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安全调研报告

时间:2022-11-26 06:59:08

导语:在信息安全调研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互联网行业调研报告

(一) 现行体制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现行管理机构为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国内尚未出台中国电信法,这对政府部门作到依法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障碍。目前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以管理规范为主,其管理范畴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即准入管理、出口管理、域名注册和安全监督。

准入管理

根据邮电部1993年制定的《从事放开经营电信业务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和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均向社会放开经营。这对在1995年后民营网络服务商和网上内容提供商的大量兴起和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国务院199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业务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我国境内的共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的有线电、无线电通信业务,一律不允许境外各类团体、企业、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已兴办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经营或参与经营,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吸引外资参股经营。因此,目前中国的网络接入服务商和网络运营商尚不允许外资进入,但信息内容服务商不受此项控制。目前,信息产业部对互联网接入服务商、信息服务商的进入进行许可证管理,经营国内网络电话业务的企业也须首先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

出口管理

目前,中国国际互联网的国际出口统一归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管理,电信管理局下设国际通信处具体承担管理事物。管理依据的有关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1996)和《实施办法》(1997)、《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

域名管理

1997年5月20日,国务院信息办制订了《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并成立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负责国内域名的注册事项。该机构是一家非盈利的管理与服务性机构,其宗旨是促进中国互联网络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CNNIC是APNIC的联盟会员,其在业务上受国务院信息办领导和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担了CNNIC的运行和管理工作。

安全监督

中国互联网安全管理由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和国家安全部共同负责。法律依据包括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公安部1997年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上述三部还联合成立了安全监控中心,具体工作由中国电信数据通信处实施,对网上信息的安全进行实时的监视。

1998年7月25日,公安部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这家非盈利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性机构是中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是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之一。其服务宗旨是对中国互联网络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进行公正、客观和权威的测评、评估和认证。该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对国内外信息安全设备和信息技术产品进行安全性检验与测试;对国内信息工程和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提供与信息安全有关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及人员培训等。目前,该中心已具有ATM、帧中继、TCP/IP等测试环境,并开发出相关的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具备了对防火墙、虚拟专用网(VPN)设备、鉴别设备等安全产品的测评认证能力[2]。

(二) 中国互联网络基础结构体系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构架尚在搭建之中,基础通信网络的绝大部分由国家投资兴建。从市场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产业研究涉及到的服务商包括网络供应商、接入服务商、咨询服务商、域名服务商、电子邮件商、在线服务商、评级服务商、平台服务商、搜索引擎和大量针对特定需求用户的信息内容或数据库提供商。中国互联网产业目前实际利用和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包括国家基础通信网、四大互联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和其它一些专线网络。

1.基础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虽然是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但它主要是在现有的全球电信网络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数据通信设备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联结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电信网是国际互联网构建和发展的网络基础和主要约束。

90年代以来,中国在共用数据通信方面取得了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的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为中国国际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分别为:

(1)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1993年9月开通,目前已覆盖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以上的县市以及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分组交换网端口总容量达到18万个。

(2)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1994年开通,目前已覆盖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以上的县市以及部分乡镇,公用数字数据网的端口总容量达到30万个。

第2篇

[关键词] 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宜信平台最新的《小微企业调研报告》中数据显示,有64%的小微企业的日常资金缺额在10万以内,而大约94%的小微企业日常的资金缺额不会超过50万元。小微企业融资多为短期借贷,占用时间不长,但资金的周转效率比较快,资金的到位效率更是主要集中在5~10个工作日。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小、周期短、频率高的特点,让小微企业从传统金融服务企业获取融资极为困难。

根据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法律只保护那些借贷利率最高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民间借贷。但根据融360的“小微企业普惠指数”,62%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月利率达2%以上,而九成以上的小贷公司和P2P平台的产品月利率超过2%。2%的月利率折算成年利率相当于24%,这已经高于一年期6%贷款利率的4倍上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借贷机构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由于对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账务杂乱、信息收集困难,而且成本高、周期长,无法有效应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急、频”的要求,借贷机构往往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来弥补不完全信息带来的一些风险,引发逆向选择风险,低风险企业的收益无法弥补高昂的借贷成本,导致高风险企业逐渐占据信贷市场。

二、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纷纷开展“互联网+”模式,金融业也衍生出互联网金融的分支,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发展。这其中有阿里小贷、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有传统金融机构推出的互联网营销金融模式,如招行的“零零花”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人、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寻求融资、借贷等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借贷资金,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低,信息共享度高,让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能够完美契合,通过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顺利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直接导致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信用数据的识别服务需求。在此以P2P网贷平台为例,如果借款前能够准确掌握借贷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信用记录、企业能力、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等信用信息,那么P2P网贷平台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些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从而有效防范小微企业恶意贷款、过度负债、企业坏账等信用风险的发生。

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征信信息不共享。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利益关系,导致各企业不愿共享自己的客户信息,以至于每个企业获得的客户信息不完全,但是企业往往是和多家借贷机构合作,这就会引发多头贷款的情况,出现过度贷款,从而增加整个信贷行业的金融风险。

其次,央行征信平台的不开放。目前来说,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是覆盖范围最广、信息最完善的信用系统,截至2013年底,该系统收录自然人8.3亿多,收录企业与其他组织近2000万户。但由于其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是闭环的,征信平台无法对接,信息无法共享,导致传统银行信贷和互联网信贷企业在小微企业融资的对接中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到小额贷款的发放,降低审贷效率。

最后,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互联网征信平台的建设,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能会存在软硬件缺陷、系统集成缺陷等问题,各类应用系统及其赖以运行的基础网络、处理的数据和信息,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中潜在的薄弱环节,都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系统安全风险。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数据获取合法性问题与数据管理安全性问题将会是信息安全问题最为突出,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现有征信体系建设已严重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各类逐渐凸显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互联网金融的声誉、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着手建立与之快速发展相配套的互联网征信体系。

三、互联网征信体系构建

互联网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也可称之为大数据征信,通过建立新的征信模型,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对小微企业进行多维度多指标的信用信息考察,最终形成对小微企业的综合信用的准确评价。互联网征信评价体系的数据主要来源有企业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合作伙伴提供的第三方以及网络用户的授权数据。为了确保可获取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确保小微企业能够顺利获取融资,信贷机构能够有效降低借贷风险,需要建立一个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体系。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就是对所收集到的企业信用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等,所以就要求配套的基础设施必须能够确保信用信息数据在整理、加工等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已达到对数据高效处理的目的,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在起始环节的高效精确运行。

其次,促进互联网征信平台与央行征信平台的数据库对接。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信用数据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建立起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银行业的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形成央行与互联网征信系统的优势互补,实现贷款客户信用数据的共享开放,提升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通过与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可以提高信用记录的重要性,有效的约束和督促客户按时还款,加强线下信用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信用良好的客户,可以提升其融资额度,促进企业发展。

再次,完善互联网征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一,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中的数据采集的范围和使用的原则,防止信息的过度采集,加强数据安全防范。其二,应该通过立法合理区分信息提供者、消费客户、金融征信机构以及贷款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三,通过完善网络信息保护和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实际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加快推进网络安全、信息保护等的建设。其四,通过增强政府对征信体系建设的支持作用,促进信用信息共享,营造良好的社会融资环境,促进国内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加强征信体系监管,健全失信惩罚机制。为了提高政府决策效率,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必须构建适宜的征信监管系统与失信惩罚机制。其一,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征信行业标准和规范。国家有关的监管部门应对征信机构的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建立一个统一适用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评分标准,以此维护征信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其二,制定并实施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征信监管措施,打造全民监督监管的社会环境与机制。其三,建立征信体系的现代化的风险控制系统,打造征信体系的有效精细化监管,动态监测风险,并提供高效、精准的实时风控以及自动预警功能。其四,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黑名单制度以及市场的退出机制,明确规定失信惩罚措施。加强失信记录与披露力度,健全社会性信用奖惩机制与司法性信用惩罚机制,从社会、市场、行政、司法等多方面打击失信行为,净化信贷市场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巴曙松.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R].北京:博鳌亚洲论坛,2013:60-61

[2]刘鹰.小微企业调研报告:经营与融资[R].北京:宜信公司,2011:11-16

[3]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18-23

[4]植凤寅.大数据征信与小微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14(24):90-93

[5]袁新峰.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思考[J].征信,2014(1):39-42

[6]刘芸,朱瑞博.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与征信体系深化[J].征信,2014(2):31-35

第3篇

1信息安全人才需求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经历了通信安全(COMSEC)、信息安全(INFOSEC)和信息保障(IA)三个阶段。通信安全重点考虑信息的机密性,信息安全通过机密性、可靠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等来全面刻画安全的属性,而信息保障则通过保护、检测、响应和恢复四个环节强调安全应当是一个过程,而非单一的技术或产品。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逐渐深入、全面。与此同时,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可信计算理论与技术等信息安全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防火墙、入侵检测、VPN等各种安全产品不断发展成熟。

然而,信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互联网上的恶意活动肆虐,网络钓鱼、垃圾邮件、僵尸网络、特洛伊木马和零日威胁与日俱增。不同的威胁和方法相互贯通,互相利用,如恶意代码可能利用系统及应用程序漏洞来安装后门,然后下载并安装 bot 软件,这些 bot随后用来分发垃圾邮件、建立网络钓鱼站点或发起分布式服务拒绝攻击。利用黑客/病毒技术的“产业链”逐步形成,攻击者利用黑客/病毒技术或窃取机密信息、虚拟财产,变卖牟利,或组建僵尸网络,敲诈勒索。

在信息安全理论技术研究和信息安全实践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鸿沟,无论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如何发展,总无法解决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不但没有改善,似乎还有恶化的趋势。事实上,“安全性是一条链,其可靠程度取决于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信息安全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并不在于缺少系统的安全理论或成熟的安全技术,而在于严重缺少运用这些理论技术来保障信息安全的人才。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信息安全发展的瓶颈。

信息安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根据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划分,信息安全人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政府、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管理,安全事件的处置、恢复等技术工作,以及在生产安全产品的企业中担负系统集成、安全服务的技术工作。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与管理。

(2) 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生产信息安全产品的企业中从事安全产品软、硬件的开发、实现与测试等工作。对工程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较为坚实的信息安全理论基础、系统的信息安全知识,能够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安全原理与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等。

(3) 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通常是在攻读更高的学位后,在信息安全科研机构从事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或在生产信息安全产品的企业中从事安全技术研究和安全产品的设计工作。对研究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具有深厚的信息安全基础理论、丰富的信息安全知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

信息安全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型结构,信息安全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适量的工程型人才以及少量的研究型人才。造成当前信息安全理论技术研究和信息安全实践之间存在鸿沟的原因是金字塔型结构的底部――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的大量缺失。与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金字塔型结构相匹配,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信息安全的实际需求,降低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的再培养成本。

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阶段固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打基础阶段,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应当是符合信息安全需求的实用性人才。

2信息安全人才的知识需求

信息安全学科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学、密码学、电子工程等诸多学科的内容。

2.1基础

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基础知识中,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密码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安全专业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信息安全专业基础中比例很大,其中硬件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等;软件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操作系统原理、中高级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网络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等。

就数学工具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数学领域包括:数论、组合数学、抽象代数、图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格论、数理逻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数学分支。

密码学是构建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信息安全技术的主要手段。信息安全专业的密码学基础包括序列密码、分组密码、公钥密码、Hash函数,等。

通信工程基础包括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电子工程基础则应包括弱电类专业应掌握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2.2专业知识

信息安全专业知识的内容非常丰富。按照主要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信息安全具体包含的知识主要有:

(1) 密码技术。密码技术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基于数学的密码技术(包括序列密码、分组密码、公钥密码、Hash函数、认证码、数字签名、身份识别、密钥管理、PKI技术等)和非数学的密码技术(包括信息隐藏,量子密码,基于生物特征的识别理论与技术)。

(2) 安全协议技术。包括各种实用安全协议如IPSec 协议、SHTTP协议,S/MIME协议、电子商务协议等的设计、分析与应用。

(3) 安全体系。包括安全体系模型的建立及其形式化描述与分析,安全策略和机制的研究,检验和评估系统安全性的科学方法和准则的建立,运用这些模型、策略和准则的信息系统(如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等)的研制。

(4) 信息对抗技术。包括黑客防范体系,信息分析与监控,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应急响应系统,计算机取证技术,计算机病毒防治,信息隐藏与检测技术,等。

(5) 网络安全与安全产品。包括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网络安全产品如身份认证产品、CA 和PKI 产品、安全服务器、防火墙、安全路由器、虚拟专用网(VPN)、入侵检测系统(IDS)、漏洞扫描工具、网络审计监控系统、取证系统、蜜罐系统等的设计与应用。

2.3能力要求

根据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和信息安全发展的现实要求,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1) 实践能力。信息安全是工程性很强的学科,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应当具备很强的安全管理维护能力和安全工程实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信息安全理论知识管理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能够把自己的想法用现实所需的软硬件形式实现。

(2) 协作能力。信息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安全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解决。这就要求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 创新能力。信息安全问题复杂多变,会因为应用领域的扩展以及应用场景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形态。只有具有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找到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主干课程设置

鉴于信息安全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信息安全的专业知识纷繁复杂,要在本科阶段传授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全部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必须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有所取舍。针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际需要,我们认为,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应该是“以应用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在主干课程设置上应瞄准“打牢计算机基础,提高数学素质,构建系统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突出安全管理与安全工程实践能力”。

3.1主干课程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可以按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构架:

基础平台课(包括数学、物理和外语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知识素养,形成人才知识和能力金字塔结构的基础。信息安全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区别于计算机、通信专业。根据后续密码课程的需要可设置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物理类课程设置大学物理。外语类课程设置大学英语、科技英语。

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广泛的专业背景知识, 形成良好的背景知识支撑体系,构成知识、能力金字塔结构的主体部分。专业基础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密码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计算机类课程可设置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密码学课程主要设置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类课程可设置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电子类课程可设置数字技术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现代电子线路。

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系统专业理论、技术和工程知识, 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完成人才知识、能力金字塔结构的顶端部分。主要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导论、网络密码、网络协议分析、操作系统内核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工程学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将一些非核心但又比较重要的信息安全知识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如信息隐藏与检测、Windows原理与应用、Linux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病毒、无线局域网安全、计算机取证技术,等。

在信息安全知识体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密码学两方面的基础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密码学两条主线展开。这种方法有利于理清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基础课程的讲授内容作出合理的裁剪,在课程随着技术发展而有所增减时也不会迷失方向。

3.2实践环节

信息安全是一个直接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专业领域,在课程设置时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工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可分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基础课程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素养,可设置物理基础试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数字技术基础实验、现代电子线路实验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旨在锻炼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设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网络信息安全课程设计。四年级学生应到用人单位或实习基地进行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了解实际的安全问题,从事实际的工程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外,应鼓励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信息安全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承担具体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8).

[2] 冯登国. 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1).

[3] 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

第4篇

 

今年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这一文件被行业内认为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培育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专题调研组,就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专题调研,形成了相关调研报告。记者就此次调研的成果以及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采访了负责组织调研的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专职副局长金勇章。

 

产业规划:政府主导、合理布局

 

国土资源导刊(以下简称导刊):根据调研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年总产值接近120亿元,企事业单位近1000家,从业人员约3万人。从绝对数字上来看,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已经具备了不小的规模,但与北京、广东、湖北等省份相比,仍然存在缺少强势龙头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的问题,同时在产业链中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应用服务、软件开发及终端制造等环节,湖南也存在着明显的市场短板。从政府规划统筹层面来说,该如何去引导地理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这些问题?

 

金勇章: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事关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需要政府采取长期的战略安排和有效措施,加强对这个产业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统筹引导的原则应该是“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考虑到湖南的市场需求和实际形势,应当围绕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应用、北斗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地理信息软件研发、硬件装备制造以及三维地理信息等领域进行重点发展和顶层设计;应当围绕数字城市、天地图、地理国情普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成果,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教创新成果,基础地理信息与其他行业专题信息集成融合应用等重点方向去组织和开展示范应用工程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我们也在谋划形成地理信息产业联盟,按照“平等自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联合省内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产品使用者等力量建立一个“七位一体”的产业战略联盟,以期促进产业优势资源深度整合、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上下游企业深入交流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导刊: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目前全国有十多个省市已经筹建了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和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基地,陆续建成了39个北斗产业相关的园区和基地。但湖南的企业分布还比较零散,如何进一步完善湖南的地理信息产业布局?

 

金勇章: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将直接限制地理信息企业的发展。我们正在谋划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工作,加强产业聚集平台的建设。可以立足我省目前相关企业、科研单位的布局,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园区,建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就目前情况,长沙高新技术区信息产业园已经聚集地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100多家,主要的方向是北斗导航和军民融合、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金融电子和智慧银行等;长沙暮云经济开发区可以发挥省国土资源厅直属单位的优势,以地理信息大数据获取、处理和服务等为主要方向;此外还有岳阳的北斗导航制造基地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大规模产业园区开发的良好雏形。

 

此外,为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我们将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实施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常态化,定期采集更新地理空间数据,持续推进数字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工程,着力完善北斗导航定位和位置服务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南数据与应用中心,进一步完善测绘地理信息应急保障服务体系等,全方位地推动地理信息产业的支撑平台和基础建设工作。

 

政策环境:加强扶持、有效监管

 

导刊: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以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主体扶持、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但报告显示目前湖南对地理信息产业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发展的资金只能主要依靠国土、规划、房产、公安等强GIS部门投入;而从产业政策环境来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关联的政策文件,但还缺少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尤其体现在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还缺乏直接性的操作性政策措施。应该如何从政策环境上寻求进一步优化?

 

金勇章: 我省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支撑,需要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更好的扶持,帮助地理信息企业更好更快地做大做强。

 

财政方面,建议参照扶持新兴产业做法,设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税收方面,建议税务管理部门针对产业特点,加快出台有利于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支持政策,尤其是针对产业园企业发展有利税收政策;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给予小微企业更多融资帮助。

 

另外重要的一点,可以适当降低行业准入门槛,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管理程序。选择一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通过提供政策、资源和培育品牌的方式进行重点支持,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或兼并重组,尽快发展成为地理信息龙头企业,并扶持优秀企业加快“走出去”,提高国际竞争力。

 

导刊:长期以来,政府各专业部门和有关单位采集保有了大量专业地理信息数据,但这些数据一方面出现了重复建设,一方面又存在标准不统一、难以共享且渠道不通畅等问题。而企业在地理信息资源获取方面也受到了诸多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开拓和深化发展。相比之下,浙江、江苏、湖北等省份都已出台了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的管理办法和监管法规,湖南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该如何开展?

 

金勇章:考虑到我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使用存在共享机制不健全、社会化应用程度不高、涉密地理信息成果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湖南应该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强化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

 

建议加紧出台省级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共享管理办法、涉密地理信息使用管理等相关地方法规制度,梳理地理信息内容,划分安全级别,明确信息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方式。以更好地统筹相关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更新,实现由多部门分散管理向单一部门集中管理转变,推动使用财政资金的地理信息建设项目的汇交、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投资,提高使用效率,促使地理信息最大化地社会化应用。

 

同时,鉴于地理信息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涉及国民经济建设诸多领域、监管难度大的特点,应加大对地理信息安全、标准、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力度,推进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产业市场,建设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障涉密地理信息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

 

提升竞争力:加快创新、培育人才

 

导刊:跟传统产业相比,地理信息产业被定位为“知本密集型”产业,对人才和创新的要求很高。但调查报告显示,湖南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一直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缺乏“湖南特点”,除北斗移动终端制造技术外,大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配套产品 和增值服务都依赖省外供给。如何有效改善这种局面?

 

金勇章:地理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远远快于普通产品,需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而湖南的相关产业确实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有必要通过国家和湖南省有关科技计划和资金对地理信息产业的引导性投入,引导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加大开展前沿关键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可以依托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等平台外,还可扶持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一批技术交易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网上技术市场等平台等机构,促进产业发展。

 

此外,还应完善相关科技协同创新和军民两用双向转移机制,建设转移平台,切实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复杂环境高性能地理计算平台、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两用双向转移。

 

同时,人才资源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应充分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创造条件,把地理信息人才纳入各级政府重点引进人才目录,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的人才来湖南创业,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

第5篇

根据漾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十二五”产业发展调研材料的通知》要求,为切实做好“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使信息化建设更有效地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服务。经镇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成立××镇“十二五”信息产业发展调研组,对镇属各部门、各行政村及企业、农户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以推进××镇信息化建设步伐。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机构设置

近年来,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工作落到实处,××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目前成立了××镇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直通车领导小组,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材料负责人,政府信息直通车明确ab角互补制。定岗定责,指定专人负责对远程教育网等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进行建设、管理和维护。指定大学生村官为各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负责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二)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实现了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无线通讯网络全面覆盖,××、××、××3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全镇共有互联网用户121户,全部使用adsl宽带上网。

镇政府办公区共有电脑18台,其中上网机12台,使用光纤接入。党政办公室配备多功能打印机一台。以上所有计算机设备配置windowsxp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6.0浏览器;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软件。在办公室指定计算机安装有漾濞县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及漾濞县应急通讯系统。

镇属各单位配置情况:计生站专用电脑1台。民政所专用电脑1台,惠普hp

laserjet1020plus打印机一台,佳能eos400d数码相机一台。统计站专用电脑1台,富士施乐打印机一台。文化站计划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预计建立一个电子阅览室(配置6台电脑),一个中心机房,现在已完成电子阅览室装修、办公桌椅安装和网线布线工作。镇属四个行政村基础设施配置情况:××村、××村、××村、高发村四个村民委员会均配置电脑一台,除高发村外,其他三个村已开通远程教育专线。

(三)制度建设

目前,××镇建立健全了《××镇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制度》、《××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制度》、《××镇信息直通车来电管理制度》。

(四)应用情况

近年来,我镇信息服务与应用系统发展迅速。下半年依托云南省数字乡村网建设了××镇数字乡村网,下设××村、××村、××村、高发村四个网站,全面介绍了××镇镇情及49个自然村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下半年依托漾濞县公共信息门户网站建立××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现有××时讯、领导干部公示、科学发展在××、重大事件听证等8个栏目,每月按照相关规定,按时按步骤公开应公开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外,开通了政府信息直通车96128专线电话及联络员手机,随时解决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能解答的当时解答,不能解答的限时回复。

目前,镇内各部门应用的系统还包括:镇计生站使用的云南省育龄妇女及家庭成员人口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离线录入系统,镇组织办党统系统,镇民政所城镇农村低保、五保户统计系统。

自6月开通了××村、××村、××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来,各村党支部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利用网络学习相关政策和实用技术。××镇政府远程教育网络主要应用于视频会议。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利用网络资源及平台,利用每周例会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通过积极开展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项目,做好移动短号业务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向村民讲清楚短号业务的优惠,帮村民算清账,动员村民使用,以帮助农民节省话费开支。移动信息终端使用客户中“移动惠农网”使用率达到80%以上,让农户尽量使用移动惠农信息终端和产品,提高移动信息终端及产品的普及率,以促进 农业信息的传播。,我镇获得信息富民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几年来,我镇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村社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缺乏,干部职工对信息化的认识相对不够,信息化应用相对零散,缺乏总体规划。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制约了我镇信息产业的发展。

(一)观念意识滞后,认识和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镇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总体对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使得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其他工作,也导致地区、部门发展不平衡。而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应用对传统的工作习惯、方法和流程冲击较大,推广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干部职工也缺乏创新精神,基本满足于会用就行的状态。另外,信息化直接触及、影响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比例较低,从而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与信息服务部门之间缺少真正的互动。

(二)体制尚未理顺,政策不够健全。

我镇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至今尚未建立专门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更没有长效机制,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镇内各部门、各行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本都是各自为政,造成设备、网络等资源较难实现共享或互联,没能很好发挥各类信息系统作用。

(三)资金短缺,人才基础薄弱。从调研情况看,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需要资金投入量大,但大多数村组、部门都资金短缺,从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信息进村入户难,互联网大部份只在镇政府周边经济较发达的村社使用。镇内信息化人才缺乏也是制约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镇政府及下属机关中没有信息化相关专业毕业的职工,很多软件在实际应用时发现的很多问题没有能力及时解决。上级机关组织的相关培训非常有限,没有延续性,涉及面也较为狭窄。

(四)信息系统建设都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自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建立以来,基本没有进行过信息更新,而网站本身的浏览量也很少。而××镇政府信息公开网的信息虽然按月更新,但也存在访问量低的问题,电子政务发展还只停留在政府信息化角度,面向公众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差距很大。

(五)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存在障碍。一些重要的基础信息库,像流动人口信息库、党员信息库、城镇农村低保户信息库的建设推进缓慢,各部门信息系统很难实现互联互通,而各部门信息共建、共享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也非常困难。

(六)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对计算机和局域网络的保密管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还缺乏(来源:文秘站 )完全有保障的技术支撑。目前只能以常规的保密制度加以约束,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从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发展制度和政策、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解决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加强××镇信息化建设。

(二)发展目标

以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深化应用,务求实效,加快政务、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1、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的同时,坚持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与自身的业务联系起来,完善公文传输系统。启动涉农信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站应用。政府企业信息共享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2、镇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多方筹备资金,确保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足额到位。加快网络互联工程建设,加大宽带网建设力度,力争我镇信息化建设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3、营造平台,促进发展。以网站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站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有重点的收集城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整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我镇的实际,向企业传递相关信息,为新企业立项提供参考,为原有企业改造提供帮助。

(三)发展重点

1、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做好投资8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信息化建设重点示范项目或公益性社会基础设施工程,以项目为抓手,加强××镇信息产业化进程。

2、拓宽政府信息覆盖面,加强信息服务力度。一是提高政府信息上网的时效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二是以政府信息公开网为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增加互动性。三是加大网上招商力度,一方面大力宣传××镇的投资政策和环境,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另一方面与镇内企业合作,将镇内企业信息上网。四是加强对现有信息资源的管理,掌握资源存量状况,并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形成一批实用的基础数据库。

3、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利用现有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县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信息网络系统及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农村信息服务。通过推广实用适用的技术,多渠道构建信息共享的农村服务网络。

四、信息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增强信息观念,优化信息化推广的社会环境。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强化各级领导的带头作用,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实实在在地推进部门、地区信息化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普、教育和各种渠道,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

(二)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为提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统筹协调,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各级信息化管理机构,落实具体负责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做好通信运营企业等相关单位间的协调工作,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一套反馈迅速、资源提供及时,群众使用方便的服务机制,实现技术有保障、服务有标准、管理有规范。

(三)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

加强对信息化人才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立足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熟炼、能力过硬的信息化工作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丰富培训内容,吸引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知识的普及率。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开展一些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教育,使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简单的操作知识得以普及。尽可能创造平等的、便捷的条件,争取信息化相关教育和培训机会。

(四)加快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在政府信息上网公开工程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加快网站、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政府网络资源共享性;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网页更新频率和网上服务比例;优化网站结构,努力提高交互式服务的比重;逐步推广在线服务,整合政府内部信息资源。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7日

一、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其应用效果

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即“eHR”(electronic HumanResource),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以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基础,以ERP、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等概念的出现和具体实施为存在和发展的环境,以人力资本开发和增值的迫切性为终极原因,将先进的软件配上高速的硬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的一种基于Internet的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系统。“eHR”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规范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在应用“eHR”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eHR”的应用认识不到位。在我国,有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既缺乏理性认识又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对“eHR”知识了解更少。对有些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利润的多少,市场的大小,营销的策略,成本的大小等方面才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是最为模糊的概念,有些甚至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而没有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一个显著的战略高度。因此,管理层认识的不到位,推行“eHR”的资金支持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我国部分企业推行“eHR”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开发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市场上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大都处于事务型管理阶段,软件偏重一般性,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软件中的某些附加功能并非组织所需,这便增加了组织的负担,造成浪费。有些“eHR”供应商的目的仅在于出售软件产品,对企业要求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调研,不能全面地考虑到企业所关心的业务流程重组、售后服务和产品升级等。一些软件产品仍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中心,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一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经理IT应用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根据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调研的数据表明,在对中国境内一千多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IT应用能力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IT应用能力一般(其中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应用能力更差”),能力在“一般”和“基础”水平的占68%,即他们只是掌握了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和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数据信息安全存在风险。虽然“eHR”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但是它的信息安全隐患又成为其广泛推广的障碍。由于网络病毒的侵入,黑客的攻击,使得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系统的不稳定同时也会导致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存在风险。

三、推进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策略

(一)企业要提高对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必须彻底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观念和超前意识,充分认识“eHR”发展的新趋势,不能认为信息服务仅仅是预算中的一项开支而舍不得对其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者,要求其参与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去。并不是说他们只要保证足够的资金供给、人员安排和设备配备就可以了,而是要积极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过程。增强组织内员工的信息化意识,无论对组织还是对员工个人都是很有必要的。对组织而言,它有助于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员工个人而言,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必将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和提高个人技能。

(二)加强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建设

1、选择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同时避免对管理软件的依赖。规模较大或者资金雄厚的企业,可以在进行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考虑自主开发软件;对于没有充足的研发资金和人才的中小规模企业,可以请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分析研究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然后经过充分的论证委托其开发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

2、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供应商应改进服务质量。采用科学的、标准的系统实施咨询方法,为每一个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客户配备一名专业的咨询顾问;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包括“eHR”系统原理、操作、项目管理、实施方法、二次开发,等等;在项目实施的初期,为客户导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比如,“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然后才是软件操作的培训;在实施“eHR”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时考虑与企业现有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并为企业未来投资预留空间,并将此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决不是一个纯粹的信息技术项目,也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信息技术的简单更换,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就要求参与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与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理解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IT应用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在职培训、脱产进修、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使他们更充分地理解和消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本质,从而提高系统的使用水平和运行效益。

(四)加强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是推行“eHR”过程中务必考虑的问题。“eHR”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基于广域网络的数据传输。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可以采用加密传输的SSL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等。除了网络安全外,对重要数据的加密存储也是“eHR”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安全审计技术也为系统的安全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屏障。当然,用户管理是所有安全的基础。除了数据的安全外,“eHR”系统的各种功能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权限,而Portal技术是保证这种安全的一种可靠的实现方式。另外,通过建立规范的数据库管理机制,系统还应定期手动或自动备份,以备系统破坏之后恢复之需。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飞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探讨[J].当代经理人,2006.7.

[2]淳欣迪.浅谈加强现代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J].理论与当代,2008.12.

第7篇

【关键词】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一、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职责定位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是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人民群众,宣传相关法律、政策精神,经办具体社会保障事务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体系。

X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行的是区社保经办机构、街道社保所和社区工作站三级架构的垂直业务管理。

区级社保经办机构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承担各项社会保险具体经办和服务工作,其负责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针对企事业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参保单位社会保险登记、参保人员增减变动、缴费基数核定、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社会保险缴费记录的建立及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稽核,以及辖区内人才和职介及街道社保所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办理和指导、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收缴及支付等方面。

街道社保所是政府民生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政府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整个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街道社保所负责的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主要针对辖区内的居民,其工作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申报、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申报及报销申报、辖区内失业人员管理、社会化退休人员的档案管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劳动保障信息统计数据采集汇总以及社会保障政策宣传的各个领域。在业务层面上,街道社保所接受区级社保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

社区工作站作为最贴近民生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其能够及时反馈居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金申请受理、低保调查、低保公示、低保人员动态管理、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就业促进工作、退休人员信息管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及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在业务层面上,其主要接受街道办事处及社保所的管理与指导。

二、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现状与问题

现今的X城区辖区总面积为50.7平方公里。截止到2011年7月,全区总人口为159.4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28.17万人。辖区内设有15个街道办事处,255个社区。为了全面了解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于2012年7-9月对辖区内的15个街道社保所做了问卷调查,并对区社保中心和4个社保所分别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调研。根据我们调查目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在实际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化网络建设滞后

信息化网络建设是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的必备条件,其发展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服务窗口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目前,基层社保所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信息系统版本过多,各系统之间不兼容。目前,社保所使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是分别由三家公司提供的,其各自开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彼此之间不衔接,应用软件不统一,网络不兼容。

2.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滞后,导致信息化管理流程繁杂。现行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分为街道版、区县版等多个版本。各版本对业务的办理要求不同,使得各区县之间,乃至同一区县内的不同社保所之间经办同一项业务所需要提交、报送的材料不同。

3.信息系统统筹层次低,信息资源不能够共享。基层社保所普遍反映由于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的统筹层次低,使得信息系统中的社保资源不能共享,许多社区居民的社保信息不能在社保所直接查询,而需要社保所工作人员到区相关部门查询。

此外,还存在管理不规范,业务部门配合不密切,工作系统报修时间过长的问题。

(二)工作满负荷与人员编制紧张的矛盾突出,人员配置失衡

从街道社保所的人员编制看,全区实有工作人员与常住人口的平均配置比例是1:2143,并且各社保所的人员配置极不均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大,长期处于超工作量运转状态,编内人数与常住人口数不成比例,不得不大量聘用编外人员,而编外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又相对较差,影响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小,缺少激励机制

街道社保所是事业单位,其人事制度缺乏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几乎无升职渠道和空间,职务上不去薪酬水平也就上不去;日常工作缺乏正规的业务培训,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办事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四)基层社保经办机构的公共服务能效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和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目前,街道社保所在服务效能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街道社保所的工作职责及权限不明确。业务的多头管理带来的是上级各主管科室往往下沉一些与社保所工作职责无关的业务,而且下沉的业务经常具有随意性、重复性,人员、资金、设备又不到位,增加了社保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社保所正常业务的开展。

2.街道社保所与区职业介绍中心部分业务分工不合理。例如,随着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业务和退休核准业务的下沉,造成社保所工作的难度加大。灵活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人员需到街道社保所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退休核准,但由于其档案存于区职业介绍中心,社保所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资格初审。再比如,自持档案人员存档,首先需在社保所进行登记,然后再由社保所工作人员把登记人员及档案带至区职业介绍中心进行审核,并在区职介中心上保险,社保所工作人员在其中并没有实质性作用。

3.办理业务等候的时间过长。由于街道社保所只相当于居民社保的代办机构,每个月需要专人多次到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相关社保业务,而社保所的工作人员本身就少,日常性事务多,工作人员每次到区社保中心办理业务时也需要与参保单位一样长时间地排队等侯。

4.业务办理手续繁琐。例如,居民在办理失业和就业登记时需反复重复地填报提交相同材料;养老金补发需由街道社保所提出申请,报区社保局核准后,方将钱打入社保所账户,再由社保所以现金形式发放给个人,程序繁琐,不利于资金安全;网络平台错误信息变更手续繁琐,需经过街道社保所、区社保中心、区劳动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多个主管部门签字盖章,方能由系统开发商更改;定点医疗机构变更流程复杂,手续繁琐;社会保险补贴的申请,需经过转档、参加培训、申请等多个环节,前后需花费5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甚至还会出现社会保险断档等情况。经办流程复杂、手续繁琐是导致社区居民对公共社会保障服务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五)无档案人员参保的后续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无档案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需合并缴纳养老、医疗及失业三险。但因其并无档案,无法转为失业,而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因此,这部分参保人员的后续问题亟待予以解决。

三、优化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议及措施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是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社保经办的工作效率,影响着社保政策的执行效能,关系着社保经办的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本文提出完善和优化X城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议。

(一)优化信息化网络建设

首先,提升信息系统的统筹层次。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把涉及到社保所业务的数据下沉,减少社保所工作人员因查询信息往来于区社保中心的次数。其次,加强系统标准化建设。整合各信息系统版本,统一各系统的经办要求与条件,达到系统间的相互衔接,实现网络兼容。再次,缩短信息系统报修、维护的时间。减少系统报修维护的程序,建设备用系统,当系统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启动备用系统。

(二)优化人员配置,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增加街道社保所的人员编制,优化人员配备和使用,以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与工作压力。其次,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使业务培训经常化、正规化,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再次,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打通员工的升职渠道,拓展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采取多种措施简化经办手续,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1.设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直属的业务协调机构。业务协调机构负责统一协调需要向上集中的业务和需要向下延伸的业务,避免多头、无序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明确划定各岗位、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与权限,制定明晰的业务经办流程和经办程序。

2.合理调节社保所与职业介绍中心的业务分工。首先,把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请业务与退休核准业务向上集中,由区职业介绍中心负责管理和经办,保证其档案与享受社会保险业务不分离,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准许自持档案人员本人直接持档案到区职业介绍中心办理存档手续,减少街道社保所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群众往来区职介中心和街道社保所的次数和时间。

3.开设绿色通道。设立专门处理街道社保所和大型参保单位的业务窗口,采用预约方式为其办理相关的社保业务,缩短排队等候的时间,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能和水平。

4.简化居民办理业务的手续和程序。首先,建立居民基本信息库,扫描并保存居民办理社保业务所必须出示的证明材料,一旦今后需要办理其他业务可直接从信息库中调取相关证明信息,不足资料部分由居民个人补充、提交,以减少和避免重复性地提交同一证明材料,缩短居民的办理时间。其次,把养老金补发业务向上集中至区人保局社保中心,由区社保中心的相关部门将补发养老金直接打入个人银行账户,手续精简的同时也提升了资金的安全性。第三,各部门加强合作,减少网络信息平台错误信息的修改程序,缩短信息的变更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第四,精简申请再次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手续,缩短再次享受补贴的等待期,或采取期满延长享受期措施,避免断档的发生。第五,把变更定点医疗机构的业务下放至社区工作站,居民无需再到街道社保所申请办理,方便社区居民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5.切实解决无档案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补贴的后续问题。首先,无档案人员按照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把经办业务向上集中到区职业介绍中心。其次,解决无档案人员享受失业保险的问题,可以采取养老、医疗、失业三险的保费分开缴纳的办法,或者采取从参保缴费那一刻开始由职介中心为其建立档案存档。

总之,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作为其服务载体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和各业务部门职责、职能、权限的优化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不断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绳鹤.X城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2]曹学义,顾建平,廖湘囷.关于X城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审核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3]周莉,武晓蓉,刘东华,徐娜.关于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建议[C].2011年X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报告选编,2011.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创业;网络营销;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2-0048-01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当前的《网络营销》教学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阶段就能掌握一定的网络营销技能,笔者尝试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在《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创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现阶段网络营销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1.1以理论教学为主导

《网络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网络营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理论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理解、解析、认知专业知识。然而,当前大专院校《网络营销》普遍采用的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课程组织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重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无法有效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其网络营销的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这对他们的顺利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1.2实践教学不深入

通过浏览众多《网络营销》精品课程网站和部分院校《网络营销》开课状况,发现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始注重《网络营销》的实践教学,加大了实训和实验的力度。比如增加实验实训课程,使用网络营销实训平台,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等,但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低,实用型网络营销教学渠道少,实战操作大多处于起步尝试阶段。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一般以小组形式开设网店,但因为时间短,网店刚开设完成,实训就结束了。网店的后期如何运作得不到老师的指导与监督,导致学生为了建网店而建网店,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2.网络创业贯穿到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可行性

2.1 网络创业的广阔前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在全球得到了普及与应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使用率提升至35.6%;团购用户发展迅猛,用户已达到4220万人。据淘宝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期间淘宝商城订单数超过了2000万单,日销售额达到33.6亿元,是去年同日交易额的近4倍;而淘宝商城、淘宝网“支付宝”交易总额突破52亿。由此可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利用网络进行创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给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2.2高校丰富的创业资源

目前,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采取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措施,在校园内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提供帮助,这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课程或者技能超市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校内网”或其他网络平台,如淘宝网、eBay、拍拍等在网上开店,给学生提供创业训练的机会。

2.3大学生浓厚的创业激情

在校大学生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人脉,但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活跃,又有浓厚的创业激情,渴望尽快的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网络创业以其成本低,风险小,简单灵活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创业的首选。根据淘宝网正式对外的淘宝网就业指数来看,至2010年4月30日止,淘宝网创造了106万个就业机会,这106万人中有一半以上年龄在20至32岁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生投入到网络创业的行列之中。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网上创业贯穿到《网络营销》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对学生的实战操作给予长期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

3.网络营销教学中引入“网络创业”的实践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笔者在《网络营销》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引入“网络创业”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技能。通过淘宝网真实的网络平台,让学生以团队形式选择熟悉且感兴趣的商品,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网络营销环境,开展网上商店的策划、构建及运营,帮助学生解决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货源渠道、交易信息安全、资金结算、物流配送、网络促销等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网络营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网店经营的各项技能。

3.1网络营销基础知识讲授

在讲授网络营销基础知识时,注重运用网店开设案例,分析网店与传统的实体店的区别,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与联系、网络营销环境分析方法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开展网络营销调研,对淘宝网站热销产品进行一手和二手调研,了解顾客需求,为网店开设做准备,通过实际的网络调研来掌握和巩固网络调研方法。

3.2网店建设与网站建设相结合

在前期网络营销基础知识教授和实践的基础上,把网店建设与网站建设相结合,把网站建设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网店建设过程中。

3.2.1整理网店的相关资料

结合前期的调研报告,在对淘宝网所售产品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合适并熟悉的产品在网上销售,决定店铺商品类别。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现实中的市场或者网络上的市场寻找货源,确定网络销售产品。鉴于大学生缺乏资金和经验的特点,可建议学生选择最方便、实惠的淘宝分销平台进货。然后,对产品拍照、进行描述,整理好网店的相关资料。

3.2.2网店整体开发建设

引导学生浏览部分网上商城和皇冠店铺,增强对网店的布局、商品组织和色彩搭配的感性认识。选取几种同类产品网店,对其网店风格、网店布局、栏目设置、色彩搭配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归纳出一套完整的网店建设方案。确定方案后,完成网店整体开发建设,将网店相关资料至网上,组建完整的网上商店。网店建好后,各小组将自己的网店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老师和同学对其提出修改意见,各小组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美化各自的网上商店。

3.2.3域名的设计

淘宝拥有特殊域名设定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域名的规则和特点,结合所售产品给自己的店铺取一个简单易记的特殊域名。

3.3网络营销策略应用

网店建好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网店进行推广。在推广前,需要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价。可以以某一产品为例,分析淘宝网和网上商城这类产品的定价方法,指导学生采用一种或几种网络定价方法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定价。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各种促销手段和网络营销推广方法来促进产品销售。并要求学生尝试进行第一次销售活动,对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资金结算、物流配送等问题进行指导。最后,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销售活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根据每个团队的交易状况、收入和利润状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4.结束语

笔者在实施《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把网络创业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营销》课程体系也将逐步深化和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网络营销知识和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水平,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网络营销应用型人才。希望此教学实践研究能对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君.《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J].丽水学院学报.2008(6).

[2] 李思伟.大学生创业的网络营销应用的优势及发展对策[J]. 中国商贸.

[3] 吴威.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网上商店 [J] .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4] 李发林、张存芬、王 璟.关于《网络营销》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10(29)

第9篇

【关键词】服务业外包 发展现状 优势 发展战略

一、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现状

2011年,山东省积极推进服务业工作,服务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突破10亿美元,实现了“倍增”工作目标,呈现出“发展提速、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市场拓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服务外包总量

2011年全省共登记服务外包企业1000家,比上年增长49.9%,登记承接服务外包合同5818份,合同金额16.6亿美元,执行金额11.6亿美元,分别增长21.3%、78.4%和82%。其中,离岸合同4620份,合同金额15.3亿美元,执行金额10.6亿美元,分别增长29.1%、107.4%和112.2%,连续三年实现“倍增”。①

(二)服务外包行业分布

全省信息技术外包(ITO)对外接包能力不断增强,离岸合同金额6.1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4.9亿美元,分别增长57.3%和71.3%,占全省总额的39.9%和46.2%。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BPO)及知识流程外包(KPO)增长迅速,离岸合同金额9.2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5.7亿美元,分别增长163.1%和168.4%,其中技术研发、工程和工业设计等成为山东省服务外包新的增长点。②

(三)服务外包地区分布

截至2011年9月份,全省有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东营、潍坊、日照、威海、泰安、菏泽、济宁等11市登记开展了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其中,离岸执行额过千万美元的城市有8个,分别为济南、青岛、东营、烟台、淄博、潍坊、威海和日照。尤其是济南的外包产业发展更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越来越多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聚集的热点之一,并且成为微软在全球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和国际认证合作的首家示范城市。

据统计,2011年济南市服务外包企业累计达到265家,培训服务外包适用人才1.4万人,实现服务外包人才就业6354人,服务外包实现离岸外包执行额4.13亿美元③,占山东省离岸外包执行总额的39%,位居山东省第一位。

(四)承接离岸外包来源地分布

从服务外包的发包方看,目前山东省已成功开启对日韩和欧美等市场的外包业务。2011年,全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来源地达到123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加14个,离岸执行金额过亿美元的有3个,分别为日本3.1亿美元、印度1.7亿美元、美国1.4亿美元,合计占全省的58.5%。④

二、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特点及优势分析

(一)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山东省抢抓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企业为核心,以人才引进和培育为支撑,大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服务外包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纵观山东省服务外包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服务外包发展速度较快,与国内服务外包发展较发达省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总量仍偏低,2011年山东省服务外包的合同执行金额仅占全国服务外包总量的3.6%,服务外包的项目成交额仅相当于广东的31%。

2.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模式仍以ITO为主,但是BPO和KPO增长迅速,离岸外包合同金额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47.4%上升为2011年的60.1%,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3.“双核多点”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济南、青岛两市核心聚集作用进一步凸显,2011年两市离岸外包执行额合计7.86亿美元,占到了全省的74.2%,其他城市离岸外包执行额也实现大幅增长,并建成十余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实现了“多点开花”。

(二)山东省发展服务业外包的优势

1.区位优势。山东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拥有强大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良好,毗邻世界第三大发包地日本;有多条国际航线,港口贸易极具规模,在开展对日、韩、美、欧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优势。从国内区位看,山东处在南方发达地区“长三角”和北方发达地区京津唐、辽中南之间,是京沪、环渤海经济的发展腹地和产业承接地。[1]

2.制造业优势。山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基础雄厚,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家电产业等领域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依托制造业大省的优势,在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发展本土的制造业外包,服务外包将有较为广大的潜在内外需市场。

3.人才优势。山东省是名列前茅的全国高校云集地,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约37万人,具有大量高素质、低成本专业技术人才优势。2011年山东省累计认定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86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3万人以上。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知识、人才的尊重意识,都成为山东省发展服务业外包的最有力竞争条件。

三、山东省发展服务业外包的战略选择

山东省服务业外包目前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山东服务外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仍然较弱,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相对较低,服务外包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

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能实现规模经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创新成本,形成创新网络,从而吸引服务外包企业进入集群[2]。

山东省目前已建成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威海东方硅谷软件园等十多家省级示范园区,产成了一定的集聚产业效应,但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应通过载体建设引导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通过有效整合服务资源,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外包企业集群,创造良好的产业聚集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承接国际信息服务业外包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及依托其上的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3]。山东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09年,全省光纤电缆线路总长度达到32.1万公里,数据通信网长途电路达到32.6万2M⑤,覆盖了全省所有城乡,但与广州等服务外包发达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之上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发包企业和接包企业之间的通信、联络能够畅通无阻,优化我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环境。

(三)加大对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出台了产业促进政策,实施战略规划,抢占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而国内很多省市如广州、上海、江苏等也纷纷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措施,吸引国际外包企业。因此,山东省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对服务外包进行统一规划,改善投资环境,减轻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负担,大力引进高附加值产业落户我省。一方面,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一个信息安全、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增强国际服务业外包向山东转移的信心[4]。另一方面,加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外包企业的支持,以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向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产业提升。

(四)建立并完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发挥高等院校、示范园和企业的优势,建设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山东省服务外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需求人才为中级工程师和高级项目主管等中高级人才(59%),初级技术人员和系统架构师以13%的比例次之⑥。这说明对企业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但目前无论院校还是培训机构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能力均显较弱。

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要,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训机构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扩大基础人才培养规模。发展服务业职业教育,引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大力吸引海内外服务外包人才,特别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和业务渠道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服务外包高层次人才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帮助解决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产业实际需求等问题。

注释

{1}{2}{3}数据来源:山东省服务外包网

④数据来源: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⑤数据来源:《山东省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发展调研报告》,山东国际商务网

⑥数据来源:《山东省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发展调研报告》,山东国际商务网

参考文献

[1]周宏燕,于振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分析[J].技术经济,2002(12):9-10.

[2]许正中.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战略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9(6):20-25.

[3]林少敏.广州如何承接国际信息服务业外包[J].中国信息界,2007(2):32-36.

[4]许光.国际服务业外包模式演进及浙江的策略选择[J].产经前沿,2011(10):53-56.