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园老师学习材料

时间:2022-07-12 15:46:27

导语:在幼儿园老师学习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园老师学习材料

第1篇

快乐15分钟

在每日巡视中,园长发现,在幼儿园每天能看到幼儿嬉戏在操场上,自编自导自演着各自的游戏……可很少听到幼儿的歌声。于是,园长抽取一个学年的园本教研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公开教研集体活动共计35个,其中倾向科学领域的21个,语言和社会领域的9个,而艺术领域的仅有3个,占所有活动的8%。园长又选取小、中、大班各两个班级的课程方案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幼儿园一目生活中音乐活动的缺失。喜欢(或擅长)音乐的教师往往会在自己的一日课程中有目的地开展音乐活动,或者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自然融合,但很多教师似乎将音乐活动视为可有可无。某班级教师在一个学期的4个大主题活动中预设了29个活动,其中音乐活动仅有1个。

数据摆在面前,园长意识到是教师相关意识的缺失及相关专业技能的欠缺导致音乐活动的目标无法落实。由此,园长期望教师能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并计划通过教研活动来编制各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活动教材,通过培训来强化教师的课程平衡意识……然而,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大叹力不从心,在他们看来音乐活动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强项;而一些不擅长音乐、对音乐缺乏兴趣的教师则认为音乐活动应该让那些擅长的教师去负责。如果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落实仅仅依赖小部分教师的热情与兴趣,其结果只会是“领导抓一抓,下面紧一紧;领导松一松。下面自由行”。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保障“班班有音乐”呢?在反复讨论、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园长有了“每天午睡后安排15分钟音乐活动时间”的设想。为确保音乐活动正常进行,幼儿园调整了作息时间。

这以后,在每天的规定时间里,音乐响起,每个年级组所有的带班教师都带着幼儿到操场唱和跳。然而,在巡视中园长又发现了问题:教师为了确保这15分钟里幼儿能整齐划一地做好动作,不辞辛劳,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演示,训练幼儿的手势、节奏、表情、站位等。园长听到教师的喉咙嘶哑了,看到幼儿的表情木讷无奈。没想到这个安排平添了一个训练幼儿的内容,园长的心又一次被揪起来了。于是,我们开始分析问题、寻找策略。首先,每日15分钟里教师要不要教?怎样教?最后。我们倡导通过“山羊剧团+每日示范”带给幼儿美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达兴趣。其次,幼儿该“习得”还是“学得”?我们向大家呈现了月初、月末两个时间段中两个男孩的不同表现,让教师坚信:日积月累的习得是激发兴趣、发展能力、提升水平的最佳途径。再次,一个音乐内容的学概需要多久?我们从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出幼儿从完全陌生到比较熟练,花上一个月时间基本能达成预期目标。为此,我们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编制了小中大班30余个音乐教材,终于让歌唱与律动活动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还总结了每一个音乐内容设计、实施背后的内涵,形成了“音乐15分钟”活动的操作要点和评价指标。

按理说,对这个项目的研究至此可暂告一个段落,然而,园长依然在思考:幼儿快乐不快乐?“音乐15分钟”活动以做操、跳舞形式为主,幼儿之间缺乏互动,作品之中也鲜有幼儿的自主表达……在教研活动中,园长抛砖引玉,继续激发教师思考:“音乐15分钟”能不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音乐15分钟”只能为音乐教育服务吗?能否成为幼儿游戏及自主表达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将“音乐15分钟”变为“快乐15分钟”?于是,新一轮的研究开始了,教师开始关注“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在课程实施反馈座谈会上道出了心声:“之前,我回避组织音乐活动,一想到幼儿毕业典礼要排舞蹈就发慌,因为班里肯定有部分幼儿的动作不标准。现在好多了,仅大班一年。幼儿就有十多个音乐教材唱过、跳过、玩过,我可以选幼儿最喜欢、最拿手的内容来表演……”“现在每天有15分钟的时间,看不见教的痕迹,也没有统一的指挥棒,教师和孩子都放松下来了,效果反倒更佳!”

园长的先思先行还落实在其他研究中。例如,在“以自主游戏推进关键经验”的研究中。园长看游戏现场,听案例介绍,看教师的观察记录,发现:在游戏中,教师看到了“医生”穿着白大褂看病,娃娃家桌上放了很多碗、盆、碟,“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忙个不停,“爸爸”拿着电话机一个劲儿在“喂”,但是否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了呢?于是,园长观察了近30场游戏,做了近30份观察记录。并告诉教师们她所看到的一切:园长看到游戏中“文具店”的“工作人员”规定10元钱可以买两样东西,可有的“顾客”偏要买3样东西。“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办法:“10可以分成5和5,6和4……10怎么可以分成三份呢?”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数的组成的学习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不少幼儿询问:“还有多久播新闻啊?”“主持人”一一给予回答“还有五分钟”“还有四分钟”。一旁观察的教师问:“怎么每次都要问时间呢?电视机里有时间提示吗?”“主持人”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找来小纸条写下了“01:10”粘贴在“电视机”一角。这个游戏中不是有时间概念的运用吗?园长看到游戏中有“游客”向“工作人员”提出:“我家里有鳄鱼玩具,我明天带来,鳄鱼应该放在野兽区的,对吗?”“工作人员”犯难了,不知所措。这个游戏中不是有关于动物种类的探究吗?这些案例摆在教师面前,教师悟到了:原来,游戏中真的存在大量的学习契机。

在有关“个别化学习中提供可玩性材料”的研究中,园长看到教师精心制作了“花瓶”和许多漂亮的“小花”,她明白教师是想要推进幼儿“数物匹配”的能力。园长看着孩子们来回摆弄着材料,思考:能不能变成游戏呢?园长作了这样的尝试:领着教师制作了大小套盒,引导幼儿抖动大盒子里的糖果,让糖果跳进小盒子,并在竞赛游戏中鼓励幼儿迅速目测少量糖果的数量,并将盒子放到相应的位置,锻炼幼儿的目测能力及动作敏捷性。结果。教师首先爱上了材料,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孩子们更是爱不释手。园长还组织教师“玩材料”“评材料”,让教师明白“可玩性材料”设计中追求不同的过程或结果至关重要。

曾有人问:“园长需要事必躬亲吗?”我们的回答是“必须的”。在幼儿园研究重点、难点工作时,园长的感同身受能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园长的实践探索能落实对教师的精准指导,园长的全力以赴能有效体验行动的意义与效度,为教师的研究和行动把握方向、提供依据。

水果争5

在研究如何设计学习材料的过程中,陈老师想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5的组成”的学习材料。她精心制作了5张娃娃卡片,并在娃娃衣服的颜色、手上道具的大小、头饰的种类等方面做足了文章。她还设计了一张表格,鼓励幼儿根据娃娃身上的不同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如,穿黄衣服的娃娃有1个,穿红衣服的娃娃有4个;5可以分成1和4)。陈老师对自己制作的这份塑封、包边、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材料非常满意,认为幼儿肯定会喜欢。果然,材料投放后。幼儿被鲜艳的画面所吸引,争着、抢着要玩。可没过几天,就没人问津了。陈老师忍不住问:“为什么不玩?前两天不都抢着玩吗?”孩子们回答:“玩过了,会玩了,不好玩啊!”

陈老师翻看着自己辛苦制作的材料,发现简单、重复的操作的确像在完成“作业”,缺乏趣味性。“如何让它好玩一点呢?”让它从平面变成立体,一定能吸引眼球。于是,陈老师找来一些废弃的棋子,在棋子的一面贴上汽车的图案,另一面贴上飞机的图案,并把它们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子中。孩子们轻摇盒子后。可以数数在朝上的那面中小汽车有几辆,飞机有几架。陈老师给这份新材料取名为“摇摇乐”,她鼓励幼儿把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她看来,记录很重要,能落实“5的组成”这个知识点。该材料投放后又一次迎来了幼儿热切的目光,他们每天摇着、数着、记录着,不断地体验和感知着数的分解和组成,在一次次的玩耍与记录中,他们总结出“5”的组成有6种可能。

一次,幼儿园课题组开展活动,陈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摇摇乐”及孩子的记录情况,很多同事都觉得这样的设计很好。然而,园长却在思考:“摇的过程有悬念、有乐趣,毋庸置疑。可是,在幼儿摇出5的所有组成可能后,在他们完成记录后,他们还会有反复游戏的兴趣吗?”

园长的话激发了陈老师的再思考,能不能设计一个百玩不厌的材料呢?陈老师和她的教研组同伴们开始了又一次尝试。这次,一个同事的介绍将大家的目光带到了一个叫“德国心脏病”的游戏上,那步步惊心的过程深深地吸引着大家。于是。大家一起找来扑克牌,稍加改进,一个叫“水果争5”的游戏产生了。虽然“水果争5”所运用的经验依然是5的分解和组成,但那变化无穷的过程、不断出现的变量、不可控的结果让幼儿们对此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也带给了他们无穷的乐趣。设计游戏的过程也开启了教师的智慧大门,大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眼明手快”“眼力大考验”“向左向右”“兔妈妈找萝卜”“捆木棒”“找宝藏”“翻翻乐”等游戏。看着幼儿乐此不疲地玩着,大家都体会到好的游戏不仅能满足玩兴,还能激发玩智。

第2篇

看区角活动的现状:近两年的教研活动中,围绕区角材料投放、区角活动区域的划分,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区角活动中幼儿的游戏习惯开展了一些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区角活动可以划分为区角学习和区角游戏,区分其特征的主要标准在于区角学习中材料的投放是否是教师预设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在幼儿操作后对学到的东西是否具有确定性,但在具体活动中却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诸如:准备了许多材料,孩子们却不去理喻,玩性不长该怎么办?老师在孩子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让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使孩子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使区角学习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有的老师采用放羊式的指导方式,对孩子的发现漠然处之,使智慧的火花自然泯灭――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在区角学习活动中存在。

如何使区角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孩子的自主学习,让孩子真正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则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试用区角活动这一实践模式,不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儿童观,对教师本身的教育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一、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满足活动的需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他的《人使教育对象》一书中写到:“如果教育学想从各方面教育人,那么它应首先从各方面了解人。”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3―6岁的幼儿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处于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尤其突出,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通过亲身尝试获得直接经验,在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受集体活动形式、时间、内容、方法、教具等多方因素的制约,幼儿多种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而区角活动恰巧符合幼儿的特点,在区角学习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现的特别充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水平,不仅要满足幼儿好奇心,还组织幼儿动手动脑,并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故事、实验、看录像、参观、郊游等各种手段,给幼儿创造体验感受学习的机会,不仅括宽了幼儿的知识面,而且找到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答案,从而激发起再次发问的欲望和学习兴趣,通过开展区角学习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区角学习活动的作用,接着我们又增设了许多区角,并且每天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让他们感受来源于自然、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经验,我们通过区角学习活动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活动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满足了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

二、区角学习材料投放要具有目的性

在区角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在不断的操作探索中进行自主的学习,老师们投放在活动区的材料,是孩子们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工具,是孩子们进行区角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老师们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就能引发孩子们进行相应的活动,因为在我们投放的材料里,有老师预设的目标,预设的目标为孩子的活动划定了方向,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发现老师希望他们发现的某种规律、某种问题,在幼儿对区角学习的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因此,区角学习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必须与具体的目标相联系,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谈谈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多元;开放;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反思交流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68-01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幼儿园大多采用“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拼”等“优质课”评比的教研形式。很多教师只是在网上搜一搜,应付着上一节课,教学收效甚微。这次,幼儿园改变了以往惯例,采取了“同课异构”教研新模式。即根据教师的兴趣倾向、年龄互补、业务水平、表达能力等进行合理搭配,分成不同的教研小组。各组根据共识调整、优化方案,再推举一人展示优化后的方案,以探求教育策略的有效性。下面,以语言活动“熊爸爸买鞋”为例进行教研探究。

一、第一组活动方案

执教者:王老师

活动目标:(1)通过倾听、自主阅读、讨论等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小熊穿不上新鞋的原因。(2)通过尝试丰富幼儿买鞋的生活经验。(3)让幼儿感知成长的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大图书一本、小图书人手一本。

活动过程:(1)师生谈话活动。师:今天是小熊的生日,熊爸爸给它买了新鞋做礼物,新鞋怎么样?(2)幼儿阅读活动。(3)幼儿讲述活动。出示大图书,师:谁愿意讲一讲你最喜欢的那幅图?看课件,老师完整讲述故事后,师:熊爸爸买了三双鞋,小熊为什么一双也穿不上?请小朋友教教熊爸爸怎样才能买到合适的鞋。(4)幼儿探索活动。师:大家既然说“试穿”是好办法,那么就请试穿一下你旁边小朋友的鞋吧!教师小结:最合适的鞋应该是比自己的脚稍微大一些的。(5)幼儿感知、体验活动。师:小熊通过穿不上鞋知道自己长大了,小朋友们是怎么知道自己长大的?你们穿不上的衣服、鞋,不需要的书、玩具,是怎么处理的?看课件,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成长的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

执教者反思:亮点1:人手一本的小图书,使每位幼儿都获得了专注于作品理解和讲述的媒介,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展开自主学习的需要。亮点2:试穿鞋子这个环节,使幼儿获得了如何买鞋的生活经验。困惑:教师淡化了对幼儿讲述和谈话内容的评价,应适时加以点拨、引导,拓宽幼儿谈话的深度。

参研者互动交流:教师A:讲述氛围很重要,但评价不能忽略。教师B:全班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评价可以形成幼幼互动。评价可以自然渗透到孩子的讲述中,直接指出好的地方,让孩子有一个榜样,那么在以后的讲述中,他们会尝试着模仿,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C:“试穿鞋子”活动可以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这样更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

二、第二组活动方案

执教者:刘老师

活动目标:(1)欣赏童话故事,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中明白小熊一天天长大、鞋子穿不上的道理,感受小熊的情感变化。(2)通过试一试、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鞋。

活动准备:课件、操作图卡。

活动过程:(1)看课件,欣赏故事。(2)发现成长、体会成长。师:小熊是通过鞋子穿不上发现自己长大了,小朋友们是通过什么发现自己长大的?(3)操作活动,续编故事。师:第二年,小熊的脚长得更大了,请你们帮他选一双合适的鞋吧!老师提供了大中小三双鞋子图片,幼儿通过试、比、量的方法找出了一双适合小熊的鞋。(4)把这三幅图串联起来,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执教者反思:亮点: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买鞋的生活经验,并续编了精彩的故事,整个过程幼儿非常投入。困惑: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幼儿缺少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是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语言信息,没能为幼儿创设语言发展的机会。

参研者互动交流:教师A: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可是透过活动表面进一步分析活动的实质,不禁要问:作为一次语言教学,幼儿语言经验的拓展、积累,语言能力的发展体现在何处?教师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倡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我们应该注重让幼儿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

三、教研组对活动方案的共同感悟

(1)合适的语言环境:营造一个平等开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流,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中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语言加工,获得发展语言的机会。(2)有效的学习材料:提供适合幼儿语言水平的学习材料,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应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幼儿“跳一跳摸得到”。(3)探究的空间:在活动中要始终注重营造探究的空间,让幼儿自主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4)有效的评价:有效评价能使幼儿产生递进性的自我提升。让幼儿分享同伴的优势资源,并在反思过程中产生跳跃性提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研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在不断优化――改进――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反思更加具体、有效,教师们的思路更加清晰、开阔,能促使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快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

决定孩子学习状态的因素,不是学习内容的深浅,而是这个学习内容是不是孩子喜欢的,能否激起孩子的学习热情,能否引起孩子的探索兴趣。因此,在自主学习中,我们应从孩子常见的问题和矛盾冲突中确定孩子的学习内容。

在一次猜谜活动中,小朋友了解了谜面的特点:语言简短,突出重点但不能出现谜底。小朋友非常喜欢猜谜但又受到识字量较少的限制,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活动就很难开展。于是,老师引导小朋友尝试编谜语,启发小朋友把动物的主要特征用简洁的语言编成类似儿歌的谜面,互相出谜、猜谜,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互动。一次集体活动不能充分满足每一个小朋友的兴趣,于是老师又将许多动物卡片放到区角中,让小朋友随时可以编谜语、猜谜语。老还在活动室的一角放置了一些有关动物的文字卡片,以满足个别小朋友对识字的兴趣。猜谜活动在分散―集中―分散的过程中,使集体活动、区角活动、个别活动有机结合,小朋友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满足。

二、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

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自主学习的成效。提供丰富、合适的学习材料,供孩子自由自在地选择,可以让他们依据自己的水平和意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

一般来说,孩子是通过接触直观的具体事物来感受信息、获得经验的。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尽量把学习内容“物化”为可以呈现的经验,尽量通过学习材料传递更多的信息。如生活常识,我们让孩子通过对不同材料的亲身感受去获得。例如在“光和影子”的活动中,用到的材料有手电筒、各种塑形动物和厚薄不一的纸。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自己去选择喜欢的材料动手制作。总之,我们在孩子自主学习时,一定要提供给他们可以操作的、具体直观的、可选择的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自己动脑想,自己动手做,这样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就有了保证。

三、对幼儿的选择进行相应的引导

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的愿望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有各自喜欢的内容、材料,也有各自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发展进程。

第5篇

【关键词】管理,家长,助手

幼儿园的教育是家长、老师齐心协力共同协作的教育,班级管理除了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之外,家长对幼儿园班级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小班孩子入园开始,一直到孩子大班毕业,家长们将随之伴随我们三年的时光。这三年中,老师与家长就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关系中,从一开始的彼此陌生,彼此审慎,彼此试探的关系,慢慢的熟悉起来,然后放松戒备,放开心怀,很多家长最后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有的老师偶尔也会说:“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难弄。”我们不排除有个别家长确实用有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老师,但更多的家长非常愿意配合老师,做老师的助手,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而付出努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家长当好老师助手的角色,真正为幼儿园工作出力呢?我把多年来与家长相处过程中,挖掘出家长中不同类型的资源做一下梳理。

1.挖掘家长中能言善道会说会写的资源

幼儿园经常会组织家长进行征文活动或讲座活动,这些征文和讲座完全要家长自己去书写去成文,交上来的文章既要符合主题,又要行文流畅,还要引起其他家长的共鸣,这就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

这种情况下,就要老师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其中的佼佼者,挖掘家长中能言善道会说会写的资源。我一般会关注那些学历较高的家长,或者平时交谈的时候很会交流的家长,这些家长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文字能力一般都比较强,把征文、讲座的任务交给他们,往往会得到一些分析到位、有见解、有思想的好文章。就像我们班中的几位家长,都曾经在年级组、班级中的家长会上进行过发言,如鑫宇家长、怡菲家长、恩嘉家长的精彩讲座就得到了其他家长们的欢迎,我觉得最高兴的是,他们的PPT也制作得非常精美,让家长们美文与美图共赏。

2.挖掘家长中巧手能干会做会动的资源

每个老师都觉得幼儿园需要动手的事儿太多了,主题墙要布置了、个别化学习材料要更替了、有时还要教玩具制作评比、有时是运动器材制作评比、有时是艺术教育条线布置的各种评比,大家都有忙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何不发动那些巧手能干会做会动的家长呢?对这部分家长,我更会关注那些心灵手巧的妈妈们。

我班耀才的妈妈就是一个手很灵巧的妈妈,而且她很配合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如;我们在中班的时候发动家长进行运动器械的制作,她用布条和铁丝编了一个篮筐,获得了家长组的佳作奖,这个篮筐至今还挂在我们的教室里,室内运动的时候可受小朋友欢迎了。这个学期艺术教育组发动“七巧板拼图”评比,耀才妈妈兴致盎然的与儿子一起参与进来,我原来布置给她的任务是一幅作品,没想到结果她交给了我6幅作品,每幅作品都独具匠心,构思巧妙,体现了耀才妈妈的聪明才智。

另外,悦琪妈妈、美儒妈妈都是手很灵巧的妈妈,她们代表我们班参加了园内的“头脑奥林匹克亲子擂台赛”,都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

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尝到了请家长一起制作教玩具、学具、个别化学习材料的甜头,家长正成为我们得力的助手。

3.挖掘家长中热心热情愿意奉献的资源

幼儿园每年都要招募一些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担任家长志愿者工作,这项工作虽然简单,但是要很强的责任心,只有那些热心热情,愿意为幼儿园奉献的家长才能担当的起来。

原谅我在这个点上曾经看走过眼。我们班在小班的时候,由于对所有家长都还不熟悉,一开学家教部门就要老师确定志愿者名单,我就请了一名奶奶,因为这个奶奶年纪50不到还不上班,对老师很热情,冲着她这份热情,我请她担任了家长志愿者的工作,这位奶奶也满口答应了。但是在整个运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经常迟到,有时还借着进教室方便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对志愿者的工作其实却敷衍着,到学期末甚至缺席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不断的物色其他家长,通过一年的观察并与家长们接触了解后,我发现喆鑫奶奶正是我想要找的那名志愿者。果然,中班后,喆鑫奶奶担任家长志愿者尽心尽责,每次早早的来园,微笑着提醒小朋友注意安全,为小朋友入园洗手卷袖子一丝不苟。而当我们“远足活动”的时候,她走在离自己孙子远一点的地方,不断提醒其他孩子注意路面情况,看到我班的小胖子背着放水的书包走不动路,她就主动把包背在自己身上,减轻小胖子的负担,让我们老师都非常感动,我庆幸自己找对了人。

还有其他家长也都很热心幼儿园的工作的,如嘉嘉爸爸、琪琪妈妈等,对老师请他们担任志愿者工作始终都大力支持,并照顾好全体孩子,不存一点私心。两位还都有记录下活动现场的习惯,如“走进小区”时、“参观消防中队”时,他们都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并冲印好了送到老师手里,让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4.挖掘家长中具有特殊才能配合教育主题开展的资源

家长中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强人精英,而是在教师眼中对幼儿园主题开展可以提供一些帮助的人。如《马路上的车》主题活动中,可以请家中有车的家长事先带孩子观察车辆,请做出租车司机的家长介绍出租车的功能,请在铁路部门工作的家长介绍火车运行的机制等;又如:角色游戏中创设小医院的游戏情境,就可以请我们班职业是护士的家长帮助收集游戏材料,介绍一些简单的医院知识等来丰富幼儿的认知;还如:《有用的植物》开展的时候,其实老师对于植物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的,正好我们班有一位家长是农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那么向她请教问题,解决老师认知的匮乏,给幼儿正确的知识,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家长中的能人真的很多,各行各业都有我们的家长,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关注家长的工作情况、学历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的主题开展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找到帮助我们的家长,让家长成为我们真正的助教。

5.挖掘家长中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的资源

这一点,我是特地针对我们的家长委员会而谈的。我们学校有校级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家委会的家长在所有的家长中是比较有威信的,他们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承担着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纽带作用,往往他们的言论更能被家长们接受。他们在与其他家长的交谈中,如果一直宣传的是幼儿园阳光的一面、积极地一面,那么家长们对幼儿园的整体评价也会是阳光的、积极地、正能量的。如果家委会有个别成员总是用一种狭隘的、压抑的言论去与其他家长交流,那么他在家长们中间会传播一种不良的心态,造成家长对幼儿园、对老师的误解,形成一种负面的影响。

所以,老师在推选家委会成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的选择那些自身就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善于与老师进行沟通、理解老师的家长来承担家委会的工作,他们会把积极热观的正能量传播给所有的家长,老师做起工作来也会事半功倍。

6.挖掘家长中善于观察捕捉问题的家长资源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幼儿园;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28-04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过于强调教师对幼儿的单项控制、忽视师幼的交互活动等弊端依然存在,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要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明确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并以此为根据,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1〕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概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即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有效教学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根本尺度,不再以获取知识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2〕

有效教学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有正确和适当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师幼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教学目标预定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剪裁教学内容。内容的呈现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幼儿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不但有利于“教”,还有利于“学”;同时,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各种偶然的、生成性的因素,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气息、生活活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效应,推动教学的动态开展。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流动的、充满情感的创造过程。(2)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性质和特点,合理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科学地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幼儿,减少预设,设计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幼儿感到活动的主题与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3)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呈现师幼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既有教法,更重学法。要有意识地将关键经验物化为生活材料和活动情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发展。(4)师幼、幼幼之间保持有效互动。教学过程体现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的辩证统一,师幼、幼幼之间平等对话。教学过程中突出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5)重视教学信息反馈,做好教学调控。重视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和评价,在开放系统中,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呈现生命的灿烂。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具的使用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感知长度守恒”的第一课时,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判断:(1)并列摆放。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2)变换方向。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3)改变形状。教师:“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

场景2:在小班健康教育活动“走钢丝”中,教师准备了一根直径约3厘米的麻绳(成人拔河用的绳子)作为“钢丝”。在幼儿自由玩绳、教师示范、幼儿个别尝试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在“钢丝”上练习直走和横走,不要从“钢丝”上掉下来(即保持平衡)。由于提供的“钢丝”实在太粗了,教师示范直走时也不能保持平衡,更何况是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结果没有一个孩子尝试直走,横走也成了“垫脚”走。

场景1中,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人知晓。因为教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场景2中活动之所以低效,“钢丝”罪责难逃。“走钢丝”其实就是假想的情境活动,根本不需要实物道具,在地上画粗线或者走地板的拼接缝即可,教师花大力气搬来的器材实在是多此一举;小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平地走路保持平衡尚需锻炼,而现在让他们在成人都难以完成的粗麻绳上练习平衡走,自然是徒劳了。

在选用教具(器材)时,教师首先应考虑它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即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等,而非随便拿来即用;其次,选用的教具要与活动内容及幼儿年龄相符;最后,要考虑到简便有效,尽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寄托在教具上,而花不必要的精力去准备教具。

(二)真实的兴趣与有效教学

场景1:在大班数学教学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说:“今天老师要送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猜想:图书、蛋糕、玩具……可当教师揭开谜底(打开礼物)时,随着一声长叹“哎……”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们一下全都无精打采了。

场景2: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小兔的鞋子”中,一开始,教师边哼音乐边出示一蹦一跳的卡片“小兔”:“猜一猜,小兔为什么会这样开心?”幼儿回答:“采了一个大蘑菇”“要去参加舞会表演”“今天过生日”“帮助别人做了件好事”……

场景1中的教师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铺垫,但幼儿的这种兴趣是表面的,幼儿的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解密而很快消失。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猜测,并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等同于白白浪费时间。场景2中教师让幼儿依据提供的信息,如“小兔――高兴”“鞋子积压――推销出去”,围绕主题展开活动。这样给幼儿思维“搭脚手架”的猜测,不仅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吸引他们参与学习,有效地促进他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能激发他们真实的活动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有效的铺垫。

(三)活动的操作性与有效教学

案例:在大班美工活动“装饰面具”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纸袋以及若干材料(如树叶、毛线、旧图书纸、蜡光纸、绉纸等)。教师先向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并介绍了供制作的材料,交代了操作要求,请幼儿用所提供的材料制作“不一样”的面具。教师可能是想让幼儿自己作主,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所以对材料运用的多样性、材料搭配的和谐美、面具构图的独特性等要求一概不提。从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看,每个孩子都在制作,且都制作了一个面具,其差别就是动作的快慢、装饰材料的多少等。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都是拿起什么贴什么,或看看教师的,或看看同伴的,极少边思考边操作的。

主动学习意为积极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就以上这个活动而言,每个幼儿都动手做了,但像这类只动手并不积极动脑的参与,对大班幼儿能力的发展其实是无益的。事实上,这个活动的设计与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很多幼儿园常见。一个活动下来教师非常辛苦,而幼儿在操作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准备的材料时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却值得怀疑。教学活动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要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不够的,必须让幼儿积极思维,以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智能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不适当地强调幼儿的自主将会使教学失去有效性。

(四)幼儿已有经验与有效教学

场景1:小班幼儿对母鸡比较熟悉,一说到母鸡,他们便会发出“咯咯嗒,咯咯嗒”的叫声。可是,教师花了一个课时,一遍又一遍地重点训练幼儿对母鸡叫声的掌握。

场景2:五六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获得有关“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等生活经验。可是,在开展大班故事《甜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说说对药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是甜的等切身体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教给幼儿这方面的知识。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唤醒、启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参与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是要“一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等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否则将徒劳无益。

(五)教学内涵的把握与有效教学

场景:童话《好朋友》中,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不仅经常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中班有关这则童话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味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幼儿思维的单一。不少幼儿说道: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

这样的教学说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入,只注意到了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语句,即“是什么”的知识,没有考虑教材较深层的内涵,即“为什么”的知识或是“怎么样”的知识。把握不准内容的深刻含义,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教学就很难有收益。

(六)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有效教学

案例:中班科学教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玩具超市,请他们猜猜哪些玩具是会转动的:“请把你认为会转的和不会转的玩具,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画在第一排有眼睛的格子里(记录单)。”结果,幼儿记录的符号五花八门:有的用蝴蝶结表示会转的,花表示不会转的;有的用花表示会转的,小草表示不会转的;有一个女孩先用“√”表示会转的,“×”表示不会转的,但看见旁边的孩子都在画不同的符号,随即改成了小草和花朵……由于孩子们热衷于画不同的符号,而忘记了活动的任务。结果当教师请幼儿介绍一下自己是用什么符号表示会转的玩具、用什么符号表示不会转的玩具的,好多孩子说不清楚。

教师预设的目的是想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种既方便又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的符号”。但是,由于该要求与中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有距离且教师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本来一两分钟就能完成的事,结果花了十多分钟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像这样的“探索记录”――教师安排的不恰当任务,既浪费了幼儿的时间又没有教育价值,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我们鼓励教师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但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独特而突破规范。

三、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应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材料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能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在最大程度上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提供的各种信息去分析、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应本着“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以提高活动操作的有效性。因为期待一个教学活动中达到多个目标或解决多个问题,事实上很难真正落实,其结果往往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所以,以“一个活动只解决一个问题”来确定学习材料,更能促使幼儿对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与思考。这一原则在减轻教师准备材料负担的同时,又对教师选择材料、设计操作程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1)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如果目标本身不恰当,与儿童的发展相冲突,即使活动再“精彩”也仍然无效。(2)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教学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这样的目标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3)要有整合的思想,要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4)要突出重点,动态调整。

(三)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幼儿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幼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没有互动、交往,就不存在教学。〔3〕良好的师幼互动能拉近师幼间的距离,使教与学有效联结,让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幼儿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需要借助有效的媒介,如语言、行为、态度、肢体语言等。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师幼互动方式,切忌无谓地为互动而互动。

(四)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追求教学有效,就是要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时间管理,要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师幼互动和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活动上,尽量减少课堂管理、维持秩序等时间。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幼儿,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

(五)注意把握幼儿的学情

教师的教必须考虑幼儿的学,要“以学促教,以学评教,以学改教”。学情就是幼儿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体验、学习表现、知识理解程度、心理承受能力等。〔4〕教师如果不了解幼儿的学情,教学就不可能是有效的。

(六)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首先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表达精练、发音清晰、用语规范。其次,教学语言要简洁、通俗,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幼儿积极思维。再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形象、优美。教师要以语言的表现力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起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同时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内容的方向性、科学性、严肃性整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培,高洁.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协论坛,2009,(1).

〔2〕阮红芳,靳玉乐.有效教学论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3,(8).

〔3〕虞莉莉.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09.

〔4〕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2.

Reflections on Promoting Effective Teaching

Liang Jiang, Leng Ze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第7篇

有的家长为此大费周章,在一轮轮的海选中最后决出“冠军园”入读;有的家长只盯着一个所谓的“示范园”不放;有的非私立不读;有的非蒙特梭利不去……

寻寻觅觅,也许,宝宝的幼儿园就在家门口,就近入学本来就是最好的选择。

园长、老师访谈

Enbaby:幼儿园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杭爱华:孩子上幼儿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所以幼儿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倾向于“邻家玩伴”。

王敏:在幼儿园主要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游戏中学习。创设情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去处理一些问题,学会去有规则地收放玩具,在与老师和小朋友的互动中成长。

Enbaby:您赞成就近入学吗?选择家门口的幼儿园有哪些好处?

陈昌玥:相比每月学费动辄数千的幼儿园,家附近的幼儿园,知根知底,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宝宝和家长可以省去奔波之苦,省下来的时间,可以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早餐时间。

王敏:我认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就近入园,每天把时间浪费在接送路上非常不值得,就近入学能让大家的时间都比较充裕一些,孩子可以多睡会儿觉,家长也不会太过慌乱,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利于家庭和谐与孩子成长的。

而且,入园后往往有一个自由活动时间,如我园8~9点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为孩子提供主动开展各种游戏的环境,孩子们可充分展示自我,可以毫无压力、轻松地进行交流、交往。如果因为路途远而错失这个游戏活动时间,那就太可惜了。

Enbaby:家长如何判断一个幼儿园是否适合孩子呢?

杭爱华:在考虑哪个幼儿园“好”的时候,家长要克服“盲目性”,要知道现在的幼儿园群体中:

“贵园”并不一定是“好园”。

“名气”并不一定是“实质”。

“名师”并不一定在“课堂”。

家长不要被“离家远的名园”所左右,完全可以把眼光放在“家门口的幼儿园”,去深入地了解和清晰地辨析:

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我是否认同?

幼儿园的管理——是否符合行业规范?

带班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态度——是否优秀亲切?

在这样的基础上选定一所幼儿园,让宝宝快乐地享受早期教育的生活,肯定会给你、孩子和家庭都带来无限的幸福。

王敏:家长得认同所选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很重要。

父母可以事先做针对性地了解。在报名或事先参观幼儿园时认真感受幼儿园的校园文化。进入幼儿园时,留意各种传递着校园文化的信息,比如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以情景游戏为特色,家长会看到我们的活动区域有很多的情境设置,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游戏氛围。而有些幼儿园以美术教育为特色,有些则以运动见长。对这些校园文化,你首先必须感觉到舒服,如果自己置身里面都感觉到别扭,那么还是不要勉强,因为对于自己不认同的东西,要彻底接受是比较困难的。

如果有机会,可以与学校里的老师聊一聊。如果老师有“大爱”,能真正喜欢孩子,那你选的这个幼儿园一定不会错。看看幼儿园孩子的生活,孩子是绝不会伪装的,如果看到在活动中的孩子是秩序井然却面无表情的,那么选择的时候要慎重;如果每个孩子都真正幸福地参与其中,脸上写满欢欣,那一定是一种很自由、很真实、很快乐的状态。

陈昌玥:对于宝宝的入园选择,家长应保持理性,既要关注宝宝的个性特点,还要善于倾听宝宝内心的声音,寻找适合宝宝“健康成长”的幼儿园,才是最主要的。

越“贵族”越好是误区:幼儿园是一个儿童到一定年龄后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与人相处的地方,不是越贵越好,好些亲和力、包容度强的幼儿园,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沙坑和没有染色的木块,却给予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到底怎样的学校是好学校,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给宝宝选择好幼儿园,想法本没有错,但不能忽略宝宝的个性特点。宝宝对音乐、美术兴趣浓厚,可以考虑就读以艺术教育见长的幼儿园。如果宝宝比较顽皮、好动,那就比较适合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宽松、重视宝宝个性发展的幼儿园。

如何“阅园”?——来自微博的观点

@周合上海:选择幼儿园,不必看有什么“蒙特梭利”“国际”“双语”等噱头。我选择时会看以下几点:1)有没有孩子足够的活动场所(体能);2)教室里有没有学习的区域分割和投放相应学习材料(学习);3)教室的墙壁上是否能反映出孩子提出的问题及解决孩子疑问的学习过程(教师能力);4)去洗手间感觉有无异味(管理)。

@渡渡鸟文摘: 阅园如同阅人,要穿透华服美饰,看其内功和内力。

@兔二朵朵:最最重要的是看孩子和老师的互动方式。好幼儿园是交流型的,孩子和老师亲近如朋友,什么傻话都敢说;普通幼儿园是管理型的,孩子们规矩乖巧,争相讨老师欢心;等而下之是呵斥型的,老师命令,孩子服从,别无二话。当我看到一个腼腆小班妞苦恼地对园长说:“我喜欢的马桶有人坐了。”立刻就认定这家了。

@伦敦大宝宝:阅园主要阅老师,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可以问他们:孩子玩具被抢,你会如何处理。这是@周令瑜老师在她书中提到的最能考验一个幼儿园老师的问题。

前辈妈妈们的心得

苏七七,影评人,出版有影评集《声色笔记》、随笔集《第一感》。现居杭州。

宝贝沫沫,大班,就读于杭州西西幼儿园,一所普通的乙级幼儿园。

一转眼,沫沫就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了。他一边憧憬着9月当上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一边对度过4年童年时光的西西幼儿园怀着深厚的感情。

走着去上学的沫沫,更接“地气”

西西幼儿园是个很普通的幼儿园,办在居民小区里,活动场所不算大,硬件很平常,等级只有乙级。在沫沫上幼儿园前,妈妈也曾经希望把沫沫送到甲级的公立幼儿园去,或者看上去更漂亮、更高级的私立幼儿园,但最后都没有去成,而是进了离家最近、普普通通的西西幼儿园。开始的时候,妈妈有点心疼,觉得是不是亏待沫沫了,但是4年下来,每天一起走七八分钟的路去上学——穿过一条小巷子,穿过一条马路,路过玩具店、琴行、包子铺……这条再熟悉不过的小路却让人感到安心、快乐。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往往并不在很远的地方,而是用既负责又放松的方式去对待生活,它就能回报给你亲切舒适的那一面吧。

对于小孩子来说,幼儿园很近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可以睡得足一点,不用在拥挤的早高峰坐车去上学,第二个,内心会有一种安全感。小小班的孩子,有时忽然有点不舒服,或者出点小意外什么的,家长能及时地出现在幼儿园。第三,走路去上学真的是一件很“人性”的事情,在步行中感受到的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和在车里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就算只是几分钟的步行路途,路边一个红色消防栓也能成为人生的小座标,围墙里伸出来的一枝绿叶也能成为某天的话题。总之和活生生的生活接触得更直接一点,能让小孩子更接“地气”吧。

很多时候,家长的作用更甚于老师

在幼儿园,肯定不能事事如意,要求老师能特别细心地关心照顾到每一个小孩的每个细节,其实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会从正面去引导孩子:在幼儿园里,要尽量自己照顾好自己,有余力要帮助别人,如果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批评了改正就好。在一个集体里生活,要遵守规矩,要尊重他人,要找到朋友,也要能自得其乐,这些东西,都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能教的东西,而是要父母结合实例慢慢引导的吧。

第8篇

关键词:幼儿;学习性区域;学习品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为此,我园在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游戏的探索实践中,依托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健康教育活动中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的研究,以培养幼儿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抓手,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下面从规则意识、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园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幼儿学习品质的探索与思考。

一、着眼日常的学习力,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规则只有内化为幼儿的自觉意识,才能外化为幼儿的行为表现。

1.温馨约定――规则乐知晓

为确保区域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老师将师幼儿共同制订的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巧妙地布置在各个区域“我们的约定”栏里,有的“约定”在小吃店房子形柜的屋面上、有的“约定”于橱柜立柱的空档中……这样的约定既通俗,又美观;既亲近幼儿,又行之有效。

2.微格规则――要求巧细化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规则需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比如,美工区规则中有一句“小工具,放放好”,在剪纸活动中就是剪刀的安全使用,包括剪刀不使用时放在桌子上,到地上捡拾东西时放下剪刀,和别人说话交流时不拿剪刀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规范用语言来讲非常繁琐,将其拍成录像或PPT,幼儿通过看、听、练的方式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循序渐进――意识早萌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些行为习惯从幼儿入园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幼儿收拾整理玩具的习惯培养,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最初的意识启蒙比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一个大箩筐作为玩具的家,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将玩具都放进“家”里,以此来培养幼儿最初的整理意识。

二、聚焦环境的支持力,让“独立操作”成为一种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通过空间、设施、材料等发展支持幼儿的活动与探索。对于主动学习而言,幼儿需要一个有利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因此,空间品质的呈现是幼儿活动的基本条件,我们作了以下探索。

1.区域巧安排

为了营造全方位开放的空间,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利用走廊、活动室、午睡室的室内外兼容,安排动静交替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老师将“娃娃家”“小吃店”等有社会往的区域开设在走廊或午睡室里,将相对安静的数学区、益智区、美工区开设在教室里,将表演区、健体区开设在廊道或大厅的公共区域,为的是动静分开,避免幼儿之间相互影响。

2.区间巧隔挡

学习性区域游戏最大的特点是能满足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因此,它需要一个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游戏环境。于是,我们利用桌子、椅子、柜子等的不同组合造型,根据区域特点灵活进行空间区隔,有的需要增高,老师就用KT版通过垂挂、附加、交叉隔挡等方式有效增高间隔,并将这些增高部分有效利用:或贴上示范作品,或布置提示标志、或展示工作单,使整个环境既互为一体,又美观实用。比如,我们将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用KT版搭成十字形,将桌子隔成四个相对独立的Office办公空间模式,这样创造性地提升了活动的空间品质。

3.墙面巧分层

我们将游戏区的墙面延伸至地面布置成了三个层面:教师示范层、作品展示层、幼儿操作层,利用桌面、地面、墙面的兼容,进行了立体化的活动。展现了一幅集方法支持、材料呈现、幼儿操作、作品展示等多层次的立体画卷,同时很好地体现了幼儿与环境的对话。例如,健脑区,墙面的上半部分是教师制作的儿歌图谱――图文并茂,下半部分是幼儿的儿歌创编内容――稚气十足,地面上放了地垫、小靠垫,在这样温馨宁静的环境里,幼儿安静地阅读、投入地朗诵、专注地创编……

三、提升材料的驱动力,让“主动探索”成为一种乐趣

教师所投放的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关系到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以及在活动中是否有所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是适宜的、可操作的呢?我们认为,适宜的材料除了材料本身具有自然性、探索性、可变性等特点外,材料的呈现方式在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根据活动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呈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支持作用。

1.开放式呈现

材料用开放的形式呈现,幼儿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意操作的个别化学习材料。这样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尝试不同的操作,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2.分层式呈现

为了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活动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会投放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一是原材料提供方式的层次性,有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三种形式;二是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性,一般也设三种层次,用不同数量的五角星标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

3.启发式呈现

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我们采用不完全呈现的方式,给幼儿留下更多探索的空间。比如,在科学区“声音大小和豆子多少”的活动中,我们将用透明饮料瓶装豆子,一个装一粒豆子,另一个装一把豆子。另外,提供相同大小、相同材料的空瓶子和豆子,供幼儿自主探索,发现豆子多少和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除了三种呈现方式外,组合式呈现和定点式呈现也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呈现方式,组合式呈现就是尝试将材料用增添、删减、细化等方式重新组合,赋予材料新的生命。定点式呈现就是将平时收集的一些废旧材料以定点式呈现的方式放在教室的百宝盒子里,支持他们的创造性活动。

四、拓展评价的导向力,让“自省反思”成为一种品质

成功的评价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分析和引导、肯定和激励,它不仅引导游戏的推进,还引领了幼儿的发展方向。利用多种评价方式,能充分发挥教师、幼儿、同伴、家长在评价中的作用,使评价激发幼儿的兴趣,润泽幼儿的心灵。

1.记录式评价助反思

在学习性区域游戏活动中,由于幼儿相对分散,老师的观察比较有限,师幼共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引入了“工作单”,让“工作单”成为幼儿自我评价的一个“支架”,使他们在讲评时有话可讲,话有所值。“工作单”的内容主要有姓名(中班是学号)工作内容、完成情况等,幼儿用不同的方式绘画、印章、数字、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活动的过程。如,幼儿用“■”(笑脸)表示心情很愉快,用“?”表示遇到困难了等等。这些记录为幼儿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展示式评价驱内需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言:“为幼儿创设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并“美化他们的生活。”

(1)作品展示。活动结束,我们用展板张贴、过道陈列、桌面摆放、墙饰布置等平面立体的形式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并用背景法、装裱法加以简单衬托和美化。让幼儿在移步换景中,主动与之“对话”。

(2)成果展示。一些学习成果可量化的区域,如,健体区的跳绳、拍球等活动,我们通过如“××明星榜”“爬爬乐”等专栏展示,把幼儿的学习成果及时地展示出来,记录幼儿和同伴前行的足迹,成为幼儿成长的原动力。

3.拓展性评价促发展

评价还可采用同伴互评、集体讲评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部分精彩片段回放或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评价。此外,有时让幼儿自愿将工作单带回家,将记录情况讲述给家长听,在亲子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活动经验。

实践证明,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环境的有效创设、材料的合理提供、评价的多元导向,幼儿在学习性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质的学习能力……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建君.区角儿童的智慧天地[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何桂香.幼儿园游戏课程:区域游戏活动评价策略[M],2010.

[3]徐敏.例谈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J],2012.

第9篇

一看:材料的全面丰富性,是否利于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

数学区作为建构幼儿数概念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材料投放目标制订应比集体教学更宽泛、更长远些,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材料过于单一,难免重复,使幼儿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果活动中教师有侧重地投放材料,注意材料种类的丰富性,将教育意图融进材料中,做到全面、系统、重点有机结合,可以使幼儿在自主选择和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并较长时间地乐于从事数学区域活动,建构起完整的数学概念。

案例:大班数学区“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中,教师提供了几张操作纸,画有球体和圆柱体的各种实物图形,让幼儿找一找其中哪几个是球体,哪几个是圆柱体,分别有几个,从而帮助幼儿感知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但只见乐乐拿着操作单,找了一会儿,就去找其他材料摆弄了。

分析:上述活动中,单一的操作纸材料游戏性不强,不能给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更多的选择,且每一次操作都只有相同的答案,吸引不了幼儿反复操作的原动力。单调、重复、疲劳的操作,不能使幼儿产生兴奋情绪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更谈不上主动参与活动,建构数学概念了。

二看:材料的科学适宜性,是否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上

数学区材料投放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应提供适宜的、科学的操作材料,蕴涵有关数学概念的属性,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维。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使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获得和谐统一,从而凸显数学的本质特征。避免为求形式而弱化本质的错误倾向,因不必要的外在形式影响目标的实现。

案例:大班数学区“等分”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不规则的蛋糕、数量较多的小馒头、一大瓶橙汁。目的是让幼儿在切蛋糕、分小馒头、喝橙汁的过程中感受等分的概念。可活动中,有的迫不及待地把蛋糕切开,有的倒出瓶子里的橙汁先喝为快,有的边吃边分小馒头,只见十足热闹的场面。

分析:上述活动中,材料投放比较盲目,教师力求把科学实验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但科学实验的操作必须遵循准确性、科学性的原则。由于自制的测量工具存在较大误差及所选择的测量物没有固定的重量,直接影响了幼儿探索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三看:

材料的动态开放性,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

数学区域中,常常发现教师费心费力设计的许多活动,幼儿几次活动过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的操作规则、结果都过于封闭,幼儿有了材料的操作经验后便不愿意再重复。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投放材料时还需注意材料的动态开放性,有意识引导幼儿去想像、主动创作。

案例:大班数学区“数的组成”中,教师投放了小熊、小花棒、插孔面板等材料,希望通过操作能巩固数的组成,然而,幼儿对提供他们操作用的小熊玩具、面板小孔中插上拔下的小花棒更感兴趣,而对“数的组成”的玩法“置若罔闻”。老师一走近,幼儿则按老师教的方法玩一下,老师一走,幼儿要么各自拿一个小熊相互说笑,要么随意摆弄材料,或干脆去其他区域玩。

分析:上述活动中,目标指向性是确定的,活动方式、锻炼的技能和得到的结果都是唯一的,结果的预见性很强,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他们虽然也在操作,但因没有游戏规则的支撑、没有问题情境的营造、没有一定的游戏情节,是一种高结构化的、作业化的练习操作,导致幼儿的活动兴趣无法长久保持。

四看:

材料的趣味层次性,是否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对于同一数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不同的材料、提供不同的操作方式、制订不同的规则,让幼儿在具有多元化、层次性特点的材料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让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

案例:大班数学区“量一量”中,让幼儿用自然物测量走廊的长度和宽度,为了体现材料的丰富性,教师将她认为可以探究的材料都放置到了区角中,有积木、筷子、绳子、书本等十几种材料,让孩子自主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测量,幼儿对这些操作材料很感兴趣,玩得非常投入,但他们是把东西一股脑地往地上放,没有目的,没有秩序,游戏场面混乱。

分析:蒙台梭利指出:“丰富多彩的东西会让幼儿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上述活动中,投放材料过多,幼儿在操作时出现了偏离目标盲目游戏的情况。过多或过少的材料都会影响幼儿投入活动的热情,材料过少,幼儿容易发生争抢材料的现象;当材料的数量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操作时,需要教师根据目标,将干扰材料进行删减,调整记录纸,突出操作目标。

五看:

材料的隐喻暗示性,是否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

教师在创设数学区时,还需要通过一些隐喻暗示性的材料帮助幼儿学习,不仅具有隐性自我纠错功能,还有助于幼儿的自主探究。一方面可保留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成果,让幼儿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为后面操作该材料的幼儿做隐性示范。因为幼儿通常并不是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操作这些材料,而是通过观察同伴的操作学会的。

案例:大班数学区“容量守恒”中,教师创设了小老鼠买米的情景,提供了米、形状不同容量相同的容器、大罐子、杯子,激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讨论是高而细的罐子里的米多还是矮而粗的罐子里的米多?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比一比两个罐子里的米?观察这些罐子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用哪些罐子来比一比呢?怎么比?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策略,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同时进一步投放了圆圆的和方方的两罐米,让幼儿想办法比一比这两罐米是不是一样多。

分析:在选择数学区材料时,教师应该考虑到让每个幼儿都能经过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发现者。上述活动中,提供的材料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隐含了层次性。因为对罐子的不同选择和选择的罐子数量不同以及操作步骤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幼儿对罐子的选择、组合以及操作程序体现了学习材料的层次性。把教学目标和内容隐含于探索学习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学习材料发现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在操作中,幼儿需要验证两个不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哪个多,就必须把其中一个罐子里的米倒入另一个罐子,再比较两个相同形状的罐子里的米是否相等。幼儿在操作学习材料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答案,而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六看:

材料的真实生活性,是否能让幼儿数学与生活对接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知识的来源。” 真实生活化的数学区能让幼儿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使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从环节设置、情景创设、材料提供等方面着力,循序渐进地考虑活动过程,注重幼儿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感性操作,同时保证活动过程中恰如其分地体现生活化,让幼儿在反复体验中内化巩固知识,以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形成、数学经验的发展,逐渐将活动的效果向真实生活伸展。

案例:大班“自助点心”中,每一样食物都有标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点心,“我喜欢甜甜圈,喜欢胡萝卜棒,喜欢酸牛奶,还喜欢巧克力蛋糕……”很快,孩子们就自己发现问题了:“我选的这些点心要十几元钱呢,可我们今天都只带了10元钱!怎么办?”“没关系,可以先选自己最喜欢的,再看看还剩多少钱,可以选什么?”“可以先挑贵的,再选便宜一点的。”“你想多吃一点的话,就选最便宜的,10元钱可以买一样,两样,三样……”“我选三样就够了,我还可以剩两元钱带回家。”

分析:《指南》中指出:“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给幼儿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解决真实的问题。”在上述真实的“自助点心”情境中,每个幼儿都有出于自己需要的一种考虑,使用真实的钱币去购买真实的食品,幼儿的感受和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钱,10元钱的限额消费产生了多种计算价格的可能,在反复比较中挑选自己喜欢的食品,在计费过程中进行多次连加,专注地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自选点心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