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1 04:06:24
导语:在加固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上个世纪末我国公路建设高速发展,而在全国进行大范围公路建设中因为桥梁桩承载力好,节省用料和人力的优点得到广泛运用。桥梁的桥体的承载力主要就是靠桥梁桩来承担,因此桥梁桩的基础加固是公路工程建设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在我国这种地形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山区,公路桥梁路段多且承载量要求较高。但是,我国大范围的桥梁桩基本上是钢筋混泥土进行建设的,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1)水分的自然侵蚀。首先是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极容易被渗透的水分侵蚀,破换钢筋的支撑力。当水分的侵入混凝土中的时候还会因为同碱性的水泥融合产生膨胀力,甚至导致混凝土裂开从而破坏掉整个桥梁桩,这个时候就会影响到整个桥梁的稳固,因此仅仅是自然的长时间的侵蚀就会造成整个桥梁桩的不稳定。2)极端气候的破坏作用。除了水分的渗入会导致桥梁桩被破坏,低温作用到水上会导致混凝土结构桥梁桩小孔中的水分结冰膨胀。而长时间的气温变化作用的不断循环,就会导致混泥土结构的逐渐剥离甚至瓦解,事实上这个过程并不长,尤其是在地质和气候比较复杂的地区,因此要特别注意防范和处理这种情况的发生。
2加固桥梁桩方法
桥梁桩对整个桥梁乃至整个公路的运行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防范桥梁桩的损害问题上,必须迅速采取积极的应对处理方法,而这些方法必须是科学地针对桥梁桩的特点和问题,能够切实地保障桥梁桩的稳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坚持:1)做好防范工作。为了保障桥梁的稳固性,除了针对进行桥梁设计之外,桥梁桩的本身质量要进行较为严格的鉴定并且明确后期追加的加固的方案。加固设计方案无外乎三个方面:硬度方面,强度方面和持久度方面。首先在硬度方面就是桥梁桩建造的稳固性;强度方面就是确定保证桥梁桩的整体性的稳固;持久度方面就是在建造的时候采用耐性良好的同时还要方便之后进行损伤部分的修复。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可以比较全面的做好桥梁桩的稳固性的防范工作。2)坚持效益最大化。在工程设计和建造中最基本的原则除了安全稳固之外就是经济,以最小的原料和人工投入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工程建造人员在桥梁和建设的时候做到效益最大化。3)务求实事求是。在公路建设前桥梁桩做好各项加固工作之外还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加固浪费工程建设。合理的加固技术必须在原有的公路建设基础上不仅起到实际加固的效果还可以有效控制工程再建的风险,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
3桥梁桩加固设计的基本方案
3.1增加桩基进行加固
为了保证公路桥梁的整体的安全性,增加桥梁桩和扩大整个承台的承载范围和作用力,可以在桥梁桩基的载重能力不足采用。准确来讲就是将原来的桥梁桩的承重进行扩大并且可以增加新的桥梁桩,这样就可以提高桥梁桩的承载能力并且增加整个桥梁工程的稳定性。这项方法不仅能够节省工程工作量,并且有着较为明显的加固效果,但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为了达到加固效果会对原有的交通运行情况有所影响,因此也要考虑到它的实际操作性。
3.2桥梁桩基自体加固法
这个方法是在原有的混凝土桩基础上进行加固,尤其是直径偏小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桩。因此这种方法不仅施工工程相对较小还提升了桥体的承载力。很多县城上的小桥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工程实例上来说,某县的公路桥桥宽近六米,桥梁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有桥梁的自然消耗,桥梁本身需要进行拓宽处理,而相应的桥梁的稳固性要求增加。
3.3桥梁桩的本身修补加固法
顾名思义,这个方法主要是针对已经出现受损状况的桩基进行修补处理,从而增加桥梁桩的本身的强度,硬度和持久性。从工程实例上面来说,有一驾桥梁在建设初期河流比较充沛,受侵蚀情况相对比较严重。而最近几年河流河床下降,桩基状况比较明显,尤其是桥梁桩的本身混凝土的表面受到较为严重的侵蚀,甚至钢筋也因为桥梁转的而发生锈蚀,桥梁桩的承载力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害,整个桥身的安全性也得不到有效地保证。经过多重的分析和方案选择,还有实地的调研考察,最终决定采用桥梁桩修补加固法对整个桥身进行修补加固。首先要调查和考评所有桥梁桩的受损情况和修补范围,然后再通过钢筋水凝土的修补和浇筑封装桥梁桩和桩基。这个办法不仅可以修补损害严重的桥梁桩,而且对桥梁桩的本身强度的增加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这个方法对于承载能力要求不高的桥梁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在大范围的同类工程问题中值得借鉴和推广,有助于为我国桥梁工程建设节约资源。
3.4扩大桥梁基加固法
这个方法是从整体的结构方面来进行加固的,桥梁桩的加固和桥梁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整体上的稳固性能够更加全面的增加桥体的稳固和安全。举例来说,某个交通桥梁在进行年度检测的时候发现桥梁桩桩体破坏比较严重,有比较严重的被侵蚀的损害现象,并且钢筋也因此暴露出来,混凝土的上还出现了空洞现象,这样一来明显降低了桥梁桩的整体承载能力,并且整个桥梁的桩基承受力也随着降低,因此进行加固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4结束语
1.1真空预压机理
真空预压主要是在外荷不变时,对需要加固处理的软土使用薄膜进行密封,使其与大气完全隔绝,然后在薄膜上层铺设砂垫层,并在其中安置管道以及竖向砂井。使用射流泵对密封土体进行真空处理,并通过管道及砂井及时排出内部的水、气,使之产生较大的负压。加固土体随着内部水气的排出,会缩小砂土间的空隙,使土体的应力增强。同时由于强烈的压差,会使周围及深度土体也会产生较强的负压,从而使整体的路基达到较好的加固效果。
1.2堆载预压机理
堆载预压主要是采用多种荷载材料对场地进行加固处理,这种方法在工程中应用较为普遍,取材也较为广泛,例如砂料、土石料或者建筑物等。其加固原理为:加固土体随着堆载的过程使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从而使土体的有效应力逐渐增强,达到加固效果。若土体的软土层较厚,可在软土层中打设砂井,增加塑料排水板的安置数量,从而使渗透系数加大,有效降低固结进程,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加固的效果。一般而言,堆载的荷载值直接影响着加固土体的超静水压力消散程度以及预压的加固效果。同时加载的工期长短也对最终的加固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合理控制荷载大小以及加载速度,才能达到更好的加固效果。
1.3真空-堆载联合预压
真空预压与堆载预压均属于排水固结法,因此两者的加固机理属于相同的物理原理,加固结果均为孔隙水压力消散,并转变为有效应力,达到加固作用。但真空预压会在真空的作用下不断形成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而堆载预压法是在加载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因此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的情况下会使孔隙水压力的正负压差增大,提高孔隙水压力消散的速度,从而增强加固效果。这种新型的联合预压加固方法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①固结应力明显增大,固结速度明显加快。在双重预压效果之下孔隙水的抽出效率增强,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从而增加了土骨架的固结压力,在真空作用的负压力、堆载作用的正压力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固结压力三重作用下,达到较大的土体强度;②抵消部分向内收缩变形或侧向挤出变形。真空预压时导致土体内部各向固结应力等效,土体会产生收缩变形的效应,而堆载预压时土体内竖直方向的固结应力大于水平方向,土体会产生侧向变形的效应。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时部分应力会产生叠加或抵消效果,从而有助于地基的稳定。
2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路基的设计
2.1设计方案
首先根据加固所要达到的效果计算排水通道的间距(深度)、堆载填土重量、堆载高度等参数。该工程共需填土18kN/m3,堆载高度约1.3m,预计90d后路基的平均固结度可达到85%以上,沉降量约0.8m。1)密封系统的设计。对需要加固的土体使用3层聚氯乙烯薄膜进行密封,密封膜进入不透气图层需≧0.5m,然后在薄膜上层铺设黏土并压实。加固区之间使用水泥浆搅拌连续墙施工,以此降低沉降度不均等的状况。2)排水系统的设计。在薄膜上层铺设0.4m的砂垫层,并再其中以正方形的结构布置B型塑料排水板,保持1.0m的排水通道间距和12m的打设深度。3)加压系统的设计。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方案设计80kPa的真空荷载、26kPa的堆载荷载以及7kPa的砂垫层荷载。4)检测系统的设计。在现场试验段埋设多个监测仪器,分别监测预压加载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等参数。
2.2施工控制
施工前要对场地进行清洁打扫,将加固区内的杂物、杂草以及积水等清理干净,再铺设土工布及砂垫层,保证砂垫层低于3%的含泥量。通过经纬仪等测量工具对排水板的打设位置进行确定,再用竹签进行标记,然后进行打设施工,保证排水板穿透淤泥层,并保证其在砂垫层表面漏出25cm左右。在砂垫层中埋设真空管路,之后进行真空泵的安装,真空泵布设原则为850m2/台,每台机器的7.5kW的功率。铺设真空膜并进行预压,当真空度达到标准值后,进行堆载预压。
3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软土路基的应用效果
水平位移的观测可判断路基侧向变形的情况,分别取K1+350、K1+450、K1+550监测断面的路肩位置进行检测。在真空预压的初期先会产生挤出变形,但变形作用较小,主要是受砂垫层和密封沟的影响。待真空度达到标准后,会产生收缩变形,侧向位移不断向加固区中心收缩,最大水平位移可达235mm,最低85mm。收缩变形主要发生区域为地下15m左右,离地面越近,其位移值越小。孔隙水压力的观测主要是为了了解地基的固结状态,本次选取的3个观测断面分别达到22m、23m、24m的深度。在真空度逐渐升至标准值的过程中孔隙水压力逐渐下降,离地面越近的距离受真空压力的影响越大,因此其孔压变化也较大,在距离砂垫层2~4m的测点,孔压可维持在-40kPa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真空压力会逐渐向下扩散,因此可使深部孔压也逐渐降低。
4结束语
关键字:高边坡;特性;设计方法;加固问题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并了解什么是高边坡。我们通常把岩质边坡的高度超过30m定性为高边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土质边坡大于20m也可以看做高边坡。在高边坡设计施工中必须遵循一套合适的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高边坡的加固工程,也需要合理利用现场条件实际,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加固。这样不仅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以后的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一.高边坡设计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评价
(一)高边坡设计的复杂性分析
高边坡设计贯穿于调查、勘探、设计到最后施工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这其中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的地质资料是设计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例如边坡稳定性受地质条件影响的程度,人为的因素影响,边坡的设计必须符合边坡土体的地层岩性和一系列的强度特征,这样才可以避免发生整体或局部的变形。
其次,高边坡设计是预测性设计和风险性设计的有机结合。由于线长和点多的现实因素,前期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就会或多或少的对高边坡不够看重,主要是因为这时候变形还没有或者不会发生。所以高边坡设计就需要根据有关资料和经验对开挖后可能产生的变形类型和部位进行准确预测。但是由于地质资料的短缺就会让设计依据不够全面,不可避免的存在盲目性,加上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也使设计具有风险性,所以造成高边坡设计是预测性设计和风险性设计的有机结合。
最后,高边坡设计是动态的设计。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清楚开挖前的边坡地质情况,也就造成设计的整个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需要根据工期的深入,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对设计进行变更或者调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设计。
(二)高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力学平衡计算法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当然它能够方便获得稳定系数的数据值,而且也能确定最终加固工程的承受力值。但是如果面对复杂的高边坡稳定性计算可能就束手无策了,这是因为边界条件以及破坏面岩土参数无法准确判别和选择,这就让计算的结果说服力下降。本文认为可以结合工程地质分析对比法来确定,工程地质分析法不仅可以为力学平衡计算法提供变形的类型边界条件,而且可以确定变形的范围;而力学平衡计算法可以准确算出稳定系数和作用力的数据,为最终的高边坡设计提供正确的依据。
(1)工程地质分析对比法重点讲到了以下方面的分析和对比:
1.根据自然极限条件下稳定坡的坡形坡率坡高来进行参考,当然也包括人工边坡的坡高,利用二者的对比来进行稳定性的分析。
2.利用自然山坡已经存在变形的种类和大小判定人工边坡有机会发生变形的种类和大小。
3.依据坡体结构对人工边坡可能变形的种类和位置进行合理分析。
4.利用变化的频率和大小来进行对比判断,这里主要是开挖有可能造成的坡体松动和渗透的下表水,软弱夹层带处的岩土强度降低分析也许会变形的种类和大小。
(2)另一种方法也就是力学计算法。力学计算法有着许多不同的方式,选取和勘察确定的破坏种类和模式必须同时相一致,这样的计算方法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它的破坏范围重点是松动的区域大小,一般都可以采取有限元算出高边坡的开挖后位移场位置和大小。
二.高边坡设计的整体理念和技术手段,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高边坡设计必须严格按照调查、勘探、设计和施工密切相连的准则,施工中的新参数和新特征要迅速告知设计部门,然后用新设计指引整个施工全过程,同时不断和相似的工程进行合理的比较,把别处的成功设计理念带到本设计中。
高边坡设计的技术手段主要参照主体工程的施工工段进行勘探和有效调查,靠近高边坡工程处进行合理的比较,高边坡设计必须重视高边坡开挖施工,上报的信息主要包含现场岩层和风化强度以及爆破效果,确定高边坡设计施工的最终方案。
(二)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高边坡设计中使用年限和保护对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确保十分安全。
其次,高度40m以下的边坡主要采取放稳定坡率的设计原则;高度在40m以上的边坡,如果也放缓边坡极有可能增加大量放弃的方量,不仅大量的植被被无情破坏,而且造成征地量的加大和浪费。不利于环境保护,所以我们应该采取适当增大坡率的方式,对支挡加固工程进行有能力的加强。
最后,根据坡脚应力和地下水集中的有关特性,加固工程应全程使用“固脚和强腰”的方法进行,这里的“固脚”就是巩固坡脚或者级边坡的支撑力,“强腰”则是确保高边坡的局部稳定。也就是确保整体稳定和局部稳定。
(三)高边坡的设计方法
高边坡设计目前国内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本文主要探讨采用几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种也就是工程地质比拟法。主要依据自然稳定坡的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找到可以类比的坡形、坡率和坡高。
第二种也就是力学的计算法:选择满足坡体的结构和破坏模式的计算模式算出设计的坡形稳定性,同时合理调整坡形参数来达到设计的合理性。
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经验对比法。参考地质条件下稳定的人工边坡有关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对新的边坡来进行类比设计。
三.讨论高边坡工程的加固方案
加固工程目前广泛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修建拦挡的建筑物和挡土墙等,应根据实际条件选用适合的方式。
(一)修筑拦挡建筑物和锚固
拦挡建筑物主要包括落石平台和拦截石块墙体等,遮挡的建筑物形式主要有明洞和棚洞。
锚固就是利用预应力锚对其进行合理加固的处理手段,避免发生崩塌。采取锚固额方法可以让临空面周围的岩体裂缝宽度逐渐变小,从而增强岩体的整体性。
(二)支撑保护
支撑主要是对悬挂在上方的危岩采用墩和柱等形式进行局部的支撑和加固,用这种方法实现治理的目标。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危险岩块体存在于软弱夹层的危岩区的处理方法,首先对松弛的块体进行消灭处理,最后用条石护壁进行支撑和保护。
(三)灌浆加固
灌浆加固能够增加岩石的完整性。资料表明,水泥灌浆加固能够显著提高岩体抗拉的强度。在施工工序上我们采用的方法一般先锚固后一段一段的进行灌浆加固。
(四)抗滑桩
抗滑桩就是用桩作为抵抗坡体滑动的材料。通常在滑体和滑床间打入少许大尺寸的锚固桩,同时使二者有机的联合在一起,进而达到抗滑的效果,这种桩一般包括木桩和钢筋混凝土桩等。
四.小结
根据全文的分析和实际的实践经验,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高边坡把地质体的一部分变为人为工程,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高边坡设计变得十分复杂,至今设计而依然没有在工程界达成共识。高边坡设计和加固工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其提高结构使用的整体性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基础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在国内工程中,高边坡设计的意义重大,在今后有关的设计和施工中,积我们应继续完善该项技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总结经验,以大力推广此项新方法,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建筑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倬元,王士天等.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年[2] 林宗元,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手册.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3]任致远,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实施手册.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建筑施工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不断成熟,施工工艺不断得到更新,在此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建筑结构独具的特点,混凝土建筑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全面的推广运用。因此,加强对既有建筑尤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仅是促进整个建筑行业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施工工艺革新的客观需求,更是新时期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技术研究,有着十分客观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进行加固的意义分析
1.这是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措施,万丈高楼平地起,既有地基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既有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建筑工程的后期护理也难以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使得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必须实施加固,保证建筑安全,提高建筑质量。
2.这是完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理论的客观要求,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技术具有复杂性,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施工标准,施工的材料设备等各个方面,虽然这种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但是这种技术依然不够完善,理论不够成熟,基本上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加强加固技术的探讨研究,有助于完善加固技术理论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3.这是保证建筑质量的重要举措,现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常常因设计或施工的缺陷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破坏,甚至自然灾害造成建筑既有地基基础结构承载力不足、开裂以及抗震性能不良等,影响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从而不得不考虑结构的修复加固问题。另外,结构设计规范也几经变动,原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大部分己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设计要求,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这是保证建筑使用者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开始施工,房屋建筑的更新换代的周期也逐渐缩短,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会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对既有地基基础进行加固,不仅仅可以使得建筑的性能得到保障,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消除很多的安全隐患,使得建筑的使用者能够安全使用,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战略。
三、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探讨
1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前期准备
(一) 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前,应先对地基和基础进行鉴定,方可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的鉴定、加固设计和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二)对于相关建筑的处置
对地基基础加固的建筑,应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对重要的或对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尚应在加固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对邻近建筑和地下管线应同时进行监测。
(三)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的施工人员应掌握所承担工程的地基基础加固目的、加固原理、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等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并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会同设计人员及有关部门分析原因,妥善解决。
2. 复合注浆法
(一)注浆钻孔施工。对桩基的桩身缺陷或桩底持力层缺陷进行加固时,先采用地质钻机在桩中进行钻孔抽芯或在桩侧进行钻孔,对桩身缺陷加固时需在桩中钻孔抽芯至缺陷位置以下1m左右,对桩底持力层缺陷加固时需根据设计桩底持力层要求从桩中或桩侧钻孔抽芯至完整持力层以下3m左右。钻孔孔径一般开孔为110mm或101mm,终孔直径为101mm或91mm,钻孔垂直度保证小于1%。
(二)建立孔口注浆装置。注浆钻孔施工完成以后,在注浆孔口建立注浆装置。孔口注浆装置采用预埋设的方式固定在桩顶注浆孔口,采用水泥浆将孔口装置与钻孔之间的间隙固定密封。
(三)采用高压旋喷方式喷射清水进行冲洗扩孔。
(四)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注浆。按要求进行清水喷射洗孔和扩孔后,再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旋喷注浆。将注浆管分段下入孔底后,从下而上进行旋喷注浆,旋喷注浆一般采用单管旋喷注浆方式。
(五)采用静压注浆方式进行注浆。高压旋喷注浆结束后,利用孔口注浆装置封住孔口进行静压注浆。静压注浆开始时采用较稀的浆液和较低的注浆压力,随后逐渐增加浆液浓度及加大注浆压力,直至设计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为止。一般静压注浆在浆液终凝前需进行2~3次灌注。静压注浆可以采用单液也可采用双液注浆。
(六)封孔。静压注浆结束后,若注浆孔口冒浆,需对孔口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浆液流出;若注浆结束后孔内浆液有流失,需补灌浆液到注浆孔内浆液饱满为止。
3.树根桩法
树根桩是一种小直径钻孔灌注桩。通常采用钢管导向冲击成孔,亦可直接采用回转成孔,成孔直径100~250mm,根据成孔直径的大小,可放入一根钢筋或多根钢筋,也可采用钢管,成孔后,将配制好的砼灌入孔内,最后成桩。由于树根桩可以任意角度倾斜,形态似树根故而得名。它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结构物与地基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保证在加固地基的同时,又不破坏地基土对结构物的支撑作用。
(一) 桩径宜为150~300mm,桩长不宜超过30m,桩的布置可采用直桩型或网状斜桩型。
(二) 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也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规定估算,尚应考虑既有建筑的地基变形条件的限制和桩身材料的要求;对软弱地基,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1/2桩长,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时应全长配筋。
(三) 树根桩设计时,尚应对既有建筑的基础进行有关承载力的验算。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先对原基础进行加固或增设新的承台。
四、关于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施工的建议
1.要做到科学设计,从既有建筑的现实状况和整个建筑地基基础使用的实际出发,实地勘察,精密测量,采集第一手相关的地质地貌,施工高度,施工难度等一系列的客观数据,保证数据的真是完整性,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法,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做好各种加固施工前的准备,比如对器械工具,人员的准备。
2.要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加固施工的各种机械设备做出科学选择,保证机械设备稳定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加固材料的选择,采购质量管理,选择符合我国国家质量标准的材料,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从材料商保证加固的质量。同时,严格执行材料使用制度,规范科学合理施工使用,避免浪费,做到物尽其用。
3.要对整个加固工程设计施工都进行全程监控,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监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的提高,培养其负责的工作态度,安装先进的监控设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规范性指导和管理,从施工细节到全局的施工进度,加固后的护理修缮,都做出细致全面的监控,保证质量的高标准。同时,要做好加固后期的定期实施路桥维护,管理。全程管理控制,保证加固的质量,提高整个交通网络中的路桥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五、结束语
既有建筑地基是保证整个建筑稳固性和安全性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工作,将会对整个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施工既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固技术的研究,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种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构件特点,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合理选择加固方法,严格遵守各种施工标准和施工规范,采用先进科技和先进施工工艺,促进加固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整个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效果,增强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为确保建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潘卫成,夏群策,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会议论文] 2006 - 第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
[2]卜良桃,蒋爱民,某住宅楼地基基础综合加固[会议论文] 2002 - 第六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学术会议
[3]张琦琦,高压旋喷注浆法加固已有建筑物地基[会议论文] 2009 - 中国建筑学会全国复合地基学术会议
[4]吴铭炳,戴一鸣,林颖孜,王文辉,基坑加深的加固措施及其效果[会议论文] 2010 -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
论文关键词:寒冷地区基层材料,土壤加固剂,路用性能
1Base Seal固化剂加固土强度形成机理
Base Seal固化剂属于离子类固化剂,无色水溶性液体,按设计配比掺入水中后形成水溶液寒冷地区基层材料,用水稀释后迅速离子化,在土壤中固化形成胶结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导致土壤的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结晶体,使得土体结构由原来简单的凝聚结构变成复杂的结晶结构,正是通过这些新的结晶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固化剂加固土的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其次寒冷地区基层材料,通过Base Seal固化剂在土壤中的作用,使土壤固化剂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改变土壤表面的电荷特性,有效的降低土壤吸水率,提高土壤密度,使其具有较高的抗渗性和耐久性。
2试验材料
2.1 BaseSeal土壤固化剂。材料符合工程环保要求,无毒无味。
2.2 石灰。本试验采用符合工程标准的三级石灰,有效钙镁含量达到59%。
2.3土。取自吉林省伊辽高速公路取土场寒冷地区基层材料,相应的性质分析如表:
网络类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法及答辩要求
(试 行)
一、 网络类题目的特点
学生络类题目的特点主要以校园网、小型企业网、大型企业网(多地互联)为应用场合,进行网络工程设计类或网络安全类论文的写作。
二、 网络工程设计类论文的写作
1.论文写作要求
类似于投标书,但有不同于投标书,不要有商务性质的内容(项目培训、售后服务、产品说明书、产品报价……),也一般不考虑具体综合布线(职院学校的要求),主要倾向于其技术实现。
2.论文写作基本环节
采用工程业务流程,类似于软件工程:
1)需求分析
2)功能要求
3)逻辑网络设计(设计原则、拓扑结构图、背景技术简介、IP地址规划表),也称为总体设计
4)物理网络设计(实现原则、技术方案对比,一般考虑结构化布线),也称为详细设计
5)网络实现(设备选型和综合布线属于这个阶段,但我们主要强调各种设备的配置与动态联调以实现具体目标)
6)网络测试(比较测试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
具体实现通过采用Dynamips 模拟平台和Cisco Packet Tracer(PT)模拟平台。
3.注意事项
1)抓住题目主旨和侧重点(类似题目的需求不同,取材角度不同、参考资料的取舍也不同。不同的应用场合会采用不同的拓扑结构、路由技术(BGP、RIP、单区域和多区域的OSPF)、交换技术(Vlan、生成树、链路聚合、堆叠)、访问(接入)技术、安全技术等,只有这样题目才能各有千秋,否则就都变成了XX公司(校园)网络设计。)
2)不要有商务性质的内容(项目培训、售后服务……)
3)不要产品使用说明书和安装调试说明书
4)不建议包含综合布线的整个过程。
4.存在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1)结构不太清楚,有些环节没有
2)不应有产品说明书,具体实现要更清楚
三、 网络安全类论文的写作
1.论文写作基本环节与要求
从技术上讲主要有:
1)Internet安全接入防火墙访问控制;
2)用户认证系统;
3)入侵检测系统;
4)网络防病毒系统;
5)VPN加密系统;
6)网络设备及服务器加固;
7)数据备份系统;
从模型层次上讲主要有:
1)物理层安全风险
2)网络层安全风险
3)系统层安全风险
不同的应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技术。
2. 存在的问题与案例分析
1)选题有些过于复杂而有些过于简单
2)只是简单叙述各种安全技术,没有具体实现
四、 论文答辩要求
1)论文格式:从总体上,论文的格式是否满足《韶关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规范》的要求?
2)论文提纲:设计条理是否清晰,思路是否明确;
关键词:强夯法,夯击点
强夯法是将100~400kN的重锤,最重达2000kN,以6~40m的落距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等目的。可用于加固各类砂性土、粉土、一般粘性土、人工填土,以及大块碎石类土以及建筑、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料等组成的杂填土。单层8000kN·m高能级强夯处理深度达12m,多层强夯处理深度可达24~54m,一般能量强夯处理深度在6-8m。地基经强夯处理后,可明显提高地基承载力、压缩模量,减少孔隙比,降低压缩系数,消除湿陷性,膨胀性,防止振动液化。论文参考。强夯机具主要为履带式起重机,当起吊能力有限时可辅以龙门式起落架或其它设施,加上自动脱钩装置,施工机具简单。一般的强夯处理是对原状土施加能量,无需添加建筑材料,节省材料。
1 夯击点布置
不同的建筑物夯击点位置不同,对某些基础面积较大的建筑物,夯击点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对办公楼和住宅建筑,夯击点可根据承重墙位置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点;对工业厂房夯击点可根据柱网来布置。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对一般建筑物,每边超出基础边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宜小于3m。论文参考。为有效加固深层土,加大土的密实度,强夯常需分遍夯击。由于夯点需要一定距离,使夯击时夯坑产生冲剪,在夯坑底形成一挤压加固,为使所产生的挤压力受周围土约束,侧面不隆起,因此侧面应有一定间距的不扰动土。不能像重夯采用一夯挨一夯,夯击时侧面土为扰动土,易隆起,减少锤底的挤密作用。由于夯点间距大,夯点间需增设夯点以加固未挤密土,故需增加遍数。对饱和粗粒土,当需要夯坑深度大时,或积水,或涌土需填粒料,为便于操作而分遍夯击。对饱和细粒土,由于存在单遍饱和夯击能,每遍夯后需孔压消散,气泡回弹,可二次压密、挤密,因此对同一夯点需分遍夯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采用先高能量大间距加固深层,根据需要对同一批夯点夯击,然后再逐个夯击另一批夯点,若对所有的夯点都先夯一遍,将造成浅层先加固低于以后深层加固的效果。夯距通常为5~9m,为了使深层土得以加固,第一遍夯击点的间距要大,下一遍夯点往往布置在上一遍夯点的中间。最后一遍是以较低的夯击能进行夯击,用以确保近地表土均匀性和较高的密实度。如果夯距太近,相邻夯击点的加固效应将在浅处叠加而形成硬层,则将影响夯击能向深部传递。夯击粘性土时,一般在夯坑周围会产生辐射向裂隙,如夯距太小时,等于使产生的裂隙重新又被闭合。对处理深度较深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2 夯击次数和遍数的确定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当单击夯击能较小时不大于50mm,当单夯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200mm。第二,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第三,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当需要逐遍加密饱和土或高含水量土以加大土的密实度,或夯坑要求较深起锤困难需加填料时,对每一夯点需分遍夯击,以使孔隙水压力消散。各批夯点的遍数累计加上满夯组成总的夯击遍数。一般每个夯点2~3遍。论文参考。对软弱土,每批夯点的第一遍击数,常以控制场地隆起、起锤困难设定击数,一般选用5~10击,而无需控制夯沉量。夯击遍数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最后一次以低能量满夯一遍,其目的是将松动的表层土夯实。土体压缩层越厚,土质颗粒越细,同时含水量越高,需要的夯击遍数越多。
对于需要分两遍或多遍夯击的工程,两遍夯击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各遍间的间歇时间取决于加固土层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要的时间。对砂性土,孔隙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完后的瞬间,消散时间只有2~4min,故对渗透性较大的砂性土,两遍夯间的间歇时间很短,亦即可连续夯击。对粘性土,由于孔隙水压力消散较慢,故当夯击能逐渐增加时,孔隙水压力亦相应的叠加,其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的消散情况,一般为2~4周。对粘性土地基的现场埋设了袋装砂井,以便加速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缩短间歇时间。
3 夯锤
夯锤可用混凝土及铸钢制作。混凝土锤重心较高,冲击后晃动大,夯坑易塌土,夯坑开口较大,易起锤,易损坏。铸钢锤则相反,特别是夯坑较深时,塌土覆盖锤顶易造成起锤困难。某些施工单位将锤底制成稍带凸弧,增加了侧挤使坑壁稳定,减小了起锤力及坑壁塌土。夯锤形状现多用圆锤,夯锤构造可用钢板为外壳,底板加厚,内部焊接钢筋骨架后浇筑混凝土制成,锤底面积一般根据锤重决定,锤重为100~250kN时,可取锤底静压力25~40kPa,细粒土,单击能低,宜取较小值;粗粒土,单击能高宜取较大值。锤底面积一般为3~7m2,以上适于单击夯击能小于8000kJ时。若夯击能加大,锤重加大,静压力值宜相应加大。为减少夯锤下落过程中的空气阻力作用,特别是消除当夯坑较深而尚需继续夯击时的气垫影响,夯锤宜设4~6个排气孔,孔径宜取下口直径150~200mm,上口直径为80~l00mm,过小易堵孔。夯锤吊环必须准确处于重心,确保起吊后锤身平衡。
4 起夯面
为使强夯加密土不被挖除,有效利用其加固深度,起夯面可高于基底或低于基底。高于基底是预留一压实高度,使夯实后表面与基底为同一标高。低于基底是当要求加固深度加大,能级达不到所需加固深度时,降低起夯面,在满夯时再回填至基底以上,使满夯后与基底标高一致,这时满夯加固深度加大,需增大满夯单击能。
5 垫层
对软弱饱和土或地下水很浅时,常需在表面铺设砂砾石、碎石垫层,厚0.5~1.5m,垫层材料宜用砂砾石、碎石、矿渣,粒径宜小于10cm。对处理土层为饱和砂、软土时,夯坑易涌土、涌砂,故垫层填料不宜用砂。垫层厚度不宜过小,过小不起作用;也不宜过厚,过厚时能级低的强夯,在锤底形成大的垫,扩散动应力,减小对下部软弱土的加固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强夯法有很多的优点,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情况。目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强夯法施工存在的诸多优点,设计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在大规模的地基处理时普遍倾向于采用强夯法施工,但在许多工程中,强夯处理效果不明显,甚至比不处理时还差。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地质条件适合强夯,使强夯能真正发挥去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通礼.强夯法地基处理施工技术[J].西铁科技,2006,3
[2]刘文才,张境花,李国民.浅析强夯工程施工的几个误区[J].西部探矿工程,2010,6
[3]李玉平.浅谈强夯法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刘志强.强夯施工方法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2
关键词:翼墙;钢管混凝土;Abaqus有限元;加固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地震灾害,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2013年,四川的芦山县大地震;2014年,新疆省于田大地震,我们对现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建筑物和构筑物在我们的长期使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承载力不足、地基沉降、出现裂缝等[1]。为了能够正常使用,防止结构出现严重的损害,给人们带来财产、精神和生命上的危害,应该对建筑物及时的进行可靠度鉴定,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维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的方法主要包括:外包钢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粘钢加固法、增大截面法、增设翼墙加固等[2]。本文将通过Abaqus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来探究钢管混凝土翼墙的受力性能。
1构件尺寸及模型建立
1.1构件的尺寸
本文模拟中选取如下的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混凝土柱尺寸500×500mm,柱高1.8m,纵向钢筋12B16,箍筋B8@ 200mm,底端加密箍筋B8@100mm(B为钢筋直径),两侧的翼墙为钢管混凝土翼墙,用钢套箍将钢管混凝土翼墙的端部与钢筋混凝土柱固结在一起,其它部位没有连接,钢套箍为高度300mm,厚度为5mm。其中的一个构件的截面如图1.1所示。
图1.1 构件的截面尺寸
有限元数值模拟分别以钢管的厚度为参变量,对不同组的构件分别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拟。其中L表示钢筋混凝土柱的长,B表示钢筋混凝土柱的宽;l表示钢管混凝土翼墙的长度,b表示钢管混凝土翼墙的厚度;n表示轴压比;t表示钢管的厚度。构件尺寸如表1.1。
表1.1 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构件模拟试件表
试件编号 L(mm) ×B(mm) l(mm) ×b(mm) n t(mm)
JGZ-1 500×500 300×200 0.5 3
JGZ-2 500×500 300×200 0.5 5
JGZ-3 500×500 300×200 0.5 7
1.2模型的建立
运用创建部命令件创建混凝土柱、混凝土翼墙、钢管、纵筋和箍筋各部件,其中混凝土柱、 混凝翼墙和钢管为实体单元,而纵筋和箍筋为桁架单元。如图1.2所示。
图1.2 模型建立
2不同试件的有限元分析
2.1试件的滞回曲线
在轴压比0.5时,翼墙中钢管的厚度为3mm、5mm、7mm的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柱的构件滞回曲线如图2.1所示。
图2.1 JGZ-1、JGZ-2、JGZ-3滞回曲线
从图2.1能够看出,在这组模拟中任何一个滞回曲线形状都表现为比较饱满的梭形,这反映了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钢筋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以及抗震性能[3]。
从这组的滞回曲线可以看出,钢管厚度t=7mm的加固构件的滞回曲线的峰值最大,t=3mm的加固构件滞回曲线峰值最小,说明钢管厚度越大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柱的极限承载力越大。随着加载的继续进行,滞回曲环的峰值出现了下降,不同钢管厚度下降的趋势也不同,钢管厚度为3mm的加固柱下降趋势比钢管厚度为7mm的加固柱下降趋势大,说明随着钢管厚度的增大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柱的延性增加[4]。
2.2试件的骨架曲线
在轴压比为0.5时,翼墙中钢管厚度为3mm、5mm、7mm的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柱的构件骨架曲线如下图2.2所示。
图2.2JGZ-1、JGZ-2、JGZ-3骨架曲线
从图2.2可以看出,钢管混凝土翼墙中钢管厚度为7mm时加固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值最大,钢管厚度为5mm次之,钢管厚度为3mm最小,说明了随着钢管厚度的增加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柱的极限承载力增大。
在骨架曲线的前期弹性阶段,钢管厚度为7mm的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柱的斜率最大,说明随着钢管厚度的增加构件的弹性阶段的刚度增大,加载后期骨架曲线均有一段保持水平,表现出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柱具有良好的塑性性能;随着荷载继续加载,骨架曲线出现下降趋势,说明钢管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延性降低;钢管厚度为3mm的加固构件下降趋势大于钢管厚度为7mm的加固构件,说明了钢管厚度越大加固构件的延性越好[5]。
3结论
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以钢管厚度为参数建立的3个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模型,并进行了模拟分析,从提取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上可以看出,钢管混凝土翼墙加固柱均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及抗震性能。钢管厚度增加则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增大,刚度增大,耗能能力良好。由于篇幅有限有些参变量没有考虑进来,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 魏闯.增设翼墙加固功能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柳炳康,吴胜兴,周安.工程结构鉴定与加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张心令,王财全,刘洁平. 翼墙加固方法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
[4] 景悦.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台身,整体,钢模板,移动
1.工程概况
江西省永修至武宁(庐山西海)旅游高速公路东接福银高速公路昌九段,西连大广高速公路武吉段,全线位于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北岸,是沟通福银高速公路、庐山西海景区、大广高速公路的一条地方加密高速公路。
2.设计要点
K64+940处有一座1孔5×5m钢筋砼暗桥,交角为90o,全桥长30米,洞口型式为八字墙,地基允许承载力为250Kpa。台身及基础每隔6米设沉降缝一道。沉降缝宽1-2cm,用沥青麻絮填塞。台身采用C30砼,台身厚0.8米。
3. 施工工艺
①台身放样。基础浇筑完成养护7天后对台身位置进行精确放样。放样时将每个台身四个端点放出,然后用墨斗进行弹线。②模板整形及抛光。台身用模板尽量采用新模板。模板采用1×1m以上的大模板。模板进场后将模板进行检查、整形,不合格的模板不得使用。模板表面的锈迹及砼一定要清扫干净后方可使用。清扫可用刺轮或钢丝刷进行。③模板支设。模板支设时先支设端部一节(6米长)的台身模板。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在组合时,两模板之间用海绵垫扣紧,以防在浇筑混凝土时漏浆。模板外侧纵横向均支立钢管,模板间用Ф16钢筋作为拉接筋,外部套Ф20PVC管,间距为纵向60cm,横向50cm,以保持模板几何尺寸不变,确保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内外侧模板用架杆进行联接。以确保台身模板的整体性。每道台身内外模之间用圆木或Ф25钢筋进行支撑,以控制台身砼的厚度。外部用钢钎拉钢丝绳进行垂直度调整。模板支设完成后,根据规范要求,对垂直度、高度、表面平整度等进行检查,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④砼浇筑。砼采用吊车吊料斗分层进行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因砼落差较大,砼采用串筒进行送料。串筒下部至台身底不超过2米。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振捣时应与钢模保持50~100mm的距离;进行上层混凝土振捣时应插入下层砼50~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提出振动棒;应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钢筋等。人工站在模板间拉接筋上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砼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在砼浇至台身内外模之间支撑的圆木或Ф25钢筋位置,将其拆除。⑤模板拆除。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2.5Mpa时即可开始拆模,拆模时间根据气温和混凝土强度增长情况确定,一般为12-24小时,拆模时不得破坏混凝土板的边角。拆模时将外侧端部钢模拆除,将内外模拉接筋抽出。将台身上部拉接筋松开约8cm后再进行连接。模板在重力作用下自行与砼脱离。⑥模板的整体移动及加固。论文参考网。将模板用倒链整体向另一侧相邻节段进行移动。移动到位后将原来已完成的一节砼作为端模,然后将模板用连接筋进行加固。第一节砼台身与第二节连接处用双面胶粘厚1cm的泡沫板在上面,作为沉降缝(后期需剔除填塞沥青麻絮)。模板加固步骤同前。⑦砼养护。对于拆模后的混凝土,及时喷洒养护剂进行养生。⑧台身的流水浇筑。一节台身浇筑完成后第二天即可进行拆模、整体移动,加固好后即可进行砼浇筑施工,以形成流水作业。
4.施工控制要点
①基础顶模板支承面应保证光滑、平整,利于模板移动,基础与台身的联接面应粗糙,以利于联结。论文参考网。②钢模板表面在使用前应彻底涂刷脱模剂。脱模剂或其它相当的代用品,应使能易于脱模,并使砼不变色。③模板间连接处及连接筋与模板间缝隙应堵严,以防止漏浆,造成砼表面出现蜂窝、麻面。④两节连接处应注意线型平顺。⑤钢模与基础砼连接处可在模板内侧抹一道砂浆,以防止砼从此片漏浆。砼浇筑前应确保模板内无污物、碎屑物、木屑、水及其他杂物。⑥模板必须连接牢固,下面有人施工时,不允许上部有可自由坠落物。论文参考网。⑦模板整体移动时应内外两侧整体同步进行。⑧模板支设时应全面进行检查,确保合格后方可进行砼浇筑。
2009年,在江西省永修至武宁高速公路的通道和暗桥施工中,我单位采用整体移动式组合钢模板,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加快了施工进度,施工过程中基本可以达到每天一节。从实际施工情况来看,相邻两节砼台身线型美观,结合紧密,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8).
[2]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9).
[3] 原国家冶金工业局,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