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虚拟实验论文

时间:2022-03-01 10:15:46

导语:在虚拟实验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虚拟实验论文

第1篇

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高二年级物理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规则(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例,初步研究:1.网络虚拟实验室在高中物理实验训练的教学效果;2.学生对虚拟环境实验的参与程度;3.教师在运用网络虚拟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的情况等,旨在探索研究虚拟环境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并辩证地看待利用网络虚拟实验室进行物理实验的利与弊,使得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实验训练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研究环境

研究中所采用的虚拟物理实验平台是“同步实验:网上实验室实验平台(如图1)。“同步实验室”是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物理、生物实验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本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预习和复习实验原理,实验的用品、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可以实现实验的仿真操作,系统将对学生的实验给予即时的评价;对实验的问题还可给予释疑解惑。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平台的内容与教材及广东科技出版社的《实验手册》配套。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调查情况

本研究抽取了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对照班:高二(6)、(7)班。这一组对照班实验前成绩和学生各方面表现基本相同。其中,高二(6)班(实验班)共39人采用虚拟实验模式教学;高二(7)班(对比班)共38人采用传统模式教学。1.对照组实验成绩情况分析在分别进行了真实物理实验和虚拟物理实验的教学后,笔者当堂对学生的实验掌握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测验,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误差的认识和实验步骤与细节的掌握。从两组对照班的初步实验结果获知,与实验过程密切相关的实验步骤与细节、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的考查,实验班则比对比班掌握相对更为牢固。分析其具体原因,在虚拟实验环境进行训练的实验班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简便、快捷,受其他无关因素干扰少,对于实验步骤认识清晰,而实验过程操作训练机会也比较多,所以对实验的掌握更加牢固。2.实验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发放了问卷100份,共回收86份,有效问卷86份。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以下结果:(1)学生对虚拟物理实验室的看法对于问题“你觉得电脑上的虚拟实验环境有哪些优势(多选)”,实验班学生的情况从调查结果显示,体验过虚拟实验环境的学生有近80%认为网络虚拟实验平台操作简便,节约课堂时间,而且操作灵活,可以快速获得实验结果,同时实验步骤和目标清晰明确。(2)对于学生进行虚拟实验的课堂参与情况调查在问题“与平时的物理实验室相比,你觉得在电脑上进行物理虚拟实验,大家的课堂参与度有什么变化”的调查中,笔者分成了几个小问题进行调查,获得以下结果:①与小组组员的交流、沟通同以前的变化(如图2)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虚拟实验室中,与小组组员的交流、沟通比在真实物理实验室多。根据实验现场观察,我们发现在虚拟实验室的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实验如何操作上,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操作。在虚拟实验室与小组组员的交流、沟通变化有76%的学生认为有更多时间可以自己做实验。在对比虚拟实验室和真实实验室的教学后,发现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操作起来更加快,有更多自主实验操作时间,并且大部分学生可以做3次实验以上,所以实验误差也小。而在真实物理实验室中,有部分学生可以做2次,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做了1次,所以对实验步骤的掌握还不够扎实。③在电脑上进行物理虚拟实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的变化为了了解在虚拟实验室与真实实验室相比,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情况,笔者也对此做了调查:有92%的学生认为“可以更多地自己完成实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没有那么强,学生自主性强。(3)实验教师对虚拟物理实验环境的评价为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虚拟物理实验环境对教学的影响,笔者还对参与实验的老师进行访谈。从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传统的物理实验环境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前器具和环境准备繁琐,容易发生遗漏;为了节约课堂操作时间,老师更多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培养;部分实验存在安全隐患等等。而虚拟物理实验环境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老师们也对虚拟物理实验环境的缺陷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虚拟物理实验环境操作步骤比较生硬、固定,缺乏灵活性;可能会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电脑设备和网络环境;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有所变化等等。

二、网络虚拟实验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通过虚拟物理实验环境的研究,我们发现网络虚拟实验室有其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和对实验操作掌握的训练方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虚拟物理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弥补真实物理实验室的不足呢?以下笔者从虚拟物理实验室的优势及缺陷进行总结,并提出初步研究结论。

(一)网络虚拟实验室的优势

1.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避免实验器材老化、损坏等而影响实验效果。2.便于管理和维护。传统的物理实验仪器经过多次使用,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很多时候器材都是勉强用着,给教学活动带来不便,大大降低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热情[4]。而虚拟物理实验也可以减少实验前一些繁琐、重复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效率。3.虚拟实验环境仿真强。“同步实验室”网络平台提供了与物理教材同步的各种仿真实验,与现实实验较为接近。通过对参与虚拟实验的学生的观察,我们发现由于虚拟实验平台的高仿真效果,学生进行实验也是非常感兴趣。4.实验过程、步骤清晰易懂。例如本研究采用的“同步实验室”网络平台,提供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开始实验实验结论实验评价”这样一套完整的实验过程。从我们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参与虚拟物理实验环境的学生对实验步骤和细节的掌握也确实比对照班的学生更为扎实。这是因为“同步实验室”平台提供了完整、清晰的实验指引,及时的实验评价,同时也避免了一些无关因素对实验过程的影响。5.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由于虚拟实验平台能提供一系列、完整的指导,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尝试、探究,较为顺利地体验实验过程,获得实验结果,而不会过分依赖老师和同伴。

(二)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缺陷

当然,虚拟物理实验环境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主要有:(1)需要依赖电脑室、网络环境;(2)目前由于技术局限,虚拟环境平台还是只能实现简单、固定的实验操作,与真实的物理实验环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3)难以实现小组分工合作;(4)一些科学素养的培养仅凭虚拟物理实验难以实现。例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验结果评估与改进等。

(三)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应用范围

从研究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虚拟物理实验环境有其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只有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用网络虚拟实验室,才能更好地保证物理实验效果。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虚拟物理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提高高中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研究调查,总结出虚拟物理实验环境比较适用于以下情况:(1)现有物理实验器材无法满足实验需要的情况,如器材不足、损坏严重。(2)物理实验要求精确度高、操作比较繁杂的情况。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而虚拟物理实验环境操作简便、步骤清晰,能得到预期的实验效果。(3)某些抽象的、微观的,难以通过传统物理实验室进行实验得到结论的物理实验。(4)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验获得实验结果。

三、结束语

第2篇

1虚拟仪器的构成

虚拟仪器是一种由硬件和软件构成而且还具有图形显示界面的先进仪器。在测试数据的功能上,虚拟仪器主要依靠其内部的高性能硬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灵活的软件。虚拟技术实际上就是将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到一起的平台,在扩展和集成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的前景。通过对虚拟仪器的研究得知,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灵活、高效的软件在虚拟仪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根据实验的不同要求选取恰当的软件并充分结合该软件配套的函数库,以此就可以轻松地建设一个个性化十足的试验平台。

(2)模块形式的I/O接口是虚拟仪器的重要硬件。在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实验数据的测量范围越发广泛,不同类型的数据总线在运行时都需要对应的模块形式的I/O接口的支持。这对虚拟技术的科研人员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3)如今比较常见的集成平台是PXI。PXI主要用于工业数据的获取以及各种测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模块化集成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创建不同的方案,用于数据测量,此平台不仅可以完成较为简单的数据获取,还可以实现难度较高的混合信号同步采集,在虚拟仪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虚拟仪器的特点

(1)创建虚拟仪器所需的费用较少,而且非常灵活多变,只需要输入相应的软件就可以完成修改和调控,与常规的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更高水平的智能性和数据处理效率。为不同用户提供更为高端的技术支持。

(2)虚拟仪器内部的硬件组合方式灵活多变,为多样化的测试和实验提供各种功能的平台,比如,在设计和研制逻辑分析仪时,可运用速度较快的数字采样器。根据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的虚拟仪器在实验中可以完成更为专业、精准的测量。另外,还可以运用网络共享技术,实现实验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小实验所需的成本。

(3)虚拟仪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过多的干扰。根据用户的需求,虚拟仪器可以设计出种类繁多而且个性化极强的显示界面。在多媒体应用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用户可以轻松操作虚拟仪器,在测量完成以后,还可以为结果的传输提供多种渠道,比如存入数据库或者是在网络上传播。在网络技术大跨步发展的今天,虚拟技术带动了虚拟仪器的完善,而虚拟仪器在实践中还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还可在网络共享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完成实验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

1体系和结构

基于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需要立足于用户的不同需求。对网络共享实验的研究可得知,其内容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建立局域网、平台操作程序的安装与调控、用户服务器的选型以及安全防护等内容,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可制定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系统监管、工程设计、安全措施等)。通常情况下,该试验所选用的软件有VMware(在国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也是数据信息虚拟化处理软件的领导品牌。)和PacketTracer。

2建设流程

通过不断的完善,基于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平台的建设已经有了较为严谨的步骤。可分为五个过程。第一,常规的准备工作。此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虚拟技术相关软件以及操作平台的安装和调控,以及设置互联网的操作系统(IOS)。第二,配置虚拟技术软件的实验参数。在对虚拟主机进行配置之前,通常要根据需求设置其内部的硬件组成(内存、硬盘以及中央处理器等)。第三,设计实验的拓扑网络。在虚拟技术的试验平台运行之前,需要设计实验的拓扑网络,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虚拟软件创建试验拓扑网络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要拖动鼠标即可完成。第四,基于虚拟技术的网络共享实验设备的调配以及运行。对实验设备进行针对性的调配是该试验的关键环节,这是对实验环境进行模拟的重要前提。最后,对实验测量的结果进行验证。在实验平台建设完成以后,运用指定的验证方式,判定实验数据的准轻型,从而验证该实验平台的可行性。

三、总结

第3篇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划分为四级。

正确

错误

2.信息安全保护能力技术要求分类中,业务信息安全类记为A。

正确

错误

3.互联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的单位和联网使用单位。

正确

错误

4.在网络安全技术中,防火墙是第二道防御屏障。

正确

错误

5.入侵检测技术能够识别来自外部用户的入侵行为和内部用户的未经授权活动。正确

错误

6.VPN与防火墙的部署关系通常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

正确

错误

7.电子商务是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正确

错误

8.电子商务的网络零售不包括B2C和2C。

正确

错误

9.电子商务促进了企业基础架构的变革和变化。

正确

错误

10.在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认真防范风险。

正确

错误

11.物流是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基础。

正确

错误

12.科学研究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从产品到原理的过程,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过程。

正确

错误

13.科研课题/项目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实践形式,更是科研方法的应有实践范畴,是科研管理的主要抓手。

正确

错误

14.科研方法注重的是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

正确

错误

15.西方的“方法”一词来源于英文。

正确

错误

16.论文是记录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性文件和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发展的重要信息源。

正确

错误

17.科研成果是衡量科学研究任务完成与否、质量优劣以及科研人员贡献大小的重要标志。

正确

错误

18.著作权人仅仅指作者。

正确

错误

19.著作权由人身性权利和物质性权利构成。

正确

错误

20.知识产权保护的工程和科技创新的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由某一个方法单独努力就能做到的,需要国家、单位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

21.信息安全策略的基本原则是()。

A、确定性、完整性、有效性

B、确定性、完整性、可靠性

C、完整性、可靠性、保密性

D、可靠性、有用性、完整性

22.()是实现安全管理的前提。

A、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B、风险评估

C、信息安全策略

D、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23.风险评估的相关标准不包括()。

A、GB/T 20984-2007

B、GB/T 9361-2005

C、GB/T 9361-2000

D、GB/T 22081-2008

24.()是密码学发展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革命。

A、公钥密码体制

B、对称密码体制

C、非对称密码体制

D、加密密码体制

25.在进行网络部署时,()在网络层上实现加密和认证。

A、防火墙

B、VPN

C、IPSec

D、入侵检测

26.以下关于国际信息安全总体形势说法不正确的是()

A、网络无处不在,安全不可或缺

B、漏洞隐患埋藏,安全风险调整

C、漏洞隐患显现,安全风险调整

D、优化顶层设计,注重结构保障

27.美国()政府提出来网络空间的安全战略

A、布什切尼

B、克林顿格尔

C、奥巴马克林顿

D、肯尼迪

28.下列选项中属于按照电子商务商业活动的运作方式分类的是()

A、本地电子商务

B、直接电子商务

C、完全电子商务

D、商业机构对商业机构的电子商务

29.以下不属于社会科学的是()

A、政治学 B、经济学

C、医药学

C、医药学

D、法学

30.()是从未知到已知,从全局到局部的逻辑方法。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具体

31.()主要是应用已有的理论来解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具体技术问题而取得的。

A、科技论文

B、学术论文

C、会议论文

D、学位论文

32.()是通过查阅相关的纸质或电子文献资料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行业内部资料或信息等。

A、直接材料

B、间接材料

C、加工整理的材料c

D、实验材料

33.()是整个文章的整体设计,不仅能指导和完善文章的具体写作,还能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周密化。

A、摘要

B、引言

C、写作提纲

D、结论

34.期刊论文的发表载体是()。

A、娱乐杂志

B、生活杂志

C、学术期刊

D、新闻报纸

35.()是指科研课题的执行人在科研过程中要向科研主管部门或课题委托方汇报研究工作的进度情况以及提交阶段性成果的书面材料。

A、开题报告

B、中期报告

C、结项报告

D、课题报告

36.我国于()年实施了《专利法》。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37.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不包括以下哪项()。

A、排他性

B、独占性

C、可售性

D、国别性

38.知识产权的时间起点就是从科研成果正式发表和公布的时间,但有期限,就是当事人去世()周年以内权利是保全的。

A、30

B、40

C、50

D、60

39.知识产权保护中需要多方协作,但()除外。

A、普通老百姓

B、国家

C、单位

D、科研人员

40.关于稿费支付的方式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次版付一次稿费

B、再版再次付稿费

C、一次买断以后再版就不必再给作者支付稿费

D、刊登他人文章就要付稿费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

41.信息安全人员的素质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A、技术水平

B、道德品质

C、法律意识

D、政治觉悟

E、安全意识

42.信息安全刑事犯罪类型主要有()

A、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B、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C、利用计算机作为工作实施的犯罪

D、盗窃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罪

E、非法复制受保护

43.信息系统安全的总体要求是()的总和。

A、物理安全

B、系统安全

C、网络安全

D、应用安全

E、基础安全

44.对信息的()的特性称为完整性保护。

A、防篡改

B、防复制

C、防删除

D、防转移

E、防插入

45.国家“十二五”电子商务规划是由()共同编制。

A、国家发改委

B、商务部

C、科技部

D、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E、工信部

46.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思想是()

A、强化宣传

B、统筹安排

C、构建完整市场体系

D、营造良好环境

E、优化资源配置

47.逻辑方法包括()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具体

C、归纳与演绎

D、统计与测量

E、观察与实验

48.理论创新的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先进性原则

D、实践性原则

E、系统性原则

49.科研论文按发表形式分,可以分为()

A、期刊论文

B、学术论文

C、实验论文

D、应用论文

E、会议论文

50.知识产权是由()构成的。

A、工业产权

B、著作权

C、发表权

第4篇

关键词 仪器分析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042-02

随着各种分析仪器方法的出现,仪器分析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现代实验化学的重要支柱。仪器分析课程已成为化工类、食品类等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成绩考核和教师素质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教材选用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是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基本依据。要想教好一门课,选用的教材是否适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往往要以教材上的知识为基础来学习。因此可以说教材选用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学习的要求不同,选用的教材也不同。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的实用性至关重要,因此不仅要掌握常用仪器的分析原理、仪器组成、基本操作和仪器分析方法的选择,更应该关注新型分析仪器的应用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采用“1+4”教材选用模式,即一本主讲教材,4本辅助教材,且不断更新辅助教材。在选择教材时,我们应力争遵循两个原则,即“广而新”原则。“广”即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各类基本仪器的原理、仪器构造和应用特点,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打好基础。“新”则是向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分析仪器最新应用,可使学生了解仪器分析发展的新方向及动向。

二、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实验指导书的合理编排,另一方面是实验项目的设置和筛选。

因不同院校所使用的分析仪器设备类型、规格型号、生产厂家等有所差异,高等院校的仪器分析实验教材的实用性受到限制,给教师指导和学生预习带来不便,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对于实验课,可根据各自学校实际情况行合理编排实验指导书。在编排实验指导书时应注意书中实验数量应略大于实际开设实验数量,且尽量覆盖仪器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和操作技术,以便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技术。

与其它化学实验课程相比较,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矛盾即班级实验次数多、每组实验学生多、验证性实验多,而配套教学仪器设备少、独立操作实践机会少、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少。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拟合并或筛减部分简单、专业针对性差的实验项目,适当增加专业应用性强的实验,并逐步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力争构建“基础型—设计性—创新型”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性实验的选择原则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构建“实验指导书+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基础实验模式。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更深一步的要求,要求学生能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解决专业的相关问题,切实体会到分析化学对于食品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实验课题,写出设计方案。方案通过后即可自行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写出实验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可设置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训练,允许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自选实验。实验项目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通过查资料获得。开放实验要求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精心设计和统筹安排。教师则以导师的身份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把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

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虚拟实验室和实际操作录像的应用。大型、先进的实验仪器价格昂贵,分析操作要求精细,耗时耗力,且为防止学生损坏仪器,多采用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学生无法单独进行操作,难以参与其中,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可引进智能仿真课件。模拟课件对抽象、晦涩的理论、无法实地实景展示的仪器构造以及在现有实验条件和学时下无法进行的实验条件优化过程都可以进行形象逼真地演示和自主互助模拟操作。

三、考核体系改革

目前仪器分析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考试,该方式不重过程,只惟结果,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因此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将“教”、“学”和“用”三者有机的结合。可采用“平时成绩+论文(试卷)成绩+实验成绩”的三层次考核体系。

平时成绩(20%):主要包括出勤成绩、课堂提问回答情况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课前开放学生讲课成绩四部分,综合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

论文(试卷)成绩(48%):期末考核可采用提交相关论文或开卷考试的形式。提交论文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仪器进展和分析应用领域,还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论文写法,锻炼科研论文的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应注意所出试题的质量,应少出或避免翻书即可找到答案的直接性试题,应多出通过理解、分析和综合方可的综合性试题,从而全面考察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

第5篇

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于2004年全面铺开,各区在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程中,主要凸显了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材与课程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教师、学生与课程间的关系不断地相互磨合,课程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而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无论是容量还是体例样式上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第二,课程与学习的适应性问题。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普遍发现,同一区域不同学区之间,或者同一班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差异都比较大,一刀切的教材学习内容难以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学习承载的体系性问题。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发现,要较好地实现承载教学资源、形成学生学习的电子档案袋以及实现作业提交、作品评价等功能,需要寻找一套具有实践公共意义和价值的学习平台。

为尝试研究解决第一、第二个问题,考虑到如果自行编制区本教材作为对市教材内容的补充,可能编制文本性材料的周期较长、可操作性不足。而通过开发网络课程的方式提供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及学生使用,既可丰富目前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又可以满足任课教师的资源需求,还可以解决不同层次学校对课程需求不同的问题。

为尝试研究解决第三个问题,笔者在接触到相关专家推荐的Moodle学习平台后,结合自己前期对其系统功能的学习和区内一些先行者的教学实践,尝试基于Moodle开发小学信息技术的网络课程包去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因此,笔者从2009年开始开展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时长为3个学年。

二、研究界定

1.什么是Moodle

Moodle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 (CMS)之一,由于它是一个开源、免费的应用软件,并且教育理念先进、开放,使得全世界的教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越来越强大,版本不断完善,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和应用[1]。该软件在我国自2006年起由黎加厚教授推广,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其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发展,不少中小学教师也参与到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去。Moodle具有承载学习资源、便利的知识测试、收集学习成果、拓展师生交流途径、提供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等功能特点,能够使课程资源体系化,也利于课程基于网络的跨校合作共建共享,丰富课程本身的思维内涵。

2.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网络课程的本土研究启动于2003年,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何克抗教授指出:“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 Web 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3]。网络课程作为信息互联时代的另一种学习资源形式和学习活动形式,有其研究的迫切性和价值性。但囿于传统课程的实施习惯、目前应考的教学体制及未成年人学习特点等因素,网络课程在基础教育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特别是在应考文化学科更难以开展。

3.本研究指向

对于小学生而言,完全意义上的网络课程学习显然不适切于他们,在面授课堂中及课后,由教师组织开展引领之下的基于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已有实践尝试。本研究指向的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就是基于混合学习意义下的网络课程,是面向双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Moodle平台课程。网络课程由8个系统构成,分别是教学内容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学生档案系统、诊断评价系统、学习导航系统、学习工具系统、协商交流系统和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4]。本研究将结合传统课程及Moodle的功能特点,研究与传统课程相接洽、体现知识内容学习部分的教学内容系统的制作结构和样式,以及使用体现Web课程优势的交流、互动评价的操作方法等。

三、国内研究

为了解基于Moodle的网络课程开发建设的研究情况,笔者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学位论文和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分别以面向Moodle的研究、面向网络课程的、面向Moodle平台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研究三个维度进行查询。文献查询时间为1996年起,查询得到Moodle研究的文献积累起始时间为2004年,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献发表时间为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经过对文献的质性分析,得到如下发现:

基于Moodle开展网络课程的研究尚少,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更少,反映出本研究的现实需求和价值。从研究设计的构思考虑,我们要从虚拟学习共同体构成的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共同体三个核心要素和工具、规则、劳动分工三个调节要素的理论分析出发[4],我们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就“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研究”而言,围绕虚拟学习共同体的结构要素参考借鉴网络课程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的同时,还要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学习活动心理进行研究[4]。

四、理论基础

本研究第一核心词是课程建设,第二核心词是网络课程,因此,在研究中首先以课程理论和网络课程理论作为上位指导。其次,综合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及方法、Moodle系统及其建构主义的设计理论为中位指导。再次,受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资源开发的标准等指导开展具体设计与制作。

五、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基于市课程各内容模块的知识体系及地方课程知识体系;

(2)研究基于Moodle网络课程包制作的结构样式;

(3)开发基于Moodle网络课程包结构样式下的课程包;

(4)研究基于Moolde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5)研究基于Moolde网络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一套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包开发的样式、方法及其教与学的模式、学业评价方式。

2.研究的方法

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不能对研究假设、研究实践进行循环迭代设计和验证修正,同时使用个案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的个案和实验学校的个案进行研究,寻找具有代表性的个案以支撑研究框架的假设和实证。

3.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在本研究中,基于设计的研究及相应的行动研究教学实验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研究团队成员的操作切入点,另一个是研究主持人的操作切入点。第一阶段是组织研究成员对Moodle的教学案例及相应课程包进行案例体验。第二阶段是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基于Moodle的平台基本操作及课程制作技术。第三阶段是进入课程的设计与迭代修正阶段:研究主持人在前期课题申报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文献查询的深度分析,形成关于Moodle课程设计的前人成果基本梳理和观点,设计区域性课程包的首次框架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研究团队成员在培训学习之后开始进行课程制作的实践体验,并尝试将制作的课程用于课堂教学;研究主持人对实验案例进行观课与分析,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修正区域性课程包的首次设计,形成首次设计的微调版本或大幅度修改的二次版本,二次版本同时指导教师继续进行立足校本的课程制作和教学实验,循环类推,螺旋上升。

图1 研究的技术路线设计

研究主持人为区域性学科教研员,研究团队成员均为区域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骨干,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研习、课程制作和教学实验的能力,专业认知的对话层次相近及互补,形成了研究主持人的研究设计与研究团队成员操作验证的研究操作程式。实验学校分别是研究团队成员所在的学校,包括省一级优质生源公办学校1所、优质生源民办学校1所、农村相对优质生源学校1所、农村学校1所、城乡结合部学校1所。

六、研究过程

研究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献初期研究与培训学习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第二阶段是实验点学校实验及课程立项申报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7月);第三阶段是课程内容梳理与实验内容选取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第四阶段是实验学校课程包制作及教学实验阶段(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第五阶段是文献深度分析、区域性课程包制作及实验课展示阶段(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第六阶段是成果整理和加工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

七、研究成果

1.物化成果

(1)搭建了区域性Moodle网络课程平台及形成系列课程包

Linux系统下的Moodle平台安装与设置优化,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并非每一位教师均能胜任。研究团队搭建了区域性Moodle网络课程平台作为公共实验平台,实验教师基于它建立本校的实验课程包并开展教学试验,通过多轮实验调整,最后形成区域性系列课程包若干,内容包括画图软件和金山文字两个模块。

(2)形成了两种Moodle型网络课程的页面建设样式

经两年研究,形成了两种页面建设样式,一种是单元化专题,另一种是微专题。“单元化专题” 一般是围绕教材章或节进行编排的知识块而设置,结构比较完整,知识量较多,例如以章为单位设置专题。“微专题” 是研究成员创新设计的呈现方式,它适合于学习内容较少、内容较独立的专题。微专题可以是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某课时内某知识点的内容。两种形式的选择视学习单元的需要来划分课程包内容[5]。

单元化专题的学习时间跨度较长,知识之间的关联十分紧密,制作时采用一个Moodle课程制作一个单元内容的方式,它在Moodle课程页面界面的呈现形式如图2所示,学习者登录进入课程后将见到图中的页面内容结构。在一个Moodle课程内可以设计制作多个微专题内容。微专题制作后的Moodle课程页面的呈现形式如图3所示[5]。

图2 “单元化专题”的页面结构

图3 “微专题”的页面结构

(3)构建了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课程的“主导―主体”理念设计构建了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由目标范例图示、任务序列、拓展学习、评价测试四个部分组成,分别对应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导学―自主学习―拓展提高―学习评价”四个环节。其模式如图4所示:目标导学由直观可视的图片范例提供;自主学习环节由教师制作好的任务序列与配套素材资源、帮助序列和作业提交模块组成;拓展学习提供相应经过加工的资源与任务给学生;最后,学生要完成自我评价、互动评价和本课的知识技能测试。与其配套的课程包内容页面标题结构样式,以“矩形与椭圆工具的使用”课程包为例(如图5所示)。此模式的目标导学、自主学习支架搭建、学习活动组织与实施由教师起主导作用;任务学习与完成、学习进程、问题解决方式则由学生始终发挥着认知主体的作用;不同的任务序列则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6]。

图4 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

图5 “矩形与椭圆工具的使用”的课程包页面标题结构

2.论文成果

通过研究,围绕平台搭建与优化、国内同类本土研究综述、学案设计、页面样式制作、与其相适应的教与学模式构建等主题撰写、形成了论文成果9篇(见表1):

表1

八、研究结论

回顾利用Moodle平台建立网络课程包解决教学承载一体化、缓解教学差异大、更新市课程内容实现区本教学个性化等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通过1年的前期研究准备、2年的基于设计的研究和教学的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了成果,得出如下结论:

1.Moodle平台在技术上的普适性不足,只适合于个性化课程的建设

(1)Moodle平台安装技术门槛高,对教师的技术能力有一定要求,不适宜每所学校都独立安装服务器;

(2)如果以区域性公共Moodle平台的方式提供给师生使用,同时支撑多个班级异地使用,对服务器要求极高。

因此,利用Moodle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建设,适合于有条件的区域、学校及有能力的教师进行个性化课程的建设,不适宜普适推广。

2.制作课程的难度不大但较为烦琐,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程包

Moodle的操作思维与一般的网页制作工具的操作思维不同,教师从学会Moodle的基本操作到会制作课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练习和适应过程,从掌握制作课程的操作到懂得结合学科教学不断优化课程包的内容结构样式和教学活动的形式,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磨合。

3.学生适应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模式需要一定周期的训练熟习

组织学生开展基于Moodle平台的学习,既要使学生适应该平台的一般操作,还要熟悉教师设置课程包的样式习惯,还要形成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这需要一定周期的训练熟习。研究发现,学生需要3~4课时才开始逐步适应,而且周课时要在每周2课时的基础上,不然,相隔时间过长,所需要熟悉的课时量则要加倍。

4.构建的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有成效

研究论证形成的基于Moodle的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有目标范例图示、任务序列、拓展学习、评价测试四个部分及与其配套的页面内容结构样式、教学组织环节,能够支撑教师有效地开展主导、引导学生基于Moodle课程包的课堂自主学习,还可以实现课外的自主学习。在开展该模式学习方式的中后期,学习成效开始显现,论证了“利用Moodle平台建立网络课程包解决教学承载一体化、缓解教学差异大、更新市课程内容实现区本教学个性化”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实验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九、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1.研究创新点

构建并实验论证形成了小学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制作的页面建设样式、内容结构及与其配套自主学习模式,并得出基于Moodle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普适性不足,前期花费时间和精力成本高、学生需要时间和学习习惯适应等结论。

2.研究局限性

由于开展Moodle教学研究的普适性不足,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成员都能够按照研究团队的要求制作课程和开展实验教学,使实验班范围还不够宽,实验对象的多样性不足,有待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和完善推广的时候,增加农村学校实验、城乡结合部学校实验班进行二次实验验证。

参考文献

[1] 汪基德,张莉.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9(5):15-18.

[2] 曾祥潘.Moodle系统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实践[Z].广州教学研究,2009(454):38-41.

[3] 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龙丽嫦. Moodle及其网络课程本土研究综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6):67-69.

第6篇

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实验教学可以较好地弥补两者之间的不对称,但是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分散割裂、不成系统,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因此,积极构建多层次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国贸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多层次;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

1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调研表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不足25%,将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造成国贸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实验教学体系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可以说,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许多高校也都相继开设了实验课程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单一分散、层次不明的实验教学体系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积极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验教学体系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较早地开设实验教学,也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但是总体而言,实验教学体系仍不能满足社会工作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需求.现存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实验教学松散,彼此之间无关联

传统实验教学较封闭,教师讲授以单科课程为主,实验教学中缺少多项知识的综合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更缺乏独立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递进性,而众多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不同的老师教授不同的科目,难免会出现知识重叠与交叉,影响教学效果.至今来看,实验教学还没有形成目标清晰、层次分明、前后衔接,能够共同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有机整体.

2.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

实验教学中目前还大量存在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地学习实验方法与技能的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与老师都处于静态模拟的场景,这既不能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这种情景与商务环境中不可预知、变动较大的实际场景有较大区别,实验训练演变成课本知识的“习题训练场”,学生只是接受低层次、机械型的训练,这种类型的实验活动难以形成符合职业发展所需的系统的技能训练体系.

3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技能又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吸收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以及实践总结,本文认为改革实验教学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

3.1树立现代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理念一直存在,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实验类课程,但有些仅仅是理论课程的附属,有些只是挪出一些教室、引进一些设备和购买一些软件,并没有真正重视实验教学.为此,要树立现代实验教学观念,认识到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而且本身也是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改变传统的讲授式、被动式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与提高.

3.2以能力为导向,拓宽实验教学链条

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应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在设置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课程基础上,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程的的比例,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基本技能、应用技能与综合技能一体化的实验训练体系.同时,不局限于实验室教学,可以将实验与课外实践、生产实际相结合,依托科研项目、比赛竞赛进行多种形式、类型的实验项目,拓展实验教学链条.

4多层次、系统性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多层次、系统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构建多层次、系统性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明确目标、兼顾学科特点,还要考虑教育的阶段性、衔接性.

4.1实验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应树立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塑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总目标指引下,进一步将实验教学目标细分成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能力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有机结合,使教学与研究、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形成即与理论相结合,又自成一体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

4.2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特点,实验内容应从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构建涵盖基础技能型实验、专业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的教学体系.

4.2.1基础技能型实验.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类课程主要基于单科课程技能的掌握,为后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课程奠定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大类和专业基础大类.其中计算机基础大类包括计算机应用、网络软件的应用、信息检索和程序语言开发等;专业基础大类包括计量经济学、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外贸函电、电子商务等实验课程.基础技能实验课程的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掌握经济贸易类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4.2.2专业综合型实验.该类型实验着重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首先,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性实验,通过设立仿真实验室,学生虚拟扮演角色,熟悉外贸整体流程与业务.在实验室中规划不同职能区域,如海关区、外汇管理局区、保险公司区、进出口银行区、船运公司区、商务谈判区、商务会展区、进出口企业区等,学生扮演进出口商、银行、船公司、海关等不同的角色模拟工作实景.实验内容依据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具体业务环节,学生完成与客户洽谈、建立贸易关系、交易条件磋商、合同订立、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租船订舱、投保、报检报关以及出口制单、结算等主要业务、了解外贸整体流程和掌握进出口技能.其次,进行跨学科综合实验.该实验的目标是将多门甚至全部专业课融合在一起,比如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实验、市场营销管理实验、企业沙盘模拟实验等,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全面掌握与国贸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综合性最强,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2.3创新型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重要途径.这部分的实验内容可以与实际工作、科研相结合.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互动式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多种形式全面拓宽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实验论证与实验总结、撰写论文,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掌握科研训练流程,深化对外贸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国际贸易有关的竞赛项目,比如国际商务谈判大赛、报关大赛、商科技能大赛等国际贸易专业学科竞赛,这些竞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参与商务谈判、组织会展、营销预算、财务管理、报关报检等具体工作程序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使他们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以后顺利就业、较快地融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上述三种实验类型需合理配置在大学的不同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设置足够的必修实验课时,同时增加选修实验项目作为补充.

5结论

实验教学体系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专业课程群分成若干模块,形成实验目标清晰,实验内容明确,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使教师在该体系下明确目标,针对性地探索实验教学方法,丰富实验内容;而且也使学生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中提高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自身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正逐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积极构建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践证明,多层次、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对学生在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王珊珊 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竺杏月.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交易,2011(4):130-131.

〔2〕许喜平.构建立体化的经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134-137.

〔3〕赵秀丽.国际贸易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及教学方法改革[J].商场现代化,2013(1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