读。之后,进行课中检测,教师出示:

这是一位 的老人,我仿佛看见(听见)他 (用上一两种表达方法)。

如果多数学生都能很快完成练习,就可以转入第二部分的学习。课末检测一般以练习题、作业题的形式呈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更应该控制作业的量,注重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当然,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这三个环节的检测可灵活处理,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形式多样灵活,注重检测实效性

课堂检测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提问检测、小组检测和练习检测等。提问检测就是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形式。课堂上,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往往爱提问优等生,因为优等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容易相符。教师提问应兼顾全体,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另外,也可以用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的方式进行检测。小组检测,比较常用的是二人小组检测、四人小组检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提问:“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自学相关句段,教师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成果呈现在答题卡上,并进行汇报。这样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验。语文课堂的练习检测重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应做到有练有测、练测结合。

四、评价互动多元,体现学生人人参与

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注意堂上检测,还要对检测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力求形成一个教师主导、组长带动、学生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如,预习检测情况,可以是同桌之间互相评判;小组检测,可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合作、交流和总结,教师有效地指导帮扶,促使全面提高;练习检测,教师要抽查不同层面的学生,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渗透 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渗透与整合具有特殊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整体协调,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生聚集效应,发挥其最大效益。

一、信息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整合

通过单纯的信息技术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甚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仅通过一二课时的信息技术课是较难实现的,它需要通过学生较长时间地、经常地进行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就像不能仅仅依靠每周两课时的政治课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样。如何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这一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在各学科教学中不间断地进行渗透、培养。在各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进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良好情感,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知道了多少知识,还必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索、发现建构起具有个人风格的新意义。

二、各学科教学需要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项新技术,它要求知识的传授由过去平面的、静止的变成立体的、有声有色有形的载体,以生动活泼而又浅显易懂的形式乐为学生所接受。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整合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以目标为核心,学生为导向,策略为重点,评价为调控。它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好信息技术设备,使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改革服务。信息技术是教学中的一个组成因素,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高效地传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缀与装饰,杜绝为了技术而技术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教师不深入钻研教材内容,不深入研究学生,而只能把课件搬进教室的形式主义,也存在着将教育原则、教学规律放在一边,不是着重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教学服务,而是喧宾夺主,专门展示信息技术多功能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信息技术运用过滥的情况。应该说信息技术不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全部媒体,还有许多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技术是不能完全替代的。各学科教学中应做到应用信息技术与渗透信息技术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信息处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不仅会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而学习者信息素质的提高对各学科学习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无论从什么角度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应考虑信息技术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围绕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来进行,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整合中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的整合模式的探索,又要注重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整合模式的完善与升华。

四、低技术水平环境实现高学习投入的整合

这一课是小学五年级语文《草原》,其教学设计思路为:

1.利用抛锚式的学习策略,播放草原风光的录像片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问:欣赏了草原风光,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如作者进入草原,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蒙古族同胞是怎样迎客、待客的?主人和客人为什么不忍分别?

2.师生根据课文内容共同锚定要学习的问题。

3.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直接将问题的答案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了协同、竞争、讨论等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体会、感悟、交流,由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多种参与机会,如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配乐朗读课文、自由读、比赛读;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让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草原的美丽景色。想读的就美美地读出来,想画的就用自己的妙笔画出草原的样子来。让学生扮演成刚从草原上来的游客,结合课文用自己精彩的语言夸一夸草原,学习课文中关于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好客的句子;小组讨论主人和客人是怎样见面、怎样友好交谈,最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由于老师的启发引导,运用了多种形式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解决了本节课的问题。

4.总结阶段:老师事先设计了表格,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关键词填到表格,每个小组的同学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第4篇

学习和写作增加了她的底蕴

1995年7月,xx老师从永顺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保靖县中心小学任教,从此踏上了教育征程。她工作积极负责,为人热情亲切,赢得了学生的爱戴,领导同事的赞扬,很快成了语文教学骨干。然而,潜存于思想深处的那份紧迫感、危机感却不时地撞击着她的思维。“要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话给了她启示。于是,xx老师走上了充实而又繁忙的自学之路。这期间,繁重的毕业班教学工作、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的哭声,都没有使她退缩,通过孜孜不倦地学习,她先后取得了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给自己筑就了坚实的基本功。

她非常珍惜各种学习机会。学校每次派她外出学习培训,她总是提前作好各种准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训中。在参加州级骨干教师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及州级学科带头人培训过程中,她均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过程中,她被县教科所聘为班主任,为大家进行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她参加后备干部培训、通讯员培训,成绩全部是优秀。每次学习培训回来,她都会主动要求学校给她布置任务,因为学得认真,学得踏实,不论是为老师们举行讲座还是上示范课,她都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她没有什么不良嗜好,闲暇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和写作上。《新概念新闻学》、《通讯写作》、《唐诗宋词导读》、“四大名着”等是她假期的必读书籍。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她尝试进行新闻写作,宣传保靖教育,她撰写的《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教育园地,吐露芬芳》、《青春的风采》等多篇人物通讯及散文《永远的牵挂》、《童年·风筝》先后在《团结报》上发表,另有20余篇新闻作品在《湖南日报》、《湘西教育网》、《湘西电视台》等报刊媒体发表。

“学习是生命的邀约,人不学就是一种损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没有不学习不动笔的理由。”xx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抓住一切机会,克服一切困难,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努力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

打造高效课堂是她不懈的追求

“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xx老师认为,有些浅显的问题,学生读过课文就能解决,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在小语界,老师们公认阅读和写作很重要,但是很少有人敢于砍掉一半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读和写。

xx老师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她率先推行一种被称为“211”的教学模式。就是将一节课40分钟分成三部分:前20分钟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随后10分钟让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最后10分钟是写作环节,让学生尽量运用学到的方法尝试写片段。

xx老师举例说:多年来,老师们教《将相和》,都是从一开始就提问,渑池会上,廉颇怎么样?学生回答……接着,老师又问蔺相如怎么样,秦王怎么样?从头问到尾。看起来师生之间是有互动的,结果是学生一无所得。她按照“211”模式去教这一课,抓住《将相和》的重点是通过外貌和动作来反映人物性格。前20分钟的教学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去体会人物性格,随后10分钟拓展阅读都是关于人物的短文,最后10分钟的写作环节,让学生描写自己的同学,要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反映性格。这样的课堂效率能不高吗?

xx老师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每次上新课前,她总是自己先把课文读好,读得正确、流畅、有感情,读得绘声绘色。她认为这很重要,因为课文对于孩子来说是枯燥的,当老师把课文读出情感的时候,孩子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爱听讲,就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比如教《心中的丰碑》,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教学之中,为学生示范朗读课文,有时激昂,有时低沉,孩子们听着听着就投入了情感,有的甚至感动地落泪。再如教《竹石》时,她把郑板桥辞官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孩子听了也深深地被郑板桥所感动,她再满怀感情地诵读诗句,孩子们学习的热情高涨。她就是这样,用心打造扎实而高效的语文课堂,她的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xx老师深知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她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板块,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每周“循环放映”;重视积累——课外阅读每日必须,读书笔记天天都写;阅读训练——从方法到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

由于教学方法得当,她虽然身兼学校办公室副主任、计划生育专干等多个职务,工作繁忙可想而知,但她所教学生的语文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今年,她任教六(5)班语文学科,毕业考试时班级学生平均分达到89.45分,及格率达98.4%,在学校的平衡班中名列第一。

潜心研究提升了她的科研素养

“不会科研的教师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xx老师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脚踏实地,而且还是一位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了显着成绩的学者型老师。

从“十五”到“xx”再到“xx”,这期间,她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在教育部“十五”规划中央教科所“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她撰写的《不要摁灭创造的火花》、《马儿你可别乱跑》等两篇教学论文、案例均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了教育部“xx”规划课题《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现已结题,课题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塑阳光心态,做有效教师》获国家级课题阶段成果一等奖。XX年3月,在刚刚拉开帷幕的教育部“xx”规划课题申报初期,她提前着手,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搜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将《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作为自己未来两年的重点研究课题,目前该课题已经立项。

付出终有回报时,苦涩的汗水换来了肩上行囊饱满,广博的知识和教育理论开阔了她的视野,为她走向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县小学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测试中,周水静连续两次夺得语文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她撰写的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观察——思维的眼睛》相继在省级刊物《成才之路》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杂志上发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之我见》、《成功是成功之母》获县级论文一等奖,《诗词教学“五补充”》、《重视感悟》分别获州级论文一等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合作的方法及策略》、《创新作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浅谈如何进行小学习作指导》分别获省级论文二等奖,《添“口”歌》教学设计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