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23:30:33
导语:在毅行协会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左心衰;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94—01
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1,2].具体到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单病种所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各护理措施为纵轴,以临床路径为基础,拟定一日常护理工作计划表,让护理人员有预见性的开展护理工作,病人主动参与合作,形成“共同参与型(自护型)”的新型护患关系模式。我院心内科对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不错的临床效果,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到2013 年10月收治我科进行治疗的急性左心衰42例,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布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1974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心功能( NYHA 分级) 均为Ⅱ~Ⅳ级。
1.2 具体分组 42例病人入院按入院顺序编号,然后采用完全随机对照设计,用随机数生成器进行分组。将所有符合试验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其中实验组男15例,女6例,年龄55~86岁,平均年龄(68.3±8.8)岁;对照组男12例,女9例,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70.7±9.2)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3 剔除病例: 拒绝参与临床路径进行治疗者,未按规定进行治疗者,治疗中止要求自动出院患者以及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1.4 实施方案 临床护理路径是在科室成立路径发展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组成,参照卫生部2009年3月印发的《心血管系统单病种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共同商量协定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路径,将患者住院期间治疗过程进行组织安排,整合成以病人为中心,各个护理措施并进的临床路径表格,内容包括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活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以及病情变异等。实验组则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用我院制定的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与临床护理路径内容相同,护理程序均按医生医嘱,护士执行医嘱。
1.5 评价指标
①住院天数(入院到出院-1) ②医疗费用 ③病人家属满意度调查表选用由我院护理部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调查表》。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 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2组数据间有无差异,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过程中的变异情况表
3 讨论
3.1 降低住院成本,也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临床路径是诊疗流程标准化管理。其设计依据住院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对检查、治疗的项目、顺序和时限进行规定[3]。而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病情较重,通过临床路径规范治疗、护理,可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本研究还显示,实验组在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上均比对照组少,从科室实施临床路径以来,这指引医生进行诊疗工作,指导护士护理工作,不仅使疾病得到及时有效诊治护理,减少了住院天数,而且规范了疾病的治疗,可以避免了不必要的检查和用药,减少了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4]。
3.2 提高患者对护士满意度 急性左心衰病程长,在危急情况下抢救治疗好转,还是需要长期包括出院后的调护,才能减少疾病的再发或者加重。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随着疾病的转归发展,适时地依路径将心衰急性发作入院到出院实施系统、动态、有目标的健康教育,循序渐进,克服了传统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能避免护士一次性宣教内容过多,住院患者不能及时接受和吸收,保证了健康教育知识的全面性和连贯性[5]。依路径执行,护士主动宣教,患者主动要求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护患交流时间增多,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形成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一体化”的护理新模式[6]。这也提升了护士及医院的形象。实验组总的满意率为95.2%,与对照组(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3 重视路径实施过程中变异的发生,改进医疗质量 临床路径变异是指个别病人偏离标准临床路径的情况或沿着标准临床路径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按照变异管理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可控制变异和不可控制变异[7,8]。可控制变异是指其发生不合理,但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和杜绝,属于应该加强管理的变异,如:与医护人员和医院方面相关的变异。不可控制变异是指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可控制,主要是患者方面的变异。在医护人员方面,我们将及时采取改进的办法,比如对于存在的沟通不良,主要是福建各地区方言各异,存在区别,相对年龄较大的心衰患者,非本地的医护人员不熟悉本地方言,就存在问病史或者健康教育等实施过程中,由于言语沟通问题,延误了诊疗护理过程,这就提醒我们医护人员在收治不善用普通话的患者,应注意告知需要有能良好沟通的家属陪伴,同时也鼓励医护人员进行当地方言的学习。对于检查单没及时归档问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优化检验单的运送过程及患者复印等服务流程,以免耽误。对于医院方面存在的变异,我们将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优化设备及相关制度。对于病人方面存在的变异,由于急性左心衰病情重,病程长,存在的变异多方面,疾病方面属于不可控的,病人自身方面主要是和患者本身的医疗配合度,自身认识,经济有紧密的关系。通过对变异的分析,我们也将发现临床工作的各种问题,及时修正,以保证路径的顺利试行。
综上所述,在现今医疗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医院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发展,必须寻求适宜的管理方式,而临床路径的运生刚好符合我国“以较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患者基本医疗要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目标,也是医院与时俱进发展的表现,所以临床路径适宜在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Kwasnik E M,Ajemian M.Clinical pathways[J].Current Surgery,2000,57(6):558-561.
[2] 刘鹏珍,陶红兵,武广华,等.国内外临床路径变异管理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2):100-103.
[3] 潘哲毅,徐利民,陈国军.论临床路径理论、实施及其意义. 医院管理论坛[J]. 2013,30(1):28-29.
[4] 王英旋. ICU护理临床路径在急症抢救中与常规路径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222(12):67-68.
[5] 田 萍,李星梅,杨金芬,李海平.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1,25(12):3355-3357.
[6] 黄凤仙.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50-151.
一、金融市场与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评估阶段、经验评估阶段、科学评估阶段。在经验评估阶段,资产评估由一种偶然、个别的行为发展成为经常性、专业性的评估活动,成为市场上不可缺少的、独立的中介行业。进入科学评估阶段后,资产评估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评估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评估过程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关于资产评估的起源,特别是关于现代资产评估起源,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现代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分离出来的社会经济活动(于艳芳、宋凤轩,2010)。现代资产评估在中国起源于国有资产改革,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无论资产评估如何发展,其与金融市场的联系却是越来越紧密(姜楠,1999)。
周勤业(2009)认为,资产评估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资产评估的服务对象已由国有产权主体扩展为多种所有制产权主体,业务涉及诸多领域。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资产的收购与出售等方面,资产评估在价值发现、价值判断与价值实现中扮演重要角色。资产评估行业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专业服务,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又推动了资产评估行业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郑冬晓、齐晓安(2003)认为,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后,证券信用逐渐在商业信用和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逐渐成为金融市场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有价证券的出现加快了资本集中的速度,满足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规模扩大的需要,也成为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了资产评估的产生和发展,而资产评估的发展又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二、资产评估方法
传统资产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要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量金融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对这些金融产品监管的缺乏导致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随后,银行纷纷介入国际证券市场,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集中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作抵押发行证券,也就是所谓的“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自其产生以来,在金融市场上发展迅速,成为金通创新的一种主流融资技术。李传全(2001)认为这种信用体制的确立改变了全球的金融机构和信用配置格局。胡威(2012)认为资产证券化与其它金融工具相比降低了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在风险厌恶者和风险偏好者间进行风险再配置,缓解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把企业各种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流动、整合、重构,进一步优化配置,推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在这一过程中,资产评估的收益法获得了较大发展。
徐文才(1994)提出,收益现值不能真实和较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价格,虽然与投资决策相结合,应用此法评估为各利益关系人所接受,是理想的资产评估方法,但是预期收益额预测难度较大,并受较强的主观判断和未来收益的不可预见因素影响。
传统收益法在计算上存在局限性,IgnacioVélez-Pareja(2001)等人在传统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对资本成本加权平均后折现。王玉娟(2007)也进行了权重分析,以品牌价值评估为例,品牌价值=品牌强度因子*未来若干年品牌收益现值*R*b,其中R为反映品牌未来收益风险的品牌经营风险系数,b为反映品牌产品修正系数,可能大于1,也可能小于1。赋予权重后,可以弥补传统方法“一刀切”的缺陷,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状况。
李延喜(2003)在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中提出了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时使用指数平滑法,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寿命预测理论来确定评估期限。董直庆(1999)等则对MM模型进行修正,考虑破产风险对评估的影响,重新对折现率进行确定。这些方法都是在传统收益法基础上进行创新,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理查德・贝克米尔(2006)提出巴塞尔新协议成为全球金融业首要的标准,它引入了营运风险的资金要求和评价方法,鼓励金融机构更积极地进行营运风险管理,为国际评估行业提供了发起抵押物风险管理讨论和制定有关参数的机会。
除此之外,刘学毅(2007)也提到了德尔菲法,他认为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是一种利用函询形式的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汪柏林(2006)则认为,德尔菲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群体的预测比个体的预测正确性可能更高;各个体的预测估计随着实验伦次的增加存在着趋于一致的趋势。不论是何种方式的改进,都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新发展。
三、金融风险与资产评估
金融市场形成后,发达金融市场的政府一直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金融衍生品缺乏足够监管,直到金融危机的爆发,政府才意识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以及对金融创新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抵押资产评估为例,高志刚(1999)认为作为资产评估业重要业务领域的抵押资产评估,由于其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约束和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企业合资、兼并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刘萍(2009)指出资产评估是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资产评估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方面严格把关,可以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显著提高,这对资产评估行业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促进。刘丽(2012)认为资产评估具有资产流动的价值“媒介”和“底线”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和减轻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安全与稳定。同时,资产评估具有金融监管“预警”和“标尺”的作用,是有效进行金融监管的手段。
马雪珍(2011)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虽已渐入佳境,但金融系统仍然存在重大隐患,多年积累起来的金融系统风险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系统风险在金融市场普遍存在,巴林银行、长期资本基金等一系列因承担市场风险而发生巨额损失甚至倒闭的案例,使得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监管当局都日益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管理与测量的重视(孙自愿,2006)。
杨明秋(2012)则认为我国传统金融市场开放的尝试和探索是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措施,而逐步开放金融业能为我国金融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开放金融业并不必然导致金融危机,但在不稳定的宏观经济和不健全的监管体系条件下,金融服务自由化会暴露金融体系固有的漏洞,加剧已经出现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督管理机制,分散金融市场风险。
有效利用资产评估对于量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重要意义,尽管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资产评估不仅可以为交易提供基础信息,而且可以对资产的结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准确量化和防范风险(孙晓霞,2006)。
四、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资产评估行业准则的制定越来越强调与国际评估标准的协调一致。美国的《专业评估执业统一准则》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为了满足环境、评估管理机构以及评估报告使用者的需求,2006年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评估委员会签署了麦迪逊协议,使美国的评估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一致(李・哈克,2008)。
在我国,虽然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尚不完善,但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资产评估未来发展的重要性。2009年《中评协金融评估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将重点针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及评估市场的影响,积极发挥资产评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为此,金融评估专业委员会制订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包括组织研究资产评估在抵御、化解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对评估服务领域、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影响;与相关部门协调研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林权质押融资有关评估参与的问题;加强创业板有关评估问题的研究;研究国外金融资产评估管理体制、评估业务范围及评估方法等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目前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市场之一,其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及优质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成为上市公司做优做强的重要途径,在这其中,资产评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周勤业(2010)认为“并购重组都会涉及资产定价,资产评估是确定交易价格的主要依据,对价值发现、价值判断、价值实现扮演重要角色。”
贺邦靖(2009)在广东、深圳部分评估机构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资产评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今后的发展中,评估师的能力和素质要与评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适应,评估机构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发展模式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匹配,评估行业的科学发展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重点就在于推动评估行业立法。
我国目前的资产评估正向着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方向迈进。在2012年10月财政部印发的《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在今后发展中的主要目标是法律制度基本健全、有效实施;执业范围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资产评估机构规模优化、布局合理;资产评估机构管理科学、核心竞争力增强;从业人员队伍壮大、素质过硬;执业环境切实改善、规范有序。
韩忠祥(2011)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资产评估行业要在维护金融市场安全和服务金融体制改革中积极作为,着力加强评估队伍素质建设,切实注重行业职业操守,全力推进金融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不断实现评估行业自我提升。在决策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以成熟的资产评估规则和技术评估出的资产内在价值,同时,资产评估行业也应与金融市场同步发展,不断满足全球业务报告的要求。
金融机构提高对抵押品评估及其管理的重视程度需要加快研究和推行适用金融业的抵押风险管理方法和评估技术。成立数据联盟,构建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评估公司共同参与的抵押资产评估数据仓库;加强对金融抵押资产评估的监督与管理,启动和完善对金融抵押资产评估的监管机制(于晨曦,2010)。
鉴于资产评估和会计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2009年世界评估组织联合会第四届评估大师会上,林兰源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提出几点关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相关建议:完善基于流动性及投资者持股水平,改善金融工具评估准则,重申公允价值会计框架;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加强放款损失备抵会计确认;改善备抵会计标准、资产负债表披露以及不确定性的评估;实现在应用国际评估及其他相关准则的透明性和一致性;加强各股东的参与程度;加强复杂金融产品的相关披露。
杨志明、施超(2010)认为,目前的资产评估机构项目管理系统,已可以实现按照资产评估准则相关要求;未来将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信息标准体系,协会与机构共同建设,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评估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姜楠:《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的区别》,《中国资产评估》
1999年第4期。
[2]于艳芳、宋凤轩:《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3]郑冬晓、齐晓安:《金融市场发展一般特征探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李传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工程特征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年第3期。
[5]胡威:《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及其经济效应》,《浙江金
融》2012年第1期。
[6]高志刚:《规范抵押资产评估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国财政》1999年第8期。
[7]王永贞:《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沪举行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监管交流会议》,《中国资产评估》2009年第1期。
[8]刘丽:《我国金融资产评估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新思路》,《华章》2012年第1期。
[9]马雪珍:《关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问题探析》,《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20期。
[10]孙自愿、王新宇、李爽:《金融市场风险测量方法综述》,《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1]杨明秋:《从传统金融市场开放向新型金融市场开放的发展》,《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18期。
[12]孙晓霞:《资产评估在金融风险量化与防范中的作用》,《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第11期。
[13]徐文才:《资产评估标准和方法”》,《电大教学》1994年第4期。
[14]Ignacio Vélez-Pareja(2001). A New WACC with Losses Carried Forward for Firm Valuation. http://javeriana.edu.co/ decisiones
[15]王玉娟:《新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提出及验证》,《商业时代》2007年第32期。
[16]李延喜:《基于动态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科研管理》2003年第2期。
[17]董直庆、赵振全:《考虑破产风险的MM模型与公司价值评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8]理查德・贝克米尔:《新巴塞尔协议对国际评估行业的影响》,
《中国财经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