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4 05:02:22
导语: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了追赶时代新要求,我们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验设置、主课程设计、整体设计实验、总结经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想与做的全方面素质和创新思维、并用在需要的地方。课程教学第一步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获取,紧接着就是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从各个方面培养多功能型人才,训练讲究方法,可以开展实训课程,具体到每一个分支,类似电视机组装、电子路线等等,结束相应的课程后,这时就要给学生展现成果的平台,提出基本要求,学生需通过课程实验完成系统分析,数据统计,方案设计,程序调控,电路板整装等。院校对电子信息与科学这个专业的管理与教学,并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到细节的培养方式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利用课程实用的实践实训环节,对增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打造本专业特色有绝对优势!这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学有所用,社会是验证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有用的最佳“场所”。
2 优化课程教学系统,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验的实践过程,建设高素质教师团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引导角色
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更多机会以新的手段教育学生,很多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其它的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等可利用网络资源都能为教师所借鉴利用,从中汲取适用的、与实际课程相符的部分。整个教学过程应能划分为两部分,一是讲授,课本不是最有用的,但却是最基础的理论常识,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也是残疾的;二是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远比“授之以鱼”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授之以鱼”只是短时间内的收益,只有学会方法的使用,才能获得长远利益,目光短浅不应该用来形容现代学生,他们应该而且必须掌握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也要付出一定努力,在学生消化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授课过程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技术平台,可以是放映动画、网上制图、计算机办公软件等多种形式做课件,展示课程内容及要点。要改进的不仅是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也得随之而动,以单元为单位确定教学方法,省去了版书等不必要环节的时间,力求少课时、内容信息量大。电子信息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中加大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也是在学习利用本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教学资源的免费开放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内容,是教学进步的重要表现,使教师学生在资源利用中获利更多。
3 最佳实现与企业合作,适当调整企业用人标准应用于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就业的优良环境
不能等到真正要就业时被拒绝才问为什么拒绝这些毕业生,可能是某识或技能还不足以胜任这份工作?等一系列问题,恐怕已无力回天了。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到调整课程面向就业。毕业实习有在校内的,更多的是在校外。校内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学校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练习的机会。校外实习的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学校常常与周边或熟悉的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当做学生实习基地,企业、单位也能缓解工作压力,双方互利。实习相对来说,只是给学生一个短暂的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有的知识可能用到了,还有的需要用到的可能不会,这都是一个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学校挑选必修、选修课程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企业用人准则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切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作。 4 通过亲力亲为的动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以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
在课余时间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业,严抓学生专业学习质量,落实专业知识、技能,实验的实现方案通常都不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己做主选自己最擅长或最习惯用的,最简便的动手完成开放性强的实验,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无限动手潜能,激发学生对接受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实验所需资料查阅过程中能了解到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涉及多方面知识,处处孕育着创新能力提高的苗头,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是一个获益多方
的行为,学校实验器材买来就是为了用的,学生用来理解课本知识,动手有助于理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冬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3):58-61.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16-02
一、引言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设立以来,招生情况和就业情况较好。但人才的培养数量和专业方向结构都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了适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实用型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快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产业技术人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研究。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措施
1.改进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广泛调研本专业建设现状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如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对培养目标的达成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1)删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性小的课程,适当减少部分对本专业而言过多的课程学时,新开设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或实践,增加与本专业相关性大的课程学时。(2)在课程组织上,对所有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突出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课程的关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形成了信息处理理论、信息处理软件设计和信息处理硬件设计三个课程群。(3)制定完善的、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1]。
3.教学内容改革。(1)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2)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继续采用双语教学的同时,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合作办学班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
4.教材选用和建设。选用适合本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教学实际需要的近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同时,鼓励有造诣的教师编写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质量较高的教材。
5.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1)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采用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2)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建立了适应本专业的比较完整的自主研究式学习环境,并着重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和教师的研究项目,提前进入研究式的学习之中。(3)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组织教学。鼓励教师科学合理使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例如利用视频、动画等技术将枯燥的过程可视化,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加强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6.师资队伍建设。(1)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此本专业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教学、科研和产学研用等方面的领军作用。(2)挖掘中青年教师的潜力,兼顾当前使用和长远培养,逐步形成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梯队。鼓励、支持和督促本专业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或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到国外进行学习,提升教学科研水平。(3)鼓励本专业教师到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培养科研和动手操作能力,着力培养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4)加大对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健全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实行导师帮带制度,帮助、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进行专业研究,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鼓励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5)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推进教师间开展经验交流的同时,鼓励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开展的改革与研究项目;同时注重教改研究成果的实践和应用,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当中。
7.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了最大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培养出新型专业人才,必须做到专业计划设置的合理性与教学管理的协调一致[3]。(1)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对重点建设课程按校级优秀课的标准规范教学。(2)加强对考试考核环节的管理和改革。加强课程试题库建设,推进教考分离;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促使课程考核更加科学;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3)按照学院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本系重要课程进行评估。
8.实践教学改革。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1)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数量。(2)采用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开展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及最终评价等过程。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了解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锻炼操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同合作的品质,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十三五”综合投资规划项目资金、天津市“重中之重”等经费,不断充实完善DSP实验室和信号与系统实验室。
三、改革实施成果与总结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得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并提高了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考研和就业率也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120-122.
[2]谭会生,朱晓青,易吉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4):13-14,23.
[3]魏望和,陈秀洪,潘小青,等.“以生为本”理念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124-12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of the Major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Jun,WANG Wen,LIU Li-jie,ZHANG Fang,CHEN Chun-kai,LI Qi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Tianjin 300387,China)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数字化资源;特色设计;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37-04
一、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机制保障不尽完善等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及管理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标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教材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手机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本科教育培养,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教育,进而提出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智慧教育。[2]
二、开发内容
面向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数字化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育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制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主要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常见问题答疑、拓展资源。其中,教学案例是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现象,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拓展资源算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科素养,而缺乏教师教育相关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拓展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专业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的,拓展资源中会补充国家、省级师资培养基地每年培训年轻教师的一手资料、教师信息化大赛的相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师技能的辅材料。
三、开发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协同共创与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达到创新教学方法、设置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化的目的。建设数字化资源不仅是提高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对整个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新技术革新。数字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特征,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有重大意义。[3]
四、设计构架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及“经验之塔”理论。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即直接或做的经验、替代或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4]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繁杂而庞大的工程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灵活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以解决教学中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弥补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
2.“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改善。单个培养单位建立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整合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只有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使用的和谐现象。培养单位在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中,应与同样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协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对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培养单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赢结果。
五、特色设计
1.搭建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1)建立多主体的用户角色频道
用户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以单位性质分为企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主体身份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满足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用户角色,面对三者的资源输入端、载体、资源输出端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频道呈现,有效地支撑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源输出和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顺应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流量数据监控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
(2)创建在线网络课程
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线网络课程上课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面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改革需求,电子教案中的章节、模块、单元等组织元素,在每个细化的部分会具体说明以何种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和向适应的教学法进行配合教学。配套视频有教师上课视频的实录、实训软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实训课视频以及学生讲课视频等多样化视频资源。此外,还包括习题研讨、辩论、作业提交、测试、投票、主题探究等学习活动。在线网络课程使用灵活便携,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多个平台中观看学习专业教学资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台、Andriod移动终端等电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
(3)生成职业资格试题库
建立职业资格试题库一方面是专业资格考试的最新消息,对资格考试分类,让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避免盲目考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资格试题库的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实时动态监督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查缺补漏。每门资格证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只要收录历年的考试试题,并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真题,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4)搭建交互性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主要由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监管。管理员的职责是查看24小时内的问题,而教师只负责自己问题答疑反馈。如学生问题解答较为复杂,可以临时答疑,解决问题。学习论坛中会整理出常见问题解答,普遍性的问题就不再需要教师一一解答。学生可以搜索问题看是否有关联度接近的问题,以便迁移理解。交互性的学习论坛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5)形成专业虚拟教研组
高校教师的评比是以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指标进行的。虚拟教研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师必须同一时间段、同一地方开会,只要确定好开会时间同时在线。通过一个网上虚拟环境,发起谈话、视频以及文字交流。虚拟教研组单元下会划分子单元,如会议通知、会议文件、教研进展、教研成果等具体的子单元。子单元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可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备课,避免了高校教师因为任务重而敷衍备课的现象存在。
2.建设专业数字化资源库
本专业主要是开发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数字信号与处理》、《现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课教材。对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训项目、技能竞赛、拓展资源的开发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案例
从1952年至今,我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面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却寥寥无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教材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教学法进行理解,同时对章节放置的教学案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虚拟仿真练习。在每个教学法章节都添加了两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两个真实案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放置的是“Y-降压启动线路故障检修”和“十秒倒计时器的制作”,每个教学案例都是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过程、问题讨论三个部分设计的。教学案例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控,并对相应的教学法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教学视频
以往的教学视频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有学生参与互动。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视频录制中添加了学生习题讲解的视频录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专业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易理解吸收难点。但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节习题的主要知识点覆盖,让学生自我备课讲授习题和教师、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促使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3)实训项目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都存在大量的实训课程,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但高校实训课主要使用电烙铁、电阻、芯片等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安装、调试。学校引进大量的电子集成设备,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引线,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操作得出数据,完成实习报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还是后者的简单操作都不能使专业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现代原理通信这本书时,每编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必配备相应的实训项目。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相应软件、设备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的实训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上。
(4)技能竞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全国每年都有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电子、软件类大赛。此外,培养单位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申请学生课题立项,对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帮助。《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就是结合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流技术,通过软件仿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操作,完成项目实物需求。
(5)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开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资源一共分为三部分――文件、讲座、视频。文件多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分的发展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让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讲座多是教育领域中电子信息产业领头人发表的最新讲座的PPT,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把控。视频主要是培养单位组织的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培、省培的影音录像。文件、讲座、视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度
高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大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托财政经费支持,一旦教师课题项目结题,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问题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教师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教师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应对教师进修给以合理的激励奖励,让教师一方面可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肯定,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5]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不同,而数字化资源又是以教师团队开发为主,势必会出现教师付出不均现象。教师付出少的一方出现了“搭便车”现象,造成资源创作方的教师对资源创作利益分配不满,进而出现了能力强的教师职业热情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确,学校完善对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旦建立,若只让本校教师学生使用,就不能达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前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但要考虑学校层次、资源质量层次差异因素,还需要考虑校与校如何资源共享并签署资源共享协议。[6]引进“资源跨库检索”或“校际资源交换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共享度,避免数字化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实现高校或区域性质上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库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资源库中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其中应用到XML和JSP技术。把跨库的检索系统引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数字化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检索,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率。还可以起到校际数字化资源版权保护的作用。
3.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工作,然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往往被资源维护与更新所制约着。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数字化资源相当陈旧,不能适应现有专业学生培养的资源要求,由于后续工作的停滞,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因此,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更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呈现动态变更、持续发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参与进度,共同完善。持续更新,保持“海量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强校与校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7.
[2]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教论坛,2012(16):48.
[3]张屹,寇洪丽.关于建设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库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77.
[4]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46.
【关键词】中职教学;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中职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通过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够推动“互联网+教学”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来说,由于理论性很强,如果只是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而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比如更多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比如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学等等,都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应当将此进行深度整合,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一、整合教学的价值
在当前形势下,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深度整合,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至关重要,特别是中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对不高,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有效的理解知识点,特别是能够开展一些互动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的兴趣会十分深厚,因而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能够极大的推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这主要是由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前沿的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整合教学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一定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和策略,推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创新整合理念。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开展“互联网+教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首先必须创新整合理念,这有赖于广大教师的认识以及能力素质,特别是通过将二者的整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深刻认识到将二者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学创新,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电工电子技术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必然会更好的创新整合模式。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展作为重要的整合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二是重点整合资源。对于中职教学来说,中职学校的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有利于推动整合教学的开展,因而一定要重视对相关资源的整合,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先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能够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这样能够为整合教学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一点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电子课程教师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利用“大数据”的模式以及“云存储”的模式,建立整合数据库,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料应当统一资源库,使相关的信息不仅能够通过共建的方式扩大资源量,而且还要通过共享的方式提供教学创新资源。三是科学设置课程。从总体上来看,中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方面以及在学习能力方面,相对都比较薄弱,要想使二者更有效的进行整合,实现整合教学的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相关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使其更具有相关性,这样就会使会学生更好的接受两个方面的知识。要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科学设备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训课程,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具有相关性,否则就会制约整合教学的开展,甚至出现割裂的现象。四是优化整合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还要高度重视方法的融合,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都应当进行科学的整合,同时还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整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具有整合特点的教学案例,应当多运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整合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更具有指引性,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战略下,“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在开展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互联网+教学”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其能够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要在创新整合理念、重点整合资源、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整合方法四个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推动整合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单义.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J].科技展望,2016(08).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设计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从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研究试图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来说:(1)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在虚拟逼真的实验环境中,电子技术课程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为核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课件等方法手段把实验内容或实验现象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历史知识经验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问题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对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分析、整理、组合,从而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获得相关的数据或答案,以验证自己的方法或方案是否正确,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2、教学环境的创设
当前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应用,为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硬件环境。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能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媒体,校园服务设施,各种配套的教学、管理、实验实施等。首先,在电子技术室的每个实验工作台配上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并把每台计算机用网线连接起来,形成实验室LAN,然后与校园网相连,实验室LAN通过校园网与网络连接起来。在网络的环境下,处于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之间是连通的,可以相互间进行通信与访问。
(2)软件环境。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校园网上建立具有开放性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此虚拟电子技术平台不但能实现教学管理和电子实验,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交流渠道、信息资源等。
3、教学内容的重构
针对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特点,在认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实验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呈现方式进行重构,以利于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4、实验内容
(1)组织形式: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呈现,将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附加在其后。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实验类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把电子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基础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为综合实验打好基础。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应用等信息素养。
5、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分为真实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使用真实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电子原器件等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虚拟仿真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网络环境下,由虚拟仿真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中,包括相应的实验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和实验信息资源,学生利用相应的虚拟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只要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中利用系统提供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即可进行实验,不受现实器件和仪器设备的约束,省去了器件的购买、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等时间,不必担心器件与仪器设备的损坏,缩短了实验周期,降低了实验费用和损耗,大大提高了电子技术的效率。而且仿真技术允许实验者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元器件,使仿真实验能实现与最新技术、器件同步,是现代电子技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是各种电子设计方案、电路可行性、电路合理性等分析验证的主要方式。
6、教学的调查与反馈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就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了解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有效的数据。教师也可以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就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或电子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确认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以便进一步改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桑新民 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建设;电子商务网站
一、引言
《电子商务概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并且在不断快速发展的学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来选修它。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概论教学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本文根据近几年《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在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就《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缺少实践能力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型的学科,担任该学科的老师一般都是计算机、管理经济类的教师,或者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很多老师无法将电子商务相关课程融合一起,缺乏教学经验;其次,双师型教师比较少,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只是将自己所学照搬给学生,缺少相关电子商务企业实践经验。
(二)教学内容缺乏本专业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个成长中的领域,电子商务教育与电子商务实践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教育者与管理者面临与受教育者几乎同步学习的境况。教材内容经过漫长的编写、编辑、印刷、发行等过程,己经出现了滞后性。加上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这门课程的专业不同,有计算机类、管理类、营销类等,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是全校专业都讲一致的内容,却缺乏本专业的特点与针对性。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保证先进性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电子商务的内容却飞速膨胀,运营模式不断变化,电子商务知识的多样性要求相应的教材也必须不断创新来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但是,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适应这种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无法保证这么课程的时代感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先进性,基本上还是采用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和讨论偏少。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由于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但使学生难于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实务操作技能,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认为目前教学同时代要求有很大差距,不太符合高校课堂教学要求。
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原则
在实际《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中需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分主次,突出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将方法和理念学到手。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系统综合应用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能力;对英语、日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业务,熟悉系统的使用。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内容设置上,针对不同专业将《电子商务概论》课程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进行区别[1],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侧重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技术及各种思想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侧重对技术的了解,增强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而其他专业主要侧重对电子商务模式的了解和应用。应用框架与交易模式注重电子商务应用框架、环境和交易模式;网络工具的使用注重搜索引擎、网络支付工具和电子商务安全;阿里巴巴专业网站分析淘宝、阿里巴巴国内站和阿里巴巴国际站;阿里巴巴与行业网站讲解淘宝、阿里巴巴国内站、国际站和行业网站;网络营销注重企业网络营销方法和产品宣传的方法。
四、《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建设内容
(一)将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与各专业实践相结合。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主要有电子商务概念、计算机技术、电子支付平台、网站设计、物流以及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班级有电子商务、计算机、英语、日语以及经济类、管理类的专业,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也不同,因此在讲授《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过程中,尽量将电子商务概论中的相关理论与各专业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例如。
(二)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加强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课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交易的流程,支付过程及物流过程有全面的把握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2]。在分析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案例,通过案例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类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如何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使用,解决哪些问题,为将来灵活应用打好基础[3]。例如,在实训搜索引擎收集电子商务信息,引入百度和谷歌网站;第三方支付平台实训活动中,引入支付宝、翼支付和微支付等为例,引导学生申请第三方实名认证;在电子商务交易实训活动中,学习B2C、C2C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以当当网、亚马逊、淘宝网和易趣Ebay为例,通过购买商品,掌握电子商务交易经历。
(三)进行分组讨论和实践
每个阶段讲完相应的内容后,布置相应的讨论和实践项目,让同学们分组完成,从而加深理解与认识。鼓励学生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引导学生在淘宝、腾讯拍拍等C2C电子商务网站开设网店,创立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通过淘宝平台的学习,掌握C2C网站实践、店铺装修,通过平台获取电子商务企业信息,拓宽营销渠道,提高销售额。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对一些比较抽象,但又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应进行课堂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课件教学,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拓宽知识面、扩大知识量。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速度过慢,每节课涉及的知识量非常有限。当然,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资源,使各项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
五、结论
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从2010年开始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一支团结协作、高学历和较高水平的电子商务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编写了《电子商务概论》教材。在从09级到15级的许多班级的教学中,逐步将以上教学模式应用在《电子商务概论》的实际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院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加e路通电子商务大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成绩。同时,有兴趣的同学还积极申报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电子商务领域方面的一些问题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方法,力争更好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JXJG-114-3-24)和(JXJG-13-3-1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0410020)
参考文献:
[1] 汪泓.非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煤炭技术,2010(01):231-232.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相关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可以这样认为: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定位一定要非常准确,准确的定位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进行仔细地研读。我国的各个高校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时,一般校内主管部门都会要求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突出高校自己的专业特色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归类进行过多次修订,2012年之前归属于理学学科,专业代码为071201,所以高等院校在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比较强调对学生电子信息技术理论功底的侧重。2012年后,教育部修订后的学科分类目录明确将该专业归属于工学的电子信息类特设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14T,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时,既要注重学生的电子信息理论基础的培养,又要注重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型和地域性特征。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升级,电子信息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热门且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已经成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发展的瓶颈。在抢占未来电子信息行业的制高点时,我国部分省份(特别是湖北省)将电子信息产业相关行业作为省级重要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这些省份的相关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迫在眉睫。考虑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个省级支柱产业和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强调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型和地域性特征。最后,是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家在高等教育专业布局时希望各个高校专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国民经济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科技和核心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要求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
传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含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课程教学一般按16个学时作为1个标准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1周作为1个标准学分,总学分在200个学分以上,其中课程教学一般160个学分以上,基本上要求2600个课内学时,实践教学在40学分以下,课程教学环节占有绝对重要的比例。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设置和该专业传统的学科归属于理学有很大关系。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在制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实存在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指导思想。考虑到该专业本科生大四最后一学期专门从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且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周数为16周,这样,学生们一周课堂教学学时数在23学时以上,每个学习日接近5个课堂学时,自己的自主学习时间偏少。
在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课程一般按三个模块进行设置:通识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学校在课程模块以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比例设置上都比较科学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这种模块化设置是比较符合本专业教育规律的,但是,在课程模块中普遍存在强调课堂教学,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潜在思想有关系,大家认为大学教育应该要求的是课堂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课堂之外的学生自主学习则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硬性规定。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是课程教学环节的延伸,能够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只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中集中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几乎完全没有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体现出来。
总之,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设置,基本上是对苏联老大哥高等专业教育思想的继承,即重视对学生系统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老师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作用。客观来讲,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的设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和产业实力。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单一且缺少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很难对我国产业升级做出很大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我国科技和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等进行改革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三、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通过以上对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结合作者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管理及实际的课堂和实践教学经验,特别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制定的经验,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应该相辅相成,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总学分符合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情况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比重,适当降低课程教学环节的学分。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为200分,其中课程教学环节147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53个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相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培养方案在本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试运行多年,已经取得比较成功的效果。
其次,课程教学环节的课程模块设置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内教学总学时要求2240个学时,在通识课模块首次增加了4个学分的英语自主学习,但要求128个学时,另外通识课模块还增加2个学分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及1个学分的政治课课外学习。这些自主学习课程学时不遵循16个学时作为1个标准学分的要求,一般大于16个学时为1个标准学分,都不计入课内教学总学时要求。这种安排并没有降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上课的周学时也降低到20个学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突出实践教学的部分主体性。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由40分增加到53分,相应的教学周数增加13周,这给我们增加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拓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动性。本校在传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工实习、电子实习、创新学分环节、以及含社会实践环节的本科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要求,作为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内容,取得了专家和学生们的良好评价。
四、结束语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导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学毕业考入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许多方面将发生质变。学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生活的安排、学习方法的改变,具体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大学生涯的规划等诸多方面需要有效的指导,以便顺利有效地进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自2010级开始已经将专业导论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导论课程是针对入校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主要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各类课程和对后续的专业学习有初步的全面认识,为新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步入该专业的大学学习阶段。
1 教学内容的选取
作为“导论”,它的任务不是具体地为学生讲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某些概念和知识,而是要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它的基本知识结构是什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关系是什么?信息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什么作用?它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正是信息类专业大学新生首先面临的问题,也是他们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最为关切的问题。
由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各院校常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主要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技术各领域的应用和辉煌成就,让新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就业领域,为新生的专业发展提供认知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主要考虑:注意介绍应用;着重介绍基本概念、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走向,通俗易懂;注意介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重大发明、发明的背景和发明者的相关资料。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概述(介绍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消息数字化及应用(了解文字、语音和图像的数字化技术,知道这些技术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子设备和电视系统中的应用)、电磁波及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与相关大学课程和电子设备系统的联系)、信息与通信工程(了解通信技术与通信网,建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后续课程学习的针对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初步了解,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基础)、互联网与物联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特点,物联网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自动化与控制科学(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学习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发展过程和自动控制系统分类)、光电信息技术(了解光电信息技术中的激光技术、光纤通信、自由空间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光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介绍及讨论(了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在了解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之间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规划等)。
2 教学方法及教学实践
2010、2011、2012年作者分别为10级、11级、12级三个年级8个班讲授了专业导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感到专业导论是一门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之甚少,入学后很是迷茫。如何讲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这门课,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是逐渐摸索和体会的。在授课中采用教师讲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分组学习之后在全班做PPT报告、教师课堂讲评补充、课堂讨论、播放视频短片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各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学生也了解了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做好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情况的记录,期末考核采取撰写学习报告的形式,教师给出学习报告的基本要求: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学科领域;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产业及社会的联系;简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简述本课程中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提出一个本课程中你目前还不懂但想弄懂的问题;谈谈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体会;简单规划4年的专业学习计划。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2000字;提前准备,最后一次课上手写提交。
这样,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的多种教学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近三年的期末学习报告来看,有不少题目拟得非常好。
3 教学建议
作者根据近三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的教学实践,感到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考核要求等诸多方面还是有许多有待完善、改进和提高的。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最新版本的相关教材,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最新的数据,如给学生介绍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每年讲授时这项科技成果都有新的进展,都发射了新的卫星;同时可以给学生多介绍推荐一些参考书,甚至一些好的网站、文章、视频,也动员学生搜集共享;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加强教学互动,可以带一些电子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集成电路等实物到课堂上,并适当带领学生到相关实验室参观,认识示波器、电源、万用表、频谱分析仪等常用电子仪器,以提高学生的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在考核上,应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让学生预习下一章内容,写出主要内容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完成情况课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期末考查也可以结合学习报告让学生分组做PPT来介绍一些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指导学生。
4 结论
专业导论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且内容宽泛,要求教师具有本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具有把握学科专业的核心、跟踪学科专业的发展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才有可能讲授好本课程,虽然课时不多,但容量大,教师每年都要花大量时间备课。此外,讲好本门课,需要本课程的教学积累,通过上一届的教学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专业方面的需求、学生在哪些章节的学习上感到困难、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在哪里、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本专业的学习等等,为提高下一届的教学效果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载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钟义信.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哲英.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杨杰,张中洲.电子信息工程概论[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 史东承,梁超.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张文生,唐庆菊.浅谈机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坛,2012(33).
[7] 谢文,滕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大家,2012(14).
据组委会介绍,此次获奖的62名同学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除了专业学习成绩突出外,很多同学还多次获得国内外专业性大赛的奖项。
成立于1989年的“计算机世界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大学生注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激励青年学生奋发进取、培养优秀计算机科技人才和促进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令业内称道的贡献。
李欣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伟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江晨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专业
石礼昕
清华大学
理论计算机科学
研究中心
刘丹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畅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昱波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孟思辰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运涛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
周亿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李婵怡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汪秋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专业
刘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系
刘晓威
南开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系
倪恒侃
天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林海卓
大连理工大学
电信学部
计算机专业
杨哲
大连理工大学
电信学部
计算机专业
王志刚
东北大学
信息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尹一方
东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苏文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吴斌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钱超尘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朱荣华
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曹正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彭上夫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专业
沈怡涛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乾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昂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智坚
中央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康凯
中央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文亚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宋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东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迪源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何幸泽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猛
厦门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厦门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系
洪毅虹
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武云龙
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胡宏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冒伟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鹏飞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兰峥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贺泰华
湖南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万畅
中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专业
陈元训
中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忆璐
重庆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李国
四川大学
计算机学院
季昆
四川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方灿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贞昊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程萌
云南大学
信息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李世军
云南大学
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李爱真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专业
魏广程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吴建涛
西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牛维
西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徐萌
西北工业大学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盛勇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