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分子影像学

时间:2022-07-19 08:12:48

导语:在分子影像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分子影像学

第1篇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心肌梗死; 磁共振成像; 分子影像学; 文献综述

近年来,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很快,尤其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心梗)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骨髓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热点之一,但干细胞移植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无法在体示踪、识别移植后的干细胞,客观评价其疗效。分子影像学是目前可以在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新型交叉学科[1]。磁共振 (magnetic resonance,MR)分子影像学可将移植的细胞进行磁性对比剂标记,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对其进行可视化追踪,就可得知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运动信息及未来命运。MR分子影像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干细胞移植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1 心肌干细胞移植现状

1.1 移植细胞类型的合理选择

目前用于临床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大体分为骨髓单个核细胞群(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 MN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nitor cells,EPCs)和ACC133+细胞5种。近期,Fraser等[2]研究认为脂肪干细胞(ADSCs)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从而分化为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这为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提供了另一个选择。2005年,Katritsis等[3]于冠脉内同时植入MSCs及EPCs,证实植入两种细胞的方法亦可有效再生梗死心肌。临床上由于移植细胞成分的复杂,各类细胞各有利弊[4]:BM- MNCs 成分丰富,无需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但细胞分化鉴定困难;MSCs 取材方便,成本低,增殖能力强,具多向分化潜能,但需要体外扩增、诱导及分化;HSCs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但是细胞数量少、分离成本高;EPCs 为单一细胞群,具有增殖能力高、多能性、可自体移植特点,但细胞数量少,需要扩增;ADSCs取材方便,来源充足,但动物试验及临床验证较少。到底哪类细胞移植更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骨髓干细胞的哪些组分或组分混合物最适于移植,目前动物及临床试验较少。

1.2 骨髓干细胞移植途径与时间窗选择

目前干细胞移植途径主要包括经心梗相关血管注射、心梗区局部注射和经静脉注射。2006年Freyman等[5]定量、随机比较了此3种途径治疗心梗的疗效,结果显示,心肌内及冠脉内注射MSCs较静脉注射能更有效地改善心功能,而冠脉内注射又优于心肌内注射途径,认为这种经冠脉内注射移植细胞的方法,由于其微创及靶向输送而可成为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的一种有前途的手段。

以往的临床研究大多在心梗后1~2周进行干细胞移植。近来Askari等[6]研究发现,急性心梗后梗死区域中具有诱导干细胞归巢作用的基质细胞起源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 factor 1,SDF-1)的表达立即上调,但7 d内SDF-1表达就下降,因此认为应在急性心梗后1周内尽早进行细胞移植。2006年,Wang等[7]对20例PCI术后患者及15例冠脉正常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术后1、 3、 7、14、 21和28 d干细胞归巢因子、血管生长因子的变化,认为干细胞治疗的最佳时机为心梗后7至28 d。鉴于各研究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合适的时间窗,既可以完成干细胞制备,又不至于晚到影响移植的效果,使机体获益最大。

1.3 骨髓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及疗效

2006年Boyle等[8]小结了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许多临床实验[9-11]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具有明显的疗效,使梗死区组织灌注增加,心脏射血分数提高,梗死面积缩小。且众多实验证明,BM- MNCs、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MSCs移植后,心肌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与移植有关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也有报道发现有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和增加血管钙化的可能。

1.4 亟待解决的问题

(1)哪种细胞更适合心肌细胞再生及血管化,哪种细胞更适合心梗治疗;(2)心肌再生的最佳细胞移植数量;(3)移植的最佳时间;(4)最有效的移植方法和部位;(5)增加的心肌灌注是否可以改善心功能;(6)再生细胞与自体细胞相互作用和融合的局部最佳环境;(7)移 植的效果能持续多久,如何提高移植细胞的存活率;(8)如何标记和示踪移植细胞;(9)发现控制干细胞归巢的分子信号;(10)如何监测临床试验中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和疗效评价[12]。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对干细胞移植诸多方面的评价,有待于扩大样本量,成立骨髓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协作组,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同时结合更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才能作出最后评定。

2 MR分子影像学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1]提出分子影像学概念,分子影像学即分子水平的医学成像。分子影像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实现生物有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实时、在体、特异性成像。传统的影像诊断显示的是分子改变的终效应,即病理或解剖结构的改变,分子影像学则偏重于疾病的基础变化、基因分子水平的异常,在特异的分子探针的帮助下,分子影像技术可将基因表达、生物信号传递等复杂的过程变成直观的图像,使人们能更好地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及特征,不仅可以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有望在分子水平发现疾病,真正达到早期诊断。

目前应用于分子影像学的技术主要有核医学、MR、光学成像(opticalimaging)3种。MRI在分子影像学应用中具有其他影像学技术不可比拟的优越性,MR分子成像的突出优点在于它的高分辨率,因无电离辐射、高的空间分辨力及软组织分辨力、可进行多次连续成像而更有可能应用于临床试验中。MR分子成像与传统MRI技术的重要区别在于将传统的非特异性物理成像转变为特异性分子成像,它的评价指标不同于传统的MRI指标,MRI不仅具有优良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而且还能得到血流量、局部和整体心功能以及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等组织学信息,对深部组织的分子影像学特征进行精细、准确的定位、定量分析,在细胞分子水平的功能成像将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最理想的分子影像学分析技术之一,因此成为目前心肌干细胞移植疗效评价的首选方法[13]。

3 干细胞的标记及MR示踪

干细胞移植后,如何观察移植细胞的迁徙、分化以及从受体辨别供体细胞,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问题。目前有多种影像学方法被用于追踪评价干细胞移植后心脏结构功能的改变,主要包括超声、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PET以及MRI等。相比之下,MRI不仅拥有优良的空间与时间分辨率,其“一站式”扫描能够涵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分子和基因显像等,尤其是移植磁性对比剂标记的细胞,可达到替代病变细胞而具有治疗作用的目的,同时可解决移植细胞在活体内被MR示踪的一个难题[14]。MR分子影像学标记及示踪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MRI检测移植干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剂方面[15],因为单纯利用细胞自身的结构特征很难产生理想的MRI对比效应。目前标记干细胞的MRI对比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钆(Gd3+)为基础的对比剂,主要产生T1正性对比效应,但Gd- DTPA体内消除太快,而且体内分布没有特异性,使MR图像对比不能明显改善,同时也需要响应的设备能够快速扫描,其价格也较贵,目前有关的应用报道不多;另一类是以氧化铁为基础的对比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或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16],或单晶氧化铁纳米复合物(monocrystalline iron oxide nanocompound,MION)都能够细胞吞噬,因此可被用于追踪探测微量的干细胞,其特点是产生较强的T2负性对比效应,大大提高了MRI的敏感性,克服了MR固有的缺点,且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被细胞代谢后进入正常血浆铁池,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结合或用于其他代谢过程,其表面包被物可以直接与功能集团和配体进行化学结合,易于用光镜和电镜显示[17]。以上特点使氧化铁类对比剂更受关注,是目前较理想的MR靶向对比剂。SPIO不能单独有效地标记非巨噬细胞,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国内外对SPIO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采取一些特异方法有效标记需要移植的细胞。

国外已有一些动物实验证实,MRI可有效在体示踪SPIO标记的心肌干细胞。其动物实验多采用MRI引导下梗死心肌局部注射的方法来示踪标记细胞。Dick等[18]使用铁荧光颗粒(IFP)与骨髓干细胞共同孵育18~24 h后也获得成功标记的MSCs,利用1.5 T 场强的MRI系统先在心梗部位确定注射靶位,然后使用MR兼容的导管将IFP标记的MSCs准确、安全地在心肌靶位处注射并实时显像证实注射成功,并可追踪标记细胞的潜在疗效。Kraitchman等[19]应用Feridex及荧光染色剂与MSCs共同孵育24~48 h后,将标记的400×106个细胞局部注射至猪梗死心肌区,系列MR检查示注入细胞的低回声区逐渐变弱,病理检查发现低回声区普鲁士蓝染色阳性,证实MRI可有效检测MSCs的定位及迁徙;Hill等[20]利用IFP作为体内MR的示踪剂来标记MSCs,体外培养证实标记细胞保持活性并且标记可保持达3个月之久,并利用连续的MRI技术进行在体动物实验,证实在跳动的心脏中,MRI可准确地追踪到移植在正常及梗死心肌处的被标记的MSCs,病理荧光检查证实了相应部位标记细胞的存在。2005年Bulte等[21]应用Feridex标记的MSCs,采用MRI观察其对梗死杂种犬心肌的分化能力,心肌内注射(30~150)×106个MSCs,证实了MR导向细胞移植在移植后8周仍可示踪到MSCs,并证实了Feridex标记人、犬及猪的MSCs有效性。2003年,Baklanov等[22]经冠脉窦及冠脉途径注入Feriedex标记及未标记的BM-MNCs,然后行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显示,Feriedex标记的细胞在梗死区周边细胞聚集处呈模糊的低信号区,增强后可见细胞聚集区呈现较增强前清晰的低回声信号,而未标记细胞组未出现低回声区,仅表现为梗死区心肌变薄,证实可利用MR技术及Gd- DTPA增强在心梗区追踪有磁性标记的MSCs。

尽管利用MR分子影像学示踪标记细胞,被认为是目前研究心梗干细胞移植的首选方法[13],但我们还应该看到,MR分子影像学的研究仅处于初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进行较少,还有众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应用的对比剂因其本身的伪影,难以精确定量检测干细胞及移植细胞数量;如何消除金属移植物产生的伪影,如何保证检查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难题;就MR本身而言,实现更有效的MR引导下的心肌内干细胞注射,也需要设备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心肌干细胞移植领域,心脏MR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毫无疑问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23]。

【参考文献】

[1]WEISSLEDER R,MAHMOOD U.Molecular imaging(Review)[J]. Radiology,2001,21(2):316- 333.

[2]FRASER J K,SCHREIBER R,STREM B,et al.Plasticity of human adipose stem cells toward endothelial cells and cardiomyocytes[J].Nat Clin Pract Card Med,2006,3(Suppl 1):S33- S37.

[3]KATRITSIS D G,SOTRIOPOULOU P A,KARVOUNI E,et al.Transcoronary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endothelial progenitors into infarcted human myocardium[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5,65(3):321- 329.

[4]KEIICHI F,SHINSUKE Y.Stem cells as a source of regenerative cardiomyocytes[J].Circ Res,2006,98(8):1002-1013.

[5]FREYMAN T,POLIN G,OSMAN H,et al.A quantitative,randomized study evaluating three method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 deliver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Heart J,2006,27(9):1114-1122.

[6]ASKARI A T,UNZEK S,POPOVIC Z B,et al.Effect of stromal-cell-derived factor 1 on stem-cell homing and tissue regeneration in ischaemic cardiomyopathy[J].Lancet,2003,362 (9385):697- 703.

[7]WANG Y,JOHNSEN H E,MORTENSENO S,et al.Changes in circulat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stem cell homing factor,and vascular growth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Heart,2006,92(6):768 - 774.

[8]BOYLE A J,SCHULMAN S P,HARE J M.Stem cell therapy for cardiac repair:ready for the next step[J].Circulation,2006,114(6):339- 352.

[9]STRAUER B E,BREHM M,ZEUS T,et al.Repair of infarcted myocardium by autologous intracoronary 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humans[J].Circulation,2002,106(15):1913-1918.

[10]ASSMUS B,SCHACHINGER V,TEUPE C,et al.Transplantation of progenitor cells and regeneration enhance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TOPCARE-AMI)[J].Circulation,2002,106(24):3009- 3017.

[11]SCHACHINGER V,ASSMUS B,BRITTEN M B,et al.Transplantation of progenitor cells and regeneration enhance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final one-year results of the TOPCARE- AMI 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4,44(8):1690-1699.

[12]RUCHAN A,SERKAN D,TUMER C,et al.Regenerative medicine for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new milestones:adult stem cells[J].Artif Organs,2006,30(4):213- 232.

[13]BULTE J W,DOUGLAS T,WITWER B,et al.Magnetodendrimers allow endosomal magnetic labeling and in vivo tracking of stem cells[J].Nat Biotechnol,2001,19(12):1141-1147.

[14]PENNELL D J,SECHTEM U P,HIGGINS C B,et al.Clinical indic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magnetic resonance(CMR):consensus panel report[J].Eur Heart J,2004,25(21):1940-1965.

[15]JAFFER F A,WEISSLEDER R.Seeing within:molecular imaging of the cardiovascular[J].Circ Res,2004,94(4):433- 445.

[16]RUDIN M,RAUSCH M,STOECKLI M.Molecular imaging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nonnuclear methods[J].Mol Imaging Bio,2005,7(1):5-13.

[17]BULTE J W,KRAITCHMAN D L,MACKAY A M,et al.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 inhibited after magnetic labeling with ferumoxides[J].Blood,2004,104(10):3410- 3412.

[18]DICK A J,GUTTMAN M A,RAMAN V K,et al.Magnetic resonance fluoroscopy alllows targeted deliver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o infarct borders in swine[J].Circulation,2003,108(23):2899- 904.

[19]KRAITCHMAN D L,HELDMAN A W,ATLAR E,et al.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3,107(18):2290- 2293.

[20]HILL J M,DICK A J,RAMAN V K,et al.Serial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inject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Circulation,2003,2108(8):1009-1014.

[21]BULTE J W,KOSTURA L,MACKAY A,et al Feridex-label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and MR assessment in a canine myocardial infarction[J].Mode Acad Radiol,2005,12 (Suppl 1):S2- S6.

第2篇

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就是通过主观、自觉地学习所形成的能力,和传统机械的接受式的学习情况不同,是社会发展所推行的、真正需要的学习状态和能力。其不仅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就当下的新媒体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问题,并提供了一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现状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最先体验者,在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表现,都是对新媒体时代相关特点的最好体现。国家相关部门也认识到了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于是制定了相关的文件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既要求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也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中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新媒体是依托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巨大网络体系,具有传播快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新媒体凭借形式多样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教学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的辅助工具,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空间资源。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又因为自身的复杂性和相关措施不完善,以及实际环境的影响等,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新媒体影响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相关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环境复杂化

由于缺乏及时的引导和相应的发展规范,新媒体环境受到许多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新媒体中存在不良信息泛滥的问题,不仅扰乱了信息传播秩序,还对人们正常使用新媒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新媒体在信息管理和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寻找自主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现实世界的虚拟化以及文化的跨界传播,信息鱼龙混杂,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日益恶化和复杂化。

(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体,所以高校教师对新媒体是否熟悉以及能否熟练运用都会影响到具体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但是当下许多高校教师仍然坚持采取传统的方式,跟不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全面掌握新媒体技术。如果高校教师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又怎么能充分发挥引导学生的积极作用呢?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实际意义。

(三)实现有效学习的自主平台较少

新媒体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和内容,大学生要想找到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有一定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中掌握相关知识是必然要求,但是很多平台的内容都存在乱、杂、差的问题,能实现自主学习的平台不多,且在内容质量方面也不符合相关的要求。

(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主动的,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主学习遇到了一些阻碍。应试教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所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度较大。如果大学生不摆脱被动学习模式的影响,那么整个大学阶段就会处于茫然的状态。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具有实际意义。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建议

为了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效率,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相关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就成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笔者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以及研究相关资料,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多,这为大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大学生在生活中也容易受到各种诱惑,从而沉迷于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中。他们虽然知道参与某些活动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其实养成好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不良习惯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在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时,就要杜绝在学习时间打游戏,制定了相应的学习措施后就要尽可能地认真执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便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要有所提高,要能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将各种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和使用能力。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工作后,对课堂笔记等的检查频率就应该大大降低,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取相关资源,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语

当前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各种移动终端几乎成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标配,使用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媒体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同时还具备信息交流便捷等优点,但它也给大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诸多挑战。新媒体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安娜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

参考文献:

[1]曹东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视听说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4):180-181.

第3篇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与影响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经济术语,随后社会资本概念发展到了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结合各种观点,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是有助于获取稀缺资源的各种社会联系及运用这些联系的能力。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价值。其一是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存在就业不充分的情况。当大学生在学历、经验等方面差别不大的情形下,社会资本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其二是社会信息不对称。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资源,而社会资本能帮助大学生高效率、低成本的搜到优于竞争者的信息,从而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来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现阶段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严重影响了就业成功率。用人单位不能全面的了解求职者,而大学生又错失了许多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招募者在招聘过程中会考量求职者本身具有的社会资本,因为某些岗位对社会资本的要求远远大于人力资本。

2.有利于降低就业成本。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花费很大的成本。而拥有社会资本的大学生可以更快捷的获得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从而节约了大量的信息传递成本。

3.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社会资本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般毕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都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同时也为创业成功提供了可能。

二、就业中社会资本的利用现状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择优推荐”。从2003年起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飞速增长,并且逐年突破历史新高。2010年高校毕业人数630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人数660万,2012年高校毕业人数680万,2013年高校毕业人数699万。大学生就业受经济发展周期和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国内经济动荡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

(二)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利用情况

关于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利用情况,结合相关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

1.多数大学生意识到了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作用。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人情社会中关系网络的重要意义,并且通过血缘、地缘、业缘等复杂关系落实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不仅仅被动的接受已有的社会资源,而且积极主动的去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

2.大学生在社会资本的利用上存在着不平衡性。大学生过分依赖公共就业社会资本,基本不会去利用其他形式,造成社会资本的闲置与浪费。

3.大学生的就业社会资本范围小、数量少。大学生社会资源主要来源于集中于学校和家庭。其他诸多社会资源利用率很低,因此在实践运用中会遇到障碍。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如何高效利用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的利用高校的社会资本以及拓展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是需要被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大学生获取就业社会资本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亲缘关系、学校资源和社会网络,所以我们主要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大方面来讨论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

(一)拓展高校就业社会资本

1.树立高校品牌,提高知名度。

创建品牌的目的是为了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优势。高校创建属于自己特色的品牌以及因此获得良好口碑,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高校良好的品牌能帮助求职者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还会形成新的社会资本。因此高校要提高教学以及科研水平,提高软硬件设施建设,从而提高综合实力。另一个不可忽略事实是高校要积极保持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能够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

2.收集高校教师就业社会资本。

高校教师由于专业优势对专业就业的前沿趋势以及最新动态比较了解,有些教师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专家,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会议以及为其他组织进行咨询服务,积累了很多本领域的人脉关系。另外,教师是连接与往届毕业生关系的纽带,因为学校的往届毕业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资本库。为了更好的利用教师的社会资本,学校应该进行制度设计激励更多的教师运用社会资本给大学生就业给予一定帮助。

3.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就业指导中心是一所学校与外界交流的窗口,是高校与用人单位交流的媒介,也是毕业生获取就业资源的重要途径,成为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代言人。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拓宽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成本。

(二)拓展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资本

1.开发亲属关系中的社会资本。

基于血缘关系的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尤为重要,亲戚朋友的力量也不可忽略。

2.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会资本。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要努力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网。通过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以及各种校园活动,认识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这些关系网络在今后就业的过程中都会成为提供信息的重要来源,更好的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三)消除社会资本的负面影响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药基础理论;经络脏腑;脏象;中药药性;超分子;化学;物质基础;方证关联;中药;中药复方;气析;中医药现代化

[收稿日期] 2013-06-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073142,81173558,81270055);国家博士点基金项目(20124323110002);湖南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1JJ2055);湖南省教育厅十二五药学重点学科项目

[通信作者] 贺福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医药超分子机制及数理特征化研究工作,Tel:(0731)5381372,E-mail:

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根源于配位化学,有人称之为广义配位化学(generalized coordination chemistry),是30多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是当代最前沿的化学研究领域之一。这个领域起源于碱金属阳离子被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大环和多环配体,即冠醚和穴醚的选择性结合。1967年C J Pederson报道了冠醚配位性能的发现,揭开了超分子化学发展的序幕。1973年,D J Cram基于在大环配体与金属或有机分子络合化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配体(受体)为主体,以络合物(底物)为客体的主客体化学。超分子化学概念和术语是1978年J M lehn模拟蛋白质螺旋结构自组装体的研究内容而引进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大环与主客体化学而进入了所谓“分子工程”领域,即在分子水平上制造有一定结构的分子聚集体而起到一定的特殊性质的工程,并进一步提出了超分子化学即“超越分子的化学”的概念。“基于共价键存在着分子化学领域,基于分子组装体和分子间键而存在着超分子化学”是对分子与超分子化学的中肯诠释。自从1987年Pederson,Cram和Lehn因为对超分子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以来,超分子化学便蜚声世界,受到了科学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1]。

分子化学是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作用形成分子,是以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可称为特征化学;而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相互作用力而非化学键为基础,是由多个分子通过这种弱的分子间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和原子间由化学键作用而形成分子的化学不同,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科学,也可以称为表观化学[2-3]。

超分子化合物是由主体分子和一个或多个客体分子之间通过非共价键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而有组织的化学体系。主体通常是富电子的分子,可以作为电子给体,如碱、阴离子、亲核体等;客体是缺电子的分子,可作为电子受体,如酸、阳离子、亲电体等。超分子体系中主体和客体之间不是经典的配位键,而是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即氢键、主客体作用、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等,其键能大约为共价键的5%~10%,且具有累加性,但形成的基础是相同的,都是分子间的协同和空间的互补,因此可以认为,超分子化学是配位化学概念的扩展。

中医药基础理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同疾病临床斗争的结晶,其正确性与科学性不容置疑。众所周知,中医药理论是建立在对人体有序的多分子群作用基础上的宏观规律表征,长期以来大家多是从宏观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对于能否从微观物质基础层面找到诠释物质基础多持否认的态度,并且认为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西医的固有特点,这些观点容易强化“中医药不存在微观物质属性”的观点。这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中医药长期的宏观思维阻碍了以体现中医药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物质的寻找,从思想上固执地认为找不到,也不想怎么找到,这多体现在中医药院校的人才思维之中;二是长期寻找无果,由于对现代非医学科学缺乏系统而精心的学习,没有找准现代非医学科学理论,只牵强附会地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凑合,多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设备从“静态”的角度进行人体观察,却试图找到能反映宏观“动态”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其结果注定要失败,这多体现在非中医药院校的人才思维之中。由于中医药理论的微观物质运行规律长期不明,累遭非中医人士的诟病,因此能否从微观层面找到中医药理论化学作用的本质规律是能否诠释中医药理论并为现代社会所接受(所谓的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长期萦绕在作者心头。近年作者在研究网络药理学的成分群与网络靶点的作用规律、在研究中药“穴药”法归经理论、在研究单成分的构效关系时,首次接触到了超分子化学,发现两者有天然渊源关系,这种大小分子群间作用的印迹模板(钥匙)关系理论正是整合人体“海洋般”分子群相互作用而表现出的宏观规律,阐述中医药理论的“不二法门”理论。因此,本文先从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现状入手,然后与中医的经络脏腑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结合,剖析人体大小分子群作用的超分子运行规律,证明能从微观物质作用规律层面上勾画出中医药基础理论,据此可提出中医药基础理论微观与宏观现代化的途径与框架图。

1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现状

1.1 超分子化学研究的3个阶段

超分子化学研究经过了主客体化学、分子识别化学和自组装化学3个发展阶段。主客体化学是以主体洞穴包裹客体小分子而形成超分子,为超分子研究的起初阶段,只追求特异的非化学键组成的超分子特异性结构;分子识别化学与医学有历史渊源,早源于免疫学的抗体与抗原识别化学,抗体依抗原表面决定簇识别而合成抗体,两者结合可形成巨大的超分子;自组装化学是基于既有氢键供体又有氢键受体的易形成氢键的分子,或基于既有电子供体又有电子受体的易形成传荷络合物分子,当这种分子以特定的结构存在时会自组装成高分子聚合物。当然,这3个过程不是严格的顺承关系,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的。例如,在模拟细胞膜的研究中,超分子化学家就同时运用了主客体化学和超分子自组装化学的知识和手段。荷兰的Reinhoudt率先提出了分子印刷板(molecular-printboard)的新概念[4],即将修饰有主体分子(自组装单分子层)的表面作为分子印刷板。这种富集了大量主体分子的表面像自然界的细胞膜一样具有表面识别位点,在这种表面上,客体分子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定位。由超分子化学研究的3个阶段可知,其理论将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解释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2 超分子中的主要主体化合物

超分子的主体化合物是指构成超分子印迹孔穴(通道)的化合物,其中潜在特异的可结合的模板分子,两者为钥锁关系。在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主体分子被发现或者合成,目前经典的超分子化学中的主体化合物如下。

1.2.1 冠醚配合物 这是最早发现和研究的化学超分子物质。冠醚一般是具有(CH2CH2X)重复结构单元的大环化合物,其中X代表杂原子。从环上所含杂原子来看,冠醚化学己从最初的全氧冠醚发展到硫、硒、氮、磷、砷、硅、锗和锡等杂冠醚。冠醚化合物都具有确定的大环结构,不像一般非环配体那样,只是在形成金属配合物时才形成环[5]。

1.2.2 环糊精和环糊精包合物 环糊精(cyclodextrin,CD)也称作环聚葡萄糖,是由若干D-吡喃葡萄糖单元环状排列而成的一组低聚糖的总称。它具有圆筒状疏水性内腔和亲水性外沿,与柔性的开链类似物相比具有特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Villiers于1891年通过用酶降解淀粉发现了环糊精并分离出来,1904年Scharidinerge表征它们为环状低聚糖,1938年Freudenberg等把它们描述成吡喃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构成的大环化合物。迄今为止,己有不少专著与若干长篇综述、多于1 400个以上的专利和数以千计的文章描述环糊精及其包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在药剂学上已有广泛的应用,多采用β-环糊精。含有环糊精结构的自组装体己经被应用到分子识别[6]、药物输运[7]、超分子凝胶[8]和微反应器等领域。我国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曾经特别指出环糊精超分子科学是21世纪化学领域11个突破口之一[9]。

1.2.3 杯芳烃 杯芳烃是一类对位烷基苯酚通过亚甲基在酚羟基邻位连接而构成的一类大环化合物,是酚醛树脂缩合的环状化合物。最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40年代Zinke等用对叔丁基苯酚和甲醛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加热得到的由对叔丁基苯酚结构单元和亚甲基交替连接的四聚体。该化合物的分子模型表明它的形状像一个杯子或花瓶,故称之为杯芳烃。在杯芳烃p-tert-butylcalix(n)-arene的杯状结构底部紧密而有规律地排列着n个酚羟基,而杯状结构的上部具有疏水性的空穴。前者鳌合和输送阳离子,后者则能与中性分子形成配合物。由于杯芳烃的这种独特的结构,离子和中性分子均可作为其形成配合物的客体。

1.2.4 瓜环 瓜环是一类由n个甘脲单元和 2n个亚甲基桥联起来的大环化合物,具有刚性疏水性穴腔及亲水性端口的特殊结构,与客体作用后有可能改变客体物质的理化性质,使得瓜环成为超分子化学的重要主体之一。瓜环作为一种潜在的药物运转、缓释或控释载体,药物与瓜环作用后,可显著地改变药物性质。瓜环是继冠醚、环糊精和杯芳烃等大环化合物之后的一类新型大环化合物[10-11]。

1.2.5 其他类型的大环化合物 ①葫芦脲:由尿素、乙二醛和甲醛之间的简单反应获得的大环化合物[12]。葫芦脲与环糊精或其他大环化合物相比,其另一特征是具有更加刚性的结构;②卟啉和酞菁:卟啉是在卟吩环上拥有取代基的一类大环化合物的总称。卟吩是由4个吡咯环和4个次甲基桥联起来的大π共轭体系;卟吩分子中4个吡咯环的8个β位和4个中位的氢原子均可被其他基团所取代,生成各种各样的卟吩衍生物,即卟啉。酞菁是与卟啉结构相近的大环化合物。卟吩环“中位”上的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即为酞菁。环上未曾和氢结合的氮原子可以接受2个质子,形成正二价离子;已和氢结合的氮原子又能给出2个质子,形成负二价的离子,而同正价的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卟啉和酞菁阴离子对过渡金属离子有很强的配位能力[13];③环肽:环肽是以多个氨基酸的肽键构成的环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已报道的环肽大多来自于海棉状和海洋中的节肢动物等低等生物中,实际上环肽和类环肽也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真菌、藻类和高等植物,并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此,还有杂多酸类、多胺类、树状、液晶类等超分子化合物[14]。

1.2.6 人体巨复超分子体 首先人体内的单分子、超分子通过自组织、自组装、自识别与自复制组成一定功能的超分子,在众多小分子模板基础上进行超分子主体结构的合成,如参与的各种生化代谢反应酶合成、基于氨基酸的蛋白质合成、基于葡萄糖的肝糖元合成,基于核苷酸的DNA,RNA合成等。这此合成的超分子主体又以亚单位合成巨大功能性超分子主体,众多功能性巨大超分子主体组成细胞器,众多细胞器构成细胞,然后通过自我复制分化成各种功能类型的细胞,再联接形成器官组织,最终构成整个人体。在这个多级的超分子主体生成过程,母体超分子保留了子体超分子的印迹模板,因此人体就是一个拥有各种层次印迹模板,按一定的空间孔穴通道结构进行联接所形成的巨复超分子体。

1.3 超分子的结构与作用的主要特征

1.3.1 超分子结构的主要特征 由上述的主体化合物可知超分子结构特征有:①超分子是主体与客体两部分分子组成的非成键化合物,可以结合也可以脱离,主客体分子存在一定的分子构象关系,两者结合程度由构象决定;②主体分子中存在一定形状的孔穴,容纳与孔穴模板相同或相似小分子,不相同或不相似的小分子难能进入孔穴或结合不紧,两者存在钥锁关系;③超分子主体之间可结合形成更大的超分子主体化合物; ④主体分子可以环合生成封闭孔穴,也可非环合聚合成开放孔穴,以螺旋状、片状、胶束、纳米囊、聚合亚单、细胞器及细胞等各种形式,由小分子到大分子形成各种超分子聚集主体;细胞是庞大超分子聚集主体体系,人体更是巨复超分子聚集主体体系,包含了从单分子到各种超分子聚集体的通道结构与印迹模板;⑤各种层次的超分子主体化合物以特定的孔穴模板相连,形成经络脏腑,组织器管,能与相一致的模板小分子进行作用;⑥超分子的主体与客体结合后形成的超分子,会改变主客体分子的性质,宏观上会表现出小分子在主体分子中的迁移、理化性质的各向异性,同时主体分子的理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1.3.2 超分子作用的主要特征 具有分子间的自组织、自组装、自识别和自复制。

自组织:分子自组织通常指许多相同的分子,由于分子间力的协同作用而自动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结构但数目可以多少不等的多分子聚集体,有以下特点:①包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都表现出自发的有序性体系;②包括空间结构和平衡结构和非平衡的结构两者的瞬间动力学的有序性,结构的有序性,结合的非线性化学过程的有序性及能量流动和时间方向上的有序性;③仅仅限于非共价键的超分子层次;④多组分在分子组分间由分子识别或在动力学过程中产生特殊相互作用,表现出超分子的自组织和长程有序性,从而形成多分子有序体。简而言之,就是越有序,组织性越好。如分子层、分子晶、体膜、液晶、胶束、胶体、细胞器、细胞等都是自组织的有序体,人体更是自组织的有序体。

自组装:自然界中存在众多的自组装作用,在生物过程中,基质和蛋白质受体的结合,酶反应中的锁钥关系,蛋白质-蛋白质络合物的组装,免疫抗体抗原的结合,分子间遗传密码的读码翻译和转录,神经递素诱发信号等。自组装体包含了①分子识别:主体有选择性地识别客体并以某种方式与客体配位形成化合物。②分子催化:自组装的超分子配合物具有反应性和催化作用,体现高效能、高选择性。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酰基转移、β-消除、C-C键形成及断裂等可在特定的酶中进行[15]。③分子转移:组装后的超分子常能促进光子、电子或离子的传递。

自识别:分子在自组装过程会产生自识别。这是在主客体体系中,主体有选择性地识别客体并以适宜的形式形成主客体化合物,亦超分子体系,与没有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的混合物相比,这种超分子体系体现出不同的特性。主体识别各种客体的主要方式有与主体空穴的大小形状匹配、配位点特性及数目、配体种类与数目、电荷强弱等。

自复制:超分子的自复制作用就相当于DNA 的自复制。对于后者,首先是DNA 双螺旋的两辫拆开,两根母辫即形成模板,它们的复制原理是一样的。

1.4 超分子的研究与检测手段

现阶段超分子化学的目标主要集中于超分子形成中的机制及应用研究,如确定分子间作用力的协同;研究分子识别与位点识别的机制与过程;研究不同结构层次的组装体、组装过程及组装方法,尤其是生物活性体系及低维体系的组装,自然界的自组装,以及超分子体系中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等。

由于主客体分子间包合作用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存在的范德华力、疏水作用力及氢键作用力等,超分子体系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理论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量子化学和统计热力学2种。量子化学方法主要在电子结构水平上准确地研究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可望在深层次的理论水平上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16],用于超分子体系弱相互作用力研究的量子化学方法有abinitio,HF,SCF,MP,DFT等方法。热力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超分子中的主客体作用的形成随着温度变化的重要的热力学参数。主要主体分子、客体分子与超分子的自由能变(ΔGsup)和平衡常数Ksup,可用热力学的方法研究过程的状态函数变量[17]。用 Schneid提出的成对作用的自由能线性估算方法进行超分子自由能变(ΔGsup)的研究,可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实验方法有多种形式,用谱学方法研究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已成为实验研究的主要手段。红外光谱法:形成了超分子体系时,相互作用部位或基团伸缩振动受到影响,从而吸收峰频率发生一系列的位移,根据位移可对超分子体系间选择性作用力作半定量研究;核磁共振法:形成超分子体系时,选择性部位原子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根据化学位移发生变化的值可研究超分子体系的弱相互作用。分子散射法:对于简单超分子体系给出精确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势函数,根据散射数据可以确定超分子体系的弱相互作用,但对复杂超分子体系无能为力;X 射线单晶衍射法:则可通过键长及键角直观地确定超分子体系的弱相互作用力,另外还有色谱法和生成热测定法。其余研究超分子化学的手段也很多,例如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电位法和色谱法等[18-21]。

1.5 超分子药物与应用

1.5.1 超分子药物研究 在药物制备、合成与发现中超分子化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①超分子动态组合化学用于药物发现:以酶、受体型蛋白等作为模板加入到动态组合库中,库中与之最有亲和力的成分就被放大,而与之无作用的成分将减少。这些放大的成分是该库中最有可能成为先导化合物的成分。②超分子载体用于药物合成:在多相合成药物时,可采用金属超分子载体形式将金属催化剂由水相转移到有机相而促进药物的合成。③包合型超分子药物制备:将主体分子包合客体药物分子制成超分子包合物,形成分子胶囊可改良药物的水溶性与稳定性。目前,多采用环糊精作为主体分子包合亲脂性药物以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如采用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大蒜素[22]、苯佐卡因[23]。利用环糊精制备结肠、脑、特殊细胞靶向给药系统[24]。还可用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等[25]。④印迹模板技术用于药物分离:先将被分离的物质作为模板分子与高分子材料进行聚合,然后水解释放模板药物分子。

超分子化学药物可能改变药物的稳定性和在人体的传送机制,即改进药物在体内的膜运输,使药物达到特定的作用靶点,提高和特异靶点结合的能力,提高药物的有效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可能开发出具有新的结构、药理、药效和剂型的药物。

1.5.2 超分子药物 对超分子药物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抗癌超分子药物:基于卟啉及唑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抗癌活性[26],如替加氟和硝基咪唑类卟啉[27]。替加氟修饰的卟啉化合物对肝癌细胞 SMCC-7721、结肠癌Volo细胞的体外抑瘤有较好活性。②抗炎镇痛类超分子药物:如将阿司匹林、 烟酰胺与锌离子形成的络合物超分子佛立沙后,不仅改善了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刺激性,还有效地提高了其镇痛抗炎作用[28]。锌(II)-巴氯芬络合物超分子的止痛活性也强于其母体药物[29]。③抗疟类超分子药物:将青蒿素与环糊精制成络合物超分子,水溶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得到了提高。还有二茂铁喹是含二茂铁结构的抗疟类络合物,可以长期稳定的在生物体内表现出抗疟活性,已成为抗疟类候选药物[30]。 ④抗菌类超分子药物:将过渡金属与抗生素或其他潜在抗菌化合物形成的络合物大部分具有比配体本身更好的抗菌活性,如将喹诺酮类、磺胺类、席夫碱类、缩氨硫脲类和大环类与过渡金属Au(I),Ag(Ⅰ),Pd(Ⅱ)等生成超分子,从这些络合物超分子中筛选出了良好抗菌活性的药物分子。⑤抗结核类超分子药物:异烟肼是一个良好的金属离子螯合剂,能与锰(Ⅱ),钴(Ⅱ),镍(Ⅱ),铜(Ⅱ),锌(Ⅱ),镉(Ⅱ),铅(Ⅱ)及稀土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研究发现将异烟肼及其衍生物制成络合物超分子可提高其脂溶性[31-32],增强其抗结核作用。⑥心血管系统的超分子药物:将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卡托普利、尼卡地平和尼莫地平制成β-CD或HP-β-CD包结络合物,可有效提高该类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溶解性等。将硝苯地平分别用2-HP-β-CD和羟丙基纤维素制成双层片剂,可通过调节二者比例来满足不同释药速率要求[33]。

由上可知,目前的超分子药物多为过渡态金属络合物和β-CD的包合物两大类,多以化学药物的形式研究报批,总体研究层次不高,作为中药及复方制剂的化学成分存在天然的超分子形式,并且中药本身就是生物体的模板分子产物,具有与人体共模板的生物相容性,因此作为超分子的中药药物的研究更有广阔的空间。

2 生物体内、中药超分子存在形式及超分子现象

超分子化学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自生物体系,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是卟啉环的镁络合物超分子;血红蛋白吸收和运载氧的血红素是卟啉环的铁络合物超分子等。在生物体内,超分子的主体是各种酶、受体、基因、免疫系统的抗体和离子载体的接受位点等,客体是底物、抑制剂、抗原或者药物等。主客分子的共同协作用是产生生命现象的基础,因此可以说生命体系是一个巨复的生物超分子体系[34-35]。

2.1 糖类

可以分为单糖类、低聚糖和多聚糖类及其衍生物,有均多糖与杂多糖之分。高聚糖类的螺旋结构是开环的主体分子,可与小分子形成超分子,如淀粉与碘呈蓝色;环糊精是由5~7个葡萄糖而成的闭环聚合主体分子,可与很多分子量较小的药物形成超分子,改善药物的不良水溶性与稳定性;氨基糖类也是很好的细胞间质连接物,与脂肪、蛋白质构成细胞间孔穴通道,是构成中医经络脏腑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糖类又是很好的氢供体与受体,分子间可相互作用、结合及自组装形成超分子体系;单糖也可作为客体分子与其他的主体分子结合形成超分子体系;而多糖则可以作为主体分子包合其他中药成分构成超分子体系。由于糖类的普遍存性,研究糖类的超分子形式对解释人体的经络脏腑现象有重大作用。

2.2 氨基酸、蛋白质类

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氨基酸300左右,但能以肽键形成蛋白质的为20种,均为α-氨基酸。蛋白质是超分子主体最好的表现形式。常现的酶类及催化作用,抗体抗原反应,受体、转运体及各种离子通道均能发现超分子物质及能寻找到超分子作用踪影。蛋白质的螺旋、β-片层及四级结构形式是形成天然超分子体最杰出的代表。与糖类一样,蛋白质普遍存在,因此蛋白质的超分子形式对解释人体内经络脏腑现象具有更加重大意义。

2.3 核苷酸及DNA类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靠核苷酸顺序结构产物DNA贮存,构成DNA的核苷酸双螺旋结构本身就是超分子物质。在DNA,RNA的合成及基于RNA信息合成蛋白质均是以超分子形式而发生作用。

2.4 苷类

苷类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也是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天然产物。根据其结构中苷元、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存在形式,可自身结合形成各种形式的超分子,如甾醇类与甾体皂苷形成的分子复合物,金属离子与苷元的酚羟基、羧基形成的络合物,多电子苷与缺电子苷形成的传荷络合物等;同时也可与体内的大分子主体形成超分子化合物。

2.4.1 醌及苷类 这是一类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化合物,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有一定的酸性。醌类为缺电子基团,可与供电子基团,如酚、苯胺形成传荷络合物,如氢醌复合物;也可与β-环糊精(β-CD)衍生物形成包合物,同样可被多糖螺旋形成包合物;也可与空轨道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也易与酰胺键形成氢健络合物;也可与蛋白质形成氢键络合物等超分子。

2.4.2 香豆素及苷类 其基本骨架可视为由邻羟基桂皮酸形成的内酯,在稀碱溶液中内酯环可水解开环,生成能溶于水的顺邻羟桂皮酸的盐,加酸后可环合成为原来的内酯。主要与多糖、蛋白质等主体分子形成超分子。

2.4.3 木脂素及苷类 这为苯丙素的二聚体,本类化合物可作为客体分子与多糖、蛋白质主体分子结合形成超分子。

2.4.4 黄酮类 泛指具有2个苯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化学成分。为多电子供体,可与空轨道的金属离子、氢键受体、电子受体等形成超分子;也可作为客体分子与多糖、蛋白质主体分子结合形成超分子体系。

2.5 萜类和挥发油

萜类和挥发油由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分单萜、倍半萜、二萜等。根据其结构不同形成超分子能力相差很大。大多可作客体分子与β-环糊精孔穴分子形成包合分子;也可自身聚合成树脂,也可形成分子复合物;也可形成低共熔物;也可与吐温等表面活性剂形成氢键复合物与传荷络合物,也可作为客体分子与多糖、蛋白质主体分子结合形成超分子体系。

2.6 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而多样。可作为客体小分子被包合成超分子;在酸性条件下可与重金属、有机酸、多电子基团形成复合物;与鞣质结合形成超分子;环肽类大分子可作为主体分子包合其它成分形成超分子,因此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结构的生物碱可能形成不同形式的超分子,因此生物碱应是形成各种超分子物质较为丰富的一类化合物,加上它富有强大的生物活性,因此研究生物碱各种形式的超分子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2.7 甾体类

甾体类是一类结构中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甾核的化合物。可作为客分子进行包合,另外最重要的是β-甾醇类形成有机分子复合物超分子。

2.8 三萜类

三萜类是一类基本骨架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可作为客分子、氢或电子供受体形成超分子复合物,也可作为客体分子与多糖、蛋白质主体分子结合形成超分子体系。与糖结合形成皂苷具有表面活性作用,自已可以聚合成胶束形成超分子。

2.9 鞣质

鞣质是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可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致密、柔韧、不易腐败又难透水的超分子化合物;也可与生物碱复合生成超分子;同时自身聚合生成鞣红超分子;还可与重金属盐如醋酸铅、醋酸铜等产生超分子沉淀。因此鞣质是中药成分中最易生成超分子的一类物质。

由上可知生命体及中药中各种成分均可以以主体或客体形成超分子,是研究超分子化学,阐明生命现象的最好载体材料。

3 具有超分子载体特性的生物体决定了超分子化学对阐明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特殊影响

诚如前述作为生物体的人体与中药可以看成是一个由单分子、超分子、聚合超分子及巨复超分子构成的复杂体系。在由小分子构成整个人体有序超分子过程中,其超分子主体保留了客体小分子的印迹模板,形成孔穴通道结构与外界发生化学反应,进行物质能量联系,否则生命现象难以为继。当人体的各类小分子在心脏搏血功能的推动下,人体各组织器官的主体分子对客体小分子表现出机体结构的各向异性作用,亦“气析”现象。水为洗脱剂,溶于水的各类客体分子与组织器官主体分子的孔穴通道产生印迹作用,包括“分子筛、离子交换、吸附、分配与亲合色谱”的各种形式,体现出“印迹模板”特征的“气析”(由于这种作用是产生中医气的本源,并且各组织器官能能象色谱学那样区别客体分子,故定义为“气析”)现象,亦经络脏腑现象。其结果是与组织器官“印迹模板”相吻合的分子产生作用,而不吻合的分子就难产生作用。因此,中医经络脏腑理论正是对人体众多大小分子群在血液流动下所表现出各种 “印迹模板”形式的超分子印迹作用规律高度总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印迹模板”分子通道结构便构成了经络脏腑;通过通道结构与外界机体子体小分子作用就形成了脏象;具有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印迹模板”中药分子便构成了中药有效成分;中药有效成分与经络脏腑的印迹作用便形成了中药药性理论和功效[36];中药复方配伍又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超分子印迹作用规律,由此便形成了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基础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石。

诚如上述分析,人体各个脏器与血液中的各类成分作用的选择性或偏向性,用现在的化学语言表述为分子间作用的结构因素的各向异性,亦超分子钥锁关系;而宏观上就是几千年来中医药总结出来的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其实这种类似的作用在单分子药物与靶点的构效关系研究中已有表述,也很容易用超分子的自组织、自组装、自识别与自复制解释,但由于中医药研究者没有将其归纳总结上升到分子群间的超分子印迹作用规律,以超分子化学解释罢了。

由于与生物体具有自然渊源的中药及复方成分必然是这个巨大的超分子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基础理论正是这种形形的各种形式的超分子共同作用的宏观现象。因此超分子化学在阐明中医药基础理论中所蕴藏的巨大作用是其他现代科学理论所无与伦比的。据目前仅有的超分子化学知识,对中医基础理论可作初步解释如下。

3.1 经络及现象

经络的宏观属性已为大量的针灸临床治病实践所证实,但微观属性却没有完全阐明。据目前研究结果,对经络认识有:①神经系统观;②广义的经络观;③生化物质观,代表性观点有P物质的观点,细胞外基质的观点,钙离子(Ca2+)富集观点;④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表明声传播的高振声、低频声和声信号循经性,电传导的低电阻、高电容、良导络性[37],体表红外线热辐射轨迹的循经性,体表发光强度与对称的循经性,磁振动线的循经性,图象扫描(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的透射扫描图象和发射扫描图象的融合技术显示出示踪迹循经迁移线在体内的三维断层图像及立体透视图像[38])。古人采用内视的方法观察经络的走向。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经络的组织形态学位置至今仍在肉眼观察能力之外,没有一种公认的学说进行解释,但大量的临床与科学实验表明,人体经络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将目前的经络研究结果与人体超分子化学结合,由超分子的自组织、自组装、自识别与自复制的性质可以推断人体特定模板分子孔穴通道结构,亦经络的必然存在。因此人体经络的微观物质基础是:基于细胞内外巨型超分子主体物质的一定“印迹模板”分子孔穴空间有序排列通道结构;而经络现象是:基于这一通道的体内“印迹模板”分子在心脏搏血作用下,按“气析”所表现出的印迹宏观作用现象,体现出各组织器官“印迹模板”通道的各向异性。根据主体通道结构与客体“印迹模板”分子的钥锁对应关系,具特定通道结构的经络必然体现与客体“印迹模板”分子相一致的光、电、磁、热等效应。由此推知,与十四经络一致,人体的主体“印迹模板”孔穴通道大体上为14种模式,而这种微观的“印迹模板”分子孔穴通道相互混杂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散布于各个实体脏器之中,因此相互干扰大,同时经络中的客体小分子受当时的身体状态、饮食习惯不同而变化,因此采用目前的“静态”的观察方法是很难发现其踪迹的,但如果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超分子化学研究方法,定能找到“蛛丝马迹”,本团队现已展开了各脏器的体外印迹吸附动力学实验研究工作,结果初步验证上述假说。

3.2 脏腑理论

如果经络的微观物质基础及现象得以阐明,则中医的脏腑理论自出。心、肝、肺、脾、肾脏象系统为与心、肝、肺、脾、肾经络相似的超分子主体“印迹模板”孔穴通道结构,但可能更规则,更集中。同样六腑也与相应的经络有相似超分子主体“印迹模板”孔穴通道结构。脏腑所体现的脏象与功能也与超分子主体孔穴通道印迹作用相关,是血液中客体分子物质与组织器官主体分子“气析”作用的结果。由于五脏、六腑有各自的超分子主体物质孔穴通道,且相互混存重叠,只是在各脏器中的比例大小不同而已,所以不能用简单的西医形态学的研究来发现经络脏象,按目前西医的实体解剖器官来阐明中医药理论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只能基于超分子化学,以经络脏腑与各分子所表现出的“共“印迹模板”气析”规律的研究为核心,建立人体内超分子孔穴通道、“印迹模板”、迁移规律、微观物质与宏观现象关联的新分析方法才能揭示中医药作用规律。其中小分子对经络脏腑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规律,也就是各经络的标准“印迹模板分子”的研究尤为重要,也最为困难。

3.3 气的物质特征

中医所述气抽象而不好解释,但根据经络的微观物质基础及产生脏象的超分子印迹作用原理则变得容易解释。中医所述的气是指运行于经络脏腑主体之中的客体分子及作用关系。根据经络脏腑主体与客体的特点,可分为①元气:泛指所有经络脏腑主体之中的客体分子及作用关系,包括先天、后天所产生主、客体分子及相互作用关系。②宗气:与呼吸相关的经络脏腑主体及客体小分子及作用关系。③营气:运行于经络脏腑主体的食物客体分子及作用关系。④卫气: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经络脏腑主体的客体小分子及作用关系。⑤经络脏腑之气:运行于具体经络脏腑主体的客体小分子及作用关系。因此中医气的共同特点是所观察经络脏腑主体与客体分子的“印迹模板”特征及“超分子印迹”作用关系。根据主体与客体的作用及表现形式不同而分类,关系错综复杂,仅用中医抽象的概念难以解释和理解,若用超分子化学则变得非常清楚明了,而且还可以测定。

3.4 中药药性理论

同样中药药性理论也就不难研究了。基于与经络脏腑“印迹模板”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基础理论,可建立超分子“印迹模板”通道法:根据各经络脏腑孔穴通道特征,建立最佳的模板分子模型,然后采用分子相似度方法,分析各分子与各经络脏腑的相似程度,再经多元统计学可以得出所含成分群的中药对哪个经络脏腑的选择性最强,效应最好,首先解决中药归经问题;再根据各经络的分布走向,分析中药成分群的升降沉浮;再研究味蕾的超分子孔穴分子模板特征并将其与药物归经结果联系,则解决中药的五味问题;再结合中药毒性效应,阐明中药有毒无毒问题;最后将中药作用规律与生物热效应关系,解决中药四性问题。因此中药与经络脏腑的超分子印迹作用规律,亦中药的归经理论既是研究中药药性突破口,也是阐明中医经络脏腑理论的突破口,而中药四性问题研究表面容易,实际最难,只有等到中医药研究方法的全部建立后才能研究,在掌握中药作用前后主、客成分的变化规律后,可建立热力学方程解决。

3.5 中医药理、法、方、药理论

当经络、脏象、气与中药药性基础问题解决,则可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的诊断、方剂学等基础性学科问题;构建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构建起以经络、脏象、气为核心的印迹作用规律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包括微观的经络脏腑超分子作用机制,宏观的超分子作用现象测定方法及状态函数表征体系。

中医诊断学:构建主、客体分子的“印迹模板”超分子化学作用规律的中医诊断系统,包括微观与宏观、体内与体外、宏观现象测定与状态函数表征、测算与预测等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创立适用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气析”的现代诊断仪器系统。

方剂学:构建基于中药群体配伍超分子群对经络脏腑“印迹模板”作用规律的预测及验证科学体系,阐明中医方剂的配伍理论。

其他临床学科: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诸科的特点结合,构建中医临床诸科的疾病的病因分析、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的科学体系。

因此,就目前的已知超分子化学知识来看,超分子化学对诠释中医药基础理论将会产生重大的作用,应引起中医药现代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 当前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应注意的问题

自从1997年全国第一次召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讨会至今,中医药理论现代化历程快20年了,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突破性的进展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应注意的问题。①强调中医的整体观念,但研究时却难能推行:众所周知,中医藏象证候、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经络研究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三大基础关键枢纽问题,目前一般都将三者分开单列研究,尽管单独研究可取得一时成果,但要获得突破性进展困难。这种研究方法容易割裂中医治病“理、法、方、药”的整体关系,与中医药的整体观相悖。由于中医的理、法需中药干预则明;方、药需对证治疗才灵;理、法、方、药需整体贯通方活。因此在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应将其作整体融为一炉进行研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中医药基础理论自成体系,不需要现代化。目前中医药现代化进展不大,研究处于低潮,有一部分对现代科学知识还不了解的中医药工作者认为中医药难能、也不需要现代化,持这种观点的人最终会损害中医。③过分强调整体,忽视微观。整体观念是中医特色,但不能认为中医只有整体而没有微观,应重视整体与微观的辨证关系。众所周知,物理学既研究宏观物质的运行规律,如力学、电磁学;也研究微观物质的运行规律,如原子结构理论,统计物理学;也研究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如热力学、动力学方程。因此宏观与微观物质运行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中医药也是如此。有中医药经络脏腑理论的临床存在,必然有其微观的物质基础进行支撑。④区分宏观与微观的测定与表征方法。目前尽管中医药理论强调宏观特征,但研究思路与方法却是微观成分;因此应区别宏观与微观的研究与表征方法不同,宏观采用状态函数表征,多测定光、电、磁、色等宏观变化,微观采用化学物质结构表征,多测定物质的量变及化学性质等。⑤中医与西医结合。中西医来源于不同体系的医学理论,尽管目前还难能从科学的本源上实现结合,但随着中医药理论作用物质基础的揭示,中西医药会从微观化学本源基础进行结合:基于单分子化学成就西医理论;基于超分子化学则辉煌中医理论。⑥中医药的发展方向。由上述中医药超分子化学分析可以预知本世纪将是中医药理论现代的世纪。代表了未来化学发展方向的超分子化学也同样代表以此为基础的中医药理论是未来生命学科的发展方向。⑦药物研究方向。同样基于生物体超分子理论,药物将由目前单一“化学型”药物向基于“印迹模板“超分子客体群的宏观“数理型”药物方向发展。

由上可知,随着中医药超分子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以上问题的不断廓清与解决,中医药与西医将在化学与超分子化学间消融,以超分子理论表征的现代化的中医药理论将会成为21世纪医药发展的主流方向。

5 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路线图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医药现代化的过程已非常清晰,中医药现代化实际上是用超分子化学重新整合中医药理论并进行表述的过程。对于超分子化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人体的超分子作用规律研究,但由于人体是更为复杂的超分子体系,体内各种主、客体分子混杂,相互干扰。因此创立适用于人体的超分子物质、性质与现象的研究技术与现代仪器将会更加重要与艰苦。下面就中医药现代化的框架图进行说明。

5.1 首次创立中医药体内超分子化学与技术研究方法

在超分子化学与技术(主要是体外)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物质基础的特殊情况,创建以研究生物体(主要为人体)为主的超分子化学与技术方法研究平台。

5.2 展开经络超分子印迹孔穴通道的物质基础研究,阐明经络实质

采用超分子化学手段,展开经络超分子印迹孔穴通道的基本属性、特异性与各向异性研究,阐明经络的科学内涵,主要难点在于寻找标准的经络“印迹模板”分子,作为探针分子研究经络,通过光、电、磁、色等组织性质的各向异性变化,显现经络的实体。

5.3 展开脏腑超分子印迹孔穴通道的物质基础研究,阐明脏腑实质

采用超分子化学手段,展开脏腑超分子印迹孔穴通道的基本属性、特异性与各向异性研究,阐明脏腑的科学内涵,主要难点是怎样克服各实体脏器孔穴相互混杂干扰测定的难题,建立各经络脏腑孔穴印迹模板专属性高的检测方法。

5.4 展开经络脏腑实质(超分子印迹孔穴通道)与功能关系研究,阐明脏象与气的实质

采用超分子化学手段,展开经络脏腑实质的特性与其功能属性关联性的研究,阐明微观超分子物质基础与宏观脏象、气的内在联系的本质规律,解决气的物质属性。主要难点是怎样测定各孔穴通道与模板分子的印迹效应,建立中医经络脏腑、气血的测定方法与仪器。

5.5 展开经络脏腑的宏观状态函数的表征方法研究,建立脏象表征方法

采用生物数学、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原理,展开经络脏腑宏观状态函数的表征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阐明微观超分子作用规律与宏观脏象表征规律,主要难点是建立微观分子与宏观统计学的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这一过程叫中医药数理特征化(而非中医药数字化),也就是用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方法表征基于巨复超分子体系的宏观综合性质。

整合上述5个方面,结合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将创立起以超分子化学为基石的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与数理特征化现代学科体系。完成这一过程,可实现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及中医诊断学科现代化。

5.6 展开中药微观物质基础及宏观状态函数的表征方法研究,阐明中药微观物质基础的实质

采用超分子化学、免疫学与现代仪器科学建立基于印迹孔穴为基础的免疫芯片中药成分高通量分析方法;结合生物数学、化学动力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化学原理,展开中药微观物质基础的宏观状态函数的表征方法,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阐明中药微观超分子结构与宏观脏象作用的印迹表征规律,主要难点为中药全成分群快速高通量测绘分析方法的建立。

5.7 建立中药药性与功效研究方法,实现中药学现代化

如前述,采用超分子化学、生物数学、化学动力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化学原理展开中药归经、升降沉浮、五味、毒性及四性及功效研究,构建以经络脏腑的超分子作用规律为核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理论。实现中药学学科现代化,主要难点是构建中药药性定量表征体系。

5.8 建立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方法,实现方剂学现代化

采用超分子化学、生物数学、化学动力学、化学计量学和计算化学原理展开中药复方配伍及方证关联研究,构建以经络脏腑的超分子作用规律为核心的中药复方配伍理论,实现方剂学现代化。

5.9 中医临床诸学科的现代化

以已现代化的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展开中医临床诸科病因与病机、治则与治法、遣方用药规律研究,实现诸学科现代化。

5.10 中药学诸学科的现代化

以已现代化的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展开中药学诸学科,如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与中药药理学规律研究,实现诸学科现代化。

这样就可以创立以中医药经络脏腑为基础,以中药复方多成分群用药为特点,以超分子化学印迹作用规律为表达内容的“理、法、方、药”现代化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至此,作为以单物质属性研究擅长的西医将与中医药理论融合成新的医学体系:既体现单分子特征化学属性,又体现多分子的超分子表观化学属性的医学理论体系,宏观与微观实现高度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超分子化学研究方法多为体外建立的方法,对于像人体这样包含了极其复杂的超分子复合体,上述方法能否适用还需验证,但创建适用于人体的超分子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将对阐述中医药基础理论至关重要,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瓶颈问题,充满着挑战。

综上所述,本文首次阐明了超分子化学理论可以重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这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Ariga K, Kunitake T.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M].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 2006.

[2] 徐家业. 超分子化学发展简介[J]. 有机化学,1995,15(2):133.

[3] Conn M M,Rebek J J. Self-assembling capsules[J]. Chem Rev,1997,97:1647.

[4] Lehn J M.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scope and perspectives[J]. Angew Chem Int Ed,1988, 27(1):89.

[5] 刘育,尤长城,张衡益. 超分子化学:合成受体的分子识别与组装[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8.

[6] Sun H Y,Bai Y,Zhao M G. New cyclo dextrin derivative 6-O-(2-hydroxybutyl)-β-cyclodextrin:prepar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binding and recognition[J]. Carbohydr Res,2009,344:1999.

[7] Shen J,Hao A Y,Du G Y. A convenient preparation of 6-oligo(lactic acid)cyclo-maltoheptaose as kinetically degradable dericative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am oxicillin[J]. Carbohydr Res, 2008,343(15):2517.

[8] Li Y Y,Liu J,Du G Y. Reversible heat-set organogel based on sup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β-cyclodextrin in N,N-dimet hylformamide[J]. J Phys Chem,2010,114:10321.

[9] 余德顺,杨明.环糊精包埋技术及研究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0,24(11):44 .

[10] 马艳辉,黄英,祝黔江,等.抗癌药物甲胺蝶呤与八元瓜环相互作用的研究[C]. 重庆: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2010.

[11] 李春荣,丛航,薛赛风,等. 瓜环作为异烟肼新型潜在药物载体的研究[C]. 重庆: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2010.

[12] 杨辉,谭业邦,黄晓玲,等. 葫芦脲的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2009,21(1):164.

[13] Zhou C H,Xie R G,Zhao H M.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synthesis of imidazolium cyclohanes[C].Org Prep ProcInt,1996,28(3):345.

[14] 李文林,李梅兰. 超分子化学的现状及进展[J]. 广东化工,2009, 36(9):80.

[15] 陈琴,冯腊梅,赵为民,等. 壳聚糖担载Sn配合物催化金刚烷酮的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4:462.

[16] 陈强,谭民裕,刘伟生. 超分子中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研究方法概述[J]. 化学通报,2001(4):236.

[17] Parca T N,Caulder D L,Raymond K N. Selective encapsulation of aqueous cationic guests into a supramolecular tetrahedral [M4L6]12- anionic host[J]. J Am Chem Soc,1998,120(31):8003.

[18] 黄英,王娟,郭改英,等. 光谱法研究硫鸟嘌呤与七元瓜环及牛血清白蛋白的超分子相互作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34(2):375.

[19] 李慧. 荧光光谱法研究磺化杯芳烃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D]. 太原:山西大学,2008.

[20] Venyaminov S Y, Baikalov I A, Shen Z M, et al. Circular dichroic analysis of denatured proteins: inclusion of denatured proteins in the reference set[J]. Anal Biochem,1993,214(1):17.

[21] Perczel A, Hollósi M, Tusnády G, et al. Convex constraint analysis: a natural deconvolution of circular dichroism curves of proteins[J]. Protein Eng,1991,4(6):669.

[22] 齐美玲,高晶,邵清龙. 大蒜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大蒜素的含量测定[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4(7):650.

[23] 高永良. 苯佐卡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 1991,26(3):154.

[24] 聂淑芳,潘卫三,郭宏. 环糊精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 药品评价,2005,2(1):69.

[25] 赵梅,王晓东,张莉莉,等. 超分子包合技术在新药研制中的应用[J]. 山东科学,2012, 25(1):103.

[26] 于克贵,周成合,李东红. 卟啉类抗癌药物新进展[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12):1296.

[27] 周成合,张飞飞,甘淋玲,等. 超分子化学药物研究[J].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39(3):208.

[28] Zhou Q D,Hambley T W,Kennedy B J,et al.XAFS studies of anti-inflammatory dinuclear and mononuclear Zn(Ⅱ)complexes of indomethacin[J].Inorg Chem,2003,42(25):8557.

[29] Jain S,Jain N K,Pitre K S.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and analgesic behavior of Zn(Ⅱ)-baclofen complex[J].J Pharm Biomed Anal,2003,31(5):1035.

[30] Dive D,Biot C.Ferrocene conjugates of chloroquine and other antimalarials:the development of ferroquine,a new antimalaria1[J].Chem Med,2008,3(3):383.

[31] Bottari B,Maccari R,Monforte F,et al.Isoniazid—related copper(Ⅱ)and nickel(Ⅱ)complexes with antimycobacterial in vitro activity. Part 9[J]. Bioorg Med Chem Lett,2000,10(7):657.

[32] Bottari B,Maccari R,Monforte F,et al.Nickel(Ⅱ)2,6-diacetylpyridine bis(isonicotinoylhydrazonate)and bis(benzoylhydrazonate)complexes:structure and antimycobacterial evaluation. Part XI[J].Bioorg Med Chem,2001,9(8):2203.

[33] Wang Z,Hirayama F,Uekama K.In vivo and in vitro evaluations of amodified——release oral dosage form of nifedipine by hybridization of hydroxypropyl-beta-cyclodextrin and hydroxypropyIcelluloses in dogs[J].J Pharm Pharmacol,1994,46(6):505.

[34] 张中强,涂华民,葛旭升.超分子化学的研究进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4):453.

[35] 夏赞韶,贺福元,邓凯文,等. 中药分子印迹技术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266.

[36] 邓凯文,贺福元. 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及“穴药”法的提出[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10):1643.

[37] 陶必修. 中医经络的现论[J]. 应用物理, 2013(3):13.

[38] 祝总骧,徐瑞民,田嘉禾,等. 正电子断层扫描显示经脉血气运行的三维定位[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3):129.

Special impact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on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HE Fu-yuan, ZHOU Yi-qun, DENG Kai-wen, DENG Jun-lin, SHI Ji-lian,

LIU Wen-long, YANG Yan-tao, TANG Yu, LIU Zhi-gang

(1.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2. Property and Pharmacodaynamic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3.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4. The First Affinity Hospital,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5. Supramolecular Mechanism and Mathematic-Physics Chracterization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imed to elucidate the specific impact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on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CMT)in their modernization, after had summarized up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and analyzed the possible supramolecular forms of Chinese medicine(CM), as well as considered the problems in modernization of CM theories. On comparison of the classical chemistry that delt with chemical bonds among atoms,th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was rather concerned with varietes of weak noncovalent bonds intermolecules, and reflected the macro-apparent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ach molecules, and was the most appropriate chemical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CMT and microcosmic materials. The molecules in the human body and Chinese material medica(CMM)formed supramolecules by way of self-assembly, self-organization, self-recognition and self-replication, with themselves or with complexation, composition, chelation, inclusion, neutralization etc. Meridian and Zang-fu viscera in CMT might be a space channel structure continuously consisted of unique molecules cavity that was imprinted with the supramolecularly template inside and outside of cells, through which the molecules in CMM interacted with the meridian and Zang-fu viscera. When small molecules in human body imprinted with macromolecules in meridian and Zang-fu viscera, in other words, they migrated along within imprinting channels of meridian and Zang-fu viscera on behavior of "Qi chromatography" impulsed by the heart beat, finally showed up on macroscopic the anisotropy of tissue and organ, as described namely as visceral manifestation i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When small molecules in CMM interacted with imprinting channel on meridian and Zang-fu viscera, the natural properties and efficacy regularities of CMM was reflected on macroscopic. Therefore, the special representation forms of basic CMT is based on the macroscopic expression of "Qi chromatography" abided by imprinting effect regularities, and on whether the imprinted template of small molecules matched with cavity template of macromolecules in meridian and Zang-fu viscera, only is the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for them. The CMM materials is the mixture including single molecules and supramolecules. The compatibility for CM prescriptions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function rules. Therefore in the study of basic CMT, 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laws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It is the most essential differences of the CMT from the modern medicine which established by the laws of single molecular theories.

第5篇

帮助。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积极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地区现有的乡土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进而去替换教师用书中那些不符合本地的活动。对于丰富教学课程内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笔者为此结合教学实践对于乡土资源对幼儿园课程教学积极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积极影响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一、积极影响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乡土资源适当合理地应用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而言是非常有利且有必要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

1.乡土资源使得课程更加具备人文气息

因为乡土资源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文化的高度浓缩,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乡土资源的利用能够使得课程更加具备人文色彩。

2.乡土资源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与主动

乡土资源更加贴近生活,因此,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消除对于课程的陌生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程,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乡土资源的融入使得课程丰富性大大提高,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于课程参与的热情。

3.乡土资源使得课程具备更大发展性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乡土资源的应用使得课程的潜能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上教师往往只是给学生讲授一定的基础知识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单调而又乏味,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乡土资源的引入就能够大大激发课程的可能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主题采用恰当的乡土资源,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具备无限的可能性。

二、如何应用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乡土资源的恰当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它们对于教学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探讨其对于教学的积极性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乡土

资源。

1.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乡土资源

在幼儿园的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乡土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其积极价值,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于本地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发掘,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再选择那些可以融入教学的资源,并对于可以融入的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以及编排,从而使其能够符合课程以及学生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拥有橘乡、山歌以及农耕等乡土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加以充分利用。

2.采用乡土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对于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而言其具备丰富的“橘乡”的乡土资源,这就为主题活动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以合理的应用,笔者就将那些有利的乡土资源运用到主题教学之中,如小班生成的《可爱的橘宝宝》、中班生成的《柑橘之乡》、大班生成的《橘》一系列有关柑橘的主题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摸、剥、闻等感官活动感知柑橘的外形特征,教师还切开柑橘,帮助其进一步观察、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其内部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请家长收集各种柑橘制品。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去搜集有关柑橘的资料、图片等,供大家观赏学习。同时,教师要将教学融入自然的大n堂中去,带幼儿去看柑橘树,拍资料,制作柑橘食品,利用柑橘制作各种活动材料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些乡土资源的开发运用,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还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

生机。

3.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们教学活动完成以后,教师还要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学习,而乡土资源的引入更需要这种教学活动的反思,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乡土资源的认识以及感悟,例如,针对上文所说的学习过程,带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以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一定的总结实践,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一定的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将所看到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而且在总结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自己所在地区的乡土资源,能够有更加清楚明了的认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课下结合自身的感悟进一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过程。

幼儿园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人生观以及时间观的培育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积极主动地引入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而言是非常有好处的,作为教师应该对乡土资源所带来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种积极性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自杀 青少年 测量 评估 危机干预 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187

对阆中市初2学生的自杀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阆中市初中生的自杀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在阆中市阆中中学初中2年级抽取16个班级998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358人,女363人,年龄14~16岁。共发放问卷998份,回收724份,回收率72.55%。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编问卷《基本信息登记表》进行测量。

测量分两批进行,问卷发放顺序为《基本信息登记表》、《艾森克个性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采用EpiDate2.1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自杀意念:经调查,有自杀意念98人(13.53%);有自杀计划48人,发生率6.62%;自杀未遂13人,发生率1.80%。

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对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男女生分别进行X2检验发现,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1。

自杀意念的相关因子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意念与艾森克个性问卷中N因子、P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与E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与L因子相关不显著;与特质应对方式两表中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均显著相关;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统计结果,见表2。

引入二分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上述因子作为自变量,有无自杀意念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结果发现青少年生活事件得分、内外向性、精神质、神经质、消极应对方式是自杀意念的重要影响因素。见表3。

讨 论

对测量结果的分析:我国内地的自杀意念发生率8%~35.55%,本次调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13.53%,处于较低水平,与上海深圳地区的调查结果接近。男女自杀意念发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有差异,初步分析认为是样本量过少导致。本研究调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可能有两方面原因:①由于阆中市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而在测量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掩饰性,艾森克个性问卷的L量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②被试群体来源于国家级示范高中阆中中学,学生总体素质水平和师资力量均处于中上水平。

测量结果显示,自杀意念发生率与被试群体的内外向(E)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杀意念发生率与被试群体的神经质(N)因素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杀意念发生率与精神质(P)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方面,自杀意念发生率与积极应对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当前研究认为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体人格特点、应激事件、教育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本研究在测量阶段对个体人格特点、应激事件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测量和分析,还未对家庭因素、教育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因此在测量结束之后,根据测量结果筛选出危机个案进行个案访谈,以便进一步评估个案的危机情况,同时对测量中未尽的部分进行研究。

阆中市初二学生自杀意念的原因分析:①人格因素:艾利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根据此理论可以推论,自杀行为的产生,其核心是个人人格特质而不是应激事件,个人人格特质在自杀行为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②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感情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是否隔代抚养”等方面。经分析认为,“父母感情状况”因子和“亲子关系”因子对自杀意念的产生影响途径相同,都通过个体的支持系统产生作用,良好的父母感情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个体感受到生命中有强大的支持系统,有足够被接纳和愉悦的体验;而父母感情状况不良则会让个体丧失安全感和存在的意义感,感觉不到支持和生存的意义,在应激事件中更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体验和行为。隔代抚养的现象在调查人群中极为普遍(43%),在访谈和团体咨询中发现,隔代抚养和网络成瘾存在极高相关,而网络成瘾者在应激事件中更容易产生极端情绪和行为,且更容易遭遇应激事件。虽然此结论非严格的统计分析得出,但是这种现象仍值得重视。③教育环境因素:教育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师生同伴关系”、“亲密关系”这3个方面。在访谈中有62.5%的来访者报告学业压力过重;过重的学业压力和教师不同的关注水平,可能让部分学生产生无用感、无助感和绝望感,而最终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④社会媒介和文化因素:模仿是青少年学习和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种行为,而社会媒介则是青少年模仿的重要对象,暴力视频可能导致青少年攻击的产生,同样,对于自杀个案的宣传和报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于自杀行为的模仿。对于这种模仿的代价,对于死亡,青少年缺乏准确的认知,增加了这种模仿行为的发生率。⑤精神障碍因素:尽管本研究未涉及因素,但是多种研究资料显示,精神障碍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中最强相关的因素,很难证明是精神障碍本身导致自杀还是导致精神障碍的因子导致自杀;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青少年自杀和精神障碍特别是抑郁症高度相关。

自杀的预测和干预:①自杀的预测:以下几类人群属于自杀的高危人群:重度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抑郁症、双向障碍、精神分裂症);多次报告有自杀意念;有1次或多次自杀未遂;性格孤僻,离群索居,支持系统高度缺乏;遭遇突发应激事件。②自杀的干预:前文论及,自杀行为的核心是个人人格特质,因此自杀的干预也应该围绕个人人格特质展开,同时尽可能地降低高危自杀者接触自杀工具的可能性,尽可能地降低自杀死亡率。

对自杀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核心,家长和教师应积极主动采取正确地沟通方式和青少年沟通,陪伴并帮助起建立良好的人格特点,识别青少年表现出的危险信号;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帮助青少年准确认识自杀的性质以及后果,降低其模仿和盲目自杀的可能性;学校和社会建立标准的心理援助热线,为危机状态个案提供科学的心理服务;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通过标准化问卷识别危机个案并进行及时干预;自杀事件发生后,及时对周围人群进行心理辅导或者危机干预,防止自杀事件的连续发生。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阆中市初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自杀计划发生率、自杀未遂发生率和上海深圳等地相似,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下水平;自杀意念发生率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决定,其中内因人格特质起主要作用,外因家庭因素、教育环境因素、应激事件等起次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树林,王义强.杭州市中学生自杀态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8(30):710-712.

2 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1(2):32-37.

3 李晓琳.2008年固原市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分析.宁夏医学杂志,2010,10(32):959-960.

4 赖海雄.青少年自杀的家庭危险因素探析.精神医学杂志,2009,1(22):76-78.

5 刘奋,胡赤怡,段卫东,等.深圳市青少年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7(11):26-28.

6 李建军.互联网的负面作用与青少年自杀行为研究.学习与实践,2009:102-108.

7 毛晓杰,胡恭华.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因素分析.医学与社会,2010,3(29):88-90.

8 邵昭明,郝元涛,叶中原,等.佛山市禅城区2007年与2004年伤害相关行为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9,8(30):733-734.

9 王先梅.浅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社工介入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0-31.

10 王俊丽,孙小芳,张岚.北京市9所中学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4(30):330-332.

11 辛莘,何成森.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校医,2010,4(24):318-320.

第7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职学生;自主学习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高专学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基础底子弱,对英语兴趣不高,还有部分学生是来自于高职、技校的学生,他们只在初中学过三年的英语,基础可以说更弱。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达到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优点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性,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有效地完善分层教学;在英语分层教学下,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对促进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健全分层教学的管理机制

英语分层教学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英语课本身具有的特点和难点。教育对象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英语素质较低,且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一刀切转到针对性的教学上来。在教学目的上,不仅要使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学的目的放到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来。这就需要各方面支持配合,加强管理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比如:建议成立以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组成的分层教学领导小组,便于随时研究及时指导;在思想上,提高学生对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认识;在教学上,做到真正因材施教;建议必须优化学校管理机制,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和有力支撑,同时在时间、经费、教师配置方面给予支持;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减轻教师工作量,特别是要减轻担任低层次班教学教师的工作量,让他们有足够的进行分层教学活动的空间。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组织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效应。在新的情况下,教师的任务更重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面临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最合适,用什么方法最好,怎样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等,都需要每一个教师及时作出回答。在实施分层教学前,学校组织一定力量对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搞好分层教学,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以便为教学计划制定和教师培训和分层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指导;在教师配备上,要选择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特别是要选择优秀教师在低层次班任教。要尽量选择能力、经历相差不太大的教师担任高低层次班授课教师,以便尽可能减少学生的负面反映,并有利于班与班之间进行交流;建议学校在教师上岗前,集中一段时间对参与分层教学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教师对分层教学、自主学习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分层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建议教师从自己肩负的崇高使命出发,努力学习有关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理论,积极探索、总结分层教学促进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作出努力。

三、培养自主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用地各种行动和步骤。通过学习策略培训,让他们掌握有利于学习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减轻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策略培训的重点必须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好班越好,差班越差的问题,形成一种好班越来越好,差班迎头赶上的局面。

认识策略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直接相关,它包含推理、分析、概括和操练等能力。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怎样围绕听、说、读、写等能力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就是认知策略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在写作上,培养学生做到练听和连写相结合、练说和练写相结合、阅读和写作相结合、课内写与课外写相结合、随笔和精炼相结合,通过勤于动笔,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在阅读上,培训高层班学生在掌握基本阅读策略基础上,提高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通过意群阅读,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对低层次班学生的培训应重点放在最基础的英语学习方法,如写作可最初从模仿例句开始,逐步向模仿范文过渡,最终放手到学生自己写。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的策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包含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效果。

四、结语

分层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并非实施了分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自然提高。促进高职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包括:分层教学机制的健全;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本人对分层教学的理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落实。以上各要素如果呈负面状况,就会阻碍高职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这不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天虹,李刚.高职院校英语分层教学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

第8篇

关键词 电子白板;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45-02

1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日益推广和普及。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某种手段的支持。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中最为突出的是电子白板技术,这一技术具有灵活多变的特征,能够将课本、粉笔以及教师讲授融为一体,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学[1]。本文结合电子白板技术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意见和措施,以期对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有所借鉴。

2 电子白板的含义和应用分析

电子白板的具体含义 电子白板技术是当前一种较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电子白板技术是我国课堂教学中技术最为优越的集成者,甚至比一般的多媒体设备更加具有优越性。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安装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教室、语音实验室、电子图书馆,与这些新的设备完美结合,更好地发挥这些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电子白板技术实现了与电脑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可以把电脑中的相关信息和图片资料通过投影仪技术投射在大屏幕上,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特定的定位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相关操作,甚至可以运用其他的应用程序,然后对相关的文件进行一定的编辑、修改、注释、保存等。总之,电子白板技术和电子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进行任何操作。

因此,当前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对电子白板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奥秘,更好地促进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让电子白板技术更好地丰富课堂,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更加高效。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教师的努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对电子白板技术进行仔细的探究,寻找出正确的使用方法,让电子白板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其优势,促使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2]。

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电子白板是现代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出现的新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具相比,其优势非常明显,因而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1)由于电子白板具有方便的特征,因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电子白板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教师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一定会先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进行一定的整理,与课本或者是教材的相关重点、难点相结合,将一些具体的材料和教材中的知识点相结合,让材料来更好地阐释知识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仅仅是依靠幻灯片来进行教学,有时也可以写一些重难点或者是关键词,以及一些要学生有所侧重的要点,这时就可以方便地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誊写,还可以灵活地修改。总之,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电子白板技术是极其有用的,可以更好地帮助开展教学,可以非常方便地运用电子白板来讲解教材,还可以借助于电子白板技术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

2)电子白板具有生动、有趣的特征,因而教师在进行一些抽象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运用形象生动的材料来丰富教学,比如音频、视频、故事等。运用这些通俗易懂的材料来更好地表达教材的观点,可以很生动形象地将教材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记忆,从而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电子白板进行绘画,在白板上根据教案要求画出相关的图形或者图表来解释文章要介绍的相关内容。这样在电子白板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更加具体地学习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另外,电子白板还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应该很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提高对多媒体教具的了解,从而促进多媒体教具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合理地运用[4]。

落实电子白板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措施 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学校推广和落实的力度如何。因此,学校、教师等各方应该共同努力,尽量努力用好电子白板,使其发挥最大功效。

1)学校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积极引进电子白板技术,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电子白板。学校要合理配置经费,适当购买现代多媒体教具,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必要条件。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进行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加快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学校还要在制度上落实下去,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电子白板技术开教学[5]。

2)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新的技术,尤其是要了解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电子白板技术有关知识和应用的学习,熟练掌握其用途和使用方法。在充分了解课本的基础上,要发挥电子白板对课本的解释和说明作用,大胆使用电子白板技术。学校在平时还要多进行教师技能的培训,适当开展教师培训的课程,使得每一位教师对电子白板技术都能有所了解并熟练掌握。

3)教师在运用电子白板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电子白板技术来丰富教学课堂,拓展教学范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有关个人品德方面的知识时,除了可以在幻灯片上播放有关美德的图片,还可以在电子白板上描画出人物漫画故事,如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用文字、绘画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

3 结语

电子白板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有效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的独特作用,从而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开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彭怡.例看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138-140.

[2]王蕾.交互式电子白板在画图处理图形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6):33-34.

[3]钟士军,白玲,温泉.关于培训中小学教师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0(4):68-69.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电子商务 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7-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5亿,互联网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电子商务广泛地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达到1.8亿,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网上购物的主要力量,其中很多大学生由买家过渡到卖家,从事电子商务创业。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于2010 年的《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显示,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由于就业形势相对严峻,所以电子商务创业的热情也比较高,占创业学生人数的62.23%。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投身电子商务创业中来。

一、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现状研究

(一)金华地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现状调查

金华作为传统商业模式的热土,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在当今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热潮中,孕育出了一批明星院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义乌工商学院。该校以创业、创意为特色,以网商培训与教学相结合为抓手,经过多年的经营建设,学校已经形成良好的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氛围。据统计,学校学生课余一年创收2500多万元,60%的在校生生活费用自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因此,本课题组认为对金华地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现状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浙江师范大学、义乌工商学院等高校200名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取得课题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了解目前金华地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现状。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金华地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者的专业背景主要是经济管理类,约占72%;创业者主要经营服装类产品和化妆品,分别占32%和21%;创业者启动资金在一万元以内的占84%,启动资金在五万元以上的仅占2%;月均销售额主要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之间,占54%;创业雇用人员数量上,集中在雇佣2-3人,占58%;在淘宝网上从事创业的大学生占绝大多数,比例达业目的是为了“挑战自我”,24%的大学生创业者把网络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二)金华地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扶持。总理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要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通过电子商务发展物物交换,使人们有望逼近零库存、零废品、零附加交易成本的全新时代。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网店)进行自主创业认定的通知》(浙教办学《2009》80号)文件中,对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网店)进行自主创业从认定对象、认定程序、认定标准、相关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2.就业形势严峻。近两年每年中国大学生新毕业生超过650万,今年更是达到了680万,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约150万名大学生,今年总共超过80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就等于失业”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毕业以后如何才能生存,如何在社会中立足等现实直逼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种体现个人能力、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电子商务创业具有门槛低、投资低、见效快的特点,是大学生最佳的创业平台。

3.行业发展迅猛。自2004年中国的电子商务真正起步到2008年以后的爆炸式增长,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广大消费者生活习惯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7735.6亿元,较2010年增长67.8%,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子商务创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大学生创业的一片“蓝海”。

4.地方资源优势。义乌小商品市场丰富的货源以及方便快捷的物流优势为金华地区高校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制约因素

1.竞争日益激烈。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上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电子商务创业人数以一种惊人的趋势显现,相信将呈现激烈的竞争趋势。而大学生相对于这些竞争对手——早已走上社会的人群来说,面临这样的威胁会相对更加严峻。

2.交易安全性缺乏保障。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和各种现代通信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大量商务信息通过互联网在计算机系统存放和处理,而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将会给信息安全带来巨大隐患。同时网络交易安全性缺乏保障,很难保证不会造成顾客网上支付的资金流失,虽然各交易平台推出了众多的交易媒介,如淘宝网的支付宝等,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法律条文尚不完善。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不完善,如知识产权、争端解决等问题在网络上不能够完全有法可依,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发挥创造力,局限了大学生的创业领域,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利用网络营销开展创业。

(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成功要素

电子商务对计算机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学里,计算机是一门必修课程,会对学生开展一定的计算机培训课程并且会要求大学生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大学生都普遍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操作一般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没有问题。并且,当代的大学生都十分注重鲜明个性的发展,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品味,对于商品和时尚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相对较强地把握市场动态和潮流趋势。

二、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冲破了自身思想上的束缚,上大学不再局限传统思想上的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白热化、待遇的民工化、毕业就是失业已成事实,因此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创业。义乌工商学院也特别重视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专门成立了创业学院,培养学生先打工后创业、人人皆能创业、创业是更好体现人生价值的意识,通过专门的创业课程和实践指导,提升优秀创业学生的企业家素质,培养“能提供就业岗位的创业者”。

(二)电子商务创业使大学生对网络有了重新认识。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的过程将虚拟和现实结合在了一起,使其对互联网有了新的认识。一方面,网络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虚幻的、杂乱的、不可信赖的、可以放任的世界,而是一个有规则的、受约束的、诚信的、可靠的现实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网络不仅是很好的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是一个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的资源平台,这个平台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广阔和更富有意义。

(三)电子商务创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互联网鱼龙混杂,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而利用虚拟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实践活动,是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创造经济价值,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网络资源为我所用,这是一个摈弃糟粕、汲取精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

(四)电子商务创业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借助网络来开展工作和学习是习以为常的事,然而这种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只是其中一部分。

三、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影响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已开展的如火如荼,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等。然而,学生所设计的创业计划虽然很漂亮,但大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无法通过经历创业实战给他们带来更多收获。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大赛、校企联动的电子商务创业实战等类似校园活动,能使创业教育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得以有机结合,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积极就业。近几年电子商务创业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生时尚的就业渠道。据统计,义乌工商学院目前的学生中,有15%的学生是以老板身份毕业,13%的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创业。2010年,该校在第七届网商大会上获得“最佳网商摇篮”的称号。

(三)繁荣电子商务,推动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之前,对于涉足哪个行业,在什么载体上运行,需要对中国的电子商务环境有深刻和专业的认识。此外,在网店日常运营过程中,学生店主必须对整个电子商务流程了如指掌、娴熟操作。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或为电子商务经营者,或为电子商务消费者,不管是哪一类,都将为中国电子商务注人充沛的活力元素,进而推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四、结语

尽管面临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还是值得提倡的,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他们的经济压力,不能不说,在当前就业压力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另辟蹊径,将自己所学与现代科技结合,在尝试开辟属于自己的就业之路,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作为创业大军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大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还需要得到政府、社会、高校等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积极效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加强。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关注和支持与包容,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这条路上自信、坚强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徐丽丽,许道燕,裘笑笑 大学生淘宝网创业SWOT分析[J].科技创业,2011,(5).

[2] 潘楚林 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J]经济视角,2011,(4).

[3] 杨帆,张楠楠 关于大学生网上开店的理性思考-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6).

[4] 尹国标 基于网络零售的大学生自主创业[J].人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