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影像艺术论文

时间:2022-09-21 15:00:24

导语:在影像艺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影像艺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学;影视艺术;影响

法国的艾·菲兹利埃说过:“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电影能够为文学带来什么?文学能够为电影带来什么?’”①近几年来电视剧迅猛发展,它和电影已经成为并驾齐驱的两种艺术形式,并且有超过电影的发展势头,所以“影视艺术”取代“电影艺术”成为人们讨论当代银屏艺术的经典词汇,所以文学和电视的关系也可以归结为上述两大问题。不论是电影或电视,文学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影视艺术综合程度较高,文学又有严谨而规范的形式,反过来说文学发展的历史比影视要久远得多,影视之于文学的作用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所以本文主要探讨文学能够为影视带来什么的问题。

从20世纪初开始,电影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电视虽然算是一个“年轻人”,但与文学这一“长辈”的影响不无关系,从最初,文学就是电影电视的一根拐杖,对其影响巨大。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电影艺术对文学作品的借鉴,电影创作以文学作品为蓝本。通常电影艺术从两个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借鉴:一是,电影艺术不是直接取材于生活,而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而来,电影不需要对生活进行提炼,文学已经完成了这一使命,它本身就站在了生活的肩膀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大多都有文学原著,有些甚至就是文学原著的同名之作,把文学作品的故事通过另一种艺术的样式表现出来,这些被搬上银屏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故事性较强的戏剧作品或小说作品;二是电影艺术从文学中引入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不管中外文学,进行文学创作总有着一定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各成一家以后又相互融通,这些理论和方法像叙述视角、象征手法的运用等都影响着电影艺术的表现方式。总的说来,中国的电影艺术可以说是在文学的抚育下慢慢成长起来的或者说是喝着文学的奶水长大成人的。

在世界电影史上,大量的影片是根据名著改编而来的。在中国,有两个时期是电影艺术家们大量利用和借鉴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时期,一个时期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就如现代话剧的草创期没有剧本、没有成熟的舞台体系一样,电影艺术的起步阶段缺少专业的编剧,拿不出像样的、让观众喜闻乐见题材,只能利用已成熟的文学资源,像一些小说、戏曲都曾经被电影艺术家看中,用新的艺术样式搬上了银幕,甚至,连当时标新立异的刚诞生不久的文明戏也在借鉴、参考的范围之内;还有一个时期,就是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好多被冰冻多年的作家、作品都有机会浮出历史的地表,不再只有鲁迅在“艳阳天”里走在“金光大道”上,好多被错误评判的作品也得到了到肯定,由于观念得到了解放,在文学创作上,题材也多样化起来,本应是文学的表现、但被禁忌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回归到文学中来,外来文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不断渗透进来,所有这些变化都使得电影艺术有了丰厚的改编源泉,可选择的范围大大拓宽。当时有很多电影都是因为原著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所以成为电影的选材,如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198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第3期,不但在文坛引起轰动,后又被读者推选为年度“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之后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在国外,一些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也大多被电影艺术家所改编,《安娜·卡列尼娜》《巴黎圣母院》等经典影片为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心灵震撼。

为什么电影必须借助文学这根拐杖才能不断向前迈进?文学到底能给电影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文学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曾有世界知名导演谈到过,文学给了导演很多东西,文学表现生活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个体生命,导演的所见所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要想深刻了解生活、生命这些复杂多变的命题的真实,文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影视艺术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本身就包含着文学艺术的因素,中国第五代导演是较为叛逆的一代导演人,他们追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但他们的电影依然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很多电影作品也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张艺谋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我们可以就着文学的母体看它们的走向、它们的发展、它们将来的变化。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②张艺谋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从“五虎将”时代到“三个火”时代再到“单飞”时代,他都在第五代导演席中稳坐,他的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开掘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对小说中地域民俗的大量表现、神秘文化想象的开掘,都是他的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文学原著是影视艺术家灵感的源泉。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相通的,从审美上来说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从形式上来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文学因素也都存在。

文学是电影的拐杖,不单是向电影艺术家提供故事框架,更重要的是向其提供艺术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电影艺术家能用灵魂与作品对话,就像曾经有诗人说的那样,诗人需要听懂花的声音,电影艺术家要把文学看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艺术化了的认知方式。对于诗人而言,要认识世界,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情,无疑灵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诗情不能凭空产生,需要客观对应物。同理,对于电影艺术家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诗人的“诗情之源”。张艺谋曾经尝试着自己编写自己的剧本,但却不够成功。对此他也坦言,如果让导演们自己去写作,他认为他们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淀不够,所以不能写出比较深刻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为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找到来源。他自己也曾经解释说他喜欢在空余时间看杂志、看小说,其实是想找点什么。他要找的不仅仅是值得一拍的故事内容,也是在找让他眼前一亮、无法克制创作的启迪、灵感。从文学原著中寻求灵感不仅是张艺谋一个导演的经验之谈,很多优秀的导演能创作出经典作品来都是文学原著的力量和作用。

文学历史悠久,它是人类对世界探索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生活之外的生存空间。在这源于生活又异于生活的空间中,影视艺术家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审美视角、审美眼光。另外,作家尤其是思想深刻的作家长期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在揭示人性的深度、描写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判断国家民族命运等诸多方面,比一般的影视艺术家都要更成熟一些。因此,诸多导演都会把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电影作品的首选,最优秀的导演选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强强联合的趋势使中国的电影艺术得到了不少赞誉。

3.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的引入,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的运用,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

在我国新时期后,不仅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的叙事方式、结构方式甚至文学的思潮、技巧等都被电影艺术所借鉴,推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艾·菲兹利埃指出:“我们应该看到,文学除了能够为电影化的移植提供作品之外,它能够为真正的银屏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形式:神话和传奇、主题、情境、体裁风格、美学观念,尤其是语言风格、人物心理和读者心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因此,归根结底应把两种语言之间有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放到共同的美学和文化背景中考察。”③

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姻缘关系的基础就是二者有着共同的美学和共同的文化背景,这样,中国的电影艺术就会把中国文学的创作、发展自觉地作为自己的参照物,紧跟在文学的身后以追赶社会与文学的潮流,同时也发展壮大自身,

另外,中国的文学中所蕴涵的民族传统也极具吸引力,它会对电影艺术的文学特征的表现产生强大的影响。因为自身历史久远,中国文学包孕的民族传统较之中国电影要丰富和厚重得多,在文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的文学创作者不断进行传递和积累,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中国电影不可能脱离开中国文学来显示自己的文学特征。文学的传统已沉淀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即便艺术形式发生变化,但核心的民族传统必定会表现出来,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组成要素。诸如意境营造等多种文学的表现技巧都已被影视艺术家运用到了影视作品中来。

电影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它成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必然会结出中国化的“果实”。“意境”是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艺术的至高追求,中国影视艺术家对意境美的追求不仅强化了电影的民族、本土特色,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那一片片旺盛生长随风摆动的红高粱的出现,引起观众无限的遐想与思考,那是对生命力的礼赞之歌;电影《林则徐》有一个场景是江畔送别,导演为了营造诗的意境,让主人公远眺江流,只见江水与帆影,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展现了林则徐与邓廷祯的惜别之情。

中国电影向中国文学学习了对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境界,这只是文学表现技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先声夺人的运用在电影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来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也沿用这一方法写出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出场。中国电影也从文学中引入了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技巧,在《老兵新传》中,大家正在讨论谁到北大荒工作时,镜头中没有人物出现,而先是一声“我去”的声音,然后屏幕上才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观众对老战士的认识是由声及形。在《幸福时光》中,影片开篇是一男一女关于结婚事情的讨论,直到男声说喜欢胖的、不喜欢瘦的女人时,镜头前才开始出现了一男与一胖女。中国电影能够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它对文学的审美传统及表现技巧的借鉴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学这块土壤,中国电影这个年轻的舶来品,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成为国际影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上可见,文学在电影电视的发展中真的是功不可没,正如导演C·格拉西莫夫所说的:“文学是一切艺术中间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正是这些主要方面使得文学在一切精神财富中间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言,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④

注释:

① [法]艾·菲兹利埃:《文学和电影的关系》。

② 陈墨:《新时期中国电影与文学》,《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

③ 《世界电影》,1984年第2期。

第2篇

之所以大力提倡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比国外的起步时间落后,发展的底子还很薄,而这其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被英国人认为是“穷人的行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某种层面上理解,创意产业前期几乎不需要资金,基本上是靠人的脑力资源。后期的推广与做大完全要依靠前期的创意产品,这都依赖人的创造力。这就要靠社会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方法和症结自然就要向我国的教育部门伸手要人,而由于产业方向和专业要求,教育方面自然要以设计艺术学科发展为先导。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窘境,高端设计艺术创意人才奇缺,设计团队也供不应求。上海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文化创意人才占工作人口总数还不到千分之一。这种情况与我国每年庞大的高等学府毕业生数量相比是极不协调的。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又涉及众多的相关学科知识,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的高等设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观察和思考得出:我国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对比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市场诉求的比例增大,专业化的设计艺术队伍与合格的设计艺术人才则是相当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诉求。

新时期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特征分析

世界各个知名高等设计艺术学府在结合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都对自身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整与改进。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进步,作者认为设计艺术教育正逐步向理工科类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尽管如此,设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性体系。西方较为开放的且又宽泛性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与东方针对性较强且又教条化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值得研究的领域和探讨的空间。纵观设计艺术学科的本质,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多变性的整体特征。因此,设计艺术学科系统与的众多学科发生着多维的、多层次的联系,它更是包括社会发展千变万化的各种诉求,也可以说,设计艺术系统是由众多的相关学科和系统支撑及联结的多维发展的教育体系。

第3篇

Krugman(1991)认为知识溢出是普遍存在的,并且重要性不容置疑。当前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技术溢出是否存在,即具体表现研究;第二是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研究;第三是技术溢出的微观机理和实现途径研究。目前关于知识溢出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但表述方式不尽相同[1]。Caniels(2000)将知识溢出看作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的智力成果,并且不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智力成果的价值[2]。知识溢出的过程是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无意识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在较近的空间范围内,也可以在比较大的空间范围内[3]。企业间存在着多种的知识溢出效应,为了保证本研究的普遍性,文章研究对象界定为先发企业和后发企业(相对概念)。先发企业的存在,对后发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根据江小涓(2008)[4]、刘绍坚(2008)[5]的研究,将企业间知识溢出效应分为六个方面:人力资源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和市场开拓效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存在后发优势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形成普遍共识的重要观点。后发优势存在的共性和主要原因,是发展落后的国家能够引进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然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使之适合于本国的情况。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理解和提升特定技术的能力,Kim(1997)[6]指出“技术能力是对知识的操作指令,它不仅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占有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在投资、生产和创造新知识过程中运用的熟练程度体现出来”。企业技术能力包含两要素:技术的质量和创新的速度。本研究继承陈艳艳(2010)的视角,将企业技术能力分解为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利用能力两个维度[7]。技术开发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获得的新知识产生新的技术资源以提高长期绩效的能力,反映创新的速度。技术利用能力是指企业对现有技术资源的使用、提炼和扩展及改进短期绩效的能力,反映企业现有技术轨道的强度和企业技术的质量。以下分别从知识溢出效应的六个方面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利用能力的影响。

1.人力资源效应与企业技术能力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先发企业所具有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流程上,因此必定要和人力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随着企业成长和行业的发展,人力资源在企业间的流动成为必然,这是企业知识溢出特别是核心能力溢出的重要途径。这说明了知识溢出的人力资源效应与企业技术能力存在重要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技术的质量上,还体现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人力资源流动所形成的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上,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假设:H1a:人力资源效应对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b:人力资源效应对企业技术利用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示范效应与企业技术能力先发企业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会通过设备、产品、人员接触、客户技术资料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对后发企业产生示范影响,示范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后发企业对先进管理技术、产品技术和开发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先发企业的示范效应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跨国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者进行技术研发这些方式很容易将最好的服务技术带入东道国,尤其是在这种服务技术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很容易在东道国同类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转移到本地的企业(李蕊,2004)[8]。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2a:示范效应对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b:示范效应对企业技术利用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竞争效应与企业技术能力行业内的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竞争地位,不断提升技术开发的速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先发企业作为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对提高行业效率和改善技术服务进程有明显的促进效应。Kokko(1992)[9]认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增加了本地企业的竞争压力,这样本地企业就不得不在技术投入上更加重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以保证不在竞争中被淘汰。Wang&Blomstrom(1992)[10]指出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导致竞争的加剧,迫使当地公司不断采用更高的技术以缩小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也迫使跨国公司不断提高所转移的技术水平,以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结果是东道国后发企业,乃至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3a:竞争效应对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b:竞争效应对企业技术利用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合作效应与企业技术能力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后发企业可以利用先发企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国外市场渠道优势与自身进行结合,增强合作所带来的积极促进效应。刘绍坚(2008)认为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主要有两个合作渠道:一是中国本土企业直接承接国外企业的最终订单,或是中国本土软件外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在中国分支机构的业务;二是成为跨国公司的合作伙伴,共同承接具体项目。国内研发机构与外资研发机构开展的研发合作,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促进自身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4a:合作效应对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b:合作效应对企业技术利用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5.技术应用效应与企业技术能力后发企业在最终产品开发集成上面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一些关键技术和流程达不到质量要求,降低了整体的产品质量和档次。而先发企业所提供的核心技术,提高了行业整体以及后发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档次。应用先发企业所提供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为先发企业为后发企业提供的核心流程设备或关联应用技术上。江小涓(2008)[4]对外资设计服务企业的调研表明,77%的企业认为推动了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其中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本土企业技术能力等方面。这说明后发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技术能力。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H5a:技术应用效应对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知识溢出效应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路径研究影响。H5b:技术应用效应对企业技术利用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6.市场开拓效应与企业技术能力由于市场具有外部性效应(刘绍坚,2008),先发企业的市场行为很容易被后发企业模仿和跟随。由于软件外包服务领域进入门槛较低,规模经济并不明显,后发企业通过跟随或者一起进入新市场,可以避免前期的大量投入和等待市场成熟的时间损失,以低成本进入,搭先发企业的“便车”,共享巨大的市场利益。例如印度的Infosys公司就是凭借7个工程师集资1300美元接下了第一个海外订单,在印度这个新市场上逐渐发展壮大,到现在已经在美国Nasdaq上市(刘小雪,2004)。这说明市场开拓效应有利于后发企业以很低的成本跟随先发企业进入新的市场和开发新的产品,继而提升其自身的技术能力。

因此,本研究假设:H6a:市场开拓效应对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6b:市场开拓效应对企业技术利用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数据与分析

1.测量工具与数据采集

为了保证所建构变量模型的信度,本研究模型建构的所有测量工具(MeasurementInstrument)均来源于已有的文献。实证研究中涉及到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知识溢出效应、因变量企业技术能力。其中人力资源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市场开拓效应均采用江小涓(2008)与刘绍坚(2008)的量表;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利用能力采用陈艳艳(2010)的量表。同时为了保证测量工具符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问卷对每个建构的指标进行了细微的修改,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文章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调查对象主要是广东软件外包企业技术主管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通过走访调查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11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样本132份(有效回收率62.6%),并利用试调查的样本对问卷中的各概念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是技术开发能力(0.859)、技术利用能力(0.717)、人力资源效应(0.794)、示范效应(0.711)、竞争效应(0.808)、合作效应(0.879)、技术应用效应(0.862)和市场开拓效应(0.753)。各概念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sAlpha)都在0.8以上,表明变量衡量具有较高的信度。由于文章采用的变量测量工具都是来自以往学者的研究并经过多次证明和检验,因此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各测项在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利用能力这两个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技术开发能力、技术利用能力、人力资源效应、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合作效应、技术应用效应和市场开拓效应的平均提取方差AVE分别是0.65、0.75、0.68、0.71、0.72、0.66、0.69和0.61,满足大于0.5的要求(Fornell、Larcker,1981),因此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潜变量路径分析方法,使用SPSS17.0及AMOS6.0软件进行操作,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将不显著(T<2)的影响路径删除,得到各研究假设的计算结果。(1)假设H1a、H2a、H3a、H4a、H5a、H6a计算结果模型整体拟合度见表1,影响路径标准化解见表2,结果显示:知识溢出的人力资源效应维度和竞争效应维度有对技术开发能力有显著影响;知识溢出的示范效应维度、合作效应维度、技术应用效应维度和市场开拓效应维度对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2)假设H1b、H2b、H3b、H4b、H5b、H6b计算结果模型整体拟合度见表3,影响路径标准化解见表4,结果显示:知识溢出的人力资源效应维度、示范效应维度和竞争效应维度对技术利用能力有显著影响;知识溢出的合作效应维度、技术应用效应维度和市场开拓效应维度对技术开发能力影响不显著。

三、分析与探讨

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①人力资源效应和竞争效应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成长有显著正的影响。②人力资源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利用能力成长具有显著正的影响。这意味着人员流动效应导致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拥有先进技术一方不可能将其先进技术物化在设备和产品,而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特别是技术人员来实现。以软件外包(ITO-BPO)为例,首先,具有技术优势的发包商在发包过程中需要培训接包企业的技术人员,这会使其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等向接包企业扩散,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其次,无论这些技术人员进行再就业或创业,都会进一步放大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后发企业可以通过雇佣曾经被先发企业培训过的技术人员等手段提升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技术能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源效应对于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能力成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促使了资源配置效率、企业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的改善。企业间通过业务交流、合作开发和竞争示范很容易导致项目管理经验和软件开发技能等核心技术从先发企业流入后发企业。承接软件外包的企业可以通过干中学不断模仿、学习先发企业的先进技术理念,不断积累自己在生产与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和技术,并且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从而提高后发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带动后发企业技术能力进步。例如,清华同方公司通过为日本企业客户开发新一代CT软件系统,积累和提升了自身技术实力,可以同时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先进的相关技术。因此,后发企业通过知识溢出的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刺激的推动,实现了技术能力的成长,竞争效应由于增加了后发企业的竞争压力,促使本地企业不得不增加技术投入,从而对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本土软件企业的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集聚的程度还不够高,产业发展环境还有待改善[11]。人力资源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显现有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结合国际分工体系和知识溢出对本土集群企业成长的影响[12],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本土企业技术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第4篇

关键词:技术壁垒;产品认证制度;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

技术壁垒(TechnicalBarriertoTrade)简称TBT,由于它具有隐蔽性较强、透明度较低、不易监督和预测等特点,给我国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也成为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

1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共体。70年代,GATT(关贸总协定)通过技术壁垒协定,90年代经修订而成为WTO协定之一,由全体成员执行。它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法规是其核心,标准是法规的支撑。

技术壁垒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

1.1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

(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

(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1.2技术壁垒的特点

(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

(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

(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更多的引发国际贸易纠纷。2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

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有数据表明,2005年,浙江共有33.6%的出口企业遭遇国际技术壁垒,造成的经济损失从2004年的25.5亿美元上升到58.5亿美元,增幅超过一倍。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标准,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3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思考

要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企业应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家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是管理体系认证的组成部分。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2)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于由于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国情来对待。对具有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3)建立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咨询机构,及时收集有关国家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机构及有关单位,直接为我国企业、部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活动,包括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本国法规、标准的解释与认可以及对有关国家技术法规的评论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产品,如纺织品、大米等,应设法请求磋商,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4)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较小,但对区外产品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对此,很多国家实施了经营战略大调整,从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逐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出口企业借鉴。我国出口企业要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比较稳定的份额,必须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建立一批跨国公司、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第5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对策

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至2006年底,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和障碍,每年大约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损最为严重,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受损呈明显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就仍然很大。

(1)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国外越筑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的技术性壁垒面前,我国部分出口商品的市场迅速萎缩,甚至被挡在进口国的国门之外。

(2)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

(3)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名目繁多、变化频繁,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使我国一些经验不足的出口企业应付不及,被动地陷入贸易纠纷,致使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被扣留、查封甚至销毁。而且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取得该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

2我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1政府应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灵”、信息“渠道不畅”、得不到针对性的有效的咨询服务等。具体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真正形成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系统,政府作为建立机制的发起方,应主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协调规划工作,同时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为出口企业服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建议和意见;(2)形成一套有效的通报、评议、咨询、审议制度;(3)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的TBT系统,按出口对象和产品类别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TBT信息,建立相应的TBT信息中心和信息数据库;四是建立高效的TBT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对TBT问题的认真研究,及时作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寻求我国商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切入点。

(1)建立并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应针对已加入WTO的情况,建立健全技术法规和技术体系,构筑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将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贸易技术法规建设的重点,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

(2)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大力推动标准化。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了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国为了达到其市场准入标准,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建立技术贸易保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ISO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体系标准认证反映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成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标准,可以使国内企业积极迈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环境接轨,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生产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打破贸易技术壁垒。

②适应我国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我国标准结构。我国目前是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改变了无标生产的状况。

③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的活动。WTO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参与各种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主动权,特别是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

2.2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企业应该和政府紧密配合,制定企业的应对之策。面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和TBT协议的要求,熟悉目标市场的有关规则和标准。企业要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掌握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

(2)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标准意识。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是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出口企业中己形成一种共识。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所要求的清洁生产需要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通过贸易伙伴国的各种检验和要求,积极推行ISO9000族、ISO14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体系标准及注册认证。

最后,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即立足于国际市场,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儒道传统文化;礼乐;室内陈设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66-01

《乐记》的核心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且与孔子的礼乐思想基本是一致的。礼乐美学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美学的重要特征,简言之,即是美与善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论礼与乐

“礼”“乐”都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字眼。广义的礼,包括风俗信仰,社会典章制度,礼仪习惯等多个方面,而狭义的礼指的是“礼仪”。礼与祭祀有重要关联,因此后来用它指代祭祀仪式本身。“乐”是为“礼”服务的,礼是形式,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在于追求人对人的恭敬之心。乐是内容,在于追求情感的抒发与和谐。“礼”与“乐”相结合在一起成为“仪”,因此后来常将礼与乐合成,演变为一种礼乐文明,这种礼乐文明在周代达到高峰。孔子认为,“礼”与“乐”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乐是情感性的,心理上的爱好,偏重于以感性化形态呈现,是一种审美性的。礼是外在性的,理性化的形式,只具有一定的审美因素。

礼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德伦理上的教化,关注的是社会人伦关系的和谐。因此,在对立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差别是礼乐文明所期望建成的和谐有度的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体现。礼与乐不仅在本质上相通,同时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礼虽然是乐的基础,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乐要高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理性为主,又融合了感性的因素。乐是感性的,但由理性所控制,在感性的愉悦中进入对"美"的有理性的把握和追寻,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礼与乐互为表里,相通相连,成为促进封建社会人伦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随着周代“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孔子提倡的对礼乐文明的复古,不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他是淡化了礼乐的社会等级之分,而加强了对内在身心修养的重视。

二、中国传统民居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民居室内设计,指的是自上古至19世纪40年代之间,除宫殿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陵寝建筑、衙署建筑、书院建筑以及商业建筑(不含店宅一体者)之外的庄园、府邸、宅院的内部环境陈设、建造的技术、艺术、行为和事实,以及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民居室内设计又由室内装修和室内陈设两大部分组成。

室内装修又称小木作。“小木作”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在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顶棚)、楼梯、盒橱、篱墙、井亭等42种。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项目略有增减。

室内陈设,是指在室内装修的基础上,对家具器用、照明灯具、生活器具、楹联匾额、装饰织物、陈设物品、艺术与工艺品以及绿化盆景等,进行功能和审美方面的综合规划和设计布置,陈设的内容和对象通常独立或游离于建筑构架和实体之外,具有移动性和变异(易)性强的特点。

三、儒道传统文化精神对室内陈设艺术的影响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它的礼制精神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深深地制约着中国传统居室陈设艺术的诸多方面。按照儒家思想,居室陈设的主要目的不是“求其观”,而是“辩贵贱”。因而,居室陈设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通过陈设布置强调长幼、上下、尊卑、亲疏的等级差别,并由此确定室内陈设的价值观。严格的礼制思想使传统住宅室内陈设布置呈现出中正、肃穆、均衡、对称的基本格局,这种特征在正规和礼仪性的空间得到集中地体现。在室内,空间主要采用规则的几何图形;左右对称,纵深布局,体现出居中为尊的等级观念。例如,厅堂是家庭中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等礼仪性活动的场所,传统居室的厅堂空间都要贯穿一个主轴原则,因此决定了陈设布置的对称性和主从关系,进而更好地满足礼制观念的要求。次要的部分逐次分列两旁。例如,祖宗牌位、供案、方桌、靠背扶手椅居于厅堂的正中,家长或长辈的坐位处于上位;家具对称陈设,儿女或晚辈按男左女右分列两旁,而且按年龄安排先后座次,等等。

室内家具和装饰也遵循着对称均衡的原则,主要空间以轴线贯通,主要家具布置在轴线上,次要家具布置在两侧,这种布局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中庸之道和伦理观念。

第7篇

图形运用的探讨

图形在包装设计中有几个类别的图形,广义上划分主要有:写实类、非写实类之分。狭义上来划分,写实类图形包括山水、动物、植物、人物等。写实类图形主要是指强调再现性、给人以真实感的图形。这类图形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只是大家在平时很少关注罢了,其实这些图形稍加艺术化处理就能运用在我们的包装设计中了,而且这些图形往往在专业公司主要是通过摄影、绘画和现成的图库来实现的。比如手机包装很多就是这样。非写实类图形包括归纳图形、意象图形、抽象图形等。归纳图形是指强调复杂对象简单化,运用概括简化手段进行图形处理,达到典型明快鲜明的装饰性特征的这类图形,这类图形往往会结合三大构成知识,图案表现技法来完成;意象图形是指通过写意寓意手法表现图形,可以夸张比喻象征,达到“似与不似之间”的印象;抽象图形是指以抽象的点线面来表现的图形。这三个类别的图形和写实类图形差别很大,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不是写实类的图形就只能是这三个类别的图形,而且这样的图形往往在包装的概念设计中非常广泛。

图形在包装平面展开图上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包装商品的属性呢?我觉得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商品再现、商品联想、品牌或者商标做图形、商品烘托、商品用法。商品再现即:以商品内容为主体形象,通常是写实性图形出现在包装盒上边,给人以深刻印象很容易知道内装什么东西;商品联想即:从包装盒上边的一个图形或者多个图形可以产生联想猜测到内装物的特点和形态,也可能这个图形跟内装物突然一看好像没什么关系,但可以估计联想到内装物是什么;商品的象征即:利用商品包装盒所散发的气味色彩等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可以要消费者一看就估计到内装物是什么,有时候也可以利用品牌商标做包装盒表面图形,即利用品牌或者商标来使消费者看出内装物是什么;商品烘托即:利用商品的对立面图形来衬托,使消费者知道内装物特点;商品用法即:对于消费者不太熟悉的包装商品,大多可以运用图形来解说商品的使用方法,这样消费者就知道内装物是什么了。

另外,包装设计图形在运用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选择运用呢?大致有以下几点:注意图形选用要紧密结合内装物的特点和属性来考虑设计,不能适得其反否则会造成歧义甚至误解;注意包装盒选用图形要结合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的程度来综合考虑,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对包装图形的兴趣点会不同的,所以大家做图形设计运用一定要重视;注意图形分主次,考虑整体包装平面展开图的整体排版需要,主体图形要醒目,占据画面的很大比例,直接决定包装设计的属性,非主体图形服务主体图形,充实丰富画面。当然,图形还要注意简洁,言简意赅,诚实守信,个性十足,符合主题等等都要重视。这些就是大家再运用图形的时候务必要把握的细节。

色彩的使用问题

色彩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尤其对包装来说,它的地位和图形文字一样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色彩对包装而言在市场上对消费者来讲视觉冲击力最强,相比图形文字而言,而且随着距离的远近,时间的长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说色彩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要考虑色彩的功能性。色彩的功能有以下几种:宣传商品,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包装色彩要符合商品本身特点,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促进商品销售,主要涉及色彩的心理感觉,通过这个途径使消费者很快知道产品是什么,物有所值,加快商品的销售;识别记忆功能,消费者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消费者初次接触商品对商品的包装是无意注意,通过购买后观察使用过程就会产生有意注意。所以,商品包装的色彩运用要结合商品有清晰的色彩心理感觉,有较强的色彩记忆功能,加快商品的销售和产品的流通速度;定价分档功能,不同的色彩使用在包装盒上边,可以代表不同的商品价值,乃至影响商家的定价,同时也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产品的销售;消费者信任感的建立,可以运用合适的色彩,使商品以及包装的可靠质量传达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加深对产品质量的的信任;扩大商品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可以使用正确恰当的色彩,使产品的特点体现出来,夸张美化商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比如可口可乐包装的红色就很典型。包装设计色彩的感情要考虑什么呢?主要就是要注意色彩的很多视觉感受,主要就是冷暖感、轻重感、距离感、味觉感、华贵质朴感。这个东西需要大家平时多积累、多观察、多比较、多感受就能有所体会。另外,大家注意色彩的这些感情都是相对的,要有相对的参照物才会通过对比产生各种各样的视觉感情差别。

色彩对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的心里反应,使消费者一看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所以,我们在运用色彩的时候要考虑这一点—即色彩对于消费者的习惯性问题。

根据色彩的运用习惯,做包装设计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个类别:①副食品类:常用鲜明轻快的色彩。比如红黄橙代表甜美、芳香、新鲜等;蓝白色代表卫生清洁凉爽等;古朴庄重的复色代表历史悠久如酒的包装设计常用(体现酒的醇香),这些色彩的运用大多对消费者的食欲有很大的影响;②化妆品类:深暗色的运用多运用在男士化妆品包装盒上边代表庄重绅士风度;淡雅柔和的颜色多运用在女士化妆品包装盒上边如淡淡的桃红粉红、玫瑰红等代表芳香;而紫色、珍珠白,米色等色彩的运用代表女士化妆品的高贵典雅。③儿童用品类:常用鲜艳夺目的纯颜色或者对比强烈的色彩来代表儿童的活泼可爱生动等特质。④医药品类:常用明确的冷暖色块来代表药品的性质,如:红色黄色橙色暖颜色代表滋补养身、营养、兴奋等感觉;蓝色代表消炎退热;绿色、冷灰色表示宁静、止疼镇静;黑色代表消毒;红黑色块代表剧烈药物或者剧毒药物等。⑤纺织品类:常用黑白灰颜色的层次关系,在对比中求调和,画面和谐统一。如女性纺织用品多运用鲜艳艳丽优雅的颜色。除此之外,色彩的运用在包装设计上还要注意色调的把握和对比与调和以及节奏。色调就是整体画面要有色彩基调,对比主要把握色彩的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纯度对比等,对比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色彩运用的节奏和整体画面的协调(调和),做到这些,我想色彩的运用在包装设计上应该也不是大问题。

文字的运用

文字的运用相对图形色彩来讲就简单多了,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感谢方正集团提供了那么多的字库,加上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字的运用困局也越来越容易解决。但我们也不能对文字掉以轻心。因为在包装设计中文字的运用,还是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比如在包装平面展开图中文字的运用要有主次之分,也就说那么多的文字在主展示面上有主体文字,还有非主体文字,在次展示面非主体文字也少不了的。有的主展示面主体文字为了时尚好看,还必须进行字体设计,甚至是亲手书写,比如书法题字等。仅仅运用字库那是不行的。所以说,文字在包装设计中要想运用的好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件大事。

学好三大视觉元素的运用,需要大家在平时能够把文字和前面的图形色彩的运用整体结合起来综合创意。另外,还要靠大家平时的积淀,刻苦钻研基础性专业课程的研究训练和创性训练。因为三大视觉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统一的,而且贯穿于各门基础性课程当中,比如图形创意、三大构成、字体与版式设计等等,所以不能分割开来单独思考。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于包装设计当中,是我们学好三大视觉元素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唯一出路。

第8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园林建筑艺术设计

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发展的影响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但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儒家传统思想对封建时代的园林建筑立意产生了深远影响。园林建筑的物质外壳如亭、堂、馆、轩、斋等,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在文化礼仪及习俗上与“天地”及“先祖”沟通交流的物质媒体。而台的雏形是“灵台”,主要功用是祭奠天地祖宗。园林中的宫殿,以“巨丽”为特点,讲求儒家“天人合一”所倡导的“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反映的是惟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从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来看,早期的园林建于自然中,充满了求仙的神秘气氛。汉代后期造园逐步消失神秘气氛以大自然为师法对象。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为逃脱政治动乱,加上受到佛教、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都崇尚玄谈,寄情山水,他们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脱、找寄托,自然山水成了他们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现实生活中亲切依存的体形环境,讴歌自然景物和诗文山水画开始出现。但是,人又不可能实现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于是就在家庭园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实现其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获得神游宇宙的乐趣;既可以之寄托神仙境界,又可视其为超越尘俗清心养虑之所,私家园林应运而兴。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纷纷加入造园的行列,他们在设计中以诗画情趣入园,因画意而成景,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精练,概括地再现了自然,并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园林景观,园林建筑获得了成熟发展。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内创造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而必须通过造园家对自然的理解,并加上主观创造才能达到目的,在造园活动时主要靠园林空间的创造来得以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把万物生存的道落实到精神上,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上的完全解放,并提出以“心斋”、“坐忘”来作为体验道的手段,这种功夫必须以“无欲、无知、无己”的修养而得虚静之心,并对事物作纯知觉的直感活动,同时以通天地之情的共感而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这一思想表现在造园上,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对大自然进行深人的观察和了解,并从中提炼出最高,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最好的概括;庄子的“游心”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影响极大,庄子认为要“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欺契造化,与道同机”,才能不受现实的拘束,在切实认识客观事物后,经过主观的美的感情,选择缤冶,构成美的意象,从而“由无得一,由一得多,由多归于一”。在造园家看来,外在景物只不过是生情的媒介,而特别注意到景物的象征性和处理的含蓄性。因唯有象征性,物体以有限的形象而求无穷无尽的意义。唯其含蓄性,人的想象才能得以自由驰骋而获不尽的气韵。这时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线条,色彩,质感等的组合,而是在传统体验下给予人们以心理的暗示,造园时多以象征的手法,不论景物的名称、形状或布置均别有深意,以扩大人们的艺术联想力。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一池水可为千项。一堆石乃表祟山九初”之说,从而以少胜多,产生无穷无尽的意境.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诗词匾联是达到启示,象征和意境的重要手法,早已与园林空间艺术融为一体。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取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由于亭所建的位置最宜秋夜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的情趣;而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取宋代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找”之句而得名,借与清风明月同坐表达封建士大夫的清高,从而以一简单的扇面亭空间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三、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影响

从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和迂回曲折、趣味盎然的自然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建筑布局风格分别我国传统古典美学中儒家美学思想和道家美学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和谐,中正,均平,循环,建筑的布局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受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园林宫区的格局,包括结构、位序、配置皆必须依礼而制,皇家园林中的宫殿建筑和私家园林中的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园林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在南北纵轴线上安排主要建筑,在东西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这些是儒家的均衡对称美学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反映。如皇家园林颐和园中的建筑“涵远堂”、“知春堂”、“澄爽斋”、“湛清轩”、“知春亭”等呈中轴线对称;私家园林中的苏州拙政园住宅部分位于山水园的南部,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住宅坐北面南,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的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正房组成,侧路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两路轴线之间以狭长的“避弄”隔开并连通。

道家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折多变和自由活泼。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造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园林建筑山水园部分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园林建筑布局上高低错落,如圆明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在造园的思路上巧用地形划分景区,在每个景区布置不同意境、趣味的景点,并使用对景、借景、隔景、透景等传统手法,形成各自的特色。环境空间构成上手法灵活多变,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潇洒超脱,逸趣横生。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水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恩山,刘官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谢建明.论建筑的艺术意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72.

第9篇

关键词:居室色彩影响

中图分类号:j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自牛顿开创了对色彩的理性研究后,对色彩的研究兴起了一阵热潮。我们了解到色彩体系的庞大。就我们平时常用的“黄色”、“紫色”、“红色”、“蓝色”等这样的名词来形容色彩也有30来种。如果专门将这些色名收集、分类、汇总起来,就可以区分出300~500个色彩名称。如果在家居空间中,色彩搭配不当,就会破坏家居设计给人们家居带来的视觉美感,会出现拼凑的效果。因此,现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居室色彩与人的关系。

一、居室色彩给人的感官影响

进行家居设计,色彩设计直接关系到整个设计效果。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的色彩运用和搭配,可以让家居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例如:黄色+橙色给人一种阳光暖意的感觉,色彩鲜明程度最高的要数黄色。黄色可以给人温暖的感觉,能使视觉开阔,让人感觉房间变得宽敞。WWw.133229.cOm作为其相近色橙色,色彩也比较鲜明,两种搭配会更有暖意。蓝色+白色给人一种清爽冷静的感觉。蓝色已经属于冷色调,能使房间变得宽广,给房间增贴不少清爽的滋味。而白色它不吸收阳光、反光强,也能使房间显得清洁、宽敞、明亮。两者都有着扩张空间的色彩结合在一起,在增加蓝色的冷色调。最适合夏天的温度。黑+白的结合可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富有现代科技氛围。而近年来流行的灰色融入其中,缓和黑与白的视觉冲突感觉,从而营造出另外一种不同的风味。三种颜色搭配出来的空间中,充满冷调的现代与未来感。在这种色彩情境中,会由简单而产生出理性、秩序与专业感。

二、居室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

居室是人们的居住空间,是最常接触的环境。对居室的设计,不得不考虑色彩对所处这个居室的人们的心理影响。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反应后才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联想或想象。人们的心理往往受到年龄、经历、性格、情绪、民族、风俗、地区、环境、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色彩的心理反应亦不例外,这些因素亦是对色彩心理功能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年龄与经历。据统计,儿童大半喜欢极鲜明的颜色。对知觉度、兴奋度强的色彩首先发生兴趣,红、黄两色就是一般婴儿的偏好。女青年比男青年更爱白色,是因洁白容易与清洁联想有关。而生活在农村的人对绿色特有感情,是因为大部分植物都是绿色的,禾苗的绿色预示着收获的希望。这类联想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增多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也会逐渐成熟,由于生活经验的丰富,色彩的偏爱来自于联想的就更多。

第二,性格与情绪。感情型的人对色彩的反应和喜爱一般会强一些,通常会对不同的色彩明确地做出各种反应。而理智型的人就不同,缺乏明确的好恶感,反应较含蓄,有的甚至对色彩无动于衷。一般地说,性格开朗的人会喜好明快艳丽的色或暖色,沉静的人会偏爱中性色、灰色或冷色。

第三,民族与风俗。不同的民族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对色彩的反应与态度也各不相同。同是丧事,欧洲人多用黑色表示哀悼,而我国自古以来都习惯用白色来祭奠亡人。白与黑正好是两个极色,东西方风俗正好取了其极端。

三、居室色彩对人的健康影响

比如绿色是一种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具有镇静神经、降低眼压、解除眼疲劳、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等作用,自然的绿色还对晕跃、疲劳、恶心与消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但长时间在绿色的环境中,易使人感到冷清,影响胃液的分泌,食欲减退。而粉红色容易使人心情暴躁,易发生口角,争是非、吵架之事频繁;尤其新婚夫妇,为了调节闺中气氛,在凡夫人眼中看来是极有罗曼蒂克的,但是,随着色调的不调和,过一段时间后,两人心情会产生莫名其妙的心火,容易为芝麻小事吵不完。

尽管有些装修很豪华,甚至花了很多钱,可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总觉得不舒服,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室内装饰色彩不统一。即室内各部位如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的色彩与装饰物搭配不协调,破坏了居室装饰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美感,出现了一种拼凑的效果。色彩的设计统一在室内装饰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们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单一的居室色彩会对视觉有不良影响。比如白色虽然明快、简洁,但有数据表明,一般白粉墙的光反射系数为69%至80%,而特别光滑的粉墙光反射系数竟高达90%,大大超过了人眼的生理适应范围。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可想而知,居室色彩对我们人们健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我们知道,生活离不开色彩,居室生活离不开色彩。于是对居室中色彩的设计要被重视。“家居设计”过程中,与各个设计要素联系,都需要考虑“色彩设计”问题。大胆的说句:“家居设计需要色彩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宪荣、张萱.设计色彩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