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

时间:2022-07-24 00:40:10

导语:在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计算机专业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上网人数宽带类型暑期社会实践

关键词:城乡、宽带、发展、模式、前景

调查方式:此次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当地政府科局,获得相关统计资料,并以设计调查问卷为思想主线,对当地不同层次居民进行实地访谈。

调查目的:通过此次调查,深入了解城镇的的宽带普及以及使用情况,以及对当地科技的传播和市场的扩展的影响。

在宜城的十二天里,我们开展了宣传绿色上网、问卷调查、电脑义务维修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当地市政府、市团委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赞扬。我们还参观采访了燕京啤酒(襄樊)有限公司、电信局、交通局、市团委、市政府。通过对他们的参观采访,进一步了解到电脑以及网络宽带对企业办公带来的巨大便利。正因为有了这些技术,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通过为期十二天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也对当地的网络宽带普情况及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我们了解到网络宽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宽带业务的开通让人们徜徉于网络的世界,也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改变。网络不仅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以前需要在大量的书籍中查找资料,现在你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轻轻地敲入几个字,就能迅速地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而且只需要几秒的时间;以前要从电视、报刊、收音机这些传播媒体上得知一些国家大事、新闻动态等,现在你只要在网上搜索就可以快速获取最新最快的消息,包括文字、图片或者是视频新闻;以前,相隔两地的朋友要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保持联系,现在,不仅可以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还可以用QQ、MSN等聊天工具进行实时的在线聊天,相距千里却又近在咫尺,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而这一切的便利“宽带”可谓是功不可没。

经过我们的统计人员的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宜城上网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而全国上网人数是10%,可见宜城的网络普及工作是比较全面的。

由于中国电信具有固话网的资源优势,因此在宽带接入方面主推XDSL接入方式,而ADSL方式是当前的主流。2002年中国电信(ChinaNet)新增宽带用户近100万,其中ADSL接入方式90万,其他方式10万。用户总数接近200万户而宜城市使用电信的比例也与全国比例相符比较准确的反映了电信占有广泛的市场。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由于无线上网的市场价格较为昂贵并且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全国还是宜城大都使用拨号上网而无线上网及其他方式较少,我国在这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及市场。

就总体情况而言宜城在网络宽带建设与普及方面相对较好担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结

短暂的十二天过去了,但却在我们每个队员心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十二天里,我们共同面对困难,吃住在一起,真正体会到了团队的意义。

互相照顾,有困难一同解决,虽然彼此可能有过争吵,但都是为了团队利益考虑。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有过被人误解的尴尬,但我们仍然满怀激情的进行余下的实践活动,不抱怨,努力做好每个细节工作,为此次活动的圆满举行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此次实践活动还彻底改变了我对“暑期社会实践”的看法,起初以为就是简单的到一个地方玩玩而已。可后来,我才发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它不仅可以锻炼我们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教会我们以后如何在社会上面对各个阶层的人,如何与他们进行交谈。在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从中受益不少,了解了在他们眼中我们所肩负的重任。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团队意识,还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乐于贡献的品质。是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平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暑期的一门必修课。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有了一定的进步。高职高专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领域也逐渐扩大,毕业生可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行政管理等单位或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等工作,可从事的职业岗位包括软硬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工程监理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等。然而,就业选择面如此之广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的难题。

二、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造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

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职高专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高职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 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 转变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上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改革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3. 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4.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典兵.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究.2006(2)

[2]李志仁.办学特色:高校发展的生命线[J].计算机教育.2009.(2)

第3篇

论文摘要:要在高校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本文阐述了鼓励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是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经验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

推行高校学生“双证书”制度,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而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高校专业教师中推行“双证书”制,势必会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学生“双证书”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双证书”制的含义

1.1学生“双证书”制

高校学生“双证书”制,指的是学生既要有高校的毕业证,还应具有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包括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以就业为目的。而后者是职业资格认证教育,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以就业准入为目的。

1.2教师“双证书”制

高校的教师“双证书”制,指的是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两个证书的相互关系为:前者标识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后者标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推行“双证书”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推行“双证书”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开始推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即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因此,在高校教育领域推行“双证书制”将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项目中对高校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有明确的要求,而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获取双证书是大多数没有工程背景教师的必选条件。

3目前高校教师现状

目前高等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据中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表明,高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即经过家门—大学门—高校门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三门”教师比例甚至高达96%。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然而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像网络互连技术、网页开发、面向对象程序开发等专业课程,更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工程背景、独立开发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

目前,我院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师共有46人,其中具有“双证书”的教师有20人,占整个专业教师人数的43.5%,而教育部试点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拥有双证书的比例达到了97.5%,数字显出了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4全国计算机认证分类

4.1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大体分为五类,是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领导下的国家级考试,是对原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简称软件考试)的完善与发展,它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考试级别分5个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每个专业又分3个层次:高级资格(高级工程师)、中级资格(工程师)、初级资格(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每个专业、每个层次还设置了若干个级别。

4.2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考试)

NIT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它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简称CIT)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模块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教学、规范化的考试和国际化的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规范的标准,适合各种行业人员岗位培训的需要,供用人单位录用、考核工作人员参考。目前有计算机操作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绘图、桌面出版、多媒体应用、因特网(Internet)、局域网和会计电算化11个模块,并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不断增设新模块。

4.3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该考试是原劳动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考试。考试共分八个模块,即办公软件应用模块、数据库应用模块、因特网应用模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计算机速记模块、专业排版模块、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模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考试合格颁发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OSTA)。等级划分为五、四、三、二、一,对应职业资格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称为初级操作员、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操作师和高级操作师等。

4.4IT厂商设立的认证考试

这类考试是由软硬件开发商举办设立的培训认证,目的是证明学员对该公司开发的软硬件的掌握程度。主要有微软认证产品专家(MCP)、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MCSE)和微软认证软件开发专家(MCSD)、MCSA(微软认证系统管理员)、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网络的教师认证)、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华为-3COM认证、MCDBA(微软认证数据库管理员)、RHCE(RedHat认证工程师)、SCJP(SunJava认证软件工程师)、CISSP(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专家)、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以及美国Autodesk认证考试等。

5如何对专业教师实行可操作的职业资格认证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制定一套符合本专业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呢?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考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到考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它对促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的观念;让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不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经验、不熟悉本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师是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也不可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的。

5.2根据专业方向取得相应证书

目前,高校生师比一般都比较高,高校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那么多的职业资格认证,如果要求教师什么证都学都考,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以自身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为前提,有选择地进行专业主攻,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把计算机专业大致分为五个方向,即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系统、多媒体应用技术。对以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师,可以选择参加软件考试中的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CCNA(Cisco网络工程师)、CCDA(Cisco认证网络设计工程师)、CCNP(Cisco认证网络专家)等的认证考试;以讲授多媒体课程为主的教师为例,可以选择参加IT厂商认证的如Adobe平面设计师、3DSMAX工程师、动画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等资格认证考试。

5.3按初级—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

计算机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教师可以按初级—中级—高级(或者中级—高级)循序渐近取得相应证书,使考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使职业资格认证具有可行性。

5.4增加经费投入,建立激励制度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等院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IT技术的快速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因此,高校应该在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问题上给予实质性的政策倾斜。比如可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奖励制度,对取得证书的教师在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激励教师积极考证。同时,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利用假期送教师参加资格认证培训,到生产一线、实训基地学习,为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较宽阔的外部条件。

6结束语

高校教师被时代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鼓励高校教师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参加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推行教师“双证书”制,是高校推行学生“双证书”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提高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庆仙,刘闻慧,何芸.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研究[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4-116.

[2] 张灵,吴开军. 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现实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51-153.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职学校的数量随之而急速增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提高。本文根据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种方法。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大有不同。现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在改革的发展大潮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脱颖而出,就要看我们的学生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了。近年来,由于一窝蜂式的办学从而导致现在虽然开设学校多、生源多,但培养出的学生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就业率降低。要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教学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们就需要由现状着手分析,寻找出有效的改善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学生认识不足

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分流了中职教育的大部分生源,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对于专业的选择只能由学生听之任之,从而造成中职学校的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很大一部分人是跟风式的。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识不足,认为学习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更好地上网打游戏,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基础几乎为零。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的层次问题日益严重突出。

(二)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而且学生会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三)教学设施陈旧

社会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但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更新速度相对缓慢,学生必要的学习软硬件不能及时到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够及时地实践所学理论知识,从而造成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多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长久于此不利于培养计算机操作技能性强的专业人才。

(四)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教师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五)师资情况复杂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组成相对复杂,部分是其他专业改行的教师,只有较少的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有些教师就职时间较短,因此教学经验较为欠缺;有些教师则通过自学上岗,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教学水平较低。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就是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向决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于普通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我们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计算机专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本设置方向应该以从事计算机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培训综合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不能够局限于一般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有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理论和教学模式,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操作能力较高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另外,我们的教学应该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企业结合,定向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激发学生的潜力,在不断地改进创新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能力,只能够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筛选考核制度,严格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我们要建立明确细致的奖惩机制,注重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专业教学做好准备。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属于要求具有较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专业教学课程的设定方面,应该以实践上机操作为主,让学生多动手练习,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将重点方向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只有让学生多方位地全面掌握基础,在基础的层面上加深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让学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就业,因此,教学内容的设定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四)更新计算机教学软硬件设备

计算机教学应该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中职教育重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所需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就必不可少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先进的、最有用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够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办学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五)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六)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既明了又生动形象。其次,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七)建立以网络为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应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进行网上考试等等。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且不受时间限制。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方面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与就业紧密结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尹玲,《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2.王红梅、费文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

3.彭文晖,《论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教师)》,2010

第5篇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82号)和《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工作安排的通知》(计考办〔2015〕2号)精神,为做好我区2016年度上半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时间及科目

考试于2016年5月21日至5月22日进行。

级别

专 业 资 格

科目数

考试时间

科目

高级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3

上午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1:30—3:00

案例分析

下午3:20—5:20

论文

系统分析师

3

上午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1:30—3:00

案例分析

下午3:20—5:20

论文

中级

软件设计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监理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初级

程序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管理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1:00—3:30

(A卷)

4:30—7:00

(B卷)

应用技术

5月22日考试安

上午9:00—11:30

(C卷)

应用技术

二、报考条件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均可根据情况报名参加相应专业类别、级别的考试,报考者不受学历、资历、年龄的限制。

三、报名方法

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我区实行网上报名、网上资格审查确认、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

(一)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2月25日上午9时至3月25日下午17时。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考生可登陆“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网址:nxpta.gov.cn)“网上报名”栏目,点击“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按钮,进入我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系统不间断接受考生预报名。联系电话:(0951)5099130,5099131。网上报名须注意下列事项:

1.选择考试。考生根据需要选择考试类别、级别、科目。

2.填报信息。考生应如实、准确填写报考信息,填报错误或提供虚假信息,由考生本人负责。在打印报名表前,填报的信息可以修改,报名表打印后报考信息不能做任何修改。

3.上传相片。考生须上传近3个月内免冠正面证件数码彩色照片(格式为jpg,保存空间为5kb-25kb)。考生上传照片时,可使用网上报名流程中提供的照片编辑软件处理后再上传,以保证格式的正确。照片必须清晰并反映本人特征,质量不合格的,考生须重新上传。

(二)网上资格审核时间:2016年3月21日至3月25日。考生网上报名后,由银川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对考生报名填报信息及上传照片进行网上审核,审核通过的考生即可按照网上提示打印本人相关的《资格考试报名表》,由本人留存,待考试通过后办证时提交复审。联系电话:(0951)6041173、6021173。

(三)网上缴费时间:2016年3月21日至3月27日。经网上审查确认通过的考生,即可自行在网上缴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缴费,视为自动放弃。网上缴费后概不退费。本次考试不设补报名,请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报名手续。

按照自治区财政厅、物价局有关规定,考生报名时须缴纳报名费每人10元,考务费每人每科50元。

(四)网上打印准考证。考前一周内,考生可登陆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准考证打印”栏目,用A4纸自行从网上打印准考证。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地点,持本人准考证、正式有效身份证参加考试。应考时可携带黑色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橡皮进入考场。

四、合格人员复审

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报名审核,采取考后现场复审的方式,成绩合格人员须到现场进行复审。考试成绩公布后,合格人员须按照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上相关通知要求,到宁夏人事考试中心服务大厅(地址:银川市兴庆区上海东路40号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楼西面大厅)进行复审。

合格人员复审时须携带下列材料:

1.在线打印的《资格考试报名表》1份;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张(A4纸);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左风华(1962-),女,回族,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5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由创办时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以及途径、方法等。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更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多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我国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等方面的差距。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般的软件操作和应用到能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从应用人才到开发人才,从单机技术应用与管理到网络技术应用与管理等,怎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这种需求呢?这就要求必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科联系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既能从事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应用工作,又能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为体现专业特色,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贯彻计算机系统理论培养不断线,加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注重数学能力培养,强化外语能力培养的原则,尤其要注意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相似论认为,相似现象可分为一门学科的纵向相似系列和跨学科的横向相似系列。知纵向相似,可以了解过去,推知未来;知横向相似,可以触类旁通,灵活变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连接意识和下意识”是课程改革中一项有力的措施。[2]例如硬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解软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特别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和联系,避免脱节和重复,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结合。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鉴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和见习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建立一系列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实验室,增强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视,注重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以满足新生对专业技术的渴望,为他们树立专业方向和信心,建立学习兴趣。而在第3,4,5,6学期要分别开设各种专业课课程设计,以打消学生对编程的心理障碍,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的应用。在第8学期,要做好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思想。毕业设计选题不要怕题目太复杂,一定要注意市场新需求,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真正具有从企业、社会层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枯燥和抽象,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不思考、不争论、不求新的状态,这就有悖于计算机学科是要求学生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使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

对于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直接在微机房内进行授课,教师机和学生机联网进行同步演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当堂进行操作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还能当场得到解决,教学效果必定明显提高。而且这种授课方式也更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摆脱课堂教学的抽象与枯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看和听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保证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另外,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课程网站,以网络为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网络课件、案例教学等教学资源也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很重要的途径。

四、精简科目,加强选修课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中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学科内容繁多而不稳定,课程体系难以确定。由于总课时的限制,无法增加更多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精简原有的科目,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一般都开设Basic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等,目的是教给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这几门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因此可以以某种语言(如C语言)为主线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使学生能习得语言的机制、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把它设置成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课并且配以课程设计内容。然后把不稳定的、反映计算机专业新动向的课程,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PB开发工具等课作为选修课,也就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另外,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吸引对专题感兴趣的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五、改革考核模式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比较传统,一种是采用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针对基本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种是采取计算机等级考试,用取得的证书成绩来考核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水平。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3]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的工程素质考核。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级项目、课程设计验收答辩和课程中讨论的学生表现为目标的交流能力考核。以学生对课程设计项目完成情况、各个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目标的团队协作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基础需求上所做的扩展和在基础功能上做的扩展及其实现情况考核目标的创新能力考核。对于这些不同方面的考核,要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项目进度报告和项目完成情况等形式来进行,并按不同的权重计入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解争龙.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6(2):75-77.

第7篇

第一条资格标准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常用方法;熟悉本专业现代科技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或引进、消化和吸收新技术等工作中业绩显著;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能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获取信息及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以下专业技术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

(一)化工专业:炼油、石油化工(含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工)、煤化工、橡胶工业、无机化工等。

(二)精细化工专业:农药、染料、涂料、颜料等精细化学品,医药(含各种原料药、药物制剂)等。

(三)化工机械专业:化工设备及压力容器的设计、安装等,化工企业中电气、自控与仪表、供排水、热工等。

(四)其他专业:化工医药企业的技术管理、化工分析、科技信息、标准化等。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四)重大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工程师资格:

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或大学专科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二)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以下学历(学位)者,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程师资格:

1.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2.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按照《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结合实际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国内外技术信息和发展方向,积极进行新技术应用及技术开发,参与本单位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

第七条

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参加过科研设计项目的全过程工作,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科研设计项目中关键的技术工作。

(二)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设计、技改项目在市以上推广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参加过对行业发展有影响的重点项目或系列产品的主要部分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工作。

(四)为主或独立承担的经济分析和市场分析预测,被主管部门或单位采纳,并经实践验证基本准确。

(五)制定、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被采纳,并用于实际。

(六)配合相关任务完成有关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并提出报告,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得到有关方面认可。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县(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县(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获奖项目的获奖者(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完成市(厅)级以上重点项目或对行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的研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及相关任务,成果通过鉴定、验收。

(四)完成大型1项或中型3项以上工程成套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安装等,通过鉴定或验收,并经实践检验达到了要求,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参与编写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技术标准1项以上,并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六)完成3项配合重点项目的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汇编,经使用证明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l部(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本专业论文篇以上。

(三)在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市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

(四)为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专业文章2篇以上。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业绩显著,学术或技术上有一定突破,年度考核至少有1次为优秀,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破格申报。

(一)取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lO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在符合第三章规定的评审基本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二)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前三名,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三)获得市(厅)级以上授予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或劳动模范称号者。

(四)直接负责(技术负责)完成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研究、设计,或发明、引进、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并用于生产实践,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经有关专家鉴定认可。

第五章附则

第8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环节;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5-0048-04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Austral Computer Science Teaching

Lingjuan L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s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Comparing the computer science’s education of sino-Australian University ,the author finds many differences in courses architectur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of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improvements of changing courses architecture and enhancing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 courses architectur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of learning

1引言

自扩大大学教育招生规模以来,我国的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专业内涵建设、专业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计算机学科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其应用领域更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面临着在这种形势下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在此发展阶段,借鉴国际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先进经验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学所使用的手段与国外相差无几,但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的计算机教学与澳洲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在计算机教学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开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而结合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改进意见。

2研究对象

澳大利亚共有42所高等学校,36所是公立大学,4所是联邦政府资助的本科学校,2所是私立大学,高等学校共有学生63万,澳大利亚的高校通常提供国际上承认的学位、大学肄业证书和研究生文凭。目前共有37所院校[1]被授权可以授予计算机类专业学士学位。西悉尼大学[2](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是一所创建于1989年的综合性大学,该校在1992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类专业,目前可以授予的学士学位有:计算机科学(Bachelor of Computer Science)、计算技术(Bachelor of Computing)、信息技术(Bachelo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支持(Bachelor of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等5个计算机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专业定位基本都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领域。该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及其定位与我国许多同期开始建设的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有着一定的可比性。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检索网站usyd.edu.au (悉尼大学[3])、和ttp://unimelb.edu.au(墨尔本大学[4])、cit.uws.edu.au(西悉尼大学)等创建于2000年前的大学网站获得了各个学校关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建议计划、课程学习环节安排等相关资料;参观了悉尼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活动等。

教与学活动体验:作者多年在国内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也曾担任中澳合办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2007年3~6月,作者在西悉尼大学以学生身份参与到该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堂学习、机房实验、小组讨论,也以教师的身份承担部分教学工作。工作中与澳方主讲教师充分交流,讨论了各自的教学体系、教学环节的开展、教学管理等相关问题。

4研究结果

4.1课程设置的比较

国内的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制大多都是四年,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组成,课程属性有必修课、限选课、任修课等。主要课程设置基本如下:

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澳洲的大学中本科学制一般都是三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像其他专业一样在校期间学习时间全部用来开设专业课程,没有设置政治经济学、体育、法律等公共必修课程。有些学校没有开设类似于国内“大学物理”的课程,有些学校将该课程与计算机后续课程相关的内容开设成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入学时对英语有一定要求,入校后学校仍然有免费的英语语言培训中心,由学生自主在业余时间学习。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方向有所不同,但模式基本类似,以西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为例,每学期只开设四门专业课,基本每门课程是10学分,学生每学期共修40学分即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

Computer Science alternate Units(限选)分为三个方向:

* Systems Programming Major

* Network Systems Major

* Computer Forensics Major

每个方向为学生设计了8门课程作为一个课程选修组合,每门课程10学分。三个选修组合的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相同。学生在入学时并不区分专业方向,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毕业以后的去向选择课程学习组合。

Elective课程相当于国内的任选课,可以任意选择校内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或校外的其他大学开设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有些课程在一定条件下是互认学分的。

中澳两者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基本类似,但在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和出发点上有所不同。国内的课程设置中比较重视宽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澳洲的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工程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没有开设与后续课程相关性不强或与培养方向联系不紧密的课程。课程设置的面较国内的面窄,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专业知识从基础训练层层推进一直开设深入到专业技术的前沿,有利于学生在某一确定领域很快上手工作。国内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学生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便于学生继续深造适应不同的工作需要。

4.2课程教学环节的比较

国内的计算机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实践性,一般来说,课程总课时由讲授课时和实验课时组成,实验课时根据课程特点有时会达到总课时的50%左右。同样,澳洲的大学也类似,根据课程特点设置lecture、practical和tutorial教学环节。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由lecture、practical两个教学环节组成,而对于理论性较强没有实践操作的课程主要由lecture、tutorial教学环节组成,而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三个教学环节都有。在tutorial教学环节中,学生由大班分成小班,小班大约不超过30人。教师在课前为各个小班准备很多不同的题目分发给学生,由学生主导小组讨论、交流,课堂结束前由每一个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或者汇报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向老师自由询问讨论问题等,整个课堂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有利于巩固知识,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4.3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理念的比较

国内的课程体系中大多会设置一些程序设计语言,主要讲述语言的语法规则,贯穿讲述一些算法,使学生学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澳洲的大多数计算机课程体系中不会单独将程序设计语言设为课程,而是设置一些培养学生算法思路和编程素养的系列课程,如:Fundamentals ofProgramming、Programming Principles等。这些系列课程不依赖某一语言来讲述数据类型、数据操作、算法的思想,而是脱开语言讲述计算机中数据的类型、表示、存储,程序的执行结构、算法思想的描述等。算法的实现由学生在Practical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完成,旨在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抽象出数据模型、操作算法的能力,而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专注于某一语言的语法规则等细节。

4.4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的比较

国内的课程体系中会设置将近十八周时间来进行毕业设计,由学生共同或独自设计完成一个简单的设计系统,并完成论文的书写。澳洲的大学,如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参与到具体的项目开发中去实习,西悉尼大学的专业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ComputingProject 1,配备大课主讲教师。这门课程中将学生分组(3~4人),每一组需要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设计,并配备Supervisor予以定期指导。主讲教师会根据学生设计进程的共同需要和共性问题开设lecture,讲述一些共性的设计方法、过程及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在每组Supervisor指导下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完成每个阶段的设计报告和相关文档。在整个过程中非常强调学生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也注重过程化的规范要求和管理。这种培养模式是完全仿照软件开发的实际过程来训练学生,使学生能较为顺利地过渡到实际的工作。

4.5教学资源服务的比较

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均可方便地从网上搜集到大量的教学资源,下载一些教学文件、课件,上传作业、设计报告,等。中方的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和参考教材、课件、学生学习状况的平时记录告等,这些教学文件配套、全面。澳方也有类似的教学文件,值得借鉴的是教师下发给学生的教学文件相当详尽,要求非常具体明确,可以具体到每一次作业的评价等级标准等。同时教学资源的提供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工具,所有教学资源都是电子化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学生根据选课的不同获得不同课程的教学资源。

5启示

(1) 一些公共必修课(如体育、政治经济学、法律等)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适应学生不同的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大学物理”中的力学、光学、磁学等与专业知识体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可以不做讲述,重点学习电学内容,同时加强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学习;对于定位于软件应用开发培养方向的可以将硬件系列课程弱化,甚至也可以不设置这些课程,将有限的课时用于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训练。

(2) 在已有的教学环节中根据需要增加tutorial环节,即分组讨论课环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不要单纯以一门或几门程序设计语言的形式开设,以避免学生对每一门语言的学习因为学时的限制仅仅停留在初学者水平,也容易将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混淆。课程的设置以编程能力、算法思想培养为目标,循序渐进,连续而层层推进,使学生的学习深入到专业开发前沿的思想、技能和方法。

(4) 毕业设计环节中,针对软件开发的过程特点,将论文书写改为提交阶段性设计方案、阶段性设计报告、设计文档、源代码等,这样既能加强过程管理,又符合实际需要,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 Course Accreditation, The Australian Computer Society, Http://.au.

[2] School of Computing and Mathematics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 cit.uws.edu.au.

[3]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Sydney, usyd.edu.au.

[4] Faculty of Engineering ,Bachelor of Engineering(electrical, computer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erbourne, unimelb.edu.au.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1.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再也无法离开计算机及其应用,社会各行业与计算机及其应用越来越紧密,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2]。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积累丰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经验,是将来成功立足于社会的必备条件。这反映到教学上,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时,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与需求相适应。

2.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我院自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在很多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师资力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践条件还不够理想,再加上入校学生素质差参不齐,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上不是很理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2.1学生的现状

由于我院是新办本科院校,生源与学生素质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城镇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入校之前对计算机有较好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贫穷家庭或偏远地区,不少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者对计算机只是一知半解;一部分学生自认为上二本高校是高考失利而萎靡不振,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自暴自弃;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进入大学,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整日玩游戏或睡觉,无所事事。

另外,我们还看到,实践课的到课率、课堂纪律,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要比上理论课高。我们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实践课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积累经验,以备将来求职和工作之需,他们认为理论课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而且对他们将来工作用处不大。

2.2教师的现状

在我院,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甚至部分系部领导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无技术含量,对任课老师要求不高,认为只要会打字、会用Windows就可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甚至有个别教师耻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事。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这门课只不过就是让学生打打字,学习Windows和Office而已,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脑培训班没有什么差别。

正因为有这种观念,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因为每年入校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而且部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锐减,特别是青年教师,他们刚入校时的满腔激情被这种现状浇了一盆冷水。

虽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没有专业课深入,但涉及面广而泛,几乎涉及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仅从这点来看,并不是什么教师都可以承担这门课的教学工作的。

另外,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能及时向学生传达新知识和新技术,只有这样教学课堂才会有活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安于现状,几年下来没有外出进修和学习,也没有从事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在专业方面孤陋寡闻,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一些陈年旧事,课堂一潭死水,这自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教学现状

目前我院每学期都有上千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课,而专门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仅仅4人,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不得不请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老师承担教学工作,但有些教师可能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想以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充数;有些是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工作压力小,承担该课程可以轻松应付;有些青年教师暂时还不能承担专业课程,就被安排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当练兵;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一些偏执落后的思维观念等原因,可以想象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有多混乱。

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少教师采用应试教学模式。理论课上,教师要么念经式讲授,要么讲解如何应付考试;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要么放任学生上网玩游戏,要么练习考试题库中的习题。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虽然可以顺利通过省等级考试,但等到毕业时,很多学生,包括不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求职简历排版基本都不规范,甚至需要请别人代劳,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是学生和我们想看到的。

另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和肤浅。据我们调研了解,目前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与城镇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叠,而且其深度与广度并不比中学增加多少,这让那些自认为是计算机高手的学生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也不过如此,只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更新版,从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

2.4考核方式

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非常单一,一考定胜负,也就是只要通过了福建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就可以了,无论平时学习认真不认真,实际学习效果好不好,平时考核成绩都没有计入在这门课的总评成绩当中。

显然,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因为有前面提到的应试教学,再加不少师兄师姐的“经验”传授,不少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认真,只要考前奋斗一个月甚至一两周就可以了。而且事实上,那些因为这样做而通过考试的学生就更深信不疑了,他们又会将这种“经验”传授给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于是,任课老师平时的考核在学生面前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根本不能约束学生,这样严重削弱了任课老师管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教学改革方案与实践

3.1改进教学方式

要改进教学方式,首先要明确自身客观条件和教学目标。对于像我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学生素质、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差,纯粹的理论教学必定行不通,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明显与本科生的教学要求不符。我们认为可以结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上简要介绍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发展方向,以及当前计算机的常见应用技术,特别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让他们明白计算机并不只是聊天和玩游戏的工具,而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工具,学会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是学好他们相关专业技术必备的条件之一;实践课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综合的,特别是与实际应用有关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能力,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魅力,激发他们想学和爱学计算机的激情。

要做到这一点,任课老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对那些想用计算机基础课程填补教学工作量空缺的,拿计算机基础课程来练兵的,以及其他一些有不负责任想法的教师应该坚决不让他们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

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多多交流,争取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和进修,及时跟进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态势,了解和学习当前计算机的最新应用技术,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积累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另外,还要大力建设和壮大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毕竟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利用教学团队的力量,可更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需要团队共同研讨设计,综合利用每个团队成员的观点与经验,以多维角度来设计实践案例,使学生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对于教学内容,要尽力避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重复,若有雷同的可以跳过,或者简要介绍,或者增加深度和广度,总之,要让学生对该课程保持一种新鲜感,保持他们学习的激情。

3.2改进考核方式

我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全面,最起码要将平时考核成绩计算在综合成绩之中。另外,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包含了实践教学,那么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就应该是检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且,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的成绩在这门课的综合成绩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我们建议,该门课程的综合成绩的计算可按以下方式计算:

综合成绩=平时考核成绩×10%+省等级考试成绩×50%+实践成绩×40%

对于这样的考核方式,我想应试教学必定行不通,学生也必然不敢以“考前奋斗一两周”的心态来学习这门课程。

另外,在实践考核中,要严防抄袭,并对涉及抄袭的双方要给予严厉打击。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在实验报告和作品中添加有关学生自己的信息,比如学号和姓名作为水印、标题和记号等标志,并以此标志来鉴别是否存在抄袭,这样可以加大抄袭的难度;如果一旦发现抄袭,抄袭双方均按零分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威慑那想抄袭或让别人抄袭的学生,从而可以较好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3培养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前面已经提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任课老师的要求并不比专业教师的要求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虑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技术优势,可以将任课老师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专门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设计。如果有条件,可以按章节来安排任课老师,每一章节的教学均安排那些最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教师承担。这样,各个教师便可以更深入钻研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方向,从而更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且不会出现什么都懂,但什么都不精的尴尬现象。

同时,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定期交流教学和实践经验,密切跟进最新技术和应用,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争取更多机会到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和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3.4培养梯队人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根本没办法详细指导和管理几十个学生。这就需要培养梯队人才。我们的经验是将每个专业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5―8名学生,然后选派若干位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学生担任各小组的组长,任课老师负责管理与指导这些组长。在上课之前,教师对这些组长作简短培训,上课后由这些组长去详细指导他们各自组的成员,教师在实验室内巡视,进行监督和个别辅导。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3.4.1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没有什么压力,学习气氛比较轻松。

3.4.2组长手把手地指导,任课老师平时的教学压力明显减小,但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4.3通过各组长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学习气氛明显好转,聊天和玩游戏的现象大幅减少。

3.4.4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不断增强,心情也会变得舒畅愉快。

4.结语

根据教学经验和调研分析,我们对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同时我们也发现自己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学习与锻炼,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最新发展与应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专业技能和经验,用自身的技术与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努力培养大量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洪家军,陈俊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0,(12).

[2]李儒银,欧红玉.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