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策略研究报告

时间:2023-02-03 08:46:57

导语:在策略研究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策略研究报告

第1篇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是指在命题指导和作文的基础上,对学生作文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归纳;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做得不够的在何处,该怎样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目前我们的作文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已完成的习作的关注,对学生的作文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虽然前期的作文指导和后期的修改也认真地去做,但此两个环节的评价却没有真正纳入作文评价之中。

本研究就是在评价学生习作本身的基础上,引入表现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把习作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仅评价结果(作文)的优缺,更关注学生在习作中的行为表现,在审题思路,组织材料方法,中心的确立,情感的认知,甚至是从学生的作文态度、信心等多角度评价学生习作的过程。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新课程评价理念为指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开展小学高年段作文分项评价策略及实施的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在现实中思考,在学习中提升

学习始终是研究的主旋律,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把学习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通过阅读书籍,更新评价观,对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意义、特点、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开发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实践研究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思路,对课题的研究自始至终起到了比较明确的导向作用。

2.评价项目的制定是实施的基础

我们的作文分项评价是在原有对学生习作评价的基础上,主要针对学生在作文下笔之前的思考、审视、酝酿以及修改、心得等方面增加表现性评价,力图全面评价学生写作文这个学习的过程。增加评价的“尺子”,使学生不仅关注生成的文章,也关注文章生成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让更多的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写作的积极性和信心,更加落实作文写作的目的。

我们要求课题组老师认真思考评价项目,结合教学实践,每人都设计一份评价表,然后通过课题组全体老师的讨论,修改完善了以下分项评价表:

3.实施研究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对评价表进行修改和完善,针对不同的习作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同时,本评价的主体呈多元化特点,这是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和要求,即学习的任务不是唯一的结果,而包括完成结果的过程,让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结果之外的优点,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更能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有全面的促进,在习作中全面发展。

四、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制定了“小学高年段作文分项评价表”,给学生作文评价增加了一把“尺子”,丰富了作文评价的形式和内容,使作文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方法和健康成长的手段。

2.通过实施,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3.在研究中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五、几点思考

第2篇

[关键词] 小班教育 英语 认读能力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年级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但这并不表示小学英语教学只包括听说两方面,小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应将读写与听说有机结合,使其相互促进。所以在英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也要有所侧重。长期的英语教学则存在着“重听说,轻认读”、英语认读能力较弱的问题,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输入输出平衡原则,英语学习中的“瞎子”现象的发生频频出现。适逢我校三年级开展小班化教育教学实践,如何体现小班化教育教学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年级英语认读教学进行改革与实践,提高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形成有效的方法与策略等问题的涌现,大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激情。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是研究者经过一轮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又重新进行三年级的英语教学,追溯以往三年级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本着“问题即课题”原则开展小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在小班化教育环境下提高三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本课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6.3~2006.5)。本着“问题即课题”原则,找出自己在今后一年内的主要教育教学工作的立足点,把急需解决的主要教与学的矛盾,确立相应的研究范围。

2.实施研究阶段(2006.5~2007.3)。经过对本课题的文献研究、现状调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的综合运用,了解三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的英语认读能力的现状,特别是对单词及单句的认读情况,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出发,把握影响学生认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小班化教育的整体优势,研究出提高三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操作策略。

3.总结反思阶段(2007.4~2007.5)。边研究边进行反思,运用行动研究法、案例论证法、个案对比法及经验总结法对所开展的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找出成功的经验与操作的不足,认真撰写相关课题的研究报告,找寻并加工典型案例,使之成为研究报告的有效例证,按期完成结题工作。

三、主要做法

(一)课前(Before Class)

1.“这里风光独好”。我在班级的黑板报或宣传角等,不定期地刊登出有关英语学习的知识,如常见的字母所略词、单词接龙、单词图片创意等,设计来源与制作均出自三年级学生之手,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我还利用早读、活动课时间和他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拼一拼,共同分享“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2.“生活中处处学英语”。三年级学生在作业本中进行英语单词的识字剪贴,如水彩笔上的颜色图案、服装广告、超市标志等均被孩子们一一发现,并进行合理分类,很是美观,同时利用活动时间由作者介绍给同学,很是有趣,边介绍边认读,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3.“一加一大于二”。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会布置比重较大的预习作业,具体有:预习内容、预习方法、时间及达成的具体目标等,避免了孩子课后作业不落实的现象,也减少了家长应不了解而出现的要求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误导或低效现象。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预习过后,以至于对所学知识比较“面熟”,久而久之,学习的效率就会逐步提高。

4.“我的单词小卡片”。提及认读单词的效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复现的频率。我倡导学生自己制作单词卡片。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单词认读能力。

5.“争当小小领读员”。每次早自习安排一位学生领读早自习,鼓励学生进行比赛,选出优胜者担当光荣的“麦克风”,学生必然认真准备,特别是认读、发音发面更是显得特别认真。

(二)课上(In Class)

1.“Hello, A B C!”牛津教材在课程安排时在3A上学期没有安排字母教学,而是安排在下学期。但是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3A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少,而此时单词的难度尚不难,何不趁此契机,教会学生学习单词的方法呢?此阶段学生存在的偏差多在认读方面,所以想从提前教授英文字母入手,将字母按5个单元分解进行教学并与本单元的单词结合教学,边认字母边学单词,学生既学会认读了单词,又会拼读单词,两方面相互作用,互相推动,相得益彰。

2.“眼睛跟着手指走”。很多一线老师都会发现,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状况不佳,特别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认读英语时,很多学生是在随着录音、同学一起朗读,眼睛却东张西望,这样认读的效果不好。为此,我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就鼓励并要求学生用右手来指着英语来认读,并随着认读内容的变换而正确移动。

3.“声音代表我的心”。英语知识的输入是通过听、说双渠道进行输入与输出的,循环反复,形成有效知识体系。在中国学习英语说的语言环境尚不成熟,所以英语教师要主动创设说的环境,以说促听,以说促用。

4.“比一比,记一记”。我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时比较几个单词的特征,既有趣又巧妙,很受学生欢迎。教师的轻轻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学生也逐渐养成了这一习惯,自己也会将所学新知与旧知进行对比,巧妙地记忆或认读单词。

5.“我爱简笔画”。如果希望学生喜欢学习英语,首先得要使得学生喜欢英语教师。故而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简笔画,经常利用简笔画进行新授、导入、操练、巩固各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此形式也较感兴趣,越是感兴趣,学习效果就越好。

(三)课后(After Class)

1.“小小字典本领大”。我鼓励学生按照字母音序排列制作一本小字典,用简单的活页纸,随学随记,同时也可将自己课外学习到的拓展单词进行归纳,这不但可以摆脱学生对图片的依赖,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书写、拼读、整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不断积累、丰富就将完成一本正规的牛津小学英语字典。

2.“我给物品打标签”。孩子的个性就是喜欢在成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及所学知识。基于此,我就鼓励学生将所学单词做成小标签,及时地张贴于家庭或活动场所的相应位置,并大胆地向亲朋好友展示。学生能正确认读出后,必将获得家长的夸奖,必将信心百倍,学习英语的干劲更足了。

3.“超级书写秀”。因为提前学习了字母,必然会要求学生书写字母,同时我也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抄写单词,在抄写完毕之后,许多学生就已经能够熟练的记忆了,更别提认读了,同时也能将三年级下学期技能目标的难点进行合理地分散了。

4.“今天作业ABC”。结合单词认读教学进行简单的作业分层安排:A学生要求能正确抄写单词,并能熟练背默单词;B学生要求能正确抄写单词并能熟练拼读单词;C学生要求能够熟练认读单词并拼读单词。每组内的A学生检查B类学生,B类学生检查C学生,这样循环反复,最后全体组员一起检查A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资源优势,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标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加之教师的指导到位,实效较好。

5.“阅读长精神”。如何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我定期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趣味阅读小文章,让孩子去读、去理解,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调动自己的单词库,主动去理解文章的大意,对其今后的英语阅读理解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四、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通过一学年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的预定目标:提高三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已基本达成,本年级学生相对认读能力较高,年级中“瞎读”英语的现象也有所减少,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主动认读单词的学习常规习惯,对3A教材中约百个单词能全部认读正确达96%。

(二)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开发与实践,再对比后期的调查问卷,结合学生的实际达成情况与具体表现,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可取之处,但也使我看到了许多不足之处,引起了我的诸多反思,即教师要善于“抓住细节做文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研型的教师要形成系列研究项目;处理好个别班级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挖掘与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芦云丽,蒋海虹.小学英语认读初探.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对策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论文摘 要: 本文着眼于高校扩招后教育质量下降这一客观事实,针对当前如何确保高校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环保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LU Yanjiao

(Yizhou No.1 Middle School, Yizhou, Guangxi 546300)

Abstract With furt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ut also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facing the grim transi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hemistry, high schoo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ll combine organ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hemical education linked to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mbined with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emis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tactics

在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进步的今天,不可避免的,科技发展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方面人们通过新技术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使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对自然的过度开采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据有关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可产生4亿吨有害废物,而且化学污染可以占到生态环境污染的80%~90%。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更是十分严峻,生态破坏的整体趋势是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危害不断加重。尤其是我国大中城市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方面更为严重。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在当今世界显得十分必要,培养环保意识首先要从教育入手,针对当代青年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具有较密切的联系,化学教材在内容上也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许多化学方法和化学技术对实际解决化学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上的环保知识,将环保教育渗入到高中化学教学中。现本文以高中化学中环保教育的有关方面为立足点进行探讨,并提出实施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1 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据了解,目前我国在校高中生对基本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比如对酸雨的主要成分、温室气体的种类等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甚至对我国污染最严重的几个西北部省区并不了解,而这些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相关涉及,然而化学教学过程的欠缺和对环保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化学环保方面的知识缺乏。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深入环保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必修课程的设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重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并在教学中体现环保意识。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联系,比如高中化学的第一册第一章所讲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这一部分,与环保教育的温室效应和酸雨有着对应关系;“元素周期表”贯彻了环保教育中的放射性污染;对氧族元素的介绍可以联系到臭氧层空洞;二氧化硫的内容与酸雨污染进行联系;氮磷元素的介绍与光化学烟雾和水体富营养化的联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高中化学教育与环保教育的结合。在当前环保教育备受关注的今天,面对各种水污染、空气污染、固废循环再利用等环境问题,将环保教育带到化学教学的课堂十分必要。

2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师生之间将进行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化学教材作为实施化学教学的主要前提和根本依据,应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在化学课堂上根据大纲要求对化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刻讲解,并将环保知识融入课堂讲解中,深入浅出,将环保知识根植在学生心中,学生也应主动接受、消化和吸收教师讲授的化学知识及环保知识,由此可见,化学课堂是实现环保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中化学很多章节的内容都与环保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知识,又是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联系的章节,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并通过课堂讲解将环保知识进行渗透。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化学教材的内容安排制定适合的环保教学计划,例如高一年级对氯气、二氧化硫、氨气、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明确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高二年级对致癌芳香烃、卤代烃、硅酸盐、石油沥青等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途径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高三年级对电镀工业的污染及处理办法进行重点讲解。这种在化学教学中贯彻环保教育的方法如果能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的模板,在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改善和变通,那么高中学生不仅能在化学课堂上学到化学知识,而且能够增强环保意识,掌握环保知识,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在掌握一定生活技能的同时,有助于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可见,化学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既定科学知识的讲授,还包括对一些与化学因素有关的环境污染事件的讲解,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讲述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巩固所学知识。

2.2 实验教学中落实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助于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既是对化学知识进行应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向学生演示每个化学实验,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并指引学生建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对课本上的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优化实验效果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比如,对于氧气制备的实验,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方法和过程,要么实验设备过于繁琐,要么就是反应物需要废弃,这都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弊端。而我们可以通过电解水的方法避免这些弊端,在获得需要的氧气的同时,得到清洁能源氢气,而且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制氧气对环境无污染。这样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简化反应过程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也是高中化学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2.3 课外互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化学课外活动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丰富知识,开拓眼界的平台。课外活动教学实现了化学教学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对环保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充分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成立化学环保小组,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思,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环保活动,参加关于环保的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以及环保意识。将化学知识密切地与周围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在学习中加大对环保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宣传,从实际行动中宣传环保,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其中,包括垃圾分类、注意厨房通风、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等等。总之,将化学用到实际,不仅有利于教育,也利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3 总结

总之,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每位化学教师都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这个载体,充分利用、收集和整理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素材,联系化学发展的新成就,注重学生的兴趣特点,在教学中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环保教育,避免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勇于实践和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摸索出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环保教育的新思路,总结出新方法,把环保教育推向深入,以适应教学改革以及环保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艳涛.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121-122.

[2] 蔡绿波.探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才智,2012.36:67.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155-02

前言

英语阅读策略有效选择,使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阅读变得轻松,合适的策略选择也能最大程度提高学习效果。如今的英语工作者,除去外贸翻译官和官方翻译人才,大多数英文领域工作不需要大量交流,只是进行企业或者领导层的材料阅读翻译及处理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相关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高低对以后工作完成效率和情况具有极大影响。

一、高职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中学生阅读现状与问题

阅读能力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的英语教学也安排大量的英文刊物阅读任务,但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与阅读能力限制,再加上没有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下降。学生英文刊物阅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阅读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阅读理解能力差等。如今市面上介绍有多种的阅读策略,其实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阅读障碍难题;要想完全解决学生英语阅读问题,要改变学生阅读效率低的问题。

所以英语阅读策略的运用,对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具有极大影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是课堂上老师分配任务阅读;而且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大多数同学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才能使学生阅读时长保持在一定水平;最后是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良好习惯是成功开始,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最后还是要强调英语报刊阅读的量,英语报刊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学生对英语知识眼界和熟练程度。只有通过大量的报刊、课外读物、英文书籍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英语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

二、高职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中学生阅读策略

(一)元认知策略运用分析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严格考察评估自身心理承受任务能力,所要处理任务工作量与难度,及对自身认知活动监控、计划、调节和评价,这些自身调节与控制能力构成元认知策略。学习动机强度大小决定着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策略完成度的高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学生阅读较多使用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策略的运用。许多学生不能清楚了解自身是否拥有元认知策略,也不能依据自身情况合理开发自身元认知策略,这导致学生不喜欢制定英语阅读计划。只有少部分学生开发自身元认知策略,按照自己计划合理完成工作,取得良好阅读效果。

(二)认知策略运用分析

认知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将注意、学习、思维和记忆等多个方面有效结合的才能,这种才能能在阅读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认知策略总体来说还是个人拥有的才能,不具备分享的作用,而这种才能的开发需要学生自身努力。认知策略简单来说即为阅读调节策略,即学生在阅读时候,调动身体一切感官发挥作用,各种感官协调合作完成阅读任务,是“管理”阅读过程的方式。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开发使用这一策略。他们在阅读指令下达以后,不能及时根据指令内容采取恰当的措施改善和理解自身的阅读思维习惯。简而言之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恰当使用认知策略,有效协调各方面内容完成自身的阅读任务。对于课后布置阅读任务也是草草完成,没有科学的阅读方式选择,所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情感策略运用分析

情感策略指的是阅读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兴趣、态度、信心等情感因素的策略,阅读者的情感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果。情感是这三者之中唯一非认知因素,他们对学生英语阅读诱导、驱动和调节,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对英语阅读关注和兴趣,维持阅读连贯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但这种情感策略只是一种调节策略,对高职院校学生起不到长期效果,只能维持他们短期的关注度,阅读的继承性得不到明显的彰显与发扬。而且很多学生在其余两项阅读策略缺失的情况下,不喜欢使用情感策略进行阅读,因此自身对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逐渐降低。

三、高职英语专业英文报刊选读课程中学生阅读改革

(一)建立英语课外阅读文库

老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阅读兴趣、英语基础水平等,建立不同的PPD、不同难度的阅读资料文库。只有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阅读材料,他们才能在自身现有的基础上完成新的英语词汇、句式和语法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自身英语阅读能力。阅读材料要具有实用性、新闻性、知识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学生英文阅读与就业渠道相融合的关键,只有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谋生手段。我们可以设置与生活工作贴近的小故事、小哲理等,使学生从中发现自身语法和词汇储备的不足,弥补缺点发扬长处。老师也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断的提升阅读的难度和综合度;同时要给学生消化和吸收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巩固复习,使学生完全掌握自身学到的阅读知识。

网络的兴起,使学生的阅读不再限于书本的形式。学校图书馆也推出电子阅览室,同学们可以方便的下载相应的手机客户端,从客户端网络中下载自身需要喜欢的英文报刊和杂志。电子阅览室的成立,不仅大幅降低学校图书馆日常运营和添置新书的费用,也使学生的阅读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子阅览室的相关资料、文献和电子阅览物由学生和相关专业的教师提供。这种资料仅限于学校内部人员的交流使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在线观看或者下载阅读,一方面降低教师普及英语课外读物和报刊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开阔学生眼界。学生课外阅读英语材料,特别是英语报刊,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英语词汇量、语法和句式掌握情况。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已经不适合如今教学要求,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英语课外读物和报刊的无任务阅读,使学生能从枯燥又恐惧的习题阅读中解脱出来,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阅读课堂模式

教师的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模式的培养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也能使其学习兴趣迅速提升,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分配阅读任务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英语报刊阅读。学生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能够流量的复述文章的具体内容,还要简要的回答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表达方式;以及所运用的具体语法和句式,涉及到陌生的词汇和语法要标明,方便以后查阅使用。老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主要脉络,突出重点难点,学生自己总结文章结构与知识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阅读方式,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阅读中,极大程度锻炼学生听力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与提高,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要求。在学生学习阅读过程中,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观点,错误观点要及时指出并予以更正,也要肯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善于提出问题勇气,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只有使学生自愿快乐的进行阅读,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三)建立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

若想完全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就要建立严格的学生阅读综合评价体系。只有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评价模式,才能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阅读彼岸准,使学生产生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目前的英语专业学生报刊阅读评价标准,有以下几点:(1)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英语词汇与语言储备,能够阅读一般英语文章;(2)能够主动阅读英语报刊,自身愿意扩大阅读量;英语口语语言和书面书写,没有词汇、语法和句式上的错误;能够理解、分析、评判阅读材料。老师可以将阅读内容材料放于网络客户端,在线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自助阅读习惯。还要开发其他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巧。

第7篇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为例”(课题编号:11YB034)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民办高校教师流失主要表现为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民办高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流失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从分析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原因入手,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的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策略,旨在帮助民办高校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5P模型 民办高校 中青年骨干教师 教师流失

据教育部截至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557.52万人,占所有高校在校生的22.5%。随着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民办高校将在增加高等教育供给,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大多数民办高校正逐步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中青年骨干教师严重流失问题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中青年骨干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科研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对民办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对在职教师的士气造成消极影响;三是造成民办高校办学成本和教师培养成本的增加;四是影响民办高校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五是削弱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影响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稳定和保留中青年骨干教师,避免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显得甚为必要和重要。

一、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原因

1.师资队伍建设重规划轻落实

民办高校一般都会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且会出台配套政策和措施。但许多政策和措施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缺乏资金保障。民办高校的不断建设和发展,需要考虑的各项办学成本也在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必须支出的硬件建设等办学成本外,投入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资金就无法给予充分保证。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民办高校往往主要考虑到投资办学的收益和回报,因此,学院的日常事务管理中经常用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管理教师队伍,仅仅把中青年骨干教师当作自己的普通雇员,而较少考虑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往往存在“重短期,轻长期”、“重兼职,轻专职”、“重教学,轻科研”、“重理论,轻实践”以及“重使用,轻培养”等用人的理念,这样的管理理念与思路带来学校内部管理各方面的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许多写在纸面上的各项师资建设规划和措施最终要么因为资金原因要么因为管理的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中青年骨干教师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方向,但当中青年骨干教师将规划描绘的目标与现实情况之间进行比较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差,对未来缺乏信心,导致产生流失的可能。

2.教师招聘和引进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教师招聘和引进存在应急性。由于民办高校教师岗位几乎“一个萝卜一个坑”,不会多招聘教师来做储备,当面临中青年骨干教师离职或出现教师缺口的情况时,往往要求相关部门招聘教师到岗的周期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对应聘人员的考察把关上无法做到全面细致,导致招聘的部分教师不符合教师任职要求,教学效果差,工作能力弱。

另一方面,招聘与引进存在功利化。民办高校在教师的招聘和引进上主要还是看重学历和职称,往往为了改善结构,会招聘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这些人员中有些高学历博士教师科研能力强,但教学能力弱,无法快速转换进入教师角色,导致出现人才“过渡消费”的情况发生。另有些高职称教师属退休返聘教师,虽然职称高、经验丰富,但是知识结构老化,很难快速适应民办高校的工作环境,工作产出情况也很低。

这些现象和情况的发生对民办高校在岗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来说会形成强烈的冲击,产生不满情绪,导致流失的发生。

3.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重使用、轻培养

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普遍教学工作任务较重,除此外还承担较多的教学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长期疲于应付教学和其他工作,疏于开展自我学习和提高。久而久之,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都受到了影响,中青年骨干教师自身也易产生不安全感。

另外,民办高校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费投入十分有限;二是培训只重职前,不重职后;三是培训的对象覆盖面窄;四是培训内容和形式也比较单一。

上述使用理念和存在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勤勤恳恳工作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个人的进步和职业发展得不到支持。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当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力奉献的同时,得不到学院的后续培养培训支持,那么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院内在心理契约就会瓦解,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组织的认同感就会降低,势必直接导致他们的流失。

4.不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个年龄段人群处于职业生涯创立阶段,而这个阶段的特点则是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职业发展方向,如果不能解决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问题,就不能有效的解决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未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发展管理体系,一方面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缺失,未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和目标,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未提供充分的条件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由于民办高校不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职业发展,导致中青年骨干教师不能长久维持其工作热情,从而引发了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二、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策略

通过对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原因的分析,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制定了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保留对策体系。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对策体系主要包括:识人策略、选人策略、用人策略、育人策略、留人策略。(如图)

1.识人策略

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因此,所谓识人,就是要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有效识别出优秀的骨干教师人才,从而为重点培养,重点使用,重点激励奠定基础,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抓手。

民办高校应针根据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内涵特征和学院的战略目标,研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指标组成的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的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性的开发和管理中,做到“知人善任”。

因此识人是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选好人,用好人,育好人,最终达到留住人的目的,并且实现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 .选人策略

所谓选人策略,是指需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目标,通过招募、甄选、录用等一系列规范的招聘活动,为学院获取合适的人选补充教师岗位空缺或储备人才。选人策略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保留策略的先导。

(1)明确选人的标准。选人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环节。在进行选人之前,要了解民办高校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做好岗位分析和任职资格分析,明确选人的标准。选择的教师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具有与学校的文化相协调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留教师,促进民办高校发展。

(2)建立科学的教师招聘机制。在选人的机制上,要制定明确具体的选人办法,从制度上规范选人的程序,把握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扩大发现人才视野,拓宽人才选择范围,避免应激性人才招聘,同时也要借助科学的测评方法对人才进行测评。

(3)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在与应聘教师面谈时要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同时要将学校目前能够在哪些方面或哪种层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真实完整地告诉对方,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避免过度吹嘘和做一些无法实现的承诺。这样可以避免招聘的教师进入学校后产生失落感,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产生主动流失的可能。

3.用人策略

所谓用人策略,是指通过运用薪酬和考核手段,激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能力不断提高、工作不断改进的持续发展动力。

(1)改革薪酬分配制度。薪酬涉及到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能力、价值和贡献的一种评价和认可,也是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满意度、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薪酬分配制度要将中青年骨干教师个人的工作任务和业绩状况与薪酬挂钩,使待遇与贡献密切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劳动价值,形成重实绩、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使学校真正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设置科学、有效的薪酬分配制度,能够优化民办高校自身人才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减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2)完善考核体系。考核体系是实现民办高校科学管理、高效运作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机制。民办高校应完善现有的考核体系,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价依据和程序,明确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岗位职责,量化考核的指标,将考评结果有机地与教师的薪酬、奖励、晋升等挂钩,避免大多数民办高校“负责不负责一个样,做多做少收入差距不大”等有失公平的情况发生。

4.育人策略

育人即培养人,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围绕这一重要职责,民办高校要以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以增加人才培养投入为关键,以开展多种方式专业培训为手段,以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生涯管理为重点,从而实现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院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1)改变观念。改变对待中青年骨干教师“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要认识到民办高校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并非无谓的成本消耗,而是一种目光长远的投资行为。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师本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形象的提升。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结合一系列实施细则,充分考虑中青年骨干教师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上做到“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教学与教研培养并举”、“理论与实践培训同步”、“使用和培养协调均衡”。

(2)持续投入。人力资本需要不断进行投资,在一个十分重视人力资本的组织中,人力资本可以增值,因此组织需要不断营造学习氛围,从而使人力资本持续地自我优化。通过对中青年骨干教师持续投入,可以为中青年骨干教师找到发展方向,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不断发展,并维持稳固的“心理契约”,增强对民办高校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从而培养一支稳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3)实施“职业阶梯计划”。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体系,制定并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职业阶梯计划”。将民办高校发展需求与教师本人职业能力与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教师职业规划,帮助教师设计逐级发展的职业阶梯,根据教师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特点,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学习培训提升能力,完成工作设计,获得职业晋升等方式逐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对民办高校的忠诚度,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工作有奔头,就会安心工作,并努力发挥最大潜能。

5.留人策略

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来说,除了物质方面的需要外,一些非物质方面需求也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择去留的考虑因素,一个好的工作氛围与工作条件是留人的重要因素。因此,留人策略的核心就是除了提高待遇外,更要通过工作氛围、工作条件等环境的改善,以实现留人的目的。

(1)改善工作环境。民办高校工作环境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中青年骨干教师对学校的总体评价,对教师的流失具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学院应加强软硬件建设,改善工作环境,从而使中青年骨干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应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丰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内涵,实行弹性工作制度,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工作,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求。

(2)营造民主氛围。中青年骨干教师期望发挥聪明才智参与学校建设发展,愿意建言献策和参与到学校管理。因此,在学校管理上应更多的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减少行政化手段,增加人性化措施,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的参与度,激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发展。

(3)注重人文关怀。根据人性假设论,中青年骨干教师是“社会人”,他们不仅关心薪酬、福利,还需要满足友谊、安定、归属感、和谐的社会关系等等社会需要。民办高校应采取“以人为本”的师资管理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上尊重、关心、爱护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力宣传和倡导中青年骨干教师热爱民办教育、热爱学校和教师职业,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营造领导、同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的和谐氛围,使他们产生归属感,把学校的事业与自身的事业有机结合,在民办高校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芳.职业生涯规划.职校教师管理的新视角[J].职教论坛,2006(6)

[4]石兆.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2)

[5]罗双平.职业生涯阶段划分[J].中国人才,2000(2)

[6](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8

第8篇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理论基础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 

学习离不开生活,知识要在实践中得以展现。为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合理地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理论上讲,是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从实践上看,少先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优势是“活动育人”,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课题的深入研究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途径。 

(二)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环境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提出“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3. 重庆市教委特别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让学校教育的功能向社会化倾向,学习的场所不仅仅限于课堂,而是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从侧重“外部施教”转向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体验和积极的教育引导,消除少先队员身上的弱点,使之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自我存在的价值,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不断探索中,通过学校教育的过程,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少先队”:少先队是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它在少年儿童教育事业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组织与载体,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促进广大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二) “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是少先队组织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它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少先队员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走出教室,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依靠社会力量,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对少先队员人生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三)“个性”: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的个性有共性与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个性是以社会性为主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其实质乃是社会性;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略)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创新程度 

1. 把少先队活动与社会志愿者活动有机结合,在安全与稳定上得到政策支撑,在活动方式上保证了深入实践,让学生明正言顺地真正走入社会,亲身体验,寻求自身个性与社会共性之间的平衡,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实现人性的社会化。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2. 把学生实践能力与学生生涯发展的研究有机结合,通过开展现场体验、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对生涯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也是该课题的一个创新点。 

(二)研究假设 

1. 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品质、价值观、信念、以及文明的行为方式的能力,为学校教育实现全面育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2.对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策略的研究,为有机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系列化,着力构建切实可行的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成为学校推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学校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新型国际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3.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与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关系的研究,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为学校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教育的途径。 

六、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学生目标:通过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为学生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教师目标: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3.学校目标:通过实验,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拓展学校教育的途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更上新台阶。 

第9篇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专业编写:

过滤净化项目建议书

过滤净化项目申请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环评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商业计划书

过滤净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过滤净化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过滤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 ,政府批地 ,融资,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

【关 键 词】过滤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进入公司网站,了解详情,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 此报告为个

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 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 为企业项目立项、上马、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

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

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 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 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

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 经济上的合理性, 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

行性研究报告。 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

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级资质

第一章 过滤净化项目总论

第一节 过滤净化项目背景

一、过滤净化项目名称

二、过滤净化项目承办单位

三、过滤净化项目主管部门

四、过滤净化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五、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六、过滤净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七、过滤净化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第二节 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三、选址

四、过滤净化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五、环境保护

六、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七、过滤净化项目建设进度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九、过滤净化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十、过滤净化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第三节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四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过滤净化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节 社会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过滤净化项目相关政策分析

一、

二、过滤净化行业准入政策

三、过滤净化行业技术政策

第三节 地方政策

第三章 过滤净化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过滤净化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国家及过滤净化 行业发展规划

二、过滤净化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第二节 过滤净化项目发展概况

一、已进行的调查研究过滤净化项目及其成果

二、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三、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四、过滤净化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第三节 过滤净化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状与差距

二、发展趋势

三、过滤净化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过滤净化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四节 投资的必要性

第四章 市场预测

第一节 过滤净化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一、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供应现状

二、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供应预测

第二节 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一、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需求现状

二、国内外过滤净化市场需求预测

第三节 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一、过滤净化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第四节 价格现状与预测

一、过滤净化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二、过滤净化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第五节 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三、营销策略

第六节 市场风险

第五章 过滤净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国内生产企业现状

一、重点企业信息

二、企业地理分布

三、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四、企业从业人数

第二节 重点区域企业特点分析

一、华北区域

二、东北区域

三、西北区域

四、华东区域

五、华南区域

六、西南区域

七、华中区域

第三节 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产品竞争策略

二、价格竞争策略

三、渠道竞争策略

四、销售竞争策略

五、服务竞争策略

六、品牌竞争策略

第六章 过滤净化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

第一节 过滤净化行业产销状况分析

第二节 过滤净化行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

第三节 过滤净化行业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过滤净化行业获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 过滤净化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第七章 过滤净化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一节 市场调查

一、拟建过滤净化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二、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三、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四、替代产品调查

五、产品价格调查

六、国外市场调查

第二节 过滤净化行业市场预测

一、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二、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三、价格预测

第三节 过滤净化行业市场推销战略

一、推销方式

二、推销措施

三、促销价格制度

四、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第四节 过滤净化项目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一、产品方案

二、建设规模

第五节 过滤净化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