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05:32:15
导语:在清明扫墓感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号召同学们时刻铭记烈士们为解放国家和民族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的英勇事迹,向烈士们学习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严谨治学的态度,发奋学习的精神,大胆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活动地点:烈士陵园
三、活动时间:4月3日
四、活动对象:四五六年级学生
五、活动准备:
校旗、大队旗、中队旗、话筒、花圈
六、活动程序:
主持人宣布:
(一)小学清明祭扫活动现在开始
第一项:出旗、敬礼
第二项: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第三项:向烈士献花圈
第四项:全体肃立,向革命先烈默哀
第五项:少先队员代表献词
第六项:全体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
第七项: 退旗
(二)近前瞻仰纪念碑、祭扫陵园,参观陵园。敬献小白花。
(三)清明扫墓活动结束,集合队伍。
七、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四五六年级参加扫墓活动。
2、4月3日早七点二十在学校操场集合。
3、列队集合注意清点人数,活动结束后也要清点好人数。班主任和带班老师跟好队伍。保证学生安全。
4、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活动纪律等教育,唱熟队歌,背熟誓词,练好宣誓。(宣誓时要右手握拳举至耳旁)
5、各中队在扫墓活动中要保持纪律性和严肃性,统一校服。每人带一朵小白花,在烈士墓前向烈士献花。
6、扫墓期间,全体师生严肃认真,不讲话,不嬉戏,不追逐,不喝饮料,不吃零食。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在这片繁荣而肥沃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众多极有名望的先人,他们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和富强谱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理应得到后人的敬仰和学习。而清明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缅怀祖先、纪念先人的重要节日,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此次活动,正是旨在缅怀先人、纪念先人,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少先队员进一步感受家乡浓郁的文化气息并从中受到熏陶。
活动安排:
一、缅怀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一)、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
1、清明节的由来
2、各地的清明节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3、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二)、手抄报设计。
我们要穿越时空的隧道收集和整理我们家乡先人的动人事迹,还要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牢记心中,学习和继承他们从中折射出的优秀品质,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活动参与对象:三——五年级队员
活动形式要求:各班在放假期间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围绕所搜集的资料介绍以及队员的心得体会等方面构思栏目,设计制作手抄报。所设计制作的手抄报规格为8K大小,文字一律用钢笔认真誊写。
学校教育
1、利用午休时间,班级播放英雄人物教育影片或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书籍,通过观看影视片的部分内容了解先烈、先贤等的事迹。
2、校园小广播开展一期“话说清明”的专题节目,了解清明文化的内涵、来源等节日文化。并利用不同的时段,对各中队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展播。
3、组织队员开展清明文明祭扫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对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烈士们进行网络祭奠另一方面,开展节前教育,要求学生在清明小长假的休息日中,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节日活动,如: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与长辈一起去扫墓的途中要文明祭扫,做文明的小公民。
在我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国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再加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情感的缺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一、生活中觅传统
“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学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中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在日常生活中寻觅传统的影响。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精妙的传说,有经典诗文、独特的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它们是千百年来千秋万代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传统节日探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情感教育的前提。
我认为,现在初中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引导学生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活动中品内涵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在学校教学中,怎样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比如说清明节。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沉重的日子”、“怀念与哀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怀念故人,二是保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1)探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2) 组织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3) 随同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4)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争辩,有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再比如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比较中得新知
和洋节日相比,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一成不变一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代特色、学生特点,组织各种类型的校际、班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接受中悟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通过调查访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访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
摘要: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大,文化教学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需要遵循适度性的原则、典型性的原则和准确性的原则。在熟知中外文化的基础上,配以合适的文化教学原则,我们的文化教学才有可能正常进行,从而推动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原则 适度性 典型性 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经常争论的热门话题,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是每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于语言的作用,有多种说法,比如“工具说”“载体说”等等,但是我们又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工具”“载体”,因为每种语言的形成的发展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都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思维心里等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都包含和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语言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有的时候语言中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直接反映在字面上,而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暗含着。我们要圆满地达到交际的目的,除了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技能外,还要尽可能地了解目的语所暗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否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容易在交际中闹笑话,甚至发生矛盾冲突。
然而,虽然一定的文化教学对于对外汉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文化教学并不等同于语言教学.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关于语文教学的亮点基本认识》)。”俞约法先生写道:“语言教学的中心内容和主体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语言教学,不论是第一语言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工具,而且首先是掌握使用工具的技能。”当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了使学生准确运用汉语这个交际工具,必然要涉及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应该忘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交际。我们进行文化教学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使用汉语,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该遵循的原则
文化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又不能喧宾夺主,那怎么才是好的文化教学呢?结合相关的资料书籍和我自己的一些实践体会,我觉得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适度性的原则。
适度的意思就是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得当,适当地讲解一些中国文化,效果是很好的,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很多老师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讲解中华文化的时候一发不可收拾,恨不得在短短的几节课内将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股脑地塞给学生,欲让其领略我国文化之灿烂悠长,使其在瑰丽独特的风俗民情中久久不能自拔,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结果,学生一开始还兴致勃勃,但是不一会儿就死气沉沉了,因为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只能“忍叹惜,更无语”了,本来想活跃气氛,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反而加深了他们对于汉语学习的恐惧,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初级阶段,特别是零基础的班级,学生的水平普遍比较低,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个原则就是尽量用汉语教学,能够不说外语就不说外语,而这与文化教学就有一定的冲突,我们知道,好多文化是有很多专有特殊名词的,而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意思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而想用汉语讲解的形式来让初级班的学生来明白体会传统文化中的韵味,我觉得无异于天方夜谭。比如给学生讲清明节就不能不说“扫墓”,但是估计很多老师都会直接用英语翻译法,将“扫墓”解释为“sweeping tomb”,单纯从字面上理解,“sweeping tomb”与“sweeping rubbish”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扫”的对象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想让学生理解“扫墓”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和意蕴,势必要用许多“高级”的词汇和语法,而这又不得不考虑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
2, 典型性的原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续不断,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使得中国文化越积越丰厚,文化的底蕴博大精深。同时,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多种文化汇合起来的统一体,它在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大量外来的文化,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而这就求我们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进行教学。何为典型性呢?我觉得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有普遍性,至少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虽不能详说十之八九,但是可以略知一二,我们所要讲的就是“一二”那部分。众所周知,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典型性的文化也必定是“活的文化”,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而不必介绍那些已经过时的、古代的、传统的,或在现实生活中极为少见,对外国学生与中国人的交际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文化习俗。
3, 准确性的原则。
介绍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因此只有介绍得准确,才不致将学生引入歧途。比如有些课本解释“吃饭了吗?”有的说是问候语,有的说是问候语的特殊用法。像这样的话,就需要解释,因为中国人特别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常常这样跟别人打招呼,而且也确实引起某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的困惑,甚至反感。然而,说“吃饭了吗?”就是“问候语”或者是“问候语的特殊用法,却是不够准确的。这很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任何中国人、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用”吃饭了吗“”跟别人打招呼。试想,如果一个外国学生学了这一条注解便到处去跟中国人说“吃饭了吗?”,会出现怎样令人啼笑皆非的场面!咱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一个老师和同学在厕所门口相遇,老师要出来,学生要进去,学生跟老师说一句“老师,您吃了吗”,试想一下,这个老师会作何感想?此外,像中国特有的“老王”“老张”“小李”之类的这种类型的称呼――在姓前边加上“老”“小”指代某个人的用法――如果不说清楚,那也很容易闹笑话。如果只告诉学生称呼比自己年轻的人就叫“小张”,称呼比自己年纪大的就叫“老张”,在交际的过程中也容易状况百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师或德高望重的老者被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留学生用一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来直接冠以“小X”或“老X”的称呼,那肯定是一幅尴尬又有趣的场面。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言教学始终是最重要的,文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用汉语进行交际,特别是在初级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喧宾夺主。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一个对外汉语的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非常深的了解,对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也要有相当的了解,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在讲解的时候就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初级阶段的基础打好了,那么就更有利于推动我们对外汉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重印)
[2]杜道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3]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善假于物”――地方乡土资源这个“物”。作文教学中恰当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空间,也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目前学生作文苍白乏味,空洞无物,虚情假意,甚至学生写作时无从写起、无米下锅,这主要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 [1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才容易打开思维,有话可说,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 ]“没有对生活丰富的切身体验,写作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3 ]王阳明也曾说:“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 [4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乡土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开展写作教学,为学生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提高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效率。
一、点评生活事象,提高思想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生身边的乡土生活事象,正是作文教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从体验的角度来说,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土生活,更应通过引导学生点评乡土生活中的各种事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梁启超在《作文入门》中指出:“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5 ]叶圣陶也曾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 [6 ]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写作技巧的指导,把写作技巧视为作文教学的全部,把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等同于学生写作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作文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倒退。事实上,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远不只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更应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乡土教育专家李元昌先生曾说:“通过认识和感受能力提高来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解决了语文教学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许多难题。” [7 ]关心国内外形势和乡土生活的时事要闻,都是丰富和提高思想认识的途径。因此,设计“时事类材料写作”专题,聚焦乡土生活事象,选取乡土生活的“时事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以催长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阅读本地报刊《湛江日报》“热评”“热读”“民生”以及《湛江晚报》“热论”、“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利用两报的“热评”“热论”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对“热读”“民生”“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中的生活事象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点评,写时评或杂感类文章。此外,结合口语练习,我们利用早读前5分钟开展“朝闻半岛”时事开讲活动,每天早上轮流由学生播报自己收集到的本地“新闻”,并作简单点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生活,关注地方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生活体验。“学生一旦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产生社会角色的存在感” [8 ],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只有认知有发展,思想境界提升,认识水平提高,才可能写出言有力度、思有深度、情有感染度的好文章。” [9 ]
二、抒写农家劳动,提升生活感悟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和材料来源的问题。” [10 ]缺少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写不好作文的。而劳动是学生参与、体验和认识生活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利用乡土生活资源,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写作文,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作文陋习,使学生写作有实料有真情。如有一位同学在《给香蕉喷药记》一文中写道:“农家子弟不会干农活,这是何等可笑!劳动中出现的种种失误,使一向看不起劳动的我猛然醒悟:技能是生存的前提,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为人!”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观察、学习、感受、体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各种农活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学生若能把知识同生产结合起来,不仅促使他们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反过来,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开阔他们学习的领域,把他们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上,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设计“渔民的一天”“一次难忘的农活”等劳动实践类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实践写作文。因为有真切的体验,他们的文章言之有物,真实感人,展现了很强的作文能力。有一些学生,他们不是写劳动的体验感受,却对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索,请教长辈,查找资料,写出了《香蕉为什么会变异》《雨季,虾池消毒要科学》《虾为什么长不大?》等科学知识含量很高的文章。
作文亦做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抒写劳动生活,不仅使学生融入乡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感悟、体味生活,体验与认识社会角色,学会承担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懂得感恩,成长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这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个人的使命。
三、采写乡土民俗,积淀文化素养
写作是思想的表达,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土壤基础之上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成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章”。文章的好坏,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作文能力除了跟一个人的核心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之外,更与一个人的地域文化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俗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民族中有其共性, 在一个地区内又有其个性。采写家乡的民间习俗,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家乡特有的风韵、情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写作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了解、去认识乡土民俗,适时地开展一些乡土民俗文化讲座,鼓励他们参与乡土民俗活动,组织学生探访、采写乡土民俗。尤其是乡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更是写作教学应该挖掘的写作主题。同时,利用凝结着真、善、美等情感的乡土民俗资源来熏陶感染学生,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驶去。还记得在正月开学前行政例会上,田校长宣布了各个科室以及科室的任职人员名单,健全了城内小学领导团队。我担任政教处主任一职,任命王永胜担任政教副主任,康旭华担任大队辅导员。此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从2009年1月开始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又在2011年5月通过学校笔试、面试、全体教职工投票等程序成为了学校德育主任。从此原来的这些都将划上一个句号,开始投入专职政教工作中。其实这几年担任大队辅导员和德育主任以来,主要还是以活动为抓手,从大队辅导员这个职责做的工作较多,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可以说大队工作已经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自己也总结出大队各方面的一些管理措施和办法,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现在,开始专门来做德育工作,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像当初的大队工作一样,慢慢摸索、学习、总结。一年时间过去了,回想一下,进行总结:
一、老带新
首先要把自己原来手头的大队工作移交新辅导员,帮助他正常开展大队工作。从大队委建设;升旗的议程、开展;晨会的主题安排、人员设定、主持人的安排;红领巾广播的人员、播音环节、时间、栏目、安排;值周生校门值岗要求与每日值周检查;每周一歌;卫生、课间操、眼保健操检查等等常规的大队工作和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指导以及实际帮助操作。现在,康老师已经对大队工作游刃有余。
二、社团活动总结
社团是田校长来后才开展的,感谢田校长的信任,委以重任,社团工作我也是从零开始,尽我所能,努力让社团老师尽责,让班主任老师少操心,让学生有收获,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让社会好评。在一年的社团活动中,从春季学期到秋季学期,由一到四年级全面铺开到二、三年级固定时间和地点有序开展;由班级个别学生参与到全班参与;由学生怕误课不能保证每节课按时参加到社团老师再也不用向我追着要人,我在教室追着找学生;由每节课的点名表无法正常点名到现在学生人数稳定;总之,通过一步步的实践,让社团向着良好的势头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开学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社团课程以及配备社团老师。
2、社团老师与学校签订责任状。学生家长与学校签订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责任书
3、每个社团汇总老师简介以及教学计划。
4、一周时间进行报名,又实际情况,删减书法、数模、沙画社团,进行二次、三次报名。
5、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适应社团,确定好每个社团的人数以及名单,不准乱调。
6、每节社团课前和结束,社团老师都要做到提前10分钟签到,放学后签退。
7、我们对社团老师的课堂以及社团学员的到位情况每次都会进行查课,及时反馈。
8、秋季学期一共开展社团老师会议4次,强调教学进度、教学管理、学生安全、社团制度、观摩活动等事项。
9、社团老师也要求备课,本学期一共检查社团老师教案三次,及时发现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学生学习情况并反馈。
10、20个社团做了详细的学期课程设置安排,并编成册,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
11、每个社团必须有老师和学生的集体合影,并要求学生以及家长写出参加社团活动的收获和感想。
12、进行了三次大型观摩,全区的观摩、全校家长会观摩以及学期末汇总家长观摩,受到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13、家长在学期末填写社团活动问卷调查,通过调查,100%的家长对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满意。90%的老师能做到课堂反馈,80%的老师能在课后就社团上课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和家长交流,在意见与建议当中有10%的家长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希望得到改善,如:室外的社团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夏季太过炎热、雾霾比较严重时能有室内的场所,舞蹈社团希望能有更大一点的场地,以及音响设备,小提琴社团希望学校提供专门的教室和谱架来避免孩子带谱架的不安全和上课时搬桌子,摆、收谱架浪费时间。5%的家长提到社团课在1小时或是一个半小时有些短,建议延长至2小时。
14、社团结束,按1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社团学员在汇总观摩时进行表彰与奖励,二年级授奖56人,三年级授奖58人。
15、学期结束,各社团老师全部写出社团总结并交回。
虽然努力让社团活动尽善尽美,但是能力有限,还有不完善之处,请大家多多能帮助提出建议,我也会努力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听取建议,让社团更好的开展,真正让学生受益,为学校添彩!
三、其他工作总结
1、每学期初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检查、评比。
2、每月一次的卫生大扫除。老师、学生、家长总动员。
3、学生行为习惯每周要求。专门制表,并在晨会填写在每周要求栏内,执行不到位。
4、完成我校学生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工作,共参保592 人,其中低保5 人,正常 586 人,成人 1 人。参保金额70820元。信息全部电子版总结后报送。
5、三次捐款:为学生王萧云捐款共41879.5元,教师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 141人参与,共捐 2080 元。第三次130人捐款13000元
6、体育季拔河、广播操、室内操比赛,晨会中进行的比赛结果的宣布,遗憾没有进行颁奖仪式。
7、山西晚报的征文比赛,三四年级参加,收稿56份,学校先进行评比,表彰奖励13名同学,提高参与积极性。
8.完善学生的成长档案资料。
9.清明节刘胡兰纪念馆。
10.陵园扫墓。
11.岚城面塑节活动。
12.碛口之旅。
13.文水梨园基地实践活动。
14.视力测试安排布置,顺利完成。
15.成语故事初赛、决赛,比赛。
16.走进新闻综合广播实践播。
17.小记者十人十一足竞技赛。
18.两次交通银行实践活动。
19.去聋哑学校慰问活动。
20.八一街、小哈弗幼儿园来校体验小学生活。
21.我校12名同学代表离石区在柳林参加市象棋比赛。
22.象棋冠军走进城内小学亲临指导。
23. 3.9、4.9两个班级的文明礼仪体验剧参加省展演,两位指老师喜获省级荣誉。
24.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升旗、晨会、主题队会、讲座等。
25.李霞老师家庭亲子讲座。
26.防震演练、两次防火逃生演练。
27.各个班级社会实践活动,3.10、2.6、3.2、3.51.6、3.8、1.11、5.10、1.2、5.8,一共 10 个班开展。
28.文化馆高雅艺术进校园。
29.《中国少年报》小记者稿件投稿并见报。
30.老兵艺术团来校交流指导。
31.公众平台开展《中队秀》栏目5.14、2.6、3.9、间断,没有坚持。
32.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七场大型演出,孩子和亲子趣味体育活动,资料汇总成书。
33.党务工作:选举、两学一做考试、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换届选举、组织观看两学一做专题片。
34.创建吕梁市节水型校园的资料汇总,并授牌。
35.全省防震示范学校的汇报材料、平安校园创建汇总。
36. 每次铃声变更的调整。
37.一年级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学习书籍《班主任工作创意市集》和《创建一间幸福教室》授书与交流、班主任工作论坛。
38.读书角的建立与维护,需要更加健全的制度与管理,班主任老师安排。
39.寒暑假优秀作业的评比。
40.春秋季家长会。
41.预防传染病宣传。
42.交通安全系列活动:警官来校讲座、主题队会、社会实践体验。
43、卫民安消防宣传处教师消防讲座。
44、大队委、播音员选拔笔试、面试。
45、重阳节敬老活动。
46、队前教育、入队仪式。
47、励志中国梦 感恩在心中公益讲座活动。
48、捐书活动,部分充实读书角,部分2.10班代表学校捐助贫困山区学校。
49.种植园植树节仪式。
活动开展的很多,参与面也广,组织更多更好的活动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并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四、工作反思
1、政教工作需更多渠道学习、实践、总结。
2、宣传报道稿件提高水平,内容再丰富,报道更加及时。
3、有布置、有执行,有检查,不朝令夕改,不让老师做返工事情,徒劳无功的事情。
4、领导交代工作后:少和领导提困难、自己动脑想办法,少发牢骚多行动,圆满完成来汇报。
六、最后总结
老老实实做人 真诚待人 正直处事
踏踏实实做事 以身作则 角色转化
清清白白行政 集体为重 全心服务
勤勤恳恳尽职 做好本职 当好助手
平平淡淡生活 不计得失 不过张扬
实实在在成绩 圆满完成 检查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