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困生转化总结

时间:2022-06-10 06:20:25

导语:在学困生转化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困生转化总结

第1篇

一、“学困生”的特点及成因

“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它是指各类学生学习期间产生厌学、恐学、逃学、拒学、变相休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低下或突然低下,虽经主观努力,百般辅导、学习依然困难。普通高中的学习困难生(“学困生”)一般指智力正常、能力有缺陷、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在班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正常教学情况下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发现它的产生与许多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有关。 客观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主观因素与学生自身不努力等因素有关。因此,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对于“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除了有一颗爱心外,关键是要讲究教育艺术,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一个可发展、可造就的“活动人”,是一个可开采、可挖掘的“资源人”,如何把“学困生”转变为“优秀生”,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措施:

(一)重视对“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的高低是学生成绩优与差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学生步入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优秀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譬如心理特征积极向上,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等。而“学困生”正好相反,总是自卑、自暴、自弃,觉得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是教师看不起的“学困生”,如果教师再不关心爱护这些弱势群体,那么在情感上,师生之间就会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下降,自信心会丧失,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最终让“学困生”转变为“后进生”。

(二)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

高中学生的学习计划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往往被“学困生”所忽视。教师可以帮助“学困生”制定计划,及时掌握三维目标等。通过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有助于完成老师的课堂要求,更有助于人生目标的达成。

(三)督促“学困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不断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俗语:“教无定法”。而学习也没有统一的方法,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来选取合适的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困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教会“学困生”应试技巧

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学业测试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测试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在学业测试屡战屡败的学生来说,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式告诉他们课程知识将会给以后的人生带来多少收益,仍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有些学习动机比较高的“学困生”,认为“平时也很认真,感觉掌握的不错呀,怎么就是成绩不高?”。在此情况下就是没有掌握好应试技巧。除了在考试过程要调整好心态之外,还应注意总结、归纳每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对选择题要怎么来答,用排除法还是直接选择法?而且教师在平时就应该强调进行总结归纳,只要在考试时候灵活应用就可以了。在平时教学过程要及时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学业测试中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五)磨练“学困生”毅力

多数“学困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学困生”的求知欲望不高,从而导致学习的毅力比较差,很难做到对遇到的学习问题进行深入、长时间的思考,一旦遇到问题,容易退缩。并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六)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和前提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教学科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变“‘要我学’到‘我要学’”。2.注重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习惯提问优生,把“学困生”冷落在一旁。时间一长,“学困生”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很差。3.开展互帮合作学习小组,以优生辅导差生。使“学困生”完成先前对优生由憎恨到羡慕的心理转变,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用“兵教兵”的方式,让优生与“学困生”交朋友,通过,请优秀学生作演讲 ,举办优秀生事迹展览等形式,使榜样的力量在“学困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找到学习的楷模、行动的指南,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七)提醒“学困生”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即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高中学生只有身心健康发展,才能让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之在智力、体力、学习和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八)对“学困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是最了解本班级学习情况的。对于不同的“学困生”个体,教师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意义

第2篇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 成因分析;转化途径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学困”存在特殊性和普遍性。教师在分析英语学困生的特点及成因的基础上,总结出对其英语学困生的转化途径,对转化学困生提供教育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生从一生下来,就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事实表明,如果教师教学方法,教育形式得当,家庭教育重视,具有恰当的教育方式,就不会有大量的学困生的出现。反之,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合力,学困生的转变也是可能的。学困生都有可能逐渐变好,变优秀的。

1.外因条件一般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三个方面。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有些学生可能成绩不行而管理能力或文艺能力好,但他们得不到发展,长期作用下也会失去信心沦为学困生。(2)教师的因素:①部分教师教育观念和育人方法的不当。②部分教师对表现差的学生缺乏信心和期望。③部分教师学习指导和行为矫治的做法错误。④部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⑤相当一部分教师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的。(3)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 他们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孩子最直接、最重要的。如果父母道德水准低下,视野狭隘,思想愚昧,谈吐粗野,生活方式不良,甚至迷信赌博,对孩子的恶劣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有部分家长有了点钱后就整天吃喝玩乐,根本自己不带孩子。一下子对孩子要求很高,高出孩子的可能范围;一下子对孩子自暴自弃,失去信心,根本无心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动不动就施之以棍棒教育。

2.内因条件是指学生的自我因素,一般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方面,积极情绪方面,学习能力方面。

(1)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方面的欠缺。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2)学困生积极情绪方面的欠缺。①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恰当,导致逆反心理严重。②学生心理存在的自卑感强烈。(3)学困生学习能力方面的欠缺。①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学习习惯。这些学困生大部分好胜心强,常常采用的是一些不当的方法来凸显自己。②意志力差。意志是指人自觉的确立目的,并支配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③注意稳定性差。一般优秀生的注意力总是持久又稳定,学困生反之。④知识脱节,单词量少。知识本来就存在连续性和严密性,如果基础不扎实,没有及时的进行补救,追赶上去,很容易新旧知识脱节。最后造成学习活动不能进行下去。⑤学习方法不恰当,不当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二、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途径

(一)注重激发学困生的内在动机

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调动非智力因素的核心问题。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追求、探索知识的迫切性,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熟知英语及其文化,并且把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发展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人和文化本身的兴趣。学困生如果感到他们从学习英语中有所得,他们学习的动机就会很强烈。因此,教师应该了解他们希望从英语学习中获得什么。除了掌握语言去交流之外,其实他们更想通过语言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比学习语言本身要让他们感兴趣得多。

(二)教会学生学习和积累英语词汇的方法

初中英语学习者最大的苦恼就是词汇量太少,而造成英语学困。因为对他们来说,掌握词汇相对比较困难。有的教师缺乏对词汇教学的正确认识,使教学方法简单化,在长期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使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模式。 一般教师觉得课堂中落实词汇费时费力,只要教会学生会读这个单词,理解它的意思,课后让学生背就行了。学生听写单词不过关,单一归因于课后不努力。教师缺少词汇教学的方法策略。多数教师为了教词汇而教词汇,独立地教,很少让学生在语境中感知感悟语言,他们会误认为学词汇比学英语来得轻松直接,而不知学生学习兴趣在枯燥机械中消磨,即使记住了,也不会用。

词汇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词汇学习是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探索,教师首先应该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盲目增加学生的负担。在了解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于词汇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学习词汇的重难点,了解学生关注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词汇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尽量提出多种词汇学习和词汇记忆的方法,采用多种策略进行词汇教学。

(三)积极采取对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第一,从学困生的性格特点入手, 正确归因,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二,动之以情, 给学困生一片爱心。

第三,晓之以理, 使学困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第3篇

[关键词]学困生 小学教育 转化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小学教育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说,农村小学教育能否搞好对我国未来的整体国民素质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小学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困生占到学生总数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因此,对于一个农村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为了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

笔者作为一个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教师,深知农村教育中的诸多困难,其中学困生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笔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总人数有38人,而成绩相对较好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从其它任课教师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也就那么几个学生在认真地听课,其它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在班级中,还有几个很聪明但却非常调皮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就是班级学困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下是笔者通过日常的观察和思考,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总结出的一些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的探索:

一、当前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最早也是对其影响最大的教育之一,然而,在农村,由于大部分家长文化知识水平都十分有限,因此,农村的这些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有限的。更有甚者,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因此,家庭教育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基本上处于一个真空的状态。就拿笔者所在的班级而言,其中有50%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这些孩子与家长基本的交流与沟通都很少,更谈不上家庭教育。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于一个自控能力较差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旦缺乏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束,很难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笔者班级的留守儿童中,只有极少数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其余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属于班级中的学困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条件较为落后

虽然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依然较为落后,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教学设施不足,条件落后的问题更加突出。以笔者的学校为例,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包括思品、科学、英语、信息、美术、音乐几门学科在内的综合科根本就没有认真上过,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县里统一抽测的考试中,得分明显要落后于其它学校的学生,尤其是英语,及格率很低只有34%。在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只能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师资条件不足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因素对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区,师资力量匮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很多学校,一个老师可能会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这样,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更谈不上素质教育。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较低,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教师一方面是没有精力,另一方面也没有能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大部分的教师仅仅是采取抓重点的方式来紧抓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多的是采取消极对待的方式,从而使得学困生的问题很难得到解决。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

很多时候,学困生的形成与家庭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性地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教师更要经常性地与家长保持联系,把学生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反馈给家长,并寻求家长的积极配合,努力使得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不足,有效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二)积极利用农村教育资源

由于国情所限,短时间内迅速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不太现实,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身边的资源入手。在农村地区,我们有着城市所不具备的大量的乡土资源,而这些资源只要善加利用,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来使用。例如,在学习美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乡间田野,去领略农村自然风光,让学生在观赏和游玩中提升审美情趣。而对于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是比较感兴趣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转化。

(三)多途径提升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想办法从多种途径来提升师资力量。作为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参加一些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作为教师自身,要在课余时间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扩充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旦师资力量提高了,拥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就能够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方法对学困生实施更加科学的转化工作。

在新课改的理念中,我们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学困生这样一个容易被边缘化的群体,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学困生问题比较突出的农村地区,教师更要把学困生的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6期.

第4篇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43-01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最让老师操心的事情。在严格执行“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一系列规定之后,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显得无所适从。如何在减负的同时,关心“学困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效,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发现积极因素,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学困生”普遍是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学困生”。因为他们经常犯错误,挨批评,甚至受处分,往往会认为教师、同学、家长都看不起他们,他们的思想上背了沉重的包袱。同时他们又很要“面子”,害怕和反对老师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另外,“学困生”的个性品质比较差,缺乏坚强的意志,毅力和自制力。这种自卑和自尊交织形成了“学困生”特殊的心理,对此作为教师只有弄清楚“学困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才能对症下药。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注意亲近“学困生”,拉近师生距离,对他们少指责,多鼓励,少埋怨,多理解,少冷漠,多关心,少否定,多肯定,尽可能地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及时鼓励他们获得每一次、每一点成功,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老师并没有抛弃他们,同学没有拒绝他们,班集体欢迎他们,从而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强。这样“学困生”就会向老师打开心灵之门,转化也水到渠成。

二、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学困生”的教育氛围

教育“学困生”,光靠老师的孤军奋战,难免势单力薄,顾此失彼,因此老师要善于组织和发挥教育学生的各种力量,形成“特困生”的教育氛围。首先是班集体的力量。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风,有利于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和集体观念。在全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困生”也积极的参与,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和锻炼,带动他们不断的进步。其次是家庭的力量。家长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学困生”容易在老师和家长之间游离,如果不及时联系,就会造成管理的真空,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紧密联系,共同采取措施,这样就会更好地转化“学困生”。

三、发掘主体作用,增强“学困生”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同唱一台戏,而且,戏的主角是学生,教师是配角。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教师讲不如学生讲;教师教不如同学教。让学生真正参与互动,投入到学习中,就能促进思维,促进理解,促进记忆。在教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概念时,我组织了一场竞走表演赛。教师数秒,两个学生在相同时间内竞走。然后讨论:谁快?为什么说他快?是不是走的路程多的人就一定快?学生通过比赛讨论总结,理解了什么叫速度、路程、时间。整节课,从头至尾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我觉得在课中经常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学困生”也不例外。当他们举着手,嘴中大叫着“我”“我来”,甚至把他的手塞到你的鼻子底下时,应善待他们,让他们有上台唱戏的机会。其实,思维的火花,常常是在一瞬间产生的。当一段表达的激情被一次次以所谓的纪律压制下去,或是规规矩矩地举手,等了老半天才起来回答。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把想讲什么给忘记了。所以,讨论法是善待学生“插嘴”的好方法。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学生互相启发、互相纠错、互相补充完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困生”登台“唱戏”,给他们以引导、鼓励,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变厌学、逃学为愿学、好学。

四、发展评价方法,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对于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不搞题海战术。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档次,不搞一刀切,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如果一味追求统一,这样势必照成学生应付了事,也就必然出现大面积的“克隆作业”根本达不到课后巩固知识的效果。所以,我在作业设置和评价中采取:

1、分层次设置作业、降低作业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分层设置练习,使练习有梯度,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在练习中把基础性的题目留给学困生。新课讲完后,老师巡视的过程中,应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看看他们的课堂练习题的准确程度,不合理的地方改正过来,重新再讲一遍,用这些时间把课堂的内容再往透彻里讲。

第5篇

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总结归纳后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成绩偏低;三是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使孩子对学习不报期望。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我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学困生数学学习质量。

一、关注数学学困生,并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帮助学困生自愿投入学习的突破口。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通常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在多年的批评声中、训斥声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少被人表扬和赞许,逐渐产生悲观、失望、缺乏自信等消极情绪。“哀莫大于心死”,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要特别关爱,用真诚的关心唤醒他们的自信,用挚爱催生他们的自尊,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简单问题就交于学困生回答,重视学困生的存在。经常与学困生沟通,尊重他们的人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进步大的还要奖励。正如古人所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只要数学教师让学困生真正感到春风拂面,从而为情所感,就会自觉加大学习投入,转变学习态度。

二、合作学习,优化学困生数学教学方式

新课讲授中,注重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新课学习时,随时提醒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力,当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后,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数学学困生一定会爱上学数学,从而提升成绩。知识巩固阶段,成立数学学习帮扶小组。学生放下顾虑与同学交流学习,让学会的同学给其他同学辅导,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使数学学困生在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知识点。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观察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去,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逐步形成志趣。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困生的内驱力,是转化的切入点。

三、注重学困生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数学分层教学

首先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后进生同时并进。其次,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三是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授课结束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完成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学困生的作业最好面批面改,问题当面指出,当面改正。

四、加强数学基本能力训练,提高学困生解题能力

数学学困生的计算能力、记忆、理解能力等都较弱。往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记忆能力为例,学困生一般记忆能力并不差,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性|和对象之间的本质关系的理解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类型和模式记忆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知识系统顺口化、数形结合具体化等多种有效手段进行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初中学困生 形成原因 转化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群体层次来源较复杂,其早期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尽相同,容易在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上的差异性,体现在日常表现及阶段考核中就形成“优等生”、“学困生”等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体系逐渐构筑成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着重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意义。

一、学困生基本概述

在学困生这一概念的表述及界定上,业界定义较多,学者对学困生的表述及界定多是出于不同的理解角度,而学困生之一教学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本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由此使得学困生概念种类较多。

一般而言,在学困生的认知上,业界普遍采用以下表述:学困生是指无智力上的明显缺陷,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能力水平较低、学习成绩远远低于大多数学生群体的特点的学生群体[1]。初中历史学困生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学习困难、历史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困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落后性并不具备长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由学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化。

二、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学科内容带有一定的系统性、综合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复杂性,学生在由小学转入初中时,由于课程体系的变化,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一般而言,初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初中学困生的突出特征是在基础知识储备上不足,导致其无法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内容加以融汇,由此导致学生在新知识接收上出现一定的困难,长此以往,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其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来讲,由于其涉及众多的历史史料,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隔阂,学生在学习时学习动力有所欠缺,学习效果不明显,初中历史学困生数量逐年增多。

其次,初中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两方面的制约影响增加了学困生形成的几率。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群体往往难以一视同仁,对优等生及学困生的关注力度有所不同,导致学困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受损,由此导致学困生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来讲,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缺乏探究思考的意识及主动询问的态度,在学习成绩的压力下,会极大地损害其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最后,外部因素的影响是导致初中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的外部因素影响,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家长知识层次不高、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家庭关系不够和谐时,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环境,如社会中出现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极易诱导学生走入学习误区,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三、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探究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觉主动性。

初中学困生尽管形成原因较多,但具体到课程教学,学生缺乏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在思想理念及学习能力上都处于一个过渡期,其思维逻辑能力较之小学阶段提升较显著,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这一思想特征及学习规律,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切入点,提高其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讲述建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音视频,如《义勇军进行曲》、《开国大典》视频纪录片段,从视听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历史学困生产生的概率。

(二)转变教育理念,丰富完善教学方法。

初中教师应树立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摒弃原有的以成绩分数划分学生档次的观念,秉持教育平等、学生共同进步的新的教育思想,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及热情,关注并鼓励学困生的进步发展[2]。此外,初中教师还应着重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具体的学困生个体进行细致的分析,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做好学困生的教学辅导工作。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掌握初中历史常识记忆及题目解答的方法技巧。例如在教学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类条约时,如《》,教师可以总结出通商口岸的记忆口诀―“光厦上宁福”,便于学生强化记忆;在历史题目解答时,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标注关键词、时间点、事件点的方式,提高解题的针对性。

(三)注重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保护。

在学困生学习自信心的激发及增强上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困生的学习进步加以鼓励,结合其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布置一定的难度得当的学习任务及目标,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进步的喜悦,教师可选择当面表扬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其次,在进行分组学习时,教师要注重为学困生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的条件,使其在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及实践的水平,潜移默化地借鉴吸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优点及学习方法[3]。

最后,教师在学困生的日常管理中一方面要秉持关爱有加、细致入微的态度及原则,帮助学困生克服恐惧及自卑心理,通过师生深入交流,使学困生感知到自身在教师心中的地位及价值,从而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及进取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与学困生家长做好沟通,从学校、家庭两方面为学困生的进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初中学困生在初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各种因素综合制约影响的结果。教师在对待初中学困生群体时,要在注重教育平等、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措施途径,促进其实现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化,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学困生转化 实践策略

《流动儿童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经过前期的研究已进入推进阶段,我们把研究的主阵地放在了课堂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有重点地创新地开展研究。

一是明确科技合作探索的三大共性化元素

转化学困生有共同意义:提升公平教育的价值;提升班级群体学科学业水平。

学困生的形成有共同原因,学科学习中有共同问题:学习无进取心;课堂听课习惯差;不听、不思、不记忆、不发言;课后作业习惯差;不按时、不独立、马马虎虎、看看抄抄、草草了事;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成绩不好无所谓;学科知识技能基础差,新旧知识脱节多,且学困生中两科、三科学困生占80%多。

学科课堂有共同目标:尊重差异;学科课堂有共同目标即发展性课堂,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

鉴于以上三大基础,学困生转化就必然存在学科间共性化的基本策略,开展该项研究就是形成学科教学合力,共同探索这种策略,取得1+1+1>3的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效果。

二是确定课题组探索有效策略的三种方式

探索方式一:回顾、介绍、提炼、培植原有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是继续实施学校前期课题研究中形成的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有效做法;

二是提炼教师在历年学科教学补差工作中取得的有效做法。

策略一:构建并实施“课堂学习倾听规则”

策略二:组织学困生群体课后系统辅导补差策略

策略三:营造良好的群体学习环境

用多元方法提示和评价激活学困生的倾听意识,有效维持学困生的倾听行为,强化倾听效果。如给予学困生倾听的任务、发言的机会和一对一的倾听帮带;对学生的发言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发言产生利于倾听、吸引倾听的良好效果。

策略四:与学困生面批面改作业

为了解和解决学困生作业中困难因素知识和技能的缺失点,及时进行点拨、讲解帮助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减少错误,针对学困生个体学习弱项采取学困生个体学科教师一起面批面改,错题逐一解决。

探索方式二:听课中观察发现、提炼、完善隐形策略。

一方面在课题组课例研讨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提炼,另一方面在协作组教学研究活动听课中发现提炼。

策略五:学科课堂中学困生优先权策略

学困生学得如何是衡量学科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抢占课堂学习时间、空间阵地,很多老师把学习过程中的发言权、板演权、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权优先分配给学困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把学困生转化效果显现在课堂中。

策略六:适时矫正学困生课堂学习不良状态,特别提醒策略

学科课堂中把随时关注学困生学习状态作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及时发现学困生不良学习状态并以肢体语言或表情或动作手势或促其发言答问等多元方式进行提示予以矫正。

策略七:课堂学习中任务驱动策略

在听课中频频发现教师常常把提出倾听、思维、发言等学习任务与要求放在老师讲解、同学发言或阅读教材观看视频材料之后,这样往往会出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因无目标任务就不认真倾听、不认真阅读观看而不发言和不会发言的现象。针对学困生大多是逼一逼、想一想、拨一拨、动一动、推一推、进一进的被动学习型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任务驱动策略,即预先提出倾听思考任务、要求,然后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带着任务被动倾听、被动思考,久而久之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困生学习效果。

探索方式三:创新、设计、践行、提炼学困生转化需要的新策略。

从学困生成因、学困生转化的关键点出发;

从学科课堂教学对学困生关注意识、关注行为不足出发。

策略八:新知学习差异目标、预备经验补给和作业形式多样化的策略

新知学习差异目标:针对学困生学习弱项,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基本知识保底的情况下,对技能灵活运用的要求上适当降低,从而增强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预备经验补给:从新知学习必备经验出发对重点帮困学生课前给予针对性的复习练习,以做好新旧知识必要对接,减少学困生新知学习的困难。

作业形式多样化;为充分、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困难的节点,思维方向的错误或偏差等信息,以便针对实际及时指点矫正,采用学困生完成作业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数学作业以师生面对面多个学困生同时板演的作业形式,英语师生面对面口头表达与倾听形式,语文作业减少笔头抄写作业分量和增加默写、不过关的抄写形式等,促进学困生提高愿意做作业、做好作业的积极性。

策略九:同桌伙伴帮困助学策略

利用同学伙伴相助易于接受的特点合理设置学困生的同桌伙伴,充分用好伙伴资源开展有效助学活动,为学困生课堂学习及时了解学困生思维表达迟钝、及时化解知识和技能形成迟缓的困难,强化当堂学习效果。宣老师低年级数学课中这一策略的运用充满了童真、童趣性,效果很好。

策略十:学困生期末学业水平双测综合评价策略

根据学科必备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对学困生进行双基合格测试,以了解学困生真实的学科学业基础水平。再参加班级的期末统测,这样既让学困生看到自己学习的基础成绩、基础缺陷,又看到超越基础部分的成绩,提高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转化找到切入点,真实反映学困生“重点与基础”的学业水平。

三是创新科际课例研讨新方式

有效策略的探索需要课堂践行、检验才能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只有在课堂践行中有效策略才能得以推广。因此,在集思广益下,我们首先预设了课前、课中、课后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即:

课前――执教老师在备课时针对学困生进行差异教学目标、预备经验补给、课堂关注学困生策略预设、小伙伴帮困助学活动设计、差异作业设计与实施形式的改变几方面考虑;

课中――课题组成员每人锁定一名观察对象和执教者进行课堂状态观测,并做好记录;

课后――科际共同体听课教师交流反馈课堂观察记录与评价建议,执教者就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第8篇

关键词 学困生 转化 现代教育

“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他们在班级所占比例虽小,但影响很大,有时甚至直接影响班风、班纪和正常的教育工作,“学困生”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给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一、摸清情况,分类排除

要帮助、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摸清情况,详细了解“学困生”造成“学困”的原因,分类排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帮有成效。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健康影视、网络的影响;家庭物质条件优越,家长过分溺爱;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现代家庭的单亲现象等。作为教师,在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时,要及时通过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或通过侧面了解、和孩子谈心等方式发现学生“学困”的原因,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运用不同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逐步排除学生“学困”的障碍。

二、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进行跟踪教育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进行周期性的跟踪帮助、教育。建立“学困生”跟踪档案,列出每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和家庭基本情况,写出每位“学困生”的现实表现,差在哪里,造成差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对每位“学困生”定出帮助、转化个案,拟出转化措施,然后在逐周落实措施,并把家访、谈心、辅导、鼓励、教育及转化登记在个案表中,期中一小结,期终一总结,分析那些缺点已经转化,哪些有好转,哪些应今后再努力。

三、落实帮教措施,努力转化“学困生”

1.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困难问题。(1)要教“学困生”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要保证把观念、情志、认知、创造等方面融构成一个支持的整体。使学生认识到应该有终生学习的观念,为自己的一生负责;应该有认真的品质,刻苦的意志和协作的精神;应该有主动认知的动力和科学的认知方法;应该有独立的见解及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走出“学习困难”现状。(2)对“学困生”坚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培养其自信心。“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样样都差,虽然有的学习成绩差,但擅长文体,有的学习习惯差,但劳动积极,肯为班级做事。作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位“学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多谈心,多鼓励,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要深信学生的可塑性强,精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随时捕捉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与欲,增强自信心。(3)教给“学困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障碍。部分学生在记忆,抽象思维,阅读和写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在于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要十分重视对“学困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但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强化记忆、思维、写作能力的培养。(4)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受用的人生财富。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计划性,提高学习效率,指导“学困生”落实每天的学习、复习工作,要及时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向主动、积极的良好方面发展。(5)建立因材施教的弹性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统一的教学目标不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如果让他们总是达不到目标要求,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即弹性教学目标。允许在不同起跑线起步,也允许达到不同的终点,只要对学生本人来说是进步了,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对策

一、学困生的定义

数学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没有感官障碍,而在数学学习上出现困难,暂时不能达到数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找到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主导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干扰方案和教育教学策略,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策略障碍”。

二、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学校的因素。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尤其是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可我们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过多的批评、责备,甚至讽刺、挖苦或体罚与变相体罚,让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师厌学的局面,加上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暴自弃就沦为了学困生。

2、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小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被动,上课爱跑神、说话,爱做小动作,从来不主动写作业,除非老师天天看着才写。总之,小学数学学困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率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成绩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很较少;他们的数学知识没有经过总结,肤浅零散,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知识的断层,死记硬背数学的概念,平时做习题时也总是简单地模仿,久了,造成数学的成绩很差。这反过来又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使得同学们对数学产生厌恶甚至恐惧感,激发不了对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逐步退步成为数学上的“学困生”。

3、家庭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不管不问,再加上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当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很难提供及时有用的帮助。

二、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对策

1、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要转化学困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是关键。学困生大都会有自卑的心理,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没有自信。这时教师应耐心地进行帮助教育,鼓励他们从他们尽快从自卑中走出来,引导他们进步。激发小学生的成就感是增强学困生自信心最好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如: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应当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出发,区别对待,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应,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的策略。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留心观察学困生,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激励他们认真努力向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他们从小小的进步走向大进步,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学好小学数学的信心。

2、改进教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困生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节奏。讲课时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小学生又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而那些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问题都懒得去思考,所以教师应借助动手操作,促其手、脑、眼、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以手巧促心灵。我们可以为学困生布置与他们水平、能力相适应的作业,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完成。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每次测验,对不及格的学生,暂缓打分。在评讲完试卷后让他们再重做一次,并以第二次为准。让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才感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创造生活情景,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多布置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作业。

3、差别对待,因材施教。学困生的成绩差是有原因的,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存在的差别是客观的,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把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责怪学生差,我们应从自己的教学中去考虑。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使学困生赶上步伐。“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为了缩小“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我们要及时给他补课,进行个别学法指导。辅导“学困生”首先要分清“学困生”的类型,我觉得主要有四种: 不想学、不会学、不是有效的学、不能学,确定了他们属于哪种类型,辅导时才能有的放矢。辅导“学困生”,我认为主要抓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辅导。课堂教学方面,要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是共性,故对学困生不能期望过高,要求过高则欲速而不达,容易伤害其自尊心,引起负效应。因此要注意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信心。

4、发挥家庭的督促作用。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有利因素对他们自身的积极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十分重视,由于平时学生自学时多数在课外学习,放学回家进行学习,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孩子的自学,应该做到:创造良好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数学的深厚的家庭氛围;帮助自己的孩子讲解等。真正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精神家园”,促进他们的学习,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总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复习、预习难点重点,家长应适时监督引导,毕竟小学生的自觉性还不够强,如果小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